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鸟的天堂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范文1
叶圣陶曾说过“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教师要以教材为凭借,在课堂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最终让学生拥有自学能力。我们都知道自学能力指的是学习者在已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不依靠于他人而能够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获取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由此,不难得出这样结论:自学能力的实质是独立思维,看一个学生有没有自学能力,主要看他能否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应把教会学生思考作为语文课堂的一个重要任务,让学生在思考中增长才智。
一、抓住核心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小学课文短小精悍、文质兼美,一些文章中往往有一两句“核心”语句,浓缩了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和思想感情,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语句,把它当成教学的突破口。学生经过读书、思考,理解了句子内涵,也就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内容。
如教学《伯牙绝弦》一文时,我在学生初读文本之后,提出问题:“文中哪句话能证明钟子期是俞伯牙的知音?”学生先是一愣,然后开始埋头苦找,后来又窃窃私语。一生说是“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老师反诘:“或许钟子期只听得懂‘志在高山’呢,那么他能算是俞伯牙的知音吗?”一生补充“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老师又反诘:“或许钟子期只听得懂‘志在高山和志在流水’呢,那么他又能算是俞伯牙的知音吗?”这时学生开始新一轮的静思默想。课堂上静静的,但我仍耐心等待,终于有一群学生兴奋地、异口同声地回答:“是这一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接下来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先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意思,然后从文本拓展开,设计了两个句子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①伯牙鼓琴,志在春风。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春风。”
②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 。”
由于学生理解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这时,他们的答案就精彩纷呈。有的说:“伯牙鼓琴,志在炊烟。钟子期曰:‘善哉,袅袅兮若炊烟’”。有的说:“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明月”。还有的说:“伯牙鼓琴,志在雨雪。钟子期曰:‘善哉,霏霏兮若杨柳”……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教师就是在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上做文章,引导学生思考再思考。从而落实了“理解文章内容”的教学重点,又促进了学生的表达,还为第二课时体会“绝弦”的悲怆奠定了情感基础。整节课中,学生开动脑筋,找内容,表述内容,创造内容,思维品质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
二、引导学生提问,进行深入思考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常常只问一些有关生字读音、字词意思之类的肤浅问题,由其他学生匆匆回答后,接下来的整节课充满了虚假的学生主体性。我认为要真正引领学生发问并思考,就应该在学生初读文本提出困惑时,教师对学生的困惑进行点评梳理,然后以学定教,把课上成有思考、有深度、有启发的探讨交流课。
以下是我在校内公开课《鸟的天堂》教学的开头片段——师:“谁来说说预习了《鸟的天堂》之后有什么问题?”生1:“老师,第二段的第三个字怎么念?”师:“小懒虫,自己查字典。”(师生笑)生2:“文中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前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要加引号?”师:“谁还有类似的问题?”部分生:“我们也是想问这个。”师:“你们读书真仔细,发现了标点符号的运用。好的,待会儿我们一起解决这个问题。(师简要板书学生的话)……生6:“老师,您不是叫我们写文章要简练吗?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没有什么收获,为什么还要写进去?这不是没话找话吗?”(生笑)师(激动):“你提出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你不但认真读了课文,还对作者的表达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建议大家在学文后,都来思考这一点。”(择要板书)……
接下来的课堂,教师把自己的教学设想和学生的课前发问相融合,让学生静静地读文、思考,教师在学生答案在心而难以表达的时候给予启发点拨。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教师搭了表达的台,让学生唱表达的戏——生1:“我现在认为巴金爷爷不是没话找话,第一次是总体印象,第二次写局部特点,这样大榕树的形象就更完美了。”生2:“第一次重点写树,第二次重点写鸟。树是静的,鸟是动的。一静一动,就显得生机勃勃。”(掌声)师小结:“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巴金云,树欲静而鸟不止。”(大笑)
……
从以上的教学片段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进行了三种方式的处理:对没有很大意义的问题,让学生自行解决;对共性的问题,把它纳入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对充满创造性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给予积极的评价,并把它作为教学难点之一,在学习文本内容之后突破。
三、培养追问意识,形成思考习惯
语文教学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大部分的语文素养是在课外阅读中获取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始终让学生拥有问题意识和思考习惯。我在每周的读书交流会上,经常让学生来评一评:①读一读各组推荐的美文,评一评哪篇文章最感人;②看一看每位同学提出的问题,评一评谁的问题最有深度;③听一听学生代表说感受,评一评哪位代表说得最深刻。这样的课堂,学生既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茫困惑,又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既有“众里寻他千百度”的苦苦思索,又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出望外……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范文2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言语文字,打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而阅读教学则是听、说、读、写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下面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积累,谈一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与策略。
