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冬天的古诗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冬天的古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冬天的古诗句

关于冬天的古诗句范文1

关键词:古诗词;民族文化;语文

G633.3

中国的古诗词已经有了五千年的历史,对于后人来说,这些古代的妙言佳作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几十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可以做到会背诵,会默写,也能用自己的话将诗的意思说出来。可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定的问题,即学生不会对这些古诗加以运用,渐渐地就忘记了。这就违背了学习古诗的初衷。在语文教学中若能对以前学过的古诗词加以灵活巧妙地运用又会怎么样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它除了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辅助语文教学外,还能熏陶人们的情感,净化人们的心灵,开阔人们的胸襟。所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积极尝试运用古诗词来促进语文教学。本文将对此浅谈以下几点:

一、运用古诗词进行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精彩巧妙的导语是奠定教学基调、营造课堂氛围、寻找师生互动平台的有效手段。在教学活动中,经常使用古诗词作为导语,折一枝红杏而引来满园春色,掬几朵浪花而激荡一江春水,不管是学生还是我自己都会受益颇多。如在教学《山在访友》一课时,我引用了学生比较熟悉的与友情有关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等等,学生们齐声朗诵,热情高涨,仿佛在课堂中带入了友人之间的那种相识、相知与相惜,这堂课的“主旋律”也就自然成了友情。

二、对古诗词进行改写,加深学生的理解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把古诗词转化成自己笔下的文字,是一条可供探索的好思路。在本册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中有一首选自《诗经》的《采薇》,由于书中只节选了原文中的四句,16个字,仅看字面,学生很难理解诗的意思和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我就将其改成了“一位卸甲退役的征夫回家乡,乡关渐进,想:是谁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中送我、如今我九死一生回来了会有谁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等我?这样学生就知道了他是春天走冬天回,季节变换,时光流逝,一去几年,他将家乡的什么季节错过了?学生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天,“一年好景君记,正是横黄橘绿时”的秋天……他快到家时会如何呢?学生们纷纷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样不仅对诗的内容进行了理解,也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了进一步的体会。同时也把以前学过的诗句学以致用。

三、灵活运用,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在指导作文训练时,古诗词也可大有作为。继承古诗词的极致,不仅在于记忆得多少,还在于让其成为源头活水。在教学活动中,尝试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古诗词,学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首先是对语言的美化功能,对古诗词的应用加以强化,能够将作文程式化的语言模式予以打破,为行文镀上亮丽的光泽。优秀的作文往往能够将作者扎实的古诗文基础展示出来,写作时总能信手拈来,给读者带来一种“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审美享受。其次是对主题的升华功能,古代诗歌中的很多哲理诗本身就是点石成金、升华主题的好素材。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对体现“母爱”的主旨非常适用;“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对体现“保持本真”的主旨非常适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对体现“奉献社会,不求回报”的主旨非常适用。对诗句进行恰当地引用,无疑会给文章锦上添花,使作文的思想品位得到提升,进而使得分的“亮点”得到增加。再次,让学生在“温故而知新”中感受到古诗用时更有趣。十一说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清明时吟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有新同学来到说一句“笑问客从何处来”;风筝飞舞的日子,互相道“忙趁东风放纸鸢”。让古诗词走进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是“诗”,从而引导学生将古诗词写入文章。这样就能在简单的应用中获得无穷乐趣,形成古诗阅读的良性循环。

四、通过古诗词进行审美教育,激发兴趣

高尔泰说过:“美是诗的基础。和美一样,诗永远体现着善与爱,不体现善与爱的就不成其为诗。”与其它文学形式相比,诗词更具有美的特质。实际上,在整个语文教育中都应贯穿美的教育,应指导学生发现并欣赏诗词中的语言美、意境美、韵律美、哲理美等,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觅美、捕捉美、学习美、创造美。如引导学生品味《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可领悟蕴涵其中的深刻哲理美;《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潭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是一首优美的词,可让学生相互讨论并阐述自己的感受。宋代的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因此,可指导学生将诗绘成一幅画来阐释自己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还可以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总之,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广大教师需要在语文教学中进一步去探索它的应用。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古诗词进行恰到好处的引入,无疑会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有利于积极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对古诗词加以运用。以上是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切身体会,也是很多学生的共同感受。

参考文献:

[1]巴桑.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浅析[J].赤子(上中旬).2014(22):161.

