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音合成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音合成技术范文1
1、引言
语音合成技术使人们只要通过“听”就可以听懂、了解信息的内容,该技术的应用可以描述为将计算机产生的或者外部其他设备输入的文字信息,按语音处理设定好的的规则转换成语音信号输出,这就会使文本文件内容、手机短信内容、WORD文件内容等文字信息,能通过计算机流畅顺利地读出文字信息。这种将文字转换成语音的高新技术称之为文字语音转换技术,简称TTS (Text to Speech) 技术。
2、语音合成技术方法研究
录音编辑法、波形合成法、参数合成法和规则合成法,这四种研究方法是研究语音合成技术的主要方法,当然还有其他方法,我们这里不做介绍。
1)录音编辑法。此方法是将人的语音通过某种媒介录制下来,再适当地把这些录制下来的语音连接起来,编辑成所需文字,缺点是在计算机内对此却不作任何压缩及其他技术处理,而是直接将其输出,此法需要大容量存储器。
2)波形合成法我们这里介绍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波形编辑合成,目前很多专用的语音合成器基本上是采用这种方法,其原理是选取语音库采取的自然语言的合成单元波形后,对这些波形进行编辑拼接,最后输出,简单的讲是把波形编辑技术用于语音合成。这种方法比较常见,比如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有自动报时装置、公交车语音报站等。
另一种是波形编码合成,此方法是直接将要合成的语音发音波形进行存储或进行波形编码压缩技术处理,然后进行存储,当合成重放时再译码组合输出语音,这种方法类似于语音编码中的波形编解码方法,。但是此方法在技术上还需进一步升级,这种语音合成器只是语音存储和重放的器件。
3)专家早期的研究主要是采用参数合成法,这种运行方式比较复杂,下面我们主要介绍发音器官参数合成、共振峰合成、LPC合成等几种方法。
发音器官参数合成应计算出语音的声波,如何得到语音的声波,应首先通过定义唇、舌、声带的相关参数,再由这些参数估计声道截面积函数,进而获取语音声波。这种合成方法具有我们希望得到的优点,即它直接模拟人的发音过程,可以产生接近人发声的语音,但是,目前要准确测定出这些参数还缺少行之有效的手段,因为每个人的发音生理过程比较复杂,因此,大家普遍认为发音器官参数合成技术研究还不够成熟,走出实验室研究还需一段时间。共振峰合成把人的声道看作成谐振腔,腔体的谐振特性决定所发出语音信号的频谱特性,它是对声源—声道模型的模拟,我们称之为共振峰特性。我们可以通过修改振峰合成参数获得不同特性的语音。也能以较低的代价产生具有高可懂度的合成语音,但是前提是振峰合成的参数设置合理。后来又产生了基于LPC、lSP等声学参数的合成系统。在众多合成系统中LPC是一线性预测编码法。它采用10~25ms为一帧对语音波形进行采样,各帧的参数是时变的,在一帧内则为一线性时不变系统。在存储器中存入各帧的参数,参数获取方法为在帧中抽取原始语音的音调周期、清音、浊音若干个基于最小二乘的预测系数,在合成时以这些参数综合语音。LPC法系用3~7 位对所获取参数进行编码处理,在数值间可以自动插补运算,因此次方法合成的语音音质柔、动听[1]。
4)规则合成法。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基音同步叠加(PSOLA)方法问世,大大提高了基于时域波形拼接方法合成的语音的音色和自然度,该基于PSOLA方法的合成器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实时实现等优点,此方法的提出标志着语言合成技术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引起了科学界的轰动,具有宽广的商用价值。
PSOLA技术的原理特点是,要想使拼接单元的韵律特征符合上下文的要求,同时又能使合成波形保持了原发音的主要音段特征,需要根据上下文的要求,用PSOLA算法调整拼接单元的韵律特征,如基频、音长、音强等,最后再对语音波形片断进行拼接,从而获得具有很高清晰度和自然度的语音。随着人们对语音合成的自然度和音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研究一种具有音质好,对时长和声调适应性强,可以灵活调节韵律参数的语音合成方法被人们又一次的提上来研究日程,于是一种基于LMA (对数振幅近似)声道模型的语音合成方法被提出来了,从技术上讲这种新方法克服了PSOLA算法难以处理协同发音的缺陷和韵律参数调整能力较弱的缺点,而且这种新的语音合成方式具有比PSOLA技术更高的合成音质[2]。解决了PSOLA算法难以解决的问题,综上所述,计算机语音合成方式有很多种,科学家们从软件和硬件的各方面对比进行了研究, 发现人们可以按不同的使用情况、不同的使用目的选择适合各自需求的的语音合成方法。
3、语音合成未来研究方向
目前语音合成的发展方向及研究热点主要涉及以下几方向,它们是:
1)不同语音风格的语音技术合成。一种发展方向是合成具有独特特征的语音,比如某个名人的语音。另一个发展方向是使语音合成系统不但能够合成标准的朗读风格,而且能完成特定的风格,这个发展方向将使人机对话更加智能,比如能产生评书、RAP、新闻、幽默、警告、以及普通非正式的说话等语音效果,区分度将更大。所以加强不同说话风格的合成技术的研究显得非常必要和关键。这是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之一。
2)情感语音技术合成。对于汉语语音,目前研究出了惊、怒、悲喜四种情感不同的变调规律,变调规律由科学家通过分析情感语句的语调得出。并对不同的情感类型确定与之相应的元音的变异规律、基音频率变化规律、能量变化规律、和无声时延比例变化规则[3]。对于待合成的语音, 要获得较好的语音效果,应先进行文本扫描输入,再通过对相应情感的语调变化规则的迭加,利用PSOLA技术进行情感语音合成,但是实现对人的认知的完全理解, 还需要深入研究。
3)发音器官合成与可视语音。在语音合成系统中,说话者的脸可以显著提高合成语音的可懂度、真实性、和终端用户的可接受性。在声学语音受到周边噪声影响时或者遇到具有听力障碍的人时,可视语音可以提高语音的可懂度。目前在语音合成技术研究领域中,人们普遍认为如何解决语音合成中自然度的问题,无疑是可视语音合成技术的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人员对此充满了信心。
4)文本语音阅读。当我们需要将在屏幕上显示的文字、已打出的文字稿件或者打出的文字需要用语音读出来的时候,此时就要对文本进行阅读,,以释放用眼疲劳,缓解压力。当前,文本语音阅读技术主要应用在文稿校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工作领域。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加强对语音合成技术的深入研究,并把这种高新技术转化为更加强大的、切实可用的生产力,创造出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推动人机交互方式的革命的到来。如今,尽快开发出一个自然度高、可视化高、可懂度高汉语语音合成系统,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王仁华.中文语音交互技术标准化工作进展[J].信息技术标准化,2004(3):4-5.
