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保险实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保险实训总结范文1
一、引言
传统课程模式已经不能包容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及创新型教育实施的内动力,必须打破原有课程之间的界限,以创新思维对现有专业课程进行重组、整合与开发,构建具有综合性、开放性与灵活性的新型课程模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及学习的主动性,突出对学生综合职业技能的培养。目前,保险实训课程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和缺失。从资源分配来看,师资力量、实训设备等有限的教学资源投向银行和证券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和研究过程中;从思想意识来看,保险实训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不仅学生不能意识到保险实训的重要性,很多老师也不能意识到这一问题。保险实训,仅依赖于校内机房安装的保险业务模拟软件,让学生在机房中完成保单录入、保险核保、理赔等业务流程,而这些都属于保险公司的内勤岗位所需掌握的技能,但此类岗位用人需求小,并且门槛较高,至少需要本科及以上的学历。 因此,学生虽然掌握了模拟软件的操作,在现实中不一定能找到用武之地。因此,有必要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入保险实训课程中,对课程体系内容进行新的设计。
二、任务驱动定义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 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根据对就业市场的分析,保险行业人才需求量最大的工作岗位是寿险理财顾问。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保险实训中的运用
(一)实训内容设计
本文模拟寿险理财顾问场景,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因此,需要对实训内容进行任务化分解,重新设计,并以学生寝室为单位进行分组,进行任务布置,如下所示:任务1:填写投保单任务内容:①向学生提供实务中采用的真实的投保单并提供填写范例,并让学生填写;② 要求学生对投保单进行网上录入;③组内成员相互进行投保单填写指导;任务2:保险险种分析任务内容:①每组学生搜集各类保险公司推出的险种;②分析比较这些险种的异同;③制成 PPT 由小组代表进行汇报知识;任务3:保险市场客户调查任务内容:①每组设计调查方案及调查问卷并提交;②根据小组提交的方案,让学生在指定区域内进行市场调研;③制作调研报告并进行 PPT 汇报知识;任务4:保险从业人员礼仪训练任务内容:①保险公司实际参观,并阅读保险从业人员礼仪规范;②请保险公司员工对学生进行讲解与示范;③学生真实场景体验知识;任务5:电话约访与面谈任务内容:①小组内通过角色扮演和互换,进行电话约访访及电话销售训练,并处理准客户提出的异议;②在模拟场景中,进行初次面谈的话题寻找、客户引导、沟通保险观念,并了解准客户的基本信息,通过沟通确认其保险需求知识;任务6:保险计划书制作任务内容:①向学生提供真实的保险产品资料。小组成员内部讨论、总结每一种保险产品的保险责任、优势及其适合的人群;②组内成员在模拟的情境与建议下将产品进行组合,实现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高保险保障的目的; ③让每组学生根据准客户的基本信息和保险需求,为其量身制定保险计划,并制作保险建议书;任务7:保险合同促成任务内容: ①每组学生用 PPT 形式在五分钟时间内介绍自己为准客户制定的保险计划最大的特点; ②小组内通过角色扮演和互换,向准客户详细解释说明保险建议书的内容,并处理客户的异议,促成签约知识;任务8:售后服务提供任务内容:①小组内通过角色扮演和互换,向客户详细说明保险合同的条款和主要内容,尤其是免责条款;②向小组外成员要求客户转介绍,争取获得 3-5 个准客户名单。
(二)考核方法
保险实训课的考核,可以根据每一步骤的能力要求设置考核标准,采取分任务评价的方式,既要使该课程的考核既能体现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效果,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在实训互动中的参与度、积极性和独创性。因此,根据这样的思想,可以参照考核标准进行评价:例如,行业专家与专任教师共同制订综合实训项目考核评分标准,训练结束后,老师对项目进行编号,让学生抽签进行单独考核,考核以动手操作为主,采取全程评价方式,严格按照评分标准进行评判,考核不合格者,可利用课余时间加强训练,进行补考。
(三)驱动教学法的必要条件
要促成实训内容的高质量实现,需要教学硬件和软件资源的配套。从硬件来说,实训室最好能模拟保险公司的工作环境,一部分实训也可在普通的教室内进行,但需要将桌椅重新进行摆放,以方便学生的分组和演练。因此,需要建立专门的保险业务实训室,最大程度地与保险公司的工作环境贴近。 从软件上来看,需要高质量的实训教师的要求较高,最好是有过保险业从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 同时教师还要具备较强的教学组织、控制和协调能力,在教学方法上也应该有所改革。摒弃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那些满堂灌、填鸭式等束缚学生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的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法、角色扮演法、分组讨论法、竞赛法等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甚至可以采取课堂内结合课堂外的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教师此时应扮演的是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适时地给予学生鼓励、点评和指导,真正实现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主旨。
保险实训总结范文2
摘要:针对目前我院金融保险专业建设的现状,结合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要求,分析了我系该专业建设取得的成就与存在问题,认为问题主要集中表现为:教学改革方面存在欠缺,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针对问题提出要重点从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改革考试方法,建设第二课堂等方面完善新的专业体系建设。
关键词:金融保险;实训基地;培养模式
金融保险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金融、保险、理财、证券等方面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并能够从事银行信贷管理、公司和个人理财、证券投资、银行风险管理、保险业务等工作;能够在保险公司、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金融、保险、财务管理的专门人才。在具体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中,结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层次特点,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保险理论基础和实务应用能力、金融基本理论和交易技巧,并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技能操作与应用能力。要求毕业生考取英语、计算机、保险人等相关资格证书;掌握保险知识现代金融知识和金融业务操作技能,具备风险意识;具有敬业精神和行业所需的综合素质;了解国家有关经济、保险、金融方面的政策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人文素养,能熟练处理业务。鉴于此,笔者认为应针对我校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金融保险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概况
金融保险专业自开设以来,学校对该专业建设与改革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该专业的办学条件得到良好发展,专业优势明显,特别是在基础管理、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
(一)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建设体系,并取得一批成果
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坚持“适应发展、积极探索、适时改革、不断进取”的原则,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突出实际效果。主要措施有:在教学研究上狠抓基础环节,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坚持每周都搞,每个人都搞,并形成阶段性经验积极进行推广。重视理论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坚持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聘请校外专家参与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革新方案,把课程建设的与时具进性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目前在金融保险专业中,遴选7门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即《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社会保险》、《人寿保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概论》。经过几年的努力,金融保险专业在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简易网络课程、试题库、习题集建设方面取得了扎实有效的进展,同时在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活动中,保险、证券、经济法、金融方面的专职教师都得到学生高度认可与好评。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实现了师资力量提升
