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成本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力资源成本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力资源成本分析

人力资源成本分析范文1

Abstract: From the constitution of educational cost, the cost of human resources and its analysi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ill become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accounting manage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article, from the education cost and human resources cost constitution,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human resource cost and educational cos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xpounds the situation of the human resource and education cos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finds the problems of human resource cost management existing in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anagement process, such as, the singleness of human resource cost, the diversity educational cost, more common costs in educational cost, no direct compensation in the education process, and so on.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人力资源成本;分析

Key words: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education cost;cost of human resource;analysis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9-0228-02

0 引言

二十一世纪已经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人力资源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已上升到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位。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源最重要的一个途径。我们接受教育或者投资教育,其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提供经济发展的动力并促进经济的增长,可见经济的发展依赖于教育。而经济的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是在自然资源、物质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等多个因素共同推动和作用下获得的;其中人力资源是最主要的因素。在现代化大生产的现实条件下,人力资源的投资作用要大于物力资本的。教育投资作为人力资源投资中的核心,投资教育比单纯的物质投资显然更为有利。

从我国教育发展现状来看,当前高等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大力发展高等的职业教育,其目的是要培养高职人才。高职教育能够培养出适应不同岗位技术要求的各种技能型人才,从而促进科学技术在生产实践中获得应用与转化。投资高职教育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方式。教育投资收益率是一个衡量教育促进经济增长贡献大小的指标。要想获得更好的高职教育中的人力资本投资,需要对高职教育的成本、收益开展经济分析,并要对它们进行管理,从而找到投资的最佳值。

1 教育成本和人力资源成本的构成

1.1 教育成本的构成 教育成本的构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教育成本主要是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进行考虑的,它是为了完成某一阶段的教育学校和学生所产生的各种消费之和,一般由四个方面构成,第一是各类学校为了培养一定数量与层次的学生所支付的所有开支与费用,第二是各类学校在培养一定数量与层次的学生时所产生的不相关的开支与费用,第三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支付的所有生活费用,第四是学生由于学习而不能进行工作而造成的机会损失或者说是教育机会成本。而狭义上的教育成本则是指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消耗的各种物化劳动以及活劳动的价值之和,它既是在实施教育活动过程中学校为了培养一定数量与层次的人才所要消耗的人力资源以及物力资源。高职院校教育成本从经济用途角度来看通常是由人员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公用支出、固定资产折旧以及科研支出等五个部分组成。

高职教育成本是高职院校为了完成其特定的教育使命,在办学过程中所要投入的物资以及师资。而对于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而言,其投入的成本主要是学习费用、机会成本以及时间代价、劳动代价、心理代价等。

高职教育成本作为衡量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所有付出的一个尺度,它是计量高职教育投资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一个前提条件,更是一个计量未来劳动者所获得报酬的重要依据。显然,通过剖析高职教育成本,并比较于其它各种类型的教育成本,从而使得政府可以对教育进行宏观的调控,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由此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1.2 人力资源成本的构成 人力资源成本的本意是在构建与实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过程中企业全部资源的投入,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人力资源成本显然是学校全部资源的投入。人力资源管理显然是把“人”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通过学习、培训等多种途径使“人”的经验得到增加,因而其价值也获得了增值,由此给学校带来了预期的收益。按照管理过程,人力资源成本主要由六个部分构成,分别是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成本、人力资源引进的成本、人力资源培训的成本、人力资源评价的成本、人力资源服务的成本以及人力资源谴散的成本。

2 对高职院校人力资源成本和教育成本分析的重要性

2.1 对高职院校人力资源成本和教育成本分析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要求高职院校从传统的办学方式转变为现代型的办学方式,高职院校也已作为产业而被推向市场,同时高职院校的教育资金来源也已经从单一的财政拨款转变为多渠道筹措资金。可见,高职院校需要改变办学模式和管理模式,在注重和提高办学质量的过程重还要建立起人力资源成本与教育成本的理念,争取少投资而多产出,从而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因此,分析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成本和教育成本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具有相当的理论意义。

2.2 对高职院校人力资源成本与教育成本的分析有利于加强内部管理,从而提高办学的效益 当前,虽然教育部门作为非盈利性的机构,不过教育投资却要讲究经济效益,由于校园建设等原因许多高职院校都依赖于银行贷款而开展长期的投资。假如学校内部控制不严格,导致教育成本的增加,以后可能就没有可靠的更多资金用于学校的发展上,势必会给国家产生重大的损失。可见,正确管理好人力资源成本与教育成本,对不合理的支出进行控制,显然是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效益的一种重要手段。

2.3 对高职院校人力资源成本和教育成本分析是高职院校一项重大的会计管理改革 在人才竞争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下,在市场经济中人力资源会计的应用范围已经越来越广了,人力资源成本是一个主要的教育成本管理的内容,高职院校针对人力资源与教育成本的管理传统会计无法满足管理的需要,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一定要改革传统会计。开展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的研究以及在会计实务中人力资源会计的运用都将使得传统会计产生重大变革。

3 高职院校人力资源成本和教育成本分析

3.1 人力资源成本是教育成本的主体 人力资源成本主要由人力资源的引进成本、开发成本以及人力资源的使用、管理及其维护的成本等构成。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理论,通常而言,人力资源成本主要包括在教育、国内迁移(为取得良好的就业机会)以及保健中人类所付出的开支,接受培训的工人和教育的成年人所放弃的收入与其它各种提高人力资源质量所有投入之和。

3.2 人力资源成本是教育成本主要内容 从人力资源成本和教育成本的内容及其构成来看,人力资源成本是高职院校为了更好地满足现在与未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需要,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成本之中人工费除了发放教师工资之外,还有各种形式的奖学金,把这两类费用加起来占据整个教育成本中较大的比重,更是高职院校主要的经费开支,一般都占到学校经费开支的一半以上。显然,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一个主要的教育成本管理的内容。

