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个人毕业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个人毕业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个人毕业总结

大学生个人毕业总结范文1

在学习方面:刻苦钻研,勤奋好学,态度端正,目标明确,掌握了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拿到了《助理电子商务师证》,《计算机一级b证》,《英语中级证》,自学photoshop、flash、dreamweaver等软件。

学习期间,针对自己的专业,在网上开店,搞网络营销,不仅巩固了自己的专业知识,也增加了不少的社会阅历,我的兴趣广泛,爱好体育、绘画,写作等,积极参加各类班级活动。毕业只是求学的一小步,社会才是一所真正的大学。我还要继续努力。

在生活方面:在四年的校园生活中,自从我发现自己有缺点和问题后,我常常警戒自己,步入社会后也不能一心两用,这样让我成为一个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稳重,负责,善于交际的人,现在懂得擦干眼泪,收拾伤痕,站起继续勇往直前,前面的荆棘,不算什么,路上的障碍,我每攀登越过一次,便往云端靠近了一步。

我觉得自己的幸福来自社会,所以自己也要报答社会。生活在一个集体中,就要有广阔的胸襟和博大的胸怀。本着“迎难而上”的精神,我将凭自己的能力克服各种困难,更好地胜任将来的工作。

在思想上: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各项教学科研活动,不仅增加了自己的阅历,道德素质的修养也得到提升,在学校遵纪守法、爱护公共设施、乐于关心和帮助他人,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我曾在工厂打工,曾当过服务生,曾自主创业,曾当过销售员..积极主动,责任心强,具有良好的组织交际能力,注重团队协作精神,在这些实践中,我开阔视野,了解社会,深入生活,无限回味。更何况参加暑期实践活动的过程、阅历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相信,经过暑期实践的磨练,我们将变得更加成熟、更加自信。有一句话时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我懂得努力源于坚持,奋斗就会成功,所以要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前进,不断的创新…

大学生个人毕业总结范文2

毕业生自我鉴定主要是毕业生对自己在校期间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专业学习,课外活动,社会工作等方面的总结。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毕业生个人档案里的自我鉴定200字,仅供参阅!

毕业生个人档案里的自我鉴定200字【1】

本人近一年以来,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关心国家大事,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

遵守校纪校规,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政治上要求进步。

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钻研业务。艰苦朴素,勤奋刻苦,成绩优良。

班委工作认真负责,尊敬老师,关心友爱同学,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有一定奉献精神。

不足是学习成绩需进一步提高。今后我一定发扬成绩,克服不足,争取更大进步。

毕业生个人档案里的自我鉴定200字【2】

时光如梭,两年的专科生活转眼即逝,然而在这两年的专科学习生活让我感觉,既喜又悲,既酸又甜;我喜欢以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去做任何一件事,当毕业在即,回首两年苦笑颜开的学习生活,历历在目:

在这俩年的大学生活里,我有自己的长处,同时带来了不少的缺陷。辅导员总是对我不信任,打击我,说我一天跟狐朋狗友乱混,不误正业,一遇到什么事就打说打电话给我爸威胁;我们说话从来都说不到一块儿去;想到从小起,我一直是是父母的乖乖女,所有老师喜欢的学生,关心和关注对象,而现在的我。我不会怪她,我要狠狠的感谢她;我知道这是我的缺陷,是我没有做好与辅导员老师的交流工作,是她让我知道我长大了。

作为积极乐观新时代青年,我不会因为自己的大专文凭而失去自信,反而我会更加迫切要求自己充实充实再充实。完善自我。改善自身不足之处,始终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自我的全面发展为努力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一定能成功的到达理想的彼岸。

大学生个人毕业总结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就业思想;转变方法

为了改变传统就业模式的不足,高校必须建立更加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满足当代大学生就业工作需要。就业思想是影响大学生参与社会就业的关键因素,学校必须努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参与各个岗位的就业活动,以减小大学生就业群体的压力。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相关原因

