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词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语文古诗词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古诗词论文

小学语文古诗词论文范文1

摘 要: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必要的内容之一,而古诗词中也有不同时期的历史与文化,是文化的载体之一,但因为小学生缺少古诗词的积累,不易理解古诗词的含义,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客观分析问题,改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文化,提高教学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文化承载

教育改革的深入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让其了解历史,提高自身的学习素养。因此,教师必须深度理解,浅层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传承传统文化,让其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力,形成发散性思维。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现状

(一)学生以死记硬背居多,缺少学习兴趣

很多教师采用的都是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背诵古诗词,并未真正理解其表达的内容,缺乏学习兴趣。

课上,教师只会用较短的时间讲解古诗词,然后让学生自主朗读与背诵,使学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可以记住,又在较短的时间内忘记,记忆不牢固,逐渐失去学习兴趣。这是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之一。

(二)教师教学水平较低,忽略了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

有的小学语文教师会偏重其他部分的教学,常常忽略古诗词,只用较短的时间讲解,剩余大部分时间来讲解现代文,没有给古诗词以足够的重视。另外,又因为教师教学水平较低,对古诗词的理解只停留于表面,并未深层解析古诗词中的含义,只是简单介绍作者及诗词的背景,增加学生理解上的疑惑,让古诗词的教学变得不完整。

(三)教师没有深层次理解古词

古诗词是文化的载体,从不同角度理解都可以得出多种内涵,有美好的意境,而很多教师虽然会对古诗词进行分析,但只是字面意思,机械式的分析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同时,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直接的感受是学习枯燥,很难感受到古诗词的美感,让学生的审美处于较低的水平。

上述的不足,会掩盖古诗词内容中包含的文化,不利于文化的承载。

二、完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对策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教学观念

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并以古诗词为载体,代代传承,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学生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学会知识,还可以通过了解古诗词创作的背景,知道历史的演变,激发自身的爱国情怀。为此,教师给予足够的重视,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发现其包含的文化性,深度了解古诗词所讲的内容,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实现文化的传承。

(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小学语文教师不可以只局限于自己现有的教学水平,而是要不断学习,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参考成功的教学案例,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让自己充分理解古诗词表达的内容,营造意境,引导学生在意境中学习知识,让其用发散性的思维从不同方面理解古诗词,形成自己的理解,帮助记忆。同时,教师还要了解古诗词中包含的文化,传递给学生。

(三)注重讲解古诗词的内涵与意境

古诗词会用寥寥数句话,概括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内容精练、语言优美,把读者带入古诗词所创造的情感意境中,而读者进入意境后,会在脑中形成古诗词描绘的画面。对此,教师要注重古诗词意境的讲解,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美感。另外,因为古诗词对人物及事物的描写词汇非常精练,按照字面的分析虽然可以理解古诗,但只停留于表面,所以,教师要逐字逐句地分析,和学生一起感受古诗词语言的魅力,而通过字、句的分析,学生可以用抽象的思维想象描绘的场景,结合当时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感受文化具有的魅力和作者的情感,让古诗词与文化背景相结合。

(四)创新教学方法,增加教学内容

好的学习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如果依然用传统的方法教学,会让课堂学习氛围僵化,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降低了学习效果,为了改变这一教学现状,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的改革,实现教学方法的革新,用新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机。另外,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除了古诗词内容的讲解外,还要适当向外延展,介绍作者的生平与当时的朝代,找到与某首诗或词内容相近的古诗词,做课外拓展练习,引导学生根据当时的文化理解古诗词,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问题以死记硬背居多,因此学生缺少学习兴趣,教师教学水平较低,忽略了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教师没有深层次理解古诗词。其对策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注重讲解古诗词的内涵与意境,创新教学方法,增加教学内容,从而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古诗词,了解古诗词背后的文化。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古诗词论文范文2

