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硕士毕业个人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硕士毕业个人总结范文1
【硕士毕业论文自我评价范文一】
研究生毕业时,我27岁。十年前的这个时候,我还只是一个高三刚分了文理科的中学生,现在想起过去的这一切,忽兮恍兮仿佛只是过了几天。在这段时光当中,我觉得最有意义的莫过于研究生的三年,其中有三点值得被永久地记录,留待后人的评价。
第一,研究生是要做研究性的学习或工作的。这一点我在考研前就已经确认无疑,并最终通过三年的学习将其证实。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识毕竟学不完,到了研究生层面,已经不在于得,而是要学会判断舍去哪些以及如何去舍。如果不能够坚持专注的进行研究,那么这三年无疑沦落为了本科的翻版;如果仅仅为了掌握一些知识或者技能甚至技巧(固然也重要),那研究生的价值仍未被有效开发。只有通过研究性的学习学会独立的思考,这三年才算物有所值,学到了真东西,也不枉那么家人和朋友那么多年无言的支持和默默的期望。
第二,人要习惯于多读书。高三分班的时候,当时的班主任祝渊博先生曾寄语予我:要多读点书,让才华内敛,精气外蕴云云,这句话到今天为止我依然在不断的琢磨。由于我当时在学校里,各方面的专业表现都比较突出,老师可能担心我过早沉迷于外在语言性的表达而忽视了精神自我的实现,恐于成长不利,故有此言。所万幸的是,后来的这十年,我逐渐学会了思考并让自己安静下来,在喧闹的环境当中发现进步的可能性,所以一部分时光与书为伴,自己不觉烦躁且乐此不疲。估计这种情况也会持续以后的余生。
第三,要能明白别人对你的好是什么。这里也有意想做一个相对于论文答辩而言深度的致谢。因为答辩最后每个人都要致谢来致谢去,但对我而言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10年前传播系成立,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5年前,开始招收研究生。如果没有王国宾教授在2001年的教学改革、和张朝霞教授这么多年来、他们一起对艺术传播系的悉心呵护与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我想我不可能有今天,我所有的可能性也将化归为零。毕业论文成稿和研究生学习的跨度虽然并不长,但是这个学科给了我机会,并且给予了我10年的滋养,也让我知道了以后要走向何方。一粒砂可以看到世界,一朵花可以看到天堂,我们一起走过了10年,我也有信心在接下来的10年里,和这个学科、和大家一起成长。
这三个方面既是自己对之前经历的感悟,也是对以后人生的希望。在研究生阶段,自己学会了做减法,也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与不足,希望今后能将这种学习的状态保持下来,持续的有所提高与进步,以便能帮助更多人、更好的回馈于社会。
【硕士毕业论文自我评价范文二】
自2011年北上至此求学,三年的时光转瞬即逝。辗转反侧感受良多。借此空白略作总结,往后不再赘述。
硕士毕业个人总结范文2
1、多请教自己的导师。
写论文如果没有什么思路的话,这个时候不妨跟自己的导师多讨论一下,有的时候导师虽然不适合直接传授你知识,但是可以给你一些启迪,让你能够找到新的思路和方法来看待论文,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克服写作论文困难的办法。
2、多跟同学进行交流。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多跟一个同学讨论,也许就多一点论点和论据产生了呢。每一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而且在阐述自己论点和论据时也会有不一样的陈词。因此在跟他们讨论的过程中你也会有所收获的。
3、多进行调查和实验。
很多论文不是你凭空想象就可以写作出来的,此时应该把你的观点进行调查,了解大众的想法是不是跟你的观点一致;另外,若是理科的学生写作论文的话,还应该不断的进行实验,这样才有数据支撑你的观点,不是吗?>>>>>新闻传播学硕士毕业论文怎么写
4、努力专研写作方法。
每个人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境,大家切不可气馁,要坚持不懈的加以攻克。端庄好心态,找出难点所在,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一个个将难点击碎。笔者以上总结分享了会计博士毕业论文写作的相关难点和对应要做好的关键点,进行了全面分析,目的在于让大家有更好的理解,从而完成好会计博士毕业论文写作任务。
5、查阅网上的论文库。
其实网上也有一些论文库的资料可以为我们所用的,只要写过论文的人都知道,网上的资源其实也非常的丰富,只不过有的时候我们没能及时发现,所以就错过了。建议你可以从网上找一找相关的文献和资料、论文等进行阅读,加深自己在某个命题方面的认识,这样写论文的时候就容易成功了。
6、多查阅图书馆资料。
硕士毕业个人总结范文3
如果没有恐惧,你会做什么?
