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小学音乐教育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小学音乐教育论文范文1
【摘要】所谓音乐素质包括音乐知识、音乐心理、音乐能力和音乐文化素质,对中小学生开展音乐素质教育要从培养兴趣开始,专业与素养相结合,通过科学的理解音乐创新教育,实现审美体验的价值功能。【关键词】音乐教育音乐素养审美体验SimplytalkingaboutmusiceducationofhighandprimaryschoolShiZhifen
【Atract】〖WTBZ〗Musicdiathesisincludesmusicknowledge,ychologyandability.Inmakingmusicdiathesiseducation,interestculitivationshouldbeonthefirstposition,andecialityandcultureshouldbecombinedtogether.Andweshouldunderstandmusiciovativeeducation,andrealizethevaluefunctionoftastingexperience.
【Keywords】MusiceducationMusiccultureTastingexperience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1-105x(20__)03-0135-02
谈到中小学音乐教育,诸如音乐素质、专业音乐教育、普通音乐教育、音乐创新教育、音乐学习兴趣、音乐审美等都是高频词。然而,在中小学音乐教师队伍中,确有一部分教师对这些高频词及内涵熟视无睹、睹而不见、见而不思、思而无获,在工作中无的放矢、盲目施教也就不足为怪了。本文仅就音乐素质内涵等亟待明晰的几个热点问题,做如下的浅释粗议。
1.音乐素质的内涵学生音乐素质的内涵可概括地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1音乐知识素质:即有关读谱及音乐表现要素(音高、音色、建度、力度、节奏、节拍、放律、调式、调性、曲式、和声、体截、题材等),为保证学生参与音乐学习过程及音乐实践活动所必须掌握的简单的基础知识。1.2音乐心理素质:即以音乐感受能力为核心的音乐感知能力、音乐记忆能力、音乐运动觉能力、音乐联想能力、音乐想象能力。1.3音乐能力素质:即学生参与听、唱、视、记、奏、创、动等具体音乐实践活动的能力。1.4音乐文化素质:即音乐史、音乐常识、音乐作品的涉猎范围,音乐与其它艺术的关系,音乐与艺术以外其它学科的关系,音乐与生活、音乐与社会的认识等方面的综合音乐文化知识结构。音乐同其它基础课程一样,以其特有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才成为_种需要传函、研究与发展的学科。音乐教育如不突出它自身的特有属性也就不是音乐教育本身了。音乐教育所有价值,都必须以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发展与提高为载体、为过程、为手段才能得以实现。囚此,学生音乐素质的发展与提高,是音乐教育的本位价值。
2.“会”是兴趣的根本古人云:“乐其道,善其事”,其含义不讲自明。迁移到学生学习上来,那就是要先培养学生对所学学科及具体知识的兴趣,首先实现乐其道。这样,学生就会学得积极、主动,学得事半功倍,以便达到善其事。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再来思考这句古话,我认为反之亦然,即善其事,更能乐其道。在生活中,人们总是对自己善长的专业和事情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也往往是对学得好的学科再投入的更多。一个不懂球规的人不会成为球迷,一个不懂象棋的人,不会在一盘残局前观棋不语两小时。学习的“知难而退”,不正是学不懂、学不会而使兴趣丧失,弃“事”而逃吗?通过调查得知,在我们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不懂、学不会而没办法学,是学生学习音乐兴趣逐渐降低的一个最本质的原因。所以,学生就是在“乐其道,善其事,更乐其道”的隐性而多次的反复中,其好强、好胜、自尊等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并实现学习兴趣的激发、深化、巩固、升华。因此,“会”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这就要求我们不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音乐教育教学的具体实施,都要始终注意并做到让学生有一个我想学,我会学,我能学会,我能行,我已经学会的良好的学习心理感受,优化学生学习的“心境”。
3.走出域属的误区音乐教育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国民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域属于国民音乐教育。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这种隶属关系却偏偏走进误区,其表现就是忽左忽右,走向极端,要么是正规专业化,听“效果”谁高谁低;要么是谈虎色变,敬而远之避开“专业化”之嫌。凡此种种,都会使中小学音乐教育误入岐途,与真正的音乐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究其原因,就是没能科学地理解中小学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的联系与区别。专业音乐教育也好,中小学音乐教育也罢,所教所学的知识与能力本来就同出一脉,又都属于教育的范畴。因此,虽然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但这种亲缘关系是客观的,这就是两者之间的本质联系。两者的区别首先在于培养的对象和目标上,专业音乐教育是面向挑选出来了少数人,培养音乐专业人,中小音乐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提高全体国民的音乐素质。其次是表现在具体的教育过程的诸多要素上,就教学内容而言,专业音乐教育追求全面系统、高难深刻、熟练清湛、身怀绝技等。而中小学音乐教育更注重的是全体教育对象的可接受性,人才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实现美育功能的艺术性,教育过程的愉悦性等等。相对专业音乐教育要浅显、容易、简单得多,但绝不是没有必须掌握的内容,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上,中小学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相比,就 不是那么机械、严格、枯燥、求精,而是激发兴趣,轻松愉快,自由解决,学乐交融。基于这种认识,将专业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等同视之,或将两者泾渭分明地对立起来都是不科学的。
