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专业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媒体专业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媒体专业论文

数字媒体专业论文范文1

关键词:数字媒体专业;创新实践;课堂教学;全景漫游

中图分类号:TP3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9-4512-03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具备传媒领域的理论基础和先进传媒理念[1-2],具有较强策划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熟练掌握数字影视艺术、数字互动艺术、数字图像、数字音视频,广播电视编导、动画、网络媒体、虚拟空间、游戏、广告策划与设计等课程,具有艺术和技术综合创作能力的现代复合型人才[3-4]。它是解决我国数字媒体产业、数字内容领域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和问题而设置的专业[5]。以面向教育领域和实践应用的人才需求为目标,以理论和实训教育为核心[6-7]。但目前大多高校的数字媒体专业是以灌输基本理论知识为教育方针,学生在学校接触到的实践运用少之又少,这就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局面[9],使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中,需要一定时间的实习才能独立进行相关工作。

改进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具有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主线,建立“面向应用型的数字媒体专业教学体系”,加大创新实践培养,通过教与学、学与用的结合模式完成媒体技术的本科教学[9]。并通过参加全国传媒专业相关比赛,增强专业领域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1 创新实践项目的实施

数字媒体专业是一个艺术与技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通过实践课堂、参加数字内容设计创作大赛、文化创意作品展等活动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到一起,整合学院在艺术内容创新方面的资源,调动学生在媒体艺术创作的积极性,逐步形成特色的符合国内国际发展趋势的内容创作新平台[10]。为此,学校提出开门办学、实践为用的指导思想,提倡跨专业联合创作,发挥综合艺术优势的发展战略。

创新实践课题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设计并实现数字内容制作流程和制作技术[11]。通过把二维图像处理、全景漫游、三维重建、动作捕捉、表情捕捉、实时预演、交互式渲染、视频游戏等技术,与传统的数字内容设计和制作技术相结合,形成一套高效数字内容设计系统,并将其技术成果进一步推广,储备专业素质基础。

2 创新实践课程实施

以实践课题“北京老胡同全景漫游系统设计与实现”为例,设计完成整个创新实践课堂的教学任务。

2.1 结合《数字媒体技术概论》课程完成选题与方案

方法:课堂教学与文献阅读、文献踪述。

目标:项目研究背景以及研究方案。

老北京胡同的名称世代相传,具有其自身的文化认同性与延续性,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城市的发展和推土机的轰鸣,老北京胡同消逝之快令人始料未及。

随着数字图像技术的发展,将二维的平面图模拟成真实的三维空间,其强烈的真实感和沉浸感,呈现给观赏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又由于其提供了良好的交互性,制作周期短,成本低,文件小,形式多样等优点,将使其成为今后展示领域的趋势。不少胡同的名称随着胡同的消逝已淡出人们的记忆,更有许多胡同名称如果不翻看老地图,已根本看不见它们的踪影。基于序列图片的数字三维全景技术,把静态的图片缝合在一起形成360度全景影像,能真实再现现实景象。这些新功能为我们提供新的视角,给浏览者带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觉。这给了北京老胡同及其名称的保护与传承,整个北京老胡同全景漫游系统与实现有四个组成部分:拍摄照片、生成全景JPG格式、生成SWF格式、展示全景图。

2.2 结合媒体技术专业课程,完成实践项目

基于媒体专业前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如《二维动画应用技术PHOTOSHOP》、《FLASH网络多媒体开发》和结合目前主流的功能开发包编程。

方法:前期代码移植式学习、按功能模块组建协作模式。

目标:完成创新实践课堂任务。

2.2.1北京老胡同全景漫游系统制作流程与总体结构

1)全景图像的制作流程

数字媒体专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 数字媒体 人才培养 创新能力 培养策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指为了发展的需要,通过现有的知识和理论对原有事物的研究,不断突破常规,经过改进、重组、整合和提升,逐渐发现新事物或新理论的过程。高等院校是培养高等性和技能性专门人才的摇篮,21世纪的中国需要更多具备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当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工作者潜心研究的重要课题。

1 高校数字媒体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数字媒体产业属于新兴产业,文化产业,创新产业。与其他专业相比,数字媒体类专业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1.1 知识更新快

数字媒体专业既要求人才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求人才能将知识能力转化为产业相关的创新能力,要将这种创新能力素质具体对于数字新技术的使用能力和新媒体环境下艺术作品的创作表达上。

1.2 知识综合性与实践性

数字媒体专业由文学、艺术、传播学理论、信息学、心理学、哲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性知识体系融合。因此,专业人才既需要掌握扎实而牢固的理论知识,又需要具有新信息环境下的实践创新能力和文化创意能力。

由此可见,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开发与艺术创作能力、各种新媒体理论研究开发能力、视觉文化视野下的媒体文化创意能力以及数字媒体行业前瞻能力等综合性实践创新能力是当今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应具备的核心素养。

重视学生的潜质,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全面培养与开发,实现技能型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结合,是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举措。

同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越来越需要主动适应时展的需求,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创新型专门人才。这就要求各高校必须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程体系设计、专业技能训练、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实施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的改革,务实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 目前高校数字媒体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表征

