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

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范文1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堂教学; 改革思路; 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7)05-54-03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Xu Lijuan

(Hangzhou Polytechnic, Hangzhou, Zhejiang 311400, China)

Abstract: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is a compulsory public course fo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urriculum, the teaching objectives,and the actual classroom teaching,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ideal, that is guided with the practicality, openness and occupation oriented, and "student-centered, take ability as the standard, to the project as a carrier, driven by tasks,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studying and doing", and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reform practices in the aspects of curriculum management, curriculum content, teaching mode,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means, teaching resources, assessment methods and so on, so as to have improved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idea; reform practice

0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在职业学院通常都设置为各个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计算机应用能力。我们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陈旧、学生基A差异较大、教学时数偏少、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资源不丰富、课程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根据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规律,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提出以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指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趋动,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教学的改革思路,从课程管理、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与实践。本文详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方案,以期与高职教育的同行交流。

1 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1.1 规范课程管理,明确教学目标

规范课程管理,保证教学指导的有效性。课程管理包括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教学资料、考核方法等。规范课程管理有助于改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标准不统一、教学资源重复建设及教学质量偏低的局面,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1]。

⑴ 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具备利用计算机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现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⑵ 设置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从2016年开始,全校各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名更改为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将各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为“1+N”方案,“1”为公共必修课计算机应用基础,给2至3个学分,完成计算机理论知识、Windows与Office应用基本模块的教学任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专业需求有所侧重地选择内容,如工科类专业偏重于硬件方面的内容,文科类专业偏重于应用软件的内容等。“N” 是根据专业和职业岗位需求开设的信息类课程,如电子信息类专业开设C#程序设计或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等课程;机械、建筑工程、设计类专业开设AutoCAD等课程;管理类专业开设数据库应用或网页设计与制作等课程;艺术设计类专业开设电脑美术设计等课程;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

⑶ 规范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及计算机技术发展与应用前景,及时修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保证了教学指导的规范性,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1.2 优化课程内容,保证教学的实用性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遵循先进性、基础性、实用性、够用性及系统性原则,优化课程内容。

⑴ 课程内容选择较新的技术知识和应用软件,使教学与计算机技术发展相适应。课程内容包括基础理论与应用操作两部分,基础理论,如计算机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功能与应用、网络知识和计算机病毒与信息安全知识等;操作应用,如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的使用、常用工具软件和办公设备的使用等。

⑵ 选择适用的教学资料。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信息量大,知识更新速度快的特点,选择适合高职学生的教材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案例教程,该教材理论篇介绍了核心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操作篇以案例的具体解决方案的分析与实现,归纳与总结计算机基本操作。任课教师还深入行业企业一线调查研究,收集材料,结合专业岗位需求开发教学项目,编写适用的教学案例,例如:用Word编制会议通知;用Excel做企业工资数据处理与分析;用PowerPoint制作宣传片等等。编写的案例不仅具有实用性,还有趣味性。通过讲解案例发生的背景,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⑶ 教学内容模块化,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2]。将教学内容分解为基础理论、应用操作、综合应用三大模块;每个模块下按内容设置若干个子模块,在应用操作模块的每个子模块中至少设置三个由浅入深的案例。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将基础理论与应用操作设为必修模块,综合应用设为选修模块,这样可以基本满足各类专业、各类学生的需求。

第一,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各专业开设该课程教学时数,灵活选择相应的模块和案例进行教学。

第二,任课教师可以根据专业需求选择适用的教学内容。如:信息类专业学生除了掌握好计算机基础知识外,还得熟练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操作;会计专业学生需重点掌握Excel的使用;会展、酒店专业学生会用Word制作宣传海报, 学前教育的学生会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不同专业可以选用不同案例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专业技能、专业素质,使学生学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第三,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提出各层次学习目标,开展分层教学。在一个班级学生中,基础较差者可选简单的案例进行练习,基础较好者可以选择有一定难度的案例甚至综合案例进行练习。在学习时间有限、基础有别的前提下,帮助“底子薄”的学生“能消化”,让“底子厚”的学生“吃得饱”,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1.3 改革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实践课程,我们从社会需求出发,从高职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出发,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教学模式从教室转移到计算机房进行现场教学,老师采用教学控制软件边讲授边演示操作,学生边听课边操作实践。边讲边练的教学模式,既缩短了教与学的时限,又增加了学生操作的时间,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1.4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边讲边练课堂教学模式中,我们以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辅以项目教学法等。具体做法如下。

