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疗卫生发展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疗卫生发展论文范文1
关键词:医患沟通 问题 对策
医患沟通是指在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保健领域中,坚持以医生为主导,以病人为中心的观念,医患双方围绕着疾病、健康、心理、服务、诊疗等社会心理因素,将人文与医学紧密结合,通过多种有效途径进行全方位的交流与沟通,促使医患双方达成共识并建立一种良好的互信合作关系,最终以维护健康、提供优质服务、促进医学发展为目标。
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及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医患沟通逐渐成了医疗服务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代临床实践中,不再只是单单注重知识、注重医技的问题,而更多的是关注人文情怀、关注态度的问题,要弘扬和继承人文精神,讲究人文关怀。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医学教育方面存在着许多的缺陷,尤其是在医学的人文教育方面尤为突出,就我国目前状况来说,要想真正实现有效的医患沟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一、医患沟通不畅的原因分析
1.法律制度分析
站在法律的角度来分析医患沟通不畅的成因,主要概括为以下的方面:
一是医患沟通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建设不到位。目前,我国对医患沟通适用和调整的法律尚未建立,临床过程中所面临的履行告知的标准、要求、界定及范围,医疗特权的免责及范围,具有知情同意权的主体地位的排序等问题,都还缺乏相关的司法解释或者是明确的法律条款,以至于造成医患双方在临床实践的司法过程中常遭遇到困惑及尴尬的场景。
二是医患双方法律上的主体地位不平等。目前,虽然我国法律已经对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过程中所享有的知情同意权及主体地位平等权有所规定,但是,就作为医疗主体的医院及医务人员来说,他们对患者的主体意识依旧落后,缺乏对现行法律中有关医患沟通问题规定条款的清晰认识,缺乏主动沟通的意识,仍以“家长式”、“权威式”的行事方式为主,为医患沟通不畅埋下了隐患。
2.医疗体制分析
目前我国政府对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经费投入难以保证医疗机构的生存与发展,医疗机构为了维持医院的正常运行,必须依靠医疗收入来弥补政府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从而形成了以“利”为主的观念,即医务人员的收入增加,患者的费用就增加,医务人员的收入减少,患者的费用就降低。除此,现阶段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国家不能分担患者的过多负担,在医疗费用中个人支出占的比重较大,患者的经济负担沉重,这种医疗制度导致医患双方在涉及到经济利益时往往处于对立面,以至于患者可能将矛头指向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将其作为自身发泄的对象,成了当前医患沟通的主要障碍。
二、研究促进医患沟通的对策或可行性建议
1.健全法律法规制度
结合我国的国情,加快医患沟通的立法,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是完善医患沟通的立法和行政工作。通过立法或法规的形式来完善现有制度的缺陷,建立“患者安全和医师风险管理”的制度和机制,确立有关患者诊疗中安全的原则以及医生发生重大医疗事故必须马上报告的原则等。通过立法的形式建立患者医学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制度,培养患者的医学知识,缩小医患间的认知差距。吸收借鉴国际上通用的“监察人”制度,在现行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加入医疗机构的“监察人”制度的设立,即由法律指定的第三方中立者,依法收集信息,定期通告给全社会,对医疗机构的日常管理进行监督和检查。
二是改革司法诉讼制度。首先要控制诉讼频率,初期可将医疗案件交给专门设立的医疗仲裁委员会来处理,最后再通过设立诉讼前检查机制或法院立案机制,对医疗事件进行审查,避免患者滥用诉讼权,遏制案件的数量。其次要控制诉讼赔偿额,取消法律中关于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及其他被告承担连带责任的规定,确立实际损失赔偿额及限额赔偿的原则,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再次必须修改法律中关于知情同意权的部分规定,对医疗义务的标准进行修改,以减轻医务人员的压力;通过立法保障仲裁机构或司法部门决定患者或受害人需要多少必要的信息的相关权利的行使。最后O立简易审判程序,由专门审理案件的法官组成医疗事故法庭,通过其积累的经验、技巧、知识等,加快案件的处理;另外经被告、原告的同意,可遵循简易审判程序,双方采取和解或协商的方式解决。
三是通过法律设立替代性医疗事故解决机制。目前解决医疗事故的司法诉讼方式具有效率低下、费时费力等缺陷,为弥补这一缺憾,有必要通过法律设立关于医疗仲裁及和解等非诉讼解决方式,即引入第三方---替代性医疗事故解决机制(ADR)。除此,还有一种综合性ADR方法,虽然ADR的方式多样化,但主要的还是以仲裁和调解的方式为主,综合性ADR方法即多种ADR方法的混合使用,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例如在“调解仲裁中”,必须先采取调解的方式,调解不成功才可以采取仲裁的方式。
2.完善医疗体制
一是全面改革医疗保险制度和保险法律,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消除医患之间的经济利益冲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全面的强制性的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和完善独立的医疗事故鉴定制度;以商业保险为模式,规定医务人员必须与赔偿责任挂钩,医疗执业责任保险费由医务人员个人风险储蓄金和医疗机构固定保险费两部分组成。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增加了医保药品品种,优化了药品的结构,医生给药更加的方便,有利于解决患者“看病贵”的问题,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减轻其经济负担,为医患沟通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是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积极扩大新农合和医保的覆盖面,大力发展城市和农村的社区卫生服务,增加卫生服务的供给量,平衡医患之间的供求矛盾,尽力解决患者“看病难”的问题,提升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感。
参考文献
[1]吕惠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期刊论文],医学信息(下旬刊),2010年10期
[2]胡春燕,中国医疗服务市场规制体系构建:理论与路径选择,[期刊论文],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4期
[3]李沛然,刘永忠,刍议当前医患沟通中的困境与对策,[期刊论文],中国卫生产业,2015年2期
[4]朱国蓉.贾雨晨,影响医患沟通的因素及改善对策探究,[期刊论文],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5期
[5]洪明,医患关系中红包现象的医学伦理学再探讨,[期刊论文],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年2期
[6]张立军,徐存,浅析当前医患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期刊论文],理论观察,2015年6期
[7]蒋步锦,医患沟通现状分析及探讨,[期刊论文],中国医药导报,2010年34期
[8]李海云,张建华,姜良美,影响医患沟通的障碍分析及对策探讨,[期刊论文],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年6期.
