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学教育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学教育教学范文1
1.教学模式较为落后
在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下,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将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在这样错误的教学目标的引导下,大多数教师仍然利用一言堂的模式开展教学,在课堂中向学生灌输数学学科知识,让学生在自己的要求下被动学习。教师没有认识到创新教学模式的重要性,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开展教学,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学生学习兴趣不足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对于其数学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小学阶段,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对于以后的数学学习也有很大意义。但是,受到学校数学教学氛围,教师教学模式以及家长过高成绩期待的影响,小学生感受不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许多小学生觉得自己是在给老师和家长学习,学习是一件与自己无关的事情。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不足,上课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最终影响学习效率。
二、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方法
1.加强教学思想更新
教学思想,是一切教学行为实施的前提。要改革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教师需要积极进行教学思想的更新。当代小学数学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教师的任务不只是传递学科知识那么简单,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促进学生爱上数学学习。成绩,不是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的唯一指标。对教学活动评价观进行改革,认识到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性,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更好地组织教学。从师生关系方面,教师要改变教师是权威的教学思想,认识到与小学生做朋友,建立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教师要融入小学生的世界,与小学生打成一片,促进让小学生对自己依赖感的增强,才能让数学教学活动开展得更加顺利。
2.应用自主教学模式
自主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所提供的教学模式之一,将自主教学模式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调动,更能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有效应用,促进小学生成为课堂积极参与者。针对不同的内容,教师要给小学生设计不同的自主学习任务。教师要考虑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理解水平,为学生设置科学合理的自主学习任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找到数学学习成就感,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有关加法的知识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课本中找到加法的定义,看谁找得最快,用竞争机制去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之后,教师再给学生两分钟的时间,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出一个加法例子,促进学生结合实例理解数学定义。小学生的数学能力不同,他们给出的加法例子有可能十分简单,教师不要嘲笑小学生。只要他们通过自己的学习得到了学习成果,教师就要给予鼓励,表扬小学生,给他们自主学习的动力,促进数学教学成效的提高。
3.应用合作教学模式
合作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具有更强的学习技能。通过合作教学模式的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氛围更加轻松。教师要为小学生设计不同的合作学习任务,引导小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学习。比如,在讲解有关分数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玩分蛋糕的游戏,让小学生通过分蛋糕理解分数的含义。也可以组织小学生以小组赛的形式,看图说出正确的分数,说得最快的一组计一分,哪一组得分最高,哪一组获胜。这样的合作教学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开放化,实现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三、结语
数学教育教学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数学;初中数学;教育教学
一、小学数学的特点
(一)课程内容的特点
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在学习时要具有系统的学习方法,要循序渐进,以学生能够接受为教学目的,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这种方式还可以做到使知识提前渗透,并伴随着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
