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范文1

那么,怎样才能捕获触动心灵的涟漪呢? 

首先要发掘感动点。感动点就是触发你心灵颤动的地方,它可以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也可以是一件物品,如一封信,一件工艺品;或者是天上的一片云,地上的一棵树,水中的一层浪花。总之,不管是什么,你一定要被它感动过,并通过细节,把它形象地再现出来,并将你的感情融合进去。 

其次是提炼素材。素材只是表象,运用素材的目的是表达你对人生的领悟。你写的人或事触动了你心灵,它让你体会到什么感情,明白了什么道理,因为这些才是你写文章的目的。所以,作文要善于小中见大,赋予深意。 

再次是写好细节。提取生活中的细节,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更能触动人。细节描写,就对某些细小而又能很好地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环节,加以具体描写。好的细节描写能使人物的性格丰满、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和真实性。 

下面是以“触动我心灵的——”为题写的几篇作文,文章真实可感,给人予启迪。 

触动我心灵的阳光 

地球不停地转动,时间仍在流逝,那触动我心弦的暖阳却还在我心中。 

——题记 

门外阳光灿烂,鸟语花香,让我不禁想起那次冬日的情景…… 

“快点起床,今天我们要坐车去姥姥家。”什么,我没听错吧!又要去姥姥家,我们可是前天才去过。到姥姥家固然好,可在客车上时刻就不那么美好了。要知道我可是非常晕车的。 

最后,我还是被老妈一拖二拉三拽似的弄上车。外面一阵阵瑟瑟的寒风让我立马关上了窗户。客车以蜗牛般的速度在崎岖的公路上走走停停。也许是姥姥家的风景吸引我的缘故,我居然没有晕车的迹象。 

可是好景不长,没过一会儿我就感觉胃里在翻江倒海,终于忍不住“哇”地一下,把今天连带昨天吃的一起吐了出来。 

旁边的阿姨关切地说“孩子这么难受,你把窗户打开吧!”“可外面这么冷,窗户打开,大家不都吹冷风了吗?”“没事!”车里又有几个人微笑地说。 

“对了,我这有晕车药,给孩子吃点吧。”“我这里还有一瓶没喝过的水。”大家都关心地说。 

这时,妈妈感激地接过他们手里的东西,不好意思地把窗户开了点缝。 

窗外的阳光照到我脸上,尽管外面的寒风呼呼地吹着,但此刻,阳光触动了我的心灵,我的心里暖暖的。 

坐在车上,阳光洒在我的脸上,吹着温暖的寒风。我不再感到寒冷,因为我的心灵充满了阳光,这些阳光触动了我心中的弦,让我的心奏响了美妙的乐章。 

汽车到站了,大家都微笑地跟我们说再见,妈妈不停地说着感激的话。我感觉到每个人都是一个温暖的小太阳。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和温暖的话语照亮别人,让别人的心中不再寒冷。 

如今的我心中充满了阳光,我的心中不时地还会奏响那个触动我心弦的阳光乐篇。 

我想这个阳光会为我驱寒冷,让我懂得这世间的温暖。我也会把这个触动我心弦的阳光传递下去。 

触动我心弦的阳光,我会一直留在心中。 

触动我心灵的天使 

上帝说人是世界上最美的天使,以前我不相信,因为天使是圣洁的,是不容侵犯的美好,但人类有很多丑陋的一面,根本不配做天使,直到我偶然见了那“天使”,才相信这世界上还有圣洁的天使的存在。 

七月底正是闷热的季节,我手上拎着两个大包,后背背着一个小包,在公汽站焦急的等待着,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看见了一辆公汽缓缓向我驶来。我上了车才发现没位子了,但我还是很高兴的,吹着车内的空调,那颗因炎热暴躁的心如春风拂过般舒畅。 

车又在一站停了,上来了许多的人,不大的车厢顿时被挤的满满的,我皱了皱眉,刚想往后退几步,突然,身边的小姑娘叫住了我:“姐姐,姐姐。”我回过头去望了她一眼,入目是满眼的白色:白色的发夹,白色的纱裙,白色的手套,再配上她那白嫩嫩的皮肤,给人一种天使堕入凡尘的感觉。 

