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境外考察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境外考察报告范文1
加快出版体制改革 把高校科技期刊事业做大做强
——“提升我国高校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考察报告
一、行程概况
此次考察行程安排非常紧凑、前后衔接合理。出访前考察团做了充分准备,起草了《中国文化体制改革与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报告(PPT),收集了外方可能会问到的问题、有关科研数据等。考察团访问对象也高度重视,各机构每次会议都事先精心安排了议程,确定了报告人和报告题目,拟出了双方可能共同感兴趣的话题。通过报告交流、现场演示、深入讨论等,考察团对英国、法国、德国主要科技期刊出版机构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建立了广泛联系,对国际化科技期刊的发展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主要收获
(一)传播学术是科技期刊的重要使命
牛津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478年,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学出版社,比所有美国和英国大学出版社合起来还大。年收入近10亿美元,在51个国家有办事机构,在世界各地有6 000名雇员(主要在英国之外)。年出版新书近7 000种。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国际英语教育(ELT)和学校出版项目非常大、很成功,按收入算这两个项目占到出版社全球出版份额的50%以上。牛津大学出版社在学术领域出版的品类有(包括印刷版和数字形式):期刊、研究专著、研究生教材、医学、法律(学术和专业)、辞典、参考书、高校教材,另外在这一领域还开展有关贸易活动。
牛津大学出版社现出版270种(现已超过300——博主注)经过同行评议的期刊,其中三分之二是学术和专业协会所拥有的。期刊涉及专业范围很广,基本上是科技医学和人文社科各占一半。牛津大学出版社始终把学术作为办刊的根本和生命线。在访问期间,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几位负责人一再强调出版社是学校的一部分,出版高质量的学术书刊是大学出版社的重要使命。在发展中国家,超过1 600个机构可以免费访问牛津大学出版社的期刊。
伦敦的工程与技术学会(The Institution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IET)业务范围包括制定标准和条例、举办研讨会和讲座、出版书刊、编写政策报告、提供数据库服务等等。IET现出版22种期刊,所有期刊都有汤森路透的影响因子,都自动收入Inspec数据库。IET负责人认为科学研究是一个从科研立项到组织研究到取得成果到再到立项的完整的循环。科技出版在这个循环中不可或缺,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和卢嘉锡先生“科技期刊既是科学研究的龙头、又是龙尾(指发表成果、传播学术——笔者注)”的观点有相似之处。所以,IET十分重视学术期刊出版,在维护好已有期刊学术声誉同时,还不断创办新刊,不断创新期刊出版模式,比如从自己或其他机构组织的会议中挑选论文出版专刊,以单刊名义主办学术会议等等。
(二)专业化是国际科技期刊发展的主流
IET是一个专业学会,他们的期刊如《IET纳米技术》(IET Nanobiotechnology)、《IET计算机和数字技术》(IET Computers & Digital Techniques)、《IET信息安全》(IET Information Security),都是专业性非常强的期刊。他们的期刊数量还在不断增加,2012年将创办《IET生物统计学》(IET Biometrics)、《IET网络》(IET Networks),也都是细分到各专业领域的。
自然出版集团从1996年开始实施出版自然系列刊计划,专业方向十分明确,比如《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自然化学生物学》(Nature Chemical Biology)、《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自然免疫学》(Nature Immunology)、《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自然神经科学》(Nature Neuroscience)、《自然结构生物学》(Nature Structural Biology),等等。
(三)稿源、编委、审稿的国际化是提高期刊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四)技术创新是科技期刊不断发展的重要推手
在过去的10多年里,国际主流科技期刊都实现了从印刷出版到数字出版的转型。此次考察的第一站——英国Maney出版社是皇家材料学会期刊的出版单位,办公地点也在学会。Maney负责人向考察团介绍了期刊在线投审稿系统的应用、期刊生产控制系统。第一站的报告使考察团全体成员对英国期刊的现代化编辑出版流程有了一个初步而又深刻的印象。
爱思唯尔也有功能强大的在线解决方案,包括SciVerse ScienceDirect、SCOPUS、Reaxys、MD Consult和Nursing Consult等,提高了科学和医学界专业人员的研究效率;SciVal 套装和 MEDai’s Pinpoint Review,帮助学术与政府研究机构更有效地评估、制定和执行其研究战略,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的使用效益。国际大出版集团的服务已经不再限于出版物本身,其触角已延伸到研究领域的各个环节。
斯普林格在和考察团交流的过程中着重指出,“学术期刊的内容必须是在线的,必须是(在线)可找到的”。斯普林格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已建设“斯普林格在线期刊档案库”“斯普林格开放选择/开放获取出版”“电子图书”。当今世界,作者投稿是在线的,同行评议是在线的,是在线的,机构订阅、读者阅读和反馈、期刊评价等等所有都必须是在线的。一个技术先进、功能完善的在线平台是现代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不可或缺的。科技期刊提高影响力,一靠内容,二靠传播,两手都要硬,技术是保障。
(五)科技期刊也要努力开展市场经营
牛津大学出版社目前与中国6本刊合作,现在都不挣钱,但他们看重的中国是市场、是未来。在交流过程中,牛津大学出版社表现出与教育部、与中国大学出版社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的强烈愿望。
第2种是学会出版模式——以IET为代表。此次考察的皇家学会、IET都是典型的学会出版模式。OECD是政府间组织,其出版服务的功能和目的与学会有些相似。IET期刊的出版经营也是要有收益的,虽然它也不以赢利为目的。IET根据特定用户的需要,把其期刊分成6个包征订——电力与控制、通讯、电子、车辆技术、计算机图形与视频、计算机与安全。IET的的期刊全球发行,通过IET在线图书馆和IEEE Xplore在线。IET十分希望在中国扩大影响,比如利用其期刊品牌在中国举办学术会议、在中国高校组织出版讲座等。他们还希望吸引中国高端作者投稿、合作出版学会期刊、出版中国会议论文集以及在英、美、欧洲发行推广中国期刊、通过中国出版社授权或翻译出版IET期刊和图书。当然,这些活动都是IET的经营内容。
第3种是商业出版模式——包括麦克米兰及NPG、爱思唯尔、Maney、斯普林格。这些机构出版期刊都是以赢利为目的的,但他们强调学术第一、质量至上。他们普遍认为,没有好的内容,学术期刊是卖不出去的。
虽然我们把这次考察的期刊出版者分成了3种模式,但有些共同点还是十分明显的:办刊宗旨都以学术质量为先;采取商业运作模式;都十分注重国际化、提升国际影响;他们都时刻在研发新的编辑出版新技术,不断提高数字出版水平、丰富在线产品、强化网络功能,以方便读者利用、扩大发行量。
(六)具有一定规模、有一定品牌影响力的期刊才能有更大的市场
在此次考察中,我们还有一个印象十分深刻:科技期刊要搞好经营,必须要有一定的规模为基础。
爱思唯尔是一家世界领先的科学、技术和医学信息产品和服务提供商。基于与全球科技和医学界的合作,公司每年出版近 2 000种期刊,包括《柳叶刀》、《细胞》等世界著名期刊。它有7 000多雇员,分布在24个国家。与爱思唯尔期刊合作的编辑有7 000多人,编委有7万多人,审稿人有30多万人。
考察期间,考察团还出席了由查尔斯沃思集团在伦敦召集的部分知名期刊编辑的座谈会。查尔斯沃思集团、Maney出版社、英国放射学会、剑桥大学出版社、生物学家公司、欧洲呼吸学会、土木工程学会出版部(ICE Publishing)、《骨及关节外科杂志》、《柳叶刀》、Portland 出版公司以及皇家学会等期刊出版单位的负责人参加了座谈会。会议由查尔斯沃思集团的出版服务总监Caitlin Meadows女士主持。颜帅作了题为《中国文化体制改革与科技期刊发展》的报告。此次会议参会人多、层次高,充分反映了英国各方对教育部此次访问的重视,渴望了解有关中国科技期刊出版的新情况。
三、对策建议
(一)结合文化体制改革,推动高校科技期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工作。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号召“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根据牛津大学出版社、爱思唯尔、自然出版集团、斯普林格等所有此次考察对象期刊出版的经验,只有形成一定规模、品牌,学术期刊整体实力才能提升,才具竞争力。目前高校期刊最大的问题是分散弱小、定位不合理,现在期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给高校期刊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考察团认为必须尽快抓住并利用。考察团建议教育部会商新闻出版总署,于2012年初启动高校期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并将……大学出版社等若干影响力和规模较大、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出版社作为期刊出版单位改革试点单位。
……
(二)推动与国际知名出版社的战略合作。
此次考察对英、法、德科技期刊出版经营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考察团认为,与我国高校出版社和期刊出版情况比较接近、有可比性、有借鉴意义的主要是牛津等大学出版社。我们建议由教育部再次组织代表团(成员以……大学出版社为主,加上和国际出版商有合作经验的个别编辑)深入研究牛津大学出版社期刊出版流程、管理方式等,提出与牛津大学出版社长期合作的战略框架。
此外,我们还可以鼓励……大学出版社等出版改革试点单位与境外知名国际出版机构合作创办新刊,并与已开展合作的国际出版商保持并加深良好的合作关系,加快提升我国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三)启动“高影响力科技期刊培育项目”。
2010年,根据当时部领导的指示,科技委组织开展了“提升我国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战略研究”,完成了《加快培育一流科技期刊,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的报告,并呈报……同志和……同志。根据……同志“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提升我国科技期刊整体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批示和部领导的指示,科技司起草了《高影响力科技期刊培育计划》。培育的主要目标是,在“十二五”期间,打造出30种SCI收录的中国高校主办的科技期刊,……此次考察也是“提升我国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战略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研究英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期刊经营、运作、管理模式、管理理念、人才培养、品牌经营、国际化和集团化关键步骤之一。
(四)成立教育部科技委科技期刊专业委员会。
此次考察接触的期刊出版单位多、会见的有关负责人多、涉及的话题多,今后有很多后续工作要跟进。比如所考察的境外出版单位都表达了强烈的开展合作的意愿,并主动与……大学出版社等国内出版单位商谈;近期自然出版集团、工程与技术学会(IET)已到京进一步商谈合作事宜;明年爱思唯尔、斯普林格、查尔斯沃思集团等都要回访;OECD出版社急切地想与教育部、高校出版社及期刊建立稳定的联系。此外,国家期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已经全面铺开,“十二五”期间高校科技期刊的管理和改革任务十分繁重,很多课题需要继续研究。为此,考察团建议在教育部科技委下新设立科技期刊专业委员会,研究高校科技期刊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跟踪国际期刊出版的变革和创新并开展国际合作,为教育部提供政策咨询服务。教育部科技委科技期刊专业委员会办公室可以设在……,具体办公条件由……协助解决。
(五)加强我国科普期刊。
在此次考察中,我们了解到自然集团、牛津大学出版社等都非常重视青年及少儿读物的出版,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的出版。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曾经出现过“科学的春天”,科普读物也蓬勃发展,影响了一两代人。现在,我国科普期刊数量萎缩、影响渐小,部分科普期刊转型为商业杂志,科学性大打折扣。作为国家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教育部有义务、有能力承担科普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具体设想是:教育部对科普期刊的出版提出规划,实行专项支持;由……大学出版社等试点单位创办一批科普期刊或遴选已有的若干高校期刊改办为科普期刊;与境外知名科普期刊合作出版中文版。
境外考察报告范文2
中国软件产业发展8大建议 考察归来后,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陈双与其他专家在对比分析了印度与中国(尤其是北京)软件产业现状的基础上,分别撰写了系列考察报告,对中国软件产业发展提出了新颖独特的观点。此为系列报告中的第四份。
以下为其报告全文: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信息产业结构性调整步伐加快,信息产业由硬件主导型向软件和服务主导型发展,全球软件市场将进入较快增长时期。中国软件产业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成为世界软件产业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北京软件产业孕育着蓄势待发的良好机遇,也面临着亟待解决的现实矛盾。
一、软件产业发展现状
(一)中国占全球软件产业份额不断加大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全球信息化浪潮和政府的强力推动,软件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庞大、最具活力的产业。20xx年全球软件产业销售额为748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39%。份额分配大致为美国40%,西欧30%,日本10%。中国、印度、韩国软件的份额为分别2.58%、2.14%、2.69%,比上年上升了0.67、0.39、0.27。美国依然处于高端霸主地位,拥有全球三分之一顶尖软件人才,印度软件和办公支持服务出口增长迅速。
目前我国电信用户数(6亿户)、互联网用户数(9000万户)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1.88万亿元)规模分别居世界第一、第二和第三位,信息服务和产业基础预示着我国未来软件需求将高速增长。
