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乌鸦爱妈妈伴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乌鸦爱妈妈伴奏范文1
其实,新教材对唱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它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淡化浓重的乐理和读谱,把唱歌作为一种文化资源,真正把学生从唱歌发声的技能与技巧训练的圈子里解脱出来。《乐记》也云:“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这种“声从情发”的观点准确地道出了音乐学科的情感特点,也表明了音乐唱歌教学中只要有情、在感受,就能歌唱,就能表达语言所不能表达的心灵呼声。
然而,现实中仍有一些教师未能从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他们只注重技能技巧训练,忽视学生对歌曲的情感体验,教学语言枯燥乏味,教学方法单调划一,因而使唱歌教学变得晦涩难懂、索然无味,不能充分利用教材元素引领学生准确地、生动地、大胆地、发自内心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造成他们对唱歌缺乏激情和兴趣,享受不到歌唱中的情感体验和生理满足。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现实地审视并解决唱歌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着力开展“义务教育阶段课堂唱歌教学的策略研究”,有效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一、当前唱歌教学中出现的突出问题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音乐课堂唱歌教学正彰显着新课改的多彩魅力,演绎着新课程的崭新理念,但是,由于一些教师对教学理念把握不准,在唱歌教学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
(一)过分注重聆听欣赏,忽视演唱时间的保证和唱歌能力的培养
在日常唱歌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不对学生提声音、吐字、情感方面的具体要求,也没有识谱教学的过程,他们常常是以欣赏覆盖技能、以欣赏替代歌声,只是让学生唱两三遍歌曲就草草地结束,转而开展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歌曲,例如加入乐器伴奏、歌曲表演、改编歌词、加入声部等,于是学生唱歌的时间没有保证,导致学生既不识谱,也不会唱,更谈不上演唱技巧了,唱歌教学走入了过分注重聆听欣赏而没有实效的误区。笔者认为,唱会歌是我们唱歌教学的目标,如果过分注重聆听欣赏,那些表面热闹的东西,往往只会分散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力。在唱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让学生在兴趣支持的活动过程中,轻松完成唱歌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通过合理有效的唱歌实践,来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和体验。
(二)过分注重音乐教学形式,忽略了音乐本体
新课程下的唱歌教学形式越来越多、手段越来越丰富、互动越来越频繁,其目的应该是让学生掌握唱歌的方法,充分体验歌曲的情感,以动情的歌声感动学生的心灵。但是,一些教师未能深刻领会歌曲情感内涵和唱歌教学目标,片面强调教学趣味性,过分注重音乐教学形式,忽略了音乐本体,走入了歌唱教学的误区:一是不注意探索尝试“以听觉体验为基础,以演唱实践为根本,多种感官参与,多种思维融合”的音乐综合性教学的教学策略和办法,游走于唱歌教学边缘的蜻蜓点水般的“欣赏课式的综合性教学”;二是设计的教学活动和教学形式过于花哨,导致学生虽然参与到活动中,但他们只会听歌,不会唱歌;只会评歌,不具演唱能力。
(三)偏离学生发展这一中心,忽视学生学会唱歌的过程、经历和体验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本次课改把“过程与方法”当做目标提出来是别有一番用意的,那就是要求教师每节课必须为学生设计研究探索和实践的过程,并通过组织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全身心地亲历这种过程。然而,一些教师没有摆脱专业歌唱学习的思路,忽视学生学会唱歌的过程、经历和体验,始终把反复练习、技能训练的方式作为唱歌教学的重要手段。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学习和机械训练,没有学习的主动权,无法用真挚的情感来表现歌曲,也不可能感悟歌曲的思想内涵。长此以往,将削弱学生的唱歌能力,扼杀他们丰富活泼的个好和唱歌特长,最终导致学生爱音乐,却不爱音乐课;爱唱歌,却不爱唱教材中的歌曲的现象。
二、新课程下有效实施课堂唱歌教学的策略
要有效实施课堂唱歌教学,音乐教育工作者就应运用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达成课堂唱歌教学整体优化的目标。下面,笔者围绕“唱会歌、唱好歌”的目标要求,具体谈谈新课程下有效实施课堂唱歌教学的策略。
(一)着重于指导学生“唱会歌”
