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西方心理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西方心理学论文范文1
【摘要】健全学生人格,培育学习自主性,树立主体意识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积累经验,扩大知识背景,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在广泛的不同教学内容中,进行迁移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培养创新精神,开发创造能力,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核心;学会应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学会学习的归宿。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都包含着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学习效果如何,与这些心理活动的发展水平有关。师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只有符合教育心理规律,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那么,化学教学中如何依据教育心理规律,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呢?
一、为自主而育——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习处于被动状态,依赖性强,还是主动积极、独立性强,它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学习的成效。”可见,健全学生人格,培育学习自主性,树立主体意识是学生学习的前提。
1、激发主动性,消除被动状态。学习主动性是学习动机的外部表现,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习的首要条件。激发主动性,可以侧重于下面几点:强化学习目的教育,把学好化学与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结合起来,激发间接动机;讲究导语艺术,巧设悬念,组织讨论,开放实验室,激发探究兴趣;采用目标教学,在讲新课前提出学习目标,并阐明将要学习的内容在本章甚至本册教材中的地位乃至对将来学习的影响及其用途,激发求知欲。
2、培养独立性,消除依赖习惯。独立性是学生主体地位的核心特征,从个性发展来说,学习是一个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能引导而不能代替学生由依赖向独立转化。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勤于思考,勇于质疑,养成遇到问题要先思后问,问后多思的良好习惯,教学过程中,做到精讲精练,善于启发,注重培养学生迁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辅导要得法,对学生自主校对或互相校对作业,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让学生自主地完成转化过程。
3、锻炼坚韧性,消除脆弱心态。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处处充满困难和挫折,意志薄弱的人往往一遇到困难就畏惧、沮丧、退缩、逃避,学习也就半途而废。化学教学中应注意遇到困难的时候(如化学用语的记忆及运用),及时鼓励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并指导学生运用适当方法,采用分散记忆,联想记忆,做到符号、名称、实物及现象等的相互同一,赋予抽象符号一些生动形象内容,多写多用,直到完成任务为止,从而锻炼学生的坚韧性,消除脆弱心态,为自主学习铺平道路。
二、为积累而读——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迁移与应用,而迁移与应用是以经验为基础的,“如果学生的经验不足以掌握某一原则,他的经验背景就必须扩大。”只有积累的经验越丰富,迁移和应用才越有可能实现,而阅读、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引导学生多阅读课本及参考资料,多做实验,多做多练,读中悟法,练中巩固,实验中验证,积累解题经验,扩大知识背景,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
1、抽象,使知识概括化。只有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才可以完成从一种情景到另一种情景的迁移,才能做到活学活用,融会贯通。化学教学应在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用比较法、归纳推理法、联想法、从实验中认识问题等方法。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基本的规律和解题方法。如学了氧气、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后,引导学生对比制取两中气体的反应原理,反应装置及收集方法,可概括出如下规律:凡固体与固体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制气体,都可用制氧气的反应装置;固体与液体在常温下反应制气体,都可用制氢气的反应装置,进一步总结出:反应原理决定反应装置,气体性质决定收集方法这一原则,为学习实验室制取其他气体作好了知识迁移准备。
2、例证,使知识具体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只用一个例子来解释原则本身,学生就可能认为只有这个例子适用于这个原则,其他结果就只有很少的迁移效果。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有些同学只知道空气是混合物,当问到由金刚石和石墨组成的物质是否混合物时就不知道了。这除了没有理解或不完全理解概念的原因外,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用来解释“混合物”这一概念的例子太少的缘故。因此,化学教学应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联系新知识去印证已学的概念或一概括出来的规律与方法,使概括化的知识返回到具体实践中去,以求加深、加宽对各种事物的认识,为迁移奠定基础。值得一提的是,为积累而读不应机械重复,应根据保持与遗忘规律,采用科学合理的记忆方式(集中记忆与分散记忆相结合、部分记忆与整体记忆相结合、形象记忆与抽象记忆相结合),在“正确理解”与“高效保持”的前提下,实现知识经验的厚积。
三、为迁移而教——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学生的学习不应仅仅是个别精选出来的教材,而是学习如何把它更有效地迁移到其他有关的学习中去。然而迁移不是自动的,所获得的知识、方法和技能本身,并不能保证它们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迁移。只有在广泛的不同内容的教学中,慎重地进行迁移教学,学生才会使已理解掌握的知识与方法得到广泛的迁移。这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1、分析,使知识类化。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论指出:“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有相同的要素时,一个机能的改变才能改变另一种机能。”但是,即使两种情境之间有同一性,还不能保证迁移的出现。只有这个同一性被学生所感知,对他有清楚的认识,迁移才能有可能实现。因此,化学教学中(不管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练习课)应引导学生对新出现的知识或习题进行分析,再与已有的知识或经验进行比较,找出新旧知识的相同点(如二氧化碳与氢气的实验室制法的相同点在反应原理上都是固体与液体反应,所以反应装置相同)以便找到相应知识的关联点,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使新知识类化,使知识迁移。
2、联想,使旧知识再现。联想是在头脑中由一件事物想到另一件事物的心理活动。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通过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和类属联想,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再现同类事物的有关知识,使在某一情景中学到的知识能迁移到新的情景中。比如,教学氢气的物理性质要让学生回忆氧气的物理性质,教学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要让学生回忆氢气和炭单质的化学性质……,由旧促新,促进迁移。