中小学音乐教育论文范文2
一、用音乐当导语,能渲染气氛、感染学生
有许多教师都重视导语的运用,可见导语在一节课中的重要地位。如果导语所产生的效果不佳,学生的积极性就不能全部被调动起来,即使有部分学生被调动起来,也并不是处于最佳状态。如果将语言导语改为音乐导语,那么,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例如讲授《愚公移山》时,可以先放一首江涛演唱的《愚公移山》;讲授《安塞腰鼓》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的画面。讲授《木兰诗》时,可以先听一段豫剧《花木兰》……动听的歌声和美妙的画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然后,教师因势利导,开展后续的教学工作。教学任务结束后,你就会发现:本节课很顺利也很成功,连那些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也被这种气氛所感染,变得上课注意听讲了。
在教学工作中,我一直重视音乐导语的运用。凡是能收集到的VCD光碟、磁带以及多媒体画面和音乐,我都会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去。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我深深感悟到音乐能唤起学生的情感、能触及学生的灵魂。
例如教授《土地的誓言》时,由于学生年龄还小,根本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此类经历和体验,但他们有着朴素的感情、丰富敏感的心灵。为了不让课堂苦涩沉闷、生气全无,我运用了课件教学,展示了“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让最形象的画面撞击学生的心灵,并随着歌曲《松花江上》的播放,以直接诉诸心灵的方式深入感染学生,使之产生强烈的共鸣。音乐停止,我发现没有一个学生在乱动,没有一个学生在讲话,因为没有一个学生愿意破坏此时此刻用音乐构建起的环境。表面上看,课堂一片寂静,但是学生们的心里却难以平静,悲愤的情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一点点产生,一点点聚集。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之后,本文的教学也就容易多了。这就是音乐的力量。
二、音乐能架起沟通学生和课文的桥梁
我所教的是人教版语文,有些课文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学生们不了解;有些课文所写的事件学生们不熟悉,还有些课文所包含的作者思想感情学生们感受不到……这些内容如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费时又费力而且效果又不好。如用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问题就会轻而易举地得到解决,而且学生们也会被这耳目一新的形势所吸引,产生出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授《黄河颂》这篇课文时,我将音乐《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船夫曲》《黄河颂》《保卫黄河》和《怒吼吧,黄河》贯穿于朗读之中。作品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热血沸腾、壮怀激越,民族自豪感、自信心都被激发了出来。他们也会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像英雄那样保卫家乡、保卫祖国。对于课文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所表现的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学生都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课文即将结束时,音乐能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还能激起学生的遐想,使其沉醉于文章美妙的忘情之中。如讲完鲁迅先生《社戏》最后一段,随着抒情柔婉的萨克斯曲《回家》的响起,学生们昨日的经历和情愫被重新点燃了。
三、在诗词教学中,音乐显示出巨大的魅力
无论是古诗词还是现代诗词,配乐朗读是现今语文课上一种常见的形式,选一首与课文表达感情一致的乐曲与朗读同步播放,音乐的节奏、旋律就会将朗读者拉进乐曲的意境和情感之中,让他们在文字与乐曲交汇的海洋中神游。例如教授诗歌《石壕吏》时,为了让学生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选取了《二泉映月》作为配乐。两个作品都是一种倾诉、都是对社会最本质的反映,而且都具有古典的美感和神韵。学生们在文字和乐曲的双重刺激下,既了解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又了解了阿炳对黑暗势力的反抗和斗争,使人感受到一种琴瑟共鸣的深深的哀愁,催人泪下。
音乐还能激起学生美好的情感。在教授诗词时,教师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音乐作品和语言文字一起走进学生的学习中,这样有助于对文章的延伸理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此外,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随着音乐唱歌。例如教授《土地的誓言》时,让学生随着音乐唱《松花江上》这首歌,这首歌是激励热血男儿报效祖国的战歌,强调了中华民族曾有的民族悲哀。让学生跟着唱,可以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作为教学目标之一的德育目标也就随即完成。
