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赏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声声慢赏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声声慢赏析

声声慢赏析范文1

关键词:《声声慢》 《一剪梅》 赏析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境,体验情感,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二)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别样愁情。

(三)让学生由词及人,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学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苦难忧愁。

教学重难点

(一)能赏析这两首词中意象的特定含义。

(二)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借物言情)来表现心境方法。

教学步骤

(一)教学流程设计

1.导入新课(约4分钟)

师激情导入:(背景音乐《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个从大宋词坛里走出的女神,在她无数光环的背后,却是她历经磨难的人生。面对不同的人生际遇,她吟出了不同的人生感悟。今天我们对比赏析她的两首词《一剪梅》《声声慢》,共同体会她对苦难忧愁的诗意表达。

设计意图:(1)让学生尽快进入古典诗词的氛围。让学生很快回想到李清照,走进李清照的世界。(2)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做到有的放矢。

2.指导诵读(约6分钟)

师:(1)初读:读准字音、节奏。

2)再读:读出感情

生:伤感、低沉、婉约。 基调。

设计意图:(1)扫清阅读障碍 (2)让学生学会拿捏情感。

3.品读内容,思考问题(约8分钟)

师生活动:(1)师:概括两首词在所写内容上的异同。

生思考后回答:

同:①风格上:都是婉约词,细腻婉转;②节令上:秋天; ③情感上:愁

异:《一剪梅》:相思闲愁,离愁别绪。

《声声慢》:家国之思、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2)师:同是写“愁”,为何不同?

生思考后明确:

知人论世:李清照《一剪梅》写于早年,当时丈夫出门远游,表达自己独居生活的寂寞与相思之苦。《声声慢》是作者经历了北宋灭亡、丈夫去世、再嫁张汝舟的不幸之后在凄苦孤寂的晚年所写。

小结: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她无愧为“乱世中的美神”。

设计意图:(1)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让学生学会整体感知诗歌的情感;让学生学会使用对比的手法体悟作者的不同愁情。

(2)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在全面了解作者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心灵相通,情感共鸣。

4.合作探究(约8分钟)

师:在这两首词中,词人是怎样写“愁”的?

生:《一剪梅》:红藕、玉簟、秋、罗裳、兰舟(独) 云、锦书、雁、月、西楼、花、水(相思)、(闲愁)

《声声慢》:酒、风、雁(伤心)黄花(秋)窗儿(独)、梧桐、细雨、(愁)

小结:作者既有借意象抒情,又有直接抒情。正所谓,“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让我们齐声背诵《一剪梅》、《声声慢》,在背诵中向李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致敬。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对比阅读法。明确作者表达情感所采用的的艺术手法;明确作者写“愁”时所用意象的内含。

5.写出心声,交流展示。(约6分钟)

师生活动

师:不仅李清照有愁,前人写愁的名句还有很多,我们知道的有哪些?

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诗仙李白高唱:“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他用愁绪染白了头发。

南唐李煜低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把愁绪放在了春水中。

设计意图:(1)让学生学会按话题来总结。学会将名句运用到排比句的仿写中。(2)让学生学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苦难忧愁。

通过这堂课认识到教学上有许多不足之处:

(一)培养学生用心体会诗词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意蕴美的能力,这有助于学生对古典诗词产生兴趣。语文课堂应尽可能使用多媒体教学营造情境,让学生多感官多角度享受语文课的美。尽早开掘和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声声慢赏析范文2

【关键词】网上教学,指标体系,通径分析,满意度

1.引言

网上教学系统是高校进行远程教学的桥梁,是学生利用互联网与高校教师双向信息互动的综合性教育平台。网上教学作为高校教学工作一部分,其用户除了学生以外还包括通过网络平台传授知识的教师。这种新的教育方式区别于传统课堂教育有如下特色:网上教学相对比较灵活;网上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网上教学技术性比较强。

在重庆高校中,有相当一部分学校通过网络教学已取得一定的社会成效,但是,网上教育如何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要求,却没有一个具体的评价标准。传统教学方式的考核标准又不能照搬到网上教学,因此,本文以用户满意度为出发点,建立网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2.高校网上教学指标体系建立

