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筹学课程设计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运筹学课程设计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运筹学课程设计总结

运筹学课程设计总结范文1

关键词 工业工程 运筹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工业工程是一项新兴专业,我国本科院校开设工业工程专业只有十多年的历史。工业工程强调综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保证产品质量,使生产系统能够处于最佳运行状态而获得最高的整体效益。运筹学是工业工程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有着十分突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运筹学既是工业工程专业其他专业课程如《系统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物流分析与设施规划》等的理论基础,同时又和这些课程在内容上有所交叉。因此研究工业工程专业运筹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运筹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运筹学广泛应用现有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数学方法,解决实际中提出的专门问题,着重对人、财、物等有限资源进行统筹安排,为决策者选择最优决策提供定量依据。运筹学中的很多理论方法已经成为现代化管理的有力工具,在生产管理、工程技术、金融财政、军事作战、经济分析等领域中都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目前我国很多院校把运筹学归到数学学科范畴,使得数学理论的教学内容偏多,而对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环节偏弱,这显然和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去甚远。目前在工业工程专业运筹学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不恰当。运筹学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研究和应用的领域不同,发展了各种不同的理论,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运筹学分支。由于教学时数有限,因此教学内容不可能包括所有的分支。显然不同的办学层次、专业背景、学校类型、学生素质以及知识结构存在着差异,目前在运筹学的教学内容选择上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过分注重理论推导,忽视对学生应用运筹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尽管运筹学强调以量化为基础,需要建立各种数学模型,为决策者的决策提供定量依据。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运筹学分析获得的结果要能够被实践检验,并被用来指导实际系统的运行,因此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目前运筹学课程的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上,过于注重定义解释,定理的推导以及算法的推演上,缺乏运筹学的应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的培养。因而学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通病。很多学生学习完运筹学之后,感觉不到它的实用价值,更无法把运筹学的思想和方法应用到后续的相关专业课中。

(3)太注重运算的硬结果,而结合实际应用中最优方案的软化、折中思想较少讲授,使学生面对实际问题只能硬搬照抄,缺少应有的灵活性。应用运筹学求解的结果目标通常具有单一性,即追求效益最佳。而从企业要求来看,还需要考虑资金周转、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以及企业生存等多方面因素,因此,企业所期望的“效益最佳”具有系统性。这二者之间的差异甚至冲突,也是运筹学实际应用中需要合理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在理念和工作方式上具有开放性。不能拘泥于运筹学书本和文献资料,而应该深入实际,与相关人员及学科相结合、交叉、渗透、互补,从而达到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及系统优化的目的。

2 运筹学教学改革

根据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结合运筹学的学科特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运筹学教学进行了改革:

2.1 根据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组织合理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组织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运筹学教学工作中,我们注重改进教学内容、思想与方法,强调“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运筹学的教学内容首先考虑到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为学生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

工业工程专业运筹学的教学目的侧重于运筹学在各类管理问题中的应用,其教学内容应根据专业需要进行设置。从实际应用情况看,线性规划、动态规划等运筹学分支应用较为广泛,因此这部分内容作为一般管理类专业必须掌握的内容。此外,图论、存储论、排队论、决策论和对策论在实际生产中对生产计划问题、库存问题等各个环节中都能起到重要的理论支撑作用,因此这部分内容也作为工业工程专业运筹学的教学内容。

2.2 丰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结合工业工程专业实际,淡化数学方法的推导与论证,增加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亲验型、参与型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深入到实际问题的环境中,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进行案例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案例的选取要具有充分的代表性,结合工业工程专业的特点,覆盖该专业在实际中最常见运筹学问题的各类类型,在案例选取过程中还应注重以学生紧密联系的实际生活为背景,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其次,在讲解运筹学模型时,以实际问题引入,并结合实际问题的解决对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讲授。在讲授过程中以实践应用为主线,以活跃的思维想象与迂回的教学技巧帮助学生掌握教学难点。