(二)小学数学是生活化的数学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不再是教室中的学习,而是一种社会性学习。学生的生活环境都可以作为一个课堂。如买东西用到的元角分,房屋的大小需要涉及到面积的大小及测量,这些都含有丰富的数学知识和问题。而且这些内容是生活化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而且对于小学生这样的方法是有利的。同时,每个人都会构造不同的属于自己的数学世界。
二、中学数学特点
(一)课程内容的特点
对于初中数学来讲,简约的内容与丰富的数学思想交融是中学教学的一个特点。而数学思想是及其复杂的,代数思想、解析几何思想、函数等都是一些中型的数学观点。因此这就需要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如今的中学数学更加注重智育与德育相结合,更注重数学生成的过程的思想探讨,而不只是结果的应用。
(二)教学方式的改变
在中学时,教师上课会更偏向于讲课的学习思路。结合对具体实例的分析,让学生体验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模仿、操作、探索来进行对学生的进一步加深。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这样的方法不仅对于学生的学习有帮助,还可以让学生在今后的社会中与人交流时语言表达更加清晰,讲话更加缜密。除此之外,也需要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将各种知识点分类进行整合。之后教师要将学生的观点将以再次整合,再次为学生将思路变得清晰,知识就会得到再次的升华与提炼。
三、如何进行教育教学
(一)把握学习的初始阶段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学生刚拿到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在这个时间,教师要深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对这门学科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一开始教学时,教师就应该运用生动的教学方法,运用化难为易的教学方式。这样会使学生对这堂课就会集中精力,认真的过脑思考。所谓万事开头难,因此,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提前将内容准备充分,烂熟于心,做到在课堂上可以游刃有余。
(二)保持课堂的创新性
注重教学课堂的引入环节。教师要善于设计各种环节,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在数学课堂中,不论是小学还是中学,活跃的课堂氛围都是有利于教学的流畅进行。在课堂上要进行小组互相学习讨论的环节,另外也要让学生自己上台展示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方法,让大家互相学习和借鉴这种数学思路。而在小学生与中学生讲到关于图形或几何时,教师要让小学生自己动手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通过简单的表演,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而对于中学生,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观看动态图和图形的拆分组合,这样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相信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三)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的方法指导,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主要从“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这四个方面来进行。首先看一看,想一想是指善于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小学生可以考虑积木是几面体,而中学生则可以考虑它的空间性。从而可以联想到其他相似的事物。而对于议一议是指要培养学生善于与他人合作探讨的精神,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而有了以上这些以后,就要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了。即为做一做,通过多做来达到一定的熟练度和理解力。
四、总结
中小学是打基础的时候,所谓打基础主要是打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要让学生有较宽广的数学视野,不应该以在实际中是否直接有用作为标准来决定教学内容的取舍。对于教师来说,教育教学方法更应该不断地探索,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方法。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合作与良性竞争,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十分活跃地参与其中,让他们在课堂与教师互相影响、互相沟通、互相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真正实现共同进步。此外,数学教育也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这已经成为我国数学教育界的共识。
参考文献:
[1]丁钢.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J].教育研究,2003,(02).
数学教育教学范文3
数学教育教学是师生共同创造完成的真实生活,教学过程是朴实无华而又积极向上、充满生机和智慧的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循序渐进的扎实的过程。真实、朴实、扎实的数学教育教学指向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在以创新为特质的学生数学素养形成的过程中,让学生爱学数学、会学数学和学会数学。