“姐姐,姐姐。”小女孩的重声将我唤回现实。我微笑地问她:“小朋友,你叫姐姐干什么呀?”那个小女孩用手指指后面,说:“姐姐,这个位给你坐吧,那是我爸爸。我可以坐在他的腿上。”我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去,果然看见一个中年男子坐在那里,我便回过头对上女孩说:“那真是谢谢你了!“不用谢了,老师说过要帮助别人,那样自己就会很开心。你坐吧,我走了。”那小女孩说完就向她爸爸那里挤去。我也坐了下来。 

当我坐下后,把包从背上取下来,放在座位的下面,抬起头,突然从后视镜里看见了让我讶异的一幕:刚刚给我让位的小女孩就站在那个所谓的爸爸旁边,她的身子靠在椅子上,一双小手死死的抓住椅背,勉强撑住因惯性而向前倒去的身子。那一刻,我的心似乎受到什么东西触动了一下,一种热乎乎的东西在全身流动。 

后来,我细心地观察了她,坐在她身边的中年大叔年纪并不大,也没有搭理她,根本不像她的爸爸。后来中年大叔到前面一站下了车,而她还在车上时,我才似乎明白了,原来她用谎言让位给我。我羞愧了,看着后面的小女孩终于坐下来时放松的样子,我的心也跟着松了下来。 

客车到了下一站,小女孩下车了,我久久望着她的背影向天边走去,渐渐地,我分明看到她仿佛伸出一双洁白的翅膀,向天边飞了起来,成了圣洁的天使。 

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范文2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13—0084—01

作文是一个人语言能力、知识水平、思想素质和思维习惯等的综合反映,是人类最具创造性的活动。在高考中,作文是高考语文试卷中分值最大的一道题,因而受到广大师生的高度重视。学生的作文要想脱颖而出,就需要不断创新。因此,高中作文教学必须激发学生创新探索的兴趣,引导学生变静态思维为动态思维,有意识地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人生、感悟生活,指导学生“寻人所未寻,想人所未想,用人所未用,写人所未写”,使学生敢于另辟蹊径,标新立异,追求新、奇、巧,写出新鲜别致的好作文。

然而,面对高考,作文教学却成为一个沉重的话题:作文求新和求真似乎成为不可调和的一对矛盾。作为 “开放性作文”, 高考作文“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的确为考生在完成考场作文时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良机。于是,一大批主题深刻、形式新颖、思路活跃的优秀作文脱颖而出,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味出奇、出新的现象,作文除了空话、套话,就是谎话、假话,失去了生活的本真,陷入了写作的误区。

事实上,只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从生活实际出发,立足于现实,从现实中取材,以生活积累为后盾、以创新精神为动力,以敏锐的目光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体悟社会人情,从中发掘新的思想,获得新的见解,就能在考场上游刃有余,写出自己“创新”的灵性文章。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引领学生不断创新,更要引领学生深入生活,去感悟体验生活。

一、教会学生观察平凡生活,感悟人生

作文要写得新颖深刻,离不开独具匠心的发现。生活中总有许多美好的人和事等待着我们去发现:亲人、朋友、教师甚至一个陌生人都有可能触动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对生活、对人生产生新的认识和独特的感悟。有的学生由加糖联想到生活的某些“添加剂”。成功时需要添加“佐料”,失败时更需要添加。由“别忘了加点儿糖”这一生活体验,联想到人生体验和感悟,使平凡的材料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教会学生观察生活,就是要求学生要善于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并从中发掘出独到的思考、理解和感悟。只有多思考多提问,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现,才能有所创新,作文才能在符合生活本真的基础上写出新意。

二、引导学生反观内心世界,体悟情感

作文仅仅做到真实还不够,还要有情感。因此,在指导写作时,教师不仅要注重真实,还要着力于学生的思维激发和情感激荡,帮助、带动学生走进生活,把触动心灵的真实感悟准确传神地写出来。

在完成命题作文《成长》时,很多学生都记叙了自己成长不同阶段的故事,虽符合题意却缺少了新意。但有的同学从自己的日记中选出四节,精心组合,在结尾加以深化,展现自己的成长过程,真实自然,感情真挚,很好地表现了主题。这样,既能够达到求新的目的,又符合了求真的要求。

三、指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提升认识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大到国际形势,小到街头巷尾,形形的社会热点问题总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指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从中提取有时效性的材料,能够使学生积累最新的素材,更能够提升学生对生活、对人生的认识,进而写出观点新颖、立意深刻的好作文。

