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三农问题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三农问题调查报告范文1
我这次寒假社会实践的主题是“三农”问题的调查,为了这个社会实践报告,我特地回到老家进行实地调查。主要调查方式是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家里我先查了“三农”问题的一些信息,自己了解了“三农”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然后针对这些内容制定了一份问卷调查表,我一共印了20份,本来想多印一点的,但是当时赶时间,就只印了那么多。然后我还根据找到的三农问题信息制定了一份三农问题的宣传资料。准备带回老家进行宣传使用。
回到老家后,我首先找到最熟悉的人,给他们每人一份问卷,然后还找到两个姐姐专门为我发问卷的时候拍照,来增加我社会实践的真实性,这不是在作秀。虽然最开始的时候我只是带着一种完成任务的想法来做这件事的,也觉得这是徒劳的浪费时间没有一点价值可言。可是当我站在他们旁边看着他们做问卷的时候,我却突然发现,我自己在做的这件事情是多么的有意义。因为我发现,在这个不算落后的小乡村里面的居民,却居然大多数连三农问题是什么都不知道。而且,不少人都不关心三农问题,认为这个问题和他们自己没有多大的关系,他们认为这种问题应该是政府机关里面的人关心的问题,与平民老百姓无关。问卷里面有道题是问三农问题中的三农指什么,有五个选项,农民,农业,农村,农户,农田。大多数的人都觉得农田要算一个,因为在他们心目中,农田才是最大的依靠,因为农村土地就是农民朋友的命根子啊。可喜的是,我调查的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其中有一项就是农业税被取消了。他们对与这点都是很高兴的,因为这减轻了他们很大的负担。“这个政策好不好?”我问到,“当然好啊,不用交钱了嘛!”虽然说现在的农村条件比以前是好了很多了,但是家庭负担也还是比较重的,能帮助农民减轻负担,减一点当然就好一点。“对于国家出台的相关三农问题政策,你支持吗?”几乎所有的人都选的大力支持,虽然我不确定他们是否了解那些具体的政策究竟是什么,究竟有没有落到实处,究竟有没有给农民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究竟那些政策是不是只是空中阁楼,但是我觉得,农民朋友们都是相信国家政策的,他们相信,国家不是违背农民的,他们相信,国家会对他们好的。里面有个问题有一个填写着让我觉得值得思考,您是怎样知道有关三农政策的,有个人就说他不知道三农政策,所以没有选项可以选择啊,因为四个选项,看电视,听广播,别人告诉,政府宣传。我相信这是位唯一说出实话的人,其他人我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真的知道这些政策,都什么都没说就选,大多数选的政府宣传,我问政府给你们宣传什么政策了,他们说什么都没有,其实他们也不知道有哪些政策,“哪有这么好的政府啊。”有个人感慨。我不禁想到,究竟是什么让现在的老百姓不敢说真话了,让老百姓对政府盲目崇拜,都说要跟着政府走,跟着领导走,可是,政府呢,政府又做了什么可以让老百姓心甘情愿跟着走的事情啊,都说要让农民朋友们得到实惠,得到好处,可是,话谁都会说,但是实行了吗?就算实行了,那也得经过层层审批层层考验最后实行的时候恐怕都过了不少年了吧。中国现在政策实施得就是如此滞后,政府宣传的是什么,宣传政府的又是什么,这些宣传,给农民带来的是什么,只是树立了政府在农民心目中高高在上不可亲近的崇高地位,让大家都怕政府。我在网上查找怎么样解决三农问题,我发现政府出台的政策都显得太空洞太抽象太不具体了。“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大力发展劳务产业”“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加快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等等。这些政策都说的好空洞好空洞,你说,你这么说农民会明白这和他们究竟有什么关系吗?中国就搞这些面子工程,表面上弄的好看,可实际上呢,老百姓却得不到什么实实在在的好处。也难怪农民朋友们很少有人知道这些政策,因为知道了也没有什么用啊。日子也根本就不会因为这几点空洞的政策就得到什么具体的改变的。其中有一个问题,“农民问题是指什么的问题?”选项有素质,减负,技术指导。大多数都说是减负问题,少数人说是技术指导问题,只有极少数人说是素质问题。当初我设置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在想农民朋友们认为自己的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当时在网上查到的是素质的问题,可是却只有极少数人选择,而大多数人却认为是减负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样子,我很想知道。是他们对自己的素质十分自信,还是因为在他们心目中素质问题不算是问题呢?也许是因为他们觉得减负才是真真实实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可以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的问题。农民更关心的不是你说的天花乱坠的政策,而是实实在在的真实的行动,哪怕只有那微小的行动,哪怕只能带给农民微小的实惠。“农业问题主要是指什么的问题”产业化,专业化,技术化。很多人都选择了技术化。我想,在农民的心目中,也许技术的不成熟才是导致农业的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在农民的心中渴求政府能有人对他们进行技术上的指导,而我们亲爱的政府呢,又真真正正的做到了什么呢?都说要去亲民,要去下到农村,与农民们交流想法,知道他们需要什么,缺少什么,可实际上呢,又真的有几个领导经常亲民了呢?就算真的有人去了,也只是极少的吧。其实这个问题查到的答案是产业化的问题,只是农民们根本就没有什么产业的概念。什么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基础。许多人都在粮食和土地之间徘徊。他们说粮食和土地是不可分割的关系,没有土地,哪里来的粮食呢?可见农民朋友们真的是把土地当成自己的命啊,虽然很多农民现在都不是主要靠农田来维持生活了,但土地毕竟是他们的财富,是祖祖辈辈遗留下来的产业。