兴趣是驱使学生学习的动力,能够促使学生主动求知。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借助故事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快地融入学习情境。例如在学习《小儿垂钓》时,教师就可为学生设计一个故事:“同学们,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好不好?”学生听到后顿时精神饱满,竖起耳朵准备听故事。于是教师便给学生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有一位头发蓬乱的孩子拿着钓鱼竿来到了河边,想学大人的样子钓鱼,于是他坐在长了青苔的石头上,但是他的个头太小了,周围的草太高了,几乎把他的身子遮住了。可是他并不在意,眼睛一直盯着钓竿,一动不动。这个时候,有一个路人经过,看到了他,想去问路,这个孩子却急忙摆摆手。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听到这里,学生们纷纷展开想象,积极回答问题。此时教师可对学生提出表扬并继续问道:“你们觉得这个小男孩可爱吗?”学生再次展开讨论,小男孩的形象在学生们的脑海中越来越鲜活。随后教师便可导入诗词:“这个有趣的画面被唐朝的诗人胡令能看到了,因此就用诗歌的形式写了写来,题目是《小儿垂钓》,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下这首诗歌吧。”这时学生已经进入了积极的状态,后续教学就会非常轻松,与传统的释题以及释句教学相比效果更加显著,且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有利于高效实现教学目标。

除了讲故事外,教师还可通过“看故事”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媒体在渲染氛围以及创设情境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而内容则应当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入手,这样才能够唤醒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表达的需求。例如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时,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现相应的画面,让学生们能够了解诗歌中描述的场景,随后教师就可让学生描述自己的感受,这样学生不仅能够体会到诗意,还能够有效锻炼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诗词配乐作为落脚点,通过音乐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感悟诗词。在课堂上,只有抓住学生的兴趣,创新教学策略,才能使古诗词教学走出传统困境,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在阅读中品味诗词意境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读诵诗~,不仅要注意读音、节奏的准确,还应当强调入情入境,指导学生在读诵诗词的过程中体会古诗词的思想感情。在课堂上,可采取范读、领读或者讲读等形式,使学生熟读诗词,体会诗词含义。想要切身地体会诗词的含义,还应当掌握读诗词的要领。

1.知人论世鉴赏法

任何文体都是作者的思想与社会现实的体现,因此在欣赏诗词前应当对作者的创作背景进行详细了解。在学习古诗词前,教师应当先带领学生了解作者的经历与创作背景,如此便能使学生体会诗词的含义,还能够丰富相应的文化知识,从而有效提高语文素养,为今后品读其他作品打下基础。

2.推敲关键词句

诗词的字数较少,且有标准的格律,非常讲究字句的运用,作者需要将思想感情融入到有限的词句中,因此只要抓住关键词句的欣赏,就能够更直观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炼字炼句营造的妙境。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地渗透“以诗解诗”的概念,如此便能够使学生快速地融入情境,既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能帮助学生将之前学过的古诗词联系起来。

3.分析写作手法

“赋比兴”是古诗词里常用的写作手法,此外还有一些修辞手法以及表达方式,熟悉写作手法,对于读懂诗词来说非常关键。借助写作手法来欣赏诗词,不能采取单一标准,因为作者在诗词创作中经常还会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将内心情感具象化为外在形象的事物。诗词中较为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等,通过分析诗词中的修辞,就能够体会到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4.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古诗词一般都是以精炼的语言营造出深远的意境。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学生想要融入诗词的境界,就要依照诗词描绘的画面进行联想与想象。在教学中,教师讲解知识只能启发学生的想象,不能代替学生去想象,更不能代替学生品读诗词。因此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展开想象,如此才能够体会诗词的韵味,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在学白的《静夜思》时,学生对这首诗都非常熟悉,但是要深刻理解诗的含义,就要认真体会“举头、低头、思、望”几个动词。这些动词不是简单的动作,而是诗人因为思乡不能入眠,在望月时不经意间流露的动作。此时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自己当作诗人,体会一下漂泊他乡,月下难眠的思绪。从这些动作中,学生尝试着去体会诗人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

三、以读促写,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一些以读促写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1.借助诗词佳句进行读写训练

引用诗词佳句是开展读写结合的常用策略之一,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都是经典名篇,诗词佳句也多体现了作者的智慧与情感。而教学中带领学生在写作时恰当地借用所学诗词佳句,能够起到言约意丰的效果。例如在学习《望岳》时,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在理解诗词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写作片段的要求:内容没有具体限制,但是必须用到诗歌中的佳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果学生写出的句子内容丰富,非常精彩。设计此种教学环节,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含义,同时提高学生运用佳句的能力。