语音合成技术范文2
资料与方法
2003年3月~2010年2月经自排、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手术,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等方法收集泌尿系结石标本104例,该组患者均为西北高原甘肃疏勒河流域或周边县市区。
方法:采用标准结石定性成份分析试剂盒进行草酸盐、磷酸盐、尿酸盐、胱氨酸、碳酸盐、铵、钙、镁等尿路结石化学成分分析,按试剂盒说明进行操作,结果判定标准:①尿酸,加尿酸试剂Ⅰ、Ⅱ各2滴,呈蓝色为阳性。②磷酸盐,加磷酸试剂3滴,渐生黄色沉淀附于凹孔壁上为阳性。③铵盐,加铵试剂2滴,橘黄色沉淀为阳性。④胱氨酸,加试剂Ⅰ约2ml,再加试剂Ⅱ、Ⅲ各2滴,渐生成蓝色为阳性。⑤碳酸盐:将结粉末放置于小试管内,沿壁加入3mol/L盐酸约0.5ml,有气泡为阳性。⑥草酸盐,用上一试管加入少量草酸试剂粉末,有气泡为阳性。⑦钙:将结石粉末放置于小试管内加3mol/L盐酸0.5ml,加热溶解,冷却后加入等量20%氢氧化钠,白色沉淀示有钙或镁;⑧镁:将上述试管溶液混匀,加镁试剂2滴,液面间有蓝色环为阳性。
结 果
临床分析泌尿系结石患者104例,男84例,女20例,男女比4.2:1,年龄23~80岁,平均51.5岁,其中上尿路结石93例(89.42%),下尿路患者11例(10.57%),上下尿路结石之比8.45:1。
尿路结石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西北高原甘肃疏勒河流域泌尿结石以单发结石为主(104例),其中草酸钙结石78例(75%),碳酸磷灰石2例、磷酸钙结石8例、胱氨酸结石2例,尿酸结石4例;草酸钙+尿酸铵结石4例,草酸钙+磷酸钙结石4例,草酸钙+尿酸结石2例,肾结石24例,输尿管结石66例,膀胱结石12例,尿道结石2例。
讨 论
泌尿系结石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在泌尿外科住院病人中居首位,在我国泌尿系结石的发病率1%~5%,南方高达5%~10%,而疏勒河流域地处甘肃西部地区,为结石的低发区。其高发年龄20~50岁(90%),男性略多于女性,本研究对104例疏勒河流域患者泌尿结石进行标准结石定性分析(化学试剂法进行分析),草酸钙结石78例(75%),磷酸钙结石8例(7.69%),尿酸结石4例(3.85%),男84例,女20例,男女比4.2:1,同时本组患者尿酸结石发生率较低,仅3.85%,这与我国其他地区的报告不一致,代谢性的胱氨酸结石检出2例(1.92%)。其中尿酸结石低于国外leusmann通过对结石成分研究分析报道的尿酸结石比例大约13%[1],也低于我国尿酸结石一般占泌尿系结石的10%左右,从国内外文献报道结果来看,尿酸结石的总的比例是不断上升的,而本组尿酸结石患者仅4例(3.85%),远低于南方地区,这可能与该地区的生活饮食习惯有关。本组以单纯结石为主,混合性结石较少仅9.61%,这与我国其他地区的报告不一致。下尿路结石以继发为主,均合并前列腺增生。目前认为,在尿石形成过程中,尿中形成结石晶体的盐类呈超饱和状态,抑制晶体形成物质不足和核基质的存在是3个主要因素,草酸盐在结石形成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尿石发生除了与代谢紊乱、环境因素、气候条件有关外,也与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改变、高蛋白食物摄入的增加、喝茶、偏爱甜食及喜欢饮酒等有很大的关系[2]。
西北高原疏勒河流域地处甘肃西部丝绸之路酒泉地区,随着气候的变迁,该地区气候干燥少雨,气温较高,温差大,部分区域夏季地表温度达50℃左右,且该流域为产粮地区,农民户外做业较多,大部分农民兼种大棚蔬菜,在高温下作业时间长,泌尿系结石的发生率逐年提高,且占住院患者的1/4。据文献报道,经济情况的改善继发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可能是经济发展与尿石症发病率关联的内在原因[3]。Akinci等也证实文化程度低为尿石症发生的危险因素[4]。而该流域地处西北边陲地区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近几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饮食习惯的改变,其特点:①农民以精细粮为主食,摄入动物高蛋白的饮食较多,而摄入粗粮很少,粗粮主要用于养殖业(家禽和渔业)。