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培养与辅导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二年级培养与辅导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二年级培养与辅导总结

二年级培养与辅导总结范文1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思想政治

当下,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高校辅导员队伍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成员,也跟随学生人数的增加而壮大。高校辅导员既是学校育人的基石,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现状

(一)高校辅导员的基本情况

1.专兼职现状

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岗位流动较快,从而加大了高校辅导员的兼职比例,考验着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

2.职称现状

高校辅导员队伍职称是反映其队伍建设的又一重要数据。根据调查,高校辅导员队伍职称整体偏低,多数高校辅导员队伍中,仅有初级和中级职称,为数不多的高级职称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职称极少。分析原因,一是较多年轻辅导员晋升条件没达标;二是,业绩因素限制了一些已经达标到的辅导员。

3.年龄现状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年龄状况反映了其是否具备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能否胜任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根据调查,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中,中青年教师比例大于中年及以上教师比例,而理想的高校辅导员队伍老、中、青结合是最为理想的高校辅导员队伍。一是稳定了辅导员队伍,二是可以更好的解决辅导员的传帮带问题。

4.学历现状

高校辅导员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法》中规定,高校教师要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近些年,高校辅导员队伍日益壮大,硕士研究生成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主要力量,本科生担任辅导员已不多见。这种现象说明高校辅导员正在步入专业化的时代。

(二)高校辅导员素质

1.思想政治素质

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主要包括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等。一是政治素质,多数的高校辅导员的政治素质较高,能够认清政治方向、能较好地遵守政治纪律、坚定政治立场等,当然,少数辅导员在以上方面还有待加强;二是思想素质,多数高校辅导员有较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充分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实事求是,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在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等方面还有待提高;三是道德素质,多数辅导员能做到为人师表,但真正做到全身心投入辅导员工作的不多,故,也不能完全做到做到以学生为本。

2.专业知识素质

根据调查,多数高校辅导员对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政策、文件学习不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不够全面、学生管理知识有待提高,在心理学、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方面知识虽受到学校和辅导员的重视,但要么有高度没深度,要么深而不精,总与要求的有所差距。

3.能力素质

一是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多数高校辅导员理论素养偏低、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偏弱,不能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发现和研究问题,从而更好的解决问题;二是管理能力,大多辅导员具有多年的学生管理经验,管理能力较强,极少的辅导员管理观念陈旧,应对突发事件经验较少;三是沟通表达能力,虽然辅导员一般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但沟通意识和沟通实践还需进一步增强,与时俱进;四是创新能力,虽然多数辅导员自认为具备创能力,但要他们举例说明自己有何创新时,多数辅导员力不从心,这说明辅导员的创新性几乎没有运用到实践。

(三)高校辅导员的管理

1.政策

新世纪,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均出台了一定的高校辅

导员素质培养与提高政策。但相关调研显示,目前各高校对政策的贯彻

与执行力度有待加强。

2.考核

多数学校制定了的辅导员考核机制,并通过考核指标体系,助推辅导员考核规范化的科学发展。考核中,通常采用自评、互评、学评、校评,等级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其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聘任及绩效与福利的重要数据,在考核的环节,很多人为因素会掺杂到其中,使考核结果不公平,影响士气,有悖考核初衷,说明学校还要继续完善辅导员考核制度及评价指标体系。

二、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之处

(一)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创新

1.角色定位

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辅导员工作非常重要,将会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提升辅导员素质,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所以,学校要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使辅导员明确自身的使命。

2.培训

进一步创新辅导员队伍建设,对辅导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培训非常重要。辅导员的培训应坚持与其工作性质、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相适应的原则。其次,应组建全国辅导员的培训机构,定期更新培训内容,使培训内容与培训需求、培训等级相协调。再次,应以发掘先进培训技术,构建现代培训的方式和方法体系,坚持教学方式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教师的专兼相结合、培训方式与自学相结合。最后,要完善高校辅导员培训的考评体系,进一步提高培训工作质量和水平。

(二)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观念创新

1.以学生为本观念

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整体发展。因而,辅导员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增强服务意识,做到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建立“每个人都是人才”的观念,更新教育模式,把学生培养成高技能、高素质的的人才。培养学生的自觉性,重视塑造学生的各自特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此,高校辅导员要率先垂范、以生为本,关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学生学会认识自己,认清社会,成为有理想、有抱负的新时代大学生。

2.与时俱进观念

陈旧的工作方法使人止步于眼前,只有继往开来,才能与时俱进。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如何适应时代需求,保持活力?更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为上策。

(三)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创新

二年级培养与辅导总结范文2

建设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本文从职业化建设的必然、理念、运行机制和举措等内容对职业化建设的途径与创新进行探究,以加快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进程。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职业化 途径创新 思想政治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必然

1.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是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的需要。

中央16号文件指出:“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挑战,国际敌对势力与我国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 各种思潮文化相互激荡,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学生思想的多变性、选择性、独立性、差异性日益增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趋复杂。”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与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我们必须在大力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同时,下功夫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增强政治鉴别力、有效防范和抵御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有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职业辅导员队伍。

2.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首先,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校招生人数从1998年的108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56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2%,在校学生人数达2300万,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管理规定》1∶200比例配备的要求,全国高校应当配备的辅导员人数为11.5万人,由此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提供了现实的需要, 奠定了社会基础。其次,伴随着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在学业、心理、就业等服务需求越来越多样和独特,要求学生工作要构建教育、管理、服务相统一的专业体系,因而产生了辅导员队伍专门化职业化的需要。

3.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是加强辅导员队伍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一是队伍不稳定。因缺乏对辅导员工作的社会认同感及自我价值感,不少辅导员把现有工作看作“跳板”或“临时过渡”。根据对全国103所高校辅导员任职的调查,其平均任职不到5年,人员流动过快,岗位任期太短,队伍严重不稳定。二是岗位职责不明确。目前各高校对辅导员工作职责没有明确的界定,因此,在具体工作中职责宽泛,工作繁杂,疲于应付,成了“万金油”“消防队员”或“保姆”。三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普遍较低、知识结构单一、实际指导能力欠缺、缺少科学系统的行业培训,效果不佳。四是管理模式不完善。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管理机制,对辅导员个人的职业与事业发展缺乏有效的保障等。出现了辅导员“边缘化”“非职业化”的状态。要切实加强大学生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走职业化发展道路,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新理念