(二)北京软件产业规模位居全国首位
1、北京软件产值占全国总量三分之一。20xx年北京软件产业实现营业收入385.3亿元(不含整机产品中的嵌入式软件产值),约占全国软件产业销售收入总量的34%,并保持连续几年发展速度超过30%的业绩。
2、北京软件出口占全国总量三分之一。20xx年北京通过海关的软件出口额1.38亿美元,占全国通过海关的软件出口额的37%。
3、北京软件企业占全国总量三分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北京的软件企业3400家,占全国34.5%;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企业北京有31家,占全国18%。
4、北京软件产品占全国总量三分之一。北京软件产品5000多个,约占全国总量的30%。北京软件著作权登记的数量占全国43%。
(三)在软件人才和软件内需拉动方面北京对全国贡献率为50%
全国软件人才50%来源于北京,北京是软件人才培养的高地。全国软件市场订单50%来源于北京,北京是软件投资与决策地。如全国电子政务十二金工程和金融、电信等行业的软件系统解决方案由北京决策,推动全国实施。
(四)软件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总人数1.7%
软件从业人员12.1万人,占我市从业人员的1.7%。20xx年北京软件产业实现增加值100.3亿元,占全市GDP总值的2.8%。软件人均创造的增加值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二、软件产业发展的几个基本判断
(一)软件产业依然是我国的幼稚产业
1、我国软件产业规模比较小 20xx年我国的彩电、彩管、激光视盘机、收录机、电话机、程控交换机、移动电话手机等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打印机、光盘驱动器等产品也名列前茅,我国境内生产的显示器、手机、彩电、激光视盘机、笔记本电脑分别占全球总产量的50%、31%、43%、80%和40%。中国软件产业销售收入占电子信息产业的8.5%,只占全球软件产业总额2.58%,规模较小。 小型软件企业居多。国内软件企业人员一般在30-100人之间,最大的不过千人左右。据业内人士说,要进入欧美外包市场,500人的公司规模是一个基本的门槛。
2、高端软件控制在美国、西欧、日本等国家手中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软件市场,以微软、IBM、甲骨文(Oracle)等跨国公司为龙头的软件企业垄断着全球90%以上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软件及网络浏览器等基础软件、高端软件产品,绝大部分产品标准的控制权掌握在美国,他正利用其垄断地位获取丰厚的超额利润。在部分中低端应用软件外包的同时,美国还是全球最大的软件产品出口国。
日本软件产业是依靠国内巨大的软件市场快速发展的,在物流、交通、制造、通信和半导体等领域对企业级软件需求很大,其国内软件市场仅次于美国。为降低成本,日本的企业把很多定制软件外包给人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包括中国)。日本的软件设计技术先进,松下、东芝、日立、索尼、富士通等跨国公司都有相当规模的软件公司,他们研发的软件产品往往随着企业的各类产品(通信、计算机、家电、精密电子设备等)出口世界各地。
美国、西欧和日本软件产业占有全球80%份额。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处于软件产业低端和初级阶段。
3、我国软件企业利润率不高
20xx年我市大型软件企业利润率为9.25%,中关村的软件企业平均税后利润率只有4.5%,而美国微软、甲骨文和IBM的利润率均超过30%,甚至达到70%以上。
(二)兄弟省市软件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深圳软件产业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20xx年深圳软件产值为291亿元(含嵌入式软件),比上年增长45.5%,增速超过北京。华为、中兴、金蝶是深圳软件产业的骨干力量。
上海软件产业连续三年增长超过50%。20xx年上海软件产业增长52%,20xx年为61%,20xx年达到72%,经营收入为201亿元,实现了高速增长。 大连重点发展对日软件出口。20xx年大连软件产业销售收入为45亿元,比上年增长52%,出口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0%,出口占软件总销售收入22%,比上年增长4个百分点。软件园建设极具特色,对日软件出口能力不断增强。
(三)印度软件出口发展咄咄逼人
经过十几年努力,印度在相对贫瘠的国内经济基础上实现了软件产业的腾飞,在高技术产业和知识经济的核心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
印度软件出口规模是中国的6.5倍。20xx年,中国软件产业总额为1600亿元人民币,其中软件出口20亿美元;印度软件出口为130亿美元,同比增长30.26%。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模式是出口导向型,以定制软件开发和服务出口为主,20xx年印度软件和服务出口额在软件产业总额的比重为81%。
印度软件出口业务正在走向高端。印度软件企业在国际上已经建立品牌知名度,得到国外客户特别是欧美客户的认可,美国是印度软件最大出口国,占印度软件出口额的58%。全球500强企业中有200多家企业采用印度的软件(日本是中国软件最大出口国,占中国软件出口额的61%,多数为低端软件编写)。
印度拥有一批软件出口龙头企业。印度排名前三家的软件企业(Tata、Infosys、Wipro公司)出口额之和超过20xx年中国软件出口总额。印度有8家软件企业出口超过1亿美元,中国目前没有一家软件企业出口额过1亿美元(随设备出口的嵌入式软件除外),中国的软件企业国际竞争力与印度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四)国际服务业向我国的转移明显加快
近几年,随着制造业的国际化大规模转移,国际服务业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成为重要趋势,信息产业服务项目外包是项目外包中的热点,全球仅软件外包市场每年就有1300亿美元的规模,印度是最大的软件外包承接国。业务集中在电话客户服务(呼叫中心callcenter)、金融保险、人力资源、IT服务等行业。北京、上海、大连、杭州、济南、深圳、西安等城市都瞄准了软件外包市场,制定了各自的软件外包发展计划。
(五)国家已确定软件产业为发展战略重点
党的xx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推进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进程,必将进一步促进全社会对软件的巨大需求。 20xx年国务院《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xx]18号),20xx年又了《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进一步明确了软件产业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了对软件产业的扶持力度。纲要提出到20xx年我国软件产业销售额将达到2500亿元,国产软件产品和服务的市场规模达到1500亿元,出口达到50亿美元,软件人才达到80万人
这为我国软件产业发展明确了近期奋斗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实施的各项政策措施,将带来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新。
三、北京软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注重引进制造业,忽视软件产业(包括现代服务业)的招商。国际服务业大规模转移的兴起,软件产业正在成为我国吸引外资的新热点。但是,目前我们还没有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招商引资工作大多是围绕制造业开展的。
2、注重开发国内低端市场,忽视国际化能力的提高。我国国内软件市场较大,大多数软件企业,如中软公司、用友公司均是以国内市场为重点,努力开发自己的产品替代国外进口软件,没有把精力用于开拓国际市场。信息安全软件、用友的财务软件、金山的WPS软件最为典型,与跨国公司合作和出境承接国际软件业务相对不足。
3、注重扶持自有技术,忽视服务型业务的发展。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持一直倾斜于自有技术的项目,忽视IT服务型业务的发展。软件企业的认定是从自产软件产品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等方面来界定的,而将占软件产业总量近50%份额的软件服务业排除在外。如市场较大、高端的金融业务服务型软件和通信业务服务型软件项目,企业一般得不到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4、注重产业推进,忽视知识产权保护。“盗版软件实际上助推了国内信息化发展”,这个论调由来已久,加上90%以上的操作系统、通用型应用软件(如办公软件、游戏软件)来源于国外,这些年盗版猖獗,打击力度不够。对知识产权的侵害,也严重影响了国内软件产业的发展。
5、注重人才总量,忽视软件人才质量和结构。北京软件人才呈橄榄型结构,高端国际化软件经营人才、高级产品设计专家(架构设计师)和低端技术工人相对不足,中间层程序开发人员较多。因此在承接跨国公司个性化较强的软件定单时,综合能力明显低于印度公司。
6、注重自有资金投入,忽视金融和资本市场的支持。由于软件企业固定资产少,无形资产比重大,很难通过资产抵押争取到银行贷款。软件企业规模小,前期研发投入过大,与传统制造业的赢利模式有所不同,在上市发行股票和发行企业债券方面存在实际困难。国务院《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xx]18号)中规定的由国家扶持的软件产业风险投资公司和投资基金至今尚未组建,实施难度很大。
四、北京发展软件产业目标和政策措施建议
(一)发展思路与目标
发展思路:抓住全球信息化浪潮和软件等服务业伴随跨国公司制造业转移中国的新机遇,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以软件产业国际化为突破口,引进国外先进的软件开发过程管理技术与风险投资,迅速提升软件企业的综合实力,提高软件产业对首都经济的贡献能力,推动软件产业成为首都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主导产业,初步成为首都经济的支柱产业。
发展目标:到20xx年北京软件产业销售收入要保持年均30%以上的增长率,软件产业销售收入超过20xx亿元,软件产业实现增加值占当年北京市国内生产总值比20xx年翻一番,超过6%,力争达到8%;海关出口额比20xx年翻三番,超过10亿美元,力争达到12亿美元;软件从业人员达到45万人;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软件企业集团超过30家。 发展重点:软件产业基地、软件出口基地;软件外包,重点行业应用软件、信息安全软件、嵌入式软件、国产基础软件、游戏软件。
(二)措施建议
1、确定一个地位:统一思想,确定软件产业在我市产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由于土地、水、电、油、运等资源匮乏,生产性资源不足,从未来工业发展趋势看,我市制造业难以保持长期高速发展。北京有着人才智力优势,我们认为软件产业发展最能体现“五个统筹”的思想,因此建议扬长避短,集中政府资源,着力打造软件产业之都。
2、抓住一个基地:抓住机遇,加快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建设。抓好“点、线、面”,形成大企业—产业链—产业群的基地产业格局,充分利用好中关村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和软件出口基地的集聚效应,以中关村地区为重点,培育一批软件业旗舰企业,建设好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软件出口基地,加速软件出口增长,促进产业集聚。
3、营造一种氛围:创造环境,营造一种“搞软件,在北京”的国际氛围。与制造业相比,现代服务业国际转移对投资境的要求更高。北京集聚着大量服务业资源,借鉴制造业引进技术和外资的经验,进一步加强软件产业的规划、政策研究,完善和落实出口扶持、境外投资、外汇管制、境外上市、知识产权保护、政府软件采购等政策,加强技术支撑体系和服务支持体系建设,创造国际化、专业化的投资环境。
4、培养一批人才:促进跨国公司、大企业与学校的结合,培养适用性软件人才。全国35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北京就有6家学院。以重点发展领域的人才需求为出发点,以培养大型软件开发人才、国际化软件人才为重点,积极引进和整合教育资源,使北京软件人才结构更加合理。
5、提高一种能力:走国际化道路,提高软件过程管理能力。与印度相比,我市许多软件企业的开发和生产处于“技术少标准、开发缺规范、生产无检验、质量无保障”的状态,成为软件产业快速发展、软件产品走向高端的最大障碍。通过引入印度公司等一批国际知名软件外包公司,加快建立质量保证体系,提高企业软件开发过程管理能力。
6、引导一批资金:疏通资金渠道,促进软件产业与金融和资本市场的对接。软件产业的资金瓶颈主要是投资制度的制约,要努力研究软件产业的新特点,加快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向银行和资本市场披露产业发展信息,促进金融业、投资业和企业的对接,促进软件企业在国内外上市。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十个部委共同起草的《创业投资企业暂行管理办法》已上报国务院,这个办法的颁布将进一步促进社会资金投入软件产业。
境外考察报告范文3
辽、冀、吉五市县工业经济发展考察报告