中小学音乐教育论文范文3
【关键词】阅读教学;误读
阅读教学是一种特殊的阅读体验活动,它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误读”便是学生在与文本作者、编者、教师对话交流中产生的理解结果,因此“误读”产生的原因与这四者都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在学生“误读”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教师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媒介和因素。因此,笔者认为,引起“误读”现象的重要原因恰恰就是语文教师。
一、教师文本解读能力偏弱
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结合自身己有的知识经验对文本进行自我解读,然后借助于资料的分析,对文本进行深入阅读、仔细体会,通过判断、取舍、整合,最后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将自己的理解传达给学生。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是决定语文课堂精神价值的关键因素,正如特级教师孙建锋在点评一位教师执教《七步诗》时所言:教学这一首诗,只知道诗的字面意义是“下境”;体会这首诗的意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是“中境”;让学生玩味曹植在进退之间,运用了如此贴切、朴素的语言,把他当时的处境如此艺术地表现出来才是教学这一首诗的“上境”。而要达到“上境”,无疑,教师自身不但要达到“上境”,甚至要达到“化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抵达“上境”。
二、教师教学引导失当
阅读教学中,教师对课文内容的引导会对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产生直接影响。如果教师的引导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学生的阅读背景有较大的脱节,就难免引起学生不合理的误读。课堂上教师点拨时“切入点”、“突破点”比精准,也容易引起学生不合理的误读。引导不当还表现在课文内容的拓展上。如笔者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教学中引入了被欺凌的中国人的资料,并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内心感受,学生的回答多集中在“要崛起,要富强,进而欺凌外国人”这一有悖课文主旨的回答上,这正是因为笔者未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正确引导所引起的。
三、教师教学评价不准确
许多教师为了贯彻新《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积极倡导、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反而走入误区:允许学生任意体验,即便学生在理解走偏的情形下,也一味地认同,失去了引导的价值。《小学语文研究》上曾经以《一株紫丁香》为案例,报道学生将文中的“你”误读成“您”后,教师表扬其个性化的解读,同时渗透了尊师教育,结果全班一起将文中的9处“你”改读成为“您”,并称之为一道课堂生成的亮丽的风景。但实际上,这恰恰就是教师评价不当所引起的“误读”。很明显,教师一味强调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而忽视文本的价值取向,以至对学生的错误体验作出错误的“赏识”评判。
四、建议与对策
1.提高教师自身的语文教学素养
作为一名工作在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语文素养,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已经不再只能有一杯水,而应该是一桶水。因此,作为文本的阅读者、解读者、传播者,必须拥有深厚的文化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明确科学的语文教学理念。
2.“动静结合”解读文本
(1)解读“静态”文本。教师首先作为一名读者,与作者、与作品中的社会生活──人、事、景、物对话,进而作为教学者站在实施《语文课程标准》的角度,解读语言、思想、成文法则的复杂过程,最后作为引导者构思教学设计,遴选正确,有价值的文本学习内容的复杂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先披文以入情,作为普通读者感受文本的语言魅力和精神价值,这是“入”;接着再作为教学者和引导者根据课标的精神,将文本的语言价值和精神价值进行有效分析与整合,这是“出”,就在这一“入”一“出”中完成对于“静态”文本的解读。
(2)解读“动态”文本。当教师正确有效地解读了“静态”文本后,必然面对更困难的“动态”文本的解读,即在教学过程文本的动态变化形态。
①要把握分寸。把握分寸的内涵是教师对学生的误读要宽容但不纵容。宽容,就是允许学生个性化阅读中发生的错误;不纵容,就是对阅读中的错误不能姑息,更不能无原则的鼓励,错就是错,要及时让学生明白错在哪儿。在指导纠正过程中,阅读要根据文本的表达去感悟、理解,而不能离开文本去自由发挥。
②要合理引导。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方式,教师引导的着眼点是“学生个性化阅读”,而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的必要条件是“教师引导”。学生不自主读,教师的“引”是空中楼阁;教师不引,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只能停留于原地。
③运用阅读策略匡正曲解性误读。在阅读教学中如果遇到曲解性误读,教师应及采取相应的阅读策略,唤醒学生沉睡的知识背景和情感因子,使学生能够拥有自由开放,光明正确的大道。如:反思法,谬问法,矛盾法,类比法等等教学策略。
