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本科毕业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舞蹈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舞蹈本科毕业论文

舞蹈本科毕业论文范文1

关键词: 教学评估 高校院(系)管理体制 绩效管理水平 策略研究

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是提高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地方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学校改善办学条件,规范教学管理,增强本科教学实力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和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四川文理学院是一所典型的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为提高绩效管理水平,将管理重心下移,推行二级绩效管理,理顺学校与院(系)的管理权责,提升办学内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使学校管理从静到动,由细到精地规范高效内部运行机制。

一、以院(系)为中心,促进教研室、教师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的形成。

院(系)承担着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方面的职能,在地方高校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办学的核心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高质量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素质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在教学实践,实践运行管理在教研室一级基层管理机构。以四川文理学院音乐系为例,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各项指标的具体要求下,音乐系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营造出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竞争向上的教学氛围,提高了教师队伍素质,促进了本科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教研室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内树信心,外树形象”活动,增强教师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树立良好师德师风,认真履行教师职责。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明确教研室主任岗位职责,规范了《教研室工作手册》,涵盖了教研室工作计划、活动开展、教师备课,教学进度,质量控制和工作总结等检查,使教学环节常态化。

教研室以团队建设为中介,开展“向课堂要质量”活动,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教研室定期开展“老教师上示范课,中年教师上公开课,青年教师创优质课”活动,公开评课,相互探讨,在研讨与交流中融汇,在法与内容上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切实提升教学水平,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教研室发挥团队作用,加强教师教改、教研和科研工作,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形成了钢琴教研室、声乐教研室、舞蹈教研室、青年教师创新教学团队、青年教师科研团队等优秀团队。声乐教研室被学校授予“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二、以专业建设为驱动,促进内涵式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

专业建设是院系绩效考核的重点项目之一,根据对院(系)专业建设水平进行考核和评价,加大对新专业建设经费投入力度,同时,还对新专业给予指导,并给新专业适当的优惠政策,切实达到加强新专业建设的目的。以四川文理学院音乐系为例,从2007年来,以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为依托,为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需要,紧紧围绕“强专业、育通才、广就业”的办学特色,在师范教育中融入非师范教育,在师范性素质教育基础上体现社会舞蹈表演专业的个性教育,注重川东巴渠民间音乐的开发和应用研究,贯穿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始终。随着专业建设的加强,新专业实验室建设逐步完善,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趋于合理,支撑课程体系形成,人才培养方案大胆创新,带动办学内涵的整体提升。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

1.紧密联系专业实际,展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讨论,形成科学规范的课程体系。地方高校音乐本科专业由于办学历史较短、资金缺乏、师资队伍素质发展不均衡等客观原因,普遍存在生源素质较差,课程体系建设基础薄弱等现象。其教学现状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明显差异。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切合自身实际制订了《音乐学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并展开对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核心内容“四个促进”①、“三个基本”②、“两个突出”③、“一个引导”④的学习讨论,反复就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的学习定位、教材的选购、实践基地的建立以及课程设置的科目、开设的时间、学分安排等内容是否对人才培养方案起到了真正的评价标准和激励作用进行论证,从而形成既稳定又富地域特色的课程体系,开创人才培养新格局。并将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创新为“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分为专业学科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地方特色课程、学生自主课程、艺术实践课程等。以专业基础课程为基础平台,以专业学科课程为专业平台,以专业选修课程为专业发展模块,以地方特色课程为专业特色模块,以学生自主课程、艺术实践课程等为实践教学模块,实现强化实践育人,主动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为城乡综合一体化建设基层、服务社区培养“定岗式”应用型音乐艺术人才。

2.重视教材选用评估,自编教材初显成效。制定教材选用与评估制度,严格教材选用程序,重点选用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教育部推荐、面向21世纪音乐专业教材、自编教材、实用性强和得到师生广泛认可的教材。在所使用的教材中,师生评价优良的教材达94%。教材编写也有了较大突破,至2012年教师主编教材3部,主编教学参考书3本。

