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专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理工科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理工科专业

理工科专业范文1

[关键词]大学物理 理工科专业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8-0143-02

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宇宙中物体结构及其运动规律的基础学科,其基本原理与研究方法渗透于自然学科的各个领域。物理学中每一次重要的突破都会促使科学生产力的改进或导致新的科技革命。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与进步,又促进了物理学基础研究的发展,而产生了许多前沿交叉学科。大学物理教学对学生的作用不仅仅在于提高其物理知识,它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包括科学思维方法、科学研究方法、创新精神及灵活运用数学工具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大学物理在理工科专业中的重要性

大学物理是高等院校理工科类各专业在大学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在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作用。物理学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是工程创新的源泉。因此,在理工科的大学物理教学中,我们既要强调物理学自身的研究方法与规律,又要注重物理学与各理工科专业间的有效衔接,以物理学的基础知识要点为基础,各学科专业知识应该适当的加强纵向扩充和横向联系,加强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对非物理专业的学生来说,物理知识并不一定能直接应用于专业工作之中,所以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应让学生懂得除了要注重大学物理对专业课程的基础作用,掌握相关的概念和物理规律,还应注重对物理思想方法的领悟和把握,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大学物理的学习,使学生不仅对物理知识有系统的了解和掌握,而且通过学习过程要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各方面的学习能力,这些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自身能力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高校由于扩招等诸方面的原因,导致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给基础课程教学尤其是大学物理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大学物理课程主要面向土木工程、资源勘测、资源规划、地球物理、环境科学、测绘工程、材料工程、机械自动化、信息与通信工程等理工科专业大一大二本科生开设。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性等方面表现较差,对教师的教学上的引导有很强的依赖性,许多学生课堂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差,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通过综合各方面的分析,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部分学生物理基础较差,学习存在困难

由于近些年高考制度的改革以及高校的扩招,部分地区学生参加高考时可以选报“3+X”的科目,所以部分学生高考时未选择物理。而大学物理是所有工科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当这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工科专业时,就显得物理基础和理解力相对较弱,使得同专业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基础和能力参差不齐。此外,部分工科专业学生在高考录取时是单招生、民族生等,也会导致部分学生物理基础不同。这些问题导致部分学生较难跟上教学进度,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甚至少数学生未能通过期末考试。

(二)部分工科学生对大学物理的学习兴趣不高

由于课时量的限制,大学物理教学课堂中教师不可能对所有的知识点都讲得特别详细。教师主要是挑重难点进行启发性的讲解,而大学物理的内容本身比较抽象、理论性比较强,且对学生高等数学功底的要求比较高,这就导致了学生在理解问题对感到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生自己不积极钻研,不向老师、同学请教,就会因跟不上教学进度而导致消极、厌学。

(三)课程教学节奏快,学生独立思考时间少

大学物理的理论性强且内容多、抽象、深奥,在学习过程中要用到很多高等数学的知识,特别是微积分,然而,工科专业大学物理的课时量相对较少。针对这种情况,为了缓解学时少、内容多之间的矛盾,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通常将上课内容做成电子教案进行多媒体教学,这样可以节约写黑板、画图等的时间,并且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量。值得指出的是,这种多媒体教学的方式通常进度较快,学生对物理推导过程的理解需要一定的反应时间,因而导致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此外,使用多媒体教学,使部分学生上课时注意力难以集中,也不做笔记,寄希望于课后拷贝电子教案作为复习使用,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降低。

(四)课程内容面广,课时量少

大学物理所包含的内容主要有质点力学、刚体力学、电磁学、振动与波、光学、热学、相对论与量子物理等。而大学物理在工科专业中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其所开设的课时量一般为100学时左右,甚至更少。以我校(桂林理工大学)为例,如资源勘测、环境工程、化学化工等专业开设大学物理为96学时,分上下册,两学期完成,而通讯、材料等部分专业仅开设72学时。对于这些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绝大部分在中学都学过物理,所以物理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一门全新课程,他们具有相当多的物理基础知识。然而,这些学生可能已经习惯于中学物理的教学方法和思维方式,对大学的教学可能还不能很好的适应。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大学教师在教授这门课程时一般对重要知识点以及难点部分进行重点讲解,而对于其他内容轻描淡写,很少有时间像中学那样进行大量的习题分析与讲解。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把重点、难点及相关知识融会贯通,无法形成较好的结构体系。

三、解决方案

鉴于大学物理在工科类专业中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大学物理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我们提出以下方法来引导基础不同的学生提高其学习兴趣与能力,以获得更多的物理知识。

(一)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的衔接

大学物理在工科专业中作为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一般在大一第二学期和大二第一学期开设。在这个阶段,很多学生对大学的教学模式还没有完全适应,对于物理的学习的思维方式还停留在中学物理的模式中。所以,在大学物理的教学工程中如何将学生从中学的思维模式中引入大学的思维模式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开始时尽量放慢教学进度,让学生慢慢的进入到大学物理学习的氛围,掌握学学物理的方法和思维模式;同时在课程教学中对于与中学物理相关的物理问题可以进行对比教学。