当前完全组织学生对网上教学系统进行评估的条件还不够成熟,因此很多测评报告都是由第三方机构或专家进行评估作为过渡来考察网上教学的效果,但逐步拓展真实用户的参与范围与深度是今后评估方式发展的必然趋势。网上教学系统评估必须引入学生用户满意度的调查分析,由使用它的学生来判断网上教学系统效果好坏。

因此,本文建立以学生用户满意度为基础的指标体系(表1)。原始数据收集采用问卷调查法,数据处理采用专家评价法。这样既考虑了第三方专家意见又立足于学生评价,使得整个调查结果更加科学、有实际意义。

本文构建的网上教学评估指标由一级,二级和三级指标体系构成,一级指标为用户满意度指数,是评价的最终目标。二级指标共6个包括:公众期望、感知易用、感知有用、感知质量、高校形象 、用户满意。

该指标体系中,以二级指标的评分为基础,利用层次分析法即可获得一级指标最终分值,也即学生用户满意度。但是6个二级级指标是不可能直接测量得到,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将其转化为问卷问题,也即表2-1中的18个三级指标。利用问卷调查法获得每个调查对象对问卷问题评分即可得到三级指标数据,进而将不可测变量转化为可测变量。

3.重庆网上教学系统测评研究

目前为止,重庆有普通高校共50余所,其中有5所被评为“重庆市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示范单位”。重庆大学,西南大学还建立了网络继续教育学院,相当一部分院校有网络教育课程。这些网上教学系统不仅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也实现公平教育的社会理想。因此,对重庆高校网络教育满意度测评对高校和社会都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3.1 样本信息

本次调查样本由重庆大学、重庆工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文理学院、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共6所院校构成,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356份,其中有效问卷289份。数据收集的方法有:街头访问、和网络问卷调查等。

3.2 调查问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检验

3.2.1 可靠性检验

运用SPSS17软件,分析问卷的内部一致性,测定的克朗巴哈系数(Cronbach’s a)为:0.87;各二级指标的Cronbach’s a系数均大于0.73;说明该问卷调查结果是比较可信的。

3.2.2 效性检验

对于效度检验,我们主要检验调查问卷的结构效度,运用SPSS17对问卷结果进行因子分析的KMO (Kaiser-Meyer-Olkin)和Bartlett检验。KMO是用于比较观测相关系数值与偏相关系数值的一个指标,其值越接近1,表明对这些变量进行因子分析的效果愈好。本问卷的KMO值= 0.863,说明样本充足度,适合作因子分析。Bartlett球度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为0.0001,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Bartlett球度检验的零假设,认为本问卷构建效度良好好,可以进行通径分析。

4.基于通径分析法的技术指标测评分析

通径分析(Path Analysis)是研究变量间相互关系、自变量对因变量作用方式、程度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一般而言,通径分析以多元线性回归为基础,通过对标准化变量的偏回归系数进一步分析、分解,对各自变量的作用方式、途径给出了一个科学、合理、定量的解释。在使用通径分析方法前,需要先将调查得到问卷进行数据处理。

4.1 数据处理

对于学生用户满意度的测评是一个定量分析过程,常用的5分制量表已经能很好的反应调查对象的态度。因此,本文对所有二级和三级指标均采用5分制得分法。在进行通径分析之前,我们需要知道6个二级指标的评分情况。步骤如下:(1)由调查对象对各三级指标打分,总分为5分。(2)采用专家法对三级指标相对于二级指标权重(百分比)进行打分。(3)将用户对三级指标评分向量P和专家法得到权重向量J相乘。

以“感知质量”为例,某调查对象i对“感知质量”下属的4个三级指标评分向量为Ji=(4.6,4.3,3.5, 3.8),专家对三级指标权重意见为=(27%, 36% ,22% ,15%);因此,用户i对二级指标“感知质量”的评分为 =4.034。

