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最后一头战象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最后一头战象课件范文1
义务教育新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涉及,其目的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小学动物类文章教学要以选文为依托,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能力为核心,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实践中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
一、学科结合,在选材中排除学生阅读障碍
小学生学习科目少,教材篇幅大多简短,对一些基本知识缺少介绍,给阅读理解带来阻碍。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收集资料,联系《科学》等学科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如《最后一头战象》一文,学生对大象作为士兵参加战斗的历史可能知之甚少。教师可以出示下列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战象 在古代历史上,曾有过特种部队――象军,它在战争中发挥类似现代坦克的作用。经过训练的战象,作战时冲锋陷阵,勇猛无敌,它能破城门、毁营垒、踏敌军、限敌阵,常给对方造成极大的伤害。战象的使用最早在东南亚各国,象军的编排很有特色。在战象的背上设一象舆,舆中坐一将士,象前后各有一名驭象手。在象的四条柱子般粗的腿旁,各立一位持刀盾的战士护卫。这样七个人组成了一个独立的作战单位。泰国拉玛甘享在19岁时曾骑战象奋战敌营,营救父王,反败为胜。
除文字资料外,教师要准备一些图片、声像资料或制作出相关课件,在课前及课中穿插运用,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为学生理解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思文结合,在朗读中激发学生真情实感
动物世界,千姿百态。教材中选择了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定能感染和激励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中,编者选择了一组课文供师生教学:《老人与海鸥》讲述的是普通老人和海鸥的深情厚谊;《跑进来的松鼠》介绍了一家人对外来客人――松鼠的喜爱;《最后一头战象》则歌颂了战象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操;《金色的脚印》展现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显示了爱的强大力量。这些课文揭示了动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深层阅读,透过文字来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情感,强化朗读训练。教师可以率先示范,借助媒体,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进行多种形式感情朗读,如比赛读、分角色读、边演边读、配乐读、师生共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等,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如李贺的《马诗》,全文仅四句: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如果仅强调背诵与默写,学生也许五分钟就能完成任务,达不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仔细分析其内容发现,这首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是借马来抒情,抒发诗人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赏识,但又热切期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可以为国建立功业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知人论世”,讲述古时平仄、节奏等常识,请学生想象一二句的描写的画面,反复体味,就能用低沉、悲壮的语调读一二句,用期待、激昂的语调读三四句了。
三、读写结合,在练习中培养语言运用能力
阅读是学生接受语言、积累语言的必经阶段。小学动物类文章,词汇丰富,语言生动形象,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一个重要阵地。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摘录的方法积累优美词句、段落,同时在写作中联系运用。如在《鲸》一文中,学生容易做如下摘录笔记:
生字:腭 鳍 滤 猪 哺 肚 肺 矮 判 胎
生词:目前、上颚、哺乳、退化、垂直、经验、判断、胎生、寿命
优美句子: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
显然,这种语言积累属于低级层次。教师只有重视读写结合,使学生在读中吸收,在写中练习运用,才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表达方法的领悟。我在此文教学后,出示随文作业,作业是这样设计的:
1. 请为海洋馆写一段鲸的解说词,不少于100字。必须至少运用课文出现的5个生词
2. 参考原文,请在横线上再写一句话
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
上述两个习题的设计,立足文本,注重读写结合,学以致用,效果良好。在实际教学中,还可以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世界,把握写作技巧等。