最后,对同一案例采用多种运筹学模型进行求解。比如项目投资案例可以采取一般线性规划模型、运输问题模型、动态规划模型、整数规划模型等多种模型解决,各种模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各种模型的优缺点是什么。通过多个角度的建模不仅培养学生对运筹学知识的综合掌握,也锻炼了他们不同维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后者也许对于学生的成长更加重要,对于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其综合利用资源寻求系统优化的角度来说,尤其有意义。

(2)通过课堂练习、课堂提问、课堂演示等形式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教授时不能为了追求进度而硬性灌输,而是通过假设、反问、设疑、争辩等方式进行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不断思考,不断领悟。在进行案例分析时老师要营造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氛围,一方面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围绕案例主题展开讨论,分析求解结果的可操作性,培养学生在应用运筹学解决实际问题时要与其他学科配合,在整个专业体系框架内,寻求问题的最优方案。案例讨论结束后,老师要做简要的总结,针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分析方法和思路、解决问题的途径等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最终得出最优的案例分析方案。

(3)加强与工业工程其他专业课程的衔接。我们在运筹学的教学过程别注意与其他专业课的衔接,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比如讲解线性规划时,联系《物流分析与设施规划》中的选址问题;讲解指派问题时,结合《供应链管理》中的供应商优选决策讲解运筹学知识在其中的应用;讲解目标决策时,与《系统工程》中层次分析法和冲突分析法相对比等等。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了解运筹学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和衔接,一方面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明确运筹学的重要性,激发学习运筹学的动力。

(4)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丰富运筹学上机实验。开展运筹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无论对于运筹学的发展与进步,还是对运筹学教学本身,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计算机辅助教学一方面要求学生能够应用已有的运筹学计算软件,如Matlab、Lin,go、Lindo等求解大规模的优化问题。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自己动手编写运筹学各种算法的计算机程序,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5)增加运筹学课程设计。运筹学课程结束后,教师结合实际和教学内容,设计多个带一定综合性的课题,根据课题的难易程度,制定合理的评分标准,供学生选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课题,查阅资料,仔细研究,建立模型、选择算法、编程上机、调试运行后得出结果,并进行结果分析。该过程主要锻炼学生的系统性思维,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建立合理的考核体系

在成绩考核方面,将传统的单一闭卷笔试改为课程设计、上机实验与笔试相结合的考试方式,全面考察学生对所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综合应用能力,并编制运筹学题库和试卷库,规范评分标准,以保证运筹学的考试、阅卷、评分做到科学、规范、公正。

运筹学课程设计总结范文2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 数学课程 研究生 改革

[中图分类号] O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4-0114-02

近些年,我国高校对于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是研究生教育依旧是面向小部分人群,可以算作是中国的精英教育。做好研究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复兴,还关系到国家各项工作能否顺利、良好地实施和完成。当今是一个科技的年代,知识的年代,创新能力是发展竞争的核心,对于肩负重要使命的研究生而言,创新能力是评价、衡量其是否合格和优秀的标准,这也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标志。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素养已经成为全国众多研究生培养教育以及管理机构的关注重点。

但是,当今国内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在创新教育层面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相关的创新理论教育,缺乏创新能力实践,研究生的创新教育意识淡薄等。研究生教育的知识结构以及能力结构应该得到相应的、合理的调整和优化。创新是建立在拥有着相对完善和成熟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的条件下进行的,但是在研究生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存在理论知识学习不扎实,知识体系建设不完备,知识整合能力欠缺,思维思考方式简单和呆板等一系列问题。要想做好创新教育,就要求研究生不断地开拓自己的知识面,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科学动态和科学研究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创新方面有所突破。