职业是指从业人员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而从事的社会性工作类别。社会分工的专业化,造成职业的专门化,职业的专门化,就是职业化。纵观美国高校辅导员,确切的说法应该是学生事务管理者,其主要工作职责和内容与我国高校辅导员大致相同。但是,由于其从产生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日益成为一个职能多样化、工作标准化、人员职业化、研究学术化、运行高效化的职业领域。其学生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我国1953 年清华大学率先在全国实行政治辅导员制度算起,已有55个年头,辅导员制度在为我国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国际国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西方文化思潮渗入校园,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受到冲击,思想日趋多元化、复杂化。

因此,在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建设必须与时俱进,树立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体需求为根本,为学生服务为手段,形成专业化的人员配备,明确的行业职责,健全的组织体系,良好的职业环境的职业化建设新理念。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新途径

1.强化学科建设,进行专业化培养。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专业化是指开设专门的高校辅导员专业,培养具备相关专业背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的专门人才。专业化是职业化的内在动力和基础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专业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同时,又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 虽已经过二十多年建设,但在学科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完善,注重强调思想政治的内容,而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理财能力、社会实践等学生主体事务管理课程缺乏或缺少针对性,不能更好的满足新形势下学生工作的现实需要。从国外来看,高校设有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培养不同层次的学生事务管理人员,内容设置较好体了学生的适时需要。在美国,高等教育博士的培养计划中,就有针对学生事务的培养方向,哥伦比亚大学将学生人事管理列为高等教育博士培养计划的适用领域,在培养高等教育博士所开设的62 门课程中关于高校学生的就有12 门。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学生事务管理专业或学科,相对十几万的从业人员,因此,开设专职政治辅导员专业,抓好学科建设,从而进行专业化的培养。

2.创新辅导员工作职业化运行机制。

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应建立直线型的运行机制。根据学生工作的特点及个性化,设置学生需要服务的专门项目,使人员分工明确,专业明显。避免了一名辅导员应对200-300名学生的全面问题以及身陷日常事务性工作弊端。因此,根据高校学生工作需要,将学生辅导员岗位进行分类设置:第一类是德育工作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进行人格塑造。第二类职业发展辅导员。主要为学生提供学业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服务;第三类是心理辅导员,为学生个人和团体提供咨询服务和心理治疗;第四类是园区辅导员,主要负责所辖生活区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第五类是事务管理辅导员,主要为学生提供困难救助、贷款、维权等日常事务管理及服务工作。这样,既解决了辅导员的专业方向问题,又把辅导员从繁琐的日常性事务中解脱出来,更是实现了学生事务工作的深入化、规范化、专业化。

3.创新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管理体制。

⑴实施辅导员职业资格及准入制度。职业资格是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高校辅导员职业资格应依据辅导员的学科背景、学历层次、道德水准、工作任务、工作能力等方面,严格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素质优”的总体要求,建立起相应的职业资格制度。同时,要结合学校学生工作实际,采用组织推荐和公开招聘相结合、以公开招聘和资格认定为主的准入办法,由教育管理和人事管理专家学者、领导、职能部门等组成考核班子,在公开、公正、规范的原则下,对辅导员的聘用实行严格规范的考核、认定,实施辅导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二者是优化辅导员队伍,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首要环节。

⑵ 建立辅导员职业培训制度。高校应将辅导员队伍的学习培训列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严格的培训制度,像培养教学骨干、学术骨干那样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骨干。建立分层次、分类别、多形式和重实效的培训体系。坚持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骨干培训相结合,形成科学的“养用结合”机制,以此来促进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一是学校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积极鼓励辅导员继续深造学习,攻读辅导员专业学科的高学历学位,不断提升理论水平。二是学校要定期组织脱产进修或专题培训,提高辅导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三是学校要加大经费投入,建立思想政治研究基金,积极支持鼓励辅导员开展科学研究,进行项目资助。四是加强辅导员培训基地建设。

⑶健全和完善辅导员工作的量化考核体系。在制定和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基础上,根据辅导员工作的岗位、内容、职责和任务,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辅导员工作量化考核体系,从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估,做到辅导员的评聘、考核、晋升等有章可循。并实施激励机制,通过评优表彰、适当提高其工资水平和岗位津贴、职称评定等给予政策扶持等方式,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提供制度层面的保障。以切实解决辅导员的后顾之忧,增职辅导员的职业自豪感、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使辅导员成为一个有行业特色的新职业。

⑷构建辅导员职称职级评聘体系。根据职业发展理论的启示和现实的需要,高校辅导员职称职级评聘应按照“德、能、绩、效”的标准,建立一套与职业化辅导员工作特点、规律相适应的职称职级评定体系。目前,高校辅导员的晋升途径主要是行政职务或专业技术职称,行政职务晋升太少太难,而专业技术职称有十分严格的硬指标,如授课学时数,科研学术分等,对辅导员职称职级的评定有很大的限制。2005《中国教育报》对高校辅导员职称职务状况问卷调查情况是:高级职称占8.3%,中级职称占34.6%,初级职称占57.1%。因此,高校必须从辅导员队伍的实际出发,解决辅导员队伍的职称评聘问题,设立行政职级科员、主任科员、处级职员或初级、中级、副高和正高职的辅导员级职称系列。上海大学已率先实行辅导员职级制,设立了一至五级岗位,三 级辅导员等同副教授,享受相同待遇,五 级辅导员则等同博导级别。使辅导员从工作开始,就把这份工作当作职业来规划,目标来奋斗,并作为自己穷其一生的职业和事业。

参考文献:

[1]张端鸿:《中美高校辅导员制度比较》,《思想理论教育》,2005.3。.