近两年通过对外引进,补充了师资新力量,这些年轻老师通过努力,在教学一线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此外,在已有师资基础上深挖现有潜力,采取灵活的方式对教师实施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建立与校外专家的定期讨论和研讨制度,不断完善教学中的技能与技巧。鼓励中青年教师进修深造,目前金融保险专业的专职教师中已有5名教师考上了研究生或研究生已毕业,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和学历水平。
(三)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专业教学成果丰硕
几年以来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这一成果得益于长期不懈地重视教学工作和学生能力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每一位老师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技能培训教学、实践观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措施,积极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鼓励并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和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的老师在同一学期、不同学期间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以提高彼此的教学水平与技巧。通过这些努力和付出,培养的学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04级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55人,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98.1%,就业率达到100%。05级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100%,06级保险人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93.8%。此外,部分学生参与全国股票大赛,取得二等奖。本专业还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科研规划,鼓励教师“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近年来,共取得省市级科研成果3项,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核心论文7篇。获院级奖励证书15件,市级奖励证书3件。
(四)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努力,金融保险专业与大唐联合保险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机会。每一届学生都可以根据开设专业的具体进展情况,分不同阶段在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具体内容由实训基地人员进行统一安排。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便于在随后的学习中弥补不足。在三年培养中,注重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学生实训实践中,与实训基地人员共同打造学生成长的平台。
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保险专业建设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欠缺
受制于实训基地的支持不足(实训基地太少)以及教师观念、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因素,目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真正推行和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的同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难以形成有别于其他同类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
(二)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结合之路,专业建设也必须强化校企合作。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专业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赢的合作机制。虽然建立了实习基地,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很多同学反映实习时间太短,无法掌握更多的业务流程。
(三)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
由于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在评职称中对是否承担或参与过科研项目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很多老师不重视科研项目,只重视发表学术论文,同时限于学校层次与激励不足问题,致使专门研究、专题研究比较少,老师们缺少内在动力,科研队伍难以发展壮大。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基本状况与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金融保险专业的发展,使之更适应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笔者建议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教学体系。
(一)完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专业特点以及社会对金融保险人才的规格要求,在突出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应变能力等各种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和应用。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多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并拓宽实习实训领域和增加时间,让学生接受系统理论知识后,能够有充足的机会得到锻炼,而不仅仅单纯追求一种形式。在目前已有模式上探索新的有效方案,突出实践部分,注重实用性,与实践单位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依据需要随时调整培养方法和培养措施,使之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二)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针对职业岗位特点实施教学计划,注重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构建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不同需要,制定多个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办法。重点从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专题讲座三方面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老师讲授中,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将一些不需用的课程内容加以削减;同时向学生传授道德、礼仪、安全、健康、法律等基本素质和修养的有关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针对我系职专层次的学生加强专业技能基本平台建设,包括主干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训、实习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为加深或拓展专业方向为目标的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
(三)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
从改革考试制度入手,继续完善对学生学习效果检验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尝试如下做法:一是文化课抽查考核必须掌握的内容,专业课强化实践考试;二是取消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改为考试与综合测评、多元评价、多证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三是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践,半工半读;鼓励学生选修其它专业课程,掌握多门技能,参加技能实践。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应能够充分调动各类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根据自己个性特长,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四)建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各项资格培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将学生活动与核心课程、潜在课程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构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整体课程体系。发动骨干学生力量,组建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以传帮带形式培养学生自适应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扩充实习实训平台
