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出版学专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编辑出版学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编辑出版学专业

编辑出版学专业范文1

关键词: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编辑出版学专业从最早的几所名校“拓荒探路”到今天的数百所高校共同实践创新,已成为全国高校覆盖率较高的专业之一。其发展规模过快,专业设置门槛偏低等因素造成的后遗症不断凸显,如核心课程不确定,教材编写不成熟,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学内容、方法与出版业发展实际脱节,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不适应以及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模式等问题,都值得编辑出版学界同仁认真思考和研究。①②③另一方面,在中国社会高速发展和原有的传媒产业格局大变脸的社会背景下,出版业也进入了一个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和数字化信息时代的浪潮中,编辑出版学专业在专业内涵、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等方面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环境的转变对人才培养过程提出的新要求,即大编辑学时代对编辑出版学专业培养目标提出的新要求、融合传播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知识结构的新要求和出版行业对创新实践型人才的新要求。这三个要求也正是目前所有开办编辑出版学专业的院校面临的三大共同难题,能否认识到并适应这个趋势和要求关系到专业的生存与发展。④

与普通公办院校相比,大多数独立学院在师资、资源和条件以及政策方面存在着种种短缺和限制。如果独立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墨守陈规不求突破,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就面临着问题。当前大多数独立学院都把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作为自身人才培养的目标,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相比,其最突出的特征是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而要培养较强的实践动手创新能力,须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但从目前的独立学院实践教学活动来看,还存在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在专业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明确,实践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较为落后,实践性师资缺乏,缺少“双师型”人才,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教学效果不佳;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设施及基地建设不足,实践教学管理和组织松散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质量。⑤因此,独立学院要想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特色,必须构建一套符合自身特点同时又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笔者具体以所在的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为例(以下简称珠海分校),分享编辑出版学专业在办学过程中进行的改革和探索,以期能为相关院校同行提供参考。

一、编辑出版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珠海分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在十年的专业建设过程中摸索出了一套全面而又行之有效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方式方面,采用“课堂-课外-实践”三位一体的培养理念。在课内外实习基地的搭建上,先后在校内外通过学院和学校层面不断地为本专业同学开辟实践舞台,在学习模式的探索上,探索出一套以研习式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专题研习工作坊(如图1),该模式从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开始,与专业课学习相配合。

图1 工作坊实践模式

在学生学业指导方面,实行“全程导师制”,为学生各阶段学习指派不同层次的导师,加强学生选课、研习、实习、升学、就业等学习活动及人生规划的系统性指导意见。在课程学习方面,实行课程导学模式,课程导学将各专业方向培养目标落实到每一门课程,内容包括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知识、能力与技能结构、学习方法、考核方式、以及国内外有关本课程的先进教学资料、讲座视频录像等。

在课程设置方面,珠海分校编辑出版学专业设在文学院,文学和语言学方面的基础课程是该专业的先天优势,同时突出了实践实验性课程的设计。如在实验课程属性维度方面,具体划分为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工作坊课程、个性课程,通识选修课等实验课程。在专业主干课程中,又开设了新闻、广告、电视、报刊、图书、教科书、网络、音像电子、摄影和摄像等覆盖当前编辑出版多个专业实践领域的核心课程。其中,教科书编辑学、电子杂志设计与制作等课程的开设为全国类似院校首创。

在师资队伍构建方面,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入编辑出版一线,了解行业实情,专业从开办之初就聘请了有多年丰富行业实践经验的高级编辑担任专业的教研室负责人和专业核心课程教授,教师与编辑身份的重合,不仅提高了教学成效,还有力地缩短了专业教学和行业实际的距离。此外,在地理位置上,我们利用自身毗邻港澳台的优势,先后多次引进了来自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师资。

在学生课外实践方面,专业设立了学生科研专项经费,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自愿组建科研团队开展小组合作的课外科研活动。学院鼓励教师结合科研和社会实践不断开发新的实验项目,在本专业特色实验教学项目的设计上,专业下属的编辑出版实验室自2004年以来,成功创办了面向校内外的报刊图书等各类实践成果展,这一展览模式已成为本专业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成果展示的特色平台。

二、编辑出版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与实施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应落脚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上,这是由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的本质特点决定的。没有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就培养不出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没有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也就无法孕育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因此,在贯彻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大框架下,在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导向下,还应就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认真思考,针对专业特点来构建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

当前实践教学状况的审视与分析

笔者一直承担本专业实验课程和工作坊课程的教学工作,在亲身教学和收集大量师生反馈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基础理论课与实验实践课以及相应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联结

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如何将基础理论课的知识内容与专题实验课的操作环节联系起来,真正地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实现理论的效果,一直是困扰实验教学的主要问题。部分高校采取单一教师同时教授两门课程的做法虽然在形式上可以避免这一问题,但是长久来看,并不能发挥教研团队的综合人力资源优势,因为毕竟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术业有专攻。