3.注重队伍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加大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增加教学管理人员培训、进修、交流、学习的机会,使教学管理人员不断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促进新建应用型高校教学保障体系的研究,学习和借鉴国内外质量保障体系先进理念,并将“教育即服务”的理念贯穿于内部质量保障的各环节,充分体现以育人为本,以学生成才和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改变单一依靠监督检查进行质量监控的状况。自觉地把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理论运用于工作,提高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和工作执行力之中。制定了《教学管理文件汇编》、《学生手册》、《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等教学方面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保证了教学过程的正常运行,效果良好。

4.构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教学质量提高。为确保教学的中心地位,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主要分为校、院系两级。校级监控体系包括领导听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务处质量科;院系级监控体系为:听课评课、教学督导小组和教研室。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明确具体,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健全,建立教学质量评估制度、专业教师评议制度、学生意见反馈制度、教学督导制度等,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同时,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相关要求,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教师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办法,学生评价、教师互评、领导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在评价方法的运用上做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对教学评价的结果及时运用于教师职称评聘、项目申报、评先选优和绩效工资分配,激发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的工作热情。

5.学习风气渐浓,建设效果明显。通过近年来持续有效的工作,校园学习风气日渐浓厚,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图书馆、实训室,图书借阅量增长,自觉到实训室做练习的学生日益增多,学生遵守校纪校规,学习主动性增强。2007年以来,共有8名学生被评为省优秀大学毕业生,66人被评为校级优秀大学毕业生,168人被评为校级三好学生,6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105人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1055人次获得国家助学金,350人次获得学校奖、助学金。应届本科毕业生报考硕士研究生的报考率和录取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三、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逐步提高。

地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定位于应用型人才。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地方和社会所需的各类应用型人才,追求现代大学“构建主动适应地方和社会对职业能力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涵,便成了首要工作。制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从实践教学入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为学生搭建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通过各种艺术表演形式的实训排练,国际交流、校内外交流表演、毕业专业汇报、艺术创作表演等舞台实践,学生熟练掌握了各种专业技能,建立了牢固的文艺建设体系,形成了服务意识,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

1.改善实训场地条件,保证实训实习时间。为进一步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学校制定并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实施意见》,依托地域和专业优势,积极加强与艺术团体合作,引进社会力量,共建共享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合作办学、合作育人模式。通过教学评估,配置了琴房、多媒体教室、舞蹈教室、数码钢琴教室、MIDI教室、排练厅、实训室、音乐广场等教学场所,从而满足了音乐学专业学生学习实践的需要,确保实训实习的时间。建立稳定的教学实习实践基地15个,其中,人文艺术合作育人创新基地1个,国际文艺交流中心1个。与四川省交响乐团合作签订了“人文艺术合作育人创新基地”协议,在丽江合作打造了一台具有典型云南民族特色的节目,形成合作培养音乐与舞蹈艺术人才的模式。与地方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合作,加强新课改合作研究和培训,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改革。与此同时,积极向海外拓展合作办学空间,与俄罗斯皇家芭蕾舞、韩国草堂大学等开展国际合作交流。

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将社会实践纳入音乐本科教学计划,设置2个学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学生参加各种层面的社会实践活动,均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折算成学分,纳入课程考核。学校重在引导和鼓励学生深入农村、企事业、社区、中小学校等,感受社会的发展变化,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每年暑假或集中组织学生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分赴基层,开展文化、艺术活动和帮扶活动;或分散要求学生回家就近开展社会调查,每学年提交社会调查报告;或利用周末深入社区、留守儿童之家、义务演出、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院(系)还组织学生参加地方大型文艺演出,发挥当地的文化引领作用,使学生在演出中得到舞台锻炼,音乐系参加历届大学生艺术节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如舞蹈《大巴山抬工汉》获全国一等奖;舞蹈《红色记忆》获四川省一等奖;舞蹈《麻麻辣俏幺妹》获四川省二等奖;合唱《红色歌谣不变调》、《火龙舞之歌》获四川省二等奖;表演唱《打双麻窝子送》、《巴山妹子》获四川省三等奖。

3.规范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强化专业综合训练。音乐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主要采用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音乐会相结合的方式。各阶段要求明确,流程清晰,管理规范,对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开题、撰写、指导和答辩等环节均有具体要求,每年举行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观摩和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评选。按规定确定指导教师,明确指导教师工作职责,大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结合社会实际,来自艺术实践、实习和社会调查的毕业论文(设计)比例不断增加。2011届本科专业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来自实践环节的比例平均达到了53%。近三届毕业生有72篇被评选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职业技能得到了全面锻炼,达到了培养要求。