⑴ 案例教学法是以《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案例教程》教材为依托,采用实际生活或工作中的典型案例,提出任务,明确目标,逐渐展开,通过对案例的具体操作学会各个知识点,缩短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距离,使学生不仅学习基础知识,而且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Office软件操作,通过分析案例具体解决方案,广泛而深入地剖析和演示计算机应用操作,将计算机最常用、最实用和最通用的操作方法融入到实践之中。

⑵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职业岗位实际需求设计出科学、切实可行的“任务”。在上课前先创设情境,提出任务,然后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问题,教师带着问题去讲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在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等方面全面提升。例如:向学生提出“编排毕业论文”的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用Word编辑文档,通过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评价任务,达到“做中学”的教学目的。

⑶ 项目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与学互动,“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3]。项目教学法主要用在综合应用模块训练中,结合专业需求开发教学项目。学生在学完一个应用软件后要完成一个项目,对学生的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一次综合检验。例如: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Excel后,完成“企业工资数据处理与分析”的项目,采用小组研讨法,几个学生一起学习、讨论,相互合作来完成任务,这样既可以带动基础较差的学生,起到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目的,也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1.5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教学优势互补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它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媒体为一体,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等特c[4]。随着教育现代化,我们的教学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从最初的教室内“粉笔+黑板”手段,改为机房内“计算机+大屏幕”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目前已改为“计算机网络+大屏幕”一体化的机房中教学手段,每个学生一台电脑,讲练结合,边学边做。为解决教学内容多、任务重、班级学生多、课堂师生互动的时间少等问题,将教学拓展到课外,以网络平台为主,学生在网络上进行学习讨论,教师在网络上批改作业,为学生答疑解惑。教学手段从课堂教学拓展到课外的网络教学,以弥补课堂教学时数的不足,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1.6 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完善教学资源库

我们利用数字化校园环境,搭建网络化教学平台,建立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网站,制作多元化的教学和学习资料,完善教学资源库,面向学生和教师提供不同功能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材、参考资料、教学课件、教学案例、教学视频、微课、作业、实验指导与素材、网上讨论、自测练习、考试题库等等,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1.7 改革课程考核方法,客观评价学习效果

一个好的考核方式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最有效手段。为了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设置一个好的考核方式[5]。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除了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 还需重点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及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根据课程特点,我们制订了课程考核方案,考核方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形成性考核(占50%)和终结性考试(占50%)相结合的方式。①制订形成性考核的实施细则来规范考核过程,老师对学生的上课、作业、实验等各个环节都要客观评价,并记录为平时考核成绩。②建立无纸化考试系统和标准试题库,分理论和实践两部分。考试采用全程在线实现,随机生成测试卷、实时评分等功能。考试评测软件个人版也可以单机使用,方便学生课后练习与自由测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 结束语

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动力,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了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为学生利用计算机学习专业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也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还需要不断进行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上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而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吕岩.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35-36

[2] 欧跃发.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5.4:82-88

[3] 黄宏伟.项目教学法的思考与实践[J].品牌,2014.12:226

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范文2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性教学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的飞速发展,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已经成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得热门话题。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使用计算机的能力,是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对于人才培养基地的高职院校来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值得我们关注。

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生源质量不容乐观,学习习惯差,学习态度差,学习成绩差,“三差”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问题。学生入学时掌握计算机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由于在初、高中阶段学校开设有计算机基础课程,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操作已经熟练掌握,而有的却因为地域因素或家庭贫困等客观原因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渐进的教学,学生容易感动枯燥乏味。再者,很多新创办的高职院校在师资、教学环境和硬件条件等方面都没有达到相关要求,导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基础好的学生不愿学,把精力浪费在上网聊天、玩游戏上,甚至旷课;而基础差得同学有觉得学习很吃力,跟不上老师的进度,从而产生厌烦情绪,放弃学习。所以,老师就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探索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实践性教学方法。

