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防治管理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防治管理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对桑白盾蚧的危害特点、发生规律、防治方法作了探讨,供参考。
桑白盾蚧又名桑白蚧、桑盾蚧、桃介壳虫,是一种危害桃、李、梨、梅、杏、枇杷、板粟、桑、茶等多种果树和园林植物的害虫。近些年来在黔东南自治州境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危害,由于灾情未向桔小实蝇发生危害那么严重,故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黔东南自治州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气候温和,适宜各种林木生长,盛产桃、李、杏、梅、板粟、枇杷、桑、茶等多种果品及多种园林观赏植物,因此研究桑白盾蚧的发生危害及防治对于发展自治州的生态经济,引导农民走上富裕道路有着重要意义。
1危害特点
桑白盾蚧以若虫和雌成虫群集固着在2~5年生枝干刺吸液汁。该虫在树上的分布趋势为上部多于中部,中部多于下部,阴面多于阳面,分杈处多于其它地方。受害严重植株上蚧壳密集重叠,似覆盖一层棉絮,严重削弱树势,使被害枝发育不良。受害植株一般上部枝叶开始萎缩、变黄、干枯,然后扩散至中部、下部,进而导致全株死亡。
2发生规律及习性
2.1发生规律
桑白盾蚧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内发生4代,以受精雌成虫在枝干上越冬,2月份后果树萌动之后开始吸食为害,虫体迅速膨大。2月底3月中旬为越冬成虫产卵盛期,第1代第2代若虫孵化较整齐,第3代第4代不甚整齐,世代重叠。第1代桑白盾蚧孵化盛期至1龄若虫期为2月底至3月中旬;第2代桑白盾蚧孵化盛期至1龄若虫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第3代桑白盾蚧孵化盛期至1龄若虫期为6月中旬;第4代桑白盾蚧孵化盛期至1龄若虫期为7月下旬至8月初。
2.2习性
2.2.1雄成虫。桑白盾蚧雄成虫寿命极短,仅1d左右,羽化后便交尾,交尾后不久即死亡。雄若虫期2龄,脱第2次皮后变为前蛹,经蛹羽化为成虫,蛹期7d。
2.2.2雌成虫。平时桑白盾蚧雌成虫蚧壳与树体接触紧,产卵期较为松弛,有的略有翘起。卵产于蚧壳下,产完卵后虫体腹部缩短,色变深,不久干缩死亡。越冬代雌虫产卵量较高,平均每雌产卵120粒以上,其余各代平均每雌产卵量在100粒以下。产卵期在春季为10d左右,夏秋季4~7d便可产完卵。雌若虫期2龄,脱第二次皮后变为蛹,经蛹羽化为成虫,蛹期7d。
2.2.3若虫。桑白盾蚧若虫孵化后,在母壳下停留数小时后爬出,分散活动1~2d,多于2~5年生枝条上固定取食,以枝条分杈处和阴面密度大。若虫径5~7d开始分泌出绵毛状白色蜡丝覆盖于虫体上,逐渐加厚呈蜡粉状,枝条于是开始出现星罗的白点,此时为第1代1龄若虫盛期。不久若虫脱皮,脱皮后继续分泌蜡质,形成厚而较硬的蜡蚧壳。雄、雌若虫期2龄,脱第2次皮后羽化为成虫,此时一般农药难以渗透到虫体内,防治极为困难。在初孵若虫分散转移期,如遇大雨可冲刷掉大量若虫而减轻危害。
2.2.4雌、雄虫分布状况。据观察,一般新受害的植株雌虫数量较大,占70%以上;受害时间久的植株雄虫的数量则逐渐增加,与雌虫几乎对等。严重受害时间久的植株雄蚧壳密集重叠,超过雌虫。
3防治方法
当前桑白盾蚧防治以若虫盛期至1龄若虫期化学防治为主,结合其他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3.1做好检疫工作
桑白盾蚧可随苗木、接穗传播。因此,要加强引种、苗木的植物检疫,在移植或运输苗木(或接穗)前必须进行检疫,杜绝带虫种苗的传入,防止病虫害扩大蔓延。
3.2人工防治
及时清除虫害。在春季树木发芽前,用硬毛刷刷去枝干上越冬的雌成虫,并结合剪枝剪去带病虫枝,集中起来烧毁;果园、茶园、园林种植密度适当,保持通风透光,减少病虫滋生;合理施肥,适当增施有机肥及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3.3药物防治
3.3.1喷药方法:抓住第1、2代若虫盛孵期至1龄若虫期(2月底至3月中旬和4月下旬至5月上旬)各喷有虫枝干1次,此时虫体上腊质分泌少,药液可直接杀死若虫;危害严重的果园,应在第1次喷药后,间隔5~7d再补喷1次。喷药要周到,细致,使药液接触到虫体。
3.3.2有效药剂:须采用溶蜡性强或内吸性能强的高效低毒杀虫剂防治桑白盾蚧,可选用①95%蚧螨灵乳油100~150倍液;②45%灭蚧可溶性粉剂80~100倍液;③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④14%灭蚧灵水剂50~80倍液;⑤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000倍液;⑥20%灭扫利乳油2000倍液;⑦3%啶虫眯乳油2500倍液;⑧40%乙酰甲胺磷乳油800~1000倍液;⑨18%杀虫双水剂400倍液;⑩2.50%高效氯氰菊腊1000信液等药剂。此外,冬季清园可用95%机油乳剂1:20~1:30倍液,30%强力杀蚧乳剂800倍液。
3.4保护利用天敌
经鉴定信桑白盾蚧的主要天敌有细缘唇瓢虫、整胸寡节瓢虫、日本方头甲、蚜小蜂、草蛉。其中以细缘瓢虫、日本方头甲为优势种。这两种天敌数量多,食量大。其成虫、幼虫均取食桑白盾蚧的各种虫态,利用价值极大。根据本人的观察实践得知,在5~6月份,1头日本方头甲成虫1d可能捕食桑白盾蚧若虫35~70头,或可捕食成虫13~16头。因此,在喷药时,务必使用选择性强的杀虫剂,尽量避免使用有机磷等高毒农药。同时,喷药时间应在2月下旬至3月初进行,因为此时不仅第1代初孵若虫较整齐,体外蜡质少,药物容易渗透至虫体内,防治效果好,而且天敌在3月下旬至4月初大多数还处于隐蔽期,若桑白盾蚧局部发生时,则应采取挑治方法,以保护天敌,充分发挥天敌的自然制控作用。
