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夫和魔鬼的故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渔夫和魔鬼的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渔夫和魔鬼的故事

渔夫和魔鬼的故事范文1

《魔鬼和渔夫》里讲的是一个智慧故事。

故事讲一个穷渔夫在船网鱼。最后它网到了一个瓶子,打开一看,里面空空如也。突然从瓶子里出现了一个魔鬼,魔鬼要杀了他,渔夫去问原因,然后用办法把魔鬼重新引回瓶子,让它又呆在海里。

我想:生活中也有许多聪明的人,它们都像那位渔夫,用办法来战胜别人,帮助自己,让自己脱离危险。诸葛亮是我最敬佩的一个人,在《草船借箭》中就可以看出,诸葛亮确是一个聪明、又文化的人。老师说过,聪明和智慧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经过一段时间在开始的。在到森林里旅行时,最好带上一支枪,有什么毒蛇、猛虎、雄狮等野兽时就击中它们,不让它们伤害自己……这就是聪明。

《魔鬼与渔夫》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做了的道理:一定要让聪明帮助自己,使自己未受到伤害。

渔夫和魔鬼的故事范文2

1 认准时机,让练习为教学服务

课堂练习的时间可以是上课开始阶段,可以是课中,也可以在上课结束阶段。不同时段的教学目标不同,教学内容不同,相应的课堂练习也就不同。设计课堂练习要认准时机,思考什么时候练习更恰当,使课堂教学与课堂练习不分离。

课前可先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课上初读阶段,安排检查交流预习作业,客观题用校对的方式;搜集资料、谈感受等主观题则可展开交流,评价并纠正修改预习作业。通过检查交流预习作业,教师更清楚学生的学习起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

课中研读阶段,教师精心设计一些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习得文本语言,又能引发他们情感体验,提升思维品质的练习。这一阶段,可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对文本进行批注,练习批注能让学生潜心触摸文本语言,积极地与文本展开对话,能让学生的语言发展与思维、情感发展和谐共生。它是一种很实在的“教”“练”相融的课堂练习。学生的批注可以是难懂字词的注释,可以是思考中的提要,可以是读书过程中的感受、见解、疑问,还可以是提醒自己特别注意的警语等。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教学要求有针对性地静心批注,并展开讨论交流。运用好研读阶段的批注练习,可以更好地推进课堂教学,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活动。

2 依托文本,让练习万变不离其文

什么样的课文语言特色就设计什么样的课堂练习。课堂练习设计应以课文语言特点为依据,与课文的语言情境相符,结合课文实际适当拓展。有的课文情深意浓,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宜指导学生多角度地写感受;有的课文语句优美,修辞运用典型,宜指导学生鉴赏、仿照句式表达;有的课文留有空白,想象空间大,可以指导学生展开想象。“依托文本”就是要求教师能抓住课文特点设计练习,以达到一课一得、举一反三的效果。

3 基于学情,让练习轻松有效

我们设计课堂练习应全面了解学生,考虑学生语文学习的差异性,或抓住学生学习兴奋点,激起练习期待;或放缓坡度,降低练习要求;或设计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多层次练习等。如教学一下《松鼠和松果》,课文教学目标之一是:“借助插图、结合课文,能用‘……那么……那么……’句式说话。”课堂上,当学生说到去大森林摘松果很高兴,因为“每个松果都那么香,那么可口”。教师根据不同学情,将作业分为人人必做的基础型和自主选做的拓展型两类,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尤其是拓展型作业,让学生充分发挥兴趣特长展开想象,可以画画,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大胆创新,设计出别人没想到的东西,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此练习充分体现了生本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小学生想象丰富的年龄特点,笔者经常在课堂上设计一些仿照文本的想象练习。学生们的情感在练笔中获得了体验,学生们的语感在练笔中得到了加强。按照学生特点设计练习,能使教学化难为易,轻松有效。

4 兼顾年段特点,让练习更有系统

语文课堂练习不仅仅停留在书面上,还应包括听、说、读这几个方面,字、词、句、段、篇是练习的根本,每个年段都有侧重点。如何根据年段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练习,让学生学得扎实有效?例如,同是让学生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学段不同,教学目标也就不同。低段学生只要求说出对课文的大致印象或对课文的感受即可。中段教学,则要根据《课标》对第二学段学生的阅读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针对中段学生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知识起点,在课堂教学中铺设台阶,降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可以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几个主要人物,说说主要人物之间有什么关系,关系弄清楚了,课文内容就一目了然了。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文章,可让学生先搞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然后把这些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了。另外,还可采用填空、课题展开等方式,为中段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铺设台阶,降低坡度,从而达到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如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渔夫和魔鬼》,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主要人物的关系和故事主要情节来概括,笔者曾这样教学概述此故事:

4.1 教给方法,练说故事梗概

师:《渔夫和魔鬼》这个故事很长,要把这么长的故事用几句话讲清楚,我们要抓住故事主要人物的关系,还要抓住故事发生的主要情节来说。谁能用几句话把它清清楚楚地说出来?全体学生练说。教师指导、鼓励、倾听。

4.2 引导交流故事梗概

随机抽生练说。学生说长了,教师打断,引导怎样说简洁;学生说不清,教师用连接语引导;学生说漏了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把故事说完整。教师边引全班同学概述故事边完成板书:我们都听明白了,故事主要讲了从前有个渔夫,他捞到一个胆瓶,没想到放出来的(却是一个魔鬼)。而魔鬼却(恩将仇报要杀了渔夫),我们更没想到最后(渔夫还是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强大的魔鬼)。(师板书,略)像这样的民间故事,我们抓住故事的主要人物和情节就能说好故事的主要内容。

渔夫和魔鬼的故事范文3

    论文摘要: 普希金的童话诗在其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童话诗具有鲜明的童话特色,可以概括为:爱憎情感饱满而强烈,幻想世界丰富而优美,故事情节离奇而曲折。同时,在鲜明的童话色彩之中又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性,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本文正是从以上方面对普希金的童话诗进行了分析。

    一、引言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俄国着名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1](P321)。他的生命虽然只有短短的38年,然而他在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创作领域却给俄罗斯文学提供了典范,“他的作品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有‘俄罗斯文学之父’之称”[1](P321)。

    在普希金的文学创作中,诗歌数量最大,影响也最大。其诗歌作品中,固然以抒情诗居多,然而他将民间传说、童话、童谣和抒情诗有机结合起来而创作的童话诗,同样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除1820年完成的轰动俄罗斯诗坛的《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外,此后的10年间,普希金又给人类留下了5部完整而珍贵的童话诗,即《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1830年)、《勇士和天鹅公主的故事》(1831年)、《渔夫和金鱼的故事》(1833年)、《死公主和七勇士的故事》(1833年)、《金鸡的故事》(1834年)(本文所引用的诗题和诗句均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6月第四版《普希金童话》为蓝本,改写者,雨心)。

    下面本文对普希金童话诗鲜明的童话色彩予以浅析。

    二、鲜明的童话特色

    童话诗,就其内容而言,首先应该是童话。因而它要求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童话的特点,即通过既完整而又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生动鲜明的形象来反映生活,透露出生活的哲理,以达到对儿童施行教育的目的。在表现手法上,则富于幻想、夸张色彩,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描写,生动浅显,通俗易懂,趣味性强[2](P242)。

    从童话角度讲,普希金的童话诗具有以下三方面鲜明的特色。

    1.爱憎情感饱满而强烈

    童话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儿童,而儿童对人和事的认识、理解往往只凭自己最直观的感觉,是表面的、肤浅的、感性的,不可能是理性的。他们阅读童话后的第一反应首先是某某是“好人”,某某是“坏蛋”。这是由他们那个年龄的喜好、知识、阅历等因素决定的,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因此儿童文学作品的内容必须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充满盎然的儿童情趣,传达儿童或美好的情感,或有趣的情致,或善良的愿望,或强烈的憎恶,从而激起他们心灵的共鸣。惟其这样,才能使儿童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对其进行思想和知识的教育。“对恶憎,对善爱,是《普希金童话诗》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3]。通过阅读,我们知道,诗人的每一首童话诗中,都塑造有儿童心目中所谓的“好人”和“坏人”。对前者,诗的字里行间总是透出热情的溢美之辞;而对后者,则充满了强烈的憎恶之情。正是由于普希金强烈分明的爱憎,其童话诗作总是“好人”赢得了胜利,而“坏人”则以失败或死亡而告终。如《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中的巴尔达与神父,《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的金鱼与老太婆等。不难想象,当小读者读到巴尔达在贪婪吝啬的神父脑门上弹了三下而使“老家伙变成了大傻瓜”时;读到贪得无厌、凶狠狂妄的老太婆“眼前还是原来那座小茅屋”,“面前还是那只破木盆”时;读到“突然她认出,这是鲁斯兰!于是美人投入了公爵的怀抱……”时,他们是怎样的兴高采烈,拍手叫好。小读者们便在潜移默化之中被灌输了何为善何为恶,以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是非观。

