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实训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创业实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创业实训总结

创新创业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物流管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一、前言

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与“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创新创业显得尤为重要,在“互联网+”行动计划中提出,大力发展众客空间、开放式创新,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在物流行业加强建设跨行业、跨区域的物流管理服务平台,创新业务流程,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物流服务。“互联网+”行动计划对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与机遇,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

二、实施“分段分层、双创贯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联合合作企业创新实施“分段分层、双创贯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段即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根据物理管理专业分成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经济管理通用能力培养,在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开展理论学习与认知实践,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第二个阶段物流专业能力培养,在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开展理论教学、专业能力实践教学,鼓励学生组建创新创业团队;第三个阶段综合能力培养,在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开展综合实训项目、企业跟岗实践学习、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学生达到企业准员工标准;第四个阶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校外进行顶岗实践学习或开展自主创业项目。分层培养即在第二、三阶段把学生分成技能型学生、创新型学生,第四阶段把学生分成就业型学生、创业型学生,按照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双创贯通即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贯通学生培养的四个阶段。图1“分段分层、双创贯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进行多形式学习,在校期间参加的各级职业技能大赛、创业实践项目、课题研究、特长竞赛、创新成果、境外交流学习等纳入学分管理,建立以学生个性化发展、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学分互认制度。

三、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双创型课程体系

“产学研创”一体化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创业型创新人才,将创新创业课程有机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实践体系和理论体系,涵盖创新思维以及创业全过程的课程体系。通过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育,增强学生的创业意愿,增加学生的创业资本。在理论课程体系设计上,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开设创业导论、商业模式概论、项目管理等,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创业,物流领域创业者应具备哪些创业素质和基本能力;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选修创业指导及创业案例研究课程,并引入创业者、相关专家进行指导;对已经开展物流项目创新创业实践的学生,开展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类课程。物流管理专业双创型实践教学体系由校内单项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创新创业实训、生产性实训项目实训、校外认知实习、创新创业实践、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组成,学生在校期间为了培养学生的商贸物流服务技能与运营能力,开展“互联网+”高效物流技能大赛、“互联网+”物流运营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图2“双创型”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体系设计上,开设创业活动课、创业模拟仿真课程等。一方面实现“做中创”,包含综合实践项目、应用性专题设计、创新创业竞赛等,使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另一方面重点实现“研中创”,即依托师生工作室、名师工作室、生产性实训基地等,开展创新创业项目。

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系列做法

(一)建立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工作室由专任教师与学生组建创新创业工作室,引入快递分拣业务、物流仓储流程优化、物流设施设备设计、特色农产品物流项目、商贸物流项目等,由师生共同选择实施项目,通过查阅资料、社会调研、座谈研讨等方式完成物流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物流业务能力以及专业素养,还能够为专业教师教学提供真实的教学项目,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二)举办物流创新创业大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为了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升学生在物流领域的创业意愿,每年开展全部学生均能参与的物流创新创业大赛。大赛以智能快递、高效物流、智慧仓库、特色产品物流项目、先进物流技术应用等模块为题,学生根据兴趣与自身优势选择参赛项目,通过项目计划书的撰写、项目的实施方案的制定、项目的讲解等过程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三)开设经管通用课程,培养学生经济管理能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融入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统计学、企业运营模拟、电子商务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经济商贸通用能力,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除了能够掌握专业技术技能外,还掌握经济管理能力;除了能够进行物流业务操作外,还懂经营、善管理,为学生创业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四)开展名家进校活动聘请物流企业老板、行业专家、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为创业导师,每个学期为专业师生开设创业指导讲座。利用企业老板创业经验、行业专家创业思想、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经营理念解决学生在创业中存在的困惑。

五、总结

物流行业发展迅速,由传统的物流发展为一体化物流、智能物流、高效智慧物流,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了机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以融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双创型课程体系为核心,开展丰富的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未来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

作者:逯义军 单位:聊城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创新创业实训总结范文2

高职院校由于在人才培养定位、课程设置上贴近应用,实训条件相对完备,学生动手能力较强,所以,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中,相对于本科院校具有一定的优势。

(一)人才培养模式适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一线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创业型”专业人才,其培养内容包括创新创业能力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十分适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二)对学生素质能力的要求适合创新创业活动

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课时远超过普通本科院校,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的比例达到甚至超过1∶1,实训条件普遍好于本科院校。可以说高等职业教育更接近行业,更贴近市场,其所要求的能力和职业素质结构更适合学生毕业后从事创新创业活动。

(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有助于创新创业的开展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独特优势还体现在长期校企合作所营造的良好校园企业文化上。高职院校在课程开发、教学、实训、评价等环节都有企业专家、技术能手的广泛参与,创新创业氛围浓郁。