长久以来,流行文化将成功的职场女性刻画成疲于工作而且没有个人生活的女强人形象。职场女性害怕不被人喜欢,害怕做错选择,害怕引来负面的关注,害怕被评判,害怕变成糟糕的母亲、妻子。然而,研究表明:当父母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事业时,孩子、父母和婚姻三方面都能得到极大的发展。所以,问问你们自己:如果没有恐惧,我会做什么?然后,放手去做。
挺身而出
我并非建议大家过分自信以致傲慢或自负。但感觉自信或假装自信,对于争取生活中的机会是必要的。我注意到,一般情况下,当我们宣布有新的空缺职位或是开始新项目时,男性员工都一个个来敲我办公室的门,毛遂自荐,而大多数职场女性员工则不会这样做。
成功与受欢迎度
对男性来说,成功度与受欢迎度成正比,而对职场女性来说则成反比。当一个男性成功了,他会同时受到男性和女性的欢迎;而当一个职场女性成功了,不管是对男性还是对女性来说,她都会变得不那么受欢迎。在我加入Facebook不到6个月时,扎克伯格和我进行了第一次正式的工作总结。他告诉我,当你想要让事情有所改变时,你不可能取悦每个人;而如果你去取悦每个人,你就不会获得充分的进步。扎克伯格说得很对。
如何找到人生导师
硕士毕业个人总结范文4
关键词: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学术能力;就业去向;教育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8-0211-04
一、引论
Bernard Spolsky认为,教育语言学的中心任务是揭示来自理论和实践学科(如语言学及其分支学科与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如何融合来共同解决语言教育者与规划者在语言教育中的问题。[5]英语专业,目前指包括英语语言文学、翻译学、商务英语、外国语言文学与应用语言学等在内的英语类专业,属于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从建国以来,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已经历了30多年发展历程,培养了一代代活跃在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各领域的杰出人才。但是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近五到十年间,英语专业在全国高校中遍地开花,成为全国开设最多的本科专业。而在硕士阶段,英语类专业的硕士点近年来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增加,研究生培养质量却呈下滑趋势。总体来看,英语专业人才供过于求的问题日益凸显,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发人深思。
二、英语专业的学科内涵
英语专业在本质上是一门人文学科[7],它涉及文史哲、政经法、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几乎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在理论上具有多学科支撑的特点。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则指出,该专业培养的是具有扎实英语语言功底和良好的人文社科综合素质的各类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英语专业的硕士阶段教育旨在培养具有更高的专业素养和一定研究能力的更高层次的专业人才。明确了英语专业的学科内涵,我们需要重点关注学科学习和学术研究能力的关系、本专业深造的道路规划问题以及跨专业深造的可行性和限制性因素等具体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到英语专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下文将做深入探讨。
三、英语专业的专业思想的含义
英语专业教师对本专业的学科内涵通常能够有较为清楚的认识,但也存在偏颇之处。这具体表现在,综合性重点院校往往强调本专业的人文性本质,而相对轻视其工具性特点。应用型、专业型本科院校强调工具性,特别是对学生语言技能的训练,以及与其他专业的结合,呈现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人文性和工具性是一对矛盾,学术型与应用型的矛盾也似乎难以调和。这不仅体现在人才培养的理念差异上,更体现在两种不同倾向性的互相认同和接受上。集中表现在,从应用型、专业型、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考入综合类研究型重点高校英语专业研究生后,在学术能力发展的衔接问题上。
下面分类加以讨论:(1)师范类在学习能力上占有相对优势,适应研究生阶段新的教学方式相对容易,但知识结构上存在不足,看问题的视角相对单一。(2)多科性教学综合型大学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上优势不明显,但思维能力有一定优势,只要体现在思路的灵活性和视野的开阔性上,这方面可以从理工类、财经类院校出身的学生的角度来分析。(3)应用型本科即通常所说的地方学院,这些学生在学习能力和专业知识积累的深广度上相对较弱,但能够考入重点院校读研者往往专业基础扎实,学习态度端正。因为此类院校多有师范类传统,该类院校出身的学生往往与其他档次较高的师范类院校出身的学生有较多共性。从学术能力发展的潜力来看,各类院校出身的学生其实难分伯仲,因为先天的语言天赋和后天的个人修为是实现其学术能力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但是,不同院校背景出身的学生在专业思想上存在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除了重点综合性名校出身的以外,其他几类院校出身的学生在后来的就业取向方面都会呈现明显的实用主义倾向,尽管硕士阶段的学习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他们原有的认知方式,可能会有更偏向于学术化的倾向,但他们在人生道路选择上还是会具有更加务实的倾向。
