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新课改研究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新课改研究论文范文1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较以前教学大纲有新的突破:一是更加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带来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二是系统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三个维度的目标。更加重视隐性目标、人文精神、情感的体验等。三是强调综合性、跨学科、跨领域学习,打破学科中心论,重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关注课程的现代意识,重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突破无疑成为课程改革最引人注目的亮点。
1、课程目标的全面性
学生的身心应是一个和谐发展的整体,语文学习的每一个活动,都会引起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诸多方面的变化。课程标准正是从这一新的视角,将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这三方面整合,列为语文课程追求的目标,既体现了教学中应倡导的“以学定教,主体凸现”的学生主体性,又体现了认知与情意的统一、结论与过程的统一。在以往教学实践中,由于种种因素影响有相当多的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简直是在沉重压抑下度日,这是语文教育莫大的悲哀,而像于漪老师那样,适时自然地融入情感教育,注重学习“过程和方法”这正是课程标准所大力倡导的,也是极富创意的,现代教育学论认为,各门学科都必须摆脱唯知主义框框,力求做到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和谐统一。这正是课程标准力求达到的目标。
2、学习方式的多元性。
变单一、被动的语文学习方式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变化,成为这次课程改革的最亮点。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不难看出“综合性学习”这一要求,第一,打破了“学科中心论”。最终是为了培养综合能力。第二,要重视体验。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对探究方法的体验,重视参与,培养个性和人格。第三,要培养课程资源意识。自然山水、人文景观都可成为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开发利用资源意识,学校语文教育工作者应重视潜在课程的开发和利用。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指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就是学习过程突现学生主体性。教师要激发、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欲,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探究学习方法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思考、去寻找答案,它不是一项课外活动,是在教学过程中一以贯之的学习方式和态度。决不是那种教师先设定一个答案,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钻入圈套的那种教学,探究的目的不是要学生完成一个课题,发明创造出新的成果,而是培养他们的意识和能力。现代教育论认为,学习方式是决定学习质量的重要环节。因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势在必行。
3、课程内容的开放性
打破学科中心论,强调综合性、跨学科、跨领域学习,重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是课程标准改革最大的突破点,大大拓展了语文学习的内容。课程标准强调:“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的同时,更提出“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学生视野”,这是过去语文教学大纲从未涉及的领域,从而进一步拓宽了语文课程内容的空间。为改变长期以来分科教学形成的知识相隔断的局面,强化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构建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程体系,迈开了实质性的步伐。
二、语文课程标准改革有诱人入胜的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改革,一改以往历次大修改只在行文表述上有一些变动,总停留在语文学科这一层面上的做法,顺应时展的需要,突出了课程改革应有的重点。
1、课程地位有新高度。
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作了新的表述,“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至今为止最为恰当的表述,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支撑课程有新理念。
课程标准以四大基本理念为支撑。其中最突出的是第三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这一理念贯穿于课程标准的始终。首先,强调自主性,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近年来,美国兴起的构建主义心理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毫无疑问,二者的主体是学生,必须十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其次,强调合作性。学生对课文及人物形象理解受多种因素影响,心得各异,体会不同。外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就是这个意思,这就特别需要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互相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己。再次,强调探究性,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发现的过程,学生对学习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重在学习过程和方法培养,决不是追求学生探究的结论。探究中包含有训练,探究学习不排斥接受性学习。
