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贫穷是因为懒惰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贫穷是因为懒惰吗范文1
1.学会珍惜简约
生活的目的不应该是积累尽可能多的财富,而是学会知足并感激简约带来的好处。举个例子,清理不必要的杂物,我们就能感觉到更多的空间和自由。如果感觉幸福和物质的拥有直接相关,那就犯了一个错误,因为只要对少量的物质拥有感到满足就可以得到幸福,精神财富并不仅仅意味拥有,还意味着即使物质匮乏也能够心安理得地生活。
2.不要沉溺于金钱
花自己的钱你心疼吗?即使是买有用的东西?甚至像比尔・盖茨这样的人花钱也会感觉不爽,据说他常常乘经济舱出行,因为看不出把钱花在头等舱上有什么必要。然而这样做的问题是,我们如果都不肯花钱,那就失去了挣钱的全部意义。正确态度是把钱看作循环往复的流动,也就是说,花钱使我们能够深入生活。不要为钱筑起个死守的水坝,因为它只有花出去才能买回有用和需要的东西。存下大量的水却不用来发电,那就毫无意义,同样,攒下大量的钱,花的时候却感到心痛,它也毫无用处。
3.把对钱的担心降到最低
能够把钱变成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内容,尽可能不去在乎它,我们会感觉最幸福,为此应该避免负债,因为还债很容易有压力。如果实在有必要负债,那就要提前计划好,找到明确、能够管理的还贷方法。要学会量力而行避免过度消费的冲动,入不敷出带来的是焦虑和烦乱的心绪,心情不好,肯定没有幸福可言。
4.尽力避免复杂而又有风险的投资
风险投资既可能带来更多的潜力或收益,但也要面对失去更多的可能性。良好的财务计划应该简单、平衡,也就是说不要受担心投资结果的影响而整日忧心忡忡,所以投资的时候留有余地、有所保留更为可取,要是能够忘记它,就省去了没有必要的担心。
5.不要嫉妒
不论有多少钱,你仍然嫉妒有更多钱的人吗?最近,有一项关于人们是否愿意自己的工资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调查,还可以选择较高但还是低于平均数的工资。惊人数量的人们选择后者,只要能比其他人过得相对稍好就可以。对于我来说这毫无意义。如果他人比你富裕,那也不是不幸福的理由,他人过得更好,那岂不是更好吗?不要仅仅因为自己赶不上其他人就闷闷不乐。
6.不要活着只是为了工作
你发现自己晚上、周末超时工作了吗?如果把所有时间都花在工作上,你就没有了花钱的时间。不要为拒绝加班加点工作感到内疚,重要的是把休闲和工作看得同等重要。能够从工作中得到满足感更好,但如果把时间都用在工作上,生活就失去了应有的平衡。
7.明白为什么有的人总是贫穷
我肯定大多数人都有为钱所困的朋友,不论什么情况他们似乎总是缺钱,总向他人倾诉囊中羞涩的窘境。缺钱使他们感到不开心,但又不知道如何改变这种局面。这样的人给钱也解决不了问题,因为他们会继续做出很糟糕的财务决策。问题的部分原因是他们的心态,很容易适应贫困,进而心安理得相信贫困会继续。这样想就很难挣到钱同时又会变得自怨自艾,不幸的是,这样的心态又于事无补。秘密在于努力改变习惯挣到钱,懒惰一旦成了习惯几乎可以肯定导致失败。
8.视而不见肯定不是福
对于钱的另一个态度是对它所造成的问题视而不见、疏于对于钱财的管理、无视债务的多少、很多没有支付的账单、常常错过更省钱的交易、延期付款结果伤害了自己的信誉,这样对于钱视而不见的态度只能造成更加严重的问题。拖延处理资金问题会把问题埋在心底,有了很多待处理的问题,心态就无法平静。所以遇到这样的情况,还是要及时处理,然后才能忘记它们。
贫穷是因为懒惰吗范文2
24岁时,埃斯特终于来到了加尔各答市,当时她已是麻省理工学院的一名研究生。在乘出租车前往市区的路上,埃斯特向窗外望去,眼前的一切令她有些失望。每个角落都空无人烟,只有一棵棵树木、一块块空草坪和孤单的人行道。那本书中刻画得触目惊心的困境在哪里,那些拥挤的人群都跑到哪里去了?