(二)进行适当的实例讲解和演练

大学物理作为工科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程,要求学生对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基本方法有较为系统的认识、理解与初步的应用能力即可,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必要像中学一样进行题海战术。因此,在大学物理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所做的习题必须是具有代表性的经典题,通过这些典型习题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例如,可以通过一些小例题来引导学生用微积分和矢量知识来进行解题,以弄清物理定律、定理及其意义与应用等。通过与中学物理解题方法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大学物理解题中应用新方法的便捷性和严谨性。

(三)引导学生具有自主学习意识,培养自学能力

自主学习和自学能力是一个合格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学习能力之一,是学生在学习、科研与工作中获得知识、运用知识的重要能力。所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引导其进行自主学习是大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1.课堂上布置自学内容,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检查。2.提供相关的参考书,在平时学习中碰到的问题与困难,学生可以通过查阅参考书进行解决,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学能力。3.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教学中适当的增加大学物理中与其专业相关的知识进行讲解,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建设与课堂同步的网络课程,提供教学课件、习题及解答、视频等相关学习资料,以方便学生自学所需。

四、总结

本文从大学物理在理工科专业中作为公共基础课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如部分学生物理基础较差、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节奏快使学生独立思考时间少、课程内容面广课时量少等等。文章提出了应对这些问题的一些方法,如做好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的衔接,进行适当的实例讲解和演练,引导学生具有自主学习意识,培养自学能力等。

[ 参 考 文 献 ]

[1] 严嘉琳,庄应烘.大学物理渗透科学思维方法的教学与运用[J].高教论坛,2010(5):26-28.

[2] 蒋洪良,刘平.浅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物理教学改革[J].新课程研究,2012(2):109-111.

理工科专业范文2

关键词:理工科;专业教师;德育优势

一、专业课教师的德育优势

1.德育环节多

理工科教学包括专业理论的教学和专业实践的教学,具体来说有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校园科技活动、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多个环节,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践过程,每个环节都可以挖掘德育素材,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德育机会多

在课堂之外,如课堂间隙、食堂就餐、外出实习时,师生有很多交流的机会,教师可以借机履行德育职责。只要做有心人,把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当做自己分内之事,专业课教师时时、处处有德育工作可做。由于这种德育是平等交流式的、谈话式的,容易为学生接受。

3.德育方法多

专业课教师的“知行合一”、“自省慎独”等师德素养,可以无形地影响学生;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教师讲述中外科学家在科学研究历程中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可以鼓舞学生;老师的有榜样的力量,比采用空洞的说教、僵化的模式更有效果。

4.德育时间和人员多

一般来说,专业课教学时间占课堂教学时间的60%以上[3],专业课教师又占教学人员的多数,因此,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人员数量上,专业课教师实施德育都占有优势。

5.占有德育资源多

德育资源包括内在资源和外在资源。内在资源包括专业课教师自身所掌握的自然科学知识、社会人文科学知识、社会经验、教师的行为举止、师德素养、授课艺术等;外在资源包括各种教学、教育的时间、场合、时机等。由于社会认同感的影响,学生更乐于与拥有专业知识和科学研究能力的专业课教师进行交流,更愿意听从专业教师的教育,因此,教师可通过自己的专业技术、科研水平、讲台形象、授课艺术、人格魅力等各方面来感染学生,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只要专业课教师能充分、自觉运用所拥有的内在和外在的德育资源,德育实效将非常显著。

二、专业课教师实施德育的内容

1.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旧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能力不断被新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能力所替代,揭示了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客观规律;而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表明了普遍联系的观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不是哪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功劳,而是无数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发现和不断创造的结果,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理工科教学内容中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渗透,对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具有巨大的作用。

2.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

我国有古老的文明和悠久的历史,古代劳动人民,有很多发明创造,使得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近代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前后科技发展水平的对比,一方面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奋发图强的精神。

3.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治学态度教育

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往往是经过几代人长期的艰苦探索和研究得来的,国内外的伟大科学家无不有着光辉的业绩和艰辛的历程,他们的科学精神和治学态度对学生有着强烈的震撼力和激励作用,对于学生端正人生态度、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努力工作有着很大帮助。

4.吃苦耐劳、不畏困难、团结协作的意志品质教育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缺乏忍让、团结、协作的精神。理工科不同于人文学科,一些理论比较深奥、抽象,学习、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学生必须努力钻研,克服重重困难和障碍才能取得良好成绩,这就需要他们必须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通过大讨论、大作业、课程设计、团队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很多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一直一帆风顺,没有经历过挫折和磨难,通过挫折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对今后走上社会尽快完成角色变换,胜任工作岗位具有重要作用。

5.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国家不断进步发展的灵魂。为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尤为重要。通过启发式教育拓展学生思路,培养他们科学思维的方法;通过实验教学、下厂实习培养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三、专业课教师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1.学科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单纯的德育工作时间会越来越少,靠增加时间来加强德育已不现实。唯一的办法就是提倡教书育人,充分发挥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德育“载体作用”和“渗透作用”,减少德育中学生的“防备意识”,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根据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每个教师责无旁贷的义务。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过程应该是一个渗透过程,而不是强制地直接灌输过程,渗透于每一学科理论教学和每一学科实践教学中,不仅仅体现在单科德育课程中。