积极发挥老师、学校和毕业生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建立有效的实践基地,如证券、金融基地,给学生提供多种技能的操作与应用平台。采购支持相关技能训练的应用软件,建立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平台。
保险实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金融保险;实训基地;培养模式
金融保险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金融、保险、理财、证券等方面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并能够从事银行信贷管理、公司和个人理财、证券投资、银行风险管理、保险业务等工作;能够在保险公司、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金融、保险、财务管理的专门人才。在具体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中,结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层次特点,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保险理论基础和实务应用能力、金融基本理论和交易技巧,并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技能操作与应用能力。要求毕业生考取英语、计算机、保险人等相关资格证书;掌握保险知识现代金融知识和金融业务操作技能,具备风险意识;具有敬业精神和行业所需的综合素质;了解国家有关经济、保险、金融方面的政策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人文素养,能熟练处理业务。鉴于此,笔者认为应针对我校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金融保险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概况
金融保险专业自开设以来,学校对该专业建设与改革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该专业的办学条件得到良好发展,专业优势明显,特别是在基础管理、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
(一)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建设体系,并取得一批成果
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坚持“适应发展、积极探索、适时改革、不断进取”的原则,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突出实际效果。主要措施有:在教学研究上狠抓基础环节,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坚持每周都搞,每个人都搞,并形成阶段性经验积极进行推广。重视理论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坚持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聘请校外专家参与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革新方案,把课程建设的与时具进性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目前在金融保险专业中,遴选7门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即《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社会保险》、《人寿保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概论》。经过几年的努力,金融保险专业在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简易网络课程、试题库、习题集建设方面取得了扎实有效的进展,同时在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活动中,保险、证券、经济法、金融方面的专职教师都得到学生高度认可与好评。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实现了师资力量提升
近两年通过对外引进,补充了师资新力量,这些年轻老师通过努力,在教学一线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此外,在已有师资基础上深挖现有潜力,采取灵活的方式对教师实施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建立与校外专家的定期讨论和研讨制度,不断完善教学中的技能与技巧。鼓励中青年教师进修深造,目前金融保险专业的专职教师中已有5名教师考上了研究生或研究生已毕业,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和学历水平。
(三)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专业教学成果丰硕
几年以来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这一成果得益于长期不懈地重视教学工作和学生能力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每一位老师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技能培训教学、实践观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措施,积极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鼓励并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和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的老师在同一学期、不同学期间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以提高彼此的教学水平与技巧。通过这些努力和付出,培养的学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04级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55人,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98.1%,就业率达到100%。05级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100%,06级保险人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93.8%。此外,部分学生参与全国股票大赛,取得二等奖。本专业还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科研规划,鼓励教师“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近年来,共取得省市级科研成果3项,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核心论文7篇。获院级奖励证书15件,市级奖励证书3件。
(四)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努力,金融保险专业与大唐联合保险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机会。每一届学生都可以根据开设专业的具体进展情况,分不同阶段在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具体内容由实训基地人员进行统一安排。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便于在随后的学习中弥补不足。在三年培养中,注重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学生实训实践中,与实训基地人员共同打造学生成长的平台。
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保险专业建设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欠缺
受制于实训基地的支持不足(实训基地太少)以及教师观念、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因素,目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真正推行和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的同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难以形成有别于其他同类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
(二)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结合之路,专业建设也必须强化校企合作。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专业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赢的合作机制。虽然建立了实习基地,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很多同学反映实习时间太短,无法掌握更多的业务流程。
(三)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
由于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在评职称中对是否承担或参与过科研项目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很多老师不重视科研项目,只重视发表学术论文,同时限于学校层次与激励不足问题,致使专门研究、专题研究比较少,老师们缺少内在动力,科研队伍难以发展壮大。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基本状况与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金融保险专业的发展,使之更适应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笔者建议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教学体系。