每年大学就业人数庞大,全国超过600万人次参与就业,这使得历年大学生都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难”是所有应届毕业生都要面对的问题,但大学生就业困难与多方面因素相关,主观因素在就业局势中占有主导地位。

(一)观念模糊。大学生对就业缺乏观念性认识,认为毕业之后均能找到工作,这种潜在意识误导了学生参与就业活动。此外,部分大学生对就业岗位、薪资要求等过高,未能意识到就业环境现状,因观念模糊而难以成功就业。例如,有很大一部分同学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受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惯性思维所左右,强调大单位、大城市,且过分强调首次就业作用的结果,甚至为了这些条件而不惜放弃个人的专业。

(二)缺乏自信。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青年群体,大学生个人信心缺乏也是就业失败的一大原因,学生无法相信自己能够胜任相关工作,错失了参与就业的机会。同时,大学生不会根据自己的实力给自己准确定位、调整就业目标,而一旦自己设置的目标难以达到,就产生极大的挫折感;因个人自信心不足,应聘过程中面对用人单位,不能很好展示自己各方面才能,丧失就业良机。

二、大学生转变就业思想的重要性

2013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是高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2014年有毕业生727万人,加上13年尚未就业的大学生,今年2014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仍难好转。据此,我国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局势越来越严峻,积极转变个人就业思想是大学生必须要做的工作。笔者认为,转变就业思想有多方面作用,具体如下:

(一)思想升级。从思想观念上进行转变,大学生可以树立符合当代就业局势的人生观念,勇于参与市场就业竞争活动。为了更好地融入企业经营,大学生应聘岗位时能够转变原有的心态,从基层做起,不攀比高职高薪,这些都是学生思想转变带来的价值观念升级。从长远角度考虑,转变就业思想也是大学生长期立足于人才市场的根本,为其顺利找准工作岗位提供了参考。

(二)拓宽就业。虽说国内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局势日趋加重,但并非无工作可找,关键在于大学生以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就业。转变就业思想可以拓宽学生的就业范围,创造更多的市场就业机会,解决了大学生找工作难等问题。比如,教育部门倡导大学生走创业道路,从“我要就业”,变为“我要创业”。这种思想转变有助于实现大学生的事业理想,在追求梦想中创造属于自己的事业。

三、高校开展学生就业思想指导的方案

高校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机构,学好专业知识才是学生之根本。但是,很多大学生存在着“为了就业而就业”的思想,盲目考证是大学生群体的普遍现象,很多人认为只要有证书,就一定能找到好工作。基于大学生就业思想转变局势下,高校需从多个方面引导学生树立就业观念,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今后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一)专业学习。学生听高年级同学讲毕业前各种证书越多越好,于是在大学大部分时间里不停地通过各种渠道考了一大堆五花八门的证件,这些证件对学生就业的帮助作用有限,难以全面保障就业。应具备本学科专业知识、跨学科专业知识和综合交叉学科知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心理品质,兴趣爱好广泛;具有良好的科研作风和较强的科研能力等。

(二)思想品德。在学生中要提倡“先学会做人,后学会做事”、“让社会选择自己,让自己适应社会”等,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首先,避免盲目攀高心态,不要过多追求大城市待遇,而应从自身条件出发,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天地;其次,从职业道德等方面开展引导活动,让学生意识到成功就业的艰辛,克服各种困难做好就业工作。否则,只能使自己失去更多的就业良机。

(三)自我定位。大学生应保持清醒头脑,克服悲观心态,要明白所有毕业生要轻而易举找到满意的工作是不现实的。学会正确地认识自我,认知社会,根据实际就业形势,给自己一个合理的估价和定位。从过去只盯住“用人单位需要什么人才”转变到“我适合做什么工作”,并能立足长远,随着形势的发展随时找准“自我”的位置,恰到好处地发挥、贡献自己应有的聪明才智。