比如,以“精神的自救”为题的命题作文,大多数学生从什么是“精神自救”的角度写加强道德修养,提升境界。而一位同学却独辟蹊径,把“虎妈”育儿、南京中学生公交车上“集体不让座”事件等社会热点材料写进作文,角度独到、认识深刻、新颖别致。

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范文3

一、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中学生已经接受了多年的教育,懂得了一些道理,我们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向学生讲授一些德育道理、道德行为准则,让学生明白一些做人的要求,改正错误的道德观念,让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师晓喻的道理和提出的要求,只有在学生心悦诚服时才能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要求,进而产生道德动机推动道德行为”因此,教师在向学生讲授德育道理时,务必做到由浅入深,旁敲侧击,并且还要有耐心,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来等待学生内化教师讲授的德育道理,只有学生理解和明白了德育道理,他们才能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做出有道德的行为,反对和抵制不道德的行为。

二、 应用案例,触动心灵

德育工作是一项养育和净化心灵的工作,我们要应用一些真实感人的德育案例,创设富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德育情景,使学生在特设的道德情景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触动学生的灵魂,从而陶冶情操、修养品德,既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品德培养的有效方法。我在班主任工作过程中,能够适时地向学生呈现在5.12汶川地震中、在抗洪抢险中、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涌现出来的具有较高道德风尚的人和事,应用那些感人的事例,来感化学生曾经封闭和冷酷的心灵,让学生不断产生爱心。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也是触动学生心灵的一个有效方法,校风和班风是一个特定而典型的道德环境,对学生是一种异常活跃的教育因素,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多会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所以,对于一个中学班主任来说,能否经过努力引导学生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风,关系到能否为学生品德的培养创造一个健康的道德环境。我在建设班风的实践中越来越感觉到优良的班风可以使整个班级形成一种强烈的积极的向上气氛,优良的班风能充分地发挥情景教育的功效,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无形的“渗透性”影响,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它的熏陶、感染和同化,引起情感的共鸣,不由自主地接受它的“指令”,从而达到“修身养性,壮情炼志”的目的。在课室张贴一些道德名言,在板报栏里展示一些特别的好人好事和德育图片等,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受到德育的熏陶。良好的班风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教育影响作用,是因为在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具有明确的是非标准,对来自各方面的影响,能明辨是非美丑和善恶荣辱;同时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中有健康而公正的集体舆论,这种正面舆论对每个学生的具体行为有正确的导向作用。当某一个德育故事和案例能让学生产生共鸣时,这种德育教育就触动了学生的心灵,也就产生了德育效果了。

三、 加强实践,形成习惯

良好的道德行为要通过一定的道德实践才能最终形成和巩固,无论是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意志的锻炼,还有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习惯的养成,都要通过实践活动来进行。学生的优良品德不仅要在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形成,也要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社会实践中得到完善和提高。同时由于中学生生动活泼、精力充沛、积极好学、求知欲和上进心强,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恰恰特别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能满足他们的多种需要。我在实践中也大量地采取各种实践锻炼方式,创设各种情景,例如,在班会课上组织学生讲述道德故事,组织学生开展以“我助人,我快乐”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引导学生对“小悦悦事件”进行评价等,通过这些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情操。在课堂上让学生对特定事情采取他们所认为有效且符合道德规范的措施,然后以探讨的方式附于集体讨论,最终得出合情合理的道德评价。

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范文4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由于新课改,语文课时进一步减少,要达到上述要求,必然要在写作训练的时间和空间上进行拓展,以使写作成为学生自主的、个性化的习惯性行为,成为他们生活必需的部分。而周记,是最具活力与个性的写作体验。下面,本人就如何进行周记个性化训练谈谈点滴体会。

一、激发兴趣,体悟生活

课标“实施建议”中的“表达与交流”部分写道:“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是的,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周记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写作材料都源于生活。所以,我们要尽力唤醒学生生活的需要,激发他们写周记的兴趣。特别要注意引导他们亲近生活,注意生活中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从而触于目,感于心。这样,贴近生活,更贴近自我,学生才能在真处看,细处察,无处找。才能主动地去探求并挖掘生活中的独特感受。而“对事物的理解和感受越强烈,越能引发写作欲望;对事物的理解和感受越深刻,写的东西就越刻骨铭心、生动逼真。”( 陈建伟主编的《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渐渐地养成习惯,真正走入生活,感悟生活,表现生活。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从如下几点入手,激发学生有个性地感悟生活。

