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生考察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艺术生考察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艺术生考察报告

艺术生考察报告范文1

设计考察课程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践类必修课程之一,是在大三学生掌握一定专业设计后,为了增加学生对视觉传达设计行业的认识、开阔其视野、增强其社会活动能力而设立的。文章根据课程特点,结合教学实践,探讨设计考察课程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视觉传达设计;设计考察;教学方法

视觉传达设计是一个创意无限、瞬息万变的行业。对于大三的学生来说,之前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大多源自教师的传授,学生对视觉传达设计行业的认识比较片面。设计考察课程是在大三学生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后,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感受专业设计、开阔视野、提高自身设计素养的社会实践活动。它的意义在于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并为学生日后的设计积累大量素材。

一、课程目的和考察点的选择

设计考察是近年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经过教学改革新增设的一门课程,时间为两周,一般安排在大三,在学生学习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后开课。该课程的目的是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开阔其视野,使其积累人生阅历,对将来从事的行业有一个理性认识,同时与毕业设计和专业实习更紧密地衔接起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专业性比较强,学生上大学前接触到的行业信息一般比较少。通过设计考察,学生可以近距离地接触设计行业信息和设计资源,这对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拓展学生的设计思路有很大帮助。广州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有着“千年商都”的美誉。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广州的经济、文化得到巨大发展,中国第一家成功为企业导入CI设计的广告公司就诞生于此。近年来,广州聚集了数十家4A广告公司,广告设计行业发达,从设计、制作到有着完整、成熟的产业链。此外,广州市区还有多家美术馆、博物馆、画廊、文化创意产业园和设计院校。深厚的设计产业背景和众多的文化机构,使广州成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考察的理想目的地。

二、根据课程定位安排考察内容、明确考察目的

设计考察课程是视觉传达设计的延展内容,涉及范围比较广,是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本课程的教学思想和目标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设计能力的提高,主张多元化的设计教学和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模式,让课程成为学校与企业、学生与设计师之间的桥梁,为学生后继的毕业设计和专业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设计考察课程总学时只有两周,学时少,考察内容多、范围广。课程教学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介绍行业特点、专业特色、企业的运转流程和行业运作规律等知识,引导学生在考察过程中深化所学知识、拓展思维,加强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视觉传达设计行业是一个竞争激烈、信息变化大的行业,要求从业人员对时展需求有准确的领悟,既要关心商家的诉求,又要关注消费者的需求。该行业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设计、制作和应用等三个环节的相互衔接。为了让学生对视觉传达设计行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本课程由行业概况、参观交流、视觉观察和资料收集等四部分教学内容构成,其中参观交流和视觉观察是本课程的重点。

1.行业概况教师通过PPT教学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涉及的行业,特别是行业的特点、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重点介绍在大时代背景下广州视觉传达设计行业的特色、资源、优势以及市场分布情况。

2.参观交流第一,参观广告公司。教师选择一到两家实力较强的4A广告公司进行参观交流,通过观摩和座谈会的形式,让学生对广告公司的运作模式、公司与客户的交流方式以及如何设计策划方案等方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第二,参观文化创意产业园。广州红专厂创意艺术区是艺术文化交流机构、国际画廊、艺术家工作室、私人博物馆、私人美术馆、设计公司、创意产品商店的聚集地。学生可以自由参观体验,观摩最新的国际创意设计、展示设计和创意产品,了解最前沿的设计资讯。第三,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博物馆、美术馆分别陈列着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和视觉艺术品,是学生进行文化艺术研究、提高自身文化艺术修养的理想场所。教师可以选择几家广州市区的大型博物馆、美术馆让学生参观,了解广东的历史、文化和艺术,重点思考艺术的发展和变迁,并收集相关设计元素为以后的设计创作积累素材,如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博物馆、广东美术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等。第四,美术院校交流。选择广州的一家美术院校进行参观交流,包括参观实训室、设计工作室,听学术讲座,与本专业师生交流互动等,相互交流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和设计思想。

