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历史文化课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历史文化课论文范文1
关键词:活动理论;误区分析;优化设计
引言
基础教育中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存在着误差,对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的教学使用仅仅是替代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并没意识到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的支持、变革作用。由于教师对其认识不足,信息技术在优化课堂教学活动的作用并不突出,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偏离了正确的信息化道路。本文将从活动理论这一视角,重新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以便获得更有实际意义的教学设计思路。
一、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在课堂教学中将信息技术(多媒体、网络等)、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信息化学习资源和合适的信息技术学习方式,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同时,教学的目标也不仅仅是学生认知获得,还有信息技术技能、解决问题技能和思维方式的改变。此外,以先进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倡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知识的意义建构。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信息技术的课堂活动支持,实践中,教师对信息技术支持教学改革的存在一定的不信任,仅将其当作黑板一样的工具,具体存在以下四种问题:
1.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注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堂中使用信息技术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认知,从而提高学习质量。要达到此目的,信息技术的使用要符合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实际教学实践中,某些教师不顾教学内容的特点,只重视信息技术的使用形式。比如某位教师执教圆的认识时,为了演示圆的画法,利用3D建模做了一个圆规模型,并制作了一段三维动画。案例的结果表明,虽达到教学目标,但是费时又费力,用传统的教学手法同样可以做的,甚至教学效果要明显的多。信息技术使用过程中,不注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研究,只注重信息技术使用的形式,为创设教学情景而使用的音乐、动画、视频等,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给学生的认知过程带来干扰,影响态度、情感的培养。所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符合学生特点的信息技术,以待提高教学质量。
1.2信息技术代替传统媒体,教学手段单一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致使很多教师课堂中往往直接运用多媒体的展示代替传统的教学手段,但是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的使用并不能涵盖所有的教学内容,有些教学内容如数学、物理课程中的推导过程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黑板书写)等就可以很好的展现。
由于传统媒体教学手段具有其独特的长处,如黑板板书的可随时调整功能,模型的的空间结构功能,投影仪的静态展示功能,幻灯机的实景放大功能等等,这些都有较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使用十分方便,投资少,设备要求不高,因此至今仍具有很大的魅力。[2]并且传统的教学手段更有利于教师的灵活发挥,具有一定的延时性,给学生留出适当的思考时间。单纯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学生面对的只是机械的演示,减少了和教师互动的时间,效果并不比传统手段显著。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那些用其它教学手段难以表达或不能表达的内容作为制作多媒体课件的题材,把握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最佳时机和位置。
1.3信息技术的使用干扰学习活动的进行杜威曾指出,经验是通过个体的活动实现的。课堂中使用多媒体、计算机等技术也是为了促进学生认知,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对技术的误解,课堂中从开始到结束都在应用课件演示,使原来的教师的教变成观看计算机的演示,缺少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缺失教师的引导,减少了学生自我想象思考的时间,不利于自我知识的建构。尤其对于一些需要实际观察和动手实验的课程,若只是应用电脑进行演示教学,甚至取代学生的实际动手实验操作,会使学生产生依赖性和懒惰性,减少学生进行探索的机会和兴趣,错过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机会。实际教学时,可以采用计算机辅助实验课的教学与真实观察相结合,计算机实验演示与动手实验操作相结合。