[9]焦峰,王晓燕,张建,梁立智,关丽征,宋晓霞,医患沟通障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B市5家三甲医院的实地调查,[期刊论文],中国医院,2011年6期.
作者简介
徐昆利,1993,汉,云南省曲靖市,硕士,就读于云南大学专业: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医疗卫生发展论文范文2
关键词:公共卫生支出 公平性 政府负担结构
一、引言
世界卫生组织在发表的《2000年世界卫生报告――卫生系统:改善绩效》中,对全球191个成员国卫生系统的业绩做出量化评估,其中“用于卫生体系的财务负担在国民中的分布状况”一项中国排名在倒数第四位,与巴西、缅甸和塞拉利昂等国一起排在最后,被列为世界卫生公共资源分配最不公平、分布最不平衡的国家之一。如今近十年过去,我国的公共卫生公平性是否有所改善呢?
近年来,SARS、禽流感的爆发流行等公共卫生危机事件使我国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问题备受关注。其中公平性问题尤其突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卫生公共资源分配是否公平?民众对此由直观感受和亲身经历得出的答案往往是否定的。高速的经济发展与不容乐观的公平性现状形成鲜明对比。这已成为制约我国发展和“和谐社会”构建瓶颈之一,必须给予高度重视。本文试图通过实证分析,对我国区域之间公共卫生支出的公平性状况进行评价,探讨我国近十年公平性的变化趋势,就结果分析原因并给出建议。
二、文献综述
实证研究方面,国内对我国公共卫生支出公平性的实证研究使用的公平性度量方法包括级差法、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差异指数法等。张磊(2007)在《我国地方公共卫生支出区域公平性实证研究》一文中以公共卫生支出规模(总体和人均)为指标,对1997――2005年的数据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得出我国不同区域(东部、中部、西部)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公共卫生支出存在显著不公平的结论。李廷(2008)在《中国医疗公平问题研究》一文中运用极差法,表明社会经济分组的最上层和最下层的差距越来越大;并运用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法,表明1992――2001年间财政卫生支出的公平性变差了,同时比较了医院支出、防治防疫支出、妇幼保健支出、中医支出等的公平性。应晓华(2003)在《我国卫生服务筹资公平性研究》一文中在测算公共卫生支出分配的基尼系数为公共卫生支出总和的分配状况之外,计算了1992――2001年公共卫生支出各个组成部分的基尼系数,用于分析各省公共卫生支出的公平性。
对策研究方面,郭永松(2004)认为,公平性问题是我国卫生服务面临诸多问题中最突出需要解决的。必须发挥政府的职能与作用,通过立法、加强监督管理、增加投入、卫生规划等手段发展医疗卫生事业,逐步实现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姚有华、冯学山(2004)认为,应该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卫生经费投入要向农村、欠发达地区以及弱势群体倾斜;此外,开展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可以大大提高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刘民权、李晓飞、俞建拖(2007)认为我国政府卫生支出的水平、结构以及各级政府的负担比例影响了国民享受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因此,政府需要在未来进一步加大对卫生领域的投入,并使卫生支出向次级卫生机构倾斜、向农村和经济落后的地区倾斜,改革事权的分担机制,进一步提高我国卫生服务的公平性。
本文将通过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评价我国公共卫生支出的公平性,并运用泰尔指数探讨公平性的变化趋势。
三、公平性分析
在不同的省份,人口数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同其占有的公共卫生支出份额有较大差异。下面我们将通过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来评定我国不同省市公共卫生支出的公平性。
(一)洛伦兹曲线
洛伦兹曲线原来是西方经济学中用来研究收入在不同人群中分布并计算收入公平性的方法,现在被广泛用于各种公平性的研究中。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描述一定比例的单位拥有(支付)资源的多少来判断资源分布的公平性。对于本论文研究的课题(公共卫生支出的公平性),本文将各省市公共卫生支出的百分比和各省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按照各省市人均公共卫生支出从低到高排列,然后分别计算公共卫生支出的累计百分比和该省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累积百分比,并根据此组数据画出洛伦兹曲线。
通过洛伦兹曲线可以直观的看出我国各省市的公共卫生支出之间存在不公平的现象。为了能够更加客观、具体、量化地认识这个问题,我们将计算基尼系数来测算问题的严重性。
(二)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可以从洛伦兹曲线中推导出来。从图形上看,基尼系数等于洛伦兹曲线与对角线围成的面积和下三角形的比值。基尼系数的数值介于0-1之间,数值越小越公平,0表示人均收入完全一样,此时绝对公平;1表示所有的财富都集中在一个人手中,此时绝对不公平。通过微积分,我们可以得到基尼系数的计算公式:
计算结果为0.31107。这里计算的基尼系数并不能等同于传统衡量收入公平性的基尼系数,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同许多个人因素影响较大,而公共卫生支出属于一种政府行为,目的是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其最终的目标是提供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那么在进行公共卫生资源分配时本身就应当体现一视同仁的公正原则。所以判断是公共卫生支出是否公平的标准就应当和收入分配的判断标准有所区别,故此我们在衡量公共卫生支出公平程度时给予了不同的含义。按照国际惯例,衡量收入公平性的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高度平均”,在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比较合理”,0.4-0.6为“差距偏大”,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而对于衡量公共卫生支出公平性的基尼系数我们设定了以下的标准:0.1以下为高度平均,0.1-0.2为相对平均,0.2-0.3为比较合理,0.3以上为差距偏大。
我们假设人均公共卫生支出最低的省份代表着最需要政府进行弱势补偿的省份。但目前湖南省占有全国总人口5.09%的比例却只占有公共卫生支出总额的2.76%;而北京占全国总人口的1.15%的比例却占有公共卫生支出总额的5.99%,这都显示出省市间公共卫生支出的不公平性。我们通过计算的出的基尼系数0.31107也属于“差距偏大”的区间,再一次说明我国公共卫生支出省际分配存在不公平问题。
(三)泰尔指数
泰尔指数是西方经济学中用来衡量收入分布公平性的一种方法,主要通过考察人口和其相应的收入是否匹配来判断资源分布的公平性。因泰尔指数法具有可分解的性质,弥补了基尼系数只能从整体上测度公平性的缺陷,所以这里我们运用泰尔指数法来观察我国中、东、西部公共卫生支出公平性的变化趋势。泰尔指数的简化模型(以两组为例)如下所示:
其中,w表示该地区公共卫生支出所占比例,n表示该地区人口所占比例。
通过计算中东西、中东、东西部泰尔指数可以得到,近五年来我国的TI系数成明显下降的趋势,地区间的公平性大大改善,但东西部公平性的变化相对而言并不十分明显。其中2001年中东西部泰尔指数突然下降是由于2001年开始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
四、原因分析