阿比吉特6岁时就知道加尔各答市的穷人住在哪儿,他们就住在他家后面那栋摇摇欲坠的小房子里。那些穷人的孩子似乎总有玩的时间,他们擅长玩各种游戏。如果阿比吉特和他们玩弹球,最后弹球总会跑到他们的破裤兜里。对此,阿比吉特心里很是不服气。
自打贫穷一出现,我们就产生了某种以约定俗成的方式来贬低穷人的冲动。穷人频繁地出现在社会理论及文学作品中,他们被描述得有时懒惰,有时上进;有时高尚,有时鬼祟;有时愤怒,有时顺从;有时无助,有时自强。毫无疑问,有些规则与这种针对穷人的看法相一致,如“给穷人创建自由市场”“呼吁人权至上”“先解决冲突”“给最贫穷的人多些资助”“外国援助阻碍发展”等。然而,这些想法却无法帮助那些处于贫穷状态下的普通男女实现希望、消除疑虑、弥补不足、满足愿望、坚定信仰、解决困惑。穷人的出场通常只是作为某种励志剧或悲剧的主人公,或令人钦佩,或惹人怜悯,而不是某种知识的传播者,人们不会向他们咨询其想法或计划。
贫穷经济学常常与穷人经济学相互混淆,因为穷人几乎一无所有,所以他们的经济状况一般也无人关注。遗憾的是,这种误解严重影响了消灭全球贫穷之战——简单的问题会产生简单的解决方法。扶贫政策方面充斥着立竿见影的空头支票,事实证明这一点儿也不奇怪。要想取得进展,我们必须摒弃将穷人贬低为特定形象的习惯,花点儿时间真正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包括这种生活中的复杂与多彩。15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着这一行动目标。
我们所关注的焦点是世界上最贫穷的人,就全球穷人最多的50个国家来说,其平均贫穷线为每人每天16印度卢比。各国政府将生活费低于这一水平的人定位为贫穷状态。根据当前的汇率标准,16卢比相当于36美分,但由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物价水平较低,如果穷人以美国的物价水平来购物,他们就需要花更多的钱——99美分。因此,要想知道穷人是怎样生活的,你就要想象如何在迈阿密或莫德斯托每天只靠99美分生活。要用这点钱购买你一天所需(除了住房),这并不容易。比如,在印度,99美分只能买15根小香蕉,或是3磅劣质大米。你能靠这点吃的活下去吗?不过,2005年,全球有8.65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3%)都是这样生活的。
有一点值得注意,即使这些人处于贫穷状态,他们几乎在所有方面都和我们一样。穷人有与我们相同的欲望和弱点,也并不比我们理性多少——正好相反,恰恰因为他们几乎一无所有,我们常常会发现,穷人在选择时会非常谨慎:为了生存,他们都需要成为精打细算的经济学家。然而,我们和他们的生活依然有着天壤之别。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已经习以为常,几乎不会在这些方面细细思量。
每天99美分的生活意味着,你接收信息的渠道也会受限——报纸、电视和书籍都要花钱来买。因此,你常常会对世界上其他人得到的特定信息一无所知。比如说,接种疫苗的信息就可以预防你的孩子患上麻疹。这就意味着,在你所生活的世界里,很多机构并不是为你这样的人而建的。大多数穷人都没有收入来源,更不用说基于自动缴纳的退休金计划了。这就相当于,在你大字不识的情况下,你却要根据很多细则做出决定。对于不识字的人来说,他怎能读懂一份包含大量拗口病名的健康保险产品呢?
一切都表明,对于穷人来说,要想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自己家人的未来提供保障,他们需要拥有更多的技能和更强的意志力,承担更多的义务。然而,恰恰相反,正是我们大多数人所忽略的那些小花费、小障碍、小错误,在穷人的生活中却成了尤为突出的问题。
要想摆脱贫穷并不容易,但只要抱着一种“万事皆有可能”的态度,再加上一点儿援助(一条信息、一点儿推动),有时也能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果。另一方面,错位的期望、必要信仰的缺乏、表面上的一些小障碍,都有可能对这一过程造成一定的破坏。把持住正确的杠杆至关重要,但正确的杠杆往往很难找到。而且,单凭一个杠杆显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为什么穷人吃不饱还要看电视
穷人常常拒绝我们为其想出的完美计划,因为他们不相信这些计划会有什么效果。穷人饮食习惯的另一个解释是,在他们的生活中,还有比食物更重要的东西。
大量记录显示,发展中国家的穷人会花很多钱来置办婚礼、嫁妆、洗礼等,这很可能是怕丢面子的结果。印度婚礼的花费是众所周知的,不过也有一些不那么令人愉快的场合,如一个家庭被迫举办一场奢侈的聚会。在南非,在大量老人及婴儿出现死亡的时期,人们制定了葬礼应花多少钱的社会规范。根据传统,人们只需将死去的婴儿简单埋葬,但要为死去的老人举办隆重的葬礼,葬礼所需费用为死者一生的积蓄。由于艾滋病毒的泛滥,很多年轻人还没来得及为自己积攒葬礼费用,便撒手人寰了,而他们的家人迫于传统仍要大操大办。对于刚刚失去了一个未来劳动力的家庭来说,可能需要为葬礼花费3400兰特(购买力平价约825美元),或者该家庭40%的年收入。在举行这样一场葬礼之后,这个家庭显然没有多少可用的积蓄了,更多的家庭成员则会抱怨“吃不饱饭”。即使死者生前没有挣过钱,情况也是一样的。这表明,葬礼的花费是导致贫穷的主要原因。葬礼所花的钱越多,人们来年就会变得越沮丧,而他们的孩子就越可能被迫辍学。
然而,将钱花在食品以外的地方或许并不完全出于压力。在摩洛哥的一个偏远山村,我们遇见了一个叫欧查·姆巴克的人。我们问他,如果有更多的钱,他会用来做什么,他说会用来买更多的食品。我们接着问他,如果有更多更多的钱他会买什么,他说会买更多好吃的食品。于是,我们开始为他和他的家人感到遗憾,因为在我们坐着的房间里,我们注意到了一台电视机、抛物面天线及DVD播放机。我们又问他,如果他觉得一家人都吃不饱的话,为什么还要买这些东西呢?他笑着回答道:“哦,电视机比食物更重要!”
