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韩非子的寓言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范文1
韩非口吃(结巴),不善言谈,而善于著述。韩非与李斯同是荀卿的学生,他博学多能,才学超人,思维敏捷,李斯自以为不如。他写起文章来气势逼人,堪称当时的大手笔。凡是读过他的文章的人,几乎没有不佩服他的才学的。
韩非师从荀卿,但思想观念却与荀卿大不相同,他没有承袭儒家的思想,却“喜刑名法术之学”(申不害主张君主当执术无刑,因循以督责臣下,其责深刻,所以申不害的理论称为“术”。商鞅的理论称为“法”。这两种理论统称“刑名”,所以称为“刑名法术之学”),“归本于黄老”(指韩非的理论与黄老之法相似,都不尚繁华,清简无为,君臣自正),继承并发展了法家思想,成为战国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
韩国在战国七雄中是最弱小的国家,韩非身为韩国公子,目睹韩国日趋衰弱,曾多次向韩王上书进谏,希望韩王安励精图治,变法图强,但韩王置若罔闻,始终都未采纳。这使他非常悲愤和失望。他从“观往者得失之变”之中探索变弱为强的道路,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发了忧愤孤直而不容于时的愤懑。
后来这些著作流传到秦国,秦王政读了《孤愤》《五蠹》之后,大加赞赏,发出“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可谓推崇备至,仰慕已极。秦王政不知这两篇文章是谁所写,于是便问李斯,李斯告诉他是韩非的著作。秦始皇为了见到韩非,下令攻打韩国。韩王安原本不重用韩非,但此时形势紧迫,于是便派韩非出使秦国。秦王政见到韩非,非常高兴,然而却未对其信任和重用。韩非曾上书劝秦始皇先伐赵缓伐韩,由此遭到李斯和姚贾的谗害,他们诋毁地说:“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遣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政认可了他们的说法,下令将韩非入狱审讯。李斯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让他自杀。韩非想向秦始皇自陈心迹,却又不能进见。秦王政在韩非入狱之后后悔了,便下令赦免韩非,然而为时已晚。
韩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范文2
这会儿,它穿上牧羊人的服装,套上坎肩,找了根木棍作牧杖。为了装得更像,它还没忘记带上牧羊人的笛子,并在帽子上写上:“我是居约,是这群羊的放牧人。”它学着用前爪抓着牧杖,蹑手蹑脚地靠近了羊群。(很详细地描写狼怎样伪装成牧羊人,正是要衬托故事最后的结局。写狼的伪装,有点夸张,这也是寓言故事常用的手法。)真正的牧羊人居约则正躺在草地上小憩。他的狗、大多数羊和他的笛子都没有发出一点声音,好像都进入了梦乡。
为了把一些羊赶到密林之中,伪装的狼学着居约的声音加上几
声吆喝。谁知这一下露了馅,
狼的嗥叫根本不像牧羊
人的声音,大家
都被这丑陋
的声音惊醒,人人喊打。可怜的狼被自己的装束绊倒,只好束手就擒。(写狼最后还是露馅了,并且自作自受,等着它的是束手就擒的命运。)
骗子总不会伪装长久的,狼就是狼,真所谓万变不离其宗。(点明寓言。)
这个寓言故事,就比《伊索寓言》要详细生动了很多。后来的《列那狐的故事》,就更追求故事的曲折有趣,更注重塑造故事形象,已经接受了童话的写法。但其最终的目的,还是在揭示故事的寓意,所以它仍然是寓言而非童话。
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极为丰富。中国的成语中,就有不少来自寓言,如大家熟悉的“守株待兔”“拔苗助长”“刻舟求剑”,等等。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多散见于典籍中,其中以《庄子》《韩非子》《列子》为最多。我们也可以来看看: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
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
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
亦惑乎?
