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师资管理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师资管理论文范文1
1.培养学生喜欢学习汉字的情感和主动识字的愿望,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
任何一个国家的义务教育都会注重本国家文化、价值观的教育,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因此,从小学开始就应该培养学生喜欢汉字的情感与态度,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汉字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价值与意义。2001年课程标准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这样的目标与原来仅仅注重识写与写字的知识和技能的目标是不同的,培养学生对汉字和汉字学习的态度与情感,其价值本身就异常重要,而不是局限在为了解决学习汉字的动力问题。
另外,学生对学习汉字有了浓厚的兴趣,必然会主动探求识字的方法,逐渐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在这个过程中,随着知识的积累、体验和总结出来的规律的增多,独立识字的能力也就自然形成和发展。因此,在识字教学中,在注重识字数量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关注学生在识字过程中的体会和认识,以及识字方法的尝试和探索。因此,不能把识字数量的多少当作识字教学的全部目的,也不能当作衡量一种识字方法是否有价值的唯一标准。识字教学的过程不是为了教学生识了字就算完成任务,学生能否自己独立识字才是关键。
2.多认少写,为尽快实现独立阅读创造条件。
小学低年级以识字为重点,是语文课程发展过程中的一贯要求。但是,不同时期的课程标准,对识字的要求也不同,主要表现识字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小学低年级应该识多少字,识哪些字,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2001年课程标准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这样的要求,明确地体现出了认、讲、写。用不是同步发展,而是重在保证一定的认字数量,使学生在一年级末实现独立阅读成为可能。
在小学低年级尽快实现认一定数量的字具有战略意义。信息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尽快地提高中小学学生的阅读水平是教育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为此,一些国家在这方面都作出了积极的反应。例如,为了确保三年级末的学生独立阅读,美国发起“美国阅读挑战”的行动。为此1997年10月ZI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在白宫作“美国阅读动员报告”,动员全国所有的人员参加这个行动。这是美国政府为应对信息社会的发展在教育方面采取的重大举措。除了社会发展需要的因素之外,注重儿童智力的早期开发以提升公民素质也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一些国家试图通过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实现智力开发的突破。从儿童认知发展来说,具备阅读能力为他们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相对于现实世界,阅读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充满无数希奇、可能的想像和幻想世界。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以及认识世界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发展。然而,实现独立阅读的前提是识字,因此识字教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3.多认少写,为多种识字方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因为认、讲、写、用不一定齐步走,所以受制约的因素相对地减少,认字的方法也就可以灵活多样,做各种尝试和探索。在我国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方法或自称识字流派的实验是最引人注目的,也可以说是小学语文教学实验最活跃的领域。教育部门曾经在2000年邀请识字教学实验的各家各派进行交流和研讨,也请了语言文字方面的专家做专题讲座。根据会议交流的情况和一些专家的意见,基本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即任何一种识字方法,有自身的优势也存在劣势,试图用一种识字方法包打天下,解决所有问题是不可能的。因此,应该发挥各种识字方法的优势,针对不同阶段学生识字的特点和所要识的字的特点等因素,灵活地采用或并用多种识字方法。另外,不顾汉字本身的特点而牵强附会地拆解汉字或者推崇一种方法而将其不断僵化,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如果学生在打基础阶段,采用的方法违背了汉语言文字的规律,即使一时或短时期内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会误导、制约学生独立识字能力的发展。
4.降低写字量,关注写字的过程,注重写字基本功的培养。
师资管理论文范文2
1“.金智人事”开发理念
“金智人事”开发主要是希望通过网络化、信息化系统使人事管理的单一职能转向人力资本管理的全面研究,在确保人事管理工作高效运行的前提下能够有更多的精力、时间研究如何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附加值,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战略性角度,构建现代数字化的人事管理平台,为学校领导做出人事决策,规划学校教职工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金智人事”的开发理念非常新颖、前卫,明确的指出了人事管理系统实现智能化构建的方向和目标,值得人们深入思考。“金智人事”开发理念不仅体现了时展的潮流,同时也体现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趋势。新建普通高校“人事管理系统”建设应充分理解“金智人事”的开发理念及其内涵,抓住“金智人事”的核心,并以此作为系统建设的指导思想。
