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理说明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事理说明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事理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范文1

1.准确概括出文章所说明的事理。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说明的事理。

2.准确把握文章(段)内容。一般以表述题或问答题的形式出现。

3.分析、识别文中所用的说明方法,并辨析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如:这段话(或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结合文段内容,说说其作用。

4.品味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一般以赏析题的形式出现,命题者从文中摘录一句话,要求考生品味其中加点的词能否去掉,并说明理由。

5.正确把握文章结构。一般以填空题或问答题的形式出现,要求考生说出文章的结构特点,或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结构特点。

6.由文章内容联想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进行解释。此考点,迁移能力强,特别能考查考生的知识积累与应用的能力。

中考真题在线

(2013年山东临沂卷)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奇招击退红潮

丹丘生

① 在湖泊和海洋里,当藻类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这样漫无节制地繁殖起来的时候,就形成了红潮。红潮来时,因藻类生长吸收了太多的氧气,致使当地的水域严重缺氧,大量水生植物窒息而死。此外,红潮还会在水中释放出神经毒素,使与之接触的人感染上呼吸道和神经系统疾病,甚至患上癌症。

②一直以来,人们都对红潮束手无策,他们所能做的,只是听天由命,按事物发展盛极必衰的规律,耐心等待着红潮自己消失,但现在,科学家们终于找到了一种消除红潮的办法――用超声波消除藻类。

③藻类之所以能漂浮在水面,而不会沉到水底,是因为它们身体里含有一种浮力细胞,里面含有氮气气泡,它们就像藻类与生俱来的“救生圈”,靠着这些气泡的浮力,就使整棵植株漂浮在水面上。

④而人们就抓住了藻类的这一特点,用特定频率的超声波引起浮力细胞里的气泡共振,当共振达到一定强度,气泡就会把细胞胀破,使得藻类失去浮力的支撑而下沉。一旦失去了水面的阳光,藻类在水下很快就会死亡。

⑤最近,一个英国研究小组利用三种不同频率的超声波对项圈藻进行了测试。他们发现,尽管三种频率的超声波在一定程度上都能起作用,但效果最好的是频率接近1兆赫的超声波,这个频率刚好是项圈藻中浮力细胞的共振频率。

⑥不同种类的水藻,因为大小不等,它们的共振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这项技术可以有针对性地去除某一种类的水藻。此外,这种除藻办法不会伤及其他的水生植物,因为其他水生植物的细胞对于超声波来说太致密了,不容易引起共振。

⑦由于高频率超声波在水中传播时,会很快被吸收,譬如1兆赫的超声波作用范围半径只有20米,所以这项技术在小范围的湖泊和池塘里,比在动辄方圆千米的大海里更为实用。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红潮的危害。(3分)

【答案得分解析】

考生答案一: 致使当地的水域严重缺氧,大量水生植物窒息而死;在水中释放出神经毒素,使人感染上呼吸道和神经系统疾病。(考场得分:2分)

分析:失分原因在于:基本上摘抄原文内容,缺少概括;语言不简洁,太拖沓。得2分。

考生答案二:水生植物窒息死亡;人接触后会感染致病。(考场得分:3分)

分析:准确地把握了关键段落(第①段),抓住了关键句和关键词“窒息死亡”“感染”,概括准确,语言也简洁。得3分。

参考答案:大量水生植物窒息死亡;人接触红潮会感染致病。

【名师提醒】本题考查文章信息的提取和概括。解答时要注意:一要通读全文内容,根据说明对象或所说事理迅速把握文章内容;二要把握段落里的关键词(句),作出有效提炼,准确概括;三是概括的语言要简洁明白。

2.全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简要概括作者是怎样按这种顺序进行说明的。(4分)

【答案得分解析】

考生答案一:逻辑顺序,依次说明了击退红潮的方法、原理。(考场得分:2分)

分析:把握了说明顺序及说明内容。失分原因在于:丢掉了对能击退红潮原因的概括;概括过于笼统,不够细致。只能得2分。

考生答案二: 逻辑顺序。本文按照这种顺序依次说明了击退红潮的原因、方法及科学原理,用超声波消除红潮的优势与不足。(考场得分:4分)

