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德育课程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德育课程总结范文1
关键词:综合英语实践教学环节互动小组讨论
1.导语
综合英语课程是高职高专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尽管目前的综合英语教学力求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但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整个教学仍然拘泥于词汇、语法、课文翻译的“老三段”模式。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开展得很少或是过多地围绕语言点展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创造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其实,好的课堂气氛应当是活泼而不松散,严肃而不沉闷,紧张而不压抑,轻松而不懈怠,而良好的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下面笔者就综合英语教学过程中听说、精读和翻译等部分谈谈怎样落实实践教学环节。
2.综合英语教学中,听说、精读、翻译部分实践环节的落实
2.1听说部分
听说训练在英语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传统的听说训练中总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默默被动地听。还有一些教员甚至认为听说这个环节可以略讲,甚至一笔带过。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中国自加入WTO以后,与世界经济进一步接轨,这就决定了英语教学应该更加重视实用能力的培养。就听说而言,应加大听说技能、特别是实用交际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实用口语交际能力。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们应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营造情景模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比方说,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写出一些常用的句型或词组,让学生自己寻找搭档,临时编成一段对话;或者教师可以给学生设定情境,让学生运用丰富的想象力,用英语交流完成老师预定的任务。选材应该是同学们感兴趣的,而且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例如,我在《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综合教程(第三册)》第四单元听说部分就给学生讲到了这样一个话题:Jumping from Job to Job(跳槽)。当今社会,频繁跳槽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现象,作为一个刚刚工作毕业的大学生,你的观点是怎样的呢?我叫学生自己先做出判断,把赞成跳槽的学生编为A组,持反对态度的编为B组,并在黑板上写下:Arguments for和Arguments against。先分组讨论10分钟,在讨论中学生不会表达的单词我写在黑板上,然后A、B组进行辩论。同学们讨论非常热烈。辩论开始后,同学们开始了舌战。没想到同学们在集体优势的发挥下,辩论进行得激烈而又有序。同学们不仅找出了许多论据,还灵活运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论证。虽然同学们的表达存在着一些语言方面的问题,例如语法、句子结构,但丝毫不影响同学们交流的兴致。最后,我作为主持人,高度评价了这次辩论会,同时做出了结论,并提醒同学们在语言表达方面所要注意的问题。课后,同学们反映这样的活动很有吸引力,能激发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希望以后多多开展类似的活动。
其实,在听说实践环节中,我们还可以采取很多方式方法。比方说看图说话、故事接龙等等,选用轻松、活泼的主题,那么就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2精读部分
精读教学过程是综合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但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先教单词、语法,然后逐一翻译文中的句子,解释语言点。这是一种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即使教师精心备课,讲课很有条理,语言点讲得详细具体,但课堂上学生没有什么反应,甚至有些学生精力不集中、昏昏欲睡。笔者认为,在讲解课文前,先应该介绍必要的背景知识。这可以预先布置学生自己去搜查相关资料。例如我在讲《新编实用英语教程》第一册第一课时,我就布置学生课后先去搜查中西方国家的人见面寒暄时所说的话,分析中西文化差异。学生们其实对文化方面的东西很感兴趣,于是纷纷去图书馆,上网寻找相关资料。在正式上课前,我随意点了几位学生,让他们谈谈中西文化差异,其他学生适当补充,最后我对学生的观点作了总结,联系本课当中提到的相关知识,我稍作补充。这样很快就把学生引入到精读课的教学中,引起了他们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可以用情境导入法。例如,我在讲课文《Forgiving my father》一课中时,课前,我先用英语提问:“你的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你爸爸曾经对你做过错事,你会原谅他吗?”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纷纷发表观点。学生们用不同的形容词形容自己的爸爸,同时还回忆了爸爸和自己曾经的误会以及自己内心的一些想法。然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中,作者的爸爸是一个怎样的爸爸呢,为什么作者要原谅他的爸爸呢?”很快就把学生的心拉进了课本中。在我讲解的过程中,同学们一直都带着这样的疑问在听,直到最后故事结束才解开心中的疑团。因此,在精读课教学实践中,应该在原来侧重于教师在课堂上多讲、精讲词汇转到要求学生多思考,多发表看法、观点以及实际语言点的操练。这样,通过师生互动,给学生提供信息输入量和练习机会,同时也在学生中创造一种积极开放、乐于接受所授语言及文化的心态。