(四)“双师型”师资队伍有助于创新创业教育

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独特优势,“双师型”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与科研素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更适合于开展创新创业教学与实践。

二、高职院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路

创新创业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受办学条件限制,没有一所高校可以独立提供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所需要的全部实训条件,为此,高职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走联合建设道路。基于职业教育的特点,笔者所在的研究团队近年来在教学体系、实践体系、创业环境等方面进行大胆的创新与实践,设计了适合高职院校实施的四种创新创业实践路径,即:“创意大赛型”、“校内实体型”、“网络营销型”、“实训基地型”创新创业实践路径。

(一)构建契合地方经济发展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引导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决定了其必须植根于特定的区域经济环境。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特征不尽相同,地方政府和社会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和需求差别较大,势必会对各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产生影响。为此,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体现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实现差异化的良性竞争发展。1.对于经济基础好、发展相对较快的沿海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重点应依托区域内高新技术企业和现代制造业,紧密围绕新技术开发、产学研转化,建立以人才智力资源开发为目的、体现高科技含量的“技术创新型”创新创业教育引导模式。2.对于经济发展相对平稳的中部地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充分利用当地生产力成本低、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区域内小微企业众多、中小加工贸易型经济活跃的特点,加大对学生创业技能、和创业实务的培训,建立面向第三产业和加工贸易型经济的“承接产业转移型”创新创业教育引导模式。3.对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欠发达地区,鉴于其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农业、传统制造业和自然资源,社会对于创业的接受程度有限。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上,积极整合资源、营造氛围,建立“氛围建设型”创新创业教育引导模式。

(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由于创业教育涉及到管理、财会、法律等诸多基础课程,如果独立开设上述课程将会大量挤占有限的教学课时,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所以,必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基于“适量、够用”的原则,精选创业基础知识,开发分专业的创业校本教材,将创业意识与技能培养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围绕创业教育目标和专业教学目标,重塑专业教学内容,构建创业情景,增加创业项目和创业策划,使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实践专业教育的重要平台。

(三)构建创新创业实践网络

实践是获取创业技能的唯一渠道,开展高职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构建一个覆盖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网络。具体而言,在班级组建“创新兴趣小组”,在系部组建“创业社团”;利用校园网络搭建“创业信息平台”,集中展示创意设计、创业信息、交流创业心得、开展模拟经营等;由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牵头组建“创业工作室”,促进创业技能迁移、加快传帮带、扶植学生创业兴办经营实体。

(四)建立完善创业师资准入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高职院校开展的时间比较短,专业的创业师资严重匮乏。目前在多数院校中创业课程是由辅导员、公共基础课老师来承担,由于缺乏创业经验,影响创业课程的实际效果。针对这一问题,必须尽快建立创业师资准入机制,修订创业师资聘用标准,采取“内培外引”的创业教育师资培养方法,优先选聘实践经验丰富、创业眼光独到、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人才,优化创业师资队伍结构。

(五)完善创业环境建设

首先,在学校层面,出台具体的创业帮扶举措,加快校园创业服务平台、创业社团建设,多渠道筹集资金设立“创新创业启动基金”,引入风险管理机制,遵循市场规则,注重实效;其次,在企业层面,深化校企产学研合作,在技术、资金、场地、设备、人员等方面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支持;第三,在政府层面,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过程的扶持与督导,明确行业、企业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六)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评价体系

根据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际,从教学体系、实践体系、帮扶体系、创新创业环境等方面入手,精选具有代表性的一二级评价指标,优化指标权重、细化评价标准,建立一套实用可操作的创新教育评价体系,客观公正评价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整改优化。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当下我国实现经济转型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

三、总结

创新创业实训总结范文3

高校是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师范院校要对接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本研究从打造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体系、加强创新创业训练实践体系和强化学生指导服务体系三个方面论述了师范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

构建;师范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思考

2015年政府报告指出,高校是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基石,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很大程度取决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1]。大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干,经过专业学习和训练,是最主要的潜在创新创业人群,因此,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努力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创新品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创新创业人才,成为高校实施和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对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创业的迫切需要和重要举措。师范院校作为师资培养的重要基地,也要对接社会需求,积极打造融教育教学、实践培训、指导帮扶为一体的新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

一打造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体系,提升学生创新素质

(一)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丰富课程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旨在提升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并非针对少数学生。学校要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从提升全体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出发,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内容丰富、多学科交叉且具有操作性的创新创业课程群,搭建把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平台,建立由以培养创新精神为主的通识课程体系、以传授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为主的专门课程体系、以实践活动为主的实践课程体系组成的多层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根据师范学校的特点和学科优势,加强课程教材建设,开设各具特色的创业课程,鼓励教师对接专业和行业发展的需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应用性与时效性,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创新创业的深刻内涵,明确创新创业是一种精神、一种意识、更是一种素质。倡导形成“敢于创业、宽容失败、勇于尝试”的创业观、就业观与人才观,开启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品质,形成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业能力,激发创业灵感和创业潜能,点燃创业激情,引导更多的学生敢于创业、勇于创业、乐于创业、善于创业,最终成功创业。