2.学科德育渗透的含义

德育渗透是指德育工作不能流于空泛的说教,而要借助于科学的方法把德育内容和具体的学科知识糅合在一起,在讲授科学知识的同时,通过创设和利用科学知识所具有的德育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如在物理学教学中,应重视渗透在物理学知识中的正确的物理观、时空观和宇宙观方面的教育,以及渗透在物理学中的崇尚实践、追求真理的精神的教育。

3.学科德育渗透目标的确定

任何教育都有目标,目标对学科德育渗透具有导向作用。确定渗透目标,要依据德育总目标分层设计,应当包括因时代变迁而发生变化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格素质,也包括即使时代变化也不会改变的基本价值观、道德观和人格素质;要做到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目标要考虑学科特点,不能定得太高,也不能定得太低。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对教材的钻研、挖掘、把知识传授、学生能力培养与道德认知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4.学科德育渗透的策略

专业课教师对学生实施德育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或渠道,学科教学是最基本的途径。通过教学活动,教师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和情操的陶冶融于一炉。学科教学德育渗透,要按照学科特点,通过讲授、讨论、交流、阅读、视听、网络、角色扮演和实验实习等教学形式,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政治思想观点、价值观、行为规范、基本品德和培养健康人格。学科德育渗透应在“融”与“合”上做文章。“融”是讲渗透的深度,要调动教学手段让学生真正感知德育内容,引起道德情感共鸣,内化成道德行为;“合”是讲渗透的广度,全面梳理教材中显性和隐性教学内容,尽量寻找融合点,日积月累,循环往复,做到“润物细无声”。

(1)教学内容的渗透策略

理工科教学是通过传授知识来进行德育渗透的。自然科学中含有丰富的思想性和科学的方法论,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都有很大影响。德育的渗透,就是把学科教学内容和德育内容整合。整合时,不得把德育当成标签贴在学科教学内容中,要注意各学科性质、内容及其表现形式不同,教学和德育的结合点也不同,必须做到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有机融合。 (2)教学组织形式的渗透策略

学习方式是学生的一种学习行为、学习方法与范式,也是学科教学中必须注意的一种学习组织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样蕴含着德育的内涵与要素,是我们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所不可忽视的。自主式学习,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品格,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合作式学习,能使学生懂得与人交往,懂得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培养起与人合作、与人分享、尊重人、接纳人的现代人的优秀品质;探究式学习,能使学生在探究中培养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性格,能养成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习惯,还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对真理执著追求的意志品格。

(3)学科教学情境的渗透策略

学科教学总是在一定情境中进行的,教学情境本身也蕴含着许多德育的要素,它要求我们予以高度重视,并将其很好地渗透到我们的学科教学之中。根据在教学情境中渗透德育的策略要求,我们有必要重新调整对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相关评价。以前,我们看学科教学中教师对德育的渗透情况,主要看教师对教材内容处理的情况,看相关的德育要素的渗透情况。其实我们看某一学科教学是否注意体现和渗透了“德育”,不仅要看学生对学习内容中所蕴含的德育要素体会、感悟了多少,更要看整个学科教学的气氛,看学科教学中的具体情境。如果教师真正在学科教学中营造起了自由、民主、平等的气氛与情境,相关的德育渗透的目标和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就得到了落实。

(4)教师人格的渗透策略

将教师的健康人格作为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的“课程资源”,是说学生每天都可以读到这本最丰富、最生动、最具有感染力的教科书。它无时无刻不在召唤和引领学生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如何对待工作,如何处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份喜怒哀乐。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教师要更自珍、自爱、自重。当自己进入学科教学领域,就要想到自己是学生的教科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的“课程资源”,自己的一颦一笑、一褒一贬、一喜一怒、一哀一乐,都要注意到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如果我们每位教师都能重视和自觉地去做了,就可以说,我们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工作已经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杨叔子.现代大学与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4(4).

理工科专业范文3

科无法取代的作用。但现今《大学语文》在高校理工科专业面临着十分尴尬的境地,《大学语文》到底有没有必要开?怎么开?本文将

做简要论述。

关键词:大学语文;理工科;必要性;

大学语文,作为母语教育的一部分,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具有其它学科无法取代的作用。早在建国前、建国之初很多大学都开设有《大学语文》课,闻一多、朱自清等文化名人都曾担任过该门课的教学任务。1952年院系调整后,这门课程中断了20多年。直至1978年,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经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先生倡导,《大学语文》才开始得以重新开设。但现今纵观各高校,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大学语文》面临着比较尴尬的境地,一部分学校将其看作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考查课程,学生把它当作是一门赚学分的课程,而在高校理工科专业开设《大学语文》课的学校更是寥寥无几。

一、大学语文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大学语文多年来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些大学中文系教授纷纷写文章、发表演讲或接受媒体采访,发表对大学语文重要性及如何使大学语文摆脱困境的见解。早在1981年叶圣陶先生就在其《作文要道》中谈到“大学生不一定要能写小说诗歌,但一定要能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

二、当前高校理工科专业学生语文水平现状

笔者曾经在理工科专业担任过五年的思想政治辅导员,在日常与学生交流中,深感理工科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缺失,这些问题若不能得到高度的重视和有效的解决,小而言之,会影响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大而言之,会造成中华民族母语的缺失。那么,当今高校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的语文水平究竟如何?对开设《大学语文》课有没有兴趣?笔者就这些问题在某一理工科学院作了一次问卷调查。