四、紧密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促进办学定位的逐步明晰。

“服务地方,与地方互动”是对院(系)办学定位绩效考核的基本要求,也是地方本科院校的职责和突破点。近年来,各院(系)积极“找路子”,紧密围绕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合作共建活动。四川文理学院音乐系紧紧围绕学校“立足川东,服务全川,辐射周边省市”的办学思路,突出专业特色,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提出“立足地方,面向基层,服务城乡经济文化建设”的办学定位,狠抓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积极引导学生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提高专业实践技能,繁荣了地方文化市场,提高了达州市民的文化艺术修养。近年来,独立承办的各种类型的演出已有数百场,在达州及周边县市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比如,2008年参加四川省第十届运动会开幕式“火之歌”;2009年达州市第十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现场会文艺演出;2010年参加达州市元九登高节“大巴山民歌会”;2011年独立承办“巴国情韵”——纪念李依若诞辰100周年文艺晚会等。多次为“留守儿童基金”举行募捐公益演出,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依托地方与服务地方相结合,避免了办学定位的“大而空”,初步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

总之,实施绩效管理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高院(系)教学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该校实行绩效考核以来,取得了一些成效,积累了一定经验。我们应当把绩效管理及考核作为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管理实践中不断改进调整,使考核指标更加科学合理、成效考核更加明显,努力实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注释:

①“四个促进”是指促进教学建设,促进经费投入,促进管理规范,促进质量提高。

②“三个基本”是指教学条件基本达标,教学管理基本规范,教学质量基本保证。

③“两个突出”是指突出服务地方(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

④“一个引导”是指引导参评学校构建并逐步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顾南宁,刘茄.基于绩效管理的高校二级单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现代教育管理,2010,(9):67.

[2]王峰,涂宝军.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院系教学工作目标管理[J].黑龙江教育,2009(10):51.

[3]李宝元.绩效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舞蹈本科毕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体育新闻;实践教学;实验室建设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8-0137-02

我国体育新闻专业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目前有近 20 所高校开设体育新闻专业,为新闻学教育增加了新的教学与研究领域,满足了一定的社会需求。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创办于 2005 年,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探索,已经初步构建并明确发展方向与目标定位,2012 年在学校的总体规划下开始实施 2013 版体育新闻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针对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成、课程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进行了重新梳理,使之规范化和系统化,并突出和强化了实践教学,突出了学生专业素质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实践教学体系提出的依据

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提出,首先是为了适应社会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新闻学是特别强调应用的人文学科,体育新闻专业更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对专业能力有明确的要求,如对体育运动项目的了解,对采写编评及摄录采播技术与能力的要求,实践能力也恰是体育传媒行业对当前教育的要求,只有开展实践教学模式,才能够培养出综合素质高,既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又能胜任各种岗位技能操作和管理的综合型人才。

其次,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必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要从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要求出发,提出本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并将其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在 2013 版培养方案中对培养目标的要求是系统掌握新闻学、传播学和体育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体育人文社会学的专业素养,熟悉我国新闻、宣传的政策法规,了解新闻与体育行业的发展变化,能够在新闻、出版、宣传领域从事策划采编、媒介经营管理及文化传播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体育新闻专门人才。

二、实践教学实施方法

(一)完善教学计划,制定合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建立要围绕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通过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配置而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内容体系。体育新闻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加强了实践性,突出了应用性,将体育新闻专业的 23 门专业必修课分为三大类,学科理论课程、技术性的实务课程及实践平台课程。

理论性课程如《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中外新闻事业史》等采用精讲的方式进行,以点带面着重介绍重要的理论,其余内容通过课外阅读书籍和讨论,研究论文等形式完成。如《中外新闻事业史》首先为学生梳理历史发展的大体脉络,挑选重要史实和人物精讲,其余内容以作业和课外阅读形式进行,同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查找报纸原件,探寻历史人物足迹等方式来还原历史,并在课上进行讲演。