3、顿悟,使旧知识迁移。格式塔关系理论指出:“顿悟关系是获得迁移的一般训练的真正手段。”教学中应注意训练学生凭借着经验去捕捉瞬间即逝的“灵感”,选择某一概念或原理去解释某一现象,或解决某一问题,使已学知识迁移到新学内容或新的问题中。
四、为创造而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核心
学生的学习虽然说主要是通过模仿来掌握前人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但是这些人类发现的成果,对于学生来说毕竟是新颖生疏的。学生每获得点滴知识,都必须在模仿中经历前人的创造之路,而且只有创造性高、创造力强的人,才会高效地迁移应用有关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因此,培养创造精神,开发创造能力,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核心。
1、提问指导法,练思维广度。化学教学中,仅是单纯的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学生围绕问题寻找所谓的正确答案的做法是不够的,应注意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模仿课文的练习题目,抓住重点知识,多方面、多角度提出问题并相互质疑问难,训练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2、导思考方法,练思维灵活性。如:指导学生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去认识同一物质及其属性,训练发散思维;指导学生从多种物质及其属性可能具有的相似性的思考进行思维集中训练,指导学生从结论出发思考解决问题,训练逆向思维,训练思维的灵活性等等。
3、导提要方法,练逻辑思维。化学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编拟实验步骤、实验方案等方法,训练思维的逻辑性。
4、导评价方法,练思维批判性。化学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案的优劣、解题方法的繁间以及学生答题的正误进行评价,训练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5、导想象方法,练思维的独创性。如:针对有些学生易把氧气具有助燃性误记为可燃性,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氧气可以燃烧,将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又如,在实验过程中,针对某一装置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不要这一装置将会出现什么结果?或加上某一装置是否更合理等,启发学生大胆想象,训练思维的独创性。
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必将使学生由模仿走向创造,学会自主学习。
西方心理学论文范文2
关键词:新课程音乐教学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音乐新课程的核心目标是通过音乐教学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而当情感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上升为审美情趣,最终通过审美达到育人的目的。因此,教师应善于从情感的视角,创设音乐审美情境,融情感化与审美化为一体,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音乐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
一、新课程音乐教学理念
我国站在音乐学科本体这个角度,按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教育研究中心的精神将音乐教育课程定义为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及评价方式等等在内的各种范畴的总和。我国21世纪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主要是以这个定义为逻辑起点进行各方面的展开研究的,是一次从理念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从管理到实施的彻头彻尾的深入式改革。它反映了新世纪我国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融会了多年来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和课程理论方面研究和总结的新理论、新成果。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实行的礼仪及符合审美规范的仪表、姿态、举止等应恰到好处,充分展示音乐教师的审美修养,给予学生优雅感,另一方面,教师亲切真诚的问候,简洁而具有启发性的谈话,激励性的话语,富有感染力的语调,精巧规范的乐谱,自信、幽默、真诚的气质,热爱生活、充满爱心、童心未泯、兴趣广泛的心理品质,以及学识基础,都会使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产生音乐审美的渴望。因此,音乐新课程不仅指时间上的“新”,更是指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和“新”的课程实施方式。
二、新课程音乐教学方法的创新
1、在合唱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合唱以它特有的美的方式,表达出丰富、生动的思想内涵。在普通高职的合唱教学训练中,教师首先抓好课堂上视唱练耳、节奏等各种基本功的训练,为合唱教学提供先决条件。在合唱教学的训练中,应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发展能力为目标的指导思想。合唱艺术有着极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它能表现如诗如画的意境或史诗般的气魄,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感、协调感、均衡感等综合音乐感觉,以及集体观念与协作精神,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多声部丰富美妙的音乐,体验音乐的无穷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合唱还能使学生最直接、最简便地走进音乐世界。参与合唱活动,既是合唱者欣赏感受音乐,又是合唱者(二度)创作音乐的过程,从而能够得到多层次音乐思维能力的培养。
2、利用电脑音乐培养学生的兴趣与创造力电脑音乐系统进入音乐教学领域必将对现行音乐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产生全方位的冲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音乐。
传统的歌曲教学往往是教师弹琴、伴奏、范唱,学生跟唱、模唱的方式。尽管目前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行让死板的教学方式有所改观,现在的歌唱教学可以有统一的教学参考磁带和教学用光盘课件,但并不足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和冲击学生的听觉神经。利用Soundforge母带处理软件的音频采集、变调、速度变化等功能就可以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例如音乐教师可以利用课件进行二次创作。经过电脑音乐制作加工的音乐课件,丰富多彩,学生很快就能学会、学好,而且每次播放都有变化,给学生新鲜感,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保持在高涨的状态,对每一次的练习都很期待。
3、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声乐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也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声乐教学中,“创新”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把创新因素融人“教”与“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每一位声乐教师肩负的重任。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为歌曲重新填词;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用不同的方法处理歌曲;可以由学生自己决定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甚至可以指导学生把某些歌曲加上少量对白。改编成有情节的音乐小品,等等。