2.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有待创新

以工作坊为代表的实践实验课程的内涵决定了其教学不同于传统的理论课教学,但多数教师在思想上并没有转变观念,仍然采用一言堂式的讲授教学,或者名义上虽然让学生开展小组创作,但各小组之间以及内部成员之间没有沟通和交流,在汇报机制上也只是采用传统的PPT汇报形式,不能完全展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问、收获、心得,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协作交流的方式,在针对学习者的评价上,大多数教师仍然是简单地套用现有的教学计划、考核标准与方法,采取基于教师个人的主观评价方式,同时还缺乏评价结果的交流和反馈。

3.缺乏立足本专业学生实际和学科特色的实训教材和讲义

以《教科书编辑学》课程为例,目前大多数同行院校开设的是图书编辑学而非教科书编辑学课程,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教科书策划、组稿、选稿、理稿、校对和排版等基本能力。目前市面上的图书编辑学教材有很多版本,但专门针对教科书编辑专题进行探讨的为数不多,而且教科书编辑学的范畴大门类多,编辑理念更新快,如果随意采用,则会出现教材在内容体系上过时和过于抽象、脱离实践的问题,同样的问题还出现在相关工作坊的教学上,多数教师都是推荐多本所谓的“烫手”教材和著作,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在专题的取舍上也存在着较大随意性,学生对整个课程的框架和实践内容都不太明晰等等。

4.缺乏支撑相应课程教学体系的实践教学平台

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多数教师反馈自己对实践课程有很好的设计,可是苦于纸面化操作,不能利用虚拟网络数字化技术开展模拟仿真实验。同时,由于文科学生在专业基础和实践经验上的不足,同时缺乏后续的继续学习、自主学习和交流协作机制,学习者即便掌握了实践课程的一些基础知识,在面临具体的实践问题时还是表现出束手无策的尴尬局面。因此,如何推进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的数字化、网络化和实用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而这一切又都靠相应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才能得以实现。

5.缺乏创新的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和学生实践自组团队

按照传统的方式,实践内容是根据理论课程体系编排逻辑和篇章节的形式来组织的。这种方式所带来的问题是,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是单一角度的片面理解,这种教学形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复杂问题解决过程中不同学科背景知识的运用和学科之间交叉融合彼此渗透的趋势,学习者学完之后仍有可能不能独立地解决相关的现实问题。另外,如何发挥学生自主实践的积极性,也是实践中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目前的实验实践课程多数是分专业、分年级、分班级的组织形式,高低年级不同专业之间同学在学习同一个内容的过程中,彼此没有任何交流、协作和经验传承,更谈不上与社会专业组织机构的交流和学习。因此,除了由教师引导的实践形式之外,应该多成立以专业、课程为背景的专门团队组织。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

针对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笔者在编辑出版专业课程框架下,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了相应的改革实践:

1.改变传统的课程设置方式,建立专业综合性联结课程

本专业现已开设报刊、图书、电视、新闻和网络编辑等实践教学工作坊,旨在培养编辑、排版、采访、报道、拍摄和制作为一体的多元复合能力。目前各主干课程都已形成了相应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联结机制和各课程之间的协同联动机制,如专业二年级学生在完成出版现代技术等以技术指导为目的的实践课程学习后,相继进入图书排版等基于任务和项目的实践环节,两门课程的目标和结构已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实现了有效的联结,同样的专业联结也体现在音像电子编辑、视频编辑和网络编辑等与新闻采编学的联系上,可以说这种课程之间的联结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能力训练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同时,在编辑出版专业实践教学一直倡导的是模拟真实出版行业报刊杂志发行流程基于角色任务的课程实验训练方法,如在图书编辑实践环节,设立主编、责任编辑、美编和内容编辑等角色,通过小组分工的模式共同完成项目实践。

表1 编辑出版学专业相关课程联结关系表

专题项目 相关课程结合

视频项目 广播与电视节目制作与摄影、摄像

2.以多门实验课程联合教学设计为思路,完善课程合作与综合能力开发的机制

通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编辑出版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合作机制。每学期末,各课程老师会集中协商下学期的合作意向,定出合作模式;而新学期初则确定具体合作的细节或要求。在学期末,会举办一次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跨年级、多课程的项目作品展,通过展览,锻炼和体现学生的策划能力、组织能力、编撰能力、平面宣传品设计排版能力、摄影摄像能力、节目短片的制作能力,新闻能力,展销能力,网上推销能力、市场调查能力、公关能力及分工合作协调能力等。

3.改变传统教学内容编制格局,实现课程资源建设的立体化和多样化

对于部分工作坊课程,在实践中并没有现成的、完全符合要求的教材可用,例如笔者承担的网络工作坊课程中的电子杂志制作课程,目前在国内还没有一本全面的、指导电子杂志创作实践的教材。因此,对于实验教材和讲义的编制,采取与编辑出版学的专业编排实验结合起来的方式,让学生在参与相关工作坊实践的同时,也同步地进行实训指导手册和讲义的编制工作,通过整理成册,形成符合课程实际的自主教材,同时将这一模式在全院工作坊中推广。