3.视觉观察第一,观察城市视觉导向系统。城市交通视觉导向系统、商业视觉导向系统以及文化视觉导向系统等城市视觉导向系统,能有效地将复杂的城市空间层次化、条理化,极大地提高城市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不同的城市、地域和文化影响了城市视觉导向系统的设计。对城市视觉导向的观察,主要是对广州市不同类型的导向系统及其关系进行观察研究。第二,观察城市公共空间广告。城市建筑物、道路、广场、市政公共设施等的公共空间广告是城市形象的重要构成要素。在出行的过程中,教师可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对广州市公共空间中的户外广告、灯箱广告、多媒体的电子LED广告等进行观察,重点分析广告的创意、诉求点、受众及其影响力。第三,观察商业卖场视觉营销设计。城市大型商业卖场中的展示空间设计、照明设计、道具设计、商品陈列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等视觉营销设计,有利于建立品牌形象,促进销售,是现代商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教师可选择广州市的一到两家大型商业卖场,让学生针对其视觉营销设计进行观察,思考卖场是如何通过合理地展示和营造视觉冲击力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4.资料收集第一,宣传册、广告单。博物馆、美术馆、商业卖场等场所免费发放的宣传册和广告单是很好的视觉设计研究资料。在参观的过程中,学生要有意识地收集设计宣传资料,为以后的设计创作提供实物参考。第二,照片。设计考察内容多,时间紧。学生在参观过程中,发现新颖的设计或者有启发的设计,可以用相机把它们记录下来,作为以后创作的参考素材。

三、合理安排,科学组织考察

设计考察课程有学时短、考察内容多、信息量大、考察点分布广、实践性强、学生人数多等特点。怎样合理组织安排学生开展考察,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鉴于此,可以根据考察点和考察内容,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

1.集中考察,统一行动对于学生获得信息量是相同的考察点,可以通过集体组织的形式统一考察。如,企业参观以座谈会和观摩为主,采取统一行动,比较方便开展考察;院校交流主要是学术讲座、参观和互动交流的形式,强调团体间的沟通和互动,也适合集体行动。

2.分组考察,先集中后分散部分公共场所的场地空间有限,考察信息点分布广,采用统一行动的形式显然难以组织开展,有时还会因为考察点同时涌入大量人员造成拥堵,人为地制造障碍,导致考察效率低下。这样的考察点比较适合分组考察,采用先集中后分散的形式,由教师统一带队到考察点,明确当天的考察重点,然后分组进行考察。分组时,教师可根据学生数量将学生分成若干组,一般5~6人一组为宜,每组推选一名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活动。如,广州红专厂创意艺术区总占地16万平方米,园区内的私人美术馆、艺术家工作室、创意产品商店等空间容量有限且分布广泛,教师可将学生统一带队到园区,然后根据园区地图,拟定多条考察路线,让学生按小组分路线进行考察。此外,每天外出考察前,教师要让学生制订当天的考察计划、明确考察内容和目标,拟定交通线路和考察时间,锻炼学生计划和组织的能力。在考察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和行业从业者沟通交流,获取最新的行业信息,树立自信心,增强社会活动能力。每天考察结束后,教师可在晚上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交流考察方法、考察心得,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四、整理资料,举办考察汇报展

设计考察实践课程结束后,学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收获。教师应及时整理与总结考察成果,方便以后的学习与研究使用,这是设计考察实践活动重要的后续工作,也是考察成果的体现。

1.整理考察资料和存档教师应对考察、参观过程中收集的图片、实物、影像等原始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归档,方便以后研究和调用。可以根据资料类型进行分类,如地域文化素材、现代设计元素、商业广告、橱窗设计、创意产品等分类归档。此外,教师应要求学生找一两件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设计作品进行分析,研究作品的创意、表现、制作以及优缺点等,然后整理出一份文件材料存档,锻炼学生分析、总结的能力。

2.撰写考察报告撰写考察报告是考察实践活动重要的后续任务,学生应在整理考察资料的基础上,对考察的总项目或者子项目进行深入的探讨、总结,形成考察报告。考察报告可以从考察概况、考察内容、考察分析和考察收获等四个方面进行撰写,要求观点明确、材料客观、语言平实、叙述合理。

