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赏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鹊桥仙赏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鹊桥仙赏析

鹊桥仙赏析范文1

【关键词】诗歌鉴赏 考点阐释 复习目标 重点难点 方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a)-0157-01

1 考点阐释

(I)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能力层级为D级。

2 复习目标

2.1明确考点内容,把握诗歌鉴赏的基本题型。

2.2了解近六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特点。

2.3感悟诗歌鉴赏应积累的基础知识。

2.4感悟鉴赏的基本步骤和解题技巧。

3 重难点

3.1重点熟悉近六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题型特点。

3.2难点从近六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问答模式、详解,感悟解题技巧。

4 方法指导

自主阅读资料,独立解答07—12高考诗歌鉴赏题,总结近六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题型特点。

5 学时安排

一课时预习,一课时展示。

6 直击湖北高考

6.1链接2012年高考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邹明府游灵武[注]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4分)

6.2链接2011年高考题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登城

刘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望湖楼晚景

苏轼

横凤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口口口口,《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2分)

(2)两诗第一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2分)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6.3链接2010年高考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注】争:怎。

(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

(2)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4分)

6.4链接2009年高考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西溪无相院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4分)

(2)笫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4分)

7 问题探究(方法:1独立思考2小组讨论3展示交流4对抗质疑)

7.1近六年来,诗歌鉴赏题的选材范围、设题模式

7.2应对高考应具备的诗歌鉴赏知识

7.3解读诗歌的方法

7.4诗歌鉴赏的基本步骤

7.5解题技巧、解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8 点拨提升

8.1点拨提升

鹊桥仙赏析范文2

陆 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作者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赏析】

公元1172年冬,陆游离开南郑,第二年春天在成都任职,之后又在四川滞留了六年。据夏承焘《放翁词编年笺注》,此词就写于这段时间。

杜鹃,在蜀也是常见的暮春而鸣。它又名杜宇、子规,古人曾赋予它很多意义,蜀人更把它编成了一个哀凄动人的故事。因此,这种鸟的啼鸣常引起人们的许多联想,住在蜀地的文士关于杜鹃的吟咏当然就更多,杜甫入蜀就有不少这样的作品。陆游在成都时的心情本来就不大好,再加上他“夜闻杜鹃”,自然会惊动敏感的心弦而思绪万千了。

上片描述杜鹃夜啼的情景。词人从景物写起:“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茅檐”“蓬窗”指其简陋的寓所。当然,陆游住所未必如此,这样写无非是形容客居的萧条。在这样的寓所里,坐在昏黄的灯下,他该是多么寂寥!同时又“连江风雨”,其愁绪便跃然纸上。“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这时他听到了杜鹃的啼叫,但又不直接写,而是先反衬一笔:莺燕无声使得鹃啼显得分外清晰、刺耳;莺燕在早春显得特别活跃,一到晚春便悄然无声了,对这“无声”的怨悱,就是对“有声”的厌烦。“总”字传达出了那种怨责、无奈的情味。接着再泛写一笔:“但月夜、常啼杜宇。”月夜的鹃啼是很凄楚的,何况是此时此境!“常啼”显出这刺激不是一天两天,这样写是为了加强此夜闻鹃啼的感受。

鹊桥仙赏析范文3

关键词:古诗文诵读; 兴趣; 乐趣; 意趣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94-001

[案例背景]

“腹有诗书气自华”,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小学时期是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为其开启一扇诗文之窗,让其接触最具文化价值的古诗文,开启其智慧,培养其品德,是所有语文老师的天职。在教学实践中,我积极探索语文学科教学和古典文学熏陶之间的关系,通过唤起兴趣、诱发乐趣、体味意趣三个步骤,努力倡导古诗文诵读,使学生了解祖国的优秀文化,含英咀华,探寻意境,感受萦回在意境里的美好情思,提升文学素养。

[过程陈述]

第一步,创设情境,唤起兴趣

首先在语文课上,我想方设法多用些古诗名句,并引导鼓励学生用诗句回答问题,营造学习古诗文的氛围。在学习《黄果树瀑布》时,引导学生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脍炙人口的诗句回答问题,课文结束时,自编一首小诗总结课文:小雨薄雾黄果树,一路浓阴一路泉。山中卧听交响乐,孕育生机润心田。这样不仅读出了课文的诗意,也使我的语文课诗意飞扬,更让学生喜欢上了这些诗文。

