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处处是课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活处处是课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活处处是课堂

生活处处是课堂范文1

春,悄悄地来了,蚂蚁们也活跃起来,都想趁着这大好春光多储备一些过冬的粮食。看!一只小蚂蚁找到了一块很大的面包,(是他身体的若干倍)它试图移动面包,可动了半天,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面包纹丝不动。小蚂蚁着急起来,赶忙跑回蚁穴,不大一会儿,在小蚂蚁的带领下,开来了一只浩浩荡荡的蚂蚁队伍,他们来到面包周围,团团围住面包,用触角顶起面包,踏着整齐的步伐,慢慢向前挪移了。在他们齐心协力下,面包顺利地运回了蚁穴。多么可爱的蚂蚁!多么可敬的蚂蚁!他们告诉我们:做事要同心协力。难道这不是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吗?

夏天来了。郁郁葱葱的树木给人们遮风挡雨,提供新鲜的氧气,遮挡骄阳。任凭风吹雨打他们也绝不动摇,一如既往的为人民服务。默默无闻的大树告诉我们:做人重在奉献。难道不是给我们又上了很好的一课吗?

秋来了,在希望的田野上,稻穗黄灿灿的。一阵微风吹过,他们翩翩起舞,在庆祝丰收的喜悦。可稻穗并不骄傲,而是谦虚地低下了头。多么崇高的稻穗!他在启示我们:做人要谦虚!这难道不是又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吗?

冬天来临,大地和天空仿佛都在沉睡,没有一点生气。在瑟瑟的寒风中,我看见了一棵努力成长的梅花树。在风雪的洗濯下,梅花开得更鲜艳了。“梅花香自苦寒来”,古代大诗人启迪我们:阳光总在风雨后。在逆境中,我们应该奋力拼搏,有不屈不饶的精神。

生活处处是课堂范文2

关键词:生活;走进;初中数学;课堂

大物理学家伽利略曾经说过,“自然界的伟大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我们生活在受精确的数字定律制约的宇宙中”。所以,要想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就不可能离开数学。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把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看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学生学起来也亲切、自然。

随着生活普遍“数字化”,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是人在自然和社会空间中,通过享受、占有、内化并创造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围绕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能动活动。”教育即生活,初中数学教育也不例外,数学中,既有“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样优美的田园风光,也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样豪气长存的意境。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数学的背景应是生活化的,因为学生最终要走进生活、走向社会。

1、课的导入“生活化”。

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如果设计和安排得富有艺术性,必能吸引学生,引发兴趣,燃起智慧火花,开启思维闸门,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大量取材于生活实际,选用富有生活情趣的动画、图景、贴近学生的生活的实例制作课件,沟通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点亮学生智慧的火光,使学生觉得学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并热爱数学。

例如在学习用多边形拼设地板这一课时,我就问:“同学们吃过蜂王浆吗?见过蜜蜂的蜂窝吗?见过人民广场吗?可爱的小精灵筑建了奇妙的正六面体结构的蜜蜂蜂窝,建筑师们也用磁砖铺设建造了很多雄伟美观的广场,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吗?你知道教室里地板的磁砖怎么铺而没有空隙吗?”,“你看到过的铺设地板的磁砖是什么形状的?”问题一提出,马上引起学生的兴趣,紧接着演示奇妙的正六面体结构的蜜蜂蜂窝和一些用磁砖铺设的著名广场及建筑物,借此研究用多边形拼设地板的数学原理。使学生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本节课有了深刻的印象,又使学生能理解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真切地感受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引导学生想象上课内容的生活背景也是一种很好的课的导入方法。即:力求把单调的数字符号变成生动形象的生活画面,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出来。