下面,笔者将基于创新教育的视角,结合高等农林院校的研究生数学课程进行相关的探讨。

一、数学在农林专业中的应用

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在农林专业的科学研究以及实际的生产实践活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运用。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Fisher等人基于农业统计数据建立起来的“农业实践统计”,随着学科渗透的不断深入,数学在农业方面的应用也在不断地增加。

1.农业实验。农业实验主要是结合数学的思想,设计相关的农业实验,采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并利用实验结果对实际的农业活动进行指导。

2.农业运筹学。农业运筹学主要是结合运筹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农业线性规划、农业生态系统的优化等。农业线性规划是对农业生产中各要素进行抽象,建立相应的函数,以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农业生态系统的优化就是利用运筹学的知识对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找到合理的结构安排,使得系统经济效益最大化。

3.农业预测以及控制。在农业种植和生产过程中,及时把握农作物的生产情况以及周边环境的变化意义重大。在农业方面运用数学知识,可以准确地预测到各种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能够结合环境变化及时地调整生产方案和补救措施。这对于保证农作物产量的稳定增长以及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方面大有裨益。

4.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业信息化建设是指将计算机技术与农业生产进行结合,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各种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对农业系统进行预测和模拟,对农业管理进行优化等。根据大量的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农作物生长的各个方面进行模拟。

二、研究生数学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1.基础知识不够牢固。在各大高等院校中,无论是微积分、线性代数、统计学还是运筹学,研究生往往是在解题技巧和解题方法上下功夫,但是对基础概念的学习却不够重视。这与学校的考核方式有一定的关系,由此带来了一个弊病:学生对基本概念掌握不清,给更深层的数学知识的学习留有后患,给知识的融会贯通带来了很大阻力。当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交叉时,这将大大降低学生的创新能力。

2.缺乏系统的归纳总结。农林专业的研究生往往注重专业课的学习,对于学习数学的要求仅仅停留在考试及格、基本掌握的层面上,没有做到系统地归纳和总结知识。这使得研究生们缺乏用数学方法应对问题的能力,更不用说是结合数学知识解决专业问题与进行创新研究了。

3.学习缺乏自主性。造成研究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课程选择大多是由学校或者教师所决定,学生缺乏自主选择权;另外一方面是学生仅仅是为了拿到学分而学习,并且抱有“及格万岁”的心态。

三、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

课程学习是进行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个环节做好了,将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素养的培养起到很大的推进作用。创新能力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研究生要想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就需要拥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专业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有很大一部分是在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中完成的。因此,研究生课程设计优良与否,直接关系到研究生能否学习到所要求的知识水平。

农林专业中食品科学专业与动物科学专业对数学的要求不一样。对于数学课程,其实是可以分为四类的,分别是研究生通识类课程、应用数学基础课程、方法工具数学课程以及提高类数学课程。这四类课程体现了研究生数学的不同层次,研究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选择性、有针对性的学习。

之所以这样设计数学课程,一方面是为了增加学生的选择余地,对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有着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有兴趣、有需要的课程,这样解决问题就会更加具有针对性。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的选择,对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更有效果和效率。

四、教学方法的改进

课程优化只是进行创新教育的一个方面,要想使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非常有必要。

1.实验课。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在电脑上进行模拟和计算,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可以通过计算机绘图软件,增加学生的空间感;也可以结合相关的数据,培养学生进行数学建模和编程的能力,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让学生接触最新、最前沿的知识。

2.开展讨论课。相比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其实更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在农科高等教育中,教师应将数学模型引入实际的教学中,对于模型的建立、参数的设置等方面,学生都可以和教师进行探讨,表达自己的观点。开展讨论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并且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方式。

3.增强课程的时代性和信息性。教师应该把握时代潮流,积极将自身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交叉,了解当今世界大发展趋势以及新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并紧密地与自身学科和研究方向进行结合,培养学生的敏感性。在实际的课程教育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接受最新的知识,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结合最新的知识解决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表现,也很容易取得创新成果。