4.2 通径分析

整理调查问卷,经过3.1的数据处理后,可以获得289个有效调查对6个二级指标的评分。之后即可进行建立在统计回归分析基础上的通径分析。通径分析步骤:第一、进行正态性检验。第二、建立回归分析模型,确定偏回归系数。第三、进行相关性分析和检验。第四、计算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即直接通径系数。

5.结论

利用EVIEWS5.0进行通径分析,结果如下,图1所示。

从分析结果上看,建设一个优秀的网上教学系统,感知质量、感知有用和感知易用对于提高学生满意度非常重要。此次调查中,学生关注的比较多的有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后作业设置,教师讲课技巧,学生信息系统管理等。同时,网络教育收益程度,满足个性化需求,及时更新教学系统信息,对于提高网络教育满意度也是至关重要。因此,网站建设首先要考虑如何方便用户,链接有效性、提高下载效率,必要的网站地图以及网站整体结构的简单明快,层次分明,主题一致可以有效的提高用户的使用意愿。

但是,用户期望对提高满意度影响不大,原因在于,网上教学系统相对来说具有专用性,对其期望程度的高低与高校形象有密切的关系。高校知名度越高,人们的期望值越高,因此,加强高校自身科研和教学能力,提升高校社会影响力,也是影响网上教学系统满意度的间接因素。

本文旨在以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通过通径分析法发掘出对于网上教学系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的因素,为重庆网上教学系统更好发挥教育服务功能,从而建设一流的数字化校园体系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雷峥嵘. 如何利用网络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J]. 现代教育技术, 2009,(S1) .

[2]涂刚; 蒋道霞; 刘华清;我国普通高校网络教学平台开发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8)

声声慢赏析范文3

关键词:脂血;血肌酐;生化检验;异常反应曲线

随着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普及,大大地提高了临床的工作效率,减少了检验工作者的负荷。在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有利于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为了确保检验质量,检验结果需要多方面综合分析,反应曲线的观察在临床生化检验工作中尤为重要。在日常工作中,检验人员应加以重视,发现反应曲线异常时,应进一步的分析,寻找原因,进行经验总结,以便提示临床,慎重回报检验结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仪器与试剂 BECKMA NDXC80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北京九强肌酐(酶法)生化检测试剂,每日进行两个批次的质控品检测,定期对试剂进行校准,并保证结果在控。校准液、质控品均来自英国RANDOX Laboratories。

1.2方法 观察试剂空白、标准品、质控品及临床标本检测过程中出现的正常和异常反应曲线,并对异常反应曲线进行分析。

1.3 BECKMANDXC800反应曲线图,以吸光度为纵坐标,以反应时间为横坐标,绘制相应的反应曲线。

2 结果

标本重度脂血时,多数项目的检测都会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 ,通过临床检测样本发现在BECKMANDXC800仪器上测定脂浊标本,血肌酐检测存在明显的负干扰。见图1~图3。

生化反应曲线当样本与第一试剂混合后,其空白吸光度较正常标本明显偏高,加入第二试剂后,由于试剂的稀释效应,导致吸光度显著下降,随着反应启动,吸光度逐渐呈上升趋势。结合参数的设置情况分析,仪器通过2次检测吸光度差值计算出标本浓度,所以可能导致结果明显偏低或报告结果抑制(负值)。随后对标本高速离心后进行分析,见表1。

