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初步认识课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角的初步认识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角的初步认识课件

角的初步认识课件范文1

关键词:教学设计;内容分析;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4-134-01

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新课标中提出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从“立体”到“平面”再到“立体”的过程。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这节课是从图形到角的活动中学习新知,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体会平面图形与简单几何体的关系,初步体会:“角在图形上”。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习更深的几何知识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

在生活中,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所以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教学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多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活动,丰富学生对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结合生活情景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数学交流能力,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是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2)理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今天老师要带着大家到图形王国去看一看(播放课件),说说你都认识谁?这个两条直直的线拉着小圆点的图形就是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新朋友——角。

板书:认识角

二、探究新知

1、认识角

①课件出示:剪刀、钟面等图片,请大家观察一下,找出图中的角。

②说一说:你在生活中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角?

③想一想角是什么样的?

④折角:用圆形纸折一个角,同桌互相展示。

⑤摸一摸说一说,介绍角各部分的名称。

引导用角扎扎手,说说有什么感觉?老师介绍:我们摸的尖尖的地方叫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边叫角的边。

⑥画角:认识了角,我们给角画张像吧。老师示范画角,学生跟着画。

⑦深化认角:出示量角器,找找它上面有角吗?

2、认识角的大小

①老师出示一个活动角,并指导学生做活动角,请学生用手里的活动角尝试变一个比老师手中的角更大的角。

②问:为什么你的角比我的大?从哪里看?

引导:这叫张口,角的大小就是指张口的大小。

③变一个比我的角小的角。

得出:角的大小与张口有关。

④老师出示课件:把角的两边拉长,再变短,让学生观察角的大小变化?最后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3、比较角的大小

①课件出示:两个大小明显的角,说说你是怎样知道大小的?

小结:大小明显的角可以用眼睛观察出。

②出示大小接近的两个角,课件演示重叠比较法。

三、课间休息:学生看着课件做拍手歌:

我是一个小小角,一个顶点两条边。要知我的大与小,只看张口不看边。

四、拓展练习

1、填空。

2、判断下面哪些是角(课件展示)

3、数一数下面的图有几个角:

4、智力大比拚:一个三角形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五、图片欣赏

课件展示生活中一些建筑中美丽的角,比如金字塔、比萨斜塔等。

角的初步认识课件范文2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38~39页例1、例2。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过程与方法

学会画角,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及学生间和谐的合作关系。

【教学重点】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难点】 动手画角。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具:大三角板、圆形纸、多媒体电脑、多媒体课件、活动角。

2.学具: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带孔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大家猜猜是什么?(出示黑色袋子,国旗、红领巾等带角的物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课件出示38页的主题图。

(观看“美丽的校园”图片。突出:门窗上的角、花坛周围的角、操场中场地的角、小朋友做操时上下肢组成的角……)

学生讨论,寻找数学问题。板书课题: 角的初步认识

师提问:找一找这幅图中那里有角?(边说边标出角)

2、找找教室中的角。

小组活动:说说你都找到哪些角?比比哪个小组找的最多。

三、小组互动、合作探究

1、小组派代表把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指角)

2、展示生活中物体的角。

3、建立角的概念。

(1)如果去掉物体的颜色及表面特征,只剩下角。想一想角会是什么样子呢?同桌间再用手比划比划。

(2)教师板书展示学生找到的角。

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学生找出共同点)

它们由什么组成?(尖尖;线)

板书: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4、学生利用手中的工具创造角。

学生创造角后,上讲台展示。(师生评价、生生评价)

5、教师出示活动角,启发学生感知角的大小。

怎样才使角变大,想一想角的大小和谁有关系?

6、自读课本角的画法,自己画角。

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上台画角,也可展示台展示其他学生画的角,师生评价。

四、学习检测、自主探究。

1、课件出示:下面图形哪个是角?

2、课件出示:下面图形中有几个角?

五、小结

角的初步认识课件范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和实践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护人民币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人民币的图案、颜色、字样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进率。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在买东西时,进行的人民币单位换算。

学 具:各种面值人民币的放大纸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指名回答:10个一是( ),2个十是( ),5个十是( ),10个十是( )。

2、课件出示:美元、港币、英镑、日元、人民币

师:世界上有很多种钱,比如美元、港币、英镑、日元,而我们中国的钱叫人民币。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

4、请同学在学习小组中把准备的人民币(硬币: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各一枚,纸币:1角、2角、5角、1元各一张,教师出示2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纸币各一张)分一分(教师及时介绍人民币的质地:硬币、纸币。)

【评析:通过复习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一”、“十”与“百”之间的关系,利用课件、人民币纸样,简单地介绍人民币的知识。在现实的生活情境中导入新课,显得自然、流畅。】

二、探究新知:认识人民币

1、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出示教具: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纸样。学生通过观测初步感知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部分学生已经在生活中获取这一知识,教师让所有学生初步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①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哪些面值的人民币。(学生回答后教师课件出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教师边出示课件边介绍,同时也请学生从学具袋中拿出相应面值的人民币纸样。