    2.幻想世界丰富而优美

    儿童最富于幻想,这是由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决定的,因而童话必须富于幻想色彩。古今中外的童话作品,往往都是借动物、植物或仙幻世界的构思来反映人类社会,让小读者从那些奇异的童话世界里看到人和人的生活,受到启发,受到教育。[2](P242)普希金的童话诗中所描写的幻想世界尤其丰富而优美。在《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中,当神父听从了他老婆的诡计,让勤劳、善良的巴尔达去找小鬼讨债时,连巴尔达本人也“心里不由得犯了难”。此时,小读者们肯定也会替他捏一把汗。然而巴尔达并没有退缩,他“坐到大海边,一面搓着草绳一面思量”,只见“他把绳子的一头抛进大海,然后握住它使劲地搅动,于是一个老魔鬼从海里钻出来”。这一幻想,完全符合小读者的心里所想:他们多么希望此时有人帮“好人”巴尔达一把呀。之后,又连续几个回合,叙写了巴尔达和魔鬼们斗智斗勇:先是“老魔鬼哭丧着脸苦苦求情”,继而“差来的鬼怪钻出水面”,要和巴尔达“绕着大海跑一圈,看谁的腿长跑得快”。失败后,“老魔鬼又一次伤透了脑筋,这时巴尔达却又在大声鼓噪,使得整个大海东摇西晃,掀起了滚滚巨浪洪涛”。此时,“小鬼忽又钻出水面”,提出“任你随便选一个目标,谁把棍子仍得最远,谁就把全部年金拿走”。这一回,还未正式比赛,小鬼们就被巴尔达要把棍子扔到乌云上面的话给吓回去了。而巴尔达仍是穷追不舍,又“用绳子搅得魔鬼不得安宁”。他们终于求饶了,巴尔达却不答应了,提出比一比看谁能把那匹马高高举起。当然,还是巴尔达凭智慧赢得了胜利。就这样,来来往往数个回合,最终“魔鬼们围成一圈,只得凑足了满满一袋钱,还替巴尔达把袋子扛上肩”。这里的幻想描写,不仅使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而且让小读者们看到了“好人”遇到困难时总是有人帮,最终必定胜利的事实。再如,在《勇士和天鹅公主的故事》中,诗人这样写道:“海上有一个小岛,岛上有一座城堡,城中有宫殿和教堂,还有花园和楼房,有棵云杉长在花园中央。树下的水晶房间,一只温驯的松鼠住在里边,那小东西实在讨人喜欢。……这座岛上人人富裕,没有贫困没有哀伤。人民安居乐业,礼貌相让。”显然,这是诗人对美好理想和愿望的追求而产生的丰富想象,而让一个无比美好的世外桃源展现在小读者眼前。在表现形式上,诗人则采取了重叠反复的手法,把这一美好的岛国多次展现在小读者面前,就更加强烈地激励了小读者对这种理想王国和美好生活的渴求。这样,诗人就在小读者幼小的心灵里建造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国度,并使之不懈地去追求。