为深入实施工业兴县战略,加快外经贸企业转型步伐,做大进出口加工业,县委副书记##带领经济计划局和##公司负责人先后赴辽宁省沈阳市、大石桥市、本溪市,吉林省梅河口市,河北省安新县就有色金属冶炼业、松籽加工业、木材加工业进行招商考察,时间虽短,但取得了较好的招商效果,并对更好地加快我县工业经济发展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一、招商考察情况及启示此次招商考察,虽是以招商为主,但在与企业接触过程中,也从他们的成功实践中,对如何加快我县工业经济发展得到了一些非常有益的启示。启示一:必须按照产业链上下游关系,培育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是经济发展的综合载体,牵动力强、辐射面广、关联度高。所考察各地都是以骨干加工企业为龙头,上联原材料基地,中联各类吃配项目,下联终端产品市场,整体做大做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生产加工体系,推动了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张。沈阳##公司从去年以来先后投资近1.5亿元,在沈阳市完成了浸渍纸厂、复合地板厂扩建,在我县##镇完成了人造板厂建设,实现了从采购原材料加工中高密度板-加工生产浸渍纸-合成加工复合地板-终端产品销售的完整链合,生产能力和潜力不断提高,今年准备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和能力,争取几年内年加工能力达到20-30万立方米。梅河口市以82户松籽加工企业为核心,上下连接着200多户松籽收购和出口销售企业,原材料收购遍布全国各松籽主产区,并通过我县和珲春等口岸收购俄罗斯、朝鲜等国松籽,年加工松籽12万吨,松籽仁、美人松饮料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果仁加工销售集散地。启示二:必须以加工业为支撑,推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次考察所接触的企业发展速度都非常快,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无一不是从贸易起家,完成一定积累后迅速转型,依靠创办实体兴办加工业实现快速发展的。保定市建昌铜业有限公司最初只是收购销售杂铜,1992年正式创办加工企业,利用废铜加工电解铜、铜杆等产品,短短12年时间,由创业初期的100万元发展到拥有固定资产5000多万元、总资产2.2亿元的河北省最大的炼铜企业,年产值11.5亿元,利税4000多万元,而且企业没有一分钱贷款。目前,安新县整个有色金属行业正在由以原材料生产为主向加工终端产品发展,发展潜力和效益不继提高,有色金属冶炼所创造的税收占安新县的半壁江山以上。梅河口市个体屠宰户王小黑,以26万元入道开始从事松籽经销加工,几年内迅速发展成为拥有固定资产500多万元、年加工松籽5000多吨的企业,产品全部出口日本。本溪冶炼一厂、二厂、通用金属公司以##进口铝锭为主原料,生产加工硅铝钡锶钙锰铁合金、铝锰钛铁合金、铝钛铁合金、硅钡锶钙铁合金、硅钡镁铁合金、铝锰铁合金、铝镁钛锰铁合金线等炼钢用新型复合合金脱氧剂、脱硫剂、变形剂,产品供应东北地区12家大型炼钢企业,成为本溪市最大的财源。启示三:必须立足自身比较优势,集中力量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将自身优势与历史机遇有机地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发展强势产业,构筑区域特色,是三省五地经济发展的成功实践。梅河口市虽不是我国的松籽主产区,但其充分发挥公路铁路四通八达、历史上已形成的吉林省重要的松籽集散地优势,立足东三省和俄罗斯的松籽资源,全力发展以红松籽为主的干果类食品业,成为梅河口市区域经济的特色和支柱产业。河北省安新县充分发挥地处京、津、石金三角地带、有色金属冶炼历史悠久、技术成熟的优势,历经30余年的发展,培育有色金属冶炼、销售企业213家,各类有色金属产品年成交额达30多亿元,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有色金属材料购销、加工集散地。大石桥市充分发挥菱镁石矿富集的优势,大力发展以镁砂、镁碳砖为主的镁制品冶金行业,年产镁砂30万吨,被誉为中国镁都。启示四: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推进企业、社会和环境全面发展。这次所考察的企业有相当一部分所从事的是污染比较严重的行业,但这些企业在发展中充分考虑了环境污染问题,严格按照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建设管理,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的许可和扶持,同时也得到了当地居民的认可,得以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成为当地重要的税源和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在厂址选择上,这些企业均以效区或附近山区为主,尽量远离居住区和农业主产区;在厂房建设上坚持高标准,以砖瓦结构或钢架结构为主,储料场、仓库、蓄水池、办公楼等配套设施齐全;在设备安装上采取污染较严重的矿热炉和污染较轻的公频炉同时使用,有条件的企业安装了除尘设备,既尽可能地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又保证了企业生产规模;在厂区管理上,强化环保意识,严格管理,多数企业进行了美化、绿化,院内干净利落,整洁美观,如同花园,彻底改变了同类企业脏、乱、差的形象。二、我县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不足及优势、商机与考察各地相比,我县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和不足。一是企业单体或群体规模小。所考察的 五市县,集中力量培育优势企业、主导产业,有的是以几个大型企业构筑了区域之最,有的是以小群体大规模形成了中国之最、世界之最。而我县,无论是独立的加工企业,还是整个产业,都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主导产业不突出,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足三分之一。二是原字号产品多。我县进口的有色金属、木材、松籽、矽钢片、废旧机床等大宗骨干品种多数以原字号销往全国各地,产品附加值低,对地方经济拉动作用很小。而所考察的这些地区,却恰恰是利用我县丰富的进口原材料加工销售半成品、终端产品,壮大了支柱产业,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梅河口市经营加工的松籽60-70%是从##购进的,本溪冶炼业所需的重要原材料铝定基本上由##供应。三是贸易流通企业转型慢。这次所考察的企业多数是从购销原材料起步,迅速转型创办加工业,发展成为当地的支柱财源企业。近年来我县依托口岸培育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以外经贸为主的贸易流通企业,但由于宏观上引导扶持不够、微观上企业缺乏工业技术和管理人才,这些企业在创办实体发展加工业上严重滞后,企业发展速度明显低于所考察地区的企业。四是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我县除##两家公司在木材加工上从进口原材料、部分加工初级产品、极少部分加工终端产品上市,初步实现了产业的完整链接组合以外,大部分企业仅仅是经销原材料或加工初级产品,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和完整的产业链,我县在外界的影响仅仅是一个重要的原材料供应基地。五是工业项目前期工作严重滞后。缺少专业人才队伍,前期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对煤炭、硅石、风力等亟需开发的资源勘探不到位,一些好项目、大项目缺乏科学的可研论证和决策依据,不能得到及时开发建设,影响了工业经济的发展。六是企业建设管理低标准低档次。通过考察对比,我们既看到了我县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同时也进一步认清了我县工业经济发展所拥有的比较优势和面临的潜在商机。一是富集的原材料资源优势。我县拥有国内、国外两种丰富的自然资源。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县已经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进口有色金属、木材、松籽、废旧机床等原材料供应地,县内拥有丰富的煤炭、矿石、山产品等自然资源,如果尽快将这些资源加工转化,会加速建成冶炼、食品加工、木制品加工和能源等工业基地。二是独特的口岸区位资源优势。##是国家一类陆路口岸,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在沿边开放带中拥有自己独特的地位,对外吸引力明显增强。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可以吸引大批的外地客商到##投资办企业,发展对俄进出口加工贸易,尽快形成对俄出口商品加工集散地。三是较为雄厚的资本资源优势。经过多年精心培育,我县已发展起一批完成原始积累的外经贸企业和民营企业,这些企业均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正在积极扩张转型,正确加以引导扶持,将迅速形成一批新的立县工业企业。四是良好的基础条件优势。正在建设的##加工园区,为我县加快发展以前店后厂为主要模式的加工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建设平台和物流通道。我县的木材加工历史悠久,并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餐具系列、板材系列都具有一定水平和规模,但没有自己的品牌,深加工不够,进一步提升发展空间非常大。五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国家正式启动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特别是在能源项目开发上,加大投资开放力度,国内大型能源开发企业纷纷抢占可利用资源和市场,对我县良好的煤炭、风力等资源表现出了强烈的开发愿望,并已经采取实际措施正在做前期项目准备。国家正在全国范围内清理整顿冶炼行业,20xx年全部取缔3000KVA以下矿热炉,20xx年取缔5000KVA以下矿热炉,国内大部分冶炼业设备为低生产能力设备,经过治理整顿,全国冶炼业生产能力将下降近一半。我县如能抓住机遇,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标准,通过引进和扩建,迅速发展一批6300KVA以上设备的冶炼企业,将迅速填补国家治理整顿所清理出的市场空间,形成新的立县支柱产业。所考察地区的冶炼、松籽、木材加工企业已经成长壮大,为降低生产成本,扩张企业发展规模,都急于向外发展,特别是在原材料基地寻求合作。这些都为我们加大招商引资,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三、几点建议通过考察对比,借鉴外地经验,综合分析我县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对今后我县工业经济发展提出如下建议。1、明析工业战略定位,奠定##经济腾飞基础。自##口岸开通以来,我县的经济发展战略由最初的“贸打头、工当家、农为基础”逐步发展确定为“坚持口岸经济发展方向,深入实施工业兴县、外向带动、招商引资战略”,##的工业体系由以国有企业为主体逐步转变为国有改制的股份制或民营企业、完成原始积累的外经贸公司创办的企业、壮大起来的个体工商业户和小工业创办的企业、外来投资者创办的企业各占一定比例的多层次工业群体,外贸、内贸、农业等各经济领域与工业的关系日益紧密,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要实现跨跃式发展,必须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将工业做为发展经济的战略之举,走内涵式、集约式发展道路,以大气魄、大手笔、大动作,扶强做大骨干加工企业,带动工贸农结合,形成功能完善的支柱型主导产业链条,推进我县工业由手工作坊向现代化工业发展,由家族式管理向集团化发展,由原材料基地向加工集散基地转变,努力构造具有##特色的口岸型生产加工体系,实现由“工业兴县”向“工业立县”战略的转变,从根本上为##经济的腾飞奠定基础。2、立足自身比较优势,加快培育优势主导产业。产业优势决定经济发展的优势。##必须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区位资源、市场资源和资本资源等比较优势,选定一批优势产业,下大力气优先开发培育,取得规模经济聚集效应,推动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张。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我县实际情况,今后应重点抓好木材加工、能源、食品、医药保健品、轻工产品、有色金属冶炼六大主导产业。一是利用资源优势培育主导产业。以##为龙头,加快生产刨光材、指接板、餐具、木质装饰材料、高档地板和高档家具等产品,促进木材加工基地的形成。以####公司为龙头,加快坑口电站、风力发电、水利发电、煤炼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能源工业。依托俄罗斯丰富的海产品、山产品资源和我县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加工厂为龙头,积极开展海产品、果仁、农副产品、山产品精深加工,提高食品加工业生产水平和出口规模。以##加工厂为龙头,大发展医药保健口加工业。二是立足区位优势构筑区域特色。引导外经贸企业加强与浙江宁波、温州等地服装、鞋帽、皮革制品、灯具等轻工产品生产企业合作,开展出口加工,形成轻工产品加工出口基地。三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强势经济。以##公司为龙头,加强与辽宁本稀、河北安新等冶炼企业合作,建设有色金属冶炼基地。3、强化政府扶持引导,加快培育立县骨干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围绕主导产业加快培育一批核心企业,使其成为旺盛的经济增长点和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带动产业链的上下游发展,实现产业集群,形成规模经济。一是加强对民营经济转型的政策引导和扶持。迅速成长起来的以外经贸企业和个体私营业户为主体的民营经济队伍,是我县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要把引导扶持民营经济加快转型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加快建立和完善政策、管理、融资等服务体系,鼓励引导更多的民营企业和自由经济人到国内同行业领先的地区开眼界、找不足、寻商机、求合作,特别是加强与其上、下游客户的联系,找准结合点,围绕六大主导产业放手、放胆、放量创办实体,发展加工业,大力开发终端产品,尽快形成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实现迅速扩张。二是培育壮大已完成改制的原国有企业。目前,我县的国有工业企业已基本改制成股份制或民营企业,这些企业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拥有成熟的技术工人和管理人才,是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要进一步帮助这些企业尽快找准发展定位,加大技术改造和新上项目建设力度,促其不断提档次、上水平、增效益,尽快发展壮大。三是加大招商引资上项目力度。围绕园区、产业扩张和资源开发,主攻浙、闽、港等发达地区和国内大型企业,全方位推进定向、定位、定点、定人招商,特别是加强县内企业与外来投资者的合作,发挥双方优势,尽快建起一批龙头骨干加工企业。四是加强对工业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培养。有计划地开展对民营企业经营者的培训,提升其决策和管理水平,尽快走出“家族式”的封闭管理,做到科学决策、现代管理、合法经营、依法纳税;加强工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和培养,吸纳创业人才,集聚发展能量,为民营经济加快转型创造条件。4、打造载体服务平台,借助外力加快工业发展。一是加快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簇群经济。辟建工业园区是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加快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后劲所在。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园区的吸引力和集聚力;进一步扶持##工业园区建设,发挥企业招商、投资的主体作用,争取引进建成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加速兴建跨国连锁工业城,做大##境外鞋业及木材加工,推进内外互动兴产业、上项目。二是举全县之力推进商品中心建设,确保20xx年全部建成投入运营。争取尽快启动以服装鞋帽、建筑装修、电子软件、日用小商品工艺品、五金家电五个功能区为主体的投资区建设;鼓励外经贸企业扩大对外投资,发展对俄出口商品跨国加工贸易,全力承接东南沿海的产业转移,争取建成中国出口俄罗斯轻工商品最大的加工基地和物流输出通道。三是创建优良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者独资或与##企业合作建厂。企业发展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为鼓励发展进出口加工业,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必须在土地、税费等政策上制定出台比外地和其它行业更加优惠、具体、有效的扶持政策,营造宽松、优惠、快捷、高效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者落户##发展加工业。四是成立各类专业协会,实行行业管理。尽快组建木材、冶炼、松籽、黑木耳、煤炭等优势产业专业协会,共同研究从初级产品到终端产品的系列开发,统一品牌,统一价格,统一管理,统一开发,形成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完整产业链条,有效避免恶性竞争,提高整体规模效益,做强做大产业。