3.举办考察汇报展将整理后的考察资料、报告以及主题设计作品以汇报展的形式向全校师生展示,这是检验学生考察成果的良好方式。一方面,让学生在组织展览的过程中回顾考察活动的过程,加深对设计的感悟,锻炼学生的设计、组织和协调能力;另一方面,扩大设计考察成果的受益范围,让更多人通过展览享受考察成果,激励学生在设计道路上不断前进。为了从多方面检验学生的考察成果,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把汇报展分成若干个主题板块进行展示,如分成主题海报设计、设计分析、考察报告、实物资料、照片素材等五个主题板块。主题海报设计板块以考察的城市为主题,用收集的素材进行城市形象海报创作,检验学生考察后的创作水平,如,以“印象广州”为主题,要求学生创作一幅广州城市形象海报;设计分析板块,则将前面整理的作品分析文档以图文并茂的展板展出;考察报告板块,把考察报告设计成可展示的折页;实物资料板块,将收集的宣传册、宣传单、海报等实物资料精选部分展示;照片素材板块,精选一部分设计作品照片,辅以文字说明进行展示,检验学生的设计审美水平,如,以“设计新发现”为主题,要求学生精选十张新颖的设计作品照片,辅以文字解说,以照片墙的形式展出。总之,通过多元化主题的汇报展,可以多角度地检验学生设计考察的收获,同时让未参与考察的师生感受视觉传达设计的魅力。

五、结语

设计考察课程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走出校门、接触行业的社会实践活动。虽然学时短,考察内容多,但它对拓展学生的视野、转变设计观念、培养团队精神、增强自身设计素养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对于设计考察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明确教学目的、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还要多关注行业新动态,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嘉健.服装专业设计考察课程教学初探.装饰,2013(3).

[2]陈家友.开阔艺术视野传承民族文化——谈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田野采风.大舞台,2010(6).

艺术生考察报告范文2

一、 惠州真维斯公司情况

旭日企业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服装制造和出口企业之一。拥有着名休闲服品牌“真维斯”。“旭日企业”是香港交易所的上市公司。目前拥有1100多家专卖店,其中国内专卖店900多家,在休闲服品牌中,无论是销售总额,还是店铺数量,均居国内首位。澳洲专卖店200多家,居澳洲第二位。真维斯(惠州)总部共600多职员,500多台电脑,拥有专门的局域网。

真维斯在国内的知名纺织服装院校均有投资。董事长杨钊、总裁杨勋先生担任东华、北服、西纺、天纺等多所院校的客座教授。真维斯与西纺惠州服装学院共同培养ao生(企业中高级管理人才)的合作,已经进行了九年,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每年大约20~30人,时间6个月,从大三的本科生、或大二的专科生中选拔。大约10个学分的课程(主要是企业管理、纺织品贸易等课程)由旭日企业研究会承担。该研究会设在西纺惠州服装学院内,由香港理工大学教授、西纺惠州服装学院教师、旭日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组成,课程也由他们承担。学生毕业后即成为旭日企业的中、高级职员。这次从广西工学院选拔的7名毕业生应该说是准ao生,她们与西纺惠州服装学院的21名毕业生一起纳入了旭日企业的人事计划中。

二、 深圳昌兴公司情况

深圳昌兴胸围杯公司人事部负责人李国林先生,1月10日,在我们乘车前往惠州的途中给我打了一个电话,告诉我公司将停产放假,原定本学期赴该公司进行毕业实习的时间改为下个学期。1月11日,我对该公司进行了考察。该公司是一家女式内衣专业生产厂,500多人,厂址位于深圳龙岗镇爱联村。该公司在东莞新建了一家内衣企业,目前还没有启用,预计5月份启用。录用后的服装专业毕业生主要安排在东莞的新建企业内。与该公司签定了实习协议。仍然承诺下学期接收毕业生实习、就业。该公司条件一般,规模较小,管理并不规范,作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并不合适,但作为学生就业选择仍然不失为一条门路。

三、 惠阳真美公司情况

1月12日,我对惠州市惠阳真美公司进行了考察、访问。惠阳真美公司是一家大型港资企业,主要生产甲克、羽绒、衬衫、压胶服,目前拥有员工2500人。该公司新购置了5万平米的土地,新建了6万平米的厂房,80%的基建工程已经完工,从xx年2月起将陆续迁入新工业园生产。与该厂的洽谈取得了实际性的进展:从无意接收学生实习、就业到春节后考虑接收部分学生试一试,但对英语应用能力要求较高。该公司发展空间较大,迁入新工业园区后,估计生产能力将翻一番。新工业园区是一个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服装园区。通过努力可以发展成为校外实习基地,今后工作重点是加强与该企业的联系与沟通。该公司可以作为我院重点实习基地建设的企业。