2.1 观念滞后,对创新型人才、创新教育的认识模糊

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逐渐受到各高校领导们的普遍关注。尤其是对于像数字媒体专业这样的新专业而言更是如此。然而,什么是创新人才?数字媒体专业究竟如何培养适应新形势下的创意创业创新人才,很多高校目前依然停留在口号阶段,真正落实在行动上的却很少。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认识不清,对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突破常规研究很不够。不少学校依然沉醉于传统教育方式。围绕教材,以考试为手段,以高分为目标,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灌输。所谓的培养学生创新型思维的结果便是学生只会在教材中寻找答案,创新就只能是空谈。

2.2 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学科融合

创新必须建构在对已有知识的充分理解和把握上,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的建立,必须充分整合资源,建立科学完善的教育平台。尤其是作为新兴专业的数字媒体,学科交叉融合是其特有的本质特征。推进专业和课程体系设置,改革现有教学方法,整合高校现有资源,强化校校联合、校企合作,主动推行探究型教学,情景式教学,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研究能力,将传统的填鸭式、验证式的课堂知识讲授方法与讨论分析、实验实践教学、课后验证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参与数字媒体专业科研这些体验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型思维和创新型能力的有效方式。然而目前高校在这方面仍比较缺乏。

2.3 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教育体系尚不健全

如何从构建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育体系?如何建立传授知识与研究探索为一体、师生双向互动、学校与社会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虽然多有相关撰文提及,然则这些仍是摆在各高校管理层面前的难题。同时,教职员工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缺乏足够的认识。各专业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人文课程的开设等还未融合创新人才的培养的观念。其三,对于学生评价体系还难以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以掌握课堂知识考核为主,对学生组织能力、创造能力、思辨能力关注较少。第四,教学管理制度过于死板,缺少激励机制引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给更多的学生以信任、激励。第五,学校在实训设备、图书馆建设方面更不上时展需求。数字媒体新技术的层出不穷,设备和软件的更新让部分领导“望而生畏”。

3 培养数字媒体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应遵循的相关原则和理论基础

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包括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个性特质三个方面。其中,知识是基础,智力是核心,个性是保障。在对数字媒体专业学生实施创新能力的培养时我们应该按照相关的教学教学规律,总结起来有以下原则和相关理论基础;

3.1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能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教学模式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得学生知识获得的过程成为创新能力培养和人格养成的过程。努力促使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跳一跳,摘桃子”。因材施教,为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强化人本管理,融管理于服务之中,赋予学生教育教学管理的参与权。

3.2 实践性原则

实践也是创新之基,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加强实验室和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校企合作,加大产学研结合,改革实验实习内容和评价方法,不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依托实习基地、实训工厂等资源优势,为大学生提供宽广的创新活动舞台。努力丰富第二课堂的创新实践活动。通过举办学术讲座、协会大比拼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科技、艺术、体育等社团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张扬学生独特个性。

3.3 教研结合原刚

科学研究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最重要的途径,各高校数字媒体专业要优化教学内容,努力在基础性、实践性、研究性、交叉性、人文性等方面下功夫,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增设人文课程、前沿交叉课程和企业性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科国际前沿,了解行业最新科技发展动态,逐步培养科学意识和创新思维。

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教师针对问题教授,实现双向交流,并为学生提供一个独立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其体验探索的过程,掌握科研的方法,并有所创新和发明。

3.4 激励性原则

调动学生积极的创新动杌、激发其创新兴趣能保证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培养和发挥。同时激励措施要选择得当,因为它在创新个性品质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5 开放性原则

积极借鉴世界先进办学理念和教学经验,紧跟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潮流和科技发展动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内容不断更新的数字媒体专业课程体系。让企业介入高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和专业、课程的设置之中,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设备和技术指导力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走出去,请进来”,邀请多学科专家、学者开设学科前沿讲座和学术报告,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6 环境育人原则

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开展教学资源网络共享体系建设和服务,加强教学手段硬件条件的建设,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物质保障。

4 高校数字媒体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4.1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以人为本,注重个人品质的养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特点,培养其在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大胆想象,不墨守成规,敢于打破原有框框,用创造性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盲目效仿别人想法,坚持独立思考,探索新的规律,新的方法,善于使用适合自己的观点的、新颖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作业的能力。

4.2 鼓励学生知识融会贯通,交叉学习,展开联想与想象,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

在课程教学和第二课堂的学习中,引领学生从文学、艺术、传播学理论、信息学、心理学、哲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中汲取营养,多读些中外文学名著、哲学、电影理论、美学等方面的书,把丰富的想像力始终贯穿于学习过程中,时刻保持一种开放性思维,鼓励和尊重学生在艺术方面的潜质,以富有个性的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4.3 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发展的学习环境

以默许的眼光,赞扬的心态,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丰富教学教法,鼓励学生对问题有自己不同的见解,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多关注学生的闪光点。教师在互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新教法、创新手段,引导学生思维,使学生有创新的自信力。

4.4 教学模式的创新

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强化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专业与产业相结合,以“应用”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以“技术”为中心,强化与社会的联结,密切和企业联系,引入企业工作场景。保持课程内容与产业发展动态更新。大力推进项目化教学,使得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与生产过程对接,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

以数字媒体现代化大型企业为试点,探索工学结合的新教学模式,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实验实训室,构建学校进企业,企业进学校,课堂进车间的“三进式”的教学培养新模式。把数字媒体创新型人才培养纳入校级创新实验区和创新创业教育建设计划。