四、内外结合,在实践中发展多种学习方式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小学生对自然界的小动物有好感,更有深入探究的冲动。教师牵针引线,顺势而为,诱导学生与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展开深入的对话。如在学习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七组课文后,我根据小学已学课文的积累,安排了一个综合性学习活动。
课外活动:走出课堂,搜集、整理松鼠的有关资料,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写出探究报告;跟踪观察海鸥的生活习性,写好观察笔记;到动物园参观狐狸和大象或看有关两个动物的专题片。
课内活动(分小组开展三项活动):
一是研究报告会。分四个小组分别介绍松鼠、海鸥、狐狸和大象的研究报告。
二是图片欣赏(挂历、画册、照片、学生作品均可),请学生针对图片评头论足,畅所欲言,引发他们对动物生存状态的关注。
最后一头战象课件范文2
1. 抓住读写结合点,构建习作支架。我们要以教材为载体,发挥教材的典范作用,在阅读教学中要渗透作文指导,把阅读教学作为习作教学的主阵地,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创造运用练习,从而使语言运用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我在讲《蜀相》一课时,结合《三国演义》、《出师表》引领孩子深切体会“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的慨叹之后,引导学生选取感受最深的一联,结合你的理解、想象和思考进行改写。孩子们因为情浓意切、曼妙、凄婉,亦或是大义凛然的文字便如涓涓小溪一般从心底里流出。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首先应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欣赏,学习文中的难句、好句、重点句。然后当学生阅读达到时,再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读中仿写,读后学写,使学生乐写、易写,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水融,既完成了教学要求,又使学生动口动手,养成了读写的习惯,真可谓一举两得。
2. 挖掘文本空白点,搭建读写桥梁。西方的接受美学认为,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其意义具有一定的空白性。这样的空白,就是文本未写出来或未写明了的那部分,语文教材中,也不乏这样文质兼美的文章,往往能给人制造一种回味无穷的空白艺术,是学生放飞思维、大胆语言的天地。
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和孩子们一起走进古诗,理解字里行间的深情厚谊,并且做了情境的渲染,搭建了写作的平台:
师:孩子们,现在我们再来看这首诗,在写作上你发现了什么?(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景美情悲,景的美更是为衬托情的悲凉。)
师:那么景和情之间那种难舍难分的场面描写,是作者留给我们的空白。现在请你展开自己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结合画面,想一想,他们会有哪些动作表情,分别之际,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课件出示:
帆船马上就要离开了,李白心中不禁翻腾起滚滚的热浪,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帆船渐渐远去了,已成了帆影。李白没有离去,他望啊望,心中不禁涌起:帆船渐渐消失了,只剩下那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想起昨日种种,他踮起脚来,又在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念:此时此刻,课堂内仿佛有一种流动的质感,文本活了,语言活了,孩子们的心活了。勿需言语,一触即发,作为教师,必须穿透语言表层洞悉文本的“动情点”,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导他们把生命的律动化作最真切的文字。
师: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接下来就让我们用文字来把分别的场景改写成浓浓的作文。当然,如果你觉得这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可以像李白一样,写一首分别的五言诗或七言诗,更可以创编诗歌或是小散文,突出难舍难分的情意。
这样的语言训练澎湃着学生的心潮,引领着学生的坐标,会使他们今后的习作之路越走越宽。
二、拓展课外阅读,丰厚读写基石
最后一头战象课件范文3
一、立足实际,据文特点想象
义务教育语文教材选文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特别是优美的散文、古诗词、部分记叙文等都很适合想象画面教学。
结合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意境深邃、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等特点,教学散文时,可抓住散文的精美片段,结合图片音乐,创设优美的情境,让学生进入到如诗如画的意境中。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老舍散文《草原》,作者描绘了一幅充分诗意的秀美草原风光,特别是第一自然段,“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通过欣赏草原美图,结合“一碧千里”,想象草原美景,学生想象的画面丰富多彩,如诗如画,“深蓝的天空,无垠而又不茫茫的碧绿草原,成群牛羊在草原上快乐奔跑,似绿毯上绣了一朵朵白花,又似一幅只用绿色渲染的中国画……”。