方智范先生曾对文本解读语重心长地说:“语文教师要练好内功,尽可能地理解和把握文本,努力成为文本作者的‘知音’,这是一道‘铁门槛’。”这很好地诠释了在新时期面对“误读”现象时,教师应该遵循的教学成长道路。只有当解读规范、技能技巧自然地融入到教师的阅读意识中,成为教师的内在的阅读品质,开阔的视野、敏锐的洞察力成为教师解读文本的有力武器,对学生做出多元的反映,教师有一份耐心的期待,对学生出现的“误读”善于灵动地给予学生必要的启迪和诱导,那么课堂将更有效地引领学生与文本展开自由对话,从而产生思维的碰撞和阅读的创造,就能最大程度地避免不合理的“现象”滋扰我们纯洁而神圣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方智范.语文教师要成为文本作者的“知音”[J].人民教育,2004(21)
[2]荀以勇.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误区及对策[J].教学管理,2011(6)
[3]王瑞芬.小学语文教学中“读”的误区及“读”的落实[J].内蒙古大学学刊,2007(3)
中小学音乐教育论文范文4
一、 从论文选题上看
(一)选题的范围具有以下特点:
1.选题基本上是立足于对音乐素质教育的认识和实践方面。字面上出现“素质”二字的文章就有3篇,即《素质教育――面向21世纪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改革》、《对中学生大面积音乐素质测试的思考与实践》、《谈音乐教学体现素质教育的策略》。其它文章虽标题中未出现“素质”二字,但其内容亦是围绕音乐教育的某一领域该如何贯彻素质教育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2.以“……实践与思考”冠名的文章居多。如《钢琴集体课的教学实践与思考》、《高师专科音乐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对中学生大面积音乐素质测试的思考与实践》、《器乐教学的实验与研究》等。另外,标题中含“美”字的文章也不少,如《音乐教学审美功效研究》、《音乐教学要善于创造美》、《构筑音乐与心灵之间美的桥梁――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等。
(二)选题的意义及原则:
这些论文选题都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都是围绕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幼儿、中小学、高师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同时,选题很有新意,体现为:善于从实践中挖掘音乐教学的基本规律;以音乐教育审美为核心,以育人为本;从心理学、教育学、美学、哲学等范畴加以研究,认真总结教学经验;凸显了音乐教育论文的基本特点――强调论文的科学性、学术性、创造性、理论性等。
二、从论文类型上看
大多属于问题性论文。当然,亦有综述性论文,如《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探析》;亦有争鸣性论文,如《关于音乐教育的几个认识问题》;亦有调查、实践性论文,如《器乐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此外,还有兼具问题性、争鸣性论文,如《钢琴集体课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三、从论文写作质量上看
虽然获奖作品数量不少,但这些获奖作品也良莠不齐,其中相比优秀的篇目,也不乏缺陷。下面就获奖的部分优秀论文作一些评析。
1、《素质教育――面向21世纪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改革》(作者:马达、陈雅先)
文章论点鲜明,作者着眼于全球人才素质的视角,着眼于教育大系统的气候,抓住了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关键,提出了具有深刻实际意义的见解。而后,从三个分论点来论证中心论点的正确性。
论据具有真实性、典型性、新颖性等特点。如,在论述第一个分论点的过程中运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教育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以及现代教育观、学习观和心理学的理论作为理论论据;在论述第二个分论点时,运用了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中的有关规定作为理论论据;在论述第三个分论点时,运用了教育心理学、美学等有关理论作为理论论据。全文还大量运用了事实论据,这些论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值得一提的是文中论据的新颖性。如,“智力是一种适应力”,“维持型学习”变为“创造型学习”,“与其说是练习动作,不如说是练习脑,即练脑对动作的控制”,“美育还应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教育内容”等等。
论证主要采用例证法、引证法、因果论证法、对比论证法,且常将几种论证法交织在一起使用,以增强文章的论证效力。如,在论证“学会学习――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关键”这一分论点的过程中,就综合运用了四种论证方法。同时,作者对第三分论点的论述显得非常巧妙,即在论述第三分论点行文的第二段材料上,其论据看似游离,而在结尾一段又“班师回朝”到高师音乐教育的视角上,由此可见,前面乃后面之铺垫。
本文是按并列式结构来构思写作的。从一定意义上讲,亦可以看作在并列式的基础上兼具有先后逻辑式的关系(或者说承接关系)。即首先是要学习(学会自我学习),然后是锻炼实践能力(自我实践能力),最后,才能更好地培养素质。
本文从选题原则上说有三个方面。一是理论方面,本文在音乐教育哲学理论方面进行探究,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改革具有指导意义。二是选题原则与作者长期从事高师音乐教学工作所具备的主观条件之间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即与作者占有比较丰富、翔实、生动、典型的资料有一定的关联),因而具有可行性。三是作者创造性地概括出素质教育背景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三种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审美能力,这便于读者理解学生应具备的三种素质:文化素质、教师素质、审美素质,因而选题还具有创新性、哲理性原则。