在摩洛哥的这个村子待了一阵子之后,我们很快明白,为什么欧查会那样想。村子里的生活十分乏味,没有剧院,也没有音乐厅,甚至没有可以坐下来看看行人的地方。而且,村里也没有多少活儿可干。欧查和他的两个邻居(采访时他们一直在一起)一年只干了约70天的农活儿,还有约30天的建筑活儿。一年中,他们除了照顾自家牲畜,就是等着拿到干活儿挣的钱,这使他们有大量的时间看电视。这三个男人都住在小房子里,没有可用水,卫生条件也不好。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教育,他们拼命地找工作。不过,他们家里都有电视机、抛物面天线及DVD播放机,还有移动电话。
总体来说,穷人的首要选择显然是——让自己的生活少一点儿乏味。这可以是一台电视机,也可以是一点儿特别的食品,比如一杯加糖茶。就连帕克·索林都有一台电视机,不过我们见到他时,那台电视机出了毛病。节日或许也可以从这一角度来看待。在没有电视机和收音机的情况下,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穷人要常常进行某种特别的家庭庆祝,比如说一场宗教仪式,或是为女儿办一场婚礼。在我们对18个国家调查所得的数据中,穷人在没有收音机或电视机的情况下,可能在节日上花的钱更多。在印度的乌代布尔,几乎每个人家里都没有电视机,极度贫穷的人将自己14%的预算花在了节日上(包括世俗的及宗教的场合)。相反,在尼加拉瓜,56%的农村家庭有收音机,21%的家庭有电视机。在那里,我们几乎听不到有哪个家庭为庆典而花钱。
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基本需求,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印度的食品消费一直都在下降。今天,电视信号可以覆盖一些偏远地区,即使在一些偏远的农村,人们也可以买到更多的东西。移动电话几乎无处不在,用国际标准来衡量,话费还特别便宜。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有些国家的国内经济十分繁荣,大量消费品也都很便宜(比如印度和墨西哥),但这些国家的食品消费却是最低的。印度的每个村庄至少都有一个小商店,大多数情况下会有好几个,在那里可以买到袋装的洗发液,按支销售的香烟,便宜的梳子、钢笔、玩具或蜡烛;而在像巴布亚新几内亚这样的国家,食品消费占每个家庭预算的70%以上(在印度是50%),穷人们能买到的东西可能会更少。这一现象在奥韦尔的《通向威根码头之路》一书中也有所涉及,他描述了穷人是怎样逃避沮丧的:
他们不会迁怒于自己的命运,而是通过降低标准来增强自己的忍耐力。然而,他们却不一定因此而专注于必需品,也不一定会排斥奢侈品。因此,在长达10年的极度沮丧期内,所有廉价奢侈品的消费都有所提高。
这些“嗜好”并非那些行为不慎重之人的冲动消费,而是他们经过深思熟虑而做的选择,不管内心的冲动如何驱使他们、外界如何对他们施压。欧查·姆巴克的电视机并不是赊账买的——他为此攒了几个月的钱。印度母亲也是一样,她们会提前10年或更长的时间,开始攒钱为自己八岁大的女儿准备婚礼,在这里买一件小首饰,在那里买一个不锈钢水壶。
我们眼中的穷人世界,常常是一片失去机遇的土地。我们会好奇,为什么他们不把买那些东西的钱攒下来,投入到真正能使他们过得更好的地方?然而,穷人会更加怀疑那些想象中的机遇,怀疑其生活产生任何根本改变的可能性。他们的行为常常反映出这样一种想法,即任何值得做出的改变都要花很长时间。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他们只关注当前,尽可能把日子过得愉快,在必要的场合参加庆祝活动。
改善贫穷的五种可能性
经济增长需要人力与智慧,无论何时,如果男人和女人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拥有健康的身体,如果市民们在为孩子投资方面具有安全感和信心,让孩子们走出家门,到市里去找一份新工作,那么人们就更容易摆脱贫困,这看上去似乎是合理的。
或许,到那时,人们需要长久致力于摆脱贫困。如果不幸和挫折不请自来,气愤与暴力占据上风,那么能否摆脱贫困,我们难以预期。尽管我们没有根除贫困,但我们知道有些事情或许可以改善穷人的生活。具体见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穷人通常缺少信息来源,相信那些错误的事情。他们不清楚给儿童接种疫苗的好处,不明白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不知道该使用多少化肥,不知道哪种方法最易染上艾滋病,也不知道政治家们每天都在做些什么。当有一天他们发现那些坚信不疑的信念是错误的时,他们会做出错误的决定,这些决定有时会引起严重的后果。如果女孩们与成年男子发生性关系并且未采取避孕措施,或农民使用两倍于正常量的农药,这些事情的后果都是严重的。例如,由于人们不确定接种疫苗有哪些好处,再加上办事拖延的习惯,导致很多孩子失去了这样的机会。
有很多事例可以说明,一条普通的信息可以带来巨大的变化。当然,事情并不总是如此。要想产生这样的效果,这条信息必须具备以下特点:它必须是人们尚未知晓的(如“婚前禁止”是人人都知道的,效果不明显);信息的方式必须是简单而有吸引力的(电影、电视剧、精心设计的报告单);信息的来源必须是可靠的(有趣的是,媒体看上去似乎是可靠的)。因此,当媒体信息称政府做得不对,政府将花费大量的成本来挽救自己的信誉。
第二,穷人肩负着生活中的多种责任。你越富有,越容易做“正确”的决定。穷人没有自来水,因此,当市政府对水进行氯化时,他们不能受益。他们买不起速溶的强化营养型麦片,因此不得不想办法确保他们及自己的孩子得到足够的营养。他们没有自动扣除功能的储蓄计划,如退休计划或社会保障,因此要想办法存些钱。做这些决定是困难的,因为它需要人们考虑当下或前期做出少量付出,而回报很可能在很遥远的未来。人们拖延的习惯会把事情搞砸。对于穷人,更为麻烦的是,他们的生活本来就很困难:他们中的一些人做着竞争激烈的小本生意,剩下的大部分人打散工,总要为找到下一份工作发愁。这说明通过做正确的事情,他们的生活就会得到很大改善——降低加铁/碘盐的生产成本,使人人都买得起;银行提供存钱容易但取钱代价会稍高的储蓄账户,让每个人都能享有,如果有必要的话,政府可以对银行进行补贴,以弥补其带来的成本费用;在自来水昂贵的地方提供清毒剂以作净水处理。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