“老师,我要背!”就在我看到学生中午自习无所事事时,布置他们每天背诵一首古诗,不到一个星期,好多同学围着我要求背诗。这时,我知道,一段时间以来的引导、激发起了作用。他们手拿各类古诗文书籍或者文曲星,争先恐后地前来背书,有的学生不甘于背诵短小的诗篇,开始背诵长诗,比如《长恨歌》《琵琶行》等,也有些学生把目标投向古文,争相传阅背诵《岳阳楼记》《出师表》《滕王阁序》等名篇。另外,他们还会比篇数,比字数,比速度,诵读古诗文之风蔚成。

第二步,提升兴趣,诱发乐趣

为了提升兴趣,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也为了让他们能更好地理解这些诗歌,每星期我拿出一节语文课让学生轮流做老师,诵读赏析诗歌。因为他们生性活泼,课堂上他们会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讲解诗歌。有的学生让小组竞赛,有的让大家表演,有的让大家作画……有个学生在准备赏析《鹊桥仙》时,让大家把它谱写成歌,分组来唱。学生不会谱曲,会把课上成什么样子呢?我说出了自己的担忧,那位学生拍着自己的胸脯说:“老师,放心,我会帮助他们做好准备的。”说实话,上课前我着实捏了一把汗。可让我惊喜的是,课上每个组都选择了与诗歌意境相符的曲子,比如《蒹葭》《明月几时有》等。大家唱得非常好,唱出了诗歌的音韵美。那一刻,我震撼了!后来大家争着备课上课,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诠释这些诗文。

第三步,引导创作,体味意趣

一段时间的诵读后,学生由最初的对古诗文的喜爱到关注,再由关注到思考。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我倡导大家在理解把握诗歌意境的基础上,用第一人称把诗歌改写成散文。于是,语文课上,磅礴大气的李白、忧国忧民的杜甫、凄苦哀愁的李清照都成了现代人,抑扬顿挫地读着散文。

有的学生甚至自发创作诗歌。比如学生自学了《陋室铭》后,吕思语同学写了一首《彩票铭》,“钱不在多,二元则行,数不在全,七位则灵,斯是彩票,为我独行,每周二和五,心跳一刻惊,谈笑是彩经,往来是彩丁,可以购别墅,出国行,无经济之负担,有得意之忘形,中国体彩乐,扬州风彩行,彩民曰:‘何乐不为?’”虽然不能和《陋室铭》相媲美,也可以说才情初露。李爱文同学在考试后有感而发:“望女生内外,笑声不断,男生上下,泪水滔滔;努力学习,发愤图强,早晚一日把女超。”再比如庄健同学的“笔作的卢飞快,卷如霹雳弦惊。了却老师期望事,赢得班内班外名。可怜才已尽。”和“但愿苦尽甜,千里共开颜。”等都能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自己想要取得好成绩的强烈愿望,也有了点诗歌的韵味。越来越多的学生争相传诵他们的作品,啧啧称赞他们的才气的同时,也投入到了模仿、改写诗歌的行列中来,从而走上“诵读――思考――创作”的良性轨道。

[教学反思]

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越高,学生的知识也就越来越牢固。反之,则会启而不发,学而不进,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然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一个引导、培养、激发的过程,在“创设情境,唤起兴趣”中,我是导演,学生是主角,我抓住学生的好胜心和好奇心,通过多种技法,从多个层面创设情境,引导激发演员的激情,成功地塑造角色。从学生的反应可以看出,我的启发引导是成功的。但是在实践中我也发现,有些学生盲目跟风,为了诵读而诵读,找来的诗歌或冷僻或深奥,背诵时字音和停顿都有较多的错误,有的即使能够背诵也不解其意。因此以后教学中要有全面长远的目标,要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引导,适时提醒点拨,使已经培养起来的兴趣往良性方向发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好”,只是单纯的喜欢爱好,而“乐”则是对所“好”之物的沉浸、痴迷、陶醉和忘我。“好”与“乐”是两个层次,两种境界。古诗文诵读的“兴趣”与“乐趣”也正好存在于这两种不同程度上。有兴趣才会有乐趣,有乐趣就会加深兴趣。在“提升兴趣,诱发乐趣”环节中,我也发现了课堂时间不能有效利用。以后可以不按学号用竞赛的方式选择一些优秀的学生来做教师,这样既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又能提升大家学古诗文的兴趣。

