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分析会汇报材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分析会汇报材料范文1
20__年,全镇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21.8万元,首次刷新了一直以来没有突破千万元的历史记录。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限额商贸企业个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主要指标均实现稳步增长,超额完成年初既定目标。在认真学习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城镇化工作会议、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后,我们认为20__年全镇应该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确立“竞进提质,升级增效”的工作思路,树立积极进取的目标,抢抓省市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期的有利时机,抢抓改革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坚定不移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保持经济适度较快增长,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__实现“走在前列、率先小康”的战略目标,建设“实力__,生态__,幸福__”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是优化结构支撑经济发展。坚持工业主导,在提升工业发展质效上下功夫。全力服务好园区内现有企业发展,用优质的服务赢得新发展。引导有实力的企业通过技术改造、产业升级等实现裂变发展,产业集群。坚持农业固本,在加快农业发展转型上下功夫。在稳定沮河片粮食主产区的基础上,加速推进茶叶、柑橘、葡萄、水产等产业发展。以农民增收、村级集体经济壮大为目标,探索农村放活土地经营权、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坚持三产活镇,在推进全域景区化上下功夫。加快__景区、__农业生态庄园、__运动休闲项目建设步伐,推动旅游开发与生态、文化、景观产业发展、古村落保护的有机结合,以旅游产业的成长壮大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二是持续抓好新型城镇化建设。以“一中心两区域”为构架,强化生态文化走廊建设与管护,加快集镇建设与整理,不断完善集镇综合功能,树立城镇新形象。高起点推进__、__等农村新社区建设。持续抓好环境卫生综合管理。
三是抓民生改善促社会和谐。消除村级标准化卫生室空白村。完善村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扎实做好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做好__农村社会化管理创新试点,依法开展维稳工作,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坚决杜绝非正常上访。积极开展“惠万民”、“阳光家园”、“阳光超市”等活动。
四是以一流的工作作风保障发展。继续办好每周五的“微型课堂”,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__活动,着眼于健全制度机制,畅通服务渠道,强化督查督办,激发干群活力,强化绩效考评,切实整治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不正之风,将抓落实的能力和负责任的精神,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标准之一,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经济分析会汇报材料范文2
关键词:高校饮食 成本 精细化 管理
年来,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的结束,高校的发展方向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高校后勤事业尤其是饮食工作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与挑战日渐突出。如何积极有效应对形势变化,寻找降低食堂成本的突破口,稳定饭菜价格,建立节能降耗长效机制,创新管理方法与手段,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成为高校饮食服务部门面临的新课题,笔者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就加强饮食成本管理提出几点看法。