二、优化教学环境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特点是一门计算机知识的入门课程,操作性强,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就决定了传统的黑板教学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容易把一些问题抽象化,使教师授课变得枯燥死板。如果利用多媒体教师,保证上课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结合具有强大功能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边讲解边演示,采用逼真的动画,真实的声音、精美的图片和精炼的文字,由浅入深,图文并茂地进行讲解,进行现场教学。把师生“教”与“学”距离缩小,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延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二)课内实训项目与课外实训项目相结合

计算机机房安装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提升实训课教学质量。安装电子极域教室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学生在自己本机上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教师的操作演示,这对学生的操作学生有很大帮助;并且通过该软件教师可以很方便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从而加强实验课堂的管理力度;教学素材共享和收发作业更加便捷,使学生能更好地投身于学生。

三、理论教学实践化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确定科学、先进的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积极实行“讲一,练二,考三”的教学模式,精讲,多练,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进行实践性教学。教材上的内容要比大纲的内容多,教师应把握好大纲,突出重点,有的放失进行教学。理论课要精讲,尤其基本理论知识,点到为止,只强调重点,其他让学生自学。多给学生上机操作的时间,发现问题,及时指出。

实践性教学的关键是采用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零碎到系统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具有先进的教学观念,在课前要认真备课,吃透教材,把握教学的目标、重点和难点,设计出科学、切实可行的实训项目。设计的实训项目必须在保证内容的实用性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教学式的可操作性和实训项目完成手段的多样性原则,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学生在边学边练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让学生的角色从“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不仅让学生亲身感受认知的过程,而且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志。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后首先想如何完成实训项目,这就调动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为了完成实训项目,会想方设法读教材、查资料、相互合作,经过不断修改和完善,既完成了学习任务,又在无形中学会了使用网络,计算机等各种技术和设备,达到了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二)教学、考核与社会的职业技能鉴定接轨学有所得,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实现教学、考核与技能鉴定接轨,把计算机技能鉴定考试纳入正常的教学中,与毕业证书挂钩,使学生学习更有针对性、学以致用,通过职业技能认证考试,双证融通,突出了计算机的实践性教学。目前计算机证书考试的种类有:1、信息产业部主办的软件水平考试;2、教育部主办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3、劳动部主办的高新技术技能测试。

以上几种考试对象各不相同,程度也有区别,学校可以结合本校生源地实际情况,制定适合不同专业学生的考试种类,进行可行性分析后,纳入到实践性教学范围中。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计算机考试,学历在整体上反映一个人的知识水平,而证书则在一个侧面反映持证者的能力。例如同一个班的两个毕业生,都有大学毕业证书,但是一个英语通过了6级,计算机通过4级,而另一个英语通过4级,计算机通过了2级。显然前者在求职中比后者具有更大的优势。在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招聘会上,不少毕业生手中拿着四、五个证(毕业证、学位证、英语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书、还有公务员考试证书、驾驶证等),以证明他的能力。

(三)分级教学,因材施教

所谓分级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或知识水平而采取的分模块,分快慢等级的教学方式,每个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充分挖掘了每个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分级教学理念符合高职的教学思想,实现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把不同水平的学生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达到大致相同的水平,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在教学过程中你追我赶,共同进步,最后达到教学总体的预期目标。

根据学生自身水平层次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得教学原则。通过分级教学,原来基础好的学生,在知识,在知识和能力得到提高、扩充,基础差的学生因为加强了基础操作,操作熟练了,学习的自信心也增强了。分级教学使教学地到整合,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四)实现无纸化考试,建立合理、准确的评价体系

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范文3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实践;教学研究

目前,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出现有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兴趣差异大。有的学生进校前已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有的学生则没接触过计算机知识,甚至不会开关机。

2.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效果差,学习积极性不高。传统的授课方式没有直观的演示,学生听课不知所云,教学效果较差。即使有些学校采用PPT课件在投影仪上演示和讲授,但仍有不足之处,学习过程多以教师为主,授课速度快,学生只能被动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得到充分调动。

3.教学内容多,教学时数少,学生操作能力不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包含Windows、office和网络知识等,讲授的内容越来越多,相关的知识点也越来越细化,然而教学的学时数则越来越少。学生在课内没有时间练习消化老师讲授的内容,造成学生的操作能力不强。

