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考试技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普通话考试技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普通话考试技巧

普通话考试技巧范文1

关键词:普通话 测试 技巧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一项标准参照性考试,主要考查应试人运用普通话所达到的标准、流畅、规范程度。随着普通话测试的深入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重要性已经被人们广泛认知。作为应试人,要想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测试前充分的准备和刻苦的训练是基础。在此基础上,掌握一些应试技巧,也有助于减少失误,发挥应有水平。笔者根据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试卷构成和每道题的测查目的,针对平时在普通话测试中常遇到的情况,总结一些应试技巧,以供参考。

一、测试前的常规准备

1.明确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基本内容和检测的目的要求。所有的应试技巧都是针对检测目的而来的,明确了这一点,训练的目的才能明确。

2.根据自己的普通话水平,确定自己实现的目标,找出语音差距,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语音的改变不是一个短期的行为,“一口吃成一个胖子”是不现实的。应试人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阶段训练目标,这样才能增强信心,提高训练效率。

3.养成良好的发音习惯。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口语测试,应试人发音的质量好坏对成绩影响重大。在测试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应试人明明是能发出某个字的读音的,但由于平时训练时对发音的质量不够重视,出现声母发音松弛、韵母动程不到位等情况,被判为缺陷,从而失分了。因此平时训练时一定要严格要求,力求标准,也就是我们平时在体育比赛中常说到的“该拿的分一定要拿到”,否则考试时想马上纠正这种的发音习惯是很难的。

二、备考的技巧

应试人进入考场到正式考试,一般会有10-15分钟左右的备考时间。拿到试卷后,应试人如何合理安排备考时间至关重要。根据平时的经验,备考的顺序最好应按测试项目从后往前安排,即先准备说话题,再到朗读、选择判断、多音节词语、单音节词语。

1.说话题的备考。说话题一般有两道备选题,且说话题是测试试题中唯一没有文字凭借的题,难度较大,建议先准备此题。首先选择好说话题目,接着构思话题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因准备时间有限,此时不宜把说话题从头到尾构思完整或回忆一遍。

2.朗读题的备考。朗读应是平时训练的重点,确定好朗读篇目后,重点是把文中的难字读音和长句、关键句的停连及语调熟悉一下即可。

3.选择判断题的备考(有些省市不考此题)。选择判断题共有3个小题,备考时要特别注意第3小题,因为一些句子只是因语序不同导致不符合普通话语法规范。

4.多音节词语的备考重点是找出难点词、轻声词和儿化词并练读一遍;有三个及以上音节的词语,要注意词的轻重格式。如对轻声词不够熟悉,不能很快就找出,建议不如放弃,把精力放在难点字、词上。

5.单音节词语的备考:快速浏览一遍,看有无不认识的字和把握不准的字。遇到把握不准的字时,可把单音节字组成双音节词,在词中定音或通过形近字的辨析,找出细微差别,确定读音。如“拨”和“拔”,“拨”比“拔”多一撇,就是因为多了这条“小棍儿”才能拨。

三、测试时的技巧

1.第一题读单音节字词,主要检测应试人普通话声母、韵母、声调读音的准确程度和规范程度,要求应试人对每个字的声母韵母都读得准确到位,声调要正确饱满。应试人发音时不能像平时那样松弛、模糊,声母要有力度,韵母的动程要完整,以免出现大量的缺陷音。声调上要力求调值准确,特别是阳平不宜拖长,以免中间出现拐弯;上声要避免发成211或2143。其次要注意语速,语速过快容易导致韵母动程不完整,上声容易发成半上;语速过慢或重复多,容易造成超时。遇到多音字时,可任读其中一种读音,建议选择把握大的读音,如“撒”可以发sā,不发sǎ。

2.第二题是读多音节词语。该考题除测查应试人声、韵、调的发音规范程度外,同时测查应试人的上声、“一”和“不”的变调、轻声、儿化等语流音变的准确自然程度。应试人测试时,一方面要重视声、韵、调的准确饱满,另一方面要注意读好音变,特别是轻声和儿化,轻声要突出短而轻,儿化词语的“儿”要与它前面的音节融成一个音节。此外词语的轻重格式也是本题测试的重点,不要把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读成一个个字的叠加,如“电话”应读成中・重格式而不是重・重格式,“自治区”应为“中・轻・重”格式而不是三个音节都读成重音。只有正确掌握了词的音变和轻重格式,我们才能使自己的发音自然连贯,具有标准普通话的韵律。

