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国的变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国的变化范文1
国庆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日,是中国十三亿人民自己的节日。
56年前,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高高飘扬,沉睡了几千年的中华巨龙,在那天开始苏醒。
从宣布的那一天起,中国从落后一步步变为领航世界的巨头。在这56年里,中国从“拖拉机都需要进口的时代”一步步地发展为领跑世界的上大国家之一。中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中国人任人欺凌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56年后的今天,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高高飘扬,仰望红旗,我们不禁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回想过去,看看今天,想想未来,我们应该多么珍惜着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56岁的中国,我们祝福您!
中国的变化范文2
进几年来,中国飞速发展,我们什么都有,根本没有长辈童年那么苦,经济也很落后。
我们整天生活在高楼大夏上,热了就开空调,饿了就大鱼大肉。晚上,点灯不怕黑,有蚊子就用电蚊香,就连穿的都是名牌衣服,电视想看就看,都是彩屏的,学习累了玩会儿电脑,与同学聊聊天、打打游戏、听听音乐等等……。学习上有不会做的,请叫学习机、点读机。不愁吃、不愁穿,还有吃不完的零食,无悠无虑,根本无法体会什么是饥饿,什么寒冷。
听奶奶说她们的童年是很苦的,她们小时候,连水笔都没有,只能写钢笔,铅笔,有一支英雄牌的钢笔已经是很奢侈的事。
中国的变化范文3
关键词:贸易保护主义非关税壁垒政府作用应对措施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与美日欧贸易摩擦逐渐升级,至使发达国家也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发源地。尤其是近年来,世界经济的持续不景气,加剧了行业间乃至国家和地区间贸易的不平衡,使得新贸易保护主义越来越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一个严重问题。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反倾销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非关税壁垒措施为主要表现形式。
一、贸易保护主义的新手段和新措施
新贸易保护主义又被称为“超贸易保护主义”或“新重商主义”,其理论依据、政策手段、目标对象和实施效果都与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有着显著的区别。发达国家采用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变化和新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第一类:加大使用传统贸易壁垒限制措施的力度。在频繁对我国使用反倾销和保障措施外,欧美等发达国家也开始利用所谓的非市场经济地位、特保条款,以及纺织品出口措施针对我国实施不公平贸易手段。
第二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WTO成员国为保护本国产业和市场,开始由采用传统的关税壁垒转向采用隐蔽性较强的以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等形式为主的非关税贸易壁垒措施。
第三类:频繁使用知识产权保护手段进行贸易保护。知识产权历来是发达国家维护其技术和产业的垄断地位,对发展中国家失压的重要工具。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借助知识产权等法律形式,貌似公正合理,制约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扩大贸易投资活动,由此产生的争端和纠纷也日渐增多。在未来时期,知识产权保护和337调查可能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实施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
第四类:各种贸易手段轮番使用。反倾销手段打的是“价格”牌,特保措施打的是“数量”牌,技术性贸易壁垒打的是“质量”牌。美国、欧盟和日本一直变换手法,对中国实施严厉的贸易保护措施,他们主要用“提高标准”、“增加检验检疫项目”和“技术法规变化”等方法来形成贸易壁垒。同时,绿色贸易壁垒作为新的限制手段,打的是“环保”牌。
二、对中国所应采取的应对策略的一些思考建议