1、优化唱歌教学的过程。是实现“唱会歌”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唱歌教学惯例是学习歌曲前先练声、先学习难点乐句、先学歌谱等,但实践证明效果不明显。在“全国中小学课堂唱歌教学展示与研讨会”上,刘德昌老师在开场白中指出,他对唱歌教学的关注点就是“教师如何让学生学会歌曲的过程。”因此,新课程下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歌惯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整体听唱、直观感知、情境诱导、听赏比较、合作互学、分层自学、自主探究、体验感受等学习方式来组织教学,精心安排教学流程,力求环节设计新颖别致,教学形式生动活泼,教学过程编排有序,教学方式灵活多样。要引导学生在比较、听辨、体验、探索、表达、重复、想象和联想等过程中,完成从产生唱歌兴趣、勇于演唱实践到敢于创造表现的转变,从而达到教学过程和心灵感悟的统一,促进唱歌能力的发展。如在课的开始环节,教师可以围绕单元主题,从学唱歌曲的角度出发,带领学生聆听一些耳熟能详的歌曲,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谈话或情境导入,或听同一主题的音乐进行律动等,这既起到激发兴趣、导入新课的作用,也为接下来的歌曲学唱做好情感铺垫。在课的展开环节,教师可以结合音乐“弥漫性”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完整聆听体验中学唱歌曲。如结合情景,作为背景音乐在活动或律动中不知不觉地聆听歌曲,也可带着问题聆听录音或教师范唱,同时可引导学生画图谱或旋律线,在歌曲中几处具有相同特点的地方加入打击乐或固定的拍手节奏(也可以加入口风琴伴奏),为歌曲情感表现服务。在播放范唱录音时,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体会歌词的情感内涵。同时,可以播放伴奏音乐,师生边听音乐边即兴律动表演或根据歌曲乐句结构特点加入衬词等或进行双簧式演唱,引导学生找出难点并用自己的方式加以解决。教师可通过钢琴伴奏,引导学生用lu、la、lai等哼唱旋律,或进行师生、生生、男女生等多种形式的接唱,或随琴完整唱词感受体验歌曲的情绪和情感内涵等。以上唱歌教学的过程和方法,能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在不知不觉中熟悉歌曲旋律、感受歌曲情绪、把握歌曲风格、表达内心的情感,自然也就唱会歌曲了。
2、运用各种形式的范唱。是实施唱歌教学的有效手段
在歌唱教学中范唱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然而在当前的唱歌教学中,最缺乏、最薄弱的环节就是教师范唱。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好的范唱是以歌声、琴声、语言和动作将音乐的美完整地展示出来,不仅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歌曲的情绪、旋律、风格、韵味,而且能真切地看到教师的歌唱姿势、口形和表情等,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当然,教师要根据歌曲需要结合自身的特长选择范唱的形式:如果教师弹唱能力强,就可以选择边弹边唱;如果教师声乐比较突出,就可以选择清唱或放着伴奏音乐范唱;如果教师声乐和舞蹈都比较突出,就可以选择放着伴奏音乐边表演边唱;如果教师教学语言和声乐很有优势,那就可以边讲故事边范唱。当然,如果有些教师由于自身的声音条件、演唱水平、伴奏能力、音乐表现力、表演能力等方面的限制,无法完成良好的范唱,那他们可以选择原声录音范唱或播放DVD范唱带,让学生聆听高质量、高水平、能够感动人的原声范唱。
3、经常性的完整听唱。是音乐学习的独特方式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学生只有在充分聆听音乐的基础上才能感受体验音乐,进而表现音乐。《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在唱歌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音乐学习的强化和弥漫的方法,引导学生让学生经常性地完整聆听体验歌曲,如“课前的无意聆听、学唱前的聆听、歌曲简介或讨论时作为背景音乐的聆听、听录音范唱、听钢琴伴奏、听同学的演唱、下课离开时的聆听”等,每一次的聆听都有着重要的不可忽略的作用。就学唱前的聆听来说,可以分层次、分步骤地反复进行,并对每次聆听提出不同的要求和问题,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多次完整地听赏中熟悉歌曲的旋律、感受歌曲的情绪,在理解歌曲情感内涵的基础上学唱歌曲。如在教授《小乌鸦爱妈妈》时,在创设小乌鸦邀请大家去大森林参观的情境进行语言谈话和情感铺垫后,边说“让我们跟着小乌鸦出发吧”边让学生听着《小乌鸦爱妈妈》的伴奏音乐踏步行进。在讲解“到了大森林,看见乌鸦妈妈正忙着喂小乌鸦吃虫子呢!”时,又可以让学生边听伴奏音乐边用响舌在歌曲的偶数小节配入模仿吃虫子的“笃笃笃”的声音。在创设“乌鸦妈妈又教小乌鸦在树叶中找虫子吃”的情境时,可以让学生边听伴奏边用“沙沙沙沙|笃笃笃节奏为旋律配伴奏(奇数小节半拍走一步,偶数小节继续配入模仿吃虫子的声音),用声音描绘小乌鸦找食的情景……以上片段的设计中,教师把熟悉旋律的过程和生动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将知识技能融进扎实有效的体验性学练之中,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作品的表现中,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了音乐世界,歌曲旋律也在不知不觉中熟悉和掌握。
(二)着力于指导学生“唱好歌”
“唱会歌”是“唱好歌”的前提,而“唱好歌”才是歌唱教学的目标。而现实中一些教师往往在学生刚学完歌曲时就带领他们加舞蹈、加绘画,整个课堂看似丰富、热闹,但学生对歌曲的学习仅停留在“唱会”的层面。那么,怎样能让学生达到唱好的境界呢?