(一)完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专业特点以及社会对金融保险人才的规格要求,在突出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应变能力等各种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和应用。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多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并拓宽实习实训领域和增加时间,让学生接受系统理论知识后,能够有充足的机会得到锻炼,而不仅仅单纯追求一种形式。在目前已有模式上探索新的有效方案,突出实践部分,注重实用性,与实践单位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依据需要随时调整培养方法和培养措施,使之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二)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针对职业岗位特点实施教学计划,注重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构建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不同需要,制定多个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办法。重点从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专题讲座三方面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老师讲授中,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将一些不需用的课程内容加以削减;同时向学生传授道德、礼仪、安全、健康、法律等基本素质和修养的有关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针对我系职专层次的学生加强专业技能基本平台建设,包括主干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训、实习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为加深或拓展专业方向为目标的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
(三)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
从改革考试制度入手,继续完善对学生学习效果检验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尝试如下做法:一是文化课抽查考核必须掌握的内容,专业课强化实践考试;二是取消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改为考试与综合测评、多元评价、多证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三是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践,半工半读;鼓励学生选修其它专业课程,掌握多门技能,参加技能实践。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应能够充分调动各类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根据自己个性特长,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四)建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各项资格培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将学生活动与核心课程、潜在课程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构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整体课程体系。发动骨干学生力量,组建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以传帮带形式培养学生自适应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扩充实习实训平台
积极发挥老师、学校和毕业生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建立有效的实践基地,如证券、金融基地,给学生提供多种技能的操作与应用平台。采购支持相关技能训练的应用软件,建立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平台。
保险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实践教学平台;职业素养;“一二三四”模式;岗位适应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5―0141―04
在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和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实践教学不仅仅是对高职教育以培养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的体现,更为重要的是在巩固理论教学成果、完成知识向能力转化、培养岗位零距离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构建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实践教学体系,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
作为金融行业“三架马车”之一的保险业,在“国十条”后行业发展的速度异常迅猛,因此也产生了大量的人才缺口。资料表明,近期全国每年保险人才需求在1.6万人左右,保险市场五年内存在70%的人才缺口[1]。但事实上却出现了用人单位对保险实务人才的大量需求与毕业生留存率低并存的怪圈。调查发现,职业素质与岗位实际工作能力欠缺,是形成毕业生高淘汰率的主要原因。针对成因,通过对专业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的科学设置,凭借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经验和优势,高职院校完全可以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保险人才。
一 现阶段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院校保险专业都在广泛的市场和行业调研基础上,通过目标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需求分析,构建了保险专业的课程体系。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经费投入,建设校内实训场所和校外实践基地,改善实践教学条件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实践教学环节中仍普遍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1 实践教学系统与专业课程体系割裂,缺乏联动性。合理的专业基础与核心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实践教学环节应与课程体系配套,相互协调、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并按照知识能力的渐进情况合理安排实践内容,使实践教学和课程教学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从目前来看,两个系统平行发展、各自为政现象颇为明显。
2 实践教学体系层次不清晰,缺乏系统性。“感受―模拟―理解―应用”是技能培养的一般规律,不符合认知规律的单个实训安排难以达到实践目标,而未经有序排布的单个实训项目,则无助于岗位综合技能与素质的培养。实践教学体系不等于若干个独立实践项目的简单叠加,应是符合能力进阶规律的科学体系。
3 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岗位对应性差。通过教学软件实现对工作过程的流程模拟,是目前普遍选择的实践形式,但往往会因缺乏真实工作情景和氛围,而仅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加之保险专业的实务性很强,目标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较高,因此仅凭单纯的业务流程模拟操作,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二 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思路
针对目前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依据系统构建的原理,我院保险专业设计了与“职场层级”课程体系相匹配的实践教学体系。在专业实施全面教学改革和课堂改革的基础之上,通过有效搭建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平台,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由校内到校外有序进阶的顺序,构建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实现保险专业“岗位职业素养培育”的最终目标,如图1所示。
三 保险专业“一二三四”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1 “一”个实践教学最终目标