关于冬天的古诗句范文2

今年的立冬在11月7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代表着自此进入了冬天,处在着干湿、光照、气温等过渡的节点上。今天小编整理了关于立冬节气的诗句_立冬节气古诗词大全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立冬诗句

1.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释文珦《立冬日野外行吟》

2.立冬犹十日,衣亦未装绵。——方回《九月二十六日雪予未之见北人云大都是时亦无》

3.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王穉登《立冬》

4.立冬前一夕,聒地起寒风。——周南《十月十日立冬》

5.潜发枯草萌,乱起蛰虫伏。——苏辙《立冬闻雷》

6.昨日立冬雨,内河中夜雷。——范梈《九月二十八日,济上作》

8.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钱时《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

9.自立冬,将残腊,雪片似江梅,血点般山茶。——马致远《双调·新水令·题西湖四时》

10.惟立冬之,天惨懔以降寒。——夏侯湛《寒苦谣》

11.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钱时《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

12.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仇远《立冬即事二首》

13.羁旅立冬时,凄风擗面吹。——李英《立冬客馆病坐》

14.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陆游《立冬日作》

15.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仇远《立冬即事二首》

16.立冬前一日,雷电蛰虫惊。——陶安《癸卯九月二十一日作》

17.立冬犹十日,衣亦未装绵。半夜风翻屋,侵晨雪满船。——方回《九月二十六日雪予未之见北人云大都是时亦无》

18.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紫金霜《立冬》

19.立冬九日如此寒,敲日玻璃碎成屑。——赵熙《沙市雪定,三用前韵》

20.黄杨倔强尤一色,白桦优柔以半疏。——紫金霜《立冬》

21.立冬杀气凝,清霜会晨朝。——刘攽《观猎》

22.立冬前未冷,已是放梅时。——屈大均《从石涛禅师乞花插瓶·其六》

23.倏忽秋又尽,明朝恰立冬。——冯伯规《岁晚倚栏》

24.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李白《立冬》

立冬诗词

1.《立冬》

【唐】李白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2.《立冬日作》

【宋】

室小财容膝,墙低仅及肩。

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

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

平生师陋巷,随处一欣然。

3.《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

【宋 】钱时

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

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

4.《立冬》

【明】王稚登

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

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

5.《立冬节斋宿竹宫悼姚高士》

【宋】程公许

金鲫鱼犹涵藻涧, 玉蕤香未破梅花。

人生转眼皆泡幻, 勘破须饶老作家。

6.《立冬日野外行吟》

【宋】释文珦

吟行不惮遥,风景尽堪抄。

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

饮虹消海曲,宿雁下塘坳。

归去须乘月,松门许夜敲。

7.《立冬》

【元】陆文圭

早久何当雨,秋深渐入冬。

黄花独带露,红叶已随风。

边思吹寒角,村歌相晚春。

篱门日高卧,衰懒愧无功。

8.《立冬夜舟中作》

【宋】

人逐年華老,寒隨雨意増。

山頭望樵火,水底见漁燈。

浪影生千叠,沙痕没幾稜。

峨眉欲還觀,須待到晨興。

9.《立冬即事二首》

【宋】仇远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

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奇峰浩荡散茶烟,小雨霏微湿座毡。

肯信今年寒信早,老夫布褐未装棉。

10.《立冬》

【宋 】紫金霜

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

黄杨倔强尤一色,白桦优柔以半疏。

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

拟约三九吟梅雪,还借自家小火炉。

立冬古诗

冬景

宋-刘克庄

晴窗早觉爱朝曦,竹外秋声渐作威。

命仆安排新暖阁,呼童熨贴旧寒衣。

叶浮嫩绿酒初熟,橙切香黄蟹正肥。

蓉菊满园皆可羡,赏心从此莫相违。

烟雨馆立冬前一日

宋-葛绍体

已过重阳种,留连秋色带霜华。

休言明日朔风起,肠断天涯人怀家。

立冬即事

宋-仇远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

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

宋-钱时