第三,一些服务于穷人的市场正在消失,或是在这些市场中,穷人处于不利地位。穷人存款所得的利息(如果有幸拥有一个账户的话)是负利息, 但贷款的利息却很高。针对穷人的医疗保险市场尚未健全,尽管医疗问题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
在一些案例中,技术创新或制度创新可以弥补市场发展的不足,如小额信贷市场,它向穷人发放小额贷款,利息不高,人们支付得起;又如,电子转账系统(用手机等)和个人识别系统可以在未来几年大幅削减银行成本。但是,我们还应认识到,这类市场的兴盛不仅需要靠自身的努力,有时需要政府的支持。
第四,贫穷的国家不会因为贫穷或其不堪回首的历史而注定失败。的确,在这些国家,事情很难办成:一项关于帮助穷人的计划由于被某些人接手而失败了;教师教学散漫;建筑施工时偷工减料,车辆超载以致道路塌陷等。这些事件几乎与那些精英们的经济阴谋无关,主要是由于制定政策时出现的错误造成的,包括无知、意识形态和惯性。人们期望护士完成普通人无法胜任的工作,但从没有人想过修改护士的工作职责。
如果表达正确的话,在不改变现有社会及政治结构的情况下,对管理和政策加以改进是可能的。即使是在“良好的”制度环境下,改进的空间仍是巨大的,而在不好的环境下也有一定行动的空间。只要确保每个人都被邀请来参加村庄会议,对政府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并让他们为自身的渎职而担负起责任,对各个阶层的政治家进行监督,并将这一信息与选民分享,向公共服务用户们说明他们应期待什么——医疗保健中心的准确工作时间,他们应当拿到多少钱(或是多少袋米),那么,一次小的变革便可以实现。
最后,对于人们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最终常变为自我实现的预言。孩子们放弃上学是因为,老师(有时是父母)认为他不够聪明; 水果店老板不努力还贷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还会负债;护士不上班是因为没人对她们在岗位上抱有期望。改变人们的期望是不容易的,却并不是不可能的:当看到村里出现了女官员时,村民们不仅不再歧视女政治家,甚至开始认为自己的女儿也具备这种发展潜力。更重要的是,成功能带来更大的成功。当一种情况得到改善时,这种改善本身就会影响人们的信念和行为。因此,在启动一个良性循环时,人们不应害怕必要的付出(包括现金)。
除了上述五个原因,我们还有很多本该知道却不知道的事情。如果我们拒绝懒惰和公式化的思考模式,如果我们倾听穷人的心声,理解他们的逻辑,那么我们就能制定一套有效的政策,也能更理解穷人的生活方式。基于这种理解,我们可以发现贫穷的原因,并找到解决的办法。
贫穷是因为懒惰吗范文3
记得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能登上金字塔的生物只有两种:一种是鹰,一种是蜗牛。不管是天资奇佳的鹰,还是资质平庸的蜗牛,能登上塔尖,极目四望,俯视万里,都离不开两个字――勤奋。”
何谓勤奋?勤,就是善于充分利用时间;奋,就是勇于同困难作斗争。勤奋,就是为了学习和事业上的成功,不畏任何艰难困苦,把握好每一个今天。
中国有句俗语“一勤天下无难事”,就说出了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一切学习和事业上的成功,都需要勤奋作为基础条件,只要肯勤奋,成功的大门就会向你敞开。
勤奋不仅是成功的秘诀,也是打开真理大门的钥匙。勤奋对个人发展的意义主要有:
一、勤奋有利于成才。只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学习,通常都可以成才;只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发展事业,通常都可以有所作为。大多数成功人士起初的素质并不高,但是因为他们有一颗宝贵的勤奋之心,再加上一套合理的系统的学习方法,经过长期的努力,就不仅弥补了原来的缺点和不足,而且成为高级人才及至成就大功。相反,即使很聪明的人,如果懒惰也会慢慢地变得愚蠢无知。
二、勤奋有助于健康。懒惰使人消沉、贫穷、落后,虽然较少劳累,但精神空虚,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一时对身心健康的损害或许不大,然而长期的积淀对身心健康的损害是很大的。古往今来,懒惰的人很少有健康长寿的,也很少有快乐且成功的。适度的勤奋可以让人的身心得到锻炼,既使人充实、进步,又让人快乐、健康。
阅读练兵一
奇 迹
那年,文参加高考,以六分之差落榜了。
那晚,文把窗外的月光望了一夜。
吃早饭时,文对爹说:“爹,我想复读一年。”
听了这话,爹白了他一眼,说:“算啦!回家帮我吧!”
文知道爹的脾气,爹决定了的,九头牛也拉不回来,错了也不改。何况这次,爹没错。
那年,家里真是陷入了困境:奶奶病故了;刚埋了奶奶,娘又病了;家里贷款买的那头水牛也不明不白地死了;村里还要庄基排队。两个弟弟还在上小学。家里就一个劳力了。
这天晚上,文听了一夜的蛐蛐叫。
第二天天刚亮,文就去找爷爷。文知道爹是个大孝子,爷爷的话,爹句句听。爷爷很疼文,立马去找爹。爹听了爷爷的话,气呼呼地说:“叫他复读,你能挣回钱来?”一句话问得爷爷不吱声儿了。
文去找爹的好朋友赵伯。赵伯和爹在堂屋里谈了半天,叹着气摇着头走了。
文咬咬牙,骑上他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去县城中学找当教师的姑父。这是最后一线希望了。
半下午,文用自行车把姑父捎回家,姑父的脸被晒得通红,文浑身出汗了,像刚从河里爬出来一样。
姑父一口水也顾不上喝,就坐在正扎笤帚的爹身边说:“叫娃复读吧!”
爹硬硬地说:“家里没钱!”
姑父说:“我供他!”
爹白了他一眼,说:“你供他一年,他考不上,还要读,你供吗?”
姑父坚决地说:“供!”
爹连珠带炮似的说:“还考不上,你供吗?考上了,你供吗?”
气得姑父胸脯一起一伏地走了。
文真想冲上去,给爹两脚,可他不敢。文也是孝子呀!
文默默地走到家后面的窖背上,靠着一棵柏树,无力地软了下来。文的脑海里闪现出一双双专注听课的脸,文的耳畔回响着脆生生的上课铃声。
这时候不知哪儿的广播里传来“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的歌声。歌声里,文流下了伤心的泪:我的脚下哪有路?我的脚下明明是崖呀!
不知过了多久,文听到谁在叫他。这声音多么熟悉而亲切呀!文把头倔强地扭过去。爹走上来,和蔼地说:“娃,咱回!”文硬硬地答:“我不!”爹问:“你要咋?”文大声说:“你不叫我复读,我就从这里跳下去死掉算啦!”
文想用这话激怒爹,让爹狠狠地打他一顿,这样,他心里也许好受些。
谁知,听了他的话,爹的眼睛却湿了,他一下子把文拉起来,拉进他的怀里,激动地说:“爹答应你!”