艺术生考察报告范文3

实施过程

项目分为4个环节,分别是科学培训、野外考察、专题探究和手工制作。每个环节之间紧密衔接,各个环节又可以独立自成体系,不受场地、时间、参与学生等因素的局限,十分灵活。结合学校和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系列培训的形式系统学习,也可以独立开展单项活动。

科学培训

科学培训在科技馆是采取开展常规课程的形式,固定每周末上课,报名的同学可以提前预约课程。开展的课程系列有“认识叶片”、“小小显微镜”等。显微镜课堂中,学生们认真观察叶的横切面标本。课堂给孩子们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让他们认识到生命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生命的本性就是物质性;同时,也认识到可以借助观察工具和其他工具,探索更多的未知世界。

野外考察

野外考察带领孩子们走近大自然的怀抱,释放他们的天性。活动前教师会提前交代活动的目的,分发叶片考察报告。活动中鼓励他们细心观察千姿百态的叶片,记录下植物的名称、分类和生长环境,并描绘出叶片的形状,完成完整的植物叶片考察报告。同时,告诉孩子们不要直接采摘树叶,只能通过捡拾新鲜的落叶,带回去以备手工制作之用;提醒他们不能随手丢弃垃圾,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专题探究

户外活动时,学生们往往会观察到一些细微而有意思的现象。比如,叶片正反两面的颜色不一样,大多数落在地上的叶片是背面朝上等。孩子们认真地观察周边的世界,并提出了疑问。树叶为什么在秋天变黄了?哪些植物的叶是能吃的?植物的叶里面有哪些成分呢?植物的叶里面的水是怎么传输的?

教师则从中筛选出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帮助学生确定最终的研究主题。主题确定好之后,学生们按照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结果、分享讨论的研究思路,合作开展探究实验。探究活动以分组形式进行,教师在这个环节当中主要起引导作用。学生们自己制订任务书,明确每个组员的任务。

当学生们遇到困难时,教师指导如何查找资料,如何想办法解决问题。较之结果,教师会更加关注过程,因为只有在探究的过程当中,学生们才能够逐渐形成科学的思维和态度。小组之间实验结果出现不一致时,教师不直接把正确的结果公布,而是组织学生们继续讨论思考,寻找原因,重新实验。

手工制作

这个环节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完成的,主要是学生们利用最常见的叶片开展创意制作。

拼贴画:完整的树叶的形状是千姿百态的,有椭圆形、扇形、掌形、心形等,学生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巧妙地利用不同的形状作为他们画面的元素,组成一幅具有立体感的拼贴画。

拓印画:叶片形状不一,背面大多还有清晰的、纹理不一的叶脉凸起。几乎任何有凹凸表面的物体都可以通过拓印在纸上留下它们的背影,所以,叶脉肯定也可以拓印下来。只要事先构思好画面主题,然后在叶的背面涂上颜色,通过拓印,就可以将叶脉的身影留在纸上,这样就能创造出一幅幅富有想象力的作品。

叶脉书签:为了让学生们直接观察到叶脉,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把叶脉分离出来。和叶肉组织相比,叶脉组织的质地十分坚韧。教师指导学生采取一定的方法除去叶肉组织,只留下叶脉,这样就能直接观察到叶脉的形状和结构了。之后,学生们用颜料、水彩笔进一步美化叶脉,给叶脉过塑,这样就能制成极具创意的便于长久保存的叶脉书签标本。

项目评估方法

为了跟踪和评估活动过程,我们采取了一些简单又易行的方法。

学习单

在每一个项目开展之前,教师都会按照本项目的教学目标及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结构情况制订一份适宜的学习单,督促学生养成时时记录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等的良好习惯。并通过学习单的回收查看,及时掌握学生们对本项目的掌握情况及项目仍有待改进的地方。

行为观察

在活动举行的过程中观察发现,小学生对大部分可动手操作的课程表现出极大热情。另外,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使用仪器和工具,还能动手制作。活动让学生发挥了创意和想象,认识了自然环境的价值,培育了他们正确认识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交流会

开展交流会,邀请参与的小朋友展示他们的活动成果,并探讨收获,收集他们的建议。交流会使得学生能将自己在实验中的所想、所学、所得与其他同学分享,能提高学生的胆量与语言表达能力。