(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提升成课程合力

要处理好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创新创业教育不能脱离学科专业教育,要立足各专业教育教学实际,完善已有人才培养的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科专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各环节,重视改进学科专业设置和知识传授过程,帮助学生构建完整、扎实、复合型的知识体系[2],避免出现创新创业教育完全脱离专业教育的情况,重点从课程与教学、活动与实训实践、网络化课堂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设计,切实将创新创业元素植入现有人才培养计划和相关课程标准,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学的全过程,融入各专业教学环节,充分挖掘和利用各门学科的创新创业元素,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更多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观念和原则方法,形成课程合力,使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品质和创业能力的获得根植于专业和学科教育教学中,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三)打造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指导学生创新创业

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理论功底深厚、专业技术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专兼职创新创业教师队伍,是学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和保障。通过引进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强化教师培训等方法,重点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组建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团队,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研究,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开展。强化能力本位,在教师培训过程中,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内容,提升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强化教师的创业实训实践,鼓励教师开展相关课程研究,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支持老师到企业调研和实践,与企业合作研发项目,开展技术服务,提升教师实践能力。支持教师带领学生创新创业,选配富有创业经验和创新能力的教师、专家学者、科研人员担任学生创新创业校内导师,聘请、吸纳杰出校友、高级管理人才、企业家、成功创业者担任大学生创新创业校外导师,建立由校内外创新创业导师联合组成的创业导师咨询团队,对创新创业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通过校内外专兼职教师的有机结合和创新创业导师的有效联动,提升创业指导与服务能力,为学生创业提供长期的不定时的指导、咨询、答疑,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

(四)改革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方式,强化过程性和综合性

在一个教育体系中,评价往往直接制约课程教学,因此,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改革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方式,强化评价内容的过程性和综合性,形成多样化的教育评价方式,是确保创新创业教育顺利推进的重要条件。在考核学生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考核,重点考察学生的发展潜力和实际能力。要强调考核评价方式的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考试形式外,还应多采用方案设计、案例分析、成果演示、论文展示等多样化的形式考查学生的素质和能力,通过增加主观性试题比重,探索无标准答案考试,发挥学生答题的主观能动性。此外,还应在课程考核成绩评定中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把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独立思考的创新性以及完成作业的质量等都纳入平时成绩的评定范畴[3],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充分利用网络教育优势,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化程度

依托现有校园网络平台,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网络系统,并及时充实、更新内容和素材,把网络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利用新媒体技术,把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和MOOC等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形成网络化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博客、微博、APP应用平台和微信等可依托的网络平台的引导作用,在互联网+背景下,利用网络参与的广泛性和渗透性,通过交互性、互动化、碎片化等手段,把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并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参与性。通过创新创业网络教育,把最新的创新创业案例成作为学习素材,把一些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转化成可接触、可利用的教育资源,通过邀请企业精英、行业专家参与网络教学,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并通过面对面交流、网络微专栏等形式的互动形式,切入学生关心的就业创业等现实问题[4]。

二加强创新创业训练实践体系建设,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一)加强课程实践环节教学,强化第二课堂建设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的教学与训练,强化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教学,帮助学生深入掌握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让学生能够理论结合实践,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实训实践中积累经验,开启创新意识,训练思维,提升能力。积极拓展教育空间和形式,加强建设创新创业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创新创业教育各类专题讲座,组织各类创新创业竞赛、项目和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平台,并有针对性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相关的指导、训练和服务,做到教育、引导、训练、实践的有机衔接和密切配合,避免创新创业教育出现理论化、孤立化和狭隘化倾向,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鼓励学生积极投入社会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知识、激发潜能、提升素质,提高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二)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实训,鼓励学生动手实践

通过构建一个全方位、重实效、广覆盖、多层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实训体系,完善各级各类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项目,举办各类创新、创意、创业专题竞赛,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参与创业计划设计和参加相关创业模拟活动,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收获和成长。鼓励学生建立创新创业类社团和组织,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结合专业实习、毕业设计或利用寒暑假,让学生在校内外实习实训和实践基地接受实践训练,积累实践经验,获得实践体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活力,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三)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实践平台建设,助力学生实践