2.核心模块
“金智人事”主要包括“数据”“服务”“决策”三大核心模块,这三大核心模块的目标明确又相互统一,在系统运作上采取的是分层、分步方式。但笔者经过分析研究,认为“金智人事”仍需进一步完善、改进,首先,应该将“人力资源”转变成“人力资本”,主要是由于“人力资源”主要强调挖掘、配置人力资源,而“人力资本”主要强调的是在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基础上最优化人力资本,将人力资本的效益发挥到最大限度,从而提高个人及学校的绩效。同时应密切监控人事数据,新建普通高校的人事管理系统一本包含工作简历、新进人员管理、组织机构管理、教职工信息管理、行政党务职务、专业技术职务、家庭信息情况、学习简历、合同信息登记管理、资格培训管理、离校管理、退休管理、档案管理、校内调动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模块,由此可见,整个高校人事管理系统的信息数据非常庞大。为更好的实现实时动态管理,全面、及时的掌握相关的人事管理信息数据,应该实现“人事数据监控”。
3.总体目标
新建普通高校“人事管理系统”中引入“金智人事”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向,高效整合高校内部各部门教职工的相关信息,为高校各组织机构进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准确、全面的数据参考,以防重复填报同一信息,实现校内教职工信息资源共享。目前,在普通高校实现这些目标仍然存在很大的困难,首先人事部门内部涉及到的管理职能科室很多,每一个部门都根据业务的不同具有不同的管理权限,导致整个学校管理局面分散、混乱,缺乏系统化。同时,学校内部各部门的信息交流、沟通较少,信息资源共享程度较低,很难确保人事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而且学校各部门的数据库软件功能、应用模式、技术平台等都不尽相同,很难实现系统化管理。这些问题都是普通高校建设“人事管理系统”需要解决的。
二、“金智人事”引入
师资管理论文范文3
一、充分发掘教材蕴涵的趣味性,指导识字
教材的各个部分体现了主动学、有情趣地学的编排意图。例如,在儿童喜闻乐见的情境中学习拼音、认识汉字;在连、涂、画、拼、摆等活动中,巩固汉字,在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大量采用“我会读”“我会写”“我会说”“我会画”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植识字的信心。教学中,我们从教材实际出发,依据儿童年龄特征,精心设计教法,激发儿童的识字兴趣,教给识字方法。
例如,汉语拼音第11课中编排了一首儿歌,并配有一幅形象逼真、色彩丰富的图画。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图文并茂的课文来提高学生对文字符号的敏感性,激发学生对识字的兴趣。我先范读激趣:让学生边看图边听我读儿歌:月儿弯弯挂蓝天,小溪弯弯出青山,大河弯弯流入海,街道弯弯到校园。学生听后,对这首浅显易懂的儿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要读的愿望。接着,指导朗读:让学生用小手指着字跟我读,一遍、两遍、三遍,朗朗上口的儿歌,学生很快就能熟读成诵。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圈一圈:拿出铅笔,在儿歌中找一找“弯”字圈出来,看一看一共圈出了几个“弯”字。然后连一连:请同学们找一找图中什么是弯弯的,用线把儿歌中的几个“弯”字分别与图中的月牙、小溪、大河、街道连起来。借助联想加深对字形的记忆,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从整体上认记了“弯”字。这样,字形轮廓和特征就与其意义自然联系在一起了。最后,有意识记:让学生再跟着我把儿歌读几遍,边读边注意圈出来的“弯”字,“弯”字在多次反复中被认记。
中国文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图像”文字。在儿童识字的初级阶段,这种音、形、义综合感知的办法显然是一种很有效果的好办法,能极大地引起儿童的识字兴趣,非常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而且巧妙地把汉字学习和口语发展结合在一起。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会有意无意运用这种方法,圈圈连连,认识一些字。
二、利用新旧知识联系法进行随机识字
我们知道,新知识的获取往往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同样,学生认识新字的过程,也往往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上。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利用儿童已经学过的笔画、部首、熟字,采取加加、减减、换换的方法来引导学生随机识字。
例如,我们在教学识字(一)第1课──《一去二三里》时,让学生用铅笔圈出“去”字,让学生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去”字。有的说“土”字加两笔,有的说“云”上加一笔竖就变成了“去”。“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能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生字。”说着,我们在黑板上板书了一个大大的“去”字,随后又从讲桌上拿起一支铅笔问大家:这是谁丢的铅笔?同学们的目光一下子集中到这支铅笔上来。我随机用红粉笔在刚写的“去”字上边加一笔“撇”,告诉学生这一撇就是你丢的东西,你想想,你的东西去了,不就是“丢”了吗?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老师想教我们认识‘丢’字啊。”教室里响起一片笑声,学生们愉快地记住了“丢”字。实验证明,在有意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即意义识记),由于有思维活动的参与,其识记效果远胜于无意识记和机械识记。
三、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多阶段反复识字
一年级上册共编排20篇课文,每课安排识字9~13个。针对识字量过大的问题,教师的指导便非常重要。我们在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注意激发识字兴趣,让生字多阶段复现,在复现中巩固识字。
(一)指导学生在预习中读准字音