特点和创新性

重视学生学习心理

孩子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热爱自然,所以项目选择了以植物的叶片为学习中心。孩子们对这一话题感兴趣,从而延展出不同层次的科学知识,并引导孩子们进行思考和探究。严谨的科学培训与活泼的野外考察相结合,既让孩子们释放天性,又能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

重视情感培养

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增长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还重视培养学生们的情感。严谨的科学培训重视学生的科学精神培养;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操;野外考察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馆校结合,内容延伸

项目选题紧扣学校教材,学生对主题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是他们熟悉的话题。该活动为学校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学校科学教师对项目可以很方便地给予支持,实施起来没有困难。科技馆的科学教育活动很好地发挥了互动性、体验性的优势,提升了活动的趣味性,学生可以更投入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此外,科技馆实验教育中心不仅有专业的科普教师和先进的理化生实验室,还毗邻省植物园和省府文化公园,教学条件非常有优势。

项目成果

活动开展以来,共计接待小朋友8000余人次,受到孩子们的普遍欢迎。

2013年“一叶一世界”项目在五一期间为雅安灾区的同胞们举办了专场义捐活动,活动通过义卖小朋友现场制作的叶脉书签,共募捐到4411元人民币,并将募捐得到的全部善款通过“壹基金”捐献给雅安地震灾区的同胞。

为了使该活动可以在科技馆和学校中广泛推广,科技馆还组织科技辅导教师和学校教师一起编写项目图册、活动手册、小小科学家教材等资料。

艺术生考察报告范文4

[主持人语]

美术史论家俞剑华先生(1895―1979)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画万帧画,写万帙言”为座右铭,辛劳一生,著述和画作无数,所著或编的《中国绘画史》、《中国画论类编》、《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等,丰富了学术,造福了后人。一生没有休闲和享受的俞先生希望60岁以后再看电影,可是,60岁以后依然如故于书斋之中,先后出版的著作包括美术史、画论、画家评传、工具书、教材、考察报告、资料汇编以及在报刊上发表的论文,达一千万字,令人肃然起敬。

4月25日,由中国美术馆、南京艺术学院主办的“俞剑华学术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与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就5个方面探讨了俞剑华的成就和影响,俞剑华的学术风范和研究方法,俞剑华学派,俞剑华的人格魅力,现代美术史与美术史研究的问题。这是一个老少成集、承前启后、研究多元、思想激荡的会议,也为当代美术史论研究提出了很多问题。关于美术史的研究,经历了20世纪的孕育和发展,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学科。30年前,只有中央美院有美术史专业,现在已经遍布各美术院校以及综合性大学,这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不仅是专业范围内的发展,而且也在服务社会的各个方面显现了这个专业在人文方面的积极意义。可是,教育的普及以及从业人员的增多也在繁荣的背后显现了存在的问题,其主要是整体质量的滑坡,重点表现在师资队伍方面的问题。尽管在美术学的范围内,美术史论学科是最早设立博士学位的专业,这是基于它在美术范围内特有的人文学科的性质,以此彻底改变了几十年来美术史论研究不受重视的局面。然而,这种时代的机遇并没有给美术史论研究带来明显的学术方面的提升,也就是说,在这个时代中,因为缺少能与这个庞大学科相应的有学术成就、有学术影响的美术史家阵容,所以,这个学科表现出了人的毛病。

在美术史论学科有发展而没有提高这样的背景之下来看俞剑华,他的学术成就所表现出来的美术史家的精神与品格,应该说是他的学术成就之外的另外一份遗产,而这种脱离了知识范围之外的遗产,却是当下美术史家首先应该面对的。孤寂的恪守,持久的坚持,不为所动的一以贯之,是一个美术史家必有的功夫,而这种功夫的深浅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其在专业范围内的成就。俞剑华的精神与品格所对应的浮躁和现实的当代社会,为美术史论研究中的功夫派找到了它的位置,毫无疑问,这是“俞剑华学派”最为重要的核心内容。当代中国美术史论研究中关乎方法的学派,现在已经不像上个世纪中后期那样表现出明显的特色,而这个学科只有在不同方法的互动中才有可能带动整体水平的提升。只有这样,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文化特点的美术史学科,才能得到名副其实的发展和提高。