对技术性的实务类课程如《体育新闻编辑》、《新闻评论》、《体育摄影》、《体育赛事报道》等增加了课程种类及学时,增加实践教学周。每个重点实务环节必须进行实践练习,如在《体育新闻编辑》教学中,以任务驱动为主要教学方法,从教学开始阶段为学生布置实践作业“设计并完成一份报纸”,每人要从报纸的媒介定位、产品设计、报道的策划与组织、稿件的分析与选择、稿件的修改、新闻标题的制作、版面设计、实际版面制作几个环节,将报纸从设想到完成一份真正的报纸,实践整个报纸编辑环节,实现了人人动手、一对一的进行实践操作与指导。

实践平台类课程如《电视摄像与编辑》、《图片编辑》、《电视节目制作》、《体育播音与主持》、《网页设计与制作》、《新媒体技术与应用》等,依托实验室将三分之二的教学环节安排在实验室或课堂之外,所有课程都要安排各种作品的实践,期末试卷不做纯理论与文字考核。

(二)完善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和实验室是推进体育新闻专业改革的基础工程和保障,将实训基地的建设作为重要基础设施来实施,通过加大投入、加强管理,使得实训基地与实验室在培养实践创新人才中发挥重要作用。

体育新闻专业计划建设及升级演播厅(包括录音室)、电视节目编辑实验室、平面排版与设计实验室、摄影实验室、体育主持模拟实验室、新媒体实验室,这六大实验室针对不同课程和实践要求,进行统筹规划,明确功能,同一个实验室能承担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增强学科专业的适应性,提高使用效益。从功能上看演播厅、电视编辑实验室、体育主持实验室将直接服务于电视媒体模块课程包括《电视节目制作》、《电视摄像与编辑》、《体育播音主持》等课程,平面排版设计实验室与摄影实验室服务于平面媒体模块课程包括《图片编辑》、《新闻编辑》、《摄影基础》等课程,新媒体实验室服务于新媒体模块课程包括《网页设计与制作》、《新媒体技术与应用》、《新媒体营销》等课程。

同时,实验室与实训基地要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加大开放力度,帮助学校及其他专业进行技术培训、会议保障、科研与科技服务等工作,使得实验室成为学校科研发与人才培养的基地,为鼓励、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开放实验,将学生参加开放实验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作为毕业的必要条件纳入要求,强化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第二课堂及校内外实习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充分沟通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将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转变为充满活力的开放型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课堂活动将密切结合体育新闻专业的特点,利用体育学院的体育术科项目优势,使得学生深入了解体育运动项目,为今后从事相关项目报道提供理论和实践经验,同时可以丰富课外生活,加强身体锻炼。第二课堂提供了足球、篮球、跆拳道、羽毛球、乒乓球、体育舞蹈等运动项目,供学生选择,在固定时间提供场地,由运动训练专业指导员进行辅导。其次,针对专业技能定期开展各种知识和技能竞赛,如海报设计大赛、报纸版面设计大赛、体育解说员大赛、微电影创作大赛,学生通过这一系列校内实践活动,能够对创新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与锻炼。同时,还与图书馆、大学生体育馆、继续教育学院进行全面合作,建校内实习平台,提供志愿者,新闻宣传等服务。

此外,赛事志愿者活动是长期坚持下来的特色,每年在北京举行的“斯诺克中国赛”、“中国网球公开赛”、“世界沙滩排球巡回赛”、“羽毛球冠军赛”等国际、国内大型赛事中,体育新闻专业学生已经成为了固定的志愿者团队,在赛事期间提供了球员接待、赛场服务、票务服务、场地保障服务、媒体服务等工作,在多种志愿者活动中,许多学生通过接触赛事、球员、规则、体育记者,对赛事流程,运动项目,培育兴趣爱好,新闻技能实践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锻炼,已经成为该项赛事的准专家。

在校外实习方面,将实习与社会实践作为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来落实,相继与《北京日报》体育部、中央电视台《体育星探》栏目、人民体育出版社、《田径》杂志社、乐视网等 20 余家媒体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平台,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和实践条件。

(四)构建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模式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环节,体育新闻专业的毕业设计之前全部为毕业论文的形式,大部分毕业论文更偏向于理论和科研性质,对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与考核明显欠缺。在新版的培养方案中,对毕业设计进行了明确细化,毕业设计可以以毕业论文和毕业作品两种形式来完成,毕业论文对选题、格式规范、研究方法的使用、论据论点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毕业作品可从平面、电视、新媒体三个模块中选择相应的新闻作品做为毕业设计,同时对毕业作品在设计、主题、数量、规范、展示等方面提出要求。