[2]刘海春:《学生工作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的提出及展望》,《思想教育研究》, 2006.8。

二年级培养与辅导总结范文3

关键词: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党建工作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5-0097-02

研究生是国家建设的宝贵人力资源,国家为培养满足基层医疗卫生需要、能够胜任全科医生岗位的临床医学人才,提出改革学位授予办法,推进临床医学(全科)硕士专业学位授予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颁发有机衔接,国家五部委提出试点高校要做好临床医学(全科)专业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工作,扎实推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宁夏医科大学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做好临床医学(全科)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试行)》积极推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我们本着顺应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趋势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以提高质量满足需求为主线,以加强内涵建设和强化过程管理为思路,加强党建和优化管理为具体措施,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为宁夏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与民族团结而努力。

一、处理好党支部书记与辅导员的关系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大多都是校门对校门(大学应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学生,社会阅历比较浅,又没有工作经验,但他们有着思想活跃,“三观”基本形成,更易于接触的优势,这就为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从他们的心理、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都进一步提高,但按照教育部的规定高校研究生的辅导员配备比例,原则上每500人配备一名辅导员,也就是说一名研究生辅导员带班数将在10个以上,年级跨度可能是2―3级,加之研究生的党员数相对本科生要多且分布在不同专业方向之中,为促进他们全面素质的提升,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党建工作。首先我们要配强作为党支部的领导者、组织者、管理者的党支部书记和委员,针对他们都是校门对校门的学生的特点,我们要不断加强对他们的培训与培养,因为这些党支部书记、委员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直接影响到研究生党员发展,乃至研究生党建工作成效。其次我们要积极探索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班级设置尽可能是相近专业方向研究生或者是轮转科室的二级学科接近,结合着班级建设,将党支部建在班上,通过不同方式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和委员,无论他们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求他们与辅导员之间的密切配合和相互补台才能将工作做到实处,所以我们要对他们进行系统培训和培养,培训党的基本理论、业务知识,以提高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培养他们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自觉提高他们党建工作能力和与辅导员老师的默契感,提高他们协助辅导员处理困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作为党联系广大青年研究生的桥梁和纽带的各位辅导员老师可能只是总协调或者是宏观管理,所以更多的是要求党支部书记作为青年研究生思想的引领者和日常生活、学习的管理者,辅导员要积极探索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党建工作方法,统筹好青年研究生的基层党建,在青年研究生中树立威信,通过研究生党支部这个党建工作的基本支撑点,联系广大青年研究生,在研究生中形成健康的政治氛围,与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和委员一道做好研究生的管理和教育工作,保证研究生思想稳定,勤于学习,将各种影响研究生成长和发展的不利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处理好辅导员与导师之间的关系

研究生辅导员和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是一线工作的两只最重要力量[1]。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虽然有在导师身边时间不长的情况,对我们来说更不能疏忽,而是要更加强化和明确导师在这些研究生教育中的育人职责,不能把他们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简单地推给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委员,甚至是辅导员或者学工人员,而是要强化导师是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在思想上加强引导,在心理上加强疏导,学业上加强指导,医德医风上加强示范,生活上加强帮助,要密切关注关心他们思想动态。要充分明确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职责,不是把学生扔给轮转科室、各相关部门和辅导员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让导师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充分利用一定的时间与研究生接触,要积极做到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从育人意识和人格魅力影响去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医疗水平,更进一步的是进行学术道德、医德医风、诚信做人做事,乃至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通过导师的权威性和便利性来影响和教育他们,也就是说进行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感染。同时要借助于辅导员平时开展的集体活动中将导师渗透到其中,使得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能积极参与到辅导员为学生做的党团建设、思想教育、班级建设、奖助评定、生活区管理以及就业与心理辅导之中,使辅导员与研究生导师之间的工作做到默契与合作,以达到工作的一致性,通过经常性沟通,真正实现研究生工作中的育人合力。

三、处理好辅导员与分管培养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关系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一般以应届毕业生为主,但也不乏很多往届生,他们之中有脱产的、在职的;大部分还未婚,但也有已婚的;大部分由于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状况不是很好;还有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社会阅历等差异;更有甚者是他们比本科生复杂得多的是他们的恋爱、婚姻、家庭、计划生育、子女教育等社会性问题,以上种种情况造成他们之间的个体差异。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强辅导员与分管培养办公室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做到对每一名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业情况的了解与掌握,研究生辅导员不仅要做好研究生的政治引路人,更主要的是要加强与分管培养办公室工作人员的沟通与联系,进一步掌握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优点,成为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指导、咨询、服务的良师益友,要集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协调者等角色于一体,工作要做到有的放矢,并且只有将具体业务工作与党建工作的紧密结合与联系,工作才能做出成效。所以这就要求分管培养办公室工作人员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业务培养工作上下功夫,与辅导员一道,在轮转科室的配合下,做好出科考试、技能考试等各方面工作,处处体现公平性,时时树立专业威信,在专业培养水平方面加强专业思想的交流,探寻与研究生之间的共同语言及其产生共鸣,深入探索融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的培养、日常行为管理以及学术交流于一体的方式方法,通过自己有效的潜移默化和以身示范,服务、组织和引导学生,真正起到指导和引路的作用,充分挖掘研究生的潜能,使其勇敢面对各方面的挑战,培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如“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通过竞赛激发研究生创新工作的热情,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研究生辅导员与分管培养办公室工作人员之间的配合与默契,以达到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的目的。

四、处理好辅导员、分管培养办公室工作人员与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管理者之间的关系