防治管理论文范文2
1)投入现状:截止2010年,中央共投入我省地质灾害预警专项经费总额3312万元(大调查经费);我省每年投入1个亿的资金,作为地质灾害治理经费;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中央及省本级投入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数量大,管理难度也随之增大。四川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联合下发了《四川省地震灾区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川财投[2009]29号)、《关于四川省地震灾区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有关事项的补充通知》(川财投[2009]65号),同年8月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指导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的管理,替代了此前的有关文件。2)管理程序:省国土资源厅安排项目承担单位开展野外蹋勘工作—项目承担单位申报项目—省国土资源厅组织技术专家对项目设计进行审查(或比选、或公开招投标)—省国土资源厅召开厅务会议对经过专家审查后的申请项目统一研究(网上公示中标单位)—上报省财政厅审查—省财政厅下达批复预算—资金按财政集中支付管理程序拨付项目承担单位(或指定账户统一拨付)—项目承担单位负责项目实施并组织项目会计核算—项目承担单位提交项目成果—省国土资源厅组织技术专家对项目成果进行审查—项目承担单位按专家意见修改后按技术规范要求修改后进行成果归档—接受省国土资源厅及财政厅、审计厅专项资金检查或审计—省国土资源厅或财政厅组织绩效考评。
2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重分配轻管理
在《地质灾害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上,主要规范了项目申报及项目资金分配,而缺少与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相适宜的财务核算及资金使用的相关规定。各单位在专项资金管理中控制意识薄弱,许多单位把专项资金的财务管理只是赋予会计核算、资金支付等简单的服务性工作,把财务管理完全游离于业务管理之外。财务部门对专项资金的支出无有效的控制和监督手段,各项费用基本上是实报实销,专项资金使用是否合理和专项资金的效益是符合预期等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不予过问,严重弱化了财务控制意识,造成了财务管理在专项工作中始终处于盲从地位,无法发挥监督、控制职能。如:地质调查项目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制度,它从项目的立项、生产组织、成果资料汇交、经费使用情况总结报告的验收等,它把项目管理与财务管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而在实际项目的立项、生产组织、成果上报及财务管理上,各项目偏重项目立项管理及成果管理,忽视项目财务管理。以预警调查为例:2001年中地环(2001)43号文对邻水县等11个县市地灾调查与区划作为一个项目下达至四川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以下简称总站),批复预算220万元,四川省国土资源厅作为总站的上级主管部门,对项目极为重视,为保证项目进度及工程质量,省厅以川国土资发(2001)176号文分成11个子项目下达给6个单位,即4个地勘单位和成都理工大学,省地环总站,各子项目经费20万元,总站按要求下拨项目经费至项目具体承担单位,各单位开据行政事业性收据在该项目中列外协费。各子项目早已提交了地质成果,而项目经费使用情况总结报告因缺资料汇交回执单(电子文档)无人问津,一拖多年,不利专项经费管理。再则,分散下达多个承担单位,其性质不一,所执行财会制度不同,增大了财务管理的难度,要按现行国调办理项目经费使用情况总结报告存在客观困难。
2.2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批复约束力不强
1)预算编制标准及编制办法缺失,项目申请立项编制预算时,借用相关预算标准及编制要求,不能客观准确反映具体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特点,出现预算标准不能全覆盖地质灾害相关工作手段,存在漏项和重复预算两方面的问题。如地质灾害勘查项目设计预算按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建设部《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2002)修订本》中“岩土工程勘察”标准进行编制,而地质灾害勘查设计项目中1:5万比例尺等工程地质测绘无费用标准;地质灾害防治施工及施工图设计项目概、预算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总[2002]116号文颁发的《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水利建筑工程概算定额》、《水利工程施工机械台时费定额》组织编制,而水利工程主要由枢纽工程(水库、水电站等)和引水、河道工程部份组成;地质灾害基础调查评价,按中国地调局地质大调查《关于印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设计预算标准》编制;地质灾应急抢险及预警预报项目按我省财政项目管理等。