    3.故事情节离奇而曲折

    众所周知,儿童不仅富于幻想,而且好奇心也很强。因此,童话既要有幻想,又要有极强的故事性,尤其是那些离奇而又曲折的故事情节,以紧紧抓住小读者的阅读心理,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普希金的童话诗作,既有短篇的,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又有长篇巨作,如《鲁斯兰和柳德米拉》。无论是短篇抑或长篇巨作,其故事情节均离奇而曲折。上述提到的巴尔达和海里的魔鬼斗智斗勇的情节,既是幻想,情节又很离奇曲折,这是短篇。至于场面宏大的《鲁斯兰和柳德米拉》,故事情节更是跌宕起伏,大起大落,极富变化,离奇而曲折的程度令人叫绝。这里,我们不妨以其耳熟能详的短篇《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为例,来阐释这一观点。“从前有个老头儿带着他的老婆,住在那蓝色的大海边”。这是典型的童话故事的开头,平实而又自然。但是,当老头有一次下海撒网,网到一条金鱼又放归大海后,离奇曲折的故事便开始了。那情节轨迹是这样的:老头回家告知老太婆金鱼的事,她一听就骂,让老头向金鱼要一只洗衣盆——老头再次来到大海边,向金鱼提出请求——得到新洗衣盆后,老太婆骂得更凶,提出要一座木屋——老头第三次来到大海边,再次向金鱼提出请求——有了新木屋后,老太婆还是破口大骂,提出她要成为世袭的贵妇人,住进豪华的高楼大厦——老头第四次来到大海边,又一次向金鱼提出请求——住进金碧辉煌的高楼,成为贵妇人两个星期后,老太婆又提出要做至高无上的女王——老头迫于无奈,第五次来到大海边,再一次向金鱼提出请求——成为女王两个星期后,老太婆又提出要金鱼亲自为她服务——老头第六次来到大海边,又再次向小金鱼提出请求——老头回到家后,一切又恢复到原样。诗人通过这些曲曲折折的一个又一个离奇的情节,加之拟人化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笔锋直指当时的沙皇统治——当人民要求改善生活时,他都可以满足,但当人民要求拥有权力时,他非便不给,还将已经给予的统统收回,将人民重新打入地狱。因此,俄国人民不能指望沙皇让他们做国家的主人。小读者结合普希金生活的时代背景,就会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

    三、结语

    普希金是伟大的,普希金的童话诗作品是伟大的。从写作方法讲,它不仅具有鲜明的童话色彩,而且其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内容发人深思,读后令人回味无穷。所以引导青少年阅读普希金的童话诗,不仅可以使他们从中获得美的享受,而且可以对他们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和崇高的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朱锡强,陈传金,张粉梅,袁昌尧,张忠民编写.外国历史大事纪年[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3,第一版.

渔夫和魔鬼的故事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改进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记得好多位著名教育专家都曾经说过:“教学有方,但教无定方。”至于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有很好的促进和提高作用的。反之,如果你的教学方法不适应学生,就会造成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但没有提高,反而阻碍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因此,选择合适的阅读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会选教法,能让学生在你的引导下尽可能用最少的时间,捕捉到最多的信息。当今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教师不能再袭用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教师满堂讲、满堂问的模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感悟。依据这些教育理念,教师采用怎样的阅读教学方法与学生获得怎样的学习效果是密切联系的,因为每一种阅读教学方法都应由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下面我就多年以来在语文阅读教学方面积累的看法谈谈。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只要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执着的追求。从小培养兴趣,将使学生终身受益不尽。小学语文教材里,记叙文和文学作品占了大部分,这些课文写人、记事、绘景、状物,内容具体,形象生动。在学习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精炼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对文章里生动的记述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在脑子里唤起相应的形象,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这时,他们就会被形象的画面所吸引,进入文章所描绘的境界;他们就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阅读当中得到乐趣。如:讲《海底世界》一课时,板书课题后,我先让同学们说一说,海底将是怎样的景象呢?同学们有的说:海底漆黑没有一点光亮;有的说:海底很静,没有声音。老师不急于纠正,启发学生从课文里得到正确认识。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将课文读下去。

阅读教学当中教师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开头就生动鲜明、引人入胜,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语文课本里有很多题目新颖引人。如讲《人桥》一课时,我在揭题中讲到,“桥”是大家熟悉的建筑。桥是用什么修建成的呢?同学们都能回答出:用木料修成的桥是木桥;用石头修成的桥是石桥;还有用钢铁修成的铁桥……今天我们讲的一种桥既不是水泥修的,也不是石头造的,而是用人搭起来的“人桥”。这是讲中的故事,战士为了消灭对岸的敌人,在没有桥的情况下,使进攻部队踏着“人桥”冲上对岸,消灭了敌人。这样的“揭题”引言,引起了同学们的很大兴趣,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同学们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好处的。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十分尊重、爱护和善于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做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来抓。

二、有效提问,感悟文本

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才能牢牢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突出授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从而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则会根据教师的提问,有选择地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上,使自己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从而更好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对话文本。

1.抓题眼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其他部分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导课的形式多种多样,而问题导入最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我们可利用语文课程的有效资源,抓住课文题眼巧设问题。如《蝙蝠和雷达》一课,上课伊始,可让学生质疑提问:什么是雷达?蝙蝠和雷达好像是不相干的两种事物,怎么会连在一起?由于问题来源于学生,在学习文本时,他们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解决这些自己心中的困惑。

