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新教师研修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新教师研修总结范文1
支教既是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要工作部署,也是党和国家的教育大政。为的是优化教师资源配置,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所以,我们不折不扣,遵照执行。
支教既是教师个人成长专业成熟的难得机会,也是学校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良好途径。城镇教师走进乡村学校,既是尽义务,更是受教育,长才干。他们可以体验乡村学校的甘苦,体会并学习乡村教师在艰苦条件下仍然心系学校情系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还可以向乡村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经验,这些将为他们今后的专业成长与人生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有个着名的比喻:两个人交换自己手里的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个人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两个人交流自己头脑中的一个思想,交流后每个人都拥有了两份思想。校际间教师的交流,也必然会形成城乡互动、相互受益、共同提高的良好局面,从而,从整体上提升全县的教育教学质量。所以,我们心甘情愿,积极响应。
派出去的支教教师既是学校的形象代言人,也是校际间加强交流增进友谊的光荣使者。所以,对支教工作,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努力完成。第一,认真选派。我们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精选业务水平高、敬业精神强的优秀青年教师参加支教与与交流。在支教出发之前,校领班子进行集体谈话,进行专门的教育与培训,并委派校级领导护送支教教师抵达受援学校。第二,严格考评。我们将配合接受学校定期对支教教师的工作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和评比,并按相关制度逗硬奖惩。第三,保证待遇。我们将严格根据主管部门文件精神,确保支教教师的全部福利待遇,主动关心他们的工作与生活,照顾他们的家庭与亲人,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热爱乡镇,安心支教,全力支教。所以,我们精细组织,确保实效。
在县委政府和县教育局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一定认真做好支教工作,与各位兄弟学校一道,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共谋发展,共同撑起苍溪教育的蓝天!
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刚刚听了邓校长的讲话,深刻感受到中心校领导对我们青年教师的关怀,更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教师所担负的责任,更需要对自己的成长做细致的规划。
同时也略有惶恐,因为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在教育实践知识或专业知识方面很有欠缺,教学经验不足,没有形成自我很受用的教学方法,所以我们的教学能力和素质急待提高。而教学水平的提高也只能是不断总结、逐步锤炼的过程,上周,市教育局和中心校的领导来到我们学校,对青年教师的管理和教学现状做了细致深入的调研,并通过文件对我们青年教师的成长作了三至五年的规划,刚刚中心校邓校长对我们的培养和发展做出了详细的要求和具体的考核细则,这是教育局和中心校为提高新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促进新教师更快成长,做出的重要部署,为我们青年教师的成长指明了方向,铺好了台阶,为我们的发展搭建好了平台,作为青年教师,我从内心里感谢教育局和中心校领导对我们的培养和关怀。
乡村新教师研修总结范文2
一、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现状
农村教师是指工作地点在乡镇和村落,以农村人口为教育对象,为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工作者,他们的主体是农村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师。根据2010年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我国农村中小学在校学生人数为15,606,476人(不含高中和中专)、农村中小学教职工总数为4,963,132人,农村中小学师生数量占全国中小学师生数量的50%以上。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农村居民经济收入和文化水平均有很大的提高。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仍未改变,脱离土地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依然从事技术水平不高、就业门槛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农村劳动力文化状况成为自身参与竞争的障碍。城乡之间基础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直接导致高校农村户籍学生的比例逐年下降,农村中小学学生获得的公平教育的权利无法体现。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另一方面迫切需要提高农村教师教学水平,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农村教师工作环境条件一般、生活乡土化,教师课程多、负担重,工作量超常,学习时间有限,特别是在人口密度低,学区、校区跨度大的地区,工学矛盾突出。