在某种意义上,歌与舞是相互融合的,学生通过对舞蹈的视觉接触能认识和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深远意义,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置于舞蹈的氛围中,亲身体验音乐的美丽、歌舞的结合。欣赏歌舞也是理解音乐意义的重要部分,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根据乐曲内容需要,伴随音乐教学生一些动作,让他们在欣赏和被欣赏中融人音乐意境之中。
4、在配器和表现形式上创造力的培养
为歌曲配上打击乐器,不仅可以烘托课堂气氛,更能表达歌曲气氛及内心情感,再通过几个简单的动作。更会把歌曲的情绪表现得惟妙惟肖。这样做也符合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对于一些情绪优美、抒情的歌曲,可先要求学生选适合歌曲伴奏的打击乐器,如三角铁、碰钟、铃鼓等,然后请学生为歌曲设计伴奏,并请他们考虑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等。《过新年》一歌,表现了过年时热闹、喜庆、祥和的场面和氛围。笔者先是询问学生每年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学生马上想到了放鞭炮、踩高跷、扭秧歌、逛庙会等活动。加上歌词中出现了“咚咚咚”词语,学生听出这是锣鼓声,马上就想到《过新年》这首歌用打击乐中的锣、鼓伴奏再合适不过了。于是,他们便随着歌词中“咚咚咚”的出现,敲响了手中的锣鼓。笔者进一步启发学生,能否再创设一些过年的气氛。许多学生便主动要求到教室前面进行秧歌舞表演。他们手中拿着笔者事先准备好的彩带,边唱歌边随着节奏做着动作,仿佛是身着节日盛装的秧歌队正在翩翩起舞,生动地表现了歌曲的内容。
三、小结
西方心理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心理学;中国化;本土化
众所周知,20世纪的社会科学领域兴起了全球性的“本土化”热潮。建国之初,我国的心理学工作者对此也进行过一些探索。1980年在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召开的“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的中巨化”研讨会上,杨国枢教授宣读了题为《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方向与问题》的论文,这被看作是中国的心理学正式迈向中国化的第一步。时至今日,心理学的中国化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总体看来仍处于初级阶段,一些有关的问题仍待进一步的推敲,以利于心理学中国化研究的进一步展开。
一、心理学中国化问题的提出
心理学自1989年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努力让自己在科学中获得一席之地。因此,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积极的向自然科学靠拢,模仿自然科学的可操作性和可量化性,强调心理学的科学化。强调用自然科学中实证、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试图以生物的或生理的的形式来解释人所具有的复杂心理现象。心理学自认为是自然科学的一支,但它较之自然科学的其它分支又有自己的特点,心理和行为太多地受时空条件的影响,处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人,不论是在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还是在价值观上都存在着差异。因而较之其它的自然科学更难有统一的规律可循,更难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与方法。虽然在心理学的先前研究中,西方心理学家奉行“价值中立”原则,不考虑文化对心理影响的差异。但是,现在的人们开始质疑这种研究成果的跨文化推广性,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这些成果难以解释不同文化人群的心理和行为,不仅非西方的心理学家指责西方心理学模式的不适当性,就是西方心理学家内部也有人对种族主义和霸权主义表示不满。许多心理学家呼吁心理学研究要大力挖掘本国文化传统中的心理学资源,立足于本国的文化、政治、经济环境,运用适合于本国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国人的心理。因此,心理学的中国化运动拉开序幕。
二、心理学中国化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关于心理学的中国化方面,在杨国枢等教授的率领下已取得了突出进展。但是,由于当代心理学工作者大多数受过较为系统全面的西方心理学教育,因此,目前的本士化研究现状并不是很乐观,用杨国枢教授的话讲:“我们所探讨的对象虽是中国社会与中国社会的中国人,所采用的理论与方法却几乎全是西方或西方式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中国人,在从事研究工作时。我们却变成了西方人。我们有意无意地抑制自己中国式的思想观念与哲学取向,使其难以表现在研究历程中,而只是不加批评的接受与承袭西方的问题、理论与方法。”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所采用的研究取向与本土化的研究取向相去甚远,使其研究成果很难反映中国人的真实心理与行为,很难找到影响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的主要因素,也就很难揭示中国人的深层心理,更不用说建立成熟、完善的中国特色的理论模式了。
三、心理学中国化研究中的问题
(一)过度依赖于西方国家。在以往的心理学研究中,我们只是简单的将西方心理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照搬过来,不管它是否符合中国人的心理。例如,在研究中国人的心理特点时,大部分是将西方量表进行简单的修订后测中国人的心理。但是这些量表是在西方传统文化、经济条件、价值观的基础上制订的,用这样的量表来研究与西方人文化、历史背景差异很大的中国人,其可靠性是很值得怀疑的。因此,我国研究者很难突破西方的研究模式,走中国化的研究道路。
(二)研究方法以实证主义为主导。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科学之后,就一直把成熟的自然科学作为自己的楷模。它从自然科学中继承了一种科学观,即实证的科学观。通过这种科学观,心理科学接受了传统自然科学中的机械论的世界图景,采取了实证的研究方式。实证研究强调的是完全中立、价值无涉地对心理或行为事实进行描述和说明。目前心理学中国化的研究虽然以中国人为被试,并试图寻求适合考察中国人的心理行为的研究工具、方法和概念理论的内容,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其实证科学的性质或方式,追求的仍然是西方科学心理学的那种研究方法的有效性、理论解释的合理性。
(三)以问题为中心。有学者认为建立中国人的心理学,首先要使研究方法中国化。这样的思路其实走入了误区,带来的后果有两方面:一方面危害了心理学学科的统一性,另一方面也使本土心理学走入了死胡同。西方心理学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实证,即模仿自然科学的可操作性,可量化性。心理学为了实现学科的独立性,不得不向自然科学靠拢。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那就是取得了研究方法上的成就但忽视了研究内容。在心理学的中国化研究中,应当吸取这样的教训.如果过分强调研究方法,必然使心理学研究形同虚设,无法真正与现实生活契合。以研究方法为中心,只会加剧心理学的分裂。在心理学的中国化研究中应该避免使用研究方法来约束自身的发展。
在心理学中国化的过程中,应充分吸取西方心理学的经验和教训,在新的起点上.把研究建立在大心理学观的基础上,坚持学科统一性,以问题为中心。我国的心理学应致力于本民族、本文化的问题,不要过分考虑建立什么样的理论体系.心理学应是开放式的,绝不应该用研究方法把自己封闭起来.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只有处理好与西方心理学的关系才能真正建立起一种关于中国人的心理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周宁.本土心理学与心理学本土化问题[J].西北师大学报,2001.