创新思路,改革常规教学模式,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践行以下实验实践教学模式:

4.4.1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

以传媒工作室、影视制作与合成工作室为空间依托,以数字媒体专业教师为主导,以产业园媒体项目为依托,将产、学、研融为一体。学生通过进入工作室,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互相渗透,既有作品的制作,也有作品的点评,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进行教学,逐步形成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

4.4.2 项目化教学与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以“行为导向”作为数字媒体专业教学的主要方式。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通过对项目的具体实施,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不但可以获得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协作、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能力也得到实际锻炼和提升。加强教学项目设计,如校园网建设、微视频编辑、常用广告牌设计与制作等,在任务驱动下,学生的思想得到良好的熏陶,创新能力在项目中得到良好的展现。

4.4.3 引入专业技能大赛教学模式

通过学生参加大赛为手段和途径,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引导全体学生提高专业创新技能,历练专业本领,提高的学生的动手能力,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4.5 教学方法的创新

运用E-learning,拓展学习渠道,积极利用网络媒体等丰富的教学资源,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和媒体项目的开发和利用,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可以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通过电子课件、网络等途径传递给学生,在线交流与互动,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原来的“被动接受、模仿再现、封闭读书”转为“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的是教学组织者、学生指导者、合作者、学习促进者的角色。使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实施操作,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与办法,有助于加强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4.6 教学团队理念的创新

引入协作学习与合作学习理论,通过同伴间的依赖、互动,达成小组的学习目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交流沟通能力,以实现“1+1>2”的学习效果。

通过一系列的项目活动的实施,以学习型组织的共同愿景为目标,可以使学生在项目开发、整体设计与思维、质量与品牌意识、组织能力及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敬业精神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4.7 教学师资队伍能力的创新

根据数字媒体项目的实施阶段,探究和建立长效的师资轮训及教师兼/挂职锻炼机制,注重“理实一体”型教师的培养,由校本教师、外校专业或相关专业教师、企业资深人士等共同组成教学小组,通过去合作企业兼职或挂职锻炼提高和培养行业实践技能,提高师资队伍的先进理论水平、实际操作技能及项目管理能力,增强教师的行业实践经验和行业创新能力,形成技术过硬、素质优良、实践性强、结构合理、校企合作特色突出的课程教学团队。创新思路,拓宽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思路,提升课程开发设计能力,强化实践教学能力。同时,相关流程的创作与开发可以通过企业实践将内容与产业发展实际相结合。鼓励教师减少教学科研项目的纯理论性研究,与传媒企业开展横向科研课题,共同参与企业开发项目,促进科研成果更快转化成生产力。

4.8 重视实践环节,树立正确创新观

营造和谐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知识结构个性化的实验实训氛围,让他们根据市场需要和自身个性特点提出问题发展方向和解决途径。在对数字媒体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因材施教,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禀赋和潜力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5 结语

数字媒体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挖掘他们的创新潜力,消除他们对创新的神秘感,培养他们具有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帮助他们养成创新的习惯,这也是媒体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责任。

参考文献:

[1]宋双华,郭荣朝.城乡规划类专业学生实验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11年5月(150-152).

[2]张艺.创新能力培养与校企结合[J].职业,2012年4月(18-19).

[3]赵灿.从交叉学科角度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4(68-70)

[4]孙晖.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2.8(77-78).

[5]王章豹,石芳娟.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意义与原则[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96-101).

[6]李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与解决途径研究[J].科技教育,2011.20(219)

[7]罗玲玲.创意思维训练[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年.

数字媒体专业论文范文3

选课要有理有据

我的课程顾问叫Heather,是学校跨学科研究中心的老师,对跨校学分转换和专业毕业要求很是熟悉。期末的一次碰面,我向她表明了上暑校提前修学分的想法。Heather说,我所在的数字媒体专业要求学生修读三门媒体理论(media theory)方面的课程,我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艺术史方面选课。就算课程名字没有出现在教学大纲上,也可以发邮件跟系主任沟通,根据课程属性和内容确定它是否能被计入专业毕业要求。

很快,我在艺术史的暑期课程栏里发现了一门与欧洲先锋派电影相关的电影理论课。“二十世纪初,欧洲先锋派电影作为反映现代生活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通过学习和探索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以及法国印象主义,我们把视角聚焦于几大主题:人与机械的关系、城市交响曲、梦境与真实……”

在仔细阅读完课程描述之后,我当即决定要上这门电影课。随后,我给系主任发了邮件,阐明了自己认为这门电影理论课可以被纳入专业毕业要求的三点理由。首先,电影作为一种媒介,是媒体的一种表现形式。这门课对电影理论的研究和探讨跟媒体理论的教学思想如出一辙。其次,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对学生的作品创作能力大有裨益。最后,我表达了自己在数字媒体专业上对视频制作方向的兴趣,认为了解电影历史有助于我们理解影像背后的内涵。从传统胶卷时代到现代数字技术,虽然技术越来越先进,但作品背后的意义不应该随着现代技术的便利而变得碎片化、粗浅化。

邮件发出后不到一小时,我便收到了系主任同意的答复。他不仅在回信中批准了我的请求,并且还表扬了我逻辑清晰,很有说服力。

有趣饭?