由于环境的原因,农村教师拥有的教师教育资源比较贫乏,经过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大量寄宿制学生的存在,又使他们比其他区域的教师承担了更多的教育和管理责任。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问题对农村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农村的繁荣与稳定,城市的发展,国家的现代化,迫切需要一支能够符合我国实情、解决农村教育症结、长期稳定工作在比较艰苦环境下的教师队伍,这不仅是教育本身的问题,更是关乎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根本性问题。立足于现有的农村教师队伍,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活动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比较稳妥可行的解决方案。为此,国家和各级政府均实施了大规模的教师培训计划,力求全面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形式与问题
笔者通过问卷的形式调查了解参加各级培训的农村中小学校、各层次教师接受教师培训的现状,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的教师培训内容、形式、时间、效果等。
由于国家的重视、投入力度的加大,农村中小学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参加过各类培训的比例达到80%,培训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也愈加丰富。
培训形式包括:
(一)新任教师就职前培训,即担任教师正式上课之前的培训教育
师傅带引式。这种培训主要由指定老教师对新教师进行传、帮、带,帮助其掌握工作技巧,将所学的知识技能用于教学实践。内容通常为听老教师示范课,与老教师一起研究教案和研讨问题等。
集中培训式。集中新任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培训时间长短不一,主要培训内容包括:作为教师应掌握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内容;具体教学指导,课堂教学指导,观摩公开课。这种培训形式有两个优点:培训内容正规,按国家对新教师的要求来培训;学习时间集中,便于教师深钻细学。
(二)以课程为基础的在职培训模式
1.单科课程培训式。即某一学科的专门知识课程和教育方法课程。其目的是让教师掌握新的教育科学理论和新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科发展的新知识。
2.专业教育课程培训式。也称为补习课程或补充课程培训。它侧重的是学科专业的新知识和应用方面,强调从学科专业教育的角度开设学科新知识与应用性教育课程,培训教师的实际应用能力。
3.短期进修课程培训式。多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教育部门根据教育和教学的需要而开设,目的是解决当时教育和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这类培训课程的时间一般很短,仅2~3天。教学形式比较灵活,有讲座式,有研讨式,也有问题解答式。短期进修课程培训的层面分两类:一类对普通教师,即对所有在职教师开设;另一类则是专对骨干教师开设的。
(三)“以学校为中心”的校本培训模式
校本培训是指以学校为单位,面向教师的学习方式。内容以本学校的需求和教学方针为中心,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为目的。教师培训由学校自身组织、领导,依靠校内优秀骨干教师去带动其他教师,互教互学,共同启发提高。但是,“以学校为中心”这一培训形式很受学校自身条件的局限,即在一些自身规模小、师资和设备条件差的学校很难实施。同时,这一培训形式重在校内,不太考虑社会的要求和教育发展的趋势,故难以起到全面提高的培训效果。
(四)短期进修在职培训模式
教师继续教育实行的“短训班”是根据教育发展需要而开展的短期培训教育活动。常见的“新教材备课会”、“教学方法研讨会”均是这种模式,一般采用脱产集中时间学习。它的形式包括:
1.“老教师培训”。就是将需要进修提高的老教师集中起来,帮助他们总结教学经验,指导他们学习教育理论,将他们的教学先进经验进行宣传推广,并以此来促进老教师的提高。
2.“备课培训”。备课培训,主要是为新开设的学科或教材新补充的内容而开办。主要采取集中讲解和自学的方式进行培训,目的是使这些教师尽快熟悉和掌握新教学大纲和教材。
3.“一般性培训”。这种培训就是集中几天的时间,对参加者进行一般性政治思想和文化水平方面的培训教育,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4.“专题研究式”培训。主要是针对教学中的某个方面的问题而开展,目的是提高教师对这个方面问题的认识和处理能力,时间大多只有2~3天。如“数学教学方法探讨”、“教材新内容教学研究”等,都属于这种专题研究式培训活动。既有理论知识的学习、讨论,也有实践性的课堂教学观摩、教师互相听课等。
5.广播电视网络讲座式培训。主要是利用各种先进媒体远程进行培训指导,具有高效、经济、实用的特点。
传统的填鸭式 灌输培训使受训者总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制约了学习者的自主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的效果。其次,接受培训的教师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接受培训,灵活性、机动性不够,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明显影响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培训时间短,强度大,工学矛盾难以解决,集中脱岗培训困难,使培训容易流于形式。长期高强度的工作容易使人产生职业疲倦,培训的考核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形不成应有的激励机制,仅仅被当作评聘职称的跳板。培训的专家脱离实际,不完全掌握学员需要,忽视农村教师特定的工作环境,培训内容与教师实际工作需求脱节,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实际操作中容易避重就轻。培训机构把培训当作任务,造成培训的形式化。参加远程教育方式学习的教师对培训认识不足,对网上学习的培训教育模式不适应,对网络教育平台操作不熟练,不能积极参与交流。这些均是在培训中现实存在的问题。
