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考察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农业考察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农业考察报告范文1

一、考察地点情况简介

寿光市地处山东北部沿海,总面积218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56公里,辖19处乡镇、街道,耕地135万亩,人口108万。近年来,该市紧紧围绕“全省进前列,百强上位次”的发展目标,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进程,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先后六次跻身全国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目前位居第67位,农业增加值列全国第19位,是着名的“中国蔬菜之乡”。2003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55.5亿元,财政总收入11.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05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78亿元,农业增加值32.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8元,到今年4月底,各类存款余额132.8亿元,比年初增加17亿元。

寿光人种菜有着悠久的传统,上个世纪80年代初,寿光市率先试验成功了冬暖式大棚蔬菜,推动了一场遍及全国的“绿色革命”。目前,全市共推广应用蔬菜生产新技术24类300多项,引进荷兰西红柿、日本伊丽莎白甜瓜、韩国苦菜等30多个国家的蔬菜新品种500多个。蔬菜种植面积80万亩,总产38亿公斤,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达到40万亩,无土栽培蔬菜发展到5000亩,有61种农产品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使用权。

寿光市是中国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也是被国家命名的唯一的“中国蔬菜之乡”。近年来,寿光市按照大规模、高起点、外向型、强带动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目前,全市已兴办以蔬菜加工为主规模较大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44家,年加工能力达80万吨,已有上百种农副产品直接或间接通过加工进入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完成农产品出口10多万吨。

该市坚持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流通,先后在市区建设了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在8处乡镇建设了10个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全市农贸批发市场发展到26处、集贸市场186处。其中,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已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辐射全国30多个省、区、市。与此同时,他们开通了寿光到北京、哈尔滨、海南的“绿色通道”,设立了网上专卖店,在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市场开展了直供直销、专柜专销,建立了连锁店,带动了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

一、经验与启示

在这次考察中,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在整体考察了寿光在农业结构调整,特别市蔬菜生产方面的先进经验的同时,针对我乡实际情况,就如何提升农业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等问题,重点对寿光的农产品加工业进行了考察。通过看现场、听介绍,我们对寿光的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对照我乡刚刚起步的农产品加工业所面临的问题,使我们在学到许多宝贵经验的同时,也得到了深深的启示:

近年来,尽管我乡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取得了显着的成绩,粮食、瓜菜、果品、畜禽水产品的产量逐年提高,但由于供求关系的影响,粮、菜、肉、蛋等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或下跌,农民增产但增收缓慢。农民增收已成为牵动我乡经济发展全局的大事。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于解决当前农业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升农业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增强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

农副产品加工业是农业产业链条延伸的最高层次,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牵动全局的作用。首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初级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其次,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可以解决当前农产品“卖难”和农民的困难,而且可以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增强农业竞争力,加快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第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也是应对wto挑战、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步骤。

(二)、农产品加工业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

目前,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极其必要,而且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1.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开拓农产品的新市场,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食物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吃的营养,吃的健康。高档食品,保健食品、无公害绿色食品尤受人们喜爱。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将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创造出巨大的市场空间。

2.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水平还不高,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三)、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环节

农产品加工业一边连接初级农产品,一边直接面对最终需求,通过产品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既可以拉动种植业、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又可以带动第三产业,改变农产品的贸易条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环节和枢纽工程。农产品加工业中的一些企业经过多年的积累发展,可逐渐成为带动一方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以公司加农户的形式与农民建立了更为密切的利益关系。从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几点建议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心和关键,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枢纽工程,面对农民增收缓慢的压力以及我乡跨入经济强乡进程中涉及到的一些问题,我们应该有选择地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加强相应的对策性设计和研究,以便在实际工作中能有效地解决和处理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和深层次矛盾。针对我乡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情况,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坚持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以龙头企业为中心,建设专业化、商品化农产品生产基地,使基地生产逐步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由兼业为主向专业化生产转变,提高基地建设的整体水平,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系列化生产。积极培育、扶持鲜鲜食品有限公司这个龙头企业,发展蔬菜、果品、玉米、豆类等农产品的冷藏加工、出口,带动农户发展甜玉米、青豆、草莓、胡罗卜、辣椒等适于速冻加工的农产品;以前岳兴义面粉厂为龙头,发展优质、专用面粉的生产,带动起我乡优质、专用小麦的生产。并使我乡农产品的生产向专业化、规模化、化的生产方向发展,在我乡建设甜玉米、优质小麦、瓜菜等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提高我乡农产品的加工程度和产业化程度。

2.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推动加工业的发展。

在农业结构调整上要围绕“优质高效”和适宜加工的品种开展;在种植业上,应大力发展专用小麦、专用玉米、青豆的生产;在果菜等经济作物中,重点发展草莓、胡罗卜、辣椒等品质好、产量高、适合冷冻加工品种。为此要做好两件事:一是调整技术推广的重心,根据加工业的需要,加强专用原料品种开发和技术推广;二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规模,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建立和完善检测手段,促进优质优价和专业化生产。

考察报告格式 ·民办教育考察报告 ·服装企业考察报告 ·赴外地学习考察报告

3、认真谋划,协调发展。

我乡虽然有鲜鲜冷冻食品、兴义面粉、圣益饲料等农产品加工企业,但却没有一家畜禽产品加工企业,对于占我乡农业产值的80%的畜牧业来说,应该是一项空白。在我乡今后对农业发展的谋划上,要注重畜对禽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植和培育,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向畜禽产品加工业的投入,最大程度的提高我乡畜牧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4.积极实施名牌战略。

现代农业考察报告范文2

关于赴凉山州农投集团考察报告—论农投企业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

市发投集团公司:

4月24日至4月27日,我司一行8人在市发展投资集团的带领下,赴凉山州农投集团学习他们的先进管理模式和管理经验,我们带着问题,虚心求教、求取真经;看一路、学一路、议一路;当地农业发展活力之足,发展水平之高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通过考察学习,洗脑清脑,使我们理清了思路,明确了发展战略方向,达到了考察学习的预期目的,现将考察学习情况汇报如下:

到达凉山州西昌市后,凉山州农投集团对我们一行人员表达了热烈的欢迎之情,并组织召开座谈会向我们介绍公司的基本情况。会上,凉山农投集团董事长张伟一直强调“天下农投是一家”,对我们这次取经也可以说是毫无保留,将他们集团公司三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倾囊相授,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凉山州农司于2016年成立,由于凉山州特殊的地理位置、政治环境及艰巨的脱贫攻坚任务,作为最涉及民生的国企,凉山农投成立之初便承担着凉山州委、州政府及当地百姓的殷切期望。而企业刚刚成立,资金短缺、制度混乱、人员紧张、管理人员大部分来自体制内,对企业管理毫无经验等问题深深困扰着每一位凉山农投人,可以说每一天都在面临企业生死考验,各种艰辛自不需赘述。

经过对自身定位及企业发展的思考,凉山州农投集团理清思路,致力于四项主要措施推动企业发展。

1.土地综合整治,既完成政府安排,打造民生工程,又兼顾保障公司利益。

2.农业产业化经营,引进陕西海升集团,组建凉山州海升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在全州规划投资蓝莓、大樱桃等精品果业项目。拟采用“会东模式”将在西昌、会理、宁南、盐源、越西、甘洛、昭觉、普格等县市布局高品质现代果蔬种植基地。