1.4对学习评价的忽视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评价并不能只是简单的认为是学习结果的总结性评价,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变革,在教学过程中,一定的形成性评价是必要的,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对教学活动的自评、学生的评价及学生之间的评价结合一起,有助于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效果。
二、活动理论的核心特点
活动理论是一个交叉学科的理论,是研究在特定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下人的行为活动的理论。活动理论将人类认识的起点和心理发展的过程放在活动上,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有意识的学习)与外部实践活动是辩证统一的。活动不能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发生,意识也不能发生在活动情境之外。
2.1活动构成要素之间的互动活动系统包括六个要素:主体、工具、客体、分工、共同体和规则(Engestrm,1987)。活动系统里的构成要素并非稳定且互相独立,而是动态且持续不断地与其他构成要素互动。在活动系统中,主体、工具和客体是核心要素。也就是说,所有活动都是以客体为导向(object-oriented),是由人类(主体)通过工具作为媒介对客体进行改造来完成的。每种活动最终都产生一定的结果,这种结果可以是物质的、精神的或符号的。人类的行为活动处于社会文化的情境脉络中。而在活动系统中,规则、共同体和分工是对人类个体活动发生的社会文化环境因素的描述。共同体是活动主体所在群体,对学生来说,可能是学习小组或班集体等。规则是指对活动进行约束的明确的规定、法律、政策和惯例,以及潜在的社会规范、标准和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分工是指共同体内合作成员横向的任务分配,也指纵向的权力和地位分配(Engestrm,1999),即分工可以根据各活动的具体情况协商进行,也可以自上而下纵向组织。一个组织如何分工,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参与者的工作文化的性质和氛围。由此可见,这六个要素是互动联系的,共同制约着活动系统的活动进行。
2.2活动具有层次结构(hierarchicalstructure)活动理论认为,活动是由动机和目的联接的活动,是活动、行动和操作的完整体系。活动是有意识的过程,包括一连串的行动,行动又包括一连串的自动化的、无意识的操作。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双向动态的:活动可以分解成为行动,并最终被分解为操作;操作也有可能被打断而成为行动。
2.3活动以工具作为中介(toolmediation)活动理论认为人类活动必须以工具作为媒介。工具是人类(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手段。工具可以是像榔头、计算机等物的东西,也可以是像符号系统、程序语言、模式或启发等抽象的、精神上的东西。工具将活动主体与客体联系起来。工具不仅在活动自身的发展中形成,而且还保留了特定的社会、文化、历史色。因此,对特定文化工具的使用影响了个体外部行为的属性和内部心理机能的发展。
三、活动理论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过程的启示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也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对于学生而言,学生的学习由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的意义建构,成为积极的学习者。对于教师而言,不仅是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信息化,规则共同体分工工具主体客体结果活动行动操作同时他们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参与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所以信息技术参与下的课堂教学活动发生变革,提倡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活动理论自诞生之日起就反对以灌输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育,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就必须首先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在活动中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参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问题分析,活动理论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活动的启示如下:
3.1强调活动基本要素的分析课堂教学中使用使用信息技术后,教学活动中的基本要素有学生个体、学习工具(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学习内容和目标、遵循一定规则组成的学习共同体(班级或是小组)、小组内部分工和学习成果。