1.市场经济以利益为根本,扩展对外贸易有相应的策略。一些专家学者撰文立著,从古典政治学先驱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论到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从维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到赫克歇尔-俄林定理,引经据典的论证西方经济学中的市场经济是自由的市场经济,国际贸易是自由贸易,但美国和欧盟对中国纺织品设限,却不符合市场经济和国际贸易理论。一些专家学者开始责问美国和欧盟:“200年前欧洲人就开始向全世界推销他们的自由贸易政策,今天,当中国工人生产的价廉物美的纺织品运往他们的市场时,为什么这些自由贸易的鼻祖们摇头说‘NO’呢?”在这里,我们不能忘了一个最本质的问题,市场竞争的本质是资本竞争。国际贸易的实践和马克思的理论揭示告诉我们,西方市场经济理论在本质上是为资本服务的,认“利”不认“理”,市场经济以利益为根本,自由贸易理论是为资本谋取最大利益服务的,有利可图就讲“自由”,无利可图就不给你“自由”。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对美国和欧盟在对外贸易的不合理设限时,既要据理力争,又要从最坏处考虑,善于在“不自由”、“不合理”的处境中扩展对外贸易,要有相应的策略。
2.在应对中美和中欧纺织品贸易中,各级政府必须负担起引导、调控、保护和管理市场经济的重要职责。其实,世界上任何市场经济都不是完全自由的。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只是西方经济学的一种假设。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正确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不要被其中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自己都不相信、不去付诸实践的不科学理论观点所误导。我国还是一个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大国,生产力水平低、结构性矛盾突出和发展不足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迫切需要各级政府强化经济调节职能、市场监管职能、社会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充分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不能该管的也不去管。 3.继续完善有关立法,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为企业应对国内外经济事务提供有效服务。随着开放的扩大和加深,企业与国际经济事务的联系和来往更加密切,各种法律和社会服务需求也愈来愈多。仅就应对国际贸易纠纷,就不仅仅是要求有法律服务,帮助打官司。实际上需要一系列社会服务,才有条件应对各种名目的贸易纠纷。
4.实现出口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提升出口商品结构层次,实现结构升级,错位发展。目前,我国货物贸易出口的层次比较低,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所占比重不高。我国出口的55%以上是以加工贸易的方式实现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85%以上是由外资完成的。服务贸易发展出口严重滞后。服务贸易出口占我国贸易总额的10%,明显低与世界20%左右的平均水平。客观的市场容量也要求必需转变转变增长方式。在实现出口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的过程当中,我们要掌握和利用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规律,一方面稳定或延续中低端产品或生产环节的比较优势,保持出口贸易的数量增长;另一方面又要创造和积累中高端产品或生产环节的比较优势,扩大产品出口,达到改善贸易结构,提高贸易质量的目的。
中国的变化范文4
“欢迎光临!里边请!”在一家7-11(7-Eleven)便利店(也称为C-Store)工作的15名员工中的一人喊道。这个穿着以这个连锁店标志中的红色、绿色和橙色条纹装饰的上衣的年轻人,被派往上海郊区一个商业同区中一间130平方米的门店接受客户服务细节培训,在总部设在台湾的统一超商股份有限公司(President Chain StoreCarporafion)的战略中,客户服务细节是在中国拥挤的便利店市场夺取更多立足点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个特殊的门店是公司在上海的旗舰店,同时承担着员工培训场地的功能,统一超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苏嘉麒(Jackiesu)谈到,该公司从7-11中国(7-ElevenChina)获得了在这个城市运营7-11便利店的授权。“我们在祖国大陆面临的最困难工作,就是培训员工如何迎接顾客。这是我们在台湾无需任何培训的环节……我们认为,迎接顾客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他说,“但是,在这里,人们没有这个习惯。”苏嘉麒于1992年在自己的出生地中国台湾加盟统一超商股份有限公司,他确信,热情迎客的气氛,再加上高质量的商品,很快就会帮助7-11击退上海市场激烈竞争的威胁。