②该区暴露日照时间长,农民以种植棉花、西瓜、白兰瓜、葡萄较多,摄入高糖含量的瓜果及维生素C较多。③农民均有食用腌制咸菜的习惯,故摄入食盐较多。④种植大棚蔬菜多在高温潮湿环境下作业时间长,出汗多易致尿液呈过饱和状态产生结晶核。⑤疏勒河流域盛产啤酒花,夏季以饮用啤酒为主。⑥该流域夏初秋炎热,出汗多易致机体脱水;⑦疏勒河流域日照时间长,紫外线强,夏季暴露于阳光下时间长,紫外线照射皮肤有助于体内维生素D和维生素A合成增多,致使促进小肠吸收钙离子而增加了尿钙的排出易致尿结晶;部分患者饮水量少,户外高温作业时间长,致使尿液呈过饱和状态。⑧该流域人民的文化程度不高,周边居民喜好饮用白酒。⑨该流域的居民饮用水为硬水。以上均是导致泌尿系结石的主要原因。
饮水在预防泌尿结石中的作用已经被多个观察性和实验性流行性病学研究所证实[5],大量饮水可以缩短游离晶体颗粒在尿路中的平均滞留时间,促进结石排出[6]。钠盐摄入过多可以导致尿中钙和尿酸含量的增加及枸橼酸盐的减少,从而增加尿结石形成的机会。同时,血钠增加使血清氯的浓度上升,提高尿液pH值,降低枸橼酸排泄量,尿结晶的抑制活性也下降,从而促进结石的产生;Alapont等研究认为热而干燥的气候与结石发病率有关[7]。而该区除饮用水为硬水,其特点为气候干燥少雨,气温较高,日照时间长,温差大,喜摄入腌制的蔬菜,户外作业时间长,紫外线强致使体内维生素D和维生素A合成增多,从而促进小肠吸收钙离子,尿液中排泄钙增多,加之出汗多,尿液呈过饱和状态等原因致泌尿系结石。由于该地区生活习惯的特殊性,高温、干旱、喜欢饮酒、食肉,但含嘌呤类食品摄入量比南方地区为低,尿酸结石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地区,且结石的发生以单纯性为主。现已证实,饮食中动物蛋白与含钙结石的形成有关,高蛋白饮食可增加肾结石发病率,肾结石的发生与动物蛋白的摄取过多、精制糖摄入过多和饮食纤维素过少有关。由于糖可促进肠道吸收钙,相应地增加了草酸的吸收,从而导致尿钙排泄增加[8],致使尿路结石的发生增加。而该流域盛产的西瓜、白兰瓜、葡萄等水果因日照时间长其含糖量较其他地区高,且夏季摄入量大。本组资料显示尿路结石患者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比例4.2:1,这可能与两性间饮食结构不同,男性大量饮酒、高糖食品和啤酒的摄入量大,动物高蛋白的摄入较女性多有关,也与男性户外作业和从事体力劳动,饮水量不足有关,其次上尿路结石明显高于下尿路结石,上下尿路结石之比8.45:1,这些均与国内文献报道相近[9,10]。因此根据该流域的结石发病分析,为了预防结石的形成及复发,认为:①要有针对性的对疏勒河流域尿路结石进行研究,特别是成分分析能为临床选择最佳的治疗和与预防方案提供科学的依据,并可能为结石形成机制的研究起到推动作用。②提高该流域人民的文化程度,有针对性地改变该地区的人民的生活饮食习惯,如少饮白酒,夏天少喝啤酒,多饮水,少食动物优质蛋白,少细粮、少食淹制的咸菜,多摄入粗粮及高纤维素食品等。③加强疏勒河流域人群的卫生与宣传工作,倡导合理饮食,合理调整,少摄入高糖水果和高动物蛋白及脂肪饮食,推荐摄入营养平衡的饮食,保持早、中、晚三餐营养均衡。④加强预防和干预治疗,定期进行“B”超检查,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早防控、早预防。⑤减少暴露日照时间,提高水的摄入量,要求每人每天水的饮用量2500ml以上;特别是在户外作业时,以减少尿液呈过饱和状态,降低结石的形成。⑥建议夏季防暑时可饮用柠檬汁、橙汁之类的饮料,以预防结石的复发。⑦有针对性的加强药物的预防与控制率。⑧建议政府部门多投资、改善该流域水质问题,将硬水变为软水,井水、泉水改变为自来水。
参考文献
1 leusmann DB.A classification of urinary calculi with respect to their composition and micromorphology.Scana J Urol,1991,25(2):141-145.
2 刘国栋,刘晓.泌尿系结石的饮食治疗.临床泌尿外科杂志,1999,14(7):277.
3 Robertson WG,Peacock M,Hodgkinson A.Dietary changes and the incidence of urinary calculi in the UK between 1958 and 1976.J Chronic Dis,1979,32:469-476.