3.农产品加工贸易流通,建设占地30亩,日生产营养餐5万份的中央大厨房。生产经营正常后,向周边县市以及成都地区复制推广;开展“以购代捐”和农产品销售业务;与成都益民集团、简阳汇众农投共同组建成都大凉山农产品加工贸易园区。

4.农业投资金融服务,与四川众信资产共同发起设立了凉山州首支产业私募基金——众农基金。同时积极参与西部农保筹建工作。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通过这一系列有效措施,凉山农投集团2019年实现了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20%,营业利润1114万元,既完成了政府的一系列惠民任务又保证了公司的收益,实现了双赢。可以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说明了凉山农投集团的经营理念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此次考察,凉山州农投集团的成功经验引发了我们很多思考,同样作为农司,可以说我们与凉山州农投集团有太多相似之处。同样是组建不久,同样是体制内人员担任负责人,甚至同样是资金、人员紧缺。我们公司又该何去何从,要如何找准自身定位和企业发展方向,如何发挥国企的社会责任,如何保障企业的长足发展等成为我们思考的重中之重。

作为企业首要保证盈利,企业发展上要破除行政思维,建立健全的现代化企业制度,树立市场意识,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敢作为、善作为、有作为,做实资产、做强主业,搞好公司经营工作,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但是作为国企,尤其是像农投这样涉及民生的国企又不能只考虑盈利,要有国企的社会责任感,不能把自己当做普通私企来运营,否则国企和私企又有什么区别。我想区别就在于私企不能做的我们国企可以做,涉及民生的农业项目,国企要不计利益,政府要求的工程,国企要高标准、高质量完成。老百姓可以做的我们国企不做,老百姓自己可以动手参与盈利的我们国企坚决不涉足,对于农业这样前期投入大、风险大的产业,企业、尤其是国企,和私人作坊式竞争是不具有优势的,也没有必要,我们农业国企的存在就是为百姓起示范作用、带头作用,我们要主抓项目,引进技术,提供资源,增强群众的市场意识,加强现代种养技术的推广,提高农业生产、管理、营销的标准化水平,加快传统农业产业的改造升级,产业园区农业创新发展。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作为国企应该保持这样的经营思维,在保障自身利益的同时时刻不忘社会责任。把农业发展和百姓增收双赢作为工作目标,在每一项农业工作的推动中着力增强贫困群众的产业意识和致富本领,提高农业生产、管理、营销的标准化水平,积极探索出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方法、新举措、新路子。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全力实施好农口系统工程项目。在保障民生工程质量的同时,充分发挥国有企业优势,以高质量实施项目保障民生发展,以高标准完成项目来带动公司发展,实现双赢。

二、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广安蜜梨产业作为广安市“三大拳头产业”之一,受到广安市委市政府、华蓥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和认可,我公司受市委市政府安排,将重点围绕基地建设、管护以及创建五星级园区等方面做好蜜梨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项目资金,高标准建成蜜梨产业园,并借鉴“云南褚橙”的管理模式,抓好蜜梨的管护工作。待蜜梨产业园挂果后收成品果的形式充分发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致富。既带动了当地贫困户致富又盘活了项目资金,为公司的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建立粮油配送中心。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优势,利用国企得天独厚的平台优势积极到各机关单位、学校推广粮油配送业务,通过与民营企业合作,利用周到的服务和国企这块金字招牌,既保证各机关单位、学校用上放心油,又为各单位节约了食堂人力成本,确保了各机关、学校食堂的阳光运行和公开透明,也为公司的盈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代农业考察报告范文3

一、认真组织学习,深刻领会全会精神

海林市第四次党代会、四届二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相继召开后,市发改局高度重视会议精神传达、落实,利用2月28日—3月2日三个半天的时间组织了全体机关干部进行学习,集中学习了《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开创加快海林振兴崛起的新局面》、《政府工作报告》、《赴江浙沪招商学习考察报告》和市委《情况通报》等资料。为加深对市情的认识和市委、市政府决策的理解,还组织全局到开发区进行了实地参观。在学习中,全体干部职工围绕全会精神,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重点,积极讨论、踊跃发言。通过学习,全局上下进一步深入、准确地理解马里书记讲话精神,领会了全会的精神实质,深刻认识到海林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差距,认识到“慢发展就是落后,小进步就是退步”,认识到我市正处于“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严竣形势。更加体会到市委、市政府提出今后五年奋斗目标和举措符合实际,顺应民意。经过学习讨论,面对新挑战、新形势,全体干部表示要将全会精神同我局实际工作相结合起来,思想再解放、观念再更新、转变作风、尽职尽责,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紧迫感,以全新面貌投入到各自的工作中去。

二、认真查找不足、剖析存在问题

在讨论过程中,对照全会工作要求,认真比差距、查不足、找问题。通过认真查找,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宽;二是职责意识不够强;三是创新发展思路不够多。针对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全局进行了认真分析,切实提出有效办法,扎实整改。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只要有利于海林发展、财政增收、人员就业的项目就要上、资金就要引,不能按部就班,按图索骥,充分发挥全局的集体智慧,围绕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是进一步加强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紧迫感,牢固树立时间观念、效率观念、质量观念,特事急事不过夜、项目备案不过天。三是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实施全员抓招商、全员抓项目,突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两项重点工作,组成对外招商和大项目筹办专门队伍,担负起全市及本局承担的工作任务。同时,按照责任分工各部要积极联系各局与其开展同步招商、同步创意项目、同步争取资金。

现代农业考察报告范文4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农产品;绿色产品

一、绿色贸易壁垒理论

1、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念

从广义讲,绿色贸易壁垒指的是一个国家以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为理由和目标,为限制外国商品进口所设置的贸易障碍。从狭义上说,绿色贸易壁垒实际上是一种市场准入的障碍,是指进口方通过制订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复杂的卫生检疫制度或采用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制度,以阻止或限制某些外国商品的进口。

2、绿色贸易壁垒的基本类型

绿色贸易壁垒的内容比较广泛,大致包括以下五种类型:

(1)绿色技术标准。绿色技术标准是通过立法手段制订严格的强制性环保技术标准,限制国外不符合环保技术标准的产品进口,对贸易实施限制。这些标准都是根据发达国家生产水平和技术水平制订的,对发达国家来说,是可以达到的,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很难达到的,因而势必导致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被拒在发达国家之外。

(2)绿色环境标志。绿色环境标志是一种在产品或其包装上的图形,是由一国政府或其授权部门按照一定的环境标准颁发的,用来表明该产品不但质量符合标准,而且在生产、使用、消费、处理过程中符合环保要求,不危害人体健康,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其基本目的是引导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从而引导企业自觉调整产品结构采用清洁的工艺。

(3)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包装”也称环境之友包装或生态包装。绿色包装一般是指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能循环复用和再生利用或降解腐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包装。

(4)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各种检疫措施不仅极为严格,而且繁琐复杂。基于保护环境和生态资源,确保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制订了严格的环境与技术标准。由于各国环境和技术标准的指标水平和检验方法不同,以及对检验指标设计的任意性,而使环境和技术标准可能成为绿色贸易壁垒。

(5)绿色补贴。它是指一种将资源环境费用内在化以降低外部经济效果使成本与效益尽可能在生产和经营者身上得到统一的一种手段。为了保护环境和资源,有必要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算在成本之内,使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发达国家还将严重污染环境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降低环境成本,使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成本因此而提高。