总之,本文具有规范性、实用性、创新性、哲理性等特点。
2、《音乐教学审美功效研究》(作者:金亚文)
本文中心论点明确,意义深刻,行文规范,构思精巧,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其“物”主要是指作者善于发展、践行前人的理论和实践,文章多处运用教学过程中生动典型的实例;其“理”主要是综合运用了当代美学、心理学,尤其是教育美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不仅挖掘出其在音乐教学中的审美功效,而且亦使其在文章中产生审美功效。同时,还体现在对审美功效理论的研究上。本文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将抽象的理论化为具体的事例(将理论细化),将深奥的理论化为浅显的道理(将理论通俗化),用语恰当,娓娓动听(将理论美化)。这就是如前所说的在文章中产生审美功效,令人信服。
3、《谈音乐教学体现素质教育的策略》(作者:马胜利)
⑴从论述的外观上看,本文体现了章法的合理性。如开头第一自然段便抛出了中心论点:“素质教育的本质,在教学过程中的内部,而不在其外部。” 接着,在第二自然段对什么是人的素质下了一个较为科学的定义,从自然和科学的角度,从影响人的行为、意识、品格等方面揭示人的素质特征,进而阐明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随后,作者围绕它共谈了音乐教学体现素质教育的五个策略,即五个分论点:一是体现在教学审美上;二是体现在多角色多维度等因素上;三是体现在教学内容上;四是体现在教学形式上;五是体现在教学时空上。同时,在论述上结合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反驳论证法、因果论证法等进行论证,使论证严密而灵活。
⑵从论述的内核上看,本文彰显了内容的科学性。如其中运用了教育家奥苏泊尔的研究发现来支撑分论点三,并以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和综合拟定教学目标的建设为论据,对分论点三进一步展开论证,如此渗透了许多音乐教育学的理论,亦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另,文章中尚有用词不妥,如“挑拨”一词应改为“激发”,因“挑拨”一词的色彩是贬义,用在这不妥,用中性词“激发”更贴切。(见《第一、二届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第96页第4行)
此外,其它相对一般的一等奖文章中还存在写作上的基本问题:⒈论点上的问题。如《器乐教学的实验与研究》(作者:孙智玲)一文,稍加结合我国国情和音乐教学的具体情况进行思考,便会让人觉得有些言过其实。⒉论据、论证上的问题。如《加强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认知教育》(作者:冯效刚、周晓梅)一文,文章论据多且杂,未能很好地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其实,这一课题的写作应该围绕两个方面来进行:第一,为什么要加强认知教育,即把认知教育的重要作用讲清楚;第二,提出怎样在音乐欣赏教学实践中加强认知教育,摆出一、二、三等具体做法即可。这样,文章脉络会更清楚,材料更集中,对中心论点也更能发挥有力的支撑作用。写音乐教育类的文章,占据材料固然重要,但怎么去提炼有用的材料则更为重要。⒊文章表述上的问题。如《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作者:许卓娅)一文存在的问题有:⑴用语不够简练,有多余的文字杂糅其中;(见第5页)⑵用语不够具体,如第6页的第3行中的“形式上”,这里的“形式”指的是旋律的形式、节奏形式,还是演唱形式?作者没有指明;⑶有些地方论述过于抽象,如第5页的儿童“可感性”,应该举例说明哪些是具有可感性特征的作品。
结语
综上评析,笔者认为,在这些获一等奖的音乐教育论文中,水平好的皆具备以下特点:
⒈在选题上下工夫,尤其要考虑选题是否对音乐教育实践有指导意义。倘若只想在音乐教育这块艺术园里摆弄花草,则难以写出好文章。
⒉善于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如马达、金亚文、马胜利等人的文中处处渗透了教育哲学、教育美学、教育心理学等学问,丰富了对音乐教育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这亦是他们的成功之处。
⒊准确把握论文所要阐明的中心论点,分析独到,有创见,能挖掘出问题所蕴涵的哲理。
⒋力求发散性思维与逻辑思辩能力的统一。
⒌讲究行文规范、严谨并富有文采。
中小学音乐教育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及其研讨已经日趋深化,而作为其基础课的高师钢琴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探索中。高师钢琴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必须走出钢琴表演专业的教学模式,突出其师范的特性,促进音乐教育专业学科内部各课程之间的合理交叉与优化整合,使学生掌握实用性强的技能技巧,提高整体综合素质,从而进一步推动该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作为以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为主要目标的高等音乐教育在教学内容及要求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专业化倾向。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审美化、艺术化的音乐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然而沿用了多年的高师钢琴教学大纲及依据其编写的多种版本的教材,无论在内容上还是标准要求上,都受钢琴表演专业的相关影响,致使高师钢琴教材在内容上追求全面、系统、难度偏大,许多知识与技能是一个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无需掌握和不可能运用的。而在体系安排上,各类音乐知识与技能往往成独立分割状态,没有将它们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它们以互相独立的知识点呈现在学生面前,致使学生无法将各知识点融汇贯通,掌握一套完整的音乐教育知识体系。