1.激发阅读兴趣,营造学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用有趣的谜语、生动的故事、巧设的问题、创设情境开展竞赛、电教手段等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好奇、兴奋、激动,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阅读情境中。例如:《桂林山水》一文我采用了电教手段--用课件展示出桂林山水的美景,以实物直接感知观察的基础,以课件情景为补充将孩子们喜爱的情感,为后面进一步体会感情打下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辩。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回答、互相讨论、互相作用的共同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见解,使小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参与。还记得我在讲完《麻雀》一课后进行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那种伟大的母爱。"话刚落,一位男同学立刻举起手,大声而认真地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还是母的!"我听后马上笑着说:"你读的很认真,想得也好。老师的概括,看来不准确,那么怎么说才确切呢?"课堂又一次活跃了。最后,同学们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了,同时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2.读与练同行,促进言语表达
练的形式可以多样,比如《九色鹿》一课,我就设计了这样的读写点,让学生帮国王写一份告示,召告天下百姓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这正好与开头的皇榜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也希望通过想通过让孩子站在国王的角度写这个皇榜,让自己的情感价值观得到提升。 这里的练笔设计,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心理距离,成功地完成了读者角色与文本角色的心理对接,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言作者未言,言自我欲言,此刻的练笔设计是有声胜无声,促进了学生的言语表达。
3.加强朗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一句话便可知我国古代的教学方法对背诵十分重视,但在现代人眼中似乎十分落伍,实际上古人这样做也是完全没有道理的,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事先设计好问题,学生被动回答的过程。学生自己想的东西很少。这就是学习陷入被动,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中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精读课文--学习重点段;品读课文--走出课文,扩展视野。从中看出"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第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言语文字的优美。如我在教学《万年牢》一文时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先谈谈课题后的疑问,此时学生的兴趣很大,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内心所想:有的说:"万年牢"是说某种东西特别牢、耐用;有的说可能是有人犯了错误,要坐一万年的牢狱,就叫"万年牢"……同学们听着伙伴们的回答都把猜测的目光投向我。面对个个天真活泼、求知欲很强的孩子,我因势利导地说:"你们刚才的想法都好。
那么课文中的'万年牢'又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后就知道了。"当学生第一次读完课文,'没有找出明显的答案时,学习兴趣有些低落,于是我又向学生提出:"'万年牢'这个词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面对这个易解的问题,学生的兴趣又一次高涨,很快地找出答案。提出有难度的问题:根据课文内容理解"万年牢"的不同含义,组内交流之后在班级汇报。最后引导学生进一步交流体会三处"万年牢"之间的联系,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又如;我在《鸟的天堂》一课教学结束时,其中一位学生提出了"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天亮了就离开巢觅食,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时是早晨,怎能看到众鸟纷飞的情景呢?又怎能说这儿的确是鸟的天堂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面对这个问题,我又让学生通过读书,查阅大量的资料相互交流,最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深化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的主题。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让学生读代替教师讲,能更好地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范文3
【关键词】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小学语文;整合
一、研究背景
现阶段教育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是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有利工具。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对学科教学的作用越来越大。
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通俗地说就是要把多媒体技术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之中,也就是根据学科教学需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工具性能,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语文教学改革,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学生。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目前学校中使用最多的辅助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可以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景,开阔学生的视野,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也因此具体化,变成直观的、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如果配上文字与声音,图文声画并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感官,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就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对于新课程的改革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二、问题和解决对策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学生对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于语文教学的兴趣也越来越大。语文课堂中普遍应用录像、幻灯、投影、计算机软件等信息技术再现课文情境,使课文内容形象化。但笔者发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整合,本文阐述了在整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问题1]:在多媒体教学初步开展时,往往存在这样的现象:为了一节语文公开课,许多教师费尽心机苦战多日,才设计出精美的课件,而在平时教学中则敬而远之。
[对策1:化难为易,丰富语文教学的资源。]:影响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普及的原因,除了硬件数量的不足之外,最重要的则是相关课件的匮乏以及制作课件的困难。而丰富的资源是整合的重要条件,是否可以另辟蹊径呢?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网络上已有的资源。网络的资源逐渐增多,教师可以花一部分时间搜集和整理,每人负责整理几个单元,然后一起共享,这样可以实现时间和效率的最优化。
二是购买现有资源库。目前课堂教学的课件逐渐增多,学校可适当购买一些,组织电教人员下载,这样使用起来就方便多了。如果现成的课件不适合教者的教学意图,可考虑利用软件截取其中所需部分,重新组合与加工。如此轻轻松松,何乐而不为呢?