②小组活动:进行人民币纸样分类。(让各个小组组长拿出教师预备的硬币和人民币纸样,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分一分,教师参与到学生中,做到对后面的教学心中有数。)

学生汇报“分”的理由和“分”的结果,接着教师引出人民币的单位。(板书:元、角、分)

【评析:通过有趣的课件演示和学生利用学具的动手操作,激发了学生小学的积极性和兴趣,诱发学生探索的热情。】

2、分组讨论。请学生观察人民币纸样,再将知道的、看到的、想到的不同面值人民币的颜色和图案在小组中说说。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生:我们组有几位同学昨天上网查了,现在用的人民币底衬采用了中国著名花卉图案,背面主景图案通过选用有代表性的寓有民族特色的图案,充分表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壮丽的山河,弘扬了中国伟大的民族文化。……)

3、教师顺势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币的教育。

课件出示:把不同面值人民币国徽图案展示。(引导学生爱祖国,爱护人民币。)

4、人民币的识别方法

让学生拿出人民币纸样认一认。

教师点拨:我们一般通过人民币上的数字和字以及图案来判断人民币的面值。人民币的角上都有盲文这是为盲人朋友设计的。

小结:不同面值的人民币的颜色不一样(教师点拨:不同套的人民币的颜色不一样),以现在常用的人民币说说它的图案。有各种人物、山水、国徽,有水印、花印,阴阳互补对印,还有防伪线。

【评析:互相交流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获取了对人民币知识的认识,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教师利用教育资源,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互换人民币

1、学习人民币的进率。

①让学生把准备好的1分硬币,一分一分地数,数出10分来。

10分是几个1角?(生:10个。)10分是多少?(10分是1角)

板书:1角=10分

②让学生把准备好的1角纸币,一角一角地数,数出10角来。

③10角是几个1元?(生:10个。)10角是多少?(10角是1元)

④板书:1元=10角

指明口答:1元=( )角 1元=( )分

2、购物游戏:

课件:小猴来到超市,选中一支自动笔,自动笔的单价:1.60元,小猴拿钱给服务员(看不清楚小猴付钱的人民币面值)

让学生说说小猴怎么付钱。(一种是钱刚好是1.60元,另一种是服务员要找小猴钱的)

【评析: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规律,精心创设了一个购物情境开展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意识。】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新到什么?你能用这些知识干什么?

五、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口答

①1元可以换( )个5角 ② 1元可以换( )个2角

③1元可以换( )个1角 ④ 1角可以换( )个5分

⑤1角可以换( )个2分 ⑥ 1角可以换( )个1分

⑦ 1元可以换( )个1分

2、填空

5元=( )角 7角=( )分 10角=( )元=( )分

六、发展与应用

帮妈妈购物。

【评析:拓宽题的设计很有必要,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也使他们对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充满兴趣和信心。】

【总评: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采用了观测、操作、讨论和交流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认识了人民币,体现了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具体地说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色:

1、合作学习,主动探索,适时进行爱祖国教育。

在认识人民币时,教师让学生在小组中观测人民币,从中发现不同面值人民币的图案和颜色,并能自觉地运用这一知识来认识人民币,并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他们交流中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了学生养成勤动脑、善思考的习惯。

角的初步认识课件范文4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摒弃灌输的方式,努力当好引导者,发挥点拨、启发的作用,引导学生去自主地整理、讨论、探索,主动参与统计知识形成的过程。以此来增强教学实效,发展数学能力。

1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树立自信心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引发联想,唤起原有经验,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进而树立自信心。比如,教学一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统计》相关内容,笔者确定了这样的活动目标:借助有趣的童话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组织学生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讨论等实践活动,初步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促进学生对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的认识。为达此目标,笔者设计了有助于学生经历、体验、探索统计知识的活动。笔者首先创设了一个动物乐园要举行运动会的情境,借此来引入新课。首先运用课件呈现动物乐园要举行运动会的好消息;然后指导学生看看来了哪些动物。笔者先后呈现三批动物,并借助大象伯伯的语言创设问题情境:“报名参加运动会的动物真多哓!弄得我都头疼了――参加哪种项目的运动员最多呢?哪种最少呢?”笔者将大象伯伯遇到的困难抛给了学生:“同学们想不想去帮帮大象伯伯?”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笔者又问学生:“大家有什么办法呢?请好好想一想,同桌在一起商量一下。”一幅幅图文并茂的课件,同时借助大象伯伯的声音把问题提出,将学生引入参与问题解决的情境中,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热情。问题提出来以后,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认识了图计表。有学生提出应该先将动物进行分类,执教者予以肯定,于是将动物分成四类(课件出示);有的提出可以动物进行排队就可以看出动物的多少了,执教者赞许地点头同意,于是就运用课件呈现了动物排好队伍的情境。最后,笔者趁机导入新课:“这一幅图就是统计图,看着这个统计图,大家能不能很快数出这四种动物的只数?谁来说说你会怎么数?”笔者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想法,并根据学生的方法一个一个点击结果。