真实的数学教育教学,是基于“儿童本位”,对数学教学进行有创意的规划和设计,使学生爱学数学,即由目中有人,到人有所爱;朴实的数学教育教学,是把理念转化为行为的教育教学实施,是师生互动共生的发展过程,即由心中有数,到学数有法;扎实的数学教育教学,是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扎实的目标落实,由行中有律,到学有所得。
一、真实、朴实、扎实的数学教育教学从认识儿童开始
真实、朴实、扎实的数学教学追求的是适合儿童的数学教学。因此,教师最大的最根本的专业就是认识和发现学生。卢梭在《爱弥尔论教育》中写道:“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
回到儿童本来的意义上,我们就会发现:
儿童是自由者。自由是人存在的本质,何况儿童呢!失去自由就失去人存在的价值。认识儿童就是让他回到自由,这就是教育哲学。一是回到肢体(身体)的自由,即肢体的解放。二是回到精神的自由。正因为儿童是自由的,所以我们追求自由的教育。自由的教育即是真实的教育。
儿童是探索者。你看,孩子正在专心堆积木,这时递给他一个水瓶,他会用右手接过来,然后不经意地转到左手,左手把水瓶放到地毯上,水已经倒到了地毯上,他也不顾。这时左手触到了水,他会用手捏一下,并放到鼻前嗅嗅,他开始观察水瓶,并把水瓶提起来往下倒水,水流出来,他会咯咯地笑。成功了!他经历了探索的过程:发现―观察―假设―验证。探索和哲学有关系,哲学起源于对周围事物的惊异,惊异就产生了哲学,儿童就是哲学家。
儿童是游戏家。儿童乐意于“做家家”等游戏,数学学习也往往会从游戏开始。儿童把游戏看成现实、真实。游戏不严肃,但儿童是严肃的。游戏是虚拟和假设的,儿童也知道是假的,但清醒的儿童在认真装扮这个角色,游戏基于现实又超越了现实。回到儿童本性、回到儿童生活的教育即是朴实的教育。
儿童也是破坏者,儿童更是发展者、成长者……
康德说,人是有限的理性存在,但是他有无限的可能性。我们要认识儿童的可能性,认识到教育就是唤醒他的天性,唤醒生命中存在的可能。儿童的可能性有两层意思,一是还没有,二是将会是。儿童是没有成熟、没有确定完成的过程,要靠教育,靠自身的成熟。通过教育使儿童内在的生命力量焕发出来,外在的教育只有和儿童内在的生命力量结合起来,且教育要适应儿童内在生命力量的发展,才是最佳,这样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价值和目标扎根于儿童的发展和可能的教育即是扎实的教育。
二、真实的数学教育教学,让学生爱上数学
当我们走进儿童、认识儿童,做到目中有人后,我们的任务就是对教学进行有创意的规划和设计,实现因材施教,让儿童爱上数学。那么如何让学生爱上数学呢?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沿着崎岖的山路,不畏艰难险阻,才有可能到达光辉的顶点。”这是马克思对有志攀登科学高峰的人提出的要求。我们认为在数学的教与学上,同样存在这样的道理。学习数学的每一个阶段、经历数学思考的每一个过程、攻克数学学习的每一个难关、完成数学学习的每一个目标,就是登上数学王国的每一座美丽的顶峰。
鉴于此,我们提出了“智情数学”。智情数学首先是智慧数学,因为数学学习,孩子也就有了智慧的生成。有了智慧,孩子们也就有了快乐,因此智情数学也是快乐数学。因为数学学习的情感是以知识的获得、智力的满足而产生的,是成功以后的快乐体验,数学学习是以知生情的过程,所以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自信心、上进心的任务就得建立在学生获得深层次的快乐的基础上。
由此看来,创设数学课上的“生动”正是数学教学艺术较高的境界,真实的数学教育教学就是要造就数学课上成功的“生动”。我们从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开始,促使学生走进数学思考的王国。要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就必须创设好的教学情境。
好的教学情境是连接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让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进行探索尝试的;好的教学情境能激活学生的已知;好的教学情境应该与数学的本质密切相关;好的教学情境是问题解决中隐含着新问题,这些新问题或是在学生间不同想法的碰撞中被揭示,也可以随着问题的解决展开联想产生新的问题。
创设好的教学情境的重要一环是提出恰当的问题。下面以《认识平行四边形》的教学为例,把握如何设置教学情境,并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调动学生深入学习。
案例一 《认识平行四边形》教学片段
一、链接生活,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看老师带来了一个什么图形?它有哪些特征呢?(出示长方形)仔细看,现在变成了一个什么图形?(变形为平行四边形)你认识它吗?
2.提问:你能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能看到平行四边形吗?
谈话:老师这儿也有几幅图片(出示教材插图),你能指出每幅图中的平行四边形吗?(指名在图上指一指)
3.揭示课题:同学们对平行四边形的了解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就继续来认识平行四边形。(板书:认识平行四边形)你能说一说还想知道有关平行四边形的哪些知识吗?
二、合作探究,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
1.动手操作,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1)谈话:同学们不但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而且还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谈话:你还记得平行四边形长什么样吗?请你闭上眼睛回忆一下。你能想办法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2)动手操作。操作要求:想一想、做一做,利用学具盆中的材料,做一个平行四边形。说一说,请你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样做、怎样想的。(学生动手操作、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介绍做法。法1:用小棒摆;法2:在钉子板上围;法3:在方格纸上画;法4:沿着直尺的边画。法5:……
2.发现并总结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1)发现特征
谈话:如果把平行四边形画下来,就是这样的一个平面图形。(边说边画一个平行四边形)请同学们结合刚才做平行四边形的过程想一想,平行四边形可能有什么特征?