上课第一天,我准点来到教室,发现教室里空空荡荡,一时间以为自己记错了时间。刚坐下,冲进一个亚裔女生,一身休闲服,气喘吁吁。随后一个白人小哥火急火燎地闯进前门,满头大汗。抬头一看,老师已经站在黑板前,一头棕色大波浪,一袭波绿色长裙,体态优雅,目光深邃。等大家都坐定后,美女老师终于开口了:“我叫Almu,来自西班牙,希望在之后的一个月里跟大家相处愉快。我们这个班很小,只有三个人。不过,我喜欢小班。”虽然带一点西班牙口音,但Almu的英文流利程度完全不影响大家的理解。况且,美女老师的高颜值更是为大家全神贯注听讲加分不少。

为了激起大家的兴趣,Almu第一天就带了一台16毫米的胶片电影放映机。这种平日里只会在博物馆里见到的历史实物如今这么近距离地出现在眼前,确实让人有点不敢相信。Almu熟练地把两卷胶卷缠绕在卷轴上,然后匀速转动曲柄,放映镜头缓缓变亮,在墙上投射出一组老旧黑白默片的影像。这是汉斯・李希特拍摄于1928年的作品《早餐前的幽灵》,一系列快速变化的镜头切换,毫无逻辑的画面关系,夸张的人物表情……所有一切波诡云谲的电影手法衔接得是如此天衣无缝。观影结束,Almu说:“好,今天我们来谈谈达达主义。”

如此生动展现电影制作实物的课堂我是第一次体验。后来,Almu陆陆续续从电影博物馆里搬来了一堆又一堆可移动的器械,比如小型胶片摄像机。每次手捧沉甸甸的摄影器械,眯着眼睛,对着小孔,一边调焦,一边调光,然后按下快门,听到一阵快速频率的“咔嚓”声响,一颗小小的好奇心就这样被满满的成就感填满。Almu满足我们的并不仅仅是在电影技术方面的猎奇心理,同时还有对电影理论上的深度挖掘。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Almu更注重学生的课堂讨论和课后交流。她认为,考试并不能真正挖掘一个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也不能测试他对所学知识真正掌握了多少。所以,每两周一次的影评写作和期末小论文成为Almu评判我们对课上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由于每个人的特长不同,Almu也平均分配了各项分数指标,以示公正。课堂讨论和影评写作各占总评的30%,课后论坛及期末论文各占总评的20%。这样一来,分数被均匀分散,考试也不是硬指标,大家都有机会扬长避短。

一个月时间很快,眼看期末论文的截止日期越来越近,Almu却突发奇想地在最后一节课把我们带到了当地最有名望的电影博物馆――乔治・伊斯曼电影博物馆。伊斯曼不仅是柯达的创始人,还是影响并改变世界摄影历史的关键人物。他的发明不仅让柯达公司名噪一时,也让罗彻斯特这座小城在胶片年代熠熠生辉。

一位在伊斯曼电影博物馆里工作了一生的老人带我们走进博物馆,兴奋地介绍起丰厚的馆藏历史。我们穿越电影藏书阁,目睹35毫米和70毫米电影放映机的成像过程,终于来到像冰窖一样的胶卷储藏室。为了保护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二三十年代的胶卷不受损害,储藏室的室温低至华氏40度,胶卷外借不得超过48小时。面对满眼的胶卷盘,感觉就像置身于电影历史的长河中,眼前掠过一幅幅从黑白无声到彩色有声的画面,身心皆被这种磅礴的影像气势所吸引。

绝不是消遣

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Almu最擅长的就是能持久维持学生的兴趣。就算是每周两百页关于电影理论的阅读量枯燥无比,她也能适时地发邮件鼓励大家,并将阅读材料按难度高低分类,有意识地引导我们体验先苦后甜的乐趣。记得在刚接触超现实主义的概念时,我总是按照个人的主观臆想去判断作者的拍摄意图,并不会有意引用课上的电影理论。

Almu知道我不喜欢大阅读量的课后作业,于是就推荐我去看很多同时代的超现实主义类型的电影,自己体会并做比较。后来在讨论到梦境与现实的关系时,Almu粗浅地讲解了弗洛伊德和拉康的心理学理论,并希望我们在课外自行阅读。于是,在写《一条安达鲁狗》影评的时候,我通读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并把它与超现实主义电影理论相结合,得到了她的认可。

尽管如此,写作过程还是痛苦无比。 在接到写影评的任务之前,想到国内豆瓣影评满天飞,网友评论上千条的情景,我一度以为写影评是个最愉快不过的工作。这门艺术史课,打破了我所有对影评撰文的美好幻想,不文艺小清新如心灵鸡汤,也不愤世嫉俗如热血青年,而是面对满眼的电影术语不知所措,反复掂量用语表达,枯燥乏味得很。我反反复复把这部只有十五分钟的短片看了不下十遍,每到一个特写镜头或是场景转换镜头时就暂停一下,陷入冥想状态。