分析:答案对文章内容的把握正确,概括准确,语言也简洁。得4分。

参考答案:逻辑顺序。本文按照这种顺序依次说明了击退红潮的原因、方法及科学原理,用超声波消除红潮的优势与不足。由因到果,由表及里,条理清晰。

【名师提醒】本题考查对说明顺序的把握和说明内容的概括。解答时要注意:通读全文,根据各部分内容迅速断定说明顺序;在此基础上,细读文章,把握基本层次;把握各层次所写内容,作出准确概括。

3.第③自然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它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得分解析】

考生答案一: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藻类浮在水面的原因。(考场得分:2分)

分析:正确辨析了说明方法,但没有说出该说明方法的作用。

考生答案二: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藻类依靠气泡的浮力在水面上的特点,形象,便于理解。(考场得分:3分)

分析:正确辨析出了说明方法,并能结合该段内容准确说出了该说明方法的作用,语言简洁、到位,得3分。

参考答案: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藻类依靠气泡的浮力浮在水面上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名师提醒】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辨别和说明方法的作用。解答此题需要注意:仔细阅读所指示的段落,找准语句,作出正确识别;抓住所用说明方法的语句,正确理解该句内容,然后结合该段内容,即可准确概括出说明方法的作用。

4.下列说法或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凡是红潮繁殖的水域,水生植物都无法生存。

B.击退红潮的“奇招”就是用特定频率的超声波来消除藻类。

C.藻类浮力细胞的共振频率是1兆赫。

D.频率为1兆赫的超声波对漂浮在方圆数千米的大海里的红潮不会起作用。

【答案得分解析】

考生答案一:A。(考场得分:0分)

分析:选择A或者C、D这三个错误答案,原因在于,没有抓住文章相关语段,不会抓关键语句,从而理解不到位。得0分。

考生答案二:B。(考场得分:3分)

分析:选此答案,表明考生读懂了文章内容,并能结合文章内容正确理解、分析选项中的语句。从第①段话中可以看出,A项中多了一个“凡是”,使说法太绝对,不符合原文意思;从第⑤⑥段中可以看出,C项中所说的“共振频率是1兆赫”指的是个别藻类;从第⑦段中可以看出,“频率为1兆赫的超声波”在小范围的湖泊和池塘里比动辄方圆千米的大海里更实用,则D项中“不会起作用”表述不准确。所以,正确答案是B。

事理说明文范文2

它的主人是一个学生。

开始,它的体内被充满各种零食,还有两本薄薄的小学课本以及一个铝制算盘。小主人花在吃上的心思明显比正事要多,书包里的零食就像一个磁场一样,吸引着他的手不断在里边进进出出、进进出出…到了晚上,书包的负担明显地变轻,它体内的吃食在小主人的张罗下大多只剩皮囊,在一天的战争后只剩下外壳孽障。这片狼藉的惨状,就是书包里一天发生的故事。

后来,小学生成长为中学生,儿童也变成了少年,书包同志的担子越来越重了,体内发生的故事也越来越丰富了。

书包里塞满了各类课本,但也见缝插针地塞进了几本课外书。书包里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君主论》还在大发厥词,《乌托邦》就开始空谈文章,《朝花夕拾》刚想提出抗议,却发现《理想国》已然遭缴出课堂,于是匆忙匿于暗处彷徨。

再后来,因为主人想在一条仄径上飞奔,书包的负担就更重了。它黑瘦的脸庞形容枯槁,但身躯浮肿不堪,它枯黄的面皮下是溢出的满脑肥肠。为了求学之路,主人在书包里塞入了厚厚的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与不计其数与教育局纠缠不清的教辅资料,还有巨细靡遗的诸类讲义。书包的体内就是如此精彩:书与书、卷与卷,为了主人探颐索隐的需求,彼此占据彼此的位置,彼此发生纠纷。这就是书包里精彩纷纭的故事。

事理说明文范文3

说明文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准确、简洁,要让读者一目了然,能清楚地知道所说明的事和物。议论文最大的特点体现在结构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要求论点要准确,论据要充分,论证要合理。

所以,地理非选择题的答题过程就很能体现说明文和议论文的特征和要求。考生只要有这样一个思路,在答非选择题的时候把说明文和议论文的特征及要求套用进去,就能使这类题迎刃而解。地理非选择题的题干要求往往有:指出…特征、说明…特征、简答、分析等有指令性的词语,我们可从这些指令性词语中得到要作答的方向,确定应套用说明文还是议论文。

说明文在试题当中的具体表现:

例如:2010浙江文综卷36:下图是世界某区域略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简述①地建设航天发射基地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答案:(1)有利条件:纬度低。海运便利、地形平坦开阔,人口稀少等。不利因素:天气多变。

在这里只需要说明纬度低,不需要阐释纬度低线速度大,节省燃料。答案也只说了海运便利,不必解释距海近,海运量大,便于对大型航天器的运输。答案也没有进一步地去描述地形平坦开阔和人口稀少如何对航天有利,因为没有必要。这就是高考地理非选择试题当中对说明文的应用。

议论文题材一般有两种情况,第一种题干中提出了论点,要求考生找出论据及要有论证过程。

例如,2010全国文综卷1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葡萄的糖分含量越高,酿制出的葡萄酒酒精度越高。葡萄生长过程中,特别是成熟期的光照及昼夜温差与其糖分积累呈正相关。图a中甲、乙两地均为优质葡萄产地。图b为乙地典型的葡萄种植园景观。世界上酒精度最高(16.2度)的优质葡萄酒就是使用乙地及其附近所产的葡萄酿制而成的。

(1)分析甲地有利于种植葡萄的地形、气候条件。

本题(论点)题干已经给出即地形、气候利于葡萄种植。(论据)甲地位于图中罗讷河谷地,(论证)河流谷地地形平坦,灌溉水源充足。(论据)甲地位于45°N附近在中高纬度地区,(论证)在葡萄生长季节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在葡萄成熟季节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积累。此题的论点——论据——论证前后呼应,结构严密,论证有力。

议论文题材的第二种,考题要求考生先答出观点(立论),然后自己找论据并加以论证。

事理说明文范文4

1、 定义: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 。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科学地解说,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能有科学的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

2、 特点:说明文的中心鲜明突出,文章具有科学性、条理性,语言确切生动。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

3、 分类:按说明对象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按语言风格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按说明特点分为自

(来源:文章屋网 )

事理说明文范文5

说明文是人们生活中实用性很强的文体,因此,说明文是中学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的一种很重要的文体,也是中考语文试题中必考的内容。纵观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说明文阅读一般设置4—6小题,分值在10—12分,约占总分值的10%左右。近年来,说明文阅读考查的方式已逐渐由以客观题为主向以主观题为主转化;自主性、开放性、综合性题目的比重不断加大;尤其是以考查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为主,并关注领会作品所体现出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题目居多。从2012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来看,说明文阅读的主要考点有:(1)判断说明对象;(2)体会被说明对象的特征;(3)了解说明的顺序;(4)划分说明文的结构;(5)辨析常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6)理解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7)整体感知文章(文段、文句)的内容(含义),并品析重点词句的作用;(8)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深化认识,谈“感想”、“感受”或“受到的启示”。随着“新课标”的修订与实施,预测2013年的中考,说明文阅读的考点设置一般不会出现大的变动,可能会有一些细微性的调整。

【技法指津】

根据近年来中考的命题角度和题型特点,说明文阅读的备考可采用如下技法。

技法一:明确说明对象——瞄准文题首尾段。

阅读事物说明文,不管是整篇还是整段,都要首先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即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阅读事理说明文,要弄清文章说明了什么事理。

考查类型: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应考对策: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例1(2012年贵州铜仁卷)

说明文阅读《大自然的语言》节选(原文略)

【问题】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

【解析】该题考查说明的对象和说明的顺序,阅读材料取材于课内说明文的节选。节选部分主要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介绍了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选文开头用一个设问旬独立成段:“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由此就可推断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说明顺序显然是逻辑顺序。

技法二:抓住事物特征——紧扣首段关键词。

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除说明的重点外,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

考查类型一般有两种:①找出说明事物特征的句子。应考对策:一是看题目;二是在首段中找;三是抓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②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应考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例2(2012年山东临沂卷)

说明文阅读《天外飞来准晶体》(原文略)

【问题】准晶体有什么突出特征?