2.对古诗词进行改写

小学语文古诗词论文范文3

我是工作在xxx镇教育战线上的一名普通教师,1998年7月毕业于山东省淄博第二师范学校幼师专业,并被分配到敬仲中心小学任教。

在工作的五年时间里,我勤勤恳恳,扎扎实实,脚踏实地地做好一个教师的本职工作,认真完成学校领导交给我的任务,虚心向各位老教师和优秀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并注意不断阅读有关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的书籍,充实自我。在学校中,我担任的是语文教学的工作。从一开始的二年级语文教学,我便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由赵美花老师指导的“小语整改”实验。在实验中,我大量阅读了各种有关书籍,并认真向学校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请教和学习,多次观看优秀教师的观摩课录象,参加学校组织和镇、区组织的听课活动。同时,赵美花老师也多次到我校进行课堂教学指导。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各位教育前辈的帮助,我班学生的语文成绩在镇统考中名列前茅,同时我也在我校开展的“教案改革”研讨会上执教了一节区级公开课,受到于会领导和老师的好评。就在这一学期和学年的结束,我被评为“镇教科研先进个人”。在以后的三年中,我继续担任这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继续实践着“小语整改”实验的优越性。在这三年中,我所教班级的语文成绩一直在镇统考中名列前茅,我也连年被评为“镇教科研先进个人”“镇优秀教师”“镇教学新秀”和“镇教学能手”。

从1999年开始,我便担任了学校语文教研组长的职务,负责全校的教育科研工作,特别是诗文素养实验的研究工作。从潍坊实验小学学习回来,我便投入到该实验的紧张工作中去。搜集古代诗词,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古诗,根据难易程度编排成册,与另外几位教师一起编印了学校的实验教材《小学生诗文佳作选》共五册,并在全校进行了这项实验的推广。去年,我担任了四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同时继续担任学校语文教研组长职务,并负责学校诗文小组的训练工作。在这一年中,我牺牲了大部分的休息时间,研究教学,组织学校诗文小组训练。工夫不负有心人,在我的努力下,我所教四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成绩在镇组织的竞赛和统考中分列第一和第二,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同时,在我训练的诗文小组中,所有学生都能背诵古诗词300首以上,有六个人突破了500首。在今年七月份,区里组织的“基础教育现场会”上,区委书记和市教委副主任亲自检查学生背诵古诗情况,并做出了高度评价。在济南市教委组织对我校的参观中,省统战部领导对我校的视察中,我所组织的诗文小组展示均受到各位领导和教师的好评。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我的年终考核成绩被评为“优秀”,并被学校推荐评为“区优秀教师”。

在工作中,特别是在自己取得成绩的时候,我还善于总结自己的各种经验。在教学之余,我认真撰写各种教育论文,先后有许多篇文章在各种征文中获奖。其中,《论现代语文教学与诗文素养实验的结合》《古典诗词与现代教育的结合》等多篇论文获省创造教育研究会论文三等奖和一等奖。同时,我非常重视班内学生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我所教的许多学生在征文比赛中获奖。如:王新培同学在二年级时写的《动物运动会》,在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的看图作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孟晨同学在五年级所写的《游马踏湖》获“关爱淄博”征文二等奖;去年,有五名同学在全国校园文学征文中获奖,我个人也多次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小学语文古诗词论文范文4

关键词:艺术补白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2-0181-01

“补白”的神韵来自作者的弦外之音,其存在的价值,让读者通过看似平淡的文章内容,体悟出别样意蕴,个中滋味,各有千秋,正所谓“能探风雅无穷意”。

1 补白的艺术于小学语文阅读中的意义何在

1.1让文章形式更为清晰

学界有这样一种认知,即认为文学作品的内容及其存在的意义,只在于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结构图或是一个导向图让其参阅,自我感知,而文章内所留下的疑问、空白或是结局等都需要由每一读者按自己所想、所感去自行填补。这些缺失,就如同山水画作一般的意境,在这些看似“白”的缺失之中,通常充斥着无尽的“有”。所以,如何准确的导读文章、解析文字,便需要教师对文章进行深度剖析,探索文字之间流露的每一“意犹未尽”,并能够籍此引导学生根植文本,让这一抹“白”呼之欲出,倘徉于书外,从而提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擢升教学实效。

