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社会实践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社会实践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社会实践总结

小学社会实践总结范文1

首先在开学初,整理并制作展出我院20XX年暑期社会实践的成果,并开展暑期社会实践交流会。并组建了药学院礼仪队。

其实在20XX年10月29日,我们部门筹划并开展了具有药学特色的题为“中华瑰宝与日常生活的系列活动:10月29日在公寓去开展日常重要图片展级常用中药知识宣传”11月1日在一教,朱晓云老师举行题为“中药与美容养生”的讲座。

校运会期间,我们部门与生劳部共同担任起运动员后勤工作级志愿服务工作,让运动员的后勤得到了保障。

迎新晚会期间,我们部门担任礼仪工作及特校师生的招待工作,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院礼仪队多次出色完称过了学校给予的任务。

12月份,举行药学院首届素质大赛中的职业规划设计大赛的征稿活动

12月初,在校青协纳新期间,我院大部分学生志愿加入到志愿者服务行列中。

12月下旬,我院在校团委参与志愿服务,构建和谐社会的号召下,评选出药学院首届“爱心大使”,并于12月24日前往闽侯特殊教育学校与那里的孩子们共度平安夜。

小学社会实践总结范文2

1、生活能自理:91%的孩子都能做到整理床铺和房间;能洗袜子、内裤、裙子等简单的衣物;会主动洗碗、扫地、倒垃圾;少数孩子还能煮饭。生活自理能力较强。

2、学习能自主:88%的孩子能自觉、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暑假作业;部分孩子能主动练习书法,并交有大字、小字书法作品;部分孩子能主动阅读健康的书籍,写了作文、读书心得。但家长的总体评价是:孩子自觉学习不够、贪玩。可以看出孩子对老师要求的作业能较好完成,但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3、行为能自律:多数孩子安全意识较强,出门能注意交通安全,不和陌生人交谈,不玩水、火、电。多数家长反映孩子最喜欢上网聊天、打游戏。

小学社会实践总结范文3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课程建设与管理,努力构建富有地方特色、与学校教育相互配合补充的基地课程体系,切实指导和服务各地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课程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更好地发挥基地课程活动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促进作用,需要我们在课程理念和目标、课程结构和内容、课程管理和评价等方面进行思考研究和实践探索。

关键词:

基地;课程建设;实践

在基地建设如火如荼开展的今天,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课程建设与管理,努力构建富有地方特色与学校教育相互配合补充的基地课程体系,更好地发挥基地课程活动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促进作用,需要我们在课程理念和目标、课程结构和内容、课程管理和评价等方面进行思考研究和实践探索。

一、正确把握基地课程建设目标

基地要以“立德树人”“实践育人”为指导,努力打造丰富多彩、充满活力和特色鲜明的实践基地课程,引导学生亲近自然、了解社会、学会生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基地课程性质

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课程是以提升中小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有效整合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资源并组织开展实践活动为途径,有计划地组织体验性的教育活动。

(二)课程功能定位

教育:充分发挥基地内外教育资源的功能和作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行为习惯养成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经历实践过程,获得实践经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探究:强调学生要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和社会,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实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和劳动技能,学会与他人合作和分享,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创新: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三)基地课程形态

实践基地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它强调丰富学生的体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会思考的手”。具体而言具有以下三种基本形态:

1.经验性课程。基地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生活中感受的问题与需要为中心,强调学生经验在课程中的地位与价值,强调学生亲身经历与参与。课程组织方式是以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通过自主的问题探究与问题解决实现课程发展的价值。

2.实践性课程。基地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以知识传授为基本方式、以知识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实践,是基地课程的本质属性,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性、建构性的实践活动。它不是形式上的活动,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而是具有明显的“任务取向”的活动,注重学生通过实践的实际体验,获得感悟,获得能力发展和情感升华,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3.综合性课程。基地课程设计上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的空间上向自然、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实践活动领域延伸,使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密切联系,它不是对学科知识的综合,也不是跨学科学习,而是对学生生活经验和生活领域的综合。在课程设计的层面,把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作为课程价值来追求。