3.3 人力资源成本的单一性和教育成本的多元性 人力资源成本只反映高职院校内部人力资源成本及其价值的计量,然而高职院校具有多层次办学、多专业设置的特点,除了人力资源成本之外其教育成本还包括其它各种的成本费用,这样就决定了高职院校教育成本及其对象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它可以是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也可以是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而且还能够根据不同的办学方式去组织教育成本的管理。

3.4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存在较多的共性费用 人力资源成本及其管理是在招收、选拔以及雇佣高职院校教职员工过程所产生的各种开支,其全部的费用都可以作为直接的费用进行处理。然而高职院校开展的教育活动是相互关联、相互协作的一个活动,它需要学校内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协调,各个专业之间紧密协作,由此决定了高职院校教育经费的支出具有较少的直接费用,而间接费用却较多,例如固定资产折旧费、报刊资料费、大修费、贷款利息等等,同时大多数的教育经费通常采用分摊计算来分配并计入到各种对象的成本中。

3.5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在教育过程中无法获得直接补偿 高等职业教育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给社会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其它经济活动所生产的产品具有不同性,高等职业教育是直接的一种消耗,更是间接生产的一种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产品”无法直接用市场价格进行计量,因为它只是潜在的一种生产力因素。可见,高职院校教育成本在教育过程中无法获得直接的补偿。不过,高等职业教育所消耗及其补偿在教育过程中主要由政府与学生一起承担,并把培养学生的成本作为这种补偿标准进行计算的依据,更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效益的一种重要标准。显然,为了保证教学活动持续开展下去,就需要高职院校管理消耗的物化劳动以及活劳动的价值,从而计算出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成本与教育成本,并把它们作为价值补偿的根据。

随着不断深化的高职院校管理体制改革以及不断完善的高职院校财务管理,高职院校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与教育成本管理一定会成为高职院校会计管理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对于强化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从而降低教育成本,由此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效益都具有相当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叶新年.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与人才成本会计[J].武汉财会,1990,06:9.

[2]陈晓静,曹修涛.高校人力资源成本核算与教育成本核算的关系[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1:81-82,93.

人力资源成本分析范文2

关键字:人力资源;人才流动;成本攀升;成本控制

一、人力资源成本的涵义

人力资源成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力资源成本包括劳动力受雇前成本和劳动力受雇后成本;狭义的人力资源成本仅指劳动力受雇后的成本,即企业在员工的招聘与培训、人力资源开发与保持等方面所花的代价。这也是人力资源成本控制要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企业核算人力投资的基础。

二、人力资源成本项目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人力资源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例越来越大,具体看来大体分为以下几块:

1.管理体系构建成本。即企业设计、规划和改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所消耗的资源总和,包括设计和规划人员的工资、对外咨询费、资料费、培训费、差旅费等。

2.引进成本。即企业从外部获得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要求的人力资源所消耗的资源总和,包括人员的招聘费用、选拔费用、录用及安置费等。

3.培训成本。即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所消耗的资源总和,包括员工上岗教育费用、岗位培训及继续学习费用等。

4.评价成本。即企业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要求对所使用的人力资源进行考核和评估所消耗的资源总和,包括考核和评估人员工资、对外咨询费、其他考核和评估费用等。

5.服务成本。即企业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要求对所使用的人力资源提供后勤服务消耗的资源总和,也即为福利费用,包括交通费、办证费、文具费、医疗费、办公费用、保险费等。

6.谴散成本。即企业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要求对不合格的人力资源进行谴散所消耗的资源总和,包括谴散费、诉讼费、谴散造成损失费等。

三、人力资源成本不断攀升的原因

1.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小私人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增多,使得就业机会增加,同时合同签订的短期性灵活性和“铁饭碗”的消失,使得人才流动比较严重,从而使得企业常常出现大量的职位空缺,需要不断的进行人才招聘以补充人力资源,也就增加了每年的招聘费用。

人才流动现象在中小企业尤为严重,由于中小企业财力有限,相比国企、大型股份制企业及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工资福利待遇和稳定程度方面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大多数人会因为利益和心理稳定等因素的驱动下向更好的单位流动。

2.进入企业后的培训费用不断升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行业的不同和企业具体业务的不同使得招聘进入企业的人员都需要进行一定的培训,特别是目前由于教育机制存在的一些问题(大量扩招等),使大部分毕业生的就业处于盲目状态,不管自己是否喜欢或者适合从事某个行业,只要能解决生存问题就可以了,这就造成一批毕业生跨专业就业,甚至是文理相跨。二是在每个员工的职业生涯中,需要不断的学习培训,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要求员工不断的积累和接受新知识。

当然现在大多大公司尤其是外企,他们招聘条件里就不限专业。他们有足够强的财力去实现对新员工的专业培训。最具代表性的是全球四大会计事务所。四大每年投入的人工成本几乎占其经营总费用的30%―40%。四大的招聘策略为:不限专业,英语好。每年招聘的人员中尤其是毕业生大都不是学财务的,甚至还有学数学的。所以进入四大后需要对员工有一个全方位的培训,包括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的培训,这些都需要耗用大额成本。

3.企业与员工的双向诚信度不高。企业许诺的晋升机会和薪酬奖励不能实现,员工不能履行合同内容。公司最怕出现同工不同酬的情况,不公平的客观存在会进一步加深人员流动。员工经不起外界高薪酬的诱惑而违反合同内容是人员流动的另一原因。离职员工带走的不仅仅是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本行业的专业技能,还包括大量的客户等人脉信息资源,这种不诚信的经济社会氛围使得公司和员工都在享受一定利益的同时承受着潜在的巨大损失。

每个经济人都有一定的需求层次不断变化的过程,从最开始的只需满足生理需要,到安全需要,当我们的收入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人们就有了更多的需求,需要温暖的家庭,需要被尊重,需要更多的闲暇等。一旦公司不能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需求时,就产生了矛盾,这种矛盾往往由员工离开公司来解决。