三、实践教学的保障措施

(一)转变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助力实践教学

对学生的教学活动,不能仅停留在传授理论知识体教师,要形成联系实际,以实战出发为指导思想的教学观念,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二)加强教师队伍与专业建设支撑实践教学

教师队伍与专业建设是体育新闻专业的基础工程和根基,对实践教学的提高起到关键作用。逐步整合教师资源形成平面、电视和新媒体三个研究方向,争取每门课程能够由两到三名教师进行讲授互助提高,形成专业强势。

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鼓励教师横跨两个或三个研究方向。每学期对教师要进行单独或集体的专业技能培训,如运动项目知识培训、摄影摄像技术培训、网络技术培训、新媒体行业进展培训、电视包装培训、演播室节目创新、平面创意培训等等,通过各种培训、培养途径,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并对表现出色的教师及实验室进行表彰和奖励。

在教材编写方面,目前已经有两套系列教材,体育新闻传播系列教材及体育新闻实训系列教材,同时对国外体育新闻实务研究的系列著作正在编译中。届时将形成三套系列教材,能够对体育新闻专业实践从理论和实务层面进行指导,并具有一定国际视野。

广泛与校外名师及体育新闻行业工作者合作,通过校内讲座,项目合作,邀请进入课堂教学等环节。

(三)完善实践教学规章制度护航实践教学

科学管理必须要有规章制度进行保障,为使实践教学能够顺利进行,在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培养方案》的精神下,将逐步修订和制定各门课程的课程要求、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第二课堂管理规定》、《毕业设计工作方案》、《新闻实验中心管理规定》、《新闻实验仪器设备管理规定》、《本科毕业实习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从而使实践教学管理更趋于规范化,为实践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提供了基本条件。

参考文献:

[1] 郭盛,黄刚,王峰.高等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17).

舞蹈本科毕业论文范文3

>> 对综合性大学会计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思考 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舞台实践课的作用 地方综合性本科院校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认识和实践思考 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思考与实践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思考与实践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自动化专业综合性设计性及创新性实验的开发与实践 综合性院校建筑专业建筑表现技法课程教学思考 综合性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状况及思考等 综合性艺术院校专业建设刍议 职业院校音乐专业办学特色的思考与探索 浅析综合性院校播音主持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地方综合性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办学优势与特色研究 关于综合性院校钢琴集体课的几点思考 湘江新区深度对接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合作办学的思考与实践 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综合性实验课程的实践

">中药专业综合性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地方综合性大学新办临床医学专业的探索与实践 材料物理专业综合性实验教学方案的构建和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综合性院校音乐专业办学目标及实践的思考 综合性院校音乐专业办学目标及实践的思考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单林 叶志明 袁勤 常沁怡 初海伦")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综合性院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如何深化、优化这些成果?即既利用综合性院校的优势,又遵循音乐人才培养的规律,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是高校办学者和音乐专业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则陈述及探讨这些命题。 关键词:音乐教育;音乐学;综合性院校;学科建设;课程设置 引言

从二十世纪初开始至今的一百多年间,中国的高等音乐教育大致经历了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为代表的专业性音乐教育、以培养国民音乐能力和素质为目的的师范类的音乐教育;二十一世纪以后,部分普通高校也开设了音乐类学科或专业方向(其中包括综合性大学和专科性院校),高校音乐教育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局面。

传统的高等音乐专业培养模式主要是音乐创作、音乐研究、音乐表演和音乐教育(师范生)专业。随着国家教育方针与文化发展的逐渐调整,加之计算机学科的迅速发展,整个社会的高等教育模式、经济结构形式等层面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音乐人才的培养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也产生了新领域。高校音乐专业也因此得到了发展的机遇和空间。

综合性大学及专业院校(下文简称综合院校)音乐专业的办学已历经十几年,并培养出许多人才。但客观地看,综合院校的学科功能和文化优势并未充分发挥,还存在许多发展的空间。如何利用并挖掘综合院校的潜能,既科学又有特点的办好音乐专业,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人才,这是高校办学者和音乐教师的责任。 一、综合院校音乐专业培养的基本情况