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做好临床医学(全科)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试行)》的要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完成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并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完成相关的课程学习并通过考核,方可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完成整个培养计划,通过论文答辩后,由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临床医学(全科)硕士专业学位。按照《意见》的要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要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必须要在临床科室轮转不少于33个月,在这33个月中必须服从符合条件的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人员的管理和科室轮转的安排,由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管理者安排各科室的出科考试和考核,并进行监督,需要顺利结业各科室的工作,日常管理工作将与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管理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此一来,只有辅导员、分管培养办公室工作人员与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管理者之间相互协调,发现薄弱环节及时沟通处理,使得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有反映问题、解决问题的渠道,尽可能弥补党建工作与专业培养之间的不足。

五、处理好辅导员与研究生所轮转科室的秘书和总住院医师之间的关系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中,必须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三年轮转的科室,并且在每个科室结业时都有严格的出科考试和考核,在轮转科室中这些研究生基本归属各科室的秘书和总住院医师管理,科室秘书和总住院医师对这些研究生最熟悉和了解,要想使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党建工作落到实处,在处理上以上各类关系的基础上,更主要的是要处理好辅导员与研究生所轮转科室的秘书与总住院之间的关系,并且要求研究生所轮转科室的秘书和总住院医师以及科室主任、带教老师一定要通过排班、学术交流、医德医风教育等既要在学术、学业上培养,又要在职业道德和思想道德进行引导,要创造条件使他们融入科室,他们也要主动融入科室,寻求更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轮转科室不能够把研究生仅仅只作为廉价劳动力来支使,无论所轮转科室的带教老师是否是导师,都要关心研究生的全面成长,要力所能及的给予帮助,引导研究生学会做人、学会工作、学会学习。由于临床教师工作繁忙,我们在交谈中还了解到,轮转科室的老师希望辅导员老师能多下临床,与他们共同掌握研究生的各方面情况,对研究生进行包括知识以及获取知识的能力,包括科研作风、医德医风、言行习惯和为人处事的态度与原则,包括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价值观念等多层次指导,共同指导研究生在思想上、业务上以及综合素质上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白勇,李伟元,孙一娜,赵和平.研究生辅导员和导师在学生培养工作中相互协作的调查分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2):64-67.

收稿日期:2014-09-30

二年级培养与辅导总结范文4

关键词:经济管理专业;多样化人才;培养实践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3-0114-03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受教育者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个性化以及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对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培养经济管理类专门人才的经济管理学院,我院为顺应时代提出的这一新的要求,根据教育部教高[2005]1号文件中提出的“高等教育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走多样化人才培养之路”的精神 [1],于2007年开始提出了“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战略”,并以市场营销专业为改革试点对多样化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运行机制与制度、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究与实践。

一、市场营销专业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一)确立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

鉴于社会、用人单位、学生、教师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相关问题的调研分析,在充分考虑学校、学院办学的实际情况下,充分发挥校院两级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势,确立了市场营销专业多样化人才培养的目标及规格。总体目标是“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个性、高素质”。具体目标及规格是:以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面向地方经济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以培养具有宽厚的专业基础,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领域专业训练、适应多方向就业的复合型人才为辅;同时,培养拥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具备一定的科研素质、能够继续深造的研究型人才和具备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学习能力、较强的实践能力、具备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技能、创业行为、具有从业和创业双重能力的创业型人才。

(二)形成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特点,采取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针对市场营销专业特点采用的是“3+1”培养模式,即三年在校,一年在企业,前三年学习理论知识为主,课程实践为辅,后一年集中到企业实践学习。

2.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采用了以下两种培养模式:一是充分发挥学校多科性学科优势,注重专业的学科交叉,做到工管结合,医药管结合,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如在专业选修课模块中设置有“医药营销”、“机电产品营销”等课程模块。二是“主修+辅修”培养模式,即鼓励成绩优秀且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完成市场营销主修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修读辅修专业或辅修课程。

3.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采用的模式是“导师+导生”培养模式,即为部分成绩优秀且有意于考研的学生选派导师和导生。学院、系挑选出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较强的副高以上教师或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骨干教师,负责2~5位优秀学生的选课指导、学习方法指导等,在学生基本完成基础阶段的学习后(从大二开始),带领学生积极适当地参与科学研究,为学生进入研究生培养阶段提前做好学习与训练准备。同时,学院还选拔出一定数量的、品学兼优的在读研究生和考上研究生的在读大四本科生,来负责这些优秀学生的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以其自身的经历、宝贵的经验予以教育和指导。(4)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创业型人才培养,我们采取的是以专业为依托的“三段式”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所学专业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培养以及创业模拟或实践。第一阶段为创业意识的培养阶段,创业意识是指个体在创业实践活动中的主观愿望和态度。主要包括创业需要、创业动机、创业兴趣、创业信念和创业世界观。第二阶段为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阶段,创业品质是指个体从事创业活动所表现出稳定的个性品质特征,包括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大无畏的创新精神,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耐挫能力,强烈的自信心,勇敢、果断、独立、坚韧富于挑战性、敢于质疑问题等良好的个性品质特征,它反映了创业者的意志和情感;创业能力是一种以智力为核心、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能够顺利实现创业目标的具有创新特性的综合能力,包括专业技术技能、经营管理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敏锐的洞察能力、把握机会和创造机会的能力等[2]。第三阶段为创业模拟或创业实践阶段,此阶段主要鼓励那些经过创业基础教育阶段学习且具有强烈创业意向的学生,创办微型企业创业或者是与现有企业或企业家合作创业,使其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很好地结合,进一步锻炼学生创业能力。

(三)设置多样化的课程体系

多样化的课程体系是实现多样化人才培养的关键。我们在设置课程时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个性、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整体原则,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了重大的调整与优化,构建了“平台+模块+环节”的多样化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该课程体系要求:(1)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三个课程平台的比例为3∶4∶3;(2)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占60%,选修课占40%,且专业选修课程开课数量需超过应选学分课程数量的2倍;(3)设立理论、实践、第二课堂三个教学环节,其中实践教学学时数应占总学时的≥25%。