4.巩固实践教学模式成果,加强网络支撑平台建设

专业的发展方向和课程的功能属性已经明确,但网络教学支撑平台的设计和开发仍比较欠缺。直接套用现成的网络教学平台往往受固有平台模式限制,并不能完全适应学科的教学实际,也不能适应特定实践课程的教学设计体系。譬如,在工作坊教学的电子作品评价环节,急需建立一个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的综合数字平台,将档案袋式评价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以及教师评价综合起来,实现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因此,我们选取编辑出版专业部分课程为试点,以编辑出版行业市场运行机制为借鉴,以相应专业课程理论为指导开展实验,建立了出版发行的学生社团模拟机制,如完整的报刊设计、编辑、排版和发行机制,设计和开发了相应的网络支撑平台,运用虚拟仿真的方式,以网络化的形式再现编辑出版发行流程,达到了高效便捷的专业实训的目的。

5.鼓励学生以社团组织的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探索产学研结合机制

学生通过课程实践萌发了许多有意义的专业创意,同时在实践中也形成了各种有创意的作品,但这仅限于个别课程的临时随机创作,没有进行及时的深入总结和推广展示。应将这一实践形式常态化和公开化,以突显本专业的实验教学特色。因此,可以通过组建学生实践社团,以专业能力为基础,由专业教师做指导,以课程常规训练项目作为课题,同时通过引入社会项目合作的方式,将企事业单位的真实课题和任务带到课堂,让学生亲身参与项目设计与制作,大胆发挥创意,明确行业标准,体验设计过程,实现专业学习和社会生产的结合,同时以此作为专题教学的形式,探索教学深入实践一线的有效方法和模式,以最终实现产学研的良性循环。

(林书兵,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讲师;陈藩庚,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特聘教授,高级编辑)

注释:

① 曾建辉. 编辑出版专业就业导向型教学模式探析[J]. 出版科学, 2011, (3): 57~59.

② 李建伟. 中国编辑出版学本科教育现状研究[J]. 编辑之友, 2009,(1): 78~ 80.

③ 卢政等. 我国编辑出版专业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优化研究[J]. 编辑之友, 2012,(10): 92~93.

编辑出版学专业范文2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编辑出版类专业的教学模式要根据出版业界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作出调整。本研究首先分析该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简要介绍德国“双元制”办学模式的概况,说明德国的“双元制”办学模式对我国编辑出版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具有借鉴意义;最后提出对现行教学模式的几点优化措施。

关键词:

编辑出版专业 教学模式 高等教育 双元制

一、高校编辑出版类专业教学模式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出版行业转型,加上全球化等大环境的影响,使得我国出版类人才的培养模式面临更多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在现有的教育模式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纵观我国编辑出版类专业的教学模式,大体存在以下问题。

1. 课程设置不能与社会的要求接轨。编辑出版专业的课程设置包括公共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以及选修课和实践课等。主要体现为专业课的数量偏少,普遍数量不足,不符合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科体系,也不符合专业能力培养的要求。由于专业设置不是基于培养目标而定,因此我国高校编辑出版专业的课程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设置过多,业务基础课程没得到应有的重视,占比偏小,实践性课程占比更小;概论性课程偏多,应用性、实用性课程偏少;市场营销类、财务管理类课程严重不足,导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知识结构不全面,适应范围小。[1]

2. 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在教学组织上,我国高等教育编辑出版类专业的实习和实践环节占比偏低,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脱节现象严重。我国高校一般都没有建设固定的实习基地,很多学生不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实习单位。即使学生进入出版单位实习,但理论难于与实践相结合,实习效果不佳。[2]

3. 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在教学方式上,我国编辑出版专业以理论讲授为主,强调学生系统性地掌握理论知识,学生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体,而缺乏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授课方式上,教师采用的是传统方式,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编排的内容进行讲解,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教学效率偏低,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双元制”办学模式及对我国教育模式的启示

1. 德国的“双元制”高校及其实践。在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由于教育体制的改革,迫使原有的工程师学校都升级为应用科技大学。改革的结果,使得实践水平高、管理水平强的应用型人才出现缺口,使学生就业时出现尴尬。在这个背景下,由德国巴符州的三家大型企业与斯图加特行政与经济学院于1972年共同合作,联合创办具有“校企”合作性质的这一新型高校,该学院具有显著的“双元化”特征,高校和企业分别构成“双元”,它是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双元”的集合。双元制高校的培养重点是在技术、经济领域和社会工作第一线从事生产、管理和教育等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应用型职业高级人才。[3]

2.“双元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近几年来,德国“双元制”的办学模式为我国职业教育提供以下启示:①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对学生职业水平的培养,善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通过行为导向法来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②在教学内容上,以实践的需求作为课程设计的本位,沿袭德国“双元制”以实用本位作为课程设计的基础。在理论和实践课程的设计上,注重理论能否起到为实践指导的作用,实践课程重视实际运用性。③在教学模式上,加强与相关企业的沟通,以企业的实际需要为初衷设计课程及实践内容,实现为企业打造具有高度实用性的个性化人才的目标,推行“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④在办学主体上,注重企业在开发具有高度应用性课程上的重要作用,与企业开展定向性的学生培养模式。