数字媒体专业论文范文4

论文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设计;信息传播;传播媒体数字技术

一、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兴起

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对艺术设计领域的变革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成为艺术形式繁荣的发展动力。在整个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医学和人体解剖学的研究,为素描、雕塑提供了重要的创作理论参考;几何与透视学的发展,为绘画提供了符合人体视觉原理的透视理论;颜料化学的进步,为油画家提供了明亮而富有层次的颜色表现空间;光学原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使印象派画家遵循光学的原理,分析和组织物象的各种关系,同时光学应用的研究还促成了摄影技术的诞生,从而对艺术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切都体现着科技对于艺术的重要推动作用。

进入20世纪以来,科技对艺术的影响变得更加强烈和迅猛,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创造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上世纪80年代初,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成为现代尖端的视觉表现手段和形式,快速迅猛地出现在电视、电影、平面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展示艺术设计和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等大众传播媒介和视觉艺术设计领域之中。计算机图形学的出现,被称为第三次图像革命,其意义甚至大于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的前两次图像革命…。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数字艺术设计”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出现在艺术设计领域,它融合了“艺术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学科。数字媒体艺术是基于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生的艺术形式,关于新媒体艺术的特点新媒体艺术先驱罗伊·阿斯科特(RoyAscot)说:“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接性与互动性。”从国际学术界和教育界对数字化“设计”的诸多称谓及科学内容的设定来看,数字媒体艺术主要涉及到视觉艺术、人机界面、信息传播、多媒体、数字网络、动画、广告、游戏、虚拟环境,虚拟产品设计等,其主要范畴都在2l世纪数字化“设计”的“数字媒介”囊括之中,由此就可以比较明确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基本内涵和范畴。

进入2l世纪,全球范围内以新媒体、数字影像、CG特效、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内容创作行业已经成为当代知识经济产业的核心产业,在美国、日本其产值超过了传统的汽车工业,而韩国更是将游戏为代表的数字内容产业作为立国之本,并已成为韩国经济成长的新动力。目前全球数字内容还在不断地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扩展,而这个产业也必将成为中国最具发展前途的产业之一。在未来的几年,数字媒体创作人才将是市场需求的热点。有关专家预测,我国将需要20万工业设计师和l5万动画设计师。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环境和人才需求,国内数字艺术设计却是刚刚开始兴起,还未建立完善的新媒体艺术理论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导致了设计产业所真正需要的核心职业设计人才匮乏和新媒体艺术设计在发展过程中诸多问题的产生。

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是对传统的艺术设计的伸展和丰富

新的传播形式和传播媒介的出现,使得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所涉及的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拓展。网络、数字电视、互动媒体、交互游戏、虚拟空间等都成为信息传播的形式和主要介质,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范畴受到突破性的冲击,数字载体的发展极大地延伸了视觉传达的设计形式和内容,在当代数字艺术设计的快速发展情况下,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理论和美学理论就显得非常薄弱。

新媒体艺术设计理论和美学范畴继承了部分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体系。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体系依然可以作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理论基础,在艺术理论基础上有几个方面是共同的:1.首先都要满足功能性的最基本的要求。2.美学的审美理论基础是相同的。3.设计的理论法则、平面视觉创意法则等是近似的.设计和表现的内容是基本共通的。在数字媒体设计过程中满足功能、审美需求,符合美学、设计法则,运用数字媒介所特有的声、光、电以及人机互动的特点来更有效地达到传播信息的目的,可以认为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内涵和特征是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进一步丰富。

当然新媒体艺术设计是时代的产物,它具有时代的先进性,它的表现形式更丰富,信息量更大,更具备科学性、时代性,因此在新媒体设计中还需要创新的传统设计理论体系,必须根据其信息传播的形式、媒介以及传播的复合性、学科的综合性、技术的数字化等特征来完善提高这一新兴学科。

三、目前数字艺术设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数字艺术设计及其产业的迅速发展给国内外视觉艺术设计界带来了很多问题。最突出的就是跨学科人才的知识分离化现象严重,其次是人才需求和教育模式的问题,传统的艺术教育体系在设计人才培养定位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两极分化现象。

以上问题的出现,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在认识新媒体艺术设计和培养数字艺术人才的过程中存在着几个方面的问题而产生的:

首先是认识的问题,数字技术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大致可以归纳三个大的方面:①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②数码新媒体艺术设计(包括网络、多媒体、电子产品、动画、游戏等方面)。③非商业化艺术类数码艺术创作在平面、环境等一些学科方面,数字技术是一种辅助手段,而在广告、新闻等方面它是传媒的载体和形式,或是一种工艺和创作手段。④数字媒体设计是随着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和艺术相结合的新型学科,同其他的艺术学科相比,它具有实用性、时代性、跨学科和复合性的特点。对于新媒体艺术需要有新的思考和理解,如果还保持原有对艺术类理念的认识,它既不符合学科的发展,也不符合市场的需求,因此正确地认识理解和探索新媒体艺术及其相关领域对于数字艺术设计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是人才素质结构的培养问题。数字艺术是一门跨学科、多学科结合的复合型学科,培养和训练既懂得艺术设计规律,又懂得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能操作相关应用和后期制作软件的数字艺术设计人才,已成为当今数字艺术设计产业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课题。数字技术人才和创意人才都是社会急需的,但是需求的比重却有很大的差别,因此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制定培养不同层次的技术人才和创意人才的教育目标。