便利店已经成为以中国日益富裕的年轻人为导向的消费者文化的一大特色,同时,从塞满软饮料和小吃、只开一个窗口的夫妻店,到利用精良的分析系统让其货架摆满各种食品的现代化食品供应商,中国街头的便利店包罗万象。咨询顾问机构通亚公司(Access Asia)根据来自中国连锁经营协会(China Chain Store and FranchiseAssociation)的数据估算,中国38万家农村和城市便利店的年度总收入达到T4250亿元(合620亿美元)。
上海一路领先,有大约5000家门店为2000万居民提供服务。在这个城市中,一个街区拥有多达三家便利店并不少见,有时候,便利店比邻而居。当地的连锁店包括好德(All Days)、可的、快客(Ouick)和良友(Buddys)。联华集团所有的快客便利店规模最大,拥有1300家门店,在上海便利店的全部销售收入中占有25%的份额。“从商店的数量来看,快客充分利用自己与当地政府的联系和关系,已经成为本土企业中的老大。”总部设在伦敦的行业信息提供商星球零售(Planet Retail)的零售分析师邱玉君(音)谈到。
但是,快客也面临着亚洲其他强大竞争对手的威胁,特别是全家(Family Mart),这个企业已经引起了7-11的警惕。现在,两个公司的高管团队都在充分利用在其他海外市场修炼的专业能力来发展业务,而这些专业能力有可能成为上海便利店行业的王牌。
全家在上海居于领先地位,2004年,该公司首家便利店开张,现在已拥有400家门店。全家之所以选择上海启动自己的战略有几个理由:“这个城市在中国拥有最强的购买力,同时,和北京比起来,因为它有很多小巷和小路,所以,上海还是个必须步行的城市。”全家副总裁原田满义(Mitsuyoshi Harada)说。与北京更宽阔的大道以及出行更依赖私家车的状况比较起来,上海受欧洲影响的城市布局,使购物者更容易顺路在便利店迅速完成购物过程。此外,上海人口密集度很高,并拥有生气勃勃的购物文化。
与此同时,在中国内地赢取市场份额的早期尝试彻底失败之后,最近,日本的7-11将其在上海的全部特许经营权转让给了中国台湾最大的食品集团统一企业(Uni-President Group)的子公司统一超商股份有限公司。这家日本企业在中国的战略最初聚焦于北京,现在在北京拥有92家门店,在附近的天津开设了两家门店。然而,7-11在上海的业务自2009年启动之后也正在赶上来,现已拥有54家门店。
发现一种新的模式
上海便利店的强大竞争者来自取道中国台湾的日本并不是巧合,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日本的便利店已经在台湾建立起令人敬畏的业务,而台湾与中国内地在文化和语言上则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复制台湾的战略是很有道理的。“两个公司都看到了中国内地的巨大机会和宝藏。”原田满义说。
但是,开掘这个宝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与日本和中国台湾相对较小的同质化市场不同的是,中国内地是个巨大的市场,各个城市消费者的口味和购物模式千差万别。“将在日本采用的商业模式带到中国内地来的方式是行不通的。”原田满义说,两年前来到上海之前,他在东京的全家总部担纲海外事业部领导职务。“你必须为中国内地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和口味开发一种商业模式。”
尽管上海的和消费者的变化无常让经营困难重重,不过,对外国便利店来说,最大的挑战则在于聘用和培训员工。目前,劳动力市场是个“买方”市场,对中国日益增加的大批大学毕业生而言,工作机会稀缺。苏嘉麒说:“我们只聘用大学毕业生和大专毕业生,而当地的商店则聘用年长的妇女。我们有些商店的经理曾在美国、欧洲和日本求学。”
但是,7-11和全家这样的企业能摆脱依然由国有企业统御的零售文化的残余影响吗?从很大程度上说,上海本土的零售商依然保留着源自此前数十年短缺和配给时代的商业文化,那时候,店主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拥有重要的影响。当时,消费者服务只是旁枝末节,甚至根本就谈不上。
而7-11和全家等企业在培训员工如何对待消费者方面则投入巨大。“从说‘感谢光临我们商店’,到不要把商品扔给顾客,我们必须要教会员工基本的礼貌。”原田满义在全家的当地合作伙伴、台湾的食品公司顶新国际集团(Ting Hsin Group)设在上海市中心的办事处说。
此外,当地的商店倾向于供应低质量的产品,提供的选择也很少,而它们的这个缺陷则成了外资所有和管理的公司可以利用的优势,邱玉君介绍说,一家当地便利店的日销售额一般介于3000元到4000元之间,大约相当于全家和另一个外资连锁店竞争对手罗森便利店(Lawgon)一半的水平。
1996年,日本第二大便利连锁店罗森与当地零售商华联集团组建了一个合资企业,但是,几年之后,作为拥有70%股份的大股东,罗森减持了股份。原田满义说,中国政府进行了允许授权经营的改革之后,公司在2004年开始出现问题。“他们有能力增加商店的数量和销售额,但是,他们丧失了良好的服务和质量。”在这个合资企业中,作为大股东的华联现持有51%的股份,并对上海的罗森拥有管理控制权。目前,在上海的325家罗森门店中,大约70%是授权经营而
不是直接管理的。
全家的动作则更为谨慎,尽管它在其他市场很熟悉授权经营模式一在中国台湾,在所有连锁店中,授权经营的商店占85%,在日本则占90%。“我们不会以降低我们商店的服务和普遍质量为代价来扩张的。”原田满义说。不过,他坦承:“如果你想在中国内地成为位居第一的便利店,你就必须成功进行授权经营。最困难的工作是管理它们。”现在,全家在上海的便利店有大约40%是授权经营的。