1. 人才培养基本模式

目前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的建制有几种情况,一是将原有的艺术教研室或艺术中心规模扩大,功能也提升;二是将校内原有相关部门整合,同时调整、开展相应的学科建设;三是全新建立教学编制,并进行学科定位。在具体的音乐专业培养方向上,综合性大学有较多的选择,但一般会有明确的目标。随着国家对师范院校教学方针的调整,师范类音乐教育不再是师范院校的专利,从人才培养的周期性考虑,综合院校往往选择了音乐教育专业作为起点,或者在音乐教育的基础上再增加其他专业或方向,如音乐表演、作曲、音乐学等。综合院校音乐专业的创办一般是在学校上升阶段完成的,因此在人才引进、硬件投入等方面具有政策和经济等方面的优势,而其学科的建设也常常与学科带头人有关;从整体调查看,多数学校专业方向基本上还是以音乐教育与音乐表演为主,其中乐器表演方向也有增加,个别学校甚至选择了以器乐表演为学科突破口,希望能够突出自身的办学特点。从学历教育上看,多数学校是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的教育正逐渐开展,并且研究生教育的类型主要是专业硕士、教育硕士等,但也有学校甚至还没有研究生教育。

2. 人才培养中的问题

综合院校音乐专业经过十几年间的发展,在取得成绩的同时,相应问题也基本显现。首先是办学缺少特点,因为办学师资多引进于师范院校,学术资源较局限,学术点不平衡,且难以整合,虽然其生源可能好于地方性师范类和专科性院校,但师范性质的特征较为突出,优秀人才的培养有瓶颈;音乐教育是一种基础式的教育,其成果的显现不同于表演专业那样光鲜、突出。其次,多数学校本科教学的特征还未显现,学术性的理念还未介入教学过程;其原因可能是师资配备不完整,或生源质量不理想,影响学术理念的贯彻和实施。最后,这些音乐专业在综合院校里接近于孤立地存在,它与其他学科之间几乎是呈断裂式;综合院校的文化特性未能提高音乐专业的教育水准,同样音乐专业的开设也没有提升,甚至影响综合院校的文化气质和氛围。因此音乐专业的办学处于一种相对尴尬的状态。另外因为研究生教育开展较滞后,客观上对本科教育产生了断层。一定程度上,部分综合院校的音乐专业基本上是师范院校的初级复制。 二、综合院校音乐专业学科建设与课程设置考虑

1. 学科建设问题考虑

综上所述,综合院校音乐专业所面临的首要问题还是学科的定位、建设和目标问题,这关系到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参照欧美综合性大学音乐学院的办学经验,综合性大学本身所具有的历史、文化、社会学等人文知识应该成为综合院校音乐专业发展的基础。因此音乐学科的定位和发展应重视理论与实用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考生生源特点以因材施教,强调个性化人才培养,要强化生源的强项空间,弱化生源的弱项空间。同时应结合该综合院校自身的人文学科,甚至自然科学学科的基础和条件,而合理地设置音乐专业的定位。若定位失误,以后的转型将会比较困难,转型周期也会较长,甚至会长期影响音乐学科的发展。

因此学科的定位应考虑以下因素:高校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高校自身的学科分布、人文背景,以及社会需求等,要发掘自身的相对优势,形成独特的科学研究和课程体系。要合理地选择、引进、培养学科带头人。目前综合院校学科带头人的作用举足轻重,优者事半功倍,劣者事倍功半,甚至前功尽弃。

由于综合院校音乐专业开设的时间都不久,加之师资等方面的原因,因此目前的音乐专业教学以本科为主,部分并不具有“音乐与舞蹈学”硕士点。事实上硕士点的功能并不仅体现在开展研究生教育,更是对本科教学的高瞻远瞩式的引领,它关系到本科教学的专业性和高标准,也使本科的人才培养形成可持续性。本科相关理论课程的开设应与研究生阶段形成有机的衔接,充分利用综合院校的学科背景和理论优势。所以建立在研究生教育背景上的本科生教育应逐渐成为综合院校音乐专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2. 课程设置问题考虑

