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实事求是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实事求是论文范文1
关键词 求职 伦理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一、大学生求职伦理的内涵
大学生求职伦理是指在就业市场中,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各自对自己的利益诉求、以及为了实现这样诉求而产生的行为,并在这种的情况下形成的价值选择、心理调适和是非判断的过程。
二、企业和大学生之间的伦理冲突
伦理学家黄建中认为:行为的特征是受意识支配,行为是有机体受意识支配的实际反映活动。相应的,伦理行为的特征是受具有道德价值的意识之支配、是受具有道德价值又可以进行道德评价的意识支配的行为,说到底,也就是受利害己他意识支配的行为。 大学生在求职以及企业在招聘的过程中,两者的伦理行为不是一致的,而是受到各自的道德意识、价值取向和利益追求影响的。
(一)生存发展的双重价值冲突。
目前而言,大学生求职时往往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希望有稳定的收入、宽松舒服的工作环境,甚至有的海归学生不了解国内就业情况,设定了不切实际、过于理想化的求职目标。然而,企业招聘员工是由整个社会经济环境和自身发展状况决定的,其本身是一个盈利性组织,并不是慈善机构,当企业的员工人数能够满足自身的经营发展需要即可,并最终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因此,大学生和企业的生存发展目标在当前的就业环境下是相互冲突和矛盾的。
(二)双重价值观下的动机行为的无法协调。
如上文所述,企业有经营发展目标,刚毕业大学生有着生存发展目标。根据伦理行为理论,企业和大学生在各自的伦理观指导下产生了各自的行为,而这两种行为在目前的就业环境下是不协调的。对大部分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讲,稳定、有保障的工作环境是他们的首选,这就造成了现在考公务员的热潮。但是现实中公务员的岗位毕竟有限,大多数的大学生毕业还是进入企业工作,而企业的发展目标和行业特性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工作的辛苦程度。因此,很多企业的工作强度较大,甚至有的企业需要不断进行创新,以保证企业发展的活力。这些都对员工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不能适应这样的工作环境和竞争压力,逐渐产生职业怠倦,造成岗位的流动性加大。
(三)大学生实际能力与职业岗位要求的不匹配。
对于企业来说,往往更倾向于招聘有相应岗位工作经验的员工,即无需培训就能上岗的员工。而大学生在大学时期接受的更多是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因此在求职的过程中缺乏竞争力。另一方面,受个人的喜好和职业目标的影响,刚毕业的大学生对工作岗位和行业缺乏深入的了解,制定了不切实际的目标,最后造成了在招聘的过程中遭到了企业的拒绝,比如很多大学生希期望进入奢侈品、IT等热门行业,去应聘这些行业里的总经理助理等高级岗位,而这些岗位都是有经验、年龄较大的员工才能胜任的。因此,刚毕业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是不符合部分岗位的要求的。
(四)大学生与企业缺少平等的对话机制。
在求职面试的过程中,大学生和企业的沟通是不对称的,缺乏平等的对话机制。很多学生认为自己的学历不高、没有实践经验,特别是在应聘于一些大型知名企业时,显得不自信甚至感到自卑。在一些岗位上的面试时,企业的面试人员往往站在更高的对话平台上,忽略了大学生真实的心理状态,甚至有些对大学生在行为或者语言上表现出不满,缺少人性化的关怀,而对一些有经验的人员往往显得更加的热情。在这样的过程中,大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缺少应有的话语权。同时,双重面试标准对大学生来讲是不公平的,企业对看重的是大学生的面试准备情况和发展的潜力,对已工作人员看重的则是对行业的了解和工作经验,而这些恰恰是大学生缺乏的。
三、大学生求职伦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求职观,提高自我求职竞争力。
作为求职过程的主动者,大学生首先要有正确的求职伦理观,对求职的岗位一是要符合自己的切身实际,既不能要求过高,更不能低估自己的能力;二是要考虑到企业的用人要求,熟悉岗位的性质、内容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大学生要注重自我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在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以致用,提高发现问题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校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手段。
在就业指导思想上学校要将就业率和新生报到率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尽量保证当年就业率与新生报到率相等;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构建一支结构合理、数量有保障的教师就业指导队伍;在指导方式上主要以职业生涯培训课程为主,通过对大学生的职业兴趣、价值取向和性格等其它职业能力的分析,帮助大学生全面充分的认识自我,培养他们合理的求职期望。
(三)用人单位应正确发挥就业主体的作用,合理招聘大学生。
在就业过程中,用人单位和大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用人单位应尽的社会责任。用人单位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该认识到大学生是优秀的人力资源,是今后发展不可或缺的主力军。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应该“应人尽其才、应才尽其用”,实事求是,更不能歧视弱势学生群体,最终实现大学生和用人单位间的双赢。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注释:
大学生实事求是论文范文2
关键词:学术诚信;道德;诚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7-0178-01