西方心理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易经,心理分析,中国文化心理学。
I Ching and Chinese cultural psychology
Abstrac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 Ching has been called the “top of all classics”, and “the origin of the Great Dao”. Psychology historians today take China as the first homeland of psychology. They realize tha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rich psychological thoughts and special psychological system are embraced. Therefore, we will take I Ching as the foundation, through analyzing the character “heart”(Xin) in the I Ching, the meaning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heart in the Great Commentaries in Zhouyi, and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heart in the hexagrams, to elaborate the meaning of Chinese Cultural Psychology, and its influence to contemporary Western psychology.
Key words: I Ching, analytical psychology, Chinese cultural psychology.
在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易经》素有“众经之首”和“大道之源”的称誉,既然当代西方心理学史家也把中国看作是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人们也已经逐渐意识到中国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心理思想和独特的心理学体系,那么这种中国文化的心理学意义,也自然会透过《易经》来传达其消息。在本文中,我们以《易经》为基础,分“易经中的心字”,“易传中的心意”和“易象中的心理”等几个方面来阐述《易经》所包含的“中国文化心理学”。同时,我们也将比较与分析《易经》对西方心理学思想所产生的影响,尤其是《易经》与分析心理学所建立的关系。
1易经与心之意义
我们将西方的Psychology翻译成了“心理学”,其中最大的特色莫过于使用了“心”字。尽管西方心理不的研究对曾以有“灵魂”(soul)、“意识”(consciousness)、或“行为”(behavior)或“认知”(cognition)的不同强调与变化,但是一个汉语的“心”字,却囊括了迄今为止所有心理学家对心理学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易经?系辞上》中有“圣人以此洗心”的描述,基中涉及到了“心”,反映着《易经》之心理学的深刻意蕴。《易经?系辞下》中还有易之“能说诸心,能研诸虑”的总结,《周易折中》释其本义为:“‘说诸心’者,心与理会,乾之事也。‘研诸虑’者,理因虑审,坤之事也。”(李光地纂(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成都:巴蜀书社,1998.955,247,8,3)更是明确地表现出了《易经》中所包含的心理学理想。正所谓“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卦与象是《易经》的精髓;“意”与“情”都由心构成,属于心理学的最基本范畴(文中所引用《易经》原文,均出自《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
我们曾经在“心与心理学”和“心理学与中国文化”等文中,探讨了汉字“心”的心理学意义。它可以在心身、心理和心灵三种不同的层次上,不同的心理学的意义;但以“心”为整体,却又包容着一种整体性的心理学思想体系。比如,在汉字或汉语中,思维、情感和意志,都是以心为主体,同时也都包含着“心”的整合性意义。这也正如“思”字的象征,既包容了心与脑,也包容了意识和潜意识。对此,《礼记?大学疏》中有精辟的论断,称之为“总包万虑谓之心”(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1673)。
西方心理学的早期发展,所侧重的是一种生理心理学,如实验心理学的创立者冯特的代表作,便是《生理心理学大纲》(1875)。其后来的发展是以意识和行为为研究的主题,尽管仍然把人的生理学作为心理学研究的生要基础。但是,再后来的发展,如弗洛伊德之后的荣格分析心理学,以人本主义第三势力心理学之后的第四势力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超个人心理学)等,却明确地要以人的心灵或灵性作为心理学研究与发展的主题。而作为这后来的发展,作为自称为后现代的西方心理学家,他们却是要在中国文化中吸取他们所需要的营养与支持。即使是作为认知心理学代表的学者如加德纳(H. Gardner),以及以其情感智力理论而闻名的学者高尔曼(D. Goleman)等,也都直言不讳中国文化心理学对他们的影响,尤其是“心”的心理学的意义与价值。
当我们以“心与心理学”为主题来思考中国文化心理学意义的时候,曾经被《周易?系辞上》的“圣人以此洗心”深深地打动。我们曾经以“Psychology of Heart”为论文的韪,参加瑞士爱诺思基金会(Eranos Foundation)关于《易经》的国际圆桌研讨会。透过一个“心”字,我们可以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来考察与分析《易经》与心理学。
2易经中的心字内涵
通行本《周易》分为经和传两部分,经文由卦辞和爻辞组成,易传的部分则包括彖、象、系辞、文言、说卦、序卦和杂卦等“十翼”。在《周易》的卦爻辞中,有6个卦直接使用了心字8次,为我们留下了中国古代对心之义和心之理的最初规范,以及其所赋予的原型性的义理和内涵。
这6个卦分别为:坎卦(维心亨),明夷卦(获明夷之心),益卦(有孚惠心;立心勿恒),井卦(为我心恻),艮卦(其心不快;厉薰心),旅卦(我心不快)。属于心部的汉字在上下经的64卦中反复出现,其中如:悔、惕、性、恒、愁、惠、忧、思、憧憧等等。为此,我们以“坎卦”为例,进行如下的分析。
坎卦卦辞的原文是:“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程颐在其《程氏易传》中解释坎卦之卦象时说:“阳实在中,为中有孚信。‘维心亨’,维其心诚一,固能亨通。”这是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维心亨”也正是表达了其朴素至诚的道理。程颐还说,“至诚可以通金石,蹈水火,何险难之不可亨也?”