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受到个人、家庭和社会环境尤其是就业形势的影响,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绝大部分都会忽视自己的专业思想发展,仅以求学位找工作作为读研的主要目的。仅有少数追求学术道路信念坚定的学生会有深化自己专业思想的自觉意识,这就体现在读研期间大部分学生会急不可耐地做各种兼职为找工作做准备,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出现应付的态度。但是在少数精英英语院系,也出现另一种特殊情况,即由于导师或者院系的学术氛围过于苛严刻板,学习压力过重,学生长期处在强压下,学习过程中缺乏适度的成就感体验,导致出现迷茫、困惑、焦虑、倦怠甚至逆反的心理,这些“认知情感上的消极因素”[14]若不能及时受到关注和疏导,就会使学生最终出现对学术研究“觉累不爱”的感觉,并放弃对自己学术能力进一步发展的追求。
四、研究生培养方式与专业思想的关系
毋庸置疑,一个学校英语院系的研究生培养方式与其学科定位往往是一致的。但是,作为学生,他们未见得能够具有与培养单位一致的理念和专业思想。国内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教育能够对硕士生进行较为严格的学术训练,在这方面一些著名综合性院校的英语院系能够很好地继承自己的学术传统,其毕业生直接继续深造的占有一定比重,但其主体还是选择更利于谋生的发展道路。在培养方式和学生专业思想形成上出现的矛盾较为突出,该类学校硕士生在就业上往往追求稳定,开拓性不强,有相当一部分对追求学术梦想有过幻灭感,人生抉择时出现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外语类院校的硕士生培养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并重,往往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各行业对专业外语人才的实际需要;少部分选择继续深造的同学思维活跃,加上出身外语院校,能够很好地适应和把握学科发展的趋势,在学业上的发展甚至较综合类研究型院校的英语专业毕业生更为顺利。究其原因,在综合院校,外语专业的地位不突出,特别是英语又是大语种,名牌综合院校的学生英语普遍较好,该专业就会被其他专业(尤其是理工类专业)看作是工具,因而处境较为边缘。而在外语院校英语专业处于中心地位,整个学校语言学习和研究的气氛也更为浓厚和活跃。综上所述,出现这种差别的根源还是在于学生的专业思想有差异,综合类院校英语专业研究生受到学校总体氛围的影响,对于自己专业的主体意识不强,专业思想容易松动,不少硕士毕业后选择出国深造的同学也会往临近的学科转,例如中文、历史、哲学、社会学等等。而外语类院校出身的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也同样受到自己学校总体环境的影响,专业的主体意识强,对本专业的关注不容易受外界影响,能够集中在更加具体的专业问题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综合类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往往善于发挥多学科支撑的优势倾向于做跨学科的文学文化研究,而外语院校则在语言本体的研究和语言教学理论的研究上更具优势。
五、专业思想与学术能力的关系
(一)专业意识的强弱与自主学习动机
上面讲到了不同本科院校出身的英语专业研究生在专业思想上存在差异,在进入更高一级学府深造后,这种差异在一个统一的环境内有一个磨合的过程,而且学生自身对于专业思想的意识或者说理解认知也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自主学习动机”[15]。由于认识不同,他们给自己学习目标的设定不同,有的仅仅为了拿学位找工作,有的则为了为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学习动机的差异不仅反映在努力的程度上,还反映在学习质量上。专业思想牢固的学生学习态度更端正,对自己专业学习的投入程度也更高,学业成绩往往也更加突出。相反,对于自己专业认识模糊的学生,即使入校时成绩较好,随着学习的深入,也难有持久的学习动力,往往最终会选择放弃英语专业的学术道路。
(二)存在问题
1.学术思维训练与语言技能保持的矛盾。课程的设置往往以学术思维的训练为导向。研究生阶段往往分方向进行小班化教学,阅读的材料具有很高的选择性和针对性。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受到不同的学术思维训练,具体体现在修读研究方法论课程和阅读的专业文献的差异上。文学文化方向研究生,注重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为定性研究进行知识积累。语言学、翻译学方向的研究生,注重逻辑抽象思维训练,为定量的实证研究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者虽然侧重点不同,但是对于学生语言技能都持疏忽甚至放任的态度。一方面,教师会给学生提供相关文献,规定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阅读,并通过让其写读书报告、讨论和做陈述等形式进行验收。在研究生阶段,教师预设,经过研究生入学考试严格选拔或各校推免保送上来的学生普遍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其语言技能不再予以和本科阶段同等的关注。另一方面,学生埋头大量文献的阅读,多采用静态的学习方法,不再像本科阶段那样重视与外界的沟通互动;而且研究生的年龄多在21周岁以上,已经是标准的成人语言学习者,心态也较本科和中学时代老成许多,在语言学习方面的兴奋度和好奇心减弱了,语言能力发展也出现了“固化现象”[4]。