鹊桥仙赏析范文4

【关键词】乡镇高中语文 分级 考点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B-0148-02

高中语文涉及的考点非常多: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古诗词鉴赏、文言文、名句默写、病句辨析和修改、实词和成语的运用、语言运用、作文等。由此可见,高中语文的考点最大的特点就是多而杂。传统的高中语文复习方法都是在最后阶段把所有的知识点逐个逐个进行复习和讲解,很显然这样的复习方法需要的时间较长,且效率不高。若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进度不合理,反而到最后导致某些考点没有时间进行复习。其实,复习和教学是不矛盾的,可以同时进行的,若在平时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就融入考点,则能在复习阶段大大提高效率。乡镇高中语文教学中在融入考点这方面较为薄弱,知识点容易分散,导致在复习阶段效率不高。在高中语文中融入考点教学,教师要制定合适的策略,可根据难易程度给它们分级别,把考点分级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一、从基础抓起,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病句辨析

病句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错误,包括日常的谈话、处处可见的广告语也存在病句,而这些病句的存在竟让人们习以为常,丝毫不觉得它们有问题。比如在谈论电影的时候病句也会不经意地脱口而出“电影《非诚勿扰》中的男女主演是人们熟悉的舒淇和葛优。”若没有认真反复地琢磨这句话,很难发现它的毛病。由此可见,在日常生活中病句无处不在,而人们对于病句的重视度并不高,甚至经常使用的句子是病句也未曾发现过。这也是为什么要在高考中将病句辨析列入语文考点中的原因之一。从某一层面来说,高考中的病句辨析也对社会日常用语的正确性起了一个警醒的作用。

既然病句辨析对于高考和生活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如何在平时的教学中巧妙地融入病句辨析的考点呢?其实,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不乏可以用于插入病句辨析教学的好材料,例如在我们学习朱光潜的《咬文嚼字》一文,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于文字的严谨度以及对语言运用的功力深厚,咬文嚼字是文学艺术进步的根本途径。《咬文嚼字》一文讲的是文字的严谨,那么教师可以举个反例,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对于文字的不严谨使用――病句。教师可以引用学生所熟悉的歌词和广告词来打开“病句”的话题,让学生丝毫没有察觉“考点”的插入。教师可以提问如下:“朱光潜先生让我们学会‘咬文嚼字’,展示了他对文字使用的严谨态度。那么我们日常中最熟悉的那些广为流传的歌词和广告词,他们的使用是否存在毛病?比如我们熟悉的《青藏高原》中的‘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歌词‘还有珠穆朗玛峰是最高的山坡’;家喻户晓的脑白金广告‘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让学生找出这3个句子中存在的毛病:(1)“川”是河流,不能用量词“座”来形容;(2)“珠穆朗玛峰”是山峰,不是山坡;(3)脑白金的广告词,前后矛盾,前说“不收礼”,后又说“收礼”。通过学生熟悉的东西来引入语文考点,一来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二来也能顺理成章对考点进行详细讲解。

二、丰富教学方式,助学生鉴赏古诗词

古诗词的赏析也是高考语文中的重点。古诗词是我国文化长河中的瑰宝,是无数诗词作者的思想结晶和精髓,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的载体,为我们呈现了炫彩的文化财富。从另一角度来看,高考重视对古诗词鉴赏的考查,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古诗词提供了机会和动力。其实高考的目的在于从古诗词的教学中增强教师和学生的审美与艺术修养,能真正领略到古诗词中的内涵和深意。根据高考的纲要,为了更好地推进古诗词鉴赏的教学,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切入:(1)提高教师的歌修养水平。师,领导者也。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着课堂指导者的重要作用,只有将自身的诗歌修养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才能更好地掌握古诗词的教学安排和设计。教师的诗歌修养主要体现在对古典文学的学习以及善于控制古诗词情感的迸发时机,通过挖掘古诗词的内涵来营造诗词的意境,通过朗诵传递诗词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2)更新教学理念,突显学生主体地位。只有让学生感觉到他们在古诗词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当学生有当主人的感觉时,他们就会把古诗词的学习当作自己重要的事情来看待和执行。古诗词的情怀需要师生共同来挖掘,师生的互动是学习古诗词最好的催化剂。例如在学习北宋词人秦观的《鹊桥仙》时,诗中有句千古名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对于这句话的见解,很多学生都是从爱情的角度来赏析,不同的人对于爱情的理解又有所不同。也有部分学生认为词中的“情”不一定指代爱情,也可以是友情、亲情。通过对这个句子的赏析来激活课堂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角度对古诗词进行赏析,表达自己的见解,把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3)巧借多媒体,丰富古诗词教学形式。多媒体是现代化发展的产物,古诗词是古代文化的遗产,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必定能带来不一样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王勃的《滕王阁序》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滕王阁的景色图片,从而激发学生对滕王阁美丽景色的想象和阅读的兴趣;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让学生通过歌曲感受到豪放、气势磅礴、雄浑的氛围,激发内心的激情,自然对诗中的英雄人物充满好奇和探索的欲望。另外一方面还能通过学习古诗词来锻炼学生的朗诵能力,比如在讲李白的《将进酒》时,可以播放其他名家的朗诵视频,吸引学生跟读,再让学生自告奋勇起来朗读,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古诗词带来的乐趣。