1.2使课文意蕴更为深远

文章不仅是跃然于纸上的只字片语,同时也是一面时代的回音壁,是文章作者于生命中某一时刻的独白,要明晰其内里所言,便需走进其心灵所在。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通常学生会因为对文章写作背景的不知情、对人物情感的不了解、对文字意蕴的不明白而无法真正的明晰文章的主旨。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文章“留白”处的“补白”,对他们体会文章情感与意指所在至关重要。如课文《早》中那一述说学生朝着行礼的地方――“东面正中有一幅画,画上古树底下伏着一只梅花鹿”,这句话但从字面而论,学生自是无法明白其实意,且教师也较难从字面上来阐述话语背后的引申意义。然而,如若将画作埋下的背景“补白”予以剖析,解答此处的疑问自是极其容易。正所谓“古树”自“古书”,“伏”、“鹿”即“福”、“禄”,若要得福禄,自当苦读书。这样一出“补白”,立体的呈现出了文章的主旨,让学生的思维能够更有广度,记忆亦倍加深刻。

2 补白的艺术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所在

2.1铺垫理解――补白于文章背景

近代文豪鲁迅道:“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许多文章的创作都有其特殊或独有的背景,而作者也可能藉此配以相当曲折的表现手法来含蓄的透露其写作意图,对文章这一时期背景的不明,或是对作者生平不曾了解,则对文章难有深切的把握,无法体味出作品蕴含的弦外之音。如学习《如梦令》时,应先懂得“读词先读人”的诗词赏析基础之道,所以教师应先行交代词人李清照的生平,让学生了解其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这样的一招“补白”,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继而对诗词的学习更为深入,还能引起学生对李清照的兴趣,于课后展开进一步的研读,实现了文学修养的培养。

2.2启发思维――补白于重点句式

重点句式往往是文章段落中心意思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通读全文、深度理解的关键之处,所以,在解析文中重点字词、句式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仔细研磨字词内涵,深入浅出,联系作者当其时生活环境与心理状态,细品出其于文中的言外之意。如学习《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时,通过对文内重点句式的概括与理解,发现其形式规律,教师可指导学生借鉴这类语言表现手法来开展迁移训练,作者借以园子内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种着庄家来暗喻其童年生活的自由愉悦,学生则可以此为例来模仿创作,在迁移中感受作者的遣词造句,表情达意,在练与写之中实现语言的积累与整合,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实现思维的飞跃。

2.3情感渗入――补白习得心理

特别是对于古诗词教学,古诗词的语句通常高度凝练,每一字词都经历了反复的推敲与仔细的斟酌,若能将情感真实深入,不仅有助于学生将精美诗句铭记于胸,还能更为准确掌握词句间的意境与作者情感,不经意间实现了重难点的突破。如在教学《珍珠鸟》一文时,现行赏文品词,感悟人鸟相亲的美好境界,在之后播放一组人与动物、人与人和谐友好的画面,请学生写下对“信赖”的感悟与体会,利用这一补白,得以使学生在练笔中触及文中精髓所在,深悟其蕴涵的深刻人文精神。学生浸润其中,在欣赏中想象,在想象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

2.4优化表达――补白于标点运用

标点符号是文章至关重要的“隔断”,其对于文章语言文字的准确传达、清晰理解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标点的留白,通常是以省略号的形式出现,是作者有意识留下的空白,由此,教师应当紧密结合作者写作实际与文章具体内容,充分调动想象力与发散思维,尽可能地去补白这一标点的空白,深化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感悟。 如学习《孔子游春》一文中省略号处的留白,体悟孔子在面对常见的流水绿波,却能从中发现深奥的道理,并懂得借此流水教导弟子,教给他们做人即如水一般,做真君子;要有德行,哺育众生,永不停歇;要有情义,谦下和顺;还要有志向,无惧无畏等等。这份补白艺术恰是课堂最需要的,给饱含丰富内涵的文本材料留有想象的空白,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补白、拓展、想象,挖掘其潜在的信息,使之在补白拓展中感悟文本内在的情感,实现思维与语言训练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古诗词论文范文5

我是工作在敬仲镇教育战线上的一名普通教师,1998年7月毕业于山东省淄博第二师范学校幼师专业,并被分配到敬仲中心小学任教。

在工作的五年时间里,我勤勤恳恳,扎扎实实,脚踏实地地做好一个教师的本职工作,认真完成学校领导交给我的任务,虚心向各位老教师和优秀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并注意不断阅读有关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的书籍,充实自我。在学校中,我担任的是语文教学的工作。从一开始的二年级语文教学,我便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由赵美花老师指导的“小语整改”实验。在实验中,我大量阅读了各种有关书籍,并认真向学校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请教和学习,多次观看优秀教师的观摩课录象,参加学校组织和镇、区组织的听课活动。同时,赵美花老师也多次到我校进行课堂教学指导。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各位教育前辈的帮助,我班学生的语文成绩在镇统考中名列前茅,同时我也在我校开展的“教案改革”研讨会上执教了一节区级公开课,受到于会领导和老师的好评。就在这一学期和学年的结束,我被评为“镇教科研先进个人”。在以后的三年中,我继续担任这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继续实践着“小语整改”实验的优越性。在这三年中,我所教班级的语文成绩一直在镇统考中名列前茅,我也连年被评为“镇教科研先进个人”“镇优秀教师”“镇教学新秀”和“镇教学能手”。