这次社会实践调查,虽然时间很短,调查人数也不是很多,但我真的是收获很多的。有的时候,我真的想做一个官,然后为农民朋友们,为老百姓们实实在在的做点事,让他们享受一点实实在在的幸福。
三农问题调查报告范文2
第一部分:现状特点
珠江镇五里村是一个当代农村的典型。在五里村调查三天,我们从五里村的发展现状看到了我国当代农村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当代农村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生产结构有所调整。几十年来,农村的生产结构发生过多次变化。目前,以经济作物为主的农业生产的比例正在逐步增加。我们调查采访的农户中,大部分农民种植蔬菜等粮食的目的是自己食用,且规模不大。而像柿子、玉米等非主食类作物的比例较多。另外,枣子等干果的种植也有一定的发展。
二、生产方式发生不同程度变革。目前农村的生产种植方式有了不同程度的变革。这种变革的程度主要有生产的规模决定。既有大规模的机械化种植、大棚种植,也有规模不等的私人种植。我们采访的农户由于种植规模有限,所以没有过多地使用现代化耕作设备;但是我们了解到,在大型的农场中,大型机械的运用还是非常广泛的。
三、农民素质普遍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显着发展。农民是农业生产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五里村的马飞是一位有名的枣子大王。他培育的超级大枣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这一切都是凭借对科学知识的钻研精神,加上踏实的作风。他们都是当代先进农民的代表,他们是我国农业向科技化、专业化发展的干将。而普通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则是我国农民整体素质提高的表现。在短短三天中,我们接触到许多当地农民。他们和我们交谈时,对一些现状的分析都比较客观和透彻,阐述了他们对于我国基层农村政策的看法和意见。他们的观点充实了我们的调查报告。
农村基础教育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也有了显着的发展。我们实践基地所在的行知小学就是当地的着名的农民子弟小学,招收附近六个村子的农民孩子。学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所设备先进、师资力量优良的学校。许多农民孩子不但圆了读书梦,还享受到了和城市孩子一样的待遇和教育资源。
四、农民经济收入增加及收入结构的变革。目前农村农业人员的收入已不仅局限于农业生产。许多农民选择外出打工等方式来增加收入。同时,由于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深入,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为城市的建设出力。这样,丰富了农民的收入结构,农民的收入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同时,农村劳动力也加快了城市的建设。以农户李伯伯家为例,他的儿女均在县城打工,他自己在农闲时也偶尔外出做活。这样,他们的收入就大大增加,并且,他们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城市,也大大开拓了他们的视野。
农民收入结构的变革也使他们的收入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在我们采访的若干农户中,电话、电视的拥有率高达九成;有四成的农户家中有摩托车、拖拉机等交通工具;电扇、洗衣机等电器已比较普及,我们还能看到农民从腰间取下手机发短信。这一切,电子商务资料库‘“说明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和改善。
五、先进的大型种植基地逐步兴起。在五里村,我们参观了浦禾园果树基地和艺莲苑水生花卉基地。这两个基地都是国家级的重点基地,许多先进的品种、技术在这里进行试验,然后推广到普通农业生产中。先进种植基地的发展带动了周边相关农业的发展,同时形成连锁反应,提供了旅游、教育等一系列资源,无形中又增加了农村其他产业的产值。这也是我国农业向专业化、大型化发展的表现。
第二部分:存在的问题
农村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多个方面。由于调查程度有限,仅从几个方面举例说明。
一、农民权益保障问题。保障农民权益是三农问题中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的问题。然而事实上,侵犯农民权益的事件太多。仅在五里村,农民普遍反映他们的权益受损。当地工厂建设宿舍,征用农民土地,补偿十分不合理,甚至使一些农民觉得生活无依靠。而工厂在申报征用时,竟称农民的良田为荒地!这一现象引起当地许多农民的不满。而对于这种现状,农民大多抱悲观绝望态度,没有想到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这也无形中助长了此类现象的发生。
农民采取忍气吞声的态度是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的。一定数量存在的行政问题为农民威权设置了障碍。这是短期无法解决的。正如一位农民说的,中央、盛市的政策是好的,但在村、县落实时,有时发生了差错。所以,农村问题更多的是基层工作的开展和改进,这也正是三农问题的难点和重点。中国的农村人口太多,范围太广,仅五里村就发生这些问题,放眼全国,农民维权工作任重而道远!