加强学校创新创业教学基地、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的建设,搭建具有专业化服务能力的、能为学生提供创业参与、创业体验的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实践平台,有效满足学生的创新创业需求,并依托所建基地和平台,不断地扩大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实践范围和力度,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和成长,将知识转变为能力,培养专业技能、职业精神、创新精神、创业品质和服务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针对创业意愿强烈的学生,为学生提供各种孵化支持,帮助学生选拔项目,进行项目风险评估,提供创业培训,入园服务与跟踪扶持等系列企业孵化服务,助力学生创新创业。

(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团体,提升团体创新创业实力

创业是极富挑战性的工作,团队合作尤为重要。作为创业者,不但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折不挠的精神,一定的商业意识和冒险精神,相关的风险承受能力等,更重要的是,还要具有与人沟通和交往,善于与人合作,具有良好的大局意识、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学校要充分利用和开拓教育资源,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团结协作的情境和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升合作能力,培养创新创业项目团队,注重从团队成员角色分工、团队成员能力互补、团队人员协作管理等方面,增强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团队成员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提升学生团队创新创业实力。

(五)增强校企、校地、校校合作,拓展实践平台

拓展校企合作,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既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加强高校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通过校企合作,组建校内外有机结合并有效联动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合作开发课程,打造学术与实务、创新与创业、创意与产业的沟通渠道,加强学生创业实习和实训,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形成创新驱动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互动[5]。深化校地合作,与地方政府签订全面合作协议,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多渠道为地方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多渠道集聚优质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通过建立多元融合与合作的机制,形成创新创业校外教育合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6]。加强校校合作,发挥自身优势,投入各自优势资源,开展深度合作,密切配合,组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双赢的联盟,营造激励创新创业的公平竞争环境,共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三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全程化服务

(一)建立创新创业指导服务机构与团队,加大指导服务力度

加强学校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健全指导服务机构,建立能有效满足学生创新创业需求的、具有较强专业化服务能力的创新创业指导与服务团队,强化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与服务,提升指导服务力度。邀请校内外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开展内涵丰富的系列创新创业培养与讲座,优化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结构,开拓学生创新思维与视角,提升学生创业素质,形成讲座嘉宾与学生机制,从思想上有效解决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的疑难困惑。根据学生的创新创业需求,聘请相关领域专家来校提供工商登记、税费减免、社保缴费、劳动维权、创业扶持等方面政策咨询,有效指导和服务学生。

(二)为学生定制个性化、全程化的创业咨询与服务

扩展就业服务指导平台的职能,加强创业信息服务,广泛收集创业信息,开展创业潜质与能力评估、创业模拟和咨询帮扶等指导和服务,根据学生的创业项目,为学生定制涵盖项目改进、项目评估、项目培训及导师推荐等个性化、全程化的创业指导、咨询与服务计划,设立学生创业扶持基金,扶持学生优秀创业团队入驻学校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并对创业项目进行全方位跟踪和评估,提高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和回报率。联系相关部门,开通大学生创业注册、纳税、缴费等“绿色通道”,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创业服务,打造天天有服务、月月有指导、季季有重点、年年有总结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

[2]洪大用.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J].中国高等教育,2016,(02):47-49.

[3]居占杰,刘洛彤.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研究——基于G大学经济学专业本科生调查的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02):71-75.

[4]章巧眉.“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教育教学论坛,2016,(21):1-3.

创新创业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创业培训;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为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落实并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政策,进一步开发并拓展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增强创业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高校自身依托大学科技园、创业基地等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创业场地。通过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积极开展创业培训,面向大学生群体,对象本身的多样性以及对创业想法的特殊性决定了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创业培训的不可替代性。

一、当前高校创业培训模式

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已形成一些成熟的创业培训模式,如“GYB”(产生你的企业想法)、“SYB”(创办你的企业)、“IYB”(改善你的企业);高校毕业生可选择参加创业培训和实训,并可按规定享受培训补贴,以提高创业能力。而高校目前应用广泛的具体创业培训模式有SYB、创业模拟实训、网络创业(电商)培训等。

1.GYB(Generate Your Business Idea) 产生你的企业想法:GYB培训选择那些有志于创业但是没有可行企业想法的人作为其目标群体,这些人应该具备基本的读写和计算能力。接受指导后,探索是否能利用你的能力和知识产生产品和服务。通过参加 GYB 培训课程学习,可以确定你是否是创办企业的合适人选,产生许多企业想法,找出最适合你个人情况的那个企业想法。

2.IYB(Improve Your Business)“改善你的企业”:培训课程是ILO开发的“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SIYB)系列培训产品中的一部分。IYB培训的整体目标是促进私营企业发展、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短期目标是使微小和小型企业的老板能够为企业的主要职能部门建立基本管理系统,从而改善企业的经济效益。而相应IYB学员应该具备以下素质:能够以培训采用的语言进行读写和基本的计算;是一家小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并且经营他们自己的企业已经至少6-12个月时间;愿意付费获得培训服务等。IYB培训的内容主要包含以下6个方面:市场营销、采购、存货管理、成本核算、记账以及企业计划。