2)主观上项目承担单位预算编制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单位内部部门协调好,注重预算编制质量,项目立项时技术部门与经济管理部门沟通好,且预算编制人员对单位所从事的主业生产流程熟悉,预算编制水平较高。国有的单位生产组织和预算两张皮,主要表现在单位领导思想意识方面,重项目技术方案及是否能够把项目资金引进来,只要能把项目拿下来,生产组织方式是可以改变的,有的单位预算编制人员对项目生产流程、生产组织方式、工程技术手段无基本常识,有的单位预算直接由技术人员按项目工程手段编制,根本不管项目预算有何要求,认为这才是理所当然申报资金形式。3)财政预算批复存在随意性。由于缺乏明确的核定标准,对于申报项目预算资金超过控制额的项目,财政预算批复时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法来平衡预算,导致某些按实际申报预算的单位得不到充足的资金,致使工作难以开展,同时也使的项目单位为避免预算被削减虚高预算编制,助长超额申报预算现象。
2.3项目资金到位及时性差
在现行财政体制条件下,由于申请和审批的时间安排不尽合理,几乎所有行政事业单位都是在次年的三四月份才获得财政批复的专项资金,而地质灾害专项资金常年主要在待分配资金中落实,项目资金下达到单位更是接近下半年甚至年终,项目承担单位垫资现象普遍且增量项目预算资金大,显示出项目承担单位对年度工作缺乏客观预期。拨款进度与项目实施进度的不一致,不仅影响了工作进度和质量,而且影响了财务对资金的有序管理,甚至给项目承担单位导致资金管理失控。比如震后地质灾害勘查资金,投入资金量大,承担单位众多,项目任务重,时间紧,按照《四川省地震灾区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实行预拨制,项目工作在按规定时间内全面完工,而项目资金至今滞留财政,项目资金保障不到位,给项目承担单位带来了资金和项目核算管理困难。再如:我站主要承担全省地质灾害调查、应急抢险、监测、评价及开展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等地质灾害应急抢险专项,且属财政零余额账户,预算批复与项目开展不一致,项目资金保障严重滞后,对于突发性地质灾害专项资金的保障,往往是拆了西墙补东墙,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省政府、省厅立急成立了6个汛期地质灾害督导组,奔赴地震重灾区,我站为组长单位,其他成员由四川省各大地勘局派出,动员会上,省厅业务部门领导要求各组不能给基层国土部门增添负担,经费由总站先支付,我们财务工作必须服从大局,一方面要保障重大项目资金使用,加一方面积极向上级申报项目,当年经费未下达。我站将大调查专项资金垫付于该项目,最终只好采用预提费用列支项目成本,这不仅违背了大调查专项资金核算管理办法的规定,也完全不符合财政集中支付管理要求。
2.4预算执行缺乏规范的要求和标准
预算制定固然重要,但预算的执行更为重要,目前地质灾害项目资金因预算下达滞后,各单位预算执行问题突出。一方面上级拨款难以满足正常需要,导致预算的执行难以按计划完成;另一方面,预算的执行缺乏规范的要求和标准也是一方面的原因。许多项目承担单位都感受到了预算执行上的混乱,但始终没有这个方面的规范要求出台,与逐年加大的预算规模很不相称。
2.5专项资金核算和使用不规范。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了承担地质灾害勘查、设计、治理项目单位必须具备相关资质,这就决定了项目承担单位性质不一,我省地质灾害项目承担单位有行政、事业、地勘、院校、建设集团等单位,各自执行的财务会计制度又有所不同,加之地质灾害专项资金管理又没有明确的核算管理要求,项目会计核算存在不规范的现象较普遍。如:项目经费通过往来账进行核算;专项资金之间互相混用;成本划分不准确等。地质灾害专项资金使用不规范的主要表现:一是普遍存在经常性经费挤占专项资金现象,其主要原因是经常性经费无保障;二是挪用专项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专项资金滞留在财政或上级行政主管部门;专项资金的使用缺乏跟踪机制,项目经费节余无分配办法,致使项目承担单位节约意识淡薄,致使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2.6购置专用设备的报废及毁损处置存在较大困难
专项资金购置专用设备如何按规定程序实现报损,账实相符有难度。
3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管理的建议
防治管理论文范文3
关键词:生物入侵;防治对策
外来入侵物种是指从自然分布区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为活动而被引入、在当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给当地的生态系统或景观造成明显的损害或影响的物种。
这些入侵物种疯长成灾,侵入草场、林地和荒地,很快形成单种优势群落,导致原有植物群落的衰退。外来入侵种在当地定植、扩展并产生一定影响的过程或现象称为生物入侵。它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人类健康、农业潜力、生态系统平衡、生物多样性保护,并且随着全球性贸易的发展、对外开放、全球变化以及土地使用模式的改变会愈发严重。
1.外来生物入侵现状
据统计,美国每年因生物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500亿美元,印度每年的损失为1300亿美元,南非为800亿美元。这些外来生物的入侵给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危害,仅对我国农林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就高达574亿元。而生物入侵的危害又是多方面的。
