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加工实训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机加工实训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机加工实训报告

机加工实训报告范文1

关键词:电火花线切割;实训教学;基础知识面;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240-01

一、目前电火花线切割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工艺方法和工艺分析的教学欠缺

在电火花线切割的加工中,工艺方法是决定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重设计、轻工艺的观念一直存在于中国的制造业,导致了技工学校教学也出现了重设计轻工艺的现象:在教学中对工艺方法的讲解不到位、对工艺分析不透彻等。学生只要把零件加工方法设计出来并加工完毕,就算完成实训任务了。至于做出的产品是否精致、是否美观就另当别论了,常常是形像而实不像。这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工程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都是不利的。

(二)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正确引导不到位

中技生常常有一些非常好的创意,但对后期的加工工艺考虑不全,制造出来的作品与设计要求相差甚远,又由于缺乏相关工艺知识,不能进行技术改造,好的创意便夭折了。

(三)基本知识的认识模糊

在实训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缺乏相关基础知识。例如:有关电火花线切割中的电参数术语很多,而学生能记得的却很少。实训中的电极丝的材质是什么的?目前数控电火花线切割的电极丝规格最大或最小是多少?零件加工时的安全电流和工作电流是多大等。对于这些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学生感觉都很模糊,那么就更谈不上学好用好了。

二、电火花线切割实训教学的改革对策

(一)加强工艺实训教学的内容

在电火花线切割实践教学内容上,很多老师的授课思路是:基本知识――程序编程――演示操作――学生实训――布置实训报告。如何让学生记住所学知识而且还有所拓展呢?笔者认为,上课时首先要给学生提出基本工艺要求,现场示范时要结合实际问题作详细地讲解。例如:学生对工艺孔定位的概念很模糊,那么要在演示操作时尽可能作全面介绍,要让学生知道起切点设定在坯料里面的工艺孔中和从坯料外面设置起切点的定位加工时就会出现材料的应力变形不同,起切点的定位设在外面的给工件的加工带来形变影响等。工艺内容的讲授不是老师讲完就算,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

(二)拓宽基础知识面的教学思路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原理与机加工的加工原理有着本质的不同,所以对基本知识的讲授,不能只停留在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上,而要让学生知道它与机加工的本质区别在哪里。学生在初次接触电火花线切割的加工工艺时,会产生很强的好奇心。对此,可展示一些电火花线切割机加工出来的产品给学生看,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调动起学习热情。然后再逐一讲解有关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的基本原理和设备的基本结构,现场加以示范加工一个小零件,让学生清楚它的加工原理与机加工原理的不同之处,从而更清楚地理解其基本原理和基本工艺特点,知道相关工艺在生产中的运用规律。同时还要进行现场讲解,让学生了解电火花线切割机为什么分为快走丝、慢走丝,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再以这种加工方法为例,向他们介绍相关加工工艺。例如:电火花成型加工、电火花高速打孔等。让学生亲眼看到电加工可以加工那一类零件,为什么要分那么多不同形式的加工设备;知道那种加工所具有的经济价值以及它们在国内的发展趋势,了解国外电加工的发展动态等。基础知识面的拓宽开拓了学生的眼界、了解了加工工艺在制造业中的位置,对新技术、新工艺、工艺发展史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学习收获也就更大了。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电火花线切割实训,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帮助和启发他们关注发展和学习发展中的知识点,从中悟出创造的真谛。例如:我校实训用的是DK77系列快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其过滤系统在加工中存在着循环过滤不够干净、放电不稳定等问题。对加工过程中放电通道的通畅和放电平稳很不利,加工效益低,质量不稳定。对此,当做实训时可引导学生通过改进过滤系统,提高加工效益。这样的引导和启发是很有效的,学生在参观一大型企业时看见数控铣床的过滤系统就联想到对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的过滤系统的改进,并提出了初步的改进方案。可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开启他们的潜能是很有必要的。

电火花线切割的实训教学,为学生了解和掌握电火花线切割的加工原理、加工工艺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为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建立了感性平台,同时也为他们今后的就业提供一技之长。

机加工实训报告范文2

关键词:中职;钳工;实训教学

中等职业教育是基于能力本位,基于工作过程的教育;其实训教学不再是纯粹的专业理论知识的模拟验证实验,而是注重职业实践的工作过程分析和归纳,所确定的职业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转变观念,改革传统实训教学的固有习惯。变注重理论知识模拟实验为注重职业技能培养;变课堂验证评价为企业评价,让学生形成企业生产意识及市场论证意识;变模拟训练为真实工作情景操作,提升学生岗位工作适应能力和从业能力。针对中职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应具备“模具制造”“模具装配”“模具维修”三大职业能力的要求,做到理论与职业实践过程紧密结合。突破传统实训过程的模拟训练,突出企业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以工作任务引领实训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强化钳工技能实训的实践意义