三、网络背景下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目标定位与培训策略
网络技术的应用属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分支,不仅改变着教育方式和教学过程,也改变着教师分析和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路。网络培训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字化学习培训模式,它使培训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切实利用网络环境,实现从单一培训向训管结合模式转变,从单一文化知识传授向综合实践培训模式转变,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实现培训目标,全面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机构多年来不断探索并积极寻求解决路径的课题。基于网络条件的培训,花费较低的成本来获得较高的培训效益,给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了大量便捷的学习机会,解决了他们的工学矛盾,它具有社会强化功能和信息交流功能,应用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能解决培训过程中交流与协作困难的问题。基于网络的教师培训可在最短时间内通过网络教育提高教师素养,进而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
(一)在线式学习模式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以国培项目培训为代表的引领式在线学习模式,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多样化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严密的教学管理体系,过程式评价体系,便捷的交流交互,被广泛使用。但依然存在评价方式程式化,没有创新;评价时间集中,避免不了一刀切,培训效果无评价,不进行反馈与修正,不利于教师自我完善;重视全体,忽视个体;受训者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真实性不高等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培训者及时通过网络平台在培训前对受训教师的情况加以调查评判,根据实际选取安排内容,建立贯穿培训始终、连续不断的完整的评价体系。将资料的积累与收集贯穿培训的始终,及时根据受训人员的培训效果进行修正,依据不同人的特点建立不同的培训目标。培训结束后不间断地进行跟踪评价,将问题及时反馈,建立个人培训档案,为后续培训建立基础数据。通过网络平台跨地域、时间的特点,增加培训后的后续评价与反馈工作环节,敦促教师将培训成果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加强对小学教师培训的后续评价的研究。在教师培训评价中应该重视不同个体的不同需求,考虑受训者依据自我需求接受培训后获得的结果。
(二)基于网络环境的自主式学习模式
现存的各类培训对于师德素养、个人科研能力没有进行关注,导向性不强。自主式学习模式要求学习者拥有高度的自主能动性,在基本祛除“教师”引导的情况下,根据自身的需求通过与设计者设计的数字化教学内容的交互来达成某种既定的目标。自主式学习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可以满足对象对学习的个性化要求,它的学习内容不是标准的,而是具有个体差异的,可以根据教师工作的具体实践加以选择性地学习。对于解决工作中的新问题,处理学生的新动态有很大帮助。但是这种学习基本依赖学员的自觉,测评体系和评价方式一直没有好的办法解决。我们需要构建大量的学习材料,成立专家库,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鼓励一线教师参加科研活动,为其提供各种便利,通过科研活动使教师获取专业学位。
(三)教师培训资源与教师培训的矛盾
由于农村地区总体经济落后,许多乡村学校计算机的配置较低,没有宽带接入,管理维护跟不上,制约了远程培训工作的质量与效果。教师培训项目中的教师研修网站的资源由于版权问题无法下载,教师在工作中的第一手资料也无法和其他人共享,大量的研究型高校没有与之对接。中国教育网没有接入中小学,教育资源比较匮乏的农村中小学无法使用高校大量的数据资源。国家一方面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资金投入,更新电教设备;立足于各大高校和科研单位对教师培训的新命题进行研究,组织专家参与培训,解决辅导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辅导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之间的矛盾;建立基于教师教学和培训的大规模信息资源网络;制定更加合理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应加强对农村教师的计算机知识培训,鼓励教师多使用网络教育平台。
四、结语
伴随素质教育的迅猛发展和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必然趋势。教师培训在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教师培训要进一步完善,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师培训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对于资金的投入、制度的建立、人员观念的转变,都需要极大地重视。
[参考文献]
[1]张丽,伍正翔.引领式在线教师培训模式理论创新与实践机制——以全国中小学教师网络培训平台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0(01).