3、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及实施条件

(1)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

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其他非关税壁垒所不具有的特征:

第一,表现内容上具有合理性。贸易保护主义者抓住消费者的心理,以保护人类、动物的生命或保护环境与资源为理由,表面上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潮流,也迎合了绿色消费的需要,以达到其贸易保护主义的目的。

第二,保护对象上具有广泛性。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广泛的保护倾向,不仅对产品本身的质量,而且对产品从生产前的设计一直到消费后的最终处理都有限制。近年来还从产品贸易扩展到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等领域,呈现出无所不包的态势。

第三,保护方式上具有隐蔽性。一些国家对某些商品质量、规格、性能和安全等规定了极为严格、繁琐和特殊的标准,检验手续繁琐复杂,而且经常变化,使外国商品难以对付和适应。其目的是利用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使出口方难以预见其内容及变化而难以对付和适应,但又不易产生贸易摩擦。

第四,制订形式上具有合法性。大多数非关税壁垒不是通过公开立法来加以规定和实施,而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则有相应的法律为依据,如1994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简称TBT协议)和《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简称SPS协议),同时,各国还制订有本国关注的一些法规,如1989年美国实施的609条款。

第五,动态性。发达国家所制订的绿色贸易壁垒措施会随着其贸易伙伴经济和技术水平的进步而调整,从而使得绿色贸易壁垒出现不断提高的趋势。如近年来,日本对进口大米检验的量化指标已经从1993年的20多项增加到2000年的104项。有些国家规定,当某种具有绿色标志的产品在其市场的占有率超过2096时,该国对其环境标志的要求就会做出提高的调整。

(2)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条件

绿色贸易壁垒这种贸易保护措施,虽然能有效地阻止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但并不是所有国家都具有实施壁垒的条件。到目前为止,实施壁垒的主要是发达国家如欧盟、日本、美国,而受影响的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如中国。这主要是因为:

①绿色贸易壁垒主要是通过规定高药残标准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如欧盟对氯霉素残留量的标准规定为0.2——0.3ug/kg,这个标准不仅是我国就是欧盟本身也很难达到标准。

②实施绿色贸易壁垒要具有完善的检测体系。仅有高药残标准是不够的,必须辅以先进的检测设备、检测技术以及高素质的检测人员。具有先进的检测技术、设备可以增加应检农药的种类,以及最大限度的提高限量标准,这样就可以对低检测水平的国家形成壁垒。

二、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现状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国,我国己经具备相当的农产品竞争力,在水稻、蔬菜、水果和畜产品、水产品、茶叶等方面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我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WTO后,良好的制度条件为我国扩大出口、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然而,“走出去”的道路上并非阳光灿烂,作为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农产品出口首当其冲,频频受挫。近年来虽然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额一年比一年高,但农产品出口增长速度一直低于出口总增长速度,究其原因,除了我国出口的农产品主要是初级产品、产品附加值低以外,农产品出口屡遭国外绿色贸易壁垒是另一大重要原因。

自1996年8月起,欧盟成员国相继停止从我国进口禽肉和部分水产。我国有关部门和企业按欧盟法规进行了全面整改,并于1997年接受了欧盟兽医代表团的考察。代表团考察报告对我国的相关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但欧盟只做出了恢复从我国3家工厂进口兔肉的决定。1998年9月、1999年6月和1999年10月,欧盟兽医代表团先后三次来华考察。2000年5月,欧方公布决议,认可我国山东、上海可以对其出口禽肉,但未批准我国加工厂注册。2001年欧方专家来华考察我国动物及动物源性产品残留物质监控体系,随后向欧委会提交了一份关于我国残留监控体系的片面的、不切实际的考察报告,导致我国冻鸡出口下降了41%,保鲜蔬菜和暂时保藏的蔬菜的出口分别下降了20%和29%。

近年来,许多进口国更是加大了对我国出口农产品的检测、检疫力度,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难度。2002年日本对我国青岛的肉鸡产品检疫项目增加了10个指标,对蔬菜农药残留化验检测项目,由入世前的4项增加到46项;韩国对我国出口蔬菜的检测仅农药残留的检测指标最高时就达200多项;欧盟对我国茶叶的检测项目从过去的6种农药残留检测增加到62种;据《中国新闻网》报道,美国以担心输入病虫害为由,自2005年4月1日起,禁止进口中国的人造圣诞树等人工木制装饰品,仅此一项禁令将会影响中国对美国上亿美元的出口。

2、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原因分析

使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异常严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同时由于各种卫生、农药标准也因耕作方式不当而常常不合格,从而使中国成为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大国。

(1)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国内原因分析

①我国环保意识淡薄,缺乏绿色经济观念。我国在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进程中,尽管农作物的产量不断提高,但由于我国环保意识淡薄,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致使农业的污染也日趋严重。工农业造成的19各种污染,通过周围的环境(土壤、水等)作用于农作物,使农产品受到污染,导致“问题蔬菜、问题粮食”的产生。此外,由于食品加工、包装、储运等环节设施落后,导致食品后续污染问题严重,造成食品生产前期污染未消除,后续污染依然存在的状况。然而,目前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已建立了环境标志制度,国际标准化组织也推出ISO14000标准认证,其环境管理体系成为世界各国企业跨越绿色贸易壁垒的重要跳板,但我国企业并没有作出积极的反应。

②我国环境标准过低,农业生产企业认证能力薄弱。环境标准是有关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在我国已有的国家标准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不足50%,高新技术标准严重缺乏。此外,国外标准在产品研发阶段就已开始制定,而我国的标准制定却相对滞后,周期也长,没有严格的标准制约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品质。另一方面,我国农产品要进入国外市场,就需要获得国际上公认的和特定进口国家的绿色认证,一些企业担心认证会降低价格竞争能力,造成认证不积极,普遍存在侥幸的心理。如在绿色标志认证方面,我国外贸企业要获取国外认可的绿色标志,不仅要支付大量的检验、测试、评估等费用,还要支付不菲的认证申请费和标志的使用年费,使一些企业望而生畏。

③农产品检疫系统不健全。从中国近年来发生的假大米、有毒奶粉、冠生园劣质月饼事件到最近被查出的“苏丹红一号”等事件,“苏丹红一号”在十年前就已经被禁了,为什么在今天又查出它存在于大量食品中,在其他国家关注食品安全之际,我国的卫生检疫系统却还形同虚设,更为可气的是,还有一部分官员在开绿灯,使中国农产品生产者对其产品本身的质量要求不高而导致农产品受阻国外的绿色贸易壁垒,因此中国的检疫系统建设势在必行。[论-文-网LunWenNet_Com]

④环保法律规范不健全,执法力度不够。正是由于我国法律中有关农产品各种标准的规范不健全,才使发达国家常常钻我国法律的漏洞。目前我国引进外资、进口等环节中的环境条款还不完善,对国外进口产品和外商投资企业的环境保护要求不严,对外国产品和污染密集型企业的进入管制较为宽松。且在事实上,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