而且由于研究生阶段大部分时间是在阅读较为枯燥的学术著作、文献,学习状态较为被动,易生倦怠心理,学生普遍罹患不同程度的拖延症。笔者以为,由于学习者本身“认知风格”[12]的差异,在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阶段更应该尊重其差异,引导他们朝着符合其个体认知特点和实际需求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强行地用一些制度化的东西去扼杀其创造活力。在研究生阶段,教师仍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鼓励其采用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策略”[1],因为学术能力训练应当伴随着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否则就是舍本逐末、违背了外语学习的根本目标。同时,对研究生“学术能力评估”的标准也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不应受到过多人为预设的和前期环境的因素干扰。[13]
2.课程设置的目的与实际训练的效果的矛盾。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往往围绕本学科方向理论的主要领域和分支进行设置[11],很少将学生未来个人学术发展和职业规划纳入考虑范围,这一问题在综合类研究型名校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外语类院校,例如上外,在课程设置上会较为宽泛灵活,学生的选择面较宽,专业视野能得到相应的拓展,在研究论文的选题上也会注重与社会实际生活的结合,注意选择本学科的有趣的热点前沿领域和新鲜丰富的语料进行研究,这也符合硕士研究生(通常是21~30岁之间的年轻人)的心理特点。而在有的研究型名校,尤其是英语文学的研究中,导师在学生的论文选题上的要求和限制较多,为刻意求新而让他们选取前人研究极少的“偏、难、怪”的非主流作家和文本,或者跨学科性过高学生缺少相关理论背景的理论视角进行研究,由于研究对象与学生个体在思维方式、性格气质和文化心理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他们往往会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对研究对象、所选理论甚至自己进行该研究的意义产生质疑甚至反感。由于硕士阶段主要是进行研究方法的训练,除了对学术非常热爱的学生,极少会有人坚持关注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并有意识地完善自己的学科知识结构。换言之,在硕士阶段,由于年龄的原因,平均25岁左右,尤其是这个年龄的女生往往开始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对其完成结婚生育等人生大事的压力,也容易在学业上或多或少出现分心。除了少数愿意并且可能留在高校里继续发展的人,他们已经普遍不会再注重自己专业思想的深化和专业能力的发展,而更倾向于考虑生活和工作中更现实的问题。这种情况必然导致他们所受的学术训练和未来就业去向之间出现矛盾。有部分学生在硕士毕业后进入档次低一些的大专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选择暂缓读博,其所受训练的作用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减弱,也逐渐与学术前沿脱节;除非他们在后来的工作中仍具有高度的自觉性,持续重视自身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否则随着结婚生育和后续个人问题的接踵而至,他们的进一步发展将受到延迟,许多人甚至不得不放弃更高的追求。
3.学术训练与就业去向的矛盾。许多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从事其他与本专业没有直接关系的工作,如国有银行、公务员系统或其他国有企业以及事业单位,近几年由于英语人才饱和的问题日益突出,很多英语专业硕士进入中学、培训机构和民营企业工作,在就业层次上与本科生难以拉开档次。这一情况从英语专业的学科内涵和所具有的丰富的开放性内涵角度来看,是很正常的。但从硕士研究生阶段所受的学术训练本身来看,这些出路并未能充分体现出这一阶段教育的价值,更多时候他们在就业时仅仅是多了一个硕士学位的优势,而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虽然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越来越多的英语专业应届硕士毕业生丢弃原本的成为高校教师的梦想而为求得一个饭碗而放开手脚找寻其他工作,当然并非所有人读英语专业的硕士都为了进高校,很多是为了进入媒体或者其他领域工作,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他们将要面临的也是重新学习新的领域中知识的问题,在时间上也要付出更多的成本。有些人在进入新领域就业一段时间后,发现原英语专业实在不给力,甚至选择出国去读第二个硕士。
自2008年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就业问题目前已经演变为全球性的难题,特别是近年来,又有大量的海归硕士回国就业,又对国内英语专业硕士的就业构成了新的冲击。即便国内各高校在人才培养计划和方式上不存在根本性的问题,但面对新的形势,有关人士也应看到,以往认为主流的就业去向,除了高校教师,包括在媒体、政府、各类事业单位、大中型国企、外资企业等领域应届生的就业竞争中,国内英语专业硕士与相关专业的海归比起来皆不占优势。甚至在近两年国内的考博大军中,都有了海归硕士的身影。特别是英语专业本身作为外语类专业,一般认为出国回来的显得更名正言顺些。英语专业研究生怎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具竞争力?海归硕士(尤其是英语教育、口笔译专业)如何把自己的所学更好地与国内英语教育和翻译学学科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国内读两三年的“土”硕士与国外或香港读一两年出来的“洋”硕士,究竟谁能更好地在未来的专业发展和职业道路上脱颖而出,对本专业领域甚至是社会的发展做出实质性的贡献?所有这些恐怕都有待时间来检验。