[2]刘朋.构建教师培训评价体系的理论思考[J].师资培训研究,2002(03).
[3]贺安溪,胡惠明.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评价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01).
乡村新教师研修总结范文3
本刊编辑按:为及时宣传国家关于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政策,沟通交流工作信息和动态,总结推广各地教师队伍建设好的做法和经验,由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主办、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师发展中心协办,自2008年9月起,特编撰《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简报》。“简报”指出: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在教育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更为突出的战略位置。
为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更好地掌握相关动态,我刊自2009年第4期开始,择要摘登该简报的相关内容,并由此形成一个具有权威性的、突出时代特征与要求的栏目――“教师队伍建设动态”,欢迎广大中小学教师予以积极关注。
一、加强教师专业培训。2004年开始,专门针对京效农村教师启动实施“绿色耕耘行动计划”,开展远郊区县乡镇以下学校骨干教师专项培训。2008年,首次在城区优质资源学校设立40个农村教师研修工作站,聘请238名市级以上骨干教师担任导师,将农村教师大规模请到城区优质教育资源校,提升远郊区县农村学校骨干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2008年秋季开学,近500告农村中小学教师已进城进修。同时,已投入1.5亿元专项资金启动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重点建设10个左右专业性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基地,重点支持50个左右专业创新团队,有计划地组织和资助2500名教师接受专业培训,选派500名教师到国外接受专业培训,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发动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2005年以来,已有四批共计4000多名城镇教师到农村中小学全职支教。同时,发挥城区优质资源辐射引领作用,组织特级教师讲学团,赴远郊区县农村中小学讲学并结成师徒关系,教育教学专家定期“送教下乡”,建立城乡“手拉手”学校开展对口支持,组织一所高校对口支援一个远郊区县教育发展。
三、实施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该计划实施4年来,投入专项资金近5亿元,选拔拔尖创新人才100名,学术团队100个,中青年骨干教师1000名,每年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内知名高校或国外高校访学。通过实施该计划,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在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为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津贴补贴标准,增强农村边远地区学校对优秀骨干教师的吸引力,2008年北京市在清理津补贴的基础上核增中小学校绩效工资,农村中小学教师每月人均增加300元。其中,山区教师在核增300元的基础上每人每月再增加300元。
五、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生活条件。针对农村教师办公、住宿、伙食、医疗等方面问题突出的情况,北京市计划将农村教师办公条件的改善纳入农村初中建设工程和小学规范化工程实施,与农村中小学教学设施设备同步达标。设立专项经费改造农村中小学教师宿舍,妥善解决洗澡难、如厕难问题,改造教师食堂并给予一定的伙食补贴。关注教师身心健康,采取措施解决农村教师医疗卫生问题。
教育部重大课题“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研究”进展顺利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教育部党组决定就关系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与政策的若干重大课题开展专题研究,共设13个研究专题,师范司牵头负责其中的“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研究”专项课题。该课题研究对于国家重大教育决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课题通过邀标方式确定了17个子课题研究团队。自正式启动以来,课题整体研究工作进展顺利。