二、合理建构基地课程体系

为了有效地落实课程目标,基地要积极规划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类型、主要内容和具体项目,努力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理念和学生发展需求、充满活力、特色鲜明的基地课程体系。

(一)基地课程基本体系模式

实践基地课程可以确定为领域、模块、项目三个结构层次。领域内容尽量照顾中小学生社会实践的各个层面,由主题教育、生存体验、科学探究、素质拓展四个部分组成,每个领域包含若干模块,每个模块可以设置相关活动项目。为了避免基地课程与学校课程的简单重复,突出实践教育特点,打造基地课程特色,一定要充分彰显地方特色课程和活动,因为这是最有生命力也最能体现基地特色的。

(二)基地课程设置原则

优先建设体验式实践德育课程。确立“立德树人”的核心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实践课程的作用,在生活中育德、在实践中育德、在社会中育德,建构“贴近学生、面向生活、注重实践、开放多元”的实践德育课程新体系。重点建设实践能力课程。确立“能力生根”的核心理念,充分发挥综合实践课程实践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能力基础,建构交往合作、手脑并用、参与体验、教育新体系课程。在课程目标设计上融入多学科多领域内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个性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强化建设特色乡土课程。确立“乡土教育”的核心理念,充分发挥基地所在地的地理资源和人文资源的特色和优势,选取具有当地特色的教育资源,把社会问题探究、自然问题探究、现代科技问题探究和“乡情”教育结合起来。

三、规范实践课程管理

(一)坚持课程实施三原则

实施梯度层递课程。陶行知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予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所以,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的不同、知识背景的不同、个性需求的不同等因素,考虑课程的设置和实施,做到统筹兼顾、各有侧重、梯度提升。注重动静内外课程结合。基地实践,不能是让学生换了个上课的教室的学习活动。我们应该彻底解放学生的思想,设计动静结合与内外结合的课程,甚至是基地内和基地外的实践活动。强化实践课程的德育渗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核心素养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使命,所以,我们要用大课程观实现对学生精神层面的提升,因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更要有文化。我们可以挖掘显性课程中的德育内涵,整合好隐性课程的教育因素,注重基地内部的文化塑造,形成优秀的行为文化、生活文化、墙栏文化等充满正能量的基地文化。

(二)正确处理几种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基地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关系。基地课程和学校课程是一种相互补充、彼此促进的关系,学生在学校课程中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基地课程中得到运用,在基地课程中获得的知识、产生的问题也可在学校课程中得到拓展。二是正确处理学生实践与教师指导的关系。教师是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者与陪伴者,在学生实践中教师要大胆放手恰当牵手。三是正确处理内容设定与过程生成的关系。教师要善于把握这种生成变化,从而将课程内容引向新的发展层次,实现基地课程的不断优化完善。四是正确处理常态活动与机动安排的关系。要结合国家课程计划有关规定要求,组织实施好学生实践活动。

四、建立完善课程评价机制

评价具有诊断、激励、调节的功能,是促进课程目标有效落实的重要手段,要建立和完善课程评价制度,使基地课程朝着健康、科学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各级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课程评价制度,加强对基地课程的检查和评估。基地也要建立和完善课程评价制度,及时总结反思、调整改进,不断提高基地课程建设与管理的质量。基地要加强对教师课程实施情况的考核评价,发挥评价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作用,将教师课程实施情况计入业务档案,并作为工作绩效、职称评定、各级评先的重要依据。要高度重视学生对实践活动的评价,认真听取学生对课程实施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和完善课程,提高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

作者:王红梅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

参考文献:

小学社会实践总结范文4

    一、模式结构

    附图{图}

    二、操作要求

    第一段:明确目标 这个环节主要包括导课、交待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

    第一步:导入新课。导课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诸如复习导入、创设情景导入、歌曲、故事导入等等。也 可以直接揭示课题,不论用何种方式都必须注意导课的目的性和趣味性。目的性是指导课的内容与新课相关联 ,以利于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便于知识的迁移。趣味性是指导课形式新颖,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强 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因势利导、引入新课的学习,并及时板书课题。