三、引导学生讲解,加强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乡镇高中生的语文基础相对较差,并不是因为智力比不上城市的孩子,而是自身的惰性导致,觉得听不懂就干脆不听了,缺乏主动去向老师请教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热情。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密切关注乡镇高中学生的这个特点,根据这个特点制定出合适的教学方案。笔者发现,任务驱动法很适合乡镇高中的学生,由于他们自身的积极性不强,自己很少主动去做一些学习上的事情,但是对于老师布置的任务却是非常认真和积极地去执行。乡镇高中生在语文阅读理解能力上较差,很多学生面对阅读文章无从下手,特别是问答题,直接一片空白或者是回答得牛头不搭马嘴。针对乡镇高中生的惰性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阅读理解在高考中的占分也很重,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针对性的进行训练。例如,在学习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时,由于文章涉及到的人物角色比较多,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重新把文章的故事情节梳理一遍,再派一名代表进行故事情节的复述。另外还有几个重要的问题需要思考:哈姆雷特安排“戏中戏”的目的是什么?在戏上演前,哈姆雷特特意做了哪些安排?奸王在看戏的过程中有何表现?教师抛出这些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内部的讨论和思考,进行自我讲解,当学生完成了这项任务,自然对文章的主要内容都基本上了解和掌握了。任务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兴趣,有了学习动机,就会往积极的方向去发展。

总而言之,乡镇高中生之所以语文基础比较薄弱,主要还是惰性在作怪,缺乏明确的学习动机。教师不妨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平时的教学中融入考点,这样一来便能有足够的时间提高乡镇高中生的语文水平,不用在复习阶段再一起进行,学生一下子接受太多复习资料,也消化不过来。多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策略,定能激发并维持乡镇高中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中去。

【参考文献】

[1]杨利东.多媒体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J].语文天地,2014(10)

[2]任艳红.借你一双慧眼-看庐山真面目-浅谈高中语文病句辨析方法[J].家教世界,2014(2)

鹊桥仙赏析范文5

关键词 阅读 鉴赏 研究 学生能力 文学教学

Abstract Ancient literature course should cultivat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from read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 allusions, style and so on; by substitution method, reduction method and comparative method to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of appreciation, and to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and the guidance etc..

Keywords reading; appreciation; research; students’ ability; literature teaching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中文专业的核心课程,一般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史与中国古代作品选讲,但大多数高校将这两种课程归并讲授,多数在大学二年级开设。除此之外,中文专业学生还需根据自身情况,接受各类后续的提高性课程,亦即专业选修课。传统的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多以讲授为主,强调知识授受,较忽视技能培养。古代文学课程不论教学时间长短,都应该培养学生阅读、鉴赏的能力,也应该适度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研究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口头表达、写作的能力。本文拟对现有条件下,如何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相关应用能力,略谈几点不成熟的意见。

1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首先,繁体字成为“拦路虎”。学生从小接受的是规范汉字教育,学习使用简体字,对繁体字认同度不高,存在距离感和陌生感,面对繁体排印的书籍十分茫然。虽然大一时已经开始学习古代汉语课程,但毕竟我们的社会语言是简化后的规范汉字,国家也倡导规范汉字,因而我们生活的环境中,仍然以简体字为主。学生看到古籍难免心生恐惧,但古代文学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繁体字阅读。