这就是著名的“刻舟求剑”的故事。这个故事大家都比较熟悉,这里就不翻译了。这个故事简洁得不能再简洁了,求剑的结果人人皆知,故事都不用写出来。“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一句话点明寓意:客观条件变了,社会变了,环境变了,如果还用老眼光、旧观念来看待、处理事情,自然不会得到想要的结果。
古今中外,寓言故事真是丰富多彩。我们可以归纳一下,它大致有以下这些特点:1.鲜明的教育性;2.强烈的讽喻性;3.故事情节的虚构性;4.语言精练,极富表现力;
5.一般篇幅短小,结构紧凑;
6.常用手法为:比喻,夸张,
象征等手法。我们在学习写
作的时候,也要注意从这些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范文3
丁村民居的木雕艺术构件大约在在三千件以上。无论正厅或厢房,各种形式的精美木雕随处可见。楹联匾额、挂落、雀替、斗拱、窗棂、隔扇等建筑构件都是当时匠师们施展才艺精心雕刻的重要装饰部位。分析这些精雕细琢的建筑构件,可以发现丁村名居的木雕艺术拥有丰富多样的雕刻题材。
一是以吉祥图案和装饰图案作为雕刻题材,这也是山西民居中木雕艺术的主要题材之一。吉祥图案如 “龙凤庆寿”、“莲莲有喜”、“平安如意”、“松鹤延年”等。自古以来多福多寿、吉祥平安就是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越是在困境中,就越会对福禄寿产生更深的渴求。对于这种美好的心愿,丁村人把它用美的形式外化出来,把愿望寄托在这些图画上,希望它们可以实现。装饰图案即人们熟知的鸡、鸭、鹅、兔、猪、牛、马、鹿、蝙蝠、鱼、虾以及云彩、钱币之类。这些不同的装饰性图案,也同样被赋予了一定的思想内容。如寓意青云直上的连朵云,寓意财源茂盛的“金钱套金钱”、“钱串子”、“顺治通宝”,寓意万寿无疆的“万字不断头”等等。
二是选用戏曲人物、古代英雄、小说演义等作为木雕的表现题材。丁村地处平阳地区,而平阳地区是古代戏曲的摇篮,历史上的剧熏曲染,使人们自然对戏曲形成一种偏爱。而山西人一向将戏曲这种艺术形式作为自我娱乐、自我欣赏的方式。三是以民间生活方式为表现题材,包括耕种、收获、桑蚕、纺线、织布、放牧、狩猎、裁缝、商贾、情爱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渔樵耕读”这个象征农耕生活四业的典故就出现在了丁村民居的木雕艺术中。渔樵耕读即渔夫,樵夫,农夫与书生,是农耕社会四个比较重要的职业,展现了民间的基本生活方式,也是官宦退隐之后生活的象征,丁村民居中的渔樵耕读木雕,以浮雕与透雕相结合的雕刻手法将这四业生动呈现出来,人物形象古拙朴实,装饰意味浓厚。
四是运用寓言故事作为雕刻题材,以警戒后人。丁村民居木雕图案中,雕刻了很多的寓言故事,有的也许仅仅是为了装饰而存在,但更多的是为了一种目的性而存在的,让子孙在耳濡目染中主动或被动的接受一种思想教育。如雍正9年,丁村民居的主人丁正禧,在正厅建房题记板上列出了四代总共44个人名,说明当时丁正禧家已经是人口比较多的大家庭了。在中国封建宗族观念的统治下,要把这样一个大家庭掌管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丁正禧在建筑木雕上作了精心的设计安排。正厅是进宅院里最先看到的建筑,在正厅明间栏板正中间刻了一组“贪吞太阳”图。丁宅将“贪”画在此处,一出门即可看到,是告戒子孙不要贪脏枉法,也算作一条重要的家训。门廊是出门时先看到的建筑,在内侧栏板上刻有一组韩非子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这件富含寓意的建筑木雕是在告诫子孙,在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要警惕真正的敌人,子孙之间要互相谅解,互相团结,不要窝里斗。这两幅警训,巧妙地运用了建筑木雕的特色和感染力,以达到对子孙们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丁村民居木雕的精美造型和丰富寓意,不仅对我们研究明清建筑艺术具有指导意义,也为当代设计领域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参考文献:
[1] 金小民,贾福葵,《丁村明清建筑上的木雕艺术》,文艺报社,2001年05月31日第002版
[2] 陶富海,《丁村明清民居木雕艺术》,《文物季刊》,1993年第4期,引自第67—71页
[3] 陶富海,《山西襄汾丁村民居》,《文物》,文物出版社,1992年第6期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范文4
一天晚上,一位母亲给她上小学的7岁的儿子讲了一个寓言故事:“小鸟病了,猫化装成医生想去吃小鸟,小鸟发现了猫露在口罩外面的胡子,识破了猫的伪装而没有上当受骗,猫只好扫兴而归。”讲完后她要求儿子说出这篇寓言故事的中心思想。儿子说道:“要想达到目的,就应该努力地把事情做得更仔细,不露任何破绽。”母亲听后发现与自己预想的结果不一致,就非常生气地大声对儿子说:“这篇寓言的主题思想是不要被坏蛋的花言巧语所欺骗,要善于识破坏蛋的伪装。你答得正好相反,只能判零分。”儿子不服气,争辩道:“你喜欢小鸟,当然替小鸟说话,可我喜欢猫啊!理应站在猫的一边。”母亲听后极为恼怒,接着说:“你怎么是非不分,为坏蛋出谋划策?”儿子说:“凭什么说猫是坏蛋?就因为它要吃小鸟吗?猫为了生存要寻找食物,这是天性。您不是也告诉过我,原始人为了活下去,也想尽办法捕捉小鸟和其他小动物,原始人就是坏蛋吗?”听了儿子的辩解,母亲无言以对。
其实,这个故事很能折射出我们现在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故事中的儿子就是所有的孩子与学生,故事中的母亲就是绝大多数家长与教师。教育孩子与学生,我们往往采用的是固定的僵化的教条的模式,不是在培养孩子敢于质疑、独立思考、善于发现、勇于创造的能力与精神,而是采用填鸭式灌输式机械式的方法,让学生死记硬背,唯书本唯答案马首是瞻。教育孩子与学生就像在他们面前早已挖好了一个坑,他们只要闭了眼去跳就行。或者就是把孩子当作知识的容器,孩子只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知识即可,完全没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消化自己的发现。