3.第三题是选择判断题。这一题是从三个方面考查应试人掌握普通话词汇、语法的规范程度,同时测查语音的标准程度。测试时首先要保证选择正确,其次是读准。

第1小题:词语判断。要求选择并读出普通话的词语。此题选择上一般不会出现较大错误,读词语时要注意轻声词、儿化词的读音。

第2小题:量词、名词搭配。此题的数量词与名词的数量是不等的,应试人测试时要按名词的顺序找到符合普通话表达习惯的数量词,进行搭配,因此一个数量词可能会多次使用。因受方言习惯的影响,一些应试人常会出现搭配错误,如“一所学校”搭配成“一间学校”等。另外还要注意“一”的变调和轻声词语的发音。

第3小题;语序或表达形式判断。要求应试人选择读出每组里的普通话句子。此题选择出现错误的不多,常见问题是很多应试人读句子时忽略了语流音变,如轻声、儿化、“啊”的音变等等,如“这朵花儿真香啊!”中的“花儿”应读成huar,“啊”读成“nga”。

4.第四题为朗读题,主要是测查应试人在有文字的凭借下,语流当中体现的普通话标准程度。重点从有无音节错漏、声韵系统缺陷和语调偏误,以及停连是否得当、流畅程度如何、语速是否适中等几个方面考查。

与同样是30分的说话题相比,朗读题是有文字凭借的,考试时要力争拿到高分,因此应试人在测前就应该充分熟悉朗读篇目。广西普通话培训教材《普通话培训与测试》在每篇朗读作品后都标注了拼音,应试人要利用好这个资源,加强对难字、多音字、轻声词和儿化词的练习;对于一些长句或容易出现停连不当的词语,要标注符号,加强练习。测试时注意语速不要过快,做到“快看,慢读”,在读准字音、确保不漏字添字的基础上,要自然流畅,尽量不回读、不磕巴。如果一句话中有一两个音节读错,也不必紧张,将错就错,继续读下去,因为有时回读扣的分比读错更多,且给测试员造成不流畅的印象。

朗读尤其要注意克服语调偏误的问题。语调偏误主要指字调、句调带有方言或其他语言的色彩,词语的轻重格式、节奏与普通话语感有偏误。如字调的升降幅度过小,调域狭窄;几乎字字重读,缺少轻音;句调缺乏变化;字音的长短、轻重变化不大,节奏感较差。因此如果应试人平时说话调值偏低的,考试时稍微抬高调值,读准字调,并根据文章内容,把握好语句的高低、升降变化,注意语流音变和词语的轻重格式,将文章读得更加自然。

5.第五题是说话题。要求应试人选一个话题说3分钟话,重点测查语音标准程度,词汇、语法规范程度和自然流畅程度,目的是测查应试人在无文字材料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的水平。

这道题是很多应试人发怵的一道题。其实如果仔细分析30道说话题目,我们就会发现,这些题目都是与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关系非常密切的,也是我们平时聊天常涉及到的话题。因此我们首先要克服畏难心理。测前可以把说话题进行分类,给每种类型的题目设计说话思路,如写人的,可以说人物的年龄、外貌、性格特点、他与我之间发生的故事和对我的影响等等,再为每类题目准备一、两个例子,这样就可以减少说话题的数量,减轻备考时的难度。测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尽量选择自己熟悉的事例,这有助于我们有话可说,说得精彩。(2)多举例子,而且是并列性的例子,例如“我喜欢的节日”可以是多个,每个节日举出一两个有特点的活动或喜欢的理由,内容就更丰富了。如遇到议论性的话题,提出观点后,也可用多个例子从正、反方面来说明观点。(3)少用概括性的词语、句子,多进行细节描写。(4)词汇、语法要符合普通话的规范。有些应试人学习普通话只注意语音的准确,这远远不够,说话时还要克服方言词汇和语法。如广西人容易把“自行车”说成“单车”,容易把“一辆车”说成“一架车”,或者把“我先走”说成“我走先”等等。(4)尽量发准使用频率高的词,对自己把握不大的词可以进行同义替换。如选择“学习普通话的体会”这道题,讲壮语的学生就要注意“普通话”这三个字的发音,因为整个说话过程中这个词会多次出现,如发不准,就大大影响了语音的准确性。再如有些应试人发“an”韵母时会出现鼻化现象,那么就不要说“阳光灿烂”而改成说“阳光明媚”。(5)调整心态,保持语速适中。有的应试人选到自己熟悉的话题后,不禁喜出望外,说着说着就会加快语速,而忽略了语音的正确;有的碰上一些意外,如有些应试人把自己原先准备好的内容说完后,时间还未到3分钟,不免紧张,一时不知再说什么才好。这时应及时调整心态,可以再举例说明。(6)语调要自然流畅,不能像背书,尽量多使用口语词,多用短句。

任何的应试技巧都是建立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的,“临时抱佛脚”不可能取得好的成绩。以上所述仅为一般常用的技巧或个人的一些经验总结,每个应试人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提高应试水平。

参考文献:

普通话考试技巧范文2

关键词:普通话水平测试 命题说话 思维训练 技巧训练

中图分类号:G65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239-01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在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领导下,根据《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规定的统一标准和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一项测试。江苏省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命题说话”项要求测试人必须按照选定的题目连续说话,3分钟内说的所有音节均为评分依据。“命题说话”项是分值最高、难度最大、也是方言区应试人最惧怕的一道题。这道题,不允许事先写成文稿照着朗读,语言要表现得流畅、事件要叙述得完整,而且不能出现方言色彩。命题说话占总分100分钟的40分,因此想要在测试中得到一个好成绩,必须在这一题型上拿高分;而要在此题拿高分,必须经过系统的训练。

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定,幼儿园教师的普通话水平须达到二级甲等及以上。(87分以上)。苏州市教育局、苏州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分别于2013年5月、2014年1月发文《关于做好2013年幼儿教师普通话达标培训工作的通知》及《关于做好2014年幼儿教师普通话达标培训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全市各幼儿园(公办、集体办、民办)中普通话水平未达二级甲等的幼儿教师。其中年龄未满50周岁的,必须参加达标培训、测试;鼓励年龄超过50周岁的幼儿教师参加达标培训。”

相关法规和职业素养要求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较好的普通话水平,而幼儿园教师的实际情况与此却有着一定差距。因为历史原因,许多乡镇的幼儿园教师未受过专业系统的普通话训练,基础较差,在平时教学工作中还存在少数教师用方言教学的情况,大大影响了幼儿园教师的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和许多考生一样,“命题说话”项一直是幼儿教师进行普通话测试的难关,结合多年来在培训和测试中总结的经验,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训练,效果会更好:

1 思维训练,做到“有话可说”

命题说话,就是考生围绕一个话题连续说满三分钟。许多幼儿教师觉得困难的就是没有那么多的话语来填满这漫长的三分钟。辅导教师要指导考生进行思维训练,使他们具有快速思维能力来组织语言,说话时,思维开阔一点,顺畅一些,说话的方向就多一些。

1.1题目归类,化繁为简

《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提供的说话题目有30个,分析这些题目,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叙事类:愿望、旅行、童年记忆、假日生活、成长之路、我和体育、成长之路、学普通话的体会、谈谈服饰、风俗、美食;第二,记人类:尊敬的人、朋友、喜欢的明星、所在的集体;第三,议论类: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谈社会公德、个人修养。这样归纳一下,就可以分为两大类:叙述类和议论类。同类题目的表达方式差不多,就减轻了训练和测试压力。

1.2材料细化,化难为易

许多经过分类之后的话题可以使用一个材料,即一个材料可以用在不同的话题中。在材料的准备上,可以选取自己最感兴趣、有亲身经历的故事来说。作为幼儿教师,准备一些平时工作中和同事、与学生相处的趣事是非常容易的。这些材料就可以用在我的理想、我所在的集体、我的成长之路之类的写人记事类题目中。我们还可引导考生准备一次难忘的旅行故事,可以用在我的假日生活,也可以用在难忘的旅行、我向往的地方、我的成长之路等。像这样的材料,准备的时候尽量把细节强化、把故事讲述完整,这样既可以适当拓展、也可以自然过渡。

1.3材料组合、完整话题

归纳了材料的性质,细化了材料的细节,在测试时,还应指导考生注意说话的顺序和技巧。说话可以看作是口头作文,但我们并不建议考生用太花哨的结构去组织。三分钟说话,只需要考生说满三分钟,至于能否开头结尾对应,是否呼应中心,强调重点,这些都不是考察的重点。说话时,应注意说话的顺序,做到有条不紊,娓娓道来。

2 技巧训练,做到“有话会说”

2.1提高语音的标准程度

在考前培训中,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提高考生的语音标准程度。首先,纠正声韵调。声韵母训练要指导考生找到正确的方音位置和发音方法。尤其针对吴方言去的前后鼻音问题,指导考生找出发音部位的不同,进行纠正。另外,声调的调值要读到位,尤其是上声的调值,避免读成半上。

2.2规范用词造句

在说话中,除了语音规范,词语规范也是考核之一。在准备说话中,应该指导考生避免出现方言词汇和病句。对于一些网络流行词语、新词语也应该慎用。语句要通顺。句子成分完整,注意词语搭配得当。

我们还应提倡多用口语。虽然书面语很典雅,也很有表现力,但是在考试中使用过多书面语不仅会让整个说话有了背诵或朗诵的味道,更容易出现错误,反而不能取得好成绩。

2.3培养对象感

许多考生在测试时,往往因为紧张而影响正常发挥。在考前训练中,我们也应多指导学员放松心态,调整心情,从容应对。很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对象感。在说话时,很多考生会觉得手足无措,如果把考试时面对的电脑想象成是自己的朋友或者是自己的学生,说话就像是自己平常的对话或者是上课,那么考生的心理压力会小很多。