4.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产业结构不合理,使得公司人力资源浪费严重。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公司留不住人才需要不断招聘不断培训,新兴行业或者一些投机行业的兴起使得人力资本不理智的流入。随着该行业的利润空间缩小,大量的企业开始收缩,从而造成人员机构冗余,人才资本都浪费。

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莫属证券行业了。去年上半年的牛市使得大量的人力资本蜂拥而入,而目前股市的低迷使得90%的股民失去了信心,证券公司也没有了以往的热火朝天,大量的人工成本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5.人力资源的遣散成本上升。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一旦员工被强制遣散,一般会要求一定的补偿,当员工要求与公司所能承受的水平相矛盾时,就会发生诉讼费用。

四、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具体操作

随着人力资本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例越来越高,如何有效的控制人工成本,应该是人力资源管理一个重要内容。人力资源成本投入过高会影响企业在其他方面的投入(特别是一些传统行业,需要在设备和技术上进行大量投资);人力资源成本太低又很难吸引人才的加入而最终影响企业的发展。应该说这是一个关系到效率与公平的问题。通过以上介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人力资源成本的控制。

(一)做好成本预算和规划

人力资源成本费用预算是企业进行经济核算,实施经济考核激励与奖惩的依据,同时也是企业寻找增产节约和增收节支的重要途径。人力成本预算既包括招聘阶段的成本预算也包括员工的培训阶段的预算,以及正式上岗后员工的工资福利预算。

1.企业每年都会招聘一批员工来增加公司的新鲜血液。招聘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成本的发生,差旅费、宣传费、资料费、摊位费等等。公司在这方面需要委派有责任心且有经验的人力资源部门人员进行宣讲招聘。财务部门根据以往经验和社会的物价水平确定一个合理的预算费用额,使得招聘结束后招聘人员尽量多退少补。

2.培训阶段的费用支出几乎是必需的,但如果做好合理预算和规划也会减少成本的浪费。对于面向校园招聘的公司来说,由于毕业生会面对大量的就业信息,如果公司招聘的太早(比如年前招聘完毕),往往会有大量的违约行为发生。若没有合同的保障,公司发生的培训费用就浪费了。所以做好招聘和培训规划也是很重要的。

(二)做好人才职业生涯规划,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应该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确保个人在组织中能得到提升,如果员工的工作表现和潜力符合组织的需要,就应该有机会得到提升;二是要确保组织中有合格的后备经理人才,使组织能正常地运作。

职业生涯的规划是一项程序性很强的工作,强调的是适才适用,涉及多方面的因素。需要进行战略性的规划,而不能仅仅为了图谋眼前利益。每个部门经理在做职位规划时要给自己找好至少两个接班人,分别进行培养,一旦自己得到提升,或有其他变故,就可以挑选一人作为接班人,从而使得部门能平稳的保持正常的运作,也就避免了紧急招聘带来的损失。

(三)合理设置工资福利水平,优化人力资本结构

1.由于工资福利费用占人工成本的大部分,所以工资福利的合理设置至关重要,既可以减少由于人才流动带来的损失,又可以增强整个起的凝聚力。

工资福利的设置既要考虑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本行业的工资水平、本地区的经济水平,又要考虑公司的财务状况、公司实力和人才的能力状况。设置的太高会增加公司成本,太低又会导致人才流失,所以要有一个综合的考虑。

当然,也可以通过其它渠道达到保才的目的,比如利用情感机制留住人才。情感机制留人,即为用企业文化留人,使企业为员工带来一种家一样的感觉,人都是感情动物,公司处处为员工着想,员工就会忠诚于企业,并主动的把自身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以企业的目标为自己的最高目标,把自己融于企业。用文化、用感情留人才可能是最根本最有效的手段。还可以通过满足员工的一些成就感、胜任感、发展机会,影响力等来留住人才。

2.优化人力资本结构,尽量减少人力使用。首先要求在职位与岗位设计时进行认真仔细的分析,每个作业流程必须进行最佳化设计和优化,以强化核心作业,优化作业与操作流程,加强自动化设备以及广泛采用计算机技术。比如在制造企业对每个产品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具体操作都要制定严格的作业手则。在此基础上进行岗位编制,以减少不必要的冗员。当然,这样可能造成管理成本的增加,但相对于人力成本,应该说企业总成本还是有所下降的,并且涉及到管理理念转变的问题,会对企业产生深层次的影响。

3.对一些临时业务,尽量采取作业外包的形式。实际上所有的作业外包或人才租赁等方式,都可以说是虚拟制造(或商业或农业等)的派生。公司可以把一部分业务委托给某些外部人员操作,这样公司只需支付操作费就可以了。用工外包显然可以为企业解决一部分经济上的困境,具体作法就是企业实行差异化用工,对于负有指导责任的员工或关键员工由公司管理,并支付和享受企业所有的薪资待遇和福利措施,而一般员工外挂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也就不享受公司福利。还可以使用小时工制、临时租赁等外包方式。

(四)加强各个成本责任中心的协调控制

管理会计中责任中心的基本特征是“权、责、利”相结合,责任源于分权,利益基于权利的合理运用和职责的有效履行。人力资源责任可以划归传统管理会计的成本中心和投资中心。人力资源责任成本是成本中心的控制内容之一;由于在企业中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关系到企业的全局,因此人力资源招聘、培训、开发、育留的责权应归投资中心。但加强各责任中心的协调控制会使人工成本的监控与管理得到更好的处理。

五、结束语

经济越发展,竞争越激烈。在一个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具有成本优势的企业往往更能存活下来。在企业成本中,人力资源成本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然而人力资本又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本,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所以企业应该在充分分析人力资源的组成及上升原因后,根据企业具体的特点具体开展人力资源控制。做好成本控制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分析[J].兰州学刊.2002,(2).

[2]夏秀芳,郝俊梅.浅谈我国企业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J].商场现代化,2007,(1).

[3]张友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成本控制问题.北京:中国建材,1995,(6).

[4]王金营.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4).