3.SYB(Start Your Business)“创办你的企业”,是SIYB系列培训教程重要组成部分,为有愿望开办自己中小企业的人群定制的培训项目。培训分为十步,分别是第一步“你适合创办企业吗”,第二步“如何找到一个好的企业想法”,第三步“如何评估你的市场”,第四步“如何组建你的创业团队”,第五步“如何选择你的企业法律形态”,第六步“如何利用法律保护企业并承担企业责任”,第七步“如何预测你的启动资金”,第八步“如何制定你的利润计划”,第九步“如何判断你的企业能否生存”,第十步“如何开办你的企业”。

4.创业模拟实训,是指受训学员在讲师的有效指导以及帮助下,在虚拟的商业环境中,进行企业创建和企业经营管理等创业活动的学习与演练的过程。它对积累实践经验,增强创业能力,降低创业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和企业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

参加创业实训,不仅可以帮助创业者树立较强的竞争意识以及创新意识,还可以培养学员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学员通过企业生产、交易、管理、宣传、财务等相关业务技能的实际操作,更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创业能力,同时掌握相关创业技能,如企业注册、市场营销、税务登记、资金管理等。

创业实训的基本运作方式是在工作岗位上学习。按照实际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商业操作的程序来经营虚拟企业,从形式到经营都与传统企业一样,只有产品和货币是数字化的。学员通过完成系统地工作任务,如组建企业、分析经营环境、确定企业架构、尝试经营业务等来提自身的社会能力、管理能力和业务能力,体验真实商业环境和商业行为,从而增强其参与市场竞争和驾驭市场的应变能力,降低创业风险,提高开业成功率和提升经营稳定率。

5.网络创业(电商),以徐州市为例,采用了“创业在线”专业的网络创业就业服务平台开展网络创业(电商)的培训工作,该教学平台主要服务于网络创业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提升创业实践的体验,同时减少创业教学过程中的犯错几率、降低创业风险度以及减低创业资金投入,所以根据实际项目需求引入实训商城、供销系统等作为网创教学平台。以教学平台实训商城为教学演练平台,通过讲师课堂讲授、操作示范、学员演练等方式完成实训商城上从网店开设到运营的全过程教学。以淘宝网、全球速卖通等第三方电子商务网站为创业实践平台,通过讲师课堂讲授、课后辅导,学员实践操作等方式真实开启网络创业。

二、创业培训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现状分析

1. 创业培训需求量较高,但创业培训师资力量薄。大学生群体对于参加创业培训的积极性较高,学生渴望参加创业培训的人数基数较大,且在不断增加,期望通过创业培训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理论,指导今后自己的创业过程。但现有的创业培训师资力量不足以满意要求,会大大降低受益大学生的比重。现有创业培训讲师大部分仅限于参加了创业师资培训的基础教育,并为进一步参加提升教育,对师资队伍的教育应延伸至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中。高校普遍缺乏受过系统培训过的专业创业培训师,并且相对缺少创业经历,所以对创业培训中的实践指导环节存在不足。

2. 创业培训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认识浅表。虽然目前很多高校将创业培训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重点抓手,但创业培训并未完全纳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当前,江苏高校已普遍实行学分制的教育模式,而创业培训与相关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实训的学分互认等问题还有待形成具体的标准。尤其针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并非作为教学的主要过程,所以创业培训地位更显不足,创新创业教育要突破以往教育过程的方式单一、效果不强等问题,引入创业培训可切实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过程的学生参与度与认同感,从而真正将所学知识与技能指导实践过程。

3. 大学生创业观念已树立,对创业认同感较高。当今大学生已逐渐摒弃了单一追求到工作稳定、薪资较高等条件的工作单位参加工作的思想,以及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也激发不起90后大学毕业生的积极性,以树立起即可选择就业也可自行创业的新的创业观念。在互联网经济高速发展的现在,创业启动资金少,创业经验不足等问题已经制约不了大学生对创业未来的积极认同,政府及企业的扶持力度的不断增强也给了大学生创业的信心。

4. 创业培训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度有待提高。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与创业培训为一体,专业教育的教学过程指导创业培训的知识培训,同时高校的另一大职能科研,也将改革建立与创业培训乃至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从而强化创业培训的理论教育。而创业培训则以其自身的理论与实践内容强化参加培训学员知识体系的构建,进一步强化了学科间的交叉,使得创业培训让学员受益于整个大学教育过程。创业培训最后落实的实践方法也需从学生专业教育的认识规律中习得,具体指导过程例如,选择创业的方向,搜集参考资料,设计创业实施方案,进行评审,总结讨论,再进一步修正方案最终开始实施。