3. 我国开展“双元制”教育的实践。 目前,我国已有一些职业技术学校采用了“双元制”的办学模式,并已取得一定成果。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2005年被评为综合性重点职业学校,是我国第一个与德国有合作项目的职业学校。该校一直坚持 “双元制”教学模式,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重实践、重技能培养的办学特色,是江苏省首批国家级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又是全国首批教育部、财政部认定的国家级实训基地项目学校。

三、我国编辑出版专业“校企”合作的实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产教结合作为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的新机制之一,并大力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2011年,北京印刷学院与市属大型印刷企业――北京隆达印刷包装集团签订战略协作框架协议,协议中规定双方共同合作科研攻关课题、企业为学生提供技术指导、企业面向特定市场的产品由学生与企业员工共同设计完成等。这种战略合作,就是校企合作来培养师资的新型机制。

四、编辑出版类专业教学模式的优化措施

针对我国高校编辑出版类专业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优化教学模式。具体如下:

1. 兼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调整课程设置。复合型人才是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技能,又具有良好的综合能力的人才。为培养这类人才,在调整编辑出版专业的课程设置时,首先要拓宽专业面,重视实践性课程的设置,兼顾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强化营销类课程。如,可以为编辑出版专业设置图书营销、广告宣传和经营技术等针对性和指导性强的市场营销课程,以适应出版业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2. 注重实践教学,推行“产学研”一体化。我国高校目前正在探索和实践以学生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着、组织者,在教学中学生能发挥出主动性、积极性,通过观摩,学生自己在做中学,在学中做,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探索性学习,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掌握技能。

3. 建立培训基地,改进办学模式。高校要与当地的出版企业多方位、多层次实现资源的共享,构建校外实践培训基地。如请业界大师、专家进入学校理事会做顾问,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专家做兼职教师等。此外,学校在专业的设置上要与当地出版业的需求相衔接,根据人才需求的规模和人才需求情况,确定专业培养特点,灵活调整专业设置。学校在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时,要以对行业企业的充分调研为基础。

基金项目: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基于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跨文化交际课程建设与实践”的相关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立平,师亚丽,芦世玲.研究・借鉴・破解――国外编辑出版高等教育给我们的启示[J].今传媒,2010(11).

[2] 陈如松.我国编辑学研究的困境与出路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1).

编辑出版学专业范文3

基金项目: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应用型本科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成果,项目负责人:尹艳华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重点扩大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模”,为大多数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定位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在“大文化、大媒体、大编辑”思想指导下,全国52所院校开设编辑出版学专业,40%以上人才培养目标属于专业技术型,就是说其专业定位是应用型。但应该看到,传统编辑出版学教育仍然沿袭着知识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侧重学科性,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素质,学生动手能力较差,难以适应岗位需求。因此,应用型本科编辑出版学专业如何破解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错位”难题,是其专业建设与改革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一、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编辑出版学专业现状与问题

一是人才培养目标单一,难以满足市场对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需求。1998年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中,将从属于“文学门类”的“新闻传播学”下的二级学科“编辑学”和从属于“历史学门类”的“图书信息档案学”下的二级学科“图书出版发行学”合并统一为编辑出版学专业。因此,我国高校开设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有的设在新闻传播学院、有的设在文化或传媒学院、还有的设在信息或管理学院等等。

这种情况通常会导致设在人文学院,培养的人才以文化创意和文字编辑见长;设在新闻传播学院,培养的人才以新闻编辑、报纸编辑出版见长;设在管理学院,培养的人才以经营管理见长等等;也许正因为如此,导致了目前编辑出版行业就业人才存在以下特征:专业知识方面“过偏”――该懂的不懂、“过专”――有些知识学得过于专深,不实用。

二是重理论轻实践普遍存在,导致学生眼高手低。实践是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必由之路。但是一些高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设置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课程多以宏观理论讲授为主,缺少实际的分析。客观说,目前许多编辑出版学专业改革已开始重视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方案中一般在第八学期安排毕业实习。同时,许多院校也采取不同措施,比如加强和校外新闻媒体合作建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等,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些做法尽管一定程度地强化了专业技能培养,但与行业岗位的实际、媒体要求仍有较大差距。一些地方高校这个专业的毕业生率相对较低也是客观之现实。

三是课程设置不合理、不科学,影响了课程质量。由于学科交叉的特点,所设课程比较多、比较杂,课程内容出现重复。例如出版学中讲出版法律法规,而编辑出版法规还要讲出版法律法规等;再有课程开设时序上不合理,哪些课程先上、哪些课程后上,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如何合理科学设计安排还需进一步理顺。此外,课程内容更新速度较慢,跟不上企业新技术发展需要。例如课程设置中很少体现数字出版内容,只有极少数院校开设了数字版权、多媒体技术等课程。

二、应用型本科编辑出版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专业定位准确,注重能力培养,满足行业急需