4 Akinci M,Esen T,Tellaloglu S.Urinary stone disease in Turkey An updated epidemiological study.Eur Urol,1991,20:200-203.
5 沈珉,施侣元,李良成,等.饮食因素与尿石症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134-136.
6 孙西钊,郭宏骞.尿结石的代谢评估与预防性治疗.临床泌尿科杂志,2004,19:321-324.
7 Alapont perez F M,Galvez calderon J,Varea Herrero J,et al.Epidemiology of urinary lithiasis.Actas Urol Esp,2001,25(50):341-349.
8 Menon M,Resnick M I.Urinary lithiasis:etiology,diagnosis,and medical management.In:Walsh P C,Retik A B,Vaughan Jr.E D ,et al.eds.Campbells Urology.8thVol 4.Philadelphia:Saunders,2002:3229-3305.
语音合成技术范文3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评价;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4―0123―04
一 引言
印度与我国国情相似,发展基本相当,信息技术教育起步时间基本一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有可比之处。20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要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2000年《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1]颁布,这标志着中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正式结束了探索时期,进入一种规范有序的发展阶段。2000年印度政府决定将信息技术教育引入全国课程框架,了《国家学校教育课程框架》和《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指南和大纲》[2],这为印度学校信息技术教育顺利有效地开展提供了指导书,同样标志着印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比较教育研究是改革本国教育的一种力量和增强国际理解的一种手段[3]。为此,笔者通过文献研究和比较教育研究,结合我国近年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最新发展,对中国和印度两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设计理念、目标内容、课程评价等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彼此差异和相互借鉴的地方,以期对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改革与发展有所裨益。
二 印度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概述
印度NECRT(全国教育研究与培训委员会)于2000年11月的《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指南和大纲》(以下简称《课程指南和大纲》)规定了学生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应具有的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获得这些能力所需的活动以及为了进行这类活动而必须掌握的特殊技能;并就学生获得这些能力和技能的途径以及所需的具体活动提出了建议。下面就《课程指南和大纲》所规定的小学阶段(Primary School Stage)学生能力(包括教学目标层面和教学内容层面)与课程评价标准进行概述。
1 印度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目标。
印度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目标是其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第一阶段目标,它为后续的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教学目标的实现打下基础。《课程指南和大纲》中规定了印度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三大教学目标,每一目标中又包括若干个期望学生达到的能力、获得能力所需的活动和特殊技能要求(即在教师帮助下能够完成的技术操作)。它是一个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评价于一体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表1列出了印度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目标层面说明[4]。
2 印度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内容
在《课程指南和大纲》中,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印度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内容从三个目标层面进行规定[5],如表2所示。
3 印度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评价
在《课程指南和大纲》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期望学生达到的能力以及达到这些技能所应有的活动和操作)制定了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学习结果的评价方案[6]。方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与学生进行讨论等途径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评价方案如表3所列。
三 中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概述
中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探究性和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2000年中国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0]35号文件,以下简称《课程指导纲要》),它包含了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教学评价三部分内容,下面就其中所规定的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进行概述。
1 中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7]。表4列出中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的详细内容。
2 中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内容
在《课程指导纲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共分6个模块,其中前4个为必修模块,后2个为选修(拓展)模块。各地区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两类模块中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8]。表5列出各模块内容。
3 中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评价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9]
四 中国和印度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各自特色和相互比较
1 课程性质的比较
印度在《课程指南和大纲》中指出: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技术基础教育和普及教育,是为后续初中学段和高中学段的信息技术教育以及职业教育打基础,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价值驱动态度而非技术驱动态度”[10];基础性和普及性是其主要特性。
我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表现在基础性、综合性、普及性和人文性四个方面。基础性是信息技术在各学科中应用和全部教育活动的基础,是学生在今后工作生活中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学生在未来学习型社会中自我发展、持续发展的基础。综合性既包括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等技能性知识,也包括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对信息技术过程、方法与结果评价的方法,信息技术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相关权利义务、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等方面。普及性是指作为国家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文件,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都应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各地可因地制宜进行适当取舍。人文性指课程是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设置,信息技术教育应是一种“文化内化”,因为“文化内化”是信息技术教育中“领进门”和“个性塑造”两个层面的本质升华[11]。因此中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既表现出基本工具价值又表现出丰富文化价值,既有恰当而充实的技术内涵,又体现科学精神,强化人文精神 。
中印在课程的性质的定位上都考虑了其基础性、综合性、普及性和价值观的培养。但在价值观培养方面,印度似乎侧重社会伦理价值观的培养,中国似乎侧重人文价值观的培养。
2 课程设计理念的比较