一方面,尽可能地创造繁体字环境。例如,课堂上使用繁体字板书,制作的PPT也使用繁体字。另一方面,尽可能地让学生有机会使用繁体字。老师在教学时可以布置与繁体字相关的课后作业。这样,学生既熟悉了经典作品,又手写了繁体字。当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适应,扫清繁体字识别障碍,学生可以独立查阅、参考繁体字文献。这对学生后续的学习深造是有所帮助的。

其次,典故成为“挡道车”。使用典故委婉曲折地表达含义,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常用技法。但典故本身数量巨大,涉及面甚广,没有长期的积累很难熟悉典故的含义。这也成为学生们阅读的障碍。如辛弃疾《鹊桥仙・寿余伯熙察院》是结末云:“好将三万六千场,自今日从头数起。”①“三万六千场”看起来每个字都认识,却非常不易理解。事实上,这平白一句也在用典,出自苏轼《赠张刁二老》诗中“共成二百七十岁,各饮三万六千场”。但其典源自李白《襄阳歌》之“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②所以不借助旧注,不熟悉典故就无法读通作品。教学过程中所能做的是,遇到熟典,可提醒学生留心。遇到生僻典故,则解释典源、含义,并适当再举例证。当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可以适当地总结用典习惯。当然,这仍然不是最佳的解决之道。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熟练使用工具书,或许是更直接的办法。

再次,不谙文体成为“堵门墙”。我国诗文之体,由简而繁,至《文选》已细分为三十九体,明清又有拓展。普通大学生自然不需要对此有过细的了解,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仍然会接触到若干常见文体。这些看上去很面熟,细看又不了解的文体成了学生阅读的障碍。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关于文学史现象、作家等的知识传播,介绍文学史发展沿革,以及各个时期的代表性文体,可以起到促进学生的文体认知初步作用。但在作品分析时,若遇到初次出现的文体,仍需详细说明。指出该文体的特殊语言形式,区别相似的文体。例如介绍到近体诗时,常规的讲授一般都会说明黏对和拗救。单是一两次课程的讲授,并不足以让学生完整掌握,可以推荐学生阅读相关读物加以补充。另外,也应该善用网络资源,将课堂延伸至课外。相关的慕课课程、国家精品课程等,一般都有助于学生复习巩固。

当然,也应该鼓励程度较高的学生进行诗文创作。因为课堂上讲授的文体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只有当学生自己动手,考虑诗词中的平平仄仄、一东二冬三江四支、起承转合等,才可能有更直观的感受。而创作本身,也有利于学生理解古代文学经典,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

2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阅读障碍扫清之后,还应向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事实上,古代文学的专业选修课,更适宜在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处着力。在课堂讲授时,或许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赏析名篇。

其一,代入法。古代文学作家描绘的场景与当下自然会有距离,但经典作品之所以能流传千古,成为经典,其中反映的人类普遍情感,能引发后人的共鸣是其重要的原因。所以,鉴赏作品时,提示学生作品中反映的人类共通情感,贯通今古,代入作品角色,可令教学效果更加明显。例如五代牛希的《生查子》描写情侣送别的场景。分析这首词时,不但分析结拍“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两句,取草色与衣裙色彩上的相似为喻的修辞技法,还可请学生代入角色,体会女子期待恋人睹天涯青草而思人,多多怜惜守候在远方的她之内在情感。

其二,还原法。古代文学作品基本是书面的、案头的,学生理解、背诵总感觉不亲切。遇有叙事性的作品,还可以通过还原作品所叙述事件的方法指导学生理解。还原的办法,既可以采用现有的视频资源,也可以指导学生排演。如叙事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故事性很强,可以请学生改编、表演。在还原作品现场的过程中,也可以使得学生对作品把握更到位。再如一些山水游览诗文,也可采用此法。潘阆《酒泉子》(长忆观潮)写观看钱塘江潮水的感受,就可以找到钱塘江潮的图像、视频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词作。

其三,比较法。一是以经典作品相互比较,增进学生对美的感受;一是以不太成功的作品与经典作品比较,帮助学生鉴别优劣。

例如在讲述苏舜钦《庆州败》诗时,可以与高适《燕歌行》作对比。两首诗都是写敌军寇边,但苏舜钦的诗歌情感直露,将矛头直指领军将领,并且刻画了宋代边军缺乏训练、战斗力低下、意志力涣散的丑态。高适的诗歌也批评边军将领,不关心将士,但仍然写出唐军战士血战沙场的雄心。相互比较,有助于学生在对照中了解两首诗歌的相似之处,与不同特点,了解唐宋诗歌的差别,以及这种差别形成的时代原因。