听了这话,文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把眼睛瞪得老大。
爹说:“你找爷爷,找你赵伯,找你姑父,你把爹给感动啦!冲你这股牛劲,还怕考不上大学?爹就是把腰挣弯,也要供你复读!”
“爹!”文大叫一声,把爹抱住,热泪如泉涌。
文复读了一年,考上了北京大学。
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用99%的努力去争取。这时,事情往往出现转机,甚至产生奇迹!不是么?
探究练习
1.文中揭示产生“奇迹”的前提条件的一句话是________。
2.文为了复读,先是主动找爹商量,后来又找了哪些人帮忙做爹的工作?
3.与“这天晚上,文听了一夜的蛐蛐叫”相照应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它们都用来写人物复杂的心情。
4.爹开始不让“文”复读是因为________;后来又答应了,原因是________。
5.文章主要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主人公是________,他具有的性格特点是________。(用一句话概括)
6.文章详细写了“文”争取复读的经过,而对复读的过程和结果一笔带过,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
7.你对本文的标题“奇迹”是怎样理解的?
阅读练兵二
翻过那座山
杉美树子
――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
少年一大早就上路了。山道上笼罩着蒸人的青草湿气。少年脸上、背上滚满了汗珠。由于一刻不停地赶路,他呼呼地喘着粗气。
――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
少年小的时候,祖母哄他入睡时,像唱摇篮曲一样常给他这么念叨说:“孩子,只要翻过咱们家后面的一座大山,就能看见大海啦!”
其中“一座大山”那句话,少年还真的把它牢记在心了。其实,这句话显然过分夸张了。因为现在已经这样爬过两三座山头了,可仍然不见大海的踪影。
尽管如此,少年还是像念咒般在心中默念着祖母的话,继续向上爬去。
――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
离山顶只有几步了,少年开始快跑起来。然而站在山顶向下望去,前方仍然是像波浪一样上下起伏,不见终点的长长山道。
少年站稳微微打颤的双腿,再一次聚积起力量。
――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
如今,少年横下一条心想看到大海。其中的缘由细说起来就长了。不过有一点,每当那些想挑也挑不完的无数重担压在肩头的时候,少年就会像磁针指北一样,立刻想到大海。“要迈动自己的双脚去看看大海!要去证实一下,当真是只要翻过一座山,就能看见大海吗?”
――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
然而,还是不见大海。少年几乎是手脚并用爬过了这条山道的前方,依旧与先前一样,是望不到边的起伏的山峦。
还是算了吧!
少年猛地一屁股坐在路旁,痛苦地这么想。自己如此艰辛地沿着山道爬上爬下,究竟得到了什么呢?往前走,再翻他几座山,难道真的能走到海边吗?这一切又有谁能告诉我呢?任凭额头上的汗珠往下淌也不去理会,少年坐在草地上,被穿行的山风一吹,不免百感交集。慢慢地,一阵疲劳袭上全身。
太阳渐渐升高了。想到即将踏上的归途的漫长,少年重重地叹了一口气。正在这时,他突然好像听到了一种生灵的声响。
那声响来自上方。回头仰望,头顶划过一道亮光。一只翅膀宽阔、毛色纯白的大鸟正缓缓扇动着双翅,像引路一样飞过前方的山头。
――是海鸥!
少年蓦地站起身来。这里有海鸥,无疑离大海很近了!这样看来,那条山道上方天空的颜色,确实是与大海相连的淡蓝色。
难道这次真的能看到大海吗?
尽管如此,他仍略显迟疑,还在瞪大眼睛凝视着前方。猛然间,一件白色的东西像蝴蝶一样在他眼前缓缓飘落。少年聚拢双手接住一看,原来是一片雪花般的羽毛。
这是那只海鸥送来的!
虽说仅仅只是一片羽毛,但它瞬间便在少年心中化作巨大的腾飞的翅膀。
――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
少年再一次聚积起全身的气力,轻声吟诵起来。
不过,即便不是那样也没有关系了。现在,哪怕前面还要翻过三座山、四座山,我也一定能够走到大海,一定能够走到那里给你们瞧瞧!
少年手中紧握着小小的羽毛,沿着山道缓缓爬去。在他的耳畔――或许是他的内心深处――已经开始轻轻回荡起大海的涛声。
探究练习
1.文中的“大海”与“大山”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还蕴含着怎样的深刻含义?
2.“不过有一点,每当那些想挑也挑不完的无数重担压在肩头的时候,少年就会像磁针指北一样,立刻想到大海。”一句中“像磁针指北”表明了什么?
3.“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几次?这样写,有怎样的作用?
4.在少年气馁之时,海鸥的出现,对他有哪些帮助?
5.请你写一段话,设想一下当这个“少年”终于见到了“朝思暮想”的“大海”时,他会怎样?
6.“少年”是勤奋的,不达目标不罢休,你认为要像“少年”那样取得成功,除了坚持、勤奋外,还需要哪些精神呢?
参考答案
《奇迹》
1.只要有1%的希望,就用99%的努力去争取。2.找爷爷、找赵伯、找姑父。3.那晚,文把窗外的月光望了一夜。4.文家里真是陷入了困境;文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动了爹。5.语言、动作、心理、神态(从四种中任选两种);主人公是文;性格特点:坚持不懈,不轻言放弃。6.由详写文争取复读的过程,已经可以看出他有着坚定的信念与锲而不舍的精神,那么他复读中的努力和考取北京大学已经是不言而喻的结局了,因而无须详写。7.文在几乎复读无望的情况下,通过努力,考取了北京大学。
贫穷是因为懒惰吗范文4
――苏格拉底
时间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上天并不会因为某人的富有而多给他时间,也不会因为某人的贫穷而少给他时间。虽然有的人生命较长,有的人生命较短,但在这少年的瞬间里,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如果你说时间它会偏袒他人,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其实,关键在于你如何来把握时间。
你拥有多少时间
你的人生可掌握多少时间?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3年世界卫生统计报告》中的数据,中国人均寿命为76岁。假设你现在已经36岁,你能够支配的时间还有多少年?40年?还是其他?