印度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设计理念是“寻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案;超越信息技术教育仅仅作为学校课堂教学过程的一部分的思想”[12],认为“一定的课程框架能增加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跨课程学习的机会” [13]。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设计的理念主要体现在: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14]。
3 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比较
印度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是从基本概念和操作、社会道德、IT工具三个方面进行分类。我国主要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分类。主要差异有:(1)在分类标准上有所不同:印度倾向学习结果(learning outcomes)的分类,受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影响较大;我国倾向基于学习内容的分类,并且受到了布鲁姆、加涅教学目标分类和奥苏伯尔“先行组织者”理论的影响。(2)印度在课程教学目标中将社会道德教育单列成一大项,这提高了信息技术社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我国在课程教学目标中将社会道德教育包括在情感态度与价值领域,而且特别强调文化价值的培养。由此可见,印度似乎更强调信息技术社会道德教育。(3)两者课程内容涵盖的范围大致相当,但印度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包含LOGO语言的教学。
4 课程教学评价的比较
在课程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方面,印度强调通过学生活动展示(Demonstrated By Activities)学生学习结果,“观察学生在学习和讨论时使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情况来评价学习的结果”[15],同时对学习结果评价指标有非常详细的说明。我国课程学习评价采用的方式有: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评价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动态把握、及时引导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纸笔测验和上机测验相结合开展总结性评价[16]。
中印在课程评价时都强调基础性和多元化,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但是印度似乎更关注学习结果。
5 实施方式的比较
课程实施时,中印都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印度在《课程指南和纲要》中明确了理论和实践所需达到的要求。中国则在《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各自所占学时的比例。
五 启示
通过中印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比较,印度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给我们有以下启示:
1 重视小学信息技术基础教育,印度信息技术教育初等化
印度对中小学各学段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做出科学详细的规定,各学段既有独立性又有继承性。小学、初中和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目标设计时是采用适当重复,螺旋上升的方式[17]。小学为第一个学段,是后面两个学段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初中、高中学段的目标难以达到。印度通过向社会和学生家长推广信息技术,促进家长转变观念,督促少年儿童接受信息技术教育,这也一定程度促进了印度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18][19]。由此可见,印度必然重视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印度的信息技术教育初等化主要是指印度的学生完成基础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之后,已经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信息技术社会道德规范。之后,既可以通过高等教育也可以直接通过职业教育就能培养信息技术所需的人才。这大幅度降低培养成本和使用成本,缩短了培养周期。印度信息教育初等化为软件人才储备了大量的人力资源[20]。
我国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同样规定了各学段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然而,由于地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大,导致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差异很大,有些地方非常严重,以致无法按《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进行教学,这应该引起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特别关注。
我国应重视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制定课程标准时既要考虑各学段的独立性又要考虑继承性,还应特别关注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课程指导纲要》分为必修模块和选修(拓展)模块,这在考虑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2重视信息技术社会道德规范教育
印度基础教育阶段非常重视信息技术社会道德规范教育。从其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三大教学目标层面可以看出,印度将信息技术社会道德规范教育作为与知识、技能同等重要的目标,并且在《课程指南和大纲》中列出以什么知识、技能、行动来体现、评价这一目标。特别强调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个人隐私的保护和病毒的防范,培养保护意识和防范意识,认为病毒防范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道德问题。
中国在《课程指导纲要》的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中对信息技术有社会道德规范教育的要求,但没有详细描述用于该层面评价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笔者认为,我国在这方面重视程度不如印度,评价操作不如印度那样容易实施,我国应该细化这方面的评价指标,强化可操作性。
3 通过活动来展示学习的结果是印度基础教育阶段(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的一大特色。
印度强调通过学生的活动展示(Demonstrated By Activities)学生的学习结果,这具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色彩。信息技术教育目标和内容不仅包括知识,也包括技能、行为和情感价值,行为和情感价值的评价通过活动展示来进行更合适。这种做法在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评价中值得借鉴。
六 结语
通过对中国和印度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概述,从课程性质、设计理念、教学目标和内容、课程评价、实施方式等方面对两者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各自的特色。印度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有许多方面值得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借鉴。这也从另一个视角探讨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和存在的问题,为我国信息技术基础教育提供帮助,其价值在于为我国今后制定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标准提供参考,对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7][8][9][14][16] 教育部.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0]35号)[EB/OL].
[2][15] NCERT. CURRICULUM GUIDE AND SYLLABUS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SCHOOLS [EB/OL] .
[3] 高如峰,张保庆.比较教育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6):103-104.
[4] NCERT. CURRICULUM GUIDE AND SYLLABUS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SCHOOLS [EB/OL].
[5][17] NCERT. CURRICULUM GUIDE AND SYLLABUS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SCHOOLS ―Curriculum Guide: An overview of IT- competencies and assessment at different school stages[EB/OL]. < education.nic.in/htmlweb/ ncert_it_curri_guide/sectionII.htm,2007-10-11.>
[6][10][12][13] NCERT. CURRICULUM GUIDE AND SYLLABUS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SCHOOLS --- Foreword [EB/OL].
[11] 李艺,殷雅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文化内化问题[J].教育研究,2001, (10):57-61.
[18] 黄德群.当代印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4,(9):76-79.