在针对幼儿教师的普通话测试培训中,经过以上几方面的训练,让考生摆脱固有思维的桎梏,掌握一些考试说话的技巧,养成良好的使用普通话的习惯,在测试中获得较高的成绩,使“瓶颈”变成“通途”。

参考文献:

[1]李元,陈宣.高校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命题说话”的训练策略[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普通话考试技巧范文3

一、2013年前人工培训模式及其效果

为使学生提高对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认识,掌握测试的内容、方法等,根据《河北省实施<普通话水平测试规程>细则》的要求,学校每年在测试前都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普通话考前培训。根据报名人数,按照学院专业划分为教学班,每个教学班安排一名省级普通话测试员采取集中授课共计16学时,培训工作1个月内完成。讲课内容包括宣传普及普通话及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的意义,讲解普通话语音知识,普通话声韵调的发音,当地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规律,各类人员的普通话等级要求,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评分标准、测试内容、方法、程序、注意事项等。经过系统的培训,学生普通话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掌握了必要的应试要求和技巧。2013年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统计显示,参加培训测试的学生5185名,其中二级乙等1437人,占27.71%,二级甲等3185人,占61.43%,一级乙等329人,占6.35%,二级乙等以上总计95.49%。

二、传统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

1.培训目标定位偏差

由于学生本人认识不到,大学生能说一口标准的、流利的普通话,具备较为流畅得体的语言交际能力,既是国家的需要、时代的需要,同时也是学生个人必备的技能,对他们今后就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对于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仅仅停留在取得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证书上,认识不到提高语言素质对于自身发展的意义。培训教师通常为普通话测试员,在培训过程中语音知识、发音基础讲得少,强调如何应对考试、考试得分技巧讲得多,没有从切实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来考虑组织教学,偏离了以测促学的主旨。

2.培训模式僵化

受教学场所、报名人数多等条件所限,学校普通话培训模式为测试员大班集中授课,一般在1个月内上完16学时的培训课程,上课时间集中、教材统一是培训模式的两个突出特点。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地域,语言背景较为复杂,差异较大,但是教师往往事先不掌握教学对象的语言背景,无法兼顾教学对象因来自不同地区而存在的发音缺陷、学习语言难点和纠正发音习惯的薄弱环节,做不到真正因人施教,难以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讲解、重点训练。

三、利用普通话智能评测与学习系统培训的测试效果

2014年,为进一步做好我校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工作,推动我校语言文字工作稳步发展,切实提高师生普通话水平及测试通过率,根据国家和河北省有关要求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我校购买了科大讯飞普通话智能评测与学习系统,部署安装在学校局域网环境中,学生直接通过互联网终端对普通话进行针对性学习、训练及模拟评测。系统提供了“基础语音学习”、“大纲短文练习”等6种学习方式,并且可以进行普通话全真模拟测试,测试结束后系统会对用户的普通话等级、发音面貌和具体发音缺陷进行详尽的反馈。使用者即可以通过计算机操作快速了解自己的普通话水平。系统部署完成后,根据实际情况,学校要求每位报名参加测试的学生必须完成各个模块的学习和至少3次模拟评测方能参加正式测试。通过考前自主学习和模拟评测的有序开展,从而直接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通过率。2015年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统计显示,2014年底参加培训的学生4662名,二级乙等949人,占20.36%,二级甲等3341人,占71.66%,一级乙等221人,占4.74%,二级乙等以上人数总计达到96.76%。与人工培训相比,二级甲等人数显著增加,成绩提高明显。

四、网络学习平台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

1.学生随意性强,缺乏有力监管

目前,学生多利用课余时间自行去学校机房登录系统进行学习,学习时间、学习内容选择随意性强,学校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进度、效果不易掌握也不易实施监管和督促,完全依赖于学生的自主性,有一部分学生对于基本知识模块的学习或者囫囵吞枣或者浅尝辄止,完成3次模拟训练便不再学习训练。对于教学和培训环节的疏忽,使得普通话水平测试在学生眼中成了简单机械的普通话水平认定工具,而不是推广普通话和提高自己掌握、运用普通话能力的有力推手,更不用说能够自觉去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了。

2.命题说话环节培训薄弱

普通话属于口耳之技,通过普通话培训及测试达到让学生能够用比较规范的语言进行交际并养成一定的口语素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境的设置和与人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学生这种能力的高低在测试命题说话环节体现尤为突出,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心理素质、说话技巧、语言驾驭能力的综合体现。网络培训系统无法为学生设置合适语境,无法实现人机口语对话练习,在学生说话环节中凸显的发音缺陷及语法习惯性应用错误给予纠正。一部分学生选择从网络下载或者找一些范文来背诵,考试中便出现学生背稿现象较多,口语化差;内容雷同、偏离说话主题者多,不能达到以测促训,从根本上规范、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五、思考与建议

