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速率习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反应速率习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反应速率习题

化学反应速率习题范文1

关键词: 自主知识构建 化学反应速率 有效课堂

“有效课堂”是当前中小学教学研究中非常注重的研究内容,其概念包含极其丰富的内涵。笔者认为,教学的“有效”其根本在于“课堂”教学,由此,联想到了一直以来都在思考的一些问题:为什么学生总是“课堂上一听都懂,课后一做(题)就不会”?为什么我们(老师和学生)都感觉现在的高考化学试题越来越难做?为什么“老师教的累,学生学得苦”?老师和学生能不能都少做些无用功?……这些问题的解决还是要在课堂上下足工夫,做好教学设计,把课堂教学做扎实,也许“活力”或“有效”可能在不经意间就有了。很多老师在日常教学中,教学流程一般都是这样设计的:备课前先做课后作业题集(或历届高考题)中的习题,然后,根据习题集(或历届高考题)中反映的知识内容和难度确定教学目标,从而再行选择教学流程……而对于许多有经验的老教师,甚至这个环节也基本省略了,几乎完全是依赖教学经验在设计教学。这种依据教学经验和考试题进行教学设计的现象,恐怕也是许多老师备课时比较普遍的现象。

以下是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学习内容的课堂教学与反思,本节课例是基于对“有效课堂”的认识而实施的教学实践案例,其设计理念核心思想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构建知识体系,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者。

1.教学设计思想

化学反应速率概念的建立及相关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但对于学生来讲,这两个知识点的学习掌握并不难。基于“自主知识构建”的教学理念,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侧重于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围绕科学探究要素,重视过程与方法,促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提高化学科学素养。

2.教学目标

2.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2.2能定量表示化学反应速率,能利用速率计算公式正确分析实验数据;

2.3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方法,通过实验测定某些化学反应的速率。

3.教学设计片断

[教师活动]讲解:刚才大家计算的是在10min内的平均反应速率。当时间间隔Δt非常小时,可求得化学反应在某一时刻的瞬时速率。瞬时速率也可以由物质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通过数学方法得到。

[教师活动]转引:对于同一反应来讲,反应速率既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表示,又可以用单位时间内生成物浓度的增加表示。那么,用不同物质浓度的变化表示反应速率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请大家在完成课本第33页“交流与讨论”的基础上加以总结。

[教师活动]请完成学案上的课堂巩固练习(练习题略)。

[教师活动]讲解:要测定化学反应速率,必须测定某一时刻物质的浓度,但物质的浓度并不易测定,一般要通过间接手段才能测定。请大家阅读课本第34页相关内容并完成“活动与探究”,学习测定反应速率的实验方法。

[学生活动]通过探究活动,学习通过测定气体体积的变化测定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

[教师活动]总结:除了通过测定气体的变化测定化学反应速率之外,通过比色法测定化学反应的速率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比色分析一般在分光光度计中进行。

还有一些测定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请大家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列举两种其他的测定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

4.教学反思

本节课传统的教学流程主要是强化化学反应速率概念及注意事项的教学,在此基础上通过相当数量的典型习题重点训练学生对于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实践证明,就考试要求本身及知识点的完成和“落实”而言,这种教学设计更加简洁、更直接,操作上也更便捷,学生课后对于化学反应速率这一类习题的掌握还是比较理想的。然而这个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缺少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积极参与知识体系构建的过程,忽视了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感觉“没意思”,对概念的理解及对知识的掌握基本都是通过反复的习题强化训练实现的。

基于对新教材及课改精神的理解,依据本节课教学设计思想及教学目标,本节课的重点在于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自主构建知识,而不是被动地“记录”知识。例如对于“化学反应速率是该化学反应在某个时间段内的平均速率,在不同的时间内,化学反应的速率可能不同”及“用不同物质浓度的变化来表示的化学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比”的理解,并不是知识的直接呈现,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实验及数据的数学分析获得的。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不仅有效地掌握了这些重要知识,而且体验了对于一个化学反应快慢的定量分析过程,并学习了对实验数据的数学分析方法。因此,应当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积极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自主知识构建”才是“有效课堂”的核心精神。

参考文献:

化学反应速率习题范文2

一、教学重点的确定

高二学生对化学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年多的积累,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是能够自己总结出一些相关知识的。如果这节课的重点按教材上的安排势必会使学生失去探求知识的好奇心,整个教学也显得很平淡,没有。如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呢?我们决定把课后的分组实验Na2S2O3和H2SO4的反应提到课堂上来做,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如何利用反应Na2S2O3+H2SO4==Na2SO4+SO2+S+H2O来设计实验探讨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本实验的探讨分两个步骤来进行。第一,哪些现象可以判断该反应的快慢呢?第二,如何改变反应物硫代硫酸钠和硫酸的浓度呢?通过表格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设计硫代硫酸钠、水和稀硫酸的体积来实现反应物浓度的改变。

二、突破教学重点的教学方法设计

由于教学重点确定为实验设计,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就通过讨论提问的方式进行。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这些因素学生是很容易想到的,无须花费太多的时间就可转移到试验设计上。而在试验设计上的重点应该是对表格中三种溶液体积的探讨上。是只改变一种物质的浓度还是两种物质的浓度都发生变化,也就是让学生在有一定条件限制的情况下设计实验还是完全放开,让学生自由发散。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犹豫了很久,如果没有任何条件限制的实验方案设计,确实能让学生的实验思维得到充分发散,但是限于课上的时间和实验条件的限制,我们更愿意让学生设计出操作性强的实验方案。最后决定让学生设计成只改变一种物质的浓度来探讨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并给出一组数据作为参考是适合我们学生现有水平。表格如下:

编号 加Na2S2O3溶液的

体积/mL 加H2O的

体积/mL 加H2SO4溶液的

体积/mL 所需

时间/s

1 10 0 5

2

3

这样的设计能够提升学生对反应浓度的理解,深刻认识到这里的浓度是指混合一瞬间的浓度。要想保证一种物质的浓度不变,不仅该物质所加体积不变,而且总体积应该相等。

例如下表中的设计将硫代硫酸钠和稀硫酸的浓度都减小了,就不符合题中的要求。

编号 加Na2S2O3溶液的

体积/mL 加H2O的

体积/mL 加H2SO4溶液的

体积/mL 所需

时间/s

1 10 0 5

2 10 2 5

3 10 5 5

再如

编号 加Na2S2O3溶液的

体积/mL 加H2O的

体积/mL 加H2SO4溶液的

体积/mL 所需

时间/s

1 10 0 5

2 10 10 10

3 20 5 5

该表中数据的设计确实动了一番脑筋。设计1、2对比实验保证硫酸的浓度相等,改变硫代硫酸钠的浓度;1、3对比保证硫代硫酸钠的浓度相等,改变硫酸的浓度。那么该组数据设计合理吗?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并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终的合理结论是:第一,无论是1、2对比还是1、3对比实验中所取得总体积不相等,因此相同容积的小烧杯中溶液的高度必然不等,所以在记录反应开始到烧杯底部“+”完全看不清所需的时间时必然会有所差异。故对比实验的外界条件就不完全相同;第二,做两个对比实验和做三个对比实验比起来,显然是三个对比实验更好一些,更有说服力,把握性更大一些。因此课堂上采用了更为合理的下表的设计方案

编号 加Na2S2O3溶液的

体积/mL 加H2O的

体积/mL 加H2SO4溶液的

体积/mL 所需

时间/s

1 10 0 5

2 8 2 5

3 5 5 5

三、教学内容的安排

由于教学重点的调整,本节课在内容上若把影响反应速率的四个外界条件全部介绍完显然是不现实的。而如果只是介绍浓度的影响又显得课容量太小,于是我们将压强的影响也加了进来。从知识上来分析,要想理解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浓度的影响是关键。所以浓度的影响探讨清楚之后,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浓度、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无论从时间还是对知识的理解上都是非常合理的。

四、课堂的导入和过渡的设计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科学应该为人类的生活服务。所以本节课采用生活中的图片进行情景导入。首先展示石油和火药爆炸两张图片来说明生活中的化学反应有快有慢;又紧跟两张图片:锈迹斑斑的金属管道和到处飞舞的白色污染提醒学生生活中有许多反应的快慢不尽如人意,人们希望许多化学反应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从而更好地为人类创造美好的生存环境。接着展示第三组图片:一袋面包和面包包装袋上的保质期说明“4~9月份5天,10~次年3月份7天”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引入本节的课题: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温度。接着让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因素能够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学生很容易就能回答出:浓度、催化剂、压强、湿度等……

由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向压强的过渡采用了一道思考题的分析。思考题如下:

比较二者速率的大小 v1____v2

学生很容易分析出:体积减小,浓度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增大;教师进一步引导,对于有气体的化学反应,体积减小即压强增大,因此可以有这样的结论:

对于有气体的化学反应,其它条件不变时,压强增大(体积减小导致浓度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经过以上的精心准备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附表一:

教学反思:

这节课最让我感觉引人入胜,能够抓住学生的地方就是让学生设计实验来探讨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表格的形式让学生从常规的定性试验上升到了定量试验,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培养是非常好的形式。课堂上学生的设计数据种类很多,利用实物投影来展示学生的设计成果是本节的亮点,学生程度不同师生分析的数据就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教师在课下做好充分的准备以面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也正因为这一亮点这节课让我感觉遗憾的地方是学生的设计限于课上的时间不能一一和同学们分析判断是否合理。如果再进行合理的引导和调整比较理想的形式应该让每组学生按照自己的设计数据来实施实验,这样才能做到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符合新课标的理念。

附表一:

【播放一组图片】

介绍生活中跟速率有关的现象

【提问】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还有哪些?

【学生回答教师附板书】

温度、浓度、催化剂、压强、固体颗粒大小。。。。。。

【提问】

【过渡】

在以上的因素中哪些是最主要的?

【介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引入新课】

【板书】

二、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浓度

【过渡】

下面我们设计实验来讨论浓度是如何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

【介绍化学反应】

Na2S2O3+H2SO4==Na2SO4+S+SO2+H2O

【提问】

哪些现象能用来判断该反应速率的快慢呢?

【学生回答教师附板书】

【附板书】

产生气体的多少;单位时间生成沉淀的质量。

【给出答案】

从溶液混合开始到烧杯底部的记号完全看不清楚所需要的时间来判断。

【介绍实验设计表】

实验目的: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只改变一种反应物的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根据已给出的数据完成表格

【展示学生的设计成果,并进行评价】

。。。。。。。。。。。。

以只改变一种物质的浓度来评判。

。。。。。

【分析评价学生的意见,确定出合理的方案】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分析实验记录的数据,得出结论,进行板书】

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加反应物浓度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列举例子】 实验室制二氧化碳;铜与硝酸的反应

【投影片】

比较两个反应速率的大小。

【板书结论】

对于有气体的反应,其他条件不变时(体积减小,浓度增大)增大压强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投影片练习题讲解】

增加压强的方法有很多种,只有体积改变所引起的压强改变才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有效压强。