(一)提高认知意识。理论与职业实践相结合是加工制造业的重要的工程概念,是巩固知识、掌握工艺方法,形成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如基准、测量、检验、精度、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及互换性等相关概念在加工业出现频率高,这些概念都能在实训和考核得到强化和检验。

(二)培养岗位意识。钳工技能实践教学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理解并熟练掌握其质量评价标准、方法,检测工具使用。通过实训使学生建立产品质量意识和经济价值观。

(三)培养安全意识。树立安全文明生产意识,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要严格遵守安全文明管理规章制度,强化安全与保护能力,环境保护能力养成,保障设备安全,工作环境安全,养成文明生产习惯。

(四)培养创新意识。由于实训目标、内容、考核方法等贴近职业工作过程,实训过程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技能技巧,更能促进学生浓厚探求意识的形成等。

(五)情感意识的培养。明确专业学习目的,调动学生参与实训的动机;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快乐,不仅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增强了自信心。

二、钳工实训的教学特点

(一)钳工技能是以手工加工为主:錾削、锉削、锯削、划线、攻丝、套扣、刮削、检测、装配、维修、焊(割)等内容;机械加工为辅:车、刨、钻、铣、电火花、线切割等内容。知识面广、专业性强,综合运用各种技能的能力要求高,要求教师做好集中辅导和个别辅导。

(二)加工工艺复杂、尺寸精度高,常用工具和设备的使用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模具装配性能,要求教师技术全面而精湛。

(三)对《机械制图》识图、读图要求高,且应具有相应的机械设计常识,金属材料工艺学等专业知识,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组织程序,利于学生接受和掌握。

(四)技能训练重手工操作,单调、枯燥, 耗时,重复动作多,劳动强度大。要求教师合理设计训练方案,确保学生身心健康。

三、紧凑渐进型实训教学实践与体会

(一)近三年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钳工实训教学实践。

在教学实践中合理地安排好实训时间和内容,既能实现实训目标,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以一周时间完成“手摇冲压机”零件加工制作、装配、检验为例,谈谈梅州农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钳工实训的做法。

1. 实训前的准备。实训前,制图教师安排学生画重点零件的三视图,让学生对实训图形熟透;重点要求学生按实训小组对重点零件(滑块、凸轮)的结构形状、技术要求、加工工艺进行分析、讨论;教师强调基准的重要性,突出设计基准、工艺基准、测量基准、装配基准一致性原则,使学生实训时对加工误差有较深刻的认识。

实训指导教师编制好《手摇冲压机实训指导书》,材料(板料由各小组负责分割、裁料。凸轮、压杆、手柄由同学车工实训时制作)、工具、量具等准备好。

学生按4~5人为一实训组,由动手能力出众,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成立质量评定小组,学生个人质量评分由个人自评、质量评定小组和指导教师评定。

2. 具体实训步骤。(1)下达实训任务,要求每人完成一套装配件,作实训动员,强调劳动纪律,安全文明生产及注意事项。(2)指导教师对本次实习的重点和难点,对个别特别重要零件进行详细加工工艺分析并作加工示范。

如滑块(附图)的加工制作:形状22×24×30四方体,通孔¢8H9,而8mm凹槽尺寸窄小,长度加工方向受限,加工困难。孔¢8H9在尺寸24中间、左右对称。此滑块加工的重点是保证¢8H9的中心线对基准面的平行度公差为0.03mm;难点在于8mm凹槽的加工。表面粗糙度要求最高为Ra1.6μm,总体而言加工难度大,如果加工误差较大将造成安装困难。加工工艺:加工基准面加工相互垂直面立体划线加工划线表面钻孔¢7.8(铰孔底径) ¢8H9铰孔钻孔¢9深8mm8mm凹槽钻¢7孔(去除材料)后用窄錾錾削整形锉削成方形槽验收。

3. 出现废品的主要原因与应对方法。 在零件加工过程中也将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如钻头磨损、铰刀崩刃、材料缺陷、丝锥折断以及材料表皮较硬锉不动等现象,学生要主动和指导教师商讨、查找原因及时解决问题。

4. 指导学生对加工零件进行装配调试、检测(组装、配钻、测量、修配等)。装配时强调每个零件的尺寸精度、形位误差的重要性以及对装配性能的影响,对使用性能的影响,使学生对互换性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

5. 实训考评后评选出优秀小组、个人,学校张榜表彰。促学生在练中赛,赛中练以增加个人和团体的荣誉感,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

6. 编写《手摇冲压机实训报告》。内容包括:1)实训任务、实训内容、实训目的、实训要求等。2)实训过程:要求突出对典型零件加工工艺进行详细编写。抓住难点,对安装、调试、检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3)市场调查:对总装需要的所有材料、工具、量具、标准件的规格、性能、价格进行市场调查,并比较手工加工和机加工成套件成本。4)用CAD画装配图,对本次实训的感想、体会和建议。

