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深秋的诗句深秋的诗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深秋的诗句深秋的诗词范文1
忽有一日,你发觉窗外的草已经枯黄,青苔已经把整个树干爬满,透过丝丝秋雨,你已能感受到渐渐滴落的寒意……
哦,深秋就这样走近了。
风来,吹落一地黄叶如蝶,树是那样尽情地展示自己最后的美丽!
假如,明日不再金黄,不再牵人魂魄。那时,回顾此时的生命一定无怨无悔——毕竟已恣意地美丽过一次。
天空日渐高远,雨在空间也是一份难得的诗意了。
所有春日的思绪,都在秋季结果,仿佛其中有一双芊芊素手,把所有积淀在古典诗句里的秋意都牵出来了——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黄花漠漠异秋晖”,“山红涧碧纷烂漫” ……
这些如画的氛围不由你不动心,不由你不沉吟——如此,你也渐渐幻化成古典诗词中一个空灵的句子,在深秋的夜里如冷月孤星般失眠。
有时,觉得秋天是可恶的,从初秋到深秋,没有一丝借口就让你爱上她,她以万物之灵迷惑你,你是否觉得秋日里所有的花草、树木,甚至空气和尘埃都有着生命力呢?
她们是那样刻意又似乎不经意地让你与她们息息相通。
你一定感觉到了,在深秋的夜晚,坐在窗前,你能用脸颊轻拂秋的衣裙,用手挽其飘飞的丝绦——留一窗晚香玉的醉人芬芳。
在这样的夜里,跋涉的心终于从从容容抒发感慨,体悟方寸之间的浩瀚。
这是一份多么难得而又弥足珍贵的情怀啊!
也许,你的生活中如果有生命不可承受之轻——那一定是在这样的秋夜里,这样的窗台前,这样的帘下……
深秋独坐,所有的往日都会扑面而来,那些年代里所有的纯情、思念、向往……一下子变得如此亲切而真实,只是那种一去不复还的惆怅浸透了你。
深秋的夜里雾重,留一盏灯给夜归的行人,不求华丽,不求深沉,柔情总是长存于最朴实的呼应。
深秋,给你的总是这样一些欲寒还暖的情绪——如此,你更加珍爱和紧握这一段稍纵即逝的时光。
远远的村庄,一定有人秉烛夜谈,体味友情的温馨。
在那一水相隔的对岸,定有人倚窗眺望,想明白河水又涨了多少或又退了多少。
在城市的茶楼、酒吧、咖啡厅,定有人默默地拈着一枝石竹花,品味着苦咖啡,回忆那属于自己的故事,当明白花落花谢,一切又是另一个开端吧!
为什么不这么想呢?
深秋,她是在给你怀旧的气息,同样给你一种期盼。
当你觉得冷时,仿佛便有了御寒的衣裳。
难道说,那些希望不正是其中的一件吗?
许多时候,你唯有披着这衣衫,才能度过人生最孤独、最冷清的日子。
在秋夜渐深,夜雾渐浓时,我用真诚、勤奋、刻苦、从容为自己编织一件梦里希望的衣裳。
深秋的诗句深秋的诗词范文2
现在,我伫立在寒山寺内这一方诗碑前,禁不住又一次吟诵: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刻在碑上的是这诗。书丹的,是清代的大才子俞樾。字体秀逸,让人感受到霜花满天、渔火摇曳的宁静之美。江浙士子特有的楮墨风流,让人享受到内敛的含蓄之美。