3.2强调活动流程的设计这里所说的活动是教学活动,因为信息技术的使用服务于课堂教学。现代科技手段应用于教学后,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应随之发生变化,课堂活动流程也会随之调整。活动是由一系列的行动和操作组成的,它们之间具有序列性和层次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亦须从活动、行动、操作的层级关系考虑,将每个活动分解为若干个行动或操作,并且将这些行动或操作序列化,形成连贯的活动流。
3.3强调工具的中介作用工具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重要中介。课堂学习活动中,工具是指学习活动的支撑环境,是学习活动得以开展和持续的技术条件,包括各种学习资源、认知工具、通讯交流工具和学习方法等(kuutti,1996)。
3.4强调活动的设计应体现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出发点,也是终结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活动系统中各要素的设计应遵循同一目标,体现同一性,有利于整个系统效率的提升。
3.5强调活动的设计体现学习者的个性特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知识建构。知识的建构需要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所以活动系统的设计注重学生原有的学习经验和兴趣特点等个性特征。
四、基于活动理论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设计
从以上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分析,结合活动理论对其实施过程中的理论借鉴,活动理论中,教学设计的最佳分析单位是活动,随着现代科技手段的发展,技术势必融合于教学、学习过程中,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下,活动设计的任务就是分析学习/教学活动系统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动态关系。
4.1确定活动系统的整体目标活动理论认为,活动是由动机和目的联接的活动。动机和目标是保证确认活动系统中的各要素复杂关系的重要因素,起到引导设计者和学习者正确行动的作用。学习活动的设计首先分析学习者的特征,根据学习者先前经验和个性特点以及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确定活动系统目标。
4.2确定活动任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活动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对学习内容的剖析和对学习者先前知识的了解,对学习内容的重新排序,以便确定活动任务。这一环节的进行,有助于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便于学习活动的开展。
4.3确定活动学习共同体根据学习者面对的多种类型的学习任务的综合程度,一般将学习任务分为三类:概念学习、问题解决和设计。对于不同的学科,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教学模式都不尽相同。教师依据不同的任务的特点,灵活选择不同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
4.4活动设计流程
1)活动规则的建立分析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学习主体特点将学习内容划分或重新排序选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学习/教学模式设计活动框架(各阶段的目标)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学习资源库设计活动策略和规则设计活动评价设计活动过程修正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加强活动中学习主体的交流沟通,制定共同规范,包括任务完成进程、学习者交流时间及教师指导时间和方法等。
2)活动工具的选择及学习资源的建设活动工具包括信息技术手段和传统的教学手段。工具的使用应遵循学习者的兴趣特点和学科内容,以激发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索的精神。资源环境的设计就是要求教师优化整合信息资源,围绕学生需要合理组织信息资源,并保证资源、信息的及时供给。
3)活动任务的细化活动任务的细化主要是教师作为设计者,遵循循序渐进的学习特点,将活动任务逐步划分为各个任务子系统,给予学生思考和自我建构的空间,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
4)教师的主导作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不等于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教师要定位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指导者、学习工具运用的帮助者、协作学习的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尤其是中小学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自制力有限,在以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为主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教师的主导地位就更加重要。