―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与研究思路。课题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建设德才兼备教师队伍的目标,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尤其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研究,准确把握新时期、新阶段教师队伍建设新的特征和发展趋势;研究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和水平的新思路、新机制、新办法。
课题研究的总体思路是以提高教师队伍质量为核心,围绕教师队伍质量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和对策建议三个方面,采取纵横结合的办法展开研究,重点突出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课题研究分17个子课题,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提高中小学教师培养质量研究;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研究;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人事政策研究;提高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研究;提高中部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研究;提高东部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研究;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研究;提高城市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研究;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国际比较研究等。
湖南省大力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一、创新教师教育,为农村着力培养优秀教师
一是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2008tg8月,湖南省出台了《关于加强湖南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了新形势下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体系构架及政策措施。加大省市统筹力度,实行分级管理,整合优化现有师范教育资源,每个层次以一所省属师范院校为主体,科学配置和充分利用其他高校的师范教育资源,为农村补充高素质教师提供保障。
二是深化教师培养模式改革。根据新时期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特点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优化课程结构,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实践环节,并采取顶岗实习等措施,强化师范生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师范教育质量。2008年,湖南省进行了师范生顶岗实习的试点工作,首批152名学生在农村小学的顶岗实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是免费定向培养农村教师。2006年,启动了“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专项计划”。“十一五”期间省财政安排2个亿专项经费,为全省农村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农村乡镇以下小学免费定向培养五年制大专层次小学教师1万人。并逐年加大专项经费投入,扩大师范本科生免费定向培养规模,力争2015年前后全面实行农村中小学师资以本科师范院校为主免费定向培养。
二、强化教师培训,着力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
一是强化农村中小学校长教师全员培训。
二是实施农村薄弱学科教师专项培训。
三是建好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平台。
四是保障农村教师培训经费投入。
三、完善体制机制,着力保障与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一是依法理顺教师管理体制。2004年,省政府发文重申,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档案管理和考核奖惩等管理职能统一归口到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并将教师管理体制落实情况列入对县级政府及其党政主要负责人教育实绩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