1、要注重唱歌姿势的规范性
唱好歌既需要一定的歌唱技能,更要有规范的唱歌姿势。因为,正确的歌唱姿势是自信的表现,是有表情演唱的基础。而当前的唱歌课上,许多学生的坐姿东倒西歪、歌唱声嘶力竭、演唱面无表情等,基本处于自流状态。这些现象的存在,主要是因为教师缺乏规范教学的意识,学生缺乏正确的歌唱姿势。因此,音乐教师要从最基本的唱歌姿势和发声要求做起,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唱歌姿势,即“站立时双脚稍分开,膝盖不锁死,保持自然放松的全身心歌唱状态;坐着唱时上半身直,头似悬梁,挺胸收腹,做到不抬脖子、不仰头;面部自然微笑,两眼平视前方”,规范学生的唱歌行为。当然,我们不苛求学生在40分钟内始终保持那个姿势,但是应该让学生知道,只要一唱歌就必须有正确的歌唱姿势和良好的歌唱状态。
小乌鸦爱妈妈伴奏范文2
所谓“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那么如何搞好“情境教学”呢?
一、运用多媒体,展现情境
学生活泼好动,乐于接受新奇、趣味性强的事物。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利用多媒体设计生动、新颖的动画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音乐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遵循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原则,根据新课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巧妙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如在三年级歌曲《小乌鸦爱妈妈》这一课中,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到了哪儿?课件中出示大森林的图片,还有小鸟叽叽喳喳的叫声,是谁在叫?你能用动作模仿出来吗?学生们纷纷模仿小鸟展翅高飞的情景,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森林。
又如在一年级歌曲《小宝宝睡着了》这一课,为了让学生能体会到夜晚宁静祥和的气氛,在导入新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上课了,我走到讲台前,用右手食指立于嘴唇上作“嘘”状,然后拉上教室窗帘,学生不知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几十双眼睛都盯着老师。此刻,打开多媒体,课件中出现了已闭上眼睛的月儿,旁边有几颗小星星在时隐时现地眨着眼睛,接着画面上出现了一棵大树,微风轻轻吹动着树叶,树干上有几只已打瞌睡的小虫儿,树窝中躺着两只休息的小鸟,在树下的小屋中亮着一盏灯,有一位可爱的小宝宝正伏在桌面上,透过窗子数星星,数着数着便睡着了。伴着抒情的乐曲,学生的目光停住了。这时,我轻声地对小朋友说:“夜深了,天上的月亮、星星都闭上了眼睛,鸟儿休息了,虫儿也停止了歌唱,就连小宝宝也睡着了。”然后用充满关怀的口吻对小朋友说:“小朋友,让我们也闭上了自己的小眼睛,乘着歌声的翅膀,一起进入甜美的梦乡吧!”小朋友看着栩栩如生的画面,听着老师亲切的话语,他们完全沉浸在甜美的意境之中。
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来导入新课,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为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达到了“课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教学效果。
二、设置问题,构建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通过创设一种问题情境能使学生主动思索以获得问题的解决。教学实践证明,设疑是现代目标教学中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它发挥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能够培养学生思维、探索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弛有效的理想气氛。
如在《小乌鸦爱妈妈》一课中,教师讲述:今天从森林里飞出来了三只小鸟,它们是小麻雀、小鸽子和小乌鸦,你会模仿他们的叫声吗?小麻雀:叽叽喳喳;小鸽子:咕咕;小乌鸦:哇……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歌曲中的节奏。又如在处理歌曲时:“小乌鸦急急忙忙为妈妈捉虫子,心情是怎样的?乌鸦妈妈年纪大了,飞不动了,心情又是怎样的?怎样唱才能体现出它们的这种心情?”教师根据歌曲内容成功地创设了以上问题情境,引导质疑,学生恍然大悟,体会到可以运用速度的变化,表现出歌曲的情绪。