从数据显示,高速离心后,干扰消除,血肌酐检测结果得以纠正。

3 讨论

反应曲线的分析对生化检验工作的质量保证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只对重度脂血标本血肌酐的不符合原因进行分析,在日常工作中,发现慢性胰腺炎患者,也出现类似情况,慢性胰腺炎患者复发时,血脂代谢异常患者多数出现重度脂血,血淀粉酶检测结果偏低,出现类似反应曲线,有明显负干扰现象。从事临床检验工作多年,经常会遇见异常生化反应曲线,对检验标本中酶的活性过高,检测试剂中的反应底物耗尽,应加以重视,这类曲线抛物线呈先降后上的趋势,结果未报抑制,但检测结果往往比患者体内的真实水平低很多,在实际工作中,高血糖酮症酸中毒患者,脑梗患者ALT,AST大幅升高都有出现。对吸光度变化过低的曲线,看是否吸样针部分堵塞,导致吸样不全或者离心处理不当,未完全分离。监测段下移,样品被过度稀释的曲线,可能是试剂针漏水,电子阀关闭不全而出现滴水。 在临床检验工作中,作为检验工作者要对异常曲线的特征了然于心,善于归纳、总结,查找原因,对患者负责,及时与临床医师沟通,为临床提供可靠、真实有价值的信息。

参考文献:

[1]张再勤,赵赛仙. 某院2007年生化检验标本状态分析 [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9,30(6):608-609.

[2]石凌波,史惠群. 利用高速离心法消除脂血对生化测定的干扰 [J]. 检验医学,2004,19(2):138 -140.

[3]朱延清. 反应曲线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12):1368-1371.

[4]黄新根,邵向东,徐彤慧.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警示标志联合反应曲线进行结果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8):979-978.

[5]田学辉,吴郑琴. 反应曲线分析在生化检测中的应用 [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24):164-165.

[6]曲淑萍.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ALT和AST结果失真的分析 [J].中国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8,14(6):871-872.

声声慢赏析范文4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是通行注本所选的李清照《声声慢》词,也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所选文字,该书注其出处为:“选自《李清照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然查徐培均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李清照集笺注》,与教材文字有两处不同:“怎敌他、晚来风急”句中“风急”作“风力”;“如今有谁堪摘?”句中“堪摘”作“饮摘”。①然,较之“风力”,“风急”更具动感,更能衬托词人凄寒的心境。“恢摘”之“忺”系宋词常用字,义为高兴。“不高兴摘”和“不忍心摘”语意上有细微的不同。较之“忺摘”,“堪摘”更为准确地摹写出词人对“憔悴”黄花怜之亦自怜的心态。此外,标点,特别是感叹号,也存在与出处不一致的情形。又,人教版的《声声慢》“选自《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经查对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教材同样存在用字、标点与选本不一致的情形。入选教材的诗词,自以流行注本所选为佳。教材择善而从无可厚非,但为严谨起见,注释宜做如下说明:个别词句从通行注本。

若通行注本作品的文字存有争议,教材如何择善而从就不妨探讨一下了。“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晚来风急”又作“晓来风急”。唐圭璋《读李清照词札记》:“此词上片既言‘晚来’,下片如何可言‘到黄昏’,雨滴梧桐,前后言语重复,殊不可解。若作‘晓来’,自朝至暮,整日凝愁,文从字顺,豁然贯通。“晓”“晚”二字之区别何在?“晓来风急”乃写一整天情事,“晚来风急”则写一晚间情事。《声声慢>所写实事有:饮酒浇愁、秋风送雁、黄花落地、雨打梧桐。这些事,不太可能完全发生于“晚”“黄昏”这同一时空条件之下。例如,古人于卯时饮酒称“卯酒”,亦名“扶头酒”,便在晓时。“雁过”和“细雨”不太可能同时,“雨”中飞雁毕竟少见。而“风急”和“黄花”存在因果联系:正因“晓来风急”,方才有“憔悴”“黄花堆积”。《声声慢》的叙事,是按照拂晓、白天、黄昏、天黑的时间线索展开的。说《声声慢》写女词人一整天的活动,符合词作的内在肌理。故比较权衡,当是“晓来风急”吻合词境。在这一点上,教材倒不妨择善而从。

此词声誉鹊起,被评家视为李清照代表作,主要原因在词中所用二十个叠字。古今各种赏析文字对《声声慢》所用叠字赞誉已多。其中,尤以傅庚生的分析最为细腻:“良人既己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寻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