7. 实训效果分析。由于学生从准备图纸下料(毛坯)工艺制定加工制作测量装配调试检验实习报告。从事完整的学习过程,摆脱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传统教学模式,达到教学目的与要求且更加接近于工厂、企业的用工要求,为学生今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体会。

1. 理顺实训项目与内容。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提高实训效果,可把实践教学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强调基本功训练,普通零件图形,技术要求低。第二阶段:图形相对难些,重点偏向零件制造加工、装配与检测。第三阶段:侧重对机械零件、部件的修复、装配、精度检测等内容。第四阶段:综合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优化实训教学的组织过程。

(1)分解阶段训练目标。第一目标是认识图形,掌握基本加工技能。第二目标是掌握三视图的识图、读图知识,掌握编制零件加工工艺方法及加强基本功综合训练。图形相对难些,对尺寸精度、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装配与检测等提出要求。无疑这一过程使学生在原有知识面基础之上有深层次的认识,旨在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的能力。第三目标是掌握复杂零件的加工工艺、测量方法;掌握装配图的相关知识,能分析装配图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掌握模具装配的拆装工艺及模具维修技能。第四目标是掌握复杂模具、典型设备的拆装工艺;掌握机床故障分析处理及设备的安装、调试、验收等技能。有针对性地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初步具备排除典型机床故障能力。

(2)动态辅导训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际训练根据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进行组织实施,做到因人而异,不搞一刀切,顾及全体;关照落后,引导、示范、鼓励。对优秀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重点加强他们的基本功训练,让他们脱颖而出。

(3)实训主题突出,训练指标各环节一一突破,每次训练结果有考核、评价。阶段训练项目期中集中整合考核、评价,最后全面整合考核、评价,达到质与量的提高。

(三)应注意事项。

1. 教师能力培养。由于钳工教学、实训的特点,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课程整合能力和课程设计能力,教师要有探究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和娴熟的操作技能。做到实训组织工作周密细致,日常管理及时有效,对存在问题能迅速指导与解决,确保实训方案科学合理。

2. 理论知识的处理。结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教师对理论进行必要的处理,做到精讲多练,因材施教。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实训的艰辛与成功的乐趣,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3. 指导教师每天对学生实训情况进行总结、归纳、点评。重点针对学生所学专业概念进行解释,以强化学生对专业概念的理解。

机加工实训报告范文3

【关键词】数控 职教 教改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235-01

一、社会需求为数控专业人才的发展提供良好机遇

我国正处在从“世界制造大国”向“世界制造强国”转化发展时期,随着现代制造业的迅猛发展,数控技术日趋成为支撑现代制造业的核心技术。企业对数控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社会急需一批既懂数控理论知识,又具备熟练数控操作技能的人才。中职学校应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结合本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深化教学改革,调整专业定位,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我校根据湛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将重点发展钢铁、石化等重点项目。抓住宝钢湛江有限公司、中科炼化等大企业落户湛江,对数控技术人才巨大需求的历史机遇。积极争取省、市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做大做强我校数控专业,数控技术专业的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建设专业,学校建有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级数控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同时湛江市委、市政府在十二五期间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用于我校公共实训中心设备购置和运作经费,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学校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

二、调整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1.调整数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职学校应主动进行市场调查,了解当地企业需求,校企共同制定数控技术专业人才的工作岗位和职业能力,形成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企业对数控人才能力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开发产教结合的校本特色教材。根据校内实训设备编写实习实验指导书,学生训练以某一岗位的基本能力为目标,通过轮岗实训、阶段实习、项目制作等方式进行技能训练,使学生达到掌握岗位技能。

2.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更新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式。改变传统单一教学模式,打破“先学理论,再实践学习”传统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做为中心、以能力为核心。鼓励老师大胆创新,要求教师深研教材,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研究探讨适合本学校的模块教学、岗位教学、现场教学、项目教学等方法,坚持把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将理论知识有机地融入实践教学,按数控加工工作过程设计教学任务,将数控专业知识、技能、职业态度整合于实习实训过程,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参与,强调师生互动。

3.积极推行双证培训考核,突出职业技能培训特色。结合职业技能鉴定,将“计数机辅助设计绘图员,数控车、铣床操作工、计算机辅助制造程序员”等职业资格考证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生产技能训练,采用“以证代考”的考核方法。

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改善实习实训条件

1.实训基地建设是搞好教学的必要条件,是提高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中职学校应积极争取省、市教育部门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基础设备,扩大实训实习场地建设,购置一批先进数控实习实训设备。近年,我校建成8000m2的集教学、生产、培训、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实训基地,投入资金1200多万用于设备购置,建有数控车、数控铣、机加工、钳工、模具等实训室,还配有档次较高加工中心、线切割、电火花等一批数控设备。增加实习实训工位数,充分满足我校学生实训实习要求。还专门组织实习教师对数控设备维修保养,保证设备正常运行,最大限度地提高实训实习设备利用率。