同时我们可以看出,《周易》经卦中出现的心字及其表述方式,如“维心亨”、“为我心恻”、“有孚惠心”等,与尚书和诗经中所使用的心字具有相似性,保留了汉语心字的原始面 及其基本蕴涵,并且保留了甲骨文及金文中心字与心词的古朴性。对此我们可以略作比较如下,如早期甲骨所载:“庚戌卜,口贞,王心若”;“午卜,贞,王心亡鼓”;(参见张立文(主编).心.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25)《诗经?国风?邺?柏舟》之“我心匪鉴,不可以茹;我心匪石,不可以转;我心匪席,不可以卷。”(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296)以及《尚书?商书》中还有“启乃心,沃朕心。若药弗……”的描述,实为汉语“心药”的基本原型;而《易经?说卦传》中有:“坎为水,……其于人也为加忧,为心病。”实为“心病”的基本原型表现。
《易经》坎卦中的“心”义及其原型性的内涵,为后世发展的心学奠立了基础。李舜臣曾经评注说,“作《易》者,因坎离之中,而寓诚明之用,古圣人之心学也。”章潢说,“六十四卦,独于坎卦指出心峄示人,可见心在身中,真如一阳陷于二阴之内,所谓道心惟微者此也。”《易传》中所发挥的“天地之心”,如复卦之“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复卦?彖辞》);所主张的“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如咸卦之“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咸卦?彖辞》);所提倡的“君子立心以恒”,如系辞之“君子安其身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便是心学的最初形态。
实际上,《易经》中所包含的心理学思想,并不拘泥于“心”字本身;正所谓“言生于象,固可寻言以观象。”并且古有“固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的主张。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对《易经》之卦象的分析,来作进一步的讨论。
3易经卦象之启示
在《易经》的卦爻辞中,包含着深刻的心理学道理;易传中的评论与解释,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易经》中的卦象,来进行心理学的研究与分析。孔颖达在其《周易注疏》中说,“伏羲初画八卦,万物之象,皆在其中。”(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82,2)这正如《易经?系辞》中所揭示的:“圣人设卦观象”,“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易之为书,卦爻彖象之义备,而天地万物之情见。
因而,凡是《易经》之64卦,384爻,拟诸形容之间,处处包含着丰富的象征性,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心理学的意义。首先,易中有象,在《周易》之象辞中集中反映着这种象征性的启示,诸如《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乾坤中包含着一种“君子之道”,包含着一种深刻的人格心理学理论。其次,即使是一个单一的卦象,其中六爻的变化,也可象征人生的心理发展。比如,孔子曾经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来形容自己一生的心路历程,从中也不难看出乾坤之六爻变化的痕迹。如“四十而不惑”与乾卦第3爻之“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或坤卦第3爻之“含章可贞”。或者说,从乾坤之六爻的变化中,可以来分析真正君子之道或君子之心路历程的演变与发展。再者,在《易经》的六十四卦之中,更有着重阐述心理规律的卦象。比如,象坎卦、艮卦、比卦、家人卦等等。在此,我们以咸卦为例,来进行易象的心理分析,以及我们对《易经》中心理象征性的理解。
咸卦由兑与艮组成,《易经?咸?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则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释其卦象,咸卦以艮兑相配,所表达的是山泽气息相通,万物皆互相感应之道理;但象中亦有情,艮为少男,兑为少女,男女相感之至情,已见于此。启观咸卦六爻,初阴四阳,二阴五阳,三阳六阴,皆阳感而阴应,阴感而阳应之象征。称其为感,所表现的正是交互相感之义。
因而,我们知道,这咸卦是象征“感应”的,揭示了感应之道。我们曾经将“感应”译为英文的“touching by heart and response from heart”,因为汉字的感与应,皆有“心”为主体。这可与西方心理学中的“刺激-反应”原理相互比较,两者所揭示的是不同的心理层面,所反映的是不同的心理学理想。感应是超于单纯的刺激反应的,其以心的象征性为主体,强调了这种心理过程的体验与感受性,以及情感的作用。而刺激反应则不然,所侧重的是对心理过程机制的描述。更为可贵的是,《易经》中咸卦的心理学意义,并不完全在于一种“普通心理学”的描述,它是将意识的心理学与无意识的心理学结合了起来。咸卦上兑下艮,乾在坤中,包含了“天地所感”的境界。因而,在“咸卦”之意象中,包含着“无心之感”的本质内涵,揭示了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的途径。这正如《易经?系辞》中的介绍:“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朱熹评注说:“无思、无为,言其无心也。寂然者,感之体。感通者,寂之用。人心之妙,其动静亦如此。”(朱熹(注).周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45)无心之感,是《易经》中天地之心的呈现,是中国心学的精深境界。