该课程体系一是将公共基础课程校内打通、学科基础课程院内打通,贯彻“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原则,以扩宽基础知识面,为人才的全面、多样化发展提供共性基础;二是本专业内平行设置灵活多样的凸现我校特色和优势、适应社会需要的课程模块,如研究类课程模块、创业类课程模块、行业类课程模块(如核类课程模块、医药课程模块、机电课程模块)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个性发展需要以及社会需要情况等进行自主选择,以培养出不同类型、不同规格的多样化人才,满足同一专业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三是同一课程设置不同层次、不同学时或相同学时、不同层次,供学生按需选择;四是在学时构成上,加强基础课,压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的比例,增开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人文学科、反应本专业学科前沿的课程;五是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加强第二课堂和实践教学的作用,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潜能、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创业意识,整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到企业、社会去锻炼,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六是设立创新学分,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研究潜能,学院对有创新精神并在学科竞赛、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认定相应学分并予以奖励;七是为其他专业的学生辅修本专业制订相应的辅修专业或辅修课程教学计划,以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四)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教学运行管理制度

学院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出高素质的多样化市场营销人才,在教学管理活动过程中体现“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学生的特长培养,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制定并实施一系列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

1.推行学分制。学分制是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学院推行的学分制采取的是三至六年弹性学制,即学生在三至六年的时间内可自主选择学习进程和学习方式,自行选择课程、选择任课老师,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跨年级甚至跨学院选课,修满应修学分即可。

2.推行辅修制。在全面推行“学分制”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为充分发挥学校多学科优势,学院根据学校的有关精神,积极推行“辅修双专业”、“辅修课程”等制度,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完成主修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辅修双专业或辅修课程,增加学生选择的自由度,有利于学生自主成才,为实现多样化人才的培养提供制度保障。

3.实行免听、免修制。对于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允许其免听、免修一些课程。对于免听课程,学生选修后,向该课程的主讲教师提出书面申请,同时并提供申请听课之前的所有课程成绩证明,在征得主讲教师同意后方可免听,但必须完成该课程的相关作业,参加该课程的各项考核。对于免修的课程,学生选课后发现选择的课程时间安排上有冲突时,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经过免修课程考试获得免修资格后,可免修该课程,免修考试成绩可作为该课程成绩,并取得该课程的学分。该制度的实行,可使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增加较大的选择性。

4.实施分级教学制。学院针对扩招后学生学习基础存在较大差异的实际情况以及考研学生的需求特点,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对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课程实行“分级教学制”,即对基础好的或有意愿考研的学生,在不增加教学课时的前提下加大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对基础一般或较差的学生,通过适当增加教学投入保证达到基本的教学要求。

5.实行导师+导生制。学院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个人潜力、尽可能地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和发展,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除了对有意考研学生实行“导师+导生制”外,对其他本科生也实行“导师+导生制”,即学院遴选出一批富有敬业精神、甘于奉献的优秀教师和品学兼优的本专业高年级学生分别作为本专业学生的指导教师和指导学长。导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和专业培养方案,指导和帮助学习理解培养目标、了解专业情况,制订合理可行的发展目标和学习计划,合理选择安排学习进程等。导生主要发挥其示范、优秀作用,将自己成功的学习经验和成长经历介绍给指导的学生,积极与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正确引导和教育学生。

(五)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

对教学质量进行监管是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确保多样化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为此,学院构建了多层次、全方位、全过程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在原有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了有关制度,如新进教师试讲制、上新课教师试讲制、听课制度(包括院领导、系主任、教师三个层面)、新进教师培养导师制、青年教师培养管理办法、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考核办法、督导组工作条例、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2.成立相关组织机构。一是成立学院教学督导组;二是组建学生教学信息联络小组。院教学督导组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听课和有关教学检查、集体评教评学、汇总督查信息,及时反馈给学院;学生教学信息联络小组在教务办主任的组织管理下,负责收集学生对教学情况的反映信息,教学效果问卷的发放、收集与整理,定期召开评教评学座谈会等,并客观、及时地将有关信息反馈给学院。学院掌握信息后,客观公正地予以一对一的反馈,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教学质量。

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评价,我们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既有闭卷考试,也有开卷考试;有理论知识考试,也有能力素质考察、论文写作、分析策划报告、实际操作等;有笔试,也有口试;既有学习结束时的终极考核,也有学习过程中的环节评价。总之,在考核评价上,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过程与终极相结合、个性与共性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评价。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我们采取的是“三层次、四方位”的评价方式,“三层次”是指学生、同行、领导三个层次的综合评价;“四方位”是指学生、系室、学院、学校四个方位的综合评价,其中学院和学校的评价以院督导组和校督导团的评价为主。

二、市场营销专业多样化人才培养的实施成效

近四年来,我院市场营销专业通过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学生的综合素质大为提高,创新与实践能力明显增强,人才适应性显著提高,社会声誉不断提升。

1.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创新与实践能力大大增强。近五年,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参加了各类科技研究和比赛,其中本专业学生主持和参与的“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省级立项项目4项,在各级期刊上3篇;获国家级奖励2项、省级奖励12项,其中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金奖1项、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1项、湖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铜奖1项、湖南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1项、银奖5项、铜奖4项,湖南省赛区营销管理软件与沙盘比赛二等奖1项;有13人辅修了双专业,10人辅修了其他专业的课程。

2.学生就业实力显著提高。一是毕业生就业率连续3年保持在90%以上;二是学生考研率逐年提升,如2009届、2010届和2011届毕业生报考率分别为8.94%、14.06%和30.24%;三是学生自主创业和参与创业的人数逐渐增加,如2006级学生陈晨在大三时就自主创办经营“二元店”,2007级学生邱培鑫、2008级学生周斌分别承包经营“中通快递衡阳分公司”、“申通快递衡阳分公司”,2009级学生郭容等同学自主创业经营“欢欢辅料”网店。