2.扩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优化工学结合模式。中职学校应选择当地一批生产规模大、管理规范、用工需求大的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签订校企长期合作机制,积极探索与企业开展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于一体数控高技能人才培养,实现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熟识企业岗位技能,了解企业文化,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数控专业教学的关键

中职学校要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就必须拥有一批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我校积极探索教师队伍的结构改革,按照专业带头人、骨干老师、专业教师3个层次和专兼职2个类型进行建设,建成专兼职老师团队。改革教师培养、考核制度,创新人事管理制度。加强教师培养,实施“青蓝工程”师徒活动,结对帮教,以老带新,定期开展实训老师数控技能竞赛,根据每个老师的专业能力,有目的地引导、培养,使每个老师具有一专多能,全面提升老师的整体专业素养。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选送部分老师参加国家级、省级骨干老师培训学习。有计划有目的选派骨干老师参加校外数控类工厂现场实习训练。了解数控专业最新技术,提高专业老师实际操作能力,部分老师已成为专业建设主力。积极组织专业老师参加校级以上公开课说课比赛,鼓励专业老师提升学历,参加国内外进修学习。现在我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85%,同时从企业中招聘一些有丰富工作经验的高级工程师,为学校兼职教师,对兼职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建立专兼职教师互动交流平台,提高其教学能力。鼓励兼职教师参与学校教学、教研,为学校数控专业发展出谋献策。

五、专业兴趣是中职学生学好数控技术的关键

兴趣是学习动力源泉,是中职学生学好专业的关键。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数控专业兴趣,让学生从内心发出我要学好数控技术的决心。学校通过各种会议、讲座等媒体,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网络充分了解社会对数控人才的需求,了解湛江钢铁基地和中科炼化等大项目的开工建设需要大量数控人才。让学生知道学好数控技术与将来就业,工资待遇息息相关。并且在校园中营造学习数控技能良好的氛围。每年组织学生参加省、市数控技能竞赛,选拔优秀,树立榜样。定期召开优秀毕业生事迹报告,让学生充分了解中职学生只要凭借过硬专业技能,一样在企业里有大作为,精通数控编程员、操作人员、维护人员其工资待遇比大学生还要高,十分抢手。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喜欢数控专业,学得好、学得欢。

参考文献:

机加工实训报告范文4

关键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人才培养;实习基地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02

实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和基本培养模式。作者所在的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几年来,积极探索实践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连续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96%以上,企业对学生的总体满意率在90%以上。

一、实行工学结合的主要做法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教学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行业或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确定专业服务面向的岗位,按照岗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分析和确定各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基本技能目标,制订出了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方案。

2、打破传统强调知识系统性的课程体系,构建能力主导性的课程体系。围绕所确定的职业能力要求设置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由思想人文素质、通用技术培训、专项能力培训和顶岗实习4个模块组成。并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大纲,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和重组。

3、实施“4+2”的人才培养方案。“4”是指在前4学期,进行思想人文素质、通用技术培训和专项能力培训模块的教学;“2”是指在后2学期,主要完成4项内容,一是对专业核心技能进行强化训练,实施人才培养精品工程,推行专业精湛技能证书制度;二是实施“双证书”制度,进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使学生至少获得一种职业资格证书;三是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进行“订单班”式的专项能力培训;四是顶岗实习,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培养综合职业素质。

4、凝练了“教、学、练、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所谓“教”即教师讲解示范,“学”即学生学,“练”即学生操作练习,“做”即完成实际生产任务的操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坚持“理实合一”,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在理论教学中密切结合实例,注重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实训教学中结合实际操作讲解理论知识,注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5、加强实践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加大技能训练课时量,专业课与技能训练采用“一体化”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将技能训练分为3个阶段即:通用技术训练、专项能力训练和顶岗实习训练,每个阶段都制定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前2个阶段教学在校内进行,后1个阶段结合生产实际,在校内或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完成。

(二)改善校内实习实训条件,加强实习实训工作

1、加强校内实习实训条件建设。建有机械基础、电工电子技术、模具加工、数控加工、汽车检测等8个实验室,普通机械加工、钳工、电气控制、数控技术、车辆检测与修理6个专业实训中心,2个车辆修理实习车间和2个生产车间的校内实习工厂。车间和实习工厂具有中小型企业的加工生产能力。

对技术装备条件较好的1个实验室和5个实训室,按照真实的生产环境和生产工艺流程的要求进行设备调整和重组,建成了5个实训室”;将原来数控实训室的1台加工中心、1套多媒体教学系统和计算机辅助技术实训室的120台计算机组合到一起,建成加工中心实训室。近几年每年平均投入约500万元对实习设备进行补充和更新,增大校内实习实训容量。还组织实习教师和维修专业学生对20多台机加工设备、汽车和工程机械进行维修,以保持、恢复设备的良好状态。