最后就是培养对象问题。随着普及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到艺术类学科,随之而来就产生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专长的相互矛盾的问题,学生的综合修养和知识结构错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对于新媒体专业的教学和培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这种现象在艺术类院校表现得尤为突出,可以考虑数字媒体教育不要只限于文科的艺术类学生。

四、根据新媒体艺术的特征来完善人才培养

为了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和新媒体艺术人才的培养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在人才培养院校建立各个学科间的交流和资料的资源共享、学科间的优势互补的教学体系。2.开设学科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学习教学的立体化平台。这样有利于形成循序渐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培养扎实的艺术设计功底和熟练的数字工具操作能力、充分利用各方面有用的信息资源。3.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建设教学资源立体化平台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将传统艺术教育与现代数字技术教育有机融合,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创建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工作室,以及数字人才培养创新工作室。4.同时为培养高层次的教师队伍提供了更好师资环境,更好的保证教学质量。5.加强教学体制在选材阶段就提出相对较高标准,培养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选材将更符合新媒体专业对培养对象知识结构的要求,就更有利于培养出优秀的人才。面对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发挥社会和院校之间的各自优势,可以更好的解决数字艺术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培养出真正适合社会需求的数字艺术人才。当然数字艺术人才培养的完善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既不能只埋头研究教学的建设,也不能只是应付市场的需求。

数字媒体专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高职;二级管理;建设方案

一、引言

高职学院因为办学师资、招生情况及地理位置的问题,已经逐渐将二级学院管理常态化。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从建校之初就开始实行二级管理模式,给予每个学院负责人一定的权利并深入贯彻学院的领导方针,目前已经建设成西部独具特色的艺术类高职院校。四川工商职业学院也与企业联合建立邛酒学院,将企业融入学校,推出新的管理机制,以“厂中校、校中厂”的教学模式不断推进二级学院管理。

二、教师的教学工作安排

1.工作室课程建设的推进

通过二级管理教学的灵活优势,改变传统的教务处排课的上课方式,将课程设计成为阶段性课程,并在大二年级的时候进行工作室专业选择,让每个教师成立一个独立的工作室,有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带多个学生组成工作室团队,并在工作室建设中引入公司管理机制。每个工作室须由一个公司进行指导教学或现场办公,每月需邀请公司及所有任课教师进行专业交流讲座。在工作室教学中推荐使用项目制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观能动性。

2.多媒体网络教学推动传统教学

目前的高职学院最主要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招生,一个是师资队伍建设。这两个方面的问题都可以通过网络解决,这里我们主要分析如何通过网络来弥补师资队伍建设的不足。当下教育部推进在线教育平台的发展,很多学校目前没有实质性的进展,还是停留在“上课教师讲、下课学生对问题很无奈”的阶段。现在推行的在线教育平台,能有效地解决学生的课后问题,平台建设了“问题提问”模块,学生可以在平台上跟教师进行互动,也可以在课后通过再次观看视频,进入反转课堂再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调查与研究,对文化产业学院多媒体专业180个学生做了在线教育测试:有82.7%的学生反映反转课堂便于下课进行自学,并有效提高了自学能力;仅有4.3%的学生表示比较习惯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从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知识量,如学生可以在课下进行专业学习,在课上只需要对教师提出问题即可完成大于本节课课时量的内容。

3.特色模型工作室

特色模型工作室的建立,依托艺术专业数字模型制作、cad设计、原画设计等专业课程。通过3d打印机、五轴雕刻机、激光雕刻机等设备,完成将数字模型转化为实物模型的制作过程。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刻理解模型的三维成型技术,并对数字模型的立体效果加深记忆,提高动手能力和多软件多设备的协调能力,并在期末展示中带动各专业方向的实物模型制作热情,配合平面展板、数字模型展示,让作品更具感染力。

三、艺术类专业学科建设实施办法

1.科研能力提升

合理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提高教师科研能力,针对论文写作、课题申报等传统的科研项目进行讲座,讲座可以由本校的任课教师组织。推进省级重点专业建设,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有两个两点,一个是工作室建设,一个是科研建设,而科研建设也正是提高学校软实力的主要体现。一个学院的科研能力强弱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学校教师团队建设的力度。科研方面主要从核心论文的发表量、省级院级课题申报情况、省级院级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情况、学生国家级省级获奖情况、教师获奖情况、教材建设情况、专利申报情况等多个方面体现。促进科研能力提升,一是在教师晋升的过程中通过职称评定的倾向性提高教师科研的积极程度,二是通过合理的奖惩机制提高科研能力。

2.教师团队建设方案

对外聘教师采用先院聘再校聘的方式,逐渐激励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并制定好转正评定机制。通过细化评分的方式进行教师的互相评定,优秀教师可以优先进行支撑评定推荐,并在省级以上科研项目中有所倾向,让部分优秀教师融入科研队伍建设中,帮助其完成更多的科研任务。对高校教师资格的推荐认定也采用优先原则,并每年组织一次外出考察。

四、结论

结合工作室管理和教师团队建设,形成了具有高职艺术类二级管理特色的专业建设模式,对高职艺术类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科研能力的提升与工作室课程的推进,加快了艺术类系部二级管理的日趋成熟,促进了学校的良性发展。高校依托在线教育与线下教育的结合,促进了教学的改革,并与企业建立模型工作室,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些都对艺术类系部二级管理的良性发展起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宋艳,杨保海,张堑.地方高校动漫技术人才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12(13).