    第二步:明确目标。目标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导入新课后,教师要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揭示学习目标, 让学生明确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哪些知识、掌握什么技能、注意什么问题,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做到心中有数 。教师确立学习目标必须依据本课的教学内容、知识要点以及学生的实际,努力做到明确、具体、恰当。从表 述形式上要注意与教学目的,阅读提纲相区别,不能混为一谈。

    第二段:自学研讨 这是一堂社会课的中心环节,这一环节的教学要求是:以教材为凭借围绕学习目标, 指导学生读书自学,师生共同讨论,掌握知识和技能,完成教学任务。

    第三步:读书自学。读书自学是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 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的自学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必须处于教师有效的监控之下,操作方法是:1.自学 指导。首先教师要出示精心设计的问题,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要有研讨的价值。要围绕学习目标,指向学 习目标,出示的问题不要过多过细,一般一次出示2—3个为宜。其次要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 ,限制多少时间,使用怎样的自学方法等。2.读书自学。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教材,学生的阅读要图文结合 ,边读边思,读不懂的地方可以作出标记,也可以随时在小范围内进行议论。3.自学督查。在学生自学时,教 师要进行自学督查,一是监控学生自学的速度和质量,二是要通过行间巡视、个别询问等形式及时了解学生的 自学情况,对学生自学过程中出现的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研讨做好准备。

    第四步:师生研讨。在学生独立读书思考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使知识得以明确、深化。本环节的教 学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谈自己的理解,谈自己的疑惑,教师的作用在于点拨、 诱导,并及时进行表扬鼓励,激发其积极性。2.要适时精讲,对于社会常识课来说,涉及到的历史常识、地理 常识、法律常识等只靠学生的自学是很难理解到位的。该讲的一定要讲清楚、讲明白。3.要注意讲练结合。教 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景,通过教师的提问,讲解,指导学生说一说、做一做、找一找、议 一议等形式,加深对社会事物的理解,促进对社会知识的掌握。

    社会课教材多是由2—3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框题内容组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可按框题内容分别经历“ 读书自学”——“师生研讨”的过程。即先自学,研讨第一部分内容,再自学、研讨第二部分内容。

    第三段:练习巩固 这个环节分练习巩固和课堂总结两步进行。

    第五步:练习巩固。这一步的任务是设计练习题指导学生进行练习,使知识和技能当堂得到巩固。具体操 作时要注意以下三点:1.设计的习题要有目的性,要紧扣教材内容、教学要点,突出教学重点。2.练习的形式 要有灵活性,题型要有所变化,如填空、填表、连线、选择、简答等。3.所设计的课内作业要限时完成,不把 尾巴甩到课下,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快速、准确的学习习惯,又能当堂检测目标达成度。

    第六步:课堂总结。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尾声,新课学习结束后,学生究竟学会了哪些知识,明白了什 么道理,要做一梳理,做一总结,这对于完善知识结构是十分必要的。总结不是教师的专利,可先让学生进行 回顾总结,学生讲不到位的,教师再进行补充强调。同时教师应进行学习评价,及时表扬鼓励,并提出今后希 望。

    三、模式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小学社会实践总结范文5

[关键词]学生社团;社会实践;三化;三效益;广西大学

[作者简介]牙韩高,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5级博士研究生,广西大学副教授,四川成都610031

[中图分类号]C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10-0197-03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施展才能、服务社会的宽广舞台,蕴藏着巨大的育人潜能。学生社团成为高校执行学分制、淡化班级概念后联系学生的纽带,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如何充分利用社团的资源,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值得人们深思和探讨。

一、社会实践之使命

“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由、教育部、团中央等部门联合发起的,以“文化、科技、卫生”为主要服务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途径,把学生在第一课堂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并在实践中了解国情,反省自己,找出差距,达到学以致用、服务人民、增强责任、奋发有为的目的。由于多年来沿用的社会实践活动“精英模式”已难以适应当前形势发展要求,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也无法让广大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和得到真正锻炼。近年来,各高校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学生骨干深入社会开展轰轰烈烈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给基层送去了先进文化和技术,为群众做了大量的实事、好事,而且也使学生得到了锻炼,受到了教育,增长了才干,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学生社团之使命