这个世界是色彩缤纷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路径有时也不止一种。盲目的迷信教条与单一的思考角度,都不是正确的做法。下面这个故事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教士问:“有两个犹太人从高大的烟囱里掉下去,一个满身脏,一个很干净,谁会去洗身子呢?”年轻人说:“当然是满身脏的人!”教士说:“你错了!满身脏的人看着很干净的人想:我身上一定也是干净的。很干净的人看着满身脏的人想:我身上一定也是满身脏的。所以,是很干净的人去洗身子了!”教士接着问:“两个人后来又掉进去高大的烟囱,谁会去洗身子呢?”年轻人说:“当然是那个很干净的人!”教士说:“你又错了!很干净的人在洗澡时,发现自己并不脏;而那个满身脏的人则相反。他明白了那位干净的人为什么要洗澡,所以这次他跑去洗了。”教士再问:“第三次从烟囱掉下去,谁又会去洗澡呢?”年轻人说:“当然还是那脏身子的人。”教士说:“你又错了!你见过两个人从同一个烟囱掉下去,其中一个干净,一个脏的吗?”
这则故事的精髓就是鼓励人们独立思考。它不给权威性的解释,人们必须经过独立思考才能发表自己的见解。作为家长与教师,我们应当努力成为上面故事中的教士,善于引导并积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去伪存真,得到发展,并积极培养他们蔑视权威的勇气。
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话。《韩非子》中还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王寿背着一大包书在弯弯曲曲的小路上碰见徐冯。徐冯说:“事情是靠人做出来的。做任何事情都要适合时代的潮流,随着时势的变化而变化,知识哪有固定不变的!书本上所记录的都是人们的言论,而人的言论又是出于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因此,有知识的人是不收藏书籍的,现在你为什么还背着书走路呢?”王寿听了,便立即把书烧掉,并为此高兴得手舞足蹈。
前人尚且有勇气去蔑视权威,轻视书本,相信自我,遗憾的是,我们今天的教育却更多的是去崇拜权威与迷信书本。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范文5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寓言两则》安排的是《纪昌学射》和《扁鹊治病》两则寓言故事。寓言故事内容浅显易懂,情节生动,蕴涵着深刻的道理。《纪昌学射》写一个叫纪昌的人向射箭能手飞卫学射箭,飞卫让纪昌先练眼力,纪昌通过眼盯梭子、虱子,使眼力有了很大的进步,最终成为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故事告诉我们“学习要练好基本功。”《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期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延误了治疗的时机致使病入膏肓,无药可医。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教学这两则寓言,一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故事所阐明的道理;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
设计理念:
寓言教学的核心是引导学生正确揭示寓意。本课教学拟从故事内容入手,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大胆质疑,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读中感悟。抓住文中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品质,并通过朗读指导和评价人物形象,领悟故事阐明的道理。鼓励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发表独立见解,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百发百中、扁鹊治疗、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和人物的想法,体会“学习要练好基本功”以及“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与大家讨论,讨论中能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教学重难点: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品质,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查阅有关纪昌、扁鹊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纪昌学射》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看图片说出寓言故事题目(逐幅出示):亡羊补牢、叶公好龙、揠苗助长、守株待兔……
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寓言故事,你能说说寓言故事和其他故事有什么不同吗?