二、农村城市化问题。随着农村的发展,农民对于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势必使农村逐步过渡到城市。目前看来,这种过程似乎还不是很明显,但在农村中已可以看到许多城市化的现象。仅从环境角度看,农村中也有了高耸的烟囱。虽然现在环境问题还不明显,没有影响到农村的发展,但是从长远角度,农村环境的保护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如何从开始做起,发展农村环保经济,避免重走城市污染的老路子,是不久将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三、农村医疗、保险问题。经过近年来的努力,许多地方已开展农村医疗保险。五里村的农民一年只需交纳24元,在乡村医院看病便可以报销10%的费用。这无疑是一个好政策。但是农民反映药价太高,许多农民生病基本上是用土办法凑合或硬熬。药价高是普遍现象,但是能否正对农民实际,采取不同的措施,让农民的基本医疗得到进一步的保障,是我们还需努力改进的。
三农问题调查报告范文3
情系老区
陈修忠1998年在丰顺县副县长任上退休。退休前,丰顺县委、县政府安排他亲抓当时县内规模最大、地处革命老区八乡山地域的八乡水电工程。他在那里一干就是8个春秋。工作环境和工程建设的需要,让陈修忠与老区干部群众打成一片。他深知老区群众的冷暖、困难和盼求,被老区群众称为爱民、亲民、勤政的好领导。
在八乡山老区工作的那些日子里,他不负重托,和众多的建设者一起,在完成建设一座蓄水5000万立方米的水库和装机1.2万千瓦水电站光荣任务的同时,还热情协助当地龙岭、婵联、高车等5个自然村开通了近20公里的山村公路,拉通了4公里高压电线通往八乡山茶叶生产基地,在樟树排建造了一座造价30多万元的交通石桥等等。
陈修忠到老促会上任之初,机构还不甚完善,办公的房子只有10多平方米,4、5个人挤在一起。当时就有朋友讪笑他:“你做官还没做过瘾吗?你们的条件还不如人家的一般干部哩。”陈修忠只是笑笑,说:“丰顺县老区都是我们的办公地方,还不够宽吗。”因为陈修忠说得在理,老促会一班人包括欲说服他的朋友,都得到很大的鼓舞。
陈修忠把他深入基层和群众打成一片的本色带到老促会来了。他一再表示,有一分热,就要发一分光,要用行动和成效,不辜负组织的期望,真正发挥好老促会的应有作用。
率先垂范
陈修忠言出行随,10多年间,他的足迹遍及了全县193个老区行政村其中的绝大多数。他组织或与省、市老促会密切配合,深入实地,对全县老区经济社会状况,分别开展了的总体、局部、专项的调查研究工作,先后写出了《关于丰顺县三农问题的调查》、《贫困老区丰顺县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以及县内老区关于交通、学校、卫生、水利等问题的专项报告,向上级党委、政府全面反映当时老区的实际状况,反映老区干部群众的所盼所求,提出看法建议,供上级决策参考。
各级老促会反映老区群众呼声的调查报告,上级党委、政府都非常重视。例如,2003年,时任梅州市委书记的刘日知同志,就在丰顺县与梅县老促会联合上报的、反映马图、梅南等老区交通困难的调查报告上做出具体批示,接着他本人又到现场办公,促成了革命老区龙岗镇马图村18公里的水泥公路的顺利完成。大龙华镇铜山村群众多年盼望的12公里水泥路面公路,具体情况上报以后,同样得到上级重视支持而圆满解决。对于其他老区山区交通难的问题,上级也从实际出发,在原铺筑水泥公路每公里补助10万元的基础上,增加到了15万元的补贴,从而有力地支持了各地水泥道路的建设工作。
尽职尽责
在各级党政和上级老促会的重视支持下,陈修忠带领县老促会,会同县有关的工作职能部门,10多年间先后胜利完成了学校改危、行政村通水泥公路、卫生院改造等深受群众赞扬三大民生工程。期间争取了包括政府部门拨付、香港同胞捐助,社会贤达捐赠等多项专款,款项总额逾亿元。全县累计改造了63间破危小学,改造了13间镇级卫生院、261个行政村通了水泥公路。由此,老促会也成了深受人们欢迎的机构。
陈修忠对工作认真负责。在学校改危工作中,他出面制止了个别地方打算移用专款的偏差,纠正了个别地方因风水迷信原因带来的不合理的学校选址,坚持原则要求2处质量有问题的在建工程推倒翻工。对此,群众评价说,老促会监督的钱是放心钱,老促会监督的工程是放心工程。
求真务实
三农问题调查报告范文4
一、传统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口径狭窄
传统农学专业的学习对象主要是大田作物,如玉米、小麦、水稻,而北京郊区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三大作物的种植面积逐渐缩小,甚至生长期间需水量较大的水稻已经限制生产,小麦亦改为节水种植。有限的农用土地逐渐被籽种农业和设施农业的兴起所占领,传统农学专业人才应用的舞台日渐缩小。
(二)专业课程老化
传统农学专业的骨干课程主要是作物栽培学、耕作学和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和耕作学课程的学习目标是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面对北京都市型农业中农作物种植的多元化、生产的机械化、设备的现代化和农业功能的转化,其学习内容与北京农业的发展方向渐行渐远。
(三)实践教学简化
学校正向综合大学转变,原本在校内的农场、实验田逐渐被其他功能的建筑所替代,实践教学远离教学区,实验课与理论课在不同场地进行,增大了实验课的难度和成本,原来每天都要求观察农作物生长情况的教学安排,在成本约束下,变成了一次,投入时间少,学生学农兴趣很难形成。
(四)动手能力弱化
在教学改革“厚基础”的大背景影响下,专业课时逐渐减少,相应的实践学时也在减少, 在规定的实践教学时间内,很难培养学生扎实的实践技能。实验课中以验证性实验居多,教师无法得到学生掌握实验技能情况的反馈,学生也以考试能过关的低标准要求自己,导致实验设计能力差、独立操作能力差。
二、专业方向与课程体系的改革
针对上述问题,按照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特点和专业教师的业务优势,经过多方调研和论证,提出了“适合北京需求,培养都市型农业人才”的原则,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方向,构建课程体系,增加实践环节,争创特色专业。
(一)调整专业方向