[1]
在百度搜索:辽、冀、吉五市县工业经济发展考察报告
境外考察报告范文4
【正 文】
环境史是在战后现代环保运动推动下所产生的历史学的一个新的次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历史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以自然为中介的各种社会关系。由于研究对象非常复杂,环境史的兴起,就为从事跨学科研究提供了重要契机。传统上,人文社会科学以人和社会为研究对象,而自然科学则以自然为研究对象。环境史的出现,则为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融合,也为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合作搭建了桥梁。跨学科研究方法,也就成为环境史最重要的研究方法。
一、复杂的研究对象
对环境史这一领域而言,跨学科研究不是一种奢侈,而是一种必需。其所以如此,主要是由于人与自然本身及其相互关系的复杂性,以及环境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环境史学之所以要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首先是由于环境史学研究对象的两大组成部分——人与自然——都非常复杂。
环境史学中的人,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生活,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作为自然进化的产物,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他一刻也不能离开自然而生活。但人又具有社会属性,他可以通过自身的活动对自然进行改造,使自然更加符合人的需要。人对自然的干预和改造,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而决不能恣意妄为,否则只会适得其反。既然人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人对自然的态度,人围绕利用自然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是环境史研究的重要内容,那么,环境史研究必然就要大量借鉴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考古学、政治学、法学等研究领域的成果。免费论文
环境史学所谓的自然,并非是指整个宇宙和银河系,也不是指包括地核和地壳在内的整个地球,而只是指对人类有意义、与人类直接发生关系的地球表面。按照詹姆斯的定义,“地球表面是指从地面向下人类能够穿透,和从地面向上人类通常能够达到的一个圈带”(注:普雷斯顿·詹姆斯:《地理学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页。)。地球表面通常被人们划分为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这几个圈层相互交接,彼此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物质、能量的交换并不是简单的转移,在这一过程中,又会复合出大量新的物质。既然环境史学家要把自然重新写入历史,那么,他们要认识和了解自然,就应该涉猎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气象科学、水文学、物理学和化学等学科的一些基本知识,尽管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自然的复杂性就在于它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对局部的人为干预往往会牵一动百,其后果人类根本无法预料。在对待野生动物方面,美国就留下过惨痛的教训。在1870年前后,白人的猎杀使野牛在大平原基本灭绝,而狼则开始以牛羊等家畜为捕食对象,人们则采用投毒的方式毒杀狼群,甚至在国家公园里也没有了狼的踪影。只有在失去之后,人们才懂得珍惜,人们渐渐发现了狼的存在对于保持自然界生态平衡的可贵。狼只有依靠群体的力量,才能捕杀比它们大得多的草食动物,而且捕杀的往往是老幼病残的动物。对公园的研究表明,“冬季遭狼伤害的鹿中,有58%是6岁或年龄更大的鹿,而这个年龄组的鹿只占鹿的总数10%。这个事实说明了,狼所要消灭的正是应该消灭的部分。这些鹿大都已经老了,病残了,丧失繁殖能力了,它们的作用只是消耗更多的植物资源。消灭它们在客观上就是强壮了鹿的种群和保护了鹿的食物资源,对其他的草食动物也是如此”。此外,狼在食取猎物时,总会剩下骨头等残渣剩屑。而这些也都不会浪费,会成为狐狸、秃鹫、鹰、乌鸦等的食物。没有狼以后,这些动物就很难度过冬天。所以在动物学家的眼里,狼是一种智商很高,富有人情味,在整个草原和森林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动物。正如美国狼基金会主席阿斯金所说:“黄石公园若没有重要的肉食动物,就像一个钟表没有发条一样。”除此以外,狼的灭绝也导致野牛大量繁殖,“目前在黄石公园内的野牛,数目就约有3500头,数量已经有点过剩”,它们“经常跑出公园骚扰私人牧场,不仅破坏牧场的围篱,牧场主人更担心野牛身上带有的‘布鲁斯杆菌’影响牲畜的生长”。在这种情况下,公园管理部门于20世纪90年代以每只20多万美元的价格从加拿大引进了一批灰狼,通过自然的食物链,来达到控制野牛数量的目的(注:理查德·福特斯:《美国国家公园》,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77页。)。
环境史学所以要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也是由环境问题本身的复杂性所决定的。所谓环境问题,是指主要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从而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的那些问题。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人类对自然的了解支离破碎,对人类行为的后果缺乏整体认识有直接关系。人类在处理环境问题时,往往一叶障目,顾此失彼。美国著名环境问题专家埃克霍姆就提到,“在阅读经济学家、林学家、工程师、农学家和生态学家的分析报告时,有时很难相信他们所谈的竟是同一个国家。专家们的行动往往都体现出缺乏相互了解和一致的看法。工程师们接二连三地修建水坝,但却很少注意上游地区的耕作习惯和滥伐林木的情况,而这些会影响河流的含沙量并决定水坝的寿命。农业经济学家利用精细的计算机化的模式去设计远期的地区性粮食生产方案,却没有注意到作为根基的土壤质量的不断恶化和被毁从而频频发生水灾等问题。水源专家在沙漠边缘开凿水井而没有作出安排去控制附近的畜群规模,造成过度放牧,并产生一片片新的沙漠。那些必须在农村的家畜和打柴人中植树护林的林业管理员,只受过植物学和造林学方面的训练,而没有在农村社会学方面受到良好的训练;种上才几个星期的树苗便被牛、山羊和打柴人所破坏。”(注:E. P. 埃克霍姆:《土地在丧失——环境压力和世界粮食前景》,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5—6页。)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自然、社会本身及其相互关系的复杂性,对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往往缺乏认识,这与条块分割的学术体系有很大关系。恩格斯指出:“把自然界分解为各个部分,把各种自然过程和自然对象分成一定的门类,对有机体的内部按其多种多样的解剖形态进行研究,这是最近400年来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但是,这种做法也给我们留下了一种习惯:把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各种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宏大的总的联系去进行观察,因此,就不是从运动的状态,而是从静止的状态去考察;不是把它们看作本质上变化的东西,而是看作永恒不变的东西;不是从活的状态,而是从死的状态去考察。”(注: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9—360页。)而100年以后,英国学者斯诺则提到,西方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文化,它们分别以人文学者和自然科学家为代表,这两种文化的分裂和对立将人类置于危险的境地,社会在飞速前进,但不知会将人类带往何方。人类内心的困惑、迷茫与紧张就恰如狄更斯在《双城记》开头的一段话所言:“那是最好的年月,那是最坏的年月;那是智慧的时代,那是愚蠢的时代;那是信仰的新纪元,那是怀疑的新纪元;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绝望的冬天。我们将拥有一切,我们将一无所有。我们直接上天堂,我们直接下地狱。”(注:狄更斯:《双城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
人类在战后遭遇的一大困境就是日趋严重的环境危机。环境问题“主要是由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具有多重性和多层性的特征”(注:金玲、肖平:《关于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跨学科研究》,《科技导报》1994年第3期,第40页。)。环境危机的整体性和复杂性,使任何单一的传统学科在危机面前都捉襟见肘,力不从心,这就使跨学科研究成为必需。恰如有学者指出,“环境问题显然不属于社会科学任何学科独有的研究领域,没有哪一门学科足以为探讨人和自然的全面接触交往提供一种恰当的、独一无二的认识论;也没有哪一门学科可以宣称它专以环境问题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事实是,存在着一个无形的学院,它超出和包括多门传统的社会科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法学、行政学和地理学。其中每一门都能为某些特点的课题提供线索,此外更有许多广泛的范围,需要跨学科和多学科的研究和对话。”(注:萨利·M. 麦吉尔:《环境问题与人文地理》,《国际社会科学杂志》第4卷,1987年第3期,第27页。)
自战后以来,对环境问题的跨学科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这集中体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机构发起的一系列跨学科、跨国界的环境研究与教育计划。国际生物学规划(IBP, International Bio Program)于1964年开始执行,它重在研究各类生物群落的结构功能与开发利用。人与生物圈计划(MAP, Man and the Biosphere Programme)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1971年起在世界范围内开展的一项大型国际科学合作项目。它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起来,着重研究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及生物圈的影响,为改善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提供科学依据。其目的在于通过全球性的科学研究、培训及信息交流,为生物圈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各国自然资源的管理培养合格的专门人才。此外,大型的环境跨学科合作项目还包括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IGBP, International Geosphere-Biosphere Programme)和“全球环境变迁中的人文因素研究计划”(HDGEC, Human Dimensions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前者由国际科学联盟委员会(ICSU)于1984年正式提出,1991年开始执行,旨在探明全球环境变迁的物理和生化方面的原因及其后果,后者则力求了解全球环境变迁的人文原因及人文后果。
二、相关学科的影响
环境史既然以历史上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研究对象,跨学科研究方法就不可或缺。但这也并不意味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对环境史的影响就可以等量齐观。相对而言,生态学、地理学、人类学、经济学、社会学、环境科学对环境史的影响就更深刻明显。
生态学作为环境史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其影响自不待言。而在美国以外,环境史多脱胎于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学。至于环境科学对环境史的影响,则散见于一些著作和文章之中。环境史与生态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的联系,可以参阅梅雪芹等学者的文章。梅雪芹曾经撰文指出,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和环境史虽然都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但侧重点及研究角度则存在差异,这几个学科的关键要素分别是“空间地域”、“生态适应”、“环境质量”和“人类文明”,这种区分“可以使人们更好地把握各自所应承担的学科任务”(注:梅雪芹:《环境史学论纲》,《阿·德芒戎的人文地理学思想与环境史学》,载梅雪芹:《环境史学与环境问题》,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侯文蕙:《环境史和环境史研究的生态学意识》,《世界历史》2004年第3期;高国荣:《什么是环境史?》,《郑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笔者也比较认同上述见解。考虑到学界已有的成果,这里仅简单介绍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和政治学对环境史的影响。
环境史之所以要借鉴经济学的成果,主要是因为“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经济学的双重命题就是稀缺和效率”(注:韩德强:《经济学是什么?》,《读书》2001年第2期,第34—35页。)。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主要是通过生产、交换及消费同自然发生联系,并以生产和分配为基础形成种种社会关系。围绕经济活动所形成的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恰恰是环境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层面。这就使环境史和经济学联系起来。
环境史和经济学之间的联系,还在于经济学和生态学有相通之处。这主要表现在:从词源上看,经济学和生态学具有共同的希腊语词根oikos,该词根都与“家”有关系,所以二者都是研究家园的科学,生态学侧重于家园内部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而经济学则处理“家庭中的家务及其日常的活动和管理”(注:唐纳德·沃斯特:《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34页。)。从历史上看,经济学,尤其是古典经济学,一贯强调资源的稀缺和总量有限,这与生态学家的主张不谋而合。在18世纪法国的重农学派那里,“农业是财富唯一可靠的来源”(注:麦克迈克尔:《危险的地球》,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35页。),而马尔萨斯强调人口对食品供应的无情压力;李嘉图提到土地和地租吸收剩余价值而导致的“停止状态”;杰文斯则担忧燃料耗尽,“在那个时代,经济学曾经有一个绰号,叫‘阴郁科学’”(注:戴维·S. 兰德斯:《国富国穷》,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731页。)。从经济学发展的新动向来看,形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环境经济学,已经受到了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环境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赫尔曼·戴利认为,人类经济系统是自然经济的一个子系统,所以经济的规模必定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以内。恰如自然系统演化不断趋于稳定,经济的稳定状态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注:赫尔曼·E. 戴利和肯尼思·N. 汤森:《珍惜地球:经济学、生态学、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页。)。