2.3翻译部分
翻译是综合英语教学实践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综合英语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语言基本能力。翻译能力实际上就是一种综合能力,翻译需要的不仅仅是语言基本功,还要求译者有广博的知识面。然而,长期以来教师对如何实施综合英语中的翻译教学缺乏科学的研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翻译教学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故教学效果不理想。“综合英语”教学中的翻译能力培养,必须在不占用过多“综合英语”课课时的基础上进行。教师只能利用“综合英语”课本身的优势,见缝插针,为学生穿插讲解基本翻译理论与技巧,同时在有限的课堂练习中进行有效地实践。例如,在教学生语言点时,教师可以自己用该词或词组先造一个句子,让学生即席口头翻译。这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译能力。在课堂上中译英、英译中的练习中,让学生按照上课所学的表达方式先自己动手把翻译做完,然后教师把全班按“成绩搭配”分组,让他们相互讨论,相互修改。他们可以讨论用词、时态、句子成分的顺序等等,最后每组交上自己满意的答案,教师再逐一对上交的翻译练习进行讲评。这样学生在相互讨论中不仅掌握了该语言点,而且在词汇与语法等方面也有了自己的见解和体会。有许多教员总是抱怨翻译教学枯燥无味,其实如果我们很好地落实实践教学环节,我们同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结语
落实综合英语实践教学环节其实就是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开展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员应该以一种亲切、热情的人格魅力、感染力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气氛下更加放松,从而更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提高。
注:本文作者刘晓芳系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翻译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彭金定.大学英语教学与学习策略的科学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8.
[2]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德育课程总结范文2
一、新课程理念“消化不良”
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又是一个新旧矛盾剧烈碰撞、此消彼长的过程。一些教师由于没有将新课程理念真正内化为指导自己的教育思想,就很难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目前,在新课程教学中就存在一些误区:一是一些教师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忽略了课堂实效性。认为课堂“动”起来了,学生“站”起来了,就是新课程教学;课堂表面不在是以前的满堂灌了,就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活”的课堂。一堂课下来,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呢?学生除了“闹过”“喊过”,真正收获、积累、感悟的东西很少。教师在这方面缺乏理性的思考,没有把提高课堂实效性作为新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渗透到教育教学行为中去。二是一些教师盲目开展小组合作,把它作为点缀课堂的“一道风景”。认为有了合作才是新课程教学,而忽略了合作的必要性和实效性。教师对学生合作小组缺乏有效的搭配和必要的职责分工,对合作探究的内容缺乏精心策划,对合作的情景缺乏有效的创设和渲染,对合作的评价往往侧重个人。三是追求课堂教学手段的多变,一堂课,有的教师又是用多媒体,又是用幻灯机,又是用直观教具等,教师忙个不停,而学生则玩个不息,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学生实际上是一无所获。四是课堂评价机械单一。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和赞赏,有的教师就是“你真棒”、“好样的”等一些机械性的语言,对学生的评价缺乏个性化和针对性,学生也是雾里看花不知谁对谁错。
二、重教学手段变化,轻实际效能
一提新课改,有人就认为要教学手段现代化,而要教学手段现代化,就非得使用多媒体不可。于是就有教师说什么学校条件差,没有多媒体,没有幻灯机,搞不好新课改;于是就可以看到凡是公开课就用多媒体。诚然,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但它毕竟只是一种为教学服务的辅助手段,不可能也永远替代不了课堂教学本身。使用现代化手段并不等同于新课改,新课改也不仅仅是采用一些现代化教学手段那么简单。新课改改的是内涵,是实质,而不是外在形式。只要我们真正把新课改的理念贯穿到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即使不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同样能推进新课程改革。
三、课程目标把握不准
1、评价内容仍然过多侧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心理素质以及情感、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2、评价标准仍然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3、评价手段与方法仍以传统的考试为主,仍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评价手段与方法。
