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军节的习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军节的习俗范文1
1.拥军活动
八一建军节的习俗主要是个机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开展形式各样的拥军活动。
每年建军节,部队都组织盛大的纪念活动,庆祝自己的节日。各级政府,也组织隆重的军民联欢晚会或座诫会,邀请老、军队离退休干部复员退伍军人、革命伤残军人及烈军属代表参加。同时,还要组织拥军优属活动,宣传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检查优抚工作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和困难及时给予解决。
各级政府、广大人民群众历来把开展拥军优属活动作为纪念建军节的“保留节日”。中学团组织可以在建军节前后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拥军优属活动,通过“军营一日”体验人民军队严明的纪律,严格的要求,严谨的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通过带领中学生为军烈属上门服务,感受军人和军人家庭为祖国和人民安宁作出的牺牲和奉献,培养中学生的国防意识和长大保卫祖国的公民责任感。
2.祭奠英雄人物
在这一天,全军将会举办各种活动来庆祝他们自己的活动。有的在部队举办文艺演出,展示他们的才能;有的则到社区访问孤寡老人,为他们献上一份亲情般的温暖;而有的则会到革命烈士陵园扫墓或者进行网上祭奠,以此来纪念那些为革命、为人民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人物。
在八一建军节这天的扫墓活动中,不像清明节时的严肃和庄重,他们一般会在碑墓前举行一些纪念活动,与其说是表示对革命先辈闷得的崇敬与怀念,倒不如说是为了纪念他们的功绩和对当下幸福生活的珍惜。祭奠时的程序和清明节扫墓差不多,一般会有打扫、供奉水果佳肴,或植树、献花圈、致祷词等,随后有的军人部队还会去拜访先烈们的家属,从前辈的人那里聆听教诲。与进行实地纪念不同的时,在科技发达的现今社会,他们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网上祭奠,这也是未来扫墓祭奠活动的必然趋势。
总之,建军节的节日习俗多种多样,但最重要和最有意义的当属祭奠活动了。
3.看望慰问老同志
走访慰问军队离退休老同志老干部,向他们致以节日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为他们送上节日的问候,对军队老同志们在革命战争年代所作出的贡献以及长期以来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祝愿他们健康长寿、晚年幸福、合家欢乐。询问老同志们的身体、生活状况,并希望老同志们一如既往地支持我市的各项工作,为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也希望老同志们把市委、市政府的关怀转化为动力,全力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社会经济平稳发展发挥自己的优势。
4.为贫困家庭献爱心
建军节的习俗范文2
恋爱送手机
朝鲜年轻人的择偶标准其实很普通:长相好看、职业稳定最为重要,若对方是朝鲜劳动党党员,会加分不少。
在平壤街头,虽然在公共场合接吻的情侣少见,但在大同江畔主体思想塔旁的草坪及长椅上,还是能见到不少年轻男女共撑一把伞,甜蜜地依偎在一起。
约会时,男生会更主动,他们变换各种花样,邀请女生一起打球、野餐、去游乐场玩、到江边散步等。
朝鲜男生恋爱时会花心思准备礼物,常见的有鲜花、巧克力、洋娃娃等,条件好的也会送手机、金戒指或者项链。
在朝鲜,若一个普通女性携带手机,就可能被认为是名花有主了。这是因为,手机价格昂贵,一般的单身女性没有能力购买。
房子不必自己操心
恋爱谈了一段时间后,如果双方感情稳定,就会在父母的催促下进入谈婚论嫁的环节。
朝鲜的男青年大多在30岁左右结婚,女性约在二十七八岁。在结婚前一个月,还会有一个订婚仪式。
订婚当天,男方家长带点啤酒来到女方家里,两家人在一起吃顿饭,喝点酒、聊聊天。男女双方还要互赠制作西服和朝鲜民族服装的布料。
不过,这并不代表朝鲜人的订婚礼就不用“破费”了。有时,有实力的家庭还会互送美元做礼金,条件较好的给10张面额100美元的钞票,条件稍差一些的,给三四张。
结婚前,双方父母会自己做被褥、枕头等,新郎、新娘互相会给对方购买多套衣服,还得为对方准备婚礼当天从头到脚要穿的所有衣物,包括内衣、袜子、鞋等。男方还需要给女方买首饰,现在也有年轻人开始买情侣手表,婚后佩戴。
在朝鲜,房子不必自己操心。新婚夫妇双方都可以向国家申请分配免费住房,谁申请成功了就住在谁家。若暂时没有分配到,就先和男方父母一起住,分到房子后再搬出来。