我国一直是深受外来有害生物危害的国家。棉花枯黄萎病20世纪40年代初从美国入侵我国,现已发生266.67万hm2,每年至少损失皮棉10万t。近20年来,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增加,已难以准确回答到底有多少外来物种传入我国,有多少已建立种群并带来危害。我国对外来入侵种类的调查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依据文献资料对农田、牧场、水域等生境的植物进行了初步统计,发现至少有58种外来植物对我国农林业带来了危害。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外来人侵动植物危害日益猖獗,我国加紧了防治工作。对外来害虫松材线虫、湿地松粉蚧、美国白蛾、稻水象甲和美洲斑潜蝇以及外来有害植物水花生、水葫芦、脉草和紫茎泽兰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防治措施,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但由于目前国家针对外来人侵种没有制订具体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条例,各地在防治这些入侵物种时缺乏必要的技术指导和统一协调,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但有的防效并不理想。已传人的入侵物种继续扩散危害,新的危险性入侵物种不断出现并构成潜在威胁。
1.1生物入侵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生物入侵倍受各国政府关注的首要原因是它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光肩星天牛是原产于亚洲的极具破坏性的林木蛀干害虫.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该种害虫随木质包装材料进入美国.到1998年8月,它已在加利福尼亚、佛罗里达、纽约、华盛顿等14个州的仓库中校发现,在芝加哥、纽约等地的野外也发现了该物种.光肩星天牛在美国没有已知天敌,会对美国遍地种植的枫树和果树造成危害.如果它在美国得以长期繁衍,造成的经济损失将高达1380亿美元。仅美国每年因外来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近1370亿美元.
1.2生物入侵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生物污染
大部分外来物种成功入侵后大爆发,生长难以控制,造成严重的生物污染,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比如,原产南美洲的水葫芦现已遍布华北、华东、华中、华南的河湖水塘,疯长成灾,严重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导致大量水生动植物的死亡。更可怕的是许多入侵物种,在新的环境中可能出现基因突变,造成严重的生物污染。
1.3生物入侵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与安全
如1991年美洲爆发的霍乱,很可能是由于外来船只受到污染的水倾倒在秘鲁港所引起的。这次霍乱使100多万人受到感染,约1万人死亡;脉草、三裂叶脉草现已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和华中的15个省市,它的花粉就是引起人类花粉过敏的主要病原物;“疯牛病”最早于1986年在英国发现。科学家推测,可能是病牛或病羊的尸体被加工成了动物饲料,从而引起疾病大规模传播。1996年3月,英国政府正式承认疯牛病有可能传染给人。
1.4生物入侵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化学污染引起的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重视,但最近几年生物入侵对多样性的影响又成为一个主要的问题。入侵物种破坏了复杂的生态系统,降低了生物多样性,使濒危动植物受到侵害,外来物种中的动植物与本地种杂交,改变了当地的遗传多样性与完整性。参加第五届生物多样化公约缔约国大会的专家们警告说,外来物种给生物多样化造成的破坏,其严重程度仅次于生物生存环境的缩小和丧失。比如,原产中美洲的紫茎泽兰已遍布我国西南大部分地区,原有植物群落迅速衰退、消失。另外,生物入侵导致生态灾害频繁爆发,对农林业造成严重损害。近年来,松材线虫、湿地松粉阶、美国白蛾等森林入侵害虫严重发生与危害的面积,每年达150万hm2;稻水象甲、非洲大蜗牛、美洲斑潜蝇等农业入侵害虫每年超过140万hm2;脉草、飞机草、水葫芦、大米草等肆意蔓延,对本地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威胁,已经到了难以控制的局面。
2生物入侵危害产生的原因
2.1盲目引种
并不是所有的物种迁移或引入都会产生危害,而且许多新品种的引入确实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1859-1900年间,澳大利亚笔尾松鼠被引入新西兰,就成为了新西兰毛皮业的财富之源;然而,大多数的引种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却给人类带来了更大的灾难。例如,20世纪50年代我国引入水葫芦,主要是为猪提供饲料的。随着饲料工业的发展和生猪喂养方式的改变,再采用含水量高、食用成分少的水葫芦饲料,其投入与产出已经不成正比,于是昔日人人争抢的水葫芦,如今便异化成了避之不及的环境公害。专家认为盲目引种是造成生物入侵的最主要的原因。
2.2海洋业