因此,作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基础课——钢琴教学必然要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等多方位进行探索与改革,寻求更为广阔的拓展与创新,促使学生由单一思维转向综合化。
一、在高师钢琴教学中融入适量的正谱伴奏
作为一个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钢琴的目的之一就是能为今后课堂教学中的齐唱、合唱伴奏;为课外活动中的合唱队、舞蹈队伴奏;为文艺演出中的独唱、独奏伴奏。因此,除了专门开设的即兴伴奏课外,掌握一般的正谱伴奏弹奏技巧是非常必要和实用的,在高师钢琴教学中适当地加入一些正谱弹唱的教学,对学生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伴奏织体以及和声手法,为即兴伴奏提供可操作的途径,培养弹与唱的协调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
二、在教学中适当增加合作性曲目
钢琴是一件独奏性很强的乐器,因而在钢琴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但对学生今后的工作而言,良好的合作能力恰恰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们应在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合作性曲目,如四手联弹、双钢琴弹奏、钢琴与其它乐器的重奏等。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技术能力训练和音乐感的培养,还能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对音乐整体与个体的感受能力。
如四手联弹曲目《军队进行曲》的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通过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学生歌唱性弹奏的技能。这首乐曲的特点是旋律和伴奏织体分工明确,无论旋律在高声部还是低声部,无论由哪一人弹奏旋律,在弹奏技术上都比自己独立完成一首乐曲时简化,所以弹奏都可以把大部分精力集中在旋律的表现上,这样就更容易体会和掌握歌唱性弹奏的基本要领。
2、通过这首曲子的教学,学生能够通过伴奏声部分析出和声、伴奏织体,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伴奏织体及和声的感受能力,为即兴伴奏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和听觉基础。
3、通过这首曲子的教学,学生在合作练习的过程中需要双方达到节奏感协调,音乐感一致,并能注意到旋律与伴奏的呼应,对音量上的不同分配比例以及力度层次的控制,提高学生对音乐整体与个体的感受能力,控制声部均衡统一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音乐感。
三、有针对性地选曲为即兴配奏学习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
高师钢琴的教学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他们的钢琴弹奏基础与能力有较大的差异。学生条件参差不齐,而进校后课程繁多,练琴时间也相对较少。因此,要在4年的学习中掌握各种钢琴弹奏技巧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即兴配奏课又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钢琴弹奏技巧,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必须在有限的钢琴教学时间内进行高效的技术训练,由此,在教学中曲目的选择尤为重要。目前,在高师钢琴教学大纲中,对于技能、技巧的教学都是以车尔尼599、849、299等程度的材料来衡量。因此,对师范院校的钢琴教学中练习曲的运用就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做到有的放矢,最终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能在自己的原技术基础上稳步提高的目的。比如:
1.初级阶段以《车尔尼599》为主。可以选择的练习曲目有:
A.柱式和弦:44、49;
B.带低音和弦式织体:22、40;
C.分解和弦:85(两手交替)、87(右手)。
2.中级阶段可以选择《车尔尼718》(《24首左手练习曲》),《车尔尼849》。可选择曲目:
在《车尔尼849》中:
A、阿尔贝蒂低音:2、7;
B、长琶音:15;
C、短琶音:25;
D、震音:13;
E、分解和弦:10(两手交替)。
在《车尔尼718》中:
A、长琶音:3、18;
B、短琶音及分解和弦:6、22;
C、八度:24;
D、分解八度:21。
3.中级阶段(下):以《车尔尼299》为主,可选择练习曲目有:
A、长琶音:12(两手)、30(两手)、32(两手);
B、短琶音:3(右手);
C、分解八度:13、28;
D、震音:16(右手)、20(两手)、27(两手)。
4.高级阶段:以《车尔尼740》为主,可选择练习曲目有:
A、分解合弦:6(两手交替)、28(左手)、31(右手)、45;
B、短琶音:37、46;
C、八度:38(两手交替)、49;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练习解决技术难点的同时,让学生进行归类,从中吸取“营养”,掌握即兴伴奏基本织体形式和一般规律,从而为即兴配奏这门有实用价值的专业课奠定良好的理论与技术基础。