1.从日常见闻入手

生活永远是鲜活的,如果老师和学生能有心于生活,从日常之中发现独特见解、非凡心境,学生训练的热情是会不断提高的。开学一个星期了,我看到校门口总有一位小女孩在卖零食,颇有感触。一次课上,我以此为话题,引导学生注意此人此事,并激发他们试着去了解调查其背后的东西。第二周,在周记检查批阅时,我发现此话题的周记不但内容丰富,感情真实,而且思维深度增加了不少,很多学生能从小女孩、家长、社会等方面探求原因和并提出了种种对策。虽然有些稚嫩,但感染力绝对超过一般的习作。更为可贵的是,此后,不少学生能关注生活,用心体悟,对生活中的诸如拾垃圾的老人、校门口的小商贩、街头的流浪汉等人与事能有意识地观察、思考,并记入周记。这样,在第一单元作文“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训练中,不少学生就将这些真实的人和事融入其中,描写的对象更是个性鲜明,形象生动,作文自然也鲜活起来了。

2.关注社会热点

当今世界,瞬息万变,每天都有新信息、新现象、新问题出现。这里的每一点变化,都是生活原汁原味之所在,每一个视点都是关于人的思考,是最“人本”“人文”的东西,从孩子的视觉来看,都是周记的触发点与内驱力所在。我们学校虽没有班级电视和多媒体教室,但每班都订有一份《福建日报》,校广播室每天也会播放国际国内时事及校内要闻,无论是黎以冲突、巴以和谈、倒扁事件,还是身边的校园生活、个人观感,都是学生周记关注的对象。特别是进入高中,学生视野宽了,更注重事件纵深的信息,我们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引导他们及时感受、探究并诉之于周记。

3.注重课堂的延展写作训练

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思路的探究、人物的分析、语言的鉴赏等等方面常有着争议,课堂上由于时间等原因不能深广地探究,我们就可让学生将课上的未尽之言诉诸周记。如果引导得好,成效是很明显的。如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课后,我即让学生联系自己实际,反思自己对母亲认识。情绪激发后,再要求他们将自己与母亲的情和事记入周记,这样的练习学生是比较欢迎的。

二、创设环境,深入思考

为什么学生作文总缺少个性,我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不敢自由地抒写心志。文前,他们总在有意无意地先想着结果:这种想法正确吗?老师看了会怎么想?同学知道了会给我难堪吗?如此等等。毕竟,这个年龄的学生,都特别希望受到别人的承认和尊重,有极强的敏感性和自尊心。在作文训练中,他们为了维护自己在同学、老师中的“形象”,不愿也不敢敞开胸怀表达自己真实的体会和想法。而且“遇到和自我模式不一样的生活,她不是丰富、修改她的自我模式,而是修改生活”(孙绍振《从贴近生活到贴近自我》)。长此以往,不单歪曲了生活,更将扭曲了学生的心灵。故而,我们要努力引导学生坦然地面对自我,个性地思考,畅快地倾诉。

1.引导学生敢于思考

周记,是个体内在思想的外化,因而,在训练中,老师首先要解放自己的思想,彻底脱离因袭的模式,并设法消除学生的心理顾虑,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大胆地表现自我。让学生知道,周记是自我表达与交流的需要,而不是为老师或别的什么而写。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从而使观察、想象、创造的天才得自由地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从生活中找些有争辩性的话题,让学生思考表述。对于一些和我们或者和社会一般看法不一致的,我们也不要用简单机械的“道”去否定学生的“文”,而应用积极的眼光去看待,去评价,去疏导。

2.努力创设宽松环境

要让学生在周记中畅所欲言,教师还应采取有效措施营造宽松的人文环境。

首先,教师自己要能宽容各种思想。徐特立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就在《非要惩罚不可吗》一文中说过,我们教育的目的,是“教国民,不是教顺民” , 要“反对无理的服从及自己没有了解的盲从”。我对于在周记中敢对老师或世俗观点提出质疑甚至批评的学生常给予鼓励和褒扬,使生在释然之中又有所感悟。