你的自由时间:8年
如下图所示,我们看到自己正如转盘上的仓鼠一样活着:(1)睡觉,约25年;(2)学习,约5年;(3)工作,约11年;(4)吃喝,约5年;(5)做饭、洗衣、打扫等杂活,约5年;(6)出行,约1年;(7)洗脸、刷牙、如厕、沐浴、等待,约3年;(8)逛街、购物,约2年;(9)照看孩子,约3年;(10)看电视、上网、打游戏、打电话,约8年。
这意味着,在人生76年的光阴中,真正属于你自己的自由时间,满打满算只有大约8年。而假设你已36岁,这个时间将缩短至约5年。
从理论上来说这是你可以纵情挥洒的时间:你可以用它去游戏人生,去开怀大笑,去痛哭流涕,去坠入爱河,去周游世界,去追求梦想……
你可以管理的时间:25年
上帝给予世人最公平的事是:每个人每天有24小时。时间是世界上最充分的资源,每个人都拥有24小时的一天,然而时间又是世界上最稀缺的资源,每个人都只能拥有24小时的一天。
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是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
――赫胥黎
在这24小时里,约1/3是睡眠时间,约1/3被吃喝拉撒和各种生活必需的琐事所占据,还有余下的约1/3可以由我们自己管理。
这意味着,当我们出生时,我们拥有的可以管理的时间约为25年,而假设一个36岁的人,他拥有的可以管理的时间约为13年。
我们的时间不多,我们的时间又很多。事实上,只有提高我们可以管理的时间的价值,才可以让我们的自由时间变得更有价值。不是吗?我们只有管理好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才可以更好地去追求梦想。
让你的时间跃动起来
宋代无门和尚在《颂》诗中所描述的境界很让人艳羡:“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想做到“若无闲事挂心头”,那就要珍惜眼前的每一份时光,不懒惰、不拖延,首先要做到不浪费时间。
浪费时间有两种表现,一是因为对生命没有紧迫感,对时间不够重视,没有养成遇事马上做,日清日新的好习惯,总把今天的事情推到明天去做,以至于“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间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殊不知,昨天是期票,明天是支票,今天才是现金,万事等明天就形成懒惰、拖沓,虚度年华,闲白了少年头;第二种表现是没有科学管理时间的方法与技巧,低效率重复劳动,最终成效浅薄,甚至就“累死磨旁”。
时间的流逝是一分钟一分钟进行的,而不是整个钟头浪费的,若是这样,能看到的人会多一些。我们把时间用水桶来盛,如果水桶底下有一个小洞,水很快就会流光,结果与有意将水倒掉一样,但是它是不宜察觉的。
在美国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学者伯纳德・伯伦森,在他90岁生日时,有人问他最怜惜什么,他说:“我最怜惜时间,我愿意站在街角,手中拿着帽,乞求过往行人把他们不用的时间扔在里面。”
时间管理专家指出,浪费时间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主观原因。包括:缺乏明确的目标;拖延;缺乏优先顺序;想做的事情太多,但做事有头无尾;缺乏条理与计划;不懂授权;不会拒绝别人的请求;仓促决策;懒惰与心理消极;行动缓慢。二是客观原因。包括:上级领导浪费时间(如开会、电话、不懂授权);工作系统浪费时间(如访客、官样文件、审批程序);生活条件浪费时间(如通讯、交通、朋友闲聊、家住郊区)等。
你热爱生命吗?那么你就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富兰克林
如何做到不浪费时间,并且让你的时间跃动起来,变得更有价值?
做好时间管理
有人说,人生最宝贵的两项资产,一项是头脑,一项是时间。无论你做什么事情,即使不用脑子,也要花费时间。因此,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核心要素。一个没有时间的人不再称之为人,而一个死去的人也无法拥有时间。
时间伴随着我们的一生,我们可以自由支配。然而我们当中的很多人都忽视了时间的存在。我们需要做的是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时间:我们无法阻止时间的流逝,但是我们可以利用时间。我们要成为时间的主人,而不是成为时间的奴隶。
什么是“时间管理”?可能大部分人会认为,所谓时间管理就是合理安排时间,用最少的时间做最多的事情。虽然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是时间管理的要义所在。
史蒂芬・柯维在他的全球畅销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认为:“如何分辨事情的轻重缓急,始终做最重要的事,而不是紧急的事,是时间管理的精髓所在。”
什么事是必须做的?这是时间管理的第一个关键问题。时间管理的错误做法基本上都可以归结为,把时间花在那些不是必须做的事情之上。
始终做最重要的事,而不是紧急的事,即“要事第一”(First Thing First),这不仅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关于时间管理的精髓所在,更成为越来越多企业和有识之士的共识。
我们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做,为有效管理时间,就应该围绕自己设定的目标,将所有的事情分为重要且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但紧急和不重要不紧急四类,排定优先顺序,最好将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前两类事,第四类事情酌情可以排除。
挖掘你的潜能