通过统一超商股份有限公司,7-11准备到今年年底将其在上海的门店数量增加到150个,到2012年年底增加到300个。虽然对扩展充满渴望,不过,公司同样也对基于授权的业务运营所面临的挑战感到担心。“我很清楚,如果我们快速扩大授权,我们公司就可以挣到大笔的授权费用。但是,我们还没有做好在上海开始授权经营的准备。”苏嘉麒说。
不过,苏嘉麒也谈到,作为小规模试验,7-11会让公司的一些员工成为特许经营人。但是,这个过渡过程将会是个谨慎的步骤。“在启动授权经营之后,要想保持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产品质量,你必须要有严密的控制措施和详尽的协议,以便让特许经营人信守规则,并允许我们继续实施监督。”他说。
与台湾的联系
就像服务业的其他领域一样,在中国运营的外国便利店,同样也从他们的台湾子公司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原田满义将全家业务的兴旺归功于他们的台湾员工归功于他们自如应对中国文化和英语文化的能力以及他们在台湾取得的成功。7-11是中国台湾最大的便利连锁店,拥有4800家门店和30年的经验,公司将其14位台湾员工引入了上海。其中,有7人是公司的最佳经理。“这些台湾商店经理与上海当地商店的员工和经理并肩而立,通过展示所有的细节一从如何迎接顾客,到如何保持存货一来培训他们。”苏嘉麒说。
或许,从与台湾的联系中获得的最强大优势,就是食品公司带给零售商店的关系了。供应商就是它们的生命线。举例来说,全家的合作伙伴顶新国际集团就拥有著名的方便面和饮料品牌康师傅。“对全家在中国台湾和中国内地的成功而言,顶新国际集团的作用非常重要,因为该公司能帮助我们找到供应品,而且是便利店的现成供应链。”星球零售的分析师邱玉君说。台湾全家是公司的少数股东,在人力资源方面为公司提供帮助。小股东、在中国拥有广泛联系的日本贸易公司伊藤忠商事(Itochu)帮助公司配送和供应速成食品。
同样,7-11在上海仰赖统一企业,该公司在中国内地拥有24家饮料和方便面工厂,并拥有另外10家食品厂。(统一超商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还经营星巴克咖啡(Starbucks)和美仕唐纳滋店(Mister Donut)。)
7-11和全家有30%以上的收入来自“中食”(Nakashoku),也就是盒装午餐,制作优质的午餐并能及时供应是至关重要的一封白领来说,便利店的午餐已经成了主要选择,他们想吃到不太贵,而且质量比骑自行车贩卖的午饭更好的午餐。
苏嘉麒说,尽管有这些相似性,不过7-11在上海的战略与其竞争对手依然有着显著的不同。7-11每间商店的面积至少有120平方米,是当地其他便利店的大约两倍(全家的商店面积大约为100平方米)。商店的正面至少有8米宽,从街上看上去,商店既明亮又宽敞。苏嘉麒认为,谨慎选择地点和布局与优质产品的组合,对商店的销售额同样很重要。“我们商店的日销售额是全家的两倍,是罗森店的2.5倍,是当地连锁便利店的3倍。”苏嘉麒说。
为应对全家颇受欢迎的“关东煮”(Oden)――日本风味的煮制鱼丸串――7-11也提供由店内厨师准备的热餐。上海的所有7-11店均设有名为“城市咖啡”(cityCafa)的咖啡店,这个从台湾移植过来的服务提供外卖咖啡和茶饮,价格为星巴克价格的一半。全家也有一些类似的店面。
苏嘉麒的近期目标是到2012年实现盈利。在更长的时期里,统一超商股份有限公司希望围绕上海进一步扩张。它在上海地区运营7-11便利店,而香港的7-11便利店则是由香港牛奶公司(Dairy Farm)运营的,目前,该公司在香港拥有大约950家门店,在澳门和广州分别拥有40家和116家商店。10月,7-11日本宣布将建立一个独资公司――7-11成都公司,并计划于春季在这个西部城市开设门店。
同样,全家也准备在中国扩张。不过,原田满义说,公司尚没有确定扩张战略。东京总部的总裁Junji Ueda曾说过,全家的目标是到2015年拥有4500家门店,到2019年门店的数量达到两万家。现在,该公司在上海拥有400家门店,在苏州和广州分别拥有31家和80家门店。“有很多城市我们都想进,但是,我们还没有确定进入什么地方。”原田满义说。
中国的变化范文5
关键词:后工业化时代;产业平均利润率;产业变动规律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4-0182-03
一、关于中国后工业化时代特征的基本判断
中国三十二年的改革开放,从改革的方向及目标看,是着眼于经济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从改革的实际推进看,更多的是着眼于并将精力用在“补工业化的课”,从而实现了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在后工业化时代,工业发展及经济运行表现出许多与“补工业化的课”完全不同的新特征。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些影响产业升级与企业转型的后工业化时代特征。
1.“中国工业产品制造”的国际竞争优势已经基本丧失。中国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农村过剩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低工资及中国加入WTO,为“中国工业产品制造”创造了近十年的国际竞争优势。但是,随着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改革的加速、劳动力工资增长要求的趋强及碳减排的全球共同行动,“中国工业产品制造”的国际竞争优势越来越弱。目前,国内部分学者、官员、企业家认为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忽略了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与“中国工业产品制造”的国际竞争优势弱化相互叠加的作用。基本可以判断,未来十年,中国的工业产品出口要恢复到1998―2008年的增长态势已经几乎没有可能,“两头在外而过程在内的中国工业产品制造”的黄金时期已经过去。