语音合成技术范文4
关键词: 技术进步;能力成长;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
中图分类号:F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7)03-0072-08
一、 引言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在全球化过程中经历了增长与衰退相间的波折,其重心也渐渐呈现出从西方到东方转移的新趋势[1]。尤其是肇始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西方主要工业国家市场需求减弱,全球经济增长由此告别了依靠同步工业化实现结构性加速的高增长时代,逐步转入结构性失速当中,这标志着过去那种以出口为导向、基于低端要素加入产业链的第一轮全球化发展红利面临消失的转折点[2]。对此,主流经济学家也在改变传统上对于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认知,普遍认为随着新兴国家在市场化、技术创新水平以及国民经济发展成熟度等方面的提高,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已经具备了赶超发达国家的能力。
事实上,尽管中国和印度两国近三十年来一直是经济增速最高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但在随着经济全球化模式的终结,两国也在金融危机后面临了增长乏力的困局,特别是中国在2015年6.9%的增长率创下了1990年以来的新低。在后危机时代,中印两国必须尽快重新转变其经济发展方式[3]。从过去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现代经济增长是建立在技术、企业和产业结构不断演进和发展基础上的,而以知识、组织和制度为构成要素的国家能力发展在这一经济发展进程中无疑成为关键性变量。如何看待中印经济当前的新变化?与一般从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不同,本文更愿意从技术进步和国家能力的视角来探讨中印经济当前的问题和出路。为了深入探究能力成长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作用,本文将从发展中国家的国家能力构成分析为切入点,并以中国和印度两国由FDI(外国直接投资)引致的技术能力变化为对象,力图诠释这样一个主题,即在后全球化时展中国家要完成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就必须放弃以往简单依托资本和资源投入获得比较优势的增长方式,进而转向基于自主创新驱动的技术进步和国家能力发展。
二、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来源与特征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一直把技术进步看作是“一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引擎”[4]。然而,由于这一命题建立的基础都是来自于发达经济体的经验,因此,对于开放经济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技术进步的新命题而言,有必要从三个方面来思考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第一,需要考虑发展中国家在开放条件下内生技术进步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一般来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主要通过购买专利、外商投资、进出口产品等途径获得技术进步,并由此产生直接技术转移、外溢效应和干中学效应。第二,需要考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和经济收敛问题。对此,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开放经济中除了水平效应,并不能为其带来增长效应,也不能保证其经济增长率得到提高和向发达经济体收敛[5]。不过,如果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在开放经济中的比较优势,技术的准公共品性质和技术扩散将使发展中国家通过低成本学习和模仿获得后发优势。第三,需要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策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策而言,需要更多关注经济体制的转型和要素结构的改变。因此,尽管目前还没有强有力的经验研究支持政策干预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效应,但是仍然可以从国际贸易产生的技术进步效应视角来考察政策的开放度和自由度。
按照传统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某个产业的发展尽管目前并不符合本国的比较优势,但是只要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加以保护和引导,那么等到该产业成长到一定规模后,就将符合未来的比较优势。对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处于经济赶超阶段的国家而言,为了实现对于发达国家的赶超,在过去人为地扶持了很多不符合本国比较优势的产业[6]。然而,由于中印两国缺乏对先进技术水平进行模仿和吸收的能力,无法支撑这些不具备自身能力的产业,很难从知识转移中获得技术进步,更没有从对外贸易中得到技术外溢的好处,最终难以转换为动态比较优势。由此可见,发展中国家有效的技术能力对其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从事国际贸易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置条件。这也启发我们进一步思考,转型经济体在发展进程中能力、技术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从技术学习到自主创新的转变,以及能力成长在技术进步过程中的内生性作用。