一是海洋垃圾:随废弃的塑料和其他人造垃圾漂浮的海洋生物每天都在向南极洲和一些热带岛屿进犯,并对当地的物种造成威胁。据海洋生物学家表示,软体动物、蛀船虫、珊瑚虫这些寄居类动物如今正附着在漂浮的垃圾上漂进新的地区,对那些地区的物种造成危害,并开始改变那里脆弱的生态系统。海洋生物学家巴恩斯表示,能使海水结冰的温度可能是阻挡外来物种入侵南极洲的主要屏障,而如果全球气候变暖削弱了阻挡外来生物的天然海水屏障,情况就将更加严重。二是海洋压舱水的排放:20世纪初,压舱水代替了固体压舱物,这无意中为水生生物在世界范围内的散布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轮船变成了一个满载各种微型生物的“水族箱”,它们在世界范围内输送货物时,不断地运输和储存这些水生生物。由于一些尚不清楚的原因,越来越多的与压舱水直接相关的异地种侵入事件在20世纪的最近几十年里时有发生。
2.3旅游业
很多的物种入侵是由于旅游者的携带而引起的,游客从全球各地带来各种的物种,其中就包括有异地的植物、动物、微生物。这些物种被游客有意无意地留在当地的生存环境中,对当地的生物入侵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2.4国际贸易
最近10余年来,随着全球贸易额的不断增加、国际运输的集装箱化和车船飞机的速度加快及大型化,促进了鲜活植物产品贸易,也最大程度地增加了有害生物存活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了有害生物在国际间传播入侵的机会。例如美国白娥入侵亚洲,就是由于在二战后,日本木材奇缺,美国原木大量倾销日本,美国白蛾也就由此进入亚洲,进入中国;松材线虫传人中国、光肩星天牛(ALB)传人美国等都是由于国际贸易而引起的。同时种苗产业国际化与国际交流频繁更加快了病虫的入侵与扩散。
3防治生物入侵的技术措施
3.1清除
当某一物种初到新地时,试图全面根除是可能的。这种手段虽然极端,但已经被南非的很多国家采用了。例如世界范围内的鼠害,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有80多个岛屿已经清除了老鼠。但大多数情况下,试图清除是行不通的。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国家建立了有效的早期预告系统来报告入侵物种的到来,很少有相应的专门小组执行有效的根除计划。而且,没有一个国家建立了完整的数据系统来确定是否新引进了某一物种,并且这一物种是否有侵略性。然而,我们都知道,只有在发现及时,立即采用有效手段和全面参与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根除入侵物种。所以这种措施在实施时有很大的局限性。
3.2防治对策
3.2.1实行全面检疫,阻止外来种的偶然入侵
检疫是为防止危险性有害生物传出或传人某个国家或地区所采取的预防性措施.14世纪中叶,欧洲的威尼斯共和国为阻止黑死病、霍乱、黄热病等疫病传人本国,对要求人境的外来船舶和人员采取了进港前一律在锚地停滞、隔离40d的防范措施,后来逐渐运用到阻止动植物外来种传播方面,出现了动植物检疫.1994年乌拉圭回合贸易谈判最终达成的(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已成为一部国际检疫法。1999年在昆明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期间,我国共检疫国内外参展植物763批次、683140株,草坪165279m2,肥料8100kg,木包装7件.截获有害生物162批次,发现有害生物160多种,并进行了及时的处置。
3.2.2采取全面的生态评估和监测,防范引进品种的入侵
美国夏威夷为了消灭害虫,从非洲南部引进了一种玫瑰色蜗牛,谁知55年后,它竞将15—20种土生土长的蜗牛伙伴消灭得干干净净。为了改善牧草的营养结构,美国西部引进了纤维含量较高的胡枝于,结果它疯狂地繁殖、蔓延,致使原本能养活9万头奶牛的牧场寸草不生,最后被荒弃不用。在中国的海南、广西和云南南部大面积种植的巴西橡胶林,种植面积最大时达到1亿株,40多万公顷。大面积的天然林被毁,代之以巴西橡胶占绝对优势、土壤板结、物种多样性匠乏的生态系统。
所以这些出于良好愿望导致的灾难性后果提示人们,在进行人为引种前必须认真作好全面的生态评估,并进行引种后的跟踪监测。
3.2.1化学防治
对外来物种的化学防治(包括诱饵、驱赶剂和毒药)通常被认为不可取,因为众所周知的广谱杀虫剂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但据美国国会透露,有一些新型化学杀虫剂只对某一种或几种害虫起作用,不会影响人类健康。但是,这些化学杀虫剂非常贵,而且需要反复使用,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所以化学防治也只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才有效可取。
3.2.2机械防治
机械防治有些时候是可行的。例如,在佛罗里达,手工除蜗牛就是根除非洲大蜗牛时使用的方法。然而,大多数外来物种无法用机械防治(如小昆虫和地穴动物),而且,机械设备的成本很高,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不可想象。
3.2.3生物防治
无论是从生态角度还是经济角度,生物防治被认为是继化学防治和机械防治之后最有吸引力的方法。现在我国泛滥的水葫芦,生物学家也找到了一种水葫芦的天敌——象甲。专家在实验室中发现:被放置了象甲的水葫芦,植株明显变小、叶子变小、茎干变细、分支减少,水葫芦的整个生长过程受到抑制。但象甲吃完水葫芦后,是否还会去吃其他的植物,是否会造成再次“引狠人室”?然而,生物防治确实是目前生物学家想到的最合理的方法,当然它的很多方面仍然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向言词,彭少麟.生物入侵及其影响.生态科学,2001(20):68-73
[2]李博,徐炳声.从上海外来杂草区系剖析植物入侵的一般特征.生物多样性,2001,9(4):446-457.