通过广泛的行业岗位调研发现,大多数保险类专业毕业生都会经历“柜面服务―市场拓展―基层管理”这一成长历程。因此,我院保险专业确立了基于“职场层级”的课程体系,并确立了以培养学生“岗位核心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目标。职业素养是一个总括式的概念,具体又包括职业基本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等单项和综合能力。人文社科、保险基础知识及计算机、英语、数学、写作应用等基本技能是从事保险实务工作的职业基本能力,而具备与目标岗位相对应的岗位核心能力,不仅能保证学生毕业时实现目标岗位零距离,还能使其在职场中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和成长性。
2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两个“抓手”
(1) “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
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实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主体,以培养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素养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在对传统课程体系重构的过程中,引入了更加科学、完整的实践性教学体系,人才培养目标的导向从以往注重理论知识传授过渡到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为了配合顶岗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上,还融入了保险人、经纪人、公估人资格证书及助理理财规划师等技能证书培训内容,为学生顶岗实践和实习打下基础。在实践教学体系中,既有与课程相匹配的课程实训,又有注重拓展能力培养的综合性技能实践项目,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总时数比应至少为1:1。
(2) “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通过“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实现了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教学在课时分配比例上的变革,但缺乏职业培养目标、与目标岗位脱节的教学方法,使培养目标的实现成为一句空话。德国联邦职业教育及国内各院校的实践表明,在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中,“项目教学法”是其中最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适用于保险等实用经济类专业课程教学[2]。
在保险实务、保险营销技巧、保险理赔实务等专业核心课程中,以项目为中心重新整合课程内容,根据课程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合理设计教学项目,同时,项目完成方式更加灵活多样,更多引入随堂实训、社会调查等实践性教学方式,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促使其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团结协作,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项职业能力。例如在本专业的保险实务课程中,作为教学项目之一的机动车辆保险实务,项目总教学时数为14课时,其中有6课时是随堂上机实训,由学生在实训室里完成投保方案设计、核保出单、理算核赔等典型工作任务,另有4课时以分组校外实训基地观摩形式来完成,实践教学学时数达10课时。
3 三种实践教学形式
(1) “仿真性”实践教学
根据“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改革要求,配备高仿真的校内实训室,通过模拟真实工作场景,使用保险教学软件,按照岗位工作流程来组织教学,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学做一体化”。在仿真教学场所内,财产保险实务、人身保险实务等课程中的录入、核保、出单、理赔等环节的教学任务即可放到实训室中,以随堂实训形式来完成实践性教学,实现专业基础知识向单项操作能力的有效迁移。当然,单纯通过仿真教学并不能培养学生的经验性和策略性能力,尤其是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难以模拟的能力,必须在其他实践形式中予以提升。
(2) “经营性”实践教学
在校内引入“保险营销服务部”等经营性实践场所,可以极大地丰富校内实践教学内涵,真正做到产学结合、工学结合。此类经营性实践场所,面向校内师生及附近居民,以代保险公司销售保险产品为主营业务,一般二年级学生在取得“保险人资格证书”之后,可经保险公司专业培训师集中培训后正式上岗,向目标客户推介保险产品、设计投保方案、进行售后服务,一旦与客户达成共识,后续承保业务转由合作保险企业完成。
经营性实践教学是保险营销、客户关系管理和商务礼仪等课程的配套实训,可以为学生提供完成真实的营销实践机会,真正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其与人良好沟通的能力和应变能力,从而成为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之间的一个缓冲过渡环节。“校园营销服务部”、“校园保险超市”等以营销实践为主要目的的教学形式,不存在法律障碍且占地面积小、经营成本很低,极易获得保险企业的支持,是完成生产性实践教学任务,实现校企双赢的良好形式[3]。
(3) “合作性”实践教学
虽然校内实践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不可或缺,但校内实践教学环境仍然不同于真实的工作环境,学生的职业素养只有通过市场的检验才能真正获得提升。目前社会上保险人才需求量极大,许多有前瞻性的保险企业纷纷向学校抛来橄榄枝,校企双方洽谈签订基地合作协议,开办岗位人才培养“订单班”。校企合作有效规避了金融类企业对实习方面的诸多限制,使大规模的学生参加综合性实践成为可能。通过相对固定长期合作的校外实践基地,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实际工作任务,再辅以基地提供的岗位技能专项训练,能够起到提升职业素养的显著效果。
四 “四”个实践教学层次
1 单项实践
单项实践主要是与课程同步进行的匹配性实践活动,以感性认知、模拟流程为主。根据课程教学要求开发适宜的实训模块,具体可以采用问卷调查、上机操作、分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在校内外展开实践活动,如表2所示。在实践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操作、勤于思索,在完成各实训模块的学习任务后,学生还要提供过程材料和总结报告。实践表明,多种形式的单项实训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其自信心,并促使学生带着实践中的问题主动学习理论知识。
2 综合实践
综合实践项目主要通过“经营性”实践教学过程来完成,将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任务中显现,使学生实践完成“保障需求分析―投保计划书―保险产品营销―异议处理”这一完整工作流程,从而综合实践保险实务、保险营销、客户关系处理等课程,培养学生针对具体情况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客户沟通及异议处理能力。
综合实践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和能力的检验与提升,实践内容既丰富又复杂,一般选择在第3、4学期及假期开设,学生分组由指导教师带队在经营性实践场所和校外实践基地进行。除了组织学生在“校园营销服务部”开展生产性实训外,还可以全程参与合作企业的“新产品推介会”、“客户联谊”等活动,从电话预约、会场布置、客户接待、产品推介到会后跟进,综合实践保险服务与营销全过程。
3 跟班实践
跟班实践是现代新型学徒制的变种,而学徒制是典型的以技能培训为优势的职业教育形式。保险行业实战性极强,许多新人由于缺乏人脉和经验,往往会产生极强的挫败感,从而迅速主动退出行业,而跟班实践是克服行业陌生感的有效手段。在第五学期可安排学生到校外基地进行跟班实践,每组3人,实地观摩电话销售、业务拓展、核保签单、理赔查勘等岗位工作过程。此类实践应与校外基地积极合作,给每组学生配备跟班师傅,采用“传帮带”的方法,每位学生在师傅的指导下进行一些简单的辅助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增强职业认同度,在潜移默化中其职业素质会有大幅提升。
4 顶岗实践
顶岗实践是高职院校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现就业岗位“零距离”的有效途径。通过顶岗实践,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是破解经济类专业顶岗实践难问题的关键所在。保险专业顶岗实践安排在毕业前半年,由学院顶岗实践指导小组统一负责联络与管理,力争以适应保险企业文化为载体,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实现毕业与就业的无缝链接[4]。顶岗实践之前须制定详细的实践计划,严格执行实践教学期初、期中、期末的检查监控,要求各组学生按计划完成保险企业内勤、外勤等不同岗位的顶岗操作,达到熟悉企业规章制度、掌握业务处理方法、适应职场氛围及同事关系的目标。
五 结语
“一二三四”模式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围绕“能力本位”原则构建,通过多元化渐进式实践过程增强毕业生岗位适应度。实践教学体系并不是孤立的系统,其功能的发挥有赖于专业课程体系、教学管理体系和校企合作机制等多方面的保障和配合。同时,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是一个不断调整的动态的过程,应建立完整的管理制度和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根据阶段性效果评估和信息反馈不断进行修正,使实践教学真正成为破解能力培养难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张智勇.高职高专保险实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9,(8):29-30.
[2] 李兵.高职院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原理与设计[A].教育部高职高专经济类教指委金融专业指导委员会.全国高职高专保险类专业建设培训班学习资料[C].杭州:浙江金融职业学院,2010:37-48.
[3] 冯文丽,郝洁.“校园保险超市”实验教学模式及构建对策[J].全国商情,2010,(16):94-96.
[4] 林峰.高职课堂教学的理念与实践―以《财产保险》为例[J].管理观察,2009, (8):104-105.