笔者在理工科学院随机选取了1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语文水平测试,分别从文学常识、语言文字水平、文字书写水平、应用文写作、对大学语文的建议五部分进行考察。

第一部分,文学常识,共10道填空题,内容涉及名家名作、历史知识、中外作品等。10道全部答对的4人,占测试总人数的4%,正确个数在5个以上的64人,占总人数的一半以上,仅答对2个的4人。

第二部分,语言文字水平,这一部分考察的内容较多,学生在作答时存在一定困难。全部答对仅有2人,大多数学生在“给下列各组词注音”和“指出下列各组词语中不规范的音节并改正”两道题上存在困难。

第三部分,请默写一首李白的诗。此题除了考察学生对古诗的背诵能力外,还想考察学生的语文文字书写水平。但很多同学都存在问题,完全默写正确、完整的75名同学,有6名同学没有写任何内容。

第四部分,应用文写作,写一个会议通知。格式、内容表达、落款均正确的56人。

以上题目综合,100名参加测试的学生,将第五题除外,全部答对的学生仅2人,占测试学生的2%,分数在60分以下的52人,超过被测学生的一半。这样的测试结果非常令人担忧,理工科学生的语文水平已经下滑到了一个底线,如果不赶紧采取有效措施,在理工科学生中普及大学语文知识,我们的人才培养任务就不能算合格。

三、做好“四个结合”,提升《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效果

大学语文重要,可是为什么有的理工科学生却很排斥它,不愿上大学语文课呢。结合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以及本人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实际教学体验,对在高校理工科专业开设《大学语文》课,改进教学效果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要与社会现实结合,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大学语文》不仅仅是一门课程,而且还是一种文化景观、文化心态、文化积淀。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经典课文的解读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自强精神、包容精神,以及忧患意识、和谐意识等。这些教育不但使理工科学生受益终生,而且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带来新的契机。《大学语文》中的经典文本很多是前人几千年来的智慧的结晶,反映的是前人的生活与情感,这与当工科学生的生活语境相差甚远。要使学生能读懂前人的智慧和生活,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以古为签,挖掘课文的时代主题,与当前诸多社会问题与现象结合起来,做出理论的文化阐释,以培养学生理性地看待各种社会现象的能力。

(二)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

讲授《大学语文》课,面对的是不同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在自己的专业上有自己的特长,但是对语文知识,不像文科类专业的学生那样较为全面系统地掌握。所以,《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对自己所教学生所学的理工科专业有大致了解,这样在教学中适当结合学生专业知识开展教学,使大学语文与学生的专业素养相得益彰。

(三)要与现实需要相结合,凸显学科的工具性

在教学中我们也必须兼顾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尽可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这既是对中学语文课程的一种提升,同时也考虑到了理工科大学生将来发展的实际的需要。所以,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穿插一些请示、报告、会议纪要、通知、合同、总结等一些学生今后实际工作、生活中经常应用的实用文体写作知识。

(四)要与课外活动相配合,拓宽学生文化视野。

《大学语文》除了要精心研究课内教学之外,还应注重课外延伸拓展,做到课内外相配合。例如可以联系文科院系组织一批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面向理工科学生开设各种专业性或普及性的知识讲座,拓宽理工科学生的文化视野。也可以与校团委、学生处等部门配合,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举办能够让更多理工科学生参与的演讲、辩论、朗诵、主持人大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理工科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平原(2007)《还有位老朋友值得你去拜访——大学校园里的“文学”》,21世纪经济报道,2007—01—29(研究版)

理工科专业范文4

【关键词】理工科专业;新生;人际关系

一、理工科专业新生人际关系现状

本文在前期利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郑日昌等人编制)和自己编制的问卷,通过随机抽取八个理工科专业的130位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考虑到了男女性格差异和城乡差异两个维度。

1.男女生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在调查中发现,男女生之间存在差异,在被调查的42个女生认为没有人际不佳。初入大学,10%的女生不能很好的与来自各地的室友友好相处。73%的女生认为与他人出现矛盾是生活上小摩擦的积累,27%的女生则认为是自身性格的原因导致出现矛盾。74%的女生认为是别人故意针对自己,而这其中56%的女生会从侧面去了解原因,45%的女生并不关心他人为何故意针对自己。90%的女生遇到某方面不如自己的人都愿意主动其交往。当发现别人讨厌自己时,75%的女生认为只要不影响其正常的生活,都选择不加理睬;9.7%的女生会努力让对方喜欢上自己;而9.7%的女生选择也讨厌对方。当与他人发生矛盾或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50%的人经常选择换位思考,主动消除矛盾;25%的女生则认为自己一般是正确的,不会主动去解决问题。在88个男生调查中有9.4%的男生认为自己在人与人的交往上存在障碍。42%的男生认为与周围人出现矛盾是生活小摩擦的积累,34%的男生则认为是自己导致发生矛盾,24%的男生认为是经济利益的冲突发生了矛盾。70.3%的男生出现过他人故意针对自己的想法,大部分同学不会去关心原因。94.5%的男生在一定情况下愿意和某方面不如自己的人交往。当生活中出现了讨厌自己的人,56%的男生认为只要不影响其正常生活,都选择不加理睬;而42%的人会努力让对方改变对自己的看法。在生活中与他人发生矛盾,仅有一半的人会主动换位思考解决问题。