六、结论
教育语言学关注的是教育中的语言问题、语言与教育的关系问题以及语言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Nancy Hornberger在总结教育语言学的三个问题时指出:教育语言学是以问题为导向、以教育实际为出发点的学科,这正是它区别于应用语言学或社会语言学,成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先决条件,也是其作为教育学与语言学的交叉的新兴学科的生命力所在。[2]
针对目前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笔者认为,运用教育语言学中关于教育语言政策的相关理论对该阶段教育从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方式、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改革势在必行。而这一切改革的落脚点应该是,从实际需求出发,帮助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树立正确合理的专业思想,在培养过程中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促进其学术能力和职业道路的顺利发展。[6][9]即使他们将来不从事高校教学研究工作,也能运用在研究生阶段学到的科学思维方法去认识事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出其所受教育的价值,从而“实现个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3]
教育语言学关注社会发展中的教育问题,强调语言规划对推动外语教育改革乃至一个国家语言教育整体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内,教育语言学发展时间并不长,其与应用语言学的关系尚未厘清。尽管教育语言学产生于Spolsky“对应用语言学研究范畴界定不清的不满”,但国内学界有相当多的人仍将二者混为一谈。[5]
可喜的是,我们已经看到这个学科在研究和解决语言与教育的问题上具有更加开阔的理论视野,它不仅涉及外语教育(外语教育语言学),还包括母语教育语言学、方言教育语言学、标准语教育语言学、双语及多语教语言学。国内一线顶尖的语言学学者已经认识到,国内当前英语教育的危机的根源在于我国语言教育的顶层设计上。“教育语言学的学科地位提升,成为一个具有独特学科价值的领域,上承天理,下接地气,理应受到更多外语教师、研究人员和研究生的关注。”[8]问题的出现不是一朝一夕,问题的解决也尚需时日。这个领域需要越来越多的有开阔的理论视野、丰富的跨学科背景和高远的智性追求的年轻人投入其中。我们应当共同关注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关乎我们专业和学科的发展,也关乎我们自身的发展,更关乎我们民族的未来。
参考文献:
[1]Cohen,Andrew D. 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Hornberger,Nancy H. ed.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Education[C]. New York:Springer,2008.
[3]Jaatinen,Riitta.Learning Languages,Learning Life Skills:Autobiographical reflexive approach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a foreign lang基于教育语言学对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思想与学术能力发展的思考uage[M].New York:Springer,2007.
[4]Larsen-Freeman,Diane & Long,Michael H.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5]Spolsky,Bernard & Hult,Francis M.ed.The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Linguistics[C].Oxford:Black Publishing,2008.
[6]陈宏志,王雪梅.基于需求分析探索我国英语专业研究生培养[J].外语界,2013,(2).
[7]戴炜栋,王雪梅.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背景下英语专业的建设思路[J].外语界,2014,(3).
[8]梅德明.教育语言学的学科内涵及研究领域[J].当代外语研究,2012,(11).
[9]王雪梅.从学术能力的需求分析角度反思我国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J].外语界,2012,(5).
[10]王雪梅.对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能力内涵及其发展过程的再思考[J].当代外语研究,2013,(2).
[11]王雪梅.认知风格与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发展[J].山东外语教学,2009,(1).
[12]王雪梅.英语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学术能力发展[J].外语界,2009,(1).
[13]王雪梅.英语专业研究生评估与学术能力发展[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5).