每个人都是潜能无限的天才,人的潜能犹如一座待开发的金矿,蕴藏无穷,价值无比,而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座潜能金矿,只是需要开发。
日本著名经营学家占部都美说:“人并不是因为跑得不快而赶不上火车的,而是因为出发晚了才赶不上的。”
但是如果你已经出发晚了,那么你应该怎么办呢?一是吸取经验教训,做好时间管理,下次准时出发,二是试着改变的日常时间节奏,激发你的潜能。
一位网友就以赶火车的亲身经历为例,用生动的文字记述了自己1分钟做到的本以为无法实现的事情:
人的潜能是可以爆发的。那天我从下公交车到火车上总共才1分钟,我不知道我的速度是怎么样的,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做到的。
我的火车票上的发车时间是15:05,而且这张票是改签过的,不能退。我15:04从公交车站下车,从公交车站到火车站大概有500米,而且进站口又排很长队伍,只好插队,还要检票和过安检。候车室通往火车的检票已关闭,幸亏有一个票贩子说花20元可以带我进去,可是他只带我进去,进去之后又得自己去找车次和停车道。那时候显示牌已经没有显示了,只好自己在里面快速地寻找,看到火车就冲。
我的车票是第7号车厢,在整列火车的中间,给我带来了方便,一下楼梯就可以上车。当时车门正准备关闭,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往里面冲。我刚进门火车就关门启动了。
我坐过很多次火车,这样赶时间的还是第一次。这一分钟做了那么多的事情,我自己都不知道是做到的。感谢这一分钟!这一分钟让我知道我自己是有很多潜能的,只是还没爆发出来。我相信我一定会爆发我的潜能去实现我的梦想全面开花。
贫穷是因为懒惰吗范文5
一、特殊家庭类型
1.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型。这类家庭一般耕地比较少或没有耕地,为了维持生活,家长不得不出外打工,孩子大多由老人或其他亲属托管。
2.全是女孩型。这样的家庭一般是为了要男孩子而却生了多个女孩(多数是三个)。因为都是女孩,他们很气馁,对孩子不寄以多大希望,所以对她们的教育也不太重视。
3.重男轻女型。这类家庭多数是两个孩子,老大是女孩,老二是男孩。这个来之不易而又可心的“根”,棒在手里怕掉了,念在嘴里怕化了。为了让男孩子有更优越的条件成长,把全部财力物力都聚集起来,不支持女孩上学。
4.父亲不问型。这样的家庭比较多,他们认为“管孩子是他妈的事”,父亲从不过问孩子的事,特别是男孩子,母亲的话根本不听,无法无天。
5.家里的地比较多,收入比较可观型。这样的家长大多这样说,孩子上不上大学没什么意思,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还不如在农村种地。这样家庭的孩子也常说,我爸给我准备了多少地。他们没有追求,学习的动力不大。
6.家长庇护型。这类家长很怕自己的孩子吃亏,不但同学之间的事他们要参与,就是不完成作业家长也要给孩子找一大堆理由。
7.不管孩子,轻松自在型。现在农村打麻将成风,尤其是妇女们把打麻将当成了工作,起早去排号,恐怕玩不上,孩子根本顾不上,早晨孩子吃不上饭,中午给一元钱。至于孩子学习怎样,完没完成作业不闻不问。
8.单亲家庭型。这样的家庭有两类:一类是父母离异型,这样的孩子多数有较丰富的经济来源,但没有良好的教养。另一类是丧失了一个亲人的孩子。单亲家庭的孩子多数与爷爷奶奶在起生活。娇惯任性,不合群,缺少爱心,没有合作精神。
9.极度贫穷的家庭型。这一类家庭多数是因为老人或父母有病,缺少劳动力而收入又较少,这样的孩子,不但精神压力大,而且生活压力也很大。
二、教育措施
1.让学生有平等感。在我们这个农村学校,孩子们穿着很随便,因为贫富不均,衣服的档次差别很大。这样,让那些条件不好的孩子很自悲,因为自悲,不敢主动发言,不敢参加各项带有展示性的活动。为了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我们为同学们创造了平等的机会,第一次为学生们订做了校服,为了让学生们少花钱,我们找校企的老师帮忙,让厂家为我们降低成本,虽然价格已经很低了,但还是有的学生一时拿不出来钱,我们老师主动为这些孩子们佃付。全校的学生每天都穿校服上学,不但增加了学生的集体感,而且再也没有出现因为衣服而影响孩子情绪的事情。
贫穷是因为懒惰吗范文6
“想到他以后连西装都穿不上,我很担心。”日剧《下流之宴》里,带着精致妆容的母亲由美子讪讪地表达对儿子的担忧。她始终不能理解的一点是,在她成长的年代里,人人笃信“只要努力就会越来越成功”,但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都不愿工作,反倒每天沉浸在自己小世界里不能自拔。有一次,她买了一大堆励志书准备给儿子打鸡血,结果儿子只是冷漠地回应一句“我不会”,她愤怒得不能自已,狂摔东西,但又无可奈何——“下流”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她自己根本无力解决。
日本当然是“下流社会”的最佳典范,否则也不会出现《电车男》、《萤之光》等大量让屌丝充满战斗力的片子。根据日本内阁府前几年的调查,在20—34岁的年轻人群中,认为自己在社会上居于中间阶层的人,十年来掉了近10%;而认为自己属于下层阶级的,则增加了13.3%。
“下流”产生的根源当然是经济萎靡,但它反映的现实却多跟社会心态相关。就像三浦展在《下流社会》中说的那样,“下流”并不仅仅是收入的低下,也代表其人际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热情、学习意愿、消费欲望等一并低下。简单来说,这帮人对人生已全然失去信心。这和以他们父辈为主体的“中流社会”形成了让人惊诧的对比。
“下流世代”主要生于1970年之后,而他们的父辈大多出生在战后初期,伴随日本经济的起飞而成长。新井一二三在《我那一代东京人》里描述那时的状况:“不是一部分人发财,而是大家一同富起来的。失业率几乎等于零,大企业的终身雇佣制给上班族保证了一辈子的铁饭碗,能够毫无疑问地相信明天一定会更美好,社会风气相当好。”上世纪70年代,日本“中流社会”已经形成——超过60%的日本国民认为自己属于中流阶层,战前悬殊的贫富差距被抹平,家家户户几乎都能买小轿车。但到了90年代,生于70年代之后的“下流世代”开始工作的时候,变化却突然发生——日本经济泡沫被吹爆,“失落的十年”开始,减薪、解雇……一个个以往前所未见的问题出现在这帮人面前。那些成长在“中流社会”里的人猝不及防地滑向了“下流社会”。