二是完善落实农村教师扶持政策措施。针对湖南广大农村湖区、库区和山区人员分散、学校点多面广的实际,在执行国家编制标准的基础上,专门为农村学校安排了3%的附加编制,同时规定在校学生不足23人的教学点单独核定1名教师编制。
从1995年开始,连续五年每年按中小学教师总数增加2.5%的中级职务岗位职数,专项用于评聘乡镇以下中小学教师。2005年以来,凡在农村工作满20年、符合规定条件的乡镇以下教师可在3年内获得一次参评中小学中级职务的机会,凡没有中学高级教师的农村中学可至少允许1名符合条件教师申报中学高级教师任职资格。
三是建立健全对口帮扶的支教制度。多年来,组织经济较发达的长沙等6个市和8所高等院校对口扶持湘西自治州6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136所欠发达地区学校与民族贫困地区的农村学校开展了结对支教,7400余名受援学校教师接受了支援学校的培训,累计选派340多名民族地区中小学校长到较发达地区学校挂职锻炼。还通过巡教、走教、特级教师讲学等多种形式开展支教活动。
四是建立完善农村教师激励机制。设立乡村优秀教师专项奖,从2003年开始,对在县城以下农村学校从教15年以上的优秀教师进行奖励,已累计奖励1300余人;在特级教师评选中,明确规定80%的申报指标用于教学一线教师,重点保证农村教师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2008年,评选出特级教师343人,其中,农村一线教师260人,占75.8%;依法保障和改善农村教师待遇,完善农村教师的住房、医疗、养老和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机制,为他们扎根农村、安心执教创造良好的环境。
农村中小学教师“在编不在岗”问题及其对策
张勇成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自20世纪80年代“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之后,农村中小学不断出现“流师”现象,“在编不在岗”的中小学教师逐年增多,农村学校出现了“编足人少”或“编超人缺”的怪现象。就以笔者所在镇为例,全镇在编教职工为218人,实际在岗只有152人,在编不在岗的中小学教师为66人。其中,擅自离岗从商6人,老校长退居二线后未上班6人,年老体弱离岗病休13人,县镇借用21人,男满58岁女满53岁离岗退养20人,全镇在编不在岗的中小学教师占到了在编教职工总数的30%。如果扩大考察范围,全县中小学教师在编不在岗人员的数字会非常惊人。据统计,有的教师离岗长达20年之久,有的教师离岗后,在社会上已成了有钱的老板,但他们的人员编制仍在学校保留着。甚至个别离岗教师在离岗期间,其工资福利待遇分文不少,导致“在编在岗”教师愤愤不平,认为‘上班的不如不上班的”“干的不如闲的”。同时,这也在社会上造成了负面影响。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在编不在岗”问题成因
农村学校在编不在岗的教师情况如此普遍,人数如此之多,其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主要有6个方面。
1 市场经济利益驱动,求功近利
这类教师离岗时间大约在20世纪的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当时有两种因素促使个别教师不辞而别。一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搞活,社会上不断涌现出众多的专业户、暴发户、企业家、老板等,平时不那么显眼的人却成了百万富翁。对此,个别教师心理难以平衡,认为别人能干,我也能干,死守家门是不能发财的,于是自行跳出教门,涌入社会市场经济大潮之,中。二是当时地方政府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比较严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既不能按月发放,也不能足额发放,特别是地方性的工资部分往往得不到落实,有的地方拖欠教师工资长达两年之久。教师工资得不到保障,直接影响了教师生活的质量。因此,个别教师滋生了求功近利的思想,不愿守穷,索性自找门路外出经商。
2 “下海”大潮影响,离岗尝试
一段时期,个别党政干部有官不做,纷纷“下海”经商。当时,新闻媒体也纷纷相继报道“下海”成功之道。此时,个别教师坐立不安,充满着幻想,立志“下海”尝试,充当“弄潮儿”。于是他们向单位递交了申请书,要求停薪保职,离岗从事勤工俭学工作。在单位无权批准的情况下,他们跟着党政干部的“感觉”走,自行“下海”,有的创办了=企业,有的做起生意,有的在外还立了足,发了财。
3 民办学校兴起,高薪诱惑
多元化发展教育的政策出台后,民办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民办学校的创办需要大批的师资,在国家没有计划安排师资的情况下,这些学校则加大工资筹码以高薪来招聘教师。在金钱诱惑面前,个别教师动了心,来个“鸽子拣亮处飞”,离开了原单位,接受了民办学校的聘用。虽然原单位停发了他们的工资,但他们的人员编制仍然在学校保留着。
4 地方政府需要人才,直接调用