预习是专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的。为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我们要求学生初读课文时,“看看生字条中的生字宝宝,你已经认识了谁?跟它打声招呼吧(读出字音),还有谁你不认识?快把它从课文中找出来,圈一圈,借助拼音读一读吧。”学生们立刻行动起来,很乐意到课文中认生字,获得了学习生字的主动权。
(二)指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习生字
合作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能力。课堂上,我们把学生分成四个人一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在初读课文后,我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四人围坐,每个人都用右手食指指着生字字条中的生字,从小组长开始,轮流教读,每个字连读三遍,其他三人跟读三遍,教读者一时不会了或者教错了,其他三人中任何一个可马上提醒或纠正,强化了对字音、字形记忆。之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各自的识字方法,并通过评价,让学生逐步领悟、进而掌握最佳识字方法。通过这种简单的合作学习,所有的学生都主动参与,积极表现,实现学习互补,增强了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
(三)教会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
《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中有“画”这个字,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画竹叶……”的“画”和“一幅画”的“画”意思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知道前者指“动作”,后者指“图画”。再让学生说说谁会画什么?“画”字还可以组成哪些词?这样教学,遵循了“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原则,让学生理解有时候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是不同的。再如《阳光》一课中有“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学到这里时,我让学生打开书第17页,读儿歌《猜一猜》中的句子“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通过比较读,使学生认识到同一个“长”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读音不同,字义也不一样。
(四)教会学生在阅读中巩固识字
儿童识字,认得快,忘得也快。因此,不断复现是巩固识字的重要方法,而把识的字放到语言环境中巩固,效果比较好。阅读心理学认为,阅读不是单纯的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阅读主体积极参与的过程。教学中,我一方面在课堂上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随课文识字,即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便于理解字词的意思,有助于建立字词在音、形、义上的统一联系。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主动识字。儿童书面学习的最佳时期是6~12岁。教学中,我经常布置学生课外阅读自读课本《小熊过桥》《小学生拼音报》《低年级作文评点报》及家长为孩子购买的低幼儿童读物,放手让学生去阅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识字的巩固由课堂延伸到课外,既有效地巩固了识字,又使学生及早接受独立阅读的训练,获得良好的语言习惯的培养。这样,通过课内、课外大量阅读,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拓展了识字空间。
四、调动家长参与课改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课外识字
崔峦理事长强调指出:识字提倡“两条腿走路”:一是课内,二是课外。课外识字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师资管理论文范文4
一、激发兴趣,发展智力
1.编故事,巧记字形
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去揭示汉字的造字原理和字形、字义的关系。通过直观手段、形象语言、生动故事,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演化成一幅幅图画,或一段段小故事。
如教“游”时,我一边讲故事,一边在黑板上逐一写出笔画:一个小孩子(子)戴着一顶游泳帽(),在方形的水池里游泳。
如学“呆”时,有个学生说:“一个人张大嘴巴(口),像木头一样一动不动,原来他是发呆呀。”
在这样的识字教学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又发展了形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借助字谜,乐记字形
在识字教学中,为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时我先给出谜面,让学生尝试写出字形。如:教“王”字时,告诉学生:“王”就是“一”加(+)“一”。怎么写呢?孩子们动手动脑,拼拼凑凑,就已经掌握了。
此外,我还设立“编字谜有奖”作业,激励学生观察字形,展开联想,自己编字谜。这样的作业避免了学生单调枯燥的重复抄写,有趣味性,有创造性。如“头戴一顶帽,忠实又可靠——实”;“十张口,一颗心,猜猜看,动脑筋——思”;“山上山——出”;“工人力量大,建功立业少不了他——功”等。
二、丰富想像,鼓励创新
1.给生字配画,让生字充满活力
在生字字形教学中,我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给生字配上“身体动画”“思维动画”,运用想像,让字在脑海里如动画般流出来,让一个个静止的生字都活起来,初步培育他们的创新能力。
2.见生字质疑,激活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重要的环节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有一天,一个学生问我:“老师,‘篮球’不是用竹子做的,可‘篮’为什么是‘竹’字头的呢?”我趁机说:“这么平常的一个字你就能提出这样高深的问题,老师真佩服你!如果你也能解答出这样高深的问题,你就更不同凡响了。回去想想好吗?”