数字媒体专业论文范文6

美国的新闻学教育相当普及,全美很多学校设有新闻学院或新闻学专业。随着媒介融合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美国各新闻学院或新闻学专业从课程设置、教育方向等方面对新闻学教育体系进行了大的变革和建构。除了继续遵循传统的通识教育模式,美国新闻学教育日趋重视媒介融合教育,注重具有实践经验的师资培养,强调实践与应用训练,新闻学教育日趋国际化,其目的是培养适应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人才。为了更加全面地说明问题,本文选取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石溪大学新闻学院、圣克劳德大学传播与新闻系、北阿拉巴马大学传播系新闻专业、太平洋大学传播系新闻专业等五个不同知名度的新闻学院或新闻专业作为分析和研究样本,以免以偏概全之嫌。

重视媒介融合教育

美国新闻学教育通常采用新闻学和社会、人文学科以及跨学科教学并重的课程模式,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注意拓宽学生的视野,重视媒介融合教育。随着数字技术对信息传播形态的改变,社会从未像现在这样需要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受过良好媒介融合训练的新闻专业毕业生。近年来,美国新闻学教育紧跟媒介融合的时代步伐,看准发展趋势,新开了很多媒介融合的专业课程,或者在传统新闻学教育中加入了很多媒介融合教育的课程,增加了很多用于进行媒介融合教学的硬件设备和多媒体教室。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下有10多家各类新闻专业机构,学生有大量机会与在职记者交流。近年来,哥伦比亚大学还开办了数字新闻塔尔中心(TowCenter),并开始授予计算机科学和新闻学的双硕士学位。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认为自己一直致力于新闻学教育向多媒体和媒介融合方向的革新与衍变。

美国石溪大学(StonyBrookUniversity)新闻学院开设了很多注重媒介融合教育的课程:电视报道与编辑,电视制作,高级报道/写作/广播、高级编辑与表现/网络、高级数字叙事,音频新闻,数字摄影新闻实验室,在线新闻学等,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传统采写能力以及多媒体运用的融合。为了培养能够适应处于动态中的媒介未来的新闻人,石溪大学新闻学院建设了配备有最新数字技术的“未来编辑部(NewsroomofFuture)”多媒体专业教室。所谓“未来编辑部”,包括采集、文字编辑、音频视频剪辑设备等,并使用一套软件连接各个新闻工作者的电脑,使得新闻资料编制传送一体化。石溪大学很多课程都在这个“未来编辑部”里完成。所有石溪大学新闻学院的学生都被要求必修广播、印刷、在线新闻等课程,并学会如何利用多媒体平台和模式进行思考与工作,然后在最后一学年才可专注于其中某一种媒介的学习和应用。北阿拉巴马大学传播系确立了广播新闻、融合传播、媒介研究、出版与在线新闻、广播电视与互动媒介等专业研究方向,从这些专业设置可以看出其对媒介融合教育的重视。

美国和中国在新闻教育理念上有很多差异,其中之一就体现在对教师背景的要求方面。中国新闻教育大多要求教师具备高学历,美国看重学历的同时,更看重教师的从业经历,在媒介融合时代,后者的要求尤甚。由石溪大学新闻学院网站提供的相关资料可看出,石溪大学新闻学院共有教师28人,其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两人,占所有教师的7%;具备媒介从业经历的教师27人,占比96%;来自传媒行业的兼职教师10人,占比36%。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在这个媒介融合的时代,美国的新闻学院非常看重教师的实践经验,并不过分看重教师的学历和学位,这与中国的新闻学教育有很大不同。中国新闻学教育非常重视学历和学位,将博士学位视为进入各新闻学院工作的通行证,使得中国新闻学教育体系建设出现了种种偏差。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教员也全部是来自各个领域的拔尖人才,包括获得各种奖项的记者、专栏记者、作家、杂志编辑、纪录片制片人,以及数字媒介领域的专家。这些教员全部有着丰富的从业经验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完全胜任媒介融合的专业教学与支持学生发展的工作。美国各新闻学院近年来新聘用了很多在新媒体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员,与传统新闻学教员一起,致力于培养新型新闻人才。即便原有的新闻学教员,也在向媒介融合研究领域靠拢。美国太平洋大学传播系在2010年招聘教员时,发现应聘者发来的简历中90%以上都号称自己的研究领域是新媒体。

强调多媒介的实践与应用训练

美国的新闻学教育非常强调实践和应用训练,因此,很多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入报纸、出版、电台、电视台等领域从业,或进入娱乐、多媒体、广告、公关、外事、文化交流等领域。在常青藤盟校中,哥伦比亚大学是唯一拥有新闻学院的大学,其研究生院是全美乃至全球顶尖新闻学院之一,普利策新闻奖就是由哥大新闻学院主评。该校新闻学院在兼顾传播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偏重新闻实务培训,致力于培养新闻界精英人才,其毕业生拥有最实用的技能,不需要很多的在职训练就能解决重要问题,在美国传媒界备受欢迎。当然,该校新闻研究生院的入学要求也非常严格,它并不看重申请者的语言成绩,申请者将参加该校自设的测试,比如让申请人写出类似《纽约时报》的社论,甚至允许研究生以新闻作品代替毕业论文,其重视实践程度可见一斑。