5. 创业培训与其他系列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度不够紧密。创业培训过程结束后,创新创业教育为创业者提供孵化的各类创业场所,其中包括: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创新工场、众创空间等等远不能满足参加创业培训后开始创业的学生群体,并且各类创业场地没有发挥产业集聚等示范效应。学校举办的创新创业大赛、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创新创业类沙龙等活动与创业培训结合度有待加强,这样尽管采取多种方式宣传鼓励大学生创业,但创新创业氛围的营造还是不足,使得学生缺乏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创业培训的对策及建议

1. 加强创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创业师资培训,对于已参加过培训的创业导师可进一步系统提高。教师可从日常教学中积累的宝贵教学经验及教学方法与创业培训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尤其是创业培训中较为独特的教学方法,如头脑风暴法、游戏法及角色扮演法等,会大大激发引导学生思考参与的过程,从而提高培训效果的同时学生也产生了新的想法。对创业培训师定期进行考核,可从授课内容、授课效果等方面督促教师更进一步,定期召集所有培训师集体备课,对于之前培训过程所产生的问题与自身的想法相互交流,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

2. 改善创业观念,促进创业目标的实现。从创新创业教育中鼓励学生转变原有的单纯就业的观念,创业培训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创业的渴望,并从自身及市场进行有效分析,从原来的想创业变为现在的敢创业能创业,最终促进大学生群体创业目标的实现。

3. 推进多元化创业载体建设。创业载体及为创业者提供的创业场所,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咖啡等校园创业形式仍存在对市场认识不到位等弊端,高校应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创业平台,如创业孵化基地、创新工场、众创空间等对创业学生进行扶持,对创业过程进行有效地培训与指导,并提供相应的税费减免、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提高创业成功率,与此同时对于已通过该种方式创业初具规模及影响力的应重点扶持,定期在创业场所提供交流学习平台,鼓励创业业务的多元化发展。

4.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设计科学的课程体系,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标准的构建,将创业培训延伸至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从学分制教学模式的角度,创业培训应与相关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实训实行学分互认,学校乃至全国举办的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可纳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做综合考核,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创业热情。

5. 加强创业服务政策的针对性及实效性。在制定创业服务政策以及政策落实的整个过程,需有不同创业群体参与,如大学生创业成功者,企业家,专家学者等,从而进一步细化创业服务工作的内容与方法,并且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人员是非常有限的,所以要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必须依靠经验丰富的群体去带动整个群体。通过对创业者及其创业环境的充分了解,才能做到精准帮扶,将补贴发放环节实施量化,给出严格的标准。同时面向大学生的创业群体可根据其创业想法进行可行性评估后适当降低政策的条件限制,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等。

创业培训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有较强的针对性及实用性,是社会对人才需求变化的需要。通过创业培训的大规模开展,切实加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水平,从而更好地为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输送创新创业类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林雅乾.SYB创业培训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2]田硕.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05).

[3]郁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创新人才教育研究,2015(19).

[4]黄湖滨.大学生创业培训基本模式及其选择[J].焦作大学学报,2014(04).

创新创业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 创新 创新创业实训基地 工学结合

一、前言

由于受到当前经济形势的影响,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现在的情况是:企业急需人才,而学生又感觉就业困难。笔者认为,矛盾的主要原因是企业需要和人才的缺乏,毕业的学生能力达不到企业的要求。所以在大学阶段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现在本科生需要补充的环节。安排创新创业实训培养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在新生入校半年后,就开始这方面的训练准备,否则大学4年学习时间非常紧张,要求学校加强课程以外的专业知识系统认识,等等。同时,随着课程深入的学习,不断增加专业知识的内容和创新创业实训培养内容。利用假期安排学生到有关公司实习打工,初步接触到生产线及生产第一线的知识。了解工厂管理,公司运作,各种规章制度典章制定,管理规则制定,掌握产品的从设计到生产、调试、装配的过程,同时亲身经历企业的管理与销售等各个环节,为今后的创新创业打下了基础。

二、当前课程学习对大学生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主要动手机会是生产实习、课程设计、课内实验及毕业设计这几个部分。生产实习只是应付课程计划,学生在工厂实习只是观看,不能动手,学生多,时间短,只看表面,看不到实质,存在着理论与实际工作环境严重脱节,存在着学校教学与社会实践分离的状况,学生在实习中并没有真正接触到社会真实的一面。不能接触到自己在创业过程中或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市场竞争的压力等巨大困难,导致在今后的创业中失败,或创新产品不能迎合市场,同时学校的课程太多,不可能以市场为导向,导致学生走向社会时无所适从、与现实社会的需求相脱节。课内实验及课程设计创新性不强,只按商家的设计的实验指导书走,认为做完商家规定的实验就是训练好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上商家的大多数课程都大同小异,没有可开发性。