从当前对本科编辑出版学专业现状分析,其零散的、过偏、过专的格局,势必要打破。按照产业链分工流程,结合各自办学优势,编辑出版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应该熟悉了解出版行业各环节,具备采、编、印、发各种能力,即编辑人员要了解市场,熟悉营销,发行人员也要了解书稿编辑过程,熟悉纸质与电子图书生产制作流程,这是现代出版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之所以出现“错位”现象,主要在于专业教育过程中过分强调厚基础,注重学科性,忽略了职业能力培养。应用型本科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应在强调基础的同时,也要注重专业性,提高其针对行业急需的职业能力培养。

(二)课程设置综合化、模块化,强化实践教学

首先,强调应用性:调整课程体系结构,加大实践课程比重,突出教学改革重点。一些应用型本科编辑出版学专业依然沿袭传统课程设置,注重基础理论和技能知识传授,理论课程所占比例较大,有的理论课时比重占总学时75%-80%,这样的课程体系不可能培养出岗位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必须改变。根据各专业实际,四年总学时中实践环节比例,可由过去的20%-25%增加到30%-40%;还可以整合相关课程,如将编辑学概论和出版学概论合并为编辑出版学概论;调整课程内容,避免相关课程重复;改革教学方法,一些理论课程可以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或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压缩宏观讲授,增加工作过程、项目案例分析。

其次,强调针对性: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核心职业能力培养。应用型本科编辑出版专业强调理论与实践都要“比较宽厚的基础”。具体表现就是课程设置强调理论结合实践,保证理论课程为实践能力的培养打基础;同时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保证实践课程为理论知识学习服务,强化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是围绕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目标,采用全程式、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思路:将实践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实践与理论交叉进行,形成理论+技术应用+实践+拓展(选修)的全程式、模块化教学体系。

第三,强调综合性:注意更新课程内容,突出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首先要注意课程间的关联性、整体性和独立性。每门课程应该是独立的,但在整个课程设置中又具有它的地位和作用,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践技能课程的设置都要从整体出发。既要综合整体考虑课程与课程间横向的关系,又要考虑纵向关系,搭建“四种模块、四个课程群”人才培养模式。遵循编辑出版行业“采、编、印、发”一体化的产业链格局,将高职印刷类各专业课程设置归类整合为采写、编辑、印刷、发行四个部分,并移植借鉴过来,横向形成以培养采、编、印、发能力培养的四个课程模块;纵向分成理论+技能+实践+拓展(选修)4个课程群,具体如图1所示。其次,由于数字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数字出版时代。因此在课程设置应该紧跟行业企业发展,及时加入多媒体出版技术、网络出版技术、手机出版等新技术新知识。同时,根据国内外出版业对人才需求变化,过去需要的或许只是个文字编辑,但现在除了需要懂得数字出版技术的人才,更需要具备策划编辑与管理人才,所以对学生选题与策划能力培养、经营管理与信息处理技术能力培养也应在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考虑之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2)

[2]中国编辑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筹).开拓资源,创新模式,促进编辑人才培养[J].中国编辑:人才培养,2011(3)

编辑出版学专业范文4

关键词:出版学 学科定位 研究进展

从1984年9月编辑学专业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和复旦大学正式建立算起,我国的出版学高等教育已有近30年的历史。其间出版学的学科定位、培养体系等都经历了多次调整,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是从实际需求来看,出版专业教育作为出版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还不能完全适应出版业发展的需要。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专业教育调查小组主持的一项关于出版专业与就业情况的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164家出版单位中,78.7%的出版单位表示人手紧缺,但明确表示需要出版专业学生的却只有15%。[1]

调查结果使得出版企业人才需求与出版教育人才输送之间的错位现象更加显而易见。这种供需错位的矛盾与我国出版学学科定位模糊、培养方向不明的发展现状有很大关系。因此,积极争取出版学专业应有的学科地位成为目前国内出版学界最关心的问题之一,研究者们对于出版学如何定位这一问题的探讨也一直在持续。笔者对近20年来的出版学方向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将与出版学学科定位相关的理论问题整合如下。

一、我国出版学学科定位现状

出版学的学科定位是关乎出版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基本理论问题,对于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科设置、研究方向和人才培养有重要指导意义。在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编辑出版学是“新闻传播学类”下的二级学科。在作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授予学位的学科、专业范围划分依据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不存在出版学的位置。在1993年起实施的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 13745—92)中,出版学的学科地位也是未予明确的。