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的基础课——钢琴课要突出其师范性,就必须走自己的路,建立自己的教学模式,拓展自己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促进音乐教育专业学科内部各课程之间的合理交叉与优化整合,从而进一步推动该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使我们的教学工作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符合社会对人材素质的全面需求。
参考文献
[1]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中小学音乐教育论文范文6
这本书出版之后,被很多人奉为“新音乐教师的入职宝典”。但是,仅仅只是这样吗?诚然,新音乐教师是这本书的最直接受益者,他们能感同身受地从张晓敏的经历中获得问题的答案。感性的语言背后,渗透着对音乐教师职业认知与职业道德、音乐教育教学的理念与方法、音乐教学研究的途径与方式等方面的理性思考。更深层次地看,还包含着对我国音乐教师教育、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音乐教师素质结构等问题的深入探究。所以,在实践层面上,这本书对新音乐教师和在读师范生具有指导意义,也能使在职音乐教师有所启发。在理论上,则能引发音乐教育研究者及肩负培养音乐教师任务的高校教师的深深思索。
目前,市面上的音乐教育论著林林总总,而这本兼具人文色彩与理性思考的对话集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是让人耳目一新的。这是一本入职读本,是一种理论的解读,也是一幅微型的图景,更是一次沉重的反思。
一、音乐教师的入职指南
这本书对于新音乐教师的入职指南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与一般的音乐教育著作不同,这是一本对话录,语言真实质朴,没有因为是“专家”与“新手”的对话而充满虚假的奉承与刻意的说教。郭教授平易近人的解答,也使晓敏老师由胆怯的提问到大方的讲述,他们的交流,也从答疑变成了彼此经验的分享。这样的方式可以让音乐教师减少阅读专业文献带来的技术障碍,由于书中所述贴近生活,他们能最迅速、最高效地获取信息。书中并未频现艰深的专业术语,也没有假大空的口号,只是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为新音乐教师答疑解惑、出谋划策,一起帮助他们尽快地适应教师角色,分享他们的喜悦,分担他们的忧愁。
“对于新老师来说,怎么样才能把第一堂课上好呢?第一堂课应该上些什么内容呢?”①“您觉得我应该怎样做才能把教材内容更‘活’地传递给学生呢?”②晓敏老师的这些疑问,是每一位初上讲台的音乐教师都会遇到的。郭教授逐一将问题解答,并且常常会发散开来,由此及彼。让晓敏老师不仅得到问题的答案,还触类旁通地打开新的思路。在这十二封信中,他们分别就如何上好第一堂课,教材使用、师生关系、职业认知、教学内容、课堂氛围、课程评价、欣赏教学、唱歌教学、职业道德、教学形式等问题展开讨论。可以说,几乎囊括了新音乐教师入职时会遇到的方方面面,虽然这不是条分缕析的步骤式行动指南,但这种轻松的表达方式及蕴含的巨大信息量,会更使他们受益匪浅。
这本从新音乐教师入职真实经历出发的小书,可以成为他们探寻未知世界的引路者。绕开难懂的理论说教、避开机械的模仿与重复,循着郭教授与张晓敏的对话,他们就能拨开迷雾,逐渐清晰。
二、音乐教育理论的轻松解读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③可是,提到“理论”两个字,许多音乐教师便条件反射地皱起眉头,认为“理论”是晦涩难懂且“没有用”的。有些音乐教师专业技能突出,但平时很少看书动笔,缺乏理论知识储备和思维方法,无法科学理性地看待与分析音乐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文化底蕴不深,理论修养浅薄成为音乐教师群体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这样一种形势下,“理论”该以何种方式走入音乐教师的视野中呢?恐怕不顾基础,强迫教师们手捧理论书籍去使劲研读是没有用的。我们需要一种更轻松的方式,让音乐教师在心理上解除对于理论学习的畏惧感,初尝理论知识对于实践指导的积极作用,找到突破口之后,再按图索骥、顺藤摸瓜地逐步完善自身的理论结构。那么,一幅全新的思维图景就会展现在音乐教师[前,让他们超越日常经验,能全方位地审视与反思教学,主动进行教学研究和自主发展,树立现代教学理念,走向专业化道路。
《音乐教育书简》正是这样一本轻松解读音乐教育理论的书籍,它行走在理论与实践的交汇线上,用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阐释与音乐教学息息相关的理论观点。而这些理论的阐述,都是基于晓敏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遇见的困惑而展开的,并非毫无根据的理论说教。这样,音乐教师在阅读时会产生强烈的共鸣,也促使他们对自身教学进行进一步的理论思考。
例如,晓敏老师在第一封信中就提出来如何上好第一堂课的问题。她由于害怕自己是新教师而权威不够,所以第一堂课就给学生提出了诸多要求,但结果却发现“没有人愿意与我交流”④。看看郭教授深入浅出的解答吧:“教师的威信,主要是靠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职业道德、学识修养、教学水平与效果,以及与学生的亲密关系等因素慢慢建立起来的,它需要一个过程,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⑤这样的话语平实易懂,却蕴含深刻的道理,不仅能直接指导音乐教师处理问题,还能激发他们的思维,促使进一步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理论的轻松解读并不等于淡化理论,或把理论知识浅薄化。而是在音乐教师理论修养普遍偏低的现实下,用相对通俗的方式引导他们学会思考,引领他们逐步走入理论学习的园地,成为兼具实践和研究能力的新型人才。
三、音乐教育现状的微型图景
随着晓敏老师支教工作的不断深入,她不断地提出新问题,虽然充满随机性,却也是实际的音乐教学情境下遇到的真实情况,其中一些还是广受音乐教师和音乐教育研究者们关注,甚至颇有争议的热点问题。这些问题,构成了一幅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微型图景。