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针对性地板书。
(2)验证特征
谈话:你有办法验证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吗?(学生动手验证)
活动后交流:你是怎样验证的?(学生到实物展示台演示验证过程)
生1:通过用直尺量一量平行四边形对边的长度,可以知道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生2:通过平移的方法,可以知道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
(3)总结特征
提问:通过刚才的操作和验证,谁能说一说平行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指出: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
谈话: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用心记一记。
教师设计了一个富有挑战性且适宜于课堂学习的环境,实现“由外向内”的转变,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过程中折射出的数学问题又让学生在数学思考中,把外在的兴趣转化为数学知识学习的内在需要。教师没有停留于各种具体的情境,而是从中引出具有普遍性的数学问题,从而较好地实现了由“生活数学”向“学校数学”的必要过渡。
有了好的教学情境,学生身处其中,其好奇心、上进心得到了充分调动,并得到了进一步强化,这时有着理性精神的学生充满了揭示世界最深刻的奥秘的强烈情感。这时的数学对学生而言是强大的不可抗拒的“磁场”,这时的学生如何不会爱上数学呢?
三、朴实的数学教育教学,让学生会学数学
朴实的数学教育教学,让我们在实施教学时做到心中有数,使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时,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积累活动经验、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它有自身的特点,教学上也有本学科教学的特殊性。当学生已经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进入数学学习中时,我们的着力点在于如何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从而实现由知识向智慧的过渡。促进学生数学地思考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思维方法的训练应当渗透于具体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通过知识问题化和问题知识化的设置,促使学生完成对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数学方法的主动建构。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组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构建素质教育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性环节。学生数学地思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不同数学知识的学习,其实都蕴含着数学思维。如果教学能让学生经历再创造的过程,并在知识创生和形成的过程中很好地体现数学思维,就能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维方式。下面以“加法结合律”的教学为例谈如何促进学生数学地思考。
案例二 “加法结合律”教学片段
在“加法结合律”的教学中,得出28+15+25=28+(15+25)后,教师提问:这是不是偶然现象呢?学生经过短暂思考后,提出可以举例说明。于是教师就让学生自主举例,并分两个层次进行交流。第一层次,在学生都举出例子后,教师组织第一次交流,指定一个学生说说举的是什么例子(有意让举一位数例子的学生先说),学生说:“3+5+8=8+8=16,3+(5+8)=3+13=16。”提问:“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吗?”在学生举出其他一位数的例子,并认为大功告成时,教师指出:这仅能说明加数是一位数的情况有这样的现象,如果加数是两位数或三位数呢?引导学生继续举例。当学生都完成举例后,组织第二层次的交流,从加数是两位数、三位数到更多,以及加数中含有0和1的情况证明都有上述现象,没有反例(可能还有更深层次的交流),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抽象概括。
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感受了不完全分类中穷举的思想,经历了数学结论发现、验证的过程,体验了数学的严谨性。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引导下,学生能够理解性地学习数学。教师提供的经验明显地在学生学习的广度和质量上起到主导作用,促进学生数学地思考,即会学数学。
四、扎实的数学教育教学,让学生学会数学
数学教育教学追求的最终落脚点是扎实的目标落实,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思维方法的学习向数学素养过渡的问题,让学生真正学会数学。
小学数学课程非常关注学生的发展。一方面,数学教学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作为出发点,考虑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准备性,动态地把握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另一方面,学生的可发展性是衡量教学与学习质量的主要指标。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是数学学习较高的境界,这也是将文化落实到人格的重要方面。一个人认真地学习数学,他(她)的气质乃至品格也会改变。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要关注以下三点:
1.以数学思想统摄小学数学教育
数学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想法,是活生生的数学灵魂。《数学课程标准》中所涉及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综合与实践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对这些或表现为一种知识或表现为一种能力的内容的学习,都有相应的数学思想来统领。以数学思想统摄小学数学教育,不仅可以积累儿童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经验,还能够有效提升儿童的数学创造能力,从而实现统领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塑造数学文化品格的双效功能。
2.准确把握数学教学的目标与价值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是接受数学思想、数学精神的熏陶,提高自身的思维品质和数学素养。这需要每一位教师准确地把握数学教学的目标与价值,让数学课堂教学成为学习者思维活动交流的过程。
3.进行多元化数学教学的评价
没有评价,也就没有教学。数学教学不只是解题,也不只是教学数学。因此在评价数学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时,显然不能用简单的“会不会”来评价。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考虑是否渗透了数学方法,是否在学习的过程中营造了学生之间良好的合作氛围,是否促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态度,是否为后续的学习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是否为形成数学的基本思想积存了感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是否还渗透了潜在的理性精神和积极的人生价值观,这或许是数学学习是否真正“以人为本”的体现。
当我们的学生经过数学学习,能养成一种理性的精神、能进行客观的研究、能用一种新的认识方式认识世界、能勤于追求现象后面的本质、能充分享受智力满足带来的快乐和成功以后的欣喜时,我们说我们的学生已铸就一种全新的品格:善于独立思考,不怕失败,勇于坚持,愈挫愈坚……
此时,作为教师的我们怎能不感到成长的快乐?