婚宴要预约
朝鲜人举办婚礼,传统的是在家办,婚宴的东西自己准备,通常办两场,中午在女方家,晚上在男方家。
最近几年,在平壤等城市,有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在外面的餐厅举办婚礼。普通家庭会选择路边的小饭馆、茶餐厅;富裕的家庭则选择高丽饭店、海棠花饭店等涉外酒店,价格较前者高出很多。
高档餐厅的婚礼宴席服务相当火爆,预约已经排到了好几个月以后。餐厅几乎每天都要举办三场婚礼,80人以下的婚礼时间控制在两小时之内,80人以上可以延长到3小时。酒宴价格平均每人约合人民币365元,一般宴席规模在10桌、100人左右。
去万寿台广场拍照
婚礼当天,新娘必须穿传统朝鲜服装,即赤古里裙。新郎一般穿西装、打领带,与中国的许多地方习俗不同,婚礼的伴郎和伴娘必须是已婚者。
那天,化妆师会先给新娘化妆、做头发,之后新郎把新娘接出来,一起去万寿台广场的金日成、铜像前献花、合影――这是平壤市民结婚时一项不可缺少的活动。逢建军节、建党纪念日、国庆、祖国胜利纪念日等朝鲜重要节日,办婚礼的人很多,铜像前合影的新人也就格外多。
拍完照后,新人就直奔餐厅,宴请亲朋好友。酒宴开始前,新郎新娘要互换戒指和手表,随后会有人拿筷子扎块年糕让新人吃掉,寓意今后两人要共同生活。
建军节的习俗范文3
从实践层面而言,高校应时常组织大学生走向社会学习感恩知识,践行感恩文化。从我国传统文化的渊源来看,感恩教育属德育范畴,高校实施感恩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感恩道德意识,让大学生不仅能识恩、知恩、感恩,而且能自觉地报恩与施恩,以实际行动去感恩父母、师长、祖国、人民和社会。“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并能进行道德评价的利他行为或亲社会行为。”④鉴此,高校应充分利用节假日和专业实习等时机,精心组织大学生进行志愿者服务、社区援建、假期“三下乡”、义务支教、支医、支学等实践活动,在活动中直面访谈感恩英模和亲眼见证献身基层、奉献社会的感人事迹。从中,大学生不但能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而且可进一步丰富自身的感恩知识,培养和激发感恩意识,进而加深对父母、老师、祖国、人民、社会的感恩情怀。
精心营造感恩文化氛围,激发大学生的感恩情感
“感恩”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可通过精心营造环境烘托、活动宣传、思想渲染、制度激励等多种形式,将“感恩”文化有机穿插、灵活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具体生活层面,让他们处处身临其境,时刻耳濡目染感恩文化,从而达到不断激发感恩情怀,有效提升感恩素养。在潜移默化中,把感恩意识转化为感恩情感,逐步内化为自觉的感恩行动,使高校校园呈现一派平安、祥和、文明、和谐、积极向上的感恩文化氛围,以展现高校感恩文化建设的实效性。营造高校感恩文化氛围离不开具体有效的文化载体,校园内的硬环境(基础设施)和软环境(人文环境)所营造出来的文化氛围,能对大学生感恩情感的激发起到熏陶、感染、震撼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如高校在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校园和校内建筑物、道路、桥梁等命名时应充分利用每个空间,尽可能地贴上感恩标语、图画,使校园的花草、树木、建筑、道路、桥梁等都能成为感恩教育的鲜活场地。
高校的寝室、教室、食堂与图书馆等校园公共场所的墙上、壁上应布置感恩方面的名言警句,校园宣传栏、陈列室等公共场地应大量报道感恩文化与陈列校友捐赠录、校庆捐赠光荣榜等,供在校大学生阅读与浏览,以此来感染、激励、熏陶在校大学生,营造“感恩”教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引领校园感恩文化,弘扬感恩精神,培养感恩兴趣,激发大学生的感恩情感。高校应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文化的功能,在校园网上开设感恩文化建设专题专栏,把古今中外的感恩理论、经典范例与重大事迹等到相应网页,以供广大师生浏览、查阅和学习。可在网上感恩方面的网络问卷,宣传感恩事迹及道德模范等,在校园网上对感恩文化进行有效渲染、宣传和教育,以营造校园感恩氛围,激发大学生感恩情感。
周密部署感恩文化活动,搭建大学生感恩平台