课程标准还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强”的课程,“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并明确指出:“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这无疑也是一个引人注意的基本理念。
3、教育过程有新特点。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新特点。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是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反对离开教材思想内容的纯工具训练。二是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用丰富的人文内涵影响学生的精神领域,注重潜移默化。三是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母语运用水平。四是开辟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注重对潜在课程的开发和利用,重视隐性教育。五是教学中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用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联想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等。
4、对教师素质有新要求。
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工作,无疑是对语文教育工作提出的全新而具体的要求,教师首先要有开放意识,对学生、对教材、对评价尺度都要有开放意识。其次,是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我们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首先要会自主学习。一个常年不读书、不看报、不思考的语文教师是不可能适应新要求的。再次,在更新自己知识的前提下,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实验,改革创新教学方法,这是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三、语文新课程标准改革有发人深思的难点
语文新课程标准改革,有突破性进展,无疑是迄今为止最好的语文教学纲领性文件。但它仍有许多值得完善和改进的地方,需要理论工作者和语文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和思考。
第一,目标制订无梯度。各地情况不一,学生差异很大,统一目标,不可能适合全体学生。对于同一地区、同一学校、同一班级学生也要分层施教,因材施教,因此,目标一元化,不利学生个性发展。
第二,实践操作高难度。课程标准怎样更有可操作性。它的实践性不强,因为很多目标是带前瞻性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关系如何处理好,有待实践中不断完善。要把先进的理念落实到实践中去,还需要进行大量探索。
第三,师资培训加力度。《语文课程标准》只有文本的意义,而要转变为现实的功效,则有待于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努力,语文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挑战,其次是已有教学习惯的挑战,再次是对自身文化积淀的挑战。面对现实,迎接挑战,归根结底要加强学习和培训,更新陈旧的知识、观念、习惯,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真正使课程标准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语文新课改研究论文范文2
【关键词】 语文教学;教课文;教语文;美丽转身
虽然语文教育者一致认同在上语文课时主要是用课文来教学生们学语文,但是,当前在语文课堂中最常见的一种现象就是“教课文”。记得台湾教师赵镜中曾与一位教师同时在内地教授《太阳》这一课时。一堂课下来,发现这两位教师所注重的教学目标都不相同,赵镜中老师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知道怎样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另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将教学目标重心放在了研究太阳远、大、热的特征和太阳与人类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方面。后来,赵镜中老师感叹的说:“内地的语文课主要以教课文为主”。他对这一教学方式不认同,觉得在课堂中应以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何采取好的方法为主要。从他的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内地与台湾教育者的语文教育观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那么,当前我们要想实现有效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将教育观念全面的转变,从“教课文”向“教语文”方向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还要注重人文关怀,以此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等方面全面提高。
一、在深入挖掘教材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提纲
首先,有必要在这里介绍一下“教课文”与“教语文”的涵义。前者主要指的是将课文中包含的内容作为教学目标;后者主要指的是将课文作为例子,不断地引导学生全面掌握语文知识以及学习语文方法。在上《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时,我们应深入地挖掘教材,找准突破口,引导学生们全面掌握文中出现的一些关键词。为了保证学生能够有效地把握住文中的重点部分,让他们去感受昆虫学家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并且还要提出“法布尔为什么从小就对昆虫这么的喜爱”?以此引导学生们分析研究喜爱、痴迷的具体表现,将文章的提纲大致理清。这样一来,文章的层次就会清晰可见,学生的知识也逐渐的提高。文章的条例变得清晰了,很好地为下文掌握关键词和揣摩文中人物的特征该选用何种有效的方法引导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注重语言上的积累与合理的运用