3.专业社会声誉不断提升。经过几年的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社会声誉不断提升,具体体现在:一是用人单位和实习单位对毕业生和实习生的普遍认可。经过对一些用人单位和实习单位的调查,普遍对我院市场营销学生评价较高:政治思想好,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协作,吃苦耐劳;二是专业生源质量逐年提高,一志愿填报率、录取率及平均录取分数每年均有大幅提高。

参考文献:

二年级培养与辅导总结范文5

关键词:学生班主任;医学院校;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113-02

当前医学教育改革要求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培养模式,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其主体精神、创造精神,以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辅导员工作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生班主任项目正是辅导员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工作方法而搭建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工作是学生工作的基本环节,根据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从高年级学生中招聘品学兼优、工作认真负责的学生或者学生干部担任班主任,协助辅导员做好新生班级工作,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思想政治工作中来。重庆医科大学开展了多年的学生班主任工作,实践表明具有较好的效果。

一、实施学生班主任项目的目的与意义

刚入学的新生对学校的第一印象将影响整个大学的心态。他们从小被“捧”着长大,背井离乡来到大学校园渴望得到更多关注,他们对陌生的大学生活有各种想象和期待,迫切想参加各种校园社会活动;他们对医学专业的学习充满新奇的探知,迫切想获取这个领域的信息。阳光热情、社会活动经验丰富且有一定专业认知的学生班主任满足了新生的需求,带给新生积极的影响,成为老师和新生之间的桥梁,并配合辅导员发挥了四大职能:生活帮扶、规则教育、成长引领、心灵呵护。对担任班主任的同学来说,班主任经历是一次又一次从生理到心理的蜕变,从一个孩子蜕变为一个懂得仁爱、乐于奉献、感恩社会的人,是一个开发学生各种潜能的平台,能培养其主体精神、创造精神,能丰富医学生的人文情怀,以全面提高医学生的各种基本素质。对辅导员来说,学生班主任是助手,是教育方法的创新,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医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创新素质等的途经,是医者仁心价值观的传递。

医学院校学生班主任项目的实施,充分发挥了高年级品学兼优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提高了他们的自我教育和管理能力,同时也为细化新生管理,帮助新生尽早适应大学生活提供保证,实现了医学教育的多赢。

二、学生班主任项目实施方法与过程

(一)学生班主任的招募和培训

每学年的下学期在高年级学生中以自荐的方式进行招募、培训班主任队伍。高年级学生要求要有学生干部经历,有一定的生活和学习经验,有一定的带团队的经验和能力,能从思想、生活和感情上起到引领作用,帮助新生调整心态,正确地渡过适应期。学生班主任毕竟是学生,存在自身思维的局限性,缺乏相关知识。要让学生班主任真正地发挥作用,还需通过完整系统的培训,让其突破自身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质,更好地利用各种方式方法与新生、与辅导员进行有效地沟通与交流,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第一,医学生的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学习时间长,学习压力大,医学院校的人文氛围相对综合院校没有那么浓郁。由此对学生班主任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班主任需要在本身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充实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相关知识,尤其在心理辅导、危机干预、人际沟通等方面需要进行系统的培训与指导。第二,学生班主任对于学生来说只是一种社会实践,对新生的教育管理和教育目标的实施主体还是辅导员。辅导员需要对学生班主任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引导,既有宏观导向,又有细节指导,及时总结学生班主任在工作上的得失,帮助学生班主任工作水平的提高。学生班主任也需要把对学生思想状况的信息及时地反馈给辅导员老师,尤其是重点人群,如经济困难学生和心理亚健康学生,不致于使学生管理陷于被动局面。

培训的方式可以切合时代特点和学生实际,寓教于乐。如对这支队伍开展为期四十九天的改变计划,包括讲座培训、晨读晚跑、素质拓展训练、五十公里的来回拉练、交流会和座谈会、推荐书目等。

(二)学生班主任的迎新工作

在暑期学生班主任就开始迎新工作,就通过QQ群、微信、微博、人人网等现代沟通工具与新生交流沟通。制作包含衣食住行学习活动等各种“八卦”消息的《迎新手册》,迎新报到流程由新同学自己完成,家长们参加别开生面的大学新生家长会,与学院领导、辅导员交流大学生教育理念,共同给新生“断奶”,开启主动人生。

(三)学生班主任的四大职能

学生班主任密切配合辅导员发挥了四大职能:生活帮扶、规则教育、成长引领、心灵呵护。这批阳光热情的班主任队伍给了入学新生积极的影响,成为老师和新生之间的桥梁。

1.生活帮扶。新生入学后面对陌生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民族习惯、经济困难等,有很多不适应和迷茫。学生班主任从新生军训开始,每天走入寝室与新生面对面交流,帮助和引导新生解决生活困难。在了解大家的生活基本情况后,带领大家进行经济困难认定,分配经济困难补助。

2.规则教育。参与新生班级建设,指导学习学校各种规章制度。懂得规则才能获得更大的自由。组织学生班主任通过班会、班级交流等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学习《学生手册》中行为准则、违纪处分细则、学籍管理办法、考研程序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建立各种班级制度,形成良好学风班风,严抓上课出勤率,每周对不同班级不同课程的上课情况进行抽查,督促学生进入课堂学习;每晚严格进行学生查勤点名;在班级倡导为团队付出的氛围。开学初,学生班主任配合辅导员召开新生家长座谈会,一起阐释学校的建设理念和管理体制,与家长们联手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积极建立起家长联系制度。大学的学习是宽泛的,要让学生们不仅会学习,还要学会感恩,注重自身的素质培养。

3.成长引领。新生军训后,学生班主任对新生班级开展素质拓展项目,在游戏中倡导爱、付出、合作、感恩、责任、担当,教育新生付出的最大收获不是眼前的虚名浮利,而是学会如何凝炼品性、凝聚人心、带领团队,为未来韬光养晦,真正成为一名服务人民的白衣天使。开展大学生活讲座,介绍大学专业学习和第二课堂成长锻炼平台,依据知识、能力、素质协同发展的原则,对新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总体上积极倡导,个体上有效引导。协助辅导员组建新生班干部队伍,开展新生篮球赛、足球赛、排球赛、演讲比赛和辩论赛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看似与医学无关的锻炼,却意在培养学生的做人做事,铸造医者仁心的品质。