【小结】

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浓度

2温度

3催化剂

4压强

5其它:固体颗粒的大小、光、溶剂等

【投影片练习】

在C(固)+CO2(气)=2CO(气) 的反应中,能使化学

反应速率增大的措施是( )

A. 缩小容器体积,增大压强

B. 增加碳的量

C. 固定容器体积,充入CO2

D. 固定容器体积,充入N2

分析下列事实中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熔化的KClO3放出气泡很慢,撒入少量MnO2很快产生气体:

(2)同浓度、同体积的盐酸中放入同样大小的锌粒和镁块,产生气体有快有慢:

(3)同样大小的石灰石分别在0.1mol/L的盐酸和1mol/L的盐酸中反应速率不同:

(4)葡萄糖在空气中氧化需要较高的温度,而在人体正常体温(37℃)就可以被氧化。

(5)黄铁矿燃烧时要粉碎成细小的颗粒。

学生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学生讨论

师生一起分析

学生讨论

协作完成实验

学生思考后回答

化学反应速率习题范文3

高一新生要根据自己的条件,以及高中阶段学科知识交叉多、综合性强,以及考查的知识和思维触点广的特点,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2021,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11、常温常压下为气态的有机物:1~4个碳原子的烃,一氯甲烷、新戊烷、甲醛。

2、碳原子较少的醛、醇、羧酸(如甘油、乙醇、乙醛、乙酸)易溶于水;

液态烃(如苯、汽油)、卤代烃(溴苯)、硝基化合物(硝基苯)、醚、酯(乙酸乙酯)都难溶于水;苯酚在常温微溶与水,但高于65℃任意比互溶。

3、所有烃、酯、一氯烷烃的密度都小于水;

一溴烷烃、多卤代烃、硝基化合物的密度都大于水。

4、能使溴水反应褪色的有机物有:烯烃、炔烃、苯酚、醛、含不饱和碳碳键(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有机物。

能使溴水萃取褪色的有:苯、苯的同系物(甲苯)、ccl4、氯仿、液态烷烃等。

5、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有机物:烯烃、炔烃、苯的同系物、醇类、醛类、含不饱和碳碳键的有机物、酚类(苯酚)。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

6、碳原子个数相同时互为同分异构体的不同类物质:烯烃和环烷烃、炔烃和二烯烃、饱和一元醇和醚、饱和一元醛和酮、饱和一元羧酸和酯、芳香醇和酚、硝基化合物和氨基酸。

7、无同分异构体的有机物是:烷烃:ch4、c2h6、c3h8;

烯烃:c2h4;炔烃:c2h2;氯代烃:ch3cl、ch2cl2、chcl3、ccl4、c2h5cl;醇:ch4o;醛:ch2o、c2h4o;酸:ch2o2。

8、属于取代反应范畴的有:卤代、硝化、磺化、酯化、水解、分子间脱水(如:乙醇分子间脱水)等。

9、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的物质:烯烃、炔烃、苯及其同系物、醛、酮、不饱和羧酸(ch2=chcooh)及其酯(ch3ch=chcooch3)、油酸甘油酯等。

10、能发生水解的物质:金属碳化物(cac2)、卤代烃(ch3ch2br)、醇钠(ch3ch2ona)、酚钠(c6h5ona)、羧酸盐(ch3coona)、酯类(ch3cooch2ch3)、二糖(c12h22o11)(蔗糖、麦芽糖、纤维二糖、乳糖)、多糖(淀粉、纤维素)((c6h10o5)n)、蛋白质(酶)、油脂(硬脂酸甘油酯、油酸甘油酯)等。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2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

1、化学反应的速率

⑴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计算公式:υ=C/t

①单位:mol/(L·s)或mol/(L·min)

②B为溶液或气体,若B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

③重要规律:以mA+nBpC+qD而言,用A、B浓度的减少或C、D浓度的增加所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之间必然存在如下关系:

VA:VB:VC:VD=m:n:c:d。

⑵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

外因: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有一定影响

①温度:升高温度,增大速率;

②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

③浓度: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

④压强: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

⑤其它因素: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原电池等也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2、化学反应的限度

⑴化学平衡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向反应速率与逆向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状态”,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反应的限度:一定条件下,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化学反应所进行的程度,就叫做该化学反应的限度。

⑵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动、定、变。

①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②动:动态平衡,达到平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没有停止。

③定: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一定。

④变:当条件变化时,化学反应进行程度发生变化,反应限度也发生变化。

⑶外界条件对反应限度的影响

①外界条件改变,V正>V逆,化学反应限度向着正反应程度增大的方向变化,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

②外界条件改变,V逆>V正,化学反应限度向着逆反应程度增大的方向变化,降低反应物的转化率。

3、反应条件的控制

⑴从控制反应速率的角度:有利的反应,加快反应速率,不利的反应,减慢反应速率;

⑵从控制反应进行的程度角度:促进有利的化学反应,抑制不利的化学反应。

练习题:

1.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

A.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性质

B.加入催化剂

C.温度和压强

D.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

答案:A

2.一定能使反应速率加快的因素是()

①扩大容器的体积②使用催化剂③增加反应物的物质的量④升高温度⑤缩小体积

A.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④

答案:D

3.在一定条件下,将A2和B2两种气体通入1L。

密闭容器中,反应按下式进行:

xA2?+yB22C(气),2s后反应速率如下:

υA2=0.5mol/(L?s)=1.5mol/(L?s)υc=1mol/(L?s)