农学专业的支撑学科以作物遗传育种学科为主,作物遗传育种学科是北京农学院重点建设学科,硕士点之一,以农作物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为特色,先后选育出 6 个小麦品种,6 个玉米品种,4 个小豆品种,2 个大豆品种,师资力量在种子科学方面有优势。其次,根据北京农业的发展方向,籽种农业将成为北京农业的优势产业。因此,农学专业在 2003 年第一次改革时,将专业学习方向调整为“种子科学与工程”方向。2006 年,又针对北京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展专业领域,借助本院园艺学科和北京都市农业研究院(北京农学院)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增设了“观光农业”的学习方向。至此,农学专业包括:“种子科学与工程”和“观光农业”两个学习方向,形成了培养北京都市型农业中籽种农业、观光农业两个核心产业所需人才的新型农学专业,每年两个专业方向各招收一个本科生班。农学专业的两个专业方向直接针对北京都市型农业中籽种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的人才培养,特色鲜明。“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侧重于培养北京籽种产业发展需要的,掌握种子科学与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理论、技能;懂得国内外种子法规、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在种子管理部门、种子加工与生产、种子营销企业等领域和部门,从事新品种选育、种子繁殖生产、种子检验、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专业人才;“观光农业”专业方向侧重于培养掌握观光休闲农业、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技术,在农业观光园区、农业文化旅游产业、高科技现代农业园区等部门和领域,从事技术指导、规划设计、项目策划和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构建新型专业课程体系
2005 年在北京市教委“农学专业课优化整合及骨干课程体系的研究”教改项目的支持下,根据专业学习方向和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并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深入调整。经过反复修订,形成了现在的专业课程体系。“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的专业必修课包括:《植物育种学》《种子生物学》《种子生产学》《种子加工与贮藏》《种子检验学》《种子法规》《种子经营与管理学》等,专业选修课程包括:《种子营销学》《作物栽培学》《耕作学》《园艺学概论》《植物种质资源学》《国际贸易学》等。专业课程体系以新品种选育、种子生产、加工、贮藏、质量检验、经营管理为主线,涉及种业产业化方方面面的知识;“观光农业”专业方向的专业必修课为《农业生态学》《植物种质资源学》《观光农业》《现代农业生产原理与技术》《都市农业发展规划》《都市型农业评价案例分析》等,专业选修课程包括:《新农村发展规划》《现代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籽种农业》《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城市园林与绿化》《观赏植物装饰与应用》等,形成了以观光休闲园区、现代高科技园区建设、管理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均面向北京农业生产需求,很多课程没有现成教材,任课教师就边学习、边总结、边教学。学生感到学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有用武之地,增强了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方向,每个学生都有专业特长。
(三)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为加强实践环节,在教育部“新世纪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工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和校内外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2002- 2005)教改项目的支持下,将农业生产中常用的技能作为农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形成实践课程《农事学》教学体系。《农事学》在 2004 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其配套教材《农事学实践教程》为 2005 年北京市精品教材。目前,该课程改名为《植物科技技能训练》,成为植科学院所属农学、园艺、植保专业的基础实践课程,该课程从大学第一学期开课直到第四学期,每周 3 个学时。在农学专业两个新学习方向形成后,又对专业课学习增加实践环节。原则是专业课学时不变,调整实验课时和增加教学实习天数,同时安排一些科研实践、生产训练和创新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现在的专业课都增加或补充了实践教学,例如,《植物育种学》课程包括 30 学时理论课、10 学时实验课和 9 天教学实习;《种子加工与贮藏》课程包括 16 学时理论课、16 学时实验课和 3 天教学实习;《种子检验学》课程包括 8 学时理论课、16 学时实验课和 3 天教学实习等等。在科研实践、生产训练和创新竞赛等活动安排上,第四学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假期或周末参加不少于 12 天的“三农问题调查”和“拓展训练”,在学习专业课之前了解农村、了解农民、了解农业生产。第六学期以毕业论文为主线,学生自由选择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参加导师的科研课题活动,完成毕业论文,毕业前答辩。同时组织、鼓励学生申报市级或校级“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课题,通过参与项目研究的方式激发大学生创新与创业热情,提高科学研究与创业能力,