例如,在第五封信中,晓敏老师问郭教授如何处理好流行音乐与高雅音乐之间的关系。郭教授提出,学校音乐教育的基本目标有两个,一个是教育的目标,一个是音乐的目标。教育的目标是指通过音乐教育促进受教育者自由、充分、和谐、快乐地成长;音乐的目标是通过音乐教育传承和创新音乐文化。那么,那些利于受教育者成长,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音乐,就是学校音乐教育适合的音乐。对于中小学音乐教育而言,没有好和不好的音乐,也没有高雅和低劣的音乐,只有适合和不适合的音乐。通过这样的深层分析,读者都能对这个问题有更多理性认识,虽然得到的不是具体的做法,但却能内化成自己的理念与观点,切切实实地指导教学。
再如,在第九封信中,晓敏老师与郭教授深入探讨了歌唱教学的问题。还有第五封信中的新教师的人际交往、合唱团的建设;第七封信中的音乐课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第八封信中的“感受与鉴赏”领域的教学等问题,无不从各种角度反映着音乐教育的现状。
所以,说这本书是一本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的书籍也不为过。只不过这些问题是产生于晓敏老师的真实经历中,其分析也是渗透在事件的描述中。晓敏老师与接龙中学的学生,只是音乐教育实践中的一隅,我们不能说这就代表了所有的教师与学生,但也能一叶知秋,见微知著。读者能在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背后,读出我国当前音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隐患,能够从这幅缩略图中看到音乐教育的全景。
四、音乐教师教育现状的沉重反思
晓敏老师与郭教授的对话不仅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给予新音乐教师以指引,其背后的深意更是值得进一步探索。书中并未直指音乐教师教育的沉疴,但这些令人忧虑的问题却时刻浮现在字里行间。
很多人拿到这本书后纷纷感慨:“我刚参加工作时要是有这本书就好了!”晓敏老师也在第一封信中描述了她第一次上课时忐忑不安、漏洞百出的情形。在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新音乐教师即将走向岗位时手足无措的情景。冷静反思,这与高校音乐教师教育培养质量有关。下面的几点反思并不完全根据晓敏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来阐述,而是从整体的角度加以总结得出来的。
反思一:音乐教师职前教育目标定位是正确的吗?
晓敏老师是层层选的支教志愿者,可见是优秀大学生。即使是这样,她也有着很多困惑的问题要求助郭教授。她在接受了合唱团排练的任务后,“脑子一片空白”,很不自信。并且开始后悔在大学里对指挥课重视不够,高难度的民歌也让她非常胆怯。这些“被培养”的音乐教师,在培养之初是否就准确“被定位”了呢?
郭教授说,中小学音乐课堂需要的是全才而非专才,只有某方面特长的人,在面对教学工作时会无所适从,束手无策。他把音乐教师比喻成策划、制片、导]、指挥,而不是“]员”,如果音乐教室是一个大舞台的话,那么,这个舞台的主角是学生。音乐教师,应该是个全能型的音乐人。
然而,“尽管我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押‘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但是我们在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上并不明了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和特性。”⑥在人才培养时,过度重视音乐专业技能,忽视教育专业素养,音乐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的发展极不平衡。虽然形式上开设了相关教育专业课程,实际上却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反思二:高师音乐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合理的吗?
晓敏老师曾提到,她对于90后的高中生几乎一点都不了解,对于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如何得当地使用教学方法、如何用活教材,她都难以准确把握。可见,教育素质和技能的培养对于未来的音乐教师是何等重要。
目前,高校音乐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基础课程、教育专业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构成。在课程设置的比例上,普遍存在重学科专业课程,轻教育专业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的现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是培养音乐教师专业内涵的主干课程,最能体现音乐教师专业特点,是音乐教师教育区别于其他专业教育的重要标志。而教育实践课程则是准音乐教师们在走上岗位之前的练兵与模拟,对今后适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整个音乐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教育类课程比例偏小,与其他课程的结构失衡,势必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失调。如果说把教育类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比作胜任音乐教师的两翼,那么,最能体现学生作为“教师”的那一翼则先天营养不良了。
十二封信笺,承载了太多内容。不同的人,能从书中读出不同的内涵,各取所需,耐人寻味。书本的装帧设计也别出心裁,宛如一封信件,寄往每一个热爱音乐教育的人的手中。
①郭声健、张晓敏《音乐教育书简――中小学音乐教师入职读本》,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页。
②同①,第24页。
③恩格斯著《自然辩证法》,《马列著作选读》(哲学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0页。
④同①,第5页。
⑤同①,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