第二天,他告诉我,通过上网找资料,他果然找到了其中的奥秘,而且在全班同学面前做起小老师,使他感到十分自豪。
三、拓宽途径,培养能力
1.自作“识字课本”
学生日常生活中常常碰到食品、饮料的包装、家用电器的广告,还有各种报刊杂志的刊头等。这些都是儿童识字的最好材料。让他们收集起来,剪剪、画画、贴贴,就成了图文并茂的“识字课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收集、整理、编排,正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2.开展实践活动
师资管理论文范文5
一、识字方法探究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识字的方法多种多样,不拘泥于一。任何稚嫩的方法,只要能成为学生记字的“良方”,教师都不应予以否定。当然还是需要对一些好的方法进行肯定和发扬,这样学生就可以按自己的认知特点和需要来选择自己愿意并能接受的识字方法。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我发现学生用以下几种方法识字具有很好的效果。
1.生活环境识字
很多生字的认识渠道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事物,如路牌名、站台名、商店超市的名称、物品标价牌、电视节目(如广告、节目名称等)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字,只要有一个学生提出,其余学生也能相继回忆起,并在日后自发加强对生活用字的注意。
例如教学生字“南”:
师:(出示几个生字)你有什么好方法能记住哪个字?
生:我认识“南”,这个字我在“南京路步行街”的石碑上见过。
生:我也认识这个“南”字,20路的站牌上就有。
生:“南方商厦”中的第一个字就是我们学的”南”’。
师:再来找一找我们身边有没有这个字宝宝?
(此时,教师似乎是不经意的点拨,却把学生的“视线”拉到了自己身边,引发学生无穷的探究热情。)
生:对了,我的同桌的名字里就有个“南”字。
生:教室后面的地图上有“东南西北”的标记,中间就有这个“南”字。
生:我套抹布的塑料袋上写着“南瓜饼”,就是这个“南”。
学生通过“自我回忆参与同学回忆自我积累有新发现”这一过程,尝到了发现的喜悦、识字的快乐。
2.象形识字
中国的汉字有一部分为象形字,它来源于对生活中实物形状的摹仿。如:“山”“石”“田”“水”“火”“日”……在课堂上,这类象形字不用教,只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根据字形看看,说说,画画,学生就能一目了然。
例如我在教《四季歌》这课中“春、夏、秋、冬”四个较为复杂的字时,就结合字的象形特点进行启发,引导学生用象形法既快速又正确地记住了这些字。
师:(出示春、夏、秋、冬)你有什么好方法来记住它们?
(……学生自由议论,教师不做方法好坏的评定。)
师:我也来说说我认“春”字的一个好方法:春天太阳暖洋洋的,有三个人都出来晒太阳啦!(同时电脑显示:
春念春)
(学生此时一下子活跃起来,议论纷纷。)
生:老师,我也发现了认识“夏”字的好方法。(学生是那么激动、惊喜)“夏”上面这部分像我们夏天用的百叶窗,可以遮挡热辣辣的太阳。
生:还有,还有!“夏”上面这一模最长,就像人们夏天戴的凉帽。
(教师在学生说的时候适当板画或出示有关多媒体课件。)
生:对,对,很像!
(此时,其余学生也自发地用自己的方法识记这几个字。)
师: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请你们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再来认认这几个生字。
(老师从“台前”退至“幕后”,成为帮助学生、鼓励学生发现真知的引路人,而不是给学生现成答案的人。教学显得轻松愉快,学生思维活跃。)
生:我还有不同的好方法……
师:你们的想法都很不错,请你们也来当小老师,带大家读读这几个生字。
(不框死学生思维,不求唯一答案,鼓励学生用自己能接受的方法发现认识字形的好方法。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予以肯定,使之成为他们持续学习的动力。)2.字义理解识字学生喜欢用编顺口溜、猜字谜等形式来认识生字。如:
编顺口溜
坐──两人背靠背,坐在土地上。