目前,农学专业已经形成了以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基础、有一定理论体系和实用价值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包括:(1)大一、大二学生设置有《植物科技技能训练》课程,每周一次 3 学时,学习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技能。(2)大二学生参加不少于 12 天、由教师指导的“三农问题调查”和“拓展训练”活动。(3)大三学生开始参加科研训练,加入到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中,在科研活动中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实验实施和写作,毕业前完成论文答辩。(4)大四学生在第八学期结合就业参加毕业生产实习。这一套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不断线,培养学生的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同时,每年聘请名师专家来校讲学,使课堂教学与北京都市农业的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基本实现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往往难以掌控,为了督促师生更好地完成实践环节,在考核上制定了一系列的评价标准,完成后计学分,保证教学质量。例如,(1)在每次实验、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或实习报告,分别考核,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40 %。(2)“三农调查”和“拓展训练”等实践环节,要求每位学生深入北京农村或农业生产一线,进行调查、考察,结束后完成调查报告,采用答辩方式,全体导师为评委集体考核,合格后方可计入学分。(3)毕业论文采用导师负责制,学生每人一题,依次完成论文综述、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论文写作和论文答辩等工作,每项工作均由导师进行评价和集体考核,最终成绩采用优、良、中、及格四个等级,毕业论文只有达到中等以上成绩,方能合格毕业。几年的实践表明,实践教学的严格要求,督促和激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供了施展才能的空间和条件,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毕业后很容易融入到工作岗位中。
三农问题调查报告范文5
关键字: 三农问题;新农村;商业资本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部署。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内容。目前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但是我国农村地区人多,存在巨大的资金需求。据初步测算,到20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增资金15至20万亿元人民币。仅仅靠国家财政来支持农业发展,显得力不从心。经过多年的发展社会上存在许多游离的商业资本,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些商业资本在高利润的农村产业诱惑下不断向农村渗入,根据农业部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工业生产的利润率为10% ,商业流通的利润率为15%,而农业的利润率已经从1978年的5%提高到90年代的60%,成了经济部门中利润率最高的产业。商业企业资本的进入将为我国新农村的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商业资本进入农村的原因分析
当前商业资本涉入农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新现象,但他的出现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推动,有其特定的内外因素:
1、外部因素分析
从企业的外部因素分析,主要是我国农业所处经济环境的变化,农业产业的调整和发展,与农业相关的产业出现前所未有的商业机会。进入新世纪,我国的经济环境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对我国农业的变革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农业的发展面临了新的契机。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了我经济发展势头非常好,已经把全面实现小康作为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对农产品的需求正发生着重大变化,从原来的数量型向质量型消费转变。农产品的需求的变化迫切需要农产品供给结构的变化。这一变化使得传统农业领域一些新的产业和经济增长点正在形成,凸现了各种与农业相关的商机。与农业相关的新兴产业正在形成,如花卉苗木、城市园林绿化、绿色有机食品,特种水产养殖,休闲旅游观光农业等。这些行业近年来的扩张势头良好,已经逐渐成为社会经济的增长点。这正是商业资本进入的脸好时机。
农业国际化进程加速,大宗农产品粮食的农业政策进一步放宽。在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速、农业领域的开放力度也进一步加大、政策不断放宽。尤其在一些市场化比较发达的地区,已经实现市场化的粮食供销。粮食市场完全开放意味着农产品短缺时期以产量为中心的政策结束农业生产的市场机制进一步加强。农业领域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农业生产要素等资源的配置进一步优化,为商业资本的进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优惠政策的引导、推动。商业资本涉入农业是当前农村出现的新生事物,给农村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带来了生机,受到我国政府的重视,特别是在建设新村的前提下,纷纷出台了鼓励商业资本进入农业的政策和措施。在土地使用上商业资本投资的种植场、养殖业可以使土地的使用权不低于30年,用地面积也给与支持;在资金上国家可以在相关配套措施上给与支持;在税收税率和政策时间上放宽。通过一系列的政策鼓励支持商业资本进入农业,从而大大降低了商业资本进入成本。
2、内部因素分析
从内在因素看,主要在于目前一些商业企业与其他农业经营主体比较,自身在资金、管理、技术和经营规模上有明显的优势。而这些优势正是当前农业发展所需要的,也是企业参与市场的竞争优势。
资金优势。投资农业的商业企业一般都有比较多的资金,他们在农业经营过程中运用企业雄厚的资本实力进行起点高、投资高、产出高的企业生产,构建资金充裕,又有规模的农业生产企业,这是普通的农业生产者所不能达到的。
技术优势。与农户相比,工商企业相对重视农业技术的应用和经济效益,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形式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达成技术转让、技术合作的合作协议,或者直接引进技术人才,确保技术优势。