上面的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结果表明,我国公共卫生支出省际分配存在不公平问题。公共卫生支出区域之间不公平的主要原因有:1、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这是造成公共卫生支出不公平的根本原因。我国区域之间经济不平衡的问题由来已久,成因复杂。总体来说,东部地区由于较早的开放开发、政策的倾斜、地理位置的优越等原因,经济较为发达;中西部地区则远远落后于东部。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导致了各地方政府财政水平的不同。各地区财政支出中公共卫生所占的比重基本处于相同水平,而各地区财政支出总额则有较大差距,致使公共卫生支出存在不平衡。其中,东部的财政支出一直高于中西部,而中部的财政支出低于西部,主要是因为中央对西部的开发一直很重视。2、公共卫生支出的政府负担结构不合理。由于财政分权和卫生事业分权的双重推进,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直接转化为卫生享有上的差距。由于分权到地方政府,各地根据本地的需要和支付能力对医疗卫生投资,不同经济状况地区的卫生投入差异很大。我国地方财政承担了大部分的公共卫生支出,中央财政供给不足,直接导致中央财政在公共卫生事业、在落后地区的基本医疗保障等方面投入力度不够。中央财政从卫生事业的过度退出加大了地方医疗水平的不平衡。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卫生财政转移支付规模太小,无法有效地平衡地区间的卫生发展差距。
泰尔指数结果表明,我国区域之间卫生支出公平性呈现上升趋势,公平性状况总体好转。其中2001年出现了偏离,中东西之间的公平性大幅提高,其后又降低至原来水平,而东西之间则大幅降低,其后恢复原来水平。这主要是2001年我国开始西部大开发,对西部集中加大投入造成的。公平性的上升趋势一方面源于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源于政府对公共卫生问题的重视和调整公共卫生结构、进行医疗改革的努力。我国政府在高速经济发展的背后注意到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相继提出和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这对加快中西部发展、缩小地区差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从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公共卫生公平性给予较低评价,到几年后的SARS、禽流感的爆发流行等公共卫生危机事件,我国卫生系统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社会上改革医疗体制、调整公共卫生结构的呼声越来越高,政府对公共卫生问题加以重视,实行了一系列举措。尽管总体来看距离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路,但由我们实证得到的结果,在区域公平性上我们的确在进步。
五、政策建议
医疗卫生发展论文范文3
第一条为促进医疗卫生多学科交叉和跨学科集成,全面提升卫生科技整体水平,整合具有内涵联系的相关学科,进行学术间相互渗透和技术上互补增强,并围绕某一共同领域的研究与发展,组建一批原始创新能力强、科技辐射范围广、多学科集成交融、优势资源整合攻关的医学重点学科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卫生强省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根据《**省卫生强省建设与“**”卫生发展规划纲要》和《**省科教兴卫工程实施方案》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省医学重点学科群建设是我省卫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符合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以及卫生科技重点发展方向,并紧密结合我省卫生强省建设的需求,代表**医疗卫生行业学术和技术水平,能引领卫生科技的发展,全面增强我省卫生的竞争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条**省医学重点学科群建设须瞄准国内外医学科技发展前沿目标,围绕若干个具有鲜明特色和符合医疗卫生实际需求的主攻方向,以一个或几个建设成效显著、发展优势明显、有集成交叉基础的省医学重点学科为领头学科,配备与之相关的优势学科和支撑学科,科学合理地组建学科群,体现学术贡献突出、技术水平领先、设施条件先进、人才队伍完备、组织协调机制完善的优势。
第四条**省医学重点学科群建设遵循“优强联合、交融创新、重点突破、引领发展”的原则,根据卫生强省建设需要统一规划,成熟一个,建设一个。由省卫生厅领导、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确认和考核验收。
第二章申报与推荐
第五条**省医学重点学科群的建设鼓励跨学科、跨部门、跨单位的联合,面向全省医疗卫生单位、高等医学院校、科研院所和各地市卫生行政部门,实行公开征集,在各主管部门推荐的建设领域内择优遴选。
第六条申报省医学重点学科群建设的基本条件为:
一、学科群建设第一承担单位必须是本省市(地)级以上的医疗卫生单位、高等医学院校和科研院所,并具备承担学科群建设的总体能力。
二、组成学科群的领头学科必须是已通过验收被确定为省医学重点学科或承担建设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学科,核心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
三、学科群建设对卫生行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意义。
四、近三年承担有国家和省部以上重大科研项目,获得过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
五、学科群建设首席专家须有正高职称,有相当的学术成就,并在国内外有较高的学术知名度和较强的组织协调管理能力,年龄原则上不超过60周岁。并配备若干个学术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后备学科带头人负责相关优势学科和支撑学科的研究和管理工作,要求副高以上职称,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0周岁。
六、具有整体素质好、技术水平高、专业结构配比合理的学术梯队和创新团队。
七、各承担单位科研基础条件较好,能体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协作精神,承诺为学科群建设提供相应的支持条件和经费配套。
第七条“**省医学重点学科群建设可行性方案”编写提纲包括:
一、建设学科群名称
二、承担单位名称
三、学科群组建基本框架
四、该建设领域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
五、学科群主攻方向
六、学科群建设目标、主要内容和预期达到的水平(包括拟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和三年、五年考核指标等)
七、学科群建设实施计划和年度安排
八、承担单位建设基础和优势(主要突出各承担单位总体实力和优势互补情况,包括临床工作情况、各学科技术水平、学术研究状况、人才梯队结构、医疗和科研硬件设备条件等)
九、学科群建设首席专家和后备带头人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学历、专业技术职称、行政职务等基本情况以及专业特长、近五年主要业绩和学术贡献、在国内外学术组织任职及学术地位等)
十、学科群建设人员组成情况
十一、学科群建设运行机制及管理模式
十二、经费预算
十三、推荐部门(单位)意见
第八条**省医学重点学科群建设计划常年接收申报,各申报单位可根据本管理办法的要求,结合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和本单位学科建设的实际水平与能力,科学合理组建重点学科群,提出建设可行性方案。经各单位签署意见后由第一承担单位主管部门审核推荐,并附“**省医学重点学科群建设可行性方案”一式10份报省卫生厅。
第三章评审
第九条省卫生厅聘请国内外有关技术和管理专家组成论证评审委员会,对学科群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建设方案的科学完善性进行综合论证和答辩评审。必要时进行实地考察论证。
第十条专家论证评审按照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的要求,遵循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择优遴选、宁缺勿滥原则。主要论证评审内容有:
一、学科群建设对卫生事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学科群组建方式的科学合理性。包括领头学科的优势性,相关学科整合发展的有利性和实际可行性,避免简单合并。
三、承担单位的建设基础、优势特色和发展前景。
四、主攻方向把握的准确性。是否与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凝练重点特色的发展方向。
五、专业技术研发的创新性。是否培育新的技术突破口和增长点,体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示范引领和技术辐射相结合。
六、建设目标、主要内容和考核指标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七、首席专家的权威性和人才梯队年龄、学历、职称、专业、特长等方面配备的合理性。
八、各项基础设施、设备等条件建设的保障性和针对性。
九、学科群管理制度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十、经费预算的合理规范性。
第十一条省卫生厅根据论证评审委员会的意见,就实际需要、规划布局以及当年财政资金等方面进行综合平衡,确定学科群建设对象,并聘任学科群首席专家和学术委员会,与承担单位及主管部门签订省医学重点学科群建设计划合同书。
第四章运行
第十二条**省医学重点学科群建设计划实行统一要求、分步实施、分级管理的方式。由省卫生厅负责学科群建设计划的总体规划、指导和宏观管理,各承担单位及主管部门负责本单位、本部门、本地区所承担的重点学科群建设计划的具体实施和日常管理、协调、督促检查。
第十三条学科群建设实行“联合、共享、开放、流动”的运行机制,试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学科群建设首席专家一般由领头学科的学科带头人担任。
第十四条学科群应成立学术委员会,负责发展规划、主攻方向、研究领域、实施方案和年度建设计划的咨询、审核和完善等工作。学术委员会实行例会制,一般每年不得少于一次。
第十五条学科群应制定具体运行管理制度,其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应与建设目标和任务相衔接和协调,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群体综合优势,推动学科群的整体进步与发展。
第十六条各承担单位应重视和加强学科群建设的相关管理,加强科学道德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对完成的论文、著作等研究成果,应注“**省医学重点学科群建设计划”资助。专利申请、成果转让、奖励申报等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学科群建设期间,计划合同书内容原则上不作变更,确需调整建设内容的,由首席专家或学术委员会提出,经承担单位和主管部门同意,报省卫生厅批准。
第十八条学科群建设实行年度执行情况报告制度。承担单位应在每年12月底前提交当年建设计划执行情况总结和下一年度具体工作计划。对学科群建设产生重大影响的情况应及时报告。
第五章经费
第十九条**省医学重点学科群建设经费由省财政专项列支。列入建设计划的学科群经费由省卫生厅一次核定,分年度拨款。省财政专项资金每年资助50万元,要求承担单位或主管部门以1∶3以上的比例进行配套,五年建设周期投入总经费1000万元以上。积极鼓励多渠道筹措经费。
第二十条学科群建设经费用于与学科群建设活动直接相关的费用开支。省级财政专项资金使用严格按照国家和省级科技经费使用和管理规定执行。学科群建设经费开支范围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等。除上述费用之外的其他支出,应当在申请预算时单独列示和核定。
第二十一条各承担单位和主管部门应当切实加强对学科群经费的监督和管理,严格按照国家和省级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对省财政专项资金和配套自筹经费进行单独核算,保证学科群经费的专款专用和合理规范使用。
第二十二条省卫生厅将定期对列入建设计划的学科群进行计划实施、经费使用和资金绩效的检查,检查结果作为按年度核拨经费的重要依据。建设期满后,承担单位应按规定编制学科群经费财务决算报告,接受财务决算审查。存在下列行为之一的,不得通过财务审查:
一、编报虚假预算,套取国家财政资金;
二、未对学科群专项经费进行单独核算;
三、截留、挤占、挪用学科群专项经费;
四、违反规定转拨、转移学科群专项经费;
五、提供虚假财务会计资料;
六、未按规定执行和调整预算;
七、虚假承诺、自筹或配套经费不到位;
八、其他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财务审查未通过者将视具体情况对有关单位实行限期整改、给予警告、通报批评、撤销建设资格等处理。若有严重违反财经纪律情况的,对相应责任人给予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学科群专项经费形成的固定资产属国有资产,一般由承担单位管理使用。购置的大型科研仪器、医学资源等,应开放共享,提高利用效率。
第六章考核验收
第二十四条列入**省医学重点学科群建设计划的学科群实行全程管理制,建设周期为五年。省卫生厅根据建设计划合同书的任务目标和考核指标,组织年度检查,三年进行中期考核评估,对建设计划实施情况较好的学科群继续后二年资金资助,五年建设期满后进行全面考核验收,通过验收者予以挂牌。对未按规定和要求实施建设的学科群,视具体情况采取限期整改、撤消建设计划、追回政府拨款等措施。
第二十五条考核和验收的主要内容:
一、建设计划合同书的任务、目标的执行情况和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二、学科群建设质量、整体实力和国内外知名度提升情况;医疗卫生关键技术突破、取得的成果和效益情况。
三、推动卫生科技发展和提高全省医疗卫生技术水平的引领、辐射和示范带动情况。
四、学科带头人、后备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形成以及科技和卫生人才培养情况。
五、基础设施条件建设情况和开放共享服务情况。
六、学科群制度执行和承担单位支持措施的落实情况。
七、经费配套和财务审查情况。
八、存在问题及发展设想。
第二十六条有以下情况不得通过验收:
一、学科群建设计划合同目标任务完成不到85%。
二、所提供的验收文件、资料、数据不真实,存在弄虚作假。
三、未经同意擅自变更学科群建设承担单位、首席专家、主攻方向、建设目标、建设内容等。
四、财务审查不通过的。
医疗卫生发展论文范文4
关键词:青岛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
社会保障制度对国家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其发展与改革受到多方关注,党和政府着重提出要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社会保险制度进行整合。青岛市的医疗保险基金建立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在缴费方面分别设立社会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两者相互结合,采用社会化管理方式,要求企业、员工双方按照一定比例缴纳保险费用。早在2003年,青岛市便着手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发展至今参保人次已达四百三十万人次,统筹层次为区(市)级。2007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也逐步建立,已覆盖八十余万人次,统筹层次与前者基本一致。这两项制度自建立以来,所涵盖的参保人群范围不断扩大,累计已有五百余万人次参加。政府和个人共同缴纳保险费用、重点解决住院和门诊大病问题,大幅提高了这两项制度的保障能力,从根本上解决了威胁城市与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的医疗保险问题。2009年,医疗改革措施实施以来,住院费用的支付比例高于四分之三,使城市与农村参保居民因病致贫、返贫的风险大大降低。
一、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社会保险制度整合的必要性