垦──星星宝宝哪里来?太阳妈妈生出来。冰──三点水少一点,一点水变成冰。猜字谜
一点,几点,大点,九点──卜,凡,犬(或是太),丸。我是一只鸟,走路摇啊摇──鹅。上小,下大──尖。
一口吃下一条虫──虽。运用以上方法既让学生自己记住了生字,又锻炼了他们说话的能力,发挥了他们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当然,还有很多五花八门的识字方法,如:形声字找声旁,音近字比较,按照对生字的理解写几句话,组词法,结合课文认字法等。总之,在孩子内心深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他们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去认识事物,得到肯定的孩子获得了心灵上的满足,在满足中体验和创造着成功,之后就会用更积极的方式再去“探索新知”。
二、识字环境自我选择
学生识字本来应该是个体行为,但在教学活动中如果独自面对每课的大量生字,学生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孩子们发现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自由选择、自行决定组员,在自己喜欢的环境下互相合作、互相促进,就能学到他们所需要的一切。小小年龄的他们有着合作的原则和标准,在以他们为群体的小组中,孩子们充分显示了他们的主动精神。
如今他们又发现在自己小组讨论的基础上,与其他小组调换组长后,能把各小组好的想法带给别的小组,这样讨论的效果更好。
三、巩固识字
一年级学生识字的主要问题在于他们学得快、忘得也快;如何解决这个难题?通过实践,我发现巩固识字的最佳方法就是让学生进入“游戏乐园”,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记住汉字。
通常我们在教学中常用的游精:开火车(各种形式)、接龙,摘苹果,放鞭炮,叫号,猜字,排字,搬砖头,举字……多种多样的游戏给学生带来了乐趣也使他们记住了生字。
例如我在引导小朋友们巩固识字时说:“请小朋友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用你们喜欢的游戏来记住这些生字。”在小组开展游戏时,我发现有些小组把几种游戏结合在一起。如:把举字和排字游戏相结合;在叫号游戏中加入数学的加减法;把猜字游戏和卡片识字结合起来,变成了“翻牌”游戏等。
这一切让我惊喜不已,也使我认识到学生不断需要更新更有趣的游戏。于是,我又在进行新课教学时,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设计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游戏。如:
教学《风姑娘送信》,由于风姑娘送的是落叶信,于是,我就在每个小朋友的桌子里藏了一些落叶,每片落叶背后是字宝宝和由字宝宝组成的词宝宝。开展“读落叶信”游戏时,学生异常活跃兴奋,因为游戏规则是谁读得最多最正确就能得到最多的落叶。
总之,让孩子们在喜欢的游戏或竞赛中巩固识字,可以达到识字记字事半功倍的效果。
师资管理论文范文6
一九九一年,瑞士德语电视台介绍基耶斯洛夫斯基德作品,每周一片播放了《盲目的机遇》、《永无休止》和《十诫》。每一部作品都让我深受感动。那时,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新作《薇娥丽卡的双重生活》在影院上映,我赶首场观看。从此,我认定基耶斯洛夫斯基是我最喜爱的当代电影艺术家。《蓝、白、红》三部曲是基斯洛夫斯基的天鹅之歌。制作三部曲时,基斯洛夫斯基回忆了自己的生活和创作经历。这部读来不时让人感动的生活经历和创作经历的回忆,谈到好多生活伦理问题。《蓝,白,红》三部曲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天鹅之歌。制作三部曲时,基耶斯洛夫斯基回忆了自己的生活和创作经历。这部读来不时让人感动的生活经历和创作经历的回忆,谈到好多生活伦理问题。让人在精神深处有所感动的艺术家历来就不多,如今更少,多的是肥皂泡的煽情。基耶斯洛夫斯基很幽默,也很有智慧。这些都算不上什么,难得的是,他令人产生莫名的感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带有各种寓意的色调:冷漠的黄色调,纯情的红色调,沉静的蓝色调。