(2)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国际原因分析

①国际社会对保护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关注日益强烈。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生态价值观被广泛接受,人们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和卫生食品安全日益关注,追求高品位生活的意识也越来越强,对衣、食、住、行的要求越加严格,“绿色”成为了一种时尚,一种健康的代言。这促使发达国家政府通过立法满足国内居民的绿色需求,保护本国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为此,发达国家政府便在国内推行绿色生产、绿色营销和绿色消费,实施绿色管理,通过制定相关法律与政策,约束和限制国外未达到本国或国际环境标准的农产品进入本国市场。

②将同一标准使用在处于经济与科技发展不同阶段的国家。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较高,处于技术垄断地位,同时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它们制定了众多的环保技术标准和环境标志,是想利用生产和销售绿色产品,发展绿色科技和相关服务,控制未来的世界市场。而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极为迫切的经济增长甚至是温饱问题,在环保领域的缺口较大,它们既无雄厚的资金,又无可以利用的高科技手段,其环保水平尚处于初始阶段,在短期内缺乏实施同一环境标准的能力。而在两个发展水平不相等同的阶段适用同一标准,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这就使发展中国家在环保上始终处于被动局面,导致发中国家的产品被排斥在发达国家之外,极大的制约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环保步伐的加快。

三、我国应对农产品出口中的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1、强化国民绿色经济意识,完善国内环保法规

(1)加大传媒宣传环保的力度。21世纪经济的主旋律将是绿色经济,政府应呼吁提高国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开展环境教育。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环境意识化为公众自觉的环境行为,因而要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作用,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事业,使其知晓我国经济的“绿化”是一项公益事业,受益的应是整个国家和每一个公民。同时,政府要注重发挥职能指导作用,提倡绿色生活方式,把绿色贸易、绿色生活的思想融入我们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这既可从根本上冲破绿色贸易壁垒,又可保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之适应全球一体化浪潮,并与国际贸易体系接轨。

(2)制定和完善国内相应的环保法规。在国内立法方面,应加快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与国际接轨的步伐,缩小与发达国加环保水平的距离。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国际社会在处理贸易与环境争端案件时,与贸易有关的国际环境法和国内环境法往往倍受重视。从已处理的贸易与环境争端的一些案例的裁决来看,只要引用的国内环保法律规定准确、有权威性,维护环境利益的一方往往胜诉,而对环境保护不利的一方则往往败诉。因此,必须加速与贸易有关的环境立法。

2、改善我国农产品生产的外部环境

(1)整治农业环境,治理农业污染。主要是加强对农业环境、渔业水域、草原牧区、特别是土壤环境的监测。一是要定点、定期对主要农(畜)产品污染情况开展例行监测;二是开展对大中城市郊区、工矿企业周围等重点区域土壤环境例行监测;三是定期对重要水源进行常规性监测。及时掌握农业环境受污染损失状况,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调整产业结构(例如受污染的土地种植花草等),进行植物修复。

(2)控制农业水源污染,解决湖泊、大中型水库的富营养化问题。首先要纠正或扭转偏施、重施氮肥的习惯,推广节氮施肥技术。调整肥料结构,实行配方平衡施肥,大力发展多元高效肥,推广专用复合肥,积极推行有机无机肥配套施肥体系,同时应加强改善生态环境的新技术的研究。其次,要推进有机肥工程,以减少化肥的用量,采用多种形式使秸秆还田,集中处理加工畜禽养殖基地的鸡粪、猪粪等使之成为商品有机肥料。结合疏浚河道开发利用丰富的河泥资源,大力开展河湖清淤工作,同时实施河湖岸植树,减少水土流失。

(3)加强对农业环境科学的研究。政府应增加农业环保科技的投入加强农业保护宣传培训,提高各级农业管理与技术人员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农业环境保护意识,增加科技投入,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环境保护技术模式,引导农业结构合理化,逐步建立起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农业结构体系,努力做到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农业产品无害化。

3、实施扶持绿色产业的政策措施

(1)制定绿色产业倾斜政策。一是要在税收上给予优惠,在一定时期内,对绿色产业企业可以减征或免征增值税,对企业新开发的绿色产品也可以缓征所得税。二是要对绿色产业企业在贷款利率、贷款额度上实行优惠,鼓励其上市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三是要在工商注册上对绿色产业企业给予照顾,并赋予一些规模较大的绿色产业企业以出口经营自。

(2)建立农产品国际绿色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大量事实表明,绿色贸易壁垒之所以能起到限制与障碍作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企业对进口国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不了解。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组成专门的机构,收集研究我国主要出口农产品可能在哪些国家遇到什么样的绿色壁垒,提出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形成预警机制,以改变目前这种遇到壁垒就无所适从的状况。

4、积极推行IS014000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IS014000系列国际标准己于1996年正式公布。该标准以改善全球环境、促进国际贸易为目标,涉及从原材料的开发生产到产品制造使用及报废处理的所有环节和活动。对于任何不符合该标准的产品,任何国家都可以拒绝进口。因此,为了适应国际市场对出口产品环保标准的要求,我国应制定和实施与IS014000环境体系国际标准配套的国内法律法规以及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标志法律法规,通过立法程序把IS014000环境体系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

5、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开发绿色食品

面对绿色贸易壁垒,开发绿色农业、发展绿色食品将有益于我国农产品出口、提升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具体方法:

(1)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目前,我国出口的部分绿色农产品多为农户零星生产,这种小规模分散经营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改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难以降低产品成本,参与国际竞争。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采取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是必然选择。只有企业联合起来,才能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强实力、实现规模效益,从而扩大经营范围,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应考虑扶持一批绿色农产品出口企业,实行贸工农一体化和企业集团化效益。可采取“公司+农户”的组织形式或者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公司+农场”,实现绿色农产品出口生产的规模化经营。

(2)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我国具有生产绿色农产品的自然条件、技术条件和社会环境条件,可以建立一批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利用科技成果优势,实现绿色农业加工增值。

现代农业考察报告范文5

关键词:台湾地区;农业产业化;政策;政府;农村

中图分类号:F304.7(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6-0118-05

基金项目:中国法学会十大规划专项课题之一“农民权益保护和农村产业发展法律问题研究”和中国法学会2011年一般项目(CLS(2011)C13)。

作者简介:吴长波(1981-),男,山东鄄城人,法学博士,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讲师。

一、我国台湾农业政策的历史嬗变

(一)农业培养工业阶段的农业政策

此阶段台湾农业面临两大问题:一是二战后亟需恢复农业生产,二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陆续从大陆撤进的大批人员,造成台湾人口急剧增长,粮食及农产品供给严重匮乏。鉴于此,台湾实行了“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的策略。其中农业政策的中心确定为:增加农业生产,以换取更多的外汇、供应充足的粮食和工业原料,稳定社会局面,促进工业发展。相应的,台湾加大了对农业的扶植与投入力度,推行土地制度改革,发展外向型和劳动密集型农业,大力促进农产品出口贸易。总体而言,这一时期台湾农业得到恢复与发展,形成了以自耕农为主体的小农经营方式。

(二)工业支持农业发展阶段的农业政策

此阶段。“农业培养工业”的“挤压式”政策开始产生明显的负面效应,农业增长开始衰退。1969年,台湾农业首次出现负增长,农业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面对严峻的形势,台湾当局于1969年颁布“农业政策检讨纲要”,大幅度调整农业政策。1972年又出台了“加速农村建设九大措施”,努力把农业政策的目标从过去的“压剂”转变为“平衡”。其中最有转变意义的是废除肥料换谷制度和取消田赋附征教育税,标志着台湾对农业“压挤”政策的结束,自k此,台湾农业政策由过去以增加农业生产为重心的政策,转变为今后以提高农业所得和农民收益为重心的政策。20世纪80年代,台湾再次调整农业政策,推行“农地改革”,农业发展方针转变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增进农民福利”,提出“农业、农民、农村”三位一体的构想。