2.城乡与否的差异通过调查发现,城乡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中存在一些差异。一是在自信心方面,农村大学生与其他同学交流中普遍不够自信,而城市大学生则自信满满;二是在与人交谈中,城市的学生知识面相对较宽,在交谈中能够找到足够多的话题,让交谈进行下去;三是与异往中,由于经济和见识的不同,城市学生对交往态度较为开放些。

3.对待问题的解决办法有差异新生来到大学一个月里,已经遇到的问题及想要得到怎样的帮助,其调查结果显示,在这130个同学里,约5%的同学未能较好的适应大学生活,对学习、未来感到一些迷茫;约6%的同学在与室友相处的问题上感到担心;约8%的同学存在着自信不够的问题,希望参加活动锻炼自己;剩余的同学除未直接回答部分,其他初期都基本适应大学生活,也能自主处理好与室友的关系或自身情绪问题。此次问卷调查发现男生在适应他人的生活习惯的能力比女生明显要低,当出现感觉其他人针对自己,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去了解其中的原委,但在化解双方的误会或矛盾上,男神更倾向于主动解决问题。而在交友观上,男女生普遍都看重真诚待人的态度,并且大部分同学都认为生活中小矛盾的积累将会导致双方发生矛盾。

二、理工科专业新生人际关系的提升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有五种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人类各种需要都是在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中产生的。针对理工科专业新生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和差异,我们将从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等促进人际关系的提升。

(一)微观层面

1.每周一次“心语”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同时也给同学们普及心理知识,让同学们面对生活里的问题不过度低迷,面对偶尔出现的心理问题不惊慌,我们生活服务中心心理部预计每周在生活服务中心群和空间里推送一次“心语”,而“心语”的内容多样,有有趣的心理知识小测试,有正能量满满的心灵寄语,有你从未接触过的心理知识。

2.真实案例分析生活服务中心群级空间里向同学们推送,让同学们了解身边发生的“大学生活集锦”。这些案例可以让同学们了解其他人如何与室友相处,他人让寝室关系更融洽或者出现裂痕,而当这些情况出现时,他人又是怎样应对的。

3.心理知识普及为了让同学们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在大学里轻松愉快的生活学习,将定期组织宣传委员学习心理知识,方便宣传委员向本班同学普及心理知识,同时还能更好的关注并帮助某些心理状态不良好的同学,让同学们都能以一个健康的心态去对待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二)宏观层面

1.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人文素质课的学习,适度扩展,不断提升自己的学识。通过活动提升大家的语言表达和综合素质,尤其是“说”的能力。开展情商教育,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从而寻找最恰当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课内课外相结合通过学风校风建设,让学生能够注重学习;通过新生适应新教育系列活动,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日常课堂中增加人际交往的只是,帮助大家形成正确的处事原则和人际交往方法;举办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如演讲比赛,让大家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升,交到更多朋友;还组织心理活动,诸如团体辅导、主题团日活动等等,增强人际沟通和团队意识。

参考文献:

[1]郑日昌.大学生心理诊断.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324.

[2]李宏翰.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基于心理健康的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01).

理工科专业范文5

关键词:教学模式;人生哲理;物理化学;化工热力学;当代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1-0120-03

长期以来,对传统的物理化学与化工热力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一直是专家、学者、大学教师们研究的热点。传统的主要教学生学会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及专业发展需求。近年来,经过广大教育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物理化学与化工热力学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和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以往的课堂教学改革过多地强调课程本身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而忽视了关键性的问题――教学模式与教学兴趣的改革。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深层次的改革,它必然会触及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等根本性问题。因此,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构建物理化学与化工热力学课堂教学模式成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1-3]。鉴于此,笔者以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成才为主要目标,以人本主义理论、构建主义理论为主要依据,结合物理化学与化工热力学两门课程的特点,尝试构建促进当代大学生应对社会变化和谋求个人发展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以期为大学课堂教学实践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

本文结合自己多年从事物理化学与化工热力学教学的经验,将热力学原理与人生哲理渗透到物理化学与化工热力学课堂教学中。下面将一一阐述对这些人生哲理命题的提炼和解读。

一、自然界的各种能量可以相互转化,但总量守恒;人生的苦难与幸福可以相互转化,但总量守恒

在物理化学与化工热力学中的热力学第一定律其实就是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其数学形式为ΔU= Q+W。其中Q为过程的热,W为过程的功,ΔU为过程中系统热力学能的改变。热力学第一定律揭示出上述三种能量形式彼此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但转化过程中总能量是守恒的[2,3]。能量虽守恒,“正能量”越多,社会才会充满希望。“正能量”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将这一定律推广,用以诠释人生苦与乐之间的相互转化,也是很有励志意义的。漫漫人生,苦难与幸福并存,二者之间彼此可以相互转化,但总量其实也是守恒的。有关于此,有许多人生格言为我们所熟知。比如,乐极生悲;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梅花香自苦寒来;要想人前显贵,就得背后遭罪等,不一而足。既然人生终究要经历苦难与幸福,倒不如趁年轻的时候经历苦难,然后再安度晚年。因为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体力、精力和上进心等各个方面正处于旺盛时期,应当充分发挥这一时期的年龄优势,这样才能高效率地取得应有的人生成就。否则,等到中年或晚年再去奋斗,再去吃苦,已经没有什么优势、效率和斗志可言了。应当让当代大学生尽早明白这一人生哲理。这样才不会虚度青春年华,才不会空叹晚年的悲凉。