4.5活动评价的设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评价,活动的评价应是总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同时学习者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并反馈活动过程信息,教师对其是否达到目标进行总结,对结果进行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总结学习的优缺点,为后继学习积累经验。
五、结语
活动理论仅是作为优化框架应用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学习手段,是促使教学变化的催化剂,其与课程教学的融合过程是长期的过程。需要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才能达到深层次整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严育洪.新课程教学问题讨论与案例分析[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66.
[2]张晓燕.中学生物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应对措施[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3):71-73.
[3]戴维.H.乔纳森(2002):重温活动理论:作为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框架,乔纳森,兰德(2002);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余胜泉、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和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历史文化课论文范文2
思想品德课多由故事为主体,教学中如不注意在叙述事实材料时言简意赅地引导学生作深入领悟,不能升华事理,品德课就会演变成“故事课”。因此,在思想品德课中必须注重升华事理。
升华事理主要有三种方式:
1、由点到面的扩充式
课文中的事实材料是多样的,诸如一个事件,一段人物特写,或者人物的只言片语。授课时要通过启发诱导,运用联想、对比、展望,从这些个别的但却是典型材料的“点”扩充到范围广、影响大、层次新的“面”,使单一的事物之理得到扩展升华,燃起学生的高尚情感,加深教育力度。
2、由表及里的深化式
课文中有些事实材料,经过点染,才能使学生透彻领悟其深刻意义。经过教育的揭示与深入提炼,学生才能取其愉悦而兴奋,知其情节而满足。如同从沙砾中发掘出闪亮的金子,从蚌贝中发现耀眼的珍珠,使学生更多增加追求“真、善、美”的志趣。
3、由此及彼的引申式
其中主要的是教师常用的设境式升华方式,既由一个感人的闪光镜头推想出另一些紧扣题旨的情境,并寓理于情境之中,达到事、情、理的高度融合,还有粘连式,既由课文本义转换升华成理性色彩的意义。
历史文化课论文范文3
1.1对人事档案工作的重视不够一直以来,由于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内部性、保密性很强的工作,是一项并不引人注目、默默无闻的工作,因此,有些单位领导对人事档案的重要作用缺乏足够的重视,认为抓事业发展是硬指标,抓档案管理是软任务,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一是认为选人用人重在现实表现,档案没有多大的作用;二是认为人事档案工作就是简单的收存材料,只要“守好摊”,确保档案不丢失,能应付外调、查档就行了。没有把人事档案管理作为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来抓。同时,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人才流动日趋活跃,但在人才流动的过程中,相当一部分人对个人档案的作用认识不足,认为选用、用人重在笔试、面试环节,人事档案不外乎是个人简历而已,没有多大的作用。在这种思想下,就出现了有些单位只用人、而无档案,新招聘人员的人事档案还长期滞留在原单位或人才交流中心的现象,未能实行“档随人走”,而是“人档分离”“、有人无档”。
1.2档案管理不规范人事档案的收集工作一直是档案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由于需要入档的材料太多,加之有些单位、部门及干部、职工个人对其重视不够,因此不能及时将一些学籍档案、培训、考核、奖励等材料送交档案管理部门分类明细整理并归档,导致部分档案材料内容不完整,不能跟上个人经历的变化。另外,现在存档材料的纸张大小不一,以致原规格的档案盒存放不下。有的人的档案里出生年月、工作时间填写的不准确,档案中有多个年龄、工作时间前后不一致,有些人的档案中个人履历表填写不完整,有许多必填栏目空白,难以反映个人真实情况,有些人的档案材料填写时字迹潦草,难以辨认,有的还用复印件代替原件或用原珠笔填写等,这都严重影响了档案质量,给人事管理工作造成了很多困难。
1.3硬件设施不到位有的单位受办公条件的限制,没有专用的档案库房,档案室与办公室为一体,保管条件相对较差,既影响正常办公,又影响档案管理。有的单位档案室建设不标准、不规范,基础设施差,防火、防水、防虫、防霉等设备不配套,防盗设施也不具备,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这些情况对于档案的长期安全保管也造成了隐患。
1.4人事档案的现代化管理明显滞后如今的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期,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早已用电子档案取代了纸质档案,并通过网络,实现人事档案资源社会共享。同发达国家、先进地区的信息化档案管理相比,我们的档案管理手段和方法还是显得陈旧、落后。目前,大多数人事档案的管理基本上还是采取手工操作的传统管理模式,没有把一些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技术应用到人事档案工作中,使档案工作者忙于日常繁杂、冗长的折、装、查、找的具体工作中,既费时、费力、效率低下,也不利于检索利用,阻碍了档案工作的科学化、标准化管理。