2、学习过程“生活化”。

很多学生爱上数学课,是因为他们觉得上数学课好玩有趣,贴进生活且富有挑战性。而讨厌数学的同学一般是因为觉得数学枯燥繁难。为了使每个学生学好数学,学习过程要尽量生活化。数学课堂不应仅仅是学习的地方,更应是学生“生活”的乐园。而课堂教学是学习过程的关键,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生活化语言,降低了难度,擦亮智慧之火,形象化的语言,让学生倍感亲切,加上与生活密切联系,所以学生记忆深刻,学得扎实。使学生不再害怕数学,不会觉得数学难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学习“直线”这个概念时,学生很难理解直线是无限延伸的。我就问:“大家对西游记中孙悟空拿的什么东西最感兴趣,最有印象呢?”同学们大都问答是神奇的“金箍棒”,我就让学生把直线想象成能缩能伸的无限的“金箍棒”,学生一下就豁然开朗了。

3、知识运用“生活化”。

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曲”。精心设计题目,提供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理解、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通过知识的应用,问题的解决,可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应用意识。

例如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设计有创意的图形或作品,同学们利用自己的巧手设计出了精美的图案,漂亮的剪纸,立意新颖的版画。更有利用牙签做的手工画,有用水果皮做的人偶。这些作品在学校的开展的学生成长展示会上受到普遍的好评,有的同学到初中毕业的时候还一直珍藏着,因为初中的数学课堂学习让他们懂得珍爱生活。

又如在统计初步的“成功与失败”“机会的均等与不均等”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游戏,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投硬币”“猜红白球”和“抢30”游戏,学生积极性很高,主动参与探究实践学习;通过计算彩票的中奖率,学会用概率解决生活中抽奖问题,学会正确对待各种促销活动。

生活处处是课堂范文3

1.1列举生活实例

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特征是具体、形象、感性的成分居多,他们在学习之前已经接触了许多生物学现象,对生物学知识已存在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需做好学情分析,针对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精心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作为素材,从学生的知识背景、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恰当地将其与教学内容建立联系,以此展开教学。通过列举生活实例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和学习动机,并为学生的学习指引方向。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激活原有的生活经验,明确学习目标,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生物学学习中。如以“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一节为例,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图片,包括粮食、蔬菜、水果、鱼、肉、蛋、奶等例子,结合生动形象的图片,让学生说说某一天三餐食用的食物,再引导他们思考:“我们一日三餐的食物都十分丰富,那么这些食物含有哪些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对人体有哪些重要作用呢?”由此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立刻激发起来,迅速地进入新课学习中。

1.2提出生活问题

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生物学知识,教师导入课堂之后,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整合起来,创设生活情境,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引入生物学问题,把生物学知识和问题还原到生活原型、活动情境和矛盾冲突中,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在感知生活实例的基础上,学生进入生活情境,对与生物学知识相关的生活问题产生探究的兴趣,自主质疑思考,对问题的可能性进行猜想。例如,在学习“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作用”时,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资源,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生活情境,设置疑问:“你知道我们常吃的食物中有哪些食物分别富含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没吃早餐的同学,为什么上第四节课时常表现出脸色苍白、头晕目眩、浑身乏力等症状呢?病人不能正常进食时,往往需要静脉注射葡萄糖液,为什么?小刚得了重感冒,几天吃不下食物,身体就会明显消瘦,原因是什么?有人说减肥的秘诀是少吃多运动,你认为呢?儿童、青少年以及伤病员为什么要多吃一些奶、蛋、鱼、肉等食物呢?”这些贴近生活的普遍现象,让学生备感亲切、自然和有趣。创设这样的生活化问题情境,既激发了学生思维,又能有效地调动学生解决生活疑惑的积极性。

1.3进行探究活动

师生在生活情境中开展探究活动,能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教师在活动中做好课堂的组织管理,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探讨、合作探究,鼓励学生谈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对学生的探究活动作出激励性评价,并适时进行点拨、释惑与指导。学生在活动中丰富自己感性认识和生活体验的同时,也能增强交流与合作能力、实践与探究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提出与“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作用”相关的生活问题后,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探究活动。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积极参与其中,对资料信息进行阅读、分析和处理,认识三大营养物质的作用,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代表发言解释生活现象。活动中对学生理解的疑难处及时进行点拨释惑,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教材中安排“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的探究实验,制订实验方案,对食物(花生仁、核桃仁、黄豆、大米等)所含能量进行测定,直观地感受到食物中能量的存在。通过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实验探究,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一般过程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形成科学的思维。