4、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5、评价重心仍过于关注结果,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性评价。
这些问题的存在是新课改的极大阻碍,给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带来一定的难度。
考试作为一种重要的评价方式,尤其在主要以考试决定学生毕业和升学命运的今天,考试的“指挥棒”作用依然存在,并还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因而很多教师就此错误地认为,考试决定一切。在很多教师的观念中,考试代表全部,考什么,他们就教什么,不考,则不教。这是一种可怕地考试文化。在这种思想的左右下,教师眼中的确“见分不见人”,教师和学生还有教育一同沦为分数的奴隶。新课程不仅重视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地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倡导灵活多样、开放的、动态的考试方式,注重给予学生更大地自主空间。同时在考试结果的处理方面也做出了严格的规定,杜绝大排队现象,以减轻学生的压力。而且对于升学和毕业考试方面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在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实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学的办法。鼓励各地中小学自行组织毕业考试。考试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科可实行开卷考试,减轻学生考试的负担。
德育课程总结范文3
论文摘要:加强各个学科教学的实践性,既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基础。综合实践活动课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开展课程,不必拘泥于各个领域划分所带来的条条框框,而应该以课程思想为核心,最大限度地体现其设置的目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是课改的创新,也是课改的难点。目前我市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被分成了课时和教学内容相对独立的三个部分: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仅对应课改纲要中的研究性学习及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下文中的综合实践活动也仅指这些内容)。其中信息技术和劳动技术在课改前就已经设置,有现成的教材和比较明确的教学内容。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从2002年唐山市原新区作为课程改革试验区以来,到唐山市整个地区已经全面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仍然是个令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头疼的问题。这里面固然有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比如,中考科目对其他科目的挤出效应、传统教学思维的转变不到位等等,但是,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的具体实施来看,也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首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系统性和可考查性不够。
作为一个单独的课程,研究性学习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教学目标笼统而抽象,具体教学过程中很难确立系统性的教学体系。只片面强调类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样的宽泛的教学目标,脱离我们现有的教学实际和教学水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无法具体衡量教学的进度、难易度及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不同的教师、学校和地区之间无法就教学效果达成比较一致的标准,从而使得准确的考查无法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实施。
课程的系统性和可考查性是课程存在的基础,这两点缺乏的后果就是教师感到课程实施无从下手,教学过程茫然无序。
其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形式主义严重。
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体基本是研究性学习领域。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和认知的方式,但是因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课程内容没有系统性,也不具备考查性,从而使得一种学习的方式在我们的课程实施中连续地成为了关注的焦点。如果说学生在课程的起始阶段需要了解这种学习方式以便更好地实施课程,这还能让人理解,可是如果课程教学一贯如此,那就是形式主义了,是为了研究性学习而研究性学习。从而,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的学校和教师仅仅是在应付视察、评估的时候才开展,因为他们觉得来回重复这种形式实在是没有必要,而我们的教学实际也根本不可能允许和无视这种浪费的发生。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问题的实质是课程内容。无论是研究性学习还是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都是一种方式,他们要经由具体应用,才能显示价值,而且其价值的大小也仍然依赖于具体应用,课程内容指的就是这些具体应用。