(一)完善管理体制,减少运行成本的要求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制度分别由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卫生部门负责管理与实施。保险费用的缴纳、保险基金的管理、费用的补偿支出等环节若要顺利完成,都需要完善统一的管理体制作为保障。各级政府的劳保部门和卫生部门各自为政,相互之间信息交流不畅通,衔接机制不成熟,使得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缺乏统一的管理体制,混乱的管理不仅增加了管理费用,也容易导致各个部门在工作中各行其是,难以相互协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制度运行的成本。[1]因此,城镇与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整合,必须建立统一的部门主导管理,使用统一的管理机构与信息交流平台,从制度运行过程中最大限度利用各方的有利资源,实现在制度运行中各个环节的有效衔接,降低管理成本,减轻政府的资金压力,提高管理效率。
(二)破除城乡壁垒,实现社会公平的需要
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障政策针对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这两种身份设置不同的医疗保障制度 。这种差别对待的医疗保障制度,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社会公平的实现。为了缩小城乡差距,势必要对城乡居民这种不平等的医疗保障制度进行改革。[2]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实现再分配的一种重要途径,通过收入分配转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偿市场经济体制在运行过程中对特定群体造成的损失。我国发展至今,各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方面的差异不容忽视,社会财富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分配情况亦存在较大差别。对于经济实力较强的阶层而言,医疗保险覆盖率更高,相关政策也比较完善;而对于更多的底层人群而言,医疗保险制度并未解除看病的后顾之忧,基本的医疗需求得不到保障,易因看病问题陷入贫困,使得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政府对于城乡居民采取相同的筹资补助标准,将城镇与农村的差异从制度层面消除,有利于减少由身份所带来的不公平现象,保证城乡居民平等地享有医疗保险制度的权益,推动社会公平的实现。
(三)完善医疗保险制度,规避道德风险的需要
在这两项制度的运行过程中,就医者在所规定的医疗机构所花费的费用,由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按照一定比例代为支付,对医疗卫生服务提供方缺乏强有力的道德约束机制。在患者就医看病的过程中,医生与患者了解交易信息的多少是存在差异的。通常情况下,医生在比患者掌握更多的如治疗方案、风险、费用等相关信息,从而可能依靠信息上的优势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诱导,引诱患者过度消费。医生发挥着患者和提供医疗服务的双重作用。[3]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动机,医生就可能发生“诱导需求”、“开大处方”等牺牲患者利益,以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进一步完善医疗制度、规避道德风险的内在要求。
二、 青岛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现状
(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1覆盖人群与缴费标准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针对在本市辖区内未参加工作的城镇居民。根据缴费人群的不同,其对应的筹资标准有所差异,个人缴纳保险费用、政府补贴比例亦不相同。
具有本市城镇户籍的老年居民[]每人每年900元[]个人缴纳300元,财政补助600元[BHDG11]
具有本市城镇户籍未参保的其他非从业人员[]每人每年900元[]
个人缴纳720元,财政补助180元。参保人若是来自纳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特困职工的家庭,其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全额补助。
2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原则
(1)医疗保障水平要根据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来确定,以保障住院和门诊大病医疗为重点,不建立个人账户。
(2)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的筹集与使用须遵循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在个人缴纳部分费用的基础上,当地政府对医疗保险费用给予适当补助,社会各界也可自愿捐助。
(3)医疗保险、医疗卫生、医药流通者三项制度依据当地实际情况协同实施。
3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主要特点
(1)在个人、家庭缴纳相关费用的基础上,除政府给予补助外,社会捐助亦成为医疗保险资金的来源之一。
(2)城镇居民依据个人意愿自主选择是否参保,参保居民获得的补偿不因住院病种不同而有所差异,一些较为严重的疾病也报销。
(3)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悉数用于支付参保人员医疗费用,经办机构不得从中提取费用用于支出管理费用。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合作医疗制度在中国卫生发展史上取得了辉煌成就,但由于其未能随农村经济社会的变化而与时俱进,以及其本身存在缺陷,从鼎盛走向衰落,广大农民的医疗风险要靠自身承担,因病致贫、返贫问题相当突出。[4]2010年,青岛市拟出台新农合制度的相关条例,向社会各界公开广泛征求意见与建议,筹资额度、分担比例、报销比例等问题首次得到明确。新农合制度要求个人与政府按照比例承担参保费用,参保农民每人每年缴纳不低于筹资标准百分之二十的费用,其余由政府出资。住院医疗费用需设置起付线,起付线以下的费用由个人自行承担,起付线以上的费用按比例报销,报销过后,个人承担的费用部分不足四成。参保农民在门诊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门诊费用,报销比例不得低于百分之二十;特殊病种的门诊费用报销比例不得低于百分之三十。按照相关要求,参加新农合的人员原则上应当是户口为农业户籍的居民,改革进行过程中,可根据其家庭享受的相关政策来界定其是否属农业户籍居民。农村户籍的适龄儿童应随其家长一起参加新农合制度。在三项主要医疗保险制度之间,居民只能据实选择一项参加,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转化。
与传统合作医疗制度相比而言,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突出特点便是政府负担大部分医疗保险费用,突出了地方政府在资金方面的支持与引导作用。另外,在保障机制上坚持以大病统筹为重点,大大降低了参保居民因看病而陷入贫困的风险。在管理体制上,提高了保险基金的统筹层次。传统的合作医疗在统筹保险资金时一般以乡或村为单位,新农合则上升到县一级的层次。各地纷纷成立专门的医疗管理机构此项工作,增强了政府在组织、管理与监督方面的作用。
(三)城乡居民基本医疗社会保险制度的不足之处