硕士毕业个人总结范文5
去年暑假里, 我接到苏州市沧浪少年宫的通知, 有3个学生在美术比赛中表现优秀, 要参加"十佳"的角逐。这个消息让我既高兴又担心, 因为这3个学生表现并不稳定, 不是现场比赛这样形式的合适人选。但对他们来说也是次机会, 所以我还是精心辅导, 希望展示出他们的能力。在赛前准备中我发现这几个学生的态度要比平时更加积极和努力。在比赛那天, 3个学生拿到题目后就认真构思, 在等待的时间里, 我感受到他们发自内心的认真对待比赛的态度, 最后的结果是3个学生中有1个得到"十佳"称号, 而另外2个同学也觉得不虚此行, 表示日后会更加努力。从这次事件中, 我体会到任何一个孩子只要给予关怀和机会,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总会有进步的。当前, 不少家长把孩子的学习成绩看得过于重要, 在"读书是将来他们找一份好工作的唯一出路"、"成绩是评价学习的唯一标准"的观念影响下, 使得相当一部分成绩不甚理想的学生产生自责心理, 进而自卑, 甚至自弃。种种的压力日积月聚, 致使孩子们的心态变得脆弱不堪, 稍有刺激, 就会崩溃, 造成严重影响。一些数据表明, 儿童时期的心理变化对其一生都起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可以设想下, 在若干年后长大成人却缺乏自信的他们, 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
每个人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虽然我们一次次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但在平时教育中教师更多的还是会注重知识的传授, 而教会孩子自信心的树立和培养是有不足的。这样的教育不能称为成功。平时与孩子们的接触中我们都会遇到过一些缺乏对自我的认知的孩子, 他们不求进取, 得过且过。面对这样的孩子, 我们会感觉牵牛下井, 力不从心。我根据平时教学中的一点经验, 想从以下几方面对培养孩子自信心进行尝试。
一、信任是建立自信的基础
能否受到别人的信任, 是一个人自信的开始。孩子在学校接触最多的就是同学和老师, 和同伴间的信任可以互相勉励, 共同进步。而老师作为"大人", 取得老师的信任, 那对于孩子内心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欣慰与满足。会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他们发挥主动积极性, 使他们在集体的学习活动中得到肯定、接纳、重视, 从而产生信任感。因此教师应该信任孩子, 尊重孩子的人格, 呵护他们幼小敏感的内心。这既是一种师爱的具体体现, 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和力量。例如在课堂中当有学生回答问题不全面时, 先不要直接否定他们的答案。一个点头微笑, 或一声夸奖后再补充总结。孩子就能体会到这是教师对自己的一份信任, 意识到要更加用心学习和听讲, 提高学习积极性, 过会再提问的话, 就会给你一个更满意的答案。本篇文章是由研究生的硕士毕业论文。
教师对孩子从内心的接纳, 是一种信任的力量, 而这种力量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哪怕只是教师一个善意的微笑, 还是一缕赞扬的目光, 都会对孩子树立自尊、建立自信产生出人预料的积极效应。
二、肯定是建立信心的手段
肯定孩子是培养自信心的一种有效方法。在表扬鼓励时, 不要言词空泛, 要赞之有因。最好以具体某件事的行为表现为根据。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对孩子的观察引导。让孩子从自己动手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感和进步的愉悦。这个时候再进行表扬, 更能让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 从而增加自信心, 增强求知欲。但在表扬鼓励的过程中要做到有理有据、恰如其分, 过多赞扬和言过其实的称道会让孩子产生盲目自信等副作用。
小学阶段孩子毕竟年龄小, 能力不强, 在教学活动中没能达到预期是正常的。肯定他们所做的努力, 给予表扬和鼓励十分必要。打个比方, 在我的班上有一个孩子性格内向, 能力较差, 学习中常常充当"旁观者".所以在课堂上我就会有意识地给他提供获得成功的体验, 不断鼓励。"你来试着回答这个问题吧!""我知道你一定可以!""这次很棒, 下次要加油!"……在这种充满激励、尊重的良好气氛中, 他的性格越来越开朗, 自信心也越来越强。
三、自主是建立信心的模式
硕士毕业个人总结范文6
关键词:工程技术;创新素质;培养模式;专业实践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2-124-03
一、制订人才培养计划与目标
目前,不少学生高考填报志愿是根据自己的高考分数来选择学校、选择专业的,在很大程度上并未契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学校要为改变培养计划和目标单一性的状况,大学生提供合适的发展路经,以满足其兴趣,适合其特长,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尤其在工程技术知识和能力教育方面,高校需要制订“多元化,模块化”人才培养计划和“分层次,分流式”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各高校的顶层设计,围绕目标高校再制定实现目标的人才培养计划。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取向、就业行业或领域等差异很大。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特性为基础,关注学生发展的层次和出路的分流。相应的,高校人才培养计划需要“多元化,模块化”。多元化,即根据各个学生群体目标制订多个培养计划或灵活可变的培养计划,让每个学生有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训练计划;模块化,就是将培养计划划分为若干个教学单元,如通识基础课程单元、专业基础课程单元、专业方向主干课程单元、专业方向实践课程单元、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单元、专业方向个性化培养单元等。学生在各模块中自主选修感兴趣的课程,只要获得规定选修课程的学分就可以毕业。这种集成式的培养计划,具有很好的柔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改变了学校单一的教学管理形式。