2做好人事档案管理的对策和思考
2.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事档案工作者的素质要提高人事档案的管理水平,一是应依照《人事档案工作条例》的规定,按规定配备政治可靠、作风正派、责任心强的干部从事档案工作,保证档案员的素质。二是严把队伍的进口关,实行执业资格证书制度,凡从事人事档案工作的人必须经过考核,合格的发给档案执业资格证书,“准入”上岗;三是加强培训。从政治思想、业务能力等方面对档案人员进行综合培训,同时鼓励档案人员学习计算机、网络应用、信息管理等现代化管理知识,使之能够适应人事档案工作的素质要求。四是增强档案工作者的事业心、责任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繁杂、单调、艰苦细致的服务性工作,档案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档案工作在组织人事部门的作用,在工作岗位上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做到“眼勤”“、手勤”、“腿勤”,立足岗位创业绩,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
2.2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人事档案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提高档案管理水平的基础,同时也是保证档案管理质量的最佳手段。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为提高档案现代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因此,在人事档案管理中,应建立人事档案信息数据库系统,实施人事档案的动态化管理。可以利用计算机、扫描仪、数据库管理软件等现代化设备和技术,将文字、图片、声像等资料转变成数据资料,比如把个人照片、基本信息、岗位变动、职务职称晋升、工资、奖惩、教育培训等动态信息转变成数据资料,实现人事档案纸质与数据格式并存,根据需要,通过屏幕查阅有关内容,同时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进行人事档案管理创新,在档案的查阅、借阅、归档、检索等日常工作方面实行计算机操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准确的人事信息和数据。
2.3推行人事档案科学化管理人事档案的科学化管理,就是把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应用于人事档案管理,以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延长人事档案寿命的目的。推行科学化管理,是人事档案服务于人事制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是推动人事档案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考虑如何推行人事档案的科学化管理:首先,档案管理人员应全面熟悉和了解《档案法》、《人事档案管理条例》、《档案整理工作细则》等有关法规条例,提高业务水平和规范管理能力;其次,要强化规范管理意识,加强各项制度建设,严格工作程序,做到人事档案管理流程规范、档案内容规范、科学分类规范。其次,要严格执行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即:查、借阅档案制度、收集归档制度、保管保密制度等,使档案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第三,建立收集归档联系制度,及时全面地收集新的人事管理数据,不断充实档案材料内容。在日常工作中,应随时了解掌握和收集员工在各项工作中的奖惩情况、教育培训情况等,一旦发生变化,及时的补充到档案和信息数据库中,为信息利用增添新鲜内容,这是住处化管理的基础工作。
2.4提高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拓展其价值的开发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离不开领导层面的重视,在新时期,要充分开发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价值,通过分析人事档案的信息,对人才进行科学合理的归类、组合,并根据员工的日常工作表现,建立相应的培训督导机制,深度挖掘档案信息的利用价值。通过比较员工的纵向档案信息的变化,梳理出员工的个人工作变化轨迹,在此基础上落实员工的管理考核政策,实现档案管理价值的最大化。与此同时,还要学习优秀公司的先进人事档案管理策略,深化档案管理工作的内涵,把人事管理同档案管理相互有机结合,促进内部员工组织关系的和谐顺畅发展。
3结束语
历史文化课论文范文4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重要手段。化学实验特有的客观性、生动性、直观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但随着越来越多的毫无悬念的验证性实验教学的进行,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必须改进实验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参与、体验过程。不仅要让学生动手实验,还要让学生设计实验,使学生对实验充满兴趣。在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操作的基础上,引入设计性实验,鼓励和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观察现象和分析问题。例:给学生布置一个作业:校实验员在实验室发现一瓶无色溶液,其标签已经腐蚀掉一半,残存的标签纸上写着K,请你帮助该老师重新贴好标签纸。学生可以自行假设,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当然答案可以是多种的。