“下流社会”的人不至于到贫穷的地步,但已经丧失前进的动力,他们不相信奋斗能够提升自己,所以干脆得过且过,三浦展说:“没有那样(向上流动)的憧憬,于是宁愿不做中流阶级而想快乐生存的人增加了。”以前追求八九百万日元的年薪,但现在300万日元(约24万元人民币)也能让他们很快乐。
新的生活方式也随“下流社会”的来临而出现,飞特族、尼特族、单身寄生族大量涌现——他们多数是自由职业者或者失业者,觉得现实世界无趣,所以喜欢躲到网络构建的小世界里去玩。但网络世界也不是人人都玩得转。电影《桃花期》里面的主线故事近乎扯淡,不过有一点倒是挺真实的——主人公藤本幸世每日在Twitter上唠叨,粉了345人,却只有3个粉丝,所以去面试的时候,一下子就被揭穿屌丝本质——“你还是吧?”现实中的屌丝,在网络上是装不了高帅富的。
电车男的故事曾经给“下流世代”的人不少信心——一个死宅都能追上“爱马仕小姐”,那我们这些屌丝岂不是也能逆袭?问题是,这个故事并不完全真实,所以屌丝追求白富美的时候还是谨慎一点为好。
《电车男》和《桃花期》说的都是“下流社会”里年轻人的故事,所以大家还可以一笑而过,但一旦进入“下流社会”的中年期,所有的浪漫可能都会褪去。NHK2006年拍摄的纪录片《穷忙族》里不止一个这样的例子:50岁的山田铁男10年前年收入40万元人民币,但因公司经营状况恶化而被解雇,现在只能在三个加油站里打零工,年入14万。他现在的收入只能维持生活。两个儿子一旦进入大学,则完全应付不过来。他想到的唯一方法就是再去打一份零工,他几乎带着决绝的语气在摄像机前面说:“就算是牺牲自己也要为孩子的大学教育储蓄。”
台湾《天下》杂志做过一期封面,讲述中产阶级的购房苦逼史——在一家中小企业里担任高管的袁姓小姐,因为儿子上学的原因,打算购一套新房,没想到一间40平方米、拥有30年历史的公寓要价2000万元新台币——她和先生已经工作了15年,年薪加起来接近200万元新台币,自认为社会的精英群体,但还是吃不消这样的房价,她只能无奈地发问:“我还是中产阶级吗?这个社会还有中产阶级吗?”
香港的情况比台湾更糟糕,所以内地人一听到他们把“千尺”(约等于91平方米)的房子称作“豪宅”时,就忍不住想笑。问题是,这样一套房子在香港卖出1000万港元是司空见惯的事情,香港人对此只能苦笑。中产阶级能怎么办?总不能长久住在公屋或居屋吧。即便你不买房,香港的“地产霸权”也已经延展到各个消费领域,外人根本摆脱不了。
彭浩翔的《维多利亚一号》虽然血腥,但还是反映了香港人对房子的复杂心理。黄耀明的《下流》则把香港下流化的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他们往上奋斗我们往下漂流/靠着刹那的码头答应我不靠大时代的户口/他们住在高楼我们淌在洪流/不为日子皱眉头答应你只为吻你才低头”。对香港人而言,最近唯一的好消息可能跟新鸿基郭氏兄弟相关——他们因涉嫌行贿被廉政公署调查。
美国中产阶级“下流”的情况,在2009年之后才暴露出来。2010年,《福布斯》直接称“美国的中产阶级正在消失”,这本杂志列出的情况是:十年来,薪水始终停滞不前,而失业率和贫困率则始终处于上升通道。高中毕业生的年薪在32500美元附近徘徊,难以实现突破;大学毕业生的年收入为53000美元——而失业率和贫困率已经突破两位数。
美国人“下流”的特殊性还在于,他们可能还没成为中产阶级,就被高昂的大学贷款压死。“占领华尔街”运动时,年轻人举出的招牌不少都跟大学贷款相关。美国大学每年收费数万美元,学生不贷款几乎无法入读。然而大学读完,他们背在身上的贷款可能就在10万美元以上。一些人毕业之后,马上就为银行打工,就连奥巴马也不例外——他直到8年前才还清了大学贷款。
全球化给硅谷和华尔街带来机会,也让原本属于美国中产阶级的工作外流,去年2月,乔布斯与奥巴马在白宫见面时,奥巴马问他:“要怎样才能让iPhone在美国生产呢?”结果乔布斯直接回答:“这些工作不会回到美国了。”白宫经济顾问杰瑞德·伯恩斯坦无奈地说:“苹果是在今天美国为何难以创造中产阶级工作的一个例子,如果这就是资本主义的顶峰,那么我们应该要为此而忧心。”但苹果并不打算改变这一状况,它的某位高管说:“我们在超过一百个国家销售iPhone,我们没有义务来解决美国的问题。我们唯一的责任,是尽可能地制造出最好的产品。”
“欧猪五国”(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希腊、西班牙)的下滑,更多与它们的懒惰相关——它们习惯高福利,却创造不了足够的财富,待到坐吃山空时,只会上街游行。其中最典型的是希腊,网上的一个段子说,希腊众神开会应对危机,结果宙斯发言:“不知怎么搞的,希腊经济崩溃了。是啊,我和你们一样震惊,毕竟希腊人素有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美名,一周又一周辛勤工作,一周三天,每天一小时,直到45岁退休那天……”
“不必那么富裕,只要有可供学习的地方、工作场所,有治病看病的地方,大家能快乐地、朴实地生活就可以了。包括我,我周围的人,大多数人都这么想。”
“下流”未必可怕,关键是想清楚你要什么。有的人继续沉沦,有的人却可以活得有滋有味。
日本很多人主动“下流”,并不是他们没有能力,只是因为他们已经厌烦了那种让工作决定一切的人生态度——他们不想和父辈一样,为了金钱而丧失人生的乐趣。今年2月,20岁的大学生小松正平给《朝日新闻》投稿,清晰地表达了这种态度——“看着大人们带着一副疲倦的脸仍在高喊‘经济成长!恢复景气!’(其实)长大的年轻人,大多数都抱有追求与‘身高’相符生活的想法。不必那么富裕,只要有可供学习的地方、工作场所,有治病看病的地方,大家能快乐地、朴实地生活就可以了。包括我,我周围的人,大多数人都这么想。”
三浦展在他的调查中也发现,具有阶层上升志向的人群较之以前有所减少,反之重视个人兴趣,或者投身于NPO(非营利性民间组织)、志愿者活动超过重视工作和金钱的人有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