大学生社团是由校内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学生社团是广大学生为实现自身的意愿和爱好自发组成的群众性团体,人多面广,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是其鲜明的特征。学生社团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是以班级年级为主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渠道。“要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发挥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育效果。”学校应高度重视并支持学生社团建设,紧紧抓住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适应教育改革和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遵循扶持激励与规范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强化对学生社团的指导、服务和管理,引导其健康发展,使学生社团在繁荣校园文化和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发挥突出的作用。

本着“服务于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服务于广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的宗旨,倡导社团成员深入农村、企业、社区、学校,广泛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高校要主动牵线搭桥,创造条件”。学校在实际工作中应坚持“创品牌,育精品”和“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原则,在引导学生社团健康、有序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社团的自主发展。鼓励学生社团依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积极大胆地进行创新实践,注重加强对学生创新人格、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尤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专业优势和团队协作作用,为农村、企业、社区办实事、办好事。

三、走“三化”道路,实现“三效益”

广西大学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学生社团建设,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学生社团建设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始终摆在重要位置,切实加强领导,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有力支持,划拨专项经费,并逐年增加,提供(落实)活动场所(基地),配备指导老师,出台相关政策。选好主题、立好项目、精心策划、认真组织,结合“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充分挖掘社会实践活动的潜能,充分利用学生社团这个人力资源,拓宽社会实践活动新领域,开创社会实践活动新局面。为此,广西大学经过多年的探索,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化、长期化、项目化”(以下简称“三化”)的新路子,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育人效益(以下简称“三效益”)。

在“三化”中,基地化是有效载体,长期化是有力保障,项目化是有效方式,三者互为辩证统一关系,缺一不可。

(一)基地化。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化的建立,有利于学生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加主动为群众办实事,加深与当地干群的关系。更好地进行具体、深入、全面的调查研究,掌握详实的第一手资料,接受实际的锻炼,树立稳扎稳打的信念,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消除“走一圈,看一回,挥手拜拜,收旗归队”的不良风气,确保活动有“根据地”。

广西大学按照“选准一个点,建一块基地”的思路,扎实落实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到目前为止,学生社团已在广西区内18个县(市、区)挂牌建立了36个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各社团服务队应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对基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和规划,为基地的三个文明建设出谋划策,深受当地干部群众的欢迎。

(二)长期化。制定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期化策略,有利于活动基地化的巩固,有利于活动项目化的开展,从而有效地防止活动步入表面化的误区。

广西大学在建立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的同时,与地方签订了长期合作的协议,并以实际行动保持了活动的长期性。

1.学生社团服务队为当地提供的技术帮助,不仅仅满足于“三下乡”的那几天。回校后,他们还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学校图书馆提供的资料继续跟踪服务,继续帮助农民朋友。在2001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动物医学协会的同学到贵港市港南区八塘镇的农民吴小林家,给这位养了420头猪的专业户提供了诸如怎样买猪仔和喂养的建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对于怎样防治和处理疾病等一时无法解决的难题,则由服务队员把问题带回学校,请教指导老师,然后反馈给农户,做到有始有终,直到难题的彻底解决。

2.学生社团服务队与当地群众通过书信、电话、电子邮件保持经常联系,做到“民有需要,我即行动”。文学社、经济学社、英语协会在罗城县、大化县、都安县等地开展“送书下乡”活动时,与当地多所学校的贫穷学生结成对子,进行“一帮一”助

学活动。回校后,他们经常与结对的同学通信,设立“助学基金”,要求本社团的在校生一届接一届地开展下去,为这些贫困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健康地成长成才,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社会实践活动长期化路线的制定,不仅更好地为基地服务,而且也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身感受生活,体会创业的艰辛,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得到有效的洗礼,从而更加珍惜时光,奋发有为。

(三)项目化。通过学校立项和地方立项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活动,使活动“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没有项目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经受不住考验,产生不了效益,最终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有了项目的社会实践活动,可避免活动的盲目性、无序性、重复性,消除活动的简单化带来的不良影响。广西大学根据总书记在团十五大上指出“要引导广大青年把创新的要求和创新的精神体现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并把创新的热情和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在各自的岗位上争创一流业绩,并努力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指导思想,创造性地制定和实施了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的规划。