其次,要宽容学生的写作质量。

在以往教学中,我们总是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一律以特长生的标准去要求每一位学生。人为地制造了写作的,严重打击甚至扼杀着学生的自信和自尊。在此种情境下,他们怎能心情舒畅地进行个性表达呢!相反,我们应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言语表达的潜能,承认他们高低参差的个性差异,把学生从关注他人评价转到关注自身感受上来,发挥出他们的潜能,使之不断地超越自我,不断地体会成功,并从周记中找回自信。

三、突出个性,学会表述

1.教会学生写自己的真实的情感体验

学生作文,“往往以刻板的印象代替新鲜的生活,以现成的理论代替生动的实践,不能在文章中留下时代脉膊跳动的声音,成为一种扭曲地反映现实的虚拟现实”(谢志礼、苏玉春《个性化作文写作浅析》)。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精髓应是展现个性,也就是展现个人化的生活和情感。而要探寻个性的内容,就得去除这种种陈思陋见,远离空话套话,用质疑和判断的眼光重新去审视,这样的求索是很苦痛的。当然,也正因为有苦痛,才有发现的畅快,才有成功的喜悦,更激发其表达的欲望。

2.引导学生展现个性化的语言

现在太多的学生习惯于用华丽的词藻掩饰空疏,用机械的套话来填补思维的浅薄。而新课标下的作文,呼唤的是个性化的语言。个性生动的语言从何而来呢?

首先,它来自于生活。我们要指导学生去捕捉、积累生活中不同人物、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心境的个性语言。词汇丰富了,表述起来就得心应手,充满灵气。农村中,有不少丰富厚实的如同活化石似的俗话谚语,我们应引导学生多多用心,努力积累并用好那些生动而个性的语句。在我们客家农村,就有着很多表现力极强的乡土语言,如“船到滩头自然直”,“没娘的鸡子儿团团转”、“三两的鸭子四两的嘴”等等,多么生动活泼呀,用在作文中,那是很有感染力的。

我们要力避机械陈述,力避陈词滥调。其实我们在周记批改中,经常是被那么一二个生活味极浓的语句或词儿所感动。这些激活句段的语言,就是最具个性的语言。如,一个学生在周记里叙述假期六岁的小侄儿在厦门一商场与自己走丢后,自个儿找到保安求助,哭着说的第一句是:我的叔叔走丢了。这句从孩子口中端出的话语多鲜活啊。还有一位学生,写暑假第一次坐火车的感受,将其比作是一条长而慢的蚯蚓,结合他当时的急于出行的心境,真是绝了。可总有部分学生,文笔老是凝重得怕人。也许有人会说这是生活使然,其实,周记并不等同于生活。我们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用活泼的文笔来表达朴实的感情,反映平淡的生活。

其次,生动的个性语言还来自于清晰的思维活动。常说文从字顺,其实,倒过来,思维顺了,文句自然就顺。可不少学生到了高中,作文仍显得内容混乱、语句不通。我想在大多情况下并不是因为他们语文知识与积累的欠缺,而往往是由于他们思维还不严密,感悟还不深切。所以在周记评改中,我不过分苛求语句上的顺畅严密,而常关注学生行文时思路是否顺达,情感上是否真切。新课标就在“表达与交流”中明确要求学生“能考虑不同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四、搭建平台,加强交流

心理学上认为,了解自己活动的进展情况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新课标亦要求学生“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我们应积极创造机会,设置习作交流的平台,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心灵的交流,智慧的碰撞。尽可能地让学生及时准确地了解自己劳动的情况和成就。

1.注重师生间的交流

学生写的周记,无论字数多少,文采好坏,我们都要认真对待,和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还要有针对性地作反馈和评点。

首先,要由衷地赞赏。无论是优美的文句,还是心灵的独白,抑或是瞬间的感悟,哪怕只是一个独特的想法,一个偶然的好词妙句,一点闪光的思想,这些生命流动之中的点点滴滴,只要倾之于周记,都是最真的,故而也是最美的。我们都应该真心地欣赏并由衷地赞美,以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更使其获得自信、胆识、正直、激情、关爱……从而激发学生周记的热情。

同时,现在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常伴有自卑、迷茫、悲观、闭锁的而又烦躁的心理状态,在周记中往往表现为郁闷、孤寂,甚至是愤慨、偏激的。其实,他们是在倾吐心声,寻求帮助。他们渴望有人能给予重视、理解。教师这时就不能视而不见,而要担当起朋友的角色来倾听,与他们交流,去疏导和抚慰他们。积极指导他们学习、生活和做人,使他们尽快走出阴影,脱离困境。而我们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也会有不少感悟,同样要勤于笔耕,形成文字,并拿到班上和同学们交流、探究,相互促进提高。