一、 成本核算精细化,必须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建立健全成本核算制度
高校饮食服务从主副食品采购到验收、保管、出库,从饭菜加工到出售,从收支到月度结算,都是一个完整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必须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高校伙食成本管理制度。
(一)建立严格的采购、询价、报价及调价制度
高校饮食工作中的伙食材料采购数量大、品种多、质难辨、价格不确定,要想采购到物美价廉的伙食材料,工作难度较大,采购工作的复杂性对高校饮食成本核算精细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对伙食材料公开招标、评标。尽量扩大招标范围,每类伙食材料至少有两家中标,对供应商提供的伙食材料质量、价格及其供货能力作出全面的评价,以确保伙食材料的物美价廉;挑选资质优良的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建立优质供货商备选资料库。近几年我校伙食材料招标率达95%以上;逐步扩大基地采购规模,缩短供应链,保证了伙食材料以本地市场最低价购进。
2.严格执行询价、报价及调价机制。招标后,针对伙食材料价格的多变性,饮食中心设立了询价员,询价员独立于物流部,专门负责收集整理伙食材料每天的价格变动情况。对蔬菜类伙食材料,每天由物流部、食堂、质检部三方人员组成定价组,查看供应商当天供应的蔬菜,前往本地大型蔬菜市场考察后定价。其他伙食材料,如果价格变动较大,由供应商提出申请,物流部考察,结合询价员报价,最后确定调价方案。
(二)建立严格的伙食材料验收和入库出库制度
中心设立独立于食堂的仓储部,出台了《关于食堂伙食材料及低值易耗材料采购验收的管理规定》。对于直接进入食堂的伙食材料,由物流部采购员、食堂班组长、核算员以及保管员三方验收,保管员、核算员负责数量,班组长负责质量;对于入库的伙食材料,由物流部、保管员负责验收入库,对质量数量把关。伙食材料领用时,保管员发货,班组长签字认可,核算员复核数量,保证了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三)建立全员参与成本控制的运行制度
首先,中心修订了《食堂设备管理办法》、《能源使用管理办法》和《节约型食堂建设方案》等制度,对相关生产行为进行框定,并规定了奖惩办法。通过采取节能措施,采用高科技、低碳技术等新型节能产品和新能源,逐步淘汰落后高耗能设备,提高了食堂的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四)建立科学的核算及分配制度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高校饮食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化运作。饮食中心依据与学校签订的《工作目标责任书》,将各项指标层层分解,与食堂签订《经营和安全目标责任书》。根据有关成本核算政策,结合中心实际,制定了《饮食服务中心核算办法》,在考核的基础上与经济利益挂钩。在岗位制定上,各个工作环节、各个工作岗位的员工是成本费用的直接有效控制者,只有全体员工从上到下组成一个全员成本管理的群体,形成一个人人为食堂、处处讲效益的氛围,才能真正做好成本控制工作;在经营运行方面,统一规定毛利率,在计算、计提食堂工资薪酬时,为了满足低价菜的供应,不但要根据营业额、伙食材料支出、能源支出这些财务指标,还要根据消费人次这项财务指标,从而完善了劳务报酬发放办法。
完善机制建设,激发了内在活力。伙食材料采购中,建立起采购验收调价机制;验收领用中,严格执行伙食材料验收和入库出库制度;生产加工中,建立全员参与成本控制的运行制度;成本核算中,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成本核算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与精细化,确保核算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规范有序。
二、成本核算精细化,必须有硬件作支撑——要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校食堂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为满足师生越来越高的就餐需求,食堂管理也要由粗放型模式向精细化模式方向发展,因此,成本核算工作中,传统的手工操作显然已不能满足需要。为便于食堂成本核算,利于食堂经济活动分析,提高饮食工作管理水平,成本核算必须运用现代化手段。
成本核算分两部分,一部分是食堂层面上的核算,一部分是中心层面上的核算。
(一)食堂层面上的核算