大学生学术诚信是大学生在对待学习的态度上要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在学术研究领域表现出来的诚实守信行为,是关乎大学生为人、为学的基本问题,不仅影响大学生的求学生涯,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也有重大的影响。学术诚信表现在课程论文诚信、学术论文诚信和学位论文诚信三大方面。要求大学生亲自参与或完成论文写作,不得抄袭剽窃他人论文,论文中数据真实准确,正确引用参考文献,在学习活动中诚实、守信、不作伪、不欺骗。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讲学术诚信,与他们对学术诚信作用的认识能力和对学术行为的辨别能力有直接关系。因此讲学术诚信对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面临的问题
目前,大学生对学术诚信作用的正确理解程度较低, 对于大学生学术诚信的内容不了解,因此不知道是否应该讲学术诚信,更难以做到自觉的讲学术诚信,因此也就难以正确看待学术诚信的作用,难以从诚信的高度辨别其正与误,难以分清哪些行为是诚实的表现,哪些行为是不诚实的表现。以考试作弊为例,多数大学生对考试作弊是持宽容态度的。据调查“有15.7%的学生认为‘深恶痛绝’,33.8%的学生表示‘无可奈何’,50.1%的学生表示‘可以理解’”。对于在实验中随意拼凑数据,极少有学生认为是不诚实的行为。“44.1%的学生认为是‘不诚实的行为’,35.3%的学生认为是‘完成作业的捷径’,18.4%的学生认为‘无可厚非的事’。”大学生对于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考试作弊、论文、作业抄袭等有悖学术诚信的行为的认识说明,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对学习中的不诚实行为缺乏明确的辨别能力,表明大学生违反学术诚信的行为比较普遍。因此,针对大学生的学术诚信问题,高校不能再对“诚信教育”漠然视之了。
二、大学生学术诚信问题出现的原因
大学生的学术诚信主要表现在自觉遵守考试纪律、不违规,自己撰写科研论文、不抄袭这两方面。近年来高校内部各种学术失信现象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论文抄袭、剽窃行为已成为公开的秘密,因此将学术诚信问题的全部责任归咎于学生未免有些不全面。在这方面,教师、学校及教育相关部门应该进行更深的反思。当前大学的考试制度和考试模式的弊端是大学生学术诚信问题的成因之一。当前大学的考试,内容与现实严重脱离,标准化、机械化的考试内容迫使学生死记硬背,学生考试临时抱佛脚是常事,在这种情况下作弊难以根除。由于受到我国现代社会转型期负面效应的影响,大学生群体出现了急功近利的思想,为了奖学金、毕业、就业等眼前利益,不惜考场作弊、抄袭、剽窃他人论文,因而敢于置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和学校的声誉于不顾。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体制偏重于培养学生的解题技能和应试能力是引发学风不正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我国教育市场化的大背景下,教育的首要任务似乎并非是为了获取知识,而是获取文凭。“只要教育机构和教育主管当局垄断了文凭的发放权力,只要教育主管当局把考试当作一个产业抓住不放,我们就不能指望考生放弃通过非法的手段进行博弈。”
当前个别教师未能承担起“身正为范,学高为师”的神圣使命,也没完成好“传道、授业、解惑”的言传身教职责,没有考虑到学术生产必须遵循一些基本规律,没能充分考虑到尚处于学术生产“初级阶段”的大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在论文写作中提出了一些过高的要求及不切实际的规定。另外,什么是抄袭,什么是剽窃,什么是合理的借鉴,怎样按照学术规范正确引用别人的观点,这些学术基本规范教育的缺失,也加剧了大学生论文抄袭的泛滥。大学生毕业后将在各行各业中承担起重要的社会责任,有些还将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如果基本的学术规范意识和社会诚信品质不能在学术起步阶段就树立起来,无疑将会对以后的学术研究和社会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随着网络的普及,现在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便利和通畅,一些人毕业论文写作也已由写论文变成了拼凑论文。第一天在网上搜索一些相关资料,第二天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复制和整理,第三天定稿打印,已成为部分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真实写照。制度上的不健全和管理的松懈是大学生违背学术诚信的现象的另一个原因。学生管理制度对不讲学术诚信的行为缺乏约束,不讲学术诚信的学生照样可以参加各类评优、评奖,这种制度上的欠缺无形中助长了学生违背学术诚信的行为。此外,教师对抄袭作业的学生无可奈何、对考试作弊的现象无动于衷,也纵容了学生不讲学术诚信的行为。
三、加强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对策
“重视学术道德教育,不仅关乎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也是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推动学术创新的重要保证。”大学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能够成为创造新知识、形成新思想的人。对大学生进行学术诚信教育,规范大学生的学术行为,营造一个健康的学术氛围,不仅有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而且会为他们日后的工作和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的栋梁之材。加强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不仅教师要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而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要尽量为大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大对大学生学术规范教育和学术道德教育的力度,让学生清楚什么是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违反学术道德将会产生怎样的社会后果,从而使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内化为学生根本的学术信念,使学术诚信转化为学生具体的学术行为和社会行为,真正培育起大学生务实求真的良好学术作风和社会诚信品质。