人力资源成本分析范文3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进步,世界经济发展越来越密切。经济社会经历了由资本转向人力的阶段。人力资源是每个企业发展都要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在当下的知识经济发展之下。人能够创造的价值是物质资本不可比拟的。进行人力资本的合理选择和安排,甚至到一个成本会计的问题。在关于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研究当中,重点在于从人力的角度进行人力资源的分析和探究。其中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内容,它们是相对于历史成本而言的重置成本和在企业出现人力资源代替时产生的一种替代成本。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有着自身的特点。随着对人力资源成本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都充分地认识到了人力资源成本不仅仅包括取得成本和使用成本两项。而且应该要进行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开发成本、使用成本和撤离成本的单独计算。这种新的提法主要更多地考虑到了“时间”的概念,是基于传统的会计理念当中对资本的支出和收益进行合理的划分而使用的。进行人力资源的成本会计时要进行资本性支出的资产化处理,并且把这种成本产生的各个环节考虑清楚,进行准确的计算。对于企业的持续发展是也有必要的。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主要是根据企业的人力资源,为了不断进行经济效益的提高而进行对人力资源的成本、价值和权益进行估量,把这些确认和计算的数值用于对人力资源的预测、决策和规划上。这样一项工作能够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提供权威的信息。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研究是不同于传统的财务会计的,能够为企业提供更为专业的资源信息,为企业能够准确把握人力资源的合理安排提供了依据。

    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重要内容。

    现代企业当中的人力资源成本各有差异,但是,从整体上来说,都主要包括,取得人力资源的投入、人力资源开发的成本、使用人力资源的成本和人力资源离职的成本四个方面的内容。主要产生在为了获取人力资源的几个重要的环节当中,包括招聘、选拔、录用和培训人才的过程中必然要付出的代价。[2]进行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时,要注重关注这些方面的信息,把人力资源进行会计形式的计算处理,及时将成本会计纳入到传统的会计核算当中,为进行合理的比较分析做好必备的条件。

    在实际的人力资源会计研究当中全面地考察了人力资源成本的不同构成,划分了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和替代成本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计量过程当中是有一个计量模式的,这个模式是可以用来进行计量、报告那些由于取得、开发和重置企业人力资源带来的成本影响。关键是在于对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和替代成本三个方面内容的详细考察。

    (一)对历史成本计量的考察。历史成本计量基础的考察实际上是一种实际的成本计量。在人力资源的各个方面进行的估计,包括在人才的取得上、在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上、在人力资源的使用过程当中产生的成本问题。这是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原始投资的体现。这是一种来自于实际当中的具体真实受到数据,是能够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考察的。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包括不能进行人力资源的这种增值和摊销,没有把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和实际当中产生的价值进行一个增减,没有能够真正地准确无误地反映出实际的成本。

    (二)对于重置成本的考察主要是在考察了当下的市场之下进行的,考虑到把那些已经有的员工的水平和当下的市场进行比较,来估量重置人力资源产生的成本问题。这是企业决定是否进行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应当考虑的重点问题。 (三)对人力资源替代成本的考察。很多情况之下,人力资源是可以替代的,但是合不合适替代需要的是一种成本的考察,在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成本计算的时候,要把由于员工撤离可能产生的 成本计算在内,以确保会计要素金额能够获得一个可靠的计量。

人力资源成本分析范文4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成本 控制

企业管理工作中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企业要想全面管理、利用以及开发人力资源,则应该认真记录、计量、确认人力资源的价值以及成本,全面预测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以及供给情况,有效的分析开发人力资源获得的经济效益,确保企业在管理方面做出相关决策能够有效管理以及控制企业人力成本。

一、分析人力资源管理中成本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缺乏规划

通常情况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只是重视薪金制度、考勤制度、员工合同管理、招聘等方面,没有足够关注成本控制、文化建设、培训、员工激励等工作。企业没有全面实施人力资源成本规划,管理模式相对滞后,导致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工作无法全面实施以及规划,不能将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作用全面发挥。

2.没有合理的聘用制度

部分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没有根据技术能力、专业知识等情况选择工作人员,依靠人际关系获得职位的情况较为严重,导致企业部分员工无法将自己的才能全面发挥。另外,企业一些较为优秀的员工没有较大的晋升机会,或者说晋升有着过长的时间,造成流失优秀员工的情况。

3.没有合理的激励制度与绩效评估制度

部分企业在绩效评估工作中没有合理的过程以及标准,薪酬管理制度的制定也相对传统,主要是以物质奖励为主,导致企业实际的发展中优秀员工无法将自身的才能全面发挥,导致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人力资源以及增加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快速发展。

二、控制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相关措施

1.采取合理的激励方式

目前,企业主要是通过奖金、工资等作为主要的激励方式,企业在采用薪酬等方式进行激励时,不仅要对职位的科学性进行评价,还应该对分配薪酬的合理性进行考虑。因此,构建有效奖罚机制、业绩考评制度等属于顺利实施薪酬奖励的基本条件。将员工的基本工资进行确定后,对特殊津贴、岗位工资、效益工资等方面的工资收入的发放应该根据员工绩效、效益状况、岗位设置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员工在圆满完成手头的工作任务时,企业为了对员工的工作给予肯定以及额外奖励,采取奖金的方式进行激励是非常重要的。采取奖金的方式对员工进行激励能够促进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让员工重视自己工作时的工作效率,使绩效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另外,对于企业中有着良好表现、较强能力的员工,倘若企业采用收入增加的方式对员工进行奖励,员工对企业则会有着较大的责任感,认真的为企业做事情。企业通过这样的方式对员工奖励,能够将企业的人才稳定在良好的范围内,对人才所需要的成本起到降低的目的。