三、角色转换,进入情境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与书本的角色往往呈对立状态。教材中有关人物的情感、言语、行为等等与现实中的学习者似乎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在情境教学中注重角色的转换,学生由习惯上的等待、接纳的“被动角色”转为不断追求、进取的“主动角色”。儿童一旦成为学习的主动角色,学习兴趣就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学生在表演中能亲身体验和深刻理解教学内容,获取知识,留下深刻印象,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教学。
如在《小乌鸦爱妈妈》中,在向小鸟问好的环节,一部分学生充当各种小鸟,另一部分学生充当问好的小朋友,让他们进行对话。学生1:“小麻雀好。”学生2:“叽叽喳喳,叽叽喳喳。”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和小鸟做游戏的喜悦。
四、即兴创作,体会情境
在创设“情境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能停留在知识的记忆、技能的模仿、歌曲的学唱上。在每一特定的学习情境中,让学生多次地塑造、创编新情境,体验新感情,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表现美、创造美、体验美的能力。
小乌鸦爱妈妈伴奏范文3
一、创设情境
情境教学的理论出发点和实践切入点是“情境”。从音乐教学的角度来看,“情境”实际上就是一种以情感调节为手段,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整体发展为目的优化了的音乐学习与生活环境。情境教学的核心是“情境”,它以“情” 为经,将被淡化了的情感、意志、态度等心理要素重新确定为音乐教学的有机构成,将学生的兴趣、特长、志向、态度、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和鉴赏能力以及价值观等人的素质的重要方面摆在音乐教学应有的位置上;以“境” 为纬,通过各种生动、具体的音乐氛围的创设,拉近了音乐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开辟了现实的途径。
情境教学以思维为核心,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各种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和接受生活实际的情境的创设,巧妙地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不仅如此,情境教学将情境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强调凭借情境促进整体发展,从而将唱歌、欣赏、活动的训练统一在具体生活的音乐情境中,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使他们不仅掌握了技能技巧,而且发展了音乐表现能力。比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红灯停,绿灯行》这首歌曲时,我创设了一种看交通警察手势和红绿灯的指示过马路的生活情境,一部分学生扮演交通警察,另一部分学生则表演通过十字路口的行人,而我则手持红色和绿色的纸牌表示红绿灯。在歌声中,我跟着歌声举牌,扮“交通警察” 的学生则看交通灯的指示做交通手势,另一部分扮行人的学生看手势来行路。在活动中,有的学生表演司机,有的学生扮演骑自行车的人,还有的学生则扮演骑摩托车的人或步行的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这种情境中学生们既懂得了交通规则,学会看交通警察手势,也体会了歌曲的情绪,培养了音乐表现力。
由此可见,创设结合现实生活的教学内容,对优化审美教育起着一个重要的铺垫、烘托和促进作用。
二、发展情趣
情趣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 的重要内容,在音乐教学中,师生们常被抽象的音乐知识和单调的技能训练所困扰,教学在一种刻板机械的训练中反复,久而久之,学生常常因此丧失了对音乐的兴趣,甚至会产生厌烦音乐的逆反心理。音乐教学的情趣性,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就是要变单调为丰富多彩,变刻板为主动活泼,变机械为愉快灵活,在教学中体现形象性、趣味性、愉快性等一系列原则。音乐教学方法的情趣化,不仅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快乐,而且会使他们对音乐发生浓厚的兴趣,使“要他唱”变为“他要唱”,变“苦学”为“乐学”,真正体现“乐”(音乐)即是乐(快乐)的至理。在音乐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倾向场,以各种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儿童,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参与音乐审美活动和音乐学习。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我在学生模仿动物的叫声中让学生加入了形象的动作,学生很快就能掌握这些节奏,并且能够用形象的动作把它们表现出来。融听音训练、节奏律动、速度、感知、音乐想象、动作创编等音乐训能为一体,在自觉、主动地参与情况下,在愉快的情绪中完成学习任务。音乐教学情趣性,体现了教学美的属性,愉快而有益的音乐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愉悦,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音乐的更大兴趣和强烈的喜爱,这正是我们所应追求的理想教学效果。