渔夫和魔鬼的故事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景教学;实施办法

 

引言

小学语文对小学生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知识是小学生理解新知识、认识新事物的基础,以往的小学教育非常注重听说读写,学生是基于记忆去学习新知识,这样的学习过程不利于学生快速理解和吸收知识, 情境化的教学模式就是将真实的生活场景搬到课堂中,学生可以在学习中更有效的消化知识点, 加深了对知识点的印象,这主要是由于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的发展阶段,进行情景教学很有利于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 同时情景模式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使得学生更喜欢学习,热爱学习,并且在娱乐的过程中学到知识。

 

一、通过游戏化教学,使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教师在备课时就需要将多媒体课件制作好,在对小学生进行教学时,就需要少文字多图片多视频的模式,这样更利于学生对于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 教师需要将所有课堂内容全部呈现在多媒体课件上,以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有些人物以及对话较多的课文来说, 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教学模式来进行课文内容的教学,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其中,与学生一起体验学习,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目标。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改变, 同样的,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而由于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繁杂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而增大了学生的压力,甚至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多媒体设备的优点就是将一切事物可以通过图片以及视频进行具体化,从而使得学生更易理解。比如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渔夫的故事》一文,其中包括了渔夫与魔鬼两个角色,在扮演时还需加上旁白一起进行表演,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设计一个海边的场景,让学生自由组合,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不局限于渔夫与魔鬼两个角色,可以任意创设角色,包括小鱼、海星等等。使学生们一起参与进去,生动的将渔夫的善良以及魔鬼的邪恶表现出来,这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同时也能够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从而完成教师的教学目标。

 

二、开展体验式教学,使学生置于情景之中

在教师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的教学目标并不明确。 通常小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会采取讲授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学,目的是需要学生将教学内容记住而不是理解,这不符合新课改下的教师观。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如果仅对学生进行内容方面的教授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学生没有办法发挥自己的优势,每个人都是一个样。 教师没有关注到学生自身的发展,只是想要完成学校派给自己的教学任务而已。对于小学语文课本中很多非常好的内容来说,教师可以开展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阅读或者组合表演来理解课文中的内容。 情景教学一个很好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置身在课文的内容之中,从而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深入的理解。比如小学语文课本中《小猴子下山》一文,让学生通过体验式教学的方式,从而明白在做事情的时候不能朝三暮四,做一件事应该认认真真的完成后再做别的事情,这样最后才不会什么也得不到。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 当下,多媒体教学已经普及到了各个学校之中。学校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得到了很不错的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可以为学生播放与所教内容相关的视频,或者播放与所学内容相关的图片,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可以极大地改善以往课堂的枯燥性,将知识生动地表现出来,增强教学效果。 学生在多媒体教学中,获得了较高的趣味,主动的进行了相关的思考,对教学内容的记忆有所加深。 另外,部分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发散性, 小学生对事物的看待角度不全面,通过多媒体,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扩展,降低了理解难度,有助于教学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比如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与象共舞》一文,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搜索将大象相关信息进行有选择的挑选, 从而通过多媒体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于大象这种动物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同时对于大象的习性以及大象的栖息地有一个简单的了解。通过多媒体也可为学生播放与大象生活现状相关视频, 使得学生对于大象的生存现状有一个了解,从而明白要保护动物。 视频以及图片的形式能弥补文字表达的不足,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四、结束语

总之,情境教学方法不是把主动权完全给学生,教师需要适时地加以引导,而不是事事代替学生或是完全不管学生。 只有合理利用情境教学方法才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取得更大的教学成果。灵活的课堂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助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四明.试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的有效方法[J].中外交流,2017(1).

[2]雷铭.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实施方法[J].科学中国人,2016(12Z).

[3]肖骏.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景教学的实施方法[J].教育,2016(11):00229-00229.

[4]汪煜.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实施及功用[J].教书育人,2016(28):50-50.