学科定位后,相应的课程安排则会逐步清晰。高等音乐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殊性,作为音乐专门人才的基本素养,其基本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与专业音乐艺术院校还比较接近,只是在课时与深度方面有所变化。在具体的专业方向上,目前大多数综合院校的音乐专业还是集中在表演类和音乐教育类,随着理论课程的增多及社会需求,可以增设类似艺术管理、艺术与科技等方向,综合院校的多学科及课程优势在此均可得以充分体现。对于现存的教学内容,可以在课程上进行调整或拓展,类似于音乐史、戏剧史、文化学、民族音乐、社会学、科技史、管理学基础、现代科技概论等均可或以课程的方式,或以讲座的形式介入。另外应该增加学生在学习期间的社会调查与采风机会,即强化实践经验、活动能力,以塑造主动、灵活,既有理论武装,又有实践经验的学生。针对综合院校音乐专业学科定位及教学模式的相对特殊性,招生中可在某些方面略作调整,应重视基本素质、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知识结构等内容的考核。目前许多综合院校有些还加强了与国外院校培养模式方面的对接,这些也都在一些音乐专业领域得以实现。因此在入学时可以有目的地进行要求,入学后也可以对这些生源的课程设置进行扩充或调整,以适应后阶段学生各项发展或者留学阶段学习的需要。 三、上海大学音乐学院的办学思考

1. 音乐专业生源的培养

上海大学音乐学院的历史并不悠久,但从一开始,上海大学就十分明确了音乐专业办学的方针和模式,并始终对此进行思考、调整、探索与实践。上海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力求通过本科教育,培养能够胜任多领域工作的音乐专门人才。为此学院开设了一系列专业性较强的音乐类课程,并借助于上海大学的学科综合优势,提供给学生专业之外的跨学科专业的学习;学院聘请了多个学科的教师对音乐学专业的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其目的是加强文化教育,培养未来社会发展中需要的复合型音乐人才,以适应社会的多种需求。

在办学的摸索过程中,学院已经逐渐找寻到自身发展的特色,并已取得鲜明的成果,同时形成本科与研究生教学、研究的有机衔接。在课程设置方面,学院将大量的课程互通,通过设置更多的课程选修等手段,使得任何方向入学的学生都可以在完成必修课的基础上再选修其他类型课程,并且同一理论课程都有不同的程度设计,以满足学生的不同要求。除了音乐专业课程外,学院还安排了大量的文化类课程,包括不定期的举办讲座,使学生广泛吸收养分。另外学院面对学生还安排了众多的乐团训练实践课程,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乐团的活动,包括以课程的方式,要求学生聆听、参与非音乐类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课程――音乐会系列”,以获得最直接的感性经验和相关知识。

作为具有“音乐与舞蹈学”一级硕士点的单位部门,学院在学科方面始终在寻找自身的定位发展,如在中国民族音乐领域实现了教学与研究的并行。首先在本科教学中间给予其充分的重视和强化,并且是理论与表演同步开展,课堂与采风平行,同时在研究生阶段给以理论性深化,许多本科生和研究生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为题材作为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论文的选题。经过数年的努力,音乐学院关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课程建设成果获得2013年上海市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为此,音乐学院在未来的工作中还会深化、拓展原有的课程,同时继续寻找各学科交叉的新的突破点和方向。

2. 非音乐专业生源的培养

舞蹈本科毕业论文范文4

教育理念 课程改革 实践 中小学音乐教育

这一学期,我阅读了由金亚文主编的《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这本书主要是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为理论依据,以课程标准的实验教材为参照,全面系统地论述、介绍了初中音乐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材编写、教学领域、教学评价、音乐教师素质、教学设计、教学策略诸多方面的内容。因为此前,我对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了解甚少,特别是对实践这一方面,缺乏教学经验,在读完本书以后,对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和国家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有了较系统的了解,自己也有一些体会心得。这本书较全面地覆盖了当代中学音乐施教的多方面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很少重复以往的教学论方面的成果,无论是在理念的表述上,还是在方法的介绍上,都体现出新观念。它不仅是一本有创意的新教材,同时也是一部有价值的学术著作。