不解决好这个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无论如何是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知识体系的,并且其目标也应该包括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这样的体系,而我们现在恰恰就是忽视了这重要的一点,没有与学生的主体课程紧密联系,从而也就脱离了占据学生大部分时间的重要课程的学习。当然,我们的本意可能是想将学生从繁重的重点学科的学习中脱离开,专注于诸如创新精神的培养。可是,我们真能够离开像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等这样的学科知识去谈创新,去谈素质吗?毕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必须将现有的学科知识体系适当引入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来,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真正成为学生将课本知识与周围世界相联系的桥梁,激发学生学习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与现有课程紧密联系,互相促进,只有这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才有希望真正有效地开展起来。
笔者以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按照以下三条主线来安排:
1.科学实践。科学实践可以理解为“我们身边的科学知识”,即将课本上的知识与周围世界相联系,甚至通过周围的世界来学习科学知识,这将会使得平时看上去枯燥无味的科学世界变得生动许多,使得学习也变得轻松而有趣。
转贴于
科学实践的基本内容是利用诸如风筝、气球、指南针、望远镜、食盐等生活物品或者工具进行的成系列的展示科学原理的科技活动。在了解科学原理之外,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物品分类、测量和观察、周密思考、准确记录以及正确处理数据等等普遍需要的科学技能。这些科技活动应该是令人愉快的,有趣的和引人深思的,目的在于介绍科学概念和学习方法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要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家里、我们的社区、我们的学校,获取知识可以从身边开始。
近些年,国内引进的的国外科学实验教材大多数都生活气息浓重,深入浅出,重视培养兴趣,十分符合科学实践的要求,此类教材也为数不少,完全可以在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为我所用。这些教材在知识体系上大多数都可以对应我们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学科的教学实际,相辅相成,既适合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也促进了各个学科的教学。
2.艺术实践。艺术实践的形式着重指情景化的戏剧表演、诗歌朗诵和演讲评论等。艺术是经过加工提炼的客观事实。学生可以通过亲身体验不同的艺术形式和内容来加强对社会现实的认知和分析能力。不用说,这些艺术实践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也有很大的益处。
艺术本身就是创造力的集合体,即使是同一内容在同一种艺术形式下,也可以得到不同表现。不同的学生在艺术实践中可以担当不同的分工,这既可以是内容角色上的分工,也可以是不同工作的分工(比如导演、舞蹈、演奏、服装、布景等),但都可以表现其对艺术的理解,可以更全面地培养展示学生的才能。
在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学科中包含大量的可以用作艺术实践的素材和线索。没有什么比亲身体验更能让学生提高对这些内容的兴趣和理解了,何况这些学科在本身教学中就存在有诸如表演、对话等等具体实践了。
培养学生参与和实践的勇气和信心也是艺术实践的重要目标,这将为学生在其他领域实践中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3.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就是将学生从课堂上拉到课堂外,学校外,让学生通过实际生活获得体验与发展。如果科学实践和艺术实践都能很好的开展,那么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就将会有一个良好的基础。这个基础包括,学生将知识与实际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待社会生活的事实能够具有批判和分析的能力,以不同形式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分工组织和团结合作的能力等等。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应该是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之后对社会的一次全新视角的接触,这既是学生知识技能综合应用的过程,也是学生了解、认识社会,自身正确定位,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为社会服务的好机会。
在课程指导纲要中,对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内容领域目标、内容主题的维度和内容选择的基本要求都作了具体的说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应该按照要求分阶段、分内容、有重点地逐步实施,而不应该随意安排。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不仅仅是实践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只有教学过程安排有序、内容前后联系,才能使得这种学习变得有章可循。这里并不是反对整合,但是,整合的前提是学生对需要整合的各个部分自身都已清晰明了,否则就会欲速不达。
德育课程总结范文4
关键字 基于工作过程 空间课程 学生团队
中图分类号: TP311 文献标识码:A