三、创新环节出现的问题

现在的教学进度与实践脱节较多,从高中到大学,学生一直是分数的奴隶,以学习衡量学生的标准,但现在各处行业专业融合发展快,每一个行业都是复合性行业,不以单一的专业来划分,各行业都发展快、新技术多,学校教师只对自己专业了解,对专业之间的融合不精通,对企业运行不了解。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等,做了不少,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严重脱节,这些实践环节没有系统性,各个实践环节各自独立分开,连贯性差。毕业设计又与理论教学与实验环节各自独立分开,知识系统互无联系,极大地制约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由于创新是每一次都是新的,不如陈年老课上起来容易,从来以教学为主,不是以创新为主,没有奖勤基制和学生加分,学生大多不愿意参与。

四、创新理念模糊

在本科阶段,我们所倡导的创新是指利用已学知识探索未知的过程,已知是指学生本人已掌握的知识,创新就是利用所学知识探索自己未知的过程,一定是个探索过程,而不能强求学生有过多的创新点。现在很多学校也在提倡创新,但理念模糊,在教学内容上盲目强调将本学科前沿的研究热点问题,过高地灌输给学生,使学生难以接受和理解,提倡创新点也是不符合实际的。要把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创新和本科生的创新区别开来,要针对本科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把创新定在一个合理的、本科生能做到的位置上。

五、重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个措施

1.增加课题型的综合实训

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它有助于培养严谨、科学的工作作风,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实训项目的设置需要围绕教学目标有很强的针对性,还要注意能提升学生自我发挥、开拓探索思维的机会和条件。不能只是装配调试现成电子产品或者制作几种简单的单元电路,这些内容过于简单,无法与实际相结合。

为此,我们采用了课题型综合实训,根据学生专业基础,以贴近工程实际为原则选题,根据课题要求,学生收集资料,确定方案、技术要求,进行电路设计,制作直到调试,经历全过程,最后进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成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在设计过程中,学生会发现由于个人基本技术素养的不足,使一些非技术的因素影响了项目的完成,这种经验会收益终生。有些问题可以在多个同学中完成,从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2.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创新对于学生来讲也是一项挑战,需要长期坚持,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研究和探索。在创新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不但是在专业技能上让他们有所提高,同时培养他们的吃苦耐劳精神。鼓励学生提出质疑,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探索新的解决方法,积极引导学生把新理论、新方法等应用到实训中,对学生提出的新方案,给予重视,并对这种探索精神给予肯定。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学习探索的意识,激发他们不断钻研、不断创新的激情。

3.改革学生在校评估方式,突出创新与技能能力考核

在创新的技能培训过程中,对学生技术等级及个人能力进行分类,不同专业不同技术的学生制定出相应的培训计划,因现代创新需要技能,技能也需要创新,两者是分不开的,所以对基础指标严格要求和科学化管理。要求学生有始有终按阶段完成各种培训计划,还要特别强调对学生完成基础培训任务,定期检查和考核。从学生管理上确保初级阶段基础的扎实坚固,制定一整套培训文件和成绩评定细则。

四、结论

本着就业及实用化的方针,我们采取了几项措施:

1.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就业意向、专业特长以及兴趣爱好,由学生自主选题。

2.校企联合,解决生产中的问题。

3.建立科学的教育测量和评价方式,本着立足于社会、立足于能力的培养,作品要求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张学军,王锁萍.全面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1):4-6.

[2]张文桂.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实践与体会[J].实验技术管理,2007.

[3]何锡风,金永茂.安红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改革的探索[J].高师理科学刊,2007,(27).

创新创业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韩山师范学院;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2-0145-02

同志指出[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国要在本世纪成为世界强国,就必须具有极强的创新能力且拥有大量的高素质人才。高校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人才,因此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精神、能够应付未来社会发展和挑战的人才应该是高校教育的终极目标。但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还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创新型人才严重不足、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强[2-5]。一方面,我国在工农业生产与科学研究中急需创新型的人才;另一方面,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能力的期望也是很高的,他们渴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期盼提高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现阶段,许多高校都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许多令人骄傲的成就,成为了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亮点。不过,我们还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在取得大量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韩山师范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就及其存在的问题