成本核算要求每个食堂达到日核算。2011年,根据中心实际情况,针对食堂发生的伙食材料、低值易耗购置等支出,自行研发了一套完善的“物流系统”。根据耗用的伙食材料分类,设计了类别目录树,分别为粮食类、蔬菜类、肉类、禽蛋类、食用油、干菜调味类、水产类、饮料类和低值易耗类这9个子类。类别目录树分类科学,查询方便,并设置了权限。食堂伙食材料由计划申报到采购验收、领用、耗用、盘存全部通过“物流系统”实现,再借助中心办公平台,对食堂营业额、伙食材料耗用等数据定期向食堂发送日报、周报、旬报及月报,为食堂纵向比较与分析、食堂之间的横向比较与分析搭建了坚实、科学的平台。“物流系统”的建立,使食堂实现单菜成本核算,提高了食堂经营情况分析的时效及精细化管理水平。
(二)中心层面上的核算
中心设立财务核算部负责中心的财务核算,并在2001年就已经实现会计电算化。财务部根据中心核算办法,每月在计提各食堂工资薪酬时,首先核算本期食堂营业额、耗用的伙食材料、能源支出、低值易耗支出以及毛利率,然后与食堂上报的本期收支情况核对。另外,在核算前,财务部根据供应商已结算的单据与保管员实际开具的单据一一比对,即核算前增加抽单环节,这样就避免了因个别供应商本期没结算而导致的食堂核算不实情况。
按月、季、半年、年及时、真实、准确地上报财务报表,报表既反映各食堂收支以及经营运行情况,也反映中心总体的经营效益情况。
“物流系统”的建立以及会计实现电算化,中心财务管理工作由“核算型”模式向“管理型”模式转变,由“粗放型”模式向“内涵型”模式转变,由事后管理向事中控制、事先预测转变,为成本核算精细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技术支撑。
三、成本核算精细化,必须以软件实力建设为主导——强化核算队伍建设
成本要实现精细化管理,既要达到现代化的硬件技术要求,还要求核算人员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增强自身软实力。2011年以来,中心加强对核算人员的培训学习力度,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队伍建设,为中心的成本核算精细化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政治觉悟,增强爱岗敬业、廉洁奉公意识,调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加强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内容涉及财务知识、办公自动化、成本核算、管理知识等,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和能力,提高核算精细化水平。(3)强化效益、科学理财观,使核算人员观念由服务型转变为管理服务型,不仅仅局限于泛泛的数据计算,日常的核算,还要注重通过数据反映的基本情况,分析工作中取得哪些成绩,还有哪些问题和不足,下一步如何改进,从而把核算工作提升为管理工作,增强核算综合分析能力,提高核算管理水平。
四、成本核算精细化,必须进行数据分析——定期召开季度经济分析会
“物流系统”的建立,使食堂及食堂之间实现纵向及横向比较,也为中心定期召开季度经济分析会提供了条件。我校经济分析会一般定于每季度结束后下季度的第一个月中旬召开。
(一)会议准备
准备阶段主要有两项内容,一是参会部门准备好本季度的基本情况及分析内容,二是由中心财务核算部就中心各部门经营情况统一汇总,制定《季度经营情况分析汇总表》。
(二)会议流程
(1)部门汇报。各部门按以下内容进行汇报:基本情况、形成原因、采取何种措施、取得的成绩或管理亮点、面临何种困难或问题、改进建议及意见等。(2)分管主任点评。由分管财务的负责人对中心本季度经营情况进行点评,点评内容主要涉及:各部门的管理亮点、采取何种有效措施、取得何种成效,以使其他部门取其之长,补己不足。最后,对中心本季度经营情况进行汇总、评述。(3)中心主任总结。由中心主任针对本季度经营情况全面总结,并针对本次经济分析会反映出的问题做进一步部署。
经过长期实践、逐渐摸索和完善,经济分析会制度已经成为我校饮食服务中心实现成本控制的有效措施。通过召开经济活动分析会,中心管理日益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食堂饭菜价格趋于稳定,饭菜质量大大提高,能源节约意识逐步增强,学生就餐率和满意率都稳步提升,强力推动了精益化管理的深入开展。
高校饮食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复杂性、系统性的工程,成本核算精细化管理更是一项经常性、持续性的工作,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高校饮食的生存与发展,与成本核算精细化管理息息相关,只有实施高校饮食成本核算精细化管理,高校饮食事业才能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徐维锋,朱晓霞.高校饮食成本核算精细化管理[J].现代企业,2012,(01).