这些都还是作品中的形式色调。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中还有一种质料感的色调——作品中的思想带有的神秘主义的,悠悠怆情般的深紫色,正是这种只能用灵魂感觉的色调触碰到我生命和思想的敏感部位。小林问过我,为什么那么喜欢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基耶斯洛夫斯基过世几个月来,我也一直在想,为什么他的去世令我感到思想的在世孤独。现代的生活世界是一个文字化的世界,有形而下和形而上的两界:形而下的文字世界是商品流通性的资讯、技术、买卖文字,形而上的文字世界是个体内在性的感觉文字。思想叙事是形而上的文字世界的主要表达形式。如今,叙事作家越来越多,以小说为主的文学刊物数也数不过来,电影叙事已经成为市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形而上的世界。据说,叙事作家的本领全在于对生活感觉的敏感,能够感受出黄昏的恐慌,清晨的厌倦……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要说或想说,而且,有独特感受力的人并不少见。每个人都在切身地感受生活,感受属于自己的黄昏和清晨的颜色,只是程度和广度不同而已。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是叙事家?对生活的敏感只是成为叙事家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生活的敏感渗透到生活的隐喻中,往往让人失去言语的表达能力,这就是为什么尽管对生活的隐喻世界有所感的人并不少,而叙事作家却不多。讲故事需要一种运用语言表达对生命中的微妙音色的感受,突破生活的表征言语织体的能力。生活在言语中,人人都在言语中生活。叙事家是那种能够反向运用语言,进入形而上的文字世界的人。人人都在生活,但生活有看得见的一面——生活的表征层面中浮动的嘈杂,有看不见的一面——生活的隐喻层面中的轻微的音色。
叙事家大致有三种:只能感受生活的表征层面中浮动的嘈杂,大众化地运用语言的,是流俗的叙事作家,他们绝不缺乏讲故事的才能;能够在生活的隐喻层面感受生活,运用个体化的语言把感受编织成故事叙述出来的,是叙事艺术家;不仅在生活的隐喻层面感受生活,并在其中思想,用寓意的语言把感受的思想表达出来的人,是叙事思想家——基耶斯洛夫斯基就是这样的叙事思想家,他用感受思想,或者说用身体思想,而不是用理论或学说思想。基耶斯洛夫斯基对时代生活带着艰苦思索的感受力,像一线恻隐的阳光,穿透潮湿迷朦的迷雾,极富感性的语言带着只属于他自己的紫色的裂伤。
七十年代,波兰电影艺术大师K.Zanussi开创了“道德焦虑电影”,基斯洛夫斯基的作品把“道德焦虑”推进到一个更深的层面。基斯洛夫斯基认为,在自由主义社会中,人的道德处境更为孤绝。因为,自由主义社会没有国家道德、民族性道德、阶级道德一类的或虚构、或强制的全民道德。个人的道德承负及其软弱无力在自由主义社会中更充分地显露出来,所谓自由主义伦理,首先是对个人的道德承负力的脆弱的体认。在自由主义社会,个人的道德壮况是怎样的呢?基斯洛夫斯基仍然通过个体性的道德困境来探讨自由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伦理负担。自由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是自由、平等、博爱,《蓝、白、红》三部曲要探讨这些价值理念的私人含义。任何价值理念都不是抽象的,社会制度中的大理念也体现为具体的个体私生活事件。要想知道生活制度的理念的味道,最恰当的办法是体味在这个生活制度中生活的个人眼里噙着的泪水。
《红》提出的是一个康德式的问题:爱怎么可能?
时装模特儿瓦伦婷生得光彩照人,无论她穿什么时装,都令人沉浸在温暖的红晖中,像这个令人心寒而又诱人的世界上一切受害者的庇护人。一天傍晚,她开车回住处意外撞伤一只狗,怜惜感驱使她带着狗寻找主人。
狗的主人是位独居的退休法官,性情古怪,整天在家监听邻居的婚外情电话。瓦伦婷劝说退休法官不要干这种不法行为,不要对别人的隐私那么好奇,退休法官却问她体味过爱的晕眩和恶心没有。
四十年前,老法官还是一个法律系学生,有一位漂亮的女朋友。一天,他偶然看到自己的女朋友“双腿张开,其间夹着一个男人”。他离开了她,一直把爱锁在心底,让它噬嚼自己的身体。