韩山师范学院(以下简称为韩师)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的潮州市。多年以前,韩师就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目前韩师已组建了一支能够从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了相关的实验室;成立了多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课外研究小组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心,建立了10多个校外创新创业实习基地,出台了相关的扶持创新创业教育政策与措施。学院领导层对创新创业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主管院长亲自抓创新创业教育政策与措施的落实。这些年来,韩师以学科竞赛、产学研协作等多种形式带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同时借助创新创业教育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韩师人工智能研究所、科技创新工程实训实验室、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心为例。广大学生借助科技创新活动中心与实训实验室这一平台,以人工智能研究所作为技术支撑,走出了一条以“学科竞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以与地方企业开展横向合作等多种形式的科技创新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最近几年中,韩师学生在国家与省市组织的科技创新大赛中累获佳绩,2011年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广东赛区中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三等奖两项;同年在台湾高雄举行的第十六届国际机器人足球世界杯大赛中又取得了总决赛第四名的好成绩,在2009年与2010年的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中分别获得了一个冠军、一个亚军以及多个级别的一、二等奖。此外,学生还在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全国电子创新设计竞赛、全国智能车竞赛等活动中也获得过好成就。借助竞赛活动与全国重点大学同台交流,锻炼学生,提高了他们的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建立奖励与激励机制,学校对于参加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获奖者,或在省级及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或取得专利,均给予精神与物质奖励,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成才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潜能。目前,韩师已经初步建立了一支创新创业师资队伍,通过不断完善课堂内外一体化教育体系,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多个环节,实现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课外培养体系同步发展。尽管韩师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之处有待解决,据调研分析,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高水平、高素质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教师必须先行一步,目前,韩师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多是学术研究型的专家或相关教育工作者,虽然他们知识丰富,研究功底深厚,但他们多数缺乏创业经历和创业实践指导能力,因而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更多地倾向于理论传授,往往难以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

(2)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对象通常只局限于少数“精英”学生,而忽视对全体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3)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有人认为创业教育就是教学生怎么去开“公司”、如何当“老板”[2-3]。这是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片面理解,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只有功利性而缺乏社会价值与意义,其实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还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4)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虽然韩师已开展了多年的创新创业教育,但是较为全面、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还没有真正地建立起来。

(5)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必须有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做为支撑,目前韩师还缺乏稳定的实践实训基地与创新创业平台,尤其在数量上严重不足,不能满足众多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训要求。大多创新创业实践往往只是借助于“挑战杯”、各类学科竞赛以及创新创业设计类竞赛活动开展,只有少数“精英”学生能够参与其中,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无法参与到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中来[4-5]。

(6)韩师位于粤东地区,而粤东是广东省欠发达地区,该地区创新实力较弱,创业能力不强,因而韩师无法依托地方优势全面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另外,韩师又远离广东省中心城市——广州,这就客观上使得韩师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落后于广东省内许多高等学校,特别是与广州市区高等学校相比较,韩师在软件建设与硬件条件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韩师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与对策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韩师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事情,首先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其次还要有决心来解决这些问题,采取积极的措施与合理的方式方法。多年来,作者一直关注韩师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作者认为可采取如下的一些措施与方法来进一步推进韩师的创新创业教育。

(1)积极地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与教育活动,使广大师生树立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逐步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大学生培养方案之中,使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常规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逐步根植到广大师生之中[3]。

(2)在广东经济发达地区(比如珠江三角洲)广泛地建立多种类型的校外创新创业实习基地,特别是应该注重与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单位开展校企合作,借助这些企业的创新创业技术平台使得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并参与到创新创业过程,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

(3)重视韩师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建设工作,努力建设一支热爱创新创业教育且素质高的师资队伍。从学校层面上来讲,应该出台与之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的奖励条例[4],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来,组织教师到企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定期地对教师进行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逐步形成一支稳定的、热心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另外,还应充分利用学校之外的教育资源,聘请校外创新创业教育专家、知名学者和企业家来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并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5]。

(4)以大学生综合素质、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内容,通过完善课堂内外一体化教育体系,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在实践中学习”、“在研究中学习”与“指导教师负责制”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4-5],将能力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导师指导、课外研究活动、科研讲座、创新竞赛、社会实践等多种不同环节,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多层次地实施创新创业教育。

(5)逐步建立韩师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韩师首先应该制定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扶持政策,以保障韩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在扶持政策下不断地发展,师资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努力使创新创业教育有充足的经费支持,以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并进而建立韩师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以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以上只是作者对韩师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的一些问题的思考,还有许多没有涉及到的问题有待在进一步的调研基础之上进行探讨。

韩师只有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及时地发现自己不足与缺点,并不断地总结经验,调整政策,采取积极的措施才能够更好、更深入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舒铁,余文华,周凌宇.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建设[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9):144-146

[2]房汝建,朱锡芳,伍婷.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29(3):103-106

[3]鲁宇红.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24(3):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