1.教给学法,将语言积累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有一套好的学习方法,那么,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将他们潜在的能力有效地激发出来了。在“学贵得法”中就非常注重这一点。教育者在语言积累过程中,应重视引导学生学习方法。比如,在“牧童”这一词解释过程中,教育者应引导学生将字分开来解释,这样他们就会很快的理解这一词的意思,就是“放牛的孩子”。再如,在感受课文内容过程中,教育者提出这样的问题“阅读了这篇课文,你们了解了什么?可以用文中的词语表达出来吗?”对于学生来说,直接采用词语说的教学方法还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他们在用词语回答时并不是很理想。不过,笔者认为采取这样的方式对于学生是很有帮助的,可以让他们知道:在阅读文中时,应重视其中涵盖的词语,并且还要将文中的词语积累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经常引导学生们做这样的语言训练,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语言积累习惯,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2.教学生学会运用语言。著名作家叶圣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材就是一个例子,要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从他的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学会运用语言,那么,如何才能将语言积累向运用语言方面转变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首先,应在课文的基础上,合理的开发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必须明确课文所要教的内容。充分地考虑除了要教学生们学习生字新词之外,还应教他们什么。
其次,根据认知规律,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在教学生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前,应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流程。
3.针对小学生爱玩与好奇心的心理特点,创设适当的情境,提高其写作兴趣。首先,观察情境,注重重点,写出真情实感;所谓观察情境,主要指的是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等一些具体的事物进行观察;其主要是在小学生的思维、心理以及学习语文的特征基础上而提出的。比如,现在是春天,可以带领学生们到户外去寻找春天的踪迹,感受春天和煦的风带来的一丝惬意;下雨了,可以让学生们趴在教室的窗口上观察雨中的景色以及路人的反应;秋天时,可以带领学生观察秋天的田野,以此体悟出秋天是农民伯伯丰收的好季节。
语文新课改研究论文范文3
读书――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了探寻新课改的课程理念,丰富新课改的知识,我常常夜伴孤灯,捧书而读。关于新课程的书真是浩如烟海,我有选择地读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等书籍,这让我受益匪浅。那鲜活的理念,美妙的境界,细致的分析,缜密的思维,独到的见解……让我流连于精彩篇章中,埋头于课程教法中,想象于案例剖析中。我常觉得周身的血液在涌动,精神不断地振作,即使深夜也困意全无。虽说读书的时间不长,但经过两年历练,我觉得自己的知识增长了,能力提高了,说话风趣了,也逐渐提升了原本每个人都应有的“魅力”。相比之下,上网学习的时间很少,但每周只有那么一两次的上网,足以让我眼花缭乱:新理念论文随手拈来,新课改关键词的搜索罗列有序,名家名作,精彩纷呈。心中老是想电脑辐射伤眼伤身,该休息了,可就是不舍得放下手中的鼠标,直到眼睛发花,腰酸背痛才关机离去。我想,妻子嘴上不说,心中一定会原谅我的,谁叫我是新课改的一员呢?
对话――映日荷花别样红
也许我年轻几岁吧,学校只要有外出听课、学习的机会,就大多有我的份儿。到了外面,我开始真正感受到外面的世界更精彩,外面的教改比起农村来更热烈。名校特色、名师授课、专家讲座,都是新课改中的一朵朵奇葩。其中于永正的“真实、朴实、扎实”的风格,肖川、魏书生等专家的精彩讲座,每每都会带给我“精神上的食粮”,虽然,我很难与名师名家面对面的地交谈,但那精彩的课堂与讲座不是与我的间接对话吗?从中我体会到了名师、专家的成长历程,体会到了新课改所带来的新气象,体会到了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素质的提升与学生生命的律动。名师专家的研究领域,课堂特色各不相同,恰似那满池的荷花,在新课改这颗太阳的映射下,呈现出“别样红”的风景。
每次学习回来,我也会接受学校的安排,学着名师专家嚼舌几句。虽然褒贬不一,但毕竟让我有了难忘的收获。说课、评课、教学反思让我逐渐成长。但愿我在新课改中成长为映日荷花旁的一小片绿叶。
实践――绝知此事要躬行
经过不断地读书、学习、教学反思,我在课改中逐渐地成长起来。把所学的用到实践教学中,我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正是应了朱熹的“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诗。
――实践着上课
听课回来,细心揣摩,精心备课,为学校的老师上一堂模仿较多的课。,虽刻意的“模仿”,加了点“创意”但效果总是在循序中渐进。时间长了,也摸索到了一些套路,同事的好评越来越多,我觉得我在不断地向成功迈进。
――实践着教学反思
专家说:“教学反思是校本培训的核心。”我在工作中坚持每天反思,每周全面反思,日子一长,我写反思笔记逐渐流利,思索的眉头逐渐放松、渐入反思佳境,心中也没有了以前的那种拿笔就酸楚的感觉。不断地教学反思促使我的课堂教学不断地追求卓越。
――实践着写论文
以前,我不会写论文,硬着头皮写起论文也总是摸不着边际。但课上得多了,教学反思写得多了,写起论文来容易多了,典型的案例也层出不穷,再查点资料,完稿后多加修改,质量虽不算上乘,但终归是论文,交给学校就算完事了,偶尔也能在县市论文评比中获奖。
语文新课改研究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目前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应用新课程教材进行教学实践,但是其对新课程教材的适应性却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对中学课程改革语文新教材充分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改善中学语文教师对课改新教材的适应状况的策略建议,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师自身的发展。