目前,没有统一的文件对两项制度加以规定,参保与否全凭居民自愿,使得这两项制度的执行缺乏强制力,相互之间转换、整合的具体办法,也没有统一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管理。各地主要根据中央政府的医疗卫生政策进行统筹城乡医保的实践探索,或为适应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改革重点与关注点集中于当时的突出问题,这样制定出台的地方性法规与规章,长远的制度建设与改革目标并不明确,在无形中增加了制度运行成本,也不利于进一步整体推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整合工作。其次,部门间对城乡医疗保险管理权限没有明确的划分。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实施,两者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机制,与国家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宏观背景不协调。这两种制度的区分固化了市民与农民的身份,不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如何建立统一的管理部门或由哪一个部门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建立统一的城乡医疗保险制度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关于青岛市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社会保险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覆盖范围方面的整合
要在覆盖人群的范围方面实现整合,首先就要打破城乡之间所存在的界限,破除城镇、乡村户籍之间的壁垒,将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纳入统一的政策范围内。改革开放初期的部分社会政策片面地适应工业化战略而忽略社会的协调发展,这些政策长期运行,使我国城乡二元制结构日益根深蒂固,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城乡分割局面。目前很多地区对此进行了改革,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参保人在户籍界限方面的限制,允许参保人员依据其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做出选择,但在覆盖范围方面仍然存在或多或少的重叠、疏漏现象。由此可见,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统筹发展的根本途径是通过改革逐步打破二元制的户籍制度。在整合制度的过程中要特别考虑农民工、残疾人、老年人和儿童等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群体的参保问题,确保这部分人群的医疗保障权益不在制度调整过程中受到损害。[5]并通过持续增加财政补贴力度,改善他们的医疗保险待遇水平。
(二)缴费标准与待遇标准方面的整合
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应当执行统一的缴费标准与待遇标准,在制定政策市可以考虑设立多个缴费层次,由参保者自行选择,每一缴费层次对应相应的待遇标准。在结合农民的实际收入水平以及原缴纳费用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情况 ,可以采取分层的原则,制定不同的缴费档次以满足不同经济实力人群的需要。青岛市地处沿海开放地带,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经济发展一直保持良好态势。根据《山东统计年鉴》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2012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和人均消费水平都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其中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三万元,较上一年增长12.5%;农民人均纯收入13990元,实现了13.1%的增长。但也比较容易看出其城乡经济发展状况并不平衡,城乡居民医疗消费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异,只有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才能消除制度并轨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三)管理机构方面的整合
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是实现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整合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步。明确医疗保险管理责任的归属问题即由哪个部门来主管整合后的城乡一体医疗保障制度则是需要优先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目前,青岛市新农合管理方为青岛市卫生局,而人社局负责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此外,卫生行政部门一方面是医疗服务提供者的管理方;另一方面又要为医疗服务机构提供财政支持。[6]身份的重叠使卫生行政部门难以有效制约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追求自身利益而忽视患者权益的行为倾向。本文认为应由专门从事社会保障的行政机构进行管理,这更符合医疗保险职能的对口管理原则。首先,在长期工作中社会保障部门具备了丰富管理经验,锻炼出一支高水平、高效的工作队伍,对提高医疗保险管理工作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促进社会保障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其次,更为关键的是,社会保障部门与医疗机构之间没有任何利益关系,可以更好地对医保基金使用情况进行独立监管。这样更有利于严格管理医疗机,加强对医保基金使用的监督力度。合理地调整组织框架,整合不同机构的功能,制定良好的管理体制,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制度整合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四)运行机制方面的整合
统一管理办法、经办流程与计算机信息系统,设定统一的定点医疗机构与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器械目录。整合后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应当遵循统一的运行机制,实现“归口管理、资源共享、一卡结算”。[7]在信息管理系统上将原有分属不同部门的信息管理系统升级改造,组织开发统一的信息系统软件,实现信息系统网络化全面管理,注重接口的标准化和系统的可扩展性,建一个科学、高效、可选择、可转移的医疗保险管理服务平台;重视和加强医保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明确相关人员编制与经费,吸纳业务与管理能力突出的优秀人才加入医保队伍,增加稽核检查力量;在基金的管理上,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承担着“恰当管理、运营并合理支付医疗保险基金”的责任,对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定点医疗机构和参保人员费用的真实性、合法性与合理性加强监管。规范化的操作规程有助于解决当前居民医疗保险在实践中暴露出的收费水平设置不统一、报销过程繁琐和缺乏流动性等问题。
[参考文献]
[1]申曙光,侯小娟.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发展研究[J].湖湘论坛,2012(4).
[2]王庆彬,姜宝法.关于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城乡整合的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2).
[3]阮芳.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0.
[4]邓大松,胡宏伟.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现存问题与改革思路―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一个建议方案[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7).
[5]李珍.社会保障理论[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
[6]袁晶.基本医保会科学版,2012(2).