从1999年开始,我便担任了学校语文教研组长的职务,负责全校的教育科研工作,特别是诗文素养实验的研究工作。从潍坊实验小学学习回来,我便投入到该实验的紧张工作中去。搜集古代诗词,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古诗,根据难易程度编排成册,与另外几位教师一起编印了学校的实验教材《小学生诗文佳作选》共五册,并在全校进行了这项实验的推广。去年,我担任了四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同时继续担任学校语文教研组长职务,并负责学校诗文小组的训练工作。在这一年中,我牺牲了大部分的休息时间,研究教学,组织学校诗文小组训练。工夫不负有心人,在我的努力下,我所教四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成绩在镇组织的竞赛和统考中分列第一和第二,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同时,在我训练的诗文小组中,所有学生都能背诵古诗词300首以上,有六个人突破了500首。在今年七月份,区里组织的“基础教育现场会”上,区委书记和市教委副主任亲自检查学生背诵古诗情况,并做出了高度评价。在济南市教委组织对我校的参观中,省统战部领导对我校的视察中,我所组织的诗文小组展示均受到各位领导和教师的好评。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我的年终考核成绩被评为“优秀”,并被学校推荐评为“区优秀教师”。

在工作中,特别是在自己取得成绩的时候,我还善于总结自己的各种经验。在教学之余,我认真撰写各种教育论文,先后有许多篇文章在各种征文中获奖。其中,《论现代语文教学与诗文素养实验的结合》《古典诗词与现代教育的结合》等多篇论文获省创造教育研究会论文三等奖和一等奖。同时,我非常重视班内学生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我所教的许多学生在征文比赛中获奖。如:王新培同学在二年级时写的《动物运动会》,在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的看图作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孟晨同学在五年级所写的《游马踏湖》获“关爱淄博”征文二等奖;去年,有五名同学在全国校园文学征文中获奖,我个人也多次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小学语文古诗词论文范文6

不唯书,不唯上,不唯风,只唯实。下面围绕这个“实”字谈我所追寻的语文课。

第一,站着上课,上自己的课

“站着上课,上自己的课。”用窦桂梅老师的话说,“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文本我解读。”目前小语教学异常活跃,多种思想、观点、口号迭出,如同《瀑布》一诗中所说:“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似叠叠的浪涌上岸滩。”面对光怪陆离的时尚,面对朝三暮四的浮躁,面对眼花缭乱的提法、五花八门的口号,我们要内心淡定与从容,冷静理性地凝视、审视语文课堂与语文教学,做出自己教学行为的选择。例如对语文的定位:智力语文、诗意语文、情境语文、简单语文……在我看来,语文就是语文!语文就是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语文就是讲八个字:字词句篇,听说读写。其他无论哪一种提法,作为语文教学一个研究课题,无可厚非。但要给语文教学一个总体定位,不敢苟同。张三说一套,李四说一套,结果会乱套,广大教师会无所适从。

关于古诗教学,流行一种说法,淡化逐字逐句的讲解,强化情感的朗读。“淡化”论来自何处?朱光潜、朱自清两位重量级人物的分歧意见。朱光潜先生不赞成古诗讲解,朱自清先生则认为古诗非讲解不可。有位名师论文自称朱光潜派,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走朱自清的路,引领学生分析理解诗意,不过是非常艺术地进行。我是从理论到实践都是朱自清派,彻头彻尾的朱自清古诗讲解论的实践者、拥护者。理由很充分:如果不需要讲解,为什么还要出版那么多的古诗词鉴赏书?