作为一本音乐教学论领域的教材,其教育观的确立是核心问题,因为它决定着全书的方向、目标和内容。在这方面,《新课程教学法》把凝聚着最新音乐教育研究成果的《音乐课程标准》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全书的始终。把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转型期价值观,通过音乐教育的特有形式体现了出来。从培养学生的健全个性和完美人格出发,全面的体现了“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理解多元文化”等基本理念。这些来自《音乐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经过作者的融会贯通,深入浅出地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并以新教材为中介,延伸到教学领域展开了教学方法论的研讨。当然,作为一本教学法方面的教材,仅有科学的理论依据还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在纳入方法论的领域后,进行教学操作性的思考与安排。在这方面《新课程教学法》也是独具匠心的。作者把视野聚焦于初中阶段的新课程教材,然后再根据这一定位进行目标、内容和各个教学领域有关方法运用上的论述,在各个领域理论阐述清楚,方法交代明白之后,还列举了课例来帮助读者理解和实践。以达到举一反三的功效。

一、探索有别于传统音乐学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

我们发现,在教学上承袭和借鉴的基本上是普通音乐学院式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思想、内容、方法、质量观及评估机制,音乐技术课则长期沿袭传统“一对一”个别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虽对音乐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音乐教育专业与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招生入学选才的取向也不一致,沿用这一模式,就容易将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变成了低水平地重复传统音乐学院专业培养模式了,而音教专业则是培养上好讲台的音乐师资,目标不一致,教育教学就必须突出各自的特点。因此,音乐教育专业最好能吸取传统音乐学院教学模式中有利于发展属于音乐教育专业自己的东西,创建合适自己专业发展的教学模式。

二、整合与培养目标、规格和教育教学规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我们认为,一名合格的高师音乐本科毕业生,从专业学习的角度来看,除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外,必须大大加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动口、动手的能力。在高师教育中,音乐教育理论与艺术实践板块应该包含了教育学、心理学、中学音乐教育法、舞蹈、美术常识、艺术实践、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写作等,让学生在读书期间尽全力吸收各种知识,能很快适应在中小学的教学。因为在中小学的教学过程中,并不是看重教师的琴技或歌唱技巧,而是侧重教师上课的课堂氛围以及对学生兴趣的影响和带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因为科学技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每种社会职能也无不交叉涉及多种领域的业务,势必要求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复合化。我们要求学生按前面培养目标努力做到“多能一专,先博而后深”。

三、突出师范性——多能一专、全面发展

高等师范教育的特点决定于其培养人才的职业定向性,其他教育教学的理念必须体现以人为本。作为教学单位,我们培养出可以迅速胜任教师职业的音乐师范生,既满足了国家对教师的急需,也确立了自身在社会上的专业形象——师范性的形象。师范性应该是师范教育最具本质、最具特性的东西,它既遵循艺术师范教育学科的内在规律,又与师范的培养目标紧紧相扣,从学科建立到课程设置,从教育指导思想到教学管理,从授课方式到教学内容,从教学方法到教材使用、到实践环节等,都应是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有别于其他学科特点的教育体系,在每门课的施教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而教学法则是贯穿教与学的主线,明明白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学什么、怎样学、如何教”。高师音乐教育的一切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并服务于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才是最大的师范性。因此,高师音乐专业的教育体系必然只能是多能一专、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所谓“多能”是在专业知识的范围内,力求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扎实、全面及求得知识能力结构的多样化,以利于增强人才的灵活性、适应性;在“多能”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一个课程作为提高与发展的专长方向,以满足音乐教学各种工作岗位的需要,也利于发挥人才自身的特长。

综上所述,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坚持了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于基础教育,坚持了应对社会需求,坚持了多能一专、先博后深、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了突出师范性,坚持学习借鉴传统音乐学院式的音乐教育体系而有所突破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路子是正确的,成绩是可喜的。然而,时代在不断前进。应该看到,虽然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新的伟大工程等方面,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同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前者也向后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高师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势在必行,更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深化,不断探索并形成有中国特色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等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我以为,改革和与时俱进地发展,是我们高等音乐教育专业永恒的课题,有志者共同努力吧!

参考文献:

[1]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潘懋元.面向21世纪教育目标研讨会报告.

[3]韦千里.将教学法贯穿于高师声乐课教学中.艺术探索,1998,(1).

[4]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