但经济学与生态学对待人类—环境系统的态度有非常明显的差异:经济学总是倾向于把“物质财富当作人类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那么人类征服自然就是实现了人类的使命”,而生态学强调“极限而不是不断增长,强调稳定而不是不断开发”;在时间尺度上,经济学“注重资本的周转,而生态学则要考虑生态系统和有机体的演化”(注:陈静生、蔡运龙、王学军:《人类—环境系统及其可持续性》,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14页。);从世界观来说,经济学家往往比较乐观,而生态学家则往往比较悲观。经济学家乐观的理由就在于他们相信市场和科技的力量,他们相信市场会自主调节资源分配,而科技能够不断发现新的可以利用的替代资源,因此增长没有极限。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是美国经济学家西蒙,他曾经写过一本题为《没有极限的增长》的著作。而生态学家则立足于自然提供资源的生产能力和化解污染的自净能力的有限性,认为增长不可能无限持续下去。
在有关科技作用的现实争论中,经济学家和生态学家的观点往往针锋相对。在《自然不可改良》一书中,“巴西环保运动之父”卢岑贝格就大量介绍了他所耳闻目睹的一些争论。他的一位朋友(物理学专家)曾在和一位经济学家谈话时说到:“如果我们科学家必须告诉你们,我们不能简单地发明出你们所要的技术时,您会怎样?”他的言下之意是指,人的能力总是有限度的,与发明并生的还可能有负面问题。但这位经济学家却认为金钱和市场万能,他说:“我会付给您双薪。”还有一次,卢岑贝格在参加有关能源危机的会议时,一位工程师批评环保主义者“对于市场巨大威力一无所知”,这位工程师同时声称,“如果可以卖得好价钱,石油是可以从我们的烟囱和汽车排气管中排出的二氧化碳中生产出来的。”(注:何塞·卢岑贝格:《自然不可改良》,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74页。)
迄今为止,经济学家往往在和生态学家的争论中胜出,尽管政府和公众接受了生态学家的一些建议,但前提是不能在经济上付出太大代价。经济增长依然被作为判断政府政绩的主要标准。经济学家受到更多拥护的理由还在于,“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是眼前的,而它所强加的代价则主要是未来的”(注:小约翰·B. 科布:《论经济学和生态学之间的张力》,《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环保工作在未来是否能够顺利推进,与公众环境意识的有无与强弱有直接关系。在传播和弘扬环境意识方面,在说服公众自觉按照环境保护的要求来规范言行方面,环境史学能够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
环境史受社会学的影响也很明显。这首先是由于历史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密切联系。它们“都涉及整个社会和一切人类行为,从这一点看它们必然是知识的伙伴。我们可以视社会学为研究整个社会的科学,着重概括社会结构;历史学是研究不同时期人类社会的科学,着重探讨其间的差异以及各个时期社会的变迁。两种方法相辅相成,变迁寓于结构;结构包含变迁”(注:彼特·勃克:《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的渊源》,《国外社会科学情况》(南京)1990年第5期,第26页。)。社会学注重社会调查,较多地依靠社会调查这种手段获取大量的、第一手的研究信息,在此基础上,探寻一般规律,提出理论分析模式。这恰恰可以为历史学取长补短。
其次,环境史与社会学的联系,还在于社会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视。一般地讲,“社会学的目的是要通过对现实进行宏观(结构的)及微观(社会心理学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对社会的一切体制作出综合性分析。为了对社会诸关系进行整体考察,社会学家必然要对人类取得生活资料的方式,以及社会及其赖以生存的资源之间相互关系提出许多问题”。但社会学的人类中心倾向,又使社会学家往往相信人与自然之间具有良好的调节和适应机制。社会学对这一传统观点的突破,部分体现在社会学内部衍生出的一个新分支,即环境社会学。在环境社会学家看来,至少在当前,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已经趋向于失衡,经济扩张引起的生态破坏还在加剧,解决环境危机,需要人们改变对环境的传统观点(注:弗雷德里克·H. 巴特尔:《社会学与环境问题:人类生态学发展的曲折道路》,《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87年第3期,第5、18页。)。
再次,社会学对环境史的影响,还表现在城市环境问题、环境正义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成为美国环境史的主要内容。社会学家更加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撰写了有关这方面的大量社会调查报告,比如“理科逊在1974年曾对100多家工厂进行抽样调查,了解已经实施污水控制法的企业对环境问题的态度;莫洛奇曾详细考察过巴巴拉纳地区官员和居民对当地石油溢出事件的反应,重点研究许多居民由此产生的‘激进化’倾向”(注:《环境社会学研究纵横谈》,《中国环境报》1988年9月15日。)。而且许多研究报告显示,“种族、民族以及经济地位总是与社区的环境质量密切相关,与白人相比,有色人种、少数族群和低收入者承受着不成比例的环境风险”(注:洪大用:《环境公平:环境问题的社会学观点》,《浙江学刊》2001年第4期,第67页。)。可以说,这些调查报告的公布与发表,对环境正义运动的兴起,起过推波助澜的作用。当城市环境、环境正义进入环境史学家的视野之后,阶级、种族、性别等分析方法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环境史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采用,并带来了环境史和社会史的融合。
环境史与文化人类学的关系也异常密切。这一点已经为沃斯特、怀特等许多环境史学者所指出(注:唐纳德·沃斯特:《作为自然史的历史:理论与方法》(Donald Worster, " History as Natural History: An Essay on Theory and Method" ),《太平洋历史评论》(Pacific Historical Review)第53卷,第1期(1984年2月);理查德·怀特:《土著印第安人与环境》(Richard White, " Native Americans and the Environment" ),载W. R. 斯瓦格蒂:《学者与印第安人的经历》(W. R. Swagerty, ed. , Scholars and the Indian Experience),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理查德·怀特:《环境保护主义和印第安人》(Richard White, " Environmentalism and Indian Peoples" ),载康韦、凯尼斯顿、马克斯:《土地、空气、火和水:对环境的人文研究》(Jill Ker Conway, Kenneth Keniston, and Leo Marx, eds. , Earth, Air, Fire, and Water: Humanistic Studies of the Environment),马萨诸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克雷希、麦克尼尔、麦茜特:《世界环境史百科全书》(Shepard Krech Ⅲ, J. R. McNeill, Carolyn Merchant, eds. , Encyclopedia of World Environmental History),纽约2003年版,引言,第xiv页。)。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自身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注:梁钊韬:《人类学的研究内容与作用》,中国人类学学会编:《人类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1页。),依照这两部分研究内容,它又可以分为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两支。其中,文化人类学又衍生出考古学、民族学、生态人类学等次分支学科。“人类学从其形成到现在,经历了以研究进化为主到以研究行为及习俗为主的重心转移”(注:周大鸣:《现代人类学》,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第7页。)。在19世纪人类学的形成时期,许多人类学家特别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尤其是地理、环境和气候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决定性和限制性的作用。受进化论的影响,人类学长期研究人对不同环境的适应,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原始社会。到20世纪40年代以后,“人类学逐渐对较复杂的乡民社会产生兴趣”,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人类学的视野也开始转向对都市的研究”(注:周大鸣:《我们从历史走来》,周大鸣编:《二十一世纪人类学》,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页。)。在人类学发展的过程中,环境决定论逐渐被或然论所取代,后者强调人类与环境的稳定的或动态的关系。这一观点被斯图尔特表达得最为充分。在他看来,环境和文化不是分离的,而是包含着“辩证的相互作用……或谓反馈或互为因果性”,“环境和文化皆非‘既定的’,而是互相界定的”,“环境在人类事物中的作用是积极的,而不仅仅是限制或选择”,同时,“在反馈关系中环境和文化的相对影响是不同等的”,“有时文化起着积极的作用,有时环境又占上风”(注:唐纳德·L. 哈迪斯蒂:《生态人类学》,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第8页。)。对环境和文化关系的一贯重视,及其或然论主张,使人类学与环境史结下了不解之缘。
人类学对美国环境史的发展功不可没。首先,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之后,环境与文化的研究,主要是由人类学家推动的。尽管美国西部史学家韦布和马林已经开始从环境、生态角度分析历史问题,但这一传统没有能够在美国历史学家中继续下去。沃斯特曾著文指出,美国人类学家克拉克·维塞勒(Clark Wissler)、朱利安·斯图尔特(Julian Steward)、罗伊·拉帕波特(Roy Rappaport)和马文·哈里斯(Marvin Harris)在发展和完善从生态角度解释文化进化的理论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认为环境史学家应该向人类学家学习。其次,人类学流派众多,其宽广的研究视野对环境史学也有较多的启发。文化生态学强调环境与技术的相互作用,着重研究技术、人口、能源和社会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生态人类学家则将生态系统、生境、栖息地、适应等生态学概念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分析。历史生态学则通过景观变化来重建过去的生态。而人类考古学则非常有益于了解世界范围内人对古代环境的影响,对火的使用、动植物的驯化、城市化、集约化生产、传染病、气候波动和火山爆发的影响等许多问题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而社会和文化生态学对环境史的贡献则在于人种学和历史分析,它研究的问题包括土著的自然观、自然的文化建构、人类影响的第二自然、长期适应和持续发展的可能性,环境政治和环境正义等许多方面(注:克雷希、麦克尼尔、麦茜特:《世界环境史百科全书》,引言,第xiii-xiv页。)。最后,人类学对扩展美国环境史的研究领域也很有帮助。尽管环境史以历史上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为研究对象,但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美国环境史一直局限于对资源保护和荒野保护的研究,这与真正的环境史还距离遥远。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学著作,对环境史学家开阔思路而言,应该有很多帮助。另外,在印第安人与环境这一研究领域,尤以人类学家的贡献最多。
政治学与环境史也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它们二者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环境政治史得以充分体现。美国几乎所有的环境史学家都认为,环境政治史是美国环境史最重要的研究层面之一。在美国环境史发展的过程中,环境政治史、环境思想史、自然生态史一直是环境史研究的重要内容。环境政治史之所以受到特别的关注,首先是由于,环境史是在现代环保运动的推动下直接产生的,所以环保运动本身,以及环保运动的前身,包括自然保护和资源保护运动,一直是美国环境史研究的重要内容。环保运动对环境史的影响,还表现在环境保护主义使环境史具有比较强烈的政治与伦理诉求,使环境史具有比较明显的文化批判意识。其次,环境政治史受到重视,还在于自然环境与政治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一个政权要得以稳定,就必须依赖一定的环境基础。如果一个国家自然资源长期急剧恶化,人民衣食无着,那么就很难维系政局的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公众的民主自由也恐怕很难实现。在历史上,因为自然环境急剧恶化而导致政权和文明毁灭的事例,是屡见不鲜的。环境关乎一个国家的安危,对国际局势的稳定也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在近年来,环境安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再次,环境政治史受到重视,还因为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的重大作用。自19世纪后半叶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渐不再固守自由放任政策,国家职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国家服务职能的强化。在环境保护领域,国家通过颁布各种政策法令,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以缓解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在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际暴力冲突新根源的形势面前,在环境外交领域,民族国家在捍卫自身环境权益方面将发挥主要作用。因此,环境运动、环境政策、环境法令、环境外交都特别容易受到环境史学家的关注。