最近,我到一个学校借班教学《回乡偶书》,我先要学生自己尝试理解,学生认为“回乡偶书”是“回到家乡偶尔捡到一本书”,“少小离家老大回”是“小儿子离开家,大儿子回来了”,学生从字面上的理解令人捧腹;“乡音无改”译成“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我问学生有问题吗?学生说没有。我问“口音”是什么意思?学生说“口里发出的声音”,你看又笑话了吧。曾经就古诗词的教学要不要逐句理解,我与同仁讨论,有位朋友持这样的观点:小学生嘛,对古诗词理解错了不要紧,长大了自然会知道。我说,假如这个观点成立,那么小学生做数学“1+1=3”,数学教师也不必纠正,长大了自己会知道。伟人在《实践论》中说:“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最近我习练文征明的字帖《屈原九歌》,有的句子不懂意思,习字进不了意境,心里别扭。我找来资料,在逐句理解后,写起来心里顺畅,下笔流畅。习字要理解字帖,读古诗可以不理解诗意吗?

前文提到:“只唯实。”这个“实”,包括中国的实情。中国目前的考试,仍然保留“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这样的试题,平时理解不过关,学生如何应试?我们讲素质教育不是不要应试,不要分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取得分数的途径不同。素质教育是通过教学改革,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正如一种形象的说法:你要鱼,给一张网;你要柴,给一把刀;你要粮,给一把锄。这样的教学,变无效为有效,变低效为高效,舍弃加班加点、题海战术、死记硬背,学生也能得到高分。应试教育则恰恰相反。

在上述理念、观点观照下,我教学《回乡偶书》定下“四会”目标:我会认、我会解、我会读、我会想。其中“我会理解”和“我会朗读”是重点,重点中的重点又是指导理解古诗的方法和朗读古诗的方法。我在“教后”笔记中坚定地写道:“为了学生的未来,不让学生一知半解。”

这是我第一个教学观:站着上课,上自己的课,而不是跪着上课,上别人的课。

第二,观摩课上成日常课,日常课当成观摩课上

如何评价语文课?什么样的课是好的语文课?我一直用两个标准。一个“时兴”标准:就是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一个“通俗”标准:一节课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听课教师凭听课笔记可以去上课。

“时兴”标准暂且不说,只说“通俗”标准。换个说法:既要好看,又要好吃。“好看”,有创新有突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好吃”,符合课标精神,实实在在,看得见、学得到、用得上,教师凭听课笔记就可以进课堂移植上课。有些课好“看”,但不好“吃”。例如为了一节课,光课件就要准备十天半月,这样不现实的观摩课,只有观赏价值,没有学习推广的价值。

日常课与观摩课是两个对应的概念。辩证地看,观摩课是特殊时间、特殊空间,教师扮演特殊的角色,面对特殊的教学对象。一般来说比日常课准备更充分,展示的过程更精彩,这可以理解。打个比方,今天有客人来,总要多弄一两个菜,让餐桌丰盛点。但是观摩课如果作秀、作假、表演,失去语文教学本真,这就成观摩教学之大忌!为什么又提出要把日常课当成观摩课上?那是因为有人上观摩课认认真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日常上课则马马虎虎,甚至不备课就进课堂,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连教态都有天壤之别。有学生说:“我希望天天上公开课。上公开课,老师特温和,笑得真美。平时可凶啦!”两种课两副面孔,不行,要有同样一副学生喜爱的面孔!

第三,上简单的课、艺术的课

《于丹〈庄子〉心得》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得到一张天下无双的良弓,爱不释手,但嫌外表不华美,于是请工匠加工刻上行猎图。这个工匠展示其绝技,雕上飞禽走兽,惟妙惟肖,持弓人满意了。可是他用力一拉,弓“啪”的一声断了。恰恰是这把良弓承受不了过多美丽的花纹图案。我们冷静想一想,世上万事万物都是由复杂变简单才美,才有生命力。

例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来访者与童子的对话,一问一答,而诗中将问话省略了,只留下童子的回答。如果将问话补充,就是常见的问答对话,白描无华:

“你师傅呢?”

“采药去了。”

“哪里采药?”

“就在这山里。”

“怎么看不见呢?”

“云雾太浓,当然看不见。”

三番问答,至少六句表达,贾岛以答句包问句,精简为20字,益见情深意切。就那么简单、明白,因为简单而美,美到极致,才流传千古。

我们的语文教学,本来简单可以做得更好,可一味追求华美,适得其反。例如,复杂的结构、复杂的程序、复杂的提问、复杂的手段,结果把自己和学生弄得苦不堪言。我曾邀请《翠鸟》的作者陈益清先生一同去听《翠鸟》的教学,执教教师从文章的结构、遣词造句到作者的写作意图等,引导学生分析讲解,滴水不漏。课后,益清先生感叹:“太难为我们的教师了。他讲的连我本人也没有想到。当时我的创作意图很简单,就是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你喜欢的东西,仔细观察它,就能写好它!”