咸卦感应之心理学的意义与象征性,却也并非局限于咸卦本身。从咸卦九四爻以下,复有困三解上,噬嗑之初上,否五鼎四,豫二复初,损三益上等,其义皆统于咸四。因为咸卦之第四爻,正为“心”之象征。对此,《易经?系辞》中有深刻的论述,将咸卦第四爻之意义发得淋漓尽致。如将其形容为“同归殊涂”,“一致百虑”;“精义入神”,“穷神知化”;并且主张“君子易其心而后语”,戒“立心勿恒”。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希望能够表现出《易经》中所包含的心理学思想的线索。老子说:“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王弼.老子注.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993.32)而《易经》则正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我们更希望当代的心理学家们,能够从《易经》中获得启迪。对此,我们可以用“易经与心理分析”,以及“爱诺思与易经”,来介绍《易经》对西方心理学的发展所已经产生的影响。
转贴于 4易经与分析心理学
在当代西方心理学发展的初期,尤其是心理分析和分析心理学发展的初期,便早已与《易经》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卫礼贤(理查德??维尔海姆)在劳乃宣的帮助下,把《周易》翻译成德文的时候,已经通过他们的翻译,传递了其中古老的中国文化心理学的信息。这正如卫礼贤的儿子海尔特??维尔海姆在该译本的英文版第三版(1967)序言中所说,“易经中所阐述的实际上是一种独特的人类心理现象。”(Wilhelm R, Bayness. The I Ching.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7, xvi-xvii)在这第三版的英译《易经》中,同样带有荣格为其德文本所撰写的“前言”,更是增加了《易经》对心理学的意义和影响。
荣格曾经这样说:“《易经》中包含着中国文化的精神和心灵;几千年中国伟大智者的共同倾注,历久而弥新,仍然对理解它的人,展现着无穷的意义和无限的启迪。”(Jung C G, Wilhelm R. The Secret of the Golden Flower. New York: Causeway Books, 1975. 141,144)这是荣格对《易经》的理解,以及其对于《易经》之情感的表达。荣格说,“任何一个象我这样,生而有幸能够与维尔海姆,与《易经》的预见性力量,做直接精神交流的人,都不能够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在这里我们已经接触到了一个‘阿基米德点’,而这一‘阿基米德点’,足以动摇我们西方对于心理态度的基础。”(Jung C G, Wilhelm R. The Secret of the Golden Flower. New York: Causeway Books, 1975. 141,144)这个“阿基米德点”,是荣格对于《易经》的接受和理解,而这个“阿基米德点”,也正是荣格心理学发展的关键。
通过《易经》的帮助和启发,荣格提出了他的“共时性原则”(synchronicity),并将这种“共时性原则”,作为其分析心理学发展的一种内在基石。荣格说,我自己在对无意识心理学的研究中,发现西方的因果性原则在解释一些无心理活动和过程时,是不充分的;这也促使我寻求另外一种解释的原则。在英国学者保罗??戴维斯的名作《上帝与新物理学》一书的第六章:“精神与灵魂”中,作者将荣格的一段话作为该章的“导引”:“我就是相信,人类自我或曰人类灵魂的某一部分,不受制于时间和空间的法则——卡尔??荣格”。(保罗??戴维斯.上帝与新物理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76)荣格深信,心理现象,必将遵循着一种有别于物理法则的法则:“共时性”原则是荣格为之而奋斗的一种理想。荣格曾经说过,“建立在共时性原则基础上的思维方式,在《易经》中表现的最为充分,是中国思维方式的最集中的体现。而对于我们西方人来说,这种思维方式,从赫拉克利特之后, 便在哲学史上消失,只是在莱布尼兹那里出现过一些低微的回声”。(Jung C G, Wilhelm R. The Secret of the Golden Flower. New York: Causeway Books, 1975. 141,144)在这种意义上,荣格说,《易经》正好适合于分析心理学发展的需要。
从荣格以来,几乎所有的分析心理学家,都对《易经》情有独钟。《易经》与心理分析和分析心理学,建立了深厚的关系;众多的分析心理学家,都从《易经》中获得了深刻的启发;并且将这种深刻的启发,发挥为其心理分析的实践。对此,我们可以用“爱诺思与易经”为例子,来进一步说明《易经》对西方心理学所产生的影响。
5爱诺思与《易经》
“爱诺思”这个名字在西方具有东方的象征性意义,因为从其孕育和产生之日起,好象与中国文化,尤其是《易经》,结下了不解的渊缘。爱诺思的创始人奥尔加??弗罗—卡普泰因夫人(Olga Froebe-Kapteyn),最初正是由于对《易经》的兴趣,邀请一些著名的汉学家或《易经》学者聚会,如理查德?? 维尔海姆(Richard Wilhelm)、鲁道夫?? 奥图(Rudolf Otto)和卡尔??荣格等,为爱诺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每年都要举行的“爱诺思圆桌研讨会”,早已成为国际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活动。
正式的爱诺思圆桌研讨会开始于1933年,卡普泰因曾邀请荣格在1934年的爱诺思圆桌研讨会上,专门介绍《易经》的心理学意义。从1933年至50年代初,荣格几乎每年都要出席“爱诺思圆桌研讨会”,并且每次都是该系列圆桌研讨会的核心人物。因此,在瑞士苏黎士荣格研究院建立之前,爱诺思也就成了分析心理学的大本营。同时,《易经》与心理分析,《易经》的心理学意义,以及其深刻的文化意义,一直是爱诺思东西方文化圆桌研讨会的主旋律。
卡普泰因夫人的继承者,担任爱诺思基金会主席近40年的利策玛(R. Ritsema)博士,同时花了40余年的心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易经》,完成了影响深远的《周易》——“爱诺思易经版本”,一种独特的易经心理分析。