在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环境史具有独特的优势,这种优势一方面是由于历史学的包容性,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历史学是一种历时性研究。环境史研究历史上的人类生态系统,这一系统内部因素或主要部分的变化,“可能进行得极其缓慢,甚至难以察觉,但有时又相当突然,会在几年、几个月、几小时或几分钟内发生”。这种突然变化往往很少出自单个的事件,在更多的情况下它是长期累积的结果。因此,环境问题研究如果不借助于历史,就不可能深入。正如有学者指出:“求助历史研究才可能作出贡献……因为各个系统都处于演变之中,人们对它们的观察便不能只从时间的某一点上着眼,哪怕关于某一系统的演变的大量数据只能在某一特定时刻收集到。只有联系过去的情况,才能对变化进行研究;对于缓慢的演变过程,或其生态系统中的后果要在几个月到几个世纪以后才能充分显示出来,要想认识到其影响,就必须从历史着手……研究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可能是一个全新的科学领域,但是如果要获得成果,就不能不用最古老的方法之一,即研究历史。”(注:哈罗德·布鲁克菲尔德:《论人与生态系统》,《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84年第4期,第12—13页。)
三、史料利用范围
环境史的跨学科研究特点也可以从它所利用的各种各样的史料反映出来。所谓史料,是指“人类在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残留或保存下来的各种痕迹、实物和文字资料”(注:李良玉:《史料学片论》,《福建论坛》2000年第5期,第55页。)。依据其表现形式,史料主要可以分为文字与实物两大类。此外,口传史料也是史料的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在民间流传的口头传说和史诗。在美国环境史研究中,利用较多的是文字与实物两类史料。这些史料大大拓宽了传统史料的范畴,反映了环境史跨学科研究的特点。
美国环境史学家纳什在20世纪70年代率先讲授环境史时,他就认为,景观是一部历史文献,它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所以他鼓励学生到野外进行考察(注:纳什:《环境史概况》(Roderick Nash, " The State of Environmental History" ),载赫伯特·巴斯:《美国史研究概况》(Herbert Bass, ed. , The State of American History),芝加哥1970年版,第249页。)。沃斯特提到:要理解“在历史上发挥最根本作用的那些力量”,“我们必须经常走出议院、育婴室和工厂,出门在田野、森林和开阔地带漫步”(注:唐纳德·沃斯特:《研究环境史》(Donald Worster, " Doing Environmental History" ),载唐纳德·沃斯特:《地球的终结:关于现代环境史的一些看法》(Donald Worster, ed. , The Ends of the Earth: Perspectives on Modern Environmental History),剑桥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89页。)。沃斯特最近还提到:“我总是告诉我的研究生去选择一块地方……然后发掘它的环境历史……去认识它的地质、植被、土壤、气候的类型以及人类到来后的影响。”(注:沃斯特:《为什么我们需要环境史?》,《世界历史》2004年第3期,第11页。)这两位权威学者都意识到,田野调查、实地考察对环境史研究的重要性,中国有一句谚语,所谓“行万里路,破万卷书”,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每一个地方,每一处景观,都或多或少地保留着过去的信息,这些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该地的环境变迁史。在环境变迁研究中,“断代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各种环境变化过程和环境事件,只有将其置于时间标尺之上才有确切意义,也才能从中找到规律性的东西”(注:黄春长:《环境变迁》,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1页。)。在实际工作中,树木年轮、孢子花粉是环境史学家从事断代分析最常用的一些史料。
树木年轮学创立于20世纪上半叶,通过树木年轮的宽窄来观察较长时期内影响树木生长的外界因子的变化。年轮是树木生长的“年谱”,“它不只记录了树木自身的年龄,还记载下环境和气候等综合外界因子对树木生长的影响,如光照、水分、温度、土壤条件及生物之间的作用等。现在研究还表明,树木年轮可记录环境污染及大气成分变化、地震、火山爆发等”(注:刘宏颀:《树木年轮——环境气候的档案》,《植物杂志》1993年第4期,第38页。)。因此,树木年轮通常被人们称为过去环境变化的“记录器”(注:马利荣、卜春林:《树木的历史“档案”——年轮》,《科学世界》1994年第7期,第23页。)。
树木年轮分析的成果在环境史研究中得到了大量的利用。比如,美国学者通过对巨松的年轮进行分析,发现了美国大平原地区干旱周期和雨季周期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循环交替,每隔35.7年,这里就会出现持续时间不少于5年的干旱;大约每隔55.6年,就会再次发生持续时间不少于10年的大旱(注:道格拉斯·赫特:《尘暴:农业和社会史》(Douglas Hurt, The Dust Bowl: An Agricultural and Social History),芝加哥1984年版,第3页。)。又比如通过分析树木的年轮和过火后树木上疤痕的位置,就有可能知晓历史上该地发生林火的具体年份。另外,树木的形态也能反映一些很有价值的信息,树冠特别巨大的古树,它所在之处以前应该是草原或比较开阔的地方;而分布在林区的树木,一般树冠较小,而且集中在树的顶部;那些长出丛丛新枝的树木,就表明它周期性地被人采伐(注:戈登·惠特尼:《1500年以来北美中部的环境变迁史》(Gordon G. Whitney, From Coastal Wilderness to Fruited Plain: A History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Temperate North America from 1500 to the Present),剑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3页。)。
孢粉分析是研究保存在地层中的化石孢粉。孢粉与植物的繁殖有关,每一种植物的孢粉都不一样。由于孢粉外壁坚固,能耐高温高压和强酸强碱,因而孢粉在地层中能完好地保存亿万年之久。同时它体轻量大,在几乎所有地层中都有保存,因此,通过孢粉分析,就可能恢复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气候、古地理和古生态(注:王宪曾:《孢粉学的应用纵横谈》,《地球》1985年第6期,第16页。),重现自然的沧桑巨变。孢粉分析已经在考古学中被广泛应用,用于“确定考古遗址各文化层及地层的年代;了解古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及其变迁历史,人类社会发展与其周围自然环境的关系;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发展状况,如农作物起源及其扩散”(注:姜钦华:《花粉分析与植硅石分析的结合在考古学中的应用》,《考古》1994年第4期,第372页。)。
迄今为止,运用孢粉分析已经取得许多成果。孢粉学为板块构造学说提供了新的证据,并表明“在侏罗纪以前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仍然一体相连……两大陆块自侏罗纪以后才开始开裂和漂移”,“而印度和欧亚大陆在地质历史上长期分离,直到早第三纪印度板块才与欧亚板块相碰在一起”(注:王宪曾:《孢粉学的应用纵横谈》,《地球》1985年第6期,第17页。)。此外,在发掘美国贝科斯河(Pecos)新墨西哥萨勒堡垒南约24公里处遗址时,考古学家通过花粉分析,断定该遗址的“年代是公元900—1250年。花粉分析结果发现,以藜科和苋属花粉占优势,禾本科花粉在文化层上部显著增加,并在几个层位中发现很多玉米花粉,证明在公元1200年后当地居民由原来的狩猎生活逐步转变为栽培种植的经济”(注:周昆叔、严富华、叶永英:《花粉分析法及其在考古学中的运用》,《考古》1975年第1期,第67页。)。
除实物史料外,环境史学家利用更多的还是文字史料。文字史料之卷帙浩繁,足令研究者望洋兴叹。美国学者惠特尼将历史生态学的史料分为文献资料、图表资料、统计数据系列、手稿四大类,他列举的资料对环境史学者说来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注:戈登·惠特尼:《1500年以来北美中部的环境变迁史》,第10页。)。
关于美国自然、地理、生态环境的记载大量散见于有关的探险日记、移民自述、移民指南、地区手册等文献资料。由于这些资料比较分散,不容易收集,利用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从战后以来,美国学者开始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和编目(注:罗伯特·唐斯:《美国印象:新大陆的海外来客》(Robert B. Downs, Images of America: Travelers from Abroad in the New World),伊利洛伊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加罗德·科尔:《美国漫游:从航海发现到现在,报刊游记文章汇编》(Garold Cole, Travels in America: From the Voyages of Discovery to the Present,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of Travel Articles in Periodicals),俄克拉何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约翰·杰克勒:《俄亥俄山谷观感:1740—1860》(John A. Jakle, Images of the Ohio Valley: A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Travel, 1740 to 1860),牛津大学出版社1977年版;弗兰克·弗赖德尔:《哈佛美国历史指南》(Frank Freidel, Harvard Guide to American History),哈佛大学出版社1974年版;奥拉尔·科德:《游记里的新泽西:1524—1971》(Oral Summer Coad, New Jersey in Travelers' Accounts, 1524-1971, A Descriptive Bibliography),新泽西州梅塔钦1972年版;罗伯特·休巴赫:《早期游客叙说美国中西部》(Robert Hubach, Early Midwestern Travel Narratives,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1634-1850),底特律1961年版;R. 韦尔:《来自旧边疆的声音》(R. W. G. Vail, The Voice of the Old Frontier),费城1949年版。),为使用者提供了按图索骥的便利。
探险日记、旅行自述非常有益于我们了解过去的景观,但在利用时,却不能不仔细甄别。因为这些文献有一些缺点:许多叙述相互矛盾,掺杂着大量对自然的偏见。许多新大陆的宣传手册渲染北美大陆的富饶,以吸引移民前来开发北美大陆。许多西去的移民是沿着已经开辟的路线前进,他们沿途所写并不能准确地反映途经地区的全貌。一些来自欧洲开阔地带的移民则夸大了森林的面积。另外,一些人提到草原野火和森林飓风,但他们究竟是有感于难得一见或是触目皆是,现在则不得而知。
在美国开发西部的过程中,博物学者和生态学家留下了许多科学考察报告。早期的博物学者如德雷克(Daniel Drake)、希尔德雷斯(Samuel Hildreth)、柯特兰(Jared Kirtland)、拉帕姆(Increase Lapham)已经意识并记录了拓殖带来的生态变化。在19世纪末生态学出现以后,许多生态学家力争在开发之前将保存尚好的景观记录下来。这些资料对从事美国环境史研究的学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注:要了解早期的科学考察报告,可以参阅马克斯·迈泽尔:《美国自然史书目:开拓世纪,1769—1865》(Max Meisel, Bibliography of American Natural History: The Pioneer Century, 1769-1865),纽约1967年版。有关美国各区域和部分州的早期生态,则可参考埃玛·布朗:《美国东部的落叶林》(Emma L. Braun, Deciduous Forests of Eastern North America),费城1950年版;埃塞尔·米勒:《俄亥俄湾植物生态学书目指南》(Ethel M. Miller, Bibliography of Ohio Botany),俄亥俄州立大学出版社1932年版;霍默·豪斯:《纽约州植物生态学书目指南》(Homer D. House, Bibliography of the Botany of New York State, 1751-1940),奥尔巴尼1941-1942年版;C. 达林顿:《栽培植物染色体图册》(C. D. Darlington, Chromosome Atlas of Cultivated Plants),伦敦1945年版;H. 格林、J. 柯蒂斯:《威斯康星植被:书目指南》(H. C. Greene and J. T. Curtis, Bibliography of Wisconsin Vegetation),纽约1955年版;保罗·里泽:《伊利洛伊植被:书目指南》(Paul G. Risser, Bibliography of Illinois Vegetation),伊利洛伊州尚佩恩1984年版;马文·罗伯特、罗纳德·斯塔基:《俄亥俄高校有关该州植被的研究生论文题录》(Marvin L. Roberts and Ronald L. Stuckey, Bibliograph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n Ohio Floristic and Vegetation in Ohi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俄亥俄州立大学出版社1974年版。)。
在统计数据系列中,《美国联邦人口统计》是美国环境史研究常用的资料。美国人口普查始于1790年,此后每隔10年进行一次。1840年美国第6次人口普查还对各地方县的农林产品输出进行了统计。而从1850年起,人口普查表格还统计了单个农场的熟田、荒地、庄稼和家畜的数量。这些资料大都由各州图书馆、档案馆和历史协会保存。从1925年开始,人口普查的间隔由10年缩减至5年,由此就能够提供更加详细丰富的信息。此外,从1928年开始,美国林业局周期性地对美国林业资源进行统计,并不断更新。这些数据已经被用来绘制以县为基础的全国树种分布图。
还应该提及的是,美国还保存了比较完整的气象资料。19世纪早期,美国军队军医处就开始记录许多军事据点的气象情况,此后,美国军队管理局开始建立气象站。自1891年以来,美国气象局及后来取代它的联邦海洋与大气监测局,负责搜集全国的气象资料,并逐月发表《气象数据》(Climatological Data)。这些信息为环境史学家重新审视过去提供了参考(注:戈登·惠特尼:《1500年以来北美中部的环境变迁史》,第16页。)。
境外考察报告范文5
加、美国大型跨国建筑公司经营管理经验可资借鉴
这次我们访问的加拿大兰万灵公司和美国华盛顿集团、福陆・丹尼尔公司、柏克德公司都是在全球排名前列的大型跨国建筑企业,都有比较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以下五点特别值得中国大型建筑企业借鉴。
1.他们都实行全球化战略,其分公司和工程项目遍布全球。
兰万灵公司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万余名职工,在100多个国家拓展业务。兰万灵公司活跃在世界各地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建立了遍布五大洲的多元文化营销网络。公司的营销专业人员足迹遍布全球。