三、培养情感
小乌鸦爱妈妈伴奏范文4
1 进行情境教学
导入是新课的开端,也是新授课的定调所在。如果运用有声有色、有情有趣、新颖别致的教学方法,则能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使他们很快进入学习情境。导入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是谈话、猜谜语,也可以是游戏、讲故事等。如在欣赏音乐童话《龟兔赛跑》一课,我这样导入:“在一片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许多可爱的小动物。春天来了,它们要举办一场田径运动会,还邀请同学们去参加,大家高兴吗?”(高兴)“它们也很高兴。听!有些什么动物来欢迎我们呢?”于是孩子们迅速安静下来,静静聆听乐曲,仔细辨别不同的音乐所表现的不同动物形象,并随音乐模仿它们的形态和叫声。接着我说:“今天兔子和乌龟要举行一场有趣的比赛,大家想看吗?”(想)全班同学异口同声,迫不及待地想听故事《龟兔赛跑》。当学生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时,我迅速点击鼠标,播放音乐故事,让学生欣赏音乐动画。于是他们全神贯注、津津有味地欣赏了整个音乐故事;并能准确回答老师提出的相关问题。熟悉故事内容后,我创设了《找气球》的动画游戏:让学生听辨乌龟、兔子的主题音乐,想想哪些气球是兔子的、哪些是乌龟的?学生都能快速准确地选择(“慢速低音”的气球牵到乌龟手中,“快速高音”的则牵到兔子手中)。因而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完整欣赏《龟兔赛跑》之后,我把五幅表现音乐童话内容的画面同时展出即:森林的早晨――比赛开始(发令)――兔跑、龟追(比赛中)――兔睡、龟赶(比赛中)――比赛结束(欢庆胜利),让学生分段赏析,并思考每段音乐分别表现的是哪一幅图?同时引导学生讲解每一幅画的大意;这样,学生在看、听、说等训练中深刻理解了音乐童话所表现的内容,并很好地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及各种能力。当学生掌握本课内容后,我在教室布置了一个“龟兔赛跑”的场景,让他们带上动物头饰分角色表演。那些“小兔”、“小猴”呀,“大象”、“乌龟”呀等头饰一戴,教室气氛顿时热烈,孩子们激情高涨、争相扮演。于是音乐中的角色一个个活灵活现,孩子们都成了热情的演员或观众,全部进入教材描写的情境之中。课堂教学因此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 利用多媒体将音乐游戏、舞蹈直观化
小乌鸦爱妈妈伴奏范文5
关键词音乐 情感
在我们日常的幼儿园歌唱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忽视幼儿的学习主动性,注重机械地模仿学习,导致幼儿觉得歌唱活动枯燥乏味,对唱歌提不起兴趣。所以,有必要改变传统的歌唱教学方法,智慧地引导幼儿在丰富的情绪情感体验中,喜欢歌唱并放声歌唱。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形式多样,激感
1.情境创设,陶冶幼儿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说抓住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在教学活动的导入部分,根据歌曲的情绪特点,创设恰当的情境,就能够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其主动参与学习。例如,在小班歌唱活动《我上幼儿园》中,教师在活动前就将幼儿特别喜欢的喜羊羊、美羊羊等玩具布置在活动室里:“今天喜羊羊和美羊羊是和我们一起上幼儿园的,你们知道它们是怎么来上幼儿园的呢?听!”一下子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接下来,教师再播放音乐并有表情地范唱,从而自然地进入歌唱教学。这样的情境创设为活动目标的顺利达成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促进作用。
2.深情范唱,感染幼儿
在歌唱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音乐的灵魂,以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幼儿的情感琴弦,使师幼情感产生共鸣。每首歌曲都有各自所要表达的不同内容和情感,它们或轻快或低沉或抒情,因此,教师要按照歌曲的情感要求、风格特点进行有感情的范唱,使幼儿从机械跟唱转变为积极主动地深情歌唱。如:歌曲《小乌鸦爱妈妈》,教师先播放歌曲的伴奏音乐,让幼儿初步感受乐曲的情感基调,然后放低音乐有感情地范唱并辅以适当的身体动作,让孩子们的脑海里浮现乌鸦妈妈生病了,不能照顾孩子了,小乌鸦不贪玩,自己到外面捉虫子回来,一口一口仔细地喂妈妈的动人场景。这样,使幼儿对歌曲的艺术形象有了一个较完整的了解,从而激发其学唱并表现歌曲的欲望。
3.提问设疑,引领幼儿