聪明的俞樾,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张继的诗意。
只有几岁时,我便会背这首诗。儿童的心灵,因为稚弱而容易接受暗示,我是背唐诗长大的,所以中毒甚深。淡淡的忧愁、悄然的伤感,在我的生命中挥之不去。就像这首诗,储藏在我的心中,就像棉衣储藏在柜子里。只要一到冬天,我们就会把棉衣从柜子里拿出来穿在身上。一俟我独行在外,在异地的旅舍里,夜深人静,孤灯之下,这首诗就会自然地浮现在我的脑海。
没来寒山寺前,我以为这孤寂的夜半钟声,会穿过广袤的田畴,掠过萧瑟的村庄,遥遥地、悠悠地,传到停泊在河埠的客船上。其实,寒山寺就在运河边上,撞钟处与泊船处咫尺之遥。寺门不远处,就是横架在运河上的枫桥。甚至,船上的客人只要探头窗外,就可看到小和尚扯动钟杵的身影。
寒山寺的规模并不大,比起苏州城内的戒幢律寺来,又不知小了多少。寺名寒山,是为了纪念唐代那位著名的诗僧。从寒山留下的数百首诗作来推断,这位秀才出身的关中人从未真正地出家,或者说,从未举行过正规的受戒仪式。他远离家乡,来到浙江天台山隐居,与天台山国清寺的火僧拾得相善。所以,佛教史上,将这两位僧人并提。一些寺庙中,都建有专门的寒拾殿来纪念他们。
徜徉在寒山寺外的运河边上,正是油菜花黄的江南三月。乍暖还寒,嫩嫩的阳光,让你无法体会深秋萧瑟的行旅。从寺门前行不远处是铁铃关,挨着关墙的便是枫桥。这座建于前唐的石桥,经历了一千多年的风涛洗礼,已无复当年的旧貌。桥下悠然流过的运河水――它的上游是尽藏铅华的杭州西湖,下游则是曾经纸醉金迷的扬州瘦西湖,这真是一条黄金水道啊。航行其上,有千金买笑的巨贾,有倚红偎翠的达官。在深秋之夜,能够独自一人伫立船头,披冷霜、听乌啼、伴黄枫、看渔火的,大约只有远离富贵的诗人了。
我真不知道,如果没有诗人,我们的世界又能从哪里看到这一道道绝妙的人文风景?我的故国江南是美丽的、温婉的,而且,总还含有那么一点点忧愁。单看月、霜、枫、渔火、客船这五个词,似乎没有什么,但加上“乌啼”与“钟声”,这凄苦与悠扬的两重奏,上述这些互不关涉的景物,便一刹那间生动起来。它们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再与一个“愁”字对应,奇妙的美感便油然而生。这时,你感受到的寒山寺也不再是一座庙宇,而是一座寒冷峻峭的山峰,它带给你至深至大的深秋的寒意。
于是,愁有了温度,钟声也有了深度――它是要穿过千重山万条水的。在你最初的生命意识中撞响,一程程发散,一圈圈荡开。听到了它,被尘俗的生活弄得愚钝了的灵魂,又豁然醒悟。呀,没想到,真正的生命已经离我这般遥远。
美呀,寒山寺的钟声。然而更美的,是翘首船头的独立的诗人!
近年来,听说每年除夕,都有不少日本人去国离家而来,为的是在那特定的时刻能够听到寒山寺送旧迎新的钟声。对于这些渴慕中国古典文化的异乡客,我表示理解,但同时又怀疑他们是否真的听得懂寒山寺的钟声。这钟声里头,蕴涵着多么深邃的禅机啊!