二、过程的方向是热力学的重点;人生的方向至关重要

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是热力学的重点所在。热力学第一定律研究的是过程的能量问题,而热力学第二定律研究的则是过程的方向问题。在热力学中,过程的方向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同样,在人的一生中,人生的奋斗方向也至关重要。我们常说,人生应该有明确的理想和奋斗目标,这样,人生奋斗才有意义。朝着既定的方向努力,终有一天会梦想成真,正所谓有志者事竟成。否则,没有理想和奋斗目标的人生,只能是虚度光阴,浪费宝贵的青春年华。在当代大学生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许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忽然有一种方向感的缺失。以前在他们的中学时代,迫于父母和社会的压力,尚且明白考上大学是他们的人生理想。但一旦进入大学之后,以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已然实现,往往会滋生出松懈、迷惘的思想,于是得过且过。更有甚者,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沉溺于玩乐,成天不务正业,上课时玩弄手机或逃课,上网打游戏,经商或者谈情说爱。他们始终没有搞明白上大学究竟是为了什么,这样的人生其实是很危险的。人生需要规划和经营,如果当代大学生的自律能力不够,人生的奋斗方向不够明确,那么为人师者就应该担负起当代大学生人生导师的责任,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确立正确的人生奋斗方向,指点迷津,从而履行其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

三、化学平衡不再移动;人生安逸动力尽失

在化学反应平衡一章中讲到,在一定条件下,化学反应一旦达到平衡,反应的推动力即为零,此时反应便不再移动。这一原理又可以让我们联想到,人生一旦处于安逸状态便会失去奋斗的动力。所谓人生的安逸状态,其实就是达到了人生的平衡状态。这时,原有的上进心和斗志便不复存在,人生奋斗的推动力也就骤降为零。人生奋斗应当尽量避免处于这种状态,尤其是在年轻的时候,更是如此。所以说,许多时候人生奋斗所面临的种种压力其实并不是坏事情,因为它们会驱使我们不断拼搏、不断进步、不断地有所成就,是我们奋发向上的强有力的推动力。英语中有一个成语“No pain,no gain”,意思是说,不经历痛苦就不会有收获。平时我们也常说,当一个人感到压力和痛苦的时候,往往是其进步的时候。许多伟大的人生成就都是人们在经历了苦苦奋斗之后的结果,而绝不是安逸状态下的产物。

四、热量是正能量,会推动吸热反应正向进行;忠言是正能量,会驱使虚心的人走向成功

在化学平衡一章中还讲到了工艺参数改变时的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很多,其中热量或者温度是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主要条件。对于吸热反应,供给系统热量或者升高温度,会推动反应正向移动。因此,可以说热量是推动吸热反应正向进行的正能量。人生奋斗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不仅需要自身所拥有的原动力,更需要来自周围环境为我们注入的正能量,其中他人的忠言即是驱使我们走向成功的正能量。当然前提条件是我们必须虚心,善纳忠言,这一机理才能奏效。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通过激发内在潜能,可以使人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更加自信、更加充满活力。为所有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贴上“正能量”标签。一个人的思想或智慧,受其年龄、经历、个性等因素的制约,往往会具有某种程度的局限性,加之生命的本能原本就不会自发地驱使人们走向高处,因此他人的忠言对于我们走向成功就显得尤为重要。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又语云,旁观者清。可见对于忠言这一人生奋斗过程中来自外部的正能量,既要意识到其重要性,又要虚心以待。这样才是我们应有的认识和应取的人生态度。

五、科学研究中大胆假设,往往导致科学上的重大发现;考虑问题时突破思维定势,往往会有新的收获

在热力学理论体系建立初期,科学家曾有过许多大胆的假设。这些假设尽管在当时看来不可思议甚至是十分荒谬的,但是后来都导致了科学上的重大发现。例如,热力学第二定律中熵函数的引出和熵判据的发现,就是科学家在研究可逆卡诺循环时注意到该过程的热温商之和为零,当时预感到可逆过程的热温商之和可能是某个状态函数的变化值,进而大胆假定这个状态函数为熵函数,再结合卡诺定理,最终导出了判断过程自发性和方向性的熵判据。而熵判据的正确性后经无数事实所证明,不容质疑。再比如,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创立也是在当时研究低温下凝聚态物质化学反应的熵变趋于零的实验基础上,通过大胆假定绝对温度为零时,纯物质凝聚态的熵值为零而建立起来的。而热力学第三定律后来经过统计热力学的证明是正确的。以上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思维模式对于指导我们考虑问题时的思维方式是很有借鉴意义的。生活中的许多时候,我们在考虑一些问题时,由于固有的思维定势,问题可能显得一时难以解决。但如果能尝试着换个角度去考虑问题,可能就会出现峰回路转的局面,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平时我们常说办法总比困难多,就是这个道理。如今事事讲究创新,就是倡导人们突破思维定势,标新立异,以获得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取得更好的成绩。