Exploration of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Based on the“1234 Mode”
――Taking the Insurance Major as an Example
JIA Yan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JinHua College of Profession And Technology, Jinhua, Zhejiang 321007,China)
Abstract: As a sunrise industry which undergoes extremely rapid development, the insurance industry is in dire need of practical talents which can adapt themselves to markets. In order to better the current elimination of graduates, the insurance department tries to organize practical teaching platform on the basis of scattered teaching resources integration. It observes the natural laws of working ability in a particular position, and sets up a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namely the “1234 Mode”, which concentrates on professional quality cultivation. It helps to promote graduates’ adaptability in position effectively, thus retention ratio of the insurance major boosts.
保险实训总结范文5
汽车保险与理赔项目化课程设计的思路是本着校企共建原则,按照汽车保险的业务流程来组织教学,将企业的业务要求转化为教学要求。具体的设计思路为:1.开展企业行业调研,分析与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相关的职业岗位通过对本省内的汽车销售、保险企业和保险中介等相关企业的调研,对现行职业工作的人才需求和实际工作任务进行分析,获取汽车保险与理赔各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2.归纳总结,整合汽车保险与理赔的典型工作任务针对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对实际工作任务的分析,以知识够用为度,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按照岗位职责能力要求选取教学内容。所选取的工作任务涵盖了完成该类任务所需的主要操作技能,使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覆盖面。3.以汽车保险与理赔岗位为载体,序化工作任务,转化设计为学习情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为完成任务所需掌握的知识,及实际业务种类,转化为本课程的学习情境,学习情境的设计体现了汽车保险业务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工作任务。4.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实施学习情境教学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工作法开展学习情境的实施,注重工作过程系统化、完整化;注重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教学阶段,教师将实际工作中的合同、凭证带进课堂,把真实的产品交给学生进行模拟的操作,在此过程中专业老师再将这些内容充实到教材之中,更新教学内容。在实训阶段行业专家直接进入汽车保险实训室,指导学生设计方案、填写保单。最后,通过保险销售业务中心,由行业专家用真实的保险销售任务将学生推向市场。5.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验证学习效果以检验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多元化考核方式。课程的考核采用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教师评价与专家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作品设计与答辩相结合的多种考核方式,全方位评价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6.全面培养学生职业能力,适合工作岗位的需要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相关职业能力,以满足汽车保险相关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提高本专业学生就业率。
二、项目化课程内容设计
汽车保险与理赔项目化课程的开发坚持以汽车服务企业为依托,以培养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职业岗位人才为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汽车保险销售、承保和理赔等职业能力为课程核心,以汽车销售、汽车保险、事故车辆查勘与定损等职业岗位要求为课程内容,以汽车保险与理赔业务流程为主线,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的课程考核模式,以项目的设计和操练为主要方式开展教学。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和为完成任务所需掌握的知识及实际汽车保险的业务种类,整合选取教学内容,设计具体的学习项目。经整合归纳典型工作任务得出汽车保险的主要工作任务,分别是汽车保险销售(主要的岗位工作是为客户设计汽车投保方案)、汽车保险承保和汽车保险理赔(事故车理赔)。由此设计了三个学习项目,而每个学习项目又按照不同的载体设计学习任务。项目一:汽车投保方案设计这个项目的主要内容为客户进行风险分析,选择风险管理方法,最后设计汽车保险投保方案。学生根据要求,通过上网查询信息和教师的帮助,对客户的保险标的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学习掌握各险种的保险责任和除外责任等相关的知识,最后设计合理的汽车保险投保方案。项目二:汽车保险承保通过这个项目的学习:学生掌握汽车保险投保单的主要内容和填写时的注意事项;汽车保险的核保程序和各流程的工作内容;掌握汽车保险合同的订立、变更、解除、终止和续保方面的内容。能够指导投保人填写汽车保险投保单;计算保险费;准确地审核投保单、查验车辆,能够准确地审核保险费率;学生能够独立签单。同时培养学生工作积极主动、责任心强、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严谨的工作作风及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项目三:事故车理赔通过本项目的学习:学生熟知汽车保险理赔的含义;掌握汽车保险理赔的原则。学生能够处理单方事故理赔、多方事故理赔及非交通事故车的保险理赔业务。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法律意识、诚信观与职业道德观。通过三个学习项目的学习任务后,学生不仅掌握了汽车保险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完全具备了汽车保险与理赔相关岗位的工作能力。
三、项目化课程内容教学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先把课程各个项目间的结构和关系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各项目之间的关系及每个项目的目标,然后选择汽车保险与理赔各工作岗位中真实发生的、具有典型性的汽车保险业务为例,根据汽车保险与理赔业务的实际流程,逐步地分项目讲解、实操和实训,让学生在仿真或真实的环境中理解和掌握汽车保险与理赔的实际流程及有关知识,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能力目标的培养为主线,教学内容与真实的汽车保险产品营销、承保和理赔业务相结合,科学设计教学实施环节。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中,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三个学习项目的教学实施环节设计表现为:企业实习认知学习——课堂多媒体课件学习——模拟环境下实训学习——企业真实实践学习。按照这样的真实的逻辑顺序实现教学向岗位的迁移。具体的四个学习环节为:第一个环节是实习认知学习环节,即在学习每一个学习情境时,先到汽车销售和维修企业及保险公司进行认知实训,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第一个飞跃;第二个环节是课堂多媒体课件学习,在此学习阶段学生完成资讯活动,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汽车保险与理赔的相关知识;第三个环节是模拟环境下实训学习,“模拟”是指在以实训室为课堂进行的课程教学中,通过模拟教学软件将每一个学习情境的工作过程转移到课堂,保证教学与工作的一致性,此阶段学生是通过模拟实际的工作任务来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第四个环节是真实的业务训练,在学习完每一个学习情境后,学生可以利用每周两天的实习时间到与汽车保险相关的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在企业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实践学习,直接接触实际的汽车保险与理赔业务,这样真正实现了课程教学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四、选用与项目化教学相适应的考核方式