1.4构建知识体系

在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及时进行知识的梳理与归纳,对教材的重难点或一些关键性内容精讲深化,注重探究活动的理论总结升华,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学生在关注感悟生活的基础上,将知识点弄清弄透,自主内化建构新知,扎实掌握生物学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如开展探究活动后,指导学生回归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结合重难点的讲解让学生知道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都能为人体提供能量,并与学生共同归纳总结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各自的食物来源以及主要作用,使学生更好地构建生物学知识体系。

1.5知识学以致用

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师需紧密联系实际加以拓展,善于指导学生把学到的生物学知识回归生活实践,用于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所学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相结合,能促进学生“学”与“用”的有机结合,有利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服务于生活,能体会到生物学学习的乐趣和价值,逐步养成从生物学的角度真切地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掌握科学的生活方式,促进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此外,学生已学的生物学知识也在学以致用中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迁移。例如,在学习三大营养物质的作用之后,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日常膳食,收集有关食物营养方面的资料,为自己或家人制订合理的膳食计划,并给家长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午餐食谱,在小组内交流;进行修改和完善后,根据自己设计的食谱,亲自在家中烹调,请家长品尝,给家长讲明所设计的食谱中的科学道理。学生通过实践获得亲身体验,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活,在学以致用中更好地理解合理营养的基本要求,体会到营养物质对人们身体的重要性,并且增进了健康意识和关心长辈的情感。

2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初步构建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提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建构主义理论强调要重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认为学生是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新课程背景下,基于生活教育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根据上述生活化教学的操作程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笔者构建了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尝试对该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进行细化,初步形成一个较为具体可行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3结语

生活处处是课堂范文4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紧紧围绕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事物中感受到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例如:首先,人体是一个很美的轴对称图形。我们的双手、双耳、双目、双足,左右两半部十分对称。其二,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几何图形。有点、线、三角形、圆形、角等,叉开的双手就有很多角,每一个关节都是一个角。其三,人体中有许多有趣的“比”。身高和双臂平伸的长度之比是1:1;鼻尖到耳根的距离与眉毛到下巴的距离之比是1:1;心脏的大小与拳头的大小之比是1:1;脖子的周长与手腕的周长之比是2:1;身高与胸围长度之比是2:1;脚底长和拳头的周长的比是1:1;身高与脚底长之比是7:1等等。根据这样的比,有经验的人去买袜子只要把袜底在拳头上绕一圈,就知道袜子是不是合脚,侦破人员根据案发现场罪犯留下的脚印就可以推测罪犯的身高。又如:星期天和妈妈上街买了哪些东西,共用了多少钱;自己在快乐的周末几点起床、几点做作业、何时做游戏,各用了多少时间;家里今天来了多少客人,妈妈准备了几桌饭菜;……让学生把这些自己身边的有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真正地体验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数学教学中必须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和铺垫生活情境,带给学生数学学习的生活空间和生活时机

创设自然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教学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积累、拓展形成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和整合,创设生活情境。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创设生活情境:1、灵活运用生活素材,创设生活情境。2、展现具体物体,创设生活情境。3、在课堂上模拟生活情境。模拟生活情境,再现生活现实,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生活真实。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生活情操,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爱数学的优良意识

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索,去发现。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体验生活的美好,感受生活的乐趣,从而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学习数学知识。这对培养学生的主动地探索精神,对他们的终身发展将有深远的意义。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为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1、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让书本知识鲜活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从而产生研究探索的欲望。