六、科学家之间的合作可以建立新的定律;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可以创造新的成果

任何一门科学理论的创立固然离不开科学家们独自的贡献,但也应该看到,许多科学定律的创立有赖于科学家之间的合作。这种例子在物理化学中比比皆是。例如,焦耳与汤姆逊合作而有节流膨胀原理;吉布斯与亥姆霍兹合作而有吉布斯-亥姆霍兹方程;克劳修斯与克拉佩龙合作而有克劳修斯-克拉佩龙方程;Redlich与Kwong合作得到RK方程,等等。科学家之间合作的优势在于,形成合作之后使得彼此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了,彼此都能看到自己所从事领域以外的东西,因此,使得科学研究更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这一原理昭示出人与人之间合作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合作可以实现合作者的知识互补、经验互补和优势互补;②合作者彼此思想的相互碰撞往往可以擦出新的思想火花来;③合作的力量大于个体力量的简单加和,这也就是平时我们常说的1+1>2。当代大学生往往自我意识太强,合作意识淡漠。这种思维和行为定势亟待矫正。每一个大学生都应当树立与人合作的团队意识,这样,无论对其做事还是做人都是大有裨益的。因为将来大学生无论在哪里工作,都不可能是单枪匹马,单打独斗,独立于社会的生命个体,都将是某一个团体中的成员。

作为21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应当牢记“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的道理。笔者认为,“鱼”与“渔”之间的关系可以和当代大学生的知识储备与其个人在社会中的生存发展能力之间的关系相类比。当代大学生在大学里所应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不应仅仅局限于自然科学知识,还应学习和掌握必要的人生哲理等社会科学知识。惟其如此,才可称得上是全面成才。而物理化学与化工热力学课堂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人生哲理教育的良好场所和载体。大学生在大学里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学习动力源于学习动机,而学习动机源于内心需求。当代大学生对于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所欠缺的人生哲理等社会科学知识有一种强烈的渴望,这种渴望来源于其丰富自身、提高自身和发展自身的内在需求。

大学教育应是最系统、最全面、最集中的一种教育,大学生在大学里的学习,应当既立足于当前的学习,又着眼于终身学习。因此,作为大学教育的主要形式和途径――课堂教学,就要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出发,构建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55.

理工科专业范文6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1前言

笔者从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与实习,结合国内外优秀编程语言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断地总结和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以最快最简单易懂的方式,扎实地掌握C语言的内容,并能运用自如。

2培养学习计算机兴趣

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对大学充满了好奇与幻想,而在学习方法上,这是最需要老师正确引导与影响的时刻。大学的学习与中学的学习有显著的区别,大学需要培养有学习方法和学习思维的人才,通过在大学校园竞争、创新、个性培养和发展的平台上,展示学生最华彩的人生。

把学生从兴奋、激动的心情中引入到学习中来,高校老师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恩格斯说:“兴趣与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在C语言教学中,为了使初学者能尽快地掌握计算机知识,进入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在课程讲授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取的方法是,一开始就加入计算机应用对社会带来影响的具体例子,如网络、银行和游戏等,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计算机应用的变革上。

上课的初始阶段,我会介绍一些国外高校计算机学科发展的形势与状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计算机课程和C语言的必要性,同时,也找一些“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课程中的问题,如:“菲波纳契兔子问题”、“水仙花数”、“竞赛记分”等例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大家积极主动、自觉独立地获取知识,打好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的基础。整个教学过程中把问题的分析,解题思路、方法和步骤(即“算法”),该题目的关键与亮点当作授课的重点,从而让学生明白如何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逐渐培养学生进行程序设计的正确思维模式。

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大量的规则、定义、要求和格式等内容的出现,很容易使一部分(甚至是大部分)学生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这时,在讲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会把这些规则和格式在实际应用中的地位与作用结合起来,并将它们在应用中的体现描绘出来,让学生知道所以然,把好奇转化为学习兴趣,努力把枯燥无味的“语言”讲得生动、活泼。

3教学过程的循序渐进

虽然有的学生在大学之前就已经接触过计算机,但绝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接受计算机语言,“通俗性、可接受性”的教学原则是一直要把握的。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我们没有把重点放在语法规则的叙述上,而是放在算法和程序设计方法上,放在培养学生思考与分析的过程中,把形式化的规则放到具体的问题中来讲解。通常由几个例题引出一种语法规则,通过一些求解具体问题的程序来分析算法,介绍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既注重程序设计的系统性、科学性,又注意易读性和启发性。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一开始就介绍程序,要求学生编写程序,通过反复编写、运行程序来掌握语言的规定和程序设计的方法。同一个语法规则、同一种算法,在选择例题时也是由简到难,逐步呈现给学生。在学习上不要求学生死记语法规则,而是要求学生能把各个孤立的语句组织成一个有机的、好的程序。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编程风格,让学生在编制程序过程中不断总结、巩固,达到学会方法、记住语法规则,提高设计技巧的目的。