2、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本着互惠互利、有利于学生培养的原则,吸引机械生产企业,到学校建设兼顾学生实训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同时利用企业的设备和人力资源,面向社会组织生产,营造真实的生产环境,使学生在校内即可进行真实的生产性实训,做到“学习中生产,生产中学习”,实现工学结合的校内化。同时建立和完善配套的管理制度,建立与企业合作的长效机制,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3、努力进行内部挖潜,提高实习设备利用率。一方面,调整实习教学的组织形式。根据需要,对实习教学的班次进行了调整,由原来的每天一班制改成两班倒,充分发挥教学设备的效能,保证学生技能训练的有效作业时间。

(三)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优化工学结合环境

在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努力改善实习条件的基础上,重点选择了一批企业规模大、生产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用工需求大的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借助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优势,满足了强化学生技能训练的需要,同时也为学生就业拓宽了渠道。这些企业主要有:洛阳中信重机有限公司、郑州宇通车辆公司和中国水利水电工程局等40余个。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1、与校外企业签订协议,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企业责任主要是,承担学生入厂后的一切生产、教育、培训活动,其中包括对实习学生进行安全生产教育;挑选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学生的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指导和完成生产任务;提供学生饮食、住宿和劳动保护的基本条件,根据地域差别适当解决实习学生的生活补贴;负责在实习学生中选拔留厂就业人员等。

校方的责任主要是,选派带队实习指导教师来配合企业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教育和实习指导;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和培养目标要求制定并实施生产实习计划;配合企业做好留厂就业的实习学生的选拔工作等。

2、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教学和管理工作。采取了“校企共同负责、共同管理,专人具体实施”的分层管理办法。在每个校外实习基地都建立了由校企领导、车间负责人和带队教师、工人师傅组成的三级管理小组,对顶岗生产性实习的学生进行统筹规划、统一管理。生产车间负责人和带队教师负责给学生安排生产任务和技能训练课题等日常协调、管理工作;生产一线岗位的工人师傅和带队教师共同承担对学生的技术指导和质量考核评价。

二、几点体会

实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好校内、校外实习基地,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客观要求,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内在需要,也为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创造了机会。

(一)校企合作是实现工学结合的前提条件

打造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队伍,离不开职业教育和职业院校,离不开校企合作。只有校企双方紧密衔接,毕业生才能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只有企业的积极参与,才能让职业院校有更多地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做好专业建设工作。

(二)有利于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专业教师通过带学生到企业现场实习,不仅可以做到对生产一线的经营管理、劳动组织、技术工艺心中有数,还可以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发现并弥补不足,努力提高实践能力,解放思想,转换观念,积极投身专业的教科研活动。

(三)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能力

实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安排三年级的大部分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实习训练,腾出了学校的部分办学资源,相应的拓展了办学空间,有利于扩大招生规模和提高的办学能力。

(四)有利于合作企业的长远发展

实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校的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而且为企业提供了现实劳动力,充实了企业的生产力量,缓解了当前企业技术工人紧缺的状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升了企业品牌的内涵和影响力,有利于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到企业后缩短适应期;有利于学生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就业后能很快融入企业员工团队,是企业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的长期战略。

(五)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学生通过工学结合,直接参加企业生产,不仅操作技能迅速提高,而且还增强了质量意识、工时观念和效益观念,从而提高了学生适应企业生产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充分体现了实习基地的教育功能。并且大部分合作企业,既是实习基地又是就业基地。

(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集技能培养与助学帮困于一身的办学模式

实行工学结合,能减轻学生经济负担,能让更多的贫困家庭子女上得起学、接受职业教育、学得到本领,而且学生毕业后能很快成为企业的主力军。由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解决了贫困生上不起学的难题,更是校企合作背景下职业教育一种新的育人模式。

参考文献:

机加工实训报告范文5

(一)企业调研

天津航空机电有限公司,天津市杰立信模具有限公司,天津龙舟工控设备有限公司,光电集团有限公司,天津汽车模具有限公司,三星电子显示器有限公司,中环三峰电子有限公司,东华医疗系统有限公司,天津索思仪表测控系统有限公司等十多家企业的数控技术专业的用人方向和岗位需求数据表明:目前,高职毕业生整体技能水平偏低、就业质量不高,不能在技能上适应企业的技术岗位。大中型企业对高职院校数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方向主要集中在:数控机床操作、数控编程与工艺、CAD/CAE/CAM设计、数控机床的维护与保养等。这也为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二)院校调研