则x和y的值分别为()。

A.2和3B.3和2C.3和1D.1和3

答案:D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3基本概念

1.区分元素、同位素、原子、分子、离子、原子团、取代基的概念。

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包括IA、IVA、VA、VIA、VIIA族、稀有气体元素、1~20号元素及Zn、Fe、Cu、Hg、Ag、Pt、Au等。

2.物理变化中分子不变,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变,分子要改变。

常见的物理变化:蒸馏、分馏、焰色反应、胶体的性质(丁达尔现象、电泳、胶体的凝聚、渗析、布朗运动)、吸附、蛋白质的盐析、蒸发、分离、萃取分液、溶解除杂(酒精溶解碘)等。

常见的化学变化:化合、分解、电解质溶液导电、蛋白质变性、干馏、电解、金属的腐蚀、风化、硫化、钝化、裂化、裂解、显色反应、同素异形体相互转化、碱去油污、明矾净水、结晶水合物失水、浓硫酸脱水等。(注:浓硫酸使胆矾失水是化学变化,干燥气体为物理变化)

3.理解原子量(相对原子量)、分子量(相对分子量)、摩尔质量、质量数的涵义及关系。

4.纯净物有固定熔沸点,冰水混和、H2与D2混和、水与重水混和、结晶水合物为纯净物。

混合物没有固定熔沸点,如玻璃、石油、铝热剂、溶液、悬浊液、乳浊液、胶体、高分子化合物、漂白粉、漂粉精、天然油脂、碱石灰、王水、同素异形体组成的物质(O2与O3)、同分异构体组成的物质C5H12等。

5.掌握化学反应分类的特征及常见反应:

a.从物质的组成形式: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b.从有无电子转移:氧化还原反应或非氧化还原反应c.从反应的微粒:离子反应或分子反应

d.从反应进行程度和方向:可逆反应或不可逆反应e.从反应的热效应:吸热反应或放热反应

6.同素异形体一定是单质,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基本相同。

红磷和白磷、O2和O3、金刚石和石墨及C60等为同素异形体,H2和D2不是同素异形体,H2O和D2O也不是同素异形体。同素异形体相互转化为化学变化,但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7.同位素一定是同种元素,不同种原子,同位素之间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基本相同。

8.同系物、同分异构是指由分子构成的化合物之间的关系。

9.强氧化性酸(浓H2SO4、浓HNO3、稀HNO3、HClO)、还原性酸(H2S、H2SO3)、两性氧化物(Al2O3)、两性氢氧化物[Al(OH)3]、过氧化物(Na2O2)、酸式盐(NaHCO3、NaHSO4)

10.酸的强弱关系:(强)HClO4、HCl(HBr、HI)、H2SO4、HNO3>(中强):H2SO3、H3PO4>(弱):CH3COOH>H2CO3>H2S>HClO>C6H5OH>H2SiO3

11.与水反应可生成酸的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只生成酸的氧化物"才能定义为酸性氧化物

12.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物质是两性氧化物或两性氢氧化物,如SiO2能同时与HF/NaOH反应,但它是酸性氧化物

13.甲酸根离子应为HCOO-而不是COOH-

14.离子晶体都是离子化合物,分子晶体不一定都是共价化合物,分子晶体许多是单质

15.同温同压,同质量的两种气体体积之比等于两种气体密度的反比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4过滤一帖、二低、三靠分离固体和液体的混合体时,除去液体中不溶性固体。(漏斗、滤纸、玻璃棒、烧杯)

蒸发不断搅拌,有大量晶体时就应熄灯,余热蒸发至干,可防过热而迸溅把稀溶液浓缩或把含固态溶质的溶液干,在蒸发皿进行蒸发

蒸馏①液体体积②加热方式③温度计水银球位置④冷却的水流方向⑤防液体暴沸利用沸点不同除去液体混合物中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蒸馏烧瓶、酒精灯、温度计、冷凝管、接液管、锥形瓶)

萃取萃取剂: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②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③要易于挥发。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的操作,主要仪器:分液漏斗

分液下层的液体从下端放出,上层从上口倒出把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分开的操作,与萃取配合使用的

过滤器上洗涤沉淀的操作向漏斗里注入蒸馏水,使水面没过沉淀物,等水流完后,重复操作数次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需用的仪器托盘天平(或量筒)、烧杯、玻璃棒、容量瓶、胶头滴管

主要步骤:⑴计算⑵称量(如是液体就用滴定管量取)⑶溶解(少量水,搅拌,注意冷却)⑷转液(容量瓶要先检漏,玻璃棒引流)⑸洗涤(洗涤液一并转移到容量瓶中)⑹振摇⑺定容⑻摇匀

容量瓶①容量瓶上注明温度和量程。②容量瓶上只有刻线而无刻度。①只能配制容量瓶中规定容积的溶液;②不能用容量瓶溶解、稀释或久贮溶液;③容量瓶不能加热,转入瓶中的溶液温度20℃左右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51、半径

①周期表中原子半径从左下方到右上方减小(稀有气体除外)。

②离子半径从上到下增大,同周期从左到右金属离子及非金属离子均减小,但非金属离子半径大于金属离子半径。

③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质子数越大,半径越小。

2、化合价

①一般金属元素无负价,但存在金属形成的阴离子。

②非金属元素除O、F外均有正价。且正价与最低负价绝对值之和为8。

③变价金属一般是铁,变价非金属一般是C、Cl、S、N、O。

④任一物质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分子式),并能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3、分子结构表示方法

①是否是8电子稳定结构,主要看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共价键数目对不对。卤素单键、氧族双键、氮族叁键、碳族四键。一般硼以前的元素不能形成8电子稳定结构。

②掌握以下分子的空间结构:CO2、H2O、NH3、CH4、C2H4、C2H2、C6H6、P4。

4、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

①掌握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极性共价键、非极性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的概念。