要加强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首先要从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入手,端正学习风气。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诚信教育作为教学活动的主线,通过案例教学、事迹报告等多种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的教学形式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意识的培养,不仅从道德认知上教育学生讲究诚信,而且帮助大学生用诚信来规范日常行为,做到知行统一。专业课教师在传授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对大学生学术诚信的培育。从自身做起,从细微处着手,在带领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每一个数据的获得,每一个资料的引用都做到准确无误,做好示范,将诚信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重点突出在学术上诚实守信的教育内容。辅导员要做好诚信教育的宣传教育工作,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诚信实践活动,使诚信教育贯穿于大学生课外活动全过程,在校园内形成一个讲诚信者人人赞扬,失信者个个鄙视的校园道德氛围。大学生只有诚实对人、对己,才能诚实对待未知,也才能学到真知。开展诚信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学术诚信意识,从而约束大学生的学术行为从而形成一个以诚信为荣,不讲诚信为耻的学习氛围。
其次在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中,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学术管理制度。因此,必须从制度层面上加强大学生学术诚信建设。通过建立科学的学术管理制度,使大学生学术诚信有制度上的保证。除了加强管理,开展学术自律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大学生讲学术诚信离不开外在的制度约束,但是更要靠大学生的自律。因为只有当学术诚信内化为学生的一种稳固的道德信念,学生自觉遵守学术诚信,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才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再次,开展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必须营造良好的学术诚信环境。要积极发挥教师在开展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中的示范作用。高校在教师中要大力加强学术诚信教育,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育人之本乃是诚信。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诚信教育绝非只是德育课的内容,教育是个有机的整体,诚信教育必须贯穿在各科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种教师讲学术诚信、教师带动学生共同讲学术诚信的良好氛围。
大学生肩负着建设未来社会的使命,因而对大学生进行学术诚信教育,不仅是为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精神文明和道德风貌,更是为了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为社会培养符合市场经济道德、法律规范要求的合格人才,只有这样高校才能不负党和国家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殷切希望。
参考文献:
[1] 王永明,李 静.论大学生诚信体系的构建[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2] 张文娟.加强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思考[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
大学生实事求是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诚信是人生的通行证,只有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才能获得他人和社会的信任,而这是成功的关键。本文从五个方面就少数民族大学生诚信教育谈了自己的观点。
民族大学生诚信状态及其成因总的来看,经过教育工作者多年来持之以恒的努力,诚信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整体诚信评价是好的,高等民族院校、民族班、民族预科等诚信教育的成果是显著和有目共睹的。但是,从事民族教育的广大教师都感到任重而道远,这项工作还需要长期抓下去,并且要采取适当合理且行之有效的方法,避免形式化、教条化,融诚信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从具体事情入手,于微细处启发和培养诚信意识。要通过把诚信教育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践行能力,让他们在家庭、学校、社会中主动寻找自我诚信角色。
诚信关乎民族美德、民族命运,是人生的通行证,只有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才能获得他人和社会的信任,而这是成功的关键。本文从五个方面就少数民族大学生诚信教育谈了自己的观点。
(1)少数民族大学生虽然具有了一定的自主性,但其社会化并未完成。他们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仍有可变性。在诚信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学校要用诚信的事实和道理进行正面疏导,从而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积极性。