在我国与学科有关的3个目录中,出版学的定位都是模糊不清的,这给高校出版人才培养带来了诸多问题。

专业归口和培养模式不统一是目前出版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出版学到底该属于哪一学科,目前仍无统一定位。在本科教育阶段,国内的出版学专业学科归属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设置在新闻与传播学院之下,如中国传媒大学、河南大学,其培养目标侧重于编辑应用写作、古代汉语、图书评论学等文稿加工方向;另一种设置在信息管理学院之下,如武汉大学、南京大学,这一部分院校更重视新兴技术环境对出版学专业的影响,突出文理融合和社会应用。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出版学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有挂靠培养和专业学位培养两种方式。目前,出版学专业未被列入学术型研究生招生学科专业目录中,但各高校能根据自身情况挂靠在相关一级学科之下来培养出版学方向研究生。另外,2011年,在全国新增设的19类专业学位中,出版硕士专业学位已名列其中,北京印刷学院、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目前都已开设了这一专业。尽管出版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立标志着出版学研究生教育开始逐渐纳入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但其专业归口问题并未得到根本上的解决。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依托其他专业来开办出版学专业的高校也越来越多,这种挂靠附设的形式使得所属院系的培养体系不可避免地成为其敲定培养模式的重要参考,最终导致专业定位模糊不清、培养模式游移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由此,形成了一种用不同的模式培养不同规格的同一类人才的格局。[2]这样的格局,使得学生本身对自身的专业定位情况也不甚明了,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出版学专业同学不清楚本专业与新闻出版等专业的区别,附属于信息管理学院的同学也不清楚所学专业与信息管理专业的区别和联系。据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专业教育调查小组得出的调查数据显示:在编辑出版专业的同学中,46.9%的人认为“学科定位不明”是编辑出版专业这一学科最大的问题,76.6%的学生认为该专业所属的院系会对专业学习“有一点影响”或者“影响很大”。[3]

二、我国出版学学科定位问题之争

我国出版学学科定位问题一直未得到很好地解决,目前学界的定位之争主要有两种意见:一部分研究者认为,出版学位列一级学科底子尚显单薄,定位为二级学科比较合理可行;另有部分研究者坚

持认为,出版学应是独立的一级学科。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李新祥教授对出版学应不应列入研究生招生学科专业目录、如何列入的问题作了深入分析,他还将出版学列为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的几种安置情形逐一列出,并最终认为将出版学列为二级学科是比较科学、可行的。他建议,用“文化与信息产业管理”替代原管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同时下设文化与信息产业管理、出版学、图书馆学等5个二级学科,授管理学学位。此种定位方式既将相关学科的发展态势考虑在内,又为出版学未来的发展开辟了足够的空间。[4]

另有不少研究者坚持认为出版学应晋升为一个独立的一级学科。早在2005年底,全国近30所高校就发出了关于设立出版学研究生专业的呼吁,要求国家将出版学晋升为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专业中的独立的一级学科,纳入国家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学科专业目录,同时建议下设出版理论与历史、编辑学、出版管理学等二级学科。[5]

目前的研究者们也普遍认为出版学上升为一级学科的时机已经比较成熟:

1. 出版学与新闻传播学、信息管理学等一级学科存在明显区别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的张志强教授就指出,出版学与新闻传播学等一级学科确有关联,但存在较大差异,其学科内涵、研究对象及未来的就业单位都不尽相同。出版学与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等共同对图书文献进行研究,但出版学的本质是知识信息的加工、整理与传播;出版学与新闻传播学共同研究报刊出版物、音像制作等问题,但新闻传播学更偏向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介的研究。[6]

并且,伴随着出版教育的发展,我国出版学研究领域已初步形成了一批符合要求的分支学科,如出版编辑学、出版营销学、图书发行学、出版法学、书刊校对学、期刊出版学、出版学基础、读者学、中国出版史学、出版对外贸易学、出版计算机应用学等。[7]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副院长罗紫初还从按出版产品的类型、按出版活动的不同性质、按出版活动的形成条件、按研究内容的性质等4种不同的划分模式出发,提出了对于出版学分支学科设置的具体构想。

2. 社会实际需求要求出版学学科定位尽快提升

出版产业的发展壮大和出版管理体系的日臻成熟都对出版学科未来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分布较为合理的出版学高等教育格局,专业办学点遍布全国。但新闻出版总署的李宏葵指出,在学科定位的问题上出版学却是比较迟滞的,与我国出版学理论研究目前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不相称。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肖东发教授从未来立体出版的大趋势出发,强调了出版教育向前发展的必要性。在他看来,媒体、网站、期刊及发行领域的出版事业都迫切需要高级人才,尤其在版权贸易、华文出版等领域。

由此我们认为,将出版学定位于新闻传播学、信息管理学的下属学科是不妥的。1998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对出版学学科性质的界定已经不能反映目前的实际情况。出版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应与文学、信息学、新闻传播学、管理学等属于同一学科层次的学科。

三、国外出版学学科定位之鉴

在学科定位的问题上,世界上许多出版大国的出版教育经验值得借鉴。从国外的情况看,出版学都是作为一级学科独立设置的。目前,美、英、法、德等国的高校均设有出版学研究生专业,其中,美国和英国都属于开展出版学教育比较早的国家,并将出版学列为一级学科。在美国的“教育项目分类”(cip)中,出版学作为一个独立的一级学科,与“传播与媒介研究”“新闻学”“广播电视和数字传播”并列存在。例如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佩斯大学(pace university)等均在20世纪80年代就设立了出版学研究生专业,并授予独立的出版学硕士学位。[8]英国的出版教育学科定位比较灵活,不局限于一级独立学位的培养方式,一种是高校的出版学专业参照其通用的学科专业目录“共同学术编码系统”(jacs)将出版学与信息服务、宣传研究、媒介研究、新闻学并列为一级学科。[9]另一种则是归类于“图书馆学”或“传播学”等招生项目之下,采用联合培养方式。例如英国的牛津出版研究中心,既能独立培养出版硕士,又能与商学院、教育学院、音乐和艺术学院等其他学院联合培养专业硕士。