但傅先生的分析基于“良人既已行”这一判断,于词作实无内在的依凭。教者往往仅仅注意词篇中运用大量叠字,对全首不同寻常的艺术特色反而有所忽略。此种情形,从教材的引导可见端倪。人教版教材要求“研讨”开头三句“所抒发的感情的不同层次”④,苏教版教材要求“讨论”“叠字所包孕的情感内涵及其递进层次”⑤,理解词境,殊不在此。将教学的重心放在叠字上,不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忽略了此篇不同寻常的艺术特色。这种情形,诚如叶嘉莹所说:“一般人只知道赞美李清照的《声声慢》 -词在开端连用了十四个叠字,实在只是从皮毛上的一种认识而已。”⑥

《声声慢》之情感,唯历经沧桑之女子能有之;《声声慢》之笔墨,唯才华横溢之词人能出之。故教学此篇,不可忽略全篇不同寻常的艺术特色。所谓顾及全篇的“特色”,乃指此篇独有,而他篇无有,或鲜有,或未能臻于此词意境者。此方为教学应当着力之处。笔者体会,此词艺术特色的欣赏应注重三个方面。

所当注重者之一,情景关系的处理。缘情布景,情随境迁,景有层次的变化,情有微妙的不同,终归结于一个“愁”字。试做全词情景联系的检索。“寻寻觅觅(情:惘然若失),冷冷清清(景),凄凄惨惨戚戚(情:凄惨忧戚)。乍暖还寒时候(景),最难将息(情:叹老伤衰)。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情:寒意难敌)、晚来风急(景)!雁过也(景),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情:思旧怀乡)。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景),如今有谁堪摘(情:落寞凄怆)?守着窗儿(景),独自怎生得黑(情:茕独凄惶)。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景)。这次第(景之总述),怎一个愁字了得(情:愁之总括)!”综观全词,层层画面无不染上秋愁之色彩,心理起伏皆与景物更迭发生着密切的配合,在心境与物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愁绪愈积愈浓,最后达到难以遏制的地步,化作“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一声令人九曲回肠之哀叹。

所当注重者之二,意境的营造。从整体意境构思看,词人进行的是一种“滚雪球”式的推进描写。“风急”“雁过”“黄花”“梧桐”“细雨”“黄昏”,这些典型意象组成了一幅幅凄凉的图景,着力地表现出一种无可奈何、无处摆脱的凄苦心情。这里,不使用一个典实,不抹上一点粉泽,只是一个历尽风霜无所适从的女词人,把从早到晚所感受到的情境做了如实的描绘。瞩目全篇,无一字无一句无一事无一物不是在抒发愁情。风急雁来、黄花憔悴,已经足够牵动女主人公的无限愁绪,而“守着窗儿”聆听不停敲打梧桐树叶的连绵细雨,“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恼人的声响更是声声锤击着词人凄冷的内心。一系列特写镜头组成了一幅幅悲凄画面,种种惹人愁思的景物,不断加浓女主人公内在的愁绪,女主人公如泣似诉的形神姿态,于幅幅画面中宛然可见。

所当注重者之三,韵律声调的美妙。首先是用险韵。清代万树《词律》:“观其用上声、入声,如‘惨’字、‘戚’字、‘盏’字、‘点’字、‘滴’字等,原可做平,故能谐协,非可泛用仄字而以去声填入也。’俞正燮《易安居士事辑》:“其秋词《声声慢》云:‘守定窗儿,独自怎生得黑。’黑字真不许第二人押也。”⑧第二人倒是有的,辛弃疾《贺新郎》“马上琵琶关塞黑”之句当可与之媲美,但宋词中毕竟少见。至于舌、齿两声的运用,则可说是独步南宋词坛。对此,夏承焘《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有一具体而微的分析。“用舌声的共十五字:淡、敌他、地、堆、独、得、桐、到、点点滴滴、第、得,且齿声的四十二字:寻寻、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时、最、将、息、三、盏、酒、怎、正、伤、心、是、时、相识、积、憔悴损、谁、守、窗、自、怎生、细、这次、怎、愁、字。全调九十七字,而这两声却多至五十七字,占半数以上;尤其是末了几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十多字里舌齿两声交加重叠,这应是有意用啮齿丁宁的口吻,写自己忧郁惝恍的心情。”全词诵读朗朗上口铿锵悦耳,抑扬顿挫波澜起伏,富于音乐之美。