②掌握四种晶体与化学键、范德华力的关系。

③掌握分子极性与共价键的极性关系。

④两个不同原子组成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化学反应速率习题范文4

                            教者 徐文龙 费金忠  

2006年 2月 13日

次课

(或章节单元)教学时数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分析配合活动备注

 

 

 

 烃和烃的衍生物61、以一些典型的烃类化合物为例,使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碳架结构。掌握各类烃中各种碳碳键、碳氢键的性质和主要化学反应,并能结合同系列原理加以应用。

2、以一些典型的烃类衍生物为例,使学生了解官能团在化合物中的作用。掌握各主要官能团的性质和主要化学反应,并能结合同原理加以应用。烃及烃的衍生物的化学性质和应用《世纪金榜》部分习题 

 

 

 

 油脂、蛋白质和化学实验61、使学生了解糖类、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和结构、主要性质和用途。

2、使学生理解由单体进行加聚和缩聚合成树脂的简单原理。

3、使学生通过上述各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掌握有机反应的主要类型。糖类、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和结构、主要性质和用途

 《世纪金榜》部分习题 

 

 

 

 (二轮复习)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之一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化学用语6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概念的含义。

2、使学生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3、使学生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4、使学生能正确书写化学式、电子式、结构式和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书写化学式、电子式、结构式和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专题突破》配套练习专题一 

 

 

 

 

 

 

 

次课

(或章节单元)教学时数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分析配合活动备注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之二

------化学平衡理论6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表示方法,理解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理解化学平衡的含义及其与反应速率之间的内在联系。

3、使学生理解勒沙特列原理的含义。掌握浓度、温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1、 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 浓度、温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专题突破》配套练习专题六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之三

-------电解质溶液和分散系61、使学生理解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概念,溶液的pH的概念,电解质的强弱概念。

2、使学生理解盐类水解原理、原电池原理和电解原理。

3、使学生了解胶体等分散系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质和应用。1、盐类水解原理

2、原电池原理和电解原理。

 《专题突破》配套练习专题七 

 

 

 

 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6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与元素性质递变关系。

2、使学生以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例,重点掌握典型金属和典型非金属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与其性质的关系。

3、使学生了解其他常见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周期表中的位置及与其性质的关系。

 《专题突破》配套练习专题九、十 

 

次课

(或章节单元)教学时数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分析配合活动备注

 

 

 

 2006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及评讲6    

 

 

 

 有机化学专题复习之一------有机物的性质及结构61、使学生理解基团、官能团、同分异构、同系列等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各类烃和烃的衍生物的结构、性质和主要化学反应。

3、使学生了解糖类、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和结构、主要化学性质和用途。各类烃和烃的衍生物的结构、性质和主要化学反应。

 《专题突破》配套练习专题十一 

 

 

 

 有机化学专题复习之二------有机推断及合成61、使学生掌握有机反应的主要类型、掌握各官能团的引入和消除。

2、使学生综合应用各类化合物的不同性质,进行区别、鉴定、分离提纯或推导未知物的结构简式。

3、使学生组合多个化合物的化学反应,合成具有指定结构简式的产物。1、 推导未知物的结构简式

2、 推导未知物的结构简式《专题突破》配套练习专题十二 

 

 

 

次课

(或章节单元)教学时数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分析配合活动备注

 

 

 

 化学实验之一

------实验制备和检验61、使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2、使学生掌握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包括仪器、试剂、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

3、使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对常见的物质(包括气体、无机离子)进行分离、提纯和鉴别。1、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

2、常见的物质进行分离、提纯和鉴别《专题突破》配套练习专题十五 

 

 

十一

 

 化学实验之二

------实验数据处理和实验设计61、使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记录方法和运用化学知识设计一些基本实验。

(1)根据实验现象,观察、记录、分析或处理数据,得出正确结论。

(2)根据实验试题要求,设计基本实验方案。

(3)能绘制和识别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1、化学实验的记录

2、设计基本实验方案。《专题突破》配套练习专题二十五 

 

 

十二

 

 化学计算61、使学生掌握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及确定分子式的计算。

2、使学生掌握有关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3、使学生掌握有关物质的溶解度、浓度的计算。

4、使学生掌握有关溶液pH与氢离子浓度、氢氧根离子浓度的简单计算。

5、使学生掌握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和有关燃烧热的计算。1、有关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2、有关溶液pH与氢离子浓度、氢氧根离子浓度的简单计算

3、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专题突破》配套练习专题十六 

 

 

次课

(或章节单元)教学时数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分析配合活动备注

 

 

十三

 

 2006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及评讲6    

 

 

十四

 

 化学、技术和社会61、使学生了解酸雨、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的成因、危害和防治。

2、使学生了解臭氧层的破坏的原因。

3、了解新型材料、超导的运用和纳米科技。酸雨、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的成因、危害和防治历年高考相关题型 

 

 

十五

 

 高考各题型解题方法归纳和总结及解题规范学习61、通过方法指导,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各种题型的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2、通过规范教育,使学生在解题上更符合要求,语言表达更准确。化学用语和计算题的解题规范历年高考相关题型 

 

 

 

 

 

 

 

 

 

次课

(或章节单元)教学时数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分析配合活动备注

 

 

十六

 

 模拟试题练习和自由复习及答疑6    

 

 

十七

 

 自由复习和高考6    

 

 

十八

 

       

 

 