三是由教师自己制作和开发优秀课件和教案,这样针对性也更强。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课件的软件,一些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的课件,可用比较流行的、功能强大的authorware、flash等多媒体制作软件,辅以专门的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及动画软件制作完成。当然,这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而一般的课件不妨就试试使用易学易用、效率较高的powerpoint软件,其功能虽然没有authorware、flash强大,但是效果也是不错的。
诚然,目前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使用多媒体教学,将现有条件充分利用起来,提高多媒体教学的使用率,还是有很多要做的事。
[问题2]:有的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尝到甜头后,便对此奉若神明,于是在课堂上为了追求视听效果而使课件内容华而不实,从头到尾都是多媒体课件。外观精美的课件固然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若界面色彩过于艳丽、界面过于花哨,反而适得其反,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件本身上,对教学内容却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传统的小黑板、教学卡片、挂图等成本低,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被放弃了。语文课堂的形式就是不断点击鼠标,教师作为放映者,主要的任务是读出屏幕上的内容。教师的语言、示范、手势、表情甚至书本与实验都被机器代替。
[对策2:突破重难点,适度恰当选择课件]:“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教学媒体的采用要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来选择,将不同教学媒体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固然有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其他常规教学手段也有许多特色功能是不容忽视的,教师不能一味地追求时髦。教师在设计课件应把精力集中在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上。每一节课突破一、二个难点足够了,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真正把教师感到难以讲解清楚的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表达清楚就可以了。不是每个课时都适用于课件制作,正确选题是十分重要的。对于那些常规教法就能较好实现的教学目标,就没有必要浪费人力、物力,用课件辅助教学。课件应该对课堂教学起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变苦为乐等作用,决不能牵强附会、画蛇添足。
[案例与反思]:在教《我的战友》一文时,我不是马上呈现多媒体,而是先让学生通过文字了解文章要表达的意思,让学生跟随作者去想像、去感受、去领悟。在讲到“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这句话时,我开始用网络及多媒体出示了声像结合的被火烧的画面,同时也出示了千斤巨石的画面,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联想:巨石稳如泰山,一动不动;巨石经烈火不化,身体虽化了,但精神永不灭。从这不难看出,学生从前两点的形似理解到神似理解,不失为一项创造。
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点拨,整节课的多媒体课件操作简便、灵活、可靠,便于控制。教学内容虽然只有一部分采用多媒体来实现,但是教学效果却是非常不错的。我们平常在课件的操作界面上设置寓意明确的菜单、按钮和图标,最好支持鼠标,尽量避免复杂的键盘操作,避免层次太多的交互操作。为便于教学,尽量设置好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转移控制,方便前翻、后翻、跳跃。
[问题3]:有些语文教师常常担心上课时操作失误,为了图个方便,就让计算机老师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需要按一个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这样展示的课便是“流水课”,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电脑的既定流程上来。更有趣的是,笔者曾多次看到,由于教师在操作电脑时多按了一次键,电脑便将下面还没有教的内容已经展示出来了,使执教者尴尬不已。
[对策3:科学设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此类现象实在是多媒体教学的悲哀。究其根源,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演变成了“电脑+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它只不过更强化了教师的主体性和学生的被动性。
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有利于教师的教,更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所以,首先关心的是利用某个课件进行教学是否有必要。我们可以选取那些常规方法无法演示或者不易演示、演示观察不清的内容;选取课堂上用常规手段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通过提供与教学相关的媒体信息,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资源环境,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信息源。
现代化的技术必须要有现代化的思想与之相适应。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必须时时以学生为中心来提醒自己。课件展示的画面应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画面布局要突出重点,同一画面对象不宜过多,避免或引起学生注意力的无益信息干扰。注意动物与静物的色彩对比;前景与背景的色彩对比;线条的粗细;字符的大小等等,以保证学生都能充分感知对象。避免多余动作,减少文字显示数量,因为这些不但容易使人疲劳,而且干扰学生的感知。
课件结构可采用模块化,变“线性结构”为“非线性结构”,将课件设计成学生学习的资料库,并注意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及其界面的人性化,使课件流向能根据教学需要而随意调度。同时,要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馈能力。能力较强的教师还可适当增强课件的智能化,让自己的教学成为名副其实的多媒体教学之精髓。
[案例与反思]:如教学《鸟的天堂》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我先请学生展示交流自己课前搜集到的鸟的天堂的图片及文字资料,激发学生了解鸟的天堂的兴趣,然后和学生一起读文,欣赏鸟的天堂的美丽。在学习“众鸟纷飞”这部分内容时,我适时播放鸟活动时的视频资料。学生阅读的文本语言一下子活起来,动起来,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自然铭刻在学生脑海中。然后再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语言之精妙,水到渠成。