利策玛博士认为,《易经》充满灵性,充满了深刻的心理学意义,包含着目前西方深度潜意识心理学以及分析心理学的深刻道理。他说,“《易经》中包含着荣格所描述的原型力量。这种力量代表了生命的变化以及其意义的体验,其规律或道。”(Ritsema R. I Ching The Classic Chinese Oracle of Change. London: Element Books LTd, 1994.8-15)利策玛曾经这样来介绍他们所翻译和注解的《易经》:“我们这部书是把富有灵性的《易经》,作为一种心理学的工具。”利策玛认为,“《易经》填补了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缺口。”(同上)。他们的翻译与工作,是要把《易经》中的心理学根源,复兴为一种活生生的心理学实践;表现与发挥《易经》中的心理学意义,也正是爱诺思《易经》版本的最大特色。
西方心理学论文范文5
相关热搜:美学 美学原理 科技美学
【论文关键词】美学;公共艺术;西方美学;中国传统美学
【论文摘要】本文以传统美学理念为切入点,论述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对中西方传统关学观念的传承,强调西方羡学观念的核在于形式论,而中国传统美学中,意境说、格调说和气韵说占主导。
1.传统美学观念
1.1表理论
美是一种直觉,直觉就是表现,纯粹的直觉获得纯粹的表现,直觉是具有特殊的目标知觉,是一般意志的实践转化为道德活动。因此,美既不是有用的,也不是愉悦的或者真善的。
1.2朦胧论
认为美是一种朦胧的清晰、模糊的明确、似是而非、不似之似、似而不似的直觉感受。美的理论是凭直觉中的感受,美中含有一定成份的真与善,但是美的事物特别是形式美,当美达到相对的审美标准时,具有一定虚假和丑恶成份的事物仍然觉得美。
1.3幻觉论
美是“观念的外观”("dasscheienederidee")。这一定义,部分是形而上学的,部分是实在主义的。美,依赖于这些第二性的质的组合,因此,美不能存在于外在世界真实的物理对象之中。
1.4精神分析论
弗洛伊德(freud)及其许多门徒初创并发展了精神分析美学的基本原则。133229.CoM
基本原理的主要定义是怎样从永恒的“冲突”的观念出发,再进一步,这一压抑的行为又是怎样在无意识当中创造出一个观念相冲动的体系。这一体系,从人格的其他部分孤立出来,术语上称“情结”(complex)。
1.5体验论
近代科学美学创立者费希纳,把关于美的科学当作普通心理学的一个特殊领域,他所开创科研理论,是把实验的方法介绍到美学中来,就是一种“从下而上”("vonunten")的方法,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他用这一方法来代替旧的形而上学的方法,即“从上而下”("vonunten")的哲学方法。
1.6移情论
对于这一特别生动的美感经验—近年来多数哲学家都称之为移情(einfuhlung)—所作的还不够成功的解释,不是在《小宇宙》中找到的,而是在《德国美学史》中找到的。在这本书中,作者批评了赫尔德的极其类似的看法。在赫尔德方面,曾经以炽烈的想象的热情维护过内在生命的自由而又完整的表现。作者告诉我们,这一过程是建立在观念多样化的联想或回忆上面的。
1.7现象学论
只从事于现象("phanomene")的描述,只关心显现在知觉中的对象,而完全不管对它们在因果上的说明。它抓住对象本质的内在特性。“所采用的是一个特殊的例子中抓住每一个对象的一般特性。象这样所显示出来的事物的内在基本特征。
1.8完形心理学美学论
完形心理学美学是当代西方美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完形心理学又称“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一词的音译。他通过对音乐曲调的研究,认为音乐绝非仅仅是曲调音响的总和,音乐中的曲调旋律除了一系列的音响外还有别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格式塔特质”。
2.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对西方传统美学观的传承
2.1模仿说
古希腊美学家认为:艺术就是模仿自然。准确地说,就是艺术是模仿自然、社会和现实。依据模仿论的美学观,艺术品的审美判断标准就直接取决于模仿的真实与否,这样艺术家的创造力就大大削弱。
如今的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很多设计作品就是这种对生活和现实的再现,特别体现的城市雕塑上。
2.2表现说
艺术表现论认为:艺术起源于情感表现,艺术的本质也在于情感的表现。
所谓艺术的表现论,主要指:艺术家作为个体感情的存在,强调艺术的目的仅仅只是表现个体独特的、微妙的、难以言说和不可重复的感性体验。而产生与人类心灵之中的情感有一种内在的力量,一种冲动,只能借助外在的形式把感情表达出来,成为可以观照,可以感受的东西。
2.3形式说
形式之于艺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就艺术而言,反映现实生活也好,表现主观感情也好,都必须纳人一定的审美形式,才能成其为艺术。“艺术的形式性”就是认为形式构成了艺术之最根本的特征。
对形式的认识,后来逐渐发展为“有意味的形式”。
具体显现为:对称与均衡;反复与节奏;多样与统一。
城市公共艺术设计通过对交通的组织、用地功能的分区、各种公共设施的配套、绿色环境的开发、街景形象的塑造、特色环境的创造、城市天际线的表现,把城市的各种环境要素进行合理的安排,从形态、功能、人的行为心理等各个方面,使景观组群由无序变为有序,使城市的景观环境得以发展和完善。
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创作中必须把握好组织与被组织的关系,在制约中寻找自我,使设计师更客观地对待创作的客体,进人无模式的境界之中,再自由地走出来。这样创作出来的客体不会与其他的城市公共设计雷同,不会是随便从别处抄来,也不能随便搬到他处,而是“特定”环境中的特殊表现。