2.全面调研人力资源规划

通过分析企业的经营目标、发展战略等方面的情况,对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工作内部存在的劣势、优势以及外部存在的威胁以及机遇,确保针对性的人力资源措施、人力资源政策得到制定的条件下,全面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的供给以及需求,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层次结构、质量、供给数量、需求等进行全面预测,根据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需求制定针对性的离职与退休的成本规划、成本控制计划、绩效评估计划、培训与教育成本控制计划、引进和招聘成本控制计划等方面的总体规范[2]。确保人力资源规划得到推行的条件下,进一步使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相关事务性工作往规范化方面发展,确保控制人力资源成本的流程能够具有有效性。

3.对企业招聘过程进行优化

首先,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对招聘需求进行确定,通常情况下,企业主要以两种不同的类型划分工作空缺,一种属于不需要通过招人便能够将人员空缺的情况弥补,主要是采用设计工作、生产组织改进等方式将人员空缺的问题进行解决,还能够通过招聘等形式将空缺的职位进行弥补。通过分析空缺职位的不同方式,可以以两种不同形式的招聘形式进行解决。一方面是,相对急需人员的职位应该采用临时工聘用的方式,将企业的工作、员工以外包的形式,这样不但能够将问题全面解决,并且能够降低成本所花的经费。一旦企业发展不需要该职位时,则能够做撤销处理。另一方面,能够通过外部招聘、内部招聘等形式对核心职位的人员进行确定,一旦出现空缺的情况时,则应该让企业内部员工得知该职位需要人才,将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全面体现。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要想获得较高的效果,将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发挥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则需要正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成本问题,并且通过合理的规划人力资源、合理的选择激励方式、对招聘需求进行确定等措施控制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从根本上促进企业获得较为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人力资源成本分析范文5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薪酬系统 劳动力成本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劳动力成本低是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一个敏感问题,从理论界到企业界、到媒体都十分关注这一话题。有人将中国的低劳动力成本看着是中国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战略、吸引海内外投资、以致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优势。在《劳动合同法》制定、颁布到实施的这两年,各方面对新法的争议、质疑的焦点之一也集中在有关中国的低劳动力成本上。企业主一方认为,《劳动合同法》增加了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削弱了企业的获利能力和竞争优势,势必影响招商引资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战略,导致“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区的企业关闭或撤资,转向劳动力更廉价的其它发展中国家,动摇“世界工厂”的根基。对新法持欢迎态度的一方则认为,《劳动合同法》在客观上增加企业的用工成本,会限制那些产值低下、利润微薄、高能耗、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促进国家的产业升级。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在不同的学者那里会有不同的解释。大多数学者是从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例如,有人认为低劳动力成本的原因在于:劳动力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投入低、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企业对劳动力价格的挤压等。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制造业成为世界工厂的一个核心前提,就是中国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而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主要就是农民工,农民工的收入应该是在城里打工的收入加上在家的土地收入,所以,农民工能够接受城里的低工资工作。笔者认为准确把握劳动力成本的构成是我们分析中国劳动力尤其是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的基础。本文拟从人力资源管理视角分析中国劳动力低成本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中国劳动力成本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企业的影响。

二、劳动力成本因素分析

劳动力成本是企业若干成本之一。劳动力成本有哪些因素构成?一种观点认为,劳动力成本由劳动者的工资性收入、社会保险以及其他支付给个人的费用构成。这一界定只包括劳动者的个人所得,而没有涵盖企业用于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环节的其他支出。另一种观点是:“劳动力成本是指各企业(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为雇佣一定数量的社会劳动力而支付的全部费用。”笔者认为,人力资源管理视角的管理成本涵盖了所有劳动力成本,具体而言包括:劳动力薪酬,以及劳动力招聘、劳动力培训与开发、劳动力分离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失误或企业违法等成本。

1.我们首先讨论报酬系统(organizational reward system)或薪酬系统(compensation)。在西方学者看来,一个组织的报酬系统(organizational reward system)包括雇主能够并且愿意提供的用来交换员工贡献的员工重视和期望的任何东西,报酬系统包括经济性报酬和非经济性报酬。非经济性报酬包括在工作环境中能够增强工人自尊感和被他人尊重感的一切东西,如保护计划、员工参与决策、有效管理、认可、培训机会+支持的发展的公司文化。经济性报酬包括直接报酬(如薪水)和福利形式的间接报酬,或核心薪酬(core compensation货币薪酬)和边缘薪酬(fringe compensation)/员工福利(employee benefits)。而间接薪酬或边缘薪酬又分为法定福利和雇主自愿福利,法定福利包括失业保险、退休养老保险、受赡养人福利、伤残福利+医疗等。

综上所述,报酬系统或薪酬系统所包含的不仅仅是支付给员工的货币工资,还包括企业为员工承担的其他福利支出,而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员工福利支出占劳动力成本的较大比重,例如,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协会(SHRM)2001的福利调查显示,在不同行业的各种规模的组织里,整个福利成本平均占工资的30%。

2.除了以上分析的薪酬系统,组织的劳动力成本还应该包括:

(1)员工招聘成本。全部的人员招聘成本由8项活动的支出构成:招聘信息、入职前的管理职能、入职面谈、入职前的测试、人员配备会议、差旅费/调动费、入职后的信息获取和传播、入职体检。

(2)员工培训与开发成本。各类组织用于人员培训与开发方面的费用是巨大的。这方面的成本包括信息文献资料费用、培训师以及受训人员相关的费用、学徒费用。

(3)员工分离成本是指因员工完全离开组织内的工作岗位而由企业承担的费用。员工离开企业分为主动离开与非主动离开两种。前者指员工跳槽,后者包括组织要求员工辞职、永久性解聘、退休、死亡等。无论属于哪一种情况,企业都要支付相应的费用。员工分离成本由离职成本、重置成本和培训成本三部分构成。就离职成本而言,主要的成本要素包括离职面谈、与职务终止有关的管理职责、如有必要支付的离职工资,以及失业税款。此外,还包括企业因此所遭受的损失。