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

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

岁晚倚栏

宋-冯伯规

倏忽秋又尽,明朝恰立冬。

细倾碧潋滟,喜对白芙蓉。

问信迟宾雁,催寒有响蛩。

暝烟都不见,闻得望晚钟。

《九月二十六日雪予未之见北人云大都是时亦无》

【宋】方回

立冬犹十日,衣亦未装绵。半夜风翻屋,侵晨雪满船。

非时良可怪,吾老最堪怜。通袖藏酸指,凭栏耸冻肩。

枯肠忽萧索,残菊尚鲜妍。贫苦无衾者,应多疾病缠。

《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

【宋】钱时

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

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

《立冬闻雷》

【宋】苏辙

阳不收敛,半岁苦常燠。禾黍饲蝗螟,粳稻委平陆。

民饥强扶耒,秋晚麦当宿。闵然候一雨,霜落水泉缩。

荟蔚山朝隮,滂沱雨翻渎。经旬势益暴,方冬岁愈蹙。

半夜发春雷,中天转车毂。老夫睡不寐,稚子起惊哭。

平明视中庭,松菊半摧秃。潜发枯草萌,乱起蛰虫伏。

薪槱不出市,晨炊午未熟。首种不入土,春饷难满腹。

书生信古语,洪范有遗牍。时无中垒君,此意谁当告。

《论语·阳货》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何言:说过什么?

四时:四季。行:运行。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四季照样运行,万物照样滋生。

《左传·昭公四年》

冬无愆阳,夏无伏阴,

春无凄风,秋无苦雨。

《书周易·革》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何言:说过什么?四时:四季。行:运行。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四季照样运行,万物照样滋生。

《论语·阳货》孔子语

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

愆阳:过于温暖。伏阴:夏寒。凄风:寒风。苦雨。久下不停 的雨。

《左传·昭公四年》

关于冬天的古诗句范文3

从语文教材来说,其中也有不少关涉旅游文化的作品,在七年级到九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的篇目中涉及旅游文化内容的占2/5左右,其中涉及到山岳、动植物、江河湖泊、气候等自然景观的主要有:《日》、《月》、《三峡》、《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湖心亭看雪》、《小石潭记》、《济南的冬天》、《秋天》、《观潮》、《雪》和《桃花源记》等;涉及到古建筑园林和历史文化遗迹的有:《苏州园林》、《满井游记》、《中国石拱桥》、《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通过这些文章的学习,不仅可以利用美丽的景物,以及其景物中所体现的语言美和情感美,陶冶学生爱美的心灵,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素质的养成,让他们能够用心拥抱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体会大自然,同时还可以利用文化历史丰富学生的审美内涵,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民族文化的精神,提高学生对中国旅游文化的理解力。语文教材中还涉及了不少关于旅游活动的练习,比如在八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中就设计了“寻觅春天的踪迹”踏青旅游活动,这项活动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以郊游的方式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通过这个活动促进了学生对大自然的亲切感,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旅游文化的理解。

二、旅游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和应用途径分析

(一)通过旅游文化资源的利用来提高语文教师的备课质量和授课质量

教师的备课看似简单,其实是非常复杂的,备课的质量对授课的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一般来说,教师的备课主要是在读课文的基础上,参考教参,并通过阅读其他与本次课程教育主题相关的内容,对其从整体和细节两个方面进行综合并总结而制定出来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备课才是比较完善、质量较高的备课。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表达出课文中所写内容的真实接触和感想,那么其备课质量必然会大大提高。比如在姚鼐的《登泰山记》这一课的学习中,作者的登山路线是课文的线索,备课前教师需要一步步地根据文字理清作者的登山路线,将其系统起来才能进行下一步教学。而如果教师已经亲自登过泰山,经历过登山的过程,体会过登山的感觉,那么他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登山经过并结合这篇课文的描述,在很短的时间内理清作者的登山线路并通过将自己的登山情感与作者的情感相融合,加强备课质量。另外,讲课时,教师的心境、感受会影响到学生,教师在授课时还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将自己登山过程中的所见所闻,登到山顶时的感受以及自己的情感变化等与学生进行分享,使课堂教学内容更丰富更充实、生动,情感更加真挚,更加有趣和真实,进一步将心境升华,深化,唤起学生的向往之情。