4.考核方式改革。考核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教师应该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情况,一方面是考虑学生对基础数学知识、基础技能的掌握情况;另外一方面应该考虑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所需要参考的不仅仅是期末考试的一纸试卷,还有平时的课堂表现、课外实践活动、论文设计竞赛及科研表现等。

农林院校各个学科都有自身的特点,夯实基础是前提,加强创新是要求和目标。对于研究生的数学教学,要从观念上进行转变,着眼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从各个方面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做好准备。合理的课程设计和课程内容,要做到因材施教,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教学模式,以及适合创新培养的考核体系;要加强学科交叉性、前沿性以及国际性;要初步建立面向创新教育的高效的农林院校研究生数学课程新体系。

[ 参 考 文 献 ]

[1] 孟军.高等农业院校硕士研究生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方向的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9.

[2] 史国华,居学海.研究生创新教育的现状与改善途径[J].高等理科教育,2008.

[3] 孟军,尹海东,葛家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深化高等农业院校数学课教学改革[J].大学数学,2004.

运筹学课程设计总结范文3

一、优化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技术经济专业不同于非经管类的工科专业,其毕业生的就业领域是不限定的,该专业为社会提供的将是有效地对各类技术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的决策型或决策辅助型人才。因此扎实的基础、广博的知识、强的适应性和创造性对该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更为重要。达成此共识之后,全体专业教师在多年教学经验的础上,实施了“一体三化四环节”的教学模式,即以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主体,以课程设置系统化、教学法科学化,教学手段现代化为基础,通过课堂教学、课程设计、实习和毕业设计四个主要环节来完成教学任。“三化、四环节”是“主体”的保证,是为“主体”服务的。把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创新精神和完善人格结合来,设置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践环节,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二、调整课程体系,优化专业系列课程整体结构为了实现培养目标,我们把传统的以课程为中心的对事物进行知识分割的教育,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事物进行整体性教育。每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都有它特定的位置和任务,而若干相关课程又形成了一有一定功能的课程组块。在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系统理论,考虑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相互系、相互作用的关系,来构造合理的课程结构,发挥和提高课程的整体功能。在课程改革方面,我们作了以几方面的工作:

1.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把技术经济本科专业的课程内容划分为:普通基础类:A.数学、计算机等自然科学基础;B.外语、人文等社会科学教育。专业基础类:包括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会计学基础和法律基础等。专业主干课:包括技术经济学、系统工程学、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等。实践环节:包括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为适应综合素质教育,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我们修订了教学计划,在适当增加课程门数的同时,压缩程学时,并抛弃了“重专业、轻基础”的传统课程设置模式,把本科课堂教学的学时数降到2070小时,并将普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实践环节的学时比例大致定为4:3:1:2。合理的学时配置,对探索教学容的恰当性、平衡性以及学生个人整体协调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2.优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课程内容。技术经济专业课程设置解决了课程的数量和种类问题,而程内容是课程质量的保证。为适应课程设置、专业特点及更新的教学观念,我们深入到了教学内容的深层改革。一是系统修订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教学大纲。修订时,首先明确每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位和作用;其次是注意每门课与其它课程的相互搭配,既要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又要防止知识的遗漏,同时要保证自身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二是系统编写了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教材。编写原则:(1)符合专业课程置和教学大纲的要求;(2)既要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又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给学生留有补充思的余地;(3)对那些过时、陈旧的教学内容要大胆删除,同时又要增加反映学科发展方向和研究成果的新理、新技术和新方法,以引导学生把握学科发展前沿。目前,专业教师已有计划地自编了一系列教材,正式出的教材有《技术经济学》、《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运筹学》、《工业统计学》等。3.强化实验、实习环节。实验、实习环节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关键环节,也是学生能力和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技术经济四年制本科安排了课程设计3周、认识实习3周、生产实习3周、毕业设计10周。同时结合课程内容安排了一定比例的实验课,如会计手工操作实验等,并建立了会计手工实验室和容纳30人上机的计算机室。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均在校内或校外的实习基地进行,并要求学生撰写专题论文。