1.利用学生社团兴趣爱好一致,专业知识和技能较强的优势,带着自己的项目深人基地进行研究开发,既服务了社会,又提高了自己的能力。

(1)鼓励社团指导教师、研究生社团带科研项目下乡。2000年暑期,博士生导师王双飞教授带领轻工与食品协会会员到广西柳江造纸厂实施“节水降耗及废弃水处理”和“造纸化学品应用改造”两大工程项目。为企业生产工艺的改进、生产设备的技术改造和生产效益的提高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设性的方案;2005年暑期,博士生导师韦化教授带领由博、硕士生组成的创新协会会员到桂林市荔浦县电力公司进行技改攻关,为该公司节省了一百万元,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发挥学生社团专业优势,实施培训项目。广西大学每年组织“普通话推广团”、“计算机应用推广团”、“英语学习培训团”等特殊社团服务队赴河池市、百色市等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普通话推广团”成员由口才协会的会员组成,他们针对广西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同胞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造成的普通话语音不标准的情况,深入到偏远的乡村中、小学校,给少数民族师生和群众矫正普通话发音,受到广泛的欢迎;“计算机应用推广团”成员由计算机协会的会员组成,他们不仅奔赴三江县、东兰县、田阳县等地给当地师生上计算机课,而且还联系有关部门安排这些教师到学校接受计算机培训,让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们开阔了眼界,掌握了技能;由英语爱好者协会成员组成的“英语学习培训团”,与基地师生面对面地交流、学习,使当地师生获益匪浅。 2.地方确立需要服务的项目,学校派员去指导开发。广西大学与贵港市港南区开展“手拉手”科技致富行动。在此之前,港南区有20位农村青年科技致富带头人向广西大学申报了养猪、养鱼等需要服务的项目。广西大学派出了农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相关专业8名专家及学生社团服务队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服务。服务团以每2人为l组分别到每户科技致富带头人家中进行“三同”(同住、同吃、同劳动),向他们传授相关的技术并亲自指导他们开发科技致富项目。在“三同”过程中,同学们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社会价值有了更新的认识,决心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切实给农民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

3.依托项目,单位赞助,志愿者提供智力支持。“鼓励、支持学生社团走向社会,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壮大自身,提高社团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广西大学每年组织学生社团服务队参加自治区农业厅和团区委联合举办的“科技下万村,良种献真情”项目活动。并依托三农学会建立的“三农科技服务网”(广西第一个面向“三农”的学生网站)技术咨询服务中心,长期为农民朋友提供技术服务,这项活动对于良种的推广、增加农民收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既解决了学生的活动经费问题又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学以致用的机会。

“八桂青年建小康行动”是一项为民办实事、影响深远的工程。充分利用“小康行动”平台,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把帮扶点定为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学生社团轮流长期开展帮扶行动,并进行项目化运作,使社会实践活动内容更加具体化,广大的社团人从中得到真正的锻炼,克服活动的“精英模式”,使更多的学生参与了活动,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

另外,引进竞争机制,促使学生社团不断创新。学校规定,学生社团可根据本协会的优势,结合自己联系的社会实践基地的具体需求,向学校申报项目(类似课题申报)。通过答辩、专家论证,学校批准立项,并给予经费支持,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有效地服务基地,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产生了良好的育人效益。

小学社会实践总结范文6

关于造就教育家的思考

2012年9期

宋乃庆

西南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级教学名师,重庆市“未来教育家”培养工程导师组组长。

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中造就教育家虽难,但应积极进行此项工作。我们建议:第一,教师自身要立志。第二,要敢于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上不断创新。第三,近年来,一些地方相继启动了教育家培养工程或未来教育家培养工程,这为教育家的成长提供了必要的政策和环境支持,搭建了有利于教育家成长的平台。第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重视、支持、鼓励教育教学创新活动,不拘一格鼓励各种风格的教学方法、教学理论、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五,要切实落实校长负责制,给予学校充分的办学自。第六,不断总结大批优秀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经验,把经验反复实验、推广,提炼成相应的理论。

变革的追求:提高质量

2012年5期

郭元祥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教师教育资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