4.评价方式单一,不能有效地评价学生水平。很多学校仍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评价计算机基础课,虽然有些学校采用了无纸化考试,但因考试系统的局限性,很难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

要解决以上四个问题,我们首先提出一个教学方法是分层教学法。分层教学研究是进行实践性教学研究的突破口。分层教学的实施过程:1.根据教学目标分层次。入学前文化层次为高中或者初中的学生分在初级班,文化层次为中专的学生因之前已经学习过基础的内容,因此划分为中级班或高级班。2.根据教学内容分层次。初级班的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基本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汉字录入、Word、Excel 、PowerPoint、网络基础等相关知识;中、高级班的教学内容除包含上述知识外,还需从二级计算机等级考试科目中选择其一。3.根据课堂教学分层次:①分层备课;②分层授课;③分层练习;④分层辅导。4.根据评价分层次。教师评价一个学生,不只是看一次考试成绩,而应注重学习的全过程,从而给出综合的评价。

分层教学能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分层教学注重个性化的教育,逐步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分层教学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和爱岗敬业精神。

其次,要解决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出现的四个问题,我们还要通过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考试方式等方面做必要的改革与尝试,下面我们来分别阐述下:

1.教学模式的改革,实现现场教学,促进学生的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计算机的现场教学是在机房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计算机教学中向学生演示操作过程,让学生随时动手实践。多媒体网络环境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课堂教学多样化;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场教学模式,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能合理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充分发挥师生的教与学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创造思维。

2.教学方法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措施。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要做到:坚持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辅助教学相结合;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在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等,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给出结果,学生通过自学和教师的提示,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如我们用一个案例“学生成绩统计表”引出Excel的概念及功能。通过“名次”列的显示,引出“排序”的概念;通过“任务驱动”的课堂教学方法,使枯燥、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经过教师的总结上升为系统的理论知识,从而达到了快速掌握知识的目的。在现代化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环境下,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不仅要“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

3.教学内容的改革,突出高职的教学特色。《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内容多,学时有限。要把这门课程学好,我们选用教材就应以照顾不同基础和不同需求的学生为原则,做到: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满足学生取得证书的要求;满足学生专升本的要求。针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层次的需求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把考取国家有关技能证书所需内容纳入教学内容中。如:国家职业技能“办公软件应用操作员级、高级操作员级”、“国家计算机等级二级”考试等。

4.考试方式的改革,实现无纸化考试,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传统考试方式存在的问题:考试评价的局限性;考试内容重理论轻能力;传统的卷面考试信度较低。而无纸化考试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纸化考试采用计算机随机抽题,命题与评卷都是程序化,并对误差作了严格控制,减少了无关因素对考试的影响,使考试成绩准确可靠。

总之,计算机技术是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教育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范文4

关键词:项目教学;实施步骤;几点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6-0000-01

Vocational Computer Basic Courses Program Teaching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Sun Min

(Liaoning Finance Vocational College,Shenyang110122,China)

Abstract:A computer-based courses in vocational schools are mostly traditional teaching abuses,teaching about the use of the project will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and to make the project a computer-based teaching in the teaching of specific applications,while teaching the existence of the project demonstration and research issues.

Keywords:Project teaching;Implementation steps;Reflections

一、传统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计算机基础课受重视程度不够。计算机基础课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好多院校的教师都认为计算机基础是一般常识性课程,开设的时间长,教学经验也很多,因此在对任课教师的选择、教材的选择随意性很大,很少严格进行筛选,对教案、教学大纲等也没有严格的要求,故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队伍良莠不齐,且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上也存在很多差异。

(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模式落后。很多职业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设虽然也在逐步探讨知识内容的“必需、够用”,但在教学模式上依然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然后进行适当的上机练习。这种模式的教学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很难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内容实用性差。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还是考虑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能提高学生计算机能力的综合实践操作很少,加之学生没有足够的课时来熟练技能操作,因此很难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

二、项目教学法的内涵

项目教学法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独立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从资料的收集、项目方案的设计与具体实施,到项目的完成,都由学生具体负责,并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把握每一个环节的基本要求和整个项目的重点难点。教师主要起到指导帮助、答疑解惑的作用。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项目教学法”最大的特点,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法在很多学习中具有其优越性:

(一)明确多方目标。从学生角度出发,由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力,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教师角度出发,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授课方式,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和指导者;从学校角度出发,转变了学校办学的思路和理念,改革课程体系建设,从根本上提升了学校的办学目标。

(二)教学周期短、效果明显。项目教学法一般来说内容相对独立,能在较短时间里、利用有限的空间进行,且教学效果大多比较明显,可测评性比较好。

(三)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得到更深理解。学生明确了项目的目标,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就要懂得如何去做,这样不但提高了动手操作的能力,也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了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项目教学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思想,按照以下几个步骤来实施教学:

(一)对需要完成的项目进行描述,布置任务。首先由教师提出任务,使学生明确要“做什么”。教师应尽量客观形象的描述出任务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联想,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将具备内在联系的相关知识技能给学生描绘出任务框架。

(二)学生自主研究项目。学生充分理解教师布置的任务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搜集资料、设计项目方案等,这一过程是最重要的学习过程,完全以学生为中心,实现自主学习,学生亲身体验整个学习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熟练整个操作的过程,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好的促动作用。

(三)教师辅助指导。教师不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去解决问题,而只是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线索。

(四)总结项目完成情况。在学生完成项目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对学生出现质疑、问题比较集中的地方进行点评,并在重点实施步骤加以强调。同时可以适当扩充学生的理论知识。

四、项目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学生而言,项目教学由浅显的项目实例入手,是一种更有效的学习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任务完成后所产生的成就感会更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但是真正实施起来还有诸多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项目教学与传统教学相对立。近年来,好多课程的教学都在探讨采用项目教学,计算机课程更是如此,可是在采用项目教学的同时,完全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高职院校的教学更强调实践能力的提高,但是不能没有理论知识的支撑,不能让学生对所有技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需要将应用能力培养和理论知识的掌握相结合,而不是对立。

(二)项目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调查发现,好多学校赶潮流一样对一些课程实行项目教学法,而实际上就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形式上的改变。项目教学对授课教师的要求其实更高,教师要充分了解项目在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还要用形象的、学生能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

(三)项目教学需要与之相配的考核方式。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项目教学,更大程度上为了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如果采用以往的试卷笔答的的考核方式就不能考出学生的真正水平,因此要建立与之匹配的考核方式。可以采用成绩按不同比例分配的方式,将学生课堂表现、项目完成情况、软件系统考试等作为考核的依据。

总之,项目教学法更强调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会不断完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科学合理,教学方法更加有效。对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也将进行不断的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范文5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3-0133-01

在21世纪,我国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行业单位对中职毕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提出了较高层次的要求。中职学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其中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该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目前,我国的中职教育中所追求的教学目标与职场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具备单位需要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因此,必须要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不断探索,促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有效改革。

1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在用人单位的反映中,中职学生缺乏计算机应用的实践能力,学生在学习后依然不会做事,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达不到实际工作的要求,进而说明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实际的职场工作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经调查分析,我国中职学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1 教学理念比较落后,忽视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在目前不少中职学校中,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过分强调对学生计算机知识以及经验的灌输,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中职教育本身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一种独特的职业教育,而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职业教育所具备的职业特征,其教学要求与高等教育教学要求存在混淆[2]。同时,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是一种教师――学生的单向传递过程,忽略了学生的专业背景。部分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达标,在教学过程中,多会以固定教材作为载体,进行照本宣科,忽略了对教材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过程缺乏吸引力。

1.2 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忽视了职业工作的需求

在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和目前职场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不少学生在学会知识以及技能后,不懂得如何在职场中进行应用,同时也不知道如何将学会的技能和学生的工作有效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会从考试题库中选择模拟题进行任务布置,没有与现实生活中的职场需求结合在一起。因而,学生在教学结束后,学习到的只是做题的能力,不能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学习任务比较片面化,没有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例如:学生打字能力的学习是利用打字软件练习的,采用屏幕对照训练方式,和实际工作的需求存在差异;学习常用和应用软件案例与本专业职场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没有与社会职场形成有机联系,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职场的需求。