瓦伦婷住处对街,碰巧也住着一位法律系学生,名叫奥古斯特。瓦伦婷不认识他,只是经常从窗户看见他匆匆忙忙进出大门。奥古斯特像在重复老法官的命运,一天,他看到自己的未婚妻“双腿张开,其间夹着一个男人”。
瓦伦婷如茵的气质显得天使般的纯粹,把喧嚣、阴森的周遭世界照得有如神话中的绿色深渊。“这份美是纯的吗?抑或永远都有些缺陷?”基斯洛夫斯基问。老法官和奥古斯特的未婚妻是纯美破损的象征,纯美破损不意味着邪恶和不道德,而只意味着生命的过程:由想像的、可能的爱转变为现实的爱。在老法官的引示下,瓦伦婷困惑不解地看到,爱情的开端和终结就在未婚妻向并非未婚夫的男人张开的双腿和丈夫躺在另一个女人的双腿之间。人世间有纯粹的爱吗?或者,生活中有能够保全精神的情爱吗?基斯洛夫斯基的问题是,生活中是否有圆满的两情相悦?“纯粹的情爱想像的破损,很多时候是因为人们固执地要寻求两个完全相契的个体在中相合。完全相契的个体在中相合几乎是没有可能的,这只是一种情爱的美好想像。”纯粹的爱情只能是同一个苹果的两半重新再合,可是,一苹果被切成两半后,分别被生命的无常抛到无何他乡,一半遇到另一半的机会已近于零。
基斯洛夫斯基有意让瓦伦婷与退休法官的相遇显得像被切成两半的同一个苹果,又让他们相逢在错过的时间夹缝中。四十年的时间距离没有消磨掉精神,身体却已远去。基斯洛夫斯基说,《红》的真正主题是:“人们有时候会不会生错时代?”“我们可能修正老天爷犯下的错误吗?”被切成两半的苹果的命运是老天爷犯下的错误吗?会不会是人自己对于美好生活的想像犯下的错误?老天爷从来没有许诺被切成两半的苹果应该重合,甚至根本就没有一个苹果被切成两半这回事,它只是个人的精神望的想像而已。情爱这个词容易激发人的美丽想像,其含义要么是残破的,要么是错误的。
尽管如此,虽然一再强调命运的无常,基斯洛夫斯基没有变成一个佛教徒或道教徒,他固执地要祝福瓦伦婷。瓦伦婷和奥古斯特相互住在对街,也许,他们就是一个苹果的两半。他们每天都迎面而过,而每天的相逢就是错过。基斯洛夫斯基最后安排了一场偶然的海难:船上大多数人都死了,瓦伦婷和被爱灼伤后逃离的奥古斯特是极少数幸存者。缘分是在灾难中出现的。老法官喘息的目光从电视新闻中看到海难现场,把弥留的祈愿留在了瓦伦婷和奥古斯特偶然间相依的脸上。
白色在法国三色旗中象征平等。自法国大革命以来,平等大概是最具诱惑力的乌托邦观念,像一把在人类的头颅上和躯体间挥舞着的深锯齿的镰刀。《白》要问的不是平等的政治含意或经济含意,而是伦理上的性情含意。两性的婚姻瓜葛这一最私人的层面显然是体察平等的性情含意恰当的场所。卡洛和他的妻子好不容易从波兰移民到法国,突然变得性无能。到了法国后,语言不通使卡洛丧失了一切生存能力,而他的妻子不仅有姿色,还会说上几句刚够情场沟通的法语。这已经足以说明卡洛突然变得性无能的原因了。
卡洛的妻子以法兰西风格提出,自己渴饮爱河而不得,痛苦不堪以致患上忧郁症,以丈夫性无能为理由上法院诉讼离婚。卡洛一再声言很爱她,她只提出一个简单的要求:请出示性能。情爱是建立在性能力的平等之上的,一旦这种能力的平等不在了,两情之爱就成了撒在水泥地上的碎石子,卡洛就跪在这散乱尖硬的碎石上:卡洛给妻子打电话,妻子在电话里用与另一个男人的沉欢来回答。
性能力是随机而生的个体生理个心理基质造化的偶然结果。至今还没有一种平等理论主张个体身体论的平等。然而,政治和经济平等的意识形态影响到个人的性情,改变了个体的身体交往的伦理感觉。卡洛要重新得到妻子的爱,必须证明自己的性能力。情爱成了争取平等的私人性斗争,被还原为个体之间偶然的相对平等。
卡洛在法国死皮赖脸地缠着已经诉讼离婚成功的妻子,受尽种种羞辱,只有返回波兰。回到本土,卡洛不仅发了一笔横财,性能力也意外地恢复了。他还爱着妻子,装死请人发讣告,唤妻子回来接收财产。她回来发现卡洛不仅没有死,还恢复了性能力,而且这能力的表达不带责备。基斯洛夫斯基提醒人们一个司空见惯的事实:情爱中的平等是由财富和生理条件构成的,而且这两项条件相互勾连。爱情是个体差异(这可能变成不平等)因素偶然达成的平衡。基斯洛夫斯基在问爱恋中的人们,难道真有纯爱?没有利害权衡?生理的资质、智力和情趣,乃至心理素质和脾性,都是个体的人身资本,更不用说如今的国籍身份、财富能力和职业位置。然而,个体之间真的会有平等?基斯洛夫斯基置疑质疑的不是经济平等或政治平等,而是个体性情上的平等。纯粹的情爱不是与人身资本不相干,而是两情(性)相悦,无论相悦是由人身资本的什么要素构成的,与平等与否不相干。寻求平等的情爱,不是纯粹的情爱。