通过评价结果的反馈能对学生的学习起积极的调控作用,使他们能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不断反思,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同时评价结果的反馈也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充分沟通、交流并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评价的关键环节。具体的考核方法、内容和手段见表1。
五、项目化教学关键点
保险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说课设计;综合实训;以赛促学
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是一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一门实训课程,通过国际贸易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国际进出口贸易流程的基础上,熟悉国际贸易单证的缮制与流转,实现对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目标.而说课是基于授课教师在事先准备好说课内容、说课设计和说课方法的基础上,向评委或专家解说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方面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说课既是授课教师对所教课程的梳理总结,也是对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种思考[1],有助于教师利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也是教师职业综合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
1教学目标
1.1知识目标
1.1.1课程性质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属于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为了适应“实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该课程重点在于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完成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核心课等课程的基础上,一般于第六学期集中开设该课程,为学生的毕业实习和正式工作提供一定的实践经验.1.1.2课程地位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是在学生学习了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原理、国际贸易单证、外贸英语函电、报关实务、报检实务、货币银行学、国际货运等课程的基础上展开实训,作为一门后续课程,需要实现对以往课程的总结与梳理,使得学生对国际贸易相关知识有一个系统的理解与体会.1.1.3课程联系该课程的特色是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前期的基础理论课程为实训课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理论指导,扎实的理论基础使得学生能抓住国际贸易流程的内在联系,发现国际贸易的发展规律,使得学生能够纵观国际贸易流程的全局、高瞻远瞩,预见国际贸易流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提出解决措施,促使每一笔进出易的顺利完成.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决定了实训过程能否顺利开展,而实训课程过程中获得的与国际贸易中备货、保险、运输、报关报检、结汇和退税等相关知识的认知和经验,加深了学生对理论课程的理解.总之,国际贸易的系列理论课程为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提供了科学指导,而实训的过程检验了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相统一.
1.2能力目标
据海关统计,2015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比2014年下降7%.面对全球更加严峻复杂的贸易形势,对外贸易在全球市场中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企业对国际贸易就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要求,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国际贸易专业基础知识,熟悉国际贸易政策与法令、惯例,熟知国际贸易流程、掌握国际贸易单证的缮制,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沟通协作经验等.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具备综合业务程序的应用能力,还要具备单证缮制的能力.
1.3素质目标
首先,单证制作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顺利及时结汇,因此实训过程中应培养学生谨慎、严谨的工作态度.其次,单证制作要依据最新的国际贸易惯例和法令政策以及合同的具体要求,同时交易方对单证提出的各种特殊要求也要满足,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索的素质,体会到国际贸易的工作既有国际标准化的一面,又有地区特殊性的一面.最后,国际贸易中涉及的单证种类繁多,而实训课程时间有限,只能教给大家常用的、典型的单证,在实际工作中遇到新的单证需要学生具备灵活应对的素质.
2教学内容
为了实现国际贸易综合实训的教学目标,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如下:
2.1实训内容对课程目标的支撑
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训室条件即仿真物理沙盘、教学软件和实训室全真模拟的企业经营环境[3],实现学生、教师和国际贸易岗位专业人员的相结合,在实训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指导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思考总结,实现教学、科研的相结合;在校期间的认知实训和专业实训要与毕业实习层层递进,为毕业实习提供实践基础.实训的内容应体现对课程目标的支撑,体现“三结合、三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要求.
2.2课程内容
2.2.1国际贸易综合业务程序国际贸易的综合业务程序一般分为三大阶段:交易前的准备阶段、交易磋商合同订立阶段、合同履行阶段[4].熟悉合同履行阶段的备货、保险、运输、报检、报关、结汇、退税等专业知识.具体综合业务程序如下图1:2.2.2国际贸易单证缮制在掌握国际贸易综合业务程序的基础上,正确、及时的缮制相应程序的单证.培养学生的单证缮制的能力和沟通协作的能力.具体内容如上图1.
2.3实训重点难点
综合以上教学内容,第一个教学重点即国际贸易综合业务程序,涉及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原理、国际贸易单证、国际金融等多课程内容,要求学生对国际贸易的全程有综合的理解;第二个教学重点即国际贸易单证的缮制,单证制作过程中既要符合信用证、合同的要求,也要满足最新的国际贸易惯例和法令要求.第一个教学难点即国际贸易单证缮制的技巧以及如何实现单证在国际贸易不同当事人之间的流转;第二个教学难点即及时掌握国际贸易惯例、法令及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更新.比如我国海关总署2008年第52号公告对报关单的填制规定了最新的要求,对“合同协议号”、“申报单位”、“运输方式”等相关栏目的填制要求做了调整,在实训过程中应按照最新规定缮制.