有些幼儿歌曲比较有特点,一般有两段歌词,而每段歌词所表达的情绪情感又有所不同,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有悬念的问题来激发幼儿寻找答案的积极性,为准确地感受和表现歌曲做必要的铺垫。例如:中班歌曲《迷路的小花鸭》中,教师在欣赏歌曲前以谈话引出:“有一天,小花鸭在池塘边的柳树下玩,玩着玩着,就迷路了,它找不到家了,也找不到妈妈了,心里既害怕又着急,它不停地叫着、哭着。这可怎么办呀?”这个问题抛出来,迅速引起了幼儿的热烈讨论,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给出了多个答案。“想听听这只可怜的小花鸭是怎么样找到妈妈的吗?”这时候,再让幼儿感知并欣赏歌曲,孩子们都听得很认真,很仔细,为更好地感受两段歌词的情绪特点和学唱歌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方法灵活,调动情绪
1.直观图谱,吸引幼儿注意力
简洁直观的图谱在诠释歌词上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帮助幼儿理解、识记歌词非常有效,同时,对歌曲的情绪情感的表达也很有帮助。幼儿通过形象生动的图画,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快速理解并掌握歌词,学会歌曲的演唱方法。如:《生气汤》中,教师很形象地用娃娃的头像和简单的符号表示主人公小虎为自己消气的方法和动作。活动中,教师先模仿小虎的语气有节奏地说:“今天我呀很生气,我来煮碗生气汤。”怎么煮生气汤呢?用什么原材料煮汤呢?接下来,教师用一个鬼脸图和三个“~”符号,很形象地表现了汤里的东西,这些其实就是孩子内心不良情绪的释放。一样东西煮的汤太单调了,生气时还会干什么呢?孩子们有的说会大声叫,有的说会跺脚,还有的说会哭鼻子,教师适时地将幼儿说的生气时的各种表现用生动简洁的图谱表示出来,再加上一些拟声词,既形象又方便练习节奏,激发了幼儿参与歌唱活动的兴趣,使原本枯燥的节奏训练变得活泼又有趣味。
2.快乐游戏,激发幼儿表现欲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把歌曲设计成一个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融入歌唱活动,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并熟悉音乐、学会歌曲并在游戏中快乐地演唱歌曲,充分满足其表现歌曲的欲望。如:歌曲《熊和小孩》,熊是个很厉害的动物,它会伤害小孩,但是,当小孩遇到熊的时候,小孩只要一动不动地装木头人就可以了。这样,歌曲伴唱贯穿于整个音乐游戏,使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自然而然学会歌曲。
3.动作表现,提高幼儿积极性
幼儿不但喜欢用歌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更喜欢用身体动作表达自己的情绪体验。歌唱活动中伴随动作表演,可以帮助幼儿记住歌词内容,提高幼儿学习歌曲的兴致。如:《春天》这首歌里唱道:春天天气真好,花儿都开了,杨柳树枝对着我们弯弯腰,蝴蝶姑娘飞来了,蜜蜂嗡嗡叫,小白兔儿一跳一跳又一跳。歌曲较为全面地唱出了小班孩子眼中的春天景象,但是先唱什么后唱什么,孩子们往往记得不大清楚,这时候教师有意识地带领他们做一些简单的提示性的动作,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有效记忆歌词内容,还可以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表演中主动学习,孩子们表现得兴趣盎然。
4.创编歌词,引发幼儿成就感
有些歌曲节奏鲜明,主体单一,形象生动,幼儿唱起来琅琅上口,但是篇幅短小音域又窄,幼儿唱起来容易产生疲劳感,这种特点的歌曲一般比较适合创编。创编歌词可以激发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幼儿对歌唱活动持续产生浓厚的兴趣。如:《颠倒歌》是一首风趣诙谐的幼儿歌曲,大班孩子尤其喜欢,但是,这首歌只有两段,而且结构简单,幼儿会唱这首歌后,教师可启发幼儿创编出一些有悖常理的令人发笑的颠倒事情来代替原有的歌词进行演唱,使活动在边唱边笑中继续并延伸,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幼儿歌唱的积极性,提高了歌唱的兴趣。幼儿唱自己编的歌,成就感和快乐感溢于言表。
小乌鸦爱妈妈伴奏范文6
关键词:审美; 倾听; 孕育; 感受; 创造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004-002
这是一节新教师的汇报课,全校的老师都要来听,因此我对这节课非常重视,改了又改,心里不免也很紧张。课的题目是《小乌鸦爱妈妈》。其中有一个目标是通过小乌鸦爱妈妈的音乐主题感受妈妈的爱,指导学生唱出心中的歌,从而懂得奉献爱。
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先请学生看了四张妈妈照顾孩子的图片,然后请学生回答这四张图片讲了什么?随后是通过老师激情的讲述故事引出《小乌鸦爱妈妈》,接着就是学唱歌曲。最后一个环节是《送给妈妈的礼物》。这下学生可忙开了,有的做贺卡,有的写心里话,有的画画,有的诗朗诵,还有的根据旋律改编歌词。由于形式多样丰富,学生兴致勃勃、激情高涨。就在此时,身边有个老师小声的跟我打招呼,他说:“我下个星期要上一节心理辅导教研课,觉得今天这节关于母爱的音乐课气氛很好,可以借鉴,帮我弄一下音乐。”一语惊醒梦中人。这是我们音乐教研组改了又改才定下来的教案,为什么其他老师看来却成了思品课?