化学反应速率习题范文5

“361”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教学过程服务于学生学习。突出以学为主的教学思想,重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落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素质和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做学习的真正主人,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61”模式中“三案”的编写必须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实施“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面积提高教学成绩的原则。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按照“三案一体”的总体要求,笔者在与学生一起学习鲁科版必修2中第二章第二节《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时,充分运用该教学模式,加上高一学生经过近一年的该模式的适应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市公开课展示后,获得学科中心组及教研员的高度评价。

由于本节知识在必修和选修中同时出现,在必修中的地位必须很好定位,避免深广度上出现越位现象。“本节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深入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知识,而是让他们认识化学反应有快慢之分,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知道化学平衡状态是相对的,可以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因此,本节教材只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归纳得到一些简单结论,而不进行理论分析。

因此,设计学案时,将三案合一,进行简单知识的教学,避免过度拔高。将预习案简化成【课前预习区】:

①将铁片放在3mol/L的盐酸中,2s后盐酸的浓度变为1.2mol/L则用盐酸表示的反应速率为( )

A.1.2mol/(L.S) B.0.6mol/(L.S)

C.0.9mol/(L.S) D.1.8mol/(L.S)

②阅读课本41页【活动探究】“认识化学反应的快慢”,根据教材提供的试剂写出可能发生反应的方程式。

经过高一近一年的学习,各个班级都组建了学习小组。每一个学习小组就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建立学习共同体的目的是为学生搭建合作探究学习的平台,提供相互学习、彼此借鉴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增进学生间的感情,最终达到全体学生共同提高、整体进步的目的。

一般6至8人为一个学习小组,每组选组长1人。各学习小组实力均等,处于同一起跑线,便于展开良性竞争。各小组优差搭配,便于实施“兵教兵”“合作学习”策略。班主任还可以将其他因素(诸如性格特点、学科发展水平、思想状态等非智力因素)纳入划分学习小组的依据。一般情况下,科学划分的学习小组便固定下来,适宜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建立学习小组间合作、竞争机制,实行捆绑式评比,各组要有各组的竞争口号,要经常性评比,奖优罚差,要建立学习中的规则,比如发言规则、听讲规则、课间准备规则等。小组编好后要求小组同学要积极讨论,共同提高。做到互帮互助,互相促进,同时又互相竞赛。

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主要包括学生课前自学和课堂展示两部分。

自主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属于“识记”层次要求的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预习学案,独立阅读课本文本,查阅资料,解决双基问题,做预习记录,记下自己的难点、疑惑点、感悟和理解,为课堂展示做准备。一般来讲,学生应该独立完成这一部分内容。

无论是在课堂展示还是在预习成果的交流阶段,都应做到既向师生展示预习的具体内容,交流自己的思考和学习所获,又要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问题或困惑,以便在后续的课堂教学环节中讨论解决。

二、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的操作是一节课的核心部分,是五环节中的“灵性环节”。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探究知识,形成能力,实现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成长。教师要把新课标中要求“理解”“运用”层次的内容或本课难点、重点放入这一环节。

【问题1】已知合成氨反应的浓度数据如下:

以上数据,用哪些来表示反应速率?请写出反应速率的表达式及单位

【问题组2】【活动探究】“认识化学反应的快慢”

试剂与药品:表面积大致相同的镁条、铝片、H2O2(3%),盐酸(0.5mol/L),盐酸(3mol/L),块状碳酸钙,碳酸钙粉末,MnO2粉末

仪器:试管,药匙,镊子,胶头滴管,酒精灯,试管夹,砂纸。

请依据上述药品和仪器,讨论实验方案分析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并将实验内容填入下表

2、通过以上实验现象分析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是如何影响的?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学生讨论时,我注意倾听,把“误入歧途”的学生“引上正轨”,把说出有价值的答案(不一定是正确答案,也可能是常见易错知识)的学生记在心里。每一个问题讨论结束后,都让小组代表在全班范围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学生在问题1中展示时一个小组直接板演到黑板上,而另一个小组则直接在展示卡上将答案要点清晰地列出。每一个学生讲完后都会谦虚地问一句:“还有别的问题吗?谁来帮我补充一下。”

在问题2中,学生充分地将小组合作的优势发挥了出来。当然,这跟组长的龙头作用有很大的关系。其中有一个组,组长的组织协调能力超好,思维缜密,步步为营。他先是在本子上将给定的物质分类,金属一组、酸一组、盐一组,然后,领着几个组员分析物质之间的反应。结合教师提醒的运用“对照实验”的提议,很明确地列出了实验方案,最后将几个实验分工,两人一组做一个对照实验,其他同学观察、记录。在课堂展示时,组长让另一个学生代表发言,说得头头是道。尤其是分析的思路让学生感到非常羡慕,加上发言学生较幽默,赢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也就是在这个环节,学生的表现赢得了听课老师的高度评价。

三、精讲点拨

主要针对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环节学生未能解决的重点难点,讲方法,讲精华,做演示,做示范:深入揭示重点,挖掘深层寓意;做示范纠错,点拨学法。教师精讲侧重在讲思路、讲方法上,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用精练、准确的语言,点出重点、关键,化繁为简、化深为浅、化难为易,抓关键,讲规律、讲体系、讲以一当十的地方;要将基本知识适当引申,点出未知数,吸引学生深究;不赘述学生已会的东西,讲新理解、新思维、新探索,激发学生创新。

四、变式演练

演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学生当堂所学同步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它不仅能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与巩固,还要在新的条件下运用知识与技能,绝不是简单机械地重复操练。演练是多渠道多样化多层次巩固所学知识、培养技能、深化智能的重要一环。

精讲之后,课堂上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动手演练,教师要在学案上设计相应的变式演练题目,一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概念理解的多向变式;二是问题纵向延伸变式;三是问题的横向发散变式;四是实际应用的多维变式。可以是课本例题的变通,回顾基础知识的问答题,巩固方法的练习题,拓宽知识面和提高动手能力的操作题、实验题等等。

【学以致用1】

某一密闭沸腾炉中进行反应4FeS2(s)+11O2(g)?襒8SO2(g)+2Fe2O3(s)经2s,O2的浓度减少了11mol/L,SO2增加了8mol/L则

(1)用氧气表示的反应速率V(O2)=___________

(2)用二氧化硫表示的反应速率为V(SO2)=_____

(3)V(O2):V(SO2)=__________________

【学以致用2】

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有很多控制反应速率的实例,请分析下列事实分别是哪些条件影响化学反应的快慢?