在社会崇尚金钱、权力的不良社会风气下,民族高等教育要排除这些不良影响,积极倡导中国传统美德,刻苦、勤奋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使他们养成严格要求自己,实事求是,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班级制度,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质,在此基础上进行诚信教育将会事半功倍。
(2)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加强宣传导向,批判各种不诚信的行为和观念。在学校求知,是一个艰苦的学习过程。学习是苦根上结出来的甜果。有些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基础较差,学习上很吃力,在考试中就会出现作弊事件。当出现作弊情况时,一方面要对其行为提出严厉批评,视其作弊行为的程度给予各种处分,决不能姑息不管;另一方面,对基础差的学生要采取相应措施,鼓励他们勤学苦练,循序渐进,并且在学习上给予指导和帮助,让他们取得进步,让他们明白考试作弊是很可耻的行为,以此为契机在全班开展诚信教育,弘扬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批判各种不诚信的行为和观念,最终在班级中形成健康的道德评价体系。
除此之外,还应致力于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生活,把诚信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加深学生对诚信这一基本道德规范的理解。
(3)诚信教育不能操之过急,不能流于形式,这样不仅培养不了学生诚信的优良品质,反而会让学生感到厌烦。诚信品质不可能一朝一夕培养起来,差学生不可能马上变好,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漫长而艰辛。只要我们看到学生有了向好的方向发展的趋势,就要鼓励,允许他们再犯错误,不能一看见犯错误就一棍子打死。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环境,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以教师的诚信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时穿插诚信教育,并持之以恒,方能有所收获。
(4)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民族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道德规范,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文明守纪、诚实守信意识,营造和谐校园环境的意义重大的诚信教育工程。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高校本身要树立良好的形象,做到对待每一位同学都要公平公正;教师要以身作则,严谨治学,实事求是,保持良好的师德,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要牢固树立“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观念,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学校工作的全过程,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高校还应致力于建设比较健康完善的教学环境,把诚信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加深学生对诚信这一基本道德规范的理解,使学生能渐渐学会宽容和尊重,寻找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真诚。
(5)多列举真实事列,让学生了解失信后付出的惨重代价。事实甚于雄辩,事实教育深刻。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开展诚信教育,应多收集相关资料,定期展出失信所造成的惨重代价的相关展板;组织观看一些影像资料,让学生在反思中得到教育。
(6)建立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定期、全面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信用状况,并定期向班级公布,促进学生诚信习惯养成,有助于在校民族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必将收到很好的效果,并且能带动整个社会信用理念的提升与诚信氛围的营造。
(7)班主任工作在诚信教育中至关重要。班主任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学生管理工作,本着研究人、教育人、鼓舞人、培养人、塑造人的思想,做细致入微的工作,扭转班级学风,确保班级学习环境的优良等。而这些都是进行诚信教育的良好的前提。
总之,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诚信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德能兼备的合格人才,已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杨剑梅.法律诚信与大学生诚信品德教育[j].中国农业教育,2003,(6).
大学生实事求是论文范文4
关键词:本科教育;办学特色;职业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在本科教育层次上产生了不同的类型,形成了本科教育多样化的趋势。应用型本科院校,特别是教学型本科院校应如何确定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科学定位,创造特色,是坚持学术取向还是职业取向,是必须认真思考与回答的问题。
职业化:本科教育论坛中的敏感话题
在精英教育时代,大学历来被认为是少数人才能涉足的圣地,大学教育总是与培养专家、学者联系在一起,强烈的学术取向是精英教育的显著特点与重要标志,因此,任何职业性考虑似乎都被排除在大学教育之外。只有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职业教育才有可能成为高等教育的任务。然而,即使在现在,人们还是认为职业教育是培养普通职业者的教育,是一种功利性教育。有的高等教育工作者担心,倡导本科教育的职业取向会降低大学教育的价值和地位,削弱大学教育的学术性。因此,很多人只能容忍将“职业”二字冠在专科教育机构的前面,而在本科教育论坛上,职业教育依然是比较敏感的话题,在这个论坛上谈论职业教育“要敢冒群起而攻之的严重危险”。