2.有人说:“寓言是魔袋子,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寓言故事《纪昌学射》,看看今天这个魔袋里装的是什么。
3.板书“纪昌学射”,齐读课题。强调“纪”的读音j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生字。重点指导:“昌”不能写成“冒”。“妻”把上半部分与“女”连起来。“刺”左半部是“朿”不是“束”。
3.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设疑读文,品读感悟
1.默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梳理需共同探讨的问题:
(1)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而不先教他开弓射箭呢?
(2)纪昌为什么能成为射箭能手?
2.带着问题再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加以讨论。
3.交流反馈:找出课文中的相关句子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理解。
(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随机调整以下两个教学板块的顺序。)
板块一:学习“飞卫教”的句子。
(1)飞卫是怎样教纪昌学射的?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你要想学会射箭,首先应该下工夫练眼力。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虽然你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你的眼力还不够。等到练得能够把极小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的时候,你再来见我吧!”
(2)出示句子,读一读,交流:练眼力的要求是什么?飞卫为什么要这样要求纪昌呢?
板块二:学习“纪昌学”的句子。
(1)纪昌是怎样练眼力的呢?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他用一根长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2)出示句子,认真地读一读,说说体会。
引导学生抓住“躺、睁大、注视、每天、站、聚精会神、盯”等重点词,体会纪昌的认真、刻苦、有毅力。
(3)教师以语言描述的方式创设情境,讲述纪昌从天亮练到天黑,从酷暑练到严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情境;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反复练习感情朗读,加深对纪昌认真刻苦、坚持不懈的品质的感悟。
(4)有句话叫做“功夫不负有心人”,纪昌的苦练收到了怎样的成效呢?
①男女生对读,一方读如何练习,一方读练习的成效。
②理解“相当到家”在语境中的意思。
4.讨论:纪昌能成为“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原因是什么?(一是纪昌学射刻苦、认真、有毅力;二是飞卫教学有方法,经验丰富。)
四、回顾课题,领悟寓意
1.寓言的题目是“纪昌学射”,意思是“纪昌学射箭”,那为什么主要写“练眼力”呢?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任何本领都要练好基本功。)
2.联系生活说说学习哪些本领需要练好基本功?
第二课时:《扁鹊治病》
一、介绍“名医”,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指名读。
救死扶伤、药到病除、对症下药、妙手回春、起死回生、望闻问切
2.你知道这几个词语一般用来形容什么人吗?(神医)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这样的神医——扁鹊。
3.关于扁鹊,你知道些什么?(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关于扁鹊的寓言故事,题目叫《扁鹊治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出示生词,检查读音,相机学习生字。
3.谁能用简单的几句话告诉我们,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三、解疑研读,感悟人物
(一)学生质疑,确定学习重点
1.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你有什么问题吗?
2.学生交流疑问,找出最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预设:扁鹊是名医,蔡桓公却病死了,扁鹊是否徒有虚名?)
(二)认识扁鹊——医术高明、医德高尚
1.带着同学们提出的这个问题默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字、词、句,并做好批注。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医术高明”。
A.“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扁鹊只站着看了一会,就知道蔡桓公皮肤上有病,说明他医术高明;
B.扁鹊几次拜见蔡桓公都只是通过看就知道他的病情,说明他确实是名医;
C.从扁鹊解释病理的话语中可以看出扁鹊是名医;
D.蔡桓公确如扁鹊所说,最后因病而死,证明扁鹊是名医。
3.我们再来看看扁鹊劝说蔡桓公的这几句话,你还体会到什么?(着急、担忧)扁鹊为什么这么担心啊?(蔡桓公不听劝说,他的病将由轻到重,最后会无药可救。)指导朗读。
明知蔡桓公不相信,他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板书:医德高尚)
4.教师小结:扁鹊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难怪书中说他是一位名医。
(三)了解蔡桓公——不听劝告、固执己见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到扁鹊的确是个名医,但是蔡桓公最后却病死了,导致蔡桓公之死的根源是什么呢?让我们先来看看扁鹊几次为蔡桓公治病时,蔡桓公有什么表现?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2.学生交流,出示句子:
A. 蔡桓公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扁鹊走后,蔡桓公对左右的人说:“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医治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B.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
C.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
(1)指名读一读,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体会蔡桓公的自以为是。
3.分角色朗读课文,回顾整个治病的过程。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诚恳耐心,蔡桓公的态度不断变化:“对左右人说、很不高兴、非常不高兴、觉得奇怪、派人请扁鹊”。)
4.你觉得蔡桓公是个怎样的人?(傲慢、固执、不听劝告)
四、总结课文,揭示寓意
1.究竟是什么要了蔡桓公的命?(板书:不听劝告、固执己见)
2.读了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从蔡桓公之死得到哪些教训?