经营管理优势。工商企业投资农业,积极运用工业成本管理、项目管理的经营方式经营农业,促进农业企业化经营。通过加强管理是农业生产不断规范化、科学化,使农业生产取得较好效果。
规模优势。相对普通农户家庭经营,商业资本投资农业的规模化优势也非常突出,各类投资均较为注重规模。商业企业投资者他是按照企业的方式经营农业生产,克服了小农生产的弊端,能够形成规模。
二、企业商业资本的进入形式
要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发展农村经济,最根本的核心问题就要增加农民收入。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就,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力量不足,一方面农村资金缺口巨大,另一方面,资金的趋利性又导致农村资金不断外流,进一步扩大了“缺口”。近年来中国财政投入,相对于巨大的需求来讲,还难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充足资金。但是丰富的企业商业资本却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弥补空白,大有作为。
科技研发支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21世纪的农业更需要技术上的支持。企业通过深入农村,针对不同的农村气候、土壤条件研发适应性很强的产品品种和生产设备。特别是在种植上,应该培育优良的产品品种,抗病性强,产量高。在科技上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建立研发与生产相结合的农村新型企业基地。我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是通过不断努力研究,不断改良水稻品种,提高产量,然后广泛种植,从而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粮食产量。
直接投资建厂。无商不活,要发展我国的农村经济,就要把我国传统生产型农业向经营型农业转变,这就要许多企业扎根农村,建立富有现代气息的农业企业。商业资本在农村投资建厂,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即可以充分利用农村低廉的劳动力,又可以针对当地的资源或文化特色生产出具有一定特色的产品。通过各种优势的耦合可以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形成竞争优势,只有农村企业不断发展才能够搞活农村,发展农村经济。东部沿海的温州地区许多农村就是在许多企业的发展中不断发展起来。
构建新型的农村合作组织。以前的农业合作组织基本上是农户自愿联合起来的,很少有外来商业资本的介入。商业资本可以在农户生产的基础上建立贸易性质的农村合作组织,这种合作组织在经营上各守其责,农户重产品生产,农业组织重市场,在功能上对内加强管理和技术服务,对外收集市场信息和开拓市场,进而实现效益最佳化。这种方式在农业比较发达的美国、日本和法国常见,很少的合作组织却能在农业生产和贸易中占了非常大的比例,可见农业新型组织的作用非常巨大。
建立农业融资体系。当前农村发展需要大量资金,而农民在使用资金的上没有一定的没有来源,没有保障体系。商业资本可以在农村建立金融和融资机构,为农村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对于国家的资金可以通过财政或政策性银行向商业金融机构发行、,按商业原则运作,将筹集的资金运用到农村,增加“三农”投入,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建设物流中心。物流是第三利润源,也是农产品不断增值,走向市场的关键。通过建立物流中心,一方面不断完善农产品的流通体系,减少农产品从生产者到最终消费之间的时间;另一方面增加附加服务,完善产品的价值链,使价值链的上游和下游不断延伸。现在许多物流中心在农村已经开始建立,如花卉业、中药类的物流中心不断涌现,他们不但成为农产品的集散地,而且成为农产品的展览品台。
三、商业资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效应
社会投资经济效应。商业资本进入农业生产再给企业自身也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一方面商业资本的进入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出现资本乘数效应,许多相关的资金也涌入到农村,促进相关农业产业的发展。
投资结构效应。在农业投入方面,改善了农村投资的结构,弥补了去他的投入的不足。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建设资金主要依靠政府财政资金、农村信贷资金、农户自身积累的投入,从总量上一直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要建设新农村,迫切需要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作为政府的投入远远不够,必须融入大量的商业资本,优化传统的投入结构,弥补农业投入的不足。
农村结构调整的效应。农业结构调整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整的核心内容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而确立合理的产业结构是保证我国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农村结构调整一直以来是我国政府重视和关注的问题,通过商业资本的投入带动了当地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商业资本投入农业既能够大规模的从事种植业的开发,建立生产基地,发展名优特产品和优势产业又能够充实产品加工和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并且资金的投入使用基本是从当地的资源优势出发,又能够增强优势产业或产品的优势地位,对一般的农户起到了榜样、示范和辐射作用,并且随着商业资本的进入与农业相关的第三产业会得到较快发展,这样就加快了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和整体竞争优势的提高。
作者单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 顾一夫.农业利用外资:风景这边独好.外向经济,1997,10:31-47.