数学教育教学范文4
关键词:小学数学;激发兴趣;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121-01
1.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采取哪些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首先, 巧设导入语激趣。上课伊始, 教师应根据该节课的教学内容、教材重难点, 设计一段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导人语引入新课,以激活学生学习动力, 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其次, 设计擂台赛出情趣。小学生表现欲强, 爱争强好胜, 喜欢受人夸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抓住小学生这一年龄特点, 有意识地设计竞赛题和竞赛形式, 学生会兴致盎然,热情高涨, 学习空前活跃。如把基础数学知识或口答题设计成抢答竞赛形式, 把中等难度题设计成限时必答竞赛形式, 把难度较大的题设计成小数奥赛形式, 让学生以赛激趣, 以赛促学, 以赛提效。总之,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 选用科学灵活的教学手段, 不断创新激趣方法,会使数学课趣味盎然, 迭起; 会使学生在学中玩, 在玩中学, 学得有趣, 学得愉快, 学得轻松, 学得主动, 学得深刻。
2.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多动好动,注意力维持的时间短,这成为小学教师颇为头痛的问题,怎样才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上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像出自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所以对小学生而言,好的听课习惯可以通过训练他对一件事情长久的注意力来培养。教师利用计算机可以呈现丰富的辅助教学环境,面对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经过长期的这种训练,学生们就会自觉养成课堂上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如我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一课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图形爷爷今天带着他的孩子们到我们的课堂和同学们做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多媒体呈现各种颜色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手拉手地向同学们走来,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问题上,"他们叫什么名字啊",通过对图形的认识,孩子们很愿意帮着他们起名字,不但起名字,还能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这种情境,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培育途径。创新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兴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文化课的学习是其知识储备的必然,同时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师教学一个重要的方面。这就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环节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3.1 其要树立创新意识。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其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积极的引导的作用。只有教师树立了创新的意识和观念,才能在教学中,将创新的意识传达给学生,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在以往的教学中, 大部分教师都忽略了知识、技能以外的各种品质的培养,特别是学生的创新、探索意识、创造精神, 造成学生"高分低能"、学生只是学会了知识,但是不会运用。所以,教师在上课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单纯的只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而是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其素质。重视对其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平时的课堂训练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对数学的知识欢迎各种解决的方法,找到学生学习中最便捷、有效的方式。发散W生思维,让其认识到知识的获取和问题的解决有多种方法。
3.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逐渐被教师认可。现代教育认为,对学生的课堂的学习应该重视学生的发展,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课堂上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学生才是整个课堂把控的主体。教师在上课中,应该致力于唤醒?W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地位。主动、积极的去学习。这样才能有效的发展学生学习的能力,提高其学习的有效性。发散思维。
数学教育教学范文5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和创造性与想象力一身的科学。由于受认知结构、生活经验、思维水平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借助一定的直观形象来掌握事物的规律和特征,这为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提供了充分条件。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图、文、声并茂的特点,与中学数学课程的整合,极大的优化了数学课堂教学,能够让数学知识“活”起来,从而拉近学生与数学的关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和谐数学课堂。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改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占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现代教育技术产生一种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功能,而且可以立即反馈。教师能根据信息特点、学生特点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实时地控制,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可以通过上机直接操作课件,控制信息传输的速度和次数,或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还能实现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开拓学生思维的广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教学中有更强地参与度,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在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需用大量的时间用于板书。合理恰当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课堂信息密度,加大课堂容量。课堂上,教师只要点击鼠标,就能在短时间内将知识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教师在教学时,对那些很容易混淆的概念和比较复杂的图形,可以借用多媒体图形的设计,让平面的图形的“立体化”,强化视觉效果,让学生在感受图像刺激的同时增强对学习几何的兴趣。