(三)经济转型阶段的农业政策

20世纪90年代以后。台湾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涨,农产品的竞争力日趋下降。尤其是台湾加入WTO后,农业生产的局限性日益显露,农业增长陷入低谷。台湾地区于1991年实施农业综合调整方案,计划保持农业零增长,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品质优良、市场竞争力强的休闲农业、有机农业、精致农业等新兴产业,并将农村工作的重点转到“富丽农村”建设上。应经济全球化、知识化的发展趋势,2006年台湾出台新的农业施政目标——“新农业运动”。“新农业运动”将通过建设“创立农业”、“活力农民”和“魅力农村”促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农业”的永续发展作为施政理念和目标。目前,台湾农村基本实现了现代化。居住条件和环境更加方便休闲、更富人性化。农民生活品质得到改善。

二、我国台湾地区主要农业政策之梳理

随着经济起飞,台湾地区农业逐渐失去比较优势,于是开始实行农业生产和贸易保护政策。农业政策种类繁多,特选几类典型政策进行考察。

(一)农业结构政策

台湾地区十分重视农业结构政策对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作用,采取了多种农业结构政策。首先,开展农地改革。二战后,台湾地区共进行了三次。这三次改革是台湾地区根据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适时对农业发展作出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为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多种经营方式的采用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促进了台湾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其次,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台湾对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强调以提升产业和产品的竞争力为主轴,通过合理规划传统产业,发展有潜力的精致农业来提升农业的总体竞争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在于针对稻米市场逐步加大开放速度和削减杂粮等生产补贴重新规划和安排农产品的生产布局,制定“水旱田利用调整后续计划”,同时配合奖励稻田休耕的措施,对稻米、杂粮、蔗糖等保价收购作物的生产面积进行控制和削减。再次,加强发展具有特色的种苗、花卉、热带水果、高价值养殖渔业,成立农业专业区,运用生物技术、自动化等高科技,通过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来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最后,建立农产品品质管理和认证制度,大力推广本土农产品品牌。一方面,对于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定时、出货定时、符合全省统一品质标准的农产品,赋予“共同品牌”;对于有产地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建立“产地品牌”。另一方面,“农委会”为确保品牌农产品的卫生、安全,致力于建立品质认证制度,如2007年6月14日启用产销履历产品(TAP)、有机农产品(0TAP)及优良农产品(UTAP)三大农产品验证标章。另外,台湾“农委会”还通过举办现场展售活动和建立“国产品牌农产品真情百宝乡”网站等措施协助本土品牌农产品建立市场行销通路。

(二)农业机械化政策

我国台湾地区在上世纪70年代就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机械化程度已超过90%,具体涵盖了农、林、牧、渔等各个行业。目前,台湾地区农业机械本身正向自动化、信息化等高科技方向快速发展。台湾地区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主要政策措施如下:首先,制定规划以引导农业机械化发展。政府长远、系统的规划是台湾地区农业机械化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上世纪60-80年代,台湾地区连续出台了“耕耘机推广十年计划”、“加速推行农业机械化方案”的四年计划、“加速推广稻谷烘干机”四年计划、“促进农业全面机械化”四年计划,在90年代又制定了加速推广实施“推动农业自动化”十年计划。其次,提供农机贷款及购机补助。台湾地区从1977年开始,设置农业机械化基金,分别由银行、农业合作组织和乡镇农会办理贷款。1986年。台湾将农业机械化基金并入农业发展基金,而且规定凡经农委会核定的在案者在购买国产或进口农机时均可申请贷款。此外对播种机、花生收获机、高效植保机械等新型国产农业机械给予市场售价10%-50%的购机补助。到目前为止。购机补助、低息贷款等优惠政策仍在继续实施。再次,建立农业机械化推广服务组织和作业服务组织。台湾地区卓有成效的农业机械化推广组织有:农业机械化推行中心、代耕站和水稻育秧中心。实践中,台湾的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组织与作业服务组织,主要由台湾各级农会组织实施,农会专设“推广股”这一部门,其主要职责之一便是负责各类农业机械新产品、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及推广应用工作。最后,重视农业机械化的科研与教育。早在1984年台湾就成立了农业机械研究中心,专门从事农业机械的研究与发展。推广应用优质、高效农业机械,推动了农业生产全面机械化进程。而且,台湾十分重视农业机械化高等教育,把培育农机人才作为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举措。在台湾大学、中兴大学、嘉义大学、宜兰大学、屏东科技大学等5所综合性大学均设有农业机械系。除上述措施外,台湾地区实施的“农地重划”和代耕、代营的经营方式也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农业科研政策

台湾地区农业科研包括了农、林、牧、渔业及有关产品的加工、储运、生产、经营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台湾各级政府与生产、科研、教育等部门紧密结合,建立了科研、教育、推广相结合的多元化技术推广体系。台湾的农业科技和推广工作,真正实现了产学研结合,做到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因此不仅具有先进水平,而且效率也相当高。台湾主要农业科研政策如下:首先,政策引导。为了以政策引导农业向科技型转变,台湾相继出台了《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等农业科技政策和5大农业科技计划,以加强农业科研开发,强化科技研发成果的推广体系,从而促进产业升级。其次,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台湾科技投入的增长一方面是当局不断提高科技预算,另一方面是鼓励民间企业增加对研究发展的投入。根据台湾2007年《科学技术统计要览》资料:1999-2006年,台湾科技研究发展经费总额从1905亿元上升到3070亿元,增长61.2%,科技研发经费占GDP比重从2.05%上升到2.58%。再次,健全农业研究、推广、应用体系。一方面推动农业科研“管产学研”结合。台湾当局把企业、政府、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力量有效组织起来,由大学以前瞻性基础研究为主,科研机构以应用基础或应用研究为主,企业以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为主,政府制订计划,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形成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依托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另一方面,成立科技研究群。台湾地区成立了以产业为导向的“科技研究群”。台湾地区的科技研究群下设农业、林业、水产、畜牧及特有生物等五个研究群,在此基础上,下设六个研究组,有农艺作物、园艺作物、生物技术、处理加工、农业环境与生态农业经营与推广等。最近,“农委会”又将大专学术机构的研究工作交由农林厅统筹安排,再进一步由“农委会”审查,从而提高了成果转化效率。除此之外。台湾还注重科技人才培养。台湾已经建立了由科技人才供需预测系统、科技人才供给策略和科技人才引进及运用策略构成的科技人才政策体系。