经济分析会汇报材料范文3
关键词 风险管理 分析性复核 企业管理
分析性复核(Analytical Review)概念发端于审计学理论体系,是风险导向审计中实质性程序的一种。具体来说就是指通过对被审单位财务信息与历史可比信息、预期结果、行业信息以及其他可比信息的比较,研究财务信息之间、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对财务信息做出评价。而COSO委员会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COSO-ERM)中体现的基础理念是每一个经营主体的存在都是为它的利益相关者提供价值,而所有的主体都面临不确定性,管理当局所面临的挑战就是在为利益相关者增加价值的同时,确定承受多大的不确定性。企业风险管理使管理当局能够有效地应对不确定性以及由此带来的风险和机会,增进创造价值的能力。
顾名思义,分析性复核关键在于“分析”和“复核”,通俗地讲,分析性复核就是对被审计单位重要的财务比率或趋势进行的分析,包括调查异常变动以及这些重要比率或趋势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以发现其中的非正常因素、不合理因素,并据此确定审计重点,提高审计效率,控制审计风险,保证审计质量。
事实上,分析性复核这一方法体系,不仅在现代审计框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可以结合公司经营管理实际加以灵活运用,只要运用得当,对于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堵塞管理漏洞、提高财务报告质量、防范经营风险都能起到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
本文试图以SH集团管理实践为例,阐述风险管理理念与分析性复核方法体系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SH集团是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内的集体企业,下辖8家全资子(分)公司,业务涵盖电气设备与电力器材制造、输配变电工程设计、输配变电工程安装等行业,近年来经营规模逐年扩大,效益稳步提升,为响应国家电网公司依法治企的总体要求,SH集团近年来致力于规范企业管理以保证企业健康有序发展,梳理规范了各项规章制度,强化了各项内部管理,在集团范围内全面推行财务稽核和管理稽核,经营策划部作为集团内企业经营管理的归口管理部门,在近几年来的管理稽核实践中,不仅着眼于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健全与有效实施,同时在管理稽核的实际工作中创造性地运用分析性复核方法,收到了良好成效。具体做法是:
一、认真审核集团本部层面及各下属子(分)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关注并不定期测试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完善、执行持续、有效
2004年9月,COSO委员会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认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该框架拓展了内部控制,更有力、更广泛地关注于企业风险管理这一更加宽泛的领域。在该框架中,风险管理包括了如下八个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
2008年5月,财政部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2008〕7号),指出了内部控制的五大目标: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SH集团经营策划部在集团领导层大力支持下,持续致力于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健全与持续有效运转,基本达到了体系健全、执行有效的总体要求,在国家电网公司组织的各层级检查以及省电力公司委托的外部审计中,均得到了较高评价。
二、定期开展经济活动分析,群策群力,发现经营管理中的症结、解决经营管理中遇到的困难
我们一直坚持每月召开经济活动分析会议,各基层单位汇报当月生产经营情况,提出面临的问题与困难,集团公司不仅对下属公司提供必要的帮助,同时,对于基层单位汇报的经营情况与已掌握的信息有出入时,逐一进行问询,由基层单位进行解释,基层单位提供的依据无法合理解释的,集团公司则组织专门工作小组深入现场进行调研,直至弄清问题所在。
对于集团公司层面仍无法解决的问题,则由参加经济分析会议的市公司分管领导向上级反映,真正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着落。
三、灵活运用分析性复核方法体系,认真开展管理稽核,以稽核促管理