新课改的推行无疑为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曙光,九年以来,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步步深入,中学语文教学取得显著的成效,语文天地里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硕果累累,社会反响十分强烈。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新的语文教材、新的语文教学理念,在很大程度上要求语文教师改变行为、转变观念,尽快适应新课改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变传统的析、记忆、技巧为诵读、思考、体验、实践,更快的走出语文学习的误区,更有效的学习语文,从而使得中学的 语文教学走上健康发展之路。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对新课改教材的适应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是转变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中学语文教师对新课程教材的适应情况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应该采取适合教师和学生发展的策略方法来促进中学语文教师对新课程教材的适应性引导。
一、中学语文教师适应新教材所遇到的困难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其显著特点在于使用新教材,课堂气氛比以前活跃了,教学内容比较丰富,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但教学任务加重了,现在备课比以前花时间要多的多,以前是现成的教材、教参、标准答案,按部就班地教就可以了,而且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考出好的成绩。新教材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还要注意学生智力、情感、道德等多方面的素质的培养。可见,适应新教材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在适应新教材的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既没有参考的教学模式,也没有成功的经验,一切都在摸索中。年轻教师容易接受新事物,喜欢采用新奇的方式授课,但是相对老教师来说就比较困难一些,老教师力求的是稳妥。虽然也参与课程改革,但目前社会仍然高度关注着升学率,要教师们放弃原来卓有成效的教学模式,在毫无把握中追求新奇的授课方式,确也勉为其难。
新教材理念与评价机制落后间的矛盾使得中学语文教师常常处于矛盾的境地:一方面要面对新教材,按照新教材的理念进行教育教学。另一方面由于评价机制改革的相对滞后性,又要接受原来教学评价制度的考察。比如,新教材教育理念中倡导因材施教,即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有差别地进行教学,但同时学校又要求我必须保证所教学科的及格率,全社会仍然高度关注着升学率,这让教师感觉压力很大。如果考试评价体制不变的话,课程改革也只是走走形式而已,雷声大,雨点小。看起来热闹,但最后还是要回到应试教育上来,因为升学制度是不会为此而放松要求的。
二、增强中学语文教师对新课程教材适应性的策略
首先,面对新的教材,教师要做的就是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新教材要求教师能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更多的独自学习的时间,而不是像传统的语文课堂一样“满堂灌”,学生只是被迫接受知识的机器。新课改的语文新教材要求一节课最多有十五到二十分钟是教师讲解的时间,剩余的时间是留给学生的,包括学生独自思考和动手解决问题,同时教师按照新教材的要求设计多种课堂活动。
其次,有效改革评价制度是增强中学语文教师对新课程教材适应性的重要策略之一。目前,我国仍沿用旧的考试制度,考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这种滞后的评价制度是制约中学语文教师对新课程教材适应性的“瓶颈”。 新教材提倡多方面培养学生能力,因而我们评价学生和教师也应该从多方面进行评价,将结果和过程评价相结合,客观评价学生和教师。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放手去按照新教材的理念去实施教学,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因此,对现有的考试制度进行有效改革是新课改顺利实现的关键,也是教师真正适应新教材的关键。
最后 ,加强教师的群体协作和相互学习能够有效的增强中学语文教师对新课程教材的适应性。新课程目标的多维性和内容的丰富性与教师个人知识、能力的局限性成为一对矛盾,因为面对着需要实现的多维的教学目标,知识再渊博、能力再强的教师都会经常显得茫然无措。因此,教师应该相互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依靠群体协同作战,而不能靠单兵独斗。在课改的实施和推进过程中,为了促使中学语文教师更好更快地适应新教材,改变教师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应该注重教师团队的协作和相互学习。
针对新课改实施中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中学语文教师应该从进一步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尽快进行有效的评价制度改革,加强教师的群体协作和相互学习三个来方面增强中学语文教师对新课程教材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语文新课改研究论文范文5
关键词:语文教师 ;教学思想;新课改;初中
前言 自《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课程的改革方兴未艾。新课标、新理念等既为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又对初中语文教师的角色提出了全新的定位和诉求。语文教师是语文学科教学的执行者和组织者,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所以,语文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关键所在。