二、贴近生产生活,进行实践探究
在具体的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物质引入所学的知识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机物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得很多的一类物质,人类吃的和穿的基本上全是有机物”。学生立即就会联想到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东西:米饭、肉、油、蔬菜,水果,服装……这些东西都是有机物?主要成分是什么?对身体有什么作用?例如:把成熟的苹果梨和生的香蕉放在一起,香蕉会熟得快些,加深了学生对乙烯性质、用途的理解;介绍松花皮蛋中的”松花”是碱与蛋白质分解出的氨基酸反应来的,让学生有了对蛋白质和氨基酸的了解;碱性物质可降低农药的药性、如何鉴别真假皮革、食品中的添加剂常识、高温加热煮沸和酒精消毒作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使学生感到学化学生动有趣,他们也愿意用所学化学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事实上,学生利用学校实验室进行实验探究是有限的,但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许多探究实验都可以在家里完成,正确引导学生做好家庭实验,可以大大减轻学校的负担。教师应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用品和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器材,或替代实验用的化学药品。这样既有助于把“活动与探究”延伸到校外,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节约和环保意识。案例1:生活中哪些是过滤操作?哪些是蒸馏操作?哪些是蒸发操作?案例2:让学生思考,喝水丢弃的塑料饮料瓶有什么作用?(可以用塑料饮料瓶的上半截可作漏斗,下半截作烧杯,用塑料饮料瓶也可制作储气瓶、洗气瓶。)案例3:可以用注射器、输液管制成充气、抽气装置。引导学生用家中现有的用品,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实践探究:用醋酸除去水垢、铁锈的反应;食醋与鸡蛋壳的反应;土豆中的淀粉与碘酒的显色反应;水果电池;SO2和氯气的漂白性(用鲜花);分子的立体构型;晶胞的分析可以用不同大小的球形组装。家庭小实验不仅增长知识,培养能力,而且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物质和现象入手,让学生发现问题并展开探究,使学生自主地获得有关知识和经验。新课程充分体现了STS(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思想,从真实问题入手展开学习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培养学生主动观察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宋代教育家朱熹曾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这句话充分说明兴趣对学习有重要意义,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亲自动手不仅能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在享受实验乐趣的同时,更要注意实验的过程。例如:任何一个化学实验都包括实验装置、试剂、操作和现象等几个部分,在实验装置中,则包含仪器、仪器的连接方法、各部分的作用、使用注意事项等;在操作中则包括装配拆卸顺序、操作步骤、实验条件和注意事项;在试剂中,主要表现在颜色、状态、气味、规格、取量等方面;在实验现象中,则包含颜色、状态、气体、沉淀、分层、声音、光、热、溶解等。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观察,学生会逐步掌握有目的地选择重点观察的方法。特别是一些异常现象,最后对观察的各种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科学结论,甚至还会有新的收获,这样比课后去记效率高的多,既节省了时间,又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养成经常设疑的习惯,应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佳处设疑。因为适当的目标设置能唤起对象的多种需要。例如:在学到氢氧化钠的性质时,向学生介绍CO2能与NaOH溶液反应,但生成的碳酸钠是易溶于水的物质(无浑浊出现),反应前后没有明显的现象,难以使学生通过观察现象确定发生了化学反应。如何把这一难点分化,我想到了用塑料饮料瓶进行这一实验,在课前用向上排气法收集满一塑料瓶二氧化碳气体(瓶洗净、干燥、透明),盖好瓶盖备用。实验时,打开瓶盖,倒入少量浓氢氧化钠溶液,迅速旋紧瓶盖,振荡。可以看到塑料饮料瓶迅速变瘪并伴随着“咯,咯”的响声(说明二氧化碳参与了反应)。立即又提问能用什么方法让塑料饮料瓶恢复原状,并让学生亲自上来实验,一会儿塑料饮料瓶又鼓了起来,学生觉得很有趣。课堂教学不应局限于书本知识,要结合每节课的具体特点集多种情境于一体,创造“发现情境”的机会,营造可供学生积极探索的创造氛围,让学生评价、思考、解答。
四、注重对比教学和典型教学
历史文化课论文范文5
关键词:TM1300H.324G.723.1H.263
引言