教师点拨:是呀,蔡桓公一开始的皮肤病是微不足道的(板书:微),由于他不听劝告导致病情渐渐加重而死(板书:渐)。假如对细微的小病能积极防治的话(板书:防),就能杜绝它渐渐发展,以致酿成大错(板书:杜)。这就是(防微杜渐),也就是《扁鹊治病》这则寓言所蕴涵的道理。
3.读完这个故事,大家肯定有许多感受,也有很多话要说,那么你最想对谁说些什么呢?下面,让我们畅所欲言,尽情地说一说吧!
(课件出示)
(1)我想对蔡桓公说:
(2)我想对扁鹊说:
(3)我想对自己说:
(4)我想对所有的同学说:
五、推荐阅读,拓展延伸
《扁鹊治病》这则寓言原来的题目是《扁鹊见蔡桓公》,选自我国古代名著《韩非子》,这部名著中还有很多精彩的寓言故事,教师推荐大家课后去阅读,其中的深刻道理会有助我们提高认识,健康成长。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范文6
《骂鸭》原文一共只有210字,从情节铺陈和人物形象的刻画来看,它有别于《聊斋》里的一般小说作品;至于是不是纪实性的札记,也难于考证,故笔者倾向于将它视为一则寓言故事。
和中国古代《韩非子》里的“守株待兔”、古天竺《百喻经》里的“建楼”等寓言故事一样,暗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无比的幽默和风趣。那个偷鸭者把邻居老翁的鸭子偷来吃了,当夜就浑身发痒,并长出了许多毛茸茸的细毛,且无药可医,这不让人发笑吗?在通常情况下,偷吃了人家的鸭子是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的,现在竟然发生了,这种反常滑稽的现象,便孕育了一种喜剧效应,起到了让人在笑声中表达对偷鸭者给以嘲讽的艺术效果。让人觉得可笑的另一点是,此人在无药可治的时候,不得不亲自请求丢鸭者好好地骂一顿,骂过之后,他的病竟然就真得好了!这又是一种超越常情的异常,产生了令人忍俊不禁的喜剧效应。而尤其有意思的是,在求骂的过程中,竟又出现了一次小小的曲折――这位丢鸭的老翁起初偏偏不肯骂人,逼得偷鸭者不得不当面承认鸭子就是自己偷的,并说出求骂的真实原因。整个作品的谐趣,就是蕴含在这种正常与异常的矛盾滑稽之中。
这则饱含谐趣的故事到底说明了什么呢?也就是说,既然是寓言故事,那么,在它的谐趣之中包含了什么样的寓意?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见到的解说通常都是这样:人不能做坏事,做了坏事会遭到报应。这样的解说虽然没有错,但不免肤浅。也有人进一步指出:做了坏事必须老实地承认并切实加以改正。这一结论无疑是正确的,但为这一结论所作的分析却未能紧贴偷鸭者的心路历程,故给人以隔靴搔痒的感觉。所以,笔者试图做更深入一层的思考,以便更准确地把握偷鸭者身心变化的内在根据,发掘出它的喜剧谐趣之中所寄托的更深刻、更严肃的内涵。
偷吃了人家的鸭子之后,就会浑身发痒并长出许多茸毛,这显然是超越现实的艺术虚构,作为寓言故事,这样的虚构当然是容许的。但是,我们又不能就此把这样的现象(尤其是浑身发痒)看作是完全的虚构,而是很有可能就真得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先来看一个广为人知的事例:
英国《泰晤士报》曾有这样的一个报道:一名清洁工人,常年在高压线路下工作,他总是担心高压线会掉下来使他触电。一天,在他工作的时候,高压线真得突然掉了下来,落在他的身上,他也果真触电而死,因为解剖后发现,他的肝脏和心脏都已破裂,完全是触电而死的症状。可是,另一个事实却是:掉下来的电线,当时是一根没有电的电线。一根不带电的电线掉在身上,竟然真得将人电死了,怎么会有这样的怪事呢?