2.搭建学生间交流的平台

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范文5

摘要: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量及其更新速度剧增的今天,毫无缺漏地掌握某一学科领域的全部知识与能力显然不可能。只有给学生提供反映学科整体的基本知识与结构,正如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范例教学所倡导的那样,选择具有基础性与范例性的课程内容,通过完整性、彻底性的教学,把个别范例内容讲清楚、讲透彻。本文主要从范例教学的概述、范例教学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的适用性分析、和范例教学在语文课程编制与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四个部分进行阐述与分析,最后得出范例教学对我们新课改目标实现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范例;课堂教学;高中语文;应用

一、范例教学的概述

1、范例教学的来源

“范例”一词来源于拉丁语,是“Exemplum”这个名词的形容词,意思是“例子”,更确切的说是“好的例子”、“特别清楚(言简意赅)的例子”、“典型的例子”。 所谓范例,就是指教材中那些“隐含着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基础因素的典型事例”。范例教学,简言之,就是通过教材中典型事例的分析,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论”的一种教学理论和方法。范例教学就是通过典型范例的分析,再进行知识归类、利用学习中的迁移作用,达到“举一反三”,掌握一般规律的目的。

2、选择范例的原则

范例作为“沟通学习者主观世界与教材这一客观世界的桥梁”,是进行范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直接影响到范例教学的成败。因此,要慎重地进行范例的选择,并在选择时遵循相应的原则:

第一,基本性原则。基本性原则是从教学内容的视角提出的。强调范例要传递给学生的知识应是教材中最基本的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科学规律和基本知识结构。

第二,基础性原则。基础性原则是从学生的认知角度的视野提出的。强调范例选择要考虑学生的基础,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和时展,适应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智力发展水平。正如赞科夫所主张的:教学应该建立在“最近发展区”之上,激发新知与旧知、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前后冲突。逐渐把“最近发展区”变成原来发展水平。如果范例达不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越过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都会使学生产生轻视和畏难的情绪,这将不利于求知欲与兴趣的激发。

第三,范例性原则。它是从教学的角度说的。范例性也就是说教师交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基本的、基础的知识和特别清楚的、典型的例子。要使具有基本性和基础性的“范例”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材料,那么范例教学中的“范例”首先要是“个案”,既具有“例”的结构,又具有包含着基本性、基础性知识的“范”的意义。

3、范例教学论的主要阶段

范例教学的主要阶段是范例教学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范例教学是否能够顺利、有效地实施。因此范例教学论的研究者对范例教学的阶段提出了以下设想,其中W·比特认为每个范例可分为三个阶段,(1)选择与描述范例;(2)说明一般的、抽象的真理;(3)在上一步的基础上把握新的现象;H·克暖贝尔以地理教学为例提出了五步教学的设想;而德国教育学家施滕策尔(A·Stenzel)则把范例教学分为四个阶段来进行(1)范例性地阐明“个”的阶段(2)范例性地阐明“类”的阶段(3)范例性地掌握规律和范畴的阶段;(4)范例性地获得关于世界与生活的经验的阶段。以上三种分法以施滕策尔(A·Stenzel)的四阶段法的使用最为普遍。

二、范例教学在高中语文课程与教学中的适用性分析

1、范例教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代背景的惊人相似

范例教学产生于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联邦德国,当时为了消除战争对学校教育带来的创伤,以期跟上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步伐,联邦德国提出了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学校教育部门企图通过不断地扩大教材内容,增加课时,搞百科全书式的教育来实现学校面临的新任务。结果导致课程变得十分庞杂,学生负担加重,智力活动受到窒息,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束缚。联邦德国的这种情况同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情况及其相似:教学科目过于庞杂,学生课业负担加重,严重剥夺了学生的课余休闲时间,导致学生精神疲劳,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降低,学习质量也明显下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它要求改变这种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而范例教学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新课改的要求,解决日益更新、增加的知识量与有限的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