[5]不断探索深化改革—— — 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的总结发言[J].崔峦.小学语文教学.2016(02)

渔夫和魔鬼的故事范文6

1引趣激兴,创设情境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1.1实体情境。教师充分利用实物指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此法尤其适用于中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常识性课文的教学,如教材中的《观潮》,我让学生观察“潮水”,了解潮水的一些特点;又如《触摸春天》、《荷花》此类涉及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等的教学内容,我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认识,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趣。

1.2模拟情境。教师根据讲解的需要,可运用电教手段,如放幻灯,使学生获得形、声、色的直观感觉;或出示相关的摄影、图画,再现教材中的情境;或根据课文内容,师生分角色进行表演,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能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寓教于趣,寓教于乐,提高教学效果。如我在教《鸟的天堂》一文时,充分地发挥了电教手段的优势,创设了小鸟生存的情境,鸟的后面藏着一些词语,让学生认读,并用话语和音乐为辅助手段,做到意境交融,情真意切,使人如身临其境,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为学生的理解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1.3语感情境。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老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渲染也是创设情境的很好方式。例如教学《彩色的非洲》,当彩色的非洲出现在孩子眼前时,我以富有情感色彩的形象化的语言加以描绘:“看,这就是色彩斑斓的非洲,多姿多彩的非洲,多美呀!”学生听了老师的描绘,充分感受到非洲的美丽。我通过这样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培养学生正确敏锐的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联想,体会其情境。

1.4想象情境。运用扩散思维的方法,启发学生合理想象,揣摩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关注人物的命运,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强化感受,由“动情”到“悟理”。 如在教学《麻雀》中老麻雀救小麻雀时,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想象小麻雀遇到了什么危险,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设身处地为小麻雀着想,为老麻雀着想。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整堂课学生始终能以饱满的情绪参与学习,提高了教学效率。

2有效提问,感悟文本

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才能牢牢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突出授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从而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则会根据教师的提问,有选择地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上,使自己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从而更好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对话文本。

2.1抓题眼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其他部分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导课的形式多种多样,而问题导入最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我们可利用语文课程的有效资源,抓住课文题眼巧设问题。如《蝙蝠和雷达》一课,上课伊始,可让学生质疑提问:什么是雷达?蝙蝠和雷达好像是不相干的两种事物,怎么会连在一起?由于问题来源于学生,在学习文本时,他们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解决这些自己心中的困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想象,这堂课的学习会因了学生解决课前问题的浓厚兴趣而轻松愉快。小学语文教材中类似的课题很多,比如《小苗和大树的对话》等,都可以在课前或由老师设问,或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发学生阅读期待,为学生进入文本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2.2抓关键词句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词语是课文的基本单位,词语学习是项常抓不懈的工作,特别是对课文中的关键词、难懂词语更应该不惜时间,深入理解。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拓展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从小处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散学生思维,使词义理解得更透彻。使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刻。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我的战友》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纹丝不动’的?”王老师就是抓住“纹丝不动”这个词语组织教学,从大处着眼,有效地为学生感悟文本并和文本进行对话设下广阔的背景。他紧扣文本,让学生对“纹丝不动”的感悟层层深入:从对“纹丝不动”的字面意思到“纹丝不动”的原因及“纹丝不动”的结果,最后至不“纹丝不动”的后果,对话剥笋似的不断深入,学生做到了多元解读文本,全方位感受英雄的伟大形象,体现了王老师精湛的阅读教学艺术和高效率的教学课堂。

2.3抓主要线索提问,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新课改中提出了自主学习,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

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朱熹也曾说过:“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引导学生对文本自主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本脉络清晰,条理清楚,在文本教学时,教师如果抓住主要线索教学,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渔夫的故事》一文中,渔夫是怎样遇见魔鬼的呢?在比自己不知强大多少倍的魔鬼面前,渔夫又是怎样做的呢?渔夫战胜魔鬼,凭的是什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魔鬼如此狡猾,它怎么会上当呢?由于所提的问题起到了提纲契领的作用,整堂课避免了出现“满堂问”的现象,学生在读中思议,在读中质疑释疑,在读中理解感悟,学得自主,学得愉悦,学得扎实。

3巧用评价,激活课堂

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正逐步由单一的教师评向多元评价转变,也就是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作为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评价语言这一法宝,在教学中利用文本的内容进行巧用评价,激活学生的情绪,创造一种美妙的语境,让课堂评价语言这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方式真正发挥其独有的魅力,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都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于永正老师曾在一次公开课上不经意的让一位男同学读课文,这位同学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而又声情并茂。于老师听完他的朗读后主动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生握手,并真诚的说:“你读的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篇课文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老师和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送给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真诚评价的于老师。在这样充满爱意的课堂中,学生展现了蓬勃的生命活力,享受到了语文的欢乐。

4读写结合,提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