1.转变思想,把育人放在首位。
语文教学的任务是“教文”,终极目标是“育人”。在“育人”方面,语文教学有着它的特殊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可以这样说,语文素质的高低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文化的传承,而民族素质的高低又取决于“育人”的素质的高低,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把“育人”的教育放在首位。在教学过程中,设法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道统一”,关键是要依据语文科的特点,将“育人”的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和训练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这样,语文教育的终极任务—育人的任务才能实现,国民的素质才能大大提高。例如,笔者在教《荔枝蜜》这篇散文时,就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渗透。这篇散文的思想价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需要大力弘扬,这就是用辛勤的诚实的劳动,给人以美好的东西,这是市场经济最需要的。特别是“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一句,应该侧重咀嚼。要告诉学生,只有给社会提供像荔枝蜜那样极好的东西,才能赢得消费者的欢迎,赢得市场。作者赞美农民是“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这种“为自己”与“为别人”的统一,“为眼前”与“为后世”的统一,就是社会主义的道德。[1]
2.重点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
在口语交际中,许多中学生胆子小、不敢说,有的虽能说,但又说不清楚,没有明确的主题,因此,必须加强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引起中学生说话的欲望,树立自信心,让他们大胆地说,愉快地说。培养口语能力可从五点入手。一是选择学生喜欢的话题。“课标”建议我们,培养中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要贴近生活,融入生活。在中学生生活中经历过,他们就愿意说,而且能说得多,说得好。教师要深入学生生活,观察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并加以引导。选择学生喜欢的话题,学生就有兴趣,话匣子就打开了。因为是中学生亲身经历的事,说话的信心就会增强,能够积极参与,会产生好的口语训练效果。二是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在口语交际活动时,不必过多地传授口语交际的知识,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口语交流兴趣,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潜力。[2]
3.培养学生阅读方法的多样性
语文新课改要求学生,要“学会运用多种读书方法”。如朗读、诵读、双读、精读、略读、速读、浏览等,每种方式的读,都有它特定的功能与作用。朗读是首要的阅读方式,读书要从“声响处学”,重在“以声解义”,要声音响亮地念文章。诵读,则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拍地读,重在“以声传情”。新课标对朗读的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生活中,人们常见的阅读方式是蔽读,不出声,不指读,可以提高阅读的效率。相对而言,双读比朗读更便于集中精力思考,人们常说的“一边读一边想”主要指的是双读。“浏览”和“略读”都是大致地读。按照一般的理解,“略读”是略知文本大意,“浏览”意在提取信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根据阅读目标要求和阅读材料特点,有意识地训练各种阅读方法,让中学生掌握各种阅读方法。同样重要的是,应注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养成读书的习惯使中学生终身受益。当前,阅读教学还要认真处理好中学生阅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首先要让中学生充分地读,让中学生拥有充裕的读书时间。教师作为阅读实践的指导者,在教学设计时就要考虑并安排中学生应有的读书空间和时间,使中学生实实在在地读,真真切切地读。在这个前提下,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当学生读得提不起精神的时候,应该调动中学生读的欲望和兴趣;当中学生读得印象浅薄、形象模糊的时候,要引领中学生读得充分,读得细腻;当学生读不出文本的理趣、情味的时候,得点拨学生的思路,启迪学生的智慧,激活他们的想象力。[3]
4.加强对学生作文思维能力的训练
作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写作文,说到底是思维的展现。语文能力的背后是思维能力。一般写作是这样,高考文章写作更是这样。例如议论文体,主要是指依靠摆事实、讲道理或是逻辑论证等“议论”手段表述作者某种思想见解的文章。它不像记叙文那样专门叙述、刻画具体的人、事、物的具体特征或发展变化过程,而是主要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概括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形式揭示事物的本质意义或普遍规律。可以说没有思维深度和广度的作文,即使文采好,也算不上是上乘之作。一旦思维僵化,无论大脑中储存了多少丰富的素材,学会了多少作文技巧,最终还是难以灵活应用。因而要提高中学生作文能力,加强对学生的作文思维训练就成为指导作文训练的首要任务。[4]
结语 语文新课程改革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价值追求,在课程功能、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作了很大的突破和创新,语文课程标准也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的理念、目标和实施要求。几年来,初中课程改革一直是教育领域最热门的话题。
参考文献:
[1]张小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点滴谈[J].教育探索2007,8:79-79
[2]王英帅.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5:32-34.