(二)通过旅游文化资源的利用提高语文教学课堂的活跃性

在课堂上利用旅游资源能够有效克服语文课堂教学的乏味和刻板,如果学生曾经见过去过这些地方或者这些景物,那么他们就会踊跃阐述自己对课文的见解,这样教师就可以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导出作者的思想意图,将文章还原到生活中,这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情感感受,升华思想。现在很多学生都沉迷于电子游戏中,忽略了与周围人的沟通和交流,使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理解产生了偏差,而通过旅游资源的利用,提高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的活跃性,为学生创造了自主交际的场合;提高了学生的思想交流意识,将语言知识转换成了与外界沟通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并激发了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另外,教师还可以将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利用旅游资源,使学生亲身体会大自然赋予的课文意境,并通过旅游知识的串联,使学生对文章有更加深刻的印象,调动学生的逻辑思维,拓展学生的心智培养,通过这种方式还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三)通过旅游文化资源的利用促进学生对于古代诗文的理解

古诗词是语文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它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传承古代文化的主要途径,再加上流传下来的古诗词都是精髓,因此更加具有学习价值。我国古诗词中绝大多数作品都是作者身临其境写出来的,它们都是通过精炼的语句,来向我们展现了深邃的哲理和深远的意境,因而具有不朽的魅力。当我们外出旅游的时候就经常会发现在游览的地方会有一些作者写下的古诗词,这些脍炙人口的诗词都成为不朽的诗句在世间代代流传下去,当我们在诗人们曾经到过的地方读着他们留下的诗词,我们更加能够真实地领悟到作者所描述的那种意境,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作者所抒发的那种情感,这才是文学真正的享受和体验。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更加重视真实感受,只有通过真实的感受,学生才能对文学中的魅力进行深层次地理解、感悟和欣赏,将旅游文化资源运用到语文教学中能够增加诗句的直观感受和文学感染力。如果你曾经登上过泰山,当你站在泰山顶端,居高临下,极目远望时,你一定能够真切地体会到唐代诗人杜甫所写下的那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如果你曾经游览过古寺、古桥、古关、古镇还有古运河,那么当你在阅读张继的《枫桥夜泊》时,你才能够亲临其境,想象到当时的月亮中天,乌鸦在凄凉地哀啼的景象,感受当时满天霜华的寒意,并进入诗的意境,体会到当时面对江枫和渔火时作者难眠的心绪。

(四)通过旅游文化资源的利用提高语文写作的教学质量

语文教学的一个主要教学任务就是积累,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而积累是无法在短时间之内完成的,是需要通过很长时间的坚持和持续才能实现的。积累对于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表达就是通过语言的方式或者书面的方式将自己心中所思所想表述出来,没有丰厚的积累,就没有流利的表达。旅游文化资源就是一个积累的很好方式,它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名人名家是如何写出那些脍炙人口的佳作。比如在记叙文的写作中,学生可以按照事物的顺序,将旅游经过从头到尾、真实、有条理、有重点地进行叙说,内容要详略得当,并在记叙中要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情感,并抒发自己的所感所想,其中较为著名的代表作为《登泰山记》和《故宫博物院》等。