作为强化内部管理的重中之重,SH集团经营策划部由分管管理稽核业务的负责人主持,定期开展管理稽核,管理稽核工作对各下属子(分)公司实行全覆盖,且稽核工作不仅仅局限于案头审核,更深入生产、施工现场,涉及资金筹措与使用、投标与签约履约、原材料招标与采购、生产投入与产出、存货入库与发出、应收账款结算与清收等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在管理稽核实践中,充分地灵活运用分析性复核方法,于减轻工作量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产品售价和原材料等生产要素价格变化趋势入手,考察当期销售毛利率的合理性,进而从产品综合销售毛利率分析入手,分析经营业绩的真实性。
2014年10月,在对某电力器材制造企业进行管理稽核中发现,企业面临的主要经营环境是:一是企业产品竞争加剧、价格下降、单位产品利润日趋微薄。二是原材料价格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呈现下降趋势,但降低幅度不足以弥补产品价格下降幅度。三是人工、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未发生较大变化。四是企业经营规模与产品结构未发生重大改变,与历史时期相比,经营规模与产品结构基本保持在较为稳定的波动范围。但是该企业当年1~9月累计的全部产品综合销售毛利率由往年的13%~15%猛升至18.27%,企业相关部门管理人员给出的解释是“原材料价格持续下降和上年末原材料价格较高时中标的合同在今年履行形成了较高的毛利率”,稽核人员在认真调研后发现:一是原材料价格确实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呈现下降趋势,但其降低幅度不足以弥补产品中标价格下降幅度。二是上年末原材料价格较高时中标的合同在今年履行的情形确实存在,但在营业收入总体中所占比例甚小,不足以对整体销售毛利率造成重大影响。三是企业历年经营中同样遇到过上述情形,也对企业综合销售毛利率产生过轻微影响,但各年度综合毛利率均维持在13%~15%的水平,应该不至于出现这种20%以上的毛利率增幅。稽核人员由此判断:该企业有可能存在漏结成本甚至人为调整成本、虚构经营业绩的情形。稽核人员决定选取最近会计期间连续三个月即2014年7月至2014年9月作为样本进行测试,最终发现各月均存在少结成本、误结成本(即明明销售的是甲产品,结转的却是乙产品)现象,于是将测试范围随机扩大到其他月份,结果依然如此,最终确认该公司成本信息不实才是毛利率异常上升的真正原因,其结果是虚增了营业利润而经营业绩不实。
第二,从资产结构分布入手,考察资金占用的合理性。一般来说,一个成熟的企业,其资产结构总是相对稳定的,并且总是存在一个相对合理或屈服于市场竞争被迫形成的资产结构,在经营环境未发生重大改变的前提下,不会有大的波动。基于此,通过考察企业资产结构的异常变化,往往可以发现企业资金占用合理性等经营管理中的一些问题。例如,稽核中发现,某企业连续两个月存货总资产占比较历年数据高出近20个百分点,追踪结果是由于在某订单产品生产中采用了较低规格的原材料,对方监理人员提出异议,客户拒绝接受该批产品,致使该批产品积压。
第三,从经营性现金净流量指标入手,考察企业经营成果质量。在“现金为王”的今天,经营性现金流是评价企业获取现金流量能力、偿还能力和支付能力的重要财务指标,也是反映企业经营成果最终质量的重要指标。一个企业,如果刚刚进入一个新的市场领域或实施激进的市场份额扩张战略时,在短期内财务上出现现金流为负的情况是正常的,也是被投资者所能接受的。但如果经营性现金净流量指标长期表现为负值,就像一个人出血不止,其结果只能是灭亡;另一方面,经营性现金净流量指标也是考察经营业绩真实性的重要参考数据,如果一个企业营业收入、利润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应收账款同步激增,经营性现金净流量并未出现增长甚至下降,则其经营业绩真实性一般都值得推敲。
第四,从成本结构入手,考察影响企业经营效益的驱动因素。一个成熟、稳定的企业和产品,其成本结构一般会稳定在某一固定水平――除非出现生产经营、技术上的重大改变。例如,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应用、机器设备甚至产品生产线替代人工劳动等。在企业没有发生生产经营、技术上的重大改变的情况下,通过成本结构的变化,很容易找出成本变动的驱动因素并考察其合理性。
第五,从期间费用结构入手,考察管理者经营风格及其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一个企业的期间费用结构,往往受到管理者经营风格的巨大影响并对企业经营管理成果产生深远影响。例如,稽核发现,某单位领导换届后不久,在其期间费用结构中就出现了差旅费、招待费大幅减少,技术咨询费、营业外支出中的罚款(当然,从会计核算角度讲,营业外支出并不属于期间费用)大幅度增加的现象,数字背后是企业出差协调工作、催收货款以及与供应商、客户、工商税务质监等主管部门联系频率的降低,随之而来的是应收账款回收速度减缓,应收账款余额持续增加,主管部门各种罚款(有些则变通为技术咨询费)接踵而至。