(4)人力资源管理失误成本或企业违法成本。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失误,是指企业在员工管理方面违反相关的劳动法律,涉及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年龄歧视、身体残障歧视、性骚扰、违反合同、民事侵权等。这种管理失误会使当事人向相关机构提出诉讼控告,接下来便是调查、调解,或打官司。即使不要打官司,仅仅调查、调解也要花费很多资金。至于打官司,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更是巨大的,其损失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巨额赔偿,还伴随其公众形象的损害、员工士气低落、劳动生产率下降、离职人员增加、吸引新员工困难等后果。仅就赔偿而言,我们不妨看看1988年~1995年美国的一组平均统计数据:种族或性别歧视的索赔是25万美元,年龄歧视的索赔是30万美元,性骚扰的索赔是40万美元,违反合同或民事侵权的索赔是50万美元。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人力资源管理视角的劳动力成本涵盖了组织的薪酬(包括相关的社会保险)和其他的员工招聘成本、员工培训与开发成本、员工分离成本、企业员工管理失误或违法成本等员工管理费用(见上表)。这一概念与我们日常讨论的劳动力成本是存在较大差距的。我们观念中的劳动力成本主要指货币工资部分,这是对劳动力成本的误解。

三、中国劳动力低成本原因分析

用以上的劳动力成本框架分析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或制造业的雇佣管理实践,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1.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薪酬体系是不完善的。就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集中的地区、行业或企业而言,薪酬主要是直接报酬或核心薪酬,较少包括甚至不包括间接报酬(薪酬)或边缘薪酬,这与理论上的薪酬体系或发达国家的实践有差距。即使是直接薪酬的给付,企业违反国家和政府劳动法规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如企业采取提高劳动定额、延长劳动时间、剥夺员工法定休息日等等原始剥削方式克扣员工工资时有报道,企业拖欠员工工资屡禁不止。至于间接薪酬(报酬),企业逃避承担法定的员工的社会保障责任,员工的社会保险福利缺失或水平极低。有人研究发现,只有很小部分农民工有一至两项非均衡的、水平极低的社会保障,而且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其中社会保险各险种的参保率都在10%以下,其余75.2%的人没有任何形式的社会保障。另据北京劳动保障网的资料,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虽然在数量上已经超过公有制企业职工,但平均36人中仅有1人参加社会保险,未参加社会保险的职工中,90%以上是农民工。绝大部分农民工是在保障缺失的情况下从事相当艰苦甚至高度危险的工作,工伤、医疗、失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很低。

2.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低。

除了以上分析的企业的薪酬给付或工资低外,我国企业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费用偏低,具体而言,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员工招聘成本低。就劳动力市场而言,低端产业的劳动力供过于求,存在大量的求职人群,而且企业对应聘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不高,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不存在那么多的招聘环节,因此企业在员工招聘环节的成本相对偏低。

(2)员工培训、开发成本低。中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技术水平决定了大量的劳动力属于生产线上的简单操作工,技能要求低,入职门槛低,企业用于培训的投资少。

(3)员工分离成本低。在人力资源法制不完善的前提下,员工主动离职或被动离职行为都有待规范,企业对离职人员、即使是被动离职员工也不一定支付经济补偿金,而至于主动离职的员工,有可能被扣除一部分工资作为擅自离职的处罚。企业在处理员工离职时不需要很高成本。

(4)企业违反有关劳动法律和法规的代价低或几乎没有。在现阶段,我国的劳动法规主要是《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以及其他的相关法规,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人力资源法制环境尚待优化,劳动立法相对滞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问题突出,与美国企业几十万美元的赔偿相比,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失误所付出的代价小。

3.观念误区,劳动力成本等于货币工资。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企业组织支付给员工的货币工资看成是劳动力成本,正如,约翰 H. 杰克逊所言,“管理者和员工都只把工资看成是报酬而忽略了与福利开支有关的巨额额外成本。”其实,我们一直津津乐道的中国劳动力低成本是对劳动力成本的严重误解,劳动力成本不仅仅是企业或雇主支付给工人的货币工资,还应包括员工福利和其他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尤其是随着我国人力资源法律环境的不断改善,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失误所付出的代价会日益增加,如员工诉讼及其赔偿,产品出口受限制或遭抵制。

四、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或制造业的劳动力低成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就政府层面来讲,我们国家的劳动立法滞后,法制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导致我国的人力资源法律环境差强人意,企业违反劳动法规的现象普遍。

2.人力资源管理视角的劳动力成本涵盖了薪酬系统和雇佣管理的其他成本。然而,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企业所支付的主要是薪酬体系的核心薪酬部分(工资部分),员工福利部分企业较少支付。即使是工资部分,企业也不能做到依法按时足额支付。

3.在现有的环境下,企业用于雇佣管理的其他成本也低,如人员获取成本、员工开发与培训成本、员工分离成本,还有员工管理失误成本。

4.企业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以及相关的劳动法规,虽然必定会增加劳动力成本,但却是企业获得健康、长久发展必要条件。无论是我国的劳动法规,还是国际劳工标准、SA8000(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 企业社会责任),其核心的内容就是关注并且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因此,企业规范雇佣、管理员工行为,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是大势所趋,劳动力成本的依法、合理的回归也是一种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人力资源成本分析范文6

一、国外企业培训成本核算与管理现状

(一)部分发达国家企业强化成本管理提升培训效益的效果较为明显

培训课程1和培训课程2的课程单位成本相差50%,但两者的单位总成本分别为8222美元和8622美元,仅相差4.8%。通过因素分析发现,造成两种培训成本差异的主要因素并非培训课程单位成本,而是培训参与者单位成本。企业应把培训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在降低培训参与者单位成本上。

另外,智越咨询公司提供了利用会计信息衡量培训效果的方法,通过考察培训前后企业销售额、营业收入以及利润变化情况评估培训效果。智越公司对培训客户进行调查,发现选择培训课程2的客户在培训后,每位培训参与者多创造了700000美元的利润,而单位培训成本仅为8622美元,培训投资效益高。