三、结语

关于冬天的古诗句范文4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

很多人认为,地理就是由地理学的知识体系构成的。其实,地理学科是一门边缘学科,所谓边缘,就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除地理知识体系外,地理科学中含有更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获得科学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此外,还包括科学工作者在研究科学过程中的特殊情感、态度和心理体验。著名理论家维特罗克的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研究表明:学习是知识整合重建的过程,通过新知识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认知渗透,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提升,更上一层楼。学生对意义的建构需要理解、消化,才能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模式。一方面,获得新知识,要以原有知识为基础,通过建立联系,融入到原有的经验当中;另一方面,新知识渗透到旧知识当中,会产生“化学反应”,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应利用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性的特点。教师将生活实际与地理知识联系,不仅激发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重设教学情境,给学生完全不同的教学氛围,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地理学核心素养之一是综合思维。与地理学科本身特点是非常吻合的。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体现在与其他学科的广泛联系,与数学、物理、生物、历史、语文等学科密不可分,结合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和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对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也受益匪浅。

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发学生共鸣

在教学中,我发现很多教学内容可以和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大气污染如今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在城市化教学中,可以联系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出“雾霾”“PM2.5”等热门概念,激起学生兴趣,还可进一步联系天气对空气污染的影响。例如大风降水天气,空气质量较好;晴朗无风天气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空气质量较差。广告短片是一种浓缩的视觉艺术,有些广告不仅能起到传播信息的作用,还能形象的反映地理原理。例如水循环部分的教学,我用法国依云矿泉水广告作为补充教学,学生能更直观的理解水的三态变化和循环的过程。

二、与其他学科联系,融会贯通

关于冬天的古诗句范文5

关键词:享受语文;激发兴趣

有人说,人生是遗憾的艺术。同样语文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课堂艺术,但我想:只要热爱它,能够永远地去追求,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时时总结和提高,遗憾是可以减少,甚至于是可以避免的。快乐语文课堂教学是指学生能够以轻松、愉悦的心情来学习语文、享受语文,力争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较好的课堂效果。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让他们快乐的学习语文,他就成功了一大半。

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语文教师要利用一切机会、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喜欢语文,热爱语文,发自内心地想学习语文。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努力。

一、在新课“导语”上大做文章

不管是导入新课,抑或是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我都喜欢“演说”几分钟,目的在于把学生置于一种氛围,一种境界中,让学生能够很快地进入学习心理状态。

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了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春》、《济南的冬天》后,我开始梁衡先生的《夏感》教学。我课文的“导入”是这样设计的:我们欣赏了朱自清笔下充满希望、美丽无穷、有无限活力的春,又领略了老舍描写的温晴慈善、秀气明亮的济南的冬天,现在我们又来看看梁衡带来的夏天,又该是一番怎样美好、趣味横生的景象呢?学生听了我的这一番开场白,学习情绪就一下子调动起来了!

二、给学生极力推荐好文章,使学生能够进入学习状态

好诗、好散文是语言艺术的极品。师生阅读,不仅可能获取美的享受,还能陶冶情操、塑造品格,开拓视野,发展能力。

我不仅要推荐现代诗《再别康桥》、《雨巷》,散文《听潮》、《白杨礼赞》,古诗词李白、李清照系列抒写“愁”的诗句,国外的《伊索寓言》、《名人传》等。还从《读者》、《美文》等报刊杂志中选取好文章,打印给学生阅读,并适当做一些点拨,并鼓励学生多读多背。

三、讲述文学艺术大师的故事,使学生受到感染

学生听了文学艺术大师的故事,受到感染,有了崇拜,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树立了信心,进而有所追求。

例如,给学生讲了法国作家司汤达的故事,就感染了好些学生。

法国现实主义大师司汤达,当他在世时从没有被列入法兰西作家行列;当时,他的《爱情》卖出的总数只有二十二册,《巴玛修道院》发表后,除了巴尔扎克给予最高评论外,几乎无人问津;1830年《红与黑》脱手后也没给他带来什么声誉,作家活着时没出过第二版。批评家更是看不顺眼,哪还有“轰动效应”呢?可司汤达却对自己信心倍增,他说:“到1880年的时候,将会有人了解我。”“我抽了张彩票,得奖号码是:1935年拥有读者。”又说:“我一定是为二十世纪而写作。”果然那以后,苍天有眼:世界各地争相传阅《红与黑》,而且这部小说越来越受人重视,怪不得托尔斯泰说《红与黑》给自己影响最大,难怪高尔基视《红与黑》是文学中的圣经。