2.劳动用工的低工资时代宣告结束。“中国工业产品制造”的最大优势是劳动用工的低工资与员工劳动的超负荷。无论是国内消费拉动的政策导向,还是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与更有尊严的社会发展目标,都要求大幅度提高员工工资。必须看到,劳动与资本的博弈在中国目前主要表现为提高员工工资的经济诉求。无论是从中国目前的物价水平看,还是城市的综合生活成本看,都要求大幅度提高员工特别是产业工人的工资。应该通过《劳动基准法》、《工资标准条例》的法律出台及实施,强制大幅度提高就业者工资,争取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员工特别是产业工人工资增长3~5倍。如到 2020年基本实现一个农民工的初次就业月工资能够达到4 500元人民币左右,一个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月工资达到6 000元人民币左右。基本可以判断,未来十年,中国将进入工资增幅较快的阶段,中国的高工资时代已经到来。
3.产业平均利润率时代已经正式开始。在中国GDP已达33.5万亿元人民币的条件下,不同产业及不同行业之间的投资回报率会日渐趋于平均,产业平均利润率越来越大。随着产业平均利润率作用的充分发挥,资本在不同行业之间的流动会越来越快,不同产业及不同行业之间依赖性及相互支持性也会越来越大。产业平均利润率规律要求产业之间、同一大产业的各细分子产业之间能够相互支持。与此相适应,企业之间不再是纯粹的完全竞争关系,更强调企业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基本可以判断,未来十年,中国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之间的利润率差别会逐渐缩小,全社会的产业平均投资回报率会略有提高。
二、目前中国产业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与特征
1.从资源禀赋条件看,缺乏领先技术及丰富自然资源。中国的产业技术水平落后于美国、日本、西欧诸国等,又缺乏像俄罗斯那样丰富的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是劳动力。
2.从产业分工看,是代工或“打工”经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凭借丰富的低成本劳动力等条件,更积极参与了全球产业分工,吸引大量外资,或承接产业转移,但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
3.从服务需求对象看,是出口导向。这不仅是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结果,在相当程度上,也是受了重商主义,和凯恩斯短期需求管理思想的影响,在多年来内需不足的情况下,出口增长被当做是保持经济高增长的重要途径。结果是社会总产出中,用于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近年仅货物出口就超过GDP的1/3。
4.从产业构成看,制造业比重高。制造业约占中国GDP的1/3,这和中国还处于工业化过程中有关,也和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多处于制造环节有关。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一个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有些人称其为“世界工厂”。但制造业属于高自然资源消耗、污染排放等也相对高的产业,给中国资源环境带来很大压力。如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耗国,淮河、太湖等污染情况严重。中国在为世界提供低价产品,但同时承受来自世界多方面的关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引起全球温室效应等方面的责难。
5.从竞争战略或优势看,偏重于低成本。但低成本通常也意味着更低的价格,中国制造的产品通常价格相对低廉。在一些国家,中国也常被一些人与廉价联系起来。有关中国的出口倾销,贸易争端不断。而这种低成本,常以生态环境、劳工权益、土地等为代价。
这种产业成长方式,在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早期历史阶段,有其积极意义和合理的一面。如改革开放初期,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缺乏快速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等。利用国外的资本和市场,从低端起步,可以帮助中国更快速积累资本、技术能力和人才储备,乃至培育市场。但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到本世纪中叶的三十至五十年的新历史阶段,国内外条件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中国产业成长方式提出新的要求。