随着地方经济的不断发展,招商引资的力度不断加大,地方政府现有编制人员是不够用的,而人员的编制却很难增加。于是地方政府往往来个政府行为,在本镇学校里直接抽用教学人员。这些抽来的教学人员往往补充到党政办公室,有的抽到镇政府搞招商引资,有的委派到企业里抓管理,甚至个别教师被调用到政府当勤杂员。目前,笔者所在镇政府先后抽调了6名中小学教师到政府工作。这些被地方政府调用的教师,其工资福利待遇仍由学校发放。这些被调用到政府工作的教师,用在岗教师的话说,就是“吃的教育饭,干的政府事”。
5 年老体弱多病,政策限制
社会上有一种说法:“医生越老越值钱,教师越老越无用。”这种说法虽然不一定全面和准确,但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存在着。众所周知,医生治病主要靠脑力和经验的积累,教师从教不仅要靠脑力和经验,而且还要有充沛的精力。教师随着年龄的增大,往往精力不足,且难以接受新生事物,教学方法容易显得机械呆板,难以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所以大多数上了年纪的教师即使有工作热情,但也力不从心。由于退休年龄有政策的限制,在未达到退休年龄的情况下,一部分教师只得离岗休息,等待退休。据调查,一般来说,男满58岁、女满53岁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基本上不再站讲台了。就以笔者所在的镇为例,因年老体弱多病而无法从教的教师共有33人,占全镇在编教职工总数的15.1%。
6 “农进城”愿望,变通借用
由于城乡教育的不均衡,农村中小学教师不仅工作辛苦,而且在政策上也得不到实惠;相比之下,城里教师待遇优厚,工作环境优越,子女就读方便。因此,农村个别教师不能安心农村教育工作,他们总希望进城从教,通过托人情,拉关系,不惜代价朝城里挤。在没有人员编制的情况下,县城学校往往采取变通形式,通过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来个“借用”,艮队员编制、工资待遇仍在原农村学校,而工作在县城学校。像笔者所在镇的学校中,目前有18名中小学教师通过教育行政手段“借用”在县直学校,其中时间最长者已达8年之久。
笔者认为,农村中小学教师“在编不在岗”的问
题,不单纯是教育自身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究其根源,既有教育发展不均衡、城乡教育发展仍有较大差距的因素,也有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政策不够完善的因素;既有教师职业道德下滑、求功近利的思想在作怪的因素,也有人事管理不规范,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的因素。
二、农村中小教师“在编不在岗”问题解决策略
农村中小学校“在编不在岗”问题不仅挫伤了“在编在岗”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而且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直接损害了教育的良好形象。那么,如何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在编不在岗”的问题呢?笔者有如下建议。
1 全面登记,反复核实,合理分类
应以县为单位成立清理“在编不在岗”中小学教师工作领导小组,由县纪委、监察局牵头,会同教育、人事、财政等部门负责此项工作。在全县范围内对“在编不在岗”中小学教职工进行全面登记,着重登记离岗时间、原因、离岗期间原单位工资发放情况,以及离岗后现从事何种职业,等等。登记工作自下而上,做到一个不漏,一个不错。在基层学校全面登记的基础上,由县纪委牵头认真复核,并向社会公示,在核实公示无讹之后,由县清理“在编不在岗”中小学教师工作领导小组进行人员分类。可根据人员离岗的实际情况,分为擅自离岗、组织批准离岗、年老体弱无法工作离岗等多种类型,并根据不同类型拟订处理方案。
2 依法按规,区别类型,科学处理
在处理在编不在岗的中小学教职工过程中,既要坚持法律法规,又要讲究策略,注重人性化处理。对此,笔者有几点不成熟的想法。一是对于个别擅自离岗的教职工,应由教育行政部门发出书面通知,要求他们限期归队,如不愿归队的,由其本人提出书面申请,报请有关部门批准,予以辞职或辞聘;如果既不愿归队,又不愿办理有关手续的,应依据人事管理的有关规定予以辞退,并按工龄长短适当给予一次性的经济补助。二是对于借用到外系统的教职工,应本着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原则,限期归队,并由权威部门与借用单位做好协调工作,讲清教师属于专业人才,应对口使用,发展教育,乃是国家百年大计;如果借用单位确实需要,应通过人事管理部门予以移编。三是对于一些年老体弱多病的离岗教职工,应区别不同情况予以人性化的对待。对个别年老体弱能上班而不能上全班的教职工,应由学校分配其力所能及的工作;对个别身患绝症、精神病及传染疾病的教职工应放宽退休政策,批准提前退休或病退。四是对于“农进城”的借用教师,虽然在同一系统工作,但应理顺教育人事管理关系。如果借用单位有人员编制指标,应及时予以进编,达到人编合一;如果借用单位无人员编制指标的,应停止借用,予以退回原单位;如果不退回,原单位有权停发其工资,并报请上级有关部门批准予以辞职。
3 加强教育,建章立制,规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