《SQL Server数据库基础》是本系的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包括:软件、网络、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对应的岗位群有软件开发、MIS/ERP开发、WEB设计。《SQL Server数据库基础》的课程目标为:能够从事数据库系统的管理、应用和辅助开发工作,学生掌握数据库基本技术及应用常识,数据库开发基本技术。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本课程是基于工作过程的空间课程。现将课程的开发实施总结如下:
1 课程开发
我们的课程开发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具体做法是这样的:首先是调查行业背景,就是组织教师去企业一线调研,主要是依据职业资格标准对企业岗位职责进行调研。我们主要采用了问卷,访谈,研讨的方式。通过调研,然后由企业技术人员,教育专家,课程开发的老师分析研讨,我们得到了针对我们这们课程的职业岗位群,分别是操作员、设计员、管理员、监测员、程序员、测试员、开发员。并且提炼出了企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再根据典型任务归纳出行动领域,也就是说每个职业,对应哪些典型工作任务。然后,细化出行动领域,行动领域进一步确定完成这些工作任务需要哪些技能要求,知识要求,态度要求,行动领域的内容和要求还是企业的职业岗位内容和要求,这还不能直接作为教学内容,我们要需要进一步整合,序化把它转化为教学内容,从而形成学习领域,在学习领域里,就有该课程的教材、学时、学分、前导学习领域,后序学习领域,技能目标、知识目标、态度目标、学习情景的粗略设计、教学条件的确定、学习效果评价的粗略设计。
通过学习领域,我们制定这们课程的重要的基石,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比学习领域更细致详尽,对课程的课程概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于要求、参考课时、教学方法建议、教学实施建议、课程考核、课程教学设计、课程评价、督导与改进做了详细的定位。有了课程标准,就可以编写一系列的教学资源。我们团队形成的教学资源有课程文件,教学课件,教学教案,校本教材,教学视频库,习题库,试题库 。
我们按照这样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形成了以下特点:学习内容于工作岗位融通,体现职业性;学校、行业与企业深度融合,凸显实践性;教学改革与技术服务互融,保证开放性。
本课程以真实企业项目的“学生管理系统”为基础,以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日常教学过程就是围绕这一项目的实际开发过程,由浅入深,有简单到复杂,从枯燥的理论教学转变为直观的实践操作,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本课程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在确定课程教学内容时选取了工作过程中典型的、使用率高的工作任务作为学习任务项目,并根据工作任务的完成规律和完成的不同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序化和整合,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基本一致,做到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
2 课程实施
在课程实施之前我先对学情进行分析然后再确定教学方法。我们高职的学生的特点是专业基础比较差,自主学习能力较弱 、自信心不够 、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喜欢新事物。针对这些特点我的教学对策是:在教学中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引导学生自学; 引导学生在课程中展示自己的长处,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的肯定鼓励学生;提高课程教学的趣味性,利用网络语言与网络平台和学生的交流,走近学生。
针对这样的学情我采用了在世界大学城上进行教学实施,我具体教学方法是:建立以学生为主导的空间学习环境,空间资源整合法,空间群组讨论法,学生团队排行法 ,团队进度控制法 ,情境导入法,私信交流法 ,空间留言法 。
这里主要介绍一下怎样建立以学生为主导的空间学习环境,我们的流程是这样的,首先点击接收空间任务单,任务单也就是这次课的任务是什么,这里有具体的子任务的描述。 然后是咨询环节,有了明确的任务,我们该如何完成呢,在这里咨询环节会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接下来是点选任务,是给学生设计的平行任务,教学管理系统贯穿在6个空间任务的教学中,平行任务贯穿在6个空间任务的实践操作中,6个学习团队,6个空间任务,每个团队,有不同的平行任务。平行任务完成了,效果怎样,点选测试案例,这里设计了3个案例的练习是因为学生只有反复操作,才能融汇贯通,把知识真正转变成为自己的能力。接下来的流程是上传任务,空间作品展示 ,最后是空间任务考核。
群组讨论法,在群组中那些内向的学生也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了。学生可以在群组里面讨论学习,讨论作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发言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要增强学生的兴趣,就是要充分的表扬和鼓励他们,学生团队排行是个不错的方法,根据每个团队学习情况进行排名,使学生在学习上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局面。要使学生很好的学习,进度控制不可少,进度控制能够增加各个团队实施情况的透明度,在学习上各个团队互相促进。为提高学生的兴趣,情景导入法是个不错的方法。 私信交流法也是我经常用到的,比如,我会模仿淘宝体,给学生发私信,亲,新的课件已火热上架了,快来看啦!空间留言,我经常会针对学生的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他在空间上留言。
基于工作过程的《SQL Server数据库基础》空间课程,在课程设计上以能力为本位进行课程开发,在实施上以“世界大学城”为依托,能很好的结合90后学生特点,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余滢. 工学结合的空间课程包的开发――基于云平台的高职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2.(05).