很少读到对<声声慢》的批评。但古今评家批评之声并非没有。这些批评是否有理,值得一评。首先是质疑叠字的运用。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七:“十四叠字不过造语奇隽耳,词境深浅,殊不在此。执是以论词,不免魔障。”⑩叶嘉莹认为,“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八个字不错……后面六个字‘凄凄惨惨戚戚’就不免给人以叠床架屋的感觉了。”笔者认为,不以叠字论词,无疑是正确的;进而否认《声声慢》叠字运用的成功,不免偏颇。此词叠字的运用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试看唐代李商隐的“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菊》),被人讥为笑柄。元人乔吉《天净沙》:“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效颦之作,游戏之语,读之全无意味。叠字本身即具锻炼堆砌性质,吻合词境,气脉贯通即可。“叠床架屋”之说,是不是一种苛评呢?

其次是指责词作“伧气”。所谓“伧气”,指粗俗之气。清代许昂霄《词综偶评》:“此词颇带伧气,而昔人极口称之,殊不可解。”孙致弥《词鹄>则云:“《声声慢》叠用三‘怎’字,虽日读者全然不觉,究竟敲打出来,终成白璧微瑕。”笔者认为,“伧气”一说反映的是评家不同的雅俗眼光,却不是评判词作高下的标准。《声声慢>不用一个典故,且以口语入词,明白如话,令贩夫走卒皆可听懂,又本色当行,格高韵绝,浑然天成而毫无粉饰之迹,应当说是达到一种很高的艺术境界。至于“怎敌他、晚来风急”,“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5句中的“怎”字,皆以反诘句式加强语气,以纵恣之笔墨抒写悲怆之情感,词人凄惨悲戚之心境似可触摸。“怎”字三用,虽字面相犯,但既然“读者全然不觉”,不正可以说明作者的用词是十分精当的吗?

再次是认为歇拍系“没要紧语”。清代王又华《古今词论》引张祖望语:“‘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没要紧语也。’对此,叶嘉莹解释道:“李清照《声声慢》词的最后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虽是白话,但却犯了一个毛病,那就是说明的成分太多了,因为文学是要‘表现’而不是‘说明’的。忧愁是不需明说的,表现出来就好了。’,笔者认为,词人之“愁”,如前所述,包含着“难以捉摸”的内容,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解读的空间。“怎一个愁字了得”,是一句反诘语,说明女主人公在这“愁”字之外,尚有更广泛、更幽深的情绪未能包孕进去。这个“愁”字,表面看是一个“露”笔,实际上却是一个“藏”笔,颇具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何况,乍暖还寒、淡酒浇愁、北雁南飞、黄花满地、窗口守望、雨打梧桐,词人愁情之深、之浓、之广,在这些意境中虽有足够的“表现”,但缺失囊括主旨的点睛之笔。那么,在充分“表现”的基础上来一个“说明”,又有什么可以指摘的呢?

①徐培均《李清照集笺注》第16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②⑦⑧⑨转引自徐北文主编《李清照全集评注》第53、49、50、53页,济南出版社2005年。

③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第3页,北京出版社2003年。

声声慢赏析范文5

比较教学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固定意象一、概述学习内容以及这节课的价值

明白词的概念,理解词中蕴含的诗意,体会词可唱的魅力;借鉴比较文学的教学方式,比较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总结固定意象。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体会词中感情和婉约的词风,并背诵。

过程与方法:用多媒体课件感受形象,教师讲授、学生歌唱、诵读品味语言,领悟作品内涵,了解作品有关背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借意象比较两“愁”差别,知人论世。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初中时对词的知识有一定了解。有诵读的诗词的经历,对婉约的词风有所接触。

四、设计策略

设计理念:借鉴大学比较教学的方法,尝试在高中阶段进行比较教学。

设计方式:以歌曲入手,提高兴趣。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

中学语文资源网、百度图片、鉴赏辞典、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1课时)

教师导入:自古逢秋悲寂寥,所以曹丕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秋日的清冷衰败常常在诗人心上写下大大的“愁”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李清照的秋愁,看看两首词中的愁有何不同?