[3]乔勇进,张敦论,张强.试论生物入侵的“生态安全”及相应对策.防护林科技,2001(51):41-43.
[4]白希尧,白敏冬.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性传播灾害和治理方法的研究.自然杂志,2002(24):223-230.
[5]丁建清.外来生物的入侵机制及其对生态安全的影响.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2(4):16-20.
[6]梁忆冰.植物检疫对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防御作用.植物保护,2002(28):45-48.
[7]陈兵,康乐.西部大开发过程中生物入侵风险分析.环境保护,2001,(12):30-31.
[8]徐承远,张文驹.生物入侵机制研究进展.生物多样性,2001,9(4):430-438.
[9]张林艳,叶万辉.生态空间理论及其在生物入侵研究中的应用.地球科学进展,2002(17):588-594.
防治管理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近年来,草履蚧在苏北地区发生呈上升趋势,危害严重。针对草履蚧的生活习性,提出了综合防治方法。
草履蚧寄主植物非常广泛,有杨树、泡桐、广玉兰、罗汉松、花桃、柳、悬铃木、枫杨、樱花、苹果、月季、冬青、紫薇、木瓜和绣球等。成虫、若虫在嫩枝、幼芽等处吸食汁液,影响植物生长,甚至造成枯死。近几年,草履蚧在苏北地区发生呈上升趋势,特别在果树、杨树上发生面大、分布广。开始发生草履蚧为害杨树林,造成部分面积成灾甚至死亡的现象。由于树种单一,必须控制其蔓延,而科学防治草履蚧显得非常重要。通过近几年的防治实践来看,首先要掌握草履蚧的孵化期、危害期、产卵期的生活特性,然后有针对性地做好草履蚧的综合防治。
1草履蚧的生活习性
草履蚧为典型雌雄异体昆虫。成虫:雌体长10mm,无翅,椭圆形,背面隆起似草鞋,黄褐至红褐色,疏被白蜡粉和许多微毛;雄体长约6mm,翅展10mm,头胸黑色,腹部深紫红色,触角念珠状10节,黑色,略短于体长;前翅紫黑至黑色,前缘略红;后翅退化为平衡棒。草履蚧一般1年发生1代,以卵囊在寄主植物根部周围土中越夏、越冬。翌年1月下旬越冬卵开始孵化,若虫孵出后暂时停居卵囊内,2月中旬后,随着温度上升,若虫陆续出土上树,月底达盛期,3月中旬基本结束。若虫出土后沿树干上树,多在阳面顺干爬至嫩枝、幼芽等处取食。初龄若虫行动不活泼,喜在树洞或树叉等处隐蔽群居。新叶初展时群集顶芽上刺吸危害,稍大后喜在直径5cm左右粗细的枝上取食,并以阳面为多。3月下旬至4月下旬第2次蜕皮后,陆续转移到树皮裂缝、树干基部、杂草落叶中、土块下分泌白色蜡质做薄茧化虫用,5月上旬羽化,雄成虫飞翔力弱,略有趋光性,雌若虫第3次蜕皮后,变为雌成虫,后沿树干爬到根部周围的土层中产卵,每雌虫可产卵40~60粒,多者可达120粒。雌虫产卵多少与土壤水分含量有关,5cm土壤内含水18%~20%时平均每头有卵77.4粒,表土极度干燥,成虫死亡后虫体失水干涸,受精卵全部死亡。卵产于白色绵囊中越夏、越冬,雌虫产卵后即干宿死去。田间为害期为3~5月。
2草履蚧的防治方法
草履蚧不同于其他害虫,它形体微小,营固生活,比较隐蔽,用通常的害虫防治方法很难奏效。因此,必须进行科学防治,要综合运用生物、人工、化学等防治措施,根据蚧虫的生物特点,加强监测和预报,针对性地开展防治。
2.1清除虫源
果园结合秋冬季翻树盘、施基肥等管理措施,挖除土缝中、杂草下及地堰等处的卵块烧毁。新栽植杨树要加强苗木的植物检疫,杜绝劣质苗。
2.2树干涂白
此虫多在主干老粗皮下、树洞内或树下土中越冬,冬季结合树木的整枝修剪,先将老粗皮刮掉,带虫烧毁或深埋;再用生石灰、盐、水、植物油和石硫合剂按1∶0.1∶10∶0.1∶0.1配成涂白剂,涂抹主干和粗枝。
2.3树干布杀虫带
在1月底草履蚧若虫上树前,在树干离地面50cm处,先刮去1圈老粗皮,然后再绑5cm的宽塑料带,下缘内折1cm在塑料带上涂抹药膏。1m周长可涂毒(灭虫药膏)6g左右,涂抹宽度2cm,也可涂抹1圈10~20cm的粘虫胶。在整个若虫上树期,应绝对保持胶的粘度,注意检查,如发现粘度不够要刷除死虫,添补新虫胶。对未死若虫可人工捕杀,火烧或用50%的马拉硫磷喷雾杀灭。
2.4树干建阻隔环