目前,虽然大多数高校都允许学生转专业学习,但能够成功转专业的不多。尤其那些不是“985”、“211”高校的一般院校,学生能够转专业的比例很低。而且,要想转专业,还会有成绩等要求。这事实上产生了矛盾,因为学生对现专业没有兴趣而学不好它,所以成绩自然就不好了,成绩不好就不能转专业,不能转专业就只能留在原专业学习,学习更不可能搞好了。如果让学生退学或混到毕业,那对于社会和高校来说是一种损失,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是一次巨大伤害。所以,高校要制定一个培养的基本目标和基本计划,再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制定合适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计划。要把高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看成是一个过程性的任务,要有阶段性和个性化培养的特点。
二、工程技术教育的内容
1.应用技术教育与训练。本科阶段工程技术教育教什么、怎么教?工程技术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技术能力。首先要教会学生本专业人才必备的专业知识,包括基础知识和前沿发展知识。这里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即教师如何具有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知识,这是当前高等教育界比较关注的问题。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才可以胜任教学工作。教师尤其是工程技术教育专业方面的教师,应该定期或不定期地到企业去实践,了解企业生产实际。加强各级专业协会或学会或沙龙的建设,便于专业教师的交流、提高。专业协会或学会或沙龙要吸收高校教师、企业工程师等各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教师要了解企业的专业需求,企业工程师要知道高校、科研院所的最新研发成果,形成互动,需求与供应及时地衔接。
2.创新素质的培养。创新素质为当今社会所渴求。创新素质的培养来源于专业人才深厚的专业基本功和全面、精通的专业技术的应用,在应用的基础上才可能创新。美国、日本和德国等是世界上技术创新最多的国家,并且他们在产品制造方面也几乎是精致完美的。创新素质是一个人的素质,更是一个社会的境界;是企业和社会追求的目标,更是一个人、一个企业和社会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既要培养学生全面、扎实的专业理论,又要训练学生全面、精通的专业应用能力,再结合行业特点,创新才会成为可能。
创新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创新,表现为专业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的深入应用,表现为企业生产管理中产品功能的全面、成本的节约、效率的提高。技术创新包括技术改造,在于新的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扩大了产品的功能、提高了产品的性能;技术创新,使新产品替代了老产品,且性价比更高、安全性能更好,甚至更环保节能。技术创新就是技术的发展。创新还包括管理与方法的创新,企业和社会组织离不开管理,管理与方法的创新会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管理与方法的创新也会改变企业生产经营的模式,从而保证产品质量稳定、成本最经济、环境与性能最安全。现在企业的发展,往往是技术创新与管理和方法的创新相辅相成、协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要重视他们的技术应用能力、管理协调能力、实践方法等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要重视吸收信息技术知识,尤其是网络技术知识。创新的先导就是知识的创新,交叉学科的发展成为知识创新和应用的强大驱动力。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国内外科技文献知识库的信息,跟踪本专业、本学科最前沿的发展状况,将最新的知识、技术和方法运用到实际生产中,让学生、企业与先进专业水平保持同步。在当今信息时代、知识爆炸的社会,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几何级的,而当前高校所使用的工程技术方面的教材,其反映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已经落伍。应该改进工程技术教育教材的编著工作,改变现阶段教材重理论缺实践的体系,增加项目案例的分析和应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就要搭建培养平台,供学生学习的教材是其中重要的甚至关键的环节。要建立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及时更新知识、技术方法、应用案例等资料。
3.工程技术规范的教育训练。企业的生产和管理过程都遵循一定的规范。从产品设计到原材料的采购、生产操作和质量检验,甚至包装、物流和销售,以及的技术服务,每一个企业都有一整套执行规范,保证了产品质量的合格稳定和成本优化。工程技术教育要培养学生遵守工程规范的自觉性,人们一直强调的协作精神、团队精神等也是工程规范的要求。
我国企业在生产管理中一向不重视规范,以致产品质量不稳定,生产成本偏高,很多产品很难进入国际市场。过去,企业由于专业人才缺乏,生产规范难以开展。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国际环境要求我们在人才素质上与国际接轨,而后才可能是生产管理上的接轨、产品的接轨、经济的接轨。过去一大批传统生产型企业关闭了,表面上看是其产品不适合市场的需求,实际上是企业在生产和管理上规范化程度不够,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所以,要重视专业人才的工程规范素质的培养。
目前,最需解决的是工程技术规范的课程教材和师资。企业工程师应参与教材编写,应总结大多数领域企业的规范要求,结合国际和我国的产品生产标准,形成中国特色并适合企业使用的工程规范教程。教材每2~3年修订一次,以保持与新技术发展的同步。课程可以聘请企业工程师担任师资,他们能够结合生产实际讲解工程技术规范的内容、要求,能够通过案例介绍,拓宽学生的视野。工程技术规范教育的内容很重要,但又不需要很多的课时,它培训的是企业未来员工的“执行力”。
三、形成本科高校的发展特色。吸纳优质高职高专院校共同发展