协助辅导员帮助新生必须做好职业规划。职业规划不是找个好工作,而是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人生目标,明确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在辅导员指导下制作“星空访谈”,先后采访了重庆医科大学在国内外的优秀校友二十余位,探索和传递大医精诚、医者仁心的精神内涵,在全体新生中播出,教育新生成为高尚的医者。

4.心灵呵护。学生班主任配合辅导员在每个新生班级中成立了心灵成长小组,填写自我心情温度计,引导学生通过自知自助获得自我成长,实现了心理关怀网络、心情状况和心理教育活动的三个全覆盖,并以心灵成长小组为单位开展各种医者仁心的主题教育活动。

三、主要成效及经验

(一)形成了良好的班风班貌

从2010年开始已经开展了4届班级风采大赛,是各个班级班风班貌的集中展示。全班同学总动员,齐心协力展示班徽、班歌、班级风采和特色,共同走过的点点滴滴呈现在大家面前时,让许多同学潸然泪下。如2012级班风赛的主题――“中国梦・我们约会吧”,更与时下“中国梦”话题相结合,意在号召同学们和梦想、同窗情谊约会,向同学们宣扬“中国梦”的含义,增强同学们“圆梦”的信念,使班级凝聚力更强。学生形成对班级、对老师、对校区、对学校的眷恋之情。

(二)培养了一批医者仁心的医学生

学生班主任项目实施7年来,培养了一大批对医者仁心有深刻理解的学生。班主任经历是一次又一次从生理到心理的蜕变,从一个孩子蜕变为一个懂得仁爱、乐于奉献、感恩社会的人。班主任团队中有以良好的综合素质被北京协和、复旦、中山等著名医学院校研究生院录取,有获得过第三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特等奖,有获得过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二等奖、三等奖。有家长用钟鼎文写成书法作品来感谢:“杏林春暖,德润花开”。

四、结束语

对学生班主任项目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并对重庆医科大学多年来实施学生班主任项目的主要成效和经验进行了总结,实践表明,具有较好的效果,实现了医学教育的多赢。以后将致力于进一步细化学生班主任项目,形成可推广的工作模式。

参考文献:

[1]余桦.高校学生助理辅导员制度初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5).

[2]任海华.论助理班主任参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9,(5).

[3]莫洪君.对高校推行新生助理班主任制度的探索[J].科技创新导刊报,2010,(31).

[4]谭磊.高校新生助理班主任管理模式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

[5]朱宁,郭志宏,赵洪亮.关于高校新生学生班主任角色定位的思考[J].科教文汇,2008,(3).

[6]周三中.关于高校学生班主任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10).

[7]刘娜.高校任用助理班主任的方法探索[J].广东科技,2010,(5).

[8]吴娟频,李婧.高校学生班主任助理培养与管理机制初探[J].知识经济,2012,(6).

[9]丁丹丹.关于高年级学生担任低年级学生班主任的探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4).

二年级培养与辅导总结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2)01-0109-04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担负着育人的重任,发挥着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指导和领路的作用,因此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选择。”[1]目前,高职院校呈现出规模化发展的趋势,并且正在逐步实现从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化发展向内涵建设的转变。但是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却存在着一些影响其发展的现实问题,阻碍了高职院校学生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高职院校采取积极措施逐步加以解决,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促进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

一、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规模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多,呈现出规模化发展的新趋势。辅导员队伍的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全面发展。努力建设一支认真负责、政治素质坚定、工作作风优良的辅导员队伍,对于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职教育进入大发展阶段,虽然不过短短十几年的历史,但是其发展规模和数量大大增加,从1999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161所发展到现在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院校1 239所。截至2008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299万人,在校生人数达到850万人,累计毕业人数达到1 100万人。[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了今后10年我国高职教育在校生的发展指标:2009年达到1 280万名,2015年达到1 390万名,2020年达到1 480万名,即每隔5~6年就增加百万名在校生。[3]这种规模化发展使得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再者,高职院校实施的是专科层次的人才培养,学生入学分数普遍偏低,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增加了学生管理和教育的难度。要满足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技术工人的需要,必然要求高职院校要重视并不断培养和建设适合高职教育发展的优秀辅导员队伍。要逐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从规模化向内涵建设的转变,就更要求高职院校建设适合高职教育发展特点的、基于学生职业选择与发展需要的专业化辅导员队伍。

二、新时期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006]24号文件)中明确了辅导员工作职责的八个方面,即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了解和掌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并做好助学工作;班级建设和党团建设;就业指导和安全稳定工作等。八个方面的基本工作职责是面向高等院校所有辅导员提出的基本要求,需要辅导员在学生日常工作中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但是在目前高职院校规模化发展的新情况下,为了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总要求,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任务、责任会越来越大。

此外,由于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面对的是和学生有关的所有事情,从日常生活到学习考试,从思想工作到心理辅导,从毕业到就业等,千头万绪,非常琐碎,这样往往会导致辅导员工作职责不够明确,工作重点也不突出,存在泛化倾向,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导致对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及岗位价值认识不清,对自身的定位和未来发展认识模糊。这种情况在高职院校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清,理论素养有待提高

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辅导员认识不到其工作的重要价值和意义,缺少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和管理学等专业知识,政治理论素养不高,导致不热爱、不安心本职工作,畏难情绪较重、患得患失思想突出。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辅导员日常事务性工作过多,大部分时间忙于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往往不经意间会放松对政治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提升,这就使得他们业务能力提高较慢,理论水平与现实要求相比不够高,专业知识与工作需要相比则显得不足。在此背景下,辅导员难以做到有效运用科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引导、教育学生,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强。另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存在年轻化趋势,学院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又缺少足够的重视,对辅导员的未来发展认识不足,使得年轻辅导员入职困难,工作上疲于应付,没有真正理解和认同辅导员的基本工作职责,疏于学习。