针对需求方向,分析了多所院校现开设相关职业技术课程如下:数控编程、数控操作、数控加工工艺、CAD/CAM(自动编程)、数控原理、数控机床的维修与维护等。院校开设课程的合理性调查统计数据显示:69%的被调查者认为“数控加工工艺”与“数控编程”为专业核心课程;41%认为“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课程应加大实践操作比例;61%认为仿真加工与机床操作的课时应增加;49%被调查者认为目前最感兴趣的课程为数控机床操作;认为数控机床的维修与维护知识在未来数控行业更重要的占被调查总数的42%。数据表明,围绕零件设计与加工及机床维修与保养等专业技能相关的课程,理论与实践脱节,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与现存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安排有直接的关系。院校教学调研中暴露的问题主要有:课程体系缺乏职业性;理论与实践课程脱节;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趋于形式化。这就要求学校针对现行课程进行调整,将理论内容融于实际操作之中,重视操作技能的培养,重视关键能力的提高。

二、调研成果初探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为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针对企业用人方向和现有课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我们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控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分为两方面:零件设计与加工人员,机床维修与保养人员。根据这一目标把本专业核心知识作模块细分:机械制造基础、数控车工实训、数控铣工实训、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数控机床调试与维修。在教学上改进单一的“理论+实训”模式,根据企业的技能需求,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改革实施

教师结合企业用人方向,制定教学目标,针对数控机床维护与维修模块进行了大胆的教学改革尝试。在数控机床维修实训教学中,学生通过亲自打开机床,自己动手拆卸零部件,认识各种零部件及其安装结构特点,先形成感性认知,后作理论理解,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零部件做功能分类。先分出:机械部件、电器部件、液压控制元件等,再结合不同零件进行细化分析。机械部件又分为机床主体、主轴组件、导轨、滚珠丝杠螺母副等。与机械部分相关的理论,如零部件的工作原理、材料、装配关系、强度与刚度的校核等,尽可能在学生拆卸零部件环节中进行讲解。液压控制部件,主要明确液压系统的控制原理,要求学生能够看懂液压回路图,能分析执行元件的工作过程。电器部分在学生直观电器控制柜后,讲解柜中的所有电器元件的功能、作用以及电路的连接,要求学生看懂电路图。这样,可以将学科知识重新整合,将理论融于实践,使学生学有所获,迅速掌握专业技能。例如,在讲解机床机械结构部分时,把滚珠丝杠螺母副作为教学的基本载体,演示部件运动过程,讲解其传动原理,再讲零件结构,及其它相关类型的机械传动结构并绘制其零件图,从而学习零件的测量与绘制,认识零件材料的区别及用途。有了实践动手经验,再加上理论知识的学习,再次让学生动手,将拆卸的机床复原。这样,将所学多门课程的知识融合于实践操作训练之中,达到获取知识有深度、培养技能有特点的综合目标,满足企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课程体系模块化

课程改革中,我们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方向,不断探索,将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融合为一体,对陈旧的单科课程重新整合,改为模块化教学,建立“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突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制作了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就业方向不同,将本专业知识与技能划分为五个核心模块:机械制造基础、数控车工实训、数控铣工实训、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数控机床维护与维修。每个核心模块涉及不同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面对不同的就业岗位。其中针对普通机加工人员,需要以机械制造基础为核心模块,包含:机械制图与公差配合、材料及热处理、普通机械加工实训(车、铣、钳工)、刀具与机床、切削原理等为基本知识与技能;数控加工人员,分为两个典型方向:数控车工和数控铣工,分别对应两个核心模块,包括:数控加工工艺知识、数控加工编程知识、数控仿真软件的应用、数控机床操作等基本知识和技能;零件设计与自动编程人员,核心模块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包括:机械制图与公差配合、材料及热处理、数控加工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AutoCAD软件应用)、计算机辅助制造(UG三围造型与自动编程)等基本知识和技能;机床维修与保养人员,核心模块为数控机床的调试与维修,包括:电工基础知识(电器元件介绍、电路图的绘制与识读)、安全用电常识、机床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液压与气压传动、数控机床与数控原理、数控机床使用及维护等基本知识和技能。综上,构建了数控技术专业以职业岗位(群)知识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化教学内容,为实现理实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提供了依据。

三、构建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实施“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

“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由教育家杜威提出,其核心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即把知识的学习与具体的活动联系起来,充分体现了学与做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遵循“三明治”精神,以“实践—理论—实践”教学模式组织专业课程教学,要求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先有感性认识,再上升到理论高度,最后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操作,解决实践环节出现的一些问题,达到学有所用。在机械制造基础模块中,新模式教学将原有的车工实训、铣工实训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深层次结合,将原有的实践与理论知识点具体化。课程中先安排车工、铣工等实践操作练习,其间,学生认识机床、练习磨刀、加工小轴、六面体等,通过这些基本实操练习,学生了解切削加工的一般过程,理解刀具角度的定义及不同角度对加工的影响。先获得车削、铣削加工的感性认识;再学习切削原理知识,了解切削过程中的受力、变形、温度变化、刀具磨损等现象发生的原因,从而能够自己想办法,改变切削条件,控制加工过程,使得切削状态达到最佳,生产效率提高,加工质量提高等等。学习理论过程,结合第一阶段面临的诸如“抗刀”等实际问题,重点分析原因,明确加工条件的重要性,在方向上为第二阶段的实践练习奠基,从而提升下一阶段的实践操作练习的技能。通过知识迁移,会举一反三,学生根据零件质量要求,合理选择切削用量、刀具角度,加工出中等难度的零件,满足企业需求。这种“实践--理论--实践”交替的“三明治”教学模式,为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可靠保证。学生毕业后,基本上能够动手操作,凭借学到的专业知识分析研究产品的加工方法,改进生产技术,凸显课程设置的职业化,对接岗位需求,能够为企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二)编写任务驱动型教材