令人不解的是,研究型大学坚持学术取向,而刚刚由专科升格的新建本科院校,本科教学关尚未通过,就开始大谈通识教育,在厚基础、淡专业的口号下,片面追求学术性,大幅度压缩专业课课时,缩短实践教学时数,甚至完全取消毕业实习,好像这才叫本科教育。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导致学校优势的丧失与学生职业能力的下降。
在本科教育中,是强调学术取向,还是注重职业能力,实际上是国际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争。美国虽然是通识教育的始作俑者,但在美国也只有研究型大学以及少数财力雄厚的文理学院开展通识教育,全美接受通识教育的大学生只占总数的15%。德国是极力推崇大学教育的最讲究学术化的国家,然而却建立了完善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应用科技大学(FH)成为其他国家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典范,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反思的。
学术化:应用型本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按照教育部的精神,新建本科院校属于教学型高校,应该说这种划分是实事求是的,是科学合理的。教学型本科院校就应该自安其位,在努力实现专科向本科转变的过程中,在谋求规模发展的同时,加强内涵建设,坚持教学的中心地位,坚持科研为教学服务,认认真真地过好教学关。但遗憾的是,不少新建本科院校盲目追求学术性,过分淡化专业性,产生了严重的学术化倾向。
一是在办学理念上,现实定位不准,目标定位太高,不顾自身条件模仿老牌高校的教学计划、管理方法与发展模式。然而,根据发达国家的办学经验,我国的研究型大学只能办20~30所,而进入211工程的大学也只有100所,这些大学都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史,有深厚的文化积淀,雄厚的师资力量,巨大的资金投入,这是新建本科院校无法相比的,其学术水平也是一时难以企及的。
二是在课程设置上,公共基础课太多,专业课太少。很多学校在教学统考、计算机与外语通过率及各种评估的强大压力下,不是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及学生实际,而是按照统一标准和要求设置课程和安排课时,大部分工科专业公共基础课课时已经占总学时的50%以上,专业基础课占30%左右,而专业课(含专业必修课和任选课)仅占10%左右,而且还有继续压缩和减少的趋势。这与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开设两个学期的专业课程,专业课时占总课时的25%以上相比差别太大了,10%的专业课时能培养什么样的职业本领呢?
三是在教学环节安排上,理论教学太多,实践教学太少。目前,教学型高校大部分实行大班上课,正常时是两个班合上,多的有4个班合上。由于学生人数太多,实验条件有限,实验教师缺乏,实践教学时间很难得到保证,常常是马马虎虎,得过且过。实习时间更是太少,重要的毕业实习时间只有2~3周。名义上是为了保证毕业论文质量,实际上由于学生接触实践太少,大部分只能是上网查查,杂志抄抄,论文质量可想而知。即使在美国,理论上强调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但实际上人们更注重的是与未来职业联系更为直接的专业教育,美国各地的文理学院近十五年来也较大幅度地减少了通识教育课程,说明在美国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争论中,专业教育赢得了胜利,尽管许多人推崇的是通才。
职业化: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的重要思路
首先,职业化取向是由学校自身条件所决定的。1998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校生数年平均增长超过20%,形成了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共存的局面。少数研究型大学招收成绩优异、智力突出的高考尖子,而众多的教学型高校大量招收成绩一般、智力普通的考生。同样是本科生,但是考分相差是悬殊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同样是本科院校,教育资源与教育质量是相差甚远的。为此,应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与学业要求,研究型大学应坚持学术定位,培养高、精、尖人才,而教学型高校只能坚持专业定位,在突出应用型上谋求自己的教育特色。
其次,职业化取向是为了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由于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以及科技的进步,社会对本科生的使用定位逐渐发生了变化。在精英教育阶段,研究生基本上集中在科研院所与高等学校,很少分配到企业单位。生产企业能引进到本科生已属不易,本科生自然成为生产企业新产品研究开发与新技术推广的宝贵人才,而在生产一线从事管理与技术工作的大部分是专科或中专人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很多研究生就业于生产企业,而一般高校的本科生大部分不可能聚集在企业上层机关从事研发工作,同时,由于企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需要本科生担任“现场工程师”,也就是说,一般院校的本科生从某种意义上接替了原来专科生甚至中专生的工作岗位。这种本科生作用的变化会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与科技水平的提高愈加明显。对此,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清醒的认识。今后,生产企业的用人标准会更加现实,要求本科生的工作适应期越短越好,不可能要求企业为学校承担过多的本科生后续培养的成本。而在通识教育中,学生学到的大部分知识不会对形成职业能力产生直接的影响,学生用到的没学到,该学的未学会,工程实践能力使用人单位越来越不满意,这在企业的人才招聘中已经明显地表现出来。因此,倡导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职业化,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不仅是学生求职的需要,也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创造特色的需要。