德育课程总结范文5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创建;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发与校园文化的创建相结合,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思路和学校精神相融合,创建学校的独有特色。
我校《走近黄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初的研究实施框架大体分为了这样几个方面:孕育华夏文明、黄河的历史发展、黄河沿岸的主要景点、黄河历史发展中的典型文化、黄河治污、对课程的思考以及由课程研发而提炼出来的黄河精神和学校精神的融合,以及学校办学过程中要体现的重要思想――为人民服务。也就是从此开始,我校的校园文化创建与课程研发结合在了一起。
最初墙壁文化说明:
1.墙壁上的黄河文化教育
“华山秀作英雄骨,黄河泻出纵横才。”
黄河精神:奔流不息
伟大坚强
胸怀博大
孕育华夏文化
学校精神:终身学习
永不言弃
无私宽广
桃李芬芳
2.学校门口的教育思想教育
学校大门的右边是用醒目的大字书写的学校名字,左边是与之对称的学校教育总思想――为人民服务。
3.校园内地面上的十种教育思想和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
校园内地面上的十幅组图配了十个词语二十个大字,它们是开放、特色、安全、健康、读书、礼仪、实践、思考、创新和和谐。这十种教育思想都隶属于“为人民服务”这一总的思想。
校园文化的创建会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而不断走向深入。我校现在最新的校园文化内容是根据综合课程发展的最新框架主体板块设计的。
一进学校大门是“我爱身边美丽的黄河”“滨州城市建设研究”
“我爱美丽的家乡”,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教育;“滨州区域农业研究”“滨州区域工业发展研究”,是和学生一起了解滨州经济的发展;“黄河上游代表性子课题――地形地貌研究”“黄河中游代表性子课题――水土保持专题研究”“黄河下游滨州段外代表性子课题研究――黄河三角洲开发研究”,是引导学生走出家乡,放眼全国和世界。校园外墙壁上的课程框架统领整个校内文化,校园的西部是最初课程框架的再版,是现在课程框架构建的理论部分;校园的东部是课程框架的第二和第三部分,完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中的重点内容都和校园文化的创建结合在了一起。校园外墙壁上保存了我们的学校精神,进而我们又从课程研发中提炼出了我们的办学宗旨、教师成长目标和学生学习目标。事实上,我们现在的校园文化创建是分了三个层次的,一是课程框架统领下的子课题校园文化,它构成了我们整个校园文化的基础;二是在此基础上我们提炼出来的办学宗旨、教师成长目标和学生学习目标;三是将二者归结到我们的学校精神和总的办学思想上。我们的校园文化创建和我们的课程研发有机地结合起来。
德育课程总结范文6
关键词:动物学;精品课程;教学改革;经验总结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133-02
目前,关于国内精品课程的建设,各高校都有着自已不同的观点与经验。在重庆师范大学的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作为校级重点课程的动物学课程于2004年被评为了重庆市第二届市级精品课程。在多年来的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依托重庆市动物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及重庆市“十一五”动物学重点学科,课程组成员倾注了许多时间与精力,力求将该精品课程建设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或推选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后备课程。在此期间,通过不断的教学改革与研究,无论是从课程体系、教学环境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具体总结如下:
一、全面利用多媒体辅教学方法应用于理论与实践教学
完成了全部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并完全进行多媒体教学。与此同时,完成了全部实验课程的课件制作,且重点对实验课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示范效果。由于引进了许多现代新的教学元素融入形象生动的教学过程中,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牢固掌握。
二、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环境的建设
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根据学校的总体建设规划,借重庆市动物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及重庆市“十一五”动物学重点学科建设平台,对动物学教学实验室和实验实践教学环境进行了改善。为创造更好的实践教学环境,我们增购了许多设备,如宽屏幕的等离子电视,投影仪、显微观察与摄像系统、实物展示台、自创了“显微观察系统”与“实践教学互动系统”,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效。同时,我们重视实验实践教学的常规管理并且强化常规教学,科学合理安排各种实习活动,以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理论联系实际。为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兴趣和完成优质的毕业论文,教学实验室与研究实验室也都面向学生开放,使学生较早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室及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设计性、创新性实验、课程设计等,不仅可加深他们对专业知识及前沿知识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较强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在重庆市动物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重庆市动物学重点学科建设基础上,设备仪器方面不断完善、更新。早在自行设2003年就自行设计了有特色的互动实验教学系统(主要由显微数码摄像系统、宽屏幕等离子电视、投影仪,展示台等组合而成的互动教学实验室)沿用至今。通过自行设计的互动实验教学系统,解决了过去教学难点中难以观察的微型动物(如草履虫、眼虫、水螅及涡虫等),通过该系统可清晰直观地示范教学,该系统实用、方便、经济,在国内独具特色。此系统由于其良好的示范教学效果,已在我校大学城校区本科教学相关实验室内推广,起到了精品课程以点带面的作用。
三、动物学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研究