教学改革中注重深化基于工作过程的“做中学、学中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深度融合,使企业参与学生培养全过程,共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是依据企业需求,编写任务驱动型教材。技能就像教材的骨骼一样,而知识是肉,要根据骨骼的状况来生长。传统教材以"肉"为主线,“骨头”居次,这样的教材基本是没有技能训练的。任务驱动型教材根据培养技能,分析学习需要,然后让学生学习这些知识并掌握这种技能。任务驱动型教材的特点是以任务为载体,以任务实施过程为线索,将专业知识穿插到任务实施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任务,从而掌握所学知识点,并具备实践操作能力。针对这五门核心课程,本着工学结合的原则,本课题选用企业代表性产品,编写了任务驱动教材,配合实际教学。数控实训课程是集数控加工工艺、数控编程等多门理论课知识于一体的操作性很强的综合实训课程,是培养数控机床操作人员的核心课程。学生利用任务驱动型教材,不仅懂得了相关专业知识点,而且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了解了企业常见的产品类型。任务驱动型教材使学生在加工产品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有利于实践技能的获得。

(三)实施项目教学法

调查发现,以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能满足现今的教学要求;理实一体化教学因脱离企业项目和生产产品而流于形式。教师通过编写与企业技能需求对接的任务驱动型教材,开展与企业生产相关的产品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开发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一个项目中包含来自生产车间的实际产品,与之相关的知识点,仿真加工,车间操作,实训报告等多个环节的内容,要求学生从认识项目开始,结合相关知识分析项目、制定工艺、编写程序、仿真加工、机床操作等最终加工出产品。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将课堂理论教学转为理实结合的一体化教学,营造了实践教学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了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指导,转变了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建立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提升了办学目标,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探索教学过程的组织形式,逐步完善核心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

四、结语

机加工实训报告范文6

【关键词】一体化;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现场辩论法

一体化教学是顺应当今职业教育发展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工艺理论和生产实习两条线、两脱节的缺陷。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围绕实习课题,体现了理论服务于实践的宗旨,学生为了掌握操作方法、完成典型工作任务而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教学实际活动中,存在着各种可能发生的变化。教师必须注意随时进行调整,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这就需要教师有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否则再好的课前准备也将事倍功半。一体化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多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运用将两个方面的地位很好的凸现出来,而且操作性强,教学效果好。行动导向法包括: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现场辩论法、现场汇报法、引导课文教学法、张贴板教学法、头脑风暴法、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等,只要我们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恰当地选用,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其中比较典型的六种教学方法,结合一体化教学实践经验举例说明。

一、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教师在教学中扮演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数控一体化中的安全文明生产教育课是学生初次进入实训场地学习的必修第一课。学生初次到车间对教学场地不了解,对教学过程也很陌生,此次课教师可选择典型视频案例实施案例教学法。安全教育的视频现成的有很多,但侧重点不同,教师要根据自己院校情况及教学需要剪辑视频。笔者学院视频就从部分学生爱吃槟榔影响到实习场地教学管理引申到企业的6S管理;从学院有学生不愿意戴防护眼镜导致眼睛受伤,到如何正确佩戴防护眼镜及穿戴防护用品;从学院学生如何踏实学习、勤奋苦练,到市省冠军再到全国第二;从学院师生是如何从只有一台数控机床开始缔造湖南省数控大赛三连冠等方面制作了案例教学视频。拍摄地点在各教学场所,又都是学院的真人真事,教师就不会泛泛而谈,对学生也比较有吸引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角色扮演法的运用

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一体化教学目的是培养动手能力强,训练有素,技术过硬,有创新能力的毕业生。根据企业希望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就能顶岗的特点,为提升学生相关素养,可以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企业车间相关角色(如车间主任、操作者、质检员),使学生亲身体验企业生产流程。具体教学情境设置可如下:

(一)教学情境

1、导入情景:数控车间安排了一30人班实习,班级已经进行各方面专业知识学习,并进行了数控实习,只是来强化训练。车间拥有数控机床5台,现刚好接到一批外协产品订单,需加工完成。