鉴于以上分析,可以这样认为,大众的需求不同于精英,他们更多地为可见的功利所驱动。对于多数大学生而言,大学学业主要还是一种专门的职业性训练,以满足多数学生就业的需求。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必须在研究型与技能型之间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既不能模仿研究型本科教育的基础理论教育,因为95%以上的毕业生不可能攻读研究生,他们不适合、也不大可能成为学者、专家之类的精英人才,也不能简单比照高职教育针对岗位的教育,因为今天的专科生大多数已经成为高科技机器的操作者。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才能承担起产品研发与产品生产之间的桥梁作用。基础理论的学习与实践能力的训练,在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往往是矛盾的,因而取得科学平衡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职业化:应该从实事求是入手
实事求是不仅是我党的思想路线,也是办好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以社会要求为导向,走多样化人才培养之路”。“要根据不同专业的服务方向和特点,结合学校实际和生源情况,大力推进因材施教,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这是新形势下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针对本科教育实际作出的重要决策,为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学校的分类指导以及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遵循教育部《意见》的精神,任何高校的改革与发展都不能脱离学校的实际,不能无视学生的现状,更不能偏离社会需求。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特别是教学型本科教育的改革必须从实事求是入手。这个实事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大部分学生是考分不高、智力一般的普通群体;毕业生主要就业于生产企业,从事一线管理和技术工作。在认清现实的基础上,应该尊重求学者的意愿和选择,使我们的教育努力符合消费者的愿望与需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力求教育规律之是,力促办学水平的提高。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中明确指出,学生应有“接受广泛的普通教育和有适切性的职业教育的机会,注重技能与能力的培养”,为了贯彻这一思想,落实教育部《意见》的精神,笔者认为推动应用型本科教育特别是教学型本科教育教学的改革,创造办学特色,可以选择职业化的思路,借鉴德国的成功经验,办“职业化大学”,在现有的职业教育体系中,补上本科教育层次,形成包括中职、高职、本科、工程硕士各个层次的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根据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实制定本科教育的共性质量标准与具体质量标准,使不同类型的学校在达到共性质量标准的前提下,按照具体质量标准办出特色,形成优势,使本科教育更好地承担起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刘凡丰.通识教育的理想与现实[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
[2]陈洪捷.为学术还是为职业?[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4).
大学生实事求是论文范文5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管理制度;完善;改革
1.当前高校艺术类大学生个性特征表现和形成因素
艺术类大学生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在管理上都会相似的问题,而艺术类高校因其特殊性的影响,艺术类高校大学生与普通高校大学生从不同方面上都呈现出特殊性和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个性特征上的区分。目前,在艺术类大学里采用同样的教育管理方式,单一、呆板的管理使用已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1.1具体个性特征
大多数艺术类高校大学生都具有相对外向
1.11个性较外向和随性
多数艺术生都具备性格外向,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但往往追求过高,没有建立在自己我的基础上实事求是,行事冲动,控制力较差。且表现为自我意识强烈,向往绝对平等和自由,自制力较差。有的则具有“和尚敲钟”的不良心理状态,盲目性较强。
1.12抗压能力差
当代高校艺术生缺乏挫折锻炼,逆反心理较为严重。在遭遇挫折后自我调节的能力较弱,易冲动。
1.13兴趣过于宽泛
艺术类大学生在专注于学习艺术专业易于疲劳,生活习惯不稳定,出现不良的兴趣,比如说:上网打游戏甚至是所谓的消遣赌博。长期处于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常态下,对学习艺术兴趣变淡,缺乏主动学习,学习积极较差。
1.14思想独立,但存在过于强调个性
当前艺术类大学生多数在专业选择和高考意向上都由自己决定,且生活独立性强,也因其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影响,学习生活中也不免出现过于强调自我,不懂体谅他人,对人际交往中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
1.2个性特征的形成原因
1.21专业教育方式不同是个性特征形成原因的关键问题。艺术类大学专业的培养注重发散性思维,强调个人创新和创意,有别于传统教育模式里的框架限制,艺术类大学的学生必须时刻关注本专业或者是相关领域的新事物和追逐潮流。而这样的专业教育方式也容易造成过分追求个性,缺乏全局意识和团队精神,缺乏互动交流。