1.综合两种培训优势,采取1+1+1培训模式

根据两种测前培训方式的测试成绩统计结果分析,采用智能评测与学习系统后,学生成绩与传统人工培训模式成绩相比,成绩同样主要集中在二级水平,但是二级甲等人数明显高于人工培训,说明大部分学生通过利用智能评测与学习系统自主学习后,对提高普通话水平会有很大帮助,对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是有效的。但是,一级乙等比例明显低于人工培训模式,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学生主要在命题说话项目上丢分较多,很多学生在前三题成绩很优异但是命题说话扣分都在6分左右,反映出采用智能评测与学习系统自主学习和训练,由于学生自主性不强及人机不能互动,不能纠正语法应用习惯等原因,培训效果不及人工培训。权衡两种培训方式的优缺点,建议采取1+1+1培训模式,即先由教师进行普通话基础知识的讲授和命题说话部分的辅导和训练;然后组织学生通过网络培训系统进行针对性地学习和训练;最后通过网络培训系统将学生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由教师开设专题培训课进行有针对性地讲授和训练。

2.培训构建分类教学模式,实现培训课程教学化

依据网络语言培训系统练习和模拟测试,系统分析诊断各生源地学生发音缺陷,应安排测试员教师根据各地学生发音缺陷,进行专门和有针对性的研究,在纠正发音习惯及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练习方法方面多做研究,对突出的发音缺陷开设普通话发音的公共选修课程,编写教程,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教学,做到因地施教,因人施教,集中规范训练,这也能够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渐增强自信,有益于学生以后继续学习和练习普通话,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化素质和口语表达能力。在普通话水平测试实现计算机辅助测试之后,测试员由于负责测试说话部分,每年只是限于完成评测任务,加上网络培训软件的出现,使得很多测试员疏于专业知识的研究,对于学生发音方面问题关注得少,研究得少。分类教学模式和培训课程的教学化对普通话教学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加强理论学习和研究,积极参加省、国家级业务培训和学术交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测试员队伍的教学和学术水平,最终实现教学相长以及培训主体与对象的双赢。

3.积极组织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培训活动,提升学生语言能力

普通话考试技巧范文4

关键词:行动导向;高职普通话教学;运用

自1994年《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办法》执行以来,普通话普及程度与应用标准有了较大的提高,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不能否认的是,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种教育类型,其普通话教学工作,还有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提高的地方,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实用性、针对性强等教育特点,对高职院校语言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

传统的普通话教学,采用教师说学生听、学生练教师纠的方法,注重对照考核标准,提高学生说话技巧,强调反复练习,忽视语言情境,难以真正提高学生语言使用能力。另外,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达标,教师习惯采用分割方式教学,或者分为声母、韵母、声调等部分教学;或者对照测试设计题目,分为单音节、多音节、说话、朗读等部分,强化练习。

这类教学方法能够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即短时间内提高学生应试技巧,但对于学生普通话运用能力,实无多大益处。近年来,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流行的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教师采取“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整体行动,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或协作的方式“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估计划”,使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知识或能力体系,[1]运用于高职普通话教学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

一、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强调合理制定高职普通话教学方案

1.教学信息收集

教学信息是指能够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教学要素。主要信息类型有社会需求、职业需求、学生需求。从社会需求上看,“字同文”“话同音”,对于社会交往有着重要的意义;从职业需求上看,普通话不仅是教育、传媒等职业重要求职标准,如今也越来越成为其他职业的重要参照标准;从学生需求上讲,“能说会道”——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是学生沟通能力的重要表现。

高职院校语言教育工作者制定普通话教学方案,应该注重相关教学信息的收集,以明确教学目标。教学信息的收集方法,可以通过访谈,一方面对职业院校相关的企业进行访谈,了解企业对于高职学生语言沟通能力的要求;另一方面需要对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等。也可以通过问卷法,设计出有关高职普通话教学的问卷,向被调查对象收集教学信息。当然,还可以采用文献法、分析法、观察法等方法。

需要指出的是,高职普通话教学信息收集活动,应该是一个持续更新的过程,只有充分了解社会、职业、学生的需求,才能科学合理确立高职普通话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确立

高职普通话教学目标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以来困扰着高职院校语言教学工作者。教学目标是指教学的活动方向以及教学的预期效果。普通话教学中,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的选择和设计,都取决于教学目标,而从本质上说学生的需要决定了教学目标。

美国教育心理学研究者加涅认为,学习结果可以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动作技能、认知策略和态度五种类型。当前的普通话教学较为注重发音技巧动作的训练学习,兼顾语言符号识别分类的言语信息学习以及普通话与方言辨别的智慧技能学习,在学生对普通话的认知策略、情感态度等方面缺乏关注。