2、教学目的:让学生扮演企业车间相关角色,使学生亲身体验企业生产流程,全面检测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学生企业需求的相关素质,如成本、质量等意识。

3、教学流程:全班30人按照机床分成5组,每组以机床及配套设施组成一个车间,然后按照抽签分工完全模拟企业生产流程从接单安排生产加工检测成品出厂生产产品。

4、角色人数:设置车间主任、操作工、质检员及车间主任观察员、操作工观察员、质检员观察员各1人。

5、角色说明

车间主任:下达生产任务,维持整个生产过程顺利进行,也充当技术员等责任;

操作工:按照车间主任下达生产任务要求做好加工准备,并按照要求保质按时完成生产任务;

质检员:检测操作工加工产品是否符合要求,并按照要求封存出货,也要求充当车间安全员责任。

观察员:根据各小组自订的角色评定标准对相应角色进行全程观察,然后做公正客观的评判。

6、角色互换:

7、角色标准及规范:由确定的各角色组成暂时小组讨论制定出相应角色评判标准。

(二)教学实施

通过抽签的形式每位同学确定自己的角色,然后在给定的时间内准备好需要的所有工量具等,开始实施任务。

(三)评价及反馈

1、对角色的评价:每回合结束后,开个短暂研讨会。会上每位观察者对每个角色进行评价,并阐述原因。强调在评价时不指名道姓等。

2、对小组评价:教师对整个小组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3、自我反馈:所有参与成员根据研讨会上的评价写个自我反馈。演员角色反馈包括我出现了什么问题,如何避免?我还有那些优点等。观察员反馈包括我是否有那些方面没注意到,如果我做角色我能保证那些方面不犯错?

车间主任拿到产品订单,制定工艺;操作者接到生产任务……每个“演员”后面都有个观察者,所有角色都动起来了,一个数控铣实训场地俨然成了5个正在繁忙生产的“车间”!

三、项目教学法的运用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及最终的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原则上项目结束后应有一件可以看得到的产品。

在数控一体化教学中可以采用让学生自主创新设计式的项目教学法。笔者在十周的数控铣实训的第7周就开始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设计想加工的项目,在第7周开始引导主要考虑学生此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第8周开始把项目用CAD软件设计出,教师加以指导评价,提高可操作性;第9周开始付诸实施加工;第10周让学生综合展示各小组成果和制作心得。这样一项教学法的实施不但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综合提高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还给学院留下了不少有价值的可供宣传展示的道具。如学生制作的跑车模型、坦克模型、组合家具、挖掘机模型等。

四、工程实验教学法的运用

工程实验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件的操作过程,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教学方法。

数控技能实训中最重要的一块就是让学生掌握根据刀具材料、工件材料等条件合理选用切削要素。往往有学生拿着加工过得工件或者铁屑等来问,“老师,为什么我们用同一把刀具,加工出的工件表面光洁度不一样?”“为什么铁屑会变色?”等等,给学生最好的回答就是采取实验教学法。

准备好几种不同材料的刀具和工件,根据学校机床设备等特点,给定几组切削要素,让学生自行加工观察,并填写相应表格,制作实验报告。

五、张贴板报教学法的运用

数控技术专业在很多院校都是拳头专业,数控车间自然都花重金打造。但无论怎样数控车间也摆脱不了和普通机加工车间一样的命运,机床还是冷冰冰,车间总有那么点油腻腻。如何能使车间有不一样的感觉?让学生成为车间真正的主人?要打造具有生命力车间文化,可以把车间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来装扮,让车间融入学生的思维和个性。采用张贴板报教学法不但可以挖掘学生的才艺,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可以打造独特的车间文化。

案例教学法进行安全文明生产教育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车间安全文明生产教育板报,然后张贴在车间里。

数控机床是机电一体化产品,我们可以把数控机床理解成一个机器人,在讲解数控机床组成与工作原理时,可以让学生自己用板报的形式,不受限制的把数控机床的组成与工作原理用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

六、现场辩论法的运用

笔者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出现过原本设计好的工艺卡展示环节,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的情况。如果还按照展示的设计继续下去,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还磨灭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幸好是有准备的布置的任务:让一组学生先加工后写工艺卡;另一组学生先完成工艺卡再加工。笔者迅速引导学生做出教学调整,把展示改成辩论,来一场“唇枪舌剑”。刚开始也少有人愿意做辩手,在采用一些激励方法后,辩手们总算是开始就位准备了。辩论开始,在辩论中笔者逐渐引导,把几个辩手的辩论演变成了整个班级分正反双方的辩论。这没有让学生准备,突然而来的教学转变收到了非常好得效果,尤其是自由辩论环节,进行了40分钟才让笔者打断。这次不分胜负的辩论让同学们明白了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工序卡、工序卡应如何制作、加工是否应该按照工序卡片要求等等。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特长,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