医疗卫生发展论文范文5
[关键词]社区; 老年高血压; 健康教育; 护理干预 ; 慢病管理
[中图分类号] R54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0-196-02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目前我国高血压病人已达1.6亿,且每年以350万人的速度递增。但患者对高血压病的知晓率仅为25%,合理治疗率为12.5%,有效控制率仅为3%,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1]高血压病不仅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严重的还会引起脑卒中、心肌梗塞等心脑血管并发症[2],甚至死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地不断提高,和我国社区医疗卫生事业的深入开展,社区人群对健康知识的需求日益增长,高血压作为社区慢性病管理的其中之一,为探讨社区高血压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和管理模式,旨在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治疗率,降低致残率,减少医药费;我从健康教育和护理干预以及慢病管理方面调查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社区相关部门配合下,于2005年5月至2007年4月对徐州市彭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内钟鼓楼、青年、彭城、开明4个社区内符合WHO高血压诊断标准60岁以上853例高血压患者由经过培训的社区医护人员进入社区进行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和护理干预,建立慢病档案;其中男性469例,女性384例,年龄60~82岁,平均71.2岁,病程5年以上。有各种并发症的651例,单纯高血压167例。吸烟者231例,饮酒者198例。文化程度;小学及文盲123例,初中289例,高中及中专328例,大专及以上113例。
1.2 方法
1.2.1评估患者基本情况: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婚姻、职业、性格、文化程度、社会背景、经济状况、等,以便更好地进行健康教育、护理及管理。见表(一)
1.2.2 生活方式及自我保健情况:内容包括是否吸烟、酗酒、饮食结构、服药情况、血压监测、是否坚持锻炼、是否了解疲劳、情绪波动、饱餐等对高血压的影响、高血压的控制等。
见表(二)
2 健康教育
根据上述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情况调查情况,制定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护理指导计划,对患者及家属和其他社区居民进行多种形式的、广泛地宣传、示范、讲解,并发放宣传资料,必要地进行个别辅导;健康教育内容为:什么是高血压及其诊断标准,血压正常值范围,正确测量方法及定期测量的意义,血压高对人体有哪些影响,高血压病的原因,发病机理,如何防控高血压,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高血压的危险行为主要有哪些,如何识别和防止高血压并发症,如何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等。
3 管理指导
3.1饮食 高血压患者应进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应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多食含钾、钙的食品,尽可能多食绿色蔬菜、新鲜水果,如芹菜、卷心菜、西红柿、苹果、西瓜等。要严格控制钠盐的摄入,每日盐的入量应低于5g,因过多摄入钠盐可引起体内水、钠潴留,加重心、肾负担,使血压升高。高血压患者还应戒烟限酒,因烟中尼古丁可引起全身小动脉痉挛、血压升高;大量饮酒不仅可引起血压升高,也是脑出血的诱发因素之一。高血压病人要多食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以防止因用力排便产生的不良后果。
3.2 运动研究表明,体力活动是独立的降压因素,具有巩固药物降压效果的作用,适当的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不但能增强体质,还能达到减肥和维持正常体重的目的。可选择适当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跑步、登山等运动,要循序渐进,开始每天1次,每次半小时,以后可每天2次,每次半小时,患者可按运动前后脉搏变化及自我感觉来调整运动量,运动时心率一般控制在102~126次/分或运动后心率增加不超过运动前的50%为宜。
3.3心理 老年患者较孤独,易出现焦虑、紧张、抑郁、悲观等不良情绪;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身心医学的发展,社会心理因素与各种疾病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鼓励并开导社区老年患者要日常生活规律,情绪稳定,保持平衡心态,减轻精神压力,遇事要冷静、平静,切忌生气暴怒、焦虑忧郁、悲观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刺激。鼓励他们多参加社区内外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如下棋、书法、绘画、音乐、打太极拳等。在参加活动时要量力而行,不要过于劳累,以免加重病情。
3.4药物对各类老年高血压患者,要细致耐心地指导他们一定要遵从医嘱按时按量坚持长期服药,切忌随意增、减、停药物,以免发生不良事件;另外,尽可能教会他们学会自测、互测血压,以便随时了解血压控制情况,随时向社区医生汇报或到医院就诊。
4 结果
经过2年系统地健康教育指导与管理,虽因患者年龄、文化程度、社会背景、经济条件等的不同,对健康教育方法的选择、教育内容的需求存在差异性,但通过健康教育、护理干预、慢病管理后,绝大部分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有了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病情得到控制与改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5 讨论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并导致患者死亡前三位之一的非传染性疾病;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诸多危险因素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约1.6亿人,且仍保持不断升高的趋势[1]。高血压及其并发症不仅给患者的健康、家庭的幸福造成不幸,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大力开展社区慢性病管理已成为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重要工作。高血压病是慢性病,是因不良生活习惯等诸多因素致病,对其采取的治疗方法亦应是综合性的。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和防治知识教育及心理治疗是高血压的必要手段,采取以社区为范围对高血压等慢性病进行综合管理,是行之有效的模式。
社会老龄化的加速,高龄老人比例的增大,老年高血压患者相应增多。经济条件、行动不便等原因,大部分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在社区或家庭治疗。文献报道,老年人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有偏差、误差, 男女高血压患者遵医嘱服用抗高血压药物者仅为 25.6%~48.9%,而对非药物治疗的依从率为60%[2],对高血压带来的危害认识不深刻。我国高血压患者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及低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的特点[3],这一特点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体现得更为突出。因此,我们深入社区,步入老年人家庭,通过健康教育,促进老年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正确理解和掌握,提高高血压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使高血压得到有效控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近年来,心理因素与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已逐渐被认识,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与社会心理应激所引起的过度紧张、焦虑、惊恐、悲伤、抑郁等情绪改变相关密切。因此在对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治疗中,应采取综合管理联合用药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让患者了解高血压的病因,情绪等因素对血压的影响,要日常生活规律,情绪稳定,保持平衡心态,减轻精神压力,低盐饮食和适当锻炼,提高降压效果。
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过程,在对社区居民慢性病的管理中,应对不同的患者人群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循序渐进地开展健康教育,在管理上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满足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的需求。让患者共同参与到防病、治病、自我保健与护理中来,同时要建立良好的医患、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医嘱遵从性的效果,逐步改变不良行为和习惯,培养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遇春,林治国,戴钦舜,等.高血压、脑出血及脑梗死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5,1(3):3.
[2] 李立明.中国原发性高血压社区防治的进展[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21(4).