3教学设计
为了落实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重点,突破实训过程的教学难点,进行了以下教学设计:
3.1教学目标设计
首先,通过与应届毕业生的交流,了解其在工作中对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的诉求,根据学生的实际与需求设置了课程的知识目标,使得课程所授知识能真正的运用到工作实际中;其次,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设置了课程的能力目标,旨在提升学生的国际贸易相关实践操作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2].通过理论与实践相融、兼顾知识与能力,实现共性与个性相长、求实与创新并重.
3.2课堂内容设计
3.2.1课时安排.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一共18课时,教学中采用案例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3.2.2课前准备.准备一套空白的单证模板和教学案例,并对班级学生按照国际贸易流程中的当事人进行角色分配,使学生分别承担出口商、进口商、通知行、运输公司、保险公司、检验机构、海关、进口商、开证行等角色.3.2.3课中理论讲授.对国际贸易的综合业务流程简单介绍,对相应流程总涉及到单证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对最新的国际贸易惯例和各国的国际贸易政策进行简单解读.3.2.4课中实践操作.根据国际贸易综合业务程序进行单证的缮制并实现单证在不同当事人之间的流转.3.2.5课后考核.对实践操作的过程和形成的单证成果进行考核.
3.3课堂组织及管理设计
对实践操作环节的具体组织管理设计如下:3.3.1案例导入.充分利用教材案例、教学软件中的案例,采用情景法使国际贸易综合业务程序中的各方当事人充分了解所引入的案例.3.3.2分配任务.按照课前对角色的分配,要求学生充分领悟自己在该案例中所扮演的当事人.3.3.3角色体验.学生在了解自己扮演的当事人的基础上,采用鼓励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实现与各方当事人的沟通与交流.比如,出口商开始通过邮件、广告等各种方式积极推广产品.3.3.4制作单证与流转.根据国际贸易综合业务程序的进展情况,及时缮制相应的单证并实现单据根据流程实现在当事人之间的流转.比如,在出口商与进口商完成了发盘、询盘、还盘、接受的基础上,进出口双方开始积极准备签订销售合同,并且在双方充分沟通基础上互相签字盖章.3.3.4总结提炼.对学生的国际贸易业务完成进展实时监督并考核,对学生制作的单证进行技巧指导与考核.
3.4课程考核设计
课程的考核首先要实现学生互评与自评的相结合.比如在交易磋商阶段,进口商可以根据出口商发盘函电写作的水准来决定是否与其达成合作意向;比如在出口商结汇议付阶段,议付行对单据进行严格审核,如果发现出口商单据与单据之间、单据与信用证之间、单据与实际出口货物之间存在不符点,可以拒绝议付.其次,课程考核应体现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的相结合.教师在实训过程中应积极鼓励学生相互沟通、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对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产生的纸质单证成果应进行及时的批改与反馈,指出错误所在并监督其进行修改.
4教学反思
4.1学生学习反思
4.1.1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第一,学生英语基础和理论基础差,在实训过程中学生对全英文的单据难以完全理解,对一些专业术语记忆模糊.第二,学生在制作单证过程中缺乏自信,喜欢用铅笔填写单据并且填写过程中交头接耳.4.1.2解决措施.第一,从大一开始教师应强调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的重要性,以及英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重要性,为以后的实训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充分鼓励学生,增强其自信心,使其相信能利用以往的理论知识在掌握国际贸易流程的基础上缮制一整套正确、完整的国际贸易单证.
4.2教师教学反思
4.2.1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第一,模式化教学.国际贸易业务程序中涉及的国际贸易单证的种类繁多,但是在实训过程中只涉及常用的纸质单证,比如海关发票、领事发票、海运单、预约保单等单据涉及较少.第二,缺乏实践经验.教师缺少在企业实际工作岗位中的实践经验,只能教给学生理论知识,没有实际操作过程中真实的心得体会.第三,信息化水平低.随着跨境电商和互联网的发展,单据的信息化和电子数据交换的实现,改变了传统贸易的方式,而教学中依旧以纸质制单为主.4.2.2解决措施第一,校企合作.通过学校、学院与教师的共同努力,教师应增加与企业合作交流的机会,增加对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调研,将企业岗位实际需求反馈到国际贸易综合实训的课程内容中.第二,双师建设.加强与专业技术人员的沟通交流,积极参加各种专业培训与学习,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加深自身对理论知识和综合业务程序的理解和把握,把握在国际贸易综合业务程序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最佳的解决方案,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使自己满足双师要求.第三,以赛促学.从完成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的实训任务的学生中,选拔学生参加《安徽省大学生国际贸易综合技能大赛》,在参赛过程中通过与其他院校的竞争,发现知识的匮乏处,比如:市场调研方法、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对外报价核算、制定商品或服务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商品展销会、新产品会等知识.通过比赛的形式,不仅检验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检验了学生对实训课程的掌握程度.将教学中的不足以及学生实际应用需求不断地反馈到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中来,从而实现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教学水平的提升.5总结文章以说课的形式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四个方面对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展开论述.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的对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反思和改革,同时,应始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落实和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
作者:刘凡 刘 单位:宿州学院
参考文献:
〔1〕林榕.以说课形式探讨高职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4-16.
〔2〕龚奇.以“课证融通”为导向的高职报关实务课程说课设计[J].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