(选自《知识窗》2011年第1期)
深秋的诗句深秋的诗词范文3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在万物萌生的季节,背诵着这样的诗句,伴着歌声和笑声,我们上路了。
每天清晨,我带着孩子们读儿歌、童谣,读古诗和儿童诗,浸润在诗人对春风、夏雨、秋月、冬雪的描写中,感受着物候的变化。同时,伴着诗情、诗境,我们与千百位古代优秀作家一道观赏名山秀水,陶醉于田园风光,在体察和涵咏中学着感悟大自然。吟诵着那些万古流芳的佳句,感受着华夏先民淳朴的民风、真挚的情感和机敏的智慧,我们的每一天都充满了诗意。
“散作满河星”是我们诗词之旅第一站的名字,也是我为孩子们编辑的第一本国学经典读本的题目。在这段时间我们学习了蒙学范本《三字经》,然后是40首绝句。那真是一段令孩子们骄傲的时光,每有来校听课或考察的老师,孩子们在正式上课前必要把这本小书递于客人手中,骄傲地说:“请您抽查,您选择任何一页、任何一句,我们就能把后面的悉数背诵出来。”接下来的展示当然会赢得老师们的掌声和赞叹。孩子们背诵积累的热情很高,如果说这样的激励太过肤浅,那么品味诗情应该是孩子们学习古诗内在的源泉了。
我们非常喜欢《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孩子们问我诗词之旅第一站的名字为什么选用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呢?我告诉他们这来自于诗的意境,在诗人善于发现美的眼中,那微弱的一盏渔灯在风中散落成满河的星光,是一种静谧的美。它告诉我们,生活中是不缺乏美的,但需要发现美的眼睛和感受美的心灵。
哦,孩子们明白了。于是,一株小草开始引起他们的怜爱,因为“草色遥看近却无”;他们开始体会夜的幽静,因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开始感受大自然的广袤,因为“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我们还变换着方式读翁格的《暮春》,给自己的同桌读一读,男孩、女孩互相读一读,老师和同学们互相读一读......“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我们用这样的方式互相劝慰,不要有太多抱怨,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不要悲观,振作起来,希望就在前方。春游时,在鸟语花香的郊外,我们吟诵“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我们用这样的方式与林中的鸟儿应和,与温柔的春风对话,给诗句扎根的土壤,让游玩多一份感怀。
“情”是“诗”的灵魂,有了对诗情的体味和感悟,我们的诗词之旅就不会苍白无力,寻“美”之路就不会枯燥无味。
白居易和张九龄虽然都是唐代的诗人,但却生在不同的时期。有意思的是孩子们总喜欢把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与张九龄的《答陆澧》放在一起来诵读,说前者正好在问友人“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而后者恰好在答“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不管山高路远、大雪飘飘都要去拜访,这该是怎样的一份友情,而夜幕下、雪纷飞,红泥小火炉旁的一对朋友推杯换盏那又该是多么欢乐与温暖的画面。
深秋的诗句深秋的诗词范文4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优化策略
一、聚焦核心素养,明确教学目标
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在于逻辑思维形成,借助学习将思维有效地迁移转化的能力。所以,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教育,需要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健全学生个体发展和日常行为管理,并以注重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为主,简化知识的领导地位,确保在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育能够突出学生的探索能力,改变教师在教学上的禁锢思维,能从高高在上的讲台上,走到台下融入到学生中,陪伴着学生一起去学习领悟新知识。如:在学习第二单元,古诗《山行》时,这首诗的诗人杜牧是为了感叹深秋中的山林美景而作的诗。教师教学时先板书这首七言诗,利用多媒体幻灯片播放几幅深秋季节的山林美景,询问学生通过图片观察到了什么,再借用图片来讲解诗句诗意,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更好地领悟诗词意境。在课后背诵古诗时学生会想起课堂上老师展示的图片,结合诗词大意背起来也会比以往轻松许多。如果学生在学习或者背诵时,生搬硬套,学习成效不见得会有所提升,时间长了反倒会对背诵有抵触心理。可当我们以本着培养核心素养为主开展教学时,学生也沉浸在寓教于乐的快乐中,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二、聚焦核心素养,完善教学组织
通过核心素养为基础的教学,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变得更开放自主,弥补了以往教学组织的缺口,且充实了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全面地发展。
(一)给出命题,自设情景,给予创想空间
在新一轮课改之后,课本教材的结构也有了巨大变化,以核心素养为中心,提高学生素养能力为目的,重新架构出一套符合教师新式教学组织的教材,有了教材做辅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中跟随老师学习,课后自主复习,这都是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基准的。
(二)结合教材,培养逻辑思维,丰富想象力