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创设有效情境,指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来解决问题,探求新知,初步体验到了数据的整理过程,逐步构建了统计的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知识的迁移意识,学生学得兴味盎然,自信心也得到了树立。

2 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丰富体验,培养感悟能力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观察、整理、讨论、交流、合作的时空,让学生手脑并用,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帮助学生领悟数学思想、知识、方法,培养感悟能力。比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把现实生活中的角抽象为空间图形的角,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为突破难点,在活动环节的设计上,笔者通过折角、摸角等动手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体验角的特征。活动中,笔者对学生给予肯定评价,用激励的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你们观察得真仔细!那么,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角’这个朋友到底长得怎么样?”学生大胆地讲述了自己的感受。“那你们会不会把你们认识的这个朋友折出来?”笔者又向学生提出新的要求,学生胸有成竹地说:“能!”于是,笔者要求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圆形纸折出一个角,并且摸一摸,同桌互相说一说,看看自己有没有新的发现。接下来,学生展示并介绍自己所折的角,笔者在黑板上粘贴,在粘贴时故意把角的开口朝不同的方向摆,并且把大小差别较大的角摆在一起,为下一活动做铺垫。“在这个过程中,你们还发现了什么?”笔者想通过这一问题了解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学生盯着黑板进行思考,有的说角的尖尖可以朝着不同的方向,有的说角旋转了一下还是角,有的说角还有大小……学生说完,笔者也将自己折的一个角运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看,再用不同颜色描出角的顶点和边,引导学生一起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角的表示方法和读写法。在反馈环节,学生用短弧线符号标出自己折的角,并命名,再同桌互相介绍自己的角的顶点和边。这一活动使学生获得了成就感,激发了学生介绍作品的积极性与互相评点的热情。

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实践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可以引领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并通过同桌间的合作交流,总结归纳出角的特征,从而获得鲜明、生动而形象的认识,提升感悟能力。

3 营造民主和谐氛围,开展组内交流,促进思维碰撞

角的初步认识课件范文5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经历认识三角形的过程。

2.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会画三角形的高,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特征。

3.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几何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学具、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出课题感知三角形

1.谈话导入。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三角形信息。

3.教师展示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

谈话引出课题:你想学习有关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动手制作三角形,概括三角形定义。

(1)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动手操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个三角形。(制作材料: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2)学生展示交流制作的三角形,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3)观察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相同地方?

(4)认识三角形组成,初步概括三角形定义。

(5)教师出示有关图形,引起学生质疑,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正确概括出三角形定义。

(6)判断练习。

2.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

(1)情境创设。

美丽的南宁邕江上有一座白沙大桥,从侧面看大桥的框架就是一个三角形,工程师想测量大桥从桥顶到桥面的距离,你认为怎样去测量?

(2)课件出示白沙大桥实物图和平面图。

(3)学生在平面图上试画出测量方法。

(4)学生展示并汇报自己的测量方法。

(5)学生阅读课本自学三角形底和高的有关内容。

(6)师生共同学习三角形高的画法。

(7)学生练习画高。

3.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

(1)联系实际生活,为学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做准备。

(2)动手操作学具,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3)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4)学生联系实际,找出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5)欣赏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总结本课内容

角的初步认识课件范文6

1.CAI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1化静为动,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CAI课件具有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图像等直观媒体信息功能同步进行的优点,在同一屏幕上显示相关的文本、图像或动画,这是其他教学媒体无法达到的。特别是在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动与静、整体与部分、分解与组合等方面可以互相转化,生动地再现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使难以察觉的东西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感觉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从而达到突破教学难点和重点的功效。例如,一个抽象的概念,一个复杂的问题,通过课件辅助教学进行图形旋转平移、分割合并以及慢放和分解等,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变隐形为显形,不仅发展了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等能力,而且使抽象思维坡度得到降低,教学难点得到突破。

1.2启迪思维,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思维是认识能力的核心。课堂教学的任务不仅是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知识,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接受抽象概念的能力很差。利用CAI课件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的功能向学生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不仅为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提供了可靠的感性依托,而且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利用CAI课件的动画光点闪烁,闪动红领巾实物上角的形状,紧接着把实物(红领巾)的表象去掉,只剩下图形的轮廓,抽象出几何角。然后闪烁角的顶点和两条直的边,从而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学生接受起来就很容易。

2.制作CAI课件的注意事项

2.1恰选题材,巧用媒体。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要制作成课件,许多知识内容通过投影、幻灯、录音、模型等传统的教学媒体同样能到达良好的效果。一般情况下,应选择抽象的、难以理解的、难以表达的教学内容来制作CAI课件。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用CAI课件演示"圆等分成若干个等腰三角形拼成近似平行四边形"这一抽象的过程,就可以使圆的面积为什么会等于πR?这一枯燥的知识讲解变得生动有趣,不仅大大缩短了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而且使原本很难讲清楚的知识一目了然。将这种题材设计、制作成课件来辅助教学往往效果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