(四)指导创业。培养学生创业观念,鼓励自立创业条件的大学生脱颖而出,同时积极利用网上资源,了解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典型,更直观地了解同龄人的创业经历。专家指出,创业不仅激发了大学生的个人潜能,按照青年人梦想参与社会实践,同时也减小了国家调控学生就业的难度。另一方面,大学生创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磨练大学生思想、毅力等是很有帮助的。

四、结语

大学生每年都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不仅影响了高校专业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也对市场人力资源调度分配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引导大学生转变个人就业思想,可以激发其个人潜能,按照个人意愿参与社会就业活动;同时,条件允许下鼓励大学生创业,这也是当代青年人应具备的就业思想之一。

参考文献

[1] 牛金成,陆静.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及其启示――基于美、英、德、澳大利亚四国的比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1).

大学生个人毕业总结范文4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如今也已经成为社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产生,除了与大学生本身的就业理念有关,也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国家相关政策息息相关。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措施,有助于为大学生就业指明方向,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一、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唯一得到社会、政府、商业界认可的第三方教育咨询评估机构麦克斯研究院2014年《2014就业蓝皮书: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将2013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分为七类:第一类,受雇就业,分为受雇全职工作(包括与专业有关和与专业无关)、受雇半职工作两类;第二类,自主创业;第三类,毕业后立刻在国内或国外读研;第四类,毕业后读本科(针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第五类,没有就业和求职,在家准备考研或留学;第六类,没有就业,继续求职;第七类,没有就业,暂不求职并且也不准备求学。调查结果显示(表1)2013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91.4%)比2012届(90.9%)略有上升,比2011届(90.2%)上升1.2个百分点。其中,本科院校2013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8%,与2012届(91.5%)基本持平,比2011届(90.8%)上升1个百分点;高职高专院校2013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0.9%,比2012届(90.4%)略有上升,比2011届(89.6%)上升1.3个百分点[1]。就总体大学生就业率来看,情况较比之前两年有所改善,但上涨的比率并不高,还应该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措施。

表12013届就业率较高的主要本科专业(前10位)

另外,调查结果中还显示,此外,2013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3%,比2012届(2.0%)高0.3个百分点,比2011届(16%)高0.7个百分点。2013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33%)高于本科毕业生(1.2%)[1]。那么久目前的数据来看,我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较少,绝大部分毕业生毕业之后不会选择自主创业而是选择去找工作。

那么,上述进行的调差是毕业生毕业半年之后的情况的统计,2013年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对毕业生的必行落实率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毕业时“以确定单位”的仅占43.5%,若只考虑“确定去向”(包括确定单位、升学、出国、自由职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落实率为71.9;从学历层次看,落实率呈现中间小,两头大的趋势,即博士生和硕士生的落实率最高,均为86.2%;其次是专科生,为79.7%;本科生的落实率最低,为67.4%;从学校类型的比较来看:高职大专院校的落实率最高,为78.1%;其次是“211”(包括“985”)重点大学,为75.5%;普通本科院校排第三,为75.4%;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的落实率最低,仅为44.3%[2]。

二、 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

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学校、家庭乃至大学生自身,都对如今大学生就业现状的产生存在着一定的影响。从各个方面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更好的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社会原因

首先,由整个社会的就业情况来看,我国社会整体就业情况不容乐观,据统计局数据,十一五期间中国共增加就业人员仅2170万人,根本无法赶上新增流动人口的速度。近两年中小企业生存环境并未明显改善,截止2011年末中国流动人口2.3亿,城镇户籍居民6.9亿,如果仍按照2亿失业人口计算,失业人数占全部城镇生活人口的21.7%。但是,失业率是以劳动力人口为分母,因此,真实失业率水平显著高于21.7%[3]。整个国家的就业的压力,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另外,政府为建立健全的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目前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但实施力度不够。使得很多大学生不敢涉足一些风险大,不确定性强的行业。还有一个社会原因是缺少对大学毕业生毕业后的就业再培训,对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指导机制缺乏。