有了教材的辅助,学生对小学语文学科的课前预习有了兴趣,引发了思考,而课中通过与教师互动沟通能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且也能够确保学生课后进行总结,最终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其中,课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们透露下节课学习的重点,以及学生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如教材习作模块中,由我来编童话、续写故事这两个习作学习,教师根据习作要求可以利用这两个题目来以锻炼学生想象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为主,让教材达到最好的效果。因此,教师要结合教材在课堂上找几名学生来做简要的复述,帮助学生理清逻辑关系,清晰架构。再如:教材第七单元中,课文《大自然的声音》,教师授课之前,可以给学生出几个有关小熊、小鸟、瀑布等大自然里的动物或事物的小谜语,猜中的同学可以模仿猜中的动物形态或叫声。当课堂氛围被谜语互动调动起来以后,教师再引入教材中的课文《大自然的声音》,并让学生自由大声朗读,此时学生在朗读中会更加注意文中的语言描述,不自主地便学习到了新的修饰词,从而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三)拉近距离,优化教学气氛,和谐发展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要主动走进他们的世界,这样才能更加完善教学组织,传递语文的核心素养。如教材第八单元《司马光》一文,教师可以在黑板上为司马光设置一个人物档案,将这位书本上的人物推荐给学生认识。档案上有姓名、性别、爱好、性格特点等,要求学生在仔细阅读完后与老师共同完成司马光的人物档案。在整个合作中,师生和谐共处,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自主合作,为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做催化剂。
三、聚焦核心素养,优化教学评价
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提出,主要是为了贯彻落实人文主义精神,增加课堂趣味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当然语文作为各学科的文字基础,需要集中整合各学科,为学生学习提供多元化视角。教师在教学中要落实多元化视角的人文主义精神,为学生提供多种角度的学术评价,创造评价学生的机会和舆论,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达到培养核心素养的目的。
深秋的诗句深秋的诗词范文5
文言文相对现代文而言,已经算比较简练概括。而古诗词的凝练概括性更高,这一方面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也为我们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提供了足够的材料与空间。因为语文除了是知识的载体外,更重要的还是学生学习各种知识的工具,为什么不充分利用它的这种特点呢?因此我在古诗词的教学中绝不放过这根能够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导火线,让课堂教学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在教学《卖炭翁》一文时,我对“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两句,除了讲清楚卖炭翁会产生这种矛盾心理的原因之外,我还引导学生想象、讨论:当时的天气怎么样?老人穿着怎样?老人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会是怎样韵?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当时课堂讨论热烈、气氛活跃。讨论不但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卖炭翁的悲苦生活。而且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课后我要求学生把讨论的内容整理成一段话,绝大部分学生写得很好,其中朱燕同学这样写道:“天色阴沉,铅色的乌云像一床硕大的棉絮严严实实地铺满了天空。西北风刺耳地呼啸着,刮得枯树枝毕剥断落。卖炭老汉正颤抖着将一捆一捆的木柴往茅棚里搬。他那灰白的头发被风吹得蓬乱了,刺骨的寒风就像鞭子舞打在老汉刻满了辛酸皱纹的脸上,他那核桃壳般的脸冻得乌青紫黑,清水鼻涕直淌,浑身瑟瑟不停,他只穿一件缀满补丁的破夹袄。,老汉仰望天空,哆嗦的嘴唇里发出喃喃的却十分虔诚的祷告声:老天啊,你再冷些吧!最好下一场大雪,那天寒地冻的日子,我这窑炭才可卖个好价钱啊!,我一家老小过冬的衣食才有着落,老天爷啊!”
这是在人物描写上所做的一点有益性尝试。在教学《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时,我有意识地对学生作景物与场面描写的训练。“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两句优美的诗句色彩艳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我要求学生就这两句诗发挥想象,用文字详细描绘出这幅优美的“春江鸭戏图”。学生杨柳妙笔生花:“河边是一片翠竹林,清晨的曙光透过竹林洒了下来,像轻纱似的,竹叶上的露珠在阳光照耀下折射出七彩光辉。竹林深处似有点点粉红的桃花,凝眸细视,原来是那粉面桃花在春风里绽放着它们的笑靥。竹林那边来了几支老鸭队,它们嗅着泥土的芬芳,踏着清柔的小草。大摇大摆地兴冲冲地展翅从岸上跳入江中,嘎嘎嘎地叫着,扑打着,激起阵阵水花。它们有的追逐打闹;有的曲颈梳洗;有的低头觅食,还有的引吭高歌,那么兴奋,那么陶醉。它们喜形于色,因为它们已经感觉到:江水变暖了。春天又来了!”