在贯彻教育部教学大纲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重点突出动物学课程的经典与现代结合的特点。形成相对完整和完善《动物学》的课程体系,以更灵活的方式、更完善的体制去满足目前生物科学各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学生思路,进而达到提高学生技能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目的。故根据教学资源的优势,我们将对动物学课程体系按照生物科学专业与生物技术专业构建成为动物学和动物生物学两大课程体系。作为一门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精品课程,该体系将解决现行教材教学内容体系的局限、必修课课时偏少等种种问题,以便与国际间同类相关课程接轨,并且该体系的实施结果则说明该改革是卓有成效的。
四、实验材料的新型培养方法,确保了实践教学之需
动物学实验教学中的许多实验材料,不仅受限于采集时间及当地气候条件,同时也由于其个体微小,传统培养方法的局限难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采用新型的粗培养和克隆培养相结合的方法,获得了优质的实验材料,保证了教学需要,同时提高了实践教学的质量,还为兄弟院校(如重庆大学等)的教学与科研提供实验材料。
五、标本室的创新性研究和管理,保障了精品课程的教学
动物学标本在动物学的教学科研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于生物学标本的保存,尤其是对于一些珍贵罕见标本的保存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进行动物学教学标本的包埋、保存等制作方法的探索与建立,为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精品课程建设的近三年内,课程组主要成员探索性地采用新配方的不同树脂对不同动物标本进行包埋的方法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果。目前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与实用新型专利1项,其中,3项国家发明专利和1项实用新型专利已获批,另1项目前正处于公示中。本研究也深受学校各方面的重视,并由主管校长特批了相关项目支持该研究的进行,同时本研究也受到本领域的相关专家学者的关注。本工作正在延续中。
六、实验室面向本科学生(本专业和全校)开放,确保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本实验室推出的开放性实验和各类的及各种课外兴趣科研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实验室条件,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探索性实验:面向本专业本科生开放实验室,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动物学实验技术学习,学习生物绘图,参与标本制作、鉴定,提高兴趣、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为学生完成毕业论文提供了研究平台,此开放旨在让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的良好训练,以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水平和质量。面向全校非生物专业学生以开放性实验供其选修:如标本采集、制作、鉴定,人体常见寄生虫病病原体的认识与疾病预防,重庆地区常见昆虫的鉴定,珍稀动物的观赏与种类识别等系列实验,为提高非生物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作出了有效的尝试,形成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基地之一。
七、专题学习小组法的建立、实施及成效
通过与国外院校进行学术及教学方法的交流,吸纳国外优秀的教学方式方法、经验及教学形式进行本科教学的改进。学生组成专题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分别选择动物学课程范围内的专题进行调查研究、资料收集、实验验证、完成所选的专题,专题学习结果以海报、展板或专题讨论的形式进行或展出,并由教师与学生双方进行最后的评定。以此提高了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锻炼学生动手收集资料及实验的能力,体现团队协作精神。实践证明,该方法的建立与推广不仅获得了学生的认同与赞许,同时由于本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已被本学院的其他老师学习采用。
八、程序化试题库的创建及使用
本课程组于2003年起就着力进行动物学试题程序化的建设工作。目前,我们已建立的动物学的计算机试题库可经常性进行增补、更新或调整,分为人工抽取或自动抽取两种模式,并可根据出题要求随机组成不同题型、不同难度梯度、不同分质的试题进行组成。这样,使试题库变得更人性化、自动化和科学化,亦可避免人为主观因素而导致其他相应问题的产生。
综上所述,尽管目前动物学精品课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精品课程的建设就像人的学习一样是永无止境的,我们将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努力,并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构建精品课程共享平台,不断应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使我们的动物学精品得到不断的完善,真正发挥精品课程的辐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英华,等.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推动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0):88-89.
[2]孟令勇.新建本科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30):108-110.
[3]曹霞.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学与科研互动关系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9):62-63.
[4]何建武.网络环境下精品课程建设设计策略探析[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3):96-99.
[5]黄宝玉,项国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及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9),72-76.
[6]李银芳.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7,(1),91-93
[7]施晓秋,薛伟.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5,(1):90-91.
[8]李中.精品课程建设平台的构建与实践[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7(5):43-45.
[9]朱举英.基于交互学习的精品课程网站设计与开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
[10]史文婷.基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3.
[11]王素梅.国家级精品课程主页设计探讨[D].山东师范大学,2013.
[12]李佳恒.普通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