回顾上一堂课,教师运用图片说话、讲故事、送礼物的形式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紧紧的抓住了爱妈妈这一主题。然而这样的教学,并没有完成本课重要的学唱歌曲的任务。教师太关注了对学生品德的教育,而忽视了音乐本身去感染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说的太多,学生也说的太多,在最后的综合环节中更是脱离了“以音乐为本”这一基本原则。
音乐教育始终要符合音乐艺术本身的特点,它是一门艺术的课程,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也在于它的艺术性。对学生进行政治、伦理、道德等教育固然重要,但音乐教育属于美育的范畴,始终不能偏离美育的方向。音乐课程有辅德的价值,这是它的外在价值之一,而音乐课程的内在和本质的价值是审美价值,只有实现了它的内在价值,才能更好地实现其外在价值,发挥音乐教育以外的一些功效,这也是对音乐本身的一种超越。因此,音乐课的教学应是审美教育为主,而德育为辅的教学。
一、“审美”:音乐课程最本质的属性
音乐是一种艺术美,但是,回顾以往自己的音乐教育,在有些环节、有些地方出现过某些违背音乐审美规律的做法。例如过分用语言强调音乐课中的思想教育,而用音乐本身的美感去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的较少。
二、“以美育德”:音乐课程的升华
1.营造美的视听环境
在课堂中要积极创设有助于学生审美体验的视听环境。一个美好的视觉环境对加强学生审美体验也很重要。音乐教室的布置应优雅、艺术化,座位的安排与乐器的摆放应富有新意、诱人遐想,并有利于小组交流与活动,其他教学手段(幻灯、录像、多媒体等)的运用也都应努力遵循创设审美气氛与情境的原则。使学生始终包围在美中,无意识中就接触了美。
2.挖掘美的教学内容
音乐教学内容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客观条件,是进行德育教育基础。选择具有欣赏价值,能够唤起美感的歌曲和乐曲作为音乐教学内容是极其重要的。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包括立意美、情境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属显性教材,如:《我们多么幸福》《颂祖国》《咱们从小讲礼貌》等。而还有一些教材,如:《到小熊家里去》《金扁担》《小乌鸦爱妈妈》《看龙船》等歌曲,被称为隐性教材。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
例如《卖报歌》是创作于1933年的作品,许多老师都觉得太老了,太熟悉了,歌曲中所表达的艰辛和苦难,现在的学生是很不容易领会的,所以很难让学生喜欢,也很难把握课堂中思想教育。而有一位老师在课前收集了:
①聂耳创作《卖报歌》的故事。
②三种不同版本的儿歌《卖报歌》。
③还有歌曲的主人公小毛头的原形,现在是80多岁的上海老人唱《卖报歌》的真实录音。
从这些可以看出这位老师对待作品的认真态度,为找出歌曲的切入点确实花了很多的心思。而如此深入的钻研教材就会使师生感情产生共鸣,作品中所隐藏的思想教育就不难被学生接受了。
3.运用美的教学方法
初中音乐教学方法应从感性入手,采用体验的方式,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重视教育的潜效应。
3.1在生活中认识美——以美养心。音乐的源泉在生活里,在大自然里,但同时音乐又高于生活,高于自然。音乐是通过艺术家的构思、创作,运用音乐特有的符号再现出来。音乐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要求老师鼓励学生去探索,鼓励学生去发现,鼓励学生去创造。尊重学生对音乐的不同体验和不同感受,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音乐教学中,透过唱、舞、吹、奏、演等不同的音乐活动形式,让学生感受、领悟并表达对生活的感激,对生命的热爱。不是吗?音乐课上每一个小小的音符,每一个小小的活动都像一束束绚丽的阳光,照亮每一个孩子单纯的心灵,从而激发起他们对大自然
的热爱,对生活充满了正能量。这比任何说教都能更有效地告诉同学们应该怎样认识周围的世界,应该怎样对待生活,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例如在七年级的一节音乐课《渴望春天》课前准备上,我让同学们去搜集春天大自然中能听到的各种声音,同学们四处寻找。课上,当我问到同学们都听到哪些声音,有的说:“老师,我听到林间鸟儿唧唧喳喳的叫声。”有的说:“老师,我听到了小溪潺潺的流水声。”有的说:“老师,我听到了微风在轻轻地吹拂柳树嫩叶的婆娑声。”有的甚至说:“老师,我听到春雨、春风不同的声音。”……呀!多么美妙的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感受到,原来我们生活在一个十分丰富的音乐世界里。
3.2在倾听中孕育美——以美扬善。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学习的基础,也是整个审美体验的基础,因此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过程,其目的是在听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发展学生对音乐要素的精细、敏锐的感觉和反应,从有声的音乐中获得无声的情感体验,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
课本中选用的作品内容丰富,题材、体裁广泛,演唱风格多样,歌曲的优美旋律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学生爱听爱唱,教育内容最容易被儿童理解和接受。如:《到小熊家里去》《生日》等歌曲,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同时,也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整个唱歌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歌曲,艺术形象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操陶冶的过程。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如: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曲时,结合今年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欣赏教学时,要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地谴责,去激情地歌唱。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感情,让他们感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生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净化。