为提高训练的力度,我选择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学生作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训练。学生黄徐晨’用凝重的笔调,写出了游子的秋思:“在萧瑟的深秋季节,枯藤缠绕着老树,点点昏鸦在巢窝边盘旋;小桥无言,溪水默默,炊烟袅袅,多么静谧的小山村啊。你瞧那边一在枯草乱石的古道上,一匹载着旅人的瘦骨嶙峋的小毛驴正吃力地行走着。那背井离乡的游子面对归巢的昏鸦、安居的村民、萧瑟的秋风,他不知今宵归宿何处,更不知浪迹天涯何处是个尽头。他愁容满面,忧心忡忡。”
深秋的诗句深秋的诗词范文6
一、在资源整合中拓展把握教材
在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材中,可以把同一题材加以整合,带领学生对比体会,加深理解。例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望湖楼醉书》后,出示另两首写西湖的古诗《饮湖上初晴雨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提出自学要求:这两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就发现这三首诗的地点、时节、诗人的心情相同,但描写的西湖景色不同,描法多样。让学生比较阅读,调动了他们原有的知识经验,并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更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另外拓展同一诗人的作品,不仅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还可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比如,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补充学习《送元二使安西》;学习杜甫的《绝句》,补充学习《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等。在此基础上,利用班队课、晨会课开展古诗综合实践活动――“了解诗佛王维”、“探访诗圣杜甫”等,丰富学生的古诗词知识,激发他们不断积累的兴趣。
二、在吟哦诵读中涵咏诗情
让古诗词教学弥散醉人的芬芳,教学中就必须抓住“诗眼”和关键词句,细细品味文本的节奏和肌理,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投入感情朗读,感悟文本的空白意义,直指作者的心灵,进而唤醒学生的心灵。如在教学张继的《枫桥夜泊》时,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1.找出诗中描写景物的八个词,根据自己的理解,描绘这些景物(如西沉的明月、满天的飞霜、惊叫的乌鸦等),读出自己的理解。2.教师描绘意境:一个深秋的夜晚,一轮明月高挂,洒下清冷的光辉……学生诵读古诗并说说读后的感受。3.补充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说说如果你是落榜回家的张继,此时此刻是什么心情?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这首诗。4.播放音乐《汉宫秋月》,教师描绘意境,师生共同吟诵诗句,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三、在浮想联翩间入境悟情
诗重想象。古诗词教学中要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共鸣和移情,引导他们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例如在教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时,笔者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诗句想象画面、语言,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片段:教师板书“村居”一词,问:看到这个词,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哪些熟悉的画面?
生1:我仿佛看到美丽的湖边上有几户人家,夕阳西下时,打鱼的船回家了,渔村炊烟袅袅。
生2:在一个夏天的傍晚,晚霞满天,一位老人躺在家门前的躺椅上,一手抱着小孙子,一手摇着蒲扇,欣赏美丽的晚霞。
引导学生轻柔舒缓地朗读了辛弃疾写的《清平乐・村居》后,教师问:人们常说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读着读着,你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
生1:我眼前浮现出一座茅草屋,屋檐非常低小。
教师出示茅檐图,强调“草屋一间,如此而已”,引导学生读出茅草屋的“低小”。
生2:茅屋前有一对老年夫妻,他们在茅屋前喝着酒,说着话,一幅很美的画面。
教师引导解释:老爷爷就是――翁,老奶奶就是――媪。引导学生读出“画中有画”。
生3:我看到了在低小的茅草屋前,中儿正在用他那双灵巧的手,用双腿夹住鸡笼,迅速地编织着,让鸡有个家。
教师赞扬:“灵巧”一词用得好。让鸡有个家,多温馨。
生4:我还看到一条小溪,溪边长着茂盛的青草。小儿子正在小溪旁顽皮地剥莲蓬。
教师出示小溪画面,利用课件连接成完整的村居图。情要靠“象”去显。贯通生活与诗句的问题,激活了学生言语活动的创造性,使得整个学习过程有情有趣,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始终在文本语言的内部快乐进行。
四、在链接生活中仿创诗句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诗歌的特点,以景与情的触发点为语言转换枢纽,充分利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和生活实践经验,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创造,让学生通过转换语言完成对古诗词的体验、感悟、积累和运用,激感,提高活用语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