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解决了教师“满堂灌”的问题,还适当的增大了课堂的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初中阶段,很多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都感到头痛,这些学生认为数学太抽象,加上传统的“老师一直在讲,学生一直在听”的教学模式,局限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现代信息技术,将文字、图像,动画和声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书本知识灵活的用丰富的感性材料予以展示,使知识内容具体化、知识结构清晰化,增强了知识的表现力。例如,学生在学次函数时,运用画图、平移、翻转和中心对称等一系列图形运动,较为直观的表现了二次函数的图像、交点、性质以及平移等知识点,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优化教学过程。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直观、生动、动静结合等优点,可以大大强化学生的感知,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有效地解决教师用语言难以讲清的重点内容,突破难点,优化教学过程.如在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等概念的教学中,分别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示这三种曲线的本质.学习了这三种曲线后,再利用课件演示:到定点与定直线距离的比由小于1的正数变为1,再由1变为大于1,引导学生观察点的轨迹怎样演变,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三种曲线之间的关系,突破了难点,优化教学过程。
五、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注重过程性教学,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探究过程、训练思维。数学思维是在数学的探究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使这个过程展现得更加清晰充分,使学生得到更完善的思维训练,更深刻地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多媒体的动态变化可以将形与数有机结合起来,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而可以做到更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大提高课堂利用率。例如,对于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教学,传统教学因较难展现其发现过程,从而造成学生对其不好理解。利用多媒体,可以在屏幕上作出斜三角形A B C及其角A的平分线、B C边的垂直平分线和中线,之后用鼠标在屏幕上随意拖动点A,利用软件功能,此时三角形A B C和“三线”在保持依存关系的前提下随之发生变化。在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直观地发现存在这样的点A,使得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和中线三线重合。
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实现课堂教学有效及时的反馈、矫正。计算机的交互性能还可以提供各种丰富多采、生动活泼、容量大、反应快的反馈信息。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能“当堂反馈,及时补救”,不让错误传入下一堂课。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安排和适时拟定对差生的补救措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内实现形成性检测,及时获得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信息,当堂巩固,当堂矫正,更有效地消除了学生在学习中的累积性知识误差。
数学教育教学范文6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首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起到榜样作用。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加强训练,要求学生从当前做起,从点滴做起,从学习当中的小知识点开始做起,坚持不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此环节中,注重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训练。例如,小学生有着较强的好胜心理,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比较学生当中,谁的作业写的认真,谁的笔算速度快,谁的口算较为准确,通过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引导学生手、口、脑并用
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养成积极动脑、勤于动手、灵活表达的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动脑,主要是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在获得一些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就是让学生去做,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实验、解题等手段,掌握知识、掌握数学学习规律。动口,主要是让学生去说,让学生围绕着某一命题或者某一数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这类探讨性的思维活动,来拓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愉悦的课堂环境。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充满情感、有理想的生命个体。教师也不再是传授知识的人物,而只是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掌握相关数学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讲解《圆的周长计算》时,笔者首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测量出大圆、中圆、小圆的周长。在学生采取“滚动”的方式进行圆周长的测量时,笔者问道“,圆形的游泳池可以滚动起来吗?”于是学生经过思考,想出了利用“绳测”的方法来测量圆的周长。于是笔者又进一步问学生:“倘若将白色小球系在绳子的一端,然后将小球放置空中旋转,那么绳测的方法还管用吗?”经过实践发现,以上运用的“滚动”和“绳测”方法,都有着局限性。因而笔者又追问,“那么能不能探寻出圆周长的运算法则呢?”学生们又开始努力思考,然而发现了“圆周长=3倍直径”的规律。通过这样的层层设问,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四、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教学设计,将学生作为整个课堂教学的主人,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一个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掌握知识。
(一)尊重学生,注重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热爱、信任学生,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利用和善的微笑、热烈的赞美,建立和学生之间的亲密关系,让学生在一个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对于一些成绩差的学生,教师要尤其减少对他们的批评,要注重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二)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多种平台,让学生能够有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努力学习。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能够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三)交给学生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