三、后工业化时展过程中的产业变动规律
1.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表现出的长期特征,是私人部门服务业更快速发展,即经济的“软”化。如美国私人部门总产出占GDP比重保持在87.5%左右,其中,产品生产业(包括农业、采掘、建筑和制造业)比重从1947年的39.8%下降为2008年的19.5%,这主要是由于农业和制造业的比重下降;而服务业整体比重则由47.8%上升为68.1%。这种产业结构变动趋势,是从工业化中期向后工业化演变的典型规律,与人们需要的层次提高相适应。表现在微观企业层次上,除了体现为各种服务业企业的发展,还体现为制造企业的服务企业化,这是整个国际趋势特征。对制造业企业来说,服务也比以前远为重要,传统制造企业重视提升服务,向服务企业转变拓展。例如,IBM自20世纪90年代的转型,从硬件制造转为提供服务,提供完整解决方案,成为服务商。
2.伴随着产业服务化发展的,是产业的知识化,体现为基于知识的产业成长。具体表现为产品生产制造业的知识技术含量提高及基于知识的服务产业的成长。美国是知识经济的典型代表,以其四大服务产业的发展为例。金融和保险业,包括联邦储备银行、信用中介机构及相关活动、证券、投资、保险、基金等等,在GDP中比重上升最多,由1947年的2.3%上升为2008年的10.3%,是仅次于房地产的第二大服务行业。专业科技服务业,包括法律服务、计算机系统设计及相关服务和其他专业及科技服务等,也成长迅速。比重由1.5%上升为7%,已是第三大服务行业。健康及社会救助产业也稳步增长,2008年比重上升为9.8%,成为第四大服务行业。信息业,包括软件在内的出版业、动画及记录、信息和数据处理服务,比重也显著提高,由2.5%上升为4.5%。这些都是美国如今在整个经济中比重较高的几个服务产业,也是增幅较大的产业,它们无一例外,都是知识密集型的。产业知识化,与产品服务变得越来越复杂有关,提供它们需要更多的知识。
3.与产业的知识化密切相关的,是产业的信息化。不仅表现为信息技术产业(ICT)的发展,包括计算机和电子产品制造、出版业(包括软件)、信息和数据处理服务、计算机系统设计和相关服务等。1995年后,ICT产业在美国已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比重超过3.4%。还表现为ICT对其他产业部门的渗透与深远影响。
4.除金融等四大知识型服务和IT产业成长外,其他产业也在发展。如美国经济体系中,房地产和租赁业还是第一大服务产业,2008年,它和金融业合计在经济中比重达到26.9%。教育、娱乐、休闲等产业也在协同发展,虽然其比重可能不是很高。此外,即使发展到后工业化阶段,一些传统的产业,依然有相当高的比重。如在当前美国经济的产业构成中,制造业达11.7%,批发和零售也分别达到5.8%和6.4%。产业的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要以农业和制造业等传统产业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只是由于知识型服务产业成长得更快,致使它们的比重可能会下降。
四、后工业化时代中国需要的产业支撑
1.环境等约束加强,低成本基础难以存在。现代化不仅意味经济发展,也意味着对自然环境和职工权益的保护。随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人们环境与自身权益意识的加强,环境保护、土地合理利用、职工合法权益等约束增强,传统的在一定程度上以环境等为代价的低成本基础将难以存在。此外,面对非洲、越南等新兴低成本国家竞争,中国原有的低成本优势也逐步丧失。
2.实现长期稳定发展,需要重构相对完备的服务国内需求的产业体系。基于出口拉动的增长方式,特别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是不可持续的。其可能造成的问题,早已被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所阐述。不仅会带来国际收支不平衡,外汇储备的不合理增加,存在可能的大量汇兑损失,也使中国经济更容易受外部的冲击,如此次美国次债危机,导致美国需求减少等对中国实体经济不可避免的影响。许多外向型企业倒闭,传统的制造出口带动的高增长方式遭遇困境,是中国当前产业结构特征下,对出口过分依赖不可避免的结果。同样是大国的美国和日本,其产业体系外贸依存度要低得多。
3.告别低端的“打工经济”产业成长方式,迎接世界经济多极化机遇与挑战。美国此次次债危机,可以说标志着世界经济多极化时代的到来。世界都在发展,在未来由美国、日本、欧洲、中国、印度、拉美和非洲等所形成的多极化世界经济体系中,中国需要占有有利位置。中国作为一个庞大的快速成长的经济体,需要从起步时的一个追随者,紧盯美国,逐步完成向领导者之一角色的转变。这种转变,是不可能建立在“打工经济”产业基础上的。发达与现代化,要以经济为基础,要求高的生产力和收入水平,而打工常意味着低收入,中国不可能在低收入条件下实现现代化和成为发达国家。
4.三十余年的发展积累,为后工业化时代产业可持续成长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有相当的资本、技术、人才、管理、市场等方面的积累,可以降低对海外资本和市场的依赖。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企业家和企业的成长,积累的人力资本和技术储备,已经为改变产业发展方式,为产业转型升级创造了条件。