第六,从债权债务与营业收入之间的比例关系入手,考察经营业绩真实性与货款回笼效果。把对债权债务与营业收入之间的比例关系的分析,作为上文第三条经营性现金净流量分析的重要补充,考察经营业绩真实性与货款回笼效果。同时通过对债务与营业收入的比例关系的分析,考察是否存在以虚拟债务隐瞒收入的现象。
第七,从应收账款与存货周转率变化入手,考察经营业绩真实性与货款回笼效果和资产运营效率。把对应收账款与存货周转率变化的分析,作为上文第三条经营性现金净流量分析的重要补充,考察经营业绩真实性与货款回笼效果,同时分析企业资产运营效率的变化。
第八,从年内营业收入、存货余额等指标在各月份间的波动入手,考察是否符合季节性、周期性经营规律。一般来说,由于农历春节影响,以及冬季雨雪天气影响,SH集团各下属单位1~3月份为全年经营最低谷,财务报表上表现为销售萎缩、期间费用水平保持不变甚至比其他月份更高(春节因素影响),进入4、5月份随着气温逐步升高、天气逐步好转,电力建设工程逐步开工,生产企业开始备货并陆续投入生产,财务报表上一般表现为营业收入与应收账款余额缓慢回升,存货余额逐步大幅度增加,年中营业收入、应收账款余额、存货余额逐步达到全年最高水平并连续数月基本稳定,进入11月底12月初之后,随着工程逐步完工,一般来说存货开始有较大幅度下降,但营业收入继续保持高位,而随着建设资金的到位,以及受经营性现金净流量、应收账款余额等指标考核影响,企业往往进一步加大应收账款回收力度,年底应收账款余额往往处于一年中最低水平。如果财务报告显示的数据与上述经营规律存在重大不一致,就应予以必要关注。
第九,从应付账款、预付账款账龄入手,考察是否存在无力偿还或利用应付账款隐瞒利润以及利用预付账款隐瞒成本费用、粉饰业绩的情形。极个别企业可能会利用应付账款隐瞒利润以及利用预付账款隐瞒成本费用、粉饰业绩,特别是在年底(上级考核时点)最为突出,如有的企业有意将本来属于当年的成本或期间费用,利用预付账款挂账,以隐瞒成本费用、粉饰业绩。因此,对于金额较大或挂账较长的预付账款应查明款项性质,追踪其实际所属期间,还原其本来面目。
第十,从计算本期折旧额与固定资产原值的比率,考察是否存在折旧计算错误或故意少提、多提折旧。ERP系统引入后,期末自动计算折旧,随意进行人为调整将在系统内部留下痕迹,现在已经没有财务人员甘愿冒险,因而这项测试现在已经不是工作重点。
在管理稽核中还发现了一些其他问题。例如,一是由出纳而不是会计主管领取银行对账单、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不符合“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要求。二是企业经营特别是营销业务,过度依赖少数业务人员,企业资源掌握在个别人手中,一旦这些人员离职甚至到其他竞争对手处任职,将给企业造成重创。三是除财务人员外,其他关键部门,如营销部门、供应部门员工岗位调整时,缺乏明确、严谨的交接制度,一些问题成为烂尾问题,客观上“被‘历史遗留’”了。四是营销、供应等关键岗位无强制轮换或强制休假制度,一项业务长期由同一人操作,则一些舞弊问题相对难以发现。五是将效率作为弱化或逾越内部控制的借口。六是先斩后奏,未取得有效授权情况下即对外支付银行承兑汇票等有价值证券。
尽管SH集团制定了严格的资金支付授权审批制度并得到了较好实施。例如,要求10万元以上的大额资金支付必须由集团公司领导批准,但极个别基层单位在以银行承兑汇票等有价值证券作为支付手段时,往往出于省事等各种原因,在交付银行承兑汇票等有价值证券之后再去找集团公司领导补签,形成先斩后奏。
总之,对于风险管理框架与分析性复核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体系,只要运用得当,对于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堵塞管理漏洞、提高财务报告质量、防范管理风险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
(马庆坤单位为阜阳三环电力工程有限公司经营策划部;马绘宇单位为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会计系;翟大庆单位为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马庆坤(1970―),男,安徽临泉人,本科,高级会计师,主要研究方向: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企业管理。]
参考文献
[1]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注会考试《审计》教材[M].
[2] COSO委员会.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M].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