不可否认的是,尽管内生增长理论重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但是却很少从微观层面深入分析技术的溢出与扩散过程[7]。由于技术扩散的影响,技术上的分工并不能作为长期比较优势的基础,现实中存在经济现象也表明,l达与落后国家之间仍然存在着巨大的技术差距。因此,不能简单地把一切解释不清的问题都归结到技术上,而应该厘清技术进步的内涵和实质。首先,需要弄清楚技术进步的来源。对此问题,学界自从熊彼特提出“创新”概念后,普遍认为基于优化资源配置的创新活动带来的技术进步推动了经济增长。其次,还需要弄清楚技术进步的异质性问题。显然,熊彼特没有区分导致技术进步的创新活动是否不同,但是现实中确实存在很多不同的创新活动,它们赖以产生的基础知识不同,所形成的新知识也不同。按照Aghion等(1994)对创新活动的区分,可以把技术进步的这种异质性概括为两种,一种是完全的基础性技术进步,即以R&D(研究与开发)投入为基础并导致新产品增加的商业创新活动;另一种是完全的更高层次的技术进步,即以生产经验累积和干中学效应所产生的创新活动[8],而经济学家最为关注的正是这种次级创新。无论是干中学效应产生的基础性创新,还是研发活动导致的次级创新,都倾向于从经济总量中发现长期增长中的技术进步因素,而忽略了从内生的能力成长视角真正揭示现实中“技术发明”的内涵。
为此,在“干中学”模型与Bernard和Jones(1996)的技术转让模型基础上[9],下面将分析两个国家间比较优势的变化情况。从中可以发现,在开放条件下,国际间技术吸收能力的差异可能导致技术优势的改变:首先,假定存在一个只包含两个国家的开放经济(本国H和外国X)。其中,Aij表示i国j商品部门的熟练劳动生产率,AXj表示技术领先国j部门的劳动生产率,LXj表示技术领先国j部门投入到劳动力数量,?追为“干中学”的效率参数,?姿为技术追赶参数。进一步假定外国是世界技术领先国(即AHj/AXj≤1),通过推导可以得到本国j部门相对于外国的生产率变化:
通过上面的模型不难看出,一方面,部门内的“干中学”、知识创新能力会强化初始的技术水平,使得技术进步的演变呈现固化性(persistence)特征;而另一方面,跨国贸易带来的技术外溢,以及部门间技术追赶速度的差异将可能引起技术水平的逆转,进而使技术进步的变化呈流动性(mobility)特征。相关的技术能力经验研究也表明,由于任何新的技术只能是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故而技术产品的创新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和自我累积性特点。除了干中学效应之外,企业的R&D研发投入对于技术进步也非常重要,这是因为企业或国家在技术水平较低时可以通过模仿和学习来提高其能力,但是当企业或国家技术水平较高时,则只能通过加大R&D创新活动来扩大技术边界。
应该看到,R&D研发与干中学效应尽管都是技术进步的来源,但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它们的作用机制和路径并不相同。干中学效应主要是通过不断积累实践经验获得,故而能够通过干中学得到基础性创新产品,而R&D研发则是通过整合知识,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来获得次级创新产品。这也就是说,相对于物质资本的积累,技术进步无疑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具有主导性,而国家或企业通过干中学和R&D活动形成的技术创新能力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非常重要[10]。因此,在发展中国家形成动态比较优势的过程中,它们之间之所以会有不同的比较优势和增长速度,原因在于技术创新能力的差异影响了各国从基础性技术产品向次级创新产品转移的速度。随着企业或国家的技术水平越来越接近技术前沿,技术水平较低的国家或企业可以由模仿的低成本优势来弥补劣势,而处于技术前沿的企业或国家则只能由大量的创新R&D投入才能维持现有的竞争优势。
由上可知,对中印两国面临的经济转型而言,经济学意义上的技术能力应该是指在增长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适合发展动态比较优势的技术升级、转换和创新的综合能力。当中印具有较强的技术能力时,意味着两国的比较优势动态化程度会相对提高,国际贸易量会相应增加,并在经济中表现出显性比较优势增进、市场集中度提高和贸易条件改善等现象。
三、国家能力成长、技术进步与知识累积效应
经济史学家格申克龙很早就注意到,从19世纪中期开始的以现代工业化为标志的世界经济发展史中,数量很少的一些国家可以从落后状态实现经济赶超,而其他很多落后国家则落入贫困陷阱。针对这一现象,格申克龙试图通过分析技术进步、能力和发展之间的关系来回答[11]。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学界对“华盛顿共识”的理论反思,“国家能力”概念在政治学等学科中已经得到充分讨论和应用。特别是美国学者弗兰西斯・福山在其所著《国家构建》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分析能力成长的基本理论框架,并明确指出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是指国家的制度能力[12]。相较于别的社会学科,经济学对能力概念的重视程度不够,不但没有形成对“国家能力”概念的共识,而且缺少将能力成长引入经济转型问题探索的研究。
随着经济学家近年来关注经济增长特别是技术进步的源泉,开始注意到能力在技术进步中的重要性。例如,针对如何解释经济史中不同国家间不一样的发展绩效,Dorian(2017)就曾经指出,除了自然禀赋、资本和劳动力等与经济增长直接相关的决定因素之外,“社会能力”同样在经济活动中影响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绩效,而以知识累积为基础的技术进步、企业能力相关的发展战略和组织结构,以及经济制度演进等要素的动态形成无疑就成为这种能力的重要来源[13]。此外,Reinert(2007)在通过长时段考察了近500年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后,发现当德国和美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时,它们之所以要违背英国的说教而发展工业,其原因在于德美两国认识到凡是依赖于于自然禀赋要素进行的初级产品部门的生产活动,当投入的劳动和资本等要素达到一定量之后,每单位新增劳动和资本的所得收益反而出现递减;而依赖于技术进步和创新要素进行的工业和服务业部门的生产活动,却能够由于更高的生产率使得每单位产品和服务的成本逐渐降低[14]。德美通过模仿学习先进国家的生产技术和组织结构,很快就实现了从报酬递减向报酬递增转变,并完成了对英国的经济赶超。这些经济史实揭示出,经济落后国家可以通过引进、吸收先进国家的技术和管理组织经验来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以实现其对发达国家的追赶。