3.3在活动中体验美——以美悦情。音乐被誉为“人类感情的速记”,在教学中,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来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达到审美体验的功效。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绝不能满足于热热闹闹的流于形式的课堂,看似生动活泼、气氛活跃,实则缺乏对音乐作品的审美体验、情感升华。在多年的教学中,我认识到在音乐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要以自己对音乐、对音乐教育、对学生的真情感染学生,使学生喜爱音乐;以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和动情表现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来体验音乐的美感;以自己生动活泼的形式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获得充分的满足和愉悦健康的审美体验。
(1)真诚的热爱,真情关注每一位学生,感受美
教师要用真情对待学生,热爱学生,真情关注每一位学生,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感受,只有这样,学生也会用真情来回报你。
例如:同样还是刚才的那节《卖报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位老师的“真”情落“实”之处的舒坦感。
组织教学部分:
①教师:老师发现小朋友玩得好热,汗都出来了,让我们先来擦擦汗。(当老师给学生去擦汗的时候有许多学生都在模仿老师,同学之间,师生之间都在相互关心,相互擦汗。)
②教师:好了,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小朋友的头发——噢,乌黑发亮;脸——红扑扑的,像苹果……最后老师想听听小朋友的声音——师生问好。
短短的几分钟,教师真诚的话语、真情的关注已经让学生感受到,因此小眼睛都紧紧的盯着老师,亮亮的。
到了学唱歌曲时:
①教师有感情的向学生介绍聂耳创作《卖报歌》的故事。
②看《卖报歌》Flash,谈谈感受。
③分段学唱,深化体验、表达情感。逐步引导学生用速度、力度、情绪的变化表现“焦急的、可怜的、乐观的”小毛头。使学生的情感真正融入到歌曲的意境中。
在整堂音乐课中,教师都细致地关注着每一个学生,这种对学生“慈母”般的爱及对作品的准确把握,使学生自然地在歌声中流露出自己真实的情感。
(2)创设情境,用真情连通作品和学生,体验美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种合适的情境,营造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感受体验音乐的同时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领悟与感受,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激发内心的情感。
例如:这是七年级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我对学生说:“今天我们来学习《义勇军进行曲》,同学们嘘声一片,小学到初中这么多年,有的说我们早已会唱了,有的说国歌有什么好学的……总之,大家一付很不情愿的样子。于是我采用以下的导入:
①我以多媒体展示刘翔2004年雅典奥运会获奖的全过程。
a、激烈的比赛,冲刺的过程和解说员激情的解说片段。
b、刘翔得金牌以后身披五星红旗在场内奔跑的片段。
c、刘翔回答记者采访的几句发自肺腑,振奋人心的话的片段。
d、在颁奖仪式上,刘翔是跳上颁奖台的,他那令人难忘、充满自信和阳光的一跳让学生情不自禁为他喝彩、鼓掌。
②播放孙楠演唱的《红旗飘飘》,随着铿锵有力音乐的响起:“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为你欢呼,我为你祝福,你的名字比我生命更重要……”
此时学生对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个导入为整堂音乐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而真实的情境创设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丰富了学生的体验。
于是我乘机导入了国歌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然后在教唱歌曲中着重强调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几个“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唱好后我问孩子们,有什么感受,他们都说很激动。
3.4在实践中创造美——以美导行。音乐也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的自律工具。它也是完成德育功能的一个重要途径。音乐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融为一体,使德育潜移默化,沁人肺腑。音乐教育不仅在于模仿,更要学会创造,让学生在学习音乐活动中,自己去创造美的动作——美的声音——美的形态——美的旋律——美的世界,美是不能被告诉的,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创造美。
例如:“晨风吹,阳光照,红领巾胸前飘……”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咱们从小讲礼貌》。在演唱这首歌时,不仅要让学生用歌声来赞美讲礼貌的孩子,同时还可以通过在敬礼、问好、律动和绘画等活动中学会基本的礼仪方法,再启发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去运用、去创造。
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知识经验的层次都各不一样,因而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不同时间聆听同一音乐时的心境不一样,也会产生对音乐的不同理解,正因为音乐所具有的这种不确定性因素,使我们在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的丰富联想和想象,鼓励学生勇于表述对音乐的不同理解,自主地表现音乐,感受音乐深层的思想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多次表明了这样的观念:“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育人的教育。”因此,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育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参考文献:
[1][美]杜威著,王承绪等译.道德教育原理,浙江教育出版社
[2]艺术教育研究编辑委员会著.艺术与人文教育(下),桂冠出版社
[3]耶胡迪·梅纽因著.人类的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
[4]曾田力著.音乐·生命的沉醉,北京大学出版社
[5]金兆钧著.光天化日,人民音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