还有一个笑话式教例。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师在教室里布灵堂,放哀乐,来校访的家长以为学校开追悼会,即返回。第二天另一个班上这篇课文,家长再次来访,走到校门口,又听到哀乐,心里狐疑:学校怎么接连死人啊!

语文课要上得简简单单,但光是简单还不行,还要有艺术。简单是艺术的简单,艺术是简单的艺术。打个比方,用一根红绳,绕出各式各样的吉祥物――“中国结”,既简单又艺术。

好多年前,我看到一节课,至今没忘。一位山里的教师,教学古诗《春晓》,怀里抱着不满周岁的孩子,一边晃孩子,一边带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怀里的孩子睡着了,课堂里的学生也昏昏欲睡。这恐怕是天底下最简单的语文课,但也是最无艺术的语文课、毫无美感的语文课,学生不是享受,而是受罪。

我赞同江苏特级教师潘文彬的一句话:“语文教学要行走在简单与不简单之间!”

第四,上实在的课、有效的课

从“效”字的角度将语文课堂分类,可分为:无效课、低效课、负效课、有效课、高效课。五类课,我追求有效课,或者叫“实效课”。例如二年级上册第30课《我是什么》第三自然段:“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有教师用表演法教学,引导学生表演怎么睡觉、散步、奔跑……试想,小孩子谁不懂这些概念呢?这样的课无效、低效。另一位教师教学这课,用以错求正法,错排语句,“平常我在池子里散步,在小溪里奔跑,在江河里跳舞,在海洋里睡觉。”与原文比较,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课文的排列正确?使学生得到一个正确的认识:注意恰当运用词语。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学到终身受用的知识。这个目标的确立,引出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用教材教”。“用教材教”的口号提出后,北京优秀青年教师吉亚春补全这个口号,提出“学生用教本学”,很有创意。教什么?学什么?课改提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从目前的语文教学状况看,三维只有两维得到落实: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以教本为依托,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是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我们语文教师万万不可忽视这个教学的大“效”。

第五,上创新的课、和谐的课

创新是大势所趋。从国家到行业,从集体到个人,从政治经济到文化教育,不创新没有活力。但创新不是赶时髦,不是猎奇,不是作秀。创新有个前提,就是“和谐”。和谐讲科学规律,离开科学规律,谈不上和谐,创而不新。当下流行一句话: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笑什么?笑你傻!笑你违背规律。例如《回乡偶书》中,“乡音无改鬓毛衰”,“衰”是生字,我起初设计用“字理识字”,讲解“衰”与“”(蓑)的关系,“衰”字的中间部分“口”字加“一”的字理,是古人穿的蓑衣上的扣眼和扣子。后来一想,二年级小朋友要装下这些知识,勉为其难,于是删除这一设计。再如有位教师进行识字教学,对本课只要求会认的字,教师不厌其烦,让学生说说怎么记住字形,挺复杂的字真难为一年级的学生了,怎么也说不清;有几个安排在本课书写,早已认识的熟字,教师却让学生每个字重新注上拼音,反复拼读。拼音的作用是拐棍,试想:当一个已经会走路的人,又硬把拐棍塞给他,让他拄着拐棍走路,行吗?教师如此处理识字教学,科学吗?难怪学生对教师有些违背规律的做法不以为然,甚至很烦。

什么是素质教育?我的理解:合乎教育教学规律,就是素质教育。任何创新不能离开规律,不能脱离实际,否则上帝就发笑。“天下的路千万条,条条道路通罗马。”我们走任何一条新路,前提是“和谐”。决定一堂课的和谐是多方面的:文与道、学与导、自主与合作、文本与体验、理解与感悟、预设与生成、学业与评价等等,如果在一个环节出现不和谐,就降低了课的质量。当然,完美无缺的教学也是没有的。

每人对课的认识不一样,追求不一样,当然课堂教学观也不一样。我谈的仅是个人观点,一家之言,意在引起大家思考、碰撞,找到一条顺乎自然的语文教学大道。这样,人一思考,上帝不是发笑,而是点头微笑!(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市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