(二)高校原因

首先,随着国家政策的放宽,我国各大高校纷纷扩招,扩招所造成的结果便是大学生人数增多,毕业后共同竞争就业机会的人数增多,竞争者增多无疑给毕业生带来莫大的压力。第二,高校对专业安排与社会需求不符。很多社会上需要的专业人才,在高校中根本找不到相关专业,而一些社会中不需要或者需求量并不大的专业,高校仍然保留,导致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偏差。第三,各高校开设的专业课程,往往只是纸上谈兵,理论性很强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并不大,造成大学生毕业后缺乏实践经验,导致很多企业不愿意录用这种所谓的“职场小白”[4]。第四,作为高校来讲,没有更多的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即使提供了实践机会,大多数工作和岗位都是将大学生当作廉价、甚至是免费劳动力使用,并不能真正的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东西,学生迫于完成学业的压力只好服从安排,缺乏了自主选择的权利,使得学生有意见有不敢反应,不情愿的去从事工作,打击了学生学习、获取经验的积极性,另一个层面来说浪费了时间。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原因,高校并未对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观进行有力、有效的指导。正是这一原因,很多大学毕业生存在错误的择业就业观念,对自己的能力以及适合的工作认识不清,导致盲目择业。另外,高校在对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的发掘并不到位。诚然,现在各高校都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诸如“挑战杯”之类的科创以及创业大赛,但这种鼓励仅仅停留在比赛的层面上,并未让大学生树立创业的意识,使得大学生对创业的意识淡薄,毕业后绝大多数都选择就业,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就业压力。

(三)企业原因

当下企业虽然为大学生毕业生提供了数量繁多的机会,单就企业整体而言,适合大学毕业生的岗位并不多,综合上述高校的原因,多数大学毕业生实践经验少,对于企业中的很多岗位还不能胜任,因此大学生的择业面相对较窄,多数岗位都是基层岗位,与其他较低学历的人的岗位包括薪资相差无几,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大学生的自信心。另外,很多好的企业或者企业总部都集中在诸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使得大学毕业生为了追寻更好的就业环境和就业机会,纷纷扎入发达城市就业,使得这也城市就业压力过大。

(四)个人原因

首先,很多大学生经历了高考的洗礼,进入大学之后便开始享受轻松地大学生活,并未注重个人能力以及素质的提高,导致毕业后在找工作时到处碰壁,信心受到打击。第二,很多大学生心气高于能力,自己认为自己能力不凡,可以得到一份心仪的工作,但在面试中,自己喜欢的、觉得能胜任的工作没有企业愿意提供,而企业愿意提供的工作自己又觉得薪资太低、或者太无聊,自己不愿意做,导致就业困难[5]。第三,大学生创业意识淡薄,不愿意创业,也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最后,一些大学生没有主动找工作的意识,等待亲戚朋友以及家人帮助自己找工作,在等待的过程中消极待业。第四,大学生个人能力有待提高。当前,大学生就业的最根本原因来源于大学生自身,一个人能否在学习上包括职场上创造自己的一片天地,其主动性与创造性,即个人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及是外部环境建设的再完备,大学生自神的意识和能力不高,同样无济于事[6]。

三、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国家、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应该从社会、高校、企业以及学生个人角度出发,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策略。

(一) 社会角度

1. 健全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

大学毕业是大学生离开学校不如社会的转折点,必须完善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保障大学生利益,使得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能够有足够的自信、时间、机遇去选择职业[7]。另外,健全的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的建立,也为大学生创业提共更多、更便利的机会,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风险,为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创造可能,鼓励大学生创业。

2、 开展大学毕业生就业再培训

在大学生就业原因的分析中说道,现在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认识不足,在就业时通常存在“眼高手低”的情况。针对这一现象。政府应该对大学毕业生开展就业的二次培训,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能力,同时培养大学生的工作能力并进一步加强毕业生的学习能力,是他们能够更好地在今后的就业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找到适合自己能力的工作。积极转变大学生思想,鼓励大学生扎根西部,挥洒青春,为国家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8]。