2、高中语文课的学科特性决定了课程与教学中范例教学法的使用

第一,人文性。众所周知语文课程的学科特性首先是其工具性,有专家解释道:“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而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熏陶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显然,对于高中语文课来说,更加突出的是它的人文性。它是在关注人性的基础上对人的精神世界有所美化有所提升的特性。另外“人文性”本身非常抽象,它的实现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不可能仅靠几节课照本宣科的读几篇文章就能实现。所以,这就需要采用生动的范例加以深刻的、彻底的分析,并归纳出其中的规律性知识,把握实质。

第二,综合性。这种综合性决定了该门学科的教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色彩。这不仅指学科内容的丰富多样性也指思维方式的综合多样性。语文学科内容丰富而广博,涉及到历史、自然、伦理等。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前言)中指出,要“引导学生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然而,在有限的时间内交给学生这无限的自然、社会知识,无疑是不可能的。所以,范例教学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佳选择。

3、高中这一特殊学习阶段更加呼唤范例教学

目前的这种一考定终生的教育制度,决定了高中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最特殊的阶段之一,同时也决定了这个阶段学习的特点:首先是知识量大。主要体现在所学科目多,高中一共开设的课程多达十几门,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等,而且每一门都涵盖了很大的知识量;其次是难度大,时间紧。这一特点就要求高中课堂教学要以最短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效果,这正是范例教学能够做到的;再次是综合性强。目前很多城市还是采用3+X的综合考试形式,所以在平时的教学、学习中需要进行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训练。最后是理解性强。鉴于前三个特点,若对所学知识点不能真正的理解,则在解决问题时就很难灵活运用,也很难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三、范例教学在高中语文课中的应用

叶圣陶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在我国的教材编制和课堂教学中,都有意无意地运用了范例的原则,尤其是语文教材。下面就结合具体实例“人教版”第四册第一单元的话剧《雷雨》来说明施滕策尔(A·Stenzel)的范例教学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范例地阐明“个”的阶段

这个阶段要求在教学中以个别事实和对象为例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以《雷雨》这个个案为例,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让学生真正的了解它的背景、意义以及所要反映的现实等。从而使学生对话剧这一戏剧剧种的特点有更清楚的认识:首先是它的舞台性;其次是直观性,以演员的姿态、动作、对话、独白等表演,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然后并用化妆、服饰等手段进行人物造型,使观众能直接观赏到剧中人物形象的外貌特征;再次是综合性,;最后是是对话性,这也是话剧区别以其它剧种的特点。

第二阶段:范例地阐明“类”的阶段

这一阶段是对个别事物进行归类,对许多在本质特征上相似的个别现象做出总结。比如,通过《雷雨》这一个案的教学,使学生获得了话剧的本质特征后又通过归纳和推断,使学生了解一系列类似戏剧的本质特征,比如莎士比亚的戏剧。

第三阶段:范例性地掌握规律的阶段

这一阶段是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来认识“类”似事物背后的规律性内容。

通过“个”、“类”的阶段,可以使读者认识到,阅读鉴赏板块所选课文大都是名家名篇,注重经典性,同时兼顾时代性,适合高中语文教学和高中学生的接受水平。

第四阶段:范例性地获得关于世界与生活的经验

戏剧的表现内容是复杂的,它基本上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缩影。通过学习,可从中获取丰富的社会知识和人生经验,认清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同时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规律。

选择这篇文章是因为首先《雷雨》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是中国现代话剧的高峰;其次在三个不同版本的教材“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的阅读鉴赏中都节选了这篇,这就更加说明了它的范例性。

总的说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分为四个板块的内容: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虽然不同的版本所包括的内容不一样,但都能归纳到这四个板块。在每一个板块都有范例教学的出现,其中以“阅读鉴赏”这个板块为之最,比如高中语文第一册阅读鉴赏中的《沁园春·长沙》,它是以沁园春为词牌的的长调。因为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那么通过这首词的学习,就能掌握这种词牌名的写作规律,并在自己的写作中很好的运用,再比如巴金的《小狗包弟》;以及屈原的《离骚》、李白的《蜀道难》、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莎士比亚的《汉姆莱特》、鲁迅的《拿来主义》等等。可以说高中语文的课程中的“阅读鉴赏”这一板块与范例有关的文章数不胜数。

四、范例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范例教学不仅在课程编制中广泛使用,而且在课堂教学中也很常见,其中以在“表达交流”这个板块最常使用,它又分为“写作”与“口语交际”两个小版块。下面以“写作”这一小版块来说明范例教学的运用。比如这个板块要求“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这就要求教师分一下几个阶段进行教学:

第一阶段:给予学生精心准备的例文,让学生通过这个“个”的过程让学生明白什么才是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这一阶段是独立的专题写作阶段,要让学生知道“写什么”。

第二阶段: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一系列类似文章的共同特征,让学生知道这样的文章改“怎么写”,然后设计若干个参考题目,让他们练习。这是从“个”上升到“类”的过程。

第三阶段:对一二两阶段进行推论总结,得出背后的规律性内容:写文章先要知道“写什么”,然后在此基础上谈“怎么写”,才符合形式服从内容、写法,服从题材的写作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第四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可以学以致用。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写作练习中去。并通过运用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写作能力同时得到提高。

“范例教学”虽然产生于二战后的德国,但对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仍有很大的意义。一直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都是以“教完”教材来衡量教学任务与评价教师业绩的标准,至于学生是否真的领会并能够做到举一反三的应用似乎并不在老师的关注范围内。为改变这些不合理的现状,新课改提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把那些具有突破性知识的内容教给学生,并从这些突破性知识中掌握本质性、规律性的知识,然后据此自主地去探索别的东西。这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学业压力,而且还丰富了教学过程,使课堂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而是冲破课堂,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在课外获得额外的收获,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青云.关于高中语文学科特性及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M].原载《九江教育》,2002年

[2]李其龙.德国教学论流派[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4月

[3]杨小微.现代教学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

[4]赞科夫.教学与发展[M].文化教育出版社

[5]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2003年

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范文6

“五个目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四个重点”:

1.课程地位有新高度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由此可见,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支撑课程有新理念

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这一理念贯穿于课程标准的始终,强调自主性,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3.教育过程有新特点

新课标要求我们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反对离开教材思想内容的纯工具训练。

4.对教师素质有新要求

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四大板块”:

必修课程每册教材为一个模块,包含“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着导读”四个部分,其中前三个部分纳入课内学习计划。

“三大亮点”:课程目标的全面性;学习方式的多元性;课程内容的开放性。

这里我谈谈“四大板块”中的“表达与交流”。

“表达与交流”包括“写作”和“口语交际”2个部分,“写作”共20个专题,每册4个专题,每个专题都有一个相对集中的写作话题和写法指导(写作内容、写作方法、一般议论文写作、议论文写作、更高的写作要求),“口语交际”共设计了5次活动,每册都围绕一个重点进行(朗诵、演讲、讨论、辩论、访谈)。

在《语文课程标准》第9页上,表达与交流共有9个目标,其中第1、2个目标是总的目标,第3至6个目标是书面表达与交流的目标,第7至9个目标是口语表达与交流的目标。

一、总的目标

第1条目标指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是交代表达与交流的基础条件。

从客观方面来说,表达与交流的基础源于生活,故必须“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强调观察的“多角度”,(必修一《记叙要选好角度》就是着重这方面的训练),对世界作多角度观察,可以发现生活的各个侧面,事物的各种特征,从而提炼出丰富的写作素材。 转贴于

这里的“负责”二字,实则强调写真情实感。具体来说,就是“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以上两条是从总要求来看,它贯串着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必修一教学《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时强调写真人真事)

二、书面表达与交流

第3条:“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这是书面表达的基本目标。“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是课标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积极导向,体现了语文学习中德育与智育相统一的教育思想。没有这一导向,书面表达就失去了灵魂。如果听凭作文中悲观沉沦、拜金主义、贪图享乐、个人至上等思想情绪任意流露(高考中很多0分作文就是属于此种情况,平时强调立意要高远),教师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旗帜鲜明。

第4条目标指出:“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它说的是书面表达的个性化目标。写作提倡个性化,就要尽可能解除一些不必要的束缚,还学生以写作的主体地位。

第5条目标要求:“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它具体提出书面表达的能力要求。(必修二用了三个专题进行综合表达方式的训练),高中阶段把写作重点放在了“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上。应避免表达上的单一性和平面性。

第6条目标:“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这一条补充了作文修改和写作中的合作交流方面的要求。一个高中生,可以比较理性地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文章,运用相关知识进行文章修改。

三、口语表达与交流

第7条目标:“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这是口头表达交流的总要求。目标强调“人际交往能力”这一根本,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提升社会生活质量的长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