1996年ITU-T制订了在PSTN上传输多媒体信息的H.324系列标准建议,主要包括视频编解码(VideoCodec)H.263标准、信息流分组复用(Multiplex)H.223标准、通信控制规程(Control)H.245标准、低码率语音编码(SpeechCodec)G.723.1标准以及调制解调器(Modem)V.34bis标准等。其中G.723.1协议可将64Kb/s的PCM语音信号压缩至6.3Kb/s甚至5.3Kb/s,H.263协议可将视频信息压缩到20Kb/s左右;因此,压缩后的语音和图像信号的码速率低于28.8Kb/s,而V34调制解调器已实现了PSTN上的33.6Kb/s码速率的传输。这样,就可以在普通模拟电话网络(PSTN)上利用V.34调制解调器实现实时传输多媒体信息。
H.324终端可以有两种实现形式:基于PC机支持的可视电话终端和无需PC机支持的“独立式”可视电话终端。前者需要PC机、摄像头、视频捕获卡、内置或外置Modem;后者需要将显示器、摄像头、普通电话集成一体,形成一独立的小型可视电话终端。本文介绍的可视电话终端属于后者。它是以Philips公司的TM1300多媒体DSP为核心来实现的,主要包括话音和图像的采集、编解码、显示、回放,码流复用及通信控制等功能模块。
1TM1300处理器简介
TM1300是Philips公司于1997年以来推出的系列多媒体DSPTrimedia的最新一款性能优良的多媒体处理芯片。它以多媒体处理和通信功能为主,融合了CPU芯片原有的计算功能,已广泛应用于多媒体专用设备、家电及宽带通信设备。TM1300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
TM1300特别针对数字视频和音频应用进行了结构优化,集成视频输入、输出接口,音频输入、输出接口以及通信线路接口等围设备。其核心32位的处理器,能够进行32位的线性寻址,寻址能力可达到4GB;同时,它含有128个通用寄存器,这些寄存器不像其它DSP的寄存器那样分段,所有的操作都可以使用这些寄存器,其核心处理器采用的是VLIW(VeryLongInstructionWord)超长指令字结构,可以在每一个时钟周期内同时进行5个操作。VLIW结构还可以减少处理器的工作量,核心CPU的运行由实时操作系统内核进行控制。相互独立的多媒体输入、输出单元可以接收和输出格式化数据。TM1300提供4个通用的定时器,其中三个可被编程用来产生CPU时钟周期、数据/指令断点、Cache跟踪、音频/视频时钟等等。其SPDIF输出单元可输出高速的串行数据流,主要应用于向外部音频设备输出SPDIF格式的数字音频数据。由于数据流内容完全由软件控制,因此,SPDIF输出单元也可用作通用的高速输出设备,如UART。TM1300内部有专用的16KB的数据高速缓存和32KB的指令高速缓存,并且数据高速缓存是双端口的,允许同时进行双向访问。此外,TM1300还带有一些专用的协处理器和专用的多媒体指令,其内部和功能单元之间通过一个高性能的总线和存储系统进行通信,开发者可以充分利用TM1300硬件体系结构的特性,提高视频、音频编解码算法的运算速度。变长解码协处理器(VLDCOPROCESSOR)可以完成H.261、H.263、MPEG-1、MPEG-2和MPEG-4码流的哈夫曼解码;图像协处理器ICP(ImageCoprocessor)可以在不需CPU参与的情况下对图像进行缩放和滤波处理。
多媒体应用要求系统资源和活动得到高效的管理,TM1300处理器支持pSOC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内核,pSOS操作系统由美国ISI(IntegratedSystemInc)公司开发。它基于开放式操作系统标准,并且针对多媒体应用作了专门的优化。pSOS真正实现了抢先式、基于优先级的任务调度及合理的中断处理。内核保证在任务时刻,正在运行的任务在所有准备好的任务中具有最高的优先级,更高优先级的外部事件可以抢先改变调度的行为,通过改变抢先特性,或调度任务时间片,用户可以改变调度的行为。PSOS还具有以下特点:动态的、基于对象的多任务及动态的存储分析;灵活的计时管理和时钟服务;先进的错误处理和故障恢复等。pSOS操作系统在内核层将与硬件有关的操作放在一个模块中,对系统服务层以上则屏蔽了具体的硬件特性。
2可视电话终端构成与工作原理
2.1系统框图和工作原理
图2是基于TM1300的“独立式”可视电话终端的基本框图。图2右边的的EEPROM、Flash存储器和SDRAM可分别看作PC中的BIOS、HARDDISK(硬盘)和RAM(内存),V.34/ISDN为通信端口。在给终端加电后,TM1300首先从EEPROM中读取系统启动的一些重要信息,例如CPU工作的时钟频率,SDRAM的大小等信息。然后CPU从EEPROM中把启动程序读入SDRAM,再由启动程序把FLASHMEMORY中的主程序读入SDRAM并开始执行。图2左边的视频输入/输出(VI/VO)单元和音频输入/输出(AI/AO)单元功能描述如下:
(1)视频输入/输出单元(Videoin/Videoout)
视频输入单元接收符合CCIR601/CCIR656标准的YUV4:2:2格式的数据。数据在输入后先被拆分成独立的Y、U、V数据,然后送入SDRAM中。另外,可根据需要对输入的视频数据进行水平方向的亚采样。视频输出单元输出符合CCIR601/CCIR656格式的视频数据,它还可对输出的数据进行内插,以使亚采样后的数据恢复为640点/行或720点/行。
(2)音频输入/输出单元(Audioin/Audioout)
音频输入/输出单元分别与串行的ADC(模数转换)、DAC(数模转换)芯片相连,采样时钟受TM1300控制,采样频率可从直流到100kHz。输入输出的数据可是8位或16位的串行单声道立体声数据。
本终端工作过程简述如下:首先,本地A机摄像头输入数据,经视频解码器解码转换为符号CCIR601/CCIR656标准的YUV4:2:2格式的数据,同时麦克风输入的数据经音频编解码器解码完成A/D转换。解码后的音频、视频数据随即传送给TM1300的音频、视频输入端品,TM1300将输入的数据分别按G.723.1和H.263协议编码,然后以H.223标准实现对音频、视频数据流复用,再按H.245规程将复用后的数据流经V.34或ISDN通信端口发送至传输网,传送到远端B机。B机收到A机传送过来的数据后,先以H.223标准对音频、视频数据流解复用,然后分别完成基于G.723.1和H.263协议的音频、视频解码,再由音频、视频输出端口发送给音频、视频编码器,经编码转换后由喇叭、电视机输出。B机传送给A机的数据处理过程如此相同,这样通信的双方就实现了可视电话通信。