柏克德公司是一家历经百年四代家族领导的非上市私人企业。柏克德公司成立至今,已在七大洲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承建了2万多个项目。目前在全球设有64个办事机构,正在承建的1000多个项目遍布67个国家。柏克德是在中国第一个获得工程和总包资质的外国公司,拥有1000多名员工,完成100多个大小型项目。他们拥有双语和多文化的沟通能力,注重提高并保障本地化能力,努力培养本地员工,转让技术、工艺和流程,扩大与相关企业的关系。
华盛顿集团在全球30多个国家拥有2.7万名员工。在实施全球化战略方面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一是了解各国的建设标准、施工法规、税则和商业规则,华盛顿集团可以与驻在地各方进行有效的沟通;二是充分利用全球的资源供应链管理;三是在自有项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精确的预算,包括现行设备、材料和服务费、人工和生产力单价;四是精确的进度计划包括满足由美国、欧洲、亚洲和中东等地的设备材料供应商向世界各地的物流运输要求;五是拥有世界范围内开展业务所需要的执照和许可证。
福陆公司是世界五百强企业,也是全球最大的提供项目设计、采购、施工和维护服务的综合性工程公司之一。2003年,福陆公司的营业额约100亿美元。2004年,福陆公司被《财富》杂志同时评为美国及全球最受赞赏的工程公司,在评定的八项指标中(包括:客户的满意程度、财务能力及稳定性、项目管理能力、雇员满意程度等)分列首位或第二。
福陆公司成立于1912年,总部设在美国加里福尼亚州,但就其项目执行状况而言,福陆是一个全球性的服务公司。通过分布在全球25个国家的80多个常设及临设分支机构,福陆每年约为2000多个项目提供工程服务。福陆公司的项目遍及全球,2003年度,美国本土约占48%;亚太地区约占5%;欧洲、非洲及中东地区约占36%;其他美洲地区约占11%;
2.他们都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强大的融资能力。
我们所访问的四家大型建筑公司都有雄厚资金实力和融资能力。近年来国际工程承包业的兼并和重组不断发生。这些大型的国际工程承包商在兼并中获得了新的金融支持,竞争力不断提高。
福陆公司有着非常良好及稳定的财务状况,其2003年的工程收入约为100亿美元。由于公司重组,原为福陆公司子公司之一的梅塞煤业公司已剥离并在纽约单独上市,其年收入约为25亿美元。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及良好的市场表现、“A”级投资信用等级、稳定的财务状况、充足的可支配现金(到2003年底达49700万美元)以及合理的债务比例,使得福陆公司在资本市场有着很好的融资能力。福陆公司与世界上主要的出口信贷机构(包括美国、加拿大、德国、荷兰、日本、澳大利亚等)、多边金融组织(世界银行等)商业银行及资本市场有固定的业务往来。所有这些为福陆公司在承包大型复杂的项目以及降低整体项目融资成本及风险等方面起积极作用。
在中国,福陆公司与业主一起共同为项目规划合理的融资方案,使得整个项目的融资方案、进度与项目的执行计划、采购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
福陆公司还积极争取境外资金用于项目的前期开发,如四川烧碱项目、宁夏二甲醚等项目是利用加拿大及美国的赠款来完成可研报告的。
柏克德公司有雄厚的资金实力与融资能力。他们是2003年《工程新闻记录》和《全球金融》排名第一的公司。2002年完成合同金额达116亿美元,2002年新签合同金额达127亿美元。由于百年来公司的信誉都保持着优秀的记录,因此各银行都长期支持柏克德公司,大型工程项目的业主都希望柏克德公司加入,以提高他们的融资信用。
美国华盛顿集团是美国上市公司。在全球400强承包商中其总体实力排名第9,2003年合同额达32亿美元;在建项目金额为33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20%;年收入为25亿美元;年运营收入为1.5亿万美元;净收入为4700万美元;现金流为3.48亿万美元;无债务。
3.作为综合性大型工程建筑公司,他们都不是单纯搞施工,而是进行全方位的工程服务,包括项目的前期各项工作,设计、采购、施工及各类工程服务。
福陆公司是一家综合性的工程公司,所服务的行业包括石油、石油化工、化工、石油天然气管道、生物制药、电子、能源、基础设施、消费品、制造、采矿冶炼等。其营业收入按工业行业分布如下:石油化工行业占所有项目的30%;工业及基础设施项目占15%;电力项目占19%;全球服务占24%;(包括运行维护等)政府项目占12%。
福陆公司为几乎所有的工业行业业主提供的服务既是一站式的(项目的开发到运行维护直至拆除),也可以根据业主的需要提供整个服务链中的某一项。其主要服务范围包括: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评估、项目融资、概念设计、基础设计、工程施工及管理、设备材料采购及管理、项目管理、项目启动及试车、运行维护、人员培训等。由于世界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及新技术的不断开发,福陆公司以更灵活的组织形式、先进有效的项目管理手段为业主提供项目服务。
柏克德公司是综合性的工程建筑公司,涉足的主要领域有:包括航空、轨道交通和水利工程在内的土建基础设施、电信、火电和核电、采矿和冶金、石油及化工、管道、国防和航天、环境保护、有害废料处理、电子商务设施和工业厂房。
兰万灵公司涉足的主要领域有:电力、化工石油、基础设施、采矿设施、设施及运营管理、军工生物制药、环境保护、农副产品加工、农业、工业与制造业、纸浆与造纸。
华盛顿国际集团公司涉足的主要领域有:电站、矿场、交通、水资源、环保、轻工、燃气、化工、制药、流水装配、核资源管理、国家安全防务以及军备销毁等。兰万灵公司、柏克德公司、华盛顿集团都不是单纯搞施工,而是进行全方位的工程服务,包括项目的前期各项工作,设计、采购、施工及各类工程服务。兰万灵公司主要是从事工程项目管理服务。柏克德提供全方位的工程服务,即工程设计―采购―施工,项目管理,施工管理。华盛顿集团为全球企业与政府提供整体化工程设计、施工筹划、设施管理。
4.他们都不分成多级企业法人,他们的总公司主要通过地区公司和专业部门,以合理而专业的组织架构来管理所承接的各项工程,并高度重视工程项目的管理。
福陆公司总部设在美国的加里福尼亚州,下设五个业务集团:石油、天然气及电力集团、工业集团、基础设施集团、全球服务集团及政府项目集团。每一个集团为利润中心,但不是独立的法人。集团总裁直接向公司董事长汇报。各业务集团统一调配分布在世界范围内的人力资源及专业技术,各地区性办事处负责本地区的项目追踪等。公司范围内的人员调配充分灵活以适应项目的需要。如石油、天然气及电力集团,其主要资源分布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休斯敦、加里福尼亚州的AlisoViejo、加拿大的加尔格里、荷兰的Haarlem以及英国的坎贝里。福陆公司在中国正在执行的项目如由中国石化总公司、扬子石化及德国巴斯夫共同投资215亿人民币兴建的南京的扬子石化一体化项目,福陆公司的技术及项目管理人员来源于荷兰的Haarlem的办公室、美国的休斯敦、中国的上海项目执行中心;位于天津渤海湾地区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及美国康菲石油公司共同投资约170亿人民币兴建的蓬莱19-3海上石油开发项目,福陆公司的项目管理及技术人员分别来自福陆休斯敦办公室及上海项目执行中心。
除了这些大型项目外,福陆公司还承包一些小型的项目。这些项目通常由经过福陆公司多年培训的当地项目管理人员管理。
无论是大型项目还是小型项目,福陆公司都力求将多年来的项目管理经验、工程设计、项目控制、成本控制、全面质量管理、安全、价值工程、采购、材料及合同管理、先进的施工手段和技术等引进到中国市场。在中国,他们充分利用中国国内现有的资源(设计院、施工单位、设备及材料供应商、制造商以及其他项目服务机构),以在保持项目进度、质量、安全、效率等的同时,降低成本,同时积极地对福陆公司以及其在中国的合作伙伴的人员的培训。
华盛顿公司也不是分为多级企业法人,集团内部有一个严密的管理体系和财务控制系统,主要通过资金控制直接将管理延伸到各机构以及各执行项目上。具体说来,华盛顿集团是美国上市公司,公司董事会主席办公室制定一套集团特有的运营体系,规范整个集团的管理模式。每一个分部虽然是独立的利润中心,但它必须严格按集团统一的标准进行管理。集团内部有严格的报告制度。总部设首席运营官、首席财务官和首席执行官,分别接受来自各分部和机构相关部门人员的报告。每个项目经理向各分部执行副总裁报告。集团的财务体系是总部对各分部、机构以及项目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主要手段。在集团内对各种收入和开支设立统一的代码。这个庞大而强有力的分类代码系统不但方便执行官们掌握和控制整个集团的运营情况,还能根据此系统的数据对集团财务状况进行分析从而找出赢利或亏损的原因,为集团的决策提供依据。在财务上集团有两条报告路径:各分部财务主管同时向分部总裁和集团首席财务官汇报,各项目财务同时向项目经理和主管分部的财务主管汇报。这种汇报制度并不是特别为了找出某人的过错并惩罚他;反之,当发现某项目或分部出现非正常的迹象,总部会派人帮助项目经理或分部总裁根据系统的数据找出原因并进行分析,及时制止可能的危机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这套系统的作用是双向的,即控制和支持。
各地区代表处(办公室)不是利润中心,直接向总部报告。2003年年收入和新项目收入的70%来自成本报销项目,这使得公司对固定价合同项目可以有选择地参与,保证公司的运行高利润及低风险。
5.他们都高度重视人才的培育。
柏克德在全世界各地拥有330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公司经常对员工给予技术与管理培训。技术培训主要分三点:一是公司内专门固定的项目培训课程,主要表现在互联网上,以自修的方式进行。二是针对大型项目某些专业,如石化系统设计、铁路施工安全等,主要是在项目上成立的专门课程。三是针对性专业课题,员工可向公司申请,在得到批准后,直接到专业培训公司进行培训。管理培训主要通过甄选具有管理发展潜力的员工,集中安排到专业培训公司,进行一到二星期的专业培训。
华盛顿集团公司在2003年员工培训的费用总计5000万美元,平均每个员工的培训时间为60小时。同时公司出资500万美元用于资助员工的大学学费。华盛顿集团的培训机构负责整个集团的员工培训,内容涉及安全、工程设计、项目经理、费用控制、预算与报价、财务、审计等所有与公司业务有关的各种专业培训。
人力资源作为福陆公司最主要的资产,是福陆公司近百年来经久不衰的关键所在。福陆公司充分重视每一个员工的价值,使其能力在工作中充分展现。福陆公司对员工的培育是长期的且持续的。这种培训既有课堂式的也有项目现场。每一个员工,包括公司的董事长每年都会得到公司在项目的各个方面的培训或知识更新。福陆公司对人才的培育不仅体现在对自己员工的再培训,在与众多的合作伙伴合作过程中,也将其先进的项目管理经验灌输给自己的合作方。确保公司合作伙伴对福陆公司项目管理的理解是公司项目成功以至公司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中国,福陆公司现有员工300多人。大部分接受过公司各种形式的多次培训。在其完成的130多个项目中,福陆公司与中国的设计院、施工单位、材料及设备供应商、制造商紧密合作,成功地完成了所有项目。在与福陆公司合作过的20多个设计院、70多个施工公司以及800多个设备及材料厂家,福陆公司为他们提供了相关的培训。
6.都有自己特有的技术和专利。
四个被访问的大型跨国建筑公司都有自己的技术和专利。例如,福陆拥有许多自己二次开发的项目管理、项目控制、设计、施工、自动化、成本预算、材料管理、项目优化等专利及软件。
除上述自己拥有的项目管理软件外,福陆公司在一些专利工艺技术方面保持中立立场以更好地更广泛地为各行业的客户服务。事实证明,技术中立更符合福陆公司的利益。
巨大而开放的北美国际工程承包市场
1.外国建筑公司在北美市场情况概要。
美洲区域的市场总量远远超出世界其他区域的市场。仅就美国而言,它拥有全球最大的建筑市场,虽然美国的建筑市场由于911恐怖袭击事件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2003年美国的建筑业新签合同总额仍然超过5000亿美元,专家预计2004年仍会以1%的速度增加,达到5090亿美元。就建筑市场准入程度而言,美国建筑市场对外国建筑公司几乎可以说是完全开放的。近年来由于欧洲建筑市场萎缩,许多欧洲大型承包商纷纷登陆美国,成功地进行了多次购并活动,其中最成功的例子便是瑞典的Skanska公司于1981年用500万美元的原始投资收购新泽西一家小型建筑公司,此后用滚雪球的方式完成了一系列的收购计划,到2000年其美国子公司已成为全美400强中排名第五位的大公司,Skanska公司也于2001年一跃而成为225家国际大承包商的第一位,并连续两年保持第一的位置。德国Hochtief公司通过购并美国的Turner公司,2000年已跃升为225家国际大承包商首位,2001年和2002年由于Skanska公司的崛起,Hochtief公司仍连续两年保持第二位,该公司国际业务份额也从十几年前的20%上升到80%。
从建筑市场份额的占有情况来看,225家国际大承包商中的非美国承包商分享了美国建筑市场的5%左右,约为230亿美元。而分享这230亿美元美国建筑市场的外国承包商中,225家国际大承包商中的55家欧洲公司获得了超过95%的份额,将近70个亚洲公司只占了不到4%的份额,亚洲公司中的40多家中国公司仅占不到1%的份额。
2.中建总公司在北美发展概况。
中建总公司1985年在美国设立分支机构―――中建美国有限公司。经过近二十年的艰苦拼搏和奋斗,现在已经在北美市场占领了一席之地。近二十年来,中建美国有限公司的发展实现了四个转变:一是实现了由开发房地产为主向承包工程业务的转变;二是实现了从承建使领馆工程到承建中国企业境外投资设厂工程的转变;三是实现了只承包房屋建筑工程向承包土木工程的转变;四是实现了只承包中国投资的工程进而进入美国主流建筑市场向美国业主的承包工程的转变。进入21世纪后,公司的承包工程业务有了长足的进步,从在寸土寸金的曼哈顿开发建造被《纽约时报》评为2002年纽约市五大建筑亮点的中国驻纽约总领馆公寓楼,到仅用11个月时间建成被美国权威杂志《工程新闻记录》誉为“快速施工法”典范的海尔集团美国南卡电冰箱厂厂房,再到2002年9月中标2200万美元的南卡州政府公共项目―――杉地高级中学和技术中心项目。中建美国有限公司2003年里更上层楼,新签合同额超过5000万美元,其中有南卡州1500多万美元的布鲁瑞吉高中项目,有纽约市捷运局的地铁站台项目,有华盛顿特区中国正式签署了纽约曼哈顿万豪酒店工程工程管理合约。纽约曼哈顿万豪酒店项目位于曼哈顿上城124街和125街之间,东临著名的公园大道,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包括一座238间客房的酒店、一座A级写字楼、购物中心及地下停车场。该工程由世界著名的建筑大师恩里克・诺顿主持设计,建成以后将成为该地区最高的建筑物。这一合约的签署,标志着中建美国公司进入了规模庞大的美国本土私人项目市场,继南卡州公共学校项目后,又一次取得历史性的突破。
3.美国建筑市场准入、市场基本规则和初入美国市场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清楚地了解外国公司如何在美国设立建筑业企业的问题。美国从联邦政府到各州、地方政府都没有一个专门的建筑市场准入法规来限制外国投资建筑公司进入美国,中国的建筑公司很容易在美国成立一家子公司从事经营活动,但由于建筑行业的具体特点也使中国公司在美国承包工程项目遇到一些具体问题。
―――国际承包商进入美国,也如其他国际商业团体在美经营业务一样,通常是事先在某一州注册一家或多家公司。至于该公司是独资子公司,还是合资公司、合作公司等,则根据各自的情况自行决定。如果一定要以总公司(美国国外母公司)的名义直接作生意,也是可以的,但需要在当地进行登记。外国公司进入美国时一般都是在当地成立一家公司,这主要是出于在法律和税务上保护其母公司的角度考虑的。
――在美国,公司的成立属于各州的法律管辖内容,但各州情况大同小异,总体上都对外国公司在美国成立公司没有特殊限定。在有些州,如德拉华州,成立一家公司的法律手续相对更简便一些,税率也低,因此很多公司愿意在该州注册。当外国公司成立了一家美国当地公司后,该家公司的一切待遇就等同于当地公司,这时就不存在市场准入的问题了。中建美国公司在当地经营十几年,没有感到美国在法律上限制外国的建筑公司在当地建立公司并从事经营活动,据中国驻纽约总领馆商务处的同志介绍,美国国会几年前曾试图立法禁止中国的国营企业在美国上市,但后来也未被通过,现在如中国石化等十几家中国国营企业都已在美国上市。
―――凡是不在本州注册的公司,不管是美国其他州的公司还是美国以外其他国家的公司,美国各州都将其视为同一种情况来对待。这时外国公司准入问题等同于外州公司准入问题。各州通常的规定是要求不在本州注册的公司需在从事经营活动的当地政府部门进行登记,交纳一定的登记费,每一年或几年续交一次。有些地区如华盛顿特区还需该公司在当地有一位人或机构,并需出示原注册地开出的经营状况良好的证明。