艺术生考察报告范文5

一、考察概况

3月3日—3月8日我市部分中小学校长,在市局黄二华副局长的带领下,来到我省首批课改实验区厦门等市县考察,考察团前后考察参观了厦门市、泉州市、南安市等三市,对三市部份中小学实施基础课程改革实验的情况进行广泛的学习和交流。考察团分中小两组进行活动,我们小学组共参观厦门松柏小学、泉州实小、南安第一实小等五所小学,共听了语、数、艺术、体育等课改观摩课8节,课改情况介绍5场,课改培训讲座1场。虽然考察学习只有短短的五天,但全体参观成员大开眼界,真切地感受到参观地群策群力、上下一心搞课改精神面貌和具体实施情况,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二、收获与体会

通过一周的参观学习,听课、座谈、听讲座,使我们看到闽南地区省首批课改实验中小学,通过一年多的实验运作已经取是了令人满意的成效,课改工作已经步入良性循环和运作轨道。为什么他们在这样短短的时间课改工作就能取得如此好的成效,笔者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成功经验:

1、领导重视:课改成功与否,关键在领导,课改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事,应当是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共同的事业,象南安市那样,市委常委专题研究课改,上下一心,市局领导挂校抓,校级领导挂班抓,层层建立课改领导与管理机构,层层抓督导,校校抓落实。广泛宣传发动,形成学校、社会、家庭讲课改、让课改良好氛围。

2、抓好课改培训是抓好课改工作的前提。象南安市那样,建立以进修学校为龙头,以校本培训为重点的培训运作机构,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扎实抓好通识培训,抓好基地带动全面,发挥基地的带头辐射作用,采取“纵横联系”的方式,与知名课改专家联系,请他举行专题讲座,努力发挥本市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扎实推进课改培训工作,形成上下联动,双管齐下(进修学校与学校)模式。

3、抓课改实验教学研究是课改工作重点。学校课改研究的立足点必须放在教学和课改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着眼点必须放在与实际的结合上;切入点必须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上;生长点必须放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提升上,努力实现“三个转移”(管理人员、教师角色的转移,学校工作重点转移,教学研究目标的转移),形成“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教研模式。

4、抓好新课程课程教学管理指导是课改工作的落脚点,也是课教工作的中心环节。首先要抓好教师理念的更新,抓好“三改”和“三以”(改变教师单纯传授知识方式,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改变教学评价方法;以学定教,以生为主,以生为先),再是实行“五个一”的新课程课堂教学管理,即教师每周做一次教后记,提出一个典型个案,每期上一节校级以上的研讨课,建立一个班级学生成长档案,每周提出一个要探讨的问题。

5、改革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方式也是推进课改的一项非常重要工作,只有建立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水平不断提升的评价机制,才能达到课改的根本目的。

6、建立保障机制是课改实验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一是要有适合课改工作政策,以及与此相关的课改教学、研究督查等制度。二是要有一定的经济和教学条件做保证,逐步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三是要获得社会的认可。

三、反思与建议

根据我市及本校课改工作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扎实推进我市及本校课改工作。

艺术生考察报告范文6

关键词:OECD;高等教育;成本补偿;学费

2003年召开的“高等教育发展与财政政策国际研讨会”上,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下简称OECD)公布了关于中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与财政拨款考察的报告(《OECD Review of Financing and Quality Assurance Rearms i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基于2002年以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温得海默和英国阿伯丁大学前任校长伯格为首的OECD专家小组对中国进行的访问研究,OECD专家小组于2003年10月完成此报告。

OECD的考察报告着重考察高等教育的财政和教育质量,报告主要包含下列3个部分:一是根据10项分析标准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计划的评估;二是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和制度水平上的质量控制和保证措施;三是中国高等教育财政几个最重要问题的评述。

在这些讨论中提出了很多OECD评论小组认为值得教育部和高等教育机构在接下来10年的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要思考的可选政策和措施。在结束章节中,OECD评论小组提出了如下3个主要的亟需思考的政策选择:一是扩大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制,强调认证标准;二是修订学费一贷款方案,更加有效满足公平扩大和质量需求;三是建议建立一套高效能的管理信息系统。