医疗卫生发展论文范文6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药理学;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2/03C-0042-03
药理学是医、药、护、技专业的基础课程,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因此,作为一门应用型课程,在药理学教学中要紧紧围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的目标、方案,正确把握内涵、本质,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应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
药理学是一门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和作用机制的医学基础学科。对学生而言,其内容零碎、抽象,药物分类复杂,记忆困难。传统教学往往只注重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讲解,强调记忆、理解、掌握书本知识,忽略了知识、技能的实用性和实践性。教师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讲解书本知识,往往采取“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方法,课堂上以教师、课本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不停地记笔记,没有思考时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性得不到发挥,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得不到培养。药理学基础理论教学应该是为临床工作服务的。但是,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使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存在严重脱节,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缺乏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符合技术技能型人才培训的要求。
二、课本教材要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方案相适应
由于现代医学发展速度飞快,临床上新药不断涌现,一些老药在逐渐淘汰。药理学主要讲授药物的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以前,医、药、护、技专业基本上都使用同一版本教材,教师采取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结构单调。由于各个专业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学习的目标要求不同,相同的教材就不能满足不同专业人才培养要求。而且以前药理学教材上一些药物在临床上已经被淘汰,跟不上临床药物的更新换代。要培养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符合临床工作需要,就要选用最新教材。目前,新教材已经按照不同专业特点进行了改编,不同的专业选用不同版本的教材。新的教材中增加临床实践知识,例如增加了一些临床案例、护理专业相关药物护理知识、临床药物使用注意事项、相关的临床疾病知识,已基本上贴近了临床,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了思考时间,更多地学会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各种不同的案例,能够直接接触到病人用药的知识,提高了临床实践技能。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助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建O“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根本要求,要落实专任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实行定期教师全员培训制度,积极探索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研究能力提升培训。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药理学教师全部来自医学院校的毕业生,他们掌握了扎实的医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对专业知识的教学得心应手。但是,由于不是师范院校毕业生,他们没有系统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水平、教学手段、教学能力需要很大的提升。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培养,不少学校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和措施,鼓励教师进入高等医学院校进修学习,提高学历和专业水平,定期到医疗卫生单位临床岗位上与临床经验丰富的主任医师学习交流,掌握临床用药知识,提高实践操作技能。鼓励教师参加教育学、心理学培训学习,对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要求新进学校专业老师,3年内必须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同时,鼓励教师开展教研科研活动,要求每位教师每年必须发表1―2篇论文,积极参加省、市论文评比和课题研究,对取得一定科研成果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通过全方位,多渠道的培养学习,教师更新了教学观念,丰富了知识结构,完善教学环节,提高了专业素质、职业素质、教学水平和实践操作技术能力。
四、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过去,医学、药学的人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医疗卫生用人单位需要大量人才,医学院校可以关起门来按照传统模式培养人才。当前,人才供需矛盾发生了很大变化,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除了具备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更要具备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够完全胜任临床工作并能够解决临床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因此,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及时了解用人单位观念的变化,以服务临床工作需要为出发点,不断进行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创新。针对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岗位胜任能力相对滞后于社会实际需求,应该通过转变思想,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改革药理学教学体系,突出药理学中药物的临床应用、不良反应、药物安全合理应用内容,增加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药理学实验增加学生的动手、动脑训练,改以前验证结果型实验为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以问题为前提,解决问题为结果的实验,让学生在实训基地就锻炼了临床实践技能,体会临床上如何诊断疾病,正确合理使用药物。[1]为学生的人生发展目标创造条件,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五、增加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推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
(一)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多媒体具有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不同的信息集于一体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已成为现代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在每个教室安装了投影仪,每位教师配备了一台笔记本电脑,要求所有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使用多媒体教学,药理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对一些药物的作用、临床应用、作用机制巧妙地穿插一些图像、声音、动画,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彻底改变传统的“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增加,老师和学生交流增加,老师和学生互动增加。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
(二)借助网络平台,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现代人们已经完全进入网络时代,网络已经渗入到人们的学习生活方方面面,药理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资料,寻找病例中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解决一些临床药物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学会正确合理使用药物。
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加强临床实践技能操作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是孤单的单一的改革,应该是全面、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与其他改革结合,要有其他改革配合进行,探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过程改革等要相互结合,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教学中要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
药理学教学中要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多引入案例分析,教材每个章节之前都有一个案例分析,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认真、详细地对每个案例分析总结。案例分析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成为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关键的运用,每个案例都是平常临床上医生遇到的常见的病例,每位医生诊断病人疾病后就要正确、合理使用药物,这是实践能力锻炼很好的办法,通过分析、学习,掌握用药方法,培养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2]教学中教师要对教材的前后知识对照、比较,联系起来进行讲授,每个章节的知识贯穿起来,达到融会贯通。例如,讲到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作用的阿司匹林的镇痛作用,要与镇痛药吗啡、哌替啶的镇痛作用进行比较区别不同之处,学生既回顾前面知识,又理解掌握新的知识。传出神经系统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与阻断药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完全相反,讲授时要前后对照,学生才容易理解掌握。
药理学教学要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法,一方面,教师送出去进修、培训学习,深入到临床一线,掌握临床各科用药的实际情况,与临床医生交流咨询常见疾病的用药问题,共同探讨临床病例,及时更新自己的药物知识,掌握最新的药物用法、用量和用药观念,收集典型用药病例充实课堂讲授的内容,学生走进临床实践,参加临床见习实践活动。另一方面,聘请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走进课堂,讲授临床中药物如何合理应用。通过相关的临床专家为学生讲授本专业,在常见疾病方面的用药问题,让学生和专家一起讨论实践病例的药物治疗方案,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实践操作问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毕业走向临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3]
随着社会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药理学作为卫生专业一门基础课程,必须从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实验内容等各个方面对药理学的教学模式进行积极地探索和改革,强化技能培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紧密围绕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岗位需要,突出应用型能力培养,加强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操作o密结合,注重学生实践操作的基本技能培养,提高创新能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临床医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吉成,张晓杰,李莉,韩翠艳,黄海涛.以社会需求为目标的三导向药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药学教育,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