(1)为延长食品的保存时间,将食品放在冰箱中。

(2)冬天生炉子时,用扇子扇风助燃。

(3)蜂窝煤中间的小孔使煤更容易燃烧。

(4)加酶的洗衣粉去污更快。

(5)在工业制硫酸的流程中,哪些措施提高了反应速率

五、达标检测

即立足于课程标准和当堂教学目标要求进行基础性、综合性的达标测试,当堂完成,反馈矫正。达标检测的目的就是通过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检测,检查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达标检测的形式可以有板演、提问、听写、小测验、设计实验等多种形式。

【课堂检测】

1.已知合成氨反应的浓度数据如下:

当用氨气浓度的增加来表示该化学反应速率时,其速率为( )

A.0.2mol/(L·s) B.0.4mol/(L·s)

C.0.6mol/(L·s) D.0.8mol/(L·s)

2.对于反应C(s)+H2O(g)=CO(g)+H2(g)下列操作不能加快其反应速率的是( )

A.加入催化剂 B.加入碳

C.增大水蒸气的浓度 D.升高温度

达标反馈应注意的问题:1.让大多数学生能自主完成达标的学习任务。2.达标检测的难度要适中,让学生完成后有成就感。3.在完成达标检测后,最好当堂反馈。

六、总结反思

此环节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

一是在教师引导下的“课堂小结”,概括和深化本节知识,使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显示出课堂教学的和谐和完美,可以诱发学生积极思维,进行深入探究。教师小结的语言必须分清主次、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言简意赅。把教学内容的精髓鲜明的体现出来。课堂小结可以是当堂所学知识的简要回顾,也可以是知识框架的建构,或者是在高度概括总结基础上的引申和探究,提出课后探究方向。但在新形势下,教师引导下的小结不要越俎代庖,以免影响学生思维的形成。

化学反应速率习题范文6

关键词:平衡思想;平衡状态;平衡常数

高中阶段的学生对可逆反应的相关问题存在认识障碍,如,判断平衡状态的依据是哪些、平衡的移动方向以及平衡移动后相关物质的定量计算,学生感到困难重重。由于这块知识的抽象性,学生无法构建相关的知识网络结构,也难以构建解决平衡的思维方法。面对新的问题情境,学生不能还原已学过的知识,也不会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因此,对这一模块的教学,教师不能简单传授知识和操练习题,关键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思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思想。

一、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和判断

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可逆反应,当外界条件一定时,在反应物生成产物的一瞬间,逆反应也就开始了。由于起初生成物浓度很小,逆反应速率也很小,反应物浓度很大,正反应速率开始时最大。随着反应的进行,产物不断生成,反应物不断被消耗,正反应速率随着反应物浓度的下降而渐渐变小,逆反应速率随生成物浓度的上升而不断增大。最终,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各组分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因此,化学平衡状态具有“动、定、等、变”的特点。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可以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和组分的浓度不变这两方面判断。

1.平衡状态判断方法之一: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是指反应中同一物质的生成速率和消耗速率相等。根据反应速率理论,同一反应在同一时间用不同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速率比等于系数比。因此,正反应和逆反应可以用不同物质来表示,如果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比等于系数比,那么这个反应也就达到了平衡。

如:可逆反应aA(g)+bB(g)?葑cC(g)+dD(g)在一定条件下,如果v(正,A)=v(逆,A)或者v(正,A):v(逆,C)=a:c,则表示此反应达到了平衡。

例1.在一定温度下的固定体积的容器中反应,反应N2(g)+3H2(g)?葑2NH3(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

A.3v(N2)正=v(H2)正

B.2v(H2)正=3v(NH3)逆

C.单位时间内生成1mol氮气,同时生成2mol氨气

D.三个H-H键断裂的同时有两个H-N键形成

解析:运用等速来判断平衡,必须要有正、逆两个方向的速率,而且正逆反应速率相等。选项A、C、D只有一个方向的速率,选项B符合速率相等,因此,答案为B。

2.平衡状态判断方法之二:各组分的浓度不再变化

可逆反应由于正逆反应的速率相等达到平衡,因此,各物质的净变化为零。各组分的质量、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都不发生变化。

例2.H2(g)+I2(g)?葑2HI(g)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

①c(H2)=c(I2)=c(HI)

②c(H2)∶c(I2)∶c(HI)=1∶1∶2

③c(H2)、c(I2)、c(HI)不再随时间而改变

解析: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或物质的量不再变化,各物质间的浓度或物质的量之比没有确定的定量关系。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或物质的量随着起始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答案为③。