1月下旬前,当若虫孵化、未上树时,在离地0.6~1.3m高的树干上,刮除老皮或用泥巴抹平树皮裂缝,用塑料薄膜做成20~30cm宽的阻隔环,阻止若虫上树,清除环下若虫,防治效果较好。
2.5幼虫期防治
(1)注药法。蚧虫固定若虫期,在树干基部周围每隔5cm打1个孔,深达木质部,每孔注入40%的氧化乐果或50%的久效磷5~10mL,药液浓度春季用原液,夏季用3倍液。
(2)喷雾法。早春在若虫上树后喷洒50%的甲胺磷或45%的久效磷800~1000倍液。此时,由于树木叶片较少,药物难以附着,要在喷雾时添加0.1%的中性洗衣粉;喷施后1周再加喷1次4.5%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液,灭虫效果特别好。也可用呋喃丹100~200倍液,效果很好。此外,用稀释100倍的柴油乳剂加入稀释1000倍的甲基1605喷洒杨树树干,防效极好,亦适宜于大面积防治。
防治管理论文范文5
在进行虫害防治的过程中,各个类别的管理部门应当对特有的病虫状态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如果采用传统的虫害防治技术还不能切断虫害的来源,因此应当制定相应的方案来减少病虫伤害,从近年来林业管理中的虫害防治现状来看,一些林区已经建设了一批虫害防治的专业人才,通过防治网络的创建来对虫害进行预测,很多业务人员都具备了比较高的技术素养,综合框架下的防治技术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动态路径下的监管通过信息化技术对林区的多样虫病进行解析的过程中得到虫病特有的范畴。通过分析能够得到动态情形下的管控点,在每年度内的特定月份都要对虫害的数据进行更新,以动态报告的形式将虫害的动态情形展现出来。
2.防止现有的病虫扩散应当通过对生病植株的合理规划和有序的转移来实现林区规划的多样性,这主要是因为很多虫卵或者病虫潜藏在了带病的植株内,进而扩展了虫害的范围,会出现虫害反复传递的现象,小部分感染的病株很有可能会影响到整个林区。因此应当快速的转移这些患病的植株,保持整个林业的健康发展。3.分出防治的等级从当前虫害防治的现状可以看出,对于很多虫害还没有找到最佳的防治技术,因此应当将林区的虫害防治责任进行划分,分出多个等级,对于每一个等级内林区的虫害防治工作应当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身上,通过防治责任的共同承担来实虫害防治效率的提高。
二、专用框架下的虫害防治路径
1.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属于生态框架下产生的技术,能够通过生物圈来找到有效的消灭虫害的途径,在不需要农药的前提下可以利用病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既能达到消灭虫害的效果还能保护林区的生态环境不受农药的损害。
2.物理防治通过物理工具的制备以及声波和一些带有辐射的物质来减少林区的虫害能够及时的减少虫害的扩散频率,保护林区树木的安全。例如一些特定类别的木耳的使用。
3.化学防治利用化学的相关技术对害虫进行防治的过程称之为化学管控,通过向林区的树木手动涂抹、包扎或者喷洒药水等措施来进行虫害的防治,这种防治技术能够有效的消除害虫,同时还可以杜绝潜在的虫害。
三、总结
防治管理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花生根结线虫病是花生的一种主要病害,由于线虫病害症状的隐蔽性,往往会因防治不及时,导致病害蔓延,给生产带来严重损失。总结了花生根结线虫的症状表现、病原形态及其特性、发生规律,并提出综合防治方法,以期为花生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花生根结线虫病又称花生根瘤线虫病或花生线虫病,俗称地黄病、地落病、黄秧病等,是花生的一种主要病害,在我国各主要花生产区都有发生。花生感病后,根的吸收功能被破坏,植株矮小发黄,花小且开花晚,结果少或不结果,一般减产20%~30%,严重的可减产70%以上,甚至绝收。
1症状表现
主要为害植株的地下部。因地下部受害引起地上部生长发育不良。花生播种半个月后,当主根开始生长时,线虫便可侵入主根尖端,使之膨大形成纺锤形虫瘿(根结),初期为乳白色,后变为黄褐色,直径一般2~4mm,表面粗糙,根系形成乱丝状的须根团,在根茎、果柄和果壳上有时也能形成根结。由于根部组织受到破坏,致使植株生长矮小,叶片发黄,叶片小,底叶叶缘焦灼,叶片早期脱落,病株开花迟,结果少而小,甚至不结果。