美国新闻教育在授课环节就已开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石溪大学新闻学院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未来编辑部”多媒体专业教室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大部分课程都会给学生进行新闻采集与编辑的时间,你很难区分哪些课程是课堂教学、哪些课程是实践教学。而且,这些专业课基本上都采用小班教学,任课教师有较为充足的时间指导每一个学生,这样就保证了每一个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迅速地提高新闻实践能力,在课上就能实现上手训练(handson)的实践型教育模式。同时,石溪大学新闻学院几乎所有的教员都有丰富的从业经历,其院长霍华德曾担任纽约市长岛《新闻日报》(Newsday)编辑部主任18年,在他任职内,该报有8人次获普利策奖;其副院长马茜曾在CBS工作30年,曾任CBS《新闻报道》节目的高级副总监;其他专职或兼职教员也多数具有丰富从业经历。这样的师资配比保证了新闻教学的实践水平。

美国新闻教育还非常注重为学生提供校内校外实习和实践的机会。石溪大学要求所有新闻专业的学生必须在石溪大学的校办报纸、校办杂志、校办网站、校办电台或校办电视台选择其一进行一学期的校内实习。据美国太平洋大学传播系主任董庆文介绍,美国约95%的新闻学院办有一份由学院新闻专业主办的报纸;约90%的新闻学院办有电台;约50%的新闻学院拥有电视台。约70%的新闻学院拥有多媒体教室;约50%的新闻学院拥有广播实验室。还有一些新闻学院办有低功率电台,其信号覆盖范围不到一英里,不受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的直接规制。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办有《哥伦比亚观察家日报》(ColumbiaDailySpectator)、哥伦比亚大学电视台、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其出版社更是全球闻名;石溪大学新闻学院拥有一个非常完备的电视演播室;圣克劳德大学传播与新闻系拥有一个UTVS电视台以及KVSC广播电台和KVSC网络电台;太平洋大学传播系拥有一个Pacific2电视台和一个KPAC电台。这些学校媒体为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无数的实践机会。同时,石溪大学新闻学院还要求学生在石溪大学所在的长岛,或纽约市,或大纽约区的媒体进行多样化的校外实习,石溪大学新闻学院设一专门教员为实习协调员,接受学生咨询,帮助学生联系实习单位。#p#分页标题#e#

石溪大学位于长岛,紧邻媒介之都纽约,石溪大学新闻学院的学生有机会到长岛和曼哈顿的媒体机构学习和实习,其毕业生也有机会到CBS新闻(CBSNews)、《新闻日报》(Newsday)、东汉普顿出版社(TheEastHamptonPress)等众多美国媒体工作。每年毕业季,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学会举办招聘会,其2011年招聘会有110多家媒体出席,包括纽约时报、BBC国际频道(BBCWORLD)、公共广播网(PBS)等国际知名媒体,也包括TWC本地新闻(TWCLocalNews)、麦德迪斯视频工作室(MederithVideoStudios)等,为毕业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和就业机会。

新闻学教育日趋国际化

美国的新闻学教育注重国际化合作办学与交流。其初衷有三:一是通过国际化扩大自己的国内国际影响力;二是通过国际化让自己的学生走出去,拓宽自己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培养国际化传播人才;三是通过国际化办学、招生为学院和学校盈利。随着中国这些年经济的持续发展,美国各新闻学院都非常看重与中国的合作,日益把中国作为新闻学教育项目国际化的首要合作目标,并为此采取了一些举措。一是派遣一些教员到中国来,与中国的新闻学院建立联系与合作;二是聘用一些华裔作为留学事务管理人员,专门负责该新闻学院的国际合作事务和留学事务,甚至在学校的国际交流学院里专门成立中国事务部,比如圣克劳德大学就有专门的中国事务部,可见对中国的重视。因为有华裔的帮助,美国一些新闻学院与中国的新闻学院建立合作的障碍大大减少,而且双方合作的机会也大为增多。显然,这些举措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等几所国内新闻学院建立有长效合作机制。中国学生是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最大的国际学生群体,为了使留学生能够更好地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学习和生活,该校成立了国际学生及学者服务中心(ISSO),为留学生提供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服务。

石溪大学新闻学院与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都有合作。2009年6月,石溪大学14名新闻系学生参加了石溪大学和清华大学合办的的暑期“大篷车课堂”之“重走丝绸之路”,两校学生在中美新闻教师的现场指导下,沿着古丝绸之路进行实地考察、采访和写作,一直到万里长城的最西端——甘肃省的嘉峪关。石溪大学新闻学院不断策划组织赴中国的暑期交流班。中国的新闻专业学生也有相应的赴美暑期班,内容主要是接受美国教授的新闻基础理论培训、多媒体应用培训、考察部分美国媒体。北阿拉巴马大学与国内很多院校都有合作,如贵州大学、海南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虽然都是校级合作的项目,但这里面都包含了新闻学教育合作的子项目。为了争取更多的中国留学生,北阿拉巴马大学的新闻学教育项目设立了针对中国留学生的英文教学ESL课程,其直接目的是帮助中国留学生尽快听懂美国教授的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