语音合成技术范文5
工银瑞信基金,是目前国内管理指数化产品最多的基金公司之一,加上目前正在发行的工银瑞信睿智中证500指数分级基金,工银瑞信就有5只指数化产品。对于指数基金的管理,何江一直强调“坚守理念,精细化管理”。正是这样一位寻求淡定、一向低调的精英,带领工银瑞信旗下指数基金以优异的表现傲视群“指”。
严控跟踪误差
当前多数投资者认为指数基金属于被动投资,其按照指数构成标准进行资产配置,简单跟踪指数的操作行为与基金公司管理能力无关,只要是跟踪的指数表现较好,基金表现就好。对此,何江表示,指数投资看似简单,却最能考验基金经理基本功,即使跟踪相同指数的指基,跟踪误差也明显差距较大。指数基金都是以某一指数为跟踪目标,其基本的目的就是避免人为主动选股的失误,通过量化管理和投资纪律相结合对市场优秀成份股进行跟踪,获取不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的业绩,因此,指数基金管理是否成功,不是用阶段业绩排名,而是要考察基金经理跟踪指数的误差。
“对于跟踪误差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现金的头寸,二是结构化的差异,三是成本因素。”何江介绍,工银瑞信除了外购一些系统外,还自建了内部的投资组合管理量化体系,通过两方面相结合确定如何管理跟踪误差,如何通过量化的方式找出最恰当的比例去达到最好、最优的拟合。另外,基金的管理费和托管费等因素也会引起跟踪误差。目前工银瑞信旗下4只指基的管理费和托管费率水平处于行业较低的位置,这有利于跟踪误差的控制。
细节决定成败
对于指数化产品的管理,何江认为,各个基金公司的管理差异可能不会太大,但是要做得更好的关键还需要明确目标,进行精细化管理。“公司对我们的考核机制就是以跟踪误差最小为核心指标,这也保证了我们尽力去实现这个目标。在指数化管理过程中有很多具体环节,我们的具体工作就是在保障投资运作平稳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跟踪误差最小化的核心目标。”
语音合成技术范文6
[关键字] 区域自动站 故障 处理
[中图分类号] C37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2)-11-73-1
1 区域自动站故障现象及处理
在平时对区域自动站的维护中发现区域自动站的故障大部分发生在通信模块上,主要表现在:关机、无法接通等。
1.1 关机的处理
区域自动站通信模块关机一般是由于供电电池电量太低造成的。如果是由于供电电池的问题要及时更换电池;如果是由于太阳能电池板周围有遮挡物,太阳板给电池充电时间过短,使电池储能不足,造成通信模块关机的应及时清除太阳板周围的遮挡物或着抬升太阳能板到无遮挡的位置,可解决电池充电不足问题。另外通信模块关机是由于通信模块本身问题造成的,要及时更换通信模块,避免长时间无数据上传。
1.2 无法接通的处理
通信模块无法接通一般是由于天线接触不良、通信信号太弱以及通信模块本身质量问题造成的。如果是由于天线接触不良造成的,拧紧天线螺丝即可恢复正常通信;如果是由于通信信号造成的,需要通知移动公司增强此地的移动GPRS信号;如果是通信模块问题就要更换通信模块。
1.3 其它故障的处理
在平时的维护中发现,有时区域自动站无数据,而拨打该区域站的电话卡一直振铃,不出现振铃后说"该机正在通话,请稍后再拨",说明该站只能接受而不能发送,该站手机卡已欠费欠费,应及时缴费,恢复该站正常通信。
2 区域自动站数据不正常成因及处理方法
在平时对区域自动站数据的应用中,通过对不同站点和同一站点不同时间的数据比较分析,有段时间数据偏差很大,特别是降雨量,现就雨量造成这种情况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由于维护不到位造成的误差
误差成因分析:
在目前的区域自动气象站中,雨量传感器采用翻斗式传感器,翻斗中的机械构成部分会产生误差。因此对翻斗雨量传感器的维护保养是使雨量准确性的基础保证。若维护不到位造成承水器、漏斗堵塞,或翻斗翻动不灵敏,均会造成测量误差,会使区域自动气象站的雨量测量值偏小于实际降水值。
处理方法:
解决这种误差的方法是维护人员应每个月至少清理一次过滤网上的尘沙、小虫等以防堵塞管道,特别特别是在农忙季节应增加维护次数,防止扬场等造成的杂物堵塞承水器。无雨或少雨季节,可通知管护人员将承水器加盖,在降水前及时打开。
2.2 由雨量传感器基点定位因素引入的测量误差
误差分析:
区域自动站降水量的测量是通过翻斗的翻动产生电信号得出,翻斗每翻转一次为0.1mm的降水量。例如:降水量为10mm,计量翻斗应翻转100次。当计量翻斗的翻转次数大于100次或小于100次时,则降水量大于10mm或小于10mm,雨量测量的计量值有误差。
计量翻斗翻转次数决定着雨量测量的准确度。影响计量翻斗转动次数快慢的是雨量传感器中计量翻斗的定位螺钉间的距离。当基点定位螺钉间的距离越大,表明翻斗翻转时的时间长,翻转速度慢,翻转次数少,雨量测量值小。反之,基点定位螺钉间的距离越小,表明翻斗翻转时的时间短,翻转速度快,翻转次数多,雨量测量值多。基点定位调节的准确与否,影响着降水量的计量准确性。
解决方法:
雨量测量误差持续偏大或偏小,解决这一误差,只需对计量翻斗的定位锣钉进行调节。
调试方法:
旋动计量翻斗的两个定位螺钉,将一个定位螺钉旋动一圈,其差值改变为3%左右;若两个定位螺钉都向外或都向内旋转一圈,其差值变动量为6%左右。为使调节位置准确,在松开定位螺帽前,要在定位螺钉上做位置记号,调节好后,拧紧锁紧螺帽。调整时应注意一是在调整定位螺钉时一定要两边同时调,不能只调整一边的螺钉;二是在调整时禁止用手或其它物体抹试翻斗内壁,以免沾上油污。
2.3 干簧管引起的误差
误差成因分析
区域自动气象站的雨量测量是利用计数翻斗带动磁铁运动,吸合干簧管,产生通断信号。翻斗每翻动一次,干簧管吸合一下,产生一个接通信号,代表产生了0.1mm的降水量。若干簧管元件失常,发生连续吸合即多发送信号或漏吸合即少发送信号,都会出现降雨量异常现象。因干簧管失常造成的雨量误差,多表现为降水量差值异常偏大或偏小。
判断这种误差的方法是:打开雨量传感器外罩,用万用表通断档测量接线柱,同时拨动计数翻斗,当计数翻斗翻转一次时,万用表应导通一次,若干簧管发生连续吸合或漏吸合,在万用表上会有多次导通或不导通现象发生,说明干簧管已损坏。
处理方法:
解决由于干簧管引起的误差是更换干簧管。具体做法:将计数翻斗上的干簧管拧紧螺钉松弛,取下已损坏的干簧管,把正常的干簧管换上即可。
其它原因造成的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