德国西门子股份公司主要有三大培训方式:新员工培训、大学精英培训和员工在职培训。其中,员工在职培训耗费培训成本最多,西门子公司每年投入8亿马克的培训费用中的60%,约4.8亿马克用于员工在职培训。西门子公司不仅对员工在职培训投入成本较多,对其培训效益的考核也十分积极。员工在职培训主要包括针对管理人员进行的管理教程培训,针对普通员工进行的在职员工再培训。参加管理教程培训的6位中层管理人员组成学习小组,为西门子公司设计了电话业务收购方法。经过考核发现该方法使公司的移动电话费降低约60%,可见管理教程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西门子公司对不同培训项目的培训成本进行了明细核算,并综合考虑成本信息及其他会计信息评估培训效益。

(二)部分发展中国家企业也开始重视应用成本信息提升培训效益 (1)智力商务公司。

(三)我国企业在应用成本信息提升培训效益方面急待加强

具体为:

(1)我国较少有企业依据成本信息进行培训成本分析。一是培训成本比较分析。国外许多企业将采用新培训方式前后的培训总成本、培训单位成本进行比较,或将企业培训成本与当地平均培训成本进行比较。通过成本比较分析评价新培训方式的效益,判断企业培训投资额是否适当。我国较少有企业单独核算培训成本,并依据成本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导致企业难以切实了解自身培训投资水平、培训成本的升降情况及发展趋势等,为强化培训成本管理提高培训效益带来困难。二是培训成本因素分析。为了解不同项目对培训成本的影响,国外许多企业通过培训成本因素分析,充分了解造成不同培训方式间成本差异的主要因素,辅助企业选择培训方式,并确定培训成本管理重点。我国企业较少进行成本因素分析,大多企业仅核算培训总成本,成本管理难以做到有的放矢,培训效益难以提升。

(2)我国较少有企业依据成本信息评估培训效果。国外许多企业常通过对比培训前后销售额、营业收入、利润的增加额与费用、单位成本的降低额来评估培训效果。而我国很多企业对培训效果的评估局限于主观估计或依据非财务信息评估,如通过问卷调查或仅根据培训次数的变化来评估培训效果,甚至有些企业根本不进行培训效果评估。一方面,主观估计容易夸大培训效果。另一方面,培训效果评估与反应企业经营成果会计信息联系不密切,难以令管理者充分认识培训的价值,易导致管理人员降低对培训的重视程度。

(3)我国较少有企业对培训成本进行明细核算。进行成本比较分析、评估培训效益均需要依据培训成本信息。国外企业根据自身培训特色及培训评估需要对培训成本进行明细核算,为培训成本管理提供依据,促进了培训效益提升。我国很多企业则仅依据《企业会计准则》将培训费用计入“管理费用-培训费用”、“销售费用-培训费用”、“长期待摊费-人员养成费”等科目,较少根据企业培训管理需求进行进一步的明细核算。有的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建立了辅助账簿(台账),但人力资源部门中精通会计专业知识的人员较少,通常只核算企业培训总成本,较少进行明细核算。缺乏培训成本明细核算则难以进行培训成本分析和效益评估,影响培训效益提升。

二、我国企业培训成本核算与管理弱化影响因素

(一)主观影响因素 我国人力资源管理起步较晚,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培训成本核算与管理弱化与相关意识落后直接相关。意识缺失是制约培训成本管理水平和培训效益提升的主观因素也是关键因素,主要有:

(1)培训成本管理意识不强。国外许多企业的培训成本管理意识较强,通过培训成本因素分析、成本比较分析、培训效果评估等多项成本管理活动在提升培训效益上取得了明显效果。我国许多企业的成本管理仍局限于产品成本管理、销售成本管理和固定资产成本管理,培训成本管理意识较弱。

企业培训成本管理意识不强,直接降低了企业进行培训成本管理的积极性,导致培训成本核算与管理弱化。培训成本管理将提升培训效益作为最终落脚点,通过成本管理提升投入资金使用效益。企业培训成本管理积极性不高,将影响培训效益提升。

(2)培训效益意识薄弱。许多国外企业的培训效益意识较强,通过比较培训前后财务指标的变化衡量培训效果,并结合培训成本投入金额综合评估培训效益。衡量培训效果是评估培训效益的必要工作。我国企业培训管理重投入轻产出,培训效益意识薄弱。笔者对我国规模较大的四家管理咨询公司:聚成集团、时代光华、锡恩管理顾问公司、天元鸿鼎咨询集团为客户提供的培训服务进行分析,均未发现提供了与衡量培训效果相关的服务。管理咨询公司提供的培训服务是目前我国企业需求较强的服务,其在提供衡量培训效果相关服务方面热情不高,间接反应出我国企业培训效益意识不强。

评估培训效益需要依据相关会计信息,其中包括成本信息。这类成本信息往往是传统会计报表难以提供的,需企业单独核算。我国企业培训效益意识薄弱,直接降低了培训相关成本信息单独核算的需求,导致培训成本核算与管理弱化。

(二)客观影响因素 除上述主观因素外,还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作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我国企业培训成本核算与管理弱化的趋势。

(1)培训方式单一弱化了成本分析需求。国外很多企业常通过成本分析提升培训效益,在引入新培训方式后,通过成本比较分析验证新培训方式在节约成本,提高效益方面的作用。在选择培训方式时,通过成本因素分析了解造成不同培训方式间成本差异的主要原因,以做出正确决策。国外企业在多种培训方式中进行选择时,常进行成本分析,培训方式的多样化提升企业对培训成本分析的需求。笔者对我国大量企业培训进行调研,发现我国企业培训方式比较单一,大多企业以课堂教学为主,通常为定期的短期集中讲课。