在教育经费来源的多元化渠道中,受益者个人或其家庭分担部分高等教育成本成为非财政性渠道中的重要途径。由受益者本人或其家庭分担高等教育的部分费用来补偿高等教育过程中发生的成本的形式,称为高等教育成本补偿。即时付费是学生家长分担成本的贡献形式。学生贷款是学生本人补偿成本的形式。在我国已经普遍实行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的今天,人们对高等学校的学费也越来越关注。特别是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和财政经费的紧缩,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成为经费筹措的一个重要的非财政渠道。在这种情况下,制定合理的高等教育学费水平、提供有效的学生资助措施是高等教育财政政策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报告》中的建议是:“修订学费一贷款方案,更加有效满足公平扩大和质量需求。”在正文中建议应该大幅提高学费,甚至包括整个教育成本的财政措施。对此,分别就高等教育贷款修订方案和学费修订方案有如下思考:

一、对《报告》中高等教育贷款修订方案的思考

《报告》中上述建议的提出,是以一个几近完美的助学贷款方案为条件的。这一助学贷款的要点如下:所有无力承受学费增长负担的学生都应该获得贷款(最大限度地)来支付他们的学费和住宿费;在学习期间贷款是无息的,毕业之后的一段时期(比如5年)贷款利息应该减半,此后,贷款应该是全息的;只有当毕业生的收入达到某一水平、能够负担的时候,才履行还款责任;如果这个收入水平一直未达到,或者在退休或死亡之前,贷款还未完全偿还,贷款(或余额)应该由政府支付,而不应该是毕业生。此贷款计划的目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把高等教育费用的负担从学生的家庭转移到学生自己,学生贷款不会只是贫困学生的特权,而是国家和学生(及他们的家庭)对高等教育的投资。

(一)此种方案的建设性《报告》中对于学费—资款方案建议的建设性,可以从公平和效率两个角度来分析:从公平的角度看,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但受教育的机会相对于受教育的需求来说是不足的厂受教育机会应该优先考虑具备较高能力的人,因为能力高的人通过受教育可以获得更大的收益,包括个人和社会收益。而支付学费的能力和自身能力是不相关的,高等教育的个人成本较高,因此仅通过制定入学的学费标准有可能把一些没有付费能力但具有学习能力的求学者拒之门外,所以根据付费能力确定入学机会的做法是非常不公平的。

从效率的角度看,学生贷款实际上是使学生预支其未来收入用于自身的教育投资。因此,如果教育收益高的话,学生贷款的实施可以进一步增加个人教育资源的流量。同时,由于个人的受教育机会不再受家庭付费能力的约束,教育系统对学生的选择将依赖于其学习能力,这样会使得教育更有效率。

学生贷款、奖学金和助学金是政府和各类机构对学生提供财政支持的主要方式。什么是向学生提供资助的最好形式,以及资助的效果,学生贷款的运行和管理机制、资金来源、利率、偿付和拖欠等问题是学生资助和贷款研究关注的热点。

因此,一种保证入学机会的公平和效率的方法是启动教育资源市场,即实行学生教育贷款制度。这种方法不但可以减轻国家对于高等教育学费分担的财政支出的压力,国家可以拿出教育财政支出中更多的份额发展高等教育,还可以在更深的层次上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实现。

(二)此种方案的局限性

制度经济学认为,任何制度的变革都是有成本的,而如果制度变革带来的成本增加比这种变革带来的效益的增加要大的话,这种变革便是不经济的;这种成本,在制度变革时的制度环境尚不成熟,即其相关的其他制度还不能很好地与之配套的时候,会是很大的。

纵观我国高等教育学费一贷款制度的实施环境,最大的障碍就是我国的信用机制尚未健全,金融市场尚未成熟,仅通过有限的欠款追偿机制和贷款大学生的道德约束是无法保证贷款的还清的;同时,我国的劳动就业市场与连年扩大的高校招生和毕业规模相比;明显地无法接纳所有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这就引发了贷款大学生的还款困难。因此,自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实施助学贷款以来,尽管高等教育的增长率大幅增加,但与此同时,更快更多的是还款违约率的增加和银行“黑名单”人数的增加。现实的情况表明,现行政策下,市场经济中的银行对于助学贷款这一收益低风险大的金融产品不再大力推行。

综上所述,《报告》中提出的高等教育助学贷款方案的实行应该是—个较长期的过程,尽管当前在配套制度的建立和变革上还是有很大的困难,但并不是无法实现的。我们应该以此建议为目标,全方位、多角度地制定和改进高等教育财政政策,在保证公平与效率的前提下实现高等教育财政的快速稳健发展。