(二)辅导员工作缺少有效交流和深入研究

高职院校辅导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方法和途径缺少深入探索和研究,工作不够扎实,对教育工作缺少足够的耐心、细心和恒心,就事论事、就人论事,不善于总结工作规律和经验。同时结合教学和学生生活不够紧密,认为学生管理与学生学习是两回事,存在重宿舍、轻课堂,重业余、轻课时的思想。这就需要辅导员锻炼良好的组织协调与沟通能力,善于联系学生,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打成一片,面对面、心贴心,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开展工作,教育、启发和引导学生,比如,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但是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普遍较高,抓住了这一点也就抓住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培养的实质,即培养生产和工作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团队精神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因此在总结实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工作,发展成为专业化的研究型辅导员是辅导员未来的发展目标。再者,人们普遍认为辅导员只是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欠缺了对学生的学习和就业的有效指导。事实上,辅导员是学生第一位的学习管理者。在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上,辅导员不仅需要与受教育者,即高职大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和沟通,还要在形成教育合力上不断努力,争取得到学院领导、系部领导、行政部门、宿舍管理人员等更多的支持。一旦学校的所有力量都开始重视学生教育工作,重视学生管理工作,辅导员工作也就在教育合力下变得容易了许多,辅导员工作也才能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与支持。

(三)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通过年龄状况和职称结构,可以大体看出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发展的现实情况。近年来,由于高职院校的规模化发展导致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队伍不稳定,流失严重,尤其是一些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加入到辅导员队伍中,辅导员队伍出现年轻化趋势。年轻的辅导员固然存在与学生沟通方便的优势,但由于缺乏经验对辅导员工作没有足够的认识,在把握高职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和解决、处理学生问题的能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就职称结构而言,辅导员队伍中具备中级和高级职称者较少,初级职称者居多。不合理的职称结构,使得辅导员对自身的发展前景产生忧虑,思想不稳定。

(四)辅导员的专业发展定位模糊

从专业发展的视角来看,辅导员的专业发展之路模糊,对未来发展定位不明确。教师的专业发展理论认为,从本质上来说,“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4]辅导员教师的成长通常包括职前教育、入职训练和在职继续教育三个基本环节,这三个环节是一个持续和不断发展的过程,缺一不可。由于高职院校对辅导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引导,尤其在新任辅导员的入职期缺少足够的培训与指导,导致入职困难、畏难情绪等问题。此外对辅导员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的认识模糊,在职称评聘上缺少政策和制度的有力保障。这就会导致辅导员教师对自己的专业认识和专业发展模糊,缺少工作热情和信心。

三、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深化理论学习,加强思想修养

在辅导员中广泛开展敬业爱岗的教育活动,指导和督促辅导员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认清国家对于辅导员工作职责的规定,深刻认识到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和岗位价值。

在辅导员队伍中开展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教育活动,让辅导员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同时要求辅导员不断了解高职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状况、成长规律,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从校外聘请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对辅导员进行专题培训,或者组织辅导员外出学习,鼓励辅导员进修思想政治或教育专业的硕士或博士,引导其积极参加心理咨询师、就业指导师的资格考试,增强广大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指导的能力。当然,高职院校也应为他们的学习和进修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

(二)开展广泛交流,借鉴先进经验

高职院校要定期召开辅导员工作研讨会,加强辅导员与学生、学院管理部门以及其他部门的交流与沟通,针对辅导员工作存在的共性问题,探讨解决方法。总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交流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和方法,对一些有效的工作方法可以在全院推广。深入探讨如何有效地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联系,如何有效地改进教育、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方式和方法。总结分析造成辅导员重宿舍、轻课堂,重业余、轻课时现象的问题根源,从学院和辅导员两个方面进行整改。通过改革一些不合理的做法和制度,逐步引导辅导员重视学生学习和学生课堂。

学习和借鉴其他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和办法,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学生管理制度,使制度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使辅导员做好学生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具规范性、科学性。

(三)认清工作定位,提升自身素质

贯彻和落实国家有关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文件,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落实辅导员的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明确辅导员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人、教育人的历史使命。同时高职院校要努力做好辅导员的选拔与聘任工作,保证数量,优化结构。在辅导员的队伍选配上要以促进队伍结构的整体优化组合为目标,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为基础,逐步改变年轻化的年龄结构和低职称的专业职称结构。以终身教育理论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为指导,加强辅导员队伍的领导和管理,提升教育素质和能力。

(四)坚持岗位培训,进行科学评聘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强辅导员、班主任的培养工作,是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关键。各地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制定辅导员、班主任培训规划,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做到先培训后上岗,坚持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这就对辅导员的培养和培训提出了明确要求,为高职院校优化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辅导员培训工作要紧紧围绕“高校学生工作和辅导员队伍建设”这一主题开展,以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工作认知、辅导员成长探究、班级建设、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预防、危机事件处理、学生工作常见法律问题等为主要内容。比如,河北省每年举行的大学生新任辅导员培训就是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指导下,依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要求而开展的有效培训。通过培训,不仅提高了辅导员的专业素质、职业技能和道德品质,而且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也将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

此外,高职院校要贯彻专职辅导员的行政职级晋升办法,建立和健全专门的专职辅导员职称评聘办法和体制;要为辅导员的发展搭建平台,建立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发展的长效激励机制,鼓励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在辅导员岗位上有所作为;要切实为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和未来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制度和政策保障。

综上所述,建设好辅导员队伍是关乎育人的大事,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选择。着力打造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高素质、高水平辅导员队伍,是高职院校实现从规模化发展向内涵建设转变、从重学生数量向重培养质量成功转变的关键所在。为此,必须着力解决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提高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水平,努力构建促进辅导员创造性开展工作的政策环境。

参考文献:

[1]梁家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途径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6):69-72.

[2]马树超,郭杨,等.历史的抉择――中国高等职业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