(二)高校角度

1.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高校作为大学生培养基地,有义务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以及平台。高校应该在对大学生培养的过程当中,在打好理论基础的基础上,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并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高校可以在完成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推荐大学生进行兼职活动,增加时间经验,还可以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志愿、社会服务活动,真正的走出校园,走入社会,积累实践经验,为日后工作打基础。

2. 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素质

现在企业在招聘的过程中,除了看应聘者的工作能力之外,面试过程中,主要考察的是求职者的沟通交流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因此,高校在今后的教育过程当中,应该注重对学生人机交往能力的训练以及素质的培养。在开设基本理论课的基础上,开设礼仪训练课、以培养学生交流沟通能力的实践课程和类似模拟招聘、职场竞争方面的课程,一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和素质。

3. 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

虽然当前国家乃至疙瘩高校都在积极的羁绊各种科创活动、科创赛事和创业赛事,也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此类比赛,但学生的思想只是停留在参加比赛获得荣誉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或者是能够凭借所获得的荣誉在今后的就业过程中更胜一筹。很少有学生会想到去自主创业,成就自己的事业。因此,高校在鼓励学生参加科创、创业赛事的同时,应该让学生树立自主创业的概念,鼓励学生通过比赛积累创业经验,从而在毕业后创造出自己的一番事业。

(三) 企业角度

1. 为大学毕业生留存一定数量的岗位

大学毕业生是拥有相对较高学历的一个群体,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另外,面临数额巨大的大学毕业生,各企业应该留出一定数量的岗位来吸引人才,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施展他们的才能。另外,企业通过扩大招聘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可以为企业注入新的血液。对招聘今企业的大学毕业生实行轮岗,使得有能力的大学生不仅局限在一个领域,而是能够在不同的岗位上发现自己的能力所在,同时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

2. 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晋升机会

大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势必要从基层做起,去了解企业的文化同时熟悉业务、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但就现今来看,很多大学生不甘于做基层岗位而是向往到更高的职位上去施展才能。企业可以根据毕业生的工作能力,适时调整试用的期限,能力强的缩短试用期限,早日转正,或者直接进入管理层工作,这样就能级发大学毕业生的潜能,使他们能更好的工作,也从另一个侧面激发了大学生的就业动力。

(四) 学生个人角度

1. 放宽就业的地域视野

目前,我国大、中城市就业以基本趋于饱和,很多企业都会在各个地区建立分公司,相依些国际知名企业都会在世界各地进行招聘,因此,大学毕业生应该放宽对就业的地域视野,不仅局限于发达的大中城市。放宽自己的就业视野,才能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

2.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从大学生自身出发,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在对自己能力有充分的认识和评估的基础上,找到适合自己能力水平、自己能胜任的工作,避免“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不要以为追求高职位、高薪水,愿意先从基层开始注不学习,不断地充实和丰富自己。找工作室时免攀比,从个人能力出发,脚踏实地的就业。

3. 培养自主创业的观念和能力

大学毕业生还应该主动培样创业的能力。在大学期间多参与社会实践、社会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等,培养个人的实践能力,积累经验,也可以通过在大学期间参与兼职、实习,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以及管理方法,培养自己的办事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毕业后勇于自主创业,开辟自己的事业。开始时不必做得太大,也可以选择加盟连锁企业,不断学习。也可以选择先就业,岁这逐步的学习,在进行创业。总之,培养自己的创业观念,有助于自己更好的学习,更好的就业。

大学生个人毕业总结范文5

[关键词] 职业生涯教育;高校发展;社会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9.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1?0028?0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指通过系统的理论教育及科学的指导方法,借助各种职业测评软件、职业测试量表等工具、结合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鼓励大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目标,积极努力地提高自己的职业竞争能力,为今后的生涯发展做好精准的定位及充足的准备。[1]从大学生个体发展层面看,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良好的择业观,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全面提升其综合竞争力;从高校建设层面上分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校科学培养未来社会精英、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从社会层面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人才市场流动的相对稳定,有利于尽早实现人职匹配的理想状态,避免社会人才资源的浪费,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2]