[2] 蒋和平.高新技术改造我国农业[M].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三农问题调查报告范文6
一、农村劳动力现状与社会
2000年11月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人口总数12.65亿,其中农业人口8.047亿,占总人口的63.91%。我国农村5.82亿劳动力占到全国劳动力总量8.3亿的70%。其中除了1.6亿从事乡镇企业和其他非农产业外,农业实际需要的劳动力约为1.7亿。农村劳动力实际富余2.5亿,而且每年以600万的速度在增长。而农村5.82亿劳动力受教育状况如何,据2001年国家统计局农村调查总队的调查统计,部分资料如下:
统计中看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的比重在农村高达87.8°%?’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也达76.17°%。在农村,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只有88万,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就占了60°%,平均万亩土地仅有0.80个技术人员,万名劳动力仅有0.16个技术人员。现在我国每7000亩土地只有一名农业技术人员,每7000头牲畜只有一名兽医人员,每万亩森林仅有0.53个林业专业技术人员。我国农业科技人员在人口中的比例为1/10000,而发达国家是30-40/10000。由于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科学水平低,我国现在有70°%左右适合农村应用的的科技成果在农村推广不了。科学技术进步因素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只有30°%,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率一般都在60°%-80°%。统计数据表明,农村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仅占农业劳动力的0.71°%,而其他各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占劳动力的比例为17.26°%,比农业部门高出23倍。农村科技人员的缺少,严重地制约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当今的社会现实是:一方面是农村有大批富余青壮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而另一方面在城市“技工荒”之后,又出现了全国性的“民工荒”现象。2004年4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重点对长江、珠江三角洲,闽东南、浙东南等地区40个城市的用工、缺工情况进行了调查,据劳动部《关于企业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反映:发现缺工200万,比率达10°%。其中广东、福建、浙江等地,中、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的缺工总额比率达31.9%。而社会对企业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工、技工的需求比则己经大于对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比例。其中,深圳、东莞、佛山地区缺工比为30%,无锡制造业缺工比高达40%,为全国制造业需求比第一。当然21世纪我国逐渐显现的“民工荒”,清华孙立平教授就认为是“劳动力无限供给一低工资一高竞争力链条”的象征性断裂。而梁小民则在“深圳商报”撰文说:“民工荒是我国工业化低成本时代结束的一个信号、标志。”所以必须对其反射出国民经济发展中,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内趋,则是应当引起国家关注的重要信息。
劳动部《关于企业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指出,技工缺乏随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发展程度呈现正比例增长状况。劳动密集型企业也仅仅由于其用工特殊性(18-25岁青工,偏重女性)在2006年缺工率仍居高不下。而且出现民工流西迁现象。整体发展趋势是:社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低素质劳动力的转移领域会越来越窄。对农村劳动力由“体力型”输出为主的需求,在向“技能型”为主转变。当今社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己逐渐发生了质的转变。
二、振兴改革“农村职业教育”刻不容缓
无论是理论分析还是现实状况,农民对职业教育有巨大的潜在需求,现实中职业学校生源却严重匮乏。这个怪圈,在20世纪普高热和高校扩招的冲击下急剧膨胀。2000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情况,由1997年的56.4°%直线下降到45.3%,远低于国家“九五”计划确定的60°%的指标。就是现在仍徘徊在这个比例左右。同年,全国农业中专学校的招生数由1996年的15万人直降到4.7万人。全国农民成人学校在校学生数也由1990年的2234.9万人下降到2000年的473.5万人,10年下降了78.8°%。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滑坡现象更为严重,据有的省不完全统计,农村职业学校的新生报到率平均低于60°%,有的农村职业高中今年招生只有几十人报考。在西北落后地区,笔者就见到农村职业学校门可罗雀、荒草萋萋的景象。而且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不景气,间接影响到“双基”成果的巩固,主要表现是升学无望初中生的隐性流失问题严重。隐性流失是指,虽有初中毕业证书,实际上没有读完初中。据国际教育专家统计分析,只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6000美元以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社会才有推广的基础,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职高与普高的比例,才会逐步下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 2000美元以下时,职高与普高的比例一般为7:3。而在我国,据国家统计局《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3年我国各类中等职校在校学生数为1240.2万人,普高在校学生数为1964.8万人,二者之比约为2:3,与7:3的比例大相径庭。而且我国目前人均GDP刚过1000美元,尚不具备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社会条件,而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表面繁荣后面,潜藏的教育质量滑坡的隐性因素,现在己逐渐显现。这种情况决定了我国在近期内,经济发展的重点仍是提高社会化生产技术能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当是重中之重,中等职业教育只能加强,不可削弱。而非与社会发展脱节地去“轰轰烈烈上普高,热热闹闹办高校。”。
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己超过3亿。这些剩余劳动力,主要流向乡镇企业和进城打工。据2003年调查,农村进城打工人员文化程度:
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的比重仍然高达84.9%。
1997-1999年23%的“回流”民工认为其“回流”原因未经任何专业技能培训,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怎么能避免“民工不荒,技工荒”现象。振兴“农村职业教育”己刻不容缓!