三、改革教学方法,实现教学质量的飞跃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和课程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教学方法得当,可以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同时也可使教师授课生动、有趣,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极大兴趣。我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和应用了多种有效的、赋有特色的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案例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是管理环境和管理情景的模拟。同学们运用所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案例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即深化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综合、全面地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果断的应变能力。目前已把教学案例应用于课堂教学、学生作业、课程设计等教学环节中。例如结合技术经济专业课程,就新建工业项目、扩建工业项目、量本利分析等实行案例教学。

2.计算机模拟教学法。利用计算机模拟出企业的内部情况和市场情形,让学生具体担任某个角色,如扮演一个高层管理人员,让他就某个问题进行决策、下达命令,或扮演一名推销员,去推销产品等,把他的决策行为输入计算机,计算机就会给出每次决策的结果。某一角色可由不同学生承担,这样可以比较不同扮演者的管理方法和管理风格。使同学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可谓是一次实际工作的锻炼,受到学生欢迎。

3.学生演讲训练教学法。社会交往和表达能力对技术经济专业毕业生来说尤为重要。但对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来说,描述事物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普遍是较弱的。通过上台演讲使学生演说、辩论、表达能力得到充分锻炼,提高了综合素质。例如《管理学原理》和《管理心理学》的任课教师针对讲授内容给学生布置大量的讲演题目。如在讲授管理哲学时,便布置“人生价值观之我见”;讲授激励理论时,便布置“金钱万能论评析”;讲授群体理论时,便布置“一世同学三世亲”等。这两门课程的讲演题目基本上是每人一题,每人讲演约5分钟。这种训练方法受到同学的热烈欢迎和重视,把讲演看作是锻炼自己综合素质的大好机会。上述教学方法被综合地运用在技术经济专业的系列课程教学中,使专业整体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使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有了质的飞跃。

四、采用先进教学手段,保证教学效果的提高在教学中,科学合理地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潜力是巨大的。近几年来,我们在现代化教学手段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1.研制CAI软件用于教学中。CAI是现代化教育的标志。我们研制出技术经济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软件,编制了结构模型、层次分析、敏感性分析、财务评价和线性规划等教学模型软件,这些软件生动、形象,不仅辅助了难点和重点内容的教学,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

运筹学课程设计总结范文4

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目标就是就业,所以项目研究的起点围绕就业展开,通过企业调研找到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所需求的能力框架。为了能够科学地对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进行探索,首先根据访谈和问卷调查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同时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按照如下三个步骤进行了研究:(1)通过文献回顾,收集国内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经典模型及其维度和指标,并确定工业工程专业就业能力问卷,为探讨我国高校毕业生可就业能力结构框架奠定理论基础;(2)针对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问卷,对应届毕业生进行调查。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检验可就业能力初始模型的信度和效度;(3)在企业中发放问卷,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分析就业能力构成要素,构建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结构。研究结果显示,工业工程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包括了知识、通用素质和专业素质三个方面,其中通用素质包括个人内在素质、分析与领导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工作完成能力,专业素质包括物流和生产系统的分析能力。