3.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对中国传统美学观的传承
3.1意境说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观念。
意,指创作者在作品中流露的主观思想感情。
境,指创作者对客观形态的描绘与刻画。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写实,不是自然主义的描绘对象具体的形态,要求达到内在精神的神思,强调“似与不似之间”,现代画家齐白石说:“不似为欺世,太似为媚俗,象用在似与不似之内”。
当今,许多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作品继承了意境说美学特点,尤其是雕塑作品。
3.2格调说
中国传统美学往往强调“虚实相生”、“以简就繁”、“计白当黑,妙在无处”、“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城市公共设计是对人类的生存空间进行的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的对象是构成人类生存的空间,而产品设计创造的是空间中的要素。这就需要设计师对其进行总体的综合的规划与设计,首先要注意协调各对象之间的关系,协调各要素之间的虚与实,简与繁的关系。
3.3气韵说
气,本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概念,指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韵,本指和谐的声音。气构成事物,韵则决定事物的雅与俗,高与低,美与丑。气韵,就是说,具有高雅气质的人才能做出高雅的艺术品。
中国古代美学重神而轻形,这种美学理念直接影响当代的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在城市雕塑和城市水体设计时,往往追求一种意境。如由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等单位合力完成的奥林匹克公园,主要创意是整个设计像荷花在荷塘中繁茂生长一样。运动员、裁判员和其他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好比被荷叶呵护的水中和水面上丰富多彩的生命活动。中央的步行区域和必要的交通设施是关键。整个设计弱化了具体形态的描绘,极力营造出一种荷塘意境。
4.小结
本文重点对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美学传承进行概述:
4.1以传统美学理念为切人点,首先阐述传统美学观念,解决什么是美?什么是美学等问题;
西方心理学论文范文6
没有国际视野,在国际上没有话语权;没有前瞻性,研究方向是错的;没有本土化,落不了根,解决不了问题。
国际视野,指瞄准国际先进研究水平,在研究仪器、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等方面。
没有先进的仪器设备肯定跟不上国外大学的步伐,由于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如今中国高水平大学的仪器普遍不弱,比如核磁共振,一般都有。
在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上,也要具涔际视野。我的研究团队有一个研究方向是“创造”。若干年前,我们就提出研究要达到国际水平,这其中的一个标准,是在国际一流的学术期刊上。现在我们做到了,与创造有关的学术期刊,我们几乎都发表过论文。这样国际上就知道中国有这个团队,关于创造的研究做得不错。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周永迪博士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董晓蔚博士的团队更厉害,在神经科学这个领域,除了没在《SCIENCE》上,在其他重要杂志的基本都发表过论文。在学术研究上,一流学科建设不能只看国内,一定是要有国际视野。
前瞻性,是考虑整个学科的发展趋向。
心理学近十年的发展,越来越走向认知神经科学,对心理从其生理的物质基础――脑进行研究,这就是趋势。近几年,我们学院的认知神经科学发展得特别快,比如痛觉、痒等的机制的研究。还有一个团队研究教育神经科学,把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运用于教育。教育神经科学国际上很火,美国、欧洲、日本都有专门计划,有大投入。我们也没被落下,基本与国际同步。
另一个趋势是学科融合。现在,心理学和人工智能、计算科学、生理学、信息科学等已经分不开了。我们有很多老师和学生研究“做一个活动时脑的反应”,主要用脑成像技术、脑电等。过去这是纯医学领域的研究。我们学院的学生要懂统计学、物理学、生物学等。现在参加心理学国际会议会发现一个有趣现象,一个主题会议很多学科都会参加,从不同视角研讨。
本土化,就是要关注、解决中国的问题。
在基础研究上,我们强调错位竞争,结合本土问题做研究。比如研究中国孩子学习数学的独特性。西方数字的发音音节比较长,英语中“7(seven)”是两音节,法语中“7(sept)”是2+5的发音,而中国的数字都是单音节。世界上,只有中国的数字有三套系统:1234、一二三四和壹贰叁肆。
中国发展得太快了,我们遇到了很中国化的特色,像独生子女、二孩政策……我们有的教师研究二胎对父母和孩子的心理影响,二孩和一孩之间隔几岁最好。还有的研究隔代教养,即老人带孩子。西方也有隔代教养,但很多都是被动参与(父母离了婚不要孩子了,或是蹲大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成了监护人),中国老人很多却是积极主动带孙辈的。
还有高考,哪个国家有高考这样独特性的东西?
培养一流学生
培养学生,我们也是按照国际化、前瞻性和本土化三个标准来的。
我们的实验室建设,是与国际知名心理学实验室对接的。在心理学院,操作、实验流程、管理规范都是国际标准,当我们的学生以后出去,会从这个高标准学科建设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