五、支撑中国后工业化时代经济发展的产业领域
1.四大知识型服务产业。较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可持续长期高增长,更需要依赖于“软”的服务业部门发展与成长,特别是基于知识的现代服务业的成长。借鉴国际向后工业化阶段发展的产业变化规律,中国的具有高成长潜力产业,至少包括以下四大部门。它们将会是未来成长性较高且较大的几个服务产业,当然,这些产业部门还可以进一步细分。
金融业。金融活动对经济增长作用向来很重要,且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其重要性会进一步加强。从微观基础看,人们变得更富有时,所拥有的金钱除了一部分用于当期消费,其他部分或是用于储蓄供以后消费、或是用于保险应对不确定性、或是用于投资获取收益,而后三者都是与金融有关的活动。从个体发展角度看,也分为三类,一是雇员,或者说是打工者;二是自己创业的企业家;三是投资人,他们并不自己创办管理企业,而是投资于或并购好的企业。随着经济发展,经常会出现打工者自己创业从而拥有企业,进而从事投资并购活动,金融性活动随之增多。因此,金融业发展,是个必然趋势。
专业和科技服务业。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复杂,技术和专业知识含量提高,即使是传统的玩具制造,也是融合了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元素。比如,一些玩具宠物利用IT和材料技术,能够感知气温的变化并表现出冷暖的反应,听懂主人的一些话,实现和人的互动。与产品服务复杂性提高相应的,是分工与专业化程度的加深、对知识含量要求的提高。这客观要求专业性和科技服务业的发展。
健康及社会救助业。在人们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对健康与娱乐等需求会逐步上升为主要需求。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除了会更重视关注自身的健康与成长,还会关注他人和社会,注重人文关怀,体现以人为本。这在产业上,就会表现为健康与社会救助服务业的发展。
信息业。这里的信息业是广义的信息业,不仅包括出版业和音像等,还包括与之交叉的ICT产业。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大趋势下,知识和信息,不仅是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产品,而且成为和资本、劳动力和土地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生产要素。虽然整个ICT产业在经济中比重并不是很高,但它常以资本品的形态投入其他产业领域的再生产环节,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极大提高其他部门的生产率。
2.其他产业部门。除了四大知识型服务产业外,还有其他许多产业部门,如企业管理咨询、教育、艺术、娱乐、休闲、住宿和餐饮等等。尽管这些产业比重可能不如金融业等那样高,但其绝对规模也可以很大,如2008年,教育服务虽然在美国经济中比重不足1%,但有1 289亿美元的庞大规模。在中国新的历史阶段,特别在近期,传统产业部门也还是重要的。如减少对制造业的依赖,并不是说它不再重要,它和农业一样还会是中国最重要的产业部门之一。但它也不应再是简单的低成本制造,而是服务国内外市场,产品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需要更高的技术含量,低能耗、物耗和污染排放。制造企业需要提供更好的服务,并建立自己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实现了这一点,中国制造业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在后工业化时代,特别在近期,与农业和制造业等产品生产的重要性相应,批发、零售和运输仓储等与交易活动有关的流通产业领域还会很重要。房地产和租赁业,主要是房地产,已是中国最重要的服务产业部门之一。中国新增的人口依然会对住房有很大需求,还需要房地产的长期发展。但美国的此次次债危机,让我们看到房地产业泡沫破裂对经济的杀伤力,提醒我们过度依赖房地产业可能带来的问题。因此,在后工业化时代,房地产会是中国最重要的产业部门之一,但夸大其支柱产业的重要性是危险的,需要与其他产业部门平衡协调发展。
总之,在后工业化时代,中国纺织、钢铁等产业遭遇困难,不全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结果,也是中国宏观产业结构需要调整的表现。适应中国未来发展要求,需要重视发展的产业远远不只是这些传统的产业部门,诸多其他的如金融、专业科技服务、健康服务、信息业等基于知识的产业至少同样重要。它们也将支撑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宏观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金碚.竞争力经济学[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2] 俞国琴.中国地区产业转移[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3] 陈建军.产业区域转移与东扩西进战略[M].北京:中华书局,2002.