2建立合理化、系统化的课程结构

合理的课程结构必须能够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系统化的课程结构必须满足课程之间的修读关系,因此我们采用了如下的方法构建合理化、系统化的课程结构:(1)通过工业工程毕业生的调研已经得到了该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的模型结构,在工业工程课程的设置上,将主要采用了标杆分析和模块化建设的思想,从国内知名的设置工业工程专业的高校出发,通过前期对该专业就业市场的需求分析,对我院现有该专业课程体系提出调整建议。(2)在课程的设置中,参照以上素质能力指标体系,从课程内容、授课形式、实践环节三个方面来明确每一门课程在工业工程大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和贡献,力求每一门课程都是必须而不多余。按照一般大学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针对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进行了选择。(3)由于课程之间存在一定的修读逻辑关系,所以系统化的课程结构应该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因此我们采用解释结构模型构建了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结果表示,该专业的课程分成两大类型,一类是和工程技术相关,一类是和管理理论相关。第一阶段专业课程为工程识图、管理学、工业工程导论;第二阶段专业课程为AUTOCAD,运筹学,基础工业工程、数据库管理系统。第三阶段专业课程为:工程经济学、物流管理、质量管理、生产运作管理、人因工程学;第四阶段专业可称为系统工程、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现代制造系统。(4)最后不可忽视的是还要对课程体系的有效性进行合理评价。根据工业工程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本结构,可以建立工业工程专业教学计划整体功能指标递阶层次结构图,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工业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功能评估权重值,表明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充分重视基础能力,理论联系实践,师资队伍建设,为高校各专业制定和评价教学计划提供了理论依据。

3实践性课程体系的建设

实践环节的构建既要达到工学实践(实验)数据要求的准确性,又要满足管理学要求的柔性,而且还要能够适应不断推出的多学科交叉性、复杂性以及服务性;因此工业工程专业实践体系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1)工业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构成分析。通过文献资料检索、专家座谈、到相关高校实地考察,我们发现我国各高校IE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一般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2)根据学生在该专业学习专业课程的基本顺序,尝试建立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利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将各个环节贯穿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包括学生在校学习和寒暑假在内的整个四年时间,并把教学中各实践教学环节联系在一起,三阶段分别为:认知阶段、学习阶段和运用阶段。(3)学习阶段的工业工程各主干及核心课程的教学实践体系是以上三阶段中最复杂的,因此我们根据企业建立及生产开发的流程,在企业管理的基础上,首先理顺了各门实践性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然后以此建立了工业工程专业教学实践课程体系,使该体系真正能够从企业实际管理活动出发,实现系统化。(4)对于各个模块,都有各自不同的构成内容,并在该模块内形成教学系统。由于工业工程专业的特殊性,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模块是最为重要,且涉及课程最多,因此我们特别针对该模块分析其内部各项实验的系统关系。(5)综合课程设计则可以将以上实验模块群应用于某一个实际或者虚拟的企业,让学生熟悉生产型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过程,并能够从整体角度了解各种方法和技术在各管理阶段的应用,我们以工业工程实验所涉及的台钻为基础设备,发散性的对实验群的实验内容进行了规划,该课程设计中各项实验内容都对应了该专业的核心课程。

4总结

运筹学课程设计总结范文5

1.我国物流工程硕士模块化教学体系及内容探讨

2.物流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定位及其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

3.全日制物流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与机制初探

4.教学研究型大学物流工程硕士课程设置探讨

5.物流工程硕士专业课程案例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

6.全日制物流工程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协作培养研究

7.物流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满意度实证研究

8.上海大学物流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满意度调查研究

9.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管理——以东华大学全日制物流工程硕士培养方案制定为例

10.基于自锁理论的物流工程硕士专业建设的分析研究

11.培养全日制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总结与建议——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

12.基于“三维胜任力结构模型”的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13.基于行业导向优化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

14.物流工程专业硕士项目化培养模式研究

15.全日制物流工程硕士培养策略分析  

16.一种基于仿真的物流工程实验教学改进

17.完善物流工程人才培养 

18.物流工程项目管理中“激励机制”构建的几点思考 

19.应用Flexsim软件辅助《物流工程》教学 

20.论信息技术与物流工程 

21.应用于物流工程中的信息技术  

22.物流工程专业建设与“产学研”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 

23.研究型大学物流工程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 

24.物流工程项目管理初探 

25.全日制物流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与机制初探 

26.地方高校物流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27.LINGO软件在物流工程运筹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28.物流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9.我国物流工程高等教育的现状分析 

30.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31.物流工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教学模式研究