PPT1:“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动画展示)秋+心=愁

(借动画让学生感受汉字的魅力。)

教师回顾有关词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明白词的概念,分清小令、中调、慢词的区别)。

PPT2:唐诗后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每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名”,依调填词叫“依声”,词别名“长短句”。主要区别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其中,慢词多为长调。“慢词”,就是指文字的篇幅体长的一类词,指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

教师播放《月满西楼》mp3,学生跟读、歌唱。

PPT3:《一剪梅》原词。

PPT4、5:《一剪梅》赏析。

上阕:“红藕香残玉簟秋”写粉红荷花凋谢、精美竹席浸凉的秋天,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词人轻解绫罗裙,独自划船游玩。“云中谁寄锦书来?”惦念丈夫。“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月夜思妇凭栏望眺。月已西斜,她站立楼头,思夫之情更深。盼望音讯仰头叹望,产生了雁足回书的遐想。伫立凝视,月满西楼而不觉。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眼前的落花流水可不管心情如何,自是飘零东流。“花自飘零”,青春象花空自凋残;“水自流”,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由己及人,互相思念,是有情人的心灵感应。夫妇心心相印、相思却又不能相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相思之情笼心头,蹙着的愁眉才舒展,而思绪涌上心头,内心的愁苦挥之不去。

教师总结:“花”指青春;“花谢”指青春易逝,容颜的衰老;“水”指自然永恒,年华如水流逝;“闲愁”指相思。

PPT6“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范仲淹《御节行》

教师比较两句:此句是词人对范词的化用。名句也是模仿出来的。

教师总结:闲愁是心中就泛起的相思之愁。

PPT7:《声声慢》学生诵读,播放录音。

PPT8、9、10:《声声慢》赏析。

“寻寻觅觅”可见词人从一起床便如有所失,仿佛要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寂寞。“冷冷清清”寻觅无果,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感到凄惨忧戚。定下愁惨而凄厉的基调。“乍暖”,晓寒犹重,秋风砭骨,借酒消愁。“雁过也”的“雁”,是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故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这里虚写作者的乡愁。自家庭院园中开满,秋意正浓。“满地黄花堆积”指盛开。“憔悴损”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无心看花,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赏。人不摘花,花自萎。及花已损,已不堪摘。这写出了词人无心摘花的郁闷,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守著窗儿”,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更甚。天似有意不黑使人尤为难过。笔直情切以“怎一个愁字了得”作收,可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

提问:这愁有什么不同?愁更浓了更重了为什么?(学生交流、互动。)

教师总结:词暗示了词人经历。

PPT11:词人生平(知人论世)。

教师启发:《声声慢》有那些物象,各有怎么样的感彩?

(板书。)

花――――憔悴之菊――人的憔悴――年华的衰老――孤独――家愁

雁――音信――游子家园的见证者――乡愁(雁可北归、词人不可――国愁)

梧桐――愁怨象征

愁――家愁+乡愁+国愁

PPT12:“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教师总结:这句是词人对温词的化用。名句是模仿出来的。

提问:两词的相似之处?感情差异?(学生分组交流,教师与学生交换意见。)

教师总结:花――惜花伤春――感慨年华的流逝、功业未建;流水――永不停息,反衬自然的永恒,人生的短暂;雁――音信――漂泊的乡愁;梧桐―雨打梧桐愁上愁。

比较两词,相同物象涵盖的感情是相同的。这些有着固定感情的物象,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工具。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意象的积累。词人的人生经历也告诉我们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兴衰的关联。

PPT13:背诵默写两首词。

声声慢赏析范文6

关键词:语文 教学 审美

语文课堂应该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如何才能较好的将审美教育渗透进语文课堂呢?下面略谈几点:

一.营造审美氛围

营造氛围有利于调动受教育者产生审美激情、审美体验,完善其审美心理结构。营造语文课堂审美氛围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素:

1.教师形象、举止

教师的形象、举止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美育作用。教师的发型、服饰、语言及动作等都是学生审美的内容。很多优秀教师不仅知识渊博、才华出众,而且服饰仪表、举手投足都颇具风范,带给学生美的熏陶。

比如有教师不仅注意平常的形象塑造,而且在讲特定篇目时还会特意装扮,配合讲授,比如某篇祭文时特意穿上黑色旗袍等,这是很好的气氛营造法之一。

2.授课技巧、态度

不着痕迹的高超的授课技巧、充满情感的真挚的教学态度是营造良好审美氛围的重要一环。如课堂情境的巧妙设置、教学过程的科学调控等,加上教师热情、真挚的态度,语文课堂将处处显美。

“轻抚中华历史的尘烟沙幔,萧瑟秋风中,一位才情四溢的女词人朝我们缓缓走来。她轻移莲步,衣着淡雅、面容憔悴、神情凄苦。……”(语文轩《声声慢教学设计》如此凄婉的调子、文学色彩浓厚的导入语能让学生很快进入到《声声慢》的审美情境之中。

3.教学板书、课件

审美氛围的营造还需设计精巧、书写美观的课堂板书和图文精美、设计巧妙的教学课件。优质板书设计和课件演示,带给学生简洁直观的知识学习和高质量的审美体验。

讲《春江花月夜》时,将板书设计为以“景、情、理”为核心的立体坐标轴,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精妙概括指示整首诗的精髓,配合示范朗读和优质课件演示,整个课堂就会沉浸在美的氛围之中。

二.发掘文本之美

赏读文学作品时,既要从文学角度赏析作品的主题、技巧等,还应从美学角度感受和欣赏作品之美。如何发掘文本之美呢?

1.诵读

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兼具声韵之美、语言之美,因此作品审美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法就是诵读。通过诵读,感悟《诗经》语言的押韵和重章复沓之美,欣赏杜甫诗歌语言的抑扬顿挫之美,比较李清照和辛弃疾的词作的绮丽柔美和豪壮恢弘等等。

2.品析

文学作品的意境之美、形象之美、主题之美等等需要阅读者潜心阅读、仔细品析才能深刻感悟到。比如通过品析,欣赏《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多才多艺、聪慧勤劳、孝顺长辈、忠于爱情、勇于反抗的内在之美;想像和感悟沈从文《边城》中湘西边陲小城的风景之美、风俗之美、人情之美。

3.比较

比较是鉴别的重要前提和手段,通过纵横比较,作品结构之美、技巧之美等才能有力的凸显出来。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与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拿来比较;将《声声慢》分别与李清照前期词作和法国诗人克罗齐的《绝望》进行比较等等。

三.引导创造新美

语文课堂还应该让学生能自由独立创造出新美,在创造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1.作品改编、续写、仿写

作者原创作品语言为何如此优美?主题为何如此深刻?技巧为何如此贴切、娴熟?仅仅诵读、欣赏并不能真切体会到其中深味。在此情形下不妨来个作品改编、续写或仿写练习,比如,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改编成剧本;对《项链》进行续写练习;学完《我与地坛》,来个仿写训练。

2.课本剧表演

在课本剧表演过程中,课文的语言、人物性格刻画、主题内涵等都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感知、理解和阐发。课本剧的表演是对文本美的开掘与展示。比如《窦娥冤》、《屈原》、《雷雨》等,从舞台背景设置到演员造型、服饰到道具选用让学生自主选择、设计,体会布景如何才美、造型如何才美、舞台表演如何才美。

3.作文创美训练

作文创美训练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在作文时注意从形式(结构、语言)到内容(材料、主题)都要有美的展现。如引导学生在作文结构上注意运用对称美;语言使用上注意配合内容选用合适语言;作文材料注意选取那些最典型的、最“美”的(简洁易记,令人印象深刻)材料;作文主题注意向上、向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