按照巴甫洛夫心理学的观点,这是由于那位清洁工自我心理暗示的结果,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心理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由于心理疾患而引起行为失常,这样的事情是司空见惯的;而由心理疾患引起生理疾患,也屡见不鲜。我们不止一次地听到过这样的事情:有的人在臆想症的影响下,老是觉得自己身上某个地方生了病,于是便感到这个地方疼痛难忍;开始时,医学检查并没有发现此处有什么器质性病变,但他(她)自己却一口咬定有病,而且樽约旱恼飧觥安 庇浅畹贸圆幌路梗睡不好觉,慢慢地体质越来越差,后来果真生病了(有的人甚至因此而死亡)。英国的那位清洁工,就是由于长期在这种固定的心理疾患影响下,导致他在没有电的电线击打下惊恐而死的。
现在我们可以来看看故事里的这位小偷了。很显然,他偷吃了老翁的鸭子之后,并没有心安理得,没有若无其事,也就是说,其基本的道德良心尚未泯灭,所以,在他的潜意识中感到了不安、愧疚甚至自责。心中的躁动不安,使他发生了相应的生理反应,诸如睡觉睡不安稳,心里烦躁,稍稍入睡就会做噩梦等等,于是就会感到浑身燥热、发痒;至于是否长毛,此处姑且作为“虚构”对待,但也不是没有可能――烦躁不安的心理状态,有可能会使体内的内分泌中雄性激素突然大增,促使细小的汗毛陡然增多;又因为在偷鸭者心中,觉得这些毛与自己偷鸭有关,于是,他便把这些汗毛向鸭毛靠拢并进而等同,以为是长出了鸭子的茸毛。这也就是说,这个偷鸭者之所以会得了浑身发痒并长出鸭毛的毛病,正是由心理疾患导致的生理疾患,与那位“触电而死”的英国清洁工一样,是自我心理暗示的结果。
由于这一生理疾患是由心理疾患引发的,因而靠外部的医药当然很难治愈。怎么办呢?所谓夜里梦见有人告诉他必须去找丢鸭的老翁骂一下,实际上就是他在烦躁不安中的自省自悟,即必须去向老人承认错误并请求批评和原谅。他把这一认识付诸实施,果然获得了极好的效果,本来无药可治的毛病,一下子就好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奇效?因为老翁这里的“骂”,实际上就是批评教育,经过老翁一骂即批评教育,他获得了精神解脱,心理得到了平衡,所有烦躁不安的情绪都很快消失,源自心病的“身病”,因心病得到了根治也就随之得到了根治。
这位偷鸭者由于自己的道德良心尚未泯灭,在自愧自责时又能自省自悟,主动承认错误并真诚地接受批评,因而便上演了一出始于偷鸭生病、终于身心痊愈的小喜剧,绘就了他前前后后的整个心路历程。沿着这个思路去审视《骂鸭》,我们对偷鸭者偷鸭之后的种种心理和生理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所有的言行举止,就有了一个更确切、更合理的诠释和理解。
注重内省,这是中华民族注重人格自我完善的优秀传统。早在春秋时期,中国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就在《论语》中对此作了“吾日三省吾身”的理论阐述。时至现代,在《矛盾论》中更进一步指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从而为中国古老的内省传统提供了全新的哲学支撑,为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指明了应遵循的正确途径(尽管他讲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原理)。他们的思想以及其他许多先哲们与之相关的论述,都对国人的人格修养和道德建设发挥了巨大的积极影响。明乎此,就会知道:一个人犯了错误之后,如果能够及时反省,侧重于内因的挖掘,问责于自己的灵魂,通过自省而自悟,由自悟而寻找到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的有效途径,那么,就一定会从已犯的错误中解脱出来。《骂鸭》中这个小偷,就正是这样做的。诚然,作为一个普通村民,他也许目不识丁,根本不知道孔子的什么“吾日三省吾身”,但注重内省是整个中华民族共有的集体意识,其中的每一个个体,都会程度不同地保有这种自省的优秀基因,这位村民,自然也会继承这一民族心理传统。