(四)农民合作组织政策

台湾农村在政府的鼓励、扶持和引导下自愿发展起了形式多样的农民合作组织。台湾的农业合作组织主要包括农会、合作社、农业产销班以及策略联盟等,建设十分完善。首先,建设三级农会。根据台湾“农会法”的规定,农会分为镇(市)农会、县(市)农会、省农会三级,分别接受同级相应农政部门的指导。三级农会各自相对独立,上级农会不干预下级农会的人事、财务,但下级农会接受上级农会的指导,各级农会共同组成一个系统的组织网络。目前,全省各级农会有304个单位,其中乡镇农会下设4456个农事小组。农会涉及农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为农民提供全方位农业社会化服务,主要包括公益性推广事业、经营性经济实体和农村金融三个方面。其次,建设农业合作社和合作农场等合作社。台湾“合作社法”规定,凡从事同一经营业务达7人以上的,就可以向所在地主管机关申请注册成立合作社。台湾农业合作社的组织形式主要有:合耕合营、共同运销、统一加工、统一应用新技术、购置生产资料等。再次,建设农业产销班。农业产销班通过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和共同运销,用团队的力量,让小农场规模的个别经营成为大规模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从而达到扩大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克服小农经营弊端的目的。最后,建设策略联盟。农业策略联盟是指农业组织之间、农业组织与其它组织之间结合各自稀缺的有限资源通过共同研发、交互授权、物流协议、合作生产及股权投资等方式,共同分担风险,降低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双赢目的的组合。为推动农业策略联盟的发展,台湾“农委会”成立了辅导小组,辅导台湾农业策略联盟发展协会作为长期运筹中心。并设立“台湾农业策略联盟基金会”。台湾现有生产联盟、加工联盟、物流联盟、休闲联盟及贸易联盟等策略联盟。

(五)农业金融政策

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台湾当局对农业金融进行了改革。首先,建立农业金融“法律”体系。为尽快健全台湾农业金融法律体系,台湾当局于2004年1月30日正式实施“农业金融法”,这为建立独立于一般金融体系之外的农业金融体系确立了“法律”依据。后来,在“农业金融法”的基础上,台湾当局又出台了一系列配套的“子法规”,经过不懈努力,台湾已经基本建立起较完整的农业金融“政策法规”体系。其次,建立健全独立的农业金融体系。“台湾农业金融体系主要是由农业金融策划委员会及农业金融执行机构——中国农民银行和农会信用部组成。后来台湾当局对农业金融体系进行了完善,专门成立“农业金融局”,建立二级制的农业金融组织架构,即上层为台湾农业金库;下层为农渔会信用部。按台湾“农业金融法”规定,全台农业金库为信用部的上层机构。农业金库为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仅限于政府及各级农、渔会。全台农业金库职能为:辅导信用部业务发展。办理农、林、渔、牧融资,稳定农业金融,与信用部共同积极推动、办理政策性农业项目贷款等。再次,完善金融监理制度。当前,台湾地区的金融监理包括两类:一是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的金融检查;二是农委会农业金融局的行政监督与管理。

(六)农业扶持政策

首先,实施农民所得政策。该政策主要包括对农产品提供价格支持、减轻农民负担和支持农村建设等来予以实现。其中,台湾通过法律法规构建价格支持政策体系、价格稳定政策体系来实现对农产品的价格支持;通过大幅度减少甚至减免农民直接或间接赋税负担、向农民发放无息和低息贷款、实施农地补贴等措施减轻农民负担;通过增加农村福利、加速农村开发建设和扩增农业发展基金、加强农村社区规划与建设等措施支持农村建设。其次,实施农业贸易政策。一方面,台湾地区通过对农业实施高关税和低非关税壁垒的保护措施限制进口;另一方面,通过实施出口导向型的农产品产销政策、对出口农产品实行优惠税收政策等措施鼓励出口政策。再次,实施农业救助政策。一方面,对受灾的农民和农产品进行救助。台湾“农委会”分别于1987年和1992年公布实施了《农渔民天然灾害救助办法》及《农业天然灾害救助办法》;1994年又颁布了《农业天然灾害救助条例》,设立不少于100亿元新台币的灾害救助基金,并不断加强农业灾害救助体系建设,多次提高了农业自然灾害的救济额度。2000年1月台湾对其农业纲领性文件《农业发展条例》进行修正,其中明确规定要设置农业生产天然灾害救助基金。另一方面,台湾把农产品受进口损害救助作为农业救助的重要方面。台湾“入世”前后,部分农产品受到严重冲击,台湾当局分别给予了经济补助。1989年台湾地区出台了《主要农产品受进口损害救助办法》,对因“关税协定”造成冲击的农产品给予一定补贴。2000年台湾修正后的《农业发展条例》也明确规定要设置受进口损害救助基金,在2003年1月台湾再次对《农业发展条例》进行修订时,进一步扩充了农业发展基金和进口农产品损害救助基金,规定当局拨出1000亿元设立救助基金,用于救助因进口农产品或农产加工品而遭受损害的农产业。

三、台湾农业政策对大陆的启示

(一)积极实行农业政策引导

以来,我国各项农村改革措施和富民政策相继出台,农业生产取得了空前的发展。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特别是1998年以后,我国农产品出现结构性过剩,农民收入增长减慢,城乡差距日益扩大,。此种现象的出现与政府对农业缺乏宏观调控和及时的政策支持有着莫大的关系。所以。现阶段我国应在保持农业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出台新的农业政策,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首先,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政府一方面应对农业、农村的发展做出整体规划,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措施提高农村、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增强农民的市场地位。使农民能够在市场中获得社会的平均收益。其次,努力调整农业发展方向。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为适应人们追求生活质量以及休闲观光的需求,需要重新对农业生产进行功能定位,使农业的功能由单纯生产性的功能逐步转向生产与生态并重,充分发挥农业在提供绿色资源、生态平衡及自然景观等方面的作用,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等综合效益的最大化。最后,积极采取综合性农业支持政策。所谓综合性农业支持政策,是指将价格补贴等直接支持政策和农民生活改善、农村生态建设等间接支持政策联系起来协调运用的政策。这就要求我们进行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也要进行农村的现代化建设。

(二)加强农业支持保护力度

在我国工业化基本完成后,农业已完全处于弱势地位,政府应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切实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近年来,虽然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三农”发展的政策,诸如取消农业税、良种补贴等,但是扶持政策的力度明显不够。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才能缩小工农之间的差距,缓解“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统筹发展。首先,进行金融改革,消除对农业的金融抑制。我国的农业金融改革不应该局限在对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的改革,而应以农村信用社为基础,建立相对独立于一般金融的农业金融制度。这就要求建立财政扶植农村金融进而间接补偿农业的通道,优化和放大财政支农政策的效果。通过建立健全农业金融制度为农业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其次,实施“价格支持”政策。一是确定农产品最低保护价,即干预价格;二是建立农产品的储备制度,用于平衡市场供求,平抑物价;三是建立农产品市场风险基金,用于因价格波动给生产者带来损失的补偿。再次,建立合理的农业保护体系。在深入研究和充分利用WTO相关规则的前提下,大幅度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总量,并将其重点用于农业科技、农村基础的生产和生活设施、农民合作社的培育、农村福利以及对国土进行综合整治等方面,形成符合WTO规则的合理的农业保护体系。

(三)大力发展农业科研

一方面,加强农业及农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创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产品品牌。各地区要根据本地区的资源优势,调整品种结构,不断引进、开发新产品,并加强国际农业技术合作。促进优质、高效、特色产业的发展,以树立我国知名农产品品牌,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和推广的政策性投资。农业低利性和生产开放性的特点决定了农业的科研成果难以专有和获得较高利润。为此,只有政府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才能推动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一直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投入的比重较小,科研体制存在着科研、教育、技术推广与农业生产相脱节的现象,阻碍了农业的科技进步。因此,我国应加大对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能力,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广大农民的技术水平。