在教学中,需要我们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的特点及教学需要,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实物展台、网络技术等创设教学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多个感官来获取相关信息,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在优美的情境中去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索,领会文章的内容,体会文本的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教学的积极性、生动性和创造性,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三、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是小学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的心理状态,给学生的语文学习插上翅膀,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也因此变得生动而充满活力。信息技术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机遇,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手段和方法,培养创新型和实践型的人才是实现整合的目标。我们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都将为之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 何克抗.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J].中小学电教,2001,(1、2)
[4] 刘向永.解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3)
[5] 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策略[J].人民教育,2004,(2)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范文4
1 课堂拓展应立足语文基础知识一个人的学习,单单从课堂上获取的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语文能力是少之又少的,大部分的都是自己在漫长的语文实践中获取的。特别是在当今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里,只依靠在老师的引导下阅读文本这一点点阅读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语文老师应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向课外,到生活这个广阔的世界中去汲取学生自己所需要的营养。
一些老师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花了大量精力在越来越新奇的教学设计,越来越精美的教学课件,越来越热闹的小组讨论上。但这些“繁华”过后,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呢?一晃而过,让人眼花缭乱的课件,留给学生回味的也只能是几声喀嚓喀嚓的声音和几张美丽的图片了。乱哄哄地讨论看似热闹但大多缺少明确的指向,学生海阔天空,甚至胡言乱语,却一概受到肯定鼓励。其实,一节好的语文课,应重在求“实”。教师怎能单纯地为了追求课堂气氛,而忽略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呢?语文课堂的拓展延伸,如同给学生打开了一扇面向生活、社会、世界的窗户,让他们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引发了学生更为深刻的思考,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无疑是大有益处的。在这几节语文课堂上,我们也看到了这几位语文老师在自己的课中设计了拓展练习,以此实现语文走向生活,走进更广阔天地的目标。基于对语文新课程实践的一些感悟,我认为语文拓展延伸是完全必要的,但是拓展要适当,要注意体现语文学科的特征,使拓展内容和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养,不能不着边际。拓展的关键在于在尊重学生学好教材、立足课堂的基础上作必要而有效地拓展延伸,以实现学生学习上质的飞跃――超越教材、超越课堂。
2 语文课堂应是平等、和谐的课堂
教师在新课程中最大的是角色的变化,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在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传统的接受学习向探究学习转变,而教师的工作就在于帮助孩子们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知道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里,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能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在这几个课堂上,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语言:“老师,我有个问题。”“***,我对你提个意见。”“我对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老师的语言也成了:“**你先来说说好吗?”“能向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你先等一等,让别的同学先准备一下好吗?”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易于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3 语文课必须让朗读扎根于课堂的沃土中
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结构紧凑、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思想内容积极向上的小短文,有写景的,有状物的,有记人、叙事的,每篇课文在写法上都有其独特之处。教师在教学时,应给学生以整体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心去读,自己去慢慢琢磨文章的写法特点,细细体会文章所表述的意思及其创设的情景。学生读出味道来了,自然就有了学的兴趣。不能把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否则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会是片断的、零散的。例如《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不能将每一段的段意、写作方法和中心思想分隔开来讲解,而要紧扣文章的主题,让学生能跟作者一起乘着小船领略“鸟的天堂”,一同享受那令人心醉的美丽景象,以此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语文的学习在于培养语感,而语感来自多层次的朗读。平时,我们很多老师让学生草草读过课文就迫不及待地“启发”学生去讨论回答问题,表面上课堂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的思考理解缺乏深度,因为学生对文本了解不够。课堂轻视朗读,不与文本潜心对话,再精彩的文章到了学生口中,也会变成苍白、空洞的谈论,又何来情感、美感?有人这样说过“朗读训练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它能使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兴奋起来。”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我觉得,课堂环节无论怎样灵活多样,应保持语文本色不能变,必须让朗读扎根于课堂的沃土中,真正实现与文本对话。
4 让语文课堂余味无穷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课堂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057-01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并为这种价值的实现创造各种条件,使其得到自由、充分地舒展。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教师的思想境界和素质同步不断提升和自我完善。同时我们应该不断的学习,不断地完善,寻求新颖的教学方法,重视课堂教育。
1.改变观念,明确学生主体地位