32.教学研究型大学物流工程硕士课程设置探讨

33.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类物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34.基于快乐教学的物流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35.《物流工程》课程“3+5+1”教考模式改革探索——基于台湾大学的经验借鉴

36.物流工程专业物流设备方向人才培养研究 

37.物流工程与林业工程学科研究生交叉培养方向探讨

38.《物流工程》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索 

39.试论物流工程人才的教育  

40.煤矿物流工程合理化对策研究 

41.基于能力结构的物流工程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探析 

42.物流工程专业双语教学模式探讨 

43.探讨物流工程及其技术创新

44.基于CDIO模式的《物流工程》课程架构体系设计 

45.面向产业需求的物流工程专业培养体系优化研究

46.物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培养机制研究 

47.浅析物流工程管理技术 

48.我国物流工程硕士模块化教学体系及内容探讨 

49.线性规划在物流工程中的应用 

50.物流工程专业“运筹学”教学改革  

51.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工程专业为例

52.Flexsim在高校物流工程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53.物流工程硕士专业课程案例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

54.物流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 

55.物流工程实验室MES系统的研究和应用 

56.基于行业导向优化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 

57.探讨分析物流工程管理技术 

58.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59.浅析物流工程管理技术 

60.研究型大学物流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原则——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 

61.物流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满意度实证研究 

62.结合物联网技术的物流工程实验室建设  

63.物流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的探索与实践

64.物流工程项目调度的最小贴现成本方法

65.物流工程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问题分析 

66.物流工程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67.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68.面向产学研的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机制研究 

69.物流工程及其技术创新思路浅述  

70.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  

71.物流工程专业高等教育现状与培养体系探索 

72.物流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方案的优化设计

73.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74.基于CDIO的应用型物流工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75.高校物流工程实验室建设与教学研究 

76.基于TOPCARES-CDIO的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机制探究

77.物流工程发展趋势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78.普通高校物流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调研

79.基于“三维胜任力结构模型”的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80.新形势下物流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81.物流工程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构建协同教学平台

82.基于能力培养的《物流工程》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83.物流工程发展趋势及亟待解决的问题探讨 

84.基于校企合作的物流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探讨

85.VR技术在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86.物流工程专业实验实训教学体系研究

87.物流工程实验室建设的研究

88.案例教学法及其在物流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以军事交通学院为例

89.物流工程专业PBL教学模式的构建 

90.发展建材企业物流工程的对策

91.浅谈物流工程监理 

92.面向社会需求的物流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建设 

93.物流工程多媒体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94.基于“Kemp模式”《物流工程》双语教学模式研究——教学模式的设计

95.全日制物流工程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协作培养研究 

96.基于分形知识结构的物流工程人才能力生长模型研究 

97.创新技术在物流工程方面应用的研究 

98.物流工程专业学生“系统思维”能力培养方法探讨 

99.中国物流工程发展 

100.试论物流工程及其技术创新 

101.物流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基于社会需求和工程实践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102.物流工程本科教育国际合作联合培养实践与探索 

103.谈谈数学在物流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104.物流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研究

105.现代物流工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分析

106.案例教学在物流工程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107.物流工程专业实验室规划与建设的思考

108.IE专业物流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109.农林院校物流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110.物流工程投资中的净现值方法 

111.应用型本科管理类物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12.着眼综合大学建设目标,加强“物流工程”学科领域建设

113.浅谈开放实验室对物流工程专业研究型人才培养 

114.基于滨海新区需求的物流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115.物流工程项目管理中“激励机制”构建的几点思考

116.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117.物流工程实验室优化建设研究

118.物流工程专业PCS-CDIO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119.浅析信息技术与物流工程

120.依托交通的物流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

121.新疆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

122.物流工程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及教学建议

运筹学课程设计总结范文6

关键词:MIS;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0-0000-01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Teaching Reform of Our College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Zhang Yan,Jia Ruyin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hoo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Applied Technology,Chengdu610059,China)

Abstract: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is a major course of study.However,the curren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teaching is not tight enough,the lack of computer knowledge,students learn to master difficult content better,therefore,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cus on teaching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can not meet the enterprise's development,the need for effective reform.I manage the new system for the current teaching method is proposed to reform views.