我还进一步说,优秀作家之所以能够笑傲时代,是因为他们在创造代表作时,人生体验、社会阅历、思想意识已是有相当火候,艺术造诣、对小说的深刻理解已是日臻圆熟、炉火纯青。再加之“严肃的诗艰苦地写”――真可谓是苦僧寒士,呕心沥血,一日又一日,一年复一年,一遍又是一遍地,像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那般,方成正果。

这也是在鼓励学生要认真正确地对待自己的作文,不要随随便便地写作文的。有人说,“态度决定一切”就是这个道理。

四、利用影视、报刊等媒体,让学生在轻松享受中学语文

语文教师要向学生灌输:语文无时无刻、无地无处不在。学生喜欢看《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电视剧,告诉学生如能够阅读小说原著,二者结合起来,就有巨大的收获。

教学一些经典课文,喜欢把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让学生多见识一下“多媒体”这一巨大资源宝藏。无论是课文范读、视频材料、课件展示、作业练习等,都可以选取最好的资源,使学生获取最好的语文享受。

如教学小说《范进中举》时,我不仅选取了最好的“朗读录音”,还给学生播放了一段电影:胡屠夫教训、大骂女婿范进的录像。学生看得津津有味,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总而言之,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语文“快乐”课堂催化剂。语文教师只有真正地热爱他(她)占据的职业、岗位,才可能得到应该有的回报:因为给别人快乐,他自己也会得到快乐。

关于冬天的古诗句范文6

【关键词】诗经采薇依依雨雪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一句出自《诗经?小雅?采薇》,《采薇》一诗是写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家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思所想,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这句诗脍炙人口,久为传诵,被称为《诗三百》中最佳诗句之一。对它的阐释已有1500年的历史,其中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拟雨雪之状。”可见依依这个词写得有多好。按照通行注解,杨柳:古诗文中杨柳通用,泛指柳树,柳者,留也。依依,轻柔的样子。古人送行,折柳相赠,表示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在王夫之的《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他的评价意思是说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王夫之认为走在回乡路上的士卒心里是“乐”的,这种理解未必正确。这位士卒一直非常牵挂家里,心里非常痛苦,当他终于能够结束服役回家的时候,他的心里不只是单纯的高兴,而是百感交集。他希望马上能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而同时又会不由自主地担心家里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因为自己离开家已经很久了。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对比给他一种不胜今昔之感,正符合此时他复杂的感情。

“依依”如果解释为柳枝随风飘拂、轻柔相依的意思,意境大胜,宛如柳枝相互靠近依依不舍。近日拜读郭在贻先生《训诂学》,该书第69页讲到“依依”乃是茂盛的样子。郭在贻先生说:“依依与霏霏相对,霏霏指雨雪之密,依依亦当指柳条之茂密也。依是影母字故有茂盛义。高亨《诗经今注》引一说‘依借为殷,殷殷,茂盛貌。’其实因声求义,依字自有茂盛义,不必谓为殷字之借。《诗经》‘依彼平林’,《毛传》依,盛貌。是其证矣”。

历史上关于《诗经》这句话的注解分为两派,第一种观点认为“依依”是轻柔飘拂之意,比如《汉语大词典》就把“依依”解释为“轻柔披拂貌”。向熹的《诗经词典》解释为“依依,柔嫩婀娜的样子”;第二种观点认为“依依”当为“茂盛的样子”,毛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韩诗薛君章句曰:依依,盛貌。毛诗无传。据《诗经》 ‘依彼平林’传:依,茂木貌,则依依亦当训盛,与韩诗同。依、殷古同声,依依尤殷殷,殷亦胜也。”我认为第二种解释是正确的。