随着教育的改革,一言堂、满堂灌现象少了,但是,有相当多的教师,他们的潜意识里没有学生的存在空间,他们仍把自己当作主体,把学生当作客体,即使承认学生是主体,却不知道怎样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如今新课程理念是以生命为逻辑起点,其核心是:教育直面生命。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这个时期,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宝贵的,但他们自己却并不完全认识其价值。他们缺乏生活体验,各方面都处于形成状态。这个时期,又是学生充满活力和潜力的生命时期,他们有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和可能。这段时期教育的影响力,超出现阶段而扩展到学生的终身。
因此,对学生的热爱和他们多方面发展的关注,是教育不容忽视的价值取向。正因为如此,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善于反思与创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重视课堂上师生的有效互动和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增强教学设计意识,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工作,要学会充分合理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营造平等、和谐和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此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善于开拓和利用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敢于质疑问题,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尝试将书本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起来。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的功能,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这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有人推出了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有位老师讲授《五彩池》,在解题之后问道:"五彩池在哪里?谁能说出五彩池有哪些彩?谁能说说为什么池水是五彩的呢?"学生急于到文中寻找答案。这样的学习活动就使学生学得自觉、主动。这个引言为这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学得轻松自如,学得兴趣盎然。开端引趣的方式"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3.课堂二重奏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
3.1 "精致"──巧妙简约,细致入微被誉为诗意语文的倡导者与实践者──王崧舟老师曾经在《长相思》的精神三变一文中细述了此课他的创作历程。或许有人说王崧舟的《长相思》的成功是偶然,而我说这实属必然。诚如潘新和先生所言:教学是否有教案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师是否具备了良好的教育和专业素养,是否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是否有适应学生需求和教学情境的能力。我认为这种能力,就是通过巧妙设计,达到细致入微的效益。
3.2 "扎实"── 返朴归真,学有所得一堂好课,难在文、课、人的统一,难在真实的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扎实而有效地教学,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一堂好课,不仅仅体现在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构筑的匠心独运,或如品茶,含蓄优雅恬淡;或欣赏音乐,回味舒缓悠长,还必须如"清茶淡饭"──不求浮华,只求一份从容恬淡、实实在在,真正让学生品其文、悟其道、领其神。
4.抓住重点段落,教给学习课文的方法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范文6
【关键词】“金字塔”;支架策略;理清;阅读思路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最主要的课型,它既是识字教学的目标,也是作文教学的基础,因此,阅读课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为此我们提出了“金字塔”支架策略,希望能借此策略帮助学生在理清阅读思路中学会阅读,并能凭借板书复述课文,进而达到知道如何思路清晰地把文章写具体、饱满的最终目标。
一、对“金字塔”支架策略的界定
“金字塔”支架策略是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它是指教师根据阅读内容和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学习特征,在阅读指导中按一定思维梯度、思维顺序和过程中帮助学生理清阅读思路、并能迁移运用到写作上,由于其形状就像一个金字塔,故命名为“金字塔”。学生则在老师的引领下,通过发散性思维理清阅读思路,学会多角度比较、多角度思考、多角度联想。
二、提出“金字塔”支架策略的理论基础
1.视觉教育理论。实验心理学家特瑞・赤拉也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证实人们的学习,83%是通过视觉获得的。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视觉效应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
2.学习支架理论。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目的的教学法。
三、利用“金字塔”支架策略帮助学生理清阅读思路的操作
1.在教学设计中体现“金字塔”支架策略。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金字塔”支架策略,从宏观概念入手,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慢慢地向下散发、延伸、拓展、深入到第二层的若干语句。学生则在老师的引领下,层层深入地了解探究课文内容,理清阅读思路。下面以人教版小语四年级上册第13课《白鹅》为例进行论述,我采用“金字塔”支架策略做了如下教学设计:
2.在教学动态生成中体现“金字塔”支架策略。为了建立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金字塔”支架策略的灵活运用则可以使课堂上学生思维的火花得到展示。如在执教第四单元的《母鸡》一课时,我采用了“扶放结合”的方法,根据第一部分的课文内容,我先引导学生搭建了这样一个“金字塔”支架。然后让同学们用学到的方法,自学课文的第二、三部分的内容,自己搭建“金字塔”支架。以下是一个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搭建的“金字塔”支架。
3.在教学反思中体现“金字塔”支架策略。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他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由此可知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而根据文意来搭建“金字塔”支架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思考、补充和完善的过程。在学习《鸟的天堂》一课时,我先搭建了一个“金字塔”支架,但是感觉重点不够突出,因此在进行课后反思时,我再次研读了文本,重新修改了板书,力求突出课文的重难点。板书如下:
夸美纽斯说过“寻找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却可以因此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动,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实践过程证明:在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通过“金字塔”支架的搭建,同学们逐步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并慢慢地将此支架迁移到习作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中。而作为老师,也在与学生的共同探索中,与学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