(四)健全农业组织体系

发展农业合作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渠道。近年来,虽然多种形式的农民组织在我国迅速崛起,但是“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发育不全,社会化服务水平不高。我国产业化模式以‘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及龙头型经济模式为主,但‘联而不合’,大多数农民只能获得出售农业原料、初级农产品的基本收益。与‘龙头’还没有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鉴于此,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健全我国农业组织体系。首先,形成多元化的产销服务主体。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以农村专业协会为基础,从组织、设施补贴、资金、土地使用、税费、服务、保险、法规等各方面予以支持和引导,大力培育与生产、加工和市场紧密相连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逐步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组织化程度,使农民组织真正成为名符其实的农业生产经营中介和支撑性的管理服务组织机构,从而降低农民交易成本,提高市场谈判力量和竞争力,有效地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良性发展。其次,加强农业组织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虽然《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界定为“在农村家庭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但仅仅一部“合作社法”的规定显得单薄。且操作性差。所以政府应完善农业组织法律体系。并以法律或政策形式在功能上赋予农民合作组织主导金融、农业推广、农业产销、农产加工与贸易等功能,使农民合作组织在政府、农户和市场之间起到桥梁作用,更好地配合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五)建立农产品营销系统

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环节脱节,没有共同的利益约束和激励机制,是无法真正实现产业化经营的。所以,我国应借鉴台湾地区的经验,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营销系统。首先,建设运销市场体系。一是加强财政对农产品运销市场体系建设投资。把市场体系建设纳入财政支农的范畴,发展区域性农产品多级批发市场。二是健全运销市场法律体系。制定统一的市场交易法、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严格市场操作规范,在市场管理中逐渐形成了一套规范化、制度化的完整的市场交易法律体系。三是突出农产品产后处理和市场营销体系的建设。运用现代化的运输工具、储藏设施和加工营销设备,建立了一套完整、科学的运销制度,形成集产地、批发、零售为一条龙的三级运销系统,保障农民有序、规范地进入市场。其次,逐步实现农产品运销商务电子化、网络化。因应现代电子商务条件下农产品流通与交易的需要,我国应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作业技术体系和农产品行销资讯系统,提高产销体系的电子化、网络化程度,从而使市场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农民,便于其及时制定和调整农产品行销策略和促销战术,正确选择目标市场,获得更高的效益;同时为政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以提升农业决策和管理的效率。

(六)推进农地改革,实行规模化经营

我国1978年推行的。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随着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地块零碎、耕地规模小、农业生产率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等一系列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推进农地改革,实行规模化经营。首先,要建立健全农地流转制度。在的基础上,放宽政策,制定合理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操作程序和流转价格,允许农民在自愿的前提下自由转让、租赁农村土地。与之相配套,政府应适时、合理地为农民提供扩大经营规模的购地贷款、“退休保障金”等优惠措施。其次,探索农村土地人股承包等新型组织形式。通过多种方式促使分散的土地朝着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管理现代的专业农户或农业企业集中,以扩大农地经营面积和规模,培养专业化大农场,更好地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丁中文,名湾农业转型的主要历程、趋势与启示[J],发展研究,2008,(8).

[2]郑百龙,台湾第二时期农业政策的演变及启示[J],台湾农业探索,2002,(2).

[3]邓利娟,21世纪以来的台湾经济:困境与转折[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4]吴萍,解读台湾农业机械化发展政策措施[J],现代农业,2007,(5).

[5]方志权,台湾农业考察报告[J],台湾农业探索,2000,(1).

[6]许佳妮等,名湾农业政策体系的效应及其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6,(21).

[7][8]单玉丽,刘克辉,台湾工业化过程中的现代农业发展[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9]江梅,台湾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措施与思考[J],台湾农业探索,1999,(2).

[10]黄敏,建设高新技术化、管理制度化的现代农业——台湾农业产业化成功的启示[J],台湾农业探索,1999,(3).

[11]苏美祥,台湾农业金融体系的形成、影响与借鉴分析[J],台湾农业探索,2005,(3).

[12]蔡天新,陈国明,现代台湾农业发展模式的历史考察[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1).

现代农业考察报告范文6

关键词 毛竹林;资源;丰产;栽培技术;安徽宁国

中图分类号 S79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5-0214-02

Resource Situation and High-yield Cultivation Technology of Bamboo in Ningguo City

LI Gui-shu

(State-owned Hule Farm of Ningguo City in Anhui Province,Ningguo Anhui 242300)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ituation of Ningguo City and natural conditions,resource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bamboo forest were introduced. The feasible high-yield management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bamboo forest in Ningguo City were summarized,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high-yield cultivation of bamboo.

Key words bamboo forest;resource;high-yield;cultivation technology;Ningguo Anhui

宁国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天目山北麓,东临苏杭,西靠黄山,连接皖、浙2个省7个县市,是皖南山区的咽喉,南北商旅通衢之要冲,市域面积2 487 km2,总人口38万人,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安徽省各县(市)首位,是我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县(市)之一。山核桃、元竹、青梅、银杏面积和产量居安徽省首位,毛竹林面积位于全省前列,竹笋干肉厚色美、脆嫩爽口,享有“中国山核桃之乡”和“中国元竹之乡”称号。现有林地18.3万hm2,森林覆盖率达67.1%,以元竹、雷竹、毛竹和山核桃为主的大宗生态农产品开发已形成规模,早笋、笋干、生梅、高山茶、银杏、板栗、香菇、木耳、水果、中药材以及高山蔬菜产量高、品种丰富。

自然条件方面,宁国市位于属天目山和黄山余脉交错形成的皖南山地丘陵区,地处皖南山区西北侧,西南属黄山余脉,东南为天目山系,地势向北倾斜,南高北低,东西山川起伏,地形由丘陵(高丘、低丘)、低山及陡峭的中山地形组成。境内山势巍峨,绵延起伏,重峦叠翠,气势雄伟,沟谷幽深,山坡陡峭,平均海拔300~500 m,1 000 m以上的山峰20座,800~1 000 m的高峰59座,均坐落在东南至西南部,最高峰为龙王山,高度为1 587 m,地势最低点为北部港口镇,海拔仅40 m。境内有东津、西津、中津3条主干河流,呈扇状北流,并在市区东北部河沥溪附近交汇形成水阳江源,水能资源丰富。山地土壤以黄红壤和红壤性扁砂土为主,少量砂壤,偏酸性;水稻土以扁石泥田为主,保肥保水能力强,肥力中等;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5.4 ℃,年降水量1 400 mm,日照时数2 038 h,无霜期232 d,平均风速2.1 m/s。

1 宁国市毛竹林资源概况

宁国市地处安徽省东南部,是“中国竹子之乡”,竹类资源丰富,竹林是宁国市分布最为广泛的森林植被群落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全市竹林总面积4.5万hm2,占林地总面积的22.8%,其中毛竹2.8万hm2,元竹0.8万hm2,笋用竹0.9万hm2。年产毛竹材1 100万株(立竹量6 500万株)、元竹材5万t、鲜笋5万t、笋干0.4万t,竹业一产年产值2.58亿元,竹业总产值7.16亿元。