新课改所颁布的课程标准实验稿及后来几次的修订,对于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建立一个科学的体系化的国家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发挥了充分的作用。

教师要从学科能力这个角度把握新课标,提高教学质量。根据不同学科,结合教材,重点挖掘不同学段、不同单元对应的核心能力是哪些,如何实施教学才能有效培养这些能力。每一所学校都要制定学科能力表现标准、指标和相应的教学策略指导。这样才能切实推进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

课改十年的得与失

2012年5期

肖川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十年课改,到底给基础教育带来了哪些积极变化?还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如何进一步深化课改?需要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全面审思。

特别提出两个问题讨论,即基础教育的“基础”究竟是什么,课程改革成功的标志是什么?第一个问题我的见解是“基础”肯定包括基础知识、技能,但最为重要的是健康的人格。第二个问题我的见解是,是否体现了公民教育和生命教育的宗旨;课程内容是不是体现了民主社会的核心价值及学生的生活之间的联系;学习和教学方式是不是真正发生了变化;是否真正建立起了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化校园。

突破政策理想与实践现实之间的藩篱

2012年5期

项纯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日本京都大学博士。

学校评价制度、教师评价制度乃至社会对人才的评价制度是制约改革的根本原因。由于我们缺少一套完备的学校评价和教师评价的制度及指标体系,升学率依旧是最能被大众认同的评价标准。而且从更大范围看,要改变教育内部环境的评价制度,就必然要求改变社会、特别是企业对于人才的评价标准。我国的升学考试制度要从选拔性考试制度到资格性考试制度,社会发展要从学历社会到学习型社会的转变还将需要一个漫长过程。

以有限的“量”追求优良的“质”

2012年5期

范蔚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新的课程观,认为课程不只是“制度课程”和“文本课程”,还是“体验课程”。教师只有结合学生的实际对课程教材内容做有针对性的加工,才可能使“文本内容”转化成为适合于学生、能够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以进步发展的内容,使课程与教学成为学生发展进步的阶梯。值得注意的是,合理的课业负担量是保证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基本条件,以有限的“量”追求优良的“质”是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努力解决的课题。

社会实践活动的性质分析

2012年4期

张传燧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

综合实践活动虽然是本轮新课改的亮点,但在现实推进中不尽如人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教师对社会实践活动性质认识不到位。

为此我们要从发展性、综合性、实践性、主体性的维度来认识,即:突出发展性,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促进全面成长;把握综合性,还原世界本身,整体展开教学活动;注重实践性,实践即人本身,强调“做中学”;高扬主体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会学、好学、乐学。

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误区与对策

2012年4期

刘玲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全国教师教育学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会副理事长。

推进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需要科学规划、建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制度保障;要有效组织、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活动体验;尤其重要的是建立学生个体、小组、教师和服务单位、家长等多元一体的评价体系,形成合理、客观、系统、积极的评价机制。

学校从课程管理的角度应制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方案。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内容包括教师开发资源、设计活动与指导学生实施活动的情况。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方案更是必不可少的,不同阶段性评价的侧重点不同,采用的评价方法也不尽相同。

推进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校评估

2012年11期

赵德成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重庆市教委颁布的“提质十项规定”抓住了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更重要的是,重庆市教委将“提质”与“减负”辩证联系起来,使两者相互促进,但这种改革思路是否能落到实处,得到实质性的突破,还需要系统性考虑很多制度和文化方面的问题。

建议重庆对学校办学质量评估进行重点、深入的探索,更新质量观,从学生发展视角衡量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只有推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校评估,“提质”各项规定才能最终落地生根。

让“长江上游教育中心”现实推进的步伐更坚实

2012年11期

田良臣

江南大学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江南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

近期重庆市“深化义务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系列举措,让人感受到来自“长江上游教育中心”的蓬勃生机与令人鼓舞的气象。

第一,该规划对基础教育的目标界定清晰、定位准确。第二,体现了教育家办教育的实践取向。第三,规划有可靠的实现策略和现实路径作保障。期待在“减负提质”的持续实践中重庆可以凝练出更加丰富的教育特色和智慧。

有质量地认识“什么是教育质量”

2012年11期

周彬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副教授,教育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