其次再来看看外国建筑公司在美国市场开展经营活动的经验。
―――美国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管理政策、税收政策方面都有不同规定,但无论是对美国的建筑公司,还是对外国的建筑公司,这些规定是一视同仁的,对外国公司既无优惠也无壁垒。近些年,很多州对于外国企业在美国制造业的投资行为都出台了一些优惠鼓励政策,但未见对外国投资建筑公司有何优惠政策。联邦政府主要监管联邦税收、施工安全和劳工的身份,国税局负责监管承包公司按规定缴纳联邦税,职业健康和安全委员会负责监管施工安全措施,劳工部负责监管所雇劳工的合法身份;地方政府除监管地方税收、施工安全外,还对工程的设计和工程质量进行监管,设计要遵守当地的规划,经报批通过后方可进行施工,工程实施过程中各项工种都要经过当地房屋局的检查验收,通过后才能签发准住证。
―――美国各州对于在本州内从事工程承包公司的执照管理不尽相同,但同样,这些规定适用任何建筑公司,并非为外国投资建筑公司单独设定。例如纽约州规定除进行居民住宅开发或改造项目以外,总承包商不需执照,但在南卡州、亚利桑那州、华盛顿州等地则规定建筑承包公司内要有一位主要职员通过该州的资格考试,该人作为公司的“资格员”后该公司才能取得营业执照,这种考试对于从事工程承包若干年,英文较流利的中国工程师并不难通过。从事如上下水、消防喷淋、暖通、电气、锅炉、电梯、石棉清除等专业工种的专业承包商一律需要专业执照。如果是从事设计工作,情况则复杂一些,有图纸签字权的设计师一般都是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对其专业的技术规范要极其熟悉,要通过严格的考试。取得这些专业执照并非易事,但那些有资金实力的外国公司在当地雇佣已持专业执照的工程师比较容易。
―――美国多数州对建筑公司不实行分级资质管理。一般是依靠保险公司对不同档次的建筑公司所提供保险金额不同进行市场调节。因为美国按惯例要求承包商提供百分之百的履约保函,所以如果当地保险公司只能给甲公司1000万美元的工程履约保函,甲公司就无法参加1000万美元以上规模的工程投标。保险公司对建筑公司的保额是根据该公司在当地的工程经历确定的,这使得小型外国独资建筑公司在美经营困难,除非是象中建公司这样的国际大型承包商,因为国际信誉高,并已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工程承包中与美国的保险公司合作过,所以获得履约保函相对容易一些,同时保函额度也会相对高些。联邦或州政府项目在招标书中,通常会要求提供保函的保险公司是美国财务部授权的公司,这些公司的名录可在财务部的网站上查得,这项规定使得过去与这些保函公司没有业务联系的外国公司不能参加政府项目的投标,限制了这些公司的经营范围。
―――有些州对于建筑公司也有资质管理制度。例如南卡州规定公司净资产在25万美元以下的建筑公司所签合同额是有限制的。但因所规定的净资产数额不大,应该说国际性的承包商一般不会因此而影响公司的经营。
第三是分析一下外国公司在北美市场开展经营的障碍和风险。
―――必须在美国注册公司。美国业主、公司乃至个人,都因为考虑到法律制约问题、索赔问题等,出现了纷争可以在美国依法解决,不希望与一个美国法律不易控制的公司打交道。几乎所有的招标文件都规定投标者需在美国注册,受美国法律制约。这一情况影响在美国的国外建筑公司直接开展经营活动。
―――必须在进入美国之前在财务方面作出详细的可行性分析。当外国公司在美国成立的子公司或与当地公司合资成立的公司把经营利润汇回外国的母公司时,按美国税法要扣留一部分,造成母公司的利润率降低,因此外国公司在进入美国之前必须在财务方面作出详细的可行性分析。
―――必须要聘请律师、会计师、顾问公司。在美国,一切依法律办事,但法律异常繁杂,一般外国公司在美国进入承包领域必须要聘请律师、会计师、顾问公司,这样使管理费较其他地区高。美国建筑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据统计有50%的建筑公司在注册三年内就不见了,当地公司尚且如此,不熟悉当地环境的外国公司所冒风险更可想而知了。
―――只能从外国在美国的工程入手进入北美市场。美国业主自信美国当地公司的信誉、技术、能力足以满足要求,从心理上没有请外国公司的意愿;除非特种工程项目,如中国园林项目,业主会优先考虑有中国背景的承包商,但这种工程毕竟很少;或者是中国使领馆的工程,工人和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外交渠道进入美国,但这些人必须是只能给使领馆特定的工程工作,如想转变身份成为当地建筑公司的雇员,被拒绝的可能性极大。
―――外国投资建筑公司在美国开展工程承包业务范围并未在法律上受到限制,只要是公开招标的项目,通过资格预审的建筑公司都可以参加竞标。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具体问题,广被采纳的美国建筑师协会出版的资格预审表中,虽无对外国建筑公司的特殊限制,但以往类似工程项目经历和保函额度两项内容却使外国独资建筑公司很难符合要求,因为无论是私人项目还是政府投资项目,业主都希望是曾在美国完成过类似项目的建筑公司来承担。中建总公司曾为一家医院项目提交资格预审材料,业主解释说虽然中建总公司有足够的实力,但他们想找一家在当地承建过医院项目的公司,所以婉言拒绝中建总公司参加投标。同样,得到保险公司的履约保函支持对于小型建筑公司也很难实现,这从另一方面限制了这些公司竞争大型项目。
―――外国劳工很难进入美国是在施工中遇到的主要障碍。由于移民法、劳工法的规定非常严格,使得外国建筑公司很难带入建筑工人、专业技术人员。加之人员入美签证批准程序繁杂,美国驻外领事执法权独立等因素,都使外国人员到美工作较为困难。中国承包商的最大优势本来就是劳动力价廉,可是美国劳工法规定公司招收雇员必须要优先当地人,招收技术人员都要先在当地报纸登广告,经面试不合格才能考虑从国外雇佣,一般劳工想进来就更困难了。即使某人拿到了劳工局发的工卡也未必能进入美国,驻外签证官可能无原由地认为某人有移民倾向而拒发签证,更有甚者是到了美国入境口岸也可能被拒绝入境,因为移民官会认为某人所持文件不完整。
―――工会组织的干扰影响正常施工安排。在如纽约市、芝加哥市、波士顿市等工会势力强大的地区,只要某工程是非工会的公司承包,定会遭到工会组织的示威游行,影响正常的施工作业。而因为新到这些地区开展业务的外国公司与工会组织的关系不紧密,所以属于工会组织的分包商的报价很高,造成外国公司在投标时的总标价很高,当然不易中标。
―――从建材方面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竞标能力的作用并不显著。美国国外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机械经长途跋涉运到美国后价格优势不大,质量也受到业主的质疑,所以从建材方面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竞标能力的作用并不显著。
―――建筑规范的不同使得外国的工程技术人员需要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运用才能适应。美国有三套建筑规范,是由三家不同的私人组织编写出版的,当被某市或郡的房屋局采纳、修改、通过、颁布之后才成为有约束力的法规,所以说美国的建筑规范并非是统一的,虽然基本理论一致,但各个规范都有不同之处。
相关的启示及建议
1.中国的大型建筑企业要率先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大力开拓国际工程承包市场。
“走出去”的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从建筑业来看,一方面国内的建筑市场虽然规模很大,但是国内的建筑队伍的规模更为庞大,致使国内建筑市场上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另一方面,国际建筑市场的空间十分广阔,有待开发。近年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区域经济恢复增长。全球建筑业投资现模今后将保持平均5.1%的增长速度,到2010年世界建筑业投资规模为5.74万亿美元。中国建筑业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工程承包,不但为国家增加了收入,而且可以缓解国内建筑市场竞争的压力,为中国建筑业发展走出一条新路。建筑业要实现“走出去”战略,主要是要依靠中国的大型建筑企业“走出去”。中国的大型建筑企业凭借着自己的实力、优秀的人才和对外工程承包的经验,完全可以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中国建筑业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决不能够让中小企业一窝蜂涌入国际市场去互相倾轧、恶性竞争;应该通过中国的大型建筑企业“走出去”搞工程总承包,搞项目管理,然后把中小建筑企业带出去,不断提升“走出去”的规模与水平。
2.中国特大型建筑企业应制定逐步由传统的东南亚、非州、中东市场向北美市场转移的战略。
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主战场是亚洲、非洲和国内。2002年,我国在上述三个市场的营业收入为90.85亿美元,占当年全国营业总收入的84%。其中,亚洲57.4亿美元,占53%;非洲18.1亿美元,占17%;国内153亿美元,占14%。
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从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的业绩来看,他们的业务重点还是在欧美和亚洲,这三个地区市场的营业收入为789亿美元,占营业总收入的67.7%。而欧美地区还是最大的工程市场。225强中,有l68家承包商集中在欧美拓展业务,他们2002年在欧美市场的营业投入为606.7亿美元,占同年225强营业总收入的51.8%,主要由欧美承包商瓜分。
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欧美工程市场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区域性市场,其中北美市场将长期保持全球建筑市场排名第一的地位。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形象地说:“美国打喷嚏,世界大部分国家就要感冒”。可见美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巨大影响力。
因此,在继续关注东南亚、中东、拉美、非洲市场的同时,我国大型承包商应该加快进入欧美市场的步伐,特别是加快开拓北美建筑市场的步伐。既要看到虽然美国在法律上对于外国建筑公司在美国成立公司,开展工程承包业务没有特别限制,又要看到要想真正达到运营成功、盈利的目的需要克服的困难还很多。有困难并非意味着外国的建筑公司无法在美国生存。中国大型建筑企业应考虑适时制定、实施由传统的东南亚、非州、中东市场逐步进入北美市场的战略转移。
3.中国大型建筑企业和世界第一流的跨国建筑公司合作有光辉的前景。
中国的大型建筑企业为了全面地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很有必要和世界一流的大型跨国建筑公司进行合作。世界一流的国际承包商有长期在国际市场上中拼搏的丰富经验,他们有适应国际建筑市场竞争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有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的融资能力、技术专利和健全的全球性经营网络。中国建筑企业与世界一流国际承包商合作,对开阔眼界,改革企业内部的制度,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学习对外工程承包的国际惯例,开拓国际市场都是十分有益的。通过这次访问,我们深有感触,由于中国建筑市场的巨大吸引力,外国大型承包企业迫切希望与中国的大型建筑企业进行合作开拓中国市场;他们也希望利用中国建筑企业劳务成本低的优势与中国公司合作开发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为此,中国的大型建筑企业要抓住机遇,与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加强合作和交流,学习他们的经营管理经验、先进的技术,利用他们的广阔的国际网络和信息渠道,引进国外资金,增强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以利于中国大型建筑企业更顺利地进入并开拓包括北美市场在内的整个国际工程承包市场。
4.中国大型建筑企业必须深化改革加强管理,逐步建成国际化、现代化大型建筑企业集团。
为了适应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竞争,中国的大型建筑企业必须深化改革、加强管理,逐步建成国际化、现代化大型建筑企业集团。从我们这次考察的体会来看,我们国有大型建筑企业集团应采取以下主要改革措施:
首先是推进建筑业大型建筑企业产权结构的改革和调整。大型建筑业企业要广泛吸收更多的社会资本。建筑业国有重要骨干企业要向股权适度分散、股份来源多渠道的混合所有制方向发展,要广泛吸收多种所有制资本,包括外资、民营资本和社会游资参股。可以考虑把部分子公司的产权卖给民营建筑企业,或者是国际工程承包企业;要积极吸收企业高层经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项目经理和企业特殊岗位的职工参股、实现企业产权多元化。
其次,国有大型建筑业企业和企业集团母公司应加大改制改组力度,发展成为综合类建筑业企业,成为资金密集、管理密集、技术密集,具备设计、施工一体化,投资、建设一体化,国内、国外一体化的龙头企业。国有大型建筑业企业和企业集团母公司应成为带动建筑业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和开拓国际承包市场的主导力量。为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和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发展趋势,国资委下属的大型建筑企业应该在自愿的基础上主动进行重组和合并使其成为跻身于世界五百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大型建筑企业和企业集团母公司应不断拓展经营领域,发展成为综合性建筑公司;不断增强投资融资、勘察设计、建筑施工、设备采购、运行调试管理等多方面功能,实施工程建设全过程的总承包,使国有大型建筑业企业和企业集团母公司发展成为资金密集、管理密集、技术密集,具备设计、施工一体化,投资、建设一体化,国内、国外一体化的综合类建筑龙头企业。作为综合类建筑龙头企业还必须逐步加大推行EPC、PMC、CM等国际通行的工程建设总承包方式的力度,逐步提高和完善BOOT、BOT等投资开发功能,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国际承包市场占有份额。
第三,要像国际大型建筑企业一样,壮大建筑业企业集团母公司实力。国有大型建筑企业和企业集团要充分发挥企业集团内部技术优势互补的组合效应,专业分工协作的规模效应,资金集中运作的放大效应和整体效应。母公司要充分发挥资本经营和生产经营两方面的功能,逐步增强科研开发能力、人才开发能力、投资融资能力、工程总承包能力、多元化经营和跨国经营能力,高度重视项目管理工作。集团母公司一定要直接抓工程项目、直接抓项目管理。要进一步完善项目经理责任制。项目经理是企业法定代表人在工程项目上的人,受企业法定代表人的委托和授权,在授权范围、授权内容和授权期限内行使职权。
第四,国有大型建筑企业要大力推进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和质量。建立完善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全面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筑业大型企业要建立健全企业技术中心,加速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迅速转化的有效运行机制。支持企业进行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改造,注重发挥已有基础和潜力,注重与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积极引进、吸收、消化世界先进科技成果,提高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