一、对大学生个体发展的作用

1.有利于大学生端正人生态度

古人常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当今社会,人才济济,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做出一些成绩,必须提前规划好自己的人生目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思考未来“想干什么?”“能干什么?”“怎么干?”等问题,通过一些知名人士的讲座或访谈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职业定位、奋斗目标及人生意义,使其规划自己的未来,确立人生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有助于大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的养成。[3]

2.有利于大学生树良好的择业观

大学毕业生需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择业意识,不能在不考虑未来的前提下盲目学习,要结合社会需要,个人潜质,有针对性、有准备地学习和实践。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施教过程中,会适当介绍当前就业现状及劳动市场的人才需求,大学生只有清楚这些现实情况,才能将自身发展定位与市场的需求结合在一起,促成良好择业观的形成。

3.有利于大学生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

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法的精髓在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的入门工作,通过职业测评软件、职业测评量表的指导,让学生充分挖掘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以及价值观方面的特质。引导大学生思考自己能做什么工作,擅长做什么工作,而不是凭空设定不符合自己实际的职业目标,通过不断挖掘自己各方面的潜质和特长,才能帮助大学生尽快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

4.有利于大学生增强竞争力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明确自己所擅长的能力及挖掘自己的能力欠缺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大学生充分了解自我的能力后,不仅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更能找到与自己理想工作所要求的能力的差距,总结自己有哪些能力欠缺,从而通过努力学习、参与各种学生活动,有意识、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和锻炼自己不擅长的能力,有利于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增加自己未来求职过程中的砝码。[4]

二、对高校发展的作用

1.是高校就业工作的基本内容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高校就业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该项工作,党的十报告也提出要努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要把高校毕业生作为就业的重点扶持对象。如何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尤为重要,尤其是经济体制改革后,大学毕业生走向了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向选择的时代,高校应引导毕业生提前认清自我,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面,及早树立人生和职业的奋斗目标,才能有助于学生毕业后的顺利就业,因此,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应对当前严峻就业形势的有力措施之一,也是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特点是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而具有实际的指导作用,这种教育方式改变了以往传统思政教育中干涩生硬的培养方式,更容易得到大学生的认同和欢迎,因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广的有效载体。[5]二者在教育内容上也有一些共性的方面,比如二者在施教的过程中,都渗透着关于世界观、思想政治观、理想信念、人生价值观、法制观以及职业道德观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二者又相互补充,一方面,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人生观的形成,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推广,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普及又有助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实现。[6]

3.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高校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人才的培养,而优秀的人才是高校持续发展可依靠的重要力量。传统教育影响下,高校只注重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没有将高等教育与社会的需求有效地衔接起来,因此培养的毕业生在新的就业形势难免有些措手不及、力不从心。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可以促使大学生做好就业准备、认真规划人生发展目标,使高校培养出更多有充足就业准备的优秀人才,提升高校的整体就业率及学生个体的就业质量,从而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有利于高校品牌形象的推广,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对社会建设的作用

1.有利于人才市场流动的相对稳定

目前,劳动力市场上常常出现毕业生违约、频繁跳槽等现象,究其原因,更多的是因为大学生没有提早做好职业定位,没有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最终导致部分大学毕业生暂时找不到工作,或者工作一段时间后出现违约现象。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不仅有利于人才市场的相对稳定性,更有利于构建稳定的社会工作机制。

2.有利于尽早实现人职匹配的理想状态

人们常说“天生我才必有用”,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某个领域的专才,但关键是要找到发挥其才能的用武之地。职业生涯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尽量找准其职业发展目标,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使大学毕业生在求职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尽快完成角色转换,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领域,在合适的职业岗位上展现自己与众不同的才华。可见,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促成各类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理想状态,也能推动社会各项事业的建设。

3.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方面,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能使毕业生尽快获得梦想中的工作岗位,还能大大提高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满意度以及工作后的幸福指数。另一方面,因毕业生的求职意愿明确,就业后稳定性强,可以使用人单位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降低企业在招聘环节及后续培训管理方面的运营成本,有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从这个角度上讲,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促使毕业生求职,用人单位高速发展的良性循环,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福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7):3.