1.3 采用单调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化,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甚至不论学生的实际情况,单纯使用教师讲解演示,学生模仿操作的教学方法,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部分教师在对教学任务的认知上存在误差,多会认为教师的任务是知识与经验的传递,而能力则是由学生在课下进行自主训练培养起来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知识以及技能的传递,没有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进行培养,缺乏有效的“计划――决策――评估”的培养策略的应用。在取证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单纯强调对文本字体、字号设置等的训练,对学生在专业中如何进行计算机应用的能力缺少强化,学生并没有掌握在实践生活中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技能,无法做到学以致用。

1.4 考核评价缺乏效度,忽视了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单纯通过取证应试,来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强调对教学结果的评价,忽视了教学过程的评价。学生在评价的影响下,多会选择机械学习,死记硬背,以混得考试合格。无法培养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偏离了职业教育的目标。

2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探索

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有效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2.1 秉持职业教育目标的教育理念,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教育改革是在教育理念革新的基础上开始实施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有效改革,必须要首先对教育理念进行改革。中职院校应该塑造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不断促进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职业教育本身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了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同时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终身学习意识。在计算机基础应用基础教学的课程大纲中,指出必须要不断促进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强调学以致用,不断实现能力的有效培养,促进职业教育特色的提高。

2.2 实现教学的一体化,不断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结合教、学、做三位一体,不断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进而不断促进教学做的一体化[3]。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应该以奠定学生专业学习能力为基础,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实现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获得计算机的分析、获取以及处理信息的实践综合能力。

2.3 联系职场需要,强调教学内容的操作性,促进学生学以致用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保证教学内容与实际职业的有机结合,不断促进教学过程中操作性以及应用性。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应该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准备,不断促进学习与实践工作的有机结合。学习任务设计应该符合专业的特点,同时应该贴近职业,符合学生的未来职业方向,进而不断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应该在准确把握专业的特点的基础上,有效应用专业知识以及需求,设计出能够体现专业特色、操作性以及应用性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计算机知识以及技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王翠, 李莹.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中行动学习的思考[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 8(12): 116-117.

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范文6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教学改革 基础课程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在校学生必修课。在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里,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的不可缺少的工具和环境,因此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是作为一个合格的高职院校学生所必须的,也是他们今后走向社会,求职就业赖以生存的基本能力。我们学院作为一所公办职业学院,又是工程类院校,历来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及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水平和能力。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来,伴随着整个社会高速信息化的发展,基本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是一名合格的社会人所必须掌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也经历了从一开始只面向计算机专业学生到现在的面向所有在校学生——“全体总动员”的过程;其教育教学模式也从传统的理论实践割裂分离发展到现在的“说、学、做”一体,任务驱动教学;教学手段更是突破传统藩篱,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不断创新改革。短短的十数载,这样的变化已经在全国的各个层次的高职院校中全面铺开,并迅速深入。直到现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仍在持续深化。

原因何在?

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给了我们答案:高职教育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较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我们之所以要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是为了令学生们能够更好更快,更积极主动的掌握好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技能,让他们在以后面对就业需要时,面临社会残酷竞争时,不会因为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缺失抱憾终身。所以我们加强学校硬件软件环境建设,研究新的教育理念、模式与方法,综合运用多媒体环境、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不断深化的教学改革,在计算机教育教学方面,形成一套适应市场与就业需要,以培养学生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挖掘能力为主的教学体系。

此外,计算机基础学科的地位,得到整个社会的重视,这体现在各种不同类型的考试——无论是走入社会后的完善教育还是各种等级职业资格考试——都不约而同的将计算机列为了必考科目。故而,在校内实现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作用也就不仅仅局限于学生读书阶段,而是会影响到其走入社会,工作之后。因此,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来提高高职在校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自然成为了高职院校所必须面对的艰巨任务。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

与传统的计算机专业教学不同,现代计算机基础课面向的对象是在校的所有学生。因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会和以往有所差异。我们的目标不是把学生培养成计算机专家,不是传授他们多么高深难解的专业知识,我们的目标是教会他们使用计算机、网络工具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计算机文化素养、信息意识和道德,以及将不同专业内容与计算机、网络的结合应用的能力。因为教学目的的不同,我们的教学改革将着重于实践应用环节,摒弃繁复的纯理论教学,转而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设置恰当环境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强化动手能力,强调知识迁移与实际应用。