中国的变化范文6
[关键词]中国语言;传统文化;个性;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6-0298-01
社会正在进入一个充满了鲜活力量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推动这一发展趋势的不是土地资源、金钱利益,而是丰富、有内涵的文化知识力量,或者可以更为直白的描述为是人类自身,也就是人类的智慧在推动者知识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个性通常是用于形容人类的词语,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则是将文化这一概念拟人化了,此处的个性则是指我国语言文化、民族风情、地域习惯等多种,作为独立存在的一种表现形式,并区别于其他国家,甚至于在国内不同民族、地区之间也会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个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核心。创新是指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创造更新,根据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文化知识也一定要随之有着相应的改变,并且出现一些原来不存在的概念和新事物,新的思想的形成,使旧的事物增加了新的机制、旧的理念孕育出新的生理。个性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个性的突出表现,我国传统文化具有崇尚个性,追求创新的品格,才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历久弥新、深厚渊博。
1. 中国传统文化的个性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将我国从古至今的一些生活方式、精神层次事物等都详细的传承下来,然而中国是一个文明大国,广袤的土地和大量的人口,由于地域、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不同,使得人们的实际生活、实践方式、内容和层次也都各不相同。
1.1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纵观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国人民从古至今就是一个不肯屈服的民族,在面对艰难困苦的时候总是不断地 与邪恶力量斗争,引用《易传》中的名言,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逆境中成长,在困境中崛起,不屈不挠抗争到底。另有自尊和自立的人格品质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个性品德,比如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广为流传的一种高尚品格的阐述,对历代后世的人们在人格的追求上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影响,为后世敲响了惊醒的钟声,在不断的发展传承中,成为了人们积极奋进、坚持不懈的精神力量源泉,同时促进了社会文明的快速发展。
1.2 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在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孔子的"诗可心怨"、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体现出那一时代人们所具有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深刻的忧患意识。
1.3 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
厚德载物是我国经久不息的文化特色,这一个性概念的早在战国时期就有所体现,齐桓公开创的稷下学宫,一时融合了诸家学派,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而百家争鸣这一文化现象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强大包容性的体现。普遍的概念下认为我国传统文化在汉武帝时期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导地位的,但事实上是儒与道两种学派风格相辅相成的局面,这一现象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兼容性的表现,也就是我国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包容万物特性。
1.4 以德化人的高尚风范
孔子以礼释仁,即是一种以德化人的风范,仁与礼是相互制约、相互统一的;孔子概念下的德有两种释义,一是指统治阶级的统帅之德,二是指感化之德即伦理之德;这样的崇德思想不断发展和泛化,并在家庭伦理中得到完全的体现。
1.5 和谐持中的思想境界
和谐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相处最为理想的一种境界,认为每一个事物都应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自然地发展。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所讲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重点侧重于修身、齐家,而佛教、道家则更注重治国、平天下的和谐目标;道家思想提出的"道法自然"对现今绿色环保的概念有着很大的积极影响。
2.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
2.1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创新精神
我国古代文学、宗教、伦理学、建筑、医学等多方面的文化知识,不管是在思想理念还是在具体的内涵上都是具有一定的动态变化;受到影响较大的为“三教”和“九流”,其中“三教”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延伸有着尤为重要的影响,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发展变化,孔子的儒学到程朱的理学、陆王的心学,都有着非常明显的变化。佛教是属于外来文化,但传入中国后受到“中国化”的影响,在中国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并长期扎根于中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历经了几千年的沧桑变革,不断进步、创新才得以发展。
2.2 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
在现有的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创新,目前国际化的发展使得各国大门敞开,利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多方面机遇,挖掘探索出更有意义的古典文化,投入一定的精力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使得我过的古典文化可以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比如“女子十二乐坊”这一乐队的音乐表现形式,一般都是将我国传统的古典乐器与现代流行音乐的一些元素相结合,同时融入一些国外的音乐特色,使得古典音乐的演奏给人耳目一新的视听感受;当古典成为一种时尚,表明我们在保留传统文化的精品特色同时,善于汲取其他来源的优点来充实自身文化表现形式,这是一种非常难能可贵的创新思路;沿用这一思路,将我国传统文化概念下的建筑风格、民俗风情、传统习俗等借助一些景区、创意园等公共场所或平台展现出来,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也是个性与创新融为一体的表现形式。
2.3 对传统文化的形式进行创新
我国文化形式最为经典的就是古典诗词歌赋,在传统文化创新这一概念领域下,将吟诵古典诗词的形式延伸转换成为歌唱诗词歌赋,比如较为经典广为传唱的有《水调歌头》、《虞美人》、《清平调》等;形式上的创新改变可以为一些对古典文学、传统文化没有太多热情的人带来一定的熏陶,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3. 结束语:
中国传统文化并不仅具有丰富的人文个性,还有一定的创新精神,从古至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文化精神层次的创新与改革一直没有间断过。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个性,比如传统的民俗风情、节日、生活习惯等,沿用至今保存完好,在社会的大环境下根据时代特征推陈出新,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学说、思想、发明创造,即便是到了现代,传统文化中的个性与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是可以并存的;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化传承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在现有的文化背景下,保证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个性,同时不断创新,使传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熠熠夺目。
参考文献
[1] 李碧红.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艺术中的创新表达[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5,(3):17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