基斯洛夫斯基的作品大多由自己编剧,编构故事是他思考生活的方式。通过叙述某个偶然事件,基斯洛夫斯基或构造或置疑某个伦理观念的含意。基斯洛夫斯基编构的这个探究平等的故事带有喜剧成分:通过性能力的不平等挑明平等诉求的虚幻性,嘲笑现代意识形态中过于夸张的平等伦理。人类最好不要去充当平等的代数师,为了算出永远算不精确的平等数,用相互伤害在相互的肉体上画计算公式。
个人自由不仅是政治理想,也是伦理理想——个人对美好生活的欲望自由,然而,由于个体生命的在体性欠缺,这种理想是难以实现的。自由主义伦理碰到了一个自相矛盾的困难:既然承认人身的在体性欠缺与对美好的欲望之间的不平衡是恒在的,个人生命理想的自由欲望是易碎的,又如何可能把维护个人生命理想的自由欲望作为政治制度最低限度的正当性条件。
《蓝》探讨的正是自由伦理的欠缺。《蓝》是三部曲的第一部。基斯洛夫斯基说过,《蓝、白、红》的顺序倒过来看也可以。我觉得,倒过来看,基斯洛夫斯基的叙事思想的逻辑更清晰。
《蓝》的故事开头是一个幸福家庭驱车远足。朱丽叶,一个富有艺术气质的女人,丈夫是作曲家,他们有一个女儿。一个偶然的车祸在宁静的大自然陪衬下打碎了幸福。
朱丽叶在医院里醒来才知道丈夫和女儿都在车祸中丧生。活着还有意思吗?朱丽叶吞了一大把什么药但没有死成,医院制度不允许死的自由欲望,只认可不自由的死。
朱丽叶落入生命的漂浮境地,不知道自己该置身何处。朱丽叶才三十出头,正是女人成熟到懂得何谓生命时刻的年龄,按哈耶克的消极自由来讲,朱丽叶的美好生活想像是可以实现的:她丈夫的助手安东一直暗恋着她,唯一偶然目睹车祸的小伙子也在追求她。*可是,朱丽叶感到自己身上的消极自由是不堪承负之轻。丈夫和女儿的死对她突然面临的个人自由投下了无法摆脱的阴影。最低限度的自由只是想像中的尤物,在真空式的自由中,个体会失去生存的自重。
自己的过去使朱丽叶无法开始自己的新生活,她必须逃离自己的过去,这是获得欲望自由的第一步。朱丽叶主动打电话叫来安东,可是,仅仅一次肉体之欢就让朱丽叶感到过去的影子使自己无法享有的感觉。朱丽叶逃离安东,搬到另一城市,让自己淹没在陌生的生活世界中。她拒绝协助完成丈夫未完成的交响曲。她丈夫太有名,是欧共体的作曲家。已逝的丈夫就像自己隐没不去的身影,成了她的在世负担,吞噬了她亘古无双的魅力。基斯洛夫斯基要表达的是:即使在个人情感这一最为属己的领域,人的愿望自由也是有限的。有两件事对朱丽叶改变自己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朱丽叶住的公寓里有一为喜欢跳脱衣舞的女邻居(生性喜欢欣赏自己的身体激起的是一种消极自由),一天深夜,这脱衣郎突然从舞厅打电话给朱丽叶,请她马上去一趟。原来,这位脱衣郎在台上脱衣时,发现自己的父亲坐在下面。纷乱的悲戚令她不能自已,她需要一个人的体谅。
谁能、谁愿意体谅一个在社会目光看来不道德的脱衣的如此悲戚?
朱丽叶答应去看她。朱丽叶问她为什么要干这一行,脱衣的回答是:“我喜欢。”朱丽叶看到,脱衣其实同她一样,嵌陷在自身的过去和自己的生命愿望和矛盾之中。脱衣的“我喜欢”必得面对父亲的眼睛,正如朱丽叶的“我想要”必得面对自己虽然已经死去的丈夫和女儿。
朱丽叶的丈夫是著名作曲家,他死后传媒把他的私生活变成了公共话题。朱丽叶一直试图避开传媒的议论,但她还是从电视节目上得知自己的丈夫曾有情人,而且正怀着一个他们的孩子。朱丽叶要想摆脱过去的束缚,在私人情感领域中获得自由,看来不可能了。
基斯洛夫斯基说过,《蓝》要探讨自由的欠缺。什么样的自由的欠缺?私人性的情爱自由的欠缺。个人的喜好和情爱可能是个人生命的自由想像最切身的空间。在私人情感中人是否能充分享有自由理想?私人性的生命愿望和喜好自由吗?脱衣郎面对自己的父亲、朱丽叶面对自己丈夫的情人时,发现了自己私人自由的在体性——而不是政治性和社会性——的限制,她们都无法改变自己生命的过去。
朱丽叶找到自己丈夫的情人,没有责备,或要求感情赔偿,把丈夫所有的遗产——存款和一栋楼房——转交给她。朱丽叶不再逃避,而是面对自己的过去。她领悟到,获得情感的自由需要另一种爱的能力。朱丽叶停下寻求自然权利的自由的脚步,转身走向安东,同他用长笛和钢琴的对答谱写丈夫未完成的交响曲。在这部名为“欧洲”的交响乐中,基斯洛夫斯基注入了自己对这另一种爱的能力的信心。他虚构了一为名叫VandenBudenmayer的中古作曲家,《欧洲交响乐》是依Budenmayer的音乐思想来谱写的。朱丽叶对安东说,交响乐的结尾必须让人们记起Budenmayer的音乐,这是她丈夫的心愿。
另一种爱的能力指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