(一)学情分析

因为是面向全部系部、不同专业实施教学,因此,我们面对的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同学们的兴趣爱好也差别很大。又因为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网络知识与技能的需求不同,因而在教学深入程度的把握上既要顾及普遍层面的需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全省统考,又要考虑系部专业的需求,如何“量体裁衣”,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学,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另外一个事实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学时有限,以山东省为例,山东省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全省统一64学时,要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不得不说时间非常紧张。特别是对一些基础普遍较差的专业(如艺术类专业、管理类专业等)或者对计算机知识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如自动化专业),怎样分配时间,如何平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这又是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的问题。

目前,针对以上学情的实际需要,我们做了种种教学改革尝试。比如在教学内容设计上采用了动态化设置。既以专业标准带动学业需求,以学业需求选择教学内容,针对学生学情和选择的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设计,进而具体实施,最后进行课后反馈和修正。通过这样的动态的教学内容选择与设计,使得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也便于计算机教师与系部、与学生的沟通。同时,因为教学内容是针对性设计与选择的,弱化淡化了非必要性内容,使得学时安排更加从容。

(二)教学环境(软硬件)的改善

目前,大部分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软硬件环境都很不错。以我校为例,我校现有计算机机房18个,其中专门用于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机房有5个,其余机房除了用作各个专业软件教学和实训,也兼顾基础课教学任务,足够的机房和机器数量,完全可以保证我院全院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在机房部署实施,摆脱了因为硬件条件不具备而造成的计算机理论课实践课分开进行的尴尬。而且,每个机房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室系统,完全实现了计算机教学的理论授课、操作演示、实训练习——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三)教学内容的改革

我们从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最重要的原则是教学面向各个专业应用,而非艰深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因为未来从事计算机理论研究的人很少很少,而各行各业需要计算机应用的人则比比皆是。故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以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为主线,结合各个专业的知识和应用,有所偏重。现在的计算机基础课本,更偏重于计算机专业知识的解读和理论的介绍,对于各种计算机应用往往一带而过,特别是有些教材老化严重,其内容跟不上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应用根本没有,而旧知识老体系已遭现实淘汰,老师教了无味,学生学了无用。

因此,对于教学内容的改革,我们强调将计算机教学内容与工作、生活环境挂钩、与应用挂钩。我们打破教材章节内容限制,将知识重点与难点,通过情景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等新的教育教学方式,转化为一个个生动的案例与应用。再结合现实生活中、工作实践中,经常遇到的计算机问题,由教师设置为问题情景。通过生动具体而又生活化的情景引起学生兴趣、思考,启发他们自主学习,以此展开教学。这样做不但引入的新的教学思想与模式,更使得教学内容充实、生动、具体。

(四)教学模式的改革

对于教学模式而言,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是很不适用于现代计算机教学的。“讲——听——读——记——练”五步教学,老师填鸭式的教,学生被动的学,这样的教育模式,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如果教学是在机房环境展开,枯燥的教学过程必定会导致学生们把精力集中在游戏程序上,而非计算机知识和技能上。因此,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 以“情景设置——应用检测”为核心的巴特勒学习模式,还有“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任务驱动教学法都是更为适合现代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方法。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或因兴趣,或以实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具体的实施布置上,应当依托各个学校的实际条件,尽量构建以计算机机房和多媒体为主的教学环境,模拟贴合现实生活工作应用,并结合多种现代教育模式,设置实际情景,布置仿真任务,运用网络资源,搜索筛选信息,启示新知识新技能,最终探讨解决问题。新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学实践能力和动手应用能力,这是一种能力教育,而不是简单的知识填鸭。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我们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教育以人为本思想在现代高职教育具体实践中的体现。

总结我校多年来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我们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这些经验教训,对我们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概括来说,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要始终面向应用,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应用需求为改革主要方向,以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依赖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和手段,采用多种模式开展教学。其中,特别要强调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古语说的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才能为其今后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另外,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不单单只能有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还要提倡创新意识,树立团队协作精神,培养信息素养。而这些是课本教学内容中所不包含的,只有通过教师在课堂的努力,合理的构建教学情境、设计教学环节、驱动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动脑思考,在潜移默化中不但完成教学任务,还培养了团队精神和信息素养。这样才真正实现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杨永战、杨涵.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外教育研究,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