生活处处是课堂范文5

关键词:语文教学;新课程;课堂教学;和谐互动

师生互动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研究,共同探讨,相互促进,使得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获益,最终达到共同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随着人类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和教育事业大跨步的前进,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神圣职责。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作为国语的语文教学更是如此。语文是一门基础性语言学科。叶圣陶说:“它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以情动人的艺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如何合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从事一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即: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就必须具备新的教学基本功―师生之间如何做到情感互动、氛围互动、思维互动、教学过程的互动等,使互动教学行之有效。

一、创设情境,构建师生互动和谐的氛围

在我们语文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构建师生互动和谐机制的起始环节。为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首先要从教师自身做起,教师每天要带着笑容走进课堂,把信任留给学生。教师要挖掘语文教学内容的情感素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发师生互动的共鸣,让我们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

1.情感铺垫,引发思想共鸣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在这个艺术教学的殿堂上,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情感铺垫,会引发思想共鸣。首先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转变角色,建立良好、和谐、民主、和平的师生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慈母般的温暖。与此同时教师要注重学生全面发展,通过情感来感染学生,使学生一腔热忱的投入到我们语文学习的课堂中来。其次教师要认真的对教材内容进行研读,积极挖掘课文里面的情感因素,找准动情点,情感化为自己的思想,痛其所痛、想其所想、思其所思。

2.有效提问,拓宽学生思维

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 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 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创新的源于“质疑”和“兴趣”。语文教学的课堂中,提问要具有一定的技巧性。如果教师善于有效的提问,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中,明确提出: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未来世界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索创新,勇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因此,在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各个方面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优化课堂提问方式、内容、途径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使我们语文课堂激情四射。

二、优化教学方法,拓展有效互动和谐的空间

在新课改中强调要注重优化教学,强调教学过程应突出和体现师生交往的互动性,为师生和谐互动提供空间。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和发挥是教师创造性和艺术性表现的主要形成。教有定则,但教无定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结合教学的实际条件,个人特长和教学风格,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例如: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在向学生提问时,对于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提一些相对稍微难一点的问题,对于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要提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品尝到语文带来的乐趣。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使语文课堂活起来,从而养成终生学习语文的习惯。

三、建立关系、培养情感

这里所说的不仅是指要培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更主要的是提升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感情。语文教学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语文教学的过程也就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可以说,学生是在情感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了知识。俗话说,为其师则信其道,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拥有扎实渊博的知识和灵活生动的授课方法,以获取学生的信任。教师只有得到学生的信任和学生建立平等、民主、互信的关系,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获得学生的共鸣,才能为授课和交流提供感情基础,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还应充分利用语文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字魅力,积极改变学生对语文的情感,教师应通过调动语文学科的知识性、趣味性,来唤起许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能动性。只有这样,语文才可能成为最灵活、最有趣、最有吸引力的学科,语文老师也才可能成为学生心目中最喜欢的老师。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得学习语文,才能更好的提高语文成绩,也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周娣芳.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时代性与学生的全面发展[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1

[2]徐琴.浅谈初中语文专题教学的作业设计[J].中国校外教育,2011.11

[3]张海涛.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12

生活处处是课堂范文6

一、初中历史引入生活化理念的重要性

“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历史作为认识过去、认识人生以及认识社会的学科,新课程理念明确提出初中历史教学需要与现实生活进行有效的联系,真正彰显生活化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简称《纲要》)提出,进一步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现代社会以及科技发展的有效联系,高度重视学生兴趣与经验方面的培养,竞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参考上述理念,各个学科都应当重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主动面向生活并为生活应用服务,进一步增加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方面的教学内容。所以,对初中历史教学来说,基于《纲要》提出的理念及历史课程标准提出要求的标准下,必须要将生活化理念引人到初中历史课堂中,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让学生去学习并领域历史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总结历史知识经验,并将其应用现实生活的能力,使得学生能够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去学习相关的人生意义与价值。