【解析】该题考查对说明对象主要特征的概括。按照应考技法,细读文本第一段,很快就找到了介绍准晶体突出特征的关键性语句:“而准晶体的结构很特殊,小范围内看不出规则模式,但大范围可以体现出规则的、可拼合的模式。由金属原子组成的准晶体有固定的熔点,但导电导热能力却很差,容易像非晶体的玻璃那样破裂。”摘录该语段作答即可得分。但也可以作出条理性的归纳来回答:①结构很特殊;②有固定的熔点,但导电导热能力很差,易破碎。

技法三:理清说明顺序——依据标志来辨识。

理清说明顺序的前提是整体阅读文本,逐段概括要点。

考查类型: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应考对策:一是透彻了解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的基本常识和特点,可根据标志性词语准确辨识。二是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例3(2012年湖南株洲卷)

说明文阅读《超级网银》(原文略)

【问题】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考查对说明顺序的辨识。一般来说,说明不同的对象便会采用不同的说明顺序:说明建筑物常常采用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进程常常采用时间顺序,说明科学事理常常采用逻辑顺序。本文说明的对象“超级网银”属于科学事理,再者从整体阅读文本、依据标志性词句来判断,本文先介绍“超级网银”的特点,然后介绍其用途,都是逻辑顺序。

技法四:归纳说明方法——了解特点及作用。

阅读说明文时,边读边标出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然后总结主要使用了哪些方法,并进而分析这些说明方法对准确说明事物特征所起的作用。

考查类型一般有两种:①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应考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列图表、摹状貌、引资料)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②回答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了何种说明方法,并简要说明它的作用。应考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各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是:举例子——具体真切(具体形象);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分类别——条理清晰;打比方——形象生动(通俗形象);作比较——突出强调;下定义——科学准确简明;作诠释——通俗易懂;摹状貌——具体生动;引资料——增强说服力;列图表——直观形象。

例4(2012年四川南充卷)

说明文阅读《第二代生物燃料——草油》(原文略)

【问题】说说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放眼全球,每年纤维素类生物质生产量能够转化的生物燃料相当于340亿—1600亿桶原油,已经超过了目前全球每年30亿桶原油的消耗量”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解析】该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归纳。如果平时大家对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有比较透彻的了解,细读文本中的画线句,是很容易做出正确归纳的。很显然,这里的画线句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作用是准确地突出了全球纤维素类植物生物质产量丰富,预示了生物原料开发前景乐观(意近即可)。

技法五:把握说明文的结构——结合特征找规律。

说明文结构层次的划分,往往跟说明顺序密切相关,按照时间顺序说明的文章,就可以按照时间的变换来划分层次;按空间顺序说明的文章,可以按空间的转变来划分层次;而逻辑顺序应视具体情况对待,如从概括到具体的顺序等。

考查类型主要有两种:

①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对文意、层意、段意的要点进行归纳和概括。应考策略:先找中心句;然后结合语段中对说明特征的概括,进行认真提炼。答案的形式通常为:说明了……介绍了……。

②对文章层次结构特点的分析。应考策略:“总一分”结构常见于用逻辑顺序概括到具体或从整体到部分的说明文,“递进式”结构多用于从现象到本质的事理说明文,“连贯式”多见于时间顺序的说明文,另外还有“并列式”的结构,多用于使用空间顺序的说明文。

例5(2012年四川成都卷)

说明文阅读《椅子改变中国文化》(原文略)

【问题】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其分写的部分能否调换顺序?请结合原文分析作答。

【解析】该题考查对说明文结构的把握。从说明文安排层次结构的规律来看,说明科学事理的说明文一般采用“总一分”结构,本文正符合这一规律。而该题需要回答的是“分写部分能否调换顺序”,按照说明顺序的一般规律,逻辑顺序是不能随便调换顺序的。由此可以得出答案:不能,因为分写部分的内容采用了逻辑顺序,作者先说椅子的出现对房屋的建筑结构所产生的影响,再说到对人们生活习俗和心理的影响,这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说明顺序(语意相近即可)。

技法六:体会说明文的语言——围绕“准确”来分析。

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分析说明文语言,就是看遣词造句是怎样准确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要注意分析关键词语的作用。

说明文语言的考查一般有以下五种类型: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应考对策: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格式:准确(或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应考对策:①不可以;②原词的意思或内容;③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④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实际不符合。

(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应考对策:①表态(不能删去);②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③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④××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应考对策: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②找有概数的句子;③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5)指示代词的含义类型:指示代词如“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应考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例6(2012年山东滨州卷)

说明文阅读《学会看食品的“简历”》(原文略)

【问题】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保质期指可以保证产品具备的应有品质的期限,过期后品质有所下降,但可能吃了也没危险。