对此,笔者较为认同研究者提出的高职普通话课程目标有三个:一是训练学生能说比较标准规范的普通话;二是训练学生具备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具体表现为听说能力);三是教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分别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这三个目标相辅相成,缺一则不能较好实现普通话课程目标。[2]

3.教学内容整合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曾经指出:一种书生是天生成的才具,能对于书本上的学问有兴趣。其余大多数的人,只知道五官接触的,能够实做的事体才越有趣味,书本子上的趣味是没有的。[3]行动导向理念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需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信息结合起来,只有这样,作为相互作用过程的教与学,其教学信息的有意传递才会有效。

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本身就存在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学习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在教学中,部分高职院校语言教育工作者习惯于采用通用教材教学,忽视了高职教学的实用性、针对性,更谈不上与学生实际生活产生联系。

在这一方面,笔者作为传媒类高职院校教师,尝试将传媒中普通话应用出现的问题,与通用普通话教材相结合,适度开发校本教材,整合出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普通话教学内容,相较于传统教材,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笔者收集整理播音员普通话不规范视频资料,比照教材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提醒传媒类高职学生需要注意和避免的问题,较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4.教学过程设计

传统普通话教学理念下的教学过程,侧重于教师对学生的灌输。“在灌输式教育中,知识是那些自以为知识渊博的人赐予在他们看来一无所知的人的一种恩赐,把他人想象成绝对的无知者,这是压迫意识的一个特征,它否认了教育与知识是探究的过程。”[4]行动导向理念认为一切真正的知识具有活动的、实践的性质,应当原原本本地看待“认知活动”。就是说,“认知活动”不是单纯地吸收知识或是消极地接受知识,而应当是一种活动。[5]

按照行动导向理念设计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过程,其教学可以分为准备、计划、实施、评价、回顾等五个阶段。准备阶段,高职院校语言教育工作者需要做到明确每堂课的教学任务;计划阶段,由学生自主对学习任务进行分析,教师只起指导作用;实施阶段,教师负责普通话教学氛围的营造,以引导学生投入到任务中,完成任务;评价阶段,提倡学生的自评和学生之间的互评;回顾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对普通话的“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协助学生分析解决普通话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二、行动导向教学理念要求灵活运用高职普通话教学方法

1.项目教学法

高职课程理论改革发展趋势主要是基于工作过程,要求做到课程的项目化教学。高职普通话教学需要重构整合教材知识点,做到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注重培养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提高教学实效。

比如笔者在高职普通话教学中,开展“命题说话的教学和训练”项目教学,具体实施过程如下(见下表):

2.角色扮演法

行动导向理念下的角色扮演法,通过设置模拟情境,要求学生处理实际问题,具有明确的目的,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水平,提高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比如,笔者所在的传媒类高职院校,在普通话教学中,实施“播音员”角色扮演法,将涵盖普通话测试内容的新闻稿件,提供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新闻播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利用学校的传媒实训室,真实模拟播音环境,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播报”内容中涵盖了普通话测试中的重点、难点知识,学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在指出这些问题之后,可以借助传媒实训室的录音设备,重现问题,对于提高学生普通话能力具有较强的效果。

当然,类似的角色扮演法,实施条件较高,对于教学组织的要求较多,较为费时费力,因此,这种教学方法在组织中,一要注意组织技巧,二要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使用。

3.情境教学法

语言交流环境、对象对于语言交流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们常说“看什么人说什么话,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但当前的普通话教学,越来越类似于英语过级考试,师生只注重语言知识学习,忽视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情境教学法讲究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调动学生情感,培养学生能力。

比如在普通话教学前,笔者尝试根据课堂所学内容,将名家名篇朗诵视频作为一节课的开始,较好地提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教学中,也需要注意营造情境,将普通话教学中的语音、词汇等与生活情境联系在一起,如教学生练习 “春”音节发音,可以引导学生朗诵贺知章的诗《咏柳》和朱自清的散文《春》。

4.案例教学法

高职普通话的案例教学,强调围绕教学目标,结合社会生活现实中的语音问题,选用某类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寻找案例中存在的不规范用语情况,并对其进行分析、讨论、评价,提高学生普通话运用能力。

布卢姆认为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因此,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案例的选取,选取与学生生活相关、能够调动学生兴趣的案例,是高职普通话案例教学成功实施的重要前提。

有的语言教育工作者提出普通话教学应该实行分层,将在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方面不存在系统性语音缺陷的学生编排到提高班里,否则则编排到基础班。[6]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在普通话教学中的实施,更应该按照区域将学生划分,通过区域范围内方言与普通话对比案例,提高普通话教学效果。

比如湘方言区代表方言“长沙话”与普通话相比,有自己的特色,通过在课堂上播放“长沙话”代表奇志大兵的相声、汪涵马可的《越策越开心》等影像资料,教学生辨别其中存在的语音错误,纠正“长沙话”平翘舌音不分、后鼻韵不明显等语音缺点。