二、生活化理念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应用途径

(一)制定生活化教学目标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进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以及引导者,教师本身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着或间接或直接的影响。要想真正将生活化理念应用于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生活化教学理念。生活化教学理念主要包含教师关、学生观以及课程观,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活化教学观。与此同时,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需要将态度与情感、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进行有效的整合,所以教师还应当制定具有生活化理念的教学目标,充分考虑上述几个方面的集合,不仅需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又需要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学习历史这门俄科目的方法,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生活化理念的应用,使得学生能够获得情感方面的体验,真正感受到生活化理念的重要性。

(二)挖掘生活化历史教学信息

许多初中生埋怨历史所涉及的知识体系过于庞大,非常容易把不同事件对应的地点与时间弄混淆,历史知识本身往往理解较为困难,记忆也非常困难。从客观层面来看,初中历史知识中涉及的许多内容的确有点偏离初中生认知水平与现实生活。然而我们也需要意识到,初中历史知识中仍然有许多知识与学生所熟知的生活实际存在密切的联系。对教师来说,应当充分利用这点,主动挖掘初中历史中具有生活化的教学信息,让学生通过请教长辈、家人等方式,通过该种方法多层面掌握与初中历史教学相关的实际情况。例如,在进行“抗美援朝”教学的时候,学生本身对该历史不够了解,但部分学生家中的长辈可能在年轻时参与过“抗美援朝”,亦或是长辈较为了解那个历史阶段的相关资料。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过程中,不仅需要让学生主动利用书籍、互联网去进行检索,还应当让学生主动去社会中了解情况,通过现实生活中去倾听别人的讲述,能够进一步加深知识的印象。如此,学生不仅能够有效掌握收集资料的方法,同时还能够将一些不了解的历史知识与自身现实生活进行密切的联系,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三)引人生活化教学模式

1、情境体验

通过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中演绎对应的历史剧,进行现实生活情境的模拟,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比如,教师在教学《张赛通西域》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编研张赛向刘彻告别的情境,故事对白与情节都安排学生自由发挥,但必须基于历史情况。通过提前安排,让学生提前整理有关的历史资料,当中一人扮演张赛,一人扮演刘彻,另外其他人扮演随从,然后进行对话模拟。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去探究张赛去西域的历史背景与主要目的,能够自然而然的将自身带人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使得遥远的历史情境能够得以再现。通过上述这种对历史情境的演绎,能够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性,能够给予学生展示能力的空间,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创造性与主动性的发挥,同时能够让学生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感知历史,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同时又能够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提升,可谓一举两得。

2、引人生活热点

将历史与现实生活进行有效的联系,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时也是生活化历史课堂的基本需求。对教师来说,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引导学生去关注现实生活,能够从历史的层面去针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而在学习探究一些历史问题的时候,教师还应当主动寻找其与现实生活中的共同点,通过主动引人生活热点,去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比如,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当教师讲述到左宗棠所面临的复杂局势,教师则能够利用新疆近年来的暴力恐怖事件进行讲解,通过学生所熟知、关心的热点事件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畅所欲言,主动投人到讨论中来。讨论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谈一谈祖国统一究竟面临怎样的国际形势,该如何去面对这种复杂的形式。如此,同时将生活热点的引人,使得学生能够自然而然的将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将暮光投向现实生活,并通过进一步的思考、研究,使得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进行更为紧密的结合,真正让学生去关心历史、关心现实。

(四)组织社会实践拓展

初中历史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知识的状态,针对历史的学习也仅仅在于简单的记忆,没有深人了解历史真正的含义。因此,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不仅是针对课内,还应当进行适当的课外延伸,即组织学生走进生活,主动参与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从实践活动中深人理解历史这门科目的深层次意义。比如,在进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学习小组的方式,分组调查当前的生活与二十年前的生活情况,具体的对象不做限制,可以是小区中的老人,也可以是父母,然后让各组学生进行讨论总结,最后全班共同分享。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能够真实感受历史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进一步了解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有效加深学生记忆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有效性与真实性。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