3.平衡状态判断方法之三:其他物理量的间接判断

平衡状态的判断除了上述两种基本依据外,还可以根据气体的总物质的量、气体的压强、气体的密度和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等物理量来判断,如果这些物理量不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也可以作为平衡状态的判断依据。运用这些物理量来判断平衡状态,要注意反应的类型。对于气体参加或气体生成的反应,如果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总数不变的反应(即等体反应),如,H2(g)+I2(g)?葑2HI(g),在一定温度下的固定体积的容器中反应,如果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变、在一定条件下压强不变、密度不变、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不能作为平衡状态的依据。同样道理,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A(g)+2B(g)?葑C(g)在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果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再变化、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变化、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不能作为平衡状态的依据。但仅是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能作为平衡状态的依据。因此,同样是等体反应,要分清是哪一类等体反应。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总数有变的反应(即非等体反应),如,N2(g)+3H2(g)?葑2NH3(g)在一定温度下的固定体积的容器中反应,如果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再变化、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变化、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均可作为平衡状态的依据,只有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不能作为平衡状态的依据。

二、化学平衡常数与平衡思想

为了定量描述可逆反应的平衡状态,引入了化学平衡常数。对于一般的可逆反应aA+bB?葑cC+dD;各物质的平衡浓度之间存在一个关系式,即K=■,叫做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这个常数的大小可以表示反应进行程度的大小,也可以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常数的大小主要由反应物的性质决定,如果一个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的数值在105左右,通常认为,反应可以进行得比较完全;相反,如果一个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的数值在5~10左右,则认为这个反应很难进行。其次,K受外界因素温度的影响,同一个反应,温度不同,反应进行的程度不同,K发生变化,因此,根据K随温度的变化可推测一个反应的热效应。

1.利用化学平衡常数判断反应进行的状态

如,某温度下,可逆反应aA(g)+bB(g)?葑cC(g)+dD(g)

平衡常数为K,若某时刻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关系如下:Qc=■。

如果Qc=K,反应处于平衡状态;如果QcK,反应向逆反应进行。

2.利用化学平衡常数判断反应的热效应

可逆反应aA(g)+bB(g)?葑cC(g)+dD(g)(ΔH>0),如果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即正反应方向)移动,K值变大;如果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即逆反应方向)移动,K值变小。因此,如果一个可逆反应的K随温度升高而变大,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反之,K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例3.已知反应2CH3OH(g)?葑CH3OCH3(g)+H2O(g)在某温度下的平衡常数为400。此温度下,在密闭容器中加入CH3OH,反应到某时刻测得各组分的浓度如下:

(1)比较此时正、逆反应速率的大小:v正 v逆(填“>”、“

(2)K300℃>K400℃,则该反应是 热反应。

解析:此时的浓度商Q=■=1.86v逆;温度降低时,K值变大,说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三、教学活动中平衡思想的应用

平衡思想不仅仅存在于可逆反应中,也存在于弱电解的电离平衡、盐类水解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中。平衡状态的特点和平衡时的定量关系同样存在于各类平衡体系,勒沙特列原理可以分析任何平衡体系。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渗透和应用平衡思想,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体会和领悟平衡思想,以达到会应用。

1.化学平衡思想的应用

情境一:氯气能溶于水,但氯气在饱和食盐水溶解度很小,可用排饱和食盐水收集氯气。氯气中混有的氯化氢气体也可通过饱和食盐水的方式提纯氯气。

解析:将氯气通入水中存在的平衡体系Cl2+H2O?葑H++Cl-+HClO。饱和食盐水中氯离子浓度很大,使上述平衡左移,所以氯气在饱和食盐水中溶解度很小,可用排饱和食盐水法收集氯气。同样,由于HCl极易溶于水,使溶液中Cl-浓度增大,平衡左移,抑制氯气溶于水,因此除去HCl杂质。

2.化学平衡和电离平衡相结合分析反应的本质

情境二:在常温下铝很难与水反应,但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很快反应,产生气泡。

在高一讲课时,教师经常这样分析:在碱的作用下,铝首先会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和氢气,生成的氢氧化铝与碱反应生成了偏铝酸钠和水,因此,铝与碱液反应生成了氢气。对这种解释方式,学生还是难以理解。在这个体系中存在两个平衡体系:(1)H2O?葑H++OH-,(2)2Al+6H2O?葑2Al(OH)3+3H2(这个反应的K很小)。金属Al由于金属性较弱,就必须有高浓度的H+,但水是一种很弱的电解质,其中的C(H+)很小,反应无法发生,假如提高了H+的浓度,则反应就能发生,譬如,把上述水换为盐酸溶液即可。加入盐酸,我们也可以这样说,由于盐酸的加入,破坏了2Al+6H2O?葑2Al(OH)3+3H2这个化学平衡,盐酸和2Al(OH)3作用生成了AlCl3,平衡(2)往正反应方向移动。

同样道理,由于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若在上述体系中加入NaOH溶液,能和Al(OH)3反应生成NaAlO2,也破坏了(2)化学平衡,于是反应发生了。

3.水解平衡思想的应用

盐溶液的配制和一些胶体的制取,应用了盐类的水解平衡思想。如,为什么配制氯化铁溶液时要加入盐酸,加热饱和氯化铁溶液可以制得氢氧化铁胶体?解析:氯化铁溶液中存在平衡体系为Fe3++3H2O?葑Fe(OH)3+3H+(ΔH>0),Fe(OH)3(s)?葑Fe33+(aq)+3OH-(aq)(ΔH>0)。由于K(Fe(OH)3)很小,氯化铁溶液中不加盐酸,铁离子不断水解,会产生Fe(OH)3沉淀。加入盐酸,增大了H+浓度,第一个平衡左移而第二个平衡右移,因此,抑制Fe3+的水解。当加热时,水解平衡正移,沉淀溶解平衡逆移,就得到了胶体。

四、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