以“菲波纳契兔子问题”为例,在基本程序设计部分,可以启发学生使用循环语句,利用变量的交替赋值实现。

第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变量的定义,提议变量的定义,应有利于运算和与菲波纳的表示接近。

第二个问题,提出四十个菲波纳兔子如何用循环语句实现。

第三个问题,四十个菲波纳兔子需要循环的次数。

最后总结,通过变量的变位和在每次循环中可以得到的菲波纳兔子数而有效输出的结果,通过这种模式,逐步训练学生程序设计的思维方式和想象的空间。

如果在学习了数组后,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数组及下标来输出该结果。这样,通过对两种解法的比较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循环语句和数组的概念。

4课堂实现教学的互动模式

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课前做好预习,实际上是要求他们通过自学,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和难点,讲课前先了解一下将要讲述内容的难点;讲解中,将这些问题重点剖析,只讲难点、重点、有变化之处,一般性的内容则轻点而过,这样既给了学生思维分析的余地,又节省了课时。这就要求老师在以往教学中,通过积累与分析,掌握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学习的轻、重、难和关联点,必须精选教学内容,注意详略安排的合理性,在章节间的授课安排也注意要注意详略得当。

在知识点和问题的讲解中,并不是一开始就讲述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是先提出问题,给出学生思考的时间,在思考的基础上,安排学生回答或在黑板上做题,这一环节,就可以掌握学生对这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有利于上课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习的兴趣。

对于学生的回答或解题的结果,先对这些内容作分析,给出学生思维的过程和方法,在些基础上,对回答作一个结论,然后再给出回答或解题的新思考,如方法上、策略上和形式上的改进。引导学生在问题思考过程中的多元化,开拓学生的思路,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另外,还应经常找一些设计技巧比较好、解题思路比较精的例题让学生自己“读程序”、“写程序”和“分析程序”,找出精妙之处或不理解之处,对普遍性的问题共同讲解,个别问题课后解答,并提出某些精辟的东西在其他地方、其他学科中的应用。

此外,对有些问题,课堂上组织一定时间内的讨论。例如:给出一种程序设计方法后,让学生讨论,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的程序设计方法和思路,让他们发表意见,提出自己的解题思路编程方法,给学生以表达已见、陈述思路、交流观点的机会。这就要求老师既有引导又能放开,既有事先的精心备课,又有课堂上的因势利导,随机应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从学生讨论中提出的问题来丰富教学内容,不断地改进教学效果。

5三位一体的立体训练法

做作业是复习、练习的过程,也是继续和深入学习的过程。每次课后,给学生布置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一些习题,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另外还可以通过学生所做作业的好坏来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对作业中比较普遍出现的错误,我们都要有适当的时间进行讲解,更进一步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作业中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新颖的程序设计方法和思路,也要对该学生进行表扬与讲解,鼓励学生在思维上、方法上寻找不同的特色,培养另辟新径的有创意的学风。

每次上机前,老师都应该根据教学计划,有系统地布置上机实习作业,让学生明确上机任务,编写好上机调试的程序,使学生在每次上机实习中有所收获。上机要求按所学内容划分层次:知识运用,创新设计和合作分析等。在上机过程中,对好的、有创新思维的程序,通过投影设备,让大家分享这独特的方法与内容,不断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对有代表性的问题,则通过讲解与分析,让学生避免上机调试过程的一般性错误。这种在实习过程中,老师对一些操作难点,分组集中演示的方法,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般在学习一章后,安排时间进行讨论,老师提出一个主题或一些问题,学生分组进行商量后,拟定一个对策与方案,然后与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讨论,各方可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可以提出不同的方法,并且对提出新颖的策略一方给予肯定与表扬。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提高口头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在这过程中学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取长补短,培养协作精神和团队理念。

6网络学习与自评系统的开放

在提高学习能力方面,可以网络加强习题练习与程序设计的学习,我们联络了国外C语言网络学习的网站:/codelab,提供网上开放环境及相关视频链接:/codelab/intro,以此帮助学生进行网上练习与学习,同学们也可以共享国际最先进的教学资源,达到与国际接轨的教学水平。

同时,通过对我院的程序设计网站和教学网站,包括课程资料,实验指导,网上答疑,知识自测等子系统的应用,学生在师生教与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认知生成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创造性见解。

2007年,我校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确定为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们开创了网络教学的多层次课程教学新模式,详细修订了教学大纲,细化了教学内容;设计编写了课堂教学样本教案、实验教案、课程设计样本和试卷库,建立了非计算机专业的C语言网上考试系统和模拟系统,使教学与考试分离,教学手段和考核机制更加规范;制作了电子教案和辅助教学课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授课效果;提高了任课教师的整体素质,建立了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和提高办法;为其他课程起到了示范和积累教学经验的作用;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不断提高。

7结论

通过对非计算机专业理工科“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改革,学生对如何运用计算机工具更好地解决本专业应用中所面临的问题,在思维方式上、分析问题上、设计和编程上都有了充分的认识和积累。实践证明,注重思维方式的训练,讲究动手能力的提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加强网络上的训练与考核,就可以培养出有扎实基础,能灵活运用知识编程调试、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性学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