语文新课改研究论文范文6
关键词: 新课改 转变观念 优化教学 自主探究
随着语文新课改的深入,高中语文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也在发生变化。进行教学创新改革时,教师不仅要对教学大纲进行深入分析,掌握要求教学的重点内容,还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沟通了解。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语文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要优化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对知识进行体验,提高新知识的内化程度,实现高效高中语文创新教学。
一、转变教学观念,进行教学创新改革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各学校都如火如荼地开展了教学改革。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分析新课标的要求,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用创新精神进行教学改革。通过积极探究和发展,语文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一些教师急于在新的教学方式中取得进步,过于重视形式教学,使教学脱离学生根本,起到阻碍教学发展的步伐。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根本出发,改变教学方式的拿来主义,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找到适合的教学方式,有效提高学生探究知识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中语文教学改革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提高,为实现创新、高效的语文教学努力。
二、创设和谐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课堂教学,负责学生的学习进度,并强制性要求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在被动压抑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同时由于叛逆心理,导致师生关系不和谐,阻碍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不能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师要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体验。要求教师从新课改要求出发,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加强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和学生平等交流,使师生关系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上更融洽,拉近学生和教师的距离,促进教学顺利进行。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时,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他们的学习进行指导,使学生有效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使语文思维获得发展。
三、优化教学策略,调动学生探究积极性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思想和观念的束缚,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提高他们语文能力的角度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并根据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中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情境创设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使学生在情境中探究课文,加深理解,发展语文思维能力。
2.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体现了新课改的教育理念。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时,要对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掌握更多知识,增强成就感,激励学生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主动探究知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良性循环。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填鸭式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活跃的学习氛围中探究知识。
3.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高中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让学生进行知识学习和探究,还可以把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入课堂外,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并在活动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展现自己的平台,促使他们更好地学习和提高,使他们获得了较大发展。
四、加强课堂教学的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高中语文教材是《新课标》的载体,是实现新课程目标的基本手段,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和科学性,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应把教材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认真学习把握教材,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针对学生基础和学习要求,灵活处理,发挥教材的独特作用,拓展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利用教材中的优秀小说及科普文(如《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宇宙的奥秘》等),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教学应以阅读为主,语文教师要把阅读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目标之一。教师要敢于走出教材,实现教材与课外阅读的完美结合,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要求语文教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语文教学资源(比如,报纸杂志、电子书、网络等),更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可由教师自主选择一些时粹美文编成页子,每天发给学生阅读,或统一安排课堂阅读。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将“教学小课堂”与“阅读大课堂”配合好,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阅读,培养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感悟能力和语文素养。
总之,新课改进程中,要使高中语文实现高效创新教学,教师需要积极努力地探究,迎接这场教学改革的挑战。在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用全新观念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使课堂教学氛围活跃,学生思维积极,真正实现高效高中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黄静.信息化进程中的高中语文教学[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