每一个区域的方言与普通话之间都有差异,注意寻找两者之间的差异,制作成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某一区域内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三、行动导向教学理念提出科学评价高职普通话教学效果

高职普通话教学中,教师通常将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PSC)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终极标准,导致普通话教学活动直接围绕普通话水平测试体系和内容展开,而实际上,普通话水平测试体系和内容都存在改进余地。

比如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读单音节字测试部分,如果单音节字中有的字是多音字,测试中,测评员容易产生误判;读多音节词语中,有些轻声属于“可轻可不轻”情况,测评员按照标准,也容易出现误判;测试的朗读部分,课堂训练内容和考试测试内容范围都是60篇作品,六十分之一的几率,为学生突击提高成绩提供了可能;命题说话部分,测试语言的标准、词汇语法规范,对于话题测试中有的被测人员出现的“文不对题”情况,测评员却找不出扣分理由依据。

当前,不仅市面上出现了一些所谓指导用书,推销应付普通话测试技巧;在高职普通话教学中,部分语言工作者教学重点也集中在应付测试上。行动导向教学理念提出应科学评价高职普通话教学效果,如何做到科学评价,笔者认为就是要将“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转变为“过程结果并重”的教学,弱化考前“临时抱佛脚”的突击培训教学,强调教学过程中普通话知识、能力培养。简而言之,高职普通话语言工作者,在教学中应做到“强调测试,但不唯测试”,真正从锻炼学生语言能力,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目标出发,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行为”“活动”与“行动”辨——“行动导向”教学管见[J].职教通讯,2003(1):42.

[4]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5,28.

[2]邓双荣.全面实现高职普通话课程目标[J].新课程研究,2011(12):83.

普通话考试技巧范文5

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使命。高职院校培养人才除了要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以外,还应该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职业汉语能力是高职院校学生的持续发展能力之一,职业汉语能力的培养有利于社会进步发展,职业素质提升和个人职业发展。高职院校可以从改革课程体系特别是改革普通话课程体系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汉语能力。

1 职业汉语能力培养视域下进行高职普通话教学改革的意义

职业语言是在不同行业惯用的已经形成定势的语言习惯和风格。职业汉语能力是指一个人在职业环境中职场人运用语言进行交流沟通,运用语言获得信息、传递信息和处理信息,运用语言完成一定工作和学习任务的能力。

1.1 普通话教学改革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需要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就明确指出要“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在企事业单位对新员工的招聘、面试、试用等诸环节中,学生的口才与交际沟通能力,尤其是准确流利的语言表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决定着毕业生就业的前途和质量,要实现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就得重视学生职业语言能力的培养。普通话课程的教学改革将对学生的职业汉语能力的提升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从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必须重视对学生职业语言能力的培养。

1.2 进行普通话教学改革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都是课程建设与改革。普通话作为一门语言基础课和技能课,不仅要学习普通话基础知识,还要结合普通话测试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训练,学生既要理解基础知识,又要掌握基本的技能,并逐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普通话课程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教师讲课的重点主要是应试技巧,学生学习的目的是顺利拿到合格的普通话等级证书,这显然与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相悖。消除师生的功利思想,改变单纯的普通话测前培训的形式,根据各专业的职业特点和要求,将原有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新建构起有利于学生职业汉语能力发展的普通话课程教学体系,是深化高职高专教学改革和有效提升高职学生职业汉语能力的需要。

1.3 进行普通话教学改革能有效激发高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通过多年的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以及和同行交流可以看出,仅仅定位于普通话测前培训的普通话课程,不能真正吸引学生,到课率普遍较低。由于高职类院校对学生的普通话等级要求不高,学生达到学校基本要求太难,只要稍微看看书,考试不失误就不会有太大问题。正因为如此,普通话课程可听可不听,上课时讲话、玩手机的比比皆是。普通话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升普通话课程品位。

2 职业汉语能力培养视域下高职普通话教学改革思路

在认真研究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了解其核心工作岗位对汉语能力的要求,确定普通话课程在每个专业大类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为制定普通话课程标准和设计实施课程教学做好准备。

2.1 明确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一方面掌握普通话的基础知识,学好普通话、语音、普通话发音、声母、韵母、声调、音节、音变、朗读训练、说话训练;另一方面了解自己专业相应职业群的语言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普通话基本技能,达到相应的普通话等级标准,用标准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进行交流沟通;基本掌握专业对应的职业语言,基本满足本专业工作对于语言能力的要求。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感受汉语语音的魅力,增强对母语的热爱之情;增强语言规范意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所选专业的热爱。