结 语

出版行业

繁荣和出版事业高级人才的紧缺带动了出版专业教育的发展。近年来,文化体制改革快速推进,将我国出版产业带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笔者认为,力促出版专业教育与行业发展同步的关键,在于尽快明确和提升出版学的学科地位,并将出版学纳入国家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学科专业目录中去。没有明确的学科定位,便不可能有明确的培养方向,把握不好这一出版学学科建设的核心问题,其培养目标和教学体系便难以真正确立。在这种形势下,如果能以国外的出版学定位为参考,将出版学列为一级学科,那么出版教育和出版产业必定会因此获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欢,肖东发.关于我国编辑出版专业教育的论争与调查分析[j].中国出版,2004(10).

[2] 田胜立.编辑出版学专业定位和培养模式[j].中国编辑,2006(1).

[3] 许欢,肖东发.关于我国编辑出版专业教育的论争与调查分析[j].中国出版,2004(10).

[4] 李新祥.试论出版学的学科体系[j].科技与出版,2009(11).

[5]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关于设立编辑出版学研究生专业的呼吁[j].中国编辑,2006(1).

[6] 张志强.英美国家的出版学学科归属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出版,2009(8).

[7] 罗紫初.论出版学的学科体系[j].出版发行研究,2004(7).

[8] 张志强.出版学的学科构想及其实现[j].出版科学,2007(3).

[9] 张志强.英美国家的出版学学科归属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出版,2009(8).

编辑出版学专业范文5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 数字出版 课堂合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0-0205-02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传统出版业正在推陈出新,接纳新的出版技术,数字出版是未来出版业发展的主流和主要方向。数字出版产业与传统的出版产业有所不同,具备更多优质的特性,数字出版产业不仅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而且内容丰富多彩。除此之外,数字出版产业对于行业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不仅需要具备应有的文字编辑基础理论以及编辑出版知识储备,还需要通晓计算机专业技术以及新媒体知识体系等新兴领域。高等院校是我国专业人才培养与输出的摇篮与通道。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带给我国出版业一个全新的“改版”,高等院校出版类专业的教育体系也应该随之发生改变。当前高等院校的出版类专业教育中存在着一些狭隘的教育思维,不仅不利于优秀出版人才的培养,也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一大阻碍。积极地探究互联网时代数字出版类课程合作教学模式,成为当前相关行业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

一、当前高校数字出版类课程教学现状

(一)学科归属模糊,人才培养专业性不高

1983年,武汉大学首先开办的图书发行专业成为我国高校编辑出版类专业教育的起点,30多年之后的今天,我国设置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的高等院校已经达到了一百多家。在我国高校的教学体系设置中,编辑出版学并非一级学科,不一样的学校有着自身独特的教学特点以及不同的教学实力水平。因此,不同的高等院校立足于自身教学能力,将编辑出版学设置在不同的专业下面,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此专业在高校教育中的学科归属相当模糊,没有明确的界定。伴随数字出版产业的不断兴起,对专业人才需求量的不断扩大,我国一些高校开始在已有的编辑出版学的基础上设置数字出版学相关专业,开设相关课程。但是成熟的教学体系以及明晰的学科归属,并没有在当前高校数字出版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得以应用和体现,缺乏学科专业性,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受到影响和制约。

(二)课程设置单一,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

数字出版产业跟传统的出版业有所不同,数字出版业的行业形态更加丰富多样,这也就要求从业人需具备丰富多样的知识储备,专业性与复合性成为数字出版产业人才的需求标签。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仍然将传统的编辑出版理论知识教学作为教学的重点甚至是主体,并没有根据数字出版产业的特点和需求与信息技术学科甚至经济管理学科等进行一个合理的穿插与融合。比如,一部分高等院校并未开设网络建设学科、平面设计学科、营销管理、多媒体技术学科等,致使就读于数字出版专业的学生不能够掌握新媒体编辑技能,无法熟练地借助信息平台进行业务操作,也不知悉市场的动态,课程设置得单一与不合理,也造成了教学模式多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教学,大部分课程还是填鸭式的教学体制,对于数字出版类教学来说是一大弊端以及阻碍。

(三)教学设备投入不足,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数字出版产业因其自身的先进性与前沿性,决定了高校数学出版教学需要更加科学与超前。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数字出版类专业教育的设备投入不足,很多教学内容缺乏教学设备的辅助,教师的课堂教学受到一定的限制,无法保证教学的效率以及教学质量。除此之外,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等院校普遍存在数字出版类课程师资力量薄弱的情况。大部分高校的数字出版类师资的教师通常是传统编辑出版专业的教师资源的共享,尽管保障了传统出版教学的理论知识储备资源,但是缺乏对于数字传媒以及数字出版等领域的资源储备,相关专业的复合型教师数量相对较少,一些高校甚至需要借调其他院校的教师课堂授课,还有一些高校由于师资力量欠缺,就去除了原本应该开设的相关课程。如此薄弱的教学硬件条件以及软件条件难以满足数字出版类人才的培养要求。