各乡镇毛竹林资源分布与特点为:霞西镇毛竹林逾5 000 hm2,森林覆盖率高达90%,是典型的生态农业大镇,毛竹蓄积量位居全市第一,茶叶、山核桃、元竹产量居全市前列,通过营建毛竹特色加工园,建立“种植户+粗加工企业+毛竹精加工企业”的毛竹产业发展模式;仙霞镇毛竹逾4 000 hm2,以培育毛竹材用林为主,大力推行毛竹林标准化生产技术,平均收入超过1.5万元/hm2,已形成早笋、茶叶、青梅、山核桃、蚕桑、毛竹、杉木等七大农林产品基地,仅毛竹一项产量达25~50 t的有10户、50~150 t的有7户,其中石河村、虹龙村、上门村毛竹林面积均在800 hm2以上;万家乡毛竹逾4 000 hm2,其中云山村毛竹等逾2 000 hm2,大龙村毛竹、笋干竹等1 300 hm2;宁墩镇毛竹林逾2 000 hm2;梅林镇毛竹林逾2 000 hm2;甲路镇毛竹林逾2 000 hm2;胡乐镇毛竹林逾2 000 hm2,其中霞乡村逾800 hm2,青龙村600 hm2,胡乐村逾400 hm2;方塘乡毛竹、元竹产业发展迅速,实现每年户增666.7 m2经济林目标,毛竹林面积达1 000 hm2以上;云梯畲族乡毛竹林逾800 hm2;竹峰办事处大力实施以发展毛竹林为主的“千万工程”,高起点、高标准不断扩大种植规模,每年以营造200 hm2毛竹林速度递增;其他乡镇或街道办事处毛竹林为300~500 hm2不等。

宁国市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毛竹发展的若干政策》等相关文件,以大力发展毛竹产业作为“兴林富民”的突破口,推行《毛竹材用林丰产技术标准》《无公害竹笋》等系列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实施低产林改造、竹林垦覆与丰产配套技术,新建毛竹笋材两用林2 700 hm2,重点培育毛竹、元竹、笋用竹、天目早竹等7 000 hm2四大特色竹林丰产经营示范基地,强力推进竹峰万亩毛竹示范区建设,加快3 300 hm2笋竹两用林生态经营示范基地建设,全面提升竹林科学化、标准化生产水平,基本形成种植、加工、研发、营销等分工合理,配套完善的毛竹产业体系,逐步建成全市以毛竹为重要特色的竹材生产和供应基地,已形成东部雷竹笋用竹、中部元竹和西南部毛竹三大区域块状特色竹林基地,其中发展1 000 hm2以上毛竹林乡镇10个。

2 宁国市毛竹林丰产管理培育技术

2.1 建立毛竹林丰产结构

建立“密、大、齐、高、低、匀”毛竹林丰产结构,适当增加立竹密度,为3 000~3 750株/hm2;粗度大,平均胸径9~11 cm;大小整齐,林相一致,整齐度大于7;叶面指数达7~10,增加叶的光合面积;平均年龄低,形成4~7年的青壮龄结构;结构分布均匀,均匀度4~5。

2.2 加强竹林土壤垦覆

在护笋养竹、科学疏笋、防治病虫害基础上,通过深翻林地,将林内的树蔸、竹伐蔸和老竹鞭挖除,疏松土壤,为竹鞭孕笋长竹创造良好的延伸空间[1-2]。分全垦、带垦和块状垦覆方式,全垦适用于坡度30°以下较为平缓竹林地,带垦分2~3年完成全林垦覆,适用于坡度大于30°的竹林地,块垦是在陡坡地仅挖除林内的树蔸、竹伐蔸和石块。可在新竹完成抽枝长叶后的7―8月进行夏季垦覆,或在出笋大年的冬季实施垦覆,冬季垦覆可结合挖冬笋同时进行。垦覆松土的深度30~40 cm,应及时将树蔸、竹伐蔸和发黑、发褐的老竹鞭清除。山地竹林垦覆忌浅锄,防止造成“跳鞭”和水土流失。

2.3 加强毛竹林水分管理

毛竹的整个生长季都需要水分,为确保毛竹林实现高产、稳产,需保证水分的供应。有条件的可修造集水池和滴灌管道,引水灌溉竹园,同时应注意对低洼积水的竹林及时排涝[3-4]。

2.4 科学配方施肥

针对竹林土壤退化,采取竹林土样集中送检,经专业检测后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建立“专家―技术员―农民科技辅导员―示范户”科技推广体系,指导示范户科学施肥。一般在挖笋和垦复松土作业时,开槽深施或施入笋穴,施入秸秆、青草、厩肥、粪肥等有机肥量为150 t/hm2左右。材用林施入化学肥料通常选择竹林出笋小年的6―9月,笋用林或笋竹两用林施用化肥在6―9月。施肥方式有撒施、带施、穴施、伐篼施等,多采用带状、半环沟或穴施的集中施肥方法,施后随即覆土压实。毛竹林施用氮磷钾肥料能显著提高竹材产量,优化施肥配比为尿素500 kg/hm2+磷酸钙250 kg/hm2+氯化钾100 kg/hm2,三要素比例为N∶P2O5∶K2O=1.0∶0.1∶0.6。

2.5 防范野猪为害竹笋

在初冬或竹笋未出土前在地面上撒施立本净或森泰颗粒药剂,或在生长竹笋外壳喷洒吡虫啉或功夫菊酯,既可驱逐野猪,又能防治病虫害,还能清除林地杂草,可谓一举多得;夜深时用蚊香每隔一小段挂上1只鞭炮,把蚊香悬挂在能防潮的树枝上,然后点燃蚊香,每隔一段时间,会发出脆竹声,使得野猪闻到蚊香的气味和受到鞭炮声惊吓后不来侵扰;在野猪经常出没要道,在离地面30 cm的地方用刺、铁丝或绳藤,沿庄稼地和林地周边围成一圈以阻拦野猪;用猪下水特别是猪毛堆放在野猪经常出没处来驱赶野猪,敲锣打鼓或树立稻草人也能恐吓野猪;建立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可标本兼治。

2.6 竹林灾后清理与复壮

根据弯曲、折断、破裂、翻蔸等不同竹株受害类型特点,采取科学的竹林清理方式,进行斩梢和竹林清理,对弯曲竹宜尽量保留,对梢部断裂竹如断裂部位高可砍去梢部,对翻蔸竹、劈裂竹可全竹砍伐[5-6]。清理宜在笋期以后进行。在积雪冻雨初期和化雪初期,对交通方便地区的竹林,尽快组织斩梢,即将竹株梢部斩去,留枝15盘左右。对于严重妨碍交通或竹林管理的少量翻蔸竹、劈裂竹可在雪停后即进行砍伐。同时采取蔸内施肥、限期禁笋、及时防治病虫害和限额采伐等技术措施,为灾后毛竹林恢复林相、复壮更新和提高生产力奠定基础[7-8]。

3 参考文献

[1] 黄成林.安徽省宁国县竹种资源及其利用[J].贵州林业科技,1989(3):15-19.

[2] 黄丽琳.宁国市元竹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211-212.

[3] 张培新.“中国竹乡”竹产业考察报告[J].竹子研究汇刊,2009(3):5-8,13.

[4] 陈兴福.毛竹培育与利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5] 周芳纯.毛竹秆形结构的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1):19-22.

[6] 陈兴福,徐立虎.毛竹丰产技术研究进展[J].林业科技开发,1998(3):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