【解析】该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的分析与体味。依照应考技法,解答此类题,规则是先要表态,接下来对加点的词语定性,然后解说删去后句意的变化,最后围绕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作结。示例:不能删去。“可能”表示推测(或起限制作用),是说食品过了保质期吃了不是一定就有危险,但不排除有危险的可能性;如果去掉,则变成完全没有危险了,这与事实情况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意思对即可)。

技法七:拓展延伸与发散思维——调动积累巧迁移。

近几年来,“拓展延伸与发散思维”的开放性试题以它答案的多元性和不唯一性,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

这类试题大概从以下几方面考查:①提供与文中相同的链接材料,通过探究找共同点。②用文中的知识解释链接材料中的问题。③对文本的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④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⑤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性的推断和大胆想象。⑦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进行解释。⑧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如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

应考策略:这类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查的是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情况。做好这类题首先要让学生对所给材料有准确的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迁移到文本中来。答题时可以从这样三个角度作答:①就材料回答问题,言之成理即可;②阅读材料后受到的启示和感想,应具有个性化;③从材料出发,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或扩散联想到其他方面。总之,这类试题在考查学生理解能力的同时,又考查表达能力,应力求发表有独立见解和创新意识的观点。

例7(2012年四川成都卷)

说明文阅读《椅子改变中国文化》(原文略)

【问题】作者认为“发明原本就是一种影响”,请你就此联系现实生活举例加以说明。

【解析】这是一道发散创新题,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回答该题,需在准确把握文本大意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知识积累,再巧妙地迁移到文本中,适当地拓展联想与想象,然后作出富有创意的回答。示例:网络聊天软件的发明,促进了人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比如QQ聊天这样的交流方式,从形式上直接缩短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距离,使人们的联系更为广泛,视野更为开阔,这些都必然影响着我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推动着文化的发展。

【真题回放】

(2012年黑龙江牡丹江卷)说明文整体阅读:假如人类消失,地球将会怎样 杨妮

①人类的活动给地球带来了文明,也改变了地球的环境。我们相信,如果没有人类,地球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这使我们想到一个有趣的假设:如果人类因为某些原因突然从地球上消失,人类活动终止了,地球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毁灭”的第一周

②人类突然消失后,全世界核电站紧急用燃料一周内将用完,柴油发电机无法工作,导致核反应器外的水无法循环冷却。随后,全世界几百个核反应堆将发生灾难,核反应堆冷却系统的柴油发动机由于失去燃料供应,将会全部罢工,核反应堆将一个接一个由于过热而燃烧、熔化甚至爆炸,地球上将同时发生数百起切尔诺贝利式的核泄漏灾难。城市建筑将坍塌

③沿海城市将最先“覆灭”。因为抽水用的水泵不再运转,地铁、地下公路等地下世界将成为水世界。

④水和野草从根基腐蚀掉整个城市,任何用木头建造的建筑物将开始坍塌,尤其是在白蚁繁盛的地区。城市中的许多建筑物将在20年内倒塌,30年后几乎所有民宅都会成为废墟。在一个世纪内,几乎所有的汽车都将生锈腐烂掉。

⑤玻璃和钢结构建筑会在200年之内倒塌。而曾经是巴黎标志性建筑的埃菲尔铁塔也将被严重的锈蚀所摧毁。当然,所有的桥梁也将遭受类似的命运。

⑥500年后,城市的核心区已被森林所覆盖。那些处于温带气候条件下的城市中将只能看到茂密的森林,曾经辉煌的摩天大楼和高大教堂将只剩下一片片的残骸。地球重新变成动植物的天堂

⑦当人类消失后,一些依赖人类生存的动物将会遭受苦难,譬如老鼠、蟑螂、八哥、母牛、绵羊和其他农场动物。寄居人类身上的头虱将会在一年之内灭绝,艾滋病病毒也将从地球上绝迹。地球会变成野生动植物的天堂。上万种濒危物种逐渐恢复到原有的数量。人类文明记录将消失

⑧100年后,绝大部分与人类经历有关的记录——书籍、相片、电子数据也将统统消失,几乎不会留下人类曾经存在的痕迹。但有一种情况例外,如果它们正巧被掩埋在沙土层中,由于缺少空气和水,它们或许仍可以幸存成千上万年,并且1万年后仍然可以被阅读。

人类最长久的遗产

⑨事实上,在人类的所有发明中,塑料袋也许是最拒绝被大自然力量毁灭的人类遗产之一。即使过去1万年,大多数塑料袋仍然不会消失。如果这时有外星人来到地球,那么他们将只能找到一些青铜雕像的残骸、不锈钢器具和大量的塑料垃圾。当然,要找到这些遗存之物,他们必须进行广泛的挖掘或是潜入到海水底部。

⑩这个假设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11)人类在改造地球时不要忘了。

(摘自《百科知识》2011年第1期)

【阅读训练】

1.全文用了很多表示猜测的词语,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试说说加点的词语能否删除?为什么?