1.22家庭教育的不协调。当前我国的艺术类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长期生活在溺爱的家长教育方式下,导致学生多数存在责任感低、任性和人际交往上出现障碍,抗压能力强等情况。
1.23学生入学动机差异性大。随着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大多数高校从“精英教育”慢慢变成了“大众化教育”方式,在这样的情况下,艺术类大学的学生出现三种情况:第一,热衷于艺术专业,但文化课分数低;第二,考试失利,未能达到实际水平;第三,并不热爱艺术,单纯为了大学文凭,或是因家庭因素选择上艺术类大学。
2以人为本,加强对当代艺术类大学生的管理工作的改革
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贯彻落实到艺术类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从学生出发,脱离传统的教育管理,适应时代的发展,以强化学生自我管理和德志思想的全面发展。
2.1组建“金字塔”学生管理团队,逐渐形成自我管理意识
为了促使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将被动管理转化为主动管理,强调自我管理。当前的艺术类大学生因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出现过分强调个性以及不重视规章制度的现象。从实际出发,掌握学生的整体素质,建立起相互影响式的“金字塔”学生管理模式,有利于弱化和消除学生对于管理产生的逆反心理。金字塔的管理模式为:第一层学生工作处,全面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第二层,辅导员(班主任),具有调节学生自治的作用;第三层,辅导员助理,推选出专业素质和个人能力较强的学生协助日常工作安排;第四层,年级干部,按照各个职位的职能进行分工合作;第五层,各班级干部,对班级里的学生进行工作范围内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强调了学生为管理中心,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对于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强化了以身作则的观念,对于学生加强遵守规章制度和人际能力的提高也做出了巨大的作用。
同时“金字塔”的管理模式应定期进行考核,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工作积极性。使得学生会的各项工作顺利和有效的开展,形成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氛围,全面提高工作效率。
2.2规范教学管理,完善学生管理工作制度
随着高校教育的改革的加快和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式的影响,学生管理工作必须法律和规章制度严苛对待,注重管理意识。当前学生工作制度往往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制度不全面完整,因为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导致无章可循,影响了管理制度的开展;第二,突发性的通知和规章制度并存,无法保证规章制度的严谨性和持久性;第三,因人为因素和规章制度本身的缺陷导致校规的不严谨,缺乏权威性,威慑力不足。为保证顺利开展艺术类大学生管理工作,必须从规范教学管理做起,完善学生的管理工作制度,建立科学合理和有法可循的学生管理制度迫在眉睫。依照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根据学生院校的实际情况,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制定出完整的、可实施性强的程序和规章制度,约束学生的行为,保证行之有效的管理。
2.3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保证良好的心理心态
艺术类大学生往往怀揣着崇光的理想,本身情感经验较为丰富,在遭遇现实和理想的巨大落差后,强烈的心理挫折感很容易导致其出现悲观、焦虑、自闭等心里失衡的现象,以至于出现消极极端的处理方式。只有掌握了艺术类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建立起学生心理咨询的工作体系。
3.总结
想要科学合理化当代艺术类大学生的管理,必须尊重和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群体特征。从实际出发,贯彻执行革新后教育管理服务,从而引导艺术类大学生具有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以及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社会培养出综合素质优秀的人才,这是艺术类大学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赵莹;李莎;在高校学生管理中要以学生为中心[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3期
[2]夏亚娟;试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柔性管理[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袁花;基于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对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1年16期
大学生实事求是论文范文6
大家好!今天我交流汇报的题目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遗余力培养时代娇子>,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首先,交流一下“学习实践活动”第一阶段学院党委在本单位内的学习实践情况。