2012年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分别为43.7万人和18.75万人,占全部报考和录取人数的26.4%、36.3%。据教育部计划,到2015年,全日制工程硕士招生规模将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总数的50%。目前,报考全日制工程硕士的人数还不如报考学术型硕士的人数那么多,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们对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不了解;二是现今高校本科阶段偏重理论知识学习而缺少专业实践训练,导致学生对后续全日制工程硕士阶段学习缺乏信心。这几年报考人数虽然逐年上升,但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相比较全日制工程硕士入学考试内容的难度和录取分数线低得多,不少学生为了避免竞争退而求其次。从统计数据看,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考生主要来源于教学型、应用型的本科高校学生,而研究型、综合型大学毕业生往往倾向于报考学术型硕士。报考生源的分化自然形成了高校的发展特色。教育主管部门要因势利导,有效配置教育资源,让高校最大效率地培养人才。
教学型、应用型的本科高校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即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学生毕业生后,如果就业,很快就可以胜任技术工作的要求;如果选择读研,经过工程硕士阶段的培养,很快就可以胜任高级技术岗位的要求。这样的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国家可以形成多元化培养格局,在一些优质高职高专院校开设本科层次的工程技术教育或叫做应用技术教育,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就业,也可以报考工程硕士。这样做既改善了高职高专院校的学习风气,又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开辟了新出路,为高校招研提供了优质生源。利国利民,为国家高等教育增添活力。从2012年开始,江苏省选择了两所高职高专院校与两所本科院校试点,联合招生、共同培养高技能本科人才。从普通高考学生中,根据志愿招录二本层次的学生。学生在高职高专院校学习、训练,教学计划由高职高专院校与本科院校共同制订,部分课程由本科院校教师授课,发放本科院校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目前,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数量庞大。这种模式如果能够成功推广,可以吸纳优质高职高专院校参与到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的联盟,并为这些学生提供新的出路。
四、建立本科阶段的分流模式
目前,本科毕业生的出路有四个方面,即就业,包括入职企事业单位、考取公务员、入伍、加入西部计划等国家安排的项目;考研,包括出国留学;创业;部分学生待业。其中就业人数始终占绝大多数。
“出口”决定“入口”。要改变过去本科毕业生学业水平的评估方式,引导学生将职业规划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本科教育阶段,高校要加强工程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训练。对于有望深造的学生,高校可以联合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阶段的院校,制定本科与硕士贯通的培养方案,考核学生本科阶段各环节的学习成果,符合一定条件后可以直接推免读研。扩大全日制工程硕士招考推免生的比例,可以建立推免生选拔的量化标准,如课程考试成绩的比例、实践项目成绩比例、课程实践专项考核成绩比例等,加上专业教师的推荐理由,形成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成绩。高校培养学生要注重过程性的培养和考核,促进学生高专业素质的养成。
分层分流的教育培养模式,满足各层次学生成才的需要,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由于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获得适合个人特点、兴趣和未来发展的机会,既激励了先进,又勉励了后学,满足了各层次学生成才的需求。分层分流的教育培养仍然隶属于本科层次的培养模式,它巩固了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但扩大了本科层次的培养内涵,满足了学生对高等教育多层次的需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自己的兴趣和学习能力、了解专业的内涵,让学生个性化发展,也让社会有了更多的选择。
五、改革举措
贯通本硕连读,调整学制形式,做到将本科教育与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两个阶段贯通起来,形成一致的目标,节省学生的时间,提高高校培养效率。将现在本科阶段四年、全日制工程硕士阶段2年,改变为本科阶段2.5年、全日制工程硕士阶段3.5年,总学习年限不变。这样,本科阶段完成公共课(包括本科和硕士阶段的政治课、外语课、基础课)和专业理论的学习,全日制工程硕士阶段完成专业课、实践课和毕业(研究)论文,取消本科阶段的毕业论文环节。全日制工程硕士阶段可以安排2年的专业课学习和课程实践、1年的企业跟班实习、半年的专业考核和硕士毕业论文时间。
其中,1年的企业实习应该类似于医科学生的医院实习,由指定的师傅指导、跟班工作,参加企业车间、班组的各种例会和活动,锻炼学生的生产和管理能力。以下三个教育、训练环节十分重要。
1.加强学生的企业文化教育。让学生在学期间就了解行业发展和企业概况,感悟企业文化,熟知企业管理要求。要教育学生了解企业、热爱企业、奉献企业,在发展企业中发展自己。培养学生对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敬业素养。
2.加强学生的企业安全生产教育。安全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生产安全不仅事关企业的经济效益,更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关乎当事人的生命安全,更是维系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关键。安全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理解企业的安全要求和质量要求。要求学生首先从认识上重视,从企业安全生产环节上理解,并掌握生产事故的处理方法。关键是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