Keywords:MIS;Business administration;Teaching reform

一、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特点及现状

(一)MIS教学特点

MIS是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和系统的开发、规划、管理,其目的是帮助人们完成与信息处理和学习管理相关的一切任务,之中的核心是――信息、信息技术和人。教学涉及到计算机学、管理学、统筹学等多方面课程,阐述的理论知识较多,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MIS课程在实践方面的应用也非常重要,将理论与实践互相结合,研究适合企业的MIS。MIS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管理系统,其意义在于为管理提供决策服务,提供高层次的管理信息。作为一门新的、发展快的、热门的综合性、应用型的交叉学科,MIS目前还处于完善和发展的阶段,我们应该通过决策理论、数学、管理理论、运筹学等多个学科构成MIS的理论基础,使其成为一个出色的教学课程。信息化管理是如今的信息时代一个组织生存、发展的新法则和新技能。MIS的教学目标是通过MIS教学使学生可以具有管理信息软件的操作能力、开发能力,可以利用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指导管理,具有从事信息系统研究和应用的新力量。

(二)MIS教学现状

通过对近年来各高校的教学大纲分析比较[2],发现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重点多数都放在了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基础、开发方法学、开发环境等方面,让学生通过对课程的学习,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然后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初步开发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建造管理信息系统的能力。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发现,目前很多学校的教学内容过于简单,陈旧,学生对于这些简单的内容会觉得没有信息缺乏学习的兴趣,而对于部分较复杂的教学内容又不易掌握,而且这些复杂的内容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才能比较好的掌握,大部分的学生不具备这方面的条件。因此,我国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重点已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必须进行有效地改革。

二、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方法

(一)实施“信息技术与管理方法相融合”的教改思路

在课程建设中,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不断改进管理方法,促进信息技术与管理方法的融合,达到不断推进教改实践的目的。应选用收录和编排内容代表当今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和最新的系统开发方法的教材,例如包括因特网和电子商务、多媒体技术、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专家系统与人工智能、商务智能和网络;安全等等[3]。使教学的重点从管理和应用的角度讨论信息技术的融合。

(二)逐步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

从第三学期的专业基础课程的讲授及大作业,到第五学期专业课配合课程设计,到最后一年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层层递进[4]。教学方法上,通过大量的案例库、工具、模板的示范效应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法,将课堂教学、案例讨论、小组竞赛、信息平台、开放实验项目相结合,尤其加强对典型案例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与方法,强调动手能力,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

(三)推进教学成果资源化,建设信息共享平台

将教师在科研中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在教学中所积累的案例进行模块化处理,转化为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较为系统和完善的学习交流和实验的共享平台。通过这些教学资源的示范效应,积极推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四)改革考试方式,构建新型学生评价体系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改革传统的单一闭卷考试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考试目标上,既考核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又着重考察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和理念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的考核评价体系中,期末考试50%,期中考查20%,大作业20%,平时(作业,考勤,上机)10%。加强对大作业的分数权重,其中期末考试和其中考查还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专业的学生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这种改革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端正考风,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其综合素质。

三、总结

工商管理类专业强调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验教学应以此为核心思想[5],通过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平台建设,为学生提供具有高度仿真、高度参与性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平台,调动实验室老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提高实验室资源的利用率,以达到专业培养的目标。使学生将来能成为一名知识工作者。

参考文献:

[1]张庆利.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0,25

[2]崔金栋,张毅,王欣."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中存在的若干问题[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3]历史蒂芬.哈格.信息时代的管理信息系统[M].机械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