一是高度重视,科学谋划。作为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单位,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及时研究部署工作,提出了“不折不扣贯彻执行,师生支部分头进行,突出实践学院科学发展”的学习实践方案。二是深入调研,有的放矢。班子成员广泛听取了单位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党员、群众的意见与建议,深入地了解学院发展中存在的两大学科如何协调发展、专业课程建设如何后来居上、管理服务如何更高效精准突出老师和学生的中心地位等问题;学院邀请了两位督评专家就“重师德师风、重教学教研”办了专场讲座。三是措施到位,有序推进。教师支部、行政支部每周三下午集中精力与人员,或学习,或座谈,或听报告;4月学生支部、教职工党员分别组织了祭扫先烈、参观风力发电活动;学生支部结合“基层党建示范点”创建工作与大学生党员成长计划,推出党员教育、成长等“五大工程”,观看纪录片《复兴之路》,毕业生党员在深造、选调、基层就业等方面就业成功率高,热心配合学院就业指导工作,榜样作用突出。
总之,学习调研阶段,我院党委清晰地掌握了第一手材料与数据,客观地提交了调研报告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对策,每位党员同志受了教育,写出了自己的学习体会。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学校党委的部署,一如既往地坚决贯彻执行,在“实践”上下功夫,哪怕是一小步,要真正实现师生受惠。
其次,结合学生工作,简要交流一下我院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这方面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
我们学院20*年4月建院,*年始收本科生。几年来,“环材人”前赴后继,孜孜不倦,不甘人后,在一些工作中崭露头角,详细情况请关注我们的网络主页。今天特别想就学生工作谈谈。近几年,我们的学生出了一点成绩:
20*年,刘金军同学被评为“全国三好学生”,毕业后选调,现威海市政府工作;同年,学院组织的“发展循环经济,建设新型农村”实践调研团,被评为“全国大学生优秀社会实践团队”。
20*年,*等同学的论文获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银奖,是我校参加该赛事所获的最好成绩。
20*年,*同志获山东省“十佳辅导员”荣誉称号;同年,李彬同学获“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国家级铜奖,是我校第一次跻身该项赛事全国决赛;“绿色使者”志愿者协会申请到团中央重点资助,山东唯一,并最终获得第七届全国青年志愿者活动“优秀项目奖”。
2009年,*事迹反响大,获“烟台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感动全社会。
此外,我们的学生在校学生会、社团联合会、多类学生协会中担任主要学生干部或负责人的,选调名列前茅的,见义勇为的,自强不息的,文笔流畅的,创业能力突出的、营销能力强的,大有人在,几届学子继续强校深造的比例不断提高。更有一大批同学在校扎实学习专业知识,低调做人,毕业后在平凡岗位爱岗敬业,在单位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这些成绩背后,我们是如何做的呢?粗浅地总结为:在学生工作中,建立健全“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实现完美或(兼)个性目标”的育人模式,全面实现“每一个学生的科学发展”。
首先尊重学生。就是肯定“大学生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我们不是“保姆”。即使是在大众教育的背景下,我们充分肯定80后、90后大学生是追求做“专业人、阳光人、文明人”的积极新生代,尊重他们的“志气、豪气、锐气、朝气”,尊重他们的知情权选择权,不以“教育者”自居,调动大学生自我激励、奋发的积极性。
其次,是引导学生。这是教育的基本职能所在。一是树立“学生工作一盘棋”的大局观。学生工作关乎育人质量,必须全院各级人员、各类业务齐心协力。谁不落实“对学生认真负责”的要求,我们都毫不客气地严肃批评,责令整改。
二是利用各类平台,让学生百舸争流,百花齐放。年轻人充满好奇心,表现出征服世界、展现自我的强烈欲望。同时我们建立制度,确认教师指导科学创新活动获得校级省级以上奖励的计算为工作量.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同学们积极成立创新团队,参与校内大学生科学创新基金立项,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参加各类比赛,参与社团活动,提供经费支持与业务指导,鼓励参与团委、学生会工作,参与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环材”大家庭中,又有其感兴趣的其它组织归属,学以致用,身心愉悦。
三是不舍弃传统工作渠道.传统工作渠道,就是“学院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学工办院团委(导师)、班委团支委”三级内部管理机制。这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经典的,也是最有效的。
四是我们要求学生“三积极”:即,积极广泛阅读、积极社会实践、积极体育锻炼。前两者使我们的学生“有品”、“有智”,后者使学生“有勇”。有品、有智、有勇,才可能有为。正所谓品德、学问、才具兼备,就是真君子。《论语》所言: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五是在目标上,我们旗帜鲜明地提出三讲,即“讲理想信念,讲综合素质、讲实事求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作为执政党,我们必须要引导青年大学生志存高远,爱党爱国,淡泊名利,奉献社会,在这一点,来不得半点虚假,来不得半点轻浮。要引导大学生全面锻炼自己,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论成为“领军人物”“中产阶层”、“工薪阶层”,尽心尽力了,就是成功。
综上五点,就是我院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培养高质量人才道路上的一点探索。
下一步,考虑我院是工科院系,我们拟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方面加强引导,如历史、戏曲、礼乐、诗词等,以真善美育人,继承优良传统,不辱祖宗先人。同时,拟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探索发挥我院专业特色,培养优秀人才的长效机制。
另外,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我院育人品牌还不鲜明,管理队伍能力仍需加强,学生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