2.2芯片的选择
在本终端中,TM1300的主要芯片的选取情况如下:
①视频解码器。本方案选用了Philips公司的SAA7113,实现视频A/D变换,反混迭滤波,线性相位锁定,行、场同步信号检测,数字亮度分离等功能;能够将NTSC、PAL或CVBS等模拟视频信号解码为符合CCIR601/CCIR656标准的YUV4:2:2格式的数字视频信号。
②视频编码器。选用Philips公司的SAA7121,将输入的数字YUV视频数据编码为NTSC、PAL或CVBS等模拟视频信号输出。
③音频编解码器。选用Philips公司的UDA1344,该芯片将A/D和D/A转换功能集于一身,可以对麦克风输入的模拟声音信号进行A/D转换成为数字信号,形成串行数字音频流送到TM1300的音频输入口。同时,它也可将从VO输入的数字信号进行D/A转换成模拟立体声信号,然后输出至喇叭;
④SDRAM。选用三星公司的K4S641632E_TI/P75,其存储结构为1M×16Bit×4Banks,工作速度可达到133MHZ,选用高速、大容量的SDRAM可为今后的系统升级提供方便;
⑤Flash。用于存储主程度,它是一种高密度、高稳定性、低成本、可快速擦写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它与ROM、EPROM相比,提供了更高的性能,更大的灵活性;与SRAM、EEPROM相比,它有更高的密度和更合理的价格。这里选择是AMD公司的AM29LV400BT芯片,它内部有32个128位可擦除块,存储容量为32M位,数据线可选择为8位或16位。
历史文化课论文范文6
一、可以更清晰地认识传统文化
文化不是孤立的现象,是和特定历史时期的地理、政治、经济紧密相连的。我们了解了文化背后相关的历史背景后,就可以从全局去观察传统文化的来龙去脉,从而帮助我们准确把握文化的内涵和本质所在。例如,教师在讲述诸子百家思想时,春秋战国时期是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正是经济上井田制的瓦解,政治上分封制的破坏,周王室的衰微,社会上“士”阶层的壮大,教育上私学教育兴起,不同阶层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动荡如何治理的看法,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学术繁荣的景象。
二、可以加深对文化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儒家文化时,就可以将春秋战国时期、汉代以及宋元、明清时期的儒家文化进行纵向比较,分析其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上有哪些不同。同时,对于同一时期不同地域的文明进行横向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将传统文化放在特定的时空去考查,从而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
三、通过历史教学法来促进传统文化学习
通过历史教学法来学习传统文化,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材料解析法。
如对于儒家的“义利观”的讲解,可选用如下材料: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孔子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董仲舒
“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天下之事惟义利而已。”――程颢
“体民之情,遂民之欲。”――戴震
思考:不同时期义利观'有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和影响有哪些?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进行思考,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又能加深对传统思想文化的深刻认识和理解。
2.专题探究法。
以某一主题来引领学生,如利用历史资源查找并列举诸子百家中“人本主义”思想这一主题,让学生自学,自己找材料,做读书笔记,再展开讨论,鉴别剔除,形成观点。这样既能延伸课本知识,又能启发学生思维,同时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通过采用具有历史教学特色的教学方法,学习传统文化,在习得知识的同时,能培养创新能力。
四、通过历史人物学习,来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文化的核心是为人之道”,也就是说文化的最高层面是社会道德,它是文化的精髓所在。而社会道德往往承载在优秀历史人物身上,体现在他们嘉言懿行上。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情感和价值观教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无数仁人志士,他们或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或有振聋发聩的言论,这些历史人物的言行举止,已经升华为中华传统美德,成为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动力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这一点上,历史学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优势。
五、历史学科通过大量的史实,来支持、印证传统文化里的思想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