(1)城市中的许多建筑物将在20年内倒塌,30年后几乎所有民宅都会成为废墟。

(2)100年后,绝大部分与人类经历有关的记录——书籍、相片、电子数据也将统统消失。

2.全文用了许多表示事件的数量关系词语,作者这样列出来的目的是什么?

事理说明文范文6

关键词:说明文;技巧;方法

一、技法梳理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手段,是对客观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成因、功用、原理等进行说明和解构,具有知识性、客观性和说明性等特点。因此,要写好说明文,就必须做到:

1、抓住特征,科学说明。因说明文以介绍和说明事物性质、特征为主要内容,故作文时首先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准确无误地反映客观事物。用语严谨,不能出现知识性和科学性的错误。否则,就失去了说明的价值,甚至给读者形成误导。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就抓住了荔枝的外形、壳、膜、肉、核及其花期等与众不同的本质特征有序地说明,使读者读后顿有亲临其境、恍若眼前的感觉。

2、依条据理,层层说明。要写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必须先理清事物本身的条理、层次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按照观察、认识事物的顺序逐一说明。一般地,各类说明文均有自身的定位顺序。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如动物、植物的生长或产品的制作过程,可以时间为序说明:说明物体、建筑、场景等,其说明顺序一般是从内到外或从外到内,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整体到局部或从局部到整体、从远至近或从近至远等;说明事理的,要注意逻辑关系,可以由表及里、由主及次、由因及果等。但大多数说明都是多种说明顺序的综合与交叉使用。

3、讲究方法,巧妙说明。说明文的文法多样,为使事物的特征给读者留下总体印象,可采用下定义之法;为说清事物或事理,可采取举例子、列数据之法;为准确形象说明事物或事理,可采用描述之法;要把一些难以用语言表述清楚的事物说明白,可用比较之法,引入熟悉的事物作比,引导人们由此及彼地认识新事物。作比较时,可同类相比,也可是异类相比,可对事物"横比",也可"纵比"。当然还可用引资料、分类别等其他说明方法。作文时,究竟以何法说明,要依据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及作者对其的认识,不可乱用。

二、疑点解析

说明文中可以运用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这些表达方式,那么运用这些表达方式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恰当运用?

1、说明文中的记叙和描写。说明文中的记叙和描写是为了使说明对象更具体、更清楚,它不能脱离被说明事物的本身,只是围绕事物的特征进行必要的叙述和描绘。如: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卉次弟开放。再过两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这篇文章开头不是用简洁的文字给"物候"和"物候学"下定义,而是将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描绘得千姿百态,让同学们在形象的感受中明白比较抽象的概念。

2、说明文中的抒情。抒情这种表达方式常被散文、记叙文宠爱,但偶尔也会出现在说明文中,只不过抒情的主要目的是突出事物的特点,说明事物的原理。如:

春天,大地苏醒,万木吐绿。这时候,蚕也破卵而出,开始了新的生活。蚕吃的是桑叶,睡的是竹匾,献出的却是晶莹闪光的丝。它的一生虽是短暂的,只有四十几天,却一刻也不停地朝一个目标努力:吐丝,结茧,直到吐完最后一段丝,才停止自己的奋斗。

这段文字不仅准确、概括地说明了蚕的一生,而是笔调含情,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赞扬了春蚕短暂而闪光的一生,使读者在了解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能被蚕的精神所感染。文段结尾,更是直接以抒情的方式,赞颂"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献身精神,增强了文章的启发性和感染力。

3、说明文中的议论。在说明文中穿插一点议论,可以增强说明的效果,使被说明的对象更加突出。例如《故宫博物院》在介绍慈禧住过的储秀宫之后,文章插入一段议论:1884年正当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慈禧却为自己的生日大肆挥霍,光是储秀宫、翊坤宫两处的装修和对臣仆的赏赐,就花了100多万两银子。

上一篇学弈读后感

下一篇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