[2] 赵永春.大学生职业决策与职业生涯规划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3] 刘晓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因素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6):49-51.

[4] 莫华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研究学术期刊[J].出国与就业,2011(4):35-36.

大学生个人毕业总结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人职匹配;择业指导

一、新时期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

大学生择业观是在校大学生在读书学习、社会实践、接受教育等活动中逐渐形成并不断成熟的对自己选择职业的看法、信念、信仰、理想等思想形式。大学生的择业观是大学生衡量职业好坏、权衡择业得失的天平和尺子,具有时代性、主体性和差异性特点。大学生择业观主要包括择业理想目标、择业心理动机、择业认知状况、择业价值取向、择业实现途径等五个方面。其中,大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包括价值目标、地域选择、行业选择、岗位选择、工作条件选择等因素。

受新时期新的社会条件、文化环境等各方面影响,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越来越功利化、理想化、兴趣化。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倾向于考研或者考公务员,通过深造提升竞争力或找到“铁饭碗”,毕业选择创业的学生非常少;大部分就业的学生选择国有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等,对私有企业的热度较小;初毕业的大学生薪酬期望偏高,尤其是在家庭、攀比等因素影响下,产生了很多过高的薪酬期望;很多大学生择业以市场为导向,而非所学专业、个人能力以及社会需求等方面。

二、“人职匹配”视角下指导大学生择业

人职匹配理论以个性心理学和差异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其理论前提是承认人的个性结构存在差异。人们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可以找到合适的职业,达到人职匹配的目的,以获得个人需要、兴趣及心理的满足,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人职匹配强调个人先天心理倾向与早期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个性发展的重要影响,强调心理因素在职业选择过程中的支配作用,认为选择职业包含了个性的实现及进一步发展。

高校运用人职匹配理论指导大学生择业,必须先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从用人单位需求的角度分析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第二,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分析大学毕业生择业现状;第三,从低年级起,贯穿大学四年,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指导。参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南航”)2011-2014年《毕业生就业工作情况》中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

1.用人单位需求

纵观四年用人单位需求调查问卷的各项数据,不难发现用人单位对专业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外语应用能力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期望值。在基本能力部分,用人单位对专业技能、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有较高的期望,但随社会变化和单位发展等变化,各年度的各项基本能力被看重程度有所变化。近几年来,表达能力、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决策能力等越来越得到重视。

2.大学生择业现状

在南航已就业学生调查中,针对“选择单位和职业时最看重的因素”进行分析,大部分学生偏向就职于收入高、福利好、稳定有保障、地域较为发达、专业对口的企业。相反,社会需求、社会贡献、社会地位等因素被忽视的较多。同时,在南航近四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中,对大学生择业动机、择业认知、择业途径等多方面进行了调查。总结调查结果,南航毕业生中遇到择业困难的学生,主要原因为:缺乏合理的自我定位、择业的自我期望值偏高。同时也发现,大部分学生择业存在择业价值取向功利化。

3.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择业观

基于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大学生择业现状,在“人职匹配”视角下可以通过高校就业指导系列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择业观。

一是对低年级学生加强性格分析、兴趣探索、专业介绍,使之形成初步择业方向。进入大学前,大部分学生目标为高考,且较多学生的专业志愿为家长所择,入学后高校应在低年级设置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兴趣探索、专业探索,尽早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方向,并初步明确职业生涯发展路径,或在学校规定允许范围内尽早对专业进行调整。

二是对高年级学生加强行业、职业介绍与引导,提升学生求职能力,调整巩固择业意向。高年级学生在学好专业课同时,需要根据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着重提升相关能力,为求职做好准备。高校需要为准毕业生提升求职能力提供相关的培训与指导,提供往年各类毕业生去向等作为学生择业参考,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对学生个体进行择业指导。同时,加大目标行业、岗位的宣传力度,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将优秀毕业生送上重要行业、重要岗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