高校是文化传播与传承的圣地,是培养与造就品学兼优的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大力弘扬与实践感恩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和造就恒怀感恩之情、常揣感恩之心、永践施恩报恩之行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是高校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感恩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更应得到充分全面的弘扬和实践。在这方面,北京大学曾有很多成功的举措,如“充分发挥校园典礼的教育作用,在开学典礼、奖学金颁奖典礼、毕业典礼中全面融入北大传统教育和励志成才教育及感恩奉献教育,是北大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高校可以借鉴北京大学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条件,积极实施特色鲜明,富有针对性、时效性与实效性的感恩教育。在班级、院系、学校范围内层层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感恩文化活动。要围绕“感恩亲情、感恩老师、感恩友情、感恩社会、感恩自然、感恩祖国、感恩党”等主题,开展相应的感恩文化活动。如母亲节或父亲节给父母写封感谢信,算笔经济账,列举出父母为自己付出的心血,为长辈做点力所能及的实事、小事等,以感恩亲情。教师节给老师写致谢信、发短信、邮件或QQ祝福等,以感恩老师。清明节到烈士墓前扫墓,以缅怀先烈。植树节组织大学生“植一棵感恩树、造一片感恩林”,以感恩自然。青年节号召大学生向“杰出青年”奖章获得者学习。儿童节看望附近的失学儿童、留守儿童。建军节、建党节号召大学生向模范军人、优秀党员学习。重阳节看望孤寡老人与福利院老人等,以感恩祖国、感恩社会。
高校还可广泛开展感恩文化征文赛、朗诵赛、辩论赛,及感恩论坛等感恩实践活动,或创办感恩刊物,或在《校报》等刊物中增设感恩文化的内容和栏目,专门用于宣传与报道感恩文化。同时,充分发挥感恩典范的先锋模范作用,定期在全校师生间开展“感恩之星”的评比活动,树立一批感恩典型,表彰一些感恩模范人物,以鲜活的典型事例来引导大学生的感恩言行,有效推进大学生感恩实践活动的开展。
还可常邀请名家大师、知名校友、成功人士等人物来校作感恩文化学术讲座,组织学生了解“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全国道德模范”等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通过举办各式各样的文体活动,积极搭建大学生感恩平台,鼓励他们广泛参与感恩活动,抒发感恩情怀,陶冶感恩情操,磨炼感恩意志,强化感恩信念,将感恩言行付诸实践,以感恩之心与感恩之行待人接物,力求做到“以德报德,以德报怨”。
规范感恩教育奖惩制度,引领大学生感恩行为
当前,高校的工作重心仍在学生的学业教育与就业教育方面,对感恩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存在制度不全、管理不力、投入不足、师资不强等现实问题,尤其是未把感恩教育纳入常规化、系统化、序列化、目标化管理。实际上,高校感恩教育是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奖惩制度,才能行之有效地引领与规范大学生的感恩行为。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的心智远未成熟,加上外界因素的影响,更需要有行之有效的奖惩制度来引领与规范其自身的感恩言行。
高校要高度重视感恩教育,采取切实行动,为感恩文化的良性发展提供经费支持和制度保障。同时,坚持人本原则与激励导向,规范感恩教育奖惩制度,强化管理,成立高校感恩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制定翔实可行的感恩教育工作方案,完善相关考评机制。把辅导员、任课教师开展感恩教育情况纳入教工绩效考核的范围,把各班学生在感恩活动中的业绩作为“优秀班级”、“文明寝室”评比,及各类“先进个人”评选的重要指标。在此基础上,把院系在感恩活动中的业绩纳入全校院系评比的指标体系,把感恩活动转化为广大师生的工作与学习动力,以规范与引领广大师生的感恩言行,激发其感恩情怀。对言行严重悖于感恩宗旨的个人或单位,一经查实一律取消其评奖评优资格。
高校要创新感恩教育方式,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资源和工作格局,充分发挥教师、家长与社会的功能,以引领大学生的感恩行为。各门任课教师均要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感恩素材进行案例教学,以增强其教学实效性与感染力,有效完成每位高校教师与每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家长应言传身教,以诚挚感恩情怀和务实的感恩言行感染子女。社会应积极倡导感恩风尚,大力弘扬与奖励感恩典范与道德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