电化教学手段使得类似的比较非常容易实现,在课件制作上,两首作品并排录入在同一张PPT上。播放时,让两首作品比较的部分同时出现,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到其异同。有时向学生介绍的作品是同题之作,恰好是两位作家或多位作家相互唱和的作品。如唐代元稹、白居易;宋代苏轼、苏辙都多有唱和之作。以比较之法教学,其效果均胜于单独分析一位作家的作品。

当然,文学史教学本身有规定动作,限制较多,采取比较之法不宜过多、过频。否则牵扯过多,影响教学进度,反而不美。但专业选修课,如《唐宋名家专题》、《宋元诗歌专题》、《唐宋词专题》等,教学内容较为灵活,涉及作家、文学史现象等并不十分多,则均可采用比较法讲授。学生就像一位美食家,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作家、作品的差异,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初步研究的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相当部分从事与文字相关的工作,其中还包括一些进入研究生阶段深造的学生。本科阶段,为学生打下一个初步进行研究的基础,不论对他们今后从事科研工作,或是从事其他社会服务工作都有一定的帮助。我们在培养学生初步进行科研能力,应该是贯穿在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培养形式可以多样,可以结合本科培养方案的学年论文写作一直到毕业论文写作,也可以在不同类别的学生创新活动中进行。

首先,讲授课的课堂上,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对研究的兴趣,引导他们发现问题。讲授文学史课程时,可以穿插介绍学术研究的前沿成果,可以渗透学术史的讲述。例如向学生介绍陶渊明、杜甫在当时的文人眼中的地位,以及后世的变迁。陶渊明和杜甫都是我们现在的文学史要着重讲述的对象,占的课时比较多。但陶渊明在宋代之前,地位并不特别高。在陶渊明自己的时代,魏晋人也不怎么欣赏他,《诗品》中也只给了他一个下品。直到苏轼肯定他,又写作多组和陶诗,陶渊明的文学史地位才上升。杜甫也是一样,唐人选唐诗很长时间都不选杜甫。杜甫的地位也是到宋代才开始经典化的。类似这样的现象很多,我们可以在授课时提出,并且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思考。当这些问题积累多了,学生自然也就有了文学史研究的基本观念。

课堂的讲授,还需要穿插文献学的知识。文献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学术研究的基础,文献的采集、校勘、辨伪,以及相关的版本、目录等学问很多都不仅仅是知识性的内容,恰恰偏重应用。可以在课堂上介绍知识性的内容,而由学生课外动手操作。例如,向学生介绍进行作家研究,如何获得该作家较为完整的信息,有哪些文献是需要参考的。这可以在讲授文学史的作家生平时,告诉学生如何参考已有年谱,如何查阅、使用昌彼得、王德毅的《宋人传记数据索引》、《明人传记数据索引》等工具书。

其次,讨论课的课堂上,也是进行初步研究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在讲授课程的基础上,设置适合讨论的话题,供学生课后准备。这种方式,使得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导权,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在熟悉文献之后,学生自己到课堂上参与讨论,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_能力。

与讨论课的课堂相似,课堂展示也可提供学生独立L集阅读文献资料、独立思考讨论话题。课堂展示也宜事前设置话题,由学生课后准备。课堂展示也可以与鉴赏能力中的还原法结合,由学生展示他们所还原的作品场景。

再次,学年论文写作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学术论文的规范意识,树立明确的学术道德意识。进入学年论文写作的阶段,学生已经基本解决了阅读鉴赏、查找文献的问题。他们应该也具备了较成熟的写作能力,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论文写作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学生前期受到的训练效果基本上就此体现出来。这时需要着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观,从写论文的最初阶段,就牢固树立不踩学术红线的意识,并且引导学生学习使用论文引文规范。这些问题看起来既琐碎,又费力,但只有从学生踏上科研外缘之路时,帮助他们及早、从速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和规范意识,对他们今后发展也会更有利。

总之,古代文学虽然只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学习的一个门类课程,但因为其特殊的教学内容,承载传统文化的信息量,仍然有其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用能力,在学生本科阶段就系统培养其读、赏、研究的能力,夯实基础,树立规范意识。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