二、对《报告》中高等教育学费修订方案的思考

《报告》中的建议提出,“学费的标准不应该为了反映某些特别课程的高费用而区别很大,而应该单独以学术价值为基础核算(The team suggest that the level of tuition fee should not vary significantly to reflect the higher costs of particular courses,as access to ex pensive programs should be based solely on academic merit,not financial means.)”,“同样的原则应用于不同级别的大学,学生不应因费用高而无法进入一流大学学习(The same principle should apply in relation to the ranking of universities,as a student should not be deterred from studying at a top university, just because its fees are higher.)”。

(一)当前我国学费方案与《报告》的背离

仔细分析《报告》方案提出的原因,可以这样理解:如果收入和能力是不相关的话,那么为保证教育效率,就应制定入学标准以确保进入高等学校的学生是适龄人口中最有学习能力的人。只有做到了“以学术价值衡量”的学费制定标准,才能保证高等教育的效率,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出更合适的人才。

但是,从我国高等院校实际情况上看,目前的学费存在“四高四低”的特点:名牌大学学费相对较高,一般大学学费略低;热门专业学费相对较高,长线专业学费略低;艺术类院校学费相对较高,普通院校学费略低;发达地区学费较高,欠发达地区学费较低。结合我国高等院校学费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我国的现状与《报告》提出的这种方案是相背离的。考察这种背离存在的客观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供需现状来看,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于日益增长的需求来说是稀缺的。而不同专业或课程的教育资源供给还处于“卖方市场”,拥有比教育资源需求者更高的地位。因此,作为受教育者以及为受教育者付费的“买方”,只是学费——也就是教育资源价格——的单方面接受者而不是参与制定者。因此,对于高等教育资源提供者的定价于——也就是学费修订方案一只是单方面的接受。

其次,作为一种以价格形式体现的学费标准,价格是一个最能够直接被体验和衡量的概念。学费标准在价格上的定位,涉及诸多因素,也是多种利益综合和集中的反映,它的合理性也只能是多种利益协调平衡的结果,间接地反映需求与支付之间的某种关系。而目前差别的政策,主要是考虑到优质优价的原则,对手教育资源投入成本大的专业,收费就更高,而学生就业率高的专业,受益明显高于其他专业,因而收费同样也更高。

最后,在上述这种学费的定价原则作为前提的情况下,还有公众对于高等教育定价的认同以及付费的承受力等因素。家庭收入水平、心理承受力、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是存在差异的,但排除典型和个别特殊,普遍存在着比较合理的、合适的、能被广泛接纳的付费能力。而当前这种公众的认同,也是我国的现状与OECD提议相背离的因素之一。

还需要指出的是,OECD《报告》中建议的学费“应该单独以学术价值为基础核算”,从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现状来说,因为存在着不同专业、不同领域,“学术价值”如何衡量还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而达成这种基于“学术价值”标准的认同比起基于“优质优价”标准的认同要困难得多。因此,综上原因,我国的学费修订方案现状与OECD《报告》的建议的背离,是很难避免的。

(二)基于教育成本与学生支付能力的学费修订方案重构

当前我国对于学费标准制定的管制,很容易导致一些意想不到的不良后果,比如说使得学生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由于个人经济条件而非个人素质造成了价格歧视,不利于高等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再就是人为地因学费标准划定了某种差别,有可能缺乏激励,淡化竞争,尤其会对学校和学生引发某种“惰性”。当然,就目前我国的现状来说,按照OECD《报告》的建议直接进行学费方案的修订,也是不尊重现实的盲目行为。以其建议为借鉴,结合我国当前的现状进行学费修订方案的重构,才是科学的选择。

首先,要正确贯彻教育公平性的原则。所谓正确贯彻公平性,是指不但要考虑到教育成本和预期收益体现在教育资源市场定价上的公平,更要考虑到学生个人专业素质本身,即应该基于学生的个人专业素质而不是学生的支付能力来体现教育资源市场定价的公平性。同时,公平性还应体现在地域公平上,因为目前我国的大部分高校都是地方院校,面向全国招生。因此考虑到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学生的流动,学费价格的制定将大学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作为主要的衡量因素是不恰当的,不但要考虑到大学的所在地,同样要考虑到大学学生的生源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