(1)从茎叶上看,植株矮小,茎叶发黄,叶片变小,生长缓慢,底部叶片焦灼,早期脱落,开花推迟,与健株相比,出现成片高低不齐的病窝。
(2)从根上看,根部尖端出现大小不规则的小疙瘩及虫瘿,虫瘿上又生出许多幼嫩毛根,经多次重复侵染,根部形成乱麻状须根团。根瘤与虫瘿的区别在于:根瘤生长在侧根一旁,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不生毛根,剖开可见褐色汁液,虫瘿则生长在根端,使整个根端膨大,表面粗糙,并生出许多不定根,剖开可见乳白色粒状线虫。有无虫瘿是与病毒病的主要区别。
(3)从果上看,初期在幼果上形成乳白色的小瘤,后形成褐色疮痂状虫瘿,造成果小而少。
2病原形态及其特性
该病由植株寄生线虫引起。线虫门侧尾腺口纲垫刃目异皮科,根结线虫属(Meloidogyne)特点:雌雄虫体异型。一般认为,侵染花生的根结线虫有3种:花生根结线虫(Meloidogynearenria)、北方根结线虫(M.hapla)、爪蛙根结线虫(M.javanica)。国内主要是前2种,主要从雌虫形态上区分。
2.1形态和发育特征
线虫的整个生活史分为卵、幼虫、成虫3个阶段。卵肾脏形,黄褐色,刚产的卵是包在卵囊内的,卵囊胶质,不规则,具有保护作用。幼虫期发育蜕4次皮,5个龄期成为成虫,1~2龄都是线形,1龄幼虫在卵内,出卵壳后为2龄幼虫,2龄幼虫开始侵染。3~4龄雌雄虫体体形分化,雄虫仍是线形,雌虫由辣椒形逐渐发育成洋梨形。雌虫侵染后在寄主组织中定居、取食、发育、成熟产卵。雄虫后到土壤中不久即死亡。目前研究,雌成虫可不经而进行孤雌生殖。因此,根部组织中有大量线虫交替危害(在组织解剖及土壤分离时,一般很少见到雄虫,可能与孤雌生殖有关)。
2.2寄主范围
花生根结线虫可侵染35科130余种植物,包括16科80余种栽培植物和19科50余种野生植物。栽培植物中主要包括豆科、茄科、葫芦科的常规作物。另外,甘薯虽然是寄主,但线虫在甘薯上不能正常发育成成虫,禾本科作物也可受侵染,但发病轻。
2.3生理特性
耐水淹,据试验,虫瘿浸水135d仍具侵染力。不耐干燥,带有虫瘿的荚果、根系等含水量降至26.1%以下时线虫全部死亡。利用这一特点,生产上采用充分晒干果壳、田间曝晒病残土的方法,能有效降低病害。
3发生规律
线虫以卵在卵囊内和幼虫在根结内、果皮上随病根和病果壳在土壤或粪肥中越冬,春季平均气温10~12℃,卵开始发育为1龄幼虫,2龄期开始侵入花生幼根,共脱4次皮,变为5龄幼虫,后羽化为成虫交尾产卵,1年发生3~4代,条件适宜20~30d可完成1代,线虫侵入的土壤温度为11.3~34.0℃,最适温度为20~26℃,最适土壤湿度为70%,土壤含水量在20%以下和90%以上不利于侵入。
花生根结线虫侵染花生有明显的2个高峰期,分别出现在花生出苗后的21~31d,第1个高峰期正值花生大量新根增长期,第2个高峰期正值第2代幼虫在土壤中口密度增长期。线虫主要分布在40cm土层内,在沙土地平均每天移动1cm。
病原线虫可借病果及混有病株残体的粪肥作近距离传播,也可借农具、人畜、地面流水作近距离扩散。一般重茬田、肥力低的沙土地发生严重;管理粗放、杂草多的地块发病重;连作病重,轮作病轻;砂壤土病重,黏壤土病轻;早播病重,晚播病轻;春播病重,夏播病轻;干旱年份发病重,多雨年份发病轻。
4防治方法
防治线虫病应先做调查,然后进行防治。调查时间宜在收获前后。因为此时植株上部症状明显,易于识别。
4.1加强检疫工作
保护无病区,不从病区调运花生种子;如确需调种时,应剥去果壳,只调果仁,并在调种前将其干燥到含水量10%以下,在调运其他寄主植物时,也应实施检疫。
4.2加强农业防治
(1)轮作倒茬。与小麦、玉米、高粱等禾本科作物轮作,轮作年限越长,防治效果越明显。
(2)清除侵染源。收获时清除病根,并将病土犁翻、曝晒,可减少线虫数量,病株、病根、病果要集中处理,清除田内外杂草寄主。
(3)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增施腐熟有机肥。
(4)改善灌溉条件,修建排水沟,忌串灌,防止水浇传播。
4.3生物防治
应用淡紫色拟青霉和厚垣孢子轮枝菌等生物制剂能明显降低线虫群体和消解其卵的作用,对根结线虫有较好的控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