2.2 整合教学内容

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确定为三个层面的教学:第一层面为普通话基础知识部分,第二层面为普通话实践训练部分,第三层面为职业汉语能力部分。在普通话基础知识部分,主要是巩固高职学生普通话基础知识,注意声母、韵母、声调的学习,力求语音标准、规范,表达自然、流畅。结合普通话测试工作的实际情况,分别从语音、词汇、朗读、说话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指导。运用普通话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开口说普通话,要求学生找出方言和普通话在声韵调各方面的差异,并针对自身的难点音进行重点练习。掌握吐字归音技巧,仔细体会朗读中的重音、停顿和说话时的语气、节奏等,注意语流、音变和情感的表达。

在普通话实践训练部分,重点提高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将第一层面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加强朗诵、演讲和辩论等技能的训练,设置多个训练项的语言能力提升,让学生体会到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带来的优势,同时从普通话实践训练的层面,提升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在职业汉语能力层面上,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大类,集中训练职业语言能力。每一种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语言特点和规范要求,针对各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职业的不同特点,结合其工作过程,分别设置训练项目。如本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包括会计、物流、营销、商外、造价、电子商务等),根据此专业大类的学生毕业后从事职业多与管理相关,我们可以设置以下训练项目:应聘环节、职场角色(上级、同事、客户)、工作情景(谈判、产品推销、客户答疑等)。通过完成相关训练项目,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本专业的特点,熟悉未?淼闹耙登榫场?

2.3 改革考核方式

改革考试方式就是将之前唯证书论英雄的方式改为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式。与三个层面的内容相对应,考核也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以国家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为标准,占总成绩的50%;第二部分是学生以各类活动和竞赛的形式开展,根据学生获奖的成绩计分,占总成绩的30%;第三部分是专业教师和企业的评价,根据教师和企业的评价计分,占总成绩的20%。通过多种形式的考核,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再以通过考试为目的,在感受汉语语言魅力的同时提高了自身的职业语言能力。

普通话考试技巧范文6

旅游管理专业的普通话教学内容要充分体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普通话的教学内容包括声母、韵母、声调、音变、词汇和语法规范的学习以及朗读和说话的训练。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普通话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加上足够的实践训练,才能有效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普通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大多为带团的导游员或景区景点的讲解员。所以教师除了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体现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与市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必须增添旅游管理专业术语及当地著名旅游景区景点导游词的训练,了解景点的历史及现状景区景点的成因、特点、有关典故等内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的是针对学生今后实习就业实地操作的情况,学习和掌握主要的风景区、景点的讲解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导游讲解的技巧,达到能用标准普通话准确流利自主导游的目的。

二、模拟职业情景,改革教学形式

为了提高普通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形式,从行业需求出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创设、模拟工作情境,让学生在具体语言情境中自觉学习,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语音室及多媒体等教学设备来组织教学,实现仿真的工作环境,为学生设立特定的工作场景,要求学生根据特定的任务目标去设计自己的讲话,并与相应的听众交流互动。让交际双方要树立起角色意识,尽可能将自己投入到角色体验中去。为此,教师首先应明确模拟环境的性质,为对话训练有效地进行提供条件;其次还应重视对话的整个过程,在有关演示完毕后,必须对训练过程有清晰的评价,如进行比较,寻找出其中的优点与不足,从而使存在的问题更明显地暴露出来,并得到有效的修正。

此外,教师也可改变教学环境,拓宽教学场所,走出课堂到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去进行训练,将课程内容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如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到一些景区景点做临时旅游服务人员,利用周末或寒暑假期间做兼职导游、讲解员,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充分培养良好的发音方法,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激发学习兴趣,改革教学方法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改变“教师+粉笔+黑板”传统的教学方式,可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播放一些经典电视节目解说词、优秀导游员现场导游音像、散文诗歌朗诵、名人演讲、辩论比赛、幽默小品等,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模拟实训中心等场所播放海南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视频,让学生按照文字进行朗读或让学生随着画面的转换进行解说练习,从而营造一种活泼、轻松、融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切地领略到普通话的美感,激发学习的热情。

在实践教学环节,也可以打破任课老师单一进行上课的教学模式,邀请一些有实践经验的导游为学生讲授实战经验,,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不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进取心,鼓励学生提高普通话水平。

四、结合专业实际,选择合适教材

选择合适的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环节。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普通话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普通话水平测试训练教程》,和其他专业公共课程使用的教材是一样的,教材内容大多局限在普通话测试上,而真正体现旅游专业特色的,让学生在今后从事旅游行业中能经常运用的内容极度缺少,难以适应旅游专业普通话教学的实际需要。

笔者认为,在教材的选择上,必须选择与旅游专业相关的素材,结合专业实际,这样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将来工作的实际需要安排恰当的训练内容。比如,在口语训练方面,选择带有旅游专业特点的文章进行朗读,采用旅游景点优秀讲解词进行训练;选择全国导游考试的景点解说词进行训练,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又有利于学生参加导游员考试,可以在教学中实现“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