(2)培训成本占比较低拉低了相应成本信息的重要性。在美国,公司一般拿出其销售收入的1%到5%或工资总额的8%-10%用于培训工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与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共同组织了“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调查”,共有近15000余家企业参与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培训成本占公司销售收入3-5‰以上的企业仅为8.7%,而占销售收入0.5‰以下的企业有48.2%。可见,我国企业在员工培训经费投入上总体偏低,培训成本占比较低。会计信息重要性取决于其金额大小是否足以对决策产生影响。培训成本占比较低拉低了相应会计信息的重要性。会计核算应遵守“重要性”基本原则,根据经济业务重要性程度选择会计处理程序与方法,对于重要的经济业务,单独核算、分项目反映。培训相关的成本信息重要性不高拉低了企业单独核算培训成本的需求。

(3)企业信息化优势缺失。企业信息化目前已经发展到企业级水平,单项业务级和部门级的应用难以得到相应的技术支撑,ERP模式应用成为国际主流方式,人力资源培训成本核算已无法独善其身,然而ERP在我国企业的应用却差强人意。一是用得少。2012年卡莱(梅州)橡胶制品有限公司计划部董鹏与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张晓良等人对全国387家企业(涉及石化、钢铁、电子、飞机和船舶等行业)实施ERP情况进行调研,发现仅有10%的企业全面应用了ERP。可见,ERP并未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二是用不好。ERP系统的功能强大,可为培训财务业务一体化提供支持,节约核算时间,提升培训成本核算效率。推动成本核算工作深入到培训执行层,更加细致全面地满足培训对成本信息的需求。鉴于此,企业ERP优势实际上出现缺失,难以助推培训成本核算。

三、我国企业强化培训成本核算提升培训效益的建议

(一)强化企业培训成本管理意识 培训成本管理也是企业成本管理的一部分。国外企业进行培训成本管理的意识较强,通过强化成本管理在提升效益上取得了明显效果,我国企业应进一步强化培训成本管理意识。

(1)深化企业对培训的认识。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培训是企业累积人力资本的主要方式。培训成本的投入是一项人力资本投资活动,应重视投资效益。

(2)充分意识培训成本管理的作用。进行培训成本管理对于提升培训效益是不必可少的工作,通过成本分析和效果评估,帮助企业提升培训效益。企业应根据培训管理的不同需求,进行培训成本明细核算,促进培训效益提升。

(二)增强企业培训效益意识 核算培训成本,强化培训成本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培训效益。培训效益的高低取决于培训投入和产出之比,培训产出体现于培训在增加企业价值上的作用,培训创造价值的数额难以准确计算,但可以通过指标体系衡量。

国外在衡量培训产出的研究上起步较早,1980年7月,萨拉托加学院聚集了15位人力资源专业人员,共同开发了第一套衡量人力资源管理的指标公式。之后国外学者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了多种人力资源管理衡量指标,这其中也包括培训产出衡量指标。这些指标公式通常由简单的四则运算构成,一些培训指标的实用性已经在实践中得到验证。我国企业应效仿国外做法,根据自身经营目标设定财务指标来评估培训产出,逐步建立评估指标体系。

(三)丰富培训方式以强化成本分析需求 许多国外企业提供了多样化的培训方式,进行成本分析需求较强。而我国许多企业的培训流于形式,培训方式单一。企业应综合考虑自身经营特色,结合自身需求不断丰富,避免拘泥于单一的培训方式。根据培训管理工作的具体需要,选择合适的成本分析方法,并通过成本分析辅助企业培训决策,选择效益较高的培训方式,力求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收益。

(四)优先推进核心人才培训成本管理 我国企业在培训上的投资有所提高,但目前培训成本占比依旧较低,培训会计信息“重要性”尚待提高。全面进行培训成本明细核算,推行全员培训成本管理的难度较大,但可以局部进行培训成本管理。

核心人才对企业经营效益影响较大,培训费用耗费较多,其培训成本信息“重要性”相对较高,企业核算核心人才培训成本的积极性更强。因此,在培训投入总成本不高的情况下,可以优先推进核心人才培训成本管理,根据企业自身生产经营业务特点确定核算对象,设计评估指标,选择适当的成本分析方法。通过局部培训成本管理积累经验,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为全员培训成本管理。

(五)推进ERP应用以助推培训成本核算 国外许多企业通过ERP为培训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在促进培训效益提升上取得显著效果。我国企业应提升对ERP的重视程度;加强企业内部沟通,确保ERP系统内流程依次进行;完善相关制度,保障ERP正常运作。逐步推广ERP在我国企业应用,提升ERP应用水平。将信息系统延伸到企业培训业务,作为培训业务的第一接受者,到培训业务前线搜集相关数据,为培训成本管理提供更完整、及时的成本信息,提升培训成本明细核算效率和成本信息质量。

四、结论

现阶段,我国企业主观上受到培训成本管理意识不强和培训效益意识薄弱的影响,同时受到培训方式单一、培训成本占比较低、信息化优势缺失等客观因素限制,导致培训成本核算与管理弱化。我国企业应切实加强企业培训成本管理意识和效益意识,不断丰富培训方式,加速扩大培训投资、推进ERP应用为强化成本核算提升培训效益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

参考文献:

[1]谌新民、余炬文、朱莉副:《员工培训成本收益分析》,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2]李丰威:《如何进行标准化经营与管理》,《商业时代》2003年第8期。

[3]董鹏、张晓良、李光辉:《ERP生产计划模块的现状、问题及优化研究》,《电子与封装》2013年第1期。

[4]徐滴石、华相纲:《实施ERP项目风险评价和效果验收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12期。

[5]张鸣:《中外合资企业与国营企业成本核算的比较研究》,《外国经济与管理》1992年第1期。

[6]马虹:《中小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外企业家》2011年第2期。

[7]刘彩霞:《浅析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及完善――基于中

外比较的视角》,《财政监督》2007年第4期。

[8]夏宽云:《战略成本管理》,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年版。

[9]颉茂华:《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与管理模式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年版。

[10]曹燕红:《中外企业成本管理比较研究》,《北方经贸》2003年第11期。

[11]张怀玺:《中美企业成本管理对比的启示》,《财会世界》200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