古人注解均未说明到底是什么茂盛,其实依依茂盛的并不是郭在贻先生在其著作《训诂学》中所提到的柳枝,而是柳芽,是柳枝上面繁茂逼人簇拥在一条在线的柳芽。所以此处“杨柳依依”说的是柳芽刚冒出来不久那种稠密的样子,并不是说柳条多么茂盛,因为柳条茂盛体现不出开春这个节气,夏季柳条在柳叶的修饰下更为茂盛,也不是长成柳叶后随风依拂。朱熹在《诗集传》中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去声)雪霏霏(芳菲反)。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叶于希反)。(赋也。杨柳、蒲柳也。霏霏、雪甚貌。迟迟、长远也。此章又设为役人、预自道其归时之事、以见其勤劳之甚也。程子曰、此皆极道其劳苦忧伤之情也。上能察其情、则虽劳而不怨、虽忧而能励矣。范氏曰、予于采薇、见先王以人道使人。后世则牛羊而已矣。)《采薇》六章章八句我出我车、于彼牧(叶莫狄反)矣。自天子所、谓我来(叶六直反)矣。召彼仆夫、谓之载(叶节力反)矣。王事多难(去声)、维其棘矣。(赋也。牧、郊外也。自、从也。天子、周王也。仆夫、御夫也。此劳还率之诗。追言其始受命出征之时。出车于郊外、而语其人曰、我受命于天子之所而来。于是乎召仆夫、使之载其车以行、而戒之曰、王事多难、是行也不可以缓矣。)”时间上对应春冬,已喻时间久远,写杨柳依依不舍可以理解,那写下雪干吗?所以必是以柳树开春之繁茂和冬天下雪对比,以示时间之久远也。《诗经》郑玄笺认为“我来戍止,而谓始反时也,上三章言戍役,次二章言将率之行,故此章重序其往反之时,极言其苦以说之。”

在后代诗歌中,也有许多“依依”是“繁茂的样子”的意思。例如:

尔乃孟陬发节,雷隐蛰惊。散叶荑柯,芳花饰萌。麦萋萋于旄丘,柳依依于高城。相雎鸠之集河,观鸣鹿之食萍。(六朝 全刘宋文) (与萋萋对文,茂盛义)

步江皋兮骋望,感春柳之依依,垂丝叶而云布,零华而雪飞。(六朝 全刘宋文)(点明季节是春季)

诵庾信《枯树赋》。将及终篇,避谈字,因易其韵曰:“昔年移柳,依依汉阴。今看摇落,凄怆江浔。树犹如此,人何以任。”(北宋 话本 太平广记)(与摇落对文。茂盛义)

长安二月柳依依,西出流沙路渐微。阏氏山上春光少,相府庭边驿使稀。(全唐诗)(点明季节)

岁华南去后,愁梦北来频。惆怅江边柳,依依又欲春。(全唐诗)

到春来绿依依柳吐烟,红馥馥桃喷火,粉蝶儿来往穿花过。黄莺出谷寻新柳、(全元曲)

自君之出矣,杨柳正依依。君去无消息,唯见黄鹤飞。关山多险阻,士马少光辉。流年无止极,君去何时归。(杂曲歌辞九 自君之出矣)

“依依”是个连绵词,不可分开解释,更不可受“依”单字的迷惑。这样全句便可怡然理顺,当初我离开的时候,柳枝才刚刚长出新芽甚为繁茂,才刚是开春的季节,而今我解甲退役终于回来了,这时已是大雪纷飞的隆冬,以春冬相隔喻征途漫漫。

郭在贻先生雨雪霏霏指雨雪之密,亦存疑,两种解释可能:

一、雨,破读,动词,雨雪,下雪也。但这样解释和杨柳不相对,这句诗对仗很整齐,昔(始也)今、往来、矣思(思为语助,与矣对文)、依依霏霏。

二、从对文上看,杨柳两个名词并列两种植物,雨雪亦应是两个名词并列,但霏霏是茂盛之义,雨大又雪大的情况实为罕见。疑此处杨柳并称意义偏向柳字,雨雪并称意义偏向雪字。

其中第一种解释我认为较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