二、数字出版类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人才教育理念落后

高校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学理念的树立。对于一个学校来说,教学理念是这个学校开展教学的指向标以及根基,教学理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势必就造成了人才培养质量水平不高。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进一步普及以及发展,数字出版类课程无论在哪一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改变,对于数字出版类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但是当前高校并不先进的教学理念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计划的优化,也成为复合型专业人才没有大量呈现的主要原因。

(二)教育主管部T缺乏对数字出版类课程发展的重视

自从我国高等院校开设编辑出版专业以来,编辑出版学一直列入二级学科,大部分高校都将此专业设置在新闻传播学的一个下属学科里。对此,很多行业专家甚至一些学者多次呼吁设置出版学一级学科,但是就我国教育主管部门最新的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来看,对于编辑出版学这个学科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仍然是一个从属性的二级学科,而且学科从属模糊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这也就导致了高校数字出版类客场规范发展的过程更加缓慢和曲折,致使人才培养目标无法统一,人才培养质量更是得不到保障。

三、互联网时代数字出版类课程合作教学模式优化具体措施

(一)借助互联网时代的新思维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互联网时代的盛行带给出版行业信息化发展一个良好的平台,甚至契机。对于一个高校来说,数字出版类课程合作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教学理念的优化与完善。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之下,优化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了很好的便利条件,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接受形式。高校应该积极地借助这一系列的良好条件,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理念,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内容,都要立足于学生的基础甚至差异,科学规划,通过互联网的惠利,多样化教学。除此之外,数字出版人才教育培养质量水平离不开师资力量水平的优化,信息时代不断普及,新知识日益呈现,数字出版类的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知识储备,终身学习,不断进修,广泛地进行相关学科的充电补充,丰富教学背景,拓展教学思维,优化自身的教学理念,完善知识结构体系,同时应该改变教师过去教学模式的教师角色,翻转课堂,为培养专业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高校借助互联网平台,创新教育模式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定程度上对于高校教学来说是一个有利之处,高校应该改变过去单一的面对面教学,拓宽线上教学的教育平台,不断地将两种教学形式的结合转变成数字出版类课程教学的一种新常态。数字出版类专业本身就是一个与信息技术联系密切的专业,在教学专业设置上高校更应该推陈出新,不断进行自主性创新。高校可以积极借助互联网信息网络,将不同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进行整合,结合数字出版相关企业的实际案例,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以及优质的教学资源,把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知识体系以及习题集合等通过互联网学习平台给学生传递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除此之外,高校可以将一些复合交叉型学科的课程,进行教学视频以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提升数字出版类课程合作教学模式的优化。

(三)借助行业力量,积极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时代的转型与反转,数字出版类课程不仅理论基础深厚,而且要求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互联网的发展在高校与企业以及科研院所之间形成了更便捷的联系纽带,对于数字出版类课程发展来说,理论基础的学习是最基本的前提储备,更是融会贯通的条件。高校应该积极地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成熟发展,有效地通过出版企业以及科研场所等组织的协助,进一步实现数字出版类课程教育的良性科学发展。积极地在校外设置教学实践实训基地,吸引企业与高校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让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实践锻炼,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一步借助科研力量带动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应该定期邀请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走进学校的课堂进行讲座,让师生共同学习更前沿的数字出版教学知识,提升数字出版知识储备容量,进一步促进数字出版类课程合作教学模式的完善。

四、结语

信息时代的高效与便捷惠及各个领域的同时,也给传统产业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传统的出版业一方面享受互联网时代的产业优化福利,另一方面也面临着新的威胁。高校应该在行业革新的带动下积极完善数字出版类课程合作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水平,为数字出版产业培育出更多优质的应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魏秀荣.新形势,新标准,新形象――浅析新时代的编辑人才[A].编辑人才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11).

[2]桂苑.让更多的编辑人才涌现和成长――关于编辑人才学研究的几点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报[J].2015(09).

[3]王洪臣.创新性编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学协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4.

[4]鲁家旗.职业资格制度是培养出版专业人才的重要举措[A].编辑人才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07).

[5]苏爱华,熊楚才,王赛群.加强编辑出版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思考[A].第四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02).

[6]陈翔交,吴利民.加大投入重点做好六大工作,全面推进数字出版产业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

编辑出版学专业范文6

高中学文科大学可以选经济与贸易类、国际经济与贸易、贸易经济、金融学类、金融学、金融工程、保险学、投资学、金融数学、信用管理、经济与金融、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编辑出版学、对外汉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古典文献等。

扩展资料

高中学文科大学可以选很多专业,比如教育学、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教育技术学、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汉语言文学、汉语言、对外汉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古典文献、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金融学类、金融学、金融工程、保险学、投资学、金融数学、信用管理、经济与金融、编辑出版学等。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