三、上下齐动深化改革农村职业教育
1.正本清源、改革农村职业教育办学宗旨。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2001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产业的比例为49.9°%,转移到第三产业的比例为44.6°%,转移到外地仍然从事农业的仅占5.5°%。可见,农民迫切需要的是第二、第三产业的专业技能。在这种农村劳动力转型的动态发展中,农村职业教育也要与时俱进,针对这种状况进行适应这种发展需要的深化改革。即要由原来主要为农业服务,培养在当地从事农业生产和家庭经营的“新农民”方针,转为主要培养脱离农村进城务工经商的“创业者”,兼顾培养“新农民”的办学宗旨。
这种转变不仅仅是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转变,更是农村职业教育资质的转变。它与20世纪80年代农村职业教育理念决不能同日而语,它不但有比例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要进行办学宗旨内涵的变化,这首先表现在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调整上。在专业设置方面,要认真研宄我国加入WTO以后改革发展的趋势以及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了解社会服务业、建筑业、制造业等的市场走势及就业的动态结构,特别是就业信息和社会用工情况,调整专业结构,满足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农”的需要。
事实证明,当前办得很好的农村职业学校无不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大胆地改革,积极开发、设置了适应城镇就业市场动态结构和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非农专业,并使之成为学校的主体专业,农科专业比重不但下降,而且还转变成了具有显著时代特色和增值潜力的新型农业专业,因而受到农民及其子女的欢迎。因而,这个调整转变己成当务之急。
2.政府要加大深化改革农村职业教育的力度。调整转变农村职业教育办学宗旨,对于某些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简直就是一次脱胎换骨。因为它涉及学校教育资源调整、配置。如教学设备、师资结构、实验基地、实习场所等等。而这一切,在目前状况下,很多农村职业学校自身不具备完成这种调整条件,需要政府加大深化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力度,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要求统筹社会财力和物力的投入。尽快改变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差,教学设施不齐全,设备低劣,师资结构不科学,公用经费紧缺,图书资料陈旧,教育质量低的状况。
其次,农村职业教育也需要政府关注、督促相关部门配套实行综合改革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突破各县以及城乡行政区域界限教育资源保护壁垒,淡化隶属关系,构建以大城市为基础的大区域职业教育体系,实现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多元化的改革。突破城乡专业分割、自成体系的格局,进行农村职业教育的制度创 新,增强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有关“希望工程”保持、继续、发展的改革。
3.农村职业教育在体制上要大胆创新。农村职教体系,要真正适应城镇就业市场结构的动态变化,县、市农村职业教育中心也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在体制上大胆创新,深化改革。要通过相关政府部门牵线搭桥积极与高等院校、城市的职业学校联体、联利、联合发展,可以从股份制的角度建立以产权为纽带的农村职教体系,还可以探讨对农村职业学校实行兼并、租赁和托管的形式,使一批农村职业学校的资源真正能够发挥作用,以借助高等院校、城市的职业学校的教学设备、专业设置、教材建设、师资队伍方面的优势,提高农村职业学校的教育资源的质量。一些中心城市可以利用自己的远程教育的优势,开通面向农村的网络学校,通过网络把最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准确的市场信息,及时传播给农民,为他们脱贫致富服务。
农村职业学校还应该积极借鉴众多民办学校的经验,在学制、办学模式、产业化经营等方面改革创新,建立一个开放、灵活、务实和高效的教育体制。当前,中等农职学历教育应该取消学籍年龄限制,实行弹性学制,完全采取注册制入学。凡相当于初中文化程度的毕业生和社会人员均可不受年龄限制免试入学。高等农职学历教育招生考试制度,要参照艰苦行业的专业高考录取办法实行降分录取;对于优秀农业劳动者和农村基层优秀干部,实行部分免试入学,或者单独组考、单独录取。为了使农民能上得起学,政府要给予适当扶持,建议将正在高校实行的助学贷款计划推广到职业学校,以便为社会,为农村培养高素质人员。
4.做好“三教统筹”,为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服务。在农村职业教育中要继续做好农科教结合的“三教统筹”工作,重新确定完善“三教统筹”的内涵机制及落实措施。重构县、乡、村三级农民继续教育网络,有意识地培养一批能够扎根农村的农民精英。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外国培养扎根农村新型科技农民的经验,对在校立志学农、毕业后愿意务农者,政府给予创业资金上的支持和税收政策上的优惠。我们在考虑农民“去”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农民的“留”,为未来农村社会经济的大规模、科学集约化生产发展做长远打算。同时,农村职业学校也应高度重视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将其作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的增长点。通过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再就业的能力,以便适应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需要。
我国研宄“三农”问题的专家普遍认为,从社会、农村发展需要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要求看,要达到城乡平衡发展,需要在未来10年左右的周期内,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出的总规模达到1.5亿至2亿,甚至要到3亿人。只有实现这样一个转出规模,才能保证从事耕作的农民的收入增长速度跟上国民经济增张的速度,跟上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才能保证城乡之间的矛盾不至于激化。现在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因此一定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为改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构建必须的教育资源做出支持。大力推动实行多形式、多层次办学体系,增强农村职业学校的服务能力。总而言之,在大力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应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振兴改革农村职业教育,确保其健康发展,从而为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