古诗词是祖国国粹,其意美、语美、音美、形美,正如人们常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扣住“诗眼”,发挥想象。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教学时可围绕“绿”字发挥想象,引导学生想象长江南岸什么绿了?一片勃勃生机的春天美景在学生脑中构建,有了画面,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有了画面,让学生更加读得有滋有味。
二、点拨引导,创设情境想象
想象画面要建立在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之上,更要老师在关键之处进行点拨引导。当学生想象的画面比较单一时,可采用变换空间法,如想象画面教学《白杨》:“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当让学生想象画面时,学生想象的画面都是茫茫大戈壁,白杨树高大挺秀,可点拨引导,变换空间,白杨树还可能在哪儿生长,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画面顿时丰富起来,白杨树在街道旁、在学校、在公园,各种画面的白杨顿时构建起来,促进了学生对白杨适应性强的认识。
想象画面教学还要善于变换时空,如教学《山中访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片段时,就可以让学生想象早晨时、傍晚时古桥人影绰绰、嬉笑欢闹的画面,从而进一步体会古桥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品质。
三、寻章摘句,于关键处想象
1.词组想象,建构画面。
语言有温度,词语知冷暖,词语是一幅画、一串词语,更是一幅美妙绝伦的画面。文质兼美的文章,其生动优美的词语就像璀璨的星星点缀夜空之中,如果把这些词语进行一定的排列组合,更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如教学人教版第十一册《最后一头战象》课文,在检查预习环节,就可以课件出示一组组词语,让学生想象画面:四组词语对应文章的四个场景(英雄垂暮、重披战甲、凭吊战场 、庄严归去)、四个画面,以词为线,串起画面。
第一组:威风凛凛?摇?摇?摇?摇排山倒海?摇?摇?摇?摇势不可当
第二组:焦躁不安?摇?摇?摇?摇久别重逢?摇?摇?摇?摇英武豪迈
第三组:久久凝望?摇?摇?摇?摇震耳欲聋?摇?摇?摇?摇炯炯有神
第四组:长途跋涉?摇?摇?摇?摇越来越稀?摇?摇?摇?摇越来越慢
2.文题想象,建构画面。
许多课文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读文题不仅要入于眼,更要入于脑,入于心,形成画,以画面入情,为文章的学习理解铺垫基础。如教学人教版第九册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课伊始,出示课题,让学生读题想象画面,“暖暖的冬阳、悠悠的骆驼队……”,精彩的画面随着想象喷薄而出,从一开始,课堂教学就因美好的想象而进入,为后面的诗意教学奠定了基础。
3.句段想象,构建画面。
优美生动的文段在文章中比比皆是,要真正理解体验文本之情,有时借助想象画面,能真正地让学生循其形、入其境、悟其情。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桂林的山真奇呀,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片段时,就可以让学生想象画面,用笔画出脑中画面,用读读出脑中画面,形态万千、姿态优美的桂林山顿时活灵活现,精彩纷呈。
4.标点想象,构建画面。
标点符号不是冷冰冰的符号,标点也是一首首抒情诗、一幅幅优美的画。抓住关键标点,引领学生发挥想象,升华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如教学第十一册《唯一的听众》“老人靠在木椅上,微笑着,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片段时,就可以紧扣文段中的省略号展开想象,老人的外貌神态就很自然地浮现,特别是文本中未呈现的老人形象也通过想象画面在学生脑中构建出来。
5.补白想象,构建画面。
许多优美的文章,就像精妙的书法绘画艺术,往往在文章的一些地方留有“空白”,给予读者想象的空间,抓住文章的“空白”之处,进行“补白”想象,搭建读写结合的平台,这些“空白”之处,往往经过补白画面想象,成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一幅幅山水田园画卷。
四、开发资源,丰富想象
新课标指出,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想象画面教学要注重开放课程资源,利用一些与文本相适应的课程资源辅助教学,以便盘活文本,让抽象的文字符号变得形象起来。
1.充实背景资料,铺垫想象之基。
背景资料是指与课文相关的,与文中人物、情节和内容有关联的,但在课文中没有展现或完全展现的资料。它通常包括文章中事件发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作者写作此文时的一些特殊的生活状况、写作目的,当然包括作者生平等。幼小的年龄,单纯的生活经历,肤浅的社会阅历,再加上不太丰富的知识面,使小学生对语文教材中出现的一些课文感到陌生,这直接影响学生对文本的想象。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就可以在课前简介萧红,了解萧红的童年生活,更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又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也可以相机介绍三国历史和赤壁之战等小故事。
2.补充图像音乐,创设想象情境。
“图文并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最常使用的就是图片资源,课